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农业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论文题目:农业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信息类 年级:电工09级3班 学号:0908040169 学生姓名:黄道雄 指导教师:欧声霞老师 2011 年5 月24 日

农业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一、前言: 做此项调查的目的:熟悉了解农业劳动力的去向和现状 调查对象:工地上的务工人员、物流公司搬运工、保安 调查地点:贵阳 调查方法:问卷和问询 调查时间:2011年5月 调查小组成员:黄道雄、万鹏飞、赵刚 二、报告正文: 可能大家对农民工这个词现在都已经能够耳熟能详了,我们也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更能够熟知这个词的含义。我和赵刚是我们贵州本省的,万鹏飞是来自安徽的,虽然来的地方不同,但是我们家乡的劳动力确有很多共同之处,农民外出务工就是很明显的一点,所以我们上工地就能和农民工有更好的交流并且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去的是花溪二道三桥段桥梁施工处,问询了124名务工人员,他们有钢筋工、混凝土工、外围搭架工、打杂和监理等工作人员。看着一线上面的战士,我们就想到了我们回家行驶在平坦和宽阔的高速公路上,曾经也流着他们的汗水。首先在这里我们要向你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我们在工地上和他们做了很多深层次的交流。首先是为什么要出

来打工而不是在家务农呢?结果他们的回答大都同出一辙,那就是凭着在家的拿一亩三分地,虽然基本上能解决温饱,但是看着城镇里面的生活和很多老家儿子有工作了的门户,就感觉他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超出了很多自己的,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就是现在农村的消费其实也是很大了,像种田,每年的肥料的费用就占去了很大部分,有时候遇到天公不作美,往往地里的庄稼要么不是干旱就是雨水太过于充足,更有一部分人说他们家的地本来就是,现在很多地方都被政府或者开发商征用,那所剩的地就更少了,那样几乎不出来打工就很难在家维持生计。这个还不算,最主要的原因是消费确实是个问题,家里面孩子读书就占去了很大一部分费用,如果就靠种田来养家,那很多孩子都上不了高中甚至是大学。所以不出来的话就根本不行。其实在他们说这些的时候就透露了一个信息,农业劳动力现在出现了很大的剩余现象。对现场上的数据分析:80%的是来自田地较少的农村家庭,而只有20%是来自田地较充足的家庭。这个数据就能说明劳动力在农村是非常过剩的,当然不排除是农闲的时候,因为我们调查的时候不是农忙的时节。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也作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显示农忙的时候和这个数据相差甚微,所以农业劳动力剩余在现如今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我们对现场的来自贵州遵义的钢筋工张大叔就进行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谈话:我们问他老家是不是像他这样出来务工的人很多啊,因为在家根本就没有多少农活可以做?他说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可能都有误解,并不是说农业劳动力有剩余就能出来挣钱,其实不是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014年04月09日10:41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徐光瑞韩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首先,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 2012年,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5404万人,其中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00403万人,占全部人口的74.1%,较2011年下降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2714万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比重较2011年上升0.3个百分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多。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1982年的6251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00403万人,年均增加1262.9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1.5%增加到2012年的74.1%,年均增加0.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也在稳步增长,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 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情况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4980.6万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5.1%,低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为1.17亿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8.7%,高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超过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的近30%。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长219.3万人,而2002-2012年年均增长333.7万人,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114.4万人;从占比来看,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年均增加0.12个百分点,而2002-2012年占比年均增长0.21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0.09个百分点。 从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抚养比指标来看,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总抚养比显示,1982-201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从62.6%下降至34.2%。但是,总抚养比近两年持续增长,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34.4%和34.9%,显示出全社会的人口抚养负担正在加重。细分抚养比显示,我国少儿抚养比从1982年的54.6%大幅下降至2012年的22.2%,而同时老年抚养比从8.0%上升至12.7%。 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中,有北京、

农村劳动力构成与资源研究

农村劳动力构成与资源研究 提纲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与特点 1、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总量逐渐减少 2、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农业劳动力缺乏 3、从男性化和年轻化向女性化、老龄化转变,结构性失衡 4、从低素质向高素质转化,素质仍然偏低 5、从低收入向高收入转变,收入仍旧不高 二、对未来农村劳动力的预测 (一)二次移动平均法预测 (二)用年龄结构推算 三、农村劳动力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如何合理转移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问题 (二)如何科学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问题 (三)如何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问题 (四)如何保证农村有人愿种的问题 (五)如何确保有人会种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构成与资源研究 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是一个国家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劳动力,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农村劳务人员持续输出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广大农村即将面临着“无人愿种、无人会种、无人种好”庄稼的尴尬局面。准确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及构成状况,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有效避免农村劳动力绝对短缺的矛盾而带来的不良影响,更好解决“三农”问题,多方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以绵阳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农村农民现状调查,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及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了深入剖析,基本理清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探讨了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无人务农”的措施与策略。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与特点 据调查研究,绵阳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不同的特征。 1、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总量逐渐减少 201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44.56万人,比1965年增加了101.86万人,却比1995年减少了57.94万人;城市劳动力95.56万人,比1965年增加76.24%。说明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逐渐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城市劳动力资源逐渐增加。从表一和图1可知,从1995年开始,农村劳动力资源逐渐下降,平均每年减少0.97%。究其原因是受六七十年代生育高峰和八十年代实行低生育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基础知识】 知识点1原始农业的发展 1.考古发现 (1)大约20190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____________进行管理。 (2)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________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________。 2.影响 (1)我国先民栽培的稻、粟和黍,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对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________作出的重要贡献。 3.原始农业的发展:经过2019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中逐渐增加,家猪的饲养也开始出现,这些都促进了人口的繁衍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2河姆渡人的生活 1.距今年代:距今约________年。 2.地点:位于浙江________,________流域。 3.生产、生活状况: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建筑;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________;________是当时这一带的主要农作物;农业工具以________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出土了中国最早的________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知识点3半坡居民的生活 1.距今年代:半坡遗址距今约________年。 2.地点:在______________东部半坡村一带,__________流域。 3.生产、生活状况: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房屋;制作出精美的________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________;饲养猪和狗等家畜;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________;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________;已经会从事简单的________、制衣。 【达标练习】 1.我国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是() A.水稻、小麦B.粟、水稻 C.水稻、玉米D.粟、小麦 2.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③房屋的出现④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3.河姆渡人创造了很多的“第一”,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造了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干栏式建筑 B.建造了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C.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D.是世界上最早从事原始农业的人群 4.如果想体验半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不能够体验到的是() A.亲手制作彩陶B.饲养猪和狗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关于促进XX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现在农村劳动力388518人,经济活动人口为373110人,非经济活动人口为15408人。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男性为197049人,占52.81%;女性为176061人,占47.19%。总体而言,男性劳动力仍明显多于女性劳动力,男女劳动力比例大致为118/100。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年龄在16-35周岁的劳动力140610人,占37.68%;36-45周岁的劳动力124249人,占33.3%;男性46—60岁、女性46—55岁劳动力共108251人,占29.02%。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7780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4.4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82644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1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266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39%。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技能劳动者17115人占技能劳动者23.66%。 二、存在问题 一是信息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无序化现象严重。二是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总体偏低,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是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三、对策措施

(一)推行农村发展“双轨制”,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新市、葛兰等六个镇建成镇工业区,形成农民创业、就业基地,XX湖镇形成旅游产业,14个镇按小城市标准抓紧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建成特色小城镇。农村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和农民增收,破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难题,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二)加强就业平台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统筹城乡就业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就业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探索建立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向下延伸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小型灵活人力资源市场为补充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城乡均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公共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人力

英语作文:人口老龄化原因

英语作文:人口老龄化原因 篇 1 老龄化原因英语作文 (145 字) 老龄化现象 The Aging Phenomenon The Family Plan has been adopted for several years, most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are only child because their parents follow the government’s policy. Over more than 30years, most family are made up of grandparents, parents and a child. Here comes the problem, the society is facing an aging situa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getting old while the young people are less. For a typical family, four grow-ups are at the age of over 40 with a young kid less than 20years old. The aging society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such phenomenon has been catch mass media’s attention. The policy of one child has been doubted, it has been strongly advised that a family is allowed to raise two kids. I totally agree with that, it not only bring happiness to family, but also relieve the pressure of aging problem. 计划生育已经执行了很多年了, 年轻一代大都是独生子, 因为他们的父母执 行国家的计策。30 多年过去了,很多家庭是由祖父母,父母和一个孩子组成。 问题也出现了,社会面临着老龄化处境,很多人变老,然而年轻人却少。对与一 个典型的家庭来说,四个成年人已过四十和一个不到 20 岁的孩子。老龄化社会 越来越突出,这样的现象引起了大众媒体的注意。一个孩子的政策遭到了质疑, 强烈一个家庭应该允许有 2 个孩子。我完全同意,这不仅给家庭带来欢乐,而且 减轻了老龄化问题的压力。 篇 2 老龄化原因英语作文(191 字) Many countries will experience aging populations in the next century because of declining birth and mortality rates. China will soon join their ranks. As for the issue of aging, its situation has been growing increasingly severe in spite of the fact most people are still ignorant of the problems it brings about. Firstly, with families becoming smaller and living pace escalating, it is even graver for families to care for aged members

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篇一: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掌握劳动力资源数量、年龄、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迈向更高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和年初工作安排,前段时间,县就业办抽调精干业务人员,组成3个调查小组,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方式,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以****为代表,对所属35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共计***个行政村,总人口32263人,其中:男性16929人,占总人口的52.47%,女性15334人,占总人口的47.53%。劳动力人口22755人,占总人口70.53%,其中:男性12526人,占55.05%,女性10229人,占44.9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1579人,占劳动力资源的50.89%,在校学生、务农、半工半农和留守人员10175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4.72%。 通过对本次调查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现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新增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总人口逐年减少。在接受统计的32263人农村从业人员中,16岁至40岁的从业人员为11937人,占从业人员的37%;41岁-60岁的从业人员为20325人,占63%;男性55—60岁2630人,女性50—55岁2198人,五年后将进入老龄阶段,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30%,而11-15岁人口2976人,五年后将成长为新生劳动力,只占总人口的9.2%,我县劳动力资源老龄化趋势明显。 (二)转移就业人员县外就业比例接近八成。转移就业人员中,县外就业比例占到76.15%,县内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仅占23.85%,体现出就业区域以外地为主的特点。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11579名转移就业劳动力中有9958人已经外出务工2年,占86%,其中8931人在3年以上,占77.13%,这反映出劳动力在外就业较为稳定,或在外有固定工作。分析其原因,这与外地企业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较好、工作环境较为舒适,以及面临更好发展机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练习题(含答案)

《原始农业的产生》同步练习 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2.生活在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3.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哪两种粮食作物的国家() A.小麦和粟 B.粟和水稻 C.小麦和水稻 D.水稻和玉米 5.有一个班级在排演的历史短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以下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情节是()A.种植水稻 B.饲养猪狗等家畜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石器 6.下列符合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共同特征的选项是() A.使用磨制石器 B.种植粟 C.种植水稻 D.制造彩陶 7.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种植建造的房屋和种植的粮食作物不同,和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生活习惯 B.地理与气候 C.生产生活能力所致 D.历史传统 8.跨越历史时空,我们来到原始居民的家中做客,住在下面房子里的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9.农耕时代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对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的描述,符合这两个居民农耕时代特征的是() A.开始时用铁制工具 B.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C.推广牛耕技术 D.开始青铜工具 10.穿越历史隧道,我们来到原始农耕时代,下列现象不可能看到的是() A.培育两种粮食作物---稻和粟 B.使用了磨制石器收割庄稼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11.观察下列两幅图片,请回答: 图一图二 (1)图一和图二是两个原始居民的房屋,他们的房屋特点分别是?这两处居民种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什么? (2)这两处原始居民的房屋的建造和什么因素有关? (3)图一和图二是我国两个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案和解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农耕文明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 4.技能目标: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房屋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xx原始xx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理念: 1.教材中的理念: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艰辛、智慧和创造力。 (2)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程度也就越快。 (3)理解北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南方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的成因,理解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教学理念 (l)强调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捕捉历史生活中反映人与自然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 (3)针对初中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主体内容展示为一个便于学生理解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丰富生动的历史发展进程。 (4)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导学式讲解法 五、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有关插图。 六、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70万前的元谋人和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一百多万年、几十万年的悠悠岁月过去,约在六七千年前的时候,我们祖先的生活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现在我给大家提供一些历史场景,大家想象一下: 场景一:一群人在分享劳动果实,不经意间一些果实掉在地上。 场景二:一段时间后,他们再次经过此地,发现地上长出几株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他们又进行了采摘。一位妇女若有所思,并随手埋下几个果实。 场景三:一段时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她发现自己有意埋下的果实真的长出来了,并且又结了果子。这位妇女非常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想一想,这三个场景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农耕生活的产生过程,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形成的,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如此反复地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人口老龄化下财政政策改进探讨 【第一章】人口老龄化税收政策健全导论 【第二章】人口理论与财政理论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3.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现状及问题 【4.1 4.2】人口结构预测与预测人口红利情况 【4.3 4.4】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财政政策支持人口老龄化的国际借鉴 【第六章】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调整与完善 【参考文献】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章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3.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3.1.1 人口老龄化的规模现状 国际上如果一个地域内60 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了当地总人口的10%,或者65 岁以上的人达到了总人口数的7%,那么就称之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比例达到了14%就称之为进入老龄社会。 依据上述标准,我国在2000 年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就

已经达到了7%,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4 年起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 世纪我国的老龄社会现状不会出现改变,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20 年)被称之为“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约30 年)被称之为“加速老龄化”社会,第三阶段就达到了“稳定的重度老龄化”社会。到2030 年,我国将会有 3.6 亿老人,也就是说10 个人中60 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就会有2.5 个。 1.老龄人口数量多、基数大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2010 年11 月,我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 1.78 亿,占我国人口总量的13.32%.其中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9 亿,占我国人口总量的8.92%.如下图3-1 我国65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成上升趋势,并且我国从2005 年起65 岁以上的人口就已经过亿,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图中可以看出,1982 年,我国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仅为 4.9%,到2012 年,该比例已上涨为9.4%,而老年人口数也从1982年的4991 万人上涨为12714 万人。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数量庞大,将会带来巨大的养老、医疗等的压力,会对财政平衡带来挑战。 2.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快 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在进入90 年代以后不断加快。从90 年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

前言 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办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这是我国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压力,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政策建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表明国家经济不断增长、社会趋于稳定、医疗正在进步,但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1.人口老龄化概述 1.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和趋势。两个比较直观的衡量指标是:老年比例和老年人口抚养比例。前者是老年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用来衡量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期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者称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又称赡养率,是指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工资人口数量的比重,用以衡量劳动年龄人口对于老年人口的负担程度。 1.2世界人口老龄化状况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一个将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长期性问题。老龄化社会产生的原因包括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长及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生育观念的改变,社会对人类生物特性的影响等。而世界各地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和时间都有所不同。 法国是进入老龄化最早的国家,1865年即进入老龄社会。法国进入老龄社会的主要原因是法国革命,帝国战争消耗了青壮年人口,同时加上法国最早采取了避孕措施,出现了低生育率。瑞典1890年进入了老龄社会,它进入老龄社会的主要原因是全面实施了福利政策,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一战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有英国、爱尔兰、德国等。而二战后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苏联、日本。据2000年统计世界老龄化社会的分布情况为:在世界193个国家中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为62个,比重最大的是亚洲,占86%,比重最小的国家是非洲,在53个国家中仅有一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1.3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历史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习题1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一、选择题: 1. 右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功能是( ) A.制陶 B.耕地 C.造房 D.捕鱼 2. 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使用骨针缝衣②采用天然火③种植水稻④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3.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是我国的( )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4. 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学会建造房屋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原始农耕经济发展 D.掘井饮水方便 5.下列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描述不相同的是( )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都能制造陶器,饲养家畜 C.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种植粟和蔬菜 6. 在长江流域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红山文化遗址 7. 世界上最早种粟的是( )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 D.大汶口原始居民 8. 半坡原始农耕村落遗址距今约( ) A.三四千年 B.四五千年 C.五六千年 D.七八千年 二、问答题: 1. 比较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两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想一想,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他们是怎样考虑的?读图分析后讨论再回答。 2. 在原始农耕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反映?大家讨论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应受到什么教育? 自设创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A 3.C 4.C 5. D 6. A 7. B 8. C 二、问答题 1.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穴居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房屋。 它与南北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干栏式的房屋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较普遍流行的居

(农业畜牧行业)农业社会资源劳动力与资金

农业社会资源:劳动力与资金 第一节农业劳动力资源 一、农业劳动力资源概述 (一)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农业中的劳动力资源包括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就是能够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文化、科学水平的高低。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变动,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有:农业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达到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数等。社会因素主要有: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状况,人口流动政策,农业经营形式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变化。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状况取决于: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农村医疗保健条件,农村教育的普及状况,农业专业化水平,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等。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农业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是不同的。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条件下,劳动力的体力作用比较重要,因此通常用男、女、整、半、辅助劳动力来反映劳动力的质量。而在现代农业中,体力因素的意义相对降低,智力因素的作用不断增长。因此,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成为衡量农业劳动力质量的主要指标。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特点 1、农业劳动力数量多,比重大。2005年我国总人口达13.08亿,其中乡村人口7.45亿,占57.01%。乡村劳动力5.3亿,乡村从业人员4.8亿,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3.6%。 2、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力的质量是劳动者本身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在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主要不是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我国农业劳动力“量”多“质”低,这可以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得到反映。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文化程度在小学水平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仍占近40%。值得指出的是,这是农村劳动力总体情

农村劳动力结构及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及结构 1、特点: (1)发展速度迅猛,相对数量巨大。根据我国城乡划分标准,城镇以外的地区为农村,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就是农村人口。我国有9亿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3/4,占全球人口的1/6。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数量和发展速度成倍增加,虽然20世纪年代有所缓解,但每年仍以1300万人的速度递增。到1978-2003年的20多年来,农村劳动力约增加近2亿人。 (2)素质参差不齐。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和劳动经验等素质的统一,也叫劳动质量。现阶段素质急待于提高: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处于“外出找钱无技,在家致富无门”的状况;二是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体力型为主,技能型较少,智能型更少。 (3)农村劳动力过剩,出现自主流动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现有农村劳动力人数多于农村各项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一般来说包括完全无业的劳动力和工作不饱和、有剩余劳动时间的劳动力两种情况。超过农业需求的农业劳动力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有两种含义:一是超过农业需求量的劳动力,即供给大于需求的那部分;二是超过社会需求的农业劳动力,即已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后备劳动力。 2、结构: 农业剩余劳动力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季节性剩余。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可供给量之间在不同季节里出现不均衡状态;(2)常年性剩余。在全年中的任何季节里,劳动力的可供给量都大于需求量;(3)潜在性剩余。主要对劳动时间的利用率过低,隐藏着多余劳动力。(4)结构性剩余。某一产业部门、某一技术类别的劳动力出现剩余,而其他类别和技术级别的劳动力相对不足。 我国目前主要是常年性剩余和结构性剩余。按照我国有5亿农村劳动力其中以70%的农业劳动力粗略估算,66%的利用率意味着我国目前存着近1.2亿的过剩农业劳动力。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质量不高。由于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处于严格的城乡“二元”分割状态,导致了农村大部分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不高,很多农民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非常有限,其中绝大部分农村转移人口的文化程度仅为初中及以下,这就必然造成当前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城镇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这些农村劳动力专业素质与劳动技能的欠缺,不仅制约了他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同时也给城镇的经济建设与和谐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存在的比较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就是由于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尤其是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提高,但现实中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却无法与其相适应而产生的。这就出现了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另一方面许多城市却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技工荒”问题。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

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问题,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研究,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一.农业的发明 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2)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稻作遗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属于这一阶段。玉蟾岩遗址发现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属栽培古稻,其年代为距今14000年左右。吊桶环遗址的植硅石鉴定结果,表明12000年前人们已采集野生稻为食物。大约在距今10000—9000年,栽培稻已经出现。牛栏洞遗址的植硅石年代为距今11000—8000年。(3)这3处遗址都没有发现典型的农业工具,可见当时的种植水稻的方式是与上述云南独龙族类似。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论文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论文摘要: 近些年,“中国威胁论”被西方媒体和国际问题研究者大肆“宣传”的同时,“威胁中国论”作为所谓的新角度,又被他们不断的做文章。继“谁养活中国人”话题之后,“谁养活中国老人”又成了一个新话题。本文就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社会影响,解决途径等方面做些探讨。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特征影响解决 研究背景: 所谓人口老龄化, 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 岁或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 即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 全世界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 亿, 有60 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中国虽然依然是世界人口大国,但其实也已经加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存在人口危机。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目的意义: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按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老龄化率达到7%并不断增加、而同时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30%并逐渐缩小的现象。了解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防患和解决好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方法:文献法网络查资料法 正文: 1.原因 ①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数量增加。1985年为68.9岁,而200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1.8岁, 15年间增加了3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②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是客观事实。 拿我国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相比,我国更快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主要源于我国生育率下降的速度是急剧的、迅速的,而西方国家是平缓的、渐进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迅速的迈向了老龄化社会。 ③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一亿三千万,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2.特征 ①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现状分析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现状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一)县农民工的就业状况 1、在本乡镇内从业人口比重较大。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县拥有农村劳动力资源XX41人,实际从业人员195426人。其中在本乡镇内从业人员114326人,占实际从业人员的58.5%;外出从业人员81100人,占实际从业人员的41.5%。在本乡镇内从业人口的比例超过外出从业人员。本地从业收入已成为县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之一。 2、劳动力外出渠道以自发外出为主。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县外出从业人员为81100人。其中自发组织外出谋业的有56689人,占外出人员的69.90%;政府组织6950人,占外出人员的8.6%;中介组织介绍9069人,占外出人员的11.18%;企业招收8392人,占外出人员的10.27%。 3、省内从业的农民工的数量高于省外从业的农民工数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县外出从业的81100人中,选择省内从业的有46694人,占外出人员的57.6%;省外从业的有34406人,占外出人员的42.4%;在省外务工的人员主要集中在中部与东部地区。 4、农民工从事行业较为集中,主要从事第二产业。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县外出从业农民工从事第一产业的有3137人,从事第二产业的有51165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有26798人。第二产业主要集中

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5、外出从业形式以务工为主。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外出人员中务68253人,占外出人员的84.16%;经商8029人,外出人员的9.9%;从事萁他形式的4818人,占外出人员的5.9%。 6、外出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集中在1000——XX元之间。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有6208人,占外出人员的7.7%,;月收入在501—1000元有20240人,占外出人员的 24.96%;月收入在1001—XX元有38349人,占外出人员的47.29%;月收入在XX—3000元有12848人,占外出人员的15.84%;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有3356人,占外出人员的4.14%。 7、外出返乡人员以本地从事二、三产业为主。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年外出返乡人员17452人,占外出人员的21.52%。其中本地务农4370人,占外出返乡人员的25%;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6708人,占外出返乡人员的38.43%;再次外出从业6435人,占外出返乡人员的36.87%。 (二)县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本地高校毕业生外出就业率较高,但是回乡就业趋势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主要呈现出以下态势。 1、机关事业单位招录。 2、三支一扶录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