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第三版)

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第三版)

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第三版)

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牢记领袖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意见》(豫发(2022)32号)《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豫政办(2022)92号),结合《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规范高标准农田示范创建切实杜绝形式主义问题的通知》(豫农领办文(2021)45号)要求,有序推动1500万亩示范区规划任务落地实施,省农业农村厅委托有关技术单位编制了《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修订)》(豫农文(2022)366号)o

根据省政府要求,在深入总结全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实践、充分借鉴外省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技术单位对《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修订)》(豫农文(2022)366号)进行了修订完善,进一步明确了分区域建设重点,增加了示范区内种子质量提升工程、村庄环境整治工程,以及工程质量管理和运营管理等内容,供各地、各有关单位参考使用。

第一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提高粮食产能核心目标,聚焦耕地、种子、水利、生态、信息化运营和农机农技服务等关键点,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化”要求,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升级版,着力提升耕地地力、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全方位夯实粮食稳产增产根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规划引领,科学布局。注重规划衔接,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科学规划示范区建设。重点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布局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提高标准,示范带动。按照适度超前理念,充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防灾减灾要求,全面提高建设标准。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行分区域建设模式,开展多种模式示范。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落实政府责任,强化政府投入保障。积极支持和引导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管理。

聚焦重点,注重实效。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重点用于提升粮食产能。注重建设实效,切实杜绝形式主义,不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

资源节约,融合发展。坚持良田粮用、集约节约用地原则,工程建设既要满足功能需要,又要最大限度减少占用耕地。探索推动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共促,实现粮食高产增效。

绿色生态,耕地健康。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水土资源节约利

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防止土壤污染,改善农田生态,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完善机制,长效运行。坚持“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构建多元投入、多方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工程建设高质高效、运营维护长效运行、工程设施长久发挥效益。推进数字农田建设,赋能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三、投资标准

结合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合理确定投资标准,在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域实施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亩均投资一般不低于4000元,在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域实施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亩均投资一般不低于3000元。

四、项目选区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重点选择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建设区域农田应相对集中、土地平整、水土资源禀赋较好、交通便利、无潜在地质灾害,单个项目一般不低于K)OOo亩。建设区域外有相对完善的、能直接为建设区提供保障的基础设施。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禁止区域包括:严格管控类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内区域,退耕还林区,河流、湖泊、水库保护范围等区域。一般应远离化工(厂区)园区100O米以上,避免重金属等污染。

第二章分区域建设重点

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障碍因素和水源条件等,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区域划分为平原区(豫北平原区、豫东豫中平原区、淮北平原区、南阳盆地平原区)和山前平原区(豫北山前平原区、南阳盆地山前平原区、淮南山前平原区)2大区。

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区域划分表

各区域根据障碍因素及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工程建设。

(一)平原区

1、豫北平原区

障碍因素及主要问题:自然降水一般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灌溉条件以井灌为主,井渠结合灌溉为辅。部分地区耕层浅薄、土壤板结、局部存在

土壤盐渍化危害,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差;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生态防护体

系建设不充分。

建设重点: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基本达到大型农机作业的田块要求。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调理剂,培肥地力。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优先考虑地表水灌溉,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大中型灌区的灌溉条件,按照灌区干渠系下延、高标准农田渠系上接的基本思路,畅通水源到田间的灌排体系。大力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积极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

2、豫东豫中平原区

障碍因素及主要问题:田面平整度不够,部分地区耕层浅薄、土壤板结、局部存在土壤盐渍化危害;自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涝频发,农田灌排设施配套不到位;田间道路配套程度低。

建设重点: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基本达到大型农机作业的田块要求,实施田面平整工程。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调理剂,培肥地力。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大中型灌区的灌溉条件,按照灌区干渠系下延、高标准农田渠系上接的基本思路,畅通水源到田间的灌排体系。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大力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积极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完善排涝体系建设。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

3、淮北平原区、南阳盆地平原区

障碍因素及主要问题:田面平整度不够,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差,部分地区耕层浅薄、土壤板结、局部土壤酸化趋势严重;自然降水基本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但夏季较为集中,洪涝频发,灌溉设施利用率偏低;田间道路配套程度低。

建设重点: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基本达到大型农机作业的田块要求,实施田面平整工程。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治理土壤酸化。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大中型灌区的灌溉条件,按照灌区干渠系下延、高标准农田渠系上接的基本思路,畅通水源到田间的灌排体系O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因地制宜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完善排涝体系建设。加强生态防

护林建设。

(二)山前平原区

1、豫北山前平原区

障碍因素及主要问题:耕地平整度不高,地块相对较小,旱坡耕地多,土壤沙性强,砾石含量多,农田蓄水保墙能力弱,部分设施土壤结构差;灌溉基础设施缺乏。生产道路通达率低。

建设重点:深耕深松,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技术,施用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治理土壤盐渍化。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基本达到中型农机作业的田块要求。完善基础灌溉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大中型灌区的灌溉条件,按照灌区干渠系下延、高标准农田渠系上接的基本思路,畅通水源到田间的灌排体系。充分利用项目区内的地表水资源,加强引调水工程建设,完善、修复、利用现状水利设施,最大限度保障田间灌溉水源,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2、南阳盆地山前平原区

障碍因素及主要问题: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田块集中连片程度低;生产道路通达率低等。水源以地表水为主,大部分耕地水源山高水低,天然降水利用率不高,工程性缺水突出。高效节水灌溉发展不充分。

建设重点:推广秸秆还田、科学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大中型灌区的灌溉条件,按照灌区干渠系下延、高标准农田渠系上接的基本思路,畅通水源到田间的灌排体系。充分利用项目区内的地表水资源,加强引调水工程建设,完善、修复、利用现状水利设施,最大限度保障田间灌溉水源。修筑雨水收集、蓄集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积极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完

善排涝体系建设。

3、淮南山前平原区

障碍因素及主要问题:主要以平原河网为主,部分地区耕层浅薄、局部土壤酸化、潜育化严重;田块集中连片程度低;排水不畅,防洪标准不高。

建设任务主要包括: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基本达到中型农机作业的田块要求。增施有机肥、土壤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大中型灌区的灌溉条件,按照灌区干渠系下延、高标准农田渠系上接的基本思路,畅通水源到田间的灌排体系。充分利用项目区内的地表水资源,加强引调水工程建设,完善、修复、利用现状水利设施,最大限度保障田间灌溉水源。因地制宜推广“五小水利工程”拦蓄雨洪资源互为补充工程模式。大力发展水稻控制灌溉,推进节水减排,防治污染;完善防洪排水设施。

第三章建设标准

一、基本要求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应遵循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的基本要求,整体建设标准应高于一般高标准

农田基本标准,重点在“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

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个方面示范引领全省高标准

农田建设。

建设标准化。按照《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安排建设内容,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气象综合配套,做到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设计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竣工验收、统一上图入库,坚持质量、数量和生态并举,达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要求。

装备现代化。结合规模化种植需要,配套建设平移式喷灌机、中心支轴喷灌机、卷盘式喷灌机等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推行机电一体化泵站、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机电井首部集成化设施等,提高农田生产管理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集成化水平,夯实农田生产设施和管理手段现代化基础。

应用智能化。重点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田建设中的应用,开展“5G+智慧农业”应用。推动农田“物联网+”体系建设,实现农田信息化管理、生产作业自动化调度、生产环境预报预警预测等系统功能,达到现地感知、远程传输、遥控调度、实时读取、科

学决策、精准控制等智能化应用。

经营规模化。有效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骨干、其他农耕农事服务主体为补充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引导农业托管企业、订单企业等市场主体,开展不同形式的农耕农事规模化经营服务,促进规模化经营发展。

管理规范化。实行项目精细化管理,规范项目设计、施工、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全过程管理,全面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坚持建管并重,健全管护制度,创新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做到管护有人员、有资金、有制度、有监督,实现工程设施管护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环境生态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突出节水、节肥、节药能力提升,加强水土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构建生态沟渠、塘堰湿地系统,全面改善农田生态调蓄能力,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改善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结合田块、沟渠、道路建设,配套布设农田防护林,有效防范大风、扬沙、干热风等危害。加强农田岸坡防护工程建设,保护免受水流侵袭和冲刷。统筹推进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合理规划布局养殖场,杜绝畜禽粪便随意排放到农田。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防止土壤污染,改善农田生态,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灌溉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一)建设内容。灌溉工程包括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田间灌溉工程等。灌溉工程布置应科学合理。水源工程引、提、调、蓄并举,多源互补,增强水源保障能力。井灌区一般应采用管道输配水灌溉,井渠结合灌区应因地制宜采取管道输配水,减少占地,利于机耕作业。灌溉工程应配套完整,符合灌溉系统水位、水量、流量、水质处理、运行、管理等要求,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二)建设标准。设计灌溉保证率达到85%o

1.水源工程

(1)水源选择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用能满足灌溉用水要求的水源,灌溉水源水质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规定。按照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原则,地表水资源可靠的地方,应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

作为应急抗旱水源;在地下水禁止开采区内禁止取用地下水;在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内禁止新增取用地下水,禁止开采深层地下水。

(2)水源配置应考虑地形条件、水源特点等因素,合理选用蓄、

引、提或组合的方式。水源工程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B50288—2018)等相应规范规定。

(3)高标准农田水源工程以小型水源工程为主,机电井水泵、动力输变电设备和井房等配套率应达到100%。结合大中型水源工程布局及干支渠输水途径,合理规划斗口以下田间配水设施。

(4)机电井井深<80m时,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0年;80mg井深<15Om时,不应低于15年;新打机井井深原则上不宜超过150m;单井涌水量不低于30m3∕h o

2、输配水工程。包括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给水栓及管控闸门等设施。

(1)首部枢纽。井灌区首部工程包括与机井保护装置集成的动力启动装置、水电计量装置、给水控制装置、水肥一体化系统、过滤

系统等,配套系统完整。

(2)输配水管网。输水管网包括地埋式、地面移动式管道、给水栓等。地埋管道承压能力应满足灌溉系统工作压力要求,根据项目区不同的地质状况因地制宜选择管道材质。

(3)给水栓。结构合理、坚固耐用、密封性好、水力性能好、操作灵活和方便运行管理。给水栓出口应设防撞及保护装置。

3、田间灌溉工程。普及推广节水灌溉工程措施。大力推广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平原井灌区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措施全覆盖,规模化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井渠结合灌区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措施达到85%以上,适度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淮南和沿黄水稻种植区全面推广控制灌溉和农艺节水模式,因地制宜推广管灌、喷灌、微灌及水肥一体化灌溉。示范区内可推广使用但不限于以下4种模式:

(1)平移式喷灌机灌溉模式

系统组成:水源、水泵、取水沟渠、流量计、水肥一体化设备、过滤设备、喷灌机、低压输电线路等配套设施

适用条件:适合平原地区田间无障碍物、规模化种植使用,单机适用种植规模500—1000亩

(2)中心支轴喷灌机灌溉模式

系统组成:水源、水泵、输水渠管、流量计、水肥一体化设备、过滤设备、喷灌机、低压输电线路等配套设施

适用条件:适合平原地区田间无障碍物、规模化种植使用,单机适用种植规模300—500亩

(3)卷盘式喷灌机灌溉模式

系统组成:水源、增压泵(选配)、流量计、水肥一体化设备、喷灌机组、过滤设备、输水管道

适用条件:适用于平原地区规模化种植使用,单机适用种植规模100—250亩

(4)管灌或微喷带灌溉模式

系统组成:水源、水泵、流量计、干支管、出水口、微喷带、阀门及配套管件

适用条件:适用于农户分散种植、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种植

(三)主要验收考核指标

1.井灌区一般应实现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全覆盖,井渠结合灌区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应达到85%以上,水田灌区节水灌溉全覆盖。

2.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应同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现水电双计量控制设备全覆盖。

三、排水工程

(一)建设内容。田间排水工程应根据排涝、治渍、防治盐碱化灾害分类,根据当地或临近类似地区排水试验资料或实践经验,按照示范区的作物种类、土壤特性、水文地质和气象条件等因素,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因地制宜选择水平或垂直排水、自流、抽排或相结合的方式,采取明沟、暗管、竖井等单项排水措

施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工程排水形式。

(二)建设标准。排水工程包括排涝、治渍、防治盐碱化等。包括控制排水流量<2m%的排涝泵站、控制排涝面积<3万亩的排水沟道等。排涝工程标准设计暴雨重现期5年〜10年一遇,1〜3天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2天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田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10年一遇,1〜3天暴雨3天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1.因地制宜合理布置调蓄工程。统筹兼顾上下游,根据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坑、塘、湖、沟和土壤的调蓄能力,合理布置水平或垂直及其相结合的调蓄工程。在水田区域为主示范区内,蓄涝水面面积应为排涝面积的5%〜10%,调蓄水深1〜2m。

2.排水系统。排水系统一般可分为干、支、斗、农四级。其中干、支

两级宜选用明沟排水形式,斗、农两级及以下工程应视涝、渍、盐碱的灾害成因和排水任务,因地制宜地选取明沟、暗管、竖井等单项排水措施或不同排水措施结合的组合排水措施。明沟排水工程以生态透绿透水排涝沟道为标准。排水流量W3nWs,断面采用透水砖或透水混凝土预制块衬砌等方式进行护坡,无砂碎垫层,碎压顶。采用管道输水田间排水系统时,应设置排水井和检查井。

3.渠系建筑物。主要包括农桥、渡槽、倒虹吸、涵洞、水闸、跌水与陡坡、量水设施等。渠系建筑物布置应与灌溉、排水系统,田间道路规划相协调。生产桥型宜采用板桥或石砌拱桥,桥长应与所跨沟渠宽度相适应,单跨不宜超过IOm,桥面宽度宜与所连接道路的宽度相适应,不宜超过6m,按照沟渠分布及大型农机通过需求合理布置。

4.排水泵站。在排水系统末端,如无法通过自排方式外排的,应设置排水泵站,泵站设计时应考虑排涝面积、排水标准、排涝模数和外排河流、坑塘等排水承泄区容纳能力。排涝泵站应尽可能结合灌溉,实行排灌两用。排水泵站设计标准应不低于10年一遇降雨标准,排水流量>2m%的排水泵站设计标准宜按20年一遇降雨标准设计。

(三)主要验收考核指标

1.每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排涝沟长度一般在12km以上,一般应衬砌生态透水砖(上口宽超过5m的排涝沟一般不衬砌),做到相互贯通。自流灌区可采用灌排一体化沟渠;

2.新开挖的田间排涝沟上口宽度一般不小于1.5m。

四、耕地地力提升工程

(一)建设内容。耕地地力提升工程主要包括土壤改良、障碍土层改良、土壤培肥等。具体实施应符合《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耕地地力提升操作规范》。

(一)建设标准

1.土壤改良工程

(1)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或工程等综合措施治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提升,且一般不低于16g∕kg,土壤PH值保持在适当水平,以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粮食产能有提升为最低标准,耕地质量等级有提升,一般应达到4等以上。

(2)酸化土壤应根据土壤酸化程度,利用石灰质物质、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进行改良,改良后土壤PH值应保持在6.0(水田5.5)以上。

(3)盐碱土壤可通过工程排盐、施用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等措施进行改良,改良后土壤盐分含量应低于0.3%。

(4)土壤板结治理可通过增施有机肥、增施腐殖酸肥料、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适度深耕、施用土壤调理剂、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改善耕层土壤结构。

2.障碍土层改良工程。主要通过机械深耕、深松、土壤调理等措施进行改良。

(1)采用深耕、深松、客土等措施,消除障碍土层对作物根系生长和水气运行的限制。作业深度视障碍层距地表深度和作物生长需要的耕层厚度确定。

(2)根据障碍土层类型犁底层障碍也可使用非机械的松土方法,改良结构性障碍土壤。

3.土壤培肥工程。主要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科学施用化肥等农艺和生物措施,使耕地基础地力保持或持续提高。在绿肥习惯种植区域

应推广种植绿肥。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后,应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使养分比例适宜作物生长。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

(三)主要验收考核指标

1.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提升,且一般不低于16g∕kg,土壤PH值一般保持在6.0~7.5(水田5.5—8.0),耕地

质量等级有提升,一般应达到4等级以上;

2.土壤耕层一般达到25cm以上,水田耕层一般达到20cm以上;

3.示范区内应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

五、种子质量提升工程

(一)实施内容。推广选用优质高产、广适抗病抗逆、专用特用的优良新品种,进行区域化、规模化种植,避免品种过杂。运用创新良法和科学种植新技术,落实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区建成后能有效改善生产条件,提升农作物种子质量和良种供给能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国家和省安排的制种大县、良种繁育基地、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项目优先在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布局。立足高质量农作物种子生产及应用,持续提高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贮藏、使用标准。

(二)实施标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播种种子的质量不低于或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标注值。

1.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后,作为种子生产的农田,应按照《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DB41/T293.2—15—2014)进行生产,确保生产的农作物种子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

2.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后,作为粮食生产田,播种的农作物种子质量应不低于或高于非示范区;

3.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地块相对集中连片,种植作物区域化,单一作物品种规模化。品种稳产高产、绿色优质、生态友好。

4.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豫北地区可以种植强筋小麦,豫中、豫东地区可以种植强筋小麦或中筋小麦,信阳地区可以种植弱筋小麦;酒

用小麦适宜于在南阳、信阳及周口等地种植。

(三)主要考核指标

1.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后1年内,良种覆盖率应达到100%;

2.建设规模在5万亩以上的示范区,应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后1年内,引进1家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进行品种选育和繁育

或建设1万亩以上的良种繁育基地。

六、田间道路工程

(一)建设内容。田间道路工程指为农田耕作、农业物资与农产品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所修建的交通设施。主要包括机耕路和田间生产路建设。

(二)建设标准

1.田间道路布置应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与田、水、林、电、路、村规划相衔接,统筹兼顾,合理确定田间道路的密度。充分考虑宜机作业,宜设置必要的下田设施、错车点和断头道路末端掉头点。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达到100%。

2.机耕路包括机耕干道和机耕支道。机耕干道应满足当地机械化作业的双向通行要求,机耕支道应能满足当地机械化作业的单向通行要求。机耕路路面宽度宜为6m、硬化路面宽度不少于4m,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路面宽度可根据现场情况适当放宽。道路两侧可视情况设置路肩,路肩宽度宜为30cm~100cm。机耕路一般采用硬化措施。

3.生产路应能到达机耕路不通达的地块,路面层应根据当地自然、农业生产和经济条件,宜采用碎石、素土等材质,推广生态新材料路基。生产路的路面宽度不宜超过3m。

4.采用混凝土路面时,应设置路基,路基高度应高于田面。

(三)主要验收考核指标

1.每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硬化机耕道路(含新建和现有道路)一般不少于12km,机耕路路面宽度一般为6m、硬化宽度不少于4m;

2.田间道路通达率应达到100%。

七、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一)建设内容。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是指为保障农田生产安全、保持和改善农田生态条件、防止自然灾害等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包括农田防护林工程、岸坡防护工程、坡面防护工程和沟

道治理工程等,应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二)建设标准。根据因害设防原则合理设置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设施,受防护的农田面积比例达到100%。农田防洪标准20年〜10年一遇。

1.农田防护林工程。农田防护林布设应与田块、沟渠、道路有机衔接,并与生态林、环村林等相结合,应包括林带走向、林带间距、林带宽度和林带结构等。新建农田林网设计和低效农田防护林改造应符合《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16)《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GB/T50817—2013)规定。农田防护林应选择表现良好的乡土树种和适合当地条件的配置方式。窄林带宜采用纯林配置,宽林带宜采用多树种行间混交配置。造林成活率应达到90%以上,三年后林木保存率应达到85%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

2.农田防洪工程:应采取洪水侵袭农田的防范措施。结合现有防洪、排涝、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布局,平原区防倒灌堤防设施、山前平原区防冲刷设施应实现全覆盖,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建设标准应符合《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和《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51018—2014)的要求。

3.农田生态减排工程:充分利用现有沟、塘、渠等,建设生态缓冲带、生态沟渠、地表径流积蓄与再利用设施,拦截和消纳农田退水和农村生活污水中各类污染物,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标准应符合《田沟塘协同防控农田面源污染技术规范》(NY/T3823—2020)和《农田径流排水生态净化技术规范》(NY/T3826—2020)的规定。

(三)主要验收考核指标

1.农田防护林网一般应做到主干道“一路两行树”;

2.农田防护林网一般以乔木为主,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生长和作物

防护相协调的树种;

3.造林成活率应达到90%以上,三年后保存率应达到85%以上。

八、农田输配电工程(低压部分)

(一)建设内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输配电工程主要建设农田低压配电工程(高压部分由电力部门投资建设),包括高低压变电设施以下的低压线路和灌排工程配电部分。

(二)建设标准

1.农田输配电工程布设应与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工程相结合,符合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相关标准,保证用电质量和安全。农田低压电力配套率应达到100%。

2.机井通电工程按照一井一线合理布置,配电线缆应采用地埋方式,地埋线敷设深度应大于70cm,且应充分考虑机械化作业要求。

3.灌排泵站、移动灌排机械作业灌区、提灌站、科技园区,低压配电线路宜采用点对点专线布置;应急排涝工程(强排泵站)的电力设施除正常农电配套外,需配置备用电源(同等功率的发电机组)。农田配电工程规划设计应符合《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及《机井通电工程典型设计》等规定。

4.根据高标准农田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要求,可合理布设弱电设施,弱电工程建设应执行有关标准规定。

(三)主要验收考核指标

1.工程建设符合低压输配电设施建设要求;

2.项目验收时应做到“井井通电L刷卡取电或远程取电。

九、农田信息化工程

(一)建设内容。农田信息化工程以高效管理为导向,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推动农田建设工程、农田信息监测、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提高农田建设水平与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增产增收。建立农田气候、病虫害等监测站点;整合项目区已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数据共享,建设农田监测与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农田信息的动态更新、农田预报预警与农业智能决策;开展农田灌溉排水等田间智能作业,实现农田远程监测与控制。

(一)建设标准

1.农田信息管理服务中心。每个示范县可配套一个农田信息管理服务中心,一般应使用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等场所及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避免重复建设。农田信息管理服务中心应具备基本的办公条件,工作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网络通信设备等配套齐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规划建设面积少于3万亩的示范县,原则上不再新建设农田信息管理服务中心建筑设施。

2.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接收示范区内各类信息采集设备采集的动态信息,存储、显示与分析农田各类信息,以“一张图”的形式实现农田管理数字化、智能化,为高标准农田区域内的运营主体、种植大户、农场主、管理员及上级主管部门实时提供数据信息,做到智能监测、智能控制和高效管理。平台具体功能包括:

(1)农田基础地理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高标准农田勘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相关信息;农田灌溉系统管理档案;农业生产与农田环境信息;耕地质量信息查询、分析与显示功能,包括土壤有机质、PH值、氮磷钾、微量元素、地力等级等数据。信息可以按照省、市、县、乡、村、水源进行分级显示。

(2)农田环境与农情信息采集分析系统。采集田间地下水位、土壤、气象、作物等多源信息并进行分析,建立“四情”(苗情、墙情、虫情、灾情)监测平台、田间气象及环境综合信息监测平台、田间视频监控信息平台、地下水位监测平台等。

(3)农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记录作物播种信息、施肥信息、用药信息、灌水信息(含地块信息、灌溉方式、灌水量)、除草、收割等人工农事管理信息,便于基地的农事日常管理,为进一步科学

种植提供实践数据。

(4)农业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创建农作物灌溉模型、植保模型算法,通过墙情、气象、水位、植保数据分析和灌溉模型、植保模型算法指导灌溉系统运行、发布气象信息和病虫害信息,预报预警,指导农事作业。

(5)农田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实现田间灌溉、水肥精准管控。具体包括机井信息、用户信息、充值管理、水量统计、轮灌分组、远程控制、故障报警、

管道压力、流量监测、施肥控制、肥量监测、水位监测、操作日志等。

(6)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系统。实时掌握示范区内用水情况。

(7)农业植保监测应用系统。具备病虫害疫情监测、分析、预警功能。

(8)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实时显示、传输农田气象监测数据,发布农用天气预报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人工影响天气统一调度和作业指导。开展气象科普宣传。

3.农田管理手持终端系统。手持终端与管理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联结,应能实现田间信息的查询、显示与更新;能获得田间农情的预警预报与智能决策信息;能对田间物联网设备进行管理,包括传感器设备信息监测、控制类设备远程控制以及视频监控类设备实时查看等。

4.农业生产科技监测站

(1)土壤墙情监测站(点)。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种植制度和水资源条件等,选择代表性强的田块每5000亩建设1个墙情自动监测站(点)。在农业农村部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按照《农田土壤墙情自动监测站建设规范》(DB41/T2269—2022)要求建设,做好监测设备校正和标定工作(由承建单位按照《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围框淹灌仪器法》(NY/T3678—2020)测定土壤田间持水量、容重等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相对准确并能接入全国土壤端情监测系统。

(2)农业气象监测站。应符合《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气象保障体系建设指南》(豫气发(2023)41号)要求。

(3)农业植保监测站。依据《农作物病虫田间监测点建设规范》

(DB41/T2039—2020),部署农作物病虫害实时监控物联网设备,实现全天候无人值守、连续自动工作,实现病虫信息的实时采集、存储和传输。

①物联网害虫灯光诱集设备:符合《植物保护机械虫情测报灯》(GB/T24689.1—2009)有关安全和技术要求。实现定时(可调)自动高清拍照、自动清理诱集到的昆虫、实时上传昆虫图像信息,对拍摄的昆虫图像进行自动识别统计。

②物联网病菌采集设备:符合《植物保护机械抱子捕捉仪》(GB/T24689.3—2009)有关安全和技术要求,实现病菌实时采集、自动拍照和图像传输。

③物联网害虫性信息素诱集设备:具有性信息素诱集害虫功能,实现实时自动计数和数据传输。此设备宜与害虫灯光诱集设备间隔100米以上,避免相互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4)可视农业监测站。在管理中心部署的中控机房,通过组建本地光纤通讯局域网,将分布在田间的可视农业及苗情监测设备对主要灌溉设施、主要地块、植保设施等形成全天候可视化管理。

5.“5G+智慧农业”应用。开展5G植保监测、5G智慧灌溉、5G环境监测等“5G+智慧农业”应用,实现对示范区的监测数据采集和共享、智慧灌溉、环境监测、病虫害防治、生产分析决策等农事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

示范区内一般由基础电信企业、铁塔公司部署建设5G基站、光缆线路,5G 网络覆盖符合相关建设标准。

(三)主要验收考核指标

1.示范县可配套建设1个高标准农田信息服务中心,一般应使用现有

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等场所。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面积少于3万亩的示范

县,原则上不再新建设区域服务中心建筑设施;

2.每5~10万亩示范区项目可建设1个农田生产科技监测站,配套设

施符合规范要求。

3.示范区建成后3个月内,应将土壤墙情、植保、气象等监测数据接

入省级农田数字化监管平台、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等。

4.示范区一般实现5G网络覆盖;开展2项以上“5G+智慧农业”应

用。

十、村庄环境整治工程

(一)实施内容。县级应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与乡村建设同步推进,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同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示范区内村庄总体应达到环境优美,生活宜居。

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第三版)

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第三版)

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牢记领袖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意见》(豫发(2022)32号)《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豫政办(2022)92号),结合《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规范高标准农田示范创建切实杜绝形式主义问题的通知》(豫农领办文(2021)45号)要求,有序推动1500万亩示范区规划任务落地实施,省农业农村厅委托有关技术单位编制了《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修订)》(豫农文(2022)366号)o 根据省政府要求,在深入总结全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实践、充分借鉴外省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技术单位对《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修订)》(豫农文(2022)366号)进行了修订完善,进一步明确了分区域建设重点,增加了示范区内种子质量提升工程、村庄环境整治工程,以及工程质量管理和运营管理等内容,供各地、各有关单位参考使用。

第一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提高粮食产能核心目标,聚焦耕地、种子、水利、生态、信息化运营和农机农技服务等关键点,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化”要求,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升级版,着力提升耕地地力、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全方位夯实粮食稳产增产根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规划引领,科学布局。注重规划衔接,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科学规划示范区建设。重点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布局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提高标准,示范带动。按照适度超前理念,充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防灾减灾要求,全面提高建设标准。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行分区域建设模式,开展多种模式示范。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落实政府责任,强化政府投入保障。积极支持和引导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管理。 聚焦重点,注重实效。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重点用于提升粮食产能。注重建设实效,切实杜绝形式主义,不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 资源节约,融合发展。坚持良田粮用、集约节约用地原则,工程建设既要满足功能需要,又要最大限度减少占用耕地。探索推动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共促,实现粮食高产增效。 绿色生态,耕地健康。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水土资源节约利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方案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方案》 编写参考提纲 1方案编制的目的 1.1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建设方案要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64次常务会议精神,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和《河南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要求,从明确思路、完善制度、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等方面出发,确定本辖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 1.2目的 主要内容: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以农村土地整治为平台,以《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和《河南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为编制。通过制订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年度实施方案,在全面摸清已建成和通过不同整治建设措施能能够达到高标准的各类基本农田面积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分类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建设条件和资金保障能力等,统筹安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明确年度建设任务、实施建设区域和具体建设项目方案、以及资金落实方案和各项保障措施,为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展上图入库及监督和考核评估等工作提供依据。 2编制原则和依据

2.1编制原则 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年度实施方案编写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坚持规划引导的原则。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为依据,兼顾相关部门规划,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比重。 (3)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促进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景观优化、生态良好,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 (5)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鼓励农民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6)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2.2编制依据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好关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切实扛稳粮食安全重任,顺利完成农田水利建设任务,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根据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总体部署,以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提升耕地地力、改善农田生态为核心,坚持“省主导、市统筹、县实施”原则,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抓住有利时节,紧紧依靠群众,组织和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持续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创新建管机制,拓宽筹融资渠道,集中连片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推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粮食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以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2023—2025年,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增加粮食产能10亿公斤以上。其中,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地建设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其它区域建设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合理确定投资标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亩均总投资一般不低于4000元。 三、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整体推进。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与农业、水利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整组整村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严格实行计划管控,合理安排建设进度。 (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健全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投入保障机制,通过土地出让收益、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等强化本级政府投入,加强资金保障。鼓励支持各地探索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新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提高建设标准。 (三)因地制宜,分类整治。根据各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按照先易后难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安排项目建设规模、布局、内容、标准,在保证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标准的前提下,对项目内各组成地块进行差别化整治。 (四)良田粮用,严格保护。对高标准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统一上图入库,强化高标准农田监测与用途管控,完善管护机制,保障持续利用。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改造提升后的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五)引入竞争,创新机制。坚持统一分配标准、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预算定额、统一基础数据、统一监督管理,引入竞争性机制,探

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及发展建议

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及发展建议 作者:魏志萍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2年第08期 近年,河南省稳步提高粮食产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 一、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 河南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已有20余年的实践经验,取得了显著工作成效。截至2021年底,河南省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60.67万hm2,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168.67万hm2。 2019年,河南省超额完成农业农村部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完成40.12万hm2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超额完成0.79万hm2。2020年,河南省新建高标准农田示范推广区3.6万hm2,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4万hm2。2021年,河南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50万 hm2。2022年,河南省设定新建高标准农田目标任务为50.4万hm2。根据相关规划,2025年河南省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总面积将达到583.93万hm2,改造提升总面积达到66.67万hm2,保障粮食产能稳定在650亿kg以上。 二、高標准农田建设实践经验 河南省通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低产田变成高产田,部分农村地区由靠天吃饭变成旱涝保收。2018 — 2021 年,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650亿kg以上。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682.58亿kg,粮食产量首次跨越675亿kg台阶,创历史新高。在此过程中,河南省积累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经验。 (一)完善体制机制,明确目标任务 河南省在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从机构设置、体制建设、制度完善等方面进行突破,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管理系统,并从上到下不折不扣完成年度任务清单、贯通资金渠道、理顺管理体系。首先,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建立切实可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项目执行计划和考核监督体系,同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保证年度目标任务和建设资金及时下达到市、县、乡,确保项目建设有计划,项目落实有措施,项目验收有监督,项目考评有结果。其次,河南省还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标准,发布了《河南省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创建指南》。在以上标准和建设指南的指导下,河南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过程中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乡推进的原则,严格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从立项、招标投标、施工、验收到后期管理等全过程进行监管,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

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标准农田能够提高农田的产出能力、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全面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农民丰收增收的目标。 二、总体目标 (一)基本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到2023年底,全国范围内将建设基本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创建,推动全国其他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到2023年,全国范围内将实施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养护技术推广工程,提高农田土壤质量,确保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三)加强农田水资源管理。到2023年,全国将建设农田灌溉设施和水资源利用设施,改善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田灌溉水源的安全性。 (四)优化农田生态环境。到2023年,全国将加大农田环境治理力度,重点治理农田中的污染物排放和农业废弃物处理,提高农田生态环境质量。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政策支持。2023年,我们将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奖励政策和扶持政策,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和推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推广先进的农田管理技术。 2023年,我们将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推广农田的地面覆盖和地下排水技术,提高农田的保墒和排渍能力,进一步提高农田的产出能力。 (三)加强土壤质量管理。2023年,我们将实施土壤质量监测工程,建立农田土壤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农田土壤的管理和保护,保障农田土壤的长期利用。 (四)加强农田水资源管理。2023年,我们将加大农田灌溉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力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保证农田灌溉的水源供应。 (五)推进农田生态环境治理。2023年,我们将加大农田环境治理力度,推动农田中的农药残留物和化肥残留物的治理工作,推广农田中的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的使用,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2023年,我们将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机制,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统筹协调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各项工作。

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建设实践与探索

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建设实践与探索 摘要:高标准农田项目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主要板块,根据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至2030年底,计划建设完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市场前景广阔。但项目因地域不同、农作物品种差异、投资标准不一等,项目规划建设标准化指导文件较少。文章通过对河南省西平县3.1万亩示范区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建设实践与探索,旨在为其他地域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建设;实践与探索; 引言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连续第12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多地政府践行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探索智能化科技化农田建设模式,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转型升级。 1.建设意义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需求。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关键时期,人们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压力日益增加。而因为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等,迫切需要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还可以提高现有农业的装备水平,从而提高现有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率,同时还能促进农民的增收。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而通过平田整地、建设农田林网等可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新农村形象。 2.政策解读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出台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目标、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各项政策。 201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修编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2020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快“修编建设规划”。2021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下发《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分析当前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建设分区和建设任务、建设监管和后设管护、效益分析、实施保障等,以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9月农业农村部下发《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提出分类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建设要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点一是田块整治,农田土体厚度宜达到50cm以上,水田耕作层厚度宜在20cm左右,水浇地和旱地耕作层厚度宜在25cm以上,丘陵区梯田化率宜达到90%以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一般不超过8%;二是土壤改良,土壤PH值宜在5.5-7.5(盐碱区土壤PH值不高于8.5),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容量、阳离子交换量、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碳量等其他物理、化学、生物指标达到当地自然条件和种植水平下的中上等水平;三是灌溉和排水,田间灌排系统完善、工程配套、利用充分,输、配、灌、排水及时高效,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率明显提高,灌溉保证率不低于50%;四是田间道路,在集中连片的耕作田块中,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区达到100%,山地丘陵区达到90%以上;五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内受防护农田面积比例一般不低于90%,防洪标准10-20年一遇;六是农田输配电,实现农田机井、泵站等供电设施完善,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高;七是科技服务,田间定位监测点布设密度符合要求,农田监测网络基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项目、现代农业观光园方案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项目、现代农业观光园方案 1. 引言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项目和现代农业观光园方案是重要的农业发展项目,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进农业现代化、振兴乡村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项目和现代农业观光园方案的背景、目标、实施步骤和预期效果等内容。 2.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项目 2.1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传统农业面临诸多挑战。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项目应运而生。 2.2 目标 该项目旨在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提升土壤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同时,还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 2.3 实施步骤 •第一步:制定规划方案和年度计划,明确建设目标和重点。 •第二步:选择示范区域,开展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灌溉设施的效率和农田排水能力。 •第四步:推广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培育优质农作物品种。 •第五步:加强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第六步:完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体系,促进农产品的增值和市场化。 2.4 预期效果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项目的实施,预期将实现以下效果: •提高农田的产出和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优化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土壤肥沃度。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和创收能力。 •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吸引更多人参观、学习和投资。

3. 现代农业观光园方案 3.1 背景 现代农业观光园是一种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农产品体验和农业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旅游项目。它既可以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又可以满足人们对乡村生活、农田景观和健康农产品的追求。 3.2 目标 现代农业观光园方案的目标是通过打造农业景区,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宣传效果,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3 实施步骤 •第一步:选址规划和场地设计,确定园区主题和布局。 •第二步:开展农业设施建设,包括农业展示大棚、农田景观等。 •第三步:丰富农业观光项目,如果园摘果、农场动物喂食等。 •第四步:提供农产品体验和购买渠道,满足游客需求。 •第五步:开展农业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提升农业知识普及率。 3.4 预期效果 现代农业观光园方案的实施将获得以下效果: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宣传现代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供农产品直接销售渠道,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丰富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选择,增强健康意识。 4. 结论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项目和现代农业观光园方案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同时,也可以满足人们对乡村生活、农业知识和健康农产品的需求。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项目和现代农业观光园方案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实施。

以高效节水为核心,打造节水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以高效节水为核心,打造节水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高效节水是当今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打造节水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目标。 一、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业灌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力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节水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建设恰逢其时,可以为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提供样板和经验,为全国农田节水改造提供可复制的模式。 二、建设目标 1. 实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显著提高。通过引入现代化的灌溉技术和设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浪费和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和管理农田水资源,减少农业灌溉对地下水和河流水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保护水生态环境,维护可持续发展。 3. 提高农田产出和农民收入。通过优化农田结构和农作物种植模式,提高农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建设内容 1. 引进现代化灌溉设备和技术。包括水泵、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设备,以及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等现代化灌溉技术。 2. 构建智能化农田灌溉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农田灌溉的实时监测、预测和调整,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和损失。 3.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通过培训和示范,引导农民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如定量灌溉、土壤墒情监测、科学灌溉等,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4. 优化农田结构和农作物种植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条件,合理规划和调整农田结构和农作物种植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5. 加强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节水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四、建设步骤 1. 选址和规划。根据水资源分布和农田条件,选择影响因素较小的地区建设示范区,并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 2. 投入和调配。根据建设规划和预算,筹集建设资金,统筹调

【聚焦高标准农田】全国及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案例推荐

【聚焦高标准农田】全国及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案 例推荐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全国及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案例。详情如下 01、《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建设分区和建设任务、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效益分析、实施保障等,是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 02、《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到2025年建成625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630万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63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0年建成675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718万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68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将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规划期内完成224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省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03、《福建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0年)》评估了“十三五”以来福建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分析了有利条件和面临问题,明确了今后十年总体思路、建设目标、重点

任务、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建后管护,是今后一段时期福建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实施依据。 04、《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确保到2025年累计建成267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13万亩,以此稳定保障1200万吨以上粮食产能;到2030年累计建成272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575万亩,以此稳定保障1220万吨以上粮食产能。 05、《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确保到2025年累计建成2977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93万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28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0年,累计建成3389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781万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290亿斤粮食产能。 06、《河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2021-2025年全省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1064万亩、改造提升已建高标准农田491万亩,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526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农田建设项目管 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公布日期】2020.05.07 •【字号】豫农文〔2020〕156号 •【施行日期】2020.05.0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 办法》的通知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各省直管县(市)农业农村局(农委): 《河南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已经厅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0年5月7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编制 第三章项目申报与审批 第四章组织实施 第五章竣工验收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七章附则 河南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农田建设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实现项目预期目标,依据《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19第4号),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田建设,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为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安排资金对农田进行综合治理和保护的活动。本办法所称农田建设项目,是指为开展农田建设而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类型。 第三条农田建设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评价、上图入库。 第四条省农业农村厅负责管理和指导全省农田建设工作,制定省级农田建设政策、规章制度,组织编制全省农田建设规划,建立省级农田建设项目评审专家库,统筹安排并组织完成中央下达的建设任务,批复项目实施计划,指导各地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和监督检查,对各地农田建设项目开展监督评价。 市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农田建设工作,制定市级农田建设政策、规章制度,组织编制本地区农田建设规划,建立市级农田建设项目评审专家库,建立项目库,负责安排并组织完成省级下达的农田建设年度任务,审批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汇总申报项目实施计划,组织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对本地区农田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和统计汇总等。 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县域内农田建设工作,制定县域农田建设政策和规划,建立项目库,组织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和实施计划,组织开展项目实施和初步验收,落实监管责任,开展日常监管。 第五条农田建设项目推行项目法人制。

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范例

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范例 作为新乡市第一粮食生产大县、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力推进河南省委、省政府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是原阳县义不容辞的职责,需要发挥农业综合开 发在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原阳县是198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首批立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县份之一,2023 年进入河南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24年来,原阳县遵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 思想和开发原则,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农业、农村、农民三者统筹,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牧林经共同发展,村庄道路整体推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累计投入资金2.12亿元。全县14个乡(镇)184个行政村的46.8万亩中低产田得 到治理改造,完成开挖整修灌排渠道2256条,总长度1642公里,修建桥涵闸4454座,打配套井2127眼,硬化渠道377公里,修建沙石路92.4公里,修建水泥路25.3公里,植树225.6万株,架设高压线路41公里、低压线路558公里, 铺设地埋管道271.5公里,修建配电台区41个,培训农业各类技术人员8.45万 人次。 通过开发治理,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6.8万亩,新增除涝面积 20万亩,新增节水面积26.8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782万公斤,项目区农 民年人均增收650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积累了成功经验。原阳成 为新乡第一粮食生产大县,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综合开发功不可没。 粮食增产潜力得到有效挖掘。原阳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证明,每改造1亩中低产田,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50公斤。建设1亩高标准农田,可增加粮食产能210 公斤以上。原阳66.8万亩中低产田,意味着蕴藏2亿斤粮食的潜能。农业综合开 发的显著成绩,使我们看到了粮食增产希望所在,潜力所在。 粮食增产基础得到逐步夯实。农业综合开发前,原阳粮食亩产一般在350公斤~450公斤,改造治理后,项目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玉米、水稻亩产超过600 公斤。 农发文化日渐丰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了一套为大家所认同、遵守的理念和行为方式,如ACD标识、“集中投入,连片重点开发”“田、水、路、 林综合治理”“按项目管理资金,资金跟着项目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等,这些已经成为农业综合开发独特的文化符号。 综合开发模式值得借鉴。2023年原阳进入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以后,按照“一年一块三年一片、五年一线”的原则,坚持连片开发,近5年来,共连片改造治理中低产田11.2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4万亩,总投资1.09亿元。在80平方公里的项目区内,土地平整田园化,干道相通硬质化,沟渠相连衬砌化,井电配套通达化,农田作业机械化,农田防护林网化,井渠互补、泵电配套,基本建成了一个粮食优质高产、生态环境良好、服务体系健全、机械装备到位、农业技术提升、农民素质提高的粮食核心产区。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布置原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布置原则 1.1.1 工程布置原则 1、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貌条件和水土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土地分类评价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确定土地治理方向、耕作田块类型和布置。 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达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 相连”园田化格局。通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将项目区内的破碎地块整理 成标准的田块,以便于机械化作业,主要农作物农机作业率可达90%以上。 2、依据灌溉水源位置、可供水量,排水承泄区的位置、容量,结合道路、农田林网、水塘和村庄布置,选定灌排设计标准和灌排方式,协 调确定灌溉与排水工程布置,灌排渠系和配套建筑物的规模、数量和主 要设计参数。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的“排、灌、蓄”功能, 使项目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使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3、结合灌排系统、农田林网和居民点布置,因地制宜,按便于交通,利于生产,少占耕地的原则,合理确定田间道路布置、类型、路网密度 和道路级别、建设标准。通过完善田间道路系统,彻底解决目前耕作不 便的问题,为农业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 4、根据项目区抗灾防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要求,因害设防,确定农田防护工程类型和相应工程设施,充分利用渠、沟、路、居民点空 地种植树木。通过合理布局路渠、田埂的农田防护林,做好农田水土保 持工程,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5、按照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旱、涝、渍综合治理的原则,实现多种技术措施的综合集成与优化配套,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 益和项目区建设的示范效应。 1.1.2 工程总体布置 1、灌排体系布置 根据灌排水系的走向以及项目区地形地貌的特点,作物生长需求和 农民的耕作习惯,按照排灌分家,能排能灌,便于通行,节约用水、用 地的原则,根据xxxx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验以及农民的接受程度与意愿,采取路—沟—渠—沟—路相间排列,即一灌两排的布置形式,即灌溉农 渠位于二条田中间,向两侧分水灌溉,农沟位于田间道路两侧。 2、格田布置 格田的长、宽尺寸根据各项目片区实地地形高差情况决定,一般格 田内田面高差在3cm以内,地形较平坦的区域,采用长边长为80米,短 边长为30米,每块田总面积3.6亩。田块之间高差在0.5米以内,地形较窄、陡的区域,短边长20米,长边长60米,每块田总面积1.8亩,受地形限制时,田块长宽可以适当的加长或减短,具体田块大小依地形而定。 3、水源布置 现有水源工程运行良好的,维持现状;现状水源工程破损的,进行 重建,主要有水陂的新建等。 4、支渠布置 项目区内现有支渠运行良好,本次基本维持现状。 5、田间工程布置

【政策解读】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

【政策解读】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 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数量和质量协同发展关乎我国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建设高标准农田,已经连续超过10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最早在2005年,在此之前,一些产粮大省搞过“沃土工程”。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而且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 近期,国务院以“国函【202186号】”批复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紧盯粮食生产目标,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要求、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建设分区和建设任务、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效益分析、实施保障等,为各地科学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期政策梳理与分析,围绕《规划》有关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和研判。

01 《规划》主要内容 (一)工作原则 1、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切实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强政府投入保障,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2、科学布局、突出重点。依据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水资源利用等相关专项规划,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 3、建改并举、注重质量。在保质保量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 4、绿色生态、土壤健康。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切实加强水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5、分类施策、综合配套。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实现综合配套。 6、建管并重、良性运行。完善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经费,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 对策建议 [摘要]当前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7580万亩,平均每亩耕地提升粮 食产能150斤,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建设中仍然存在着投资标准偏低、建设内 容不配套、重建设轻管护等问题,影响耕地产能潜力的充分发挥。本文针对这些 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提升高标准粮田建设标准,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建设,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关键词]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实施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持续增产难度不断加大,水土资源、气候等制 约因素日益突出。为突破资源约束,提升粮食产能,国家在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区 域实施了一系列粮食产能提升规划。2008年,国务院发布《全国新增1000亿斤 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2013年,国务院发布《全国高标准农田 建设总体规划》规划,2019年,国办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 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这些规划文件的实施对我国粮食供 给实现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南省自2011年以来10余年,以高标准农田 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7580万亩,根据该省农业农村厅统计,平均每亩耕地提升粮食产能150斤,取得 了明显成效。 所谓高标准农田,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是指“土地平整、 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 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农田。河南的实践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和提高粮食产能的必然路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区域选择、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等。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200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28407-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5-2012 农用地定级规程 GB 50265-2010 泵站设计规范 NY 525-2012 有机肥料标准 TD/T 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 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NY/T 2148-20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高标准农田 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按照规定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 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围绕农田主要限制性因素或全面质量提升而开展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工程建设,并保障其高效利用的建设活动。 基本农田 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区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培训讲义

第一局部省级高标准全然农田建设年度实施方案编制要点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64次常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标准全然农田,力争“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全然农田的有关要求,全面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21-2021年)?,为指导各省(区、市)国土资源部门编制省级实施方案,特制定本要点。 一、编制目的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以农村土地整治为平台,以?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21—2021年)?和?2021年全国高标准全然农田建设方案?为依据,结合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通过制订实施高标准全然农田建设年度实施方案,在全面摸清已建成和通过不同整治建设措施能够到达高标准全然农田标准的各类全然农田面积根底上,按照先易后难、分类实施的原那么,综合考虑建设条件和资金保障能力等,统筹安排高标准全然农田建设工作,明确年度建设任务、实施建设区域和具体建设工程方案、以及资金落实方案和各项保障措施,为实施高标准全然农田建设、开展上图进库及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等工作提供依据。 二、编制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治理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治理法实施条例?; (三)?全然农田保卫条例?; (四)?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假设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 (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政府耕地保卫责任目标考核方法?的通知(国办[2005]52号); (六)?国务院关于严格标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21]47号); (七)?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然农田保卫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196号): (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2006—2021年)?; (九)?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21—2021年)?; (十)?全然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1005—2003); (十一)?高标准全然农田建设标准(试行)?; (十二)土地调查、土地确权、土地登记、信息系统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技术标准、标准与有关规定。 三、实施方案全然框架 实施方案要紧内容应分析本省〔区、市〕全然农田现状,明确省级高标准全然农田建设年度任务,提出资金估算和筹措方案,并制定政策制度、组织治理、队伍机构等各项保障措施。实施方案分降落实年度方案要坚持“相对集中,连片推进〞原那么,建一片成一片,防止因分散妨碍高标准全然农田生产经营效果。已建成的高标准全然农田不得充作新任务。今年的实施方案,各地还要在认真总结评估现有116个全然农田示范区建设成效根底上,落实500个高标准全然农田建设示范县和具体建设任务。实施方案全然框架如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