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

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对此作过如下概括:“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显然,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条件,它反映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或社会关系,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源于商品生产的社会条件。商品生产的出现,是因为具备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样两个条件。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这样,他的劳动就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性质。同时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私人的事情,劳动成果也归私人所有,于是劳动就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双重性质。私人劳动首先表现为具体劳动,它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这时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各种具体劳动由于不同性质而无法进行量的比较并确定交换的比例,客观上就要求必须抛开劳动的具体特点,单纯进行一般人类劳动耗费的比较,这就只能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它具有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以前,没有人能够分清、揭示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任何地方也没有明确地和十分有意识地把体现

为价值的劳动同体现为产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区分开,它从来没有意识到,劳动的纯粹量的差别是以它们的质的统一或等同为前提的,因而是以它们化为抽象人类劳动为前提的。” “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在人们使用和消费它的时候实现的。一个物品可以有用,而且是劳动产品,但也可能不是商品。因为作为商品,其使用价值必须对别人有用,即具有社会的使用价值。同样,也并非为别人而生产,对他人有用的物品就一定是商品。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里。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既然是用来交换、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它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要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因此不同种使用价值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可以使它们相互等同并能进行比较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显然不是使用价值本身。撇开使用价值,商品本身剩下一个属性就是,所有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商品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一切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的方面千差万别,但作为价值,它们则具有相同的质。各种商品之所以可以彼此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在商品内彼此存在着可进行相互比较、彼此等量的价值。

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二重属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

劳动——所决定的。千差万别、满足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由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来,不同的劳动创造不同的使用价值。然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态如何不同,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都是人在脑力和体力等方面在生产中的耗费。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的凝结,构成了商品的价值实体,使得各种商品可以进行比较、交换。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具有了使用价值,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才能被社会所承认,才能形成价值。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但是,生产者如果自己实现了使用价值,他就不会拿去交换,而实现其价值;如果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只能放弃其使用价值。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不是使用价值,对其购买者来说,才具有使用价值。这种彼此互相排斥的关系,就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性。只有通过交换,生产者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购买者则可得到他所需要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样,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才最终得以解决。因此,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因素的矛盾统一体

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之所以能能为人类的创造者,从根本上说来,在于他们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因而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力量。

从生产的结果看,人类无论从事任何社会活动,首先都要有衣、食、住、行等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如果不首先获得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就根本不能生存,更谈不上从事政治、司法、科学、艺术等其它社会活动,当然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与动物生存所需资料可以直接取自自然不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物质生存劳动创造出来的,都是生产的结果。从生产的过程看,劳动群众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整个社会历史的进步。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科学家、西想家、艺术家们从事精神活动的物质前提,没有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其他物质设施,便没有社会的精神活动

其次,劳动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最终的源泉。科学文化知识本身是劳动群众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再次,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的精神的创造活动。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虽然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然而按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表现的进步作用,是应当归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的他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成果,也应该包括在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当中。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不仅在社会发展的量变时期以辛勤的劳动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在社会发展的质变时期即社会革命时期以历史主动性推动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飞跃。

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的革新,整个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都是由人民群众发动的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主体,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际上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摧毁那些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革新,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应归功于人民群众从事的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由此可见,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劳动的二重性

1、劳动的二重性:特殊的具体劳动和一般的抽象劳动 2、阶级的产生: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 3、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的形成:,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高的利 润,大量资本从利润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 4、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 5、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6、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7、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8、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 价值的差额 9、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1、为什么说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1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是什么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矛盾与统一

怎样理解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对立统一 商品二因素指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统一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二因素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不能形成价值 对立性:商品生产者只注重商品的价值,商品购买者只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能通过商品的交换解决 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的不同属性,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统一性:没有具体劳动就没有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抽象劳动又是各种具体劳动彼此联系的表现,也是商品生产者借以联系的纽带。 矛盾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属性,是劳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商品的内在矛盾。 、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 辩证法的精髓。这个道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之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矛盾的一般法则。人类的认识总是先从认识个性开始,经过抽象,把握该类事物的共性;然后在共性的指导下,再去研究新的个性。人类认识的一般秩序是:“个性——共性——个性”或“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第一,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邓小平理论破题的标志,它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正像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破题的标志一样;邓小平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也是邓小平建设有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 性之间的关系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它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是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 (2)价值和使用价值它们之间有存在着相互的关系即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表现在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 (3)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它是指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具体劳

2018考研政治马原必背: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2018考研政治马原必背: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是同一个劳动的两重属性。前面我们学习过了商品的二因素,明白劳动对于商品的意义非凡;关键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我们先回顾商品的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即人类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另一方面,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01 具体劳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任何一个劳动产品,不经过我们具体形式的劳动,是无法拥有某种特殊的有用性,用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即无法拥有使用价值。打个比方说,演员靠演技生活,演戏是一种劳动。《琅琊榜》的主演胡歌,在扮演梅长苏这个角色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是他劳动的具体形式。而为何胡歌扮演的梅长苏深入人心,因为他的演技也就是演戏这个劳动的具体形式把这个得之可得天下的江左梅郎的聪慧睿智展现的淋漓尽致,满足众人对人才的膜拜之情,消遣之余甚是热爱。说明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02 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抽象劳动也就是我们在具体做某种劳动形式过程中消耗的脑力和体力。别看梅庄主一言不合就生病吐血,要让血吐的真实也是要耗费不少脑力和体力的。所以抽象劳动就是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也就形成来商品的价值实体。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0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好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解释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二重性原理: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有事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为:一个人生产一把椅子,椅子能够提供给人坐,这一点是使用价值;同时椅子可以拿去交换,因为做椅子花费了劳动时间,是具有价值的。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物质的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商品中去了;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也作为抽象劳动,也成为了商品的新价值。劳动者的劳动力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就是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个别企业通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剩余价值。如某些单位通过节假日加班,延长每日工作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的劳动,在同样长的时间内比以前制造更多的价值,这和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1、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使用价值与价值。它就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就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就是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就是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与比例。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就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就是价值。 (2)价值与使用价值它们之间有存在着相互的关系即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使用价值 与价值就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 使用价值就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与价值 又就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表现在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不可兼得;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 自然的关系;而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使用价值就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就是永恒的范畴;价值 就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就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就是历史的范畴。 (3)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就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 有二重性。它就是指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商品就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二因素就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就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就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就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永恒条件。不过,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具体劳动,不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作为劳动分工基础的具体劳动,而就是特殊意义上的作为商品交换的社会分工基础的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即

二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 1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①其中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来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 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它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 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③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 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④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 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2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 论奠定了基础。 ②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 创立奠定了基础。 ③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 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三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 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不过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四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商品二因素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自然属性来看,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从社会属性来看,商品都可以被它的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的商品相交换,即交换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即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这种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抽象劳动即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商品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抽象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2)怎样理解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在商品生产中,只有一个加入人的活劳动,才能使生产资料改变成为适合人们需要的新的使用价值,离开了活劳动,所有的生产资料本身只是一堆死物。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属于物化劳动的生产资料只能借助于活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其价值量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一切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转移,自身不可能发生增值。而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凝结在新产品中的活劳动则创造出新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 (4)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所以,它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答:货币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它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答: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相互关系。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即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2)流通手段,即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 3)储藏手段,即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储藏起来。 4)支付手段,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赊账到期,在赊账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 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5)世界货币,即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是货 币的世界货币职能。 (7)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答: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答:价值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时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 (9)价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队社会经济有哪些作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靠科学性来保证 (2)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2.简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了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实现预期目的。如果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须受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3.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涵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答:(1)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实现的、具体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第一,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是二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第二,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第三,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认识客体,客体对主体又有制约作用。 4.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答(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也是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5.简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方法 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所谓三大手段或三个法宝 (1)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从而增加或减少市场的货币供给量。 (2)最低准备金率改策。提高最低准备金率会减少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降低最低准备金率则会增加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 (3)再贴现利车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商业银行向其再贴现的利率,可以相应的减少或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 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主、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或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恩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2分)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7.简要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1)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2)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必须通过思维的加工,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裎认识的飞跃。 8.什么是生产方式?为什么说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答(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9.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1)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刺余价值,叫作绝对余价值。 (3)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相对剩余价值。 10.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答:(1)无产阶统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統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线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1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答:(1)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12.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2)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3)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哲学认识论。不可知论不承认人类知识的客观性,是一种错误的、消极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观点彻底批驳了不可知论和哲学上的其他一切怪论。 13.简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答: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答:(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1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重要论述 答:(1)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资木主义同家同时取得胜利。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公有制;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经过一定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 (2)列宁根据十月革命后一段时期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概括:在所有制上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并存;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时期,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16.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7.简要说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答: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是由党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贡献。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自觉的努力和斗争,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成员,要把向人民群众负责作为自己言行的最高准则,把对党的领导机关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 (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人民群众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个人的才能和能力总是有限的。 18.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答:(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3)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19.简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 (1)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管径的严峻挑战 (4)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2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科学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并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对劳动二重性进行概述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各种不同形式的特殊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在商品生产中,人们为了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就要进行一定形式的劳动。使用价值的不同属性,决定了劳动的特殊形式。如生产上衣需要裁缝的劳动,裁缝利用尺子、剪刀等缝纫工具,对布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上衣。这种劳动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加工对象、生产手段、操作方式、生产结果等来区分的。这种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它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永久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但是,具体劳动的种类和操作方式,都随着生产力和生产专业化、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变化。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这种撇开了具体劳动特殊性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后,就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区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价值增殖过程,工人的抽象劳动一方面创造了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根据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由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资本;可变资本就是转化为劳动力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抽象劳动能使价值增殖的资本。这就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受雇于资本家,为资本家劳动,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方面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并保存和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另一方面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在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部分,就是增殖了的价值,既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只有依据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才能科学地阐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政治经济学练习及答案(2)

2章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 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教学部王社荣 第一部分学习要求 重点掌握: 1.名词:商品,货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社会必要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 2.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 3.劳动生产率与价值决定的关系; 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5.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掌握: 1.名词: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熟练劳动,非熟练劳动,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 2.价值形式的发展;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4.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 了解: 1.一般经济规律及其特殊和个别表现形式; 2.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命运。 第二部分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首先是从()开始的。 A.资本主义私有制 B.商品 C.货币 D.资本 2.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数量比例相交换,其原因是所有商品() A.都具有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 C.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D.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

3.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了商品的()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 C.价值D.价格 4.商品是() A.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不进入商品流通而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D.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5.商品的二重性是指() A.价值与价格B.使用价值与价格 C.使用价值和价值D.交换价值和价值 6.商品的价值是() A.使用价值的内容B.交换价值的内容 C.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格的表现形式 7.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A.简单劳动 B.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B.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 C.生产同一商品时的两次劳动D.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10.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是() A.简单劳动 B.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二、劳动的二重性理论(精)

二、劳动的二重性理论 马克思创立《资本论》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辩证方法,是以商品范畴作为逻辑起点的,这 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顺序一致的。现在,我们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本质关系及其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则是把商品体作为直接的生产过程的结果,于是,我们选择了从分析人的二重性入手,全面研究人通过劳动生产实践活动所发生的生态自然因素与经济社会因素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生态经济实质,这就是说,以人的二重性这个范畴作为研究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因此,我们在前面论证人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生态经济二重形态理论的核心时,就已经肯定了劳动不仅是生态自然范畴,而且是经济社会范畴。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由体现在劳动中的人的二重性决定的。下面,我们在第五章从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角度论证了劳动二重性的生态经济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中内蕴的生态经济二重形态的深刻内涵,从而揭示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生态经济实质。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生态经济二重性意蕴 1、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首先研究了商品的二重性,紧接着就研究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首次指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在这里,马克思是密切联系着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即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来分析劳动二重性的,因而这种劳动二重性是包含在商品中的,没有离开商品孤立地研究劳动二重性,这正是马克思和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不同的地方。可见,马克思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是与他创立商品二重性理论密不可分的。这样,马克思首先没有研究人类劳动一般,而是研究人类劳动特殊是生产商品的劳动。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深入研究了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得出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物,同时劳动也带有社会劳动的性质。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劳动二重性的发现,马克思才能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一系列问题,建立起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一贯地用这种观点来观察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运动、发展过程。这就告诉我们,没有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也就没有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其中包含着没有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 马克思在译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在分析商品的时候,我并不限于考察商品所表现的二重形式,而是立即进一步论证了商品的这种二重性存在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有用劳动,即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抽象劳动,作为劳动 力消耗的劳动。”[32]关于这个问题,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资本论》就十分清楚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商品中论述劳动二重性的标题就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 ......... [33]。(重点引者加)可见,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二重性,并不是指人类一切劳动的二二重性 ...” 重性,而是指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或者说,马克思所论证劳动二重性的劳动,并不是指人类的一切劳动,而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抽象劳动创造商品

关于劳动二重性的题

关于劳动二重性的题 [材料1)“出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家合资,但本身不 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源泉。正 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 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 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 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 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 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 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它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 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 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产 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 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第二章第一题另一种答案 (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6分) 答案: 认识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层面;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为老人”这两句富有哲理的话充分了体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当主体站在自己的角度无法认识客体或认识不全面时,就应该从客体出发,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角度以实现对客体正确的认识,并且在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以实现对客体系统的认识。在教育孩子时,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在设计老年人使用的产品时,把自己想象成为老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客体完整、系统和正确的认识。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 答案:

马基-劳动二重性及其意义研究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春季学期期末(202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讲教师:孟锐峰孙寿涛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谈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阐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5.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当代中国实践的认识 6.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谈谈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7.试析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8.谈谈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理论观点 9.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0.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11.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研究 12.简单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 13.劳动二重性及其意义研究 14.货币及其职能研究 15. 劳动力商品理论研究 16. 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研究 17.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研究 18. 垄断与垄断资本主义研究 19.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二、论文写作要求 选题要与本课程内容相关,且有研究和分析价值,突出独立性,切忌抄袭。学生可以根据参考选题范围,自拟具体论文题目进行撰写。论文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表达准确通顺。论文要求观点鲜明、正确,理论分析透彻,解决问题方案恰当可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较大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开展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论证有理有据,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500-30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 1.

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品的二因素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教案 工作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姓名:王金城 所学专业:政治教育 申请任教学科:政治经济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商品——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等相关知识点,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教学重点和难点: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价值实体与价值量)、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等知识点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是学习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采用设疑提问法和总结归纳法 教学设想:找出理解这些问题的关节点,设置若干具体的问题,题题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总结。 教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课型:新授课 板书提纲: 一、商品的二因素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二)交换价值和价值 (三)价值量 1、价值量变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有关商品价值量的问题 (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统一性表现在: 2、对立性表现在: 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构成商品的内部矛盾。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一)具体劳动 (二)抽象劳动: (三)、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马克思(教师活动) 为什么研究资本主义要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 1、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财富最普遍的形式,商品的普遍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经济关系。 2、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 3、商品所包含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