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死观偈子原文

生死观偈子原文

生死观偈子原文

“诸方无云翳,四面皆清明。微风吹香气,众山静无声。今日大欢喜,舍却危脆身。无嗔亦无忧,宁不当欣庆?”

这是一首出自《生死观》的偈子原文,是少林寺无色禅师在觉远大师圆寂时念诵的一首偈子。

觉远大师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圆寂于一处荒山野岭中,无色禅师为他诵出了这首偈子。前四句写的是当时的自然环境,这样的自然环境是清净的;后四句写的是觉远大师圆寂时的内心感受,这内心感受也很清净。

清净是佛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色身所在的世界和内心世界都很清净,在佛教徒看来,这就是一种很圆满的幸福了。这种幸福超越了凡世的一切,当一个人体会到这种幸福时,生和死的分野并不大。

相对于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来说,佛教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更有深度,所以虽然它是一种从印度流入中国的外来宗教,但却在中国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庄子二则出自庄子所着的《庄子·秋水》,下面一起来看看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的详细内容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前往去拜访他。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译文】有的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要代替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于是惠施害怕了,在国都搜寻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庄子前往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鵮,你知道它吗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在这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鵮经过它,猫头鹰抬头看着鹓鵮,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庄子说:“白鲦在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文】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自然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确定的!”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快乐的。” 庄子二则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鹓雏 (yuān ch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

《庄子》庄子(原文+注释+译文)

《庄子》庄子(原文+注释+译文)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

《示儿》原文及译文

《示儿》原文及译文 《示儿》原文及译文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示儿》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示儿 陆游〔宋代〕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

“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1210年(宁宗嘉定三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此诗为陆游的绝笔,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

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原文

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原文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原文,希望能帮助到大 家! 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原文 兰亭集序/ 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

有感于斯文。 赏析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全文共分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

《孟子三章》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孟子三章》出自孟子,文章分别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等,经典文言文。具体可参考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里面就有明确的叙述。课文分别出自于《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告子上》。 参考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 作品内容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淫,按古语正解,应释为“过分”,即整句为富贵权势不能使自己的言语举止过分、超越常理;另一解为”迷惑“,即整句意思为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而行正;如若将”淫“释为”淫色“、”荒淫“,是现代人见文生意,严格讲偏离本意。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国学: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对照

国学: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对照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下面店铺准备了关于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及翻译对照,提供给大家参考!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翻译对照: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

鱼我原文及翻译

鱼我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挑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大义而取意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存有甚于生者,故不以苟得也;死去亦我所恶,所恶存有甚于死者,故罹患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并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躲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后生而存有不必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就是故所欲存有甚于生者,所恶存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存有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够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亦:也。 (2)欲:喜爱。 (3)得并任:两种东西都获得。 (4)舍:舍弃。 (5)挑:挑选出。 (6)甚:胜于。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获得,这里就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厌恶。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容用呢?用,使用。 (20)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这是因为。 (23)非独:不只,不仅非:不富豪之家: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就是:此,这样。 (26)心:思想 (27)勿居丧:不失去。丧:失去。 (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0)则:就。 (31)弗:不。 (32)得:得到。 (33)呼尔:拔枪(不屑地,对人不认同)。 (34)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35)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36)蹴:用脚踢。 (37)而:表中润色。

齐物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齐物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齐物论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荅焉似丧其耦③。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⑩?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11),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2)。”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3),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4),作则万窍怒呺(15),而独不闻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泠风则小和(26),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27)。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29),人簌则比竹是已(30),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谁邪(34)?” 齐物论翻译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道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好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好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道:“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道:“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些好像鼻子,

重阳原文、翻译及赏析

重阳原文、翻译及赏析 重阳原文、翻译及赏析 重阳原文、翻译及赏析1 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大唐造昌运,品物荷时成。 乘秋逢令节,锡宴观群情。 俯临秦山川,高会汉公卿。 未追赤松子,且泛黄菊英。 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 注释 赓歌(gēng gē ):酬唱和诗。 注释 1、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秦汉传说中的上古仙人。相传为神农时雨师。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 2、赓歌:拼音:gēng gē 解释:酬唱和诗。 赏析 李泌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重阳赐会聊示所怀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重阳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定风波·重阳》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翻译

同客人带酒登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趁年轻时头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 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格律以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二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二平韵,即欧阳炯所做格律为正体,另有七种变体。 重阳:即重阳节。 携壶:带酒。 翠微: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 涵:容纳,倒映。 初:第一次,刚刚。 尘世:人间。 酩酊:沉醉,大醉。 但:只是。 酬:酬谢。 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 登临:登山临水。 斜晖:夕阳。 多少:数不清。 牛山: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重阳节到来,苏轼与徐君猷等客人登高赏菊,饮酒赋诗。苏轼有感于杜牧《九日齐安登高》诗,心境一致,作该词以表达苏轼唯物的生死观。 赏析

钟嗣成《录鬼簿序》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钟嗣成?录鬼簿序?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录鬼簿序 钟嗣成 ①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管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①桎梏之厄哉?,人之生斯世也,知以已死者为鬼, 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那么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异?此曹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为自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那么又不假设块然之鬼之愈也。 ②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迄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那么?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着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那么虽鬼而不鬼者也。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糜久,淹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复以前乎此者,叙其,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水寒乎冰,青胜于蓝,那么亦幸矣。名之曰?录鬼簿?。 ③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假设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注释】①岩墙:牢狱的石墙。 22、依次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虽然而但B、诚然而但 C、虽然但而 D、诚然但而 23、第②段中的“不死之鬼〞和“未死之鬼〞分别指什么样的人?24、请说说这篇序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25、以下判断与原文相符的一项为哪一项A、作者认为古代的圣贤不曾论及生死祸福等问题。 B、作者认为懂得义理,口发善言即可成不死之鬼。 C、本文语言犀利,但浓郁的迷信色彩使文章逊色。 D、第3段中的“高尚之士〞不能列入“不死之鬼〞。 26、根据文意,概括?录鬼簿?的创作意图。参考答案 22.25.参考译文 世人贤明愚钝、长寿短命以及生死祸福的缘由,本来是关联着命运一起说的,大圣大贤之人也未尝不如此。论究公阴阳二气的消长交替,就是表现为人鬼的生死变化。人能够了解生死的根本规律,顺其自然地承受生死的正常法那么,那又怎么会陷入处于危墙之下或身受镣铐拘囚的无妄困境呢?尽管如此,人生在世,只知已经死去的人是鬼,而又知没有死的某些人也是鬼呢。那些酒囊饭袋,醉生梦死,象无知无觉的泥土一样的人,他们虽然活着,但铸死鬼有什么差异?对这类人固然无空闲多加论议至于另一类人,他们也多少知书明理,嘴里扮得不错,但是,对于做学问的路数,却自甘人缘,自暴自弃,死了以后,默默无闻,这号人,却更加不如那号无知无觉的胡涂鬼呢! 我曾见过未死的活鬼挽吊已亡的死鬼,没有想到他们之间仅有一点点差异。世人唯独不知,开天辟地、自古及今以来,自有不死的鬼存在于天地之间。为什么这么说?圣哲贤明的君臣、忠孝双全的儒生,他们的小小善行、大大功德,只要名标史册的,便象日月辉煌经天、山川

[游山西村古诗翻译]游山西村原文及翻译

[游山西村古诗翻译]游山西村原文及翻译 一:[游山西村原文及翻译]陆游《放翁家训》原文及翻译 原文: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译文: 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留下遗憾。 陆游《放翁家训》 1.解释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生( ) (2)虑(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它,不要留下遗憾和愧疚。 B.我这些话,是年轻人的药物和石头,都应该谨慎对待它,不要留下遗憾和愧疚。 C.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它,不要悔之晚矣。 D.我这些话,是年轻人的药物和石头,都应该谨慎对待它,不要悔之晚矣。 3.若有“才锐者”,“父兄当以为忧”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作者认为可以从□□、品性、□□等三方面培养“才锐者”,坚持十许年,使其“志趣自成”。(3分) 答案: 1.(1)对读书人的称呼(2分) (2)担心(2分) 2.(3分)A 3.(2分)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4.(3分)学习、交友 陆游文学成就 诗歌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1、诗歌内容 陆游的诗歌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①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许。 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

文言文齐物论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齐物论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齐物论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荅焉似丧其耦③。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⑩?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11),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2)。”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3),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4),作则万窍怒呺(15),而独不闻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泠风则小和(26),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27)。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29),人簌则比竹是已(30),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谁邪(34)?” 文言文齐物论翻译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道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好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好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道:“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道:“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些好像鼻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原文及译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原文及译文赏析赏析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 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 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2)鱼,我所欲也:鱼是我喜欢的东西。欲,想要,喜欢。 (3)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品。 (4)二者不可得兼: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可得,同义词复用,能。兼,同时得到。

(5)者也:语气词复用,与“也”相同。 (6)生,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需要的。亦,这里同“固”,本 来。 (7)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8)舍生而取义者也:(我宁愿)舍弃生命而去求得义。而,连词, 并列关系。 (9)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者,“所欲”是主语,“有”是谓语,“甚于生者”是宾语。于,介词,比。 (10)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偷生 的意思。 (11)死亦我所恶:死本来是我厌恶的。恶,讨厌,不喜欢。 (12)故患有所不避也:所以,祸害中有我不该躲避的。患,祸害。 有所不避,有不该躲避的祸害。所,代“不避”的祸害。辟,通“避”,躲避。 (1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 宝贵的。如使,假如,假使。之,结构助词,的。 (14)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一切能够求生的手段有哪一种 不能采用呢?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人、事、物),这里是……的手段。 (1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假使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 怕的。莫,否定副词,没有。 (16)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那么一切可以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参考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参考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参考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参考,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出处 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是“舍生取义。”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鸣凤记-灯前修本》原文及鉴赏

《鸣凤记-灯前修本》原文及鉴赏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原文及翻译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原文及翻译 卫灵公篇第十五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那么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假设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15·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那么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释】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答复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 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答复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原文】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快乐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方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之欧阳德创编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庄子二则出自庄子所著的《庄子·秋水》,下面一起来看看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的详细内容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前往去拜访他。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译文】有的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要代替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于是惠施害怕了,在国都搜寻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庄子前往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鵮,你知道它吗?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在这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鵮经过它,猫头鹰抬头看着鹓鵮,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庄子说:“白鲦在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文】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自然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确定的!”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快乐的。”

《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兰亭集序》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 原文: 兰亭集序 王羲之〔魏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趣一作:曲)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