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树中老师《一针疗法》课件

高树中老师《一针疗法》课件

高树中老师《一针疗法》课件

¡思考:如何提高临床疗效?

¡ 1.选取正确的针刺穴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刺此者,必中气穴····中气穴则针染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胀论》:“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

¡《灵枢·九针十二原》: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框,夺阴者死,夺阳者狂。

¡《一针疗法》

¡病案:三阳络案

¡肩周炎,颈椎病案

¡双上肢无力案:左关大,双尺弱案

¡妇科研究生痛经案。

2.正确的针刺方法!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补写反则病益笃《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泻,害中而去则至气。

¡举例:(很多病人针刺一段时间后乏力)

¡《灵枢·寿夭刚柔》:三变刺法。放血、艾灸、火疗、《经筋》阳明经筋刺法(面瘫),腰突。¡《灵枢·根结》: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中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以甘药和之。

¡《经筋》:“足少阴之筋···在内者熨引饮药”腰突火疗案

¡《素问·调经论》:“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杨某面肌痉挛

¡举例:戴向丽老师治疗:胆囊炎案、阑尾炎案

¡下肢躁动案,

自血疗法

è定义:从病人身体的静脉抽出血液,再注射到病人自身穴位,已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自血疗法也称自然净血,就是把皮肤病患者自身的血液,从静脉血管内抽出来,再由臀部肌肉注入病人自身体内,从而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达到调理人体内环境,降低机体的敏感性和增强机体免疫力,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对白癜风、慢性荨麻疹、全身皮肤瘙痒症、泛发性湿疹和皮炎、过敏性紫瘢、某些大疱性疾病、银屑病、复发性疖肿和毛囊炎、皮肤划痕症、慢性湿疹、复发性疖肿、毛囊炎以及脓疤型痤疮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è准备:10ml注射器、止血带、医用胶布、医用棉球棉签适量、碘伏

è与穴位注射的区别:刺激时间更长、疗效更好

è高树中教授《一针疗法》

1.高老师悟道《灵枢》,验于临床,发扬于海内外。多数疾病只取一针,一针见效,疗效显著。

2.以理服人,可以举一反三,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经络病—一针疗法

1.头痛

头维,--足阳明、太阳、少阳合穴

膏肓(太溪)--肾虚型

足临泣x毅案

足三里x建勇案

太冲x旭萍案

李老头风散:(红参、五灵脂、制首乌、炒白蒺藜)、制川草乌、

生石膏、天麻、川芎、白芷、甘草各12g,细辛、芥穗、防风、羌活、

(辛夷、苍耳子、苍术)、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天南星、制白附子、

明雄黄(另研对入)、乳香、没药各6g 三叉神经痛案

2麦粒肿

《灵枢·经筋》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

足三趾放血:《经脉》入中指内间,··外间,··入

大指间

肩胛骨:循肩膊内

冰冻法

3牙痛

Ø 翳风—风火牙痛

Ø 内庭—实者泻其子厉兑—泻井当泻荥

Ø 太溪--“牙齿痛,吕细堪治”

Ø 固齿神方—青盐、石膏15,补骨脂12,防风薄荷·旱莲草8,花椒、白芷、细辛5功效:固齿止痛,乌发固肾。《陈修园七十二种》上面记载:「治牙之方甚多,苦无大效。昔有人四十后病齿,大牙已脱三个,遇德州卢南石相国之弟传此方,用之动者复固,齿病遂除,即冬月食火锅并煎炒等物,牙缝里出疙瘩,用此末多擦一二次,旋即消减,真第一效验方也。若于三四岁即用之,无间断,可保至老不脱,永免牙患。有此神方,诸方可废矣。、黄星楼《餐菊轩医辑》“余历年病齿,剧痛时不可忍受,常乞怜于止痛片,仅能暂缓其势,又恒用没石子含置,亦取效于一时,万不得已则拔之。遇痛即拔,终非善策,乃检箧中录存有固齿良方,照方配用,颇着神奇。三年多来,齿病非独未发,而动者亦固。经验有据,始介绍于同好,益广流布。”

Ø 偏历---《灵枢.经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

Ø 六神丸、喉痣丸

Ø 4落枕

1、后溪或束骨《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2悬钟、中渚胆足少阳之脉,…..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加颊车,下颈,

3落枕穴:全息

u 5颈椎病

1.后溪、昆仑、束骨、腕骨

2.太溪、大钟

3.张文兵,霍则军,反阿是穴、阿是穴、《无痛一身轻》、张钊汉《原始点松筋健康法》

《灵枢·五邪》说:“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问·刺腰痛论》说:“循之累累然乃刺之。”《素问·骨空论》说:“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

u 《千金要方》里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

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

4.性智法师,正脊法

5.刘超,圆利针针刺法

u 6 肩周炎

《灵枢.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一切痛症的治疗大法:1.切循六经2.虚实3大络之血结4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5.其瘛坚转引而行之

1.阳陵泉---巨刺

2.鱼肩、鱼际

3.三间

4.后溪

5、颧后

7乳腺增生

1.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

2.太冲

3.足临泣

4.乳腺反射区

5.东陵穴(内关)“循胸出胁” 并回乳

6.药物胸罩:冰片、柴胡、青皮、半夏、厚朴

8、急性腰扭伤、腰突

1.人中

2.后溪、腕骨(腰突案)

3.龈交异点

4.手三里《经筋十三》“手阳明之筋…挟脊”

《针灸甲乙经》“腰痛不得卧,手三里主之”

5.太冲《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6.太溪、大钟《经脉》实则癃闭、虚则腰痛

7.火疗《经筋》:“足少阴之筋···在内者熨引饮药”腰突火疗案

9、膝骨关节炎

a、大杼、膏肓(董氏奇穴)

B、尺泽

C、内关

D、太溪

E、药物护膝:《灵枢。寿夭刚柔》川椒、桂、干姜、冰片,研末外用。《灵枢。经脉》“入膝髌中”

面瘫

¡ 1、三里

¡ 2、太冲

¡ 3、阳陵

脏病:《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也。” 《灵枢。寿夭刚柔》:“并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难经·六十七》:“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脏病取背俞、输穴(原穴),腑病取募穴、下合穴

1、心病(早搏、房颤、心律不齐·····

a、心腧、厥阴俞(阴阳、足臂、灵枢皆以心包代君受邪《灵枢·邪客》“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

b、大陵《灵枢·五邪》“邪在于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

C、至阳、灵台《灵枢·杂病》“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D、下三皇《灵枢。经脉》:”脾,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亦治疗:失眠、男科、妇科病

E、膻中

失眠

¡ 1、下三皇

¡ 2、三间

¡ 3、印堂、神庭、四神聪、风府、安眠

¡《海论》:“”脑为髓海,其输上在其盖,下在于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倦怠安卧

2、肝病

1、太冲

2、肝俞(谢锡亮麦粒灸治疗乙肝,并治疗岳母高血压)

3、肺病(肺癌、咳嗽、哮喘、····)

A、身柱

C、定喘《海论》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气海有余,气满胸中,悗息面赤,

B、肺俞(《灵枢·背俞》:”皆夾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灵枢·五邪》“邪在肺···以手疾安之,快然,乃刺之

C、风门

d/孔最

E、治肺勿忘胃,暖中焦是关键(肺经起于中焦,鼻之造字,干姜甘草汤、柴胡桂枝干姜、小青龙····)

鼻炎

1、足临泣、霍胆丸(《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脾病(胰腺炎、失眠、·····)

1、地机

2、至阳

肾病(肾虚、前列腺、···)

1、太溪

2、肾俞

3、下三皇

4、人中面王一下者,膀胱子处也······”

腑病---下合穴、募穴

胃病(100%)(胃痛、胀、癌)

1、足三里(《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阴有阳疾,取下陵三里“)

2、至阳、灵台

3、公孙:《寿夭刚柔》:“并在阴之阳者,取络脉”

4、鼻翼(胃反应区)《灵枢·五色》

《灵枢·五色》:“(《阴阳二十五人》:“其人为赤色,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疾心,不寿暴死”)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必不病而猝死···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加大肠者肾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一下者,膀胱子处也······”

腹痛:

《邪气脏腑病形》:“愿闻六腑之病···面热者足阳明之病也,鱼络血者手阳明病·····大肠病,当脐而痛···取巨虚上廉。胃病者,腹嗔胀,当心而痛,取之三里,小肠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取之巨虚下廉”

1、足三里

2、上巨虚

3、下巨虚

4、太冲、曲泉《肘后歌》:“脐腹有痛,曲泉针”

阑尾炎

1、上巨虚

2、阑尾穴

痔疮

1、龈交异点

2、承山(前后二阴病)

3、委中放血

4、腰阳关放血、自血

5、八廖放血

6、药物贴脐(荣昌肛泰)地榆、龙骨牡蛎、五倍子、

胆囊炎、胆石症

1、胆囊穴

2、至阳

3、日月、期门

4、足临泣

膈肌痉挛

1、取嚏《灵枢、杂病》:“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2、攒竹

3、翳风

4、太溪

5、公孙

6、麝香填脐

术后胃肠呆滞

1、足三里

2、填脐:干姜、肉桂、川椒

妇科病1痛经

¡ 1、承山

¡ 2、三阴交

¡ 3地机

¡ 4、十七椎

¡ 5、太溪

¡ 6、下巨虚

闭经

¡ 1、上下巨虚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

¡ 2、温经汤

¡ 3、定坤丹

¡ 4、逍遥散

¡ 5.天枢(机理同上下巨虚)---王启才

月经过多、崩、漏

¡ 1、下三皇

¡ 2、金锁固精丸

儿科病:发热

¡ 1、井穴放血

¡ 2、背部膀胱经

¡ 3、四逢放血

¡ 4、推下六腑

¡ 5、麻杏石甘汤、

不孕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

¡ 1、上下巨虚

小儿腹泻

¡ 1、药物肚兜:干姜、肉桂、川椒、五倍子、五味子·····

¡ 2、丁桂儿脐贴

小儿盗汗

¡ 1、药物肚兜五味子、五倍子、龙骨牡蛎····

2.肾顶

小儿食积

¡鸡内金

¡四逢放血

美容养生

¡ 1、足三里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

¡ 2、上下巨虚

3、太溪。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

扁平疣

¡ 1、平头、三头火针

¡ 2、药:旱莲草、白芥子、无花果、····

¡ 3、膀胱经把

痤疮

¡ 1、背部放血(额头)

¡ 2、下巨虚(下巴)

¡ 3、面部(足三趾)

¡ 4、防风通圣散、麻黄升麻汤

¡ 5、竹叶石膏汤、三黄汤、白虎汤

¡理中汤

¡缪刺法(对应关节取穴法、王文远平衡针、周尔晋x疗法《火柴棒医生》萧红慈《医行天下》)

¡

《素问·缪刺论》:“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邪客于经则巨刺之····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网球肘

¡阳陵泉

上下肢肌肉拉伤

¡对称部位

膝关节扭伤

¡尺泽、曲池附近压痛点

踝关节扭伤

¡ 1、养老穴附近压痛点

¡ 2、阳池穴附近压痛点

足跟痛

¡ 1、合谷

¡ 2、大陵

全息疗法之第二掌骨、薄氏腹针、面针、眼针、人迎针、舌针、寸口针、头针······

¡脐针、脐诊

¡《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心······上

面针、面诊

¡ 1、咽痛

¡ 2、胃痛

¡ 3、前列腺炎

¡ 4、肩周炎

¡ 5、胸痛

¡哮喘

寸口脉诊、脉针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侯后。上竟上,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

¡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左脉小柴胡、右脉半夏泻心汤),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处,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病例:面肌痉挛案

¡网球肘案、双膝增生案、高血压案

一针疗法治疗头痛

一针疗法治疗头痛 头痛的病因从中医学观点来看,有外感头痛,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血虚头痛,瘀血头痛,痰浊头痛等。从经络走行来看,后头痛为太阳经头痛,前额痛为阳明经头痛,两侧或偏头痛为少阳经头痛,头顶痛为厥阴经头痛。 针灸治疗头痛有很好的疗效,一般是局部取穴,可配合循经远处取穴。太阳头痛可针束骨,阳明头痛可针中脘,少阳头痛可针侠溪,厥阴头痛可针太冲。除了这些常识而外,高树中老师也介绍了他自己的经验。 头维 头维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第八个穴位(ST8),位置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治疗经前期头痛针刺效果不好时,须配合三棱针点刺出血。

肓俞 肓俞穴是足少阴肾经穴位(KL16),位置在肚脐旁开0.5寸。治疗用脑过度导致的的肾虚冲气上逆引起的头痛。每遇房事或用脑过度后发作或加重,呈搏动性头痛,喜欢重按,按后稍缓。以指代针用力按压肓俞穴可使疼痛缓解。 昆仑 昆仑(BL60)属足太阳膀胱经,位置在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治疗风寒或风热外袭引起的眉棱骨痛。

解溪 解溪(ST41)是足阳明胃经第41个穴位,位置在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两肌腱之间,相当于系鞋带处。治疗阳明胃经灼热上攻引起的眉棱骨痛。 临床上 针刺解溪或昆仑穴取效的关键有3条:一是:辩证要准确,风邪外袭针昆仑,浊热上攻针解溪;二是:“按已痛”,即先用拇指按压,如疼痛减轻再进针,否则可能效果不好,需另外选穴;三是:治疗的同时一定要配合疼痛处的活动,如眨眼或皱眉,也可以让病人用手触摸疼痛部位,可增强疗效。 高树中老师还谈到柴胡桂枝汤治疗头痛的经验。《古方今用》记载,若头痛剧烈,前额与后项抽掣作痛者,因前额属阳明,后项属太阳,此邪气出太阳而不得,入阳明而不能所致,可用柴胡桂枝汤从少阳转输邪气而出。高老师用此法治疗头痛十年患者,一剂痛轻,九剂根治。高老师还说李东桓《兰室密藏》所载眉棱骨痛专方(防风、羌活、甘草各9克,酒黄芩3克,水煎服)疗效颇佳。 ★素材:程占强作者:高树中校对:程占强编辑:橙子

《一针疗法》笔记~头痛

《一针疗法》笔记~头痛 《一针疗法》高树中 1、头痛 外感、肝阳上亢、肾虚、血虚、淤血、痰浊, 太阳——后脑勺——束骨 少阳——一侧或者两侧头痛——侠溪穴 阳明——前额——中脘 厥阴——巅顶——太冲 眉棱骨痛——太阳膀胱经——昆仑 ——足阳明胃经——解溪穴 肾虚头痛——肓腧 穴位:1、头维(ST8)(足阳明胃经第8个穴位额角发际线直上0.5寸)经前头痛,针灸疗效不好的,可以选择三棱针点刺出血。月经一般和冲任二脉相关,冲脉又和阳明脉关系密切,经前血海有余,冲脉有热,循足阳明经上冲,故头疼。经行“血自下,下者愈”,头维是足阳明最高的穴位,足阳明胃多气多血之经,用针之法,当辨在气在血,气血不同,治法亦异“有刺营者,有刺卫者……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此经前头疼,在血不在气,故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刺营调血也。 2、肓腧(KI16)肾虚气上冲的头痛,喜按压,时作时止,劳累、房事后加重,昏痛胀痛或者搏动性疼痛,以指压代针灸。 3、顽固性头疼,案例。前额和后颈项前额属于阳明,后颈项属于太阳,是邪气入阳明而不得,出太阳而不能,可用柴胡桂枝汤从少阳转枢机而出。《古方新用》小柴胡汤+桂枝汤,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桂枝,白芍。 4、眉棱骨痛分外感、内伤。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伴有外感症状,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可针灸昆仑(BL60),取疼痛同侧穴,两边都痛取两侧,先用拇指按压,痛减者针昆仑,提插捻转泻法,同时活动眉棱骨局部。

内伤者,胃中浊热上行酒后食后加重,病在足阳明胃经,内有浊热或者外有风邪。《兰室秘藏》(防风、羌活、甘草各9、黄芩3)水煎服,祛风清热降浊,治疗眉棱骨痛专方。 可针解溪穴(ST41)用法同昆仑穴。 注意事项:辨证准确;“按已刺”按压痛减则针刺,否则辨证有误,宜换穴位;治疗同时嘱咐患者抬眉、皱眉,活动局部。 2021.01.14

头痛眉棱骨痛牙痛疼痛针疗总结高树中一针疗法

头痛眉棱骨痛牙痛疼痛针疗总结高树中一针疗法头痛 头痛分外感头痛,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血虚头痛,淤血头痛,痰浊头痛。从经络上又分前头痛为阳明头痛,后头痛为太阳头痛,侧头痛为少阳头痛,巅顶痛为厥阴头痛。 1.头维穴:经前头痛: 痛在太阳穴附近,用穴:头维穴。 头维刺血,针刺不行 分析:月经和冲任有关,冲为血海,隶属于阳明,并足阳明上行,月经前冲脉血海有余,冲脉有热,热循阳明上冲于头,头痛乃作,经后血热下行,痛止,头维是足阳明最高的一个穴,为标穴,足阳明经多气多血,但此病在血,针刺调卫调气,故不效,刺血泻热,立效。额角发际上0.5寸 2.肓俞:肾虚冲气上逆头痛:时作时止,昏痛或胀痛或波动感,喜重按,按之稍减,每遇用脑过度或房室后发作或加重。用穴:肓俞,脐旁0.5寸,肾经之穴,为冲脉所过,脐深处为元气所聚,针刺肓俞能补肾降冲。本病治本该休息大脑节制房事,中药补肾 3.束骨穴:太阳头痛:针束骨,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第五跖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际处。 4.太冲穴:厥阴头痛:针太冲,足厥阴肝经的俞穴,原穴,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侧缘取穴。 5.中脘穴:阳明头痛:针中脘,任脉穴,脐和剑突连线中点。

6.侠溪穴:少阳头痛:针侠溪,胆经荥穴,足背4,5趾缝间,跖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眉棱骨痛 膀胱经行于眉头,胃经行于前额。故眉棱骨痛分外感足太阳膀胱经病和内伤的足阳明胃经病,内伤胃中浊热上升,或酒后或食后加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李东垣治眉棱骨痛奇方为:防风羌活甘草各9克,酒黄芩3克取祛风清热降浊。针刺 1.昆仑穴:治外感眉棱骨痛,足膀胱经穴,足外踝最高点和跟腱之间的凹陷处。针刺,一侧痛针同侧,双侧痛针双侧,针时反复皱眉活动痛处,留针30分钟,无效改解溪(治胃火上攻) 2.解溪:主治胃经浊热上攻所致眉棱骨痛,足阳明胃经穴,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治法同昆仑穴 此病取效关键:辩证要准,先按现针,必须动针疗法。 牙痛 牙痛分火牙痛和虫牙痛,火牙痛又分风火,虚火,胃火。虫牙痛龋齿牙痛。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牙龈肿痛多属于胃火,要清胃;牙齿松而痛是虚火,要滋肾。从经络分足阳明胃经入上齿,手阳明大肠入下齿,上牙痛取胃经穴,下牙痛取大肠经穴。 1.翳风穴: 风火牙痛:牙痛遇风遇热发作或加重,遇寒则症减,或伴恶寒发热等多见根尖周炎或急性牙髓炎,手少阳三焦穴,祛风要穴,针之可泻三焦之火,耳垂后方的凹陷处。

治疗腰痛的一针疗法

治疗腰痛的一针疗法 人中 位置: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主治:腰正中疼痛 分析:人中是督脉之穴。《通玄指要赋》“人中除脊膂之强痛” 治法:有两种刺法,其一:从人中一侧进针,另侧出针;其二:从人中进针朝鼻中隔方向斜刺(雀啄刺),以病人眼中流泪为度。此穴针刺较痛,应躺下刺,以免晕针。 2后溪 主治:腰痛在一侧或两侧膀胱经循行路线者,如正中和两侧都疼者尤为适宜。 分析:后溪为手太阳膀胱经穴,手足膀胱经脉气相通,后溪又通督脉,为八脉交会穴。 治法:一侧疼痛针患侧,双侧痛针双侧,可代替人中穴。 3龈交异点

主治:腰正中扭伤 分析:此点在督脉上,急性腰扭伤后90-120分钟内,在龈交穴附近上唇系带上就会出现突出的如米粒大的血肿或硬结,病愈后此结亦不会消失,而且扭伤的次数越多,此结越大,所以此异点也可作为腰扭伤史的证据。 治法:点刺出血 4手三里 位置:手阳明大肠经穴,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二寸 主治:夹脊穴处扭伤疼痛(处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 分析:“手阳明之经……挟脊”,而手三里在全息论里又相当于腰的位置。而对于此类腰痛,手阳明经的三间也有效。 治法:手三里处寻找阳性反应点针。 5太冲反应点

位置:太冲位于足背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行间位于足背,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主治:腰痛部位离正中较远,在膀胱经之外(距正中线一巴掌之外)的扭伤者。距离正中线越远效果越好。 分析:太冲为肝经之原穴,肝主筋,“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又此反应点在全息论里相当于腰的位置。 治法:腰扭伤者在太冲和行间之间往往可找到压痛点,此压痛点不在两穴中间,而是靠近太冲穴,在全息论里,此压痛点相当于腰的位置。压痛与腰痛程度不成正比,而与腰痛部位成正比,疼痛离正中线越远压痛越明显。 (急性腰扭伤只太冲一穴就行,一次可好八成以上) 6腰痛一穴―――腰痛五穴 主治:本组穴一侧各五个,分治不同部位腰扭伤 分析:本组穴为高树中从全息理论中发展归纳而出。五个穴位均对应全息论里腰的位置,只是分布部位不同。 治法:按腰扭伤的疼痛部位将其分为五个区域,对应五个穴位,不同部位的疼痛,其相应的穴位阳性反应最明显,针相应穴位立效:腰正中督脉线扭伤疼痛者,最强反应点和治疗点在第五掌骨尺侧,全息论相当于腰的位置。此为腰痛一穴。 夹脊穴处扭伤疼痛者,最强反应点和治疗点在第四、五掌骨间腰部对应区,即传统的“腰痛穴”,此为腰痛二穴。

(讨论中)急性腰扭伤的针灸治疗-----一针疗法读后感-中医针推外治版-爱爱医-华人医学论坛...

(讨论中)急性腰扭伤的针灸治疗-----一针疗法读后感-中医针 推外治版-爱爱医-华人医学论坛... 展开全文 前几个月,发了一篇“高手”速成的帖子,爱友们实在给面子,我所有鲜花中的四分之一居然是由此帖所奉献的。不过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太厚道,虽然说出来很多所谓“高手”的成长捷径,但毕竟不是什么干货,假高手的确是可以速成的,但真高手还是要经过一番磨练的。恰巧近日读了高树中老师的《一针疗法》,原先觉得自己离真正的高手有天和地的差别,忽然觉得一下子距离缩短了,原来真的高手也是可以有“捷径”走的,结合自己十几年来的临床感受,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一下,希望对自己有帮助,对立志成为真正高手的朋友们也有“抛砖之功”。 急性腰扭伤的针灸教科书上治疗写的很简单,人中、后溪、委中、阿是穴等等。但在真正临床上,情况还是要复杂很多,本论坛上这方面帖子也很多,我就谈一下自己体会。 腰扭伤是分部位的。 1 一般腰正中疼痛,也就是督脉经的位置,人中是首选的。后溪也可以,但效果比人中略差。要注意到是,正中的要求很严格,不能有半寸的差别,否则人中的效果不会好。后溪是太阳经的,又通督脉,所以如果是正中兼有偏一侧疼痛的,也就是督脉兼太阳经一起疼痛,后溪肯定是首选。我还有一点体会,有患者痛点会变,今天是督脉,明天是太阳经,如果这种情况,还是建议选后溪,同侧和对侧的感觉差别不大。当然,单纯正中疼痛的,还是要推荐人中。其他督脉经上的穴位,如素髎、百会、龈交等,包括平衡针中的腰痛穴(亦属督脉),我都尝试过,效果都无法同人中比,道理讲不出,但肯定不是所谓强刺激的问题。但如果是骶部正中疼痛,即便取人中效果也不太好,感觉取手三里效果不错。 2 腰正中略偏,比太阳经第一侧线的位置更居中,大致相当于华佗夾脊的位置,以往我取督脉经和太阳经的穴位感觉都不太好,书中

高树中教授的《一针疗法》

高树中教授的《一针疗法》 《一针疗法》高树中著关键词 (下述病症,只取一穴而可治) 一、经络病证的一针疗法: 头疼——头维(三棱针)肓俞(用脑过度头痛) 眉棱骨痛——昆仑,或解溪。 麦粒肿——肩胛区反应点。 牙痛——翳风、内庭、太溪。大抒、偏历。 落枕——后溪或束骨、悬钟。 颈椎病——束骨、昆仑、后溪、腕骨、太溪,大钟,足跟腱中点。 肩周炎——阳陵泉、条口、鱼肩、后溪、束骨。 中风手指拘挛——腕骨。 乳腺增生——人迎。 急性腰扭伤——人中、后溪、龈交异点、手三里、太冲穴处压痛点、腰痛1穴到腰痛5穴。 膝关节炎——大杼、尺泽。 腓肠肌痉挛——承山。 癔病性失语——涌泉。 二、脏腑病证的一针疗法: (四关主治五脏,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病在阴之阴者,刺阴这荥输,病在脏者,取之井。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俞暮穴的作用 脏腑病证的用穴规律——) 胃脘痛——至阳或灵台、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尺胃、脐胃。 腹痛——足三里、中脘、上巨虚、曲泉。 膈肌痉挛——攒竹、翳风、太渊、乳中、中魁穴、太溪穴、

急性胰腺炎——地机。 支气管哮喘——孔最、鱼际、神阙。 心绞痛——内关、至阳、 喜笑不休——神门。 脏躁——少海。 慢性胆囊炎——阳陵泉、胆囊穴。丘墟透照海。 痛经——十七椎、神阙。 急性扁桃腺炎——少商、商阳。 美容——足三里、人迎。 养生保健——足三里,涌泉、太溪、气海、关元、神阙。 三、时间性病症的一针疗法: 太冲穴治疗丑时(1——3点)病症。 太渊穴治疗寅时(3——5点)病症。 三间穴治疗卯时(5——7时)病症。 陷谷穴治疗辰时(7——9)病症。 太白穴治疗巳时(9——11时)病症。 神门穴治疗午时(11——13时)病症。 太溪穴治疗酉时(17——19时)病症。 中渚穴治疗亥时(21——23时)病症。 三、其他病症的一针疗法 踝关节扭伤——养老穴处压痛点、阳池穴处压痛点。 膝关节扭伤——尺泽穴处压痛点。 下肢肌肉拉伤——对侧上臂对应部位压痛点。 肱骨外上髁炎——肘灵穴。 足跟痛——大陵穴处压痛点。 肩周炎——阳陵泉、条口、鱼肩、后溪、束骨。一针治愈口眼歪斜症 主治:口眼歪斜(西医称面神经麻痹。)

高树中丨一针疗法妙治病(下)

高树中丨一针疗法妙治病(下) 胃脘痛,胃脘痛又叫胃痛,是指以脐以上,剑突心口以下部位的上腹部疼痛。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多见于胃痉挛、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疾病。 胃痛的病位在胃腑。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起居不时、感受寒邪等均可引起胃痛。治疗选穴: 1.至阳或灵台 以指代针,按压至阳、灵台穴,治疗针急性胃痉挛有特效。方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放于至阳穴和灵台穴上,行圆圈状按揉,用力要垂直朝向腹部方向,用力大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按压时间一般为3—5分钟,按压时应嘱咐病人进行缓慢而深长的腹式呼吸,以活动胃部,提高疗效。 临床上治疗各种胃病,至阳,灵台也多常用针刺或者针后拔罐。 2.中脘 针刺中脘穴对急慢性胃痛都有效,对急性胃痛效果更好。中脘是胃的募穴,是胃腑之气输注的部位,又是腑之会穴,胃痛是六腑病,六腑属阳,中脘在腹部,腹部属阴,所以胃痛针胃的募穴中脘。 3.内关

内关即能理气止痛,又能和胃止呕,对胃痛伴有恶心呕吐者最为适宜。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一穴通心包和三焦两条经,内关穴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心痛就包括胃痛,所以内关穴是治疗胃痛及所有胃病的常用穴。 4.足三里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不仅所有的胃病可用足三里,六腑病可用足三里,而且所有的脾胃病,不论是其寒热虚实,也可用足三里。足三里和膏盲、涌泉这三穴都可以主治百病。 5.公孙 中脘、内关、足三里称为胃病三要穴,但是是公孙穴的疗效最好。一般针后即可止痛,这个穴位有一个特点就是针刺是较痛。 6 .尺胃 这个穴位是临床上个人发现的,位于上肢太渊与尺泽连线的中点,即孔最下1寸处。 7.脐胃 脐胃在肚脐左上方(相当于时钟的1—2点处)0.5—1寸压痛点处,因为是脐部又可治疗胃病,所以叫脐胃。临床上发现胃病患者在脐胃都有压痛点或可以按及动脉的搏动。针法:脐胃穴针刺时可直刺1—2寸,对胃痛和各种胃病都有一定的效果。

高树中教授的针灸心得兼谈《一针疗法》

高树中教授的针灸心得兼谈《一针疗法》 高树中,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兼职有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外治杂志》、《针灸临床国际杂志》、《陕西中医药研究》杂志编委。 笔者临证近二十年来,宗扁鹊“医之所病病道少”和孙思邈“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皆非良医”之训,当针则针,当灸则灸,当药则药,且每针药并用以祛疾,内外合治以疗病,临床满意,今不揣浅陋,介绍数病的治疗于下,以供同道参考。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俗称“面瘫”,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但临证用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根据面神经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颅外型与颅内型(后者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有的还兼有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异常),一般颅外型容易恢复,对颅内型病人,多主张加用激素治疗,我个人的经验体会是:西医书中所言此病发病一周内不能针灸纯属“本本主义”,并无临床依据,误人不浅,最应破除;只要针药得当,完全可以不用激素治疗,加用激素治疗,反而会延长痊愈时间。 对本病的辨证治疗,第一要辨脏腑,第二要辨外感内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颅外型面瘫多属外邪客犯经络,只有口眼歪斜者为邪客阳明,兼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颅内型面瘫情况较为复杂,只有味觉减退或消失者(临床发现,部分病人是双侧味觉减退或消失)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多属胃气素虚而复感外邪者。颅内型兼有听觉过敏或泪腺分泌异常者证属外感内伤相兼为病,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发病前除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外,多在发病前数天有生气发怒的病史,实属外邪兼肝胆郁火为患,这是因为少阳胆经入耳中,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

高树中《一针疗法》核心总结

高树中《一针疗法》核心总结 第一章:经络病症的一针疗法 第一节:头痛 1.经前头痛:头维 2.肾虚冲气上逆头痛:肓俞 3.太阳头痛用穴:束骨 4.阳明头痛用穴:中脘 5.厥阴头痛用穴:太冲 6.少阳头痛用穴:侠溪 第二节:眉棱骨痛 1.昆仑主治:外感(风热或风寒)眉棱骨痛 2.解溪主治:胃经浊热上攻所致眉棱骨痛 临床上针昆仑和解溪取效的关键有三点: ①辨证要准:浊邪上攻 ②按已刺:做预示性诊断 ③必须动针疗法:行针的同时要抬眉、皱眉或揉眉部疼痛处 第三节:麦粒肿 治疗:一是肩胛区反应点;二是足中趾趾腹。 第四节:牙痛 1.风火牙痛:翳风 2.胃火牙痛:内庭 3.虚火牙痛:太溪 4.龋齿牙痛 大杼(龋齿或虚火牙痛)

偏历(龋齿及各种牙痛,按已刺) 5.牙和穴“此穴在合谷穴与第二掌骨之间,针入得气刺向第二掌骨牙疼立止留针5分钟出针结束,决无不效者”。 第五节:落枕 1.后溪手太阳小肠经落枕 2.束骨主治足太阳膀胱经之落枕 针后溪、束骨治疗落枕要点: ①寻找穴位处的压痛点针刺(按已刺) ②动针法 ③先针患侧,如未痊愈,加针对侧 ④不善者可加痛处刺络拔罐更宜 3.绝骨(悬钟)少阳经落枕此外落枕可选用落枕穴(外劳宫,用于少阳经的落枕)、中渚穴及耳穴颈项部反应点 第六节:颈椎病 1.束骨:颈椎病以颈项部症状为主,项部筋肉有条索状物或活动不灵活者。 2.昆仑:椎动脉性颈椎病(上不足,而晕者) 3.后溪或腕骨:神经根型颈椎病 4.太溪:用脑过度或有肾虚症状的颈椎病,有椎间盘病或骨质增生者。 5.大钟:肾虚,此外还有董氏奇穴足跟腱中点宜可治颈椎病。 第七节:肩周炎 1.阳陵泉:疼痛部位不是很明确又有活动障碍的肩周炎。立效。 2.条口或解溪、陷谷穴:阳气虚衰的肩周炎者。李克绍重用生白术30-90g配熟附子15g;朱良春补脾胃肝肾。 3.鱼肩:肩前痛 4.三间:肩周炎,特别是以肩髃疼痛(肩峰稍前下方)明显者 5.后溪:肩后疼痛甚至牵引肩胛者 6.束骨:肩后痛牵引腋下拘紧疼痛者

高树中老师《一针疗法》课件

高树中老师《一针疗法》课件 ¡思考:如何提高临床疗效? ¡ 1.选取正确的针刺穴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刺此者,必中气穴····中气穴则针染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胀论》:“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 ¡《灵枢·九针十二原》: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框,夺阴者死,夺阳者狂。 ¡《一针疗法》 ¡病案:三阳络案 ¡肩周炎,颈椎病案 ¡双上肢无力案:左关大,双尺弱案 ¡妇科研究生痛经案。 2.正确的针刺方法!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补写反则病益笃《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泻,害中而去则至气。 ¡举例:(很多病人针刺一段时间后乏力) ¡《灵枢·寿夭刚柔》:三变刺法。放血、艾灸、火疗、《经筋》阳明经筋刺法(面瘫),腰突。¡《灵枢·根结》: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中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以甘药和之。 ¡《经筋》:“足少阴之筋···在内者熨引饮药”腰突火疗案 ¡《素问·调经论》:“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杨某面肌痉挛 ¡举例:戴向丽老师治疗:胆囊炎案、阑尾炎案 ¡下肢躁动案, 自血疗法 è定义:从病人身体的静脉抽出血液,再注射到病人自身穴位,已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自血疗法也称自然净血,就是把皮肤病患者自身的血液,从静脉血管内抽出来,再由臀部肌肉注入病人自身体内,从而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达到调理人体内环境,降低机体的敏感性和增强机体免疫力,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对白癜风、慢性荨麻疹、全身皮肤瘙痒症、泛发性湿疹和皮炎、过敏性紫瘢、某些大疱性疾病、银屑病、复发性疖肿和毛囊炎、皮肤划痕症、慢性湿疹、复发性疖肿、毛囊炎以及脓疤型痤疮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è准备:10ml注射器、止血带、医用胶布、医用棉球棉签适量、碘伏 è与穴位注射的区别:刺激时间更长、疗效更好 è高树中教授《一针疗法》 1.高老师悟道《灵枢》,验于临床,发扬于海内外。多数疾病只取一针,一针见效,疗效显著。 2.以理服人,可以举一反三,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经络病—一针疗法 1.头痛 头维,--足阳明、太阳、少阳合穴

高树中《一针疗法》速查

高树中《一针疗法》速查 一、十二经脉 二、合治内腑(指六腑的下合穴治六腑的病): 六腑的下合穴:(六腑的下合穴不同于经络的合穴) 胃——足三里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 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胆——阳陵泉 三、四关主治五脏(腕、踝、膈、脐) 十二原出于四关,五脏有病当取十二原 四、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 六阳腑有病取足三里 五、病在脏者取之井 井穴点刺出血有很好的清热泻火作用-对五脏的实热证常取井穴治疗 六、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 阳经荥输治外经病,阴经荥输治内脏病 七、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俞募穴的应用 五脏病首取背俞穴或原穴,也常用募穴,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六腑病首取下合穴或募穴,也常用背俞穴。 八、病在络脉—关节对应取穴 腕—对侧踝肘—对侧膝肩—对侧髋指关节—对侧趾关节 同名经络相互对应,阳经疗效准确明显,阴经差些。 九、常见病的常用穴位 1、头痛

女子经前偏头痛:头维点刺挤血,变色为止; 肾虚冲气上逆头痛,用脑过度房事过频加重,昏痛、胀痛,喜按。 以拇指代针按压肓俞穴可缓解,主要是注意休息并用中药调理; 太阳头痛针束骨; 阳明头痛针中脘; 少阳头痛针侠溪; 厥阴头痛针太冲。 2、眉棱骨痛 风寒或风热外袭所致眉棱骨痛,一侧痛取同侧,两侧都痛取双侧。 先按压昆仑穴,同时让患者反复用力睁眼闭眼皱眉活动疼痛处,按压30~60秒钟,若减轻再行针刺,留针30分钟。若不效则属胃热上攻,针解溪; 胃经浊热上攻引起的眉棱股痛,针解溪,操作方法同上条; 3、麦粒肿 上眼睑麦粒肿背部肩胛反应区点刺挤血,色变为止; 下眼睑麦粒肿(脾胃积热循胃经上攻)足中趾趾腹点刺挤血,变色为止。 4、牙痛 风火牙痛:遇风发作或加重,遇冷痛减,受热加重,或伴有恶寒发热,多见牙髓炎与根尖周炎初期。针翳风穴。 胃火牙痛:疼痛剧烈,牙龈红肿,伴有口渴、口臭、尿黄、便秘、舌苔黄腻等胃热症状。多见于冠周炎、化脓性根尖周炎。泻法针内庭穴。(可用厉兑、热甚加下关、颊车,清胃散等清热泻火解毒的中药。) 虚火牙痛:牙齿隐隐作痛,程度较轻,午后与夜间或过性生活后可能加重,牙龈多不红肿,常出现牙齿松动,咬物无力或牙龈出血。可伴有腰酸、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症状。多见于老年慢性牙周病。针太溪(双侧补法),酉时(17-19)发作加重的,可于发作前针。 龋齿牙痛或虚火牙痛:按压大杼穴(骨会大杼)。

一针疗法(高树中)

一针疗法(高树中) 展开全文 一针疗法 1、感冒穴:大椎。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咯血穴:孔最。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穴(俞)。操作:1寸。斜向各脊椎刺,捻转。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操作:1寸。向劳宫方向刺,捻转。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操作:1.5寸。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不退热加大椎刺血。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操作:1.5寸。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列缺。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9、调心穴:内关。操作:1寸。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 10、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操作:1寸。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主治: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 11、急救穴:人中。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12、虚脱穴:人中。操作: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主治: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 13、中暑穴:少商。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14、神衰穴:神阙。操作: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分钟。 15、神官穴:承山。操作: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主治:神经官能症。 16、精神病穴:百会。操作:斜刺0.5-0.8寸,泻法。主治:功能性精神病。 17、癫痫穴:腰奇。操作:先刺入后再向上进2.5寸,捻提。 18、醒脑穴:听敏。操作:刺0.5-0.8寸,強刺激。主神志不清,昏厥。 19、脏器下垂穴:百会。操作:刺后炙20分钟。主治:胃、肾、子宫、直肠下垂等。 20、失语穴:人中。操作:刺8分,斜向上,留25分钟,強刺激。主治:癔症性失语或功能性失语。 21、癔瘫穴:涌泉。操作:1-1.5寸,捻提3分钟,试走。主治:癔症性瘫痪。 22、面抽穴:颧髎。操作:直刺0.5-1寸,泻法。主治:面肌痉挛,面肌抽搐。 23、面瘫穴:下关。操作:直刺1-1.2寸,泻法。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侧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24、偏瘫穴:率谷。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主治:脑中风偏瘫、偏头痛。 25、脑缺血穴:风池。操作:刺2寸,捻转,留30分钟。主治:脑供血不足。 26、尿频穴:太溪。操作:刺0.-1寸,平法。主治:尿频或尿液次数增多。

高树中丨一针疗法妙治病(上)

高树中丨一针疗法妙治病(上) 头痛:女性经前头痛,头维穴点刺出血。肓俞穴用于用脑过度,肾虚冲气上逆引进头痛。太阳疼痛可针束骨,阳明头痛可针中脘,少阳头痛可侠溪,厥阴头痛可针太冲。 眉棱骨痛:昆仑,这是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主要治疗风寒或风热外袭所致的眉棱骨痛。一侧痛取同侧,两侧都痛取双侧,先用拇指按压昆仑穴,同时让患者反复用力睁眼闭眼皱眉以活动疼痛处,按压约30—60秒钟,若疼痛减轻,再行针刺,用提捻转泻法,同时让患者继续活动眉部疼痛处,留针30分钟。一般针后即能缓解。若疼痛缓解不明显,则属胃热上攻,起针后再针解溪。 麦粒肿:上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太阳膀胱经,下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阳明胃经,分取以下二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一般治疗1次即可治愈,最多不超过3次。一是肩胛区反应点。反应点是如小米粒大小的小红点,稍高起于皮肤,小则一二个,多则数十个。用三棱针点刺或者挑刺出血,再用手挤捏点刺部位使出血,出血原则是“血变而止”即点刺时出血颜色较深甚至呈紫黑色,需出血至血色变为正常,才说明火热已除,方可停止。二是足中趾趾腹,一般靠近趾甲处点刺出血,原则血变而止。最好是大趾和次趾一起点刺。

牙痛:一般分为火牙痛和虫牙痛两大类,火牙痛又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虚火牙痛三种,虫牙痛即龋齿牙痛。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所以牙龈痛肿多属胃火就清胃,牙齿松动而痛多属虚火应滋肾。从经络学看,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所以下牙痛取大肠经穴位,上牙痛多取胃经穴位。 •1.翳风治疗风火牙痛。特点是遇风发作加重,遇冷减轻痛,受热加重或者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多见于急性牙髓炎与尖周炎初期。 •2.内庭治疗胃火牙痛。特点是疼痛剧烈,牙龈红肿,可伴口渴、口臭、尿黄、便秘、舌苔黄腻等胃热症状,多见于冠周炎、化脓性根尖周炎。此穴对多数胃火牙痛有效,若胃火较甚,可加刺下关、颊车等穴。 •3.太溪治疗虚火牙痛。特点是牙齿隐隐作痛,程度较轻,午后与夜间或过性生活后可能加重,牙龈多不红肿,常出现牙齿松动、咬物无力或牙龈出血。可伴有腰酸、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症状。多见于老年人慢性牙周病,但年轻人患虚火牙痛者也时有所见。一般多用双侧用补法。肾虚病人太溪穴处外观多呈凹陷,按之虚软,针后针孔也呈凹陷,越厉害,针孔凹陷的程度就越明显,时间就越长。肾气恢复了,凹陷也随着没了。 •4.大杼治疗龋齿或虚火牙痛。 •5.偏历治疗各种牙痛,特别是龋齿牙痛,用其它穴位不效时,此穴往往有效。此穴位置: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阳溪穴上3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