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关于促进XX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现在农村劳动力388518人,经济活动人口为373110人,非经济活动人口为15408人。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男性为197049人,占52.81%;女性为176061人,占47.19%。总体而言,男性劳动力仍明显多于女性劳动力,男女劳动力比例大致为118/100。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年龄在16-35周岁的劳动力140610人,占37.68%;36-45周岁的劳动力124249人,占33.3%;男性46—60岁、女性46—55岁劳动力共108251人,占29.02%。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7780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4.4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82644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1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266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39%。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技能劳动者17115人占技能劳动者23.66%。

二、存在问题

一是信息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无序化现象严重。二是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总体偏低,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是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三、对策措施

(一)推行农村发展“双轨制”,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新市、葛兰等六个镇建成镇工业区,形成农民创业、就业基地,XX湖镇形成旅游产业,14个镇按小城市标准抓紧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建成特色小城镇。农村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和农民增收,破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难题,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二)加强就业平台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统筹城乡就业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就业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探索建立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向下延伸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小型灵活人力资源市场为补充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城乡均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公共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人力

资源供求信息发布,探索建立需求预测机制。

二是设立四个就业服务中心和18个街镇社保所招聘点,打造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半小时就业服务圈”。依托就业服务平台,全面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台帐,对农村劳动力家庭状况、就业愿望、培训要求、技能水平、就业去向、享受政策、社会保险关系基本情况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做到“十清”。着力抓好西永信息产业园、XX经开区、街镇工业走廊和“农业三园”的用工需求调查、统计和预测工作,掌握中长期用工需求,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培训信息和组织招聘会,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

三是培育和壮大育劳务经纪人和劳务中介组织,努力形成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个人自主择业的就业新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劳务中介和劳务经纪人在协助市信息产业重点企业、农民工回引和农民工转移就业等方面桥梁作用。

(三)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保持就业政策的连续性,将现行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补助)和就业补贴等政策予以延续,同时结合创业型城市的创建,大力扶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建设“一极、一带、两翼”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梯级发展”模式。巩固已建成市级返乡农民

工返乡园、返乡农民工创业街和返乡示范村建设。着力打造长垫线“特色创业街”,重点发展家居、现代畜牧及深加工等产业。创建以XX湖和大洪湖为核心,辐射东南翼、西北翼的山区村镇“创业示范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现代农业、水产养殖、林木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二是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提高创业成功率。落实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采取资本金补助、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措施,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在促进就业创业中的作用,为微型企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开展“一站式”服务,着力解决微型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

(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加快建设梯次技能人才队伍。结合西永信息产业园、XX经开区的产业发展和用工需求,对有培训意愿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全方位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1年左右的短期技能培训或3年以内的职业教育培训,建立人才储备库。对征地农转非、“农转城”的中青年人员开展3-6个月的岗位技能培训,抓紧培养化工、机械、电子等园区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对妇女和大龄人员开展月嫂、保姆、养老护理、园林绿化等实用技能培训,以适应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五)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稳定就业。提高就业

质量,实现城乡劳动者体面劳动,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一要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积极推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二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着力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全面实施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工资水平,增强劳动者就业稳定性。三要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突出维护农民工权益,联合有关部门重点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农民工工资支付执法检查。加大劳动保障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建立现场督办和案件跟踪回访制度。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逐步实现机构标准化、执法规范化、人员专业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演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党和政府对此始终给予了高度关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文章对就地就业、离土不离乡、跨地区流动就业和有序转移4个阶段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演变进行梳理。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实施一、就地就业的农村就业政策(1978-1983年)(一)实行农村劳动力首先满足粮食生产需要的农村就业政策改革开放后,党改变了以前单一的“以粮为纲”的发展粮食生产方针,认为“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坚决地、完整地执行农林牧副渔并举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深入,粮食生产和其他多种经营的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之间发生了冲突。为此,政府和其他领导人在各种文件和场合都反复强调粮食安全。如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粮食生产必须抓紧。发展多种经营,决不能挤掉粮食”。在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的同时,国家在户籍制度上也做出相应的改变,把以前很多离开农村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动员回农村,并且提高了进城的标准,如必须经过国家劳动总局的批准。可以说,改革初期我们实现的多种经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有解决粮食问题的考虑,而决不允许因为发展农村经济而影响粮食这个国家之本。正如陈云在后来所说:“发展乡镇企业是必要的。问题是‘无工不富’的声音大大超过了‘无农不

稳’”。可见,改革后农村政策的放开,农村劳动力自由度的提高,那都是有前提的,就是必须首先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二)促进农村副业的发展,拓宽农村非农就业渠道转移的方向主要是两个:一是向农业深度进军,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二是向农业的广度开发,鼓励发展农村的各种副业,发展各种“专业户”,以转移束缚在纯农业中的劳动力。在向农业深度进军的过程中,首先便是给予了农民对土地的充分自主权。除了农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有拨给社员自留山、自留地,取消对社员家庭副业生产范围的不适当的限制,基本精神是社员只要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不雇工剥削,不破坏国家资源,可以自由种植,自由经营。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而且使同样的土地资源吸收了比原本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在向广度进军中,明确地分清了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与资本主义的界限,认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并且进一步认为“社队的多种经营是社会主义经济——绝不允许把它们当作资本主义经济来批判和取缔”。1981年3月,进一步放宽,社员自留地和饲料地面积“最高限度可达生产队耕地面积的15%”。这些政策的放宽,使农户家庭副业发展迅速,家庭副业经营的范围也逐步扩大,有些农户超出种植业和养殖业范围,向加工业、运输业和商业发展。二、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就业政策(1984-1991年)(一)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控制的放松在《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党中央为农村工业的发展指明了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 【摘要】随着当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劳动力逐渐从农业转向工业,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本文基于工业集聚视角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分析。就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原因,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展开,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业集聚 一、引言 工业集聚是指一系列相似的下业企业汇聚于同一个区域。这是一种在工业布局上相对集中的现象。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限制以及工业组合因素的影响。随着各种下业产业的发展与个别产业规模扩大。为了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应,下业集聚成为必然的趋势。企业的运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当地的劳动力已经远远不足。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下业集聚区。久而久之,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统计。2010年从农村转移㈩来的劳动力约有1.5亿人,占到了总流动人口的68.2%。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不容小觑。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生原因 我国存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其中一元是以下业化生产为主的城市经济。另外一元是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农村经济。

在这种经济社会结构下。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地区贫富差距,城乡生活水平和人民幸福指数差距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 (1)经济因素。与农村相比,下业化集聚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更高的薪酬。一部分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奔赴工业聚集地,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农村劳动力转移。 (2)科技因素。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村开始引进适量机器设备,提高了部分农业的作业效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而在下业集聚地下厂为了维持日常经营又急需劳动力。那些被机器所淘汰的农民开始寻求新的下作。为了谋生他们向工业集聚地转移。 (3)生活质量因素。我国现阶段,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差距。一些农民工进城工作已经不再是为了挣钱去找一些辛苦脏乱的下作,他们更加希望的是在挣到钱的同时能借此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开阔眼界,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希望在城市立足,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 三、工业集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我国农村人口过多。耕地严重不足,截至2008年,我国的人均耕地仅1.35亩。并有666个县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795亩,其中463个县低于国际公认危险线:0.5亩。工业

浅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

浅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 经常有人说:“大学毕了业就失业。”先不说这种观点是否全面,但它也反映了现在就业的严峻形势。的确,在这各种领域的人才涌现的社会,大学生就业面临较大的挑战。不论从前还是现在,就业始终对不同能力的人来说都有着难与易的区分。就现状而言,就业对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很棘手的问题之一,为什么接受了高等教育仍不能胜任工作。当然政策和发展程度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毕竟我们的控制力有限,只能找自身的原因了。结合长远来看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产业的自动化加强也必定会淘汰一部分人,那么欲解决就业问题,我想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积极的开发建设新产业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经济发展了,就业却难了。看着到处都是的招聘广告却不知要去向何方,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原因。每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社会原因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

要应届生的。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关于促进XX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现在农村劳动力388518人,经济活动人口为373110人,非经济活动人口为15408人。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男性为197049人,占52.81%;女性为176061人,占47.19%。总体而言,男性劳动力仍明显多于女性劳动力,男女劳动力比例大致为118/100。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年龄在16-35周岁的劳动力140610人,占37.68%;36-45周岁的劳动力124249人,占33.3%;男性46—60岁、女性46—55岁劳动力共108251人,占29.02%。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7780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4.4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82644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1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266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39%。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技能劳动者17115人占技能劳动者23.66%。 二、存在问题 一是信息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无序化现象严重。二是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总体偏低,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是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三、对策措施

(一)推行农村发展“双轨制”,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新市、葛兰等六个镇建成镇工业区,形成农民创业、就业基地,XX湖镇形成旅游产业,14个镇按小城市标准抓紧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建成特色小城镇。农村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和农民增收,破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难题,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二)加强就业平台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统筹城乡就业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就业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探索建立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向下延伸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小型灵活人力资源市场为补充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城乡均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公共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人力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化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 研究 ——以城市农民工福利问题为例 作者:王晓红 专业名称:文秘 指导教师:浏讲师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入,农民工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当前农民工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群体,他们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与其伴生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治安问题、出租屋管理问题等,笔者则针对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问题提出几点浅见。 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民工的涵义,对金牛区农民工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梳理,最后得出了笔者对完善农民工福利管理的粗浅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

目录 摘要I 目录II 前言1 1、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2 1.1降低社会矛盾2 1.2确保农民工工资保障与劳动强度的科学管理2 2、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3 2.1农民工缺乏劳动保障及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福利3 2.2子女上学福利不足带来的人口管理和公共生活服务压力大4 2.3社区福利较少,影响农民工的融入速度4 2.4排斥情绪导致的农民工自卑心理严重4 3、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6 3.1缺乏权威的福利管理机构,引发安全隐患6 3.2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低6 3.3社会因素导致的歧视、排斥现象的产生7 4、加强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的建议8 4.1将农民工福利管理制度纳入法制轨道8 4.1.1强化各组织间的相互配合8 4.1.2出台有关农民工管理的规性文件和规章8 4.2强化公安部门的社会治安管理职能8 4.3强化治安宣传工作,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9 4.3.1把握传媒宣扬的舆论导向9 4.3.2开展普法宣传,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9 4.4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9 .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问题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问题分析 一、引言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根据《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内容显示, 截止xx年年底, 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765万余人, xx届及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是91.7%和92.1%, 均有8%左右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没有找到用人单位就业。然而随着全国招生制度的改革, 各高校每年扩招学生, 向社会输送大量毕业生, 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与否, 不仅影响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而且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因此, 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 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 基于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急剧需求, 综合提升全民的素质, 我国大规模的高校都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 扩大招生的规模, 这也造成了每年我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的局面, 如图1所示, 我国每年毕业生人数从xx年至xx年呈现一个逐年上升的趋势。

图1 xx-xx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 由图1所示, 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 从xx年至xx年每年毕业生人数都呈现上升趋势, 到xx年全国毕业生人数则达765万人, 比xx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352万人, xx年也因此被称为史上“最难毕业季”。 __总理李克强在人社部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时说过, 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 如此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社会, 不仅给社会就业资源产生较大影响, 而且对于大学生自身也有一定的压力。 (二) 大学生期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 根据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 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人才需求旺盛, 中西部地区人才需求相对较少, 但是近几年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其他一些边远地区及经济水平相较落后的城市则仍显示需求不足。在经济发达地区中, 北京、上海、广州、浙江则被大部分学生作为就业城市的第一选择, 这样的因素也造成了众人同挤“独木桥”的现象, 挤不上的学生对其他地区岗位则“不屑一顾”。 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许多的企业都陆续倒闭,在发展中的中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严重的企业倒闭使更多的人无法找到工作,全国剩余劳动力从而增加,许多的人回家过年后不知明年该去哪里?该做什么?2月4号镇坪县人劳局对全县剩余劳动力和企业所需劳动力进行调研,做到心中有数,好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调研采取集中笔录座谈、工作人员深入乡镇、企业、各村实地摸底调查,与村民代表和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以了解更多的真实情况。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全县XX年外出务工人数和回家后不再出去的人数、以及在本地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人数。2.对XX年全县在家待业人数以及年龄、性别、文法程度进行登记。3.对全县各个企业XX年用工情况进行摸底登记。 从调研的情况看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年初全县外出务工(包括有意向外出)和在家(包括回家后不再出去)的人数分别为10247人和3561人。除自主创业和在家务农外全县剩余劳动力人数为1432人,本地企业所需劳动力人数为615人。 2.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全县大多数企业都同意吸纳本地工人,工资待遇相对上年比较稳定,个别企业有所下降。

3.目前,我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已经制约了农民的就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进程。 (1)加大教育投入。全县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坚决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加快培养和造就农村实用人才,必须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成人教育体系,让每个农民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全县剩余劳动力的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因此,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技能培训,建立政府、企业、党校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大力发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是XX年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 (2)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对科技投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的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5%,低于发达国家2个百分点;我国每1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6人,远远低于发达国

浅谈农村劳动力就业

浅谈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摘要:我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且涌入城市,与城市失业现象并存。因此,在现阶段,一方面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业,另一方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提高城市化水平,增加城市就业岗位,从而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剩余就业经济发展城市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约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农村劳动力就业是我国现在面临的一大问题,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刻不容缓,它关系到我国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并且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大影响。如果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它将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及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我国14亿人口有近8亿是农民,其中农村劳动适龄人口达6亿之多,这个庞大的数字所形成的就业压力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机会严重不足。 (一)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且向城市流动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供需严重失衡,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这种情形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首先,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现有耕地18.26亿亩,根据我国目前每亩耕地投入的劳动力计算,农村土地只能容纳约1.8亿的劳动力;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土地荒漠化等原因,耕地面积还在逐年减少,农业土地资源的匮乏必然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其次,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农田所需的劳动力数量下降,部分农村劳动力将逐步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在没有在农村内部顺利转移就业之前,这些也将转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另外,受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农民生育观念和择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及劳动力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城市人口及劳动力增长速度,农村劳动力的过快增长,使得农村劳动力需求与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供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加剧了供需矛盾,产生了农村劳动力剩余。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隐性失业大量存在,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因此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纷纷弃田,迁移城市化身为农民工,这些农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1952年的18243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49085.5万人,增长了2.69倍,占整个社会劳动力总数的67.2%,而且每年还在以1000万人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如果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40%的水平,也有1.98亿过剩劳动力;如果达到目前工业化国家平均20%的水平,则将产生3.44亿剩余劳动力。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 大量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目前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来看,在未来5到10年内,我国每年必须实现1500万到2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才能保证农民收益率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鉴于我国目前现状,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已初见端倪,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成了严峻考验。 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未来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从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至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目前,我国建筑业的5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装业的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50%的从业人员均来自农村,可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之一。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进程 按照当前的统计口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到乡外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或者虽然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产业就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就是说,只要地域或产业发生变化,即便是到外乡仍从事农业劳动,都视为转移。而由于婚姻关系引起的地域的变化,以及由于考学、参军等原因离开农村的,并不当作是劳动力转移。根据此统计口径,1978-2001年的20多年间,农村劳动力总量由30688万人增长到48229万人,净增17541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从2182万人增长到15778万人,净增13596万人。20多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基本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 这一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上是在未受到政府力量控制情况下自发进行的。继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吸收了大批农村劳动力。195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职工为510万人,1958年增加到2316万人,工业部门新增的职工,绝大部分是由农村转移而来。 2.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 该时期由于受政府非经济力量的干预,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大起大落的局面。1958年后,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全面推开,经济建设规模虚假的急剧膨胀,从而造成了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1958年,全国工业和建筑业共新增职工1900万人,相当于原有职工的两倍,其中从农村招收的约1000万人。由于在农村内部抽调劳动力大炼钢铁等,1958年农村劳动力比上年税减3800多万人,1958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陡降至58.2%.据统计,城镇人口由1957年的9900多万人猛增到1960年的1.3亿人,同期所增城镇人口中,约有90%属机械增长。同期城镇非农业职工增加了2500万人,其中近2000万来自农村。然而,这次农业劳动力转移“浪潮”的寿命却极其短暂。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大批劳动力又重新回到农村。1963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又陡升至82.5%,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农业劳动力转移发生这样规模的大起大落,在世界人口迁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一阶段,农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关注自己毕业以后就业的形势与问题。看着这些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他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而即将进入大三的我们,越来越开始疑惑今后工作跟升学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 一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走上自主创新,科学生产的道路。 二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1)、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全面掌握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以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的通知”活动为契机,成立专题调研组,采取走访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和农民工

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县辖10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00个行政村居,65万人口,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共有农业人口17.5万户,农业人口53.2万人,其中:具有劳动能力35.3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4%。农村劳动力实际就业人数为34.72万人,就业率为98.3%,平均每个家庭有1.98个从业人员。 1、性别结构。农村劳动力总数为35.32万人,其中女性16.25万人。 2、年龄结构。按劳动力年龄看,16-25岁占27%,26-40岁占38%,41-50岁占22%,51-60岁占13%。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占65%,41岁以上劳动力占35%。 3、文化结构。小学文化程度11.3万人,占32%;初中文化程度18万人,占51%;高中学历5.7万人,占16%;大专以上学历0.35万人,占1%。

4、产业和行业分布及从业状况。从事农林牧渔业14.8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2%;从事商贸物流运输业1.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1%;从事农产品加工业2.55万人,占农村劳动总力数的7.2%;从事文化旅游服务业1.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从事建筑市政行业 6.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9.7%;从事制造加工业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6%;其他行业及未就业5651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 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耕地对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过剩情况严重,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据调查统计截至目前为16.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15%。。 1、性别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为16.65万人,其中女性7.42万人。

浅谈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浅谈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近几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4亿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1000万人,他们几乎全部转化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使许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居高不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从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入手,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一、本地就业。 在被调查对象中,有39.2%的农村劳动力在本乡从事非农产业。他们离土不离乡,有的从事小手工业生产,比如:服装加工厂、编织厂等;有的就近到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及小型民房建筑队打工,比如:自行车零件厂、暖气片厂、汽车修理厂、、运输车队、建筑队等。在蓟县,第一产业中形成一批蔬菜、苗木、食用菌、牲畜和家禽养殖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一定就业岗位。蓟县农民经济连续多年的高速成长,为农民在本地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有效地缓解了该县的就业压力,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流的重要渠道。 二、外地打工。 由于农业生产利润低、风险高,种粮农民意识到靠土地仅仅能够

解决温饱问题,要增加收入,必须跳出农业求发展。在被调查对象中,有30.2%的农村劳动力到外地打工。在蓟县,有一部分农民就近到天津、北京打工,劳务经济成为发展农村经济重要的手段,成为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调查显示,外出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比重最少,从事非农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高达95%。说明农村劳动力正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使人多地少的矛盾有所缓解。农民外出打工的渠道主要有通过政府兴办的劳务中介输出、通过熟人介绍外出、自己自创(比如:装饰装璜、建筑施工、园林绿化、收废品、等)等。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促进农村就业,还要应当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农村的伪装失业者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使我国农业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二、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报告

XX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学生XX XX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内容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必然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

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并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的研究,提出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径和有效办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经济影响 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to shift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to a modern industrial country road to the inevitable.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not only fundamentally restricted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to a certain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学院名称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学生姓名李丹 学生学号201210040313 任课教师陆墨姼 论文成绩 教务处制 2015 年07月03日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 摘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连年剧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重点和难点之一。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并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现状;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现状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经处在较高的水平,而预计未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放缓,要想再提高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规模已经非常困难。并且未来随着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逐渐降低,每年需要解决的新增就业人数也将逐渐减少。因此,今后我们需要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 初步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将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1300万人左右,与2014年基本持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关于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意见

关于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意见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规范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劳动力向本省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步伐,加大向“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力度,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市场,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走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劳动 力转移就业的新路子。 (二)目标任务。从2005年起,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7万人次以上,努力实现新增省内转移就业4万人次以上、新增输出到省外就业2万人次以上,并逐年增加,力争到2010年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实 现转移就业。 二、加大力度,全方位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步伐。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地向城镇转移。紧密结合我省“一省两地”战略的实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扩大民营经济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 (四)扩大农村劳动力向外省劳务输出规模。充分利用我省的区位优势,全面落实《泛珠三角九省区劳务合作协议》,积极开拓“长三角”等新的劳务市场。加强和扩大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抓好对口培训。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主要输入地广东省设立劳务工作机构,加强信息沟通和劳动维权,实现输出地与输入地工作全面对接,使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输出有组织、求职有服务、就业有技能、权益有保障”。 (五)努力拓展国外就业市场。发挥侨乡优势,瞄准国外就业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机构进 行对口培训和用工对接。 (六)积极鼓励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积极创造条件,落实政策,做好服务,为有资金、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片”。 三、清理限制性政策,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 (七)清理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坚持“平等就业、公平对待”的原则,认真清理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有关政策及各种行政审批项目。凡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坚决予以取消;符合规定的, 要简化手续。 (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保障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界线,实施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登记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农民进城务工不符合户口迁移条件的,实行申报暂住登记和办证(卡)管理。

2021版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的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版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 点的工作计划 The work plan has clear goals and specific steps to enhance work initiative,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work proceed in an orderly manner.

2021版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的工作计 划 一、试点地区工作要求 200 年是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全面启动阶段。各试点地区及所在省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规章制度,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制定合理可行的工作计划,积极稳妥地推进试点工作。 上半年,主要是开展基础工作,修改完善试点方案,制定劳动力开发就业计划。各试点地区要在总结现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调研工作,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的基本情况,建立劳动力开发就业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试点方案和劳动力开发就业计划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使所确定的试点目标任务、工作

步骤和对策措施切实可行。 下半年,主要是研究制定针对试点内容的政策措施。压滤机滤布各试点地区要根据本地区试点内容,研究拟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方案或计划中所提出的对策措施,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并着手拟定。既要总结吸收实践中已有的成功经验,又要大胆探索,有政策突破,有制度创新。 试行城乡统筹就业的地区,要研究制定城乡就业融通、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和制度。研究农村劳动者进入城镇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同时,探索如何建立面对城乡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就业服务体系。 开展转移培训试点的地区,要研究建立统筹规划、分工明确、协调运作的培训工作机制。探索如何依托现有条件和设施,扩展农村职业培训和推动培训的市场化、社会化。 开展西部开发就业的试点地区,要围绕西部大开发的整体推进,研究制定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同时,进一步完善西部劳务协作区的协作机制,为扩展西部劳务协作奠定基础。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目录 一、提纲 (2) 二、内容提要、关键词:…………………………………………3-4 三、正文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5)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5-7 3、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7-10 4、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10-15 四、参考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论文提纲】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 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四、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1、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 3、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 4、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 5、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rural labor fro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ector to the transfer of modern sectors of the economy, which i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 importanc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 employment problem is to solv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s also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 to study the major issues. Therefore, from the start with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actively explor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the basic method is effective way to alleviat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issue brought about by the econom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of an ide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