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相互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就是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式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

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个子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在劳动发展的同时,人类自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并且历史也在演变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原始社会,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为了生存,他们十几人或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猎取大自然所提供的食物。到十九世纪,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书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论断。确实,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劳动了才能推进社会的发展。

动物也在劳动,人类也在劳动,但是不同的是,人类的劳动大大提高了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过的结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的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包括劳动知识分子在内的劳动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累积和传播生产经验,不断地改进和发明生产工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和繁重体力劳动的逐渐减少,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将日益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生产活动。在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广大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人类在发展高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如:人类基因研究成就巨大;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在纳米技术领域屡创佳绩超级计算机智能化等,着实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们群众。物质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们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一切科学理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艺术,归根到底都来源于人的实践。例如,我国古代反映农业、手工业、医药等方面科技成就的著作:都是在直接总结人民群众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例如《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许多中外文学名著,也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创作而成的,例如《西厢记》《窦娥冤》.《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伊索寓言》《海底两万里》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尤其是人民群众中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或精神生产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他们中产生了不少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有侯德榜、孔子、鲁迅、高尔基、齐白石、徐悲鸿等。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传告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能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充当“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的角色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着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井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想的影响。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影响。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和享受到的政治权利不同,他们在政治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创造作用的发挥也不相同。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经济、政治、和将身文化等方面的条件,但也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和改进的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经济体制和张志体制还有不完善之处,科学文化还比较落后。着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 性之间的关系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它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是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 (2)价值和使用价值它们之间有存在着相互的关系即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表现在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 (3)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它是指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具体劳

二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 1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①其中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来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 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它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 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③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 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④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 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2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 论奠定了基础。 ②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 创立奠定了基础。 ③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 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三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 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不过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四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1、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使用价值与价值。它就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就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就是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就是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与比例。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就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就是价值。 (2)价值与使用价值它们之间有存在着相互的关系即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使用价值 与价值就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 使用价值就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与价值 又就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表现在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不可兼得;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 自然的关系;而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使用价值就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就是永恒的范畴;价值 就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就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就是历史的范畴。 (3)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就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 有二重性。它就是指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商品就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二因素就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就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就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就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永恒条件。不过,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具体劳动,不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作为劳动分工基础的具体劳动,而就是特殊意义上的作为商品交换的社会分工基础的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即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靠科学性来保证 (2)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2.简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了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实现预期目的。如果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须受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3.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涵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答:(1)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实现的、具体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第一,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是二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第二,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第三,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认识客体,客体对主体又有制约作用。 4.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答(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也是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5.简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方法 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所谓三大手段或三个法宝 (1)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从而增加或减少市场的货币供给量。 (2)最低准备金率改策。提高最低准备金率会减少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降低最低准备金率则会增加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 (3)再贴现利车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商业银行向其再贴现的利率,可以相应的减少或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 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主、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或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恩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2分)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7.简要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1)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2)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必须通过思维的加工,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裎认识的飞跃。 8.什么是生产方式?为什么说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答(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9.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1)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刺余价值,叫作绝对余价值。 (3)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相对剩余价值。 10.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答:(1)无产阶统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統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线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1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答:(1)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12.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2)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3)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哲学认识论。不可知论不承认人类知识的客观性,是一种错误的、消极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观点彻底批驳了不可知论和哲学上的其他一切怪论。 13.简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答: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答:(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1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重要论述 答:(1)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资木主义同家同时取得胜利。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公有制;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经过一定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 (2)列宁根据十月革命后一段时期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概括:在所有制上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并存;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时期,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16.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7.简要说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答: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是由党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贡献。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自觉的努力和斗争,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成员,要把向人民群众负责作为自己言行的最高准则,把对党的领导机关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 (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人民群众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个人的才能和能力总是有限的。 18.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答:(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3)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19.简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 (1)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管径的严峻挑战 (4)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2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科学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商品二因素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自然属性来看,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从社会属性来看,商品都可以被它的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的商品相交换,即交换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即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这种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抽象劳动即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商品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抽象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2)怎样理解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在商品生产中,只有一个加入人的活劳动,才能使生产资料改变成为适合人们需要的新的使用价值,离开了活劳动,所有的生产资料本身只是一堆死物。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属于物化劳动的生产资料只能借助于活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其价值量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一切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转移,自身不可能发生增值。而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凝结在新产品中的活劳动则创造出新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 (4)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所以,它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答:货币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它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答: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相互关系。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即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2)流通手段,即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 3)储藏手段,即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储藏起来。 4)支付手段,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赊账到期,在赊账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 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5)世界货币,即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是货 币的世界货币职能。 (7)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答: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答:价值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时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 (9)价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队社会经济有哪些作用?

政治经济学练习及答案(2)

2章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 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教学部王社荣 第一部分学习要求 重点掌握: 1.名词:商品,货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社会必要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 2.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 3.劳动生产率与价值决定的关系; 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5.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掌握: 1.名词: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熟练劳动,非熟练劳动,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 2.价值形式的发展;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4.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 了解: 1.一般经济规律及其特殊和个别表现形式; 2.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命运。 第二部分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首先是从()开始的。 A.资本主义私有制 B.商品 C.货币 D.资本 2.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数量比例相交换,其原因是所有商品() A.都具有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 C.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D.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

3.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了商品的()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 C.价值D.价格 4.商品是() A.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不进入商品流通而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D.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5.商品的二重性是指() A.价值与价格B.使用价值与价格 C.使用价值和价值D.交换价值和价值 6.商品的价值是() A.使用价值的内容B.交换价值的内容 C.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格的表现形式 7.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A.简单劳动 B.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B.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 C.生产同一商品时的两次劳动D.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10.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是() A.简单劳动 B.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二、劳动的二重性理论(精)

二、劳动的二重性理论 马克思创立《资本论》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辩证方法,是以商品范畴作为逻辑起点的,这 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顺序一致的。现在,我们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本质关系及其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则是把商品体作为直接的生产过程的结果,于是,我们选择了从分析人的二重性入手,全面研究人通过劳动生产实践活动所发生的生态自然因素与经济社会因素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生态经济实质,这就是说,以人的二重性这个范畴作为研究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因此,我们在前面论证人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生态经济二重形态理论的核心时,就已经肯定了劳动不仅是生态自然范畴,而且是经济社会范畴。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由体现在劳动中的人的二重性决定的。下面,我们在第五章从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角度论证了劳动二重性的生态经济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中内蕴的生态经济二重形态的深刻内涵,从而揭示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生态经济实质。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生态经济二重性意蕴 1、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首先研究了商品的二重性,紧接着就研究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首次指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在这里,马克思是密切联系着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即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来分析劳动二重性的,因而这种劳动二重性是包含在商品中的,没有离开商品孤立地研究劳动二重性,这正是马克思和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不同的地方。可见,马克思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是与他创立商品二重性理论密不可分的。这样,马克思首先没有研究人类劳动一般,而是研究人类劳动特殊是生产商品的劳动。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深入研究了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得出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物,同时劳动也带有社会劳动的性质。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劳动二重性的发现,马克思才能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一系列问题,建立起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一贯地用这种观点来观察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运动、发展过程。这就告诉我们,没有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也就没有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其中包含着没有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 马克思在译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在分析商品的时候,我并不限于考察商品所表现的二重形式,而是立即进一步论证了商品的这种二重性存在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有用劳动,即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抽象劳动,作为劳动 力消耗的劳动。”[32]关于这个问题,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资本论》就十分清楚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商品中论述劳动二重性的标题就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 ......... [33]。(重点引者加)可见,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二重性,并不是指人类一切劳动的二二重性 ...” 重性,而是指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或者说,马克思所论证劳动二重性的劳动,并不是指人类的一切劳动,而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抽象劳动创造商品

关于劳动二重性的题

关于劳动二重性的题 [材料1)“出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家合资,但本身不 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源泉。正 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 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 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 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 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 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 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它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 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 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产 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 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第二章第一题另一种答案 (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6分) 答案: 认识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层面;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为老人”这两句富有哲理的话充分了体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当主体站在自己的角度无法认识客体或认识不全面时,就应该从客体出发,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角度以实现对客体正确的认识,并且在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以实现对客体系统的认识。在教育孩子时,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在设计老年人使用的产品时,把自己想象成为老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客体完整、系统和正确的认识。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 答案:

2021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2021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本质上体现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商品价值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此外,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 4.货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有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世界分为商品和货币两极,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2010年7月浙江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参考答案

浙江省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是( ) A.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2.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政治经济学是其( ) A.理论基础 B.核心内容 C.指导原则 D.前提条件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广延性 B.持续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5.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6.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7.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 A.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 B.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C.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 D.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8.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9.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第1页(共7页)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相互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就是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式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对此作过如下概括:“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显然,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条件,它反映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或社会关系,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源于商品生产的社会条件。商品生产的出现,是因为具备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样两个条件。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这样,他的劳动就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性质。同时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私人的事情,劳动成果也归私人所有,于是劳动就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双重性质。私人劳动首先表现为具体劳动,它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这时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各种具体劳动由于不同性质而无法进行量的比较并确定交换的比例,客观上就要求必须抛开劳动的具体特点,单纯进行一般人类劳动耗费的比较,这就只能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它具有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以前,没有人能够分清、揭示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任何地方也没有明确地和十分有意识地把体现为价值的劳动同体现为产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区分开,它从来没有意识到,劳动的纯粹量的差别是以它们的质的统一或等同为前提的,因而是以它们化为抽象人类劳动为前提的。” “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在人们使用和消费它的时候实现的。一个物品可以有用,而且是劳动产品,但也可能不是商品。因为作为商品,其使用价值必须对别人有用,即具有社会的使用价值。同样,也并非为别人而生产,对他人有用的物品就一定是商品。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里。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既然是用来交换、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它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要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因此不同种使用价值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可以使它们相互等同并能进行比较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显然不是使用价值本身。撇开使用价值,商品本身剩下一个属性就是,所有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商品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一切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的方面千差万别,但作为价值,它们则具有相同的质。各种商品之所以可以彼此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在商品内彼此存在着可进行相互比较、彼此等量的价值。 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二重属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决定的。千差万别、满足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由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来,不同的劳动创造不同的使用价值。然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态如何不同,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都是人在脑力和体力等方面在生产中的耗费。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的凝结,构成了商品的价值实体,使得各种商品可以进行比较、交换。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

劳动二重性是指一般劳动和特殊劳动

劳动二重性是指一般劳动和特殊劳动 《资本论》并不晦涩,读起来也可以轻松愉悦,获得启发。其中对劳动二重性的分析就是这样。 1.work和labour 劳动,在英语中可以有两个词来表示,一个是work,另一个是labour。虽然这两个词都指劳动,但是意思并不完全一样。 Work是指创造使用价值并且在质上得到规定的劳动,也就是具体劳动。比如把麻布缝成衣服、把铁打成锹、把字打成文章等等,缝的劳动、打铁的劳动、码字的劳动都是不一样的具体的劳动。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工作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做的是裁缝的工作,有的人做的是铁匠的工作,有的人做的是作者或写手的工作。工作千差万别,才能够让社会健康发展繁荣兴旺,才能够满足人类各种不同的需要。 Labour是创造价值并且只在量上被计算的劳动,也就是抽象劳动。不论是裁缝也好、铁匠也好、写手也好,他们都是在劳动,都是在通过耗费身体、心理和精神上的能量,来创造有价值的产品。 在这个意义上,尽管每个人工作不一样,但作为劳动者是一样的、平等的。正如刘少奇曾经对时传祥说的那样,你掏大粪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

勤务员。一个是国家主席,一个是掏粪工人,只是分工不同,工作岗位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劳动者,地位上是平等的。 劳动可以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2.为什么有的商品很贵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商品的二重性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一部手机可以打电话、发消息、拍照、上网、听音乐,可以显示身份和品味等等,总之很有用,这就是它的使用价值;这部手机值3000元,可以换3000个馒头,总之挺贵的,这是它的价值。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价值用来在商品交换中衡量比例关系,所以又体现为交换价值。 例如,20码布和1件上衣,在市场价值相等。为什么会相等呢?不是因为它们的材料一样,事实上20码布的布料显然是超过1件上衣的布料的,而是因为生产20码布付出的人类劳动和生产1件上衣付出的人类劳动是一样的。 1克钻石为什么比1斤铁贵重?因为钻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发现钻石要花很多的劳动时间,所以一小块钻石就代表了很多劳动。铁就不一样了。在古代,中国人从春秋中期开始就会冶铁了。上世纪,有段时间我们大炼钢铁,更是恨不得家家户户都开个炼钢炉。所以,1斤铁就代表不了太多人类劳动了。 3.财富来自哪里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它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是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 (2)价值和使用价值它们之间有存在着相互的关系即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表现在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 (3)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它是指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不过,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具体劳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为劳动分工基础的具体劳动,而是特殊意义上的作为商品交换的社会分工基础的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