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家 一五 计划中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各省分布图

国家 一五 计划中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各省分布图

国家一五计划中的156项重点建设

项目各省分布图

国家"一五"计划中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

东北地区

一、辽宁省

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辽宁有24项.包括:

1。鞍山钢铁公司;

2.本溪钢铁公司的扩建;

3。抚顺发电厂、

4.阜新发电厂、

5。大连第二发电厂的增容;

6.阜新新丘竖井、

7。阜新平安竖井、

8.阜新海州露天煤矿、

9.抚顺东露天矿、

10.抚顺老虎台煤矿、

11.抚顺西露天矿、

12.抚顺胜利矿刘山竖井、

13。抚顺龙凤矿竖井的新建扩建;

14。抚顺石油二厂、

15。抚顺铝厂、

16.沈阳第一机床厂、

17。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

18。沈阳风动工具厂、

19.沈阳电缆厂、

20.大连造船厂改建扩建以及

21.杨家杖子钼矿和

22.一一二厂、

23。四一0厂、

24.渤海造船厂的新建和扩建改建工程。

为了与这24项重点工程配套,辽宁还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安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工程项目730个。包括改建扩建抚顺钢厂、大连钢厂、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沈阳冶炼厂、锦州铁合金厂、沈阳第三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水泵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大连机床厂、沈阳化工厂、沈阳玻璃厂、大连玻璃厂等.

(一)沈阳市

前苏联援建的156个大项目有6个建在沈阳

1.沈阳第一机床厂(原沈阳市机械修理厂)

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国内最早生产车床的工业企业。

2。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是一所为航空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她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航空院校.学院前身为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始建于1952年,是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之一。

3。沈阳风动工具厂

1955年1月我国第一座近代化风动工具厂--沈阳风动工具厂验收和开工

典礼大会在沈阳举行.沈阳凿岩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沈阳风动工具厂),是中国凿岩机械和气动工具行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大型骨干企业。目前公司占地11。3万平方米,可年产气动凿岩机50000台、气动工具30000台、液压凿岩

机150台、凿岩钻车350台、重矿机械配件700吨、锻件5000吨、热处理件5000吨、精铸件1000吨.我公司在中国设有24个自己的销售公司和众多代理商,有2000多个用户,产品销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智利、泰国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在中国同行厂家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中国市场信息占有率达50%以上,从八十年代开始,公司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于1984年引进了

瑞典ATLASCOPCO公司液压凿岩机检测制造技术,成为中国唯一的生产液压凿岩机的厂家。

4。沈阳电缆厂

东北输变电设备集团沈阳电缆厂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电线电缆制造企业,下设专业化分厂和质量检测中心和开发中心.主要产品有电力电缆,光纤电缆,通讯电缆,电器装备电缆,裸电缆,电磁线,光纤光缆,电缆附件等共7大类,70个系列,440个品种,4万多个规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生产。21种主要产品获国家,部和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8月,铜芯铝绞线,市话通讯电缆,固体绝缘电缆,纸绝

缘电缆,橡胶绝缘电缆等5个主导系列产品的质量控制系统,通过了ISO9002的认证.

5。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原名112厂)

1951年6月29日,担负飞机修理任务的112厂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建设的协议,其中包括112厂从1953年开始扩建,1956年建成年产1000架喷气式歼

击机的制造厂,制造的第一种机型为米格—15比斯等条文.1954年1月1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由二机部四局拟定的112厂扩建为喷气式歼击机制造厂的总体设计任务书.

1956年9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新华社9月8日消息,今天下午4时,在某地举行了喷气式飞机制造成功的国家验收签字仪式…这种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文中的”某地”,就是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原名112厂)。

(二)抚顺市

"一五"期间,抚顺扩建、改建、新建厂矿企业118个,其中有8项属于前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项重大工程项目.

1。抚顺铝厂

是中国第一家轻、稀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隶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铝和镁生产线当"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

2。抚顺西露天矿

3。抚顺龙凤矿立井

4.抚顺老虎台矿

5.抚顺胜利矿

6。抚顺东露天矿

(三)阜新市

建国初期,全国156个重点项目建设有4个能源项目落户阜新。

1。阜新平安(五龙)立井

2.阜新新邱1号立井

3。阜新海州露天煤矿:1953年,年产量达800万吨以上的中国最大的露天煤矿—阜新海州煤矿建成投产

4。阜新电站

(四)其它

1。鞍山钢铁联合企业

1953年11月,鞍山钢铁公司三大重点工程--新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这是苏联政府援助我国新建和改建的项目中,首先竣工投入生产的三项重要工程.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第七号自动化炼铁炉,从1952年开始到1953年11月先后建成.该公司薄板厂、第二初轧厂也分别于1954年

和1956年竣工投产。此外,北满钢厂、本溪钢铁公司基本竣工。

二、吉林省

一五"计划时期,在重点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方针指导下,吉林省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吉林省11项。5年间,全省工业基本建设投资17.6亿元。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化肥厂、

丰满发电厂等一批国家的骨干企业新建、扩建并投产,使吉林省工业跨跃到了一个新水平。

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投资总额为6.5亿元.1953年7月15日开始动工兴建。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试制成功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毛泽东把这种汽车命名为”解放"牌。10月15日正式移交生产,年产载重汽车3万辆

2.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

特大型石化企业,国家一级企业。前身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简称吉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个规模最大的、前苏联援建的化工项目,是以国家”一五”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三大化”(染料厂、化肥厂、电石厂)为标志的我国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1954年开工建设,1957年投产。

1998年,上划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99年,按中油集团公司统一部署,吉化公司核心业务重组为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和吉化股份有限公司,非核心业务重组为吉化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是中国最大的ABS生产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聚乙烯、乙二醇、乙丙橡胶、有机硅及苯类产品的主导生产商之一.吉化投产近40年来,已累计上缴利税200亿元,向全国输送各类人才近3万人,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3。吉林染料厂

属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的项目.1954年开始兴建苏联援助的吉林染料厂,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型染料厂.1957年10月建成投产,可年产多种染料1万吨,各种染料中间体3。5万吨,从而改变了我国染料工业落后面貌。

4.吉林电极厂(现吉林炭素厂)

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吉林炭素厂,是中国五十年代初期建设的基

础工业项目之一。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断改造和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炭素制品生产企业,国家大型炭素企业,是具有现代化生产规模,

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的基础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512

大中型重

5。吉林化肥厂

6。吉林铁合金厂钨铁生产部分

吉林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原吉林铁合金厂于1998年改制组建的大

型国有独资企业。位于中国吉林省吉林市哈达湾,东依松花江、紧靠长图铁路.

7。通化湾沟工井

8.丰满发电厂:

丰满发电厂始建于1937年,1943年第一台机组发电。1951年丰江发电厂

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工作,到1960年5月8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

至此,丰满发电厂第一期工程结束,装机容量55。375万kW,成为当时中

国最大的水利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安装了2台8。5万kW机组,于1992年

6月竣工.

三期扩建工程在大坝西岸利用泄洪洞安装2台14万kW的机组,1998年7

月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丰满发电厂跨入了百万千瓦级电厂的行列。丰满发

电厂是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力发电厂,位于第二松花江中游吉林市丰满区,是东

北电网南北联络的枢纽,也是东北电网的主力电厂之一,担负着供电、调峰、

调频、调相、事故及检修备用等任务,是国家二级企业。厂始建于1937年,

1942年大坝蓄水,1943年第一台机组发电。现装有机组12台,总装机容量为100.25万千瓦。

三、黑龙江

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黑龙江省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项工程,有22项在黑龙江省。国家在黑龙江省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计划规定为25。6亿元,占国家工业投资的10.3%.哈尔滨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主体主要形成于”一五”、”二五"

时期。抗美援朝期间"南厂北迁"的13个大中型企业和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

重点工程中有13项在哈市布局,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经济结构。

(一)哈尔滨

1。哈尔滨电机厂

2。哈尔滨汽轮机厂

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哈尔滨汽轮机厂是我国第一个五

年计划期间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1956年动工兴建,1958年投产

3.哈尔滨锅炉厂

4.哈尔滨轴承厂

5.哈尔滨伟建机器厂(原哈飞)

6。哈尔滨东安机械厂

7.哈尔滨东北轻合金厂(原哈尔滨101厂)

8。哈尔滨量具刃具厂

9。电碳厂

10.电表仪器厂

(二)其它

11.阿城继电器厂

12。佳木斯造纸厂

佳木斯纸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国家大一型企业,全国百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是”一五”期间由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两项,1953年建设,1957年投产

13。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总部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是我国”一五"期间由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

14鹤岗兴安台10号立井

15。鹤岗东山1号立井

16.鹤岗兴安台洗煤厂

17。鸡西城子河洗煤厂

18.鸡西城子河9号立井

19.鹤岗兴安台2号立井

20.双鸭山洗煤厂

21。友谊农场

友谊县境内有"天下第一大农场”美称,她是我国"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工程之一,并由原苏联援建的,为纪念中苏人民的伟大友谊,

国务院将该场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

22。齐齐哈尔钢(北满特钢)

该公司始建于五十年代,是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四、内蒙古

内蒙古的钢铁工业是建国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家"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项在内蒙古。

1。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是其一.包钢从1954年筹建至1959年投产,使内蒙古成为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经过40余年发展,在全区相继建成了一

批钢铁企业(包括矿山),

已形成了从采矿、选矿、烧结、炼焦、炼铁、炼钢、开坯、轧材及相应辅助设施配套完整的工艺流程,已建成了从地探、设计、科研、施工、生产等门类齐全的钢铁工

业体系,建成全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

2。内蒙古第一机械厂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现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国家

特大型工业企业和520户?攸c企业之一.

3。第二机械厂

4.包头第一热电厂该厂始建于1958年,1959年9月1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一期工程是原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经四期扩建和技术改建,现有八机八炉,总装机42.4万千瓦.

现有职工2646人(从事主业人数1307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86亿元,是国有大型Ⅰ档企业、内蒙电力总公司骨干企业之一.

5.内蒙古蒙电华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包头第二热电厂)前身为包头第二热电厂,始建于1956年,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电厂先后经历四期工程建设,现拥有八台机组,总装机容量42。5万千瓦时.

华北地区

五、北京

1。北京电子管厂

周恩来批准筹建北京电子管厂,并列入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1951年12月,苏联部长会议同意此援建项目,与我国政府达成援建协定,签订了专家来华合同。

2.北京战略火箭生产总厂

这座工厂原是国民党的一个配件厂。解放后接收过来,于1951年改造成飞机修理厂。先后大修和改装过教练机、战斗机和运输机等,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1954年,这座工厂被列为我国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期间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3.金属结构厂

该厂为苏联援华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其设计与布局完全采用莫斯科金属结构厂的图样

六、河南省

河南一共10个(一)洛阳(8)

有三种说法:

A.苏联援建的156项目,有6个安排在洛阳(全部在西郊涧西工业区),1954年1月8日,国家计委讨论通过,并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确定在远离洛阳明清老城、当时还是一片荒野的涧河以西建设4个重工业厂:第一拖拉机

厂、矿山机器厂、滚珠轴承厂、中型电力厂;随后又增建了铜加工厂、高速柴油机厂和国内设计的耐火材料厂)

B。涧西区是重工业基地,"一五"期间国家的重点工项目有:第一拖拉机厂(一拖公司)、轴承厂(洛轴集团)、矿山机器厂(中信公司)、铜加工厂、河南柴油机厂、耐火材料厂,另外还有嘉陵摩托车厂、热电厂,还有市属企业198家、区属企业55家、三资企业22家、非公有制企业60000余户,是国家农机、矿山、发电设备、摩托车、铜材、轴承、耐火材料、仪表、化工产品的重要产地。

C。从解放初到1954年,洛阳的工业有了初步的回复和发展。54年的一五计划中,苏联的156项重点项目建设支援,洛阳占了7项.即在苏联援助下洛阳建成了7个大型工厂:东方红洛阳拖拉机厂、黄河冶炼厂、洛阳轴承厂、矿山机械厂、铜加工厂、洛阳耐火材料厂和高速柴油机厂,另有洛阳冶炼厂、棉纺织厂和洛阳机车修理厂十个大厂,每个厂房几万平方米,厂内有现代化的研究所和学校,如耐火研究所、拖拉机研究所、拖拉机学校等.57年,洛阳有250所学校。洛阳逐步建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一)洛阳

1。洛阳热电厂

位于洛阳市区西部,是"一五"期间由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项目之一。全厂额定电功率17.5万千瓦,主要为全国闻名的洛阳拖拉机厂、矿山机械厂等国营六大企业(集团)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汽。

2。洛阳一拖公司(洛阳拖拉机厂)

原东方红洛阳拖拉机厂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于1959年11月建成投产。投产40年来,累计生产了100多万台拖拉机,万台柴油机,万台汽车,万台工程机械

3.矿山机器厂(矿山机械厂)

4。滚珠轴承厂(洛阳轴承厂)

一五"期间由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项目之一,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一五"期间援建了洛阳轴承厂。

5.铜加工厂

6。高速柴油机厂(原名河南柴油机厂)

河南柴油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名河南柴油机厂)是中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国内轻型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研制生产基地,也是国家首批摩托车定点生产厂家,属国家大型一类企业.

7。耐火材料厂(原洛阳耐火材料厂)

洛阳耐火材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洛阳耐火材料厂)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耐火材料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大户,是1999年列入全国520家重点企业中唯一的耐火材料生产企业。

8。黄河冶炼厂

(二)其他

9。三门峡中国水电建设第11工程局或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原三门峡工程局,是黄河中游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工程也是156项目之一,是一五时期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市即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工程是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一。中苏关系破裂后,这里的苏联专家也于1960年撤走.

10。焦作中马村立井

即焦作矿务局。中国近代建设最早的煤矿之一,也是一五时期重点扩建的

煤矿,所属的中马村矿也是156项目之一,是中国煤炭工业的典型企业。焦作

市即是在焦作矿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1.郑州火车站

12.平顶山2号立井

13。作为156个关键工程项目之一,在东德的援助下,一个专业生产用于机床工业的人造金刚石的企业在郑州建成。

七、河北省

"一五"计划的实施1955年9月,省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了《河北省发

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基本任务是:除按计划完成工业建设

并保证中央在河北省建立厂矿的计划顺利完成外,应以发展农业合作,实现全省基本合作化,提高粮棉生产为中心,围绕保证粮棉增产,相应地发展贸易、交通和文教卫生事业,并对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积极稳步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相应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任务.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到56.6亿元,增长33.7%;粮、棉、油的总产量分别增长6。1%、6.8%和9.5%.”一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19。21亿元,新建和扩建了兴隆煤矿、开

滦煤矿、石家庄热电厂、保定发电厂、石家庄棉纺基地、华北制药厂、保定胶片厂等一批国营工矿企业和工程设施;修建了官厅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减少

了水旱灾害。”一五”时期河北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全省市场繁荣,人民收入

增加,生活得到改善,成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好的历史时期.

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河北有8项,河北建设银行拨付建设单位

和地质勘探单位资金达33。1亿元,圆满地完成了.

早在50年代,前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河北就有7项

1.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前身华北制药厂是我国最大的制药企业,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公司的前身华北制药厂是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由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前民主德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组成.

2.保定胶片厂

3.保定化纤厂

4.604造纸厂

5.石家庄棉纺厂

6.邯郸棉纺厂

7。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是国家520家重点企业和河北省大型支柱性企业集团之一,其前身承德钢铁公司创建于1954年,”一五"时期,曾名为"热河钒钛联合工厂”,被列为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8.峰峰马头(中央)洗煤厂

峰峰通顺2号立井

特别是在"一五"期间,国家投资6775。25万元,全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峰峰矿务局占有2项,是国家重工业基地之一。

八、湖南省

株洲

”一五"时期,株洲被定为中国八大工业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国家依据株洲交通便利,接近省内和邻省铅、锌、钨、锑、锰、煤、铁等矿床产地,有充足工业原料,以及气候、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地理条件,将原苏联援建的156

个重点项目中的4项,安排在株洲建设,即株洲硬质合金厂(原中南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原331厂)、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接着,又安排兴建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株洲电力机车厂(原田心机厂)、株洲车辆厂、株洲桥梁厂、株洲玻璃厂、株洲苎麻纺织印染厂、株洲火花塞厂、株洲选矿药剂厂、株洲塑料厂等20多个中央、省属工业企业。

1。南方动力机械公司(原331厂)

2。株洲电厂

位于株洲市白石港,始建于1955年,为我国”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第一期工程安装3台35吨/小时煤粉炉和两台6兆瓦汽轮发电机,由原苏联设计并提供全套设备。

3.株洲硬质合金厂(原中南硬质合金厂)

4.株洲洗煤厂

5。湖南岳阳林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原岳纸是1958年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之一,是国内具有40多年历史的老造纸企业

6。酃县电站

九、湖北省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在全国确定了156个苏联援助的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在湖北安排了8个项目,包括:武钢、武重、武锅、武船、武汉肉联、青山热电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和武汉长江大桥。

1.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钢铁联合企业)

武钢是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每年提供的钢材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成.

2.武汉重型机床厂

3.武汉锅炉厂武锅是我国最大的特种炉生产厂

4。武昌造船厂武船是我国内地最大的造船综合企业

5.武汉肉联

6。青山热电厂

位于武汉青山工业区的武钢配套工程—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宣告开工。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全套设备由苏联生产、设计,施工技术仍在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之下。电力工业部武汉基本建设局第41工程处(现湖北电建一公司)于1956年开始1号炉安装。施工人员在首次安装高温高压锅炉中,经受了4500多个焊口无一漏水的试压检验.1957年8月交付生产。通过安装1号机组的探索实践,2号机组于1957年12月发电,安装工期比1号机组缩短了20天。1958年底,一期工程的4台机组全部告峻,装机容量共计11。2万千瓦.一期工程发电投产,保证了武汉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及炼铁高炉生产的电力,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

7。大冶有色金属公司

8.武汉长江大桥

"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的156项基本建设项目中,布点武汉的有武钢、武重、武锅、武船及武汉长江大桥等七大项目。

9.湖北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

1952年10月,代号为"363”的郑州电厂工程开工在即。这是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之一.当时,肩负中南地区火电建设的中南燃料工业管理局,受命于这个重大而光荣的任务,随即酝酿"中南电业工程公司郑州装机

队”,这是湖北电建一公司的前身。1952年12月,"363工程"破土动工,该

工程由苏联设计并提供设备(2×6000千瓦+3×35吨炉)。

十、山西省

太原市是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是国家级老工业基地,五十年代苏联援建我国”156项",就有11项在太原。

1。山西柴油机厂

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是"一五"期间由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隶属于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兵工局,是国家150系列、大功率、高速柴油机唯一生产厂。

2.太原第二热电厂

筹建于1956年,是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3.太原制药厂

太原制药厂是我国”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由前苏联援建而

成。它曾与另外三家药厂并称为中国制药业的”四大家族"。

4.山西潞安洗煤厂

5.大同鹅毛口立井

前身是一九五六年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鹅毛口二号井,当时由115地质勘查队提出精查报告,北京煤矿设计队设计,年生产能力150

万吨。后因中苏关系变化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下马停建。

6.大同市焦煤矿有限责任公司

其前身曾是1956年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我公司地质储量丰富,地质结构简单,便于开采,现开采的一号井井田面积5.4平方公里,可

采储量9916。4万吨,服务年限90年。尚未开采的二号井井田面积13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5亿吨,储量之多,居大同市地方煤矿之首,发展煤炭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公司生产石炭二迭纪煤,发热量5400大卡左右,含硫0.3%以下,为优质动力煤。现年生产能力45万吨,属市中型重点优势企业。

7。山西新华化工厂

创建于1956年,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隶属于兵器工业总公司,北方化学工业总公司大型一类军民结合型企业,是我国最大的防化器材生产和活性炭基地。

工厂位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尖草坪工业区,占地面积128。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43万平方米,有固定资产27146万元(原值),机械设备2304台,现有职工总数521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01人,管理人员376人,工厂下设十八分厂、一个研究所和一个计量测试中心,能够独立完成产品设计、模具加工、产品生产和计量检测全部作业。

十一、江西省

江西建成的大吉山、西华山和岿美山三大钨矿,为原苏联援助的156项项目之一.随后以自力更生建设了20余座国有钨矿基地。

1.大吉山

2。西华山

3。岿美山三大钨矿

十二、安徽省

1.淮南谢家集中央洗煤厂

西北部地区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限额以上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摆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考虑到资源等因素,将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化工企业等,选在矿产资源丰富及能源供应充足的中西部地区;将机械加工企业,设置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在最后投入施工的150个项目中,包括民用企业106个,国防企业44个。在106个民用企业中,除50个布置在东北地区外,其余绝大多数布置在中西部地区,即中部地区29个,西部地区21个;44个国防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必须摆在海边外、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有35个。150个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投资87亿元,占实际投资领的44.3%,其余绝大多数资金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区,即中部地区64。6亿元,占32,9%;西部地区39,2亿元,占20%。106项民用企业在西部地区建设的21个项目中,能源项目有:铜川玉石凹立井、西安热电站、乌鲁木齐热电站、酃县热电站、兰州热电站、成都热电站、重庆电站、个旧电站;有色金属项目有:云南锡业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东川矿务局、会泽铅锌矿;石油化工企业有:兰州炼油厂、兰州合成橡胶厂、兰州氮肥厂;机械制造企业有: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炼油化工机械厂、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开关整流器厂、西安绝缘材料厂、西安电力电窗容器厂.由于每一个重点建设项目还需要安排一系列其他配套项目,因此,”一五"时期对西部地区的大规模的投资,极大地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并且为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这其实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西部地区的大规模开发。

十三、云南省

1。开远电厂

一五计划

1.时间:1953年到1957年一五计划成就分布图一五计划成就分布图 2.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3.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一化三改造: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建立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改造。 5.性质: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造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6.目的:为了贯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7.内容: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8.说明:我国的工业起点很低。 9.影响: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确立了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编辑本段计划内容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财政、信贷、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 按照这个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前后共修改五次。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这些指标既符合实际,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制订计划的方法是重视各部门各主要产品比例关系的协调,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平衡。 编辑本段执行结果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相关图片相关图片 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1957年生产钢535万吨,原煤1.3亿吨,粮食1.95亿吨。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五年中,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2.1%,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1.9%,工业物质消耗降低2.3%,每百元产值提供利润17.1元;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2%,

国家 一五 计划清单中地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各省分布图

国家一五计划中的156项重点建设 项目各省分布图 国家"一五"计划中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 东北地区 一、省 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有24项。包括: 1.钢铁公司; 2.钢铁公司的扩建; 3.发电厂、 4.发电厂、 5.第二发电厂的增容; 6.新丘竖井、 7.平安竖井、 8.海州露天煤矿、 9.东露天矿、 10.老虎台煤矿、 11.西露天矿、 12.胜利矿山竖井、 13.龙凤矿竖井的新建扩建; 14.石油二厂、 15.铝厂、 16.第一机床厂、

17.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 18.风动工具厂、 19.电缆厂、 20.造船厂改建扩建以及 21.家杖子钼矿和 22.一一二厂、 23.四一0厂、 24.渤海造船厂的新建和扩建改建工程。 为了与这24项重点工程配套,还在、、、、安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工程项目730个。包括改建扩建钢厂、钢厂、有色金属加工厂、冶炼厂、铁合金厂、第三机床厂、鼓风机厂、水泵厂、重型机器厂、机床厂、化工厂、玻璃厂、玻璃厂等。 (一)市 前联援建的156个大项目有6个建在 1.第一机床厂(原市机械修理厂) 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国最早生产车床的工业企业。 2.航空工业学院 是一所为航空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她坐落在省市,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航空院校.学院前身为航空工业学校,始建于1952年,是前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之一. 3.风动工具厂 1955年1月我国第一座近代化风动工具厂--风动工具厂验收和开工典礼大会在举行。凿岩机械股份(原风动工具厂),是中国凿岩机械和气动工具行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大型骨干企业。目前公司占地11.3万平方米,可年产气动凿岩机50000台、气动工具30000台、液压凿岩机150台、凿岩钻车350台、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专项规划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专项规划 来源:辽宁省人民政府网站时间:2005年04月17日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工业的总称,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进步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装备制造业所提供的产品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8个大类、46个中类、178个小类的投资类机电产品。 一、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基本现状 辽宁是国家从“一五”时期开始重点扶持建设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军事装备科研生产基地,已形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装备制造业体系,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我国自主研制的许多第一台(套)重大装备都是在辽宁实现了零的突破,如50万伏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千万吨级露天煤矿采矿设备、30万吨级油轮、核电站250吨环形起重机、30万千瓦核主泵、大功率内燃机车以及歼击机、导弹、舰艇等,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基本概况 2003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2097户。其中,国有企业316户,集体企业350户,港澳台投资企业84户,外商投资企业303户,股份有限公司97户,有限责任公司280户,股份合作制124户, 私营企业528户,各种联营企业15户。 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省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2003年,我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产值为1729 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28.3%;工业增加值425.14 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4.8%;销售收入1665 亿元,占26.3%。

一五计划中的156个项目

一五计划中的156个项目 1952年8月,周恩来率领由陈云、李富春及政务院各部委领导人参加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征询苏联领导人对中国“一五”计划草案的意见,并提出对苏联科技和建设援助的需求。有关的基本原则确定后,周恩来和陈云先期回国,李富春等留在莫斯科学习、研究、谈判达9个月之久。直到次年5月,李富春和米高扬才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苏联对91个大型工业建设项目给予经济技术援助的协议。 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近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以这些项目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限额以上项目)为重点,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雏形。 1954年,双方又商定增加15项。这样,苏联援建项目达 156个。后来经两次商定,又增加18项,五次商谈共确定项目 174项。后经反复核查调整后,有的项目取消,有的项目合并,有的一分为几,有的推迟,有的不列入限额以上项目,最后确定为154项。因为计划公布156项在先,所以仍称为“156项工程”。 “156项工程”主要是重工业项目。在1955年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时确定的156项中,由于赣南电站改为成都电站;航空部陕西422厂统计了两次,造成两项重复计算。因此实为154项。在154个项目中,有第二汽车制造厂、第二拖拉机制造厂因厂址未定,山西潞安一号立井、山西大同白土窑立井因地质问题未建,总共4个项目未建。实际正式施工的项目为150个。名录如下: (—)“一五”时期开工项目147项 煤炭(25项):鹤岗东山1号立井、鹤岗兴安台10号立井、辽源中央立井、阜新平安立井、阜新新邱一号立井、阜新海州露天矿、兴安台洗煤厂、城子河洗煤厂、城子河9号立井、山西潞安洗煤厂、焦作中马村立井、兴安台二号立井、大同鹅毛口立井、淮南谢家集中央洗煤厂、兴化湾沟立井、峰峰中央洗煤厂、抚顺西露天矿、抚顺龙凤矿、抚顺老虎台矿、抚顺胜利矿、双鸭山洗煤厂、铜川王石凹立井、峰峰通顺三号立井、平顶山2号立井、抚顺东露天矿。 石油(2项):兰州炼油厂、抚顺第二制油厂。 电力(25项):阜新热电站、抚顺电站、重庆电站、丰满水电站、大连热电站、太原第1热电站、西安热电站、郑州第2热电站、富拉尔基热电站、乌鲁木齐热电站、吉林热电站、太原第二热电站、石家庄热电站、雩县热电站、兰州热电站、青山热电站、个旧电站、包头四道沙河热电站、包头宁家壕热电站、佳木斯纸厂热电站、株洲热电站、成都热电站、洛阳热电站、三门峡水利枢纽、北京热电站。 钢铁(7项):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富拉尔基特钢厂、吉林铁合金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热河钒钛矿。 有色(11项):抚顺铝厂、哈尔滨铝加工厂、吉林电缆厂、株洲硬质合金厂、杨家杖子钼矿、云南锡业公司、江西大吉山钨矿、江西西华山钨矿、江西岿美山钨矿、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 化工(7项):吉林染料厂、吉林氮肥厂、吉林电石厂、太原化工厂、兰州合成橡胶厂、太原氮肥厂。 机械(24个):哈尔滨锅炉厂、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沈阳电缆厂、哈尔滨仪表厂、哈尔滨汽轮机厂、沈阳第二机床厂、武汉重型机床厂、洛阳拖拉机厂、兰州石油机械厂、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开关整流器厂、西安绝缘材料厂、西安电力电窗容器厂、洛阳矿山机械厂、哈尔滨电机厂汽轮发电机车间、富拉尔机重机厂、哈尔滨炭刷厂、哈尔滨滚珠轴承厂、湘潭船用电机厂、兰州炼油化工机械厂。 轻工(1项):佳木斯造纸厂。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计划简介: 一五计划:1953-1957。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即国家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包围封锁。 2.没有重工业,就没有工业化的基础,也就没有巩固的国防。 优先在东北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东北的工业化基础比较雄厚。 2.东北的资源丰富且交通运输便利。 3.东北靠近苏联。可以从苏联得到经济上的援助。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计划

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周恩来、陈云主持,从1951年开始着手先后历时4年,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自1953年至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1957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历史背景: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确立了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计划内容: 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财政、信贷、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按照这个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前后共修改五次。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这些指标既符合实际,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制订计划的方法是重视各部门各主要产品比例关系的协调,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平衡。

一五到十五--中国发展计划

历届五年计划回顾 一五计划(1953-1957) “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计划内容: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 问题: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完成情况: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而“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二五计划(1958-1962)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计划内容:《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五年内主要的指标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50-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加25-30%。 问题:“二五”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建议》被搁置,并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新任务,即要在5年内提前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5年超英10年赶美,农业要在5年内提前实现1956年至1967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由于计划严重脱离实际,指标过高,加之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合同,使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陷入困境。 完成情况:与1956年提出的《建议》相比,除原煤、石油、发电量达到规定指标外,钢、水泥、粮食、棉花等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远远低于规定指标。“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0.65%,最高年32.2%,最低年负31%。1962年与196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0.7%,平均每年增长3.8%;

历次五年计划回顾 1~3

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其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156项”)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工业化奠基之役 【决策回眸】 “当时,松花江北岸地区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原野,没有道路,交通不便,每逢雨季,运输车辆经常抛锚;松花江像天然的‘封锁线’,隔断南北两岸,许多工人上班只好乘摆渡小船。同时,又缺乏建设经验,缺少施工工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各路建设大军开进了施工现场,艰苦奋斗,排除困难,保证了建设的顺利进行。” 吉林化工区的一名老职工回忆说。 吉林化工区是我国“一五”期间建设起来的第一个化工生产基地,包括“156项”中的3个化学工业项目。 1952年7月,“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按照陈云的话说,该计划的要点是“在今后5年中要办些什么新的工厂”。同年8月,周恩来、陈云等率领政府代表团赴苏,随身携带的就是该草案。斯大林看后表示,中国应该降低5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以免计划太

满,没有回旋余地。“一五”计划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 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因此国人也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 虽然这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从“156项”(实际为150项)的产业结构看,当时主要出于以下三种考虑:一是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防工业极端薄弱的情况,将国家安全放在紧迫的地位加以考虑;二是旧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已经成为工业化中的瓶颈部门;三是既考虑到利用原来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改善过去地区布局不平衡。 其中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汽车制造厂。1953年7月15日,工程破土动工,建设者经过3年奋斗,终让一座宏伟的汽车厂矗立在长春大地上。1956年7月12日,从总装配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钢铁是大工业的基础。根据“一五”计划,我国不仅要扩建当时最大的钢铁基地鞍山钢铁公司(以下简称鞍钢),还将兴建两个新的钢铁基地,即武汉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而鞍钢的建设又是“一五”计划钢铁建设的中心。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了“支援鞍钢”的号召,全国共有55个城市、199个企业从人力、物资、设备等各方面支援了鞍钢建设。1953年12月26日,鞍钢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建成投产典礼,并向中共中央报捷,毛泽东亲自复信祝贺。本报记者董伟整理 【数字】

浅谈:“156计划”对当时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

浅谈:“156计划”对当时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 旧中国的工业密布于东部沿海地带,“156计划”是新中国的第一次工业布局。 1953-1957 年,“一五”计划,是奠定我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前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使中国的重工业发展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新中国城市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i 一,区域均衡发展 在“156计划”的分布中,中央政府根据区域均衡发展、资源分布、重点发展内地工业及充分考虑国防安全等建设原则,确定了工业化建设的区域布点安排。 从全国层面来看,“156计划”宏观上“主要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150项中的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50个、中部地区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35个,其中有21个安排在四川、陕西两省ii”。这样的布局不仅重新调整了新中国工业化的产业布局,而且为中国城市尤其是内地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使旧中国约70%的工业及工业城市密集于东部沿海地带的畸形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值得提的一点是,“一五”期间156项工程分布虽然比较分散,但这些项目大多配置在原来发展基础较好的大中城市,“如东北地区的沈阳、吉林、抚顺、哈尔滨、鞍山、齐齐哈尔,华北地区的北京、太原、石家庄、包头,西北地区的西安、兰州,西南地区的成都等地iii”,以减少投资成本。

iv 二,老工业城市的巩固 “156计划”的安排,不仅充分发挥东北、上海等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巩固发展了其原有的工业,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该地区的不同类型工业,使城市的发展更多元。 三,工业城市群的兴起 “156计划”成为工业城市的建设动力。以重工业为主体的不同类型工业城市在兴起。 “一五”期间,随着工业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新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第一次城建高潮。初步形成了多类型的工业城市,如煤炭工业城市:大同、本溪;三大钢铁工业城市:鞍山、包头、武汉。到1957年,新中国先后建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8大工业区。 结论 “一五”计划中以”156计划”为核心的工业建设,不仅调整了工业在全国的布局,而且对原有的工业城市产生了影响、促使中西部城市群的发展,还为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全新的基础。 i图片1引自百度百科 ii引自(1955.04.07)《人民日报》社论 iii引自维基百科 iv图片2来自《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图中标注为地级老工业城市)

新中国156项工程

新中国156项工程 156项工程是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项目的数目,也成为这批工程项目的简称,中国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三个完善的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美国,苏联,中国)。 156项工程来历是是在1949年底毛主席首次率团访苏期间,要求苏联对华的政治经济援助的产物。毛主席当时要求苏联援助,到1959年,使我国的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主要重工业产品,大约等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的水平,即钢的产量超过500 万吨,煤达到1 亿吨,电力在200 亿度以上,石油在250 万吨左右,超过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1937年的水平。(这真的是狮子大开口) 毛主席在莫斯科同斯大林就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贷款问题、两国贸易和贸易协定以及有关两国利益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会商后,周恩来于1950年1月20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进行具体的谈判。通过会谈,双方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外,还签订了《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这个协定规定:苏联以年利1%的优惠条件,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援助中国大型工程项目。 1950年苏联就开始用这笔贷款向中国提供第一批大型工程项目50个,这50个项目就是156项工程中的第一批。这些项目主要包括10个煤矿、11座电站、3个钢铁企业、3个非金属企业、5个化工企业、7个机械企业、7个国防企业和1个造纸企业。 156项工程第二批项目是在1952年8月17日,周恩来带“一五”计划的设想和轮廓草案到莫斯科寻求支持(包括《三年来中国国内主要情况及今后五年建设方针的报告提纲》、《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及八个附表、《中国国防军五年建设计划概要》等资料),斯大林表示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资源勘探、企业设计、设备供应、提供技术资料、派遣专家和提供贷款等方面给中国以帮助。关于军事装备和军事工业,他强调中国应自己生产飞机、坦克、雷达等武器,他建议最好是中国派人到苏联学习,培养自己的干部、工程师及技术工人。 1953年5月15日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和议定书,苏联承诺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一大批规模巨大的工程项目,即1953--1959年内,援助我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 156项工程第三批项目是1954年10月赫鲁晓夫率苏联政府代表团到中国访问,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庆典期间,双方共签署了10项文件。10项文件之一就是《中苏关于苏联政府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新建十五项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协定规定的一百四十一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 通过上述三次协议的签订,苏联援助我国的工业建设项目总共达到156项,通称“156项工程”。 此后,1955年3月,双方签署了新的规定,包括军事工程、造船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建设项目共计16项。1955年又通过口头协议增加2项。前后共确定174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

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一五计划成果

一五计划成果 一五计划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一项重要经济计划,其目标是在五年内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建设。在执行一五计划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国家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发展和完善,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在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在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力发展科技产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

高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 重大成就。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强与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吸引外资和引进先 进技术,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在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科技 创新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 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果不仅为当时的中国经济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续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章

第一章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的简要回顾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原则同意广东省、福建省的两个报告,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即从1980年起,两省在外贸、外汇、财政及计划、物资供应、物价政策等都实行新的经济体制和灵活措施。在当时,有些人对这个开放搞活的政策的重要性并没有给予特别的估计。但18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事实,说明了当时的决定成了大发展的序幕,也说明了国家(或地区)实行不同区域政策的重要性。 所谓区域政策,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了调整地区间发展状态、差异和分布而制定的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施加影响的政策和措施。在区域政策的目标和目标体系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宏观格局是最为重要的。按西方学者的观点,区域政策的最终目标有3种范畴:快速增长、稳定增长和平衡增长。一个时期区域政策目标的确定,要考虑国家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 自本世纪60年代,国际上区域政策研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其背景是部分发达国家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许多区域经济衰退,劳动力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造成区域经济状况紊乱及社会乃至政治冲突。这样的区域被称之为“有问题的地区”或“问题地区”。这些问题的发展受到国家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70年代初,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所著《列岛改造论》是国家领导人在高层次上论述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范例。 在德国、法国、日本和英国,国家的区域政策大约经历了2个阶段,即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为目标的区域政策阶段和以实施(促进)技术开发为目标的区域政策阶段。80年代西方对区域政策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域政策学”。该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区域政策的理论基础,区域政策的目标及评价区域发展基础的方法等。对区域政策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有:区域科学的创始人艾萨德(W.Isard)对区域政策理论基础的研究,罗伯特·索洛对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研究,鲍尔·克莱默(P.Klemmer)的区域政策类型和作用机制的研究,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建立起了总量巨大、结构比较完整、布局已广为展开的经济体系和

支援国家“156项工程”在陕西的实施

支援国家“156项工程”在陕西的实施 作者:任晓滢 来源:《新西部》2021年第06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针对旧中国百分之七十以上工业分布在东南沿海的不合理状况,立足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建设发展需要出发,把着力解决中西部地区经济特别是工业严重落后于沿海地区的突出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合理利用东北、上海等沿海城市工业基础的同时,在华北、中南、西北和西南等地建设新的工业基地,推动全国工业布局逐渐走向合理。根据总体战略部署,国家把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中的24项,安排在属于重点建设地区之一的陕西。陕西省以这些工程项目建设为重心,全面展开“一五”计划建设。 这24项工程项目分布在西安、宝鸡、铜川和兴平等地,其中西安有17项,是全国接受项目最多的城市。在这些项目中,航空工業有5个,即国营西安机械厂(113厂)、西安飞机附件制造厂(114厂)、国营秦岭电工厂(115厂)、国营宝成仪表厂(212厂)和国营陇西铸造厂(514厂)。电子工业有2个,即国营西北无线电厂(782厂)和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786厂)。机械加工企业有4个,即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开关整流器厂(西安高压开关厂)、西安绝缘材料厂(446厂)和西安电力电容器厂。能源工业有3个,即西安第二发电厂(灞桥热电厂)、西安第三发电厂(户县热电厂)和铜川王石凹立井。船舶工业有2个,即国营陕西柴油机厂(408厂)和西安东风仪表厂(872厂)。兵器工业有8个,即国营西北光学仪器厂(248厂)、国营华山机械制造厂(803厂)、国营庆华电器制造厂(804厂)、国营秦川机械厂(843厂)、国营东方机械厂(844厂)、国营惠安化工厂(845厂)、国营西安机器制造厂(847厂)和853厂。

中国工业化的基石—前苏联援建的“156项目”

中国工业化的基石—前苏联援建的“156项目” 文章回顾了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援建我国“156项目”的国际国内背景,介绍了“156项目”的基本情况,评价了“156项目”的实施对我国工业化的意义:改变了我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局面,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能力,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使我国工业布局趋于合理,为国防安全奠定基础。 标签:苏联援助;一五计划;工业化;意义 一、“156项目”的引进背景 1、国际背景 建国伊始,面临的国际形势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妄图称霸世界的美国,在其“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后,仍然没有放弃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竭力阻扰他国与中国建交。尽管如此,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地位,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立刻对苏联进行访问。这次访问的目的就是寻求得到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1949年12月16日,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是谈判过程的不顺,使两国领导人彼此之间都形成了猜忌和不满,沈志华学者认为“如果不是4个月后朝鲜战争的爆发,如果不是中国在苏联最需要援手出兵朝鲜,那么苏联履行各项经济协定程度以及中苏经济关系在战争时期的发展前景的确是难以预料的。”[1]纵然在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困难和军事装备极其落后的局面下,毅然做出出兵朝鲜的决策,改变了斯大林对毛泽东的不信任。中苏领导人签订的《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揭开了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序幕。 2、国内背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实现工业化。我国农业落后且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工业主要是轻纺和食品工业,现代化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 建国后,我国工业数量少,工业分布不合理及畸形发展,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对此毛主席有个形象的说法:“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 再加上1949年,受自然灾害我国农田大面积受灾,粮食大幅减产,给我国生产生活建设造成重大影响。刚建国就面对这样的巨大困境,再加上交通梗阻,民生困苦,尤其是国民党长期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使得中国经济无法达到真正自立。但是就像毛泽东说的“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3]鉴于我国当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愿意对我国进行经济援助的国

龙江之最系列之七

龙江之最系列之七 我国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 富拉尔基热电厂是我国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是“一五”计划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该厂1951年筹建,1953年破土动工,分四期建成。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建立了富拉尔基发电总厂,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东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1951年春,为了缓解齐齐哈尔市用电困难,满足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工农业建设的需要,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电业管理局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嫩江右岸开始筹建该厂。该厂1953年开始一期工程,至1955年建成投产,至1987年,经过后期工程和扩建工程,富拉尔基热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70年代末期,在富拉尔基地区又建起一座区域性火力发电厂,即二电厂。1981年,富拉尔基热电厂与二电厂合并,更名为富拉尔基发电总厂,实行一厂两站的管理形式。 热电厂投产后,大大缓解了齐富地区用电紧张的局面,同时还向富区的各大厂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汽及采暖热水。1964年11月,热电厂与大庆的龙凤热电厂联网,1972年又与新华发电厂联网,组成了黑龙江省西部电力网,为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及嫩江地区、大庆地区等18个县、旗的工农业生产、石油开发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动力能源。随着“富大哈线路工程”的竣工并投入运行,供电范围扩大到哈尔滨市。 目前,富拉尔基发电总厂作为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所属内部核算电厂,权益装机容量1 250兆瓦,现有职工3 579人。60年来,该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冶金、机械、军工、石油、纺织、化工生产和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资源。 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特殊钢厂 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工业史上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型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一五计划”

初中-历史-打印版 “一五计划”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制定“五年计划”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然而在半个世纪前,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却相当艰难。 1949年6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访苏时,就提到了邀请苏联技术专家来华的相关事宜,并带回了200余名苏联专家,然而对于编制“一五计划”这样的鸿篇巨制,仅有这些专家显然不够。 1951年春,从战争废墟中站起来的新中国为恢复和加速经济发展,开始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一五计划”),并计划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然而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干部文化水平偏低,许多人无法胜任专业技术领域的管理工作,编制这样一项大规模经济建设计划更是难上加难。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周恩来总理认为,技术干部严重不足“将是中国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障碍”,他感到中国迫切需要苏联专家帮助进行这一复杂的工作。 1952年,“一五计划”的编制进入了第二个年头。8月,周恩来总理专程赴莫斯科与斯大林商谈,要求增派专家800名,此外,中方还希望苏联提供各种工业标准和技术资料,用于“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于是,1950至1953年间,苏联专家带来了大量科学文献和技术资料,总重量达600吨。 “一五计划”几经修改,在1953年仍未最终定稿,但中国经济建设的脚步却不能再等待,于是中国政府果断地决定按预定时间表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一五计划”进入边实施边编制的状态。 1953年4月,苏联方面向中国政府通报了苏共中央.苏联国家计委和有关专家对“一五计划”草案的意见,这些意见虽是根据苏联经验而谈的,但基本符合中国实际,成为修改“一五计划”的重要参考材料。1955年7月,历经4年多的编制与修订后,“一五计划”终于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通过。此时,这项计划已经实施了2年多。 1956年,中国宣布“一五计划”提前实现。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总共援助了新中国150项(原计划为156项)建设项目,尽管这些援助都不是无偿的,但当时的这种援助确实是真诚的。这些项目帮助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的骨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