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格障碍心理分析

人格障碍心理分析

人格障碍心理分析
人格障碍心理分析

人格障碍的心理分析(很专业,咨询师必读)

人格障碍的现象学总体特点

人格障碍,是心理功能的缺损,主体缺少对冲动的自我管理能力,表现出情感和行为的不自觉和失控制状态,临床表现为情感和意志行为的异常。所以,人格障碍者较少有“自我意识到的心理冲突”(说得有些绝对,因为是跟神经症病人相比),却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冲突。

人格障碍的诊断,要求年龄在18岁以上。

人格及其障碍的形成

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是在幼年心理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出生后的6个月至18个月甚至36个月之间,或者说是在出生后半岁至1岁半或至三岁之间,即马勒说的“分离-社会化阶段”。在这期间,母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婴儿心理功能的形成。

先回顾一下“共生期”的特点。

婴儿出生后的1-6个月,为“共生期”。此时母亲与婴儿在身体接触上和心理上是融为一体的,母亲给婴儿的良好照顾,可使婴儿体验到幸福感和无所不能感。

再看“分离-个体化”阶段

6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心理功能的发展,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与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婴儿原来的“无所不能感”受到打击,出现了自身“弱小感、无能感”,即他能够体会到,离开妈妈,自己就难以存活。这时在婴儿内心就出现了对分离的恐惧感,即“分离焦虑”,同时伴随着“分离-社会化”的心理发展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如果孩子能够继续得到母亲的良好照顾,他会继续内化母亲的良好形象,在内心形成“好妈妈”的客体表象。在现实妈妈暂时离开的时候,孩子就靠心中的“好妈妈”表象来支撑自己的“弱小感”、“无能感”,冲淡由分离导致的恐惧感。所以,好妈妈是孩子内心的安全岛。孩子如同飞机,好妈妈如同航空母舰,飞机从航母上起飞,无论飞多远,只要飞行员内心知道有航空母舰的

存在,内心就会感到踏实。

好妈妈的特点:

1、积极关注而不是忽视孩子。主动注视孩子,对孩子作出各种表情动作来呵护孩子。

2、接纳孩子的一切,并对孩子的所有变化和行为保持敏感,作出即刻反应。当孩子笑了的时候,妈妈也马上笑起来。当孩子哭了的时候,妈妈也皱起眉头,以关切的目光看着孩子,心里想着“刚给你喂过奶了,你怎么还哭?哦,一定是尿了,难受了”然后就去检查尿布或换尿布。

3、好妈妈前后一致、始终如一地爱她的孩子,而不是忽冷忽热地变化无常。好妈妈的前后一致性,让婴儿获得确定感,安全感。进而让孩子产生自信、自尊和对他人的基本信任。

4、对孩子具有共情的能力。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如果孩子要拧着身子从妈妈的怀抱里下来去玩“玩具”或去找小朋友玩耍,妈妈会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放开孩子去玩耍,而不是抱住不放,剥夺孩子自主决定、独立成长的机会。

(闲话:心理治疗中,好的治疗师应该具备以上“好妈妈”的基本特征。)

当然了,好妈妈并不是寸步不离的,好妈妈偶尔也会短时间地离开孩子。好妈妈有时候也偶尔对孩子发脾气,甚至是忽视孩子。这时候,孩子就会在内心产生痛苦体验,这些痛苦体验也是由妈妈造成的,所以,孩子就会简单地认为,除了有一个“好妈妈”可以让自己出现幸福感之外,一定还存在一个“坏妈妈”让自己产生痛苦感。与“好妈妈”相对应的是“好孩子”,与“坏妈妈”相对应的是“坏孩子”。

在“分离-社会化”进程中,孩子如何应对“分离焦虑”?

一、消极应对(本能的反应、无奈之举),导致心理功能缺损,出现病态人格。特别是在母爱中断的情况下,孩子就会在内心虚幻地构筑一个“绝对理想化”的“好妈妈”和“好孩子”,同时也绝对化地在内心虚构出极端的“坏妈妈”和

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

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5-10-30T16:17:27.3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7期供稿作者:杨仕芬[导读] 云南省普洱市第二人民医院人格掌握患者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对于此类患者,需要采用系统、科学的心理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早日走出困境,这对于促进治疗工作的顺利完成大有裨益。杨仕芬 云南省普洱市第二人民医院 665000 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与护理措施。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人格障碍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患者入院后,询问相关情况,分析患者人格障碍的发生原因、心理特征,分析患者的心理情况,并调查其家庭状态、躯体状态等相关资料,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在护理工作完成后,30例患者的多疑与敏感心理得到显著的缓解,24例 患者孤独心理显著消除,本组患者在入院期间均未出现暴力与冲动行为,29例患者睡眠情况得到显著改善。结论:人格掌握患者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对于此类患者,需要采用系统、科学的心理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早日走出困境,这对于促进治疗工作的顺利完成大有裨益。关键词:人格障碍患者;心理;护理体会人格障碍及个体行为与人格严重失常,该种疾病发病原因并未由于脑部损害、脑部疾病以及其他损害形式导致,人格障碍患者属于特殊群体,其护理措施与其他疾病的护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智力衰退、人格改变、意识障碍,其治疗时间相对较短。对于此类患者,重点在于心理护理,只要帮助患者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即可有效提神疾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人格障碍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为19~53岁,平均年龄为(33.9±2.8)岁,在职业类型上,8例为个体户、9例职员、15例患者农民。在婚姻情况上,6例未婚,15例已婚,11例离异。在文化程度上,初中14例,高中8例,大专7例,本科3例。 1.2 心理评估方式对于本组患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心理评估方式:1. 2.1 调查法在患者入院后,询问相关情况,分析患者人格障碍的发生原因、心理特征,分析患者的心理情况,并调查其家庭状态、躯体状态等相关资料。 1.2.2 观察法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动作、表情、语言与行为变化情况,分析患者的意志状态、行为特点以及思维情况。 1.2.3 交谈法在患者入院之后,与其开展一对一的交流,在做好语言沟通的同时注意非语言沟通,根据患者的声音、眼神、表情和姿势来了解其心态变化情况。 1.3 本组患者人格与心理特征1.3.1 A类人格此类患者易怒、敏感、自负、多疑、孤僻、疏远、内向,大多存在社交焦虑症,语言离奇,认知与感知歪曲。 1.3.2 B类人格此类患者冷漠、无情,行为冲动、不承担责任、婚姻关系与人际关系不稳定,易怒,行为冲动,容易受到他人的暗示,幻想自己取得巨大的成功,嫉妒,缺乏同情心,骄傲自大,认为别人嫉妒自己[1]。 1.3.3 C类人格此类患者感觉自卑,认为自己没有社会地位,回避一切的社交活动,回避与人的接触,过分屈从自己,感觉自己无力过好生活,不敢提出合理要求,过分注重计划、秩序、规则和细节,做事不认真,难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 护理措施2.1 生活护理与安全护理在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为其介绍医院的相关环境,让患者对自己的治疗与休养环境有初步的了解,为患者营造出安全、舒适的环境,鼓励患者多参与医院举行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以及作业劳动[2]。 2.2 心理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热情、主动的为患者服务,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为合理范围内,主动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此外,加强心理疏导,让患者充分尊重他人的人权与人格,在开展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主动了解患者的优势,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2.3 特殊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为限制条款,提升患者的自控力,避免出现冲动行为,在出现愤怒与焦虑的情绪时,引导患者用正确的方式舒缓自己的情绪,一旦患者发生暴力倾向,要及时进行引导,按时患者控制好行为;如果发生冲动倾向,用坚定的语气劝导患者,合理隔离和约束,必要情况下,可以为其应用镇静药物,对于冲动和暴力行为,坚决禁止,耐心疏导患者[3]。 2.4 睡眠护理本组患者多存在睡眠障碍,护理人员要寻找出睡眠障碍的诱因,为其创造出良好的休养环境,保持病房空气的清新,在夜间巡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做到态度轻柔,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为患者应用辅助药物。 3 结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案例一: 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110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近几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心病终需心药医,心理专家呼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要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更多地给予大学生一些心理关照和疏导,才能减缓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案例二: 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 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 对待? 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 嫉妒 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克服的方法有:1.认清嫉妒的危害,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有继续延误了自己的前途。2.克服自私心理。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3.正确认知。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

论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成因分析

摘要:有学者认为,精神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人类已由躯体疾病的时代进入精神疾病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节奏相应加快,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长期精神压力所引起的紧张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人格缺陷,贻害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近年来,因心理变态而诱发的刑事犯罪案件大量增加,就说明了这一问题。但我国目前从事心理层面进行预防犯罪的工作尚处在萌芽阶段,若对犯罪人员的人格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强化犯罪人员的识别,实施有效的监管,提高监管质量,对犯罪人员进行相应的心理矫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新犯罪的概率。 关键词:人格障碍犯罪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 人格异常,即人格障碍的心理学问题,在心理学界做过很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内容涉及人格异常的种类划分,产生的原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等等。在这些问题上,不同流派的心理学者由于研究取向上得不同,在对人格异常进行解释和划分时就有很大的差异。现在人们对心理异常(psychological disorder)的定义主要是依据美国精神卫生协会(1994)所给的界定,即心理异常是个体所表现出得一种痛苦的行为或经验,这种行为或经历导致个体痛苦的程度加深或功能完全丧失,甚至死亡等。心理异常包括很多方面,包括思维异常、情绪异常和人格异常等。人格异常(personality disorder)则是指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持久的经验和行为模式,这种经验和行为模式与他所处文化期望的经验和行为有很大的差异(larsen&buss,2002,p.569)。可以使用人格特质判断个体是否具有人格异常。 人格障碍,也被称为人格异常、变态人格等,是一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发展内在不协调的状态。对环境无法适应,或者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到正常的社交和其它职业活动,且自身感到痛苦。主要体现人格结构和其他组成部分在均衡发展上产生的障碍,但思维活动属正常范围。因此可有与现实状况不相协调的情绪爆发,导致行为粗野,乃至违反社会道德,超越法律约束,触犯刑律。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既不疯癫,也无智力缺陷,但他们的人格存在缺陷,比如情绪不稳定、不近人情、性格怪癖、人际关系不适应,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等等。 二、人格障碍者犯罪的特点 一般而言,人格障碍者的智能良好,各方面与正常人一样,但同时,他们并不能如正常人一样始终用理智驾驭自己的行为,并合乎情理的处理日常事务。甚至有时在很少诱因或偶然机动驱使下就可以实施后果严重的犯罪行为。受其人格障碍病理作用的影响,相对常态心里犯罪而言,人格障碍者犯罪就显现出以下的特点: 第一,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机动,情感冲动所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作案手法极为隐蔽。而正常人犯罪则相反,总是经过走密集化和长期预谋、充分准备,自认为有把握时才实施犯罪。 第二,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往往自顾眼前,不顾结果,动机目的短浅。如“偷窃狂”只是为了从偷窃中获得乐趣,对是否获得财物的大小或者多少则是次要的。 第三,人格障碍者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但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既害人又害己。被抓获后一般不逃避罪行,供认不讳。而一般人犯罪,即使是实行犯也会有简单的保护措施,抓获后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少有如实供述的。 第四,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性、爆发性犯罪。由于病理性的猜疑,极易进行保护性的伤害、凶杀、毁物、纵火等危害性较大的犯罪行为,作案手段残忍,胆大妄为,不顾后果。 第五,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除性变态两三人互为犯罪对象外),共同违法犯罪极少发

人格障碍教案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癔症,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的精神障碍——人格障碍。 要了解人格障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上学期,也是由我们姜老师带领我们学习的《人格心理学》这门课程——什么是人格?有哪位同学还记得人格的定义么?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态度、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在我们这本《变态心理学》这本书上,定义的人格是“人格是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长期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表现方式和风格,是由每个人所具有的才智、态度、价值观、愿望、感情和习惯以独特的方式结合的产物”。 总的来说,人格是人们稳定的、一贯性的行为和思维特征,因此,人格发生障碍,对于人的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那么什么是人格障碍?书上有两个系统的定义,一个是美国医学——心理联合会DSM系统,一个是中国精神疾病科学会——CCMD系统。我今天就以DSM系统的内容作为主要的讲解内容。 首先是关于人格障碍的定义,DSM指出“人格障碍是稳固的、适应不良的,能引起明显的功能性损害或主观痛苦”。中间有几个关键词:稳固的——不难看出,因为人格本身就是稳固的,既然是人格发生了问题,那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稳定性;适应不良——因为患者本身人格出现异于常人的表现,那么他的生活风格啊、人际关系啊等行为模式就跟正常人不一样,那就造成了对社会化环境的适应不良;至于功能性损害——;还有主观痛苦——这个表明了什么?说明了有的人格障碍的患者对此感到痛苦,具有临床意义。 其间还要提一下,如果是由于躯体疾病导致或者是继发于其他精神障碍的类似于人格障碍的表现这些情况,我们并不能严格意义上定义为“人格障碍”,应该叫做人格改变,它不是原发性的。 DSM根据行为、情绪和思维的特点,划分了人格障碍的种类。从1952年开始,原来是定为五大类,27种人格障碍;后来第二版改为12种;第三版是14种;第三版修改版是11种;现在我们书上的是10种,去掉了原来中的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现在我们看一下书,一共是3大组,10个类型——A古怪组,包括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三个;B戏剧化组,也称为情绪化组、不稳定组,顾名思义就是情绪行为缺乏稳定的模式,很难预测,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四个;最后一组患者经常伴有焦虑、担心,以及抑制情感的倾向,跟B组的倾向于情感表达相反,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三个。 提到这10个类型,不得不提到人格障碍的共病现象——所谓的“共病现象”就是人格障碍患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往往符合不止一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也就是说一个人格障碍患者在表现出一个亚类人格障碍的同时,可能还会有一个或多个其他亚类的人格障碍。我们的书上第217页的表格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基本上不同种类的人格障碍两两之间有一定重叠的概率——除了反社会型和强迫型两个之间是0,其他的都或多或少有共病现象。 那么,我们中间有多少人患有人格障碍?书上给出的数字是10%-13%,我在网上找到的国外是6-9%,国内只有0.13%,统计结果年代较早了,是1986年的,可能并不是太准确。部分人格障碍是具有性别差异的,而且性别特质的极端化会影响人格障碍种类临床诊断的标准——比如说给出两个病例的临床表现:第一个是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不负责任、不计后果,没有动机的侵害行为方式;另一个是典型的表演型人格障碍,情感丰富,过于注重外表。结果,相当一部分专家会认为前者是男性,后者是女性。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具体的人格障碍的10个亚类。第一个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有的地方称之为“妄想型人格障碍”,那这样可以不难看出,这种人格障碍具有猜疑、偏执的特点,但是。其症状常表现为:对别人的回绝,不信任,厌恶过度敏感,而且很容易怀疑别人对自己有这些反面情绪。别人无意中的一举一动也可能被患者视为对其的敌意或阴谋。无理由的怀疑其伴侣在性关系或其他各方面有过不忠行为;顽固地认为其个人权益正受到侵害。患者常常极度自以为是,并且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偏执型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偏执型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姓名:小W 性别:女年龄:17 外貌特征:身体发育正常,黑而俏丽,属瘦高型,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有黄色挑染,有层次感的中短发,头顶上方扎洋葱辩。时常在右手无名指上带戒指,眼睫毛画得又黑又长。 二、个案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父51岁,30年前文化大革命平反后狱中释放,与一外地打工妹结婚,育有两女儿。小X是小女儿,比姐姐小3岁。姐姐就读职校。 父的身体常年不好,腿脚不便,没有经济来源。母亲没有文化,靠洗衣服等做钟点工来维持家庭生活。姐姐在大学里打工赚生活费。 住在不足60平米的政府救济房,拿低保。姐妹俩靠减免学杂费,政府补贴维持学习。 2、受教育情况: 个案进入初中时,被老师认为是较聪慧的学生,但学习态度不明确,成绩在班级中下游,在初三中考前三个月,凭借补缺补差冲刺考入高中,是全班考入高中的三个学生之一,也是父亲的骄傲。 初中时,已显个性张扬。无论老师和家长如何着急,但她一点不在意。她说“我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考入高中”。过度的自信也让家长无可奈何。学习上,理科成绩较差,没兴趣。文科成绩还不错,特别是作文,有一手的好字和文采。个案特别喜欢绘画。 个案曾与初中的老师发生冲突。班主任老师指责个案不努力学习,还要减免学费。个案极度的反应过度,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在班级里拉拢部分学生一起“造反”,在学校领导和家长面前指责老师的言语不当,因此自己不想学习。 初中前,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还是很严,规定时间放学到家,在校外逛街迟一点都要遭到父亲的责骂,甚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往往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母亲几乎不过问教育问题,由于没有文化,母女感情比较淡漠。 3、家长的期望: 对个案的健康发展显的没有信心,个案在校内校外的表现也管束不到,仅仅是希望个案能不要在社会上结识不良青年,在学校要遵守规章制度,最好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大学,考不到也没辙,只能提早工作了。

第12章 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第十二章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练习题 【多选题】 (一)A型题 1.以下关于个性的叙述哪一个是错的 A.个性的形成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都有关系 B.个性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C.个性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D.童年生活经历对个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E.个性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以及在日常活动中处事待人的习惯方式2.以下有关人格障碍的说法哪一条是错的 A.人格障碍一般始于未成年时期 B.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一旦形成就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 C.人格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的素质因素之一 D.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其症状程度在成年后有所减轻 E.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在遭受严重的生活事件之后个性偏离正常,也可以 称为人格障碍 3.对异性衣着特别喜爱,反复穿戴异性服饰由此引起性兴奋,最恰当的诊断应为 A.异装症 B.易性症 C.同性恋 D.恋物症 E.摩擦症4.有关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说法,哪一条是对的 A.性格明显内向,回避社交,多离群独处 B.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 C.比较关注别人对他的看法

D.以自我为中心,强求别人满足其需要或意愿 E.常合并智能障碍。 5.与违法犯罪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格障碍类型是 A.偏执性人格障碍 B.分裂样人格障碍 C.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D.表演性人格障碍 E.强迫性人格障碍 6.关于表演性人格障碍的特征,哪一条是错的 A.感情用事,表情丰富但矫揉造作,爱发脾气 B.暗示性强 C.爱表现自己,行为夸张、做作,渴望被别人注意 D.穷思竭虑,经常思考一些在旁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 E.卖弄风情,喜爱挑逗,给人以轻浮的感觉 7.以下有关性心理障碍患者的说法,哪一项是对的 A.性心理障碍患者多有人格障碍 B.性心理障碍患者多数性欲低下,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性生活,家庭关系往 往不和谐 C.性心理障碍患者发生违法行为,可不追究其责任 D.性心理障碍患者对社会生活适应差 E.性心理障碍的患者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充分的辨认能力 8.以下不属于性偏好障碍的是 A.露阴症 B.恋物症 C.易性症 D.摩擦症 E.性施虐症与性受虐症 【X型题】 1.以下关于同性恋的说法,哪些是对的

谈大学生性健康收获与建议

谈大学生性健康的收获与建议青春期是性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步人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大学生在性生理、性心理健康或性行为上出了问题,往往与他们对性知识的无知或对其教育不当有关。 (一)、大学生性健康的收获: 大学生性健康的收获:性健康是指具有性欲的人在躯体上、感情上、知识上、信念上、行为上和社会交往上健康的总和,它表达为积极健全的人格,丰富和成熟的人际交往,坦诚与坚贞的爱情和夫妻关系。实际上性健康包括这样三个内容,即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性伦理健康。 性生理教育。性生理是性科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应当让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大学生知道进入青春期后自己在身体上会发生哪些变化,什么是第一性征,什么是第二性征,女孩为什么会有月经,男孩为什么会分泌精液,什么是遗精、早泄、梦遗、性幻想……这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怎样正确认识手淫、“一夜情”和“安全性”、性病的产生与危害、艾滋病的传播与预防等。这些知识对于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性心理教育。是性健康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家认为性心理健康的人,首先应该识别自己的性与性别,做到性别自认。男女在生物学的差别成为“性”,男女在心理学的差别成为“性别”,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情感、意志等方面。男女在社会行为,社会角色的扮演差

别成为性角色,无论男性、女性都有各自独特的角色,都有异性无法取代的地方,角色优势常常需要互补。一个性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认识自己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性心理变化特点与规律,区分哪些是正常性心理现象,哪些是异常心理反应?注意青春期性心理卫生保健,对恋爱、婚姻、合法性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有自我调适能力,矫正性心理属性的的缺失与扭曲。性心理教育是在性生理教育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知道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生长发育,自己在心理上会产生哪些变化,情绪上可能产生哪些波动,从而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自罪与自责感,积极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防止角色的心理错位,了解健康人格的标志,主动建树健全人格,防止和矫治各种偏态或病态人格,防止性心理疾病的发生。 性伦理教育。性伦理教育也是性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是对大学生在两性方面进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主要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对待男女性别差异,要彼此相互尊重;如何正确认识处理两性之间的情感,如何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等,这方面的教育可与恋爱观教育结合进行。大学生已进入青春中期,正值“恋爱季节”,在恋爱过程中会出现诸多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要求,如何把握自己,掌握接触分寸,区别婚前接触与婚后接触的界限,坚持两性交往中的道德原则,不要因感情冲动而发生性行为。这些方面的教育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学习大学生性健康的建议: 高校开展大学生性与身心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性与

浅谈关于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理论分析

关于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理论分析 0904 高艺 一、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显得与世隔绝。他们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一2一R)中对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特征表述为: 1.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3.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要、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4.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一过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5.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患者症状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分裂样人格障碍。 从以上的诊断标准可以看出,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他们似乎超脱凡尘,不能享受人间的种种乐趣,如夫妻间的交融、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等,同时也缺乏表达人类细腻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数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独身。即使结了婚,也多以离婚告终。一般说来,这类人对别人的意见也漠不关心,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之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做出较高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平淡、到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 这类人的性欲淡漠也颇为突出,他们可称“不近女色”的模范。内心世界极其广阔,常常想入非非,但常常缺乏相应的情感内容,缺乏进取心。他们总是以冷漠无情来应付环境,以“眼不见为净”的方式逃避现实,但他们这种与世无争的外表不能压抑内心的焦虑和敌意的痛苦。 分裂样人格的人可以适应人少的工作,如图书馆书库、山地农场林场等,他们更容易从事宗教和过隐居生活,但很难适应人员众多的场合和需要交际的工作。 分裂样人格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另一个词:精神分裂症。一般认为,分裂样人格容易诱发精神分裂症,但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明。有些学者研究表明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有分裂样人格,而另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对分裂样人格患者持续观察15—20年后,极少有变为精神分裂症的,分裂样人格的血清中也并无较一般正常族群更多的精神分裂症病患特征。因此分裂样人格与精神分裂症和遗传的关系尚待证实。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理论分析 来访者基本情况:张晨,男,19岁,独子,父母为事业单位干部,家庭和睦。 咨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愿去学校,不愿见同学。 这是一个职高的学生。距对口单招的最后一次模考还有一个星期了,同学们都进入了最紧张激烈的复习中。张晨(化名)已连续三天没到校上课了,他的父亲找到了我们中心,告诉我说:孩子不打算参加考试了,也不准备再到学校去了,家长怎么劝说都毫无用处,甚至家人几乎无法开口,因为他拒绝和人谈心,拒绝别人的任何劝说,且脾气暴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任何人都不愿见。班主任打电话去也被粗暴地回绝了。班上唯一能与他谈得来的同学,随意地打个电话,只当是同学间随意平常的问候。结果电话打过去还没来得及把话说完,就被他粗暴地挂断了。家长对孩子已无计可施,只能求助于我们“中心”。 父母主述说,孩子一直很内向,没有什么朋友,喜欢一人独处。他的叔叔在大学期间也曾休学在家,当时的表现与此极相似。 研主任主述.该学生是个肯吃苦耐劳,听话懂事,内向,不善言辞的人。他从来没有迟到、无故旷课过,

强迫型人格障碍诊治案例分析

强迫型人格障碍诊治案例分析 张某,男,十九岁,待业。自己来心理门诊,自述情况如下:“我家在农村,父母均为农民。在家我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从小我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浪费,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几名,初一后还任班干部,深得老师喜欢。初一后半学期,父亲节约开支给我买了块表,作为奖励。 初二上半学期,我开始害怕将表弄丢了,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丢了,我深知父母挣钱不容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但始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 说到此处,他有些颓丧。这是强迫型人格障碍初始阶段表现出的特征,如在此阶段能及时发现注重自我调整,是能够得到纠正的,但是他没能意识到也不知具体怎么做。 “后来我家添置了沙发,平时我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准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我果真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了。初中我勉强读完,其后一直待业在家,成天为看病四处奔波,父母为此花去了不少钱,我更觉得不好受。 我最苦恼的,还是小便失禁,老想去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越想控制则想去厕所的念头说强烈。尤其是吃饭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自己不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如此症状持续了3年,什么事也做不了,真是苦不堪言。 近段时间以来,我老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见到点灯就要反复检查点灯开关,出了门要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等等。与他人交往时,我总害怕别人笑话我,认为别人的眼睛都在看自己。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段时间的氯丙咪嗪等药,饭后不再呕吐,能克制一点自己害怕的想法和行为,但停服不久则症状再次出现。医生,我的病还能治吗?”末了,他显示出一种急于知道结果的紧张感。 分析诊断:精神医学中把强迫型人格分为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和强迫情绪三种。后来强迫情绪从中分离出来,被成为恐怖症。即指对特定的人、物或场景有按捺不住的恐惧、紧张心理。如某人对教室、课桌的恐惧,心里明知不对却不能克制。究其根源,其实大部分是对早期生活体验的异化(如惧怕教室、惧怕课桌,其根本原因是惧怕教室中的某个人或同桌同学等),才导致这种焦虑性的强迫观念产生。事实上,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解除焦虑的心理防卫机制。通过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发现他并无精神病态,调查其家族成员,也无精神病史。因此他表现出的是有别于精神因素引起的恐怖症,于是心理医生决定从心理方面寻找原因,并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施治方案:根据来访者表现出的症状及自述特征,心理医生判断他的强迫行为主要由心理方面的因素引起,时间持续也较长。便决定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治疗,第一阶段采用认知领悟疗法,旨在减

性与健康论文1

性与健康 摘要:性与健康主要介绍了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性功能、性心理障碍等方面的知识,具有重大的意义,填补了德育方面的空白。 关键字:性、健康、性行为、教育、心理 性与健康这门课程主要从性生理,性心理学基础,性行为,性功能、性心理障碍,同性爱,生育与性健康,性道德,性犯罪,女性性问题,药物与性健康,常见疾病与性健康,性传播疾病等内容给我们讲解了关于性与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从中也感觉获益匪浅。 现在就简单介绍下其中的几个方面。 性生理主要指两性生理特征及两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卵巢、巴氏腺、前庭大腺。男性生殖系统包括阴囊、尿道唇、阴茎、睪丸、尿道球腺、前列腺。而性心理是指性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指与性有联系的或以性为内容的各种心理过程以及与人格特质相联系的关于性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性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他把与生存本能相联系,并用以机体的性需要的心理能量称之为利比多,利比多是性欲的原始动力即性欲的内驱力,是支配人们一切心理活动的“心理动力”,在人的不同发展时期libido投放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并以此为标准而将人的性心理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特定的社会化的任务,如果社会化过程出现障碍,以后将可能是导致人格障碍和一切心理疾病的病根。性心理的发展一共分为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预期、性欲潜伏期、恋爱生殖期这五个时期。 性行为广义上是指为满足性欲、获得性快感而从外部所能观察到的一系列动作和情感反应,包括性交、自慰、接吻、拥抱和接受各种外部性刺激形成的性行为;狭义上是指两性通过性交手段满足性欲并得到性快感的行为。而现代医学则

人格障碍的形成与心理分析

心理咨询师介绍人格障碍的形成与心理分析 学文教育提示: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任何复习考试的心态都很重要,要对自己有信心。 人格障碍可能是一个不经常听说的一个名词。什么是人格障碍呢?人格障碍,是心理功能的缺损,主体缺少对冲动的自我管理能力,表现出情感和行为的不自觉和失控制状态,临床表现为情感和意志行为的异常。所以,人格障碍者较少有“自我意识到的心理冲突”(说得有些绝对,因为是跟神经症病人相比),却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冲突。 人格障碍的诊断,要求年龄在18岁以上。 人格及其障碍的形成 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是在幼年心理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出生后的6个月至18个月甚至36个月之间,或者说是在出生后半岁至1岁半或至三岁之间,即马勒说的“分离-社会化阶段”。在这期间,母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婴儿心理功能的形成。 先回顾一下“共生期”的特点。 婴儿出生后的1-6个月,为“共生期”。此时母亲与婴儿在身体接触上和心理上是融为一体的,母亲给婴儿的良好照顾,可使婴儿体验到幸福感和无所不能感。 再看“分离-个体化”阶段 6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心理功能的发展,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与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婴儿原来的“无所不能感”受到打击,出现了自身“弱小感、无能感”,即他能够体会到,离开妈妈,自己就难以存活。这时在婴儿内心就出现了对分离的恐惧感,即“分离焦虑”,同时伴随着“分离-社会化”的心理发展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如果孩子能够继续得到母亲的良好照顾,他会继续内化母亲的良好形象,在内心形成“好妈妈”的客体表象。在现实妈妈暂时离开的时候,孩子就靠心中的“好妈妈”表象来支撑自己的“弱小感”、“无能感”,冲淡由分离导致的恐惧感。所以,好妈妈是孩子内心的安全岛。孩子如同飞机,好妈妈如同航空母舰,飞机从航母上起飞,无论飞多远,只要飞行员内心知道有航空母舰的存在,内心就会感到踏实。 好妈妈的特点: 1、积极关注而不是忽视孩子。主动注视孩子,对孩子作出各种表情动作来呵护孩子。 2、接纳孩子的一切,并对孩子的所有变化和行为保持敏感,作出即刻反应。当孩子笑了的时候,妈妈也马上笑起来。当孩子哭了的时候,妈妈也皱起眉头,以关切的目光看着孩子,心里想着“刚给你喂过奶了,你怎么还哭?哦,一定是尿了,难受了”然后就去检查尿布或换尿布。 3、好妈妈前后一致、始终如一地爱她的孩子,而不是忽冷忽热地变化无常。好妈妈的前后一致性,让婴儿获得确定感,安全感。进而让孩子产生自信、自尊和对他人的基本信任。 4、对孩子具有共情的能力。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如果孩子要拧着身子从妈妈的怀抱里下来去玩“玩具”或去找小朋友玩耍,妈妈会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放开孩子去玩耍,而不是抱住不放,剥夺孩子自主决定、独立成长的机会。

心理咨询师知识点之常见人格障碍的特点

20XX年心理咨询师知识点之常见的人格障碍特点 学文教育提示: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任何复习考试的心态都很重要,要对自己有信心。 人格的内容,一般认为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性等。通常认为,人格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在精神医学中,“人格” 一般不包括智力。 人格最重要的特征,可从气质和性格两方面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对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来说被大多数人所反对,或在其内心体验中存在由于人格特点所引起的持久痛苦,这个人就很可能有人格障碍了。人格障碍,亦称变态人格。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施奈德对人格障碍的定义是: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异常,由于其人格的异常而妨碍其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或给本人带来痛苦。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的人格障碍例子是由大约200年前一个法国人所描述的。这个人格障碍者是一个性情极暴躁的男性。有一个女性,只因言语不慎触怒了他,便被他投入井中淹死。据载,他小时候,母亲对他有求必应,稍不遂愿,他就大叫大骂。长大后,他更加专横跋扈,连家犬稍不如意,也被他活活踢死。现在看来,这个病例很可能是个“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 研究人格障碍问题日益受到精神病学及其他方面的重视,究其原因,可从下述几方面看出: 1)人格障碍本身构成一个临床问题,需要精神医生的处理,尤其在司法精神病学方面.更是如此。 2)对每一位患者作出人格特点的评定是必要的。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不仅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且影响疾病的预后。 3)对人格特点的研究,在文学、哲学、心理学方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综合而言,临床上发现的人格障碍者,大多有下述几个特点: (1)一般于早年有不同于大多数儿童的迹象,至青春期前后.畸形开始明显化。 (2)其人格明显偏离正常限度,而且各人格特点间互不协调。 (3)社会适应不良和内心痛苦。 (4)矫正比较困难。 一、强迫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在待人接物以及对自己时,有一种求全和固执的表现,而且,这种表现涉及面广、相对稳定。在生活中,这种人处处以“正人君子”自居,不苟育笑。他们总是把标准定得太高。因此,常常因为自己有一点错误面陷入深深的痛苦。工作上,他们由于相信某一既成模式,因而不能容忍任何变化。他们行为刻板,缺乏想象力。在决断事情时往往需要思虑再三.有时则因此而误事。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上,这些特点也较为显著,他们表达情感的能力较差,对一些小节却投人太多的精力,如桌椅的摆设等。有些人还有洁癖,容不得一丝纤尘。有的则如“葛朗台”一样吝啬,明知无用的东西也下愿扔掉。 按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如下: (1)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2)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4)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惟恐疏忽和差错。 (5)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电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以下是关于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一) 一、一般资料 L 某,女,18 岁,高三学生,成绩优异,休学一年,未参加高考,现已返校。 咨询已有五次,陆续一年,主要解决情绪爆发问题和与母亲的亲子关系问题,成效显著。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近一个月没有办法睡觉,每天晚上躺下看着天花板,凌晨三四点会准时醒来,没有办法拥有完整的睡眠,所有的生活都被这混乱打乱,也不能学习,食欲也不佳。有时候会出现思维云集,尤其是上课看着窗外发呆的时候,会各种的杂念在头脑闪现。讨厌为了别人设置好的轨道前行,但又明白不能再一个人独处,应该去学校。现在是自身的状态还未调整到能够很好地投入到学习这个中心任务中去。 和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尤其是看到父母的关系融洽,有种成就感。在改善亲子关系和缓解情绪冲突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

求助者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思维敏捷,表述条理清晰。求助者的睡眠问题是情绪影响所致,而情绪的波动终究是事件引发。最近求助者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下载高考倒计时软件,高考动机过强,随之焦虑抑郁情绪引发了躯体的某些症状。 四、评估与诊断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五、主要咨询方法 认知- 行为疗法。 六、咨询的过程 1、针对求助者动机过强问题,用故事、案例来予以引导。首先,德国曼联队,球星云集,几乎都是最好的运动员,但是经过艰苦训练却总是拿不到冠军。易主后,新教练只让球员读哲学书,闲暇之余快乐地玩足球,结果却轻而易举夺冠。有的时候,心理动机过强,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古语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这个道理。另一个森田疗法治疗睡眠案例,睡不着,强迫自己不睡,结果失去睡眠动机,反而睡着了。高考倒计时软件是对人生迷茫的人有作用,需要激励、督促。但,对于求助者而言,不适用,不用扬鞭自奋蹄。高考固然重要,在目标锁定后,顺其自然,进步自如,能接受失败,坦然面对。平常心乃道。人生的竞争是漫长的,未必只有高考一次竞技。 2、找到引发事件后,知道自己心里紧张担心什么,接下 ·

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

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浅谈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2013 年8月收治的35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精心治疗,34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1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结论:正确的治疗方法对患者 早日痊愈,恢复正常的生活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人格障碍患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5085(2014)12-0140-01 人格亦称个性,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每个人都 具有自己的人格特征。人格的形成与先天的生理特征及后天的生活环境均有较密 切的关系。人格通过自我意识的协调和控制而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有别于他人 的差异性[1]。人格障碍是指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从童年、少年或青春期开始, 延续到成年期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格,表现为一种显著与个人表现的文化背景相 偏离的持久的内心经历和行为模式,又称为人格异常、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等。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人格障碍患者35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 者1例,年龄22岁~45岁。 1.2结果:35例人格障碍患者经过治疗后康复率高,已经有34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满意出院,1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继续留院接受治疗。 2 治疗 由于人格障碍的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手段。有经验表明,药 物治疗和心理社会干预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2.1药物治疗 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患者,其心理过程障碍的特点不同,可予以适量的药物 对症治疗。 2.1.1以认知障碍、偏执、古怪为主要表现的,如偏执型、分裂样人格障碍, 可只用抗精神病药物。 2.1.2以情感不稳定、冲动攻击为主要表现的,如社交紊乱型、情绪不稳型人 格障碍,可选用心境稳定药、抗抑郁药和抗躁狂药[2]。 2.1.3以焦虑、强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如焦虑(回避)型、强迫型人格障碍, 可选用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 2.2心理社会干预 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虽然很困难,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或者说是唯一可能有 效的手段。由于大多数人格障碍能够以最基本的方式应付日常生活,一般人包括 自身并不认为自己是患者,没有主动求医的愿望。在强制治疗时,容易出现抵制 治疗、欺骗医务人员的现象,以致事倍功微[2]。人格障碍最关键和最重要的问题 是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即社会化障碍。因此,心理社会干预的着眼点在于重建 其心理和社会环境,创造对其关心、爱护和不受歧视的氛围,鼓励其积极参加公 益性事业活动,培养其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的情趣,逐渐改造其不良人格。 2.2.1个别心理治疗治疗者首先要通过深入了解患者,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其信任,以便于沟通。然后,逐渐帮助其认识个性的缺陷,并指出缺陷是可 以改变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启发其自我认同感和人际同情心,检讨自己的缺

(完整版)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解析

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主人公:安嘉和(冯远征饰) 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 定义: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是一种具有病理性的固执信念,易走极端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过敏多疑、固执己见、极易记恨 诊断要点: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⑥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 罢休 ⑦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 意。 医院外科专家安嘉和是众人眼中一等一的好男人,他的事业一帆风顺,然而他却具有家庭暴力倾向。梅湘南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由于她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引起丈夫的疑心。 家庭暴力的阴影开始在二人之间滋长。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故事中我们知道主人公是成年人,有较好的工作,在每次打妻子之后都能坦诚认错,有自知力,可以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 部分情节分析及对应: 情节1、被绑架的妻子梅湘南被救出来后,安嘉和对妻子的匪徒独处的时间内做了什么深表 怀疑,回到家后的他控制不住自己而动手打了妻子。 从中,我们可知主人公非常多疑、敏感,缺乏起码的安全感。因为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所以认为自己收到了极大的伤害。但是他又缺乏正确处理事情的能力,只能诉诸暴力。妻子的过去,使他一直无法忘怀和加以宽容,这次的事件激发了他的情绪,这种异于常人的情感流露让妻子无法忍受。 情节2、同事来看望安嘉和,但是他却对妻子和同事说话深表不满,认为他们既然不认识何 以会说话,在他心目中,妻子不应该和不认识的异性讲话,她只能跟自己说。 从中,我们可知安嘉和只是把妻子视为他个人的物品,别人不许碰,过分强调对妻子的占有权,有病理性嫉妒和强烈的支配欲。妻子与同事说话的行为伤害了自己,他的比较浓重的外归因把一切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强烈的自我中心情节使他从不反省自己。他很留意妻子会跟什么人联系,过分警惕妻子的行为,这一切的一切可以表述他的症状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