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课件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课件

第12章 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第十二章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练习题 【多选题】 (一)A型题 1.以下关于个性的叙述哪一个是错的 A.个性的形成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都有关系 B.个性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C.个性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D.童年生活经历对个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E.个性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以及在日常活动中处事待人的习惯方式2.以下有关人格障碍的说法哪一条是错的 A.人格障碍一般始于未成年时期 B.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一旦形成就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 C.人格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的素质因素之一 D.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其症状程度在成年后有所减轻 E.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在遭受严重的生活事件之后个性偏离正常,也可以 称为人格障碍 3.对异性衣着特别喜爱,反复穿戴异性服饰由此引起性兴奋,最恰当的诊断应为 A.异装症 B.易性症 C.同性恋 D.恋物症 E.摩擦症4.有关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说法,哪一条是对的 A.性格明显内向,回避社交,多离群独处 B.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 C.比较关注别人对他的看法

D.以自我为中心,强求别人满足其需要或意愿 E.常合并智能障碍。 5.与违法犯罪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格障碍类型是 A.偏执性人格障碍 B.分裂样人格障碍 C.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D.表演性人格障碍 E.强迫性人格障碍 6.关于表演性人格障碍的特征,哪一条是错的 A.感情用事,表情丰富但矫揉造作,爱发脾气 B.暗示性强 C.爱表现自己,行为夸张、做作,渴望被别人注意 D.穷思竭虑,经常思考一些在旁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 E.卖弄风情,喜爱挑逗,给人以轻浮的感觉 7.以下有关性心理障碍患者的说法,哪一项是对的 A.性心理障碍患者多有人格障碍 B.性心理障碍患者多数性欲低下,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性生活,家庭关系往 往不和谐 C.性心理障碍患者发生违法行为,可不追究其责任 D.性心理障碍患者对社会生活适应差 E.性心理障碍的患者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充分的辨认能力 8.以下不属于性偏好障碍的是 A.露阴症 B.恋物症 C.易性症 D.摩擦症 E.性施虐症与性受虐症 【X型题】 1.以下关于同性恋的说法,哪些是对的

轻性心理疾病(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性心理障碍

9i性9理疾疾 1:1!7|有所改善.由于各种疾病,如躯体疾病(脑病、 0上4停沦犬芳

□病因与病理机制 □生物学因素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ffl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査,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 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 现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 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 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口心理发展影响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心理创伤,对人格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常 见的有: 口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 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父母、蔑视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 律。 口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那么与其相关的是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植物神经系统反应迟缓,那么与之相联系的是只具备缓慢和较弱的习得性抑制能力。研究表明,人格障碍和犯罪者其植物神经功能异常。有人提出植物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虎待导致产生仇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 □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教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心理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 □父母本人品行或行为不良,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影响极□不良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彖、拜金主义尊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 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为: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征可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联系。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F60—F69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 60 人格障碍[F60特定的人格障碍] 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不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症状标准]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 1 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 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 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 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 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 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排除标准] 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60.1偏执性人格障碍[F60.0]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⑥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⑦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60.2分裂样人格障碍[F60.1] 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男性略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 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淡,及人际关系缺陷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人格障碍心理分析

人格障碍的心理分析(很专业,咨询师必读) 人格障碍的现象学总体特点 人格障碍,是心理功能的缺损,主体缺少对冲动的自我管理能力,表现出情感和行为的不自觉和失控制状态,临床表现为情感和意志行为的异常。所以,人格障碍者较少有“自我意识到的心理冲突”(说得有些绝对,因为是跟神经症病人相比),却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冲突。 人格障碍的诊断,要求年龄在18岁以上。 人格及其障碍的形成 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是在幼年心理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出生后的6个月至18个月甚至36个月之间,或者说是在出生后半岁至1岁半或至三岁之间,即马勒说的“分离-社会化阶段”。在这期间,母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婴儿心理功能的形成。 先回顾一下“共生期”的特点。 婴儿出生后的1-6个月,为“共生期”。此时母亲与婴儿在身体接触上和心理上是融为一体的,母亲给婴儿的良好照顾,可使婴儿体验到幸福感和无所不能感。 再看“分离-个体化”阶段 6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心理功能的发展,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与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婴儿原来的“无所不能感”受到打击,出现了自身“弱小感、无能感”,即他能够体会到,离开妈妈,自己就难以存活。这时在婴儿内心就出现了对分离的恐惧感,即“分离焦虑”,同时伴随着“分离-社会化”的心理发展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如果孩子能够继续得到母亲的良好照顾,他会继续内化母亲的良好形象,在内心形成“好妈妈”的客体表象。在现实妈妈暂时离开的时候,孩子就靠心中的“好妈妈”表象来支撑自己的“弱小感”、“无能感”,冲淡由分离导致的恐惧感。所以,好妈妈是孩子内心的安全岛。孩子如同飞机,好妈妈如同航空母舰,飞机从航母上起飞,无论飞多远,只要飞行员内心知道有航空母舰的

精神病学教材试题集_第十三章_性

第十三章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诊断标准。 2.掌握性心理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 3.了解人格障碍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4.了解人格障碍的病因、治疗原则、预后特点。 5.了解性心理障碍与人格障碍、性犯罪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6.要求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识别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二、各节应掌握和了解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人格障碍 1.掌握人格、人格障碍的定义,人格障碍的共同点,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了解人格障碍形成的可能病因: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发育影响,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3.了解人格障碍的常见类型及其临床特点。 4.了解人格障碍的治疗原则和预后特点。总体而言,人格障碍治疗效果有限,预后欠佳,从幼年时期起培养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 第二节性心理障碍 1.掌握性心理障碍的概念,性心理障碍的临床分型。 2.了解性心理障碍与人格障碍、性犯罪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性心理障碍者只是在寻求性对象及满足性欲的方式方法方面与常人不同,多数患者社会适应良好,不同于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不能等同于性犯罪,只有当性心理障碍者将其歪曲的冲动予以实施并干扰社会秩序时,才需予以追究。

3.了解性心理障碍形成的可能原因,包括生物学原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 4.了解各型性心理障碍的主要临床特点。 三、练习题 【多选题】 (一)A型题 1.以下关于个性的叙述哪一个是错的 A.个性的形成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都有关系 B.个性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C.个性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D.童年生活经历对个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E.个性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以及在日常活动中处事待人的习惯方式2.以下有关人格障碍的说法哪一条是错的 A.人格障碍一般始于未成年时期 B.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一旦形成就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 C.人格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的素质因素之一 D.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其症状程度在成年后有所减轻 E.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在遭受严重的生活事件之后个性偏离正常,也可以 称为人格障碍 3.对异性衣着特别喜爱,反复穿戴异性服饰由此引起性兴奋,最恰当的诊断应为 A.异装症 B.易性症 C.同性恋 D.恋物症 E.摩擦症4.有关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说法,哪一条是对的

浅论人格障碍与犯罪

浅论人格障碍与犯罪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愈加激烈的竞争使得人们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在环境与心理社会方面,诸多因素诱发精神卫生问题增加,尤其是因社会转型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使国民精神卫生现状不容乐观,人格障碍犯罪逐步增多。本文将对有关人格障碍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防控措施建议。 【关键词】人格障碍;犯罪;犯罪预防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 “人格,是指人在成年以后在其各种心理活动体现出来的整体、独特、稳定的心理活动倾向和心理征象”①。人格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则比较稳定,既有先天形成不易更改的内容,如智力等,也有后天环境影响形成的,如性格、语言等。 人格障碍,也称变态人格、病态人格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对人格障碍的定义为‘人格障碍是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得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地影响其社交和职业功能,或者患者自己感到痛苦。’”②。 从人格障碍的外在表现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以行为怪癖为特点,二是以情感反应不稳定和反社会型为特点,三是以紧张恐惧和自我强迫为特点③。 二、易导致犯罪的人格障碍类型 国内外众多有关研究均表明:犯罪的诸多主客观因素中,人格障碍所致的犯罪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美国调查资料:在狱刑事犯中,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者高达40一60% ;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报告,在刑事犯中(不包括政治犯),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占30一50% ;我国贾谊诚教授于1968一1972年对上海市监狱与青浦劳改农场刑事犯的非正式观察表明,至少有20%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在习惯性累犯和早发犯罪者中,变态人格几乎占50 %以上。可见人格障碍者犯罪的可能性大大高于正常人。但是,并不是每一类人格障碍者都会犯罪④。有些类型的人格障碍极少导致犯罪,如强迫型、自恋型人格障碍等。在司法实践中,容易导致犯罪的人格障碍类型有: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亦称悖德型、无情型或违纪型人格,特指在个人行为中普遍存在的无视和侵犯他人权益的模式⑤。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会频繁地对身边人造成困扰,缺乏懊恼、自责,易进行冷酷无情的违法犯罪活动,行为模式与社会道德、法律相悖。其重要特点包括:一、有与社会意识、道德相冲突的反社会意识;二、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欲望无满足感,多做损人利己的事;三、无道德感,对他人冷酷无情、刻薄残忍,有时六亲不认。如200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重大爆炸案的主犯靳某,在云南砍死曾与他同居3个月的韦某后, ①李玫瑾.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M]. 2010年2月第一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0. ②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3版,2016. ③武振营. 《变态心理及佯狂性精神病的犯罪心理与行为差异》[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④郭子贤.《人格障碍与犯罪》[ J ].《公安研究》,1998年第六期. ⑤[美] David H.Barlow等著,杨霞等译.《异常心理学》[M].2006年第四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边缘性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边缘性综合征) 1、概念: 边缘性人格障碍在精神疾病诊断中是一个新的疾病类型。今天,这种障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它在发达国家的认识过程也是近三十年来的事情,在中国的历史更为短暂。这类人格障碍以愤怒、乖僻和自我毁灭性的行为以及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为临床特征。(自我毁灭性行为包括性乱、药物和毒品依赖、性倒错、自杀和自残等行为。)研究者们相信,这类综合征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会呈上升趋势。有些研究者甚至认为这种障碍是“我们不稳固社会的一种象征”。 在病因学方面,边缘性人格障碍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观念是生命的第一年心理发育的阻滞。至今为止,最大量的在病因学上的理论建树和治疗方法是基于精神分析师们对这类病人的临床观察和治疗经验。因而, 目前在国内外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界,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认识是遵循的心理动力学的观点。 (1)一般的认识: 最早的精神病学文献报道,边缘状态是指患者行为在正常和疯狂之间。 克雷丕林(krapelin) 称这种“心理病理状态”是在病理状态和古怪人格的边缘。 弗洛伊德(Freud)将神经症区分为移情性神经症和自恋性神经症。前者适合分析治疗,后者因缺乏对人的移情关系故不能被分析。 但后来发现一大批的处于边缘状态的病人,他们似乎也处于可被分析的边缘。所以称这些为边缘的案例。 在精神分析的文献中可见这样的描述: 边缘状态一方面是处于精神病与神经症之间,另一方面是在正常心理和心理病理之间。 Knight强调这类型病人常常过渡地显现一些神经症的症状。这些神经症的症状表现出一种表面“不再继续恶化”的现象。遮掩一些严重的退行和脆弱的自我功能。比如现实计划维持客体关系,抵制原始的冲动。 最早的“边缘”概念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在文献中可以见到诸如:隐性精神分裂症可变的精神分裂症假性神经症性精神分裂症或前精神分裂症这样一些混乱的概念直到DSM—Ⅲ试行方案中才将其与边缘状态这个概念区分开。 在DSM—Ⅲ中将边缘性精神分裂症命名为“分裂样人格障碍”。 最终在DSM中将边缘性人格障碍单独列出的是两位著名的人物:肯伯格(Kernberg)和Millon。 他们都认为这是种严重的人格组织障碍。 Kernberg坚持传统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理是在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 Millon认为边缘性人格障碍是属于最严重的人格障碍的范畴。 (2)边缘的含义: 精神病与神经症之间;心理病理与正常之间 木石觉—四川(153795386) 14:41:58 2、诊断标准: 一种弥散的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以及不稳定的自我印象和情感反应。开始于成年前期的显著的冲动行为并延续至今,且符合下列五条或以上。 (1)极度地努力避免真实的或想象中的被抛弃。注:不包括第五项的自杀或自残行为。注:不包括第5项的自杀或自残行为。 (2)不稳定的、激烈的人际关系模式,具有极度理想化和极度贬低对方,在两者间摇摆的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