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时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重点: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知识回顾、检验】

1.(1)电解水实验的现象

(2)电解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电解水实验结论

【自主学习】

2.(1)分子的概念:分子式保持物质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_.

(2)①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___________.

②分子间有一定_________________,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少;

③分子不停_________________,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④同种分子_______________,不同种分子____________。

3.原子

(1)原子体积、质量__________,处于永恒___________之中。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各异。

(2)原子时物质起化学反应时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化学反应并没生成____________原子。

(3)原子时构成_____________的粒子,原子也是直接构成______________的一种粒子。

(4)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_______________原子一定都比分子小。【合作探究】

4.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但真实存在。

(2)分子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3)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且分子之间的间隙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间隙越大。(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即原子是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的粒子。

6.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即化学反应的过程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肯定变,而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均不变。

【当堂训练】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②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③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⑤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也发生改变⑥氧化铜是由氧和铜组成,因此氧化铜是混合物()

A.①⑦⑥B.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⑥

8.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水 B.空气 C.高锰酸钾 D.过氧化氢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是保持二氧化碳性质的最小粒子

B.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会改变

C.液态空气是由空气的分子构成的物质

D.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纯净物

10.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反应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

D.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11.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站在紫丁香树旁,常闻到怡人的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大 B.分子分裂成原子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分子之间有间隔

1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自来水 B.米醋C.液氧D.盐酸

13.下列事实能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的点( )A.冷却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有硝酸钾晶体析出B.水通电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C.水蒸气冷凝成水D.碘升华

1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解释的是( )A.把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D.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药味

15.有下列物质:①氖气、②镁带、③二氧化硫、④液氧、⑤澄清石灰水、⑥空气、⑦水,其中含有氧分子的是,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均填序号)。

16.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保持不变的粒子是和;生成的新粒子是和,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而不能再分。

17.科学实验测定,一滴水(按20滴水的体积为1 mL计算)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一事实说明分子本身的质量。

18.如右图所示,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紫

色石蕊溶液,再向试管口的棉花团上滴一些浓盐酸,可以观察到A、

B、C三处的石蕊溶液变成色,先后顺序为;该现象说明浓

盐酸有哪些性质?(只需列举两条性质)(1) ;

(2) 。

19.如右图所示,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

抽去玻璃片后,会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扩散到上瓶,同时下瓶颜色逐

渐,最后,上下两瓶颜色。此现象说明。当两瓶气体混匀

后,分子(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20.如右图所示,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根据此图,试分别从物质

的组成、分子的构成、物质的变化的角度各说出一种观点:

(1) 。

(2) 。

(3) 。

【能力提升】

21.(2003 江西)在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若不慎将体温计打破,散落出来的汞产生的汞蒸气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此时可以撒一些硫粉在上面,使硫与汞化合成固体硫化汞(HgS)。(1)写出硫和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现象.

22.已知在相同温度下,气体物质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分子质量有关,相对分子质

量越大,运动的速度越小。如右图所示,容器A(器壁能允许气体分子通过)里面

充满了空气,当烧杯中充满氢气,并不断地持续通入氢气时,导管B中发生的

现象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时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重点: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知识回顾、检验】 1.(1)电解水实验的现象 (2)电解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电解水实验结论 【自主学习】 2.(1)分子的概念:分子式保持物质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_. (2)①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___________. ②分子间有一定_________________,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少; ③分子不停_________________,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④同种分子_______________,不同种分子____________。 3.原子 (1)原子体积、质量__________,处于永恒___________之中。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各异。 (2)原子时物质起化学反应时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化学反应并没生成____________原子。 (3)原子时构成_____________的粒子,原子也是直接构成______________的一种粒子。 (4)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_______________原子一定都比分子小。【合作探究】 4.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但真实存在。 (2)分子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3)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且分子之间的间隙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间隙越大。(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即原子是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的粒子。 6.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即化学反应的过程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肯定变,而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均不变。 【当堂训练】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②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③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⑤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也发生改变⑥氧化铜是由氧和铜组成,因此氧化铜是混合物() A.①⑦⑥B.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⑥ 8.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水 B.空气 C.高锰酸钾 D.过氧化氢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是保持二氧化碳性质的最小粒子

相关知识课题2分子和原子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相关知识·课题2·分子和原子·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关于物质结构的朴素的原子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500 种质点又由比它本身还小的和不能再分割的某些质点所组成。他的说法接近于现代原子、分子的观点。 公元前5世纪,我国当时的著名哲学家墨翟(公元前479—381)说,“非半不则不动,说在端。……必半,毋与非半,不可也。……端,是无间也。”(见《墨经》)意思是说,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分了。墨子的“端”即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意味着他对物质的非连续性的认识。与此同时,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370)认为宇宙万物皆由大量的极微小的、硬的、不可穿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所组成,他称这些粒子为原子(希腊文即“不可分割”的意思)。按照这种学说:各种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大小、形状和位置的差异;原子遵循必然的规律在“虚空”里不断运动;它们集合时形成物体,分离时物体就消灭;物体“投射”出来的形象(影像)跟感官接触就引起色、声等感觉,感觉是认识的基础。到古希腊后期的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72—271)和古罗马的卢克莱修(Lucretius,公元前99—55)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学说,认为各种原子在质上也有差异。当时正处于实用及自然哲学时期,化学发展的特点是,进行实践的人不讲求理论探索(以罗马人为代表),而讲理论的人又不做实验,和实践完全脱节(以希腊人为代表)。 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原子概念受到了不少科学家的重视。随着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原子学说也得到了发展。英国化学家道尔顿(Dalton,1766—1844)于1803年提出了原子学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不可再分割的。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保持其本性不变。 (2)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各种性质都是相同的,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在形状、质量及各种性质上则各不相同。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点是道尔顿原子学说的核心)。 (3)不同元素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就形成化学中的化合现象。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复杂原子的质量为所含各种元素原子质量之总和。同一化合物的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和性质也必然相同。 道尔顿的原子论使当时的一些化学基本定律得到了统一的解释,因此很快地为当时化学界所接受和重视。只是他忽视了原子和分子的区别。后来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Gay-Lussac,1778—1850)通过气体反应体积定律提出了分子假说作为对原子学说的补充。之后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Avogadro,1778—1850)于1811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引入了分子概念,并指出分子跟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分子学说虽然逐渐被人们接受了,但原子和分子当时还没有得到科学上的证实。直到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Brown,1773—1858)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悬浮的藤黄粒子所作的永不停止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它间接地显示了物质分子的存在,并且表明了聚集成液体或气体的分子是处于永恒的热运动中。以后又得到了理论上的解释,并为实验所证实。 英国化学家卢瑟福(E. Rutherford,1871—1937)于1911年根据实验事实提出了原子的核型学说。1913年丹麦原子物理学家玻尔(Bohr,1885—1962)应用量子概念发表了他的原子结构理论。后来,又发展到以量子力学来研究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与此同时,实验技术手段也有很大的改进,如用X射线衍射和电子衍射等方法来

课题 2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的一些现象。 4.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两者的联系及区别。 2.利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两者的联系及区别。 2.利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物质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特点: (1)分子和原子的____和____都很小;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_; (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一定的_______。 4.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加热会减少更快。你知道是为什么吗?5.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本P49-51页,合作完成P49页【实验3-2】和P50页活动与探究中相应 合作交流 1.这两个实验说明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

(1)分子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_都很小,肉眼根本看不见; (2)分子总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________,外界_______越高,分子______越快。(3)分子之间都有一定的____________,外界_______越高,________越大。 2.试用分子的观点对下述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1)墙内开花墙外香。 (2)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的微观理解。 (3)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实验完毕忘记盖上酒精灯的灯帽,结果下一次使用时很难点燃。请对此进行解释。 3.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4.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这一说法对吗?在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有哪些? 【精讲点拨】 1.物质都是由________构成的,包括______和______等。他们的______和_____都很小,肉眼看不见。它们总在___________,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___________。所以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是因为____________。2.水的蒸发属于_______变化,水的______本身没有变化。水的____________也没有变;水的电解属于_______变化,水的______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_____,不再保持原来水的_________。因此,分子是___________最小粒子;原子是_________的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基本粒子,两者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 两者的本质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怎么写?通过此次的教案,让学生们让学生们认识到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阅读!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篇1 这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分子和原子。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等章节内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工具,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为此我首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打开香水瓶盖,为何能闻到香味?在客厅,为何能闻到厨房炒菜的味道?等)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力求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进入课堂。让学生想象、分析讨论,最后清晰的认识到分子体积小、质量小且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紧接着:创设承上启下的问题情景,引出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品红扩散的演示实验我改为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实验的真实性,决不是老师说啥是啥。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生活例子(如“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比晾在屋檐下干得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再者“1+1是否一定等于2”这个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它已经打破了数学上的简单加和运算。由于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学生难以理解,不能准确分析,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简单、可见度强的宏观模拟实验——黄豆与小米的混合,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微观粒子间是有间隔的,使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注重了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来完成实验,使课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让学生自主设计成为学习主人,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作业内容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王屋一中张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分子与原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第二课题。本课题包括“分子”和“原子”两部分内容,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我将本节课内容分为两个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分子”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说明。 2、本课题为什么放在《水的组成》这个单元中? 学生已经解了一些常见化学操作,并且学习了一些常见化学物质,对于宏观具体的物质的性质及特点有了基本成型的研究方法。 第三单元是讲水的组成,只讲宏观,不讲水的微观构成是不全面的,让学生明白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这样也分散、降低了第四单元的难度。我们分析整节课的内容,不难发现,水是本节课的主角,以水的蒸发导入,品红地在水中扩散证明分子的存在,一滴水中的分子个数介绍分子的小,水的蒸发说明分子的运动,水与酒精的混合说明分子间的间隔。此时学生处于刚刚接触化学,对于化学保持一种好奇向往的感觉。利用这点并且对教学加以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更真实的理解课程内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了解,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九年级学

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分子的三大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表象,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上面的分析,根据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及我校的自信心课堂的教学模式理念,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激发情感,引起兴趣;讲授法----恰当点拨,拓展思路;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本节课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⑵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⒊重点、难点分析 ⑴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⑵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境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三、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完整版】

课题: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进入微观世界,了解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将深刻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能运用微观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宏观现象。 在分子性质介绍中,教材通过展示图片以及氨的扩散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二、学情分析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都很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和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教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对实验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五、教学方法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学案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教学案 知识·巧学·升华 一、分子的存在 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感知微粒的存在,例如,当你走近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是由于构成花香的分子运动到我们鼻孔中去了;湿衣服晾干,是一个个的水分子不断地从湿衣服上扩散到空气中去了;在家里倒一杯开水,你细心观察会发觉水面上的“碱花”在不断地运动,这是许许多多的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二、分子的性质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许多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 1.分子非常小,体积非常小,质量也非常小,我们看不见,摸不着,需要通过隧道显微镜等设备来观察。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 3.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的间隔较大,而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因而水变成水蒸气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本身的体积变大。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和液体不容易被压缩。 概念辨析 从分子角度区别纯洁物和混合物:关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假如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确实是纯洁物,假如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确实是混合物。例如,氧气只由一种氧分子构成,因而氧气是纯洁物;空气是由氧分子、氮分子等多种分子构成的,因而空气确实是混合物。 三、分子的构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讨论探究] 1.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从分子的角度看,水蒸发从宏观上看水由液体变成气体,水分子并没有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只是水分子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水的分解,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水分子通过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为例,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是分子依然原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响过程中,氢分子和氯分子发生了分解,氢分子分解为氢原子,氯分子分解为氯原子,在此过程中,原子没有再分,而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每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重新组合成一个氯化氢分子。由此能够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再分,而原子没有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四、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照分析能够得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分子具有可分性,但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这一点来说分子又是不可再分的整体粒子,由于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的分子了。如水通电分解后,水分子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就不能再表达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在表达水的化学性质时,水分子不能再分。 要点提示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拢

课题2. 分子和原子B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B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子特性的探究 【实验准备】 大、小土豆、牙签、西红柿、试管、蒸馏水、浓盐酸、气球、注射器、棉花、铁、酚酞、品红、黄豆、砂、浓氨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实验,加热蒸发10毫升水,然后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体会。 生1: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 生2:水沸腾前有气泡从水中冒出。 生3:试管中的水能慢慢地变少了,试管口有水珠。 师:很好,通过水蒸发的实验,你有什么疑惑呢? 生4:我想知道水为什么会减少?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 生5:我想知道水是如何变为水蒸气的。 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要弄清你们的问题,就必须走进微观的世界,同学们在认识微观世界时,需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现在同学们就通过自己的想象、各小组的讨论、猜想水变少的原因。 生6:水具有挥发性,加热后水挥发掉了一部分。 生7: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加热后,微小的粒子跑掉一部分。 生8: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本身就是运动的,只不过加热后运动得快一些。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不错,水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我们所见的其它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书P47面分子的有关内容。 …… 【点评】 教师首先从水蒸发的简单实验入手,引导学生操作、观察,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原有的知识积累,在此基础出提出第一个探究性问题,即“猜想水变少的原因”,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的想象欲望。在学生思维充满疑问与好奇心的基础上,再来看书,这种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师:通过看书,我们知道了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粒子有的是分子,而有的则是原子。(教师出示一瓶浓盐酸,小心地打开瓶盖)我这里有瓶浓盐酸,现在将它打开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呢?(在瓶口产生了白雾),对,白雾是由于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运动到空气中,与空气中用肉眼看不见的的水分子结合在一起,又变成盐酸小液滴所形成的现象。 师: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中有水分子存在,进而证明分子真实地存在,同学们还能通过哪些事例说明分子的存在? 生1:路过酒厂、化肥厂都可以闻到酒香和臭味。 生2:打开液化气瓶可以闻到浓烈的液化气中的臭味。还可以嗅到汽油的气味。汽油瓶不盖盖放在家中,过一段时间就没了。

中考化学知识点: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原子 【例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 B.分子是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最小粒子 C.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分成原子 D.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解析】比较分子、原子质量大小,应指明哪种分子和哪种原子,否则无法比较,只能说“分子的质量大于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需要大量分子集合一起来共同体现,单个的分子无法体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因此A、B、C是错误的,D是正确的。 【答案】D 二、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没有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2.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分成更小的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例题2】下图是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FormatImgID_0# 从上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写出两条即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道看图分析题,主要从微观、宏观角度描述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弄清图示给出的信息是解答的关键,解答时可联想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构成等知识提炼有用信息,如: ①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②每两个水分子电解生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 ③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④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没有改变 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⑥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①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②每两个水分子分解生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或其他合理答案) 基础检测 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着 B.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新装修的房屋里常有一股异味,利用有关分子的性质解释该现象,最合理的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的体积很小 3.打气筒能将空气压入自行车胎内,主要是由于( )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 C.分子之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4.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到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之中 B.分子运动速度变慢了 C.由一种分子变成了另一种分子 D.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5.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C.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6.下列过程中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的是( ) A.酒精灯忘记盖灯帽,长时间后灯内酒精变少 B.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C.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D. 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7.为了模拟水电解的微观过程,小红同学做了一些分子、原子的模型,其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 一、教课方案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到的细小的粒子,在此以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课过程中依照新课程标准,联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纳多 种教课手段来组织教课。如演示实验、改良实验、增补分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课方 法上采纳了激趣──怀疑──驱动──反应四步程序教课法。 教课程序:创建问题情形,激趣──提出问题,怀疑──指引研究,驱动──指引剖析。形成想象──稳固深入,反应沟通。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察看实验,记录现象──剖析现象,透析实质── 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依据想象,形成看法──理解看法,迁徙运用,表达沟通。 二、教课方案 课题教课目的《分子和原子》讲课人学校 1.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切存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天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看法,会用分子、原子的看法来解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能力目标:经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实质间互相联系的剖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想能力; 3.感情目标:经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说,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经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虑问题的方法。 教课重点教课难点 分子、原子看法的成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成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领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一样。

教课方法教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研究、动画揭露微观的直观教课相联合。 仪器药品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切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着手实验,在衣服、纸创建情形、激 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发兴趣。 察看现象。精。 【发问】你察看到了什么现象?回答:酒精挥发了。经过生活中的【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何吗?常有现象,启示思 维。 【展现】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引导学生探【发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味,但看不见这类物质。究。 够看见吗? 【播放动画1】无数的球状的细小粒观看放映。经过多媒体模 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周围扩散,飘到画拟展现微观世界, 面另一侧的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指引学生形成想 声音:好香啊!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 图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精选6篇)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精选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 (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 (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