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的农业劳动力配置与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的农业劳动力配置与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的农业劳动力配置与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的农业劳动力配置与农村经济发展

2010年5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May2010第30卷第3期(总101期) Journal of Xi′an J iaot 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30(Sum No.101)我国的农业劳动力配置与农村经济发展

党夏宁1,2

(1.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北京100044;2.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3)

[摘 要] 农业劳动力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到边际生产率较高的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

经济持续增长。通过构建生产函数分别估计了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边际生产率,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经济增

长的源泉在于按照市场规律配置农业劳动力,指出提高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是提升其他要素边际生产率的

前提。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配置;要素边际生产率;劳动力转移贡献;农村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245X(2010)0320029206

建国60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快速转移①。大量优质农业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一方面直接影响了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供给量,甚至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直接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巨大发展,引导产业结构急剧变化,并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截止2007年底,我国乡村就业人数为4.8亿,其中在乡镇、私营和个体企业就业的就有2亿,另外还有8000万青壮年劳动力以农民工形式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农业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再配置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乔根森和舒尔茨曾分别就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增长作了经典论证。刘易斯1954年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经济发展模型,指出在二元经济体系中,传统部门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没有影响[1]。费景汉和拉尼斯1961年在《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一文中指出,刘易斯模型存在着两点缺陷,并在改进的基础上从动态角度把劳动力转移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型,即边际产出为零或接近于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产出水平不会因为劳动力减少而下降;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出大于零,但小于工资水平,经济中存在隐性失业,随着劳动力转移,农业产出水平会下降;第三阶段是农业部门已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边际生产率高于不变制度工资水平,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平行发展。由于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会造成总产出减少,工业部门贸易恶化,扩张停止,劳动力转移无法达到第三个阶段[2]。乔根森1967年在《过剩农业劳动力和两重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前提条件,当农业剩余出现时,农业部门就有一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转向工业部门,其转移速度取决于农业剩余的增长速度[3]。舒尔茨否定农业中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认为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农业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优配置,从农业中撤出劳动力势必会减少农业总产量;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是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要想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关键是要引入现代生产要素,把传统农

[收稿日期] 2010-01-26

[基金项目]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8KR04);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SF09013)

[作者简介] 党夏宁(1966- ),女,陕西西安人,北京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① 《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58年约3800万人,1984-1988年累计约6312万人,1992-1996年累计约3899万人,2002-2007年累计约5247万人。

业改造成为现代化的农业;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4]。

西方学者提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模型,绝大部分所依据的假设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难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国内学者根据我国国情以及经济结构特征,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1)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式。主要有三种观点:“亦工亦农论”、“内外不转移论”和“工业化论”,如张培刚提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拉”模式;陈吉元研究比较了其他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探讨了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道路。(2)关于二元结构视野下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如蔡昉从分析我国二元结构成因入手,提出以消除二元结构为趋向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加速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村进一步改革应以创造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全方位动力结构为取向;曹阳分析了双重体制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双轨”式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

了预测。(3)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性。如杜鹰从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外出去向和从业分布等六个方面把外出劳动力组与非外出劳动组加以比较,研究了四川、安徽两省外出劳动力的人口特征以及他们外出后的从业分布情况。(4)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趋势。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决不是短时期就可以完成的;第二种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强度将会持续增大;第三种认为农业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势头将趋缓;第四种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将逐步稳定[5]。(5)关于农业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如蔡昉利用我国1982-1997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劳动力重新配置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效应,得出劳动力的配置效应为1.62%[6];潘文卿利用1979-1997年的数据测算出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5.9%[7];李勋来等分析了不同时间段我国东、中、西部及全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总量生产率和G DP增长率的贡献[8];高秀梅等利用1998-2002年省际数据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和非农业G DP的影响[9];范丽霞等则利用2002年全国316个农村固定观察点所整理的数据对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与农村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10]。总体而言,上述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或层面解释或研究了二元结构模式下我国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本文则将着重研究农业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和农业之间的转移对整个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探讨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所在。

二、我国农村经济生产函数的构建

上述有关劳动力转移的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农业部门已经存在绝对剩余,农业劳动者也完全享有对该剩余的自由支配权;农业劳动者的务工收入事实上也高于其务农收入,但又低于城市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人地矛盾日趋加剧,农业部门事实上存在着大量的显性剩余劳动力;经过30年的逐步变革,农村经济已经形成两大产业,即以从事种植和养殖为主业的农业产业(称作农业,下同)和以从事加工、建筑、运输与服务为主业的非农产业(称作乡镇企业,下同),农业G DP和乡镇企业G DP之和等于农村G DP,农业劳动力与乡镇企业劳动力共同构成农村劳动力①。基于此,农村、农业和乡镇企业经济总量以及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达如下:

农村总产值(T

GD P

)=农业G DP(A GD P)+乡镇企业G DP

(E

GD P

)(1) A GD P=f(l ab,a rea,c ap,t ech)(2) E GD P=f(e lab,c ap)(3)

式(2)中,l

ab

代表农业劳动力(万人);a

rea

代表耕

地面积(千公顷);c

ap

代表农业资本投入;t

ech

代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业部门的产出效率取决于各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农业生产是人与自然合力作用的过程,一种新技术的发明、推广和广泛应用需要很长时间,期间不仅自然力往往导致其难显成效,政府主导的推广力度和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同样起着决定作用。由于我国农业劳动者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到85.01%,这种局面在短期内很难得以改变,因此在构建生产函数时暂且不考虑技术要素。农业资本投入方面的项目很多,包括农用机械、化肥、农田基础设施、灌溉、土壤盐碱治理、病虫害防治等,且各项目计量单位不统一,计算非常复杂,鉴于农业机械和化肥是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最经常和最主要的资本投入,故选用农业机械总动力

(亿瓦)p

o w

和化肥施用量(万吨)f

er

作为资本的替代形式不会影响生产函数的科学性。假定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生产函数形式符合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则其对数形式可表述如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 p://https://www.sodocs.net/doc/7415924614.html,

①8000万在城乡之间就业的农民工包含在农业劳动力中。

ln(A

GD P )=a0+a1ln(l

ab

)+a2ln(a

rea

)+a3ln(f

er

)+a4

ln(p

o w

)+u(4)

式(3)中,e

lab

代表转移到乡镇企业的农业劳动力人数(万人),这部分人数估计应占到乡镇企业总就业人数的90%以上①,故用《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中各年的就业人数来替代。资本投入选用各年末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则乡镇企业生产函数的对数形式表示如下:

ln(E

DGP )=b0+b1ln(e

lab

)+b2ln(c

ap

)+v(5)

式(4)和式(5)是线性方程,假定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转移劳动力在体能、技能和智能等方面都无差异。

三、数据描述、参数估计与分析

(一)数据描述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年鉴》和《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2002-2008年各指标的统计数据。之所以选取这一阶段的样本数据来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乡镇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更加严峻,以出口为导向、以市场为生命的乡镇企业面临出口减少的困境,迫使其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对后经济危机时代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能够为平稳过渡本次经济危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其二是近年来农村工业化步伐加快,新的土地流转制度也已实行,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农业劳动力转移在新形势下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表1列示了2001-2007年我国农村经济活动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结合其进行分析可知,其间,我国农业总产值虽增加了10196亿元,但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由13.1%下降至9.8%;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少了5069万人,增长指数也由101.3%下降至96.5%;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耗用量分别增加了854万吨和2142亿瓦,增长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农作物种植面积在2003年之前逐年下降,2004年之后逐年回升,但绝对量减少了224.4万公顷。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的另一板块———乡镇企业总产值增加了1694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2.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固定资产投资旺盛,净值绝对值增加48943亿元,7年间翻了3.22番,年均增长指数为120.7%,超过了总产值的年均增长指数115.5%;就业率也呈逐年递增态势,就业人数净增加2004万人。以上各要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我国农村经

表1 2001-2007年我国农村经济活动主要指标的变化

年份

农业生产乡镇企业

产值占

G DP的

比重(%)

就业人

数增长

指数

播种面

积增长

指数

化肥施

用量增

长指数

机械总

动力增

长指数

产值占

G DP的

比重(%)

固定资产

净值增长

指数

就业人

数增长

指数

农村

经济

增长

指数

200113.1101.399.6102.6104.911.0114.8102.0104.0 200212.4100.999.3101.9105.011.6121.8101.5109.2 200310.999.198.5101.6104.211.2116.1102.1103.9 200411.396.5100.1105.0106.010.7117.7102.1117.4 200510.796.3101.2102.7106.811.8136.4102.9117.0 200610.195.897.8103.3106.011.7117.1102.8112.3 20079.896.5100.8103.6105.611.6120.7102.7115.4

注:表中数据依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增长指数为环比增长指数,计算基数为上年=100。

济年均增长111.29%。

(二)参数估计与分析

使用E V I E W5.0软件对式(4)和式(5)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农业G DP和乡镇企业G DP生产函数的线性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解释变量的统计性质来看,两个模型的F值分别高达504.8949和1289.850,说明两个模型在整体上都是显著的,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很好的因果关系,各解释变量的系数能够说明解释变量的变动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调整后的R2都非常接近1,即两模型都有着非常理想的拟合优度,所选变量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从农业G DP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看,所有解释变

党夏宁:我国的农业劳动力配置与农村经济发展

①在《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中,个体企业和集体企业个数之和占乡镇企业个数的90%以上。

表2 农业G DP 和乡镇企业G DP 增长因素模型的估计结果

变量

农业G DP 估计结果系数估计值

t -统计量变量

乡镇企业G DP 估计结果系数估计值

t -统计量C -25.0006-2.2880C -9.6005-0.8809Ln (l ab )0.68492.9744Ln (e lab )0.57853.5852Ln (a r ea )1.05997.6597Ln (cap )

1.3935

13.0557

Ln (f er )4.948214.9910Ln (p o w )-1.4205

1.7202

R

2

0.9990R

2

0.9985调整的R 2

0.9970调整的R 2

0.9978F -统计量

504.8949

F -统计量

1289.850

量的系数符号均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并且各变量都具有统计显著性,其中a rea 和f er 更为显著。解释变量的系数值表明:(1)l ab 的系数小于1大于0,说明农业劳动力的投入与农业G DP 之间正相关,即农业劳动力投入每减少1个单位,农业G DP 仅减少0.6849个单位,这是由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造成的。(2)a r ea 的系数为正,说明土地的增加能够促进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土地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106%。(3)f e r 的系数为4.948,即每投入1个单位的化肥,就可以增加将近5个单位的农业总产值,在选定的四个投入要素中,化肥具有显著性。(4)p o w 的系数为-1.42,说明农业机械每增加1个单位投入,农业总产值则要减少1.42个单位,这似乎与常理不符,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农业机械的使用是以连接在一起的大块平坦农田为前提的,而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到户,用于农业纯收益低,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土地流转速度缓慢,不具有规模生产的条件。另外,农业机械的使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其前提条件必须是要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农业技术人才操作使用,如果不顾客观实际一味的强调农业机械化,反而会造成较大浪费。

乡镇企业G DP 生产函数中的所有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也与预期相一致,资本投入相对于劳动力投入对于乡镇企业G DP 的影响具有更明显的统计显著性。解释变量的系数值表明:(1)e lab 的系数取值0.57,即每增加1个单位的劳动力,乡镇企业总产值只增加0.57个单位,乡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这种情况与

我国乡镇企业的历史背景、管理水平和90%以上从业人员的来源有关。(2)c a p 的系数为1.39,说明资本的投入具有高于其本身的产出效果。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模型估计结果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耦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低。截至2007年

底,我国农村居民劳动力文化程度统计显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5.01%,其中还包含6.34%的文盲,中专和大专以上的仅占3.99%。作为对比,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到47%,其他农民至少是高中文化程度。有关研究指出: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的获得,社会支付成本分别为1∶3∶9,但其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则分别为1∶10∶100。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也证明了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民数量减少、质量提高的过程,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为学习、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也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引入现代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

2.资本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高。在现有的农业技

术水平和农民素质条件下,通过增加化肥施用量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是农业增产的主要手段。但化肥的使用效果却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度依赖化肥和不科学使用化肥,使得土壤板结、污染、营养流失,质量下降,产出能力随之不断下降。两者的投入产出比例及其变动趋势如表3所示。

表3 全国主要农作物产量与化肥施用量对比年份

主要农作物产量

(万吨)化肥施用量

(万吨)主要农作物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比

198032056126925.26199044624259017.232007

50160

5108

9.81

注:表中数据根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 p://www .xbskb .cn

2007年我国乡镇企业中,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三个行业产值之和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份额高达72.9%,其中仅制造业的产值就占当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61.2%,该比例在以前年度更高。这些产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传统行业,资本投入产出弹性大,但资本短缺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最大障碍。

3.耕地面积刚性递减且优质土地比例下降,对农业产出弹性有限。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22亿公顷,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且每年仍以平均数1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厘米厚的地表土,流失的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即全国一年生产的化肥中氮、磷、钾的总含量;土壤质量逐年下降,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至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且重金属超标率达12.1%。土壤破坏和环境气候的双重影响,将使得我国土地的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前景不容乐观。

4.乡镇企业劳动力绝大多数来源于当地农业劳动力,尽管转移农业劳动力在年龄、性别和体能上比继续留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占有明显优势①[11],但通过对其受教育状况的分析发现,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低且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2001年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初级专业职称的占1.47%,中级专业职称的占0.62%,高级职称的占0.18%,无职称的占97.74%;2004年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2%,小学文化程度占16.4%,初中文化程度占6

5.5%,高中文化程度占11.5%,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6%,这些数据与同时期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基本一致,而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28.2%[12]。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农村转移劳动力与农业劳动力是同质的,转移劳动力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劳动生产效率有所下降属于正常。

5.表1和表2揭示出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在于:(1)对于农业部门来说,在国家惠农补贴政策激励和耕地面积刚性递减情形下,通过大量使用产出效率高的化肥,并配合农业机械的使用,弥补了农业劳动力转出的损失,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总效率(4.95-1.42-0.68=2.68>1);(2)对于乡镇企业来说,廉价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入为其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拉动了产出效率高的资本的投入,提高了乡镇企业生产的总效率(1.39+0.58=1.87>1);(3)在两大部门生产率共同提高作用下,我国农村

G DP有了大幅度增长(2.68+1.87=4.55>1)。然而,对于种植业,科学施用化肥能够促进农作物产量长期增长,但过分依赖施用化肥来提高产出水平,其结果必然是短期效果明显、中期增长乏力、长期损失严重;对于乡镇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能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但近年来对外贸易摩擦和反倾销愈演愈烈,加大了我国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难度,盲目利用人力资源禀赋,其优势也有可能转化成劣势,况且资金短缺也一直是制约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政策建议

农业人力资本的提升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和根本源泉,是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为此,应按照市场规律转移农业劳动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收入低且缺乏社会保障,必然导致其在生产经营中的短期行为,改善并逐渐扭转这种局面将成为我国政府的长期目标任务,需要国家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资金投入,扭转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执政理念。政策建议为:

1.加强农村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我国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是制约农村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很多农村问题产生和难以解决的原因所在。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经营上的粗放行为、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周期长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途径就是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1)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后备农民以及农民企业家等不同培训对象,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及经济发展不同程度,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分类培训。(2)立足于区域经济、科技和教育资源的现状,围绕各地的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培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致富为目标,为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服务。(3)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五大“工程”,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33党夏宁:我国的农业劳动力配置与农村经济发展

①2004年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66.3%,女性占33.7%;平均年龄为28.6岁,16-20岁占18.3%,21-25岁占27.1%,26-30岁占15.9%,31-40岁占23.2%,40岁以上占15.5%。

工作。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4)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科技培训投入体制,实行中央财政投一点,地方各级财政拿一点,各农业类基地建设、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经费列一点的办法,解决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要研究切实可行的经济补偿机制,减轻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经济负担,为农民接受科技培训创造条件。建议将农民科技培训经费列入地方本级财政预算,并要保证各级配套资金的及时落实。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智力投入保障机制。对农民科技培训资金,要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并实行项目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2.增加农业基础投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尤其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给农民和农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如表4所示。我国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仅占48%,绝大多数农村依然靠天吃饭,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缺乏有效保障,加之农资化肥投入过高,使得很多地方农民务农积极性低,土地荒芜现象严重。农田基本建设设施的多少和质量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根本保障,但因投资额巨大、回收期长,单靠农户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中央和各级财政加大投资力度,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此外,农业基础投资还包括农业科技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资,也需要政府统筹规划。

表4 2000-2008年我国农业灾害损失

年份受灾面积

(万公顷)

绝收面积

(万公顷)

因灾死亡

(人)

倒塌房屋

(万间)

直接损失

(亿元)

20005469101530141472045 200152158222538921942 2002471265628401761717 2003543985522593431884 2004371143622501551602 2005388246024752262042 2006410154131861932528 2007489957523251472363 2008399940388928109811752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公布数据整理得出。

3.推动乡镇企业科技创新,走集约发展道路。在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劳动的产出弹性逐年递减,资本的产出弹性逐年增加。根据范丽霞等对1990-2005年间省际平衡面板数据的分析,我国乡镇企业平均技术效率水平只有56.48%,技术进步率平均水平为

4.69%,且逐年下降。鉴于此,结合我国东部省份近年来乡镇企业产品出口难的现状,应抓紧制订和实施适应新形势的产业技术政策,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鼓励多出、快出技术发明和创新成果,对有市场、有效益、适合乡镇企业采用的科研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乡镇企业自身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同时,要提高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使技术创新成果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周师铭,

沈丙杰,沈伯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

-205.

[2] [美]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M].王璐,

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20-58.

[3] 中国管理网.乔根森模型[E B/OL].[2010-01-22].ht2

t p://baike.the https://www.sodocs.net/doc/7415924614.html,/baike/%E4%B9%94%E6%

A0%B9%E6%A3%AE%E6%A8%A1%E5%9E%8B. [4] [美]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0-180.

[5] 王松岭.二元结构下农业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

[D].上海:复旦大学,2005.

[6] 蔡 昉,王文德.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

[J].经济研究,1999(10):62-68.

[7] 潘文卿.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测评[J].统计研

究,1999(4):31-34.

[8] 李勋来,李国平.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研究[J].经济科学,2005(3):39-43.

[9] 刘秀梅,田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J].管理世界,2005(1):91-95.

[10] 范丽霞,李谷成,蔡根女,等.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与

中国农村经济增长———基于村域微观数据的一个解释

[J].农业技术经济,2006(6):11-18.

[11] 莫 荣.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和政策建议[J].经

济研究参考,2008(31):37-39.

[12]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71.

(责任编辑:张 丛)

(下转第48页)

The I n terna ti ona li za ti on of Ch i n ese Pr i va te F i r m s

———D irect I m pacts of I nstituti on and Experience2Based Advantage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I ndustry Dyna m is m

WANG Ya2gang1,2,ZHANG Xiao2jun1,2,GE J ing1,2,X I You2m in1,2

(1.School of Manage ment,Xi′an J iaot ong 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

2.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Manage ment Issues,Xi′an710049,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n a mbidextr ous research frame work consisting of advantage exp l oitati on and disadvantage avoid2 ance,this paper p r obes int o the effects of several particular fact ors(i.e.,instituti on2based advantage,experience2based advantage and industry dyna m is m)on the internati onalizati on phenomenon in a particular type of fir m s(i.e.,p rivate fir m s)in an i m portant e merging economy(i.e.,China).Specifically,based on the advantage exp l oitati on pers pective, it first exa m ines the direct effects of t w o types of advantages:instituti on2based advantages(i.e.,S OE instituti on change advantage)and experience2based advantages(i.e.,F I E2cooperati on experience in the domestic market)on the interna2 ti onalizati on of Chinese p rivate fir m s t o res pectively exp l ore why(referring t o causes)and how(referring t o p r ocesses) these fir m s are internati onalized.Then,fr om the vie wpoint of the disadvantage avoidance l ogic,this paper p r obes int o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the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based on industrial fact ors(i.e.,industry dyna m is m)on the rela2 ti on bet w een"domestic advantage and internati onalizati on"

Key words internati onalizati on;Chinese p rivate fir m s;instituti on2based advantage;experience2based advantage;in2 dustry dyna m is m

(上接第6页)Rel a ti ona l Soc i ology and its D isc i pli n ary St a tus

B I A N Yan2jie1,2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Xi′an J iaot ong 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

2.Depart m ent of Soci ol ogy,University ofM innes ota,US A)

Abstract Relati onal s oci ol ogy is a s oci ol ogical study about the essence,underlying l ogic,and s ocial influences of s o2 cial relati onshi p s.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creating China′s relati onal s oci ol ogy at a ti m e of s oci oeconom ic transf or mati on,evaluates the positi on this subject of study occup ies in the field of s oci ol ogy,raises the point that China′s relati onal s oci ol ogy must satisfy internati onally recognized scholarly standards,and makes a p r oposal about how t o de2 vel op and enhance the research p r ogra m s of relati onal s oci ol ogy.

Key words relati onal s oci ol ogy;s ocial relati on;s ocial net w orks

(上接第34页)

Research on Ch i n a′s Agr i cultura l Labor Force A lloca ti on and Rura l Econom i c Growth

DANG Xia2ning1,2

(1.China I ndustry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Beijing J iaot ong University,100044Beijing,China;

2.School of Economy Manage ment,North 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 w,Beijing710063,China) Abstract The transference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fr om the conventi onal agricultural sect orswith l owermarginal p r oduc2 tivity t o the t ownshi p enter p rises with higher marginal p r oductivity has p r omoted the sustained rural econom ic gr owth.By constructing the p r oducti on functi on,the paper separately esti m ates the marginal p r oductivity of the agricultural and t o wnshi p enter p rises,and e mp irically analyzes the fact that the rural econom ic gr owth in China originates fr om the all oca2 ti on of rural labor force according t o the market p rinci p le.It als o points out that the enhance ment of the comp 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rural labor f orce is the p rerequisite for raising the marginal p r oductivity of other fact or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ll ocati on;fact ors marginal p r oductivity;contributi on of labor force transference;ru2 ral econom ic gr owth

农业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论文题目:农业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信息类 年级:电工09级3班 学号:0908040169 学生姓名:黄道雄 指导教师:欧声霞老师 2011 年5 月24 日

农业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一、前言: 做此项调查的目的:熟悉了解农业劳动力的去向和现状 调查对象:工地上的务工人员、物流公司搬运工、保安 调查地点:贵阳 调查方法:问卷和问询 调查时间:2011年5月 调查小组成员:黄道雄、万鹏飞、赵刚 二、报告正文: 可能大家对农民工这个词现在都已经能够耳熟能详了,我们也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更能够熟知这个词的含义。我和赵刚是我们贵州本省的,万鹏飞是来自安徽的,虽然来的地方不同,但是我们家乡的劳动力确有很多共同之处,农民外出务工就是很明显的一点,所以我们上工地就能和农民工有更好的交流并且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去的是花溪二道三桥段桥梁施工处,问询了124名务工人员,他们有钢筋工、混凝土工、外围搭架工、打杂和监理等工作人员。看着一线上面的战士,我们就想到了我们回家行驶在平坦和宽阔的高速公路上,曾经也流着他们的汗水。首先在这里我们要向你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我们在工地上和他们做了很多深层次的交流。首先是为什么要出

来打工而不是在家务农呢?结果他们的回答大都同出一辙,那就是凭着在家的拿一亩三分地,虽然基本上能解决温饱,但是看着城镇里面的生活和很多老家儿子有工作了的门户,就感觉他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超出了很多自己的,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就是现在农村的消费其实也是很大了,像种田,每年的肥料的费用就占去了很大部分,有时候遇到天公不作美,往往地里的庄稼要么不是干旱就是雨水太过于充足,更有一部分人说他们家的地本来就是,现在很多地方都被政府或者开发商征用,那所剩的地就更少了,那样几乎不出来打工就很难在家维持生计。这个还不算,最主要的原因是消费确实是个问题,家里面孩子读书就占去了很大一部分费用,如果就靠种田来养家,那很多孩子都上不了高中甚至是大学。所以不出来的话就根本不行。其实在他们说这些的时候就透露了一个信息,农业劳动力现在出现了很大的剩余现象。对现场上的数据分析:80%的是来自田地较少的农村家庭,而只有20%是来自田地较充足的家庭。这个数据就能说明劳动力在农村是非常过剩的,当然不排除是农闲的时候,因为我们调查的时候不是农忙的时节。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也作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显示农忙的时候和这个数据相差甚微,所以农业劳动力剩余在现如今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我们对现场的来自贵州遵义的钢筋工张大叔就进行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谈话:我们问他老家是不是像他这样出来务工的人很多啊,因为在家根本就没有多少农活可以做?他说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可能都有误解,并不是说农业劳动力有剩余就能出来挣钱,其实不是

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情况汇报

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席市长,调研组各位领导: 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我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市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辖6镇6乡、59个村,总人口1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8万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05.6亩,境内有耕地70.95万亩。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强工兴市、转型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新能源、石油化工、煤化工循环经济“三大基地”,强力推进百年石油城、风光能源城、生态文明城“三城”建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XX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亿元,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8亿元,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3亿元、增长10%;公共财政收入完成5.2亿元,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达到27657元;完成农业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5.5%;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63元,同比增长10%。 一、XX年农业农村工作完成情况 1、着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现代高效农业效益明显。加快推进设施种植、特色林果、草食畜牧三大产业向专业化、

精细化、规模化发展,重点落实新增日光温室1000亩、钢架拱棚1000亩、特色林果3万亩,出栏肉羊60万只的“1136”产业发展计划。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3.9万亩,特色林果16.8万亩,特色经济作物12.31万亩,常规经济作物8.86万亩,粮食作物8.21万亩。建成五千元以XX效田22.4万亩,优势特色产业效益较往年明显增加。一是设施种植产业。XX年新建日光温室642座、0.12万亩,累计建成日光温室12770座,1.84万亩;XX年新建钢架拱棚2623座、3519亩,累计建成钢架拱棚8700亩,7909座,棚均收入达到5000元。二是特色林果产业。XX年新增特色林果3.36万亩,全市面积达到16.81万亩。三是草食畜牧产业。XX年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5家,肉羊标准化养殖专业村12个,标准化暖棚圈舍1804座,新增饲草2.9万亩。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 116户,适度规模养殖场户达到10195 户;羊饲养量达到 133 万只,牛饲养量达到1.15万头,猪饲养量达到6.4万头,鸡饲养量达到 57 万只。四是传统产业。以蔬菜、花卉等为主的现代高效制种产业面积达5.58万亩。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站和县级追溯管理平台,6个品牌农产品销售实现了追溯管理。累计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9.42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7个,绿色食品6个。 2、着力实施龙头带动工程,多元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一是培育多元农业经营主体。引进甘肃光彩新能源有限公司

农村劳动力构成与资源研究

农村劳动力构成与资源研究 提纲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与特点 1、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总量逐渐减少 2、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农业劳动力缺乏 3、从男性化和年轻化向女性化、老龄化转变,结构性失衡 4、从低素质向高素质转化,素质仍然偏低 5、从低收入向高收入转变,收入仍旧不高 二、对未来农村劳动力的预测 (一)二次移动平均法预测 (二)用年龄结构推算 三、农村劳动力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如何合理转移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问题 (二)如何科学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问题 (三)如何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问题 (四)如何保证农村有人愿种的问题 (五)如何确保有人会种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构成与资源研究 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是一个国家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劳动力,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农村劳务人员持续输出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广大农村即将面临着“无人愿种、无人会种、无人种好”庄稼的尴尬局面。准确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及构成状况,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有效避免农村劳动力绝对短缺的矛盾而带来的不良影响,更好解决“三农”问题,多方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以绵阳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农村农民现状调查,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及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了深入剖析,基本理清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探讨了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无人务农”的措施与策略。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与特点 据调查研究,绵阳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不同的特征。 1、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总量逐渐减少 201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44.56万人,比1965年增加了101.86万人,却比1995年减少了57.94万人;城市劳动力95.56万人,比1965年增加76.24%。说明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逐渐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城市劳动力资源逐渐增加。从表一和图1可知,从1995年开始,农村劳动力资源逐渐下降,平均每年减少0.97%。究其原因是受六七十年代生育高峰和八十年代实行低生育率

人力资源在农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人力资源在农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陈文胜 农村为啥留不住人,面对土地抛荒怎么办?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工商业收入高于农业收入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说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无法提高。过去的农民负担问题已经转变为今天的农民发展问题,这是一个历史的变迁。 可以说,当前的中国是没有资金问题的。特别是农业地区的县城银行,储蓄了当地居民数以亿计的资金,可这些资金全部流出了最需要资金的储蓄地,巨额的资金流向了城市、股市、房市。 中国发展农业的科学技术有问题吗?高铁、超级计算机都造出来了,发展农业的科学技术肯定没有问题。在政策层面,连续发出了这么多惠农一号文件,可资金、人才等现代要素都仍然向农业、农村逆向流动,问题在哪里?在于对农业的投入低于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在当前,有两个趋势:农产品的产量在增长,农业收入在下降。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的水平高低与农民收入成比例关系。因而,从土地、技术、劳动力、资本、产业五个方面探索整合途径,可政府的种种作为大多无功而返。农业的发展方式到底应该怎么样转变?不少人已经意识到劳动力要作为农业要素的整合重点,但农业的劳动力应该是怎样的劳动力?难道是劳动力数量的相加?或是重新的排列组合?现代农民,难道就是一个身强力壮的简单劳动力吗? 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人提出了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这是一个老话题。毛泽东上个世纪50年代就提出农业机械化和合作化,认为“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以及史无前例推向全国的合作化运动。这些伟大的理想,我们当前农村的现实基础在哪里?

农业种地不挣钱,基层有句这样的话:中央是口号农业,地方是口头农业,农民是口粮农业。很多专家认为,中国粮食安全没有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根据所谓的市场的供求,或许他根本就不清楚,大多数中国农民这样一个庞大人口的粮食消费没有进入市场交易。有人看到了土地流转的非粮化和非农化,就进一步说明了农业的收入偏低。 什么是传统农业?什么是现代农业?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是有效率的,农业的效率与规模无关。传统农业的农民精打细算,对交易有着非常高的市场意识。农民不仅不愚笨恰恰十分精明,对经济效益是非常敏感的。所谓传统农业,我认为是与当前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水平而言。用当前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现代要素来提升农业,就是现代农业。落后于当前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水平的农业就叫做传统农业。没有用当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现代要素来提升的农业就不是现代的,不是现代的就缺乏竞争力就是弱质的。 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研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最关键的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在新中国建立的前后,我们只有五、六亿人口,不断开荒尽可能扩大可耕地,而我们一直无法摆脱对饥饿的恐惧。改革开放以来,耕地面积在不断地减少,而人口在大幅度地增加,特别是有不少的耕地在抛荒。如我老家,本来就人多地少,人均不到4分地,却有很多耕地几乎是没有人种了,整整一个村子的稻田全都长树了。然而,我们却从此摆脱了对饥饿的恐惧。这是因为,通过毛泽东时代的扫盲,到后来九年义务教育逐步实施,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整体大幅度提高了。 以色列的农业是世界现代农业的典范,中国与之相比,中国的农民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以色列的农民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祖辈都不种田,自身也从来没有从事过农业。但是,以色列的农民比中国的农

1月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 (课程代码11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劳动生产率一般只反映 A.企业的产品推销 B.企业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状况 C.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效率 D.企业生产前的决策 2.下列不属于 ...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内容的是 A.劳动产品库存量统计 B.劳动生产率统计 C.生活日分配统计 D.人工成本统计 3.饮食、睡眠、卫生保健时间属于 A.闲暇时间 B.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C.工作时间 D.必须支付的时间 4.单位时间内规定的生活合格产品的数量标准,称为 A.工时定额 B.产量定额 C.工作定额 D.劳动定额 5.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的和最核心的部分是 A.制度工日数 B.全部实际工作工日数 C.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D.停工被利用工日数 6.据经验数据估算,间接经济损失一般是直接经济损失的 A.1~4倍 B.2~7倍 C.3~7倍 D.4~7倍 7.劳动生产率可表示为 A.劳动产品总量与活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B.劳动产品总量与实际收益的比值 C.实际收益与活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D.活劳动消耗量与实际收益的比值 8.定额工时压缩率代表的是 A.产品定额制定规模的指标 B.劳动定额调整幅度的指标 C.产品定额制定方法的指标 D.劳动定额实行范围的指标 9.为了反映培训对象在文化水平上的差异性,学员分组需按 A.身份、职业 B.学习专业 C.培训方式 D.培训程度 10.下列不属于 ...在职培训的是 A.劳动后备培训 B.现场培训 C.自学考试 D.继续教育 11.运用比较效益分析,确定事故损失金额和技术措施费用的关系为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关于促进XX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现在农村劳动力388518人,经济活动人口为373110人,非经济活动人口为15408人。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男性为197049人,占52.81%;女性为176061人,占47.19%。总体而言,男性劳动力仍明显多于女性劳动力,男女劳动力比例大致为118/100。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年龄在16-35周岁的劳动力140610人,占37.68%;36-45周岁的劳动力124249人,占33.3%;男性46—60岁、女性46—55岁劳动力共108251人,占29.02%。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7780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4.4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82644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1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266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39%。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技能劳动者17115人占技能劳动者23.66%。 二、存在问题 一是信息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无序化现象严重。二是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总体偏低,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是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三、对策措施

(一)推行农村发展“双轨制”,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新市、葛兰等六个镇建成镇工业区,形成农民创业、就业基地,XX湖镇形成旅游产业,14个镇按小城市标准抓紧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建成特色小城镇。农村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和农民增收,破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难题,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二)加强就业平台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统筹城乡就业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就业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探索建立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向下延伸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小型灵活人力资源市场为补充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城乡均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公共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人力

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关注**乡的发展,十分牵挂**乡的各族干部群众,值此春意盎然之际,张副县长不辞辛劳,深入**乡指导农业农村工作,充分体现了县委政府对**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的深切关怀,在此,我谨代表乡党委政府及全乡一万二千多各族干部群众,向张副县长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全乡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 一、基本乡情 **乡位于福贡县南部,距县城17公里。北靠上帕镇,东临兰坪县,南接子里甲乡,西与缅甸毗邻。境内山高坡陡,平均坡度为30度以上。国土面积为平方公里,边境线长公里。共有6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87个村民小组,共3317户12858人,共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2135亩),人均耕地面积亩。2016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75万元,同比增长195万元,增幅为%;农民人均纯收入1401元,同比增长201元,增幅为%;全乡全年粮食总产量万公斤,同比增长万公斤,增幅为%;农民人均有粮353公斤,同比减少7万公斤,减幅为%。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和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总体较低等诸多因素制约,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典

型的集边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特困乡。 二、全乡农业农村工作情况 近年来,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最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市场冲击,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各级干部群众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注重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握关键,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全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2016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75万元,比2016年增195万元,增幅为%。从农村经济收入比例情况看,第一产业总收入1111万元,占总收入的%,比2016年增110万元,增幅为%。其中,农业收入579万元,比2016年增了81万元,增幅为%;畜牧业收入525万元,比2016年增65万元,增幅为%;林业收入40万元,比2016年增4万元,增幅为%。第二产业收入140万元,占总收入的%,比2016年增17万元,增幅为%。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收入184万元,占总收入的%,比2016年增28万元,增幅为%。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的新发展。

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篇一: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掌握劳动力资源数量、年龄、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迈向更高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和年初工作安排,前段时间,县就业办抽调精干业务人员,组成3个调查小组,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方式,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以****为代表,对所属35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共计***个行政村,总人口32263人,其中:男性16929人,占总人口的52.47%,女性15334人,占总人口的47.53%。劳动力人口22755人,占总人口70.53%,其中:男性12526人,占55.05%,女性10229人,占44.9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1579人,占劳动力资源的50.89%,在校学生、务农、半工半农和留守人员10175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4.72%。 通过对本次调查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现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新增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总人口逐年减少。在接受统计的32263人农村从业人员中,16岁至40岁的从业人员为11937人,占从业人员的37%;41岁-60岁的从业人员为20325人,占63%;男性55—60岁2630人,女性50—55岁2198人,五年后将进入老龄阶段,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30%,而11-15岁人口2976人,五年后将成长为新生劳动力,只占总人口的9.2%,我县劳动力资源老龄化趋势明显。 (二)转移就业人员县外就业比例接近八成。转移就业人员中,县外就业比例占到76.15%,县内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仅占23.85%,体现出就业区域以外地为主的特点。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11579名转移就业劳动力中有9958人已经外出务工2年,占86%,其中8931人在3年以上,占77.13%,这反映出劳动力在外就业较为稳定,或在外有固定工作。分析其原因,这与外地企业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较好、工作环境较为舒适,以及面临更好发展机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

人力资源统计学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人力资源统计学》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A、科研机构 B、居民家庭 C、企业 D、事业单位 2、决定企业劳动报酬水平的指标是()。 A、劳动效率 B、劳动生产率 C、劳动效益 D、工资利润率 3、出勤率反映的是员工的( )。 A、劳动积极性 B、文化水平 C、道德水平 D、职业技能 4、下列不属于现场培训的是()。 A、技术表演示范 B、师傅带学徒 C、技术成人大中专班 D、岗位练兵 5、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实物总量与相应的活劳动消耗是之间的比值,称为()。 A、劳动生产率的价值量指标 B、劳动效益 C、劳动生产率的实物量指标

D、单位产品劳动生产率 6、考勤卡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 A、统计台账 B、统计报表 C、原始记录 D、统计年表 7、下列属于劳动保护措施的是()。 A、辅助房屋及设施 B、企业新建列入固定资产投资的安全措施 C、公共浴室 D、修养所 8、下列计算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的公式正确的是( )。 A、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出勤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 B、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 C、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出勤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 D、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缺勤时间-非生产时间 9、下列不属于企业社会保险统计范围的指标是( )。 A、企业职工失业保险统计 B、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统计 C、企业职工退休养老保险统计 D、集体福利 10、下列不属于集体福利事业的补贴围的是( )。 A、消毒室 B、公共浴室 C、理发室 D、哺乳室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企业福利费支出包括( )。 A、集体福利事业补贴 B、职工文娱体育宣传费 C、集体福利设施费 D、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 E、职工探亲路费补贴 12、企业工人的分组方法有()。 A、按与生产作业的关系程度 B、按劳动技能水平高低 C、按生产技术水平高低

(已整理)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行政管理专科专业 毕业作业 题目: 专业: 分校: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日期: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作业指导卡

写作提纲第一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三)现行土地政策阻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四)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五)农村人才缺乏一定程度制约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功能(三)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四)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五)培养和引进人才,为农村经济服务 (六)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论文摘要 在当今社会,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首先就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底子薄、负担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形势仍然严峻,任务艰巨。如何更好更快发展农村经济的问题,仍是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粗浅探讨。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宏伟目标存在问题对策

目录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一)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1) (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1) (三)现行土地政策阻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 (四)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1) (五)农村人才缺乏一定程度制约经济发展 (1) 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2)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2)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功能 (3) (三)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培养和引进人才,为农村经济服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6)

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可编辑版】

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各位领导: 新年初始,你们不辞辛劳来到XX,就我县201X年农业农村工作进行考评,请允许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你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考评是一项通过总结成绩、查找不足,进而促进工作的有效制度,作为考评对象,我们将以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此次考评,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代表XX县委、县人民政府就我县201X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 一、201X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201X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攻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年来,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克服了自然灾害、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保持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丽江市201X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201X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8369万元,比上年增16。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421 11万元,增长12;第二产业收入1642

6.19万元,增长19;第三产业收入7730.7万元,增长22;农业总产值38492万元,增长1 7.9,粮食总产量60796吨,比去年增加396吨,增长0.66,农民人均纯收入1525元,比去年增125元,增长 8.9;解决了3800人的温饱问题。全年财政支农资金3975万元,比上年增1 8. 1,其中上级下达1942万元,县财政安排2033万元,比上年增长2 1.4。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1、农村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为改变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过大,农村 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增收缓慢的局面。县委、政府始终坚持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原则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大力发展农业加工、服务业和特色种、养业。通过一年的努力,我县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年大小牲畜存栏3 6.53头,实现畜牧业产值15343万元,增长2 1. 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 9.86;特色经济作物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粮经比例达 70:30;水产养殖业异军突起,养殖基地达17846亩;农业加工、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收入达7730.7万元,农村

(完整word版)人力资源统计学计算题资料

人力资源统计学计算题 质量:表示平均程度的量,是相对量,一般有劳动生产率(Q )、平均工资(X )、平均人工成本(L )。 质量变,数量固定在报告期。 数量:表示数目多少的量,是绝对量,一般有平均人数(T )、比重(F )。 数量变,质量固定在基期。 第三章 例:某制造企业年5月份(31天)有制度公休日11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800人,其它情况如下: 全日缺勤500工日,非全日缺勤800工时;全日停工100工日,其中被利用100工日,非全日停工400工时;全日非生产300工日,非全日非生产200工时;公休日加班100工日,加点150小时。 求:(一)该企业的(1)日历工日数、(2)公假工日数、(3)制度工日数、(4)出勤工日数、(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6)全部实际工日数; (二)分析计算该企业的工作时间利用情况。 解: ? (1)日历工日数=800×31=24800日 ? (2)公假工日数=11×800=8800日 ? (3)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假工日数=800×20=16000日 ? (4)出勤工日数=制度工日-缺勤工日=16000-500=15500日 ? (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 ? =15500 - 300-400+100=14900日 ? (6)全部实际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日+加班工日=14900+100=15000日 15500 100%100%96.88% 16000=?=?=出勤工日出勤率制度工日14900 100%100%96.13% 15500=?=?=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工日14900 100%100%93.13% 16000=?=?=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制度工作日

202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9个1”目标任务工作总结

202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9个1”目标任务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和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总体思路,我乡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农产 品品牌建设、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改革等有新成效,扎实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 步发展,促进XX乡村振兴。现将我乡202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9个1工作开展情 况总结如下: 一、9个1目标完成情况: 1.一条精品产业带:围绕竹海渔乡农旅融合旅游环线建设,依托XX至城厢快速通道建设和雅康高速公路沿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进步、百家村发展李子产业,打造十 里李花,目前已完成丁糖李种植320亩,年内还将发展丁糖李500余亩。大河、互助、团结、XX村大力发展茶叶,建设高山有机观光茶园。 2.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 富裕的总体要求,依托团结村打造美丽渔村,2020年5月我乡团结村成功入选四川省 美丽渔村第一批名单,以美丽渔村创建为契机,建设大河、XX、团结村农旅融合休闲 观光示范园。 3.一批主体:新培育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功引进农旅融合发展企业四 川林源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团结村、大河村、互助村 和黍子村各1家,发展劳动村农村电商1家,成立XX农贸综合服务中心1个。 4.一批品牌:大力培育川牛膝农产品品牌,我乡川牛膝代表天全成功参加2020第十六届中国(长沙)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支持汇美农业和润兆渔业两家农产品加工企业 获得产品质量新认证,润兆渔业产品获最喜爱农产品奖。 5.一项突破:依托百家林源缘公司大力发展丁糖李产业连片集中发展,实施标准 化建设。已建XX鲜叶茶叶交易中心1个。 6.一套体系:围绕高山有机茶、笋用竹,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对 茶叶、蔬菜实施检测,正在建农业生产服务中心一个,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质 量安全监管。 7.一项创新:积极探索盘活农村资源培育农民增收新产业,目前团结正积极探索 开展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发展产业,健全了农业产业化管理体系。

(农业畜牧行业)农业社会资源劳动力与资金

农业社会资源:劳动力与资金 第一节农业劳动力资源 一、农业劳动力资源概述 (一)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农业中的劳动力资源包括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就是能够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文化、科学水平的高低。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变动,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有:农业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达到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数等。社会因素主要有: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状况,人口流动政策,农业经营形式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变化。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状况取决于: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农村医疗保健条件,农村教育的普及状况,农业专业化水平,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等。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农业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是不同的。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条件下,劳动力的体力作用比较重要,因此通常用男、女、整、半、辅助劳动力来反映劳动力的质量。而在现代农业中,体力因素的意义相对降低,智力因素的作用不断增长。因此,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成为衡量农业劳动力质量的主要指标。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特点 1、农业劳动力数量多,比重大。2005年我国总人口达13.08亿,其中乡村人口7.45亿,占57.01%。乡村劳动力5.3亿,乡村从业人员4.8亿,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3.6%。 2、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力的质量是劳动者本身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在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主要不是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我国农业劳动力“量”多“质”低,这可以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得到反映。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文化程度在小学水平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仍占近40%。值得指出的是,这是农村劳动力总体情

2017年7月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2017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 (课程代码11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组距分组中,分组标志在每组中取的最大值称为 A .上限 B .下限 C .组距 D .全距 2.当商品的销售价格为p 与商品的销售量为q 时,帕氏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是 A.∑∑=0010q p q p I q B. ∑∑= 0111q p q p I q C. ∑∑=0001q p q p I p D. ∑∑=1011q p q p I p 3.统计某个时点,诸如某月、某季度、某年度的某个具体时间点的企业人力资源规模总量指标是 A .动态比较统计 B .人员增量统计 C .时点规模统 计 D .时期规模统计 4.根据所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等级、岗位及工期等角度进行划分,可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的 A .社会属性结构 B .工作属性结构 C .自然属性结构 D .单位属性结构 5.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全部可能劳动时间是指 A .制度劳动时间 B .出勤时间 C .日历时间 D .非生产时间 6.下列正确计算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的公式是 A .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B .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C .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D .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7.用来表示劳动效益的“逆指标”是 A .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劳动成果 B .单位劳动成果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C .单位劳动消耗量产生的实际收益 D .单位实际收益所消耗的劳动量 8.表明企业人均新创造的价值增大,也表明工业企业每个生产者提供了多少新创造价值,更准确地反映企业职工活劳动的生产成果,并且说明了企业增产和节约两方面的效果的指标是 A .净产值劳动生产率 B. 增加值劳动生产率 C .劳动生产率的实物量 D. 劳动生产率的工作量 9.规定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完成单位质量合格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需消耗的劳动时间标准是指 A .工时定额 B .工作定额 C .产量定额 D .劳动定额

农村劳动力结构及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及结构 1、特点: (1)发展速度迅猛,相对数量巨大。根据我国城乡划分标准,城镇以外的地区为农村,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就是农村人口。我国有9亿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3/4,占全球人口的1/6。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数量和发展速度成倍增加,虽然20世纪年代有所缓解,但每年仍以1300万人的速度递增。到1978-2003年的20多年来,农村劳动力约增加近2亿人。 (2)素质参差不齐。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和劳动经验等素质的统一,也叫劳动质量。现阶段素质急待于提高: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处于“外出找钱无技,在家致富无门”的状况;二是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体力型为主,技能型较少,智能型更少。 (3)农村劳动力过剩,出现自主流动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现有农村劳动力人数多于农村各项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一般来说包括完全无业的劳动力和工作不饱和、有剩余劳动时间的劳动力两种情况。超过农业需求的农业劳动力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有两种含义:一是超过农业需求量的劳动力,即供给大于需求的那部分;二是超过社会需求的农业劳动力,即已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后备劳动力。 2、结构: 农业剩余劳动力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季节性剩余。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可供给量之间在不同季节里出现不均衡状态;(2)常年性剩余。在全年中的任何季节里,劳动力的可供给量都大于需求量;(3)潜在性剩余。主要对劳动时间的利用率过低,隐藏着多余劳动力。(4)结构性剩余。某一产业部门、某一技术类别的劳动力出现剩余,而其他类别和技术级别的劳动力相对不足。 我国目前主要是常年性剩余和结构性剩余。按照我国有5亿农村劳动力其中以70%的农业劳动力粗略估算,66%的利用率意味着我国目前存着近1.2亿的过剩农业劳动力。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质量不高。由于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处于严格的城乡“二元”分割状态,导致了农村大部分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不高,很多农民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非常有限,其中绝大部分农村转移人口的文化程度仅为初中及以下,这就必然造成当前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城镇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这些农村劳动力专业素质与劳动技能的欠缺,不仅制约了他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同时也给城镇的经济建设与和谐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存在的比较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就是由于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尤其是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提高,但现实中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却无法与其相适应而产生的。这就出现了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另一方面许多城市却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技工荒”问题。

全县第一季度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全县第一季度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为认真做好我县全年农业农村工作,我办及农口各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抢抓机遇,促大项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力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粮食增产丰收,全县第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据县农调队统计,一季度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11.2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67.03元,增长15.66%。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特点: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一是早稻播面稳中有扩。今年全县落实早稻面积约46.81万亩,同比增加1.07万亩,单季面积减少近万亩,基本完成年初制订的任务。二是畜牧发展势头强劲。据统计,1-3月份,全县发展生猪99.6万头,存栏生猪63.8万头,出栏生猪35.8万头,分别同比增加1%、0.6%和1.7%,母猪存栏6.8万头,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发展牛4.59万头,存栏4.06万头,出栏0.53万头,分别同比增长0.4%,0.2%,1.9%;发展羊7.34万只,存栏6.15万只,出栏1.19万只,分别同比增长0.5%、0.5%、0.8%;发展家禽396万羽,存笼178万羽,出笼218万羽,分别同比增长0.5%,0.6%,0.5%;蛋品产量3280吨,同比增长2.2%,水产品产量4572吨,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三是部门助农力度大。县农业、供销、农机等部门精心准备,通力合作,

加强协调,确保了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物资供应充足;经管部门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等法律法规,拟建设财务管理规范化试点村20个,规范财务管理,健全财务制度。 二、“三防”工作全面展开。1、森林防火工作。一是注重宣传,全面完成了《森林禁火令》的入户工作;二是注重防火队伍建设,聘请半专业人员120人,强化责任,狠抓落实;三是把森林防火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使春季森林防火有了经费保障。其中柏市、黄丰桥、鸾山等乡镇基本控制了随意野外用火行为;石羊塘、莲塘坳等乡镇实施了以专业扑火队为主的扑救机制;渌田、桃水、酒埠江等乡镇实行了森林防火与村干部考核挂钩的工作机制。2、春季动物防疫工作。3月10日,召开了全县XX年度目标管理暨春季动物防疫动员工作大会,对行业执法、春季防疫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3月13日,xx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的通告》,确保我县养殖业健康发展;3月19日,召开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就动物防疫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和部署,并与各乡镇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将责任层层化解,落实到人;4月2日,全市“三防”及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上,陈可勇副县长再次对春季动物防疫工作作了强调和部署;4月7日—8日,县农办、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和畜牧局组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现状分析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现状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一)县农民工的就业状况 1、在本乡镇内从业人口比重较大。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县拥有农村劳动力资源XX41人,实际从业人员195426人。其中在本乡镇内从业人员114326人,占实际从业人员的58.5%;外出从业人员81100人,占实际从业人员的41.5%。在本乡镇内从业人口的比例超过外出从业人员。本地从业收入已成为县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之一。 2、劳动力外出渠道以自发外出为主。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县外出从业人员为81100人。其中自发组织外出谋业的有56689人,占外出人员的69.90%;政府组织6950人,占外出人员的8.6%;中介组织介绍9069人,占外出人员的11.18%;企业招收8392人,占外出人员的10.27%。 3、省内从业的农民工的数量高于省外从业的农民工数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县外出从业的81100人中,选择省内从业的有46694人,占外出人员的57.6%;省外从业的有34406人,占外出人员的42.4%;在省外务工的人员主要集中在中部与东部地区。 4、农民工从事行业较为集中,主要从事第二产业。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县外出从业农民工从事第一产业的有3137人,从事第二产业的有51165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有26798人。第二产业主要集中

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5、外出从业形式以务工为主。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外出人员中务68253人,占外出人员的84.16%;经商8029人,外出人员的9.9%;从事萁他形式的4818人,占外出人员的5.9%。 6、外出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集中在1000——XX元之间。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有6208人,占外出人员的7.7%,;月收入在501—1000元有20240人,占外出人员的 24.96%;月收入在1001—XX元有38349人,占外出人员的47.29%;月收入在XX—3000元有12848人,占外出人员的15.84%;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有3356人,占外出人员的4.14%。 7、外出返乡人员以本地从事二、三产业为主。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年外出返乡人员17452人,占外出人员的21.52%。其中本地务农4370人,占外出返乡人员的25%;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6708人,占外出返乡人员的38.43%;再次外出从业6435人,占外出返乡人员的36.87%。 (二)县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本地高校毕业生外出就业率较高,但是回乡就业趋势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主要呈现出以下态势。 1、机关事业单位招录。 2、三支一扶录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