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医学影像学读书笔记

医学影像学读书笔记

医学影像学读书笔记

【篇一:医学影像学笔记】

医学影像学学习重点

总论重点:

x线的特性:x线成像是利用了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和电离效应的特性。

x线防护:时间防护、屏蔽防护、距离防护

ct值:x线通过穿透人体组织后,可计算出每一单位体积的x线衰

减系数,即u值,u值可转变为ct值,代表同一单位的组织密度。

窗宽窗位:窗宽代表ct值的范围,窗位是窗宽的中心位置。

部分容积效应:如果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物质,则测得的ct值代表它们的平均值而不能如实反映其中任何一种物质

的ct值,这种现象即为部分容积效应。

血流成像:血液的流空现象使血管腔不使用对比剂即可显影,流动

血液的信号与流向、流速,层流和湍流等有关,与扫描的序列、信

号采集方法有关。

三维成像:mr可获得人体横断面、冠状、矢状面的图像,根据影像

诊断需要,可行任何方向断面成像,有利于病变的三维定位和对病

变的立体理解。

x线成像包括普通x线成像、数字化x线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以密度反映人体组

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为x线穿透某部位的组织结构后的投影

总和。

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或信息来源是影像的图像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相邻组织间的密度差别。组织结构和器官内部密度和厚度的差

别是产生影像对比和形成影像的基础。

人体内部组织密度可分为①高密度组织,如骨骼和钙化灶;②中等

密度,如韧带、肌肉、神经、实质脏器、结缔组织和体液;③低密

度组织,如脂肪组织,呼吸道、消化道、鼻旁窦和乳突窦内的空气。疾病可以改变人体内的组织密度。因此具有不同组织密度的病变能

够产生相应的病理学x线影像。影像诊断是对图像观察、分析、归

纳而作出的,不同成像技术在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影像

学检查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价值是肯定的,影像诊断有时可能与病

理诊断不符合是其限度。

分析要点:病变的位置、病变的数目、病变的形态、病变的密度、病变的大小、病变的边缘、邻近的改变、功能的改变。

数字化减影(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使血管影更加清晰的技术。方法是特指把应用造影剂前后获得的两幅影像相减后获得的血管造影图像。

ct图像是真正的x线断层图像,能使人体部位任何层面的组织密度分布图像化。

磁共振成像是以人体组织中的核子(主要是1h)产生人体组织结构的图像。由于1h在从体内含量最丰富,而且只有质子而没有中子,成为人体组织成的基本物质,mr 的信号主要是靠核子内带正电的质子的旋进(spine)产生,故称质子成像。

骨骼系统重点:

骨与软组织基本病变: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增生、骨内与软骨内钙化、骨质坏死、矿物质沉积、骨骼变形、周围软组织病变。

骨质疏松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x 线表现主要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骨皮质出现分层和变薄现象。疏松的骨骼易发生骨折。

骨质软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x线表现也是骨密度减低,与骨质疏松不同的是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承重骨骼常发生变形,可有假骨折线形成。

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全无骨质结构。

骨质增生硬化是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骨小

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

骨膜增生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x线表现早期是一段长短不定,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同骨皮质间可见1~2mm宽的透亮间隙。继而骨膜新生骨增厚。骨内与软骨内钙化原发于骨的软骨类肿瘤可出现肿瘤软骨内钙化,骨梗死所致骨质坏死可出现骨髓内钙化,少数关节软骨或椎间盘软骨退行性变也可出现软骨钙化,x线表现为颗粒状或小环状无结构的致密影,分布较局限。

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形成死

骨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供应的中断,x线表现是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死骨的形态因疾病的发展阶段而不同。

矿物质沉积指铅、磷、铋等进入体内,大部沉积于骨内,在生长期

主要沉积于生长较快的干骺端,x线表现为多条横行相互平行的致密带,厚薄不一。

骨骼变形多与骨骼大小改变并存,可累及一骨、多骨或全身骨骼。

局部病变或全身疾病均可引起。骨折根据骨折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

和不完全性。根据骨折线的形状和走向,可将骨折分为线形、星形、横行、斜行和螺旋形骨折。复杂的骨折又可按骨折线形状分为t形、

y形等。根据骨碎片情况可分为撕脱性、嵌入性和粉碎性骨折。

确定移位时,在长骨以骨折近段为准,借以判断骨折远段的移位方

向和程度。

骨折端可有成角还可发生旋转移位。

骨折断端的内外、前后和上下移位称为对位不良,而成角移位则称

为对线不良。

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结合,外力可经过骺

板达干骺端引起骨骺分离,即骺离骨折。

由于骨骺软骨不能显影,所以它的骨折并不能显示,x线片上只显

示为骺线增宽,骺与干骺端对位异常。还可以是骺与干骺端一并撕脱。

在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

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而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即青枝骨折。

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是先形成肉芽组织,再由成骨细胞在肉芽组织

上产生新骨,称为骨痂。依靠骨痂使骨折断端连接并固定。x线片首

先可见骨折线变得模糊不清。继而随着骨痂的形成和不断增多,骨

折断端不再活动,骨痂范围加大,生长于骨折断端之间和骨髓腔内,使骨折联接坚实,骨折线消失。骨骼还能进行再建,使断骨恢复正

常形态。

骨折愈合的速度与患者年龄、骨折类型及部位、营养状况和治疗方

法有关。

化脓性骨髓炎(pyogenicosteomyelitis)常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进人

骨髓所致。细菌可经:1、血行感染;2、附近软组织或关节直接延伸;

3、开放性骨折或火器伤进入。其中以血行感染最多,好发于儿童和

少年,男性较多。长骨中以胫骨、股骨、肱骨和桡骨多见。

根据病情发展和病理改变,可分为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和慢性化脓性

骨髓炎。

骨骼的改变在干骺端骨松质中出现局限性骨质疏松,继而形成多数

分散不规则的骨质破坏区,骨小梁模糊、消失,破坏区边缘模糊。

可引起病理性骨折。

骨皮质周围出现骨膜增生,表现为一层密度不高的新生骨与骨干平行,当骨皮质血供发生障碍时可出现骨质坏死,常沿骨长轴形成长

条形死骨。

骨结核(tuberculosisofbone)是以骨质破坏和骨质疏松为主的慢性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系继发性结核病,原发病灶主要在肺部。结核杆菌经血行到骨或关节,停留在血管丰富的骨松质内,如椎体、骺和干骺端或关节滑膜而发病。

骺和干骺端是结核在长骨中的好发部位。干骺端结核病灶内干酪坏

死物可形成脓肿。x线片可见骨松质中出现一局限性类圆形、边缘较

清楚的骨质破坏区,邻近无明显骨质增生现象。骨膜反应少见,在

骨质破坏区有时可见碎屑状死骨,密度不高,边缘模糊,称之为“泥沙”状死骨。

病变发展易破坏骺而侵入关节,形成关节结核。

脊椎结核(tuberculosisofspine)以腰椎多见。病变好累及相邻的两

椎体,主要引起骨松质的破坏,椎

体塌陷变扁或呈楔形。早期引起软骨板破坏,而侵入椎间盘,使椎

间隙变窄,甚至消失和椎体互相嵌入融合而难于分辨。

病变广泛,常出现后突变形。病变在破坏骨质时可产生大量干酪样

物质流入脊柱周围软组织中而形成冷性脓肿。可表现为腰大肌轮廓

不清或呈弧形突出。胸椎结核的脓肿在胸椎两旁,形成椎旁脓肿,

表现为局限性梭形软组织肿胀,边缘清楚。在颈椎,则使咽后壁软

组织增厚,并呈弧形前突。

冷性脓肿较久可有不规则形钙化。

骨肿瘤并不多见,恶性骨肿瘤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但恶性骨

肿瘤多发生在青壮年,往往致残或致命,因而也是当前临床诊治的

重要课题。

骨肿瘤的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占重要地位,不仅能显示肿瘤的准确

部位、大小、邻近骨骼和软组织的改变,对多数病例还能判断其为

良性或恶性、原发性或转移性。

骨肿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应注意肿瘤发病率、年龄、症状、

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骨肿瘤的诊断:判断骨骼病变是否为肿瘤;如属肿瘤,是良性或恶性,属原发性还是转移性;肿瘤的组织类型;肿瘤的侵犯范围。

发病部位:不同的骨肿瘤有其一定的好发部位,发病部位对鉴别诊

断有一定帮助。病变数目:原发性骨肿瘤多单发,转移性骨肿瘤和

骨髓瘤常多发。

骨质变化:常见的变化是骨质破坏。良性骨肿瘤多引起膨胀性、压

迫性骨质破坏,界限清晰、锐利,破坏邻近的骨皮质多连续完整。

恶性骨肿瘤则为浸润性骨质破坏,少见膨胀,界限不清,边缘不整,骨皮质较早出现虫蚀状破坏和缺损,同时肿瘤易穿破骨皮质而进入

周围软组织中形成肿块影。

骨膜增生:良性骨肿瘤常无骨膜增生。恶性骨肿瘤常有广泛的不同

形式的骨膜增生,而且骨膜新生骨还可被肿瘤所破坏。

周围软组织变化:良性骨肿瘤仅见软组织被肿瘤推移。其边界清楚。恶性骨肿瘤常侵入软组织,并形成肿块影,与邻近软组织界限不清。发病率:在良性骨肿瘤中以骨软骨瘤多见,恶性骨肿瘤以转移瘤为

多见,而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则以骨肉瘤为常见。年龄:多数骨肿

瘤患者的年龄分布有相对的规律性。在婴儿多为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童年与少年好发尤文氏肉瘤,青少年以骨肉瘤为多见,而40岁

以上,则多为骨髓瘤和转移瘤。

症状与体征:良性骨肿瘤较少引起疼痛,而恶性者,疼痛常是首发

症状,而且常是剧痛。良性骨肿瘤患者健康情况良好,而恶性者,

除非早期否则多有消瘦和恶病质,而且发展快,病程短。

实验室检查:良性骨肿瘤,血液、尿和骨髓检查均正常,而恶性者

则常有变化。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起源于骨间叶组织以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

样组织或骨质为特征的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由于x线表现出现的多少与阶段不同,而使骨肉瘤的x线表现多种

多样。大致可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

成骨型骨肉瘤:以瘤骨形成为主,为均匀骨化影,呈斑片状,范围

较广,明显时可呈大片象牙质变。早期骨皮质完整,以后也被破坏。

骨膜增生较明显。软组织肿块中多有肿瘤骨生成。肿瘤骨x线所见

无骨小梁结构。

溶骨型骨肉瘤:以骨质破坏为主,很少或没有骨质生成。破坏多偏

于一侧,呈不规则斑片状或大片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骨皮

质受侵较早,呈虫蚀状破坏或消失,范围较广。骨膜增生易被肿瘤

破坏,而于边缘部分残留,形成骨膜三角。软组织肿块中大多无新

骨生成。广泛性溶骨性破坏,易引起病理性骨折。

混合型骨肉瘤:成骨与溶骨的程度大致相同。于溶骨性破坏区和软

组织肿块中可见较多的肿瘤骨,密度不均匀,形态不一。肿瘤周围

常见程度不等的骨膜增生。

血行性骨转移瘤的x线表现可分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以溶骨

型常见。

代谢性骨病的发病机制包括骨吸收、骨生长和矿物质沉积三个方面

的异常。而引起的x线改变主要是骨质疏松、骨质软化和骨质硬化等。

佝偻病(rickets)是婴幼儿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障碍,使骨生

长中的骨样组织缺乏钙盐沉积所致,是全身性骨疾病。骨质变化主

要在生长活跃的骺和干骺端。由于骨样组织钙化不足而发生骨化异常、骨质软化和变形。

关节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变、

关节强直、关节脱位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软组织梭形肿胀,关节间隙早期因关节积液而增宽,待关节软

骨破坏,则变窄。关节面骨质侵蚀多见于边缘,是滑膜血管翳侵犯

的结果,也可累及邻近骨皮质。小关节,特别是手骨最为常见。骨

性关节面模糊、中断,软骨下骨质吸收囊变是血管翳侵入骨内所致,内充纤维肉芽组织及滑膜液,呈半透明影,周围有硬化,最后为骨

质充填。关节邻近的骨骼发生骨质疏松,病变进展则延及全身骨骼。膝、髋等大关节可形成滑膜囊肿向邻近突出。晚期可见四肢肌萎缩,关节半脱位或脱位,骨端破坏后形成骨性融合。

呼吸系统重点:

肺实质: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包括终末支气管、肺

泡管、肺泡囊、肺泡及肺泡壁。肺间质:为结缔组织所构成的支架

和间隙。由支气管及血管的周围组织构成,包括肺泡间隔及小叶间隔。

呼吸系统基本病变:渗出性病变,增殖性病变,肿块性病变,空洞

与空腔,纤维性病变,钙化病变。气管、支气管病变:气管、支气

管狭窄与闭塞。

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①胸廓呈桶状,前后径增宽,肋走行变平,

肋间隙增宽,横膈较低平,膈活动度减弱。②两肺野透明度见增加,呼、吸时其改变不大,可见单或多发肺大,肺纹理可见稀疏变细,

中外带纹理可消失,肺门处肺纹理可增粗,伴有肺间质纤维化时,

肺纹理不减少而增强,并可呈网状或蜂窝状。③心影居中而狭长呈

垂滴状。

阻塞性肺不张:一侧性、肺叶性、肺段性、小叶性

一侧肺不张:肺野密度增高,患侧胸廓塌陷,肋间隙多变窄,纵隔

向患侧移,患侧横膈升高,心缘显示不清,健肺代偿气肿。

肺段不张:肺段体积缩小,肺段呈三角形,尖端指向肺门。

小叶肺不张:见于肺外围部,多呈斑片状影,通常为多发性。

胸腔积液:

游离性积液:与横膈附近胸腹水的鉴别:①横膈征:弧线状横膈影

内侧的液体为腹水,外侧的液体为胸水,②膈脚移位征:胸水使膈

脚向前外移位,腹水将膈脚推向后内侧,③界面征:腹水与肝脾的

交界面清楚,胸水与肝脾的交界面模糊,④裸区征:肝后部附着后

腹壁而无腹膜属于裸区,腹水不能贴近。

包裹性积液:自胸壁向肺野突出的凸镜形液体样密度影,基底宽而

紧贴胸壁,与胸壁的夹角呈钝角,边缘光滑,邻近胸膜多增厚形成

胸膜尾征。较大的包裹性积液可使局部的肺组织受压。

叶间积液:叶间区见片状或片带状影,有时呈梭状或球状致密影,

积液量多时可呈形似肿瘤,其密度均匀且近似水密度。

气胸自发性气胸、张力性气胸、外伤性气胸、人工性气胸。

气胸区无肺纹理分布,可见线状或带状胸膜,可见被压缩肺的边缘,压缩的肺呈软组织影,同侧肋间隙可见増宽,纵膈通常向健侧移位,对侧见代偿性肺气肿,可形成限局或多房性,同侧横膈多表现下降。液气胸先有液体后有气体,先有气胸后有积液,气体液体同时出现,可局限性或多房性。

广泛胸膜增厚粘连患侧胸廓塌陷,肋间隙见变窄,肺野密度增高,

纵膈向患侧移,肋膈角多消失,膈升高且变平,横膈运动微弱。

胸膜钙化多见于: 结核性胸膜炎,肺尘埃沉着症,出血后机化。

脓胸多见于肺野边缘部位,表现为片状或条状,可呈弧形或近似环形,呈高密度或甚高密度。大叶性肺炎:

充血期病变区局限性肺纹理增强,实变期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致密影,累及肺段的呈三角形或圆锥形影,

累及肺叶的则与肺叶的轮廓相符,不同部位大叶阴影其形态则不同,病变区的肺血管阴影通常被遮盖,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或支气管充气像,邻近病变的叶间裂显示平直界限,实变肺叶体积一般与正常时

相等。

支气管肺炎①多见于两肺中下野的内中带,②肺纹理增多、增粗且

较模糊,③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阴影,④边缘较模糊,可融合成

片状,⑤病灶液化坏死则可形成空洞,⑥有时病变区可见肺气囊表现,⑦三角形肺不张影,相邻肺野有代偿性肺气肿,⑧阻塞性肺气

肿表现为两肺透亮度增高。

肺脓肿急性化脓性阶段表现为大片状致密阴影,密度较均匀,边缘模糊,炎症进一步发展,实变中心的密度稍减低,有空洞形成,可见液平,

肺门或纵膈淋巴结肿大,伴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还可引起脓胸或

脓气胸。

肺结核在肺内的演变取决于:结核菌的数量、结核菌的毒力、机体

的抵抗力、机体的过敏性。基本病变:①渗出性病变、②增殖性病变、③变质性病变

新的结核病分类法:

1. 原发型结核(代号:Ⅰ型) 原发综合征胸内淋巴结结核

2.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代号:Ⅱ型) 急性粟粒型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

散型

3. 继发型肺结核(代号:Ⅲ型)渗出浸润为主型干酪为主型空洞

为主型

4. 结核性胸膜炎(代号:Ⅳ型) 结核性干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

炎结核性脓胸

5. 其它肺外结核(代号:Ⅴ):骨结核肾结核肠结核结核性脑膜炎

继发型肺结核基本病变:渗出性病灶、增殖性病灶、干酪性病灶、

纤维性病灶、钙化性病灶、结核性空洞、肿瘤样病灶。

1.渗出浸润为主型:大多呈斑片状或云絮状,好发于尖后段以及背段,可见散在支气管播散灶,有时尚可见引流支气管。

2. 干酪为主型:①结核球: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好发于尖后段与

背段,多数为单发少数多发,大小多为2cm~3cm,其轮廓多较光

滑整齐,密度较高而且较均匀,空洞者则以厚壁多见,可见环形或

斑点钙化,与胸膜间可见粘连带,邻近的可见卫星病灶。②干酪性

肺炎:呈肺段或肺叶实变,肺叶体积通常缩小,可见播散的斑片影。

3. 空洞为主型:锁骨上下区有不规则的慢性纤维空洞,伴广泛条索

纤维改变和散在新老病灶,同侧和/或对侧可见支气管播散病灶,

同侧肺门上提,肺纹理向下呈垂柳状,多可见胸膜增厚,同侧胸廓

显示塌陷,纵隔被牵拉向患侧移位,肋膈角变钝。

结核性胸膜炎多发生于胸下部,与炎性胸腔积液相同,无特异性改变。 ct: 易显示少量游离性积液,弧线状或新月形致密影,液量较多

时可呈半月形,大量积液可膈倒转,明确叶间及包裹性积液。mri:

积液t1 wi信号强度取决于其成分,蛋白含量愈高,t1 wi信号就愈高,血性胸水t1 wi上也呈明显高信号,积液在t2wi上则均呈高信

号表现,显示叶间积液、肺底积液优于ct。

原发性肺癌:通常按肺癌的发生部位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弥漫型。中央型肺癌直接征象:肺门肿块在胸片上表现为肺门增大,密度增高。早期在胸片上可仅表现为肺门增高甚至正常。肿瘤侵犯支气管

腔有时可在平片上显示,常伴有肺叶或肺段不张。

ct能清晰地显示支气管异常和肺门肿块。支气管异常包括不规则狭窄,阻塞,腔内结节和支气管壁增厚。肺门肿瘤表现为边缘清楚、

外缘光滑或分叶的肿块,位于某一支气管的附近。

间接征象:主要支气管阻塞可引起肺段或肺叶通气减少而产生肺不张,和(或)分泌物不能排出而产生实变。上叶肺不张和肺门肿块

可形成横“s”征,表现为肺不张的肺门侧有密度增高的肿块突出肺不

张阴影的边缘,为中央型肺癌的特征性表现。继发感染引起的肺炎

常见。萎缩或实变可呈段或叶甚至一侧全肺分布。局限性肺气肿可

能为肺癌的早期征象。

周围型肺癌肿块位于周围肺野时,称为周围型肺癌。x线表现为肺

部外围肿块。形状呈类球形或卵圆形,可有分叶。ct可很好显示病

变的边缘,常有分叶、凹口和毛刺。肿瘤的边缘可清楚、毛糙或模糊。可伴有胸膜尾征。

肿块较大时可出现空洞,癌性空洞的特点为空洞的内壁不规则,多

为偏心性。空洞常见于鳞状细胞癌。

1、急性左心衰主要x线表现:

a.心脏扩大;

b.肺静脉扩张和肺瘀血;

c.间质性或肺泡性肺水肿;

d.胸膜水肿和胸腔积液;

e.动态变化快(2~3天吸收);

f.本病应与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鉴别。

2、肺血减少

是指肺血流量的减少,由于右心排血受阻所引起。

x线上肺门血管细,肺门影缩小,右下肺动脉变细,肺纹理普遍细小、稀疏。肺野透明、清晰。正常肺动脉分支和其伴行支气管横断面基本相等,但在肺血减少时,肺动脉分支管径可明显小于支气管管径。严重的肺血减少。可由支气管动脉建立侧支循环,在肺野内显示为很多细小、扭曲而紊乱的网状血管影。肺血减少主要见于肺动脉狭窄、三尖瓣狭窄和其他右心排血受阻的先天性心脏病。

3、肺充血:

肺动脉内血流量增多。主要见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x 线表现为:

a、两肺纹理增粗,增多,边缘清晰,锐利。

b、两肺门影增大,肺动脉段膨隆,右下肺动脉增粗,宽度超过15毫米。

c、动脉段、两肺门血管搏动增强,透视下见肺门舞蹈现象。

常见病:先心:房缺asd ,室缺vsd, 甲亢性心脏病。

4、肺淤血:

肺静脉血增多,肺静脉回流受阻。常见病: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左心衰竭。

x 线表现为:

a、两肺纹理增粗,模糊,两上、下肺纹理增粗,为上、下肺静脉增宽。

b、两肺门影增大,模糊;无搏动。

c、两肺野透亮度降低。

5、房间隔缺损:

x线表现决定于分流量,故婴儿期或年龄较大而分流量很少的可以表现为正常。达到一定分流量时,右心房、右心室因容量的过负荷而增大,肺血增多,而左心房大致正常,左心室相对发育较差,主动脉正常或缩小。在不同位置上表现为:

1)后前位:心脏左移,右上纵隔与右心缘影不明显,主动脉结缩小(心脏旋转使主动脉结影更小),肺动脉段突出,心尖上翘,肺血

增多。

2)左、右前斜位:肺动脉段突起,心前间隙缩小,左心房不大,右

心房不大,右心房段延长或隆起。

3)侧位:心前缘与胸骨接触面增加,心后三角存在。

6、室间隔缺损x线表现:

x线表现完全受血液动力学异常所决定。小孔室缺的x线表现可在

正常范围,肺动脉段平直或稍隆起,或心脏稍增大,以左心室为主。中孔室缺见有肺血多,肺动脉段隆起,从肺门动脉到肺野最外侧的

血管纹理均增粗,且成比例均。心影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左、右心

室均增大。左心房也有量的过负荷,所以也大,但因与左心室同时

增大,所以检查时不明显。大孔室缺时右心室增大比左心室明显,

心脏也随之顺时钟旋转,易与房缺混淆,由于高灌注性水肿,加之

左心衰竭所到肺静脉高压,所以常伴有肺间质水肿及肺泡性水肿的x

线征,但是仍以肺

充血现象为主。双向分流时出现eisenmenger综合征,主要特点为肺动脉干及肺门动脉显著扩张,而肺外围的动脉显得纤细,肺门出

现残根状表现,心脏大小可基本正常或轻度增大。

7、主动脉夹层临床和病理:

本病过去曾称为夹层动脉瘤,为主动脉壁中膜血肿或出血,病因尚

不清清楚楚,重要因素为高血压,主动脉腔内的高压血液灌入中膜

形成血肿,并使血肿在动脉壁内扩展延伸,形成所谓“双腔”主动脉。多数在主动脉壁内可见二个破口,一为入口,一为出口;或多处破口,少数没有破口,为主动脉壁内出血。

按debakey分型:i型夹层广泛,破口在升主动脉,ii型局限于升

主动脉,破口也在升主动脉,iii型局限或广泛,破口均在降部上端。临床表现:急性者有突发的剧烈胸痛(约占90%),严重者可发生

休克,夹层血肿累及或压迫主动脉主支时肢体血压、脉搏不对称,

如血肿外穿可有杂音和心包堵塞征。慢性者可无临床表现。若不及

时治疗,80%于发病后6周内死亡。

8、肺内孤立性结节(spn):

9、半月板半脱位:

半月板的范围超出胫骨边缘,即半月板部分或整体移位或脱出胫骨

表面关节软骨,形成机理目前并不明确。breitenseher等的研究将

半月板半脱位的诊断标准定义为:内侧半月板外周缘与胫骨平台边缘之间的距离≧3mm,外侧半月板外周缘与胫骨平台之间的距离≧1mm。

11、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可见于哪些疾病?如何鉴别?

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原因较多,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 l )肺门、纵隔淋巴结结核常见于青年人,肺门淋巴结肿大多发生在一侧,纵隔淋巴结受累时各组淋巴结均可肿大,以右侧气管旁组淋巴结肿大最为多见,前纵隔胸骨后组淋巴结是否受累,是结核与淋巴瘤的鉴别点之一。在增强ct 扫描时,有些可见肿大的淋巴结呈环形增强,中心未增强的为干酪样坏死。 ( 2 )结节病常见于中年女性,胸部淋巴结肿大以两肺门对称性淋巴肿大为最多见之表现,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或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者均少见。当肺部病变出现时,肺门淋巴结常停止发展和逐渐缩小,甚至完全消失。部分慢性病人的肿大淋巴结可持续存在,少数可发生钙化或蛋壳样钙化。( 3 )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多以侵犯纵隔淋巴结为主,主要侵犯血管前间隙及气管周围淋巴结。纵隔各组淋巴结也均可受累。肺门淋巴结肿大常在纵隔淋巴结病变的同时或以后出现,单独出现肺门淋巴结肿大者少见。受累的淋巴结可大可小,变异很大,可呈一个融合的巨大团块,密度均匀或有中央低密度坏死区,增强ct 扫描时坏死区尤易显示,也可以是多个孤立的淋巴结。一般对融合的大肿块诊断多无困难,但须与结核相鉴别,后者较少有血管前间隙淋巴结肿大。鉴别时应注意结合临床情况。 ( 4 )肺癌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肺门或支气管可找到原发病灶。有的肺癌原发灶很小即已有转移,特别小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病灶易向腔外生长,有时原发病灶可与转移的肺门淋巴结融为一体。 ( 5 )转移癌来自肺外其它部位的转移,也可引起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转移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无明显特点,须结合病史。

13、肾癌

肾癌的三大症状是血尿、疼痛和肿块。尤其是无痛性血尿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不被人们重视。

肾癌robson分期法

mri的诊断依据:

i:满足于肾癌的mri诊断条件,但肿瘤局限在肾内。

Ⅱ:肿瘤突破肾纤维膜,表现为肾脂肪囊内软组织团块,其信号同

肾内肿瘤信号强度一致,tl、t2值亦相同。高信号的脂肪囊内脂肪有

中断模糊消失表现,但局限在肾周筋膜内。

Ⅲa:肾静脉及下腔静脉扩大变形或直接被肿瘤侵及;静脉腔内见有

中等略低的小块状或条状瘤栓。

Ⅲb:局部淋巴结大于lcm以上。

Ⅳa:肿瘤直接侵犯邻近器官,致使邻近器官形态和信号改变。

Ⅳb:远处器官转移。

ct对肾癌分期的失误原因:

①难以区别部分i、Ⅱ期肿瘤,即难确定肿瘤是否穿破肾包膜,这是

因为ct空间分辨率有一定的限度,不能发现镜下微小浸润,或者有

些肿瘤明显向外凸入肾脂肪囊,而肾表面纤维膜层尚未破;

②把肾旁增生的供血小血管误认为癌肿块;

③不能区分肾周炎症团块、瘢痕粘连与肿瘤;

④下腔静脉变形与肿瘤相邻时,不能区分肿瘤侵犯还是压迫所致;

⑤肾静脉局限扩大时,不能区分是否瘤栓或其他栓子还是其他因素

造成,如当动、静脉瘘形成时,动脉血直接进入静脉冲击而使静脉

扩大;

⑥不能鉴别lcm以下转移淋巴结及大于lcm淋巴结是否为转移或炎

性改变。另外肿大淋巴结还易与异位小血管混淆。

ct检查确定肾癌侵犯程度的标准。

(1)肿块局限于肾包膜内:

患肾外形正常或局限性凸出,或均匀增大。突出表面光滑或轻度毛糙,如肿块呈结节状突入肾囊,表面光滑仍考虑局限在肾包膜内。

脂肪囊内清晰,肾周筋膜无不规则增厚。不能用脂肪囊是否存在判

断肿瘤是否局限在肾筋膜内,尤其是消瘦患者。

(2)局限在脂肪囊内肾周围侵犯:

肿瘤凸出并代替局部正常肾实质,肾表面毛糙显著,肾筋膜不规则

增厚。脂肪囊内有边界不清的软组织结节,线状软组织影不作诊断。(3)静脉受侵:

肾静脉增粗成局部呈梭状膨隆,密度不均匀,异常增高或降低,密

度改变与肿瘤组织相同。静脉增粗的标准,肾静脉直径>0.5cm,

上腹部下腔静脉直径>2.7cm.

(4)淋巴结受侵:

肾蒂,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以及其间的圆形软组织影。增强后密度

变化不显著,可考虑为淋巴结,<1cm者不作诊断,≥lcm考虑为转

移癌。

(5)邻近器官受侵:

肿块与邻近器官的界限消失并有邻近器官的形态和密度改变。若单

纯表现为肿瘤与邻近器官间脂肪线的消失不作诊断。

(6)肾盂受侵:

肿瘤入肾盂的部分边缘光滑圆润呈半月形成弧形受压,延迟扫描在

肾功能较好时可见

受压肾盂肾盏中的造影剂边缘光滑整齐,则认为是肾盂肾盏单纯受压。如肾盂肾盏结构消失或闭塞以及全部被肿瘤占据,则提示肿瘤

已穿破肾盂。

几个提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征象:

1、病灶突出比:大于1/2,即病灶主体部分位于肾轮廓外的以raml

居多;

2、皮质掀起征:是在皮质内生长的肿瘤缓慢向肾外膨胀生长,最终

突破皮质并将相邻的皮质掀起所致。肾细胞癌(rcc)呈侵袭性生长,该征象少见;

3、肿瘤内血管影:raml的畸形血管粗大,而rcc肿瘤血管较细小;

4、钙化:rcc内出现的几率为10%,是特征性征象,而raml肿瘤

内钙化罕见;

5、aml好发女性,是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第1类合并结节性硬化;rcc好发于男性(男女比约为2:1),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

鉴别诊断

行穿刺活检,轻易地放弃随诊或贸然地进行手术都是不可取的。出

血时增强无强化。

2.肾错构瘤:又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肾脏良

性肿瘤,在b超和ct图像上都有特征性表现,临床上容易与肾癌进

行鉴别。典型的错构瘤内由于有脂肪成分的存在,b超示肿块内有中强回声区,ct示肿块内有ct值为负值的区域,增强扫描后仍为负值。肾癌与肾错构瘤的鉴别要点在于肾癌内没有脂肪组织而错构瘤内有

脂肪组织。但少数情况下,肾细胞癌组织中也会因含有脂肪组织,

造成误诊。另外,含脂肪成分少的错构瘤被误诊为肾癌的情况也不

少见。分析造成误诊的原因有:有些错构瘤主要由平滑肌构成,脂

肪成分少;瘤内出血,掩盖脂肪成分,致b超和ct无法辨别;肿瘤

体积小,由于容积效应,ct难以测出肿瘤的真实密度。对此种情况,加做ct薄层平扫,必要时b超引导下针吸细胞学检查可有助于诊断。也有作者认为,错构瘤内出血掩盖脂肪组织的ct特征比较显著,但

对b超结果的干扰则较少。

3.肾脏淋巴瘤:肾脏淋巴瘤少见但并不罕见,肾脏淋巴瘤在影像学

上缺乏特点,呈多发结节状或弥漫性湿润肾脏,使肾脏外形增大,

腹膜后淋巴结多受累。

4.肾脏黄色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严重慢性肾实质感染的特殊类型,

形态学上有两种表现:一种为弥漫型,肾脏体积增大、形态失常、内

部结构紊乱,不容易与肿瘤混淆;另一种为局灶性,肾脏出现局限

性实质性结节状回声,缺乏特异性,有时与肿瘤难以鉴别。但这部

分病人一般都具有感染的症状,肾区可及触痛性包块,尿中有大量

白细胞或脓细胞。

5.肾脏炎性假瘤: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腰痛、低热和血尿,腰部有

时可扪及包块,也可无任何症状于体检时发现,和肾癌的临床表现

极为相似。临床上较为少见,有以下情况值得注意:肿块边界不整齐,包膜不完整,形态不规则;肿块与相邻的肾周围有炎症图像或

肾周有血肿、积液等,提示有非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6.肾癌与肾盂癌的鉴别诊断

a. 在ct上肾癌的典型表现为多血管病灶,增强时病灶强化的比肾盂

癌更为明显;

b. 肾盂癌通常位于肾中部,可向肾皮质内侵袭,而肾癌往往位于肾

外周向内侵袭肾窦; c. 肾盂癌肿瘤细胞学临床诊断检查有可能呈阳性,并有可能有输尿管、膀胱病变,而肾癌通常肿瘤细胞学临床诊

断检查呈阴性,病理变化局限于肾部;

d. 肾盂癌早期即有肉眼血尿,而肾癌须肿瘤侵犯肾盂、肾盏以后才

见血尿;

e. 肾癌临床诊断检查诊断重点依靠ct,而肾盂癌临床诊断检查诊断

重点依靠排泄性或逆行泌尿系造影,也可行ctu(ct尿路重建)检查。肾癌的早期诊断应注意以下的一些变化:

(1)肾脏局部皮髓质的改变:

早期病变会造成皮髓质的分界不清,肾柱的正常形态消失,在中高

场磁共振成像仪中以t1wi或t1wi+脂肪抑制(频率饱和法)显示为好; (2)肾脏轮廓的变化:

早期的病变只是造成肾脏局部形态的隆起,此时肾脏包膜完整,脂

肪囊完整,在这种情况下要与正常的肾脏轻度变异鉴别;

(3)病灶动态增强扫描的观察:

增强扫描皮质期有助于提高肾癌诊断的准确性,肿瘤强化高于正常

肾皮质强化程度的定义为富血供肾癌,而低于正常肾皮质强化程度

的定义为少血供肿瘤。由于肾癌是

多血管肿瘤,有丰富的血流,强化明显,上升及下降的速度较快,

而正常的肾脏皮质强化的特点是上升陡峭而下降较平缓。

14、乳腺癌

时间曲线-信号强度:乳腺动态增强曲线,形态根据强化峰值及对比

剂廓清的时相按buadu等的标准分为3型。

A型:峰值出现于3min内,其后时相出现信号下降,下降幅度>10%;

B型:在早期信号时相出现信号上升,其后为一平台,强化峰值出

现于3~7min;C型:无明确峰值出现,整个过程信号始终在上

升中或平滑状态。

平扫及动态增强恶性肿块诊断标准为:动态曲线呈A型或B型加上

形态观察强化的肿块境界不清或形状不规整,否则为良性肿块。

一般认为肿瘤组织的强化程度和方式,源自肿瘤的微血管数量和空

间分布,反映病灶的生长特征和血液灌注情况。恶性病变强化明显

并具快速流出特征,而良性病变则是随时间的延长强化程度增强。

对于增强后动态扫描曲线,本组病例恶性病变50%为A型曲线,50%为B型曲线;良性病变48%为B型曲线;51%为C型曲线;作为对

照的正常腺体测定区域动态曲线均为C型曲线持续上升型。因此A

型及C型有较高的特异性,但良恶性病变均可为B型曲线,有近半

数的重叠。

良恶性病变均可为B型曲线,重叠过多;所以仅凭时间-信号强度曲

线区分癌和血供丰富良性病变的作用有限,而且对于没有明显临床

症状乳腺炎性病变病人的鉴别诊断没有帮助,因为炎性组织也会显

示显著的强化,可与恶性组织相混淆;因此还应结合形态学分析,

提高对病变性质的鉴别能力。

良性肿瘤如纤维腺瘤,一般情况下形态表现边缘光整,信号均匀,

强化效应均一;也可有分叶如植物的块状茎样生长,但边缘非常光

滑锐利,均匀强化。

恶性肿瘤影像学征象是中央坏死及边缘显著强化,无论病灶大小周

边均显示不规整或有毛刺,部分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可大片相连

或散在分布呈大小不一斑片状,无明确边

【篇三:医学影像学重点笔记】

医学影像学复习重点

总论重点:

x线的特性:x线成像是利用了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和电离效应的特性。

x线防护:时间防护、屏蔽防护、距离防护

ct值:x线通过穿透人体组织后,可计算出每一单位体积的x线衰

减系数,即u值,u值可转变为ct值,代表同一单位的组织密度。

窗宽窗位:窗宽代表ct值的范围,窗位是窗宽的中心位置。

部分容积效应:如果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物质,则测得的ct值代表它们的平均值而不能如实反映其中任何一种物质

的ct值,这种现象即为部分容积效应。

血流成像:血液的流空现象使血管腔不使用对比剂即可显影,流动

血液的信号与流向、流速,层流和湍流等有关,与扫描的序列、信

号采集方法有关。

三维成像:mr可获得人体横断面、冠状、矢状面的图像,根据影像

诊断需要,可行任何方向断面成像,有利于病变的三维定位和对病

变的立体理解。

x线成像包括普通x线成像、数字化x线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以密度反映人体组

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为x线穿透某部位的组织结构后的投影

总和。

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或信息来源是影像的图像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相邻组织间的密度差别。组织结构和器官内部密度和厚度的差

别是产生影像对比和形成影像的基础。

人体内部组织密度可分为①高密度组织,如骨骼和钙化灶;②中等

密度,如韧带、肌肉、神经、实质脏器、结缔组织和体液;③低密

度组织,如脂肪组织,呼吸道、消化道、鼻旁窦和乳突窦内的空气。疾病可以改变人体内的组织密度。因此具有不同组织密度的病变能

够产生相应的病理学x线影像。影像诊断是对图像观察、分析、归

纳而作出的,不同成像技术在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影像

学检查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价值是肯定的,影像诊断有时可能与病理诊断不符合是其限度。

分析要点:病变的位置、病变的数目、病变的形态、病变的密度、病变的大小、病变的边缘、邻近的改变、功能的改变。

数字化减影(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使血管影更加清晰的技术。方法是特指把应用造影剂前后获得的两幅影像相减后获得的血管造影图像。

ct图像是真正的x线断层图像,能使人体部位任何层面的组织密度分布图像化。

磁共振成像是以人体组织中的核子(主要是1h)产生人体组织结构的图像。由于1h在从体内含量最丰富,而且只有质子而没有中子,成为人体组织成的基本物质,mr 的信号主要是靠核子内带正电的质子的旋进(spine)产生,故称质子成像。

骨骼系统重点:

骨与软组织基本病变: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增生、骨内与软骨内钙化、骨质坏死、矿物质沉积、骨骼变形、周围软组织病变。

骨质疏松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x 线表现主要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骨皮质出现分层和变薄现象。疏松的骨骼易发生骨折。

骨质软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x线表现也是骨密度减低,与骨质疏松不同的是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承重骨骼常发生变形,可有假骨折线形成。

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全无骨质结构。

骨质增生硬化是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骨小

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

骨膜增生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x线表现早期是一段长短不定,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同骨皮质间可见1~2mm宽的透亮间隙。继而骨膜新生骨增厚。骨内与软骨内钙化原发于骨的软骨类肿瘤可出现肿瘤软骨内钙化,骨梗死所致骨质坏死可出现骨髓内钙化,少数关节软骨或椎间盘软

骨退行性变也可出现软骨钙化,x线表现为颗粒状或小环状无结构的

致密影,分布较局限。

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形成死

骨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供应的中断,x线表现是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死骨的形态因疾病的发展阶段而不同。

矿物质沉积指铅、磷、铋等进入体内,大部沉积于骨内,在生长期

主要沉积于生长较快的干骺端,x线表现为多条横行相互平行的致密带,厚薄不一。

骨骼变形多与骨骼大小改变并存,可累及一骨、多骨或全身骨骼。

局部病变或全身疾病均可引起。骨折根据骨折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

和不完全性。根据骨折线的形状和走向,可将骨折分为线形、星形、横行、斜行和螺旋形骨折。复杂的骨折又可按骨折线形状分为t形、

y形等。根据骨碎片情况可分为撕脱性、嵌入性和粉碎性骨折。

确定移位时,在长骨以骨折近段为准,借以判断骨折远段的移位方

向和程度。

骨折端可有成角还可发生旋转移位。

骨折断端的内外、前后和上下移位称为对位不良,而成角移位则称

为对线不良。

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结合,外力可经过骺

板达干骺端引起骨骺分离,即骺离骨折。

由于骨骺软骨不能显影,所以它的骨折并不能显示,x线片上只显

示为骺线增宽,骺与干骺端对位异常。还可以是骺与干骺端一并撕脱。

在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

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而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即青枝骨折。

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是先形成肉芽组织,再由成骨细胞在肉芽组织

上产生新骨,称为骨痂。依靠骨痂使骨折断端连接并固定。x线片首

先可见骨折线变得模糊不清。继而随着骨痂的形成和不断增多,骨

折断端不再活动,骨痂范围加大,生长于骨折断端之间和骨髓腔内,使骨折联接坚实,骨折线消失。骨骼还能进行再建,使断骨恢复正

常形态。

骨折愈合的速度与患者年龄、骨折类型及部位、营养状况和治疗方

法有关。

化脓性骨髓炎(pyogenicosteomyelitis)常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进人

骨髓所致。细菌可经:1、血行感染;2、附近软组织或关节直接延伸;

3、开放性骨折或火器伤进入。其中以血行感染最多,好发于儿童和

少年,男性较多。长骨中以胫骨、股骨、肱骨和桡骨多见。

根据病情发展和病理改变,可分为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和慢性化脓性

骨髓炎。

骨骼的改变在干骺端骨松质中出现局限性骨质疏松,继而形成多数

分散不规则的骨质破坏区,骨小梁模糊、消失,破坏区边缘模糊。

可引起病理性骨折。

骨皮质周围出现骨膜增生,表现为一层密度不高的新生骨与骨干平行,当骨皮质血供发生障碍时可出现骨质坏死,常沿骨长轴形成长

条形死骨。

骨结核(tuberculosisofbone)是以骨质破坏和骨质疏松为主的慢性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系继发性结核病,原发病灶主要在肺部。结核杆菌经血行到骨或关节,停留在血管丰富的骨松质内,如椎体、骺和干骺端或关节滑膜而发病。

骺和干骺端是结核在长骨中的好发部位。干骺端结核病灶内干酪坏

死物可形成脓肿。x线片可见骨松质中出现一局限性类圆形、边缘较

清楚的骨质破坏区,邻近无明显骨质增生现象。骨膜反应少见,在

骨质破坏区有时可见碎屑状死骨,密度不高,边缘模糊,称之为“泥沙”状死骨。

病变发展易破坏骺而侵入关节,形成关节结核。

脊椎结核(tuberculosisofspine)以腰椎多见。病变好累及相邻的两

椎体,主要引起骨松质的破坏,椎

体塌陷变扁或呈楔形。早期引起软骨板破坏,而侵入椎间盘,使椎

间隙变窄,甚至消失和椎体互相嵌入融合而难于分辨。

病变广泛,常出现后突变形。病变在破坏骨质时可产生大量干酪样

物质流入脊柱周围软组织中而形成冷性脓肿。可表现为腰大肌轮廓

不清或呈弧形突出。胸椎结核的脓肿在胸椎两旁,形成椎旁脓肿,

表现为局限性梭形软组织肿胀,边缘清楚。在颈椎,则使咽后壁软

组织增厚,并呈弧形前突。

冷性脓肿较久可有不规则形钙化。

骨肿瘤并不多见,恶性骨肿瘤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但恶性骨

肿瘤多发生在青壮年,往往致残或致命,因而也是当前临床诊治的

重要课题。

医学读书笔记大全

医学读书笔记大全 医学读书笔记大全篇1 1.第一本医学书籍:细胞生命的礼赞 细胞生命的礼赞,是我近期阅读的一本有关细胞生物学的重要书籍。作者在书里以美妙且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细胞的复杂性和生命力。书中的一些概念如“干细胞”、“细胞周期”等,让我对生命的基础有了更深的理解。 2.第二本医学书籍:基因解码 基因解码是一本关于基因诊断和治疗的书籍。我对基因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理论阶段,这本书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基因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以及如何利用基因信息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3.第三本医学书籍:神经科学的理解 神经科学的理解是我在神经科学领域的一本重要参考书。它深入探讨了神经元之间的交流,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神经元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认知。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 4.第四本医学书籍:细胞疗法 细胞疗法是一本介绍如何利用干细胞进行疾病治疗的书籍。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干细胞如何在体内再生其他细胞,以及如何利用这种能力治疗许多不同类型的疾病。 5.第五本医学书籍:从微生物到免疫系统 从微生物到免疫系统是另一本介绍微生物与免疫系统之间关系的书籍。我对微生物的理解有限,这本书帮我建立了更全面的微生物生态学框架,理解了免疫系统如何与微生物共生,以及这种共生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

总的来说,这些书籍使我对医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使我对未来的医学有了更明确的期望。我希望在未来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医学读书笔记大全篇2 医学读书笔记:普适性书籍 1.《医学伦理学》(第10版):本书从伦理学角度出发,讨论了医学领域的道德问题。它强调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及医生对患者的责任。 2.《病理学》(第10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人体各系统的病理生理学知识,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结局等。它帮助我们理解人体各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内科学》(第10版):这本书涵盖了各种内科学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它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 4.《外科学》(第10版):这本书介绍了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技巧和术后护理。它帮助我们理解外科手术的基本原理和实践。 5.《神经科学》(第10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神经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等。它帮助我们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相关疾病。 医学读书笔记:专业性书籍 1.《神经影像学》:本书详细介绍了神经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技术。它帮助我们理解神经影像学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成像原理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超声探头(换能器):是一种利用正压电效应将从人体组织、脏器反射回的超声脉冲回 波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由接收电路进行放大、信息处理形成各种图像的装置。 2、X线强度(I):直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x线束的方向上单位面积上的X线光子数目(N) 与能量(hν)乘积的总和。 3、X线的质:又叫线质,它表示X线的硬度,即穿透物质本领的大小。 4、光电效应:也称光电吸收。能量为hν的光子通过物质时与物质原子的内层轨道相互作 用,将全部能量交给电子,获得能量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变成自由电子,而光子本身整个的被原子吸收,该过程称为光电效应。 5、康普顿效应:又称康普顿散射。是射线能量被部分吸收而产生散射线的过程。 6、电子对效应:在原子核场中,当辐射光子能量足够高时,在它从原子核旁边经过时,在 核库仑场作用下,辐射光子可能转化成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这种过程称作电子对效应。 7、X线照片的密度:是指照片的暗度或不透明程度,也成黑化度。 8、照片对比度:指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包括物质对比度、X线对比度、胶片对 比度、照片对比度和人工对比度等物种对比度,五种对比度在成像过程中相互关联。9、影像清晰度:指图像能显示更多细节和具有清晰边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辨 力、模糊度和影像噪声。 10、模糊:物体中每个点经过空间传递成像后,一定能够会被扩展增大变得模糊一些, 不可能在影像内真实的还原。这种物理现象称为模糊。模糊在X线影像上两种具体表现形式,即背景模糊和影像失锐。 11、影像噪声:医学影像学上将照片密度或影像亮度的随机变化称为影像噪声。通常由 量子噪声、增感屏噪声、X线胶片噪声引起。 12、滤线栅:用于滤除散乱射线对胶片的影响,提高X线对比度的装置。应置于人体 和胶片之间,可将大部分的散射线滤去,只有很小一部分的散射线漏过。 13、模/数(A/D):指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形式,即把连续的模拟信号分解成离散的信 息,并分别赋予相应的数字量级,完成这种转换的元件称为模数转换器(简称A/D转换器或ADC) 14、灰阶:在影像或显示器上所呈现的黑白图像上的各点表现出不同深度的灰色,把白 色和黑色之间分成若干级,称为灰度等级,表现的灰度信号的等级差别称为灰阶。 15、原始数据:有探测器直接接收到的信号,将放大后再通过A/D转换所得到的数据。 16、窗宽:表示数字图像所显示灰阶范围,即放大的灰度范围上下限之差。 17、窗宽:又称窗水平。是图像显示中放大的灰度范围平均值,即放大灰度范围的灰度 中心值。 18、噪声:为图像中可见的斑点、细粒、网纹或雪花状的异常结构,是影响影响质量的 重要因素。 19、信噪比(SNR):用来表示信号强度与噪声强度之比的参数。SNR越大,噪声对信 号的影响越小,信号传递质量就越高。 20、三维重建:三维图像重建是指利用获得的连续二维断层图像信息,按照体绘制、面 绘制等运算方法,重建出反映组织三维信息的三维影像。 21、CT值:国际上对CT值的定义为:CT影像中每个像素所对应的物质对X线线性 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实际应用中,均以水的衰减作为基准,故CT值定义为:将人体被测组织的吸收系数μx与水的吸收系数μw的相对值。

【读书笔记】大脑胶质瘤病

【读书笔记】大脑胶质瘤病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胶质瘤病 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为一种颅内少见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有头痛、记忆力下降、性格改变及精神异常,病程数周及数年不等。病理组织学特点是胶质瘤细胞(通常为星形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弥漫过度增生,病变沿血管及神经轴突周围浸润性生长,神经结构保持相对正常。病灶主要累及脑白质,累及大脑灰质少见;病变区域脑组织弥漫性轻微肿胀,边界不清;肿瘤浸润区域脑实质结构破坏不明显,坏死、囊变或出血很少见。 MR表现 肿瘤细胞多浸范大脑半球的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均可受累,白质受累更著,引起临近脑中线结构对称性的弥漫性浸润,尤以胼胝体弥漫性浸润更常见。病变多侵犯额颞叶,还可累及基底核、脑干、小脑、软脑膜及脊髓等处。MRI特点为,在TIWI呈片状弥散性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较均匀。T2WI显示病变更清楚。病灶边界模糊,常有脑水肿表现。病变呈弥漫性浸润生长,受累区域脑组织肿胀,脑沟变浅或消失,脑室变小。由于神经胶质肿瘤只是弥漫性瘤样生长,保存了原有的神经解剖结构,因此MRI多无明显的灶性出血及坏死。

鉴别诊断 1、多中心胶质瘤:本病系颅内同时原发两个以上胶质瘤,各瘤体间彼此分离,无组织学联系。脑胶质瘤病为胶质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影像表现为大片状。 2、其他恶性浸润胶质瘤: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此类胶质瘤有囊变坏死,MRI信号不均匀,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时有不同形式的明显强。 3、各种脑白质病及病毒性脑炎:脑胶质瘤病早期影像与其有相似之处,有时无法鉴别。但大多数患者在应用大量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复查MRI多显示肿瘤细胞浸润发展,肿瘤增大,占位效应逐渐明显,可资鉴别。 总结:胶质瘤病侵及两个以上脑叶,弥漫性浸润生长,易于血管性白质病变混淆。有时,需要活检方能确诊。FLAIR序列显示病变优于T2WI,尤其是累及皮质及胼胝体的病变,对诊断此病有较大作用。 版权声明

医学影像学读书笔记

医学影像学读书笔记 【篇一:医学影像学笔记】 医学影像学学习重点 总论重点: x线的特性:x线成像是利用了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和电离效应的特性。 x线防护:时间防护、屏蔽防护、距离防护 ct值:x线通过穿透人体组织后,可计算出每一单位体积的x线衰 减系数,即u值,u值可转变为ct值,代表同一单位的组织密度。 窗宽窗位:窗宽代表ct值的范围,窗位是窗宽的中心位置。 部分容积效应:如果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物质,则测得的ct值代表它们的平均值而不能如实反映其中任何一种物质 的ct值,这种现象即为部分容积效应。 血流成像:血液的流空现象使血管腔不使用对比剂即可显影,流动 血液的信号与流向、流速,层流和湍流等有关,与扫描的序列、信 号采集方法有关。 三维成像:mr可获得人体横断面、冠状、矢状面的图像,根据影像 诊断需要,可行任何方向断面成像,有利于病变的三维定位和对病 变的立体理解。 x线成像包括普通x线成像、数字化x线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以密度反映人体组 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为x线穿透某部位的组织结构后的投影 总和。 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或信息来源是影像的图像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相邻组织间的密度差别。组织结构和器官内部密度和厚度的差 别是产生影像对比和形成影像的基础。 人体内部组织密度可分为①高密度组织,如骨骼和钙化灶;②中等 密度,如韧带、肌肉、神经、实质脏器、结缔组织和体液;③低密 度组织,如脂肪组织,呼吸道、消化道、鼻旁窦和乳突窦内的空气。疾病可以改变人体内的组织密度。因此具有不同组织密度的病变能 够产生相应的病理学x线影像。影像诊断是对图像观察、分析、归 纳而作出的,不同成像技术在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影像 学检查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价值是肯定的,影像诊断有时可能与病 理诊断不符合是其限度。

医学影像读后感

医学影像读后感 医学影像读后感 医学影像是一种重要的诊断工具,通过使用不同的技术,如X 射线、CT扫描、MRI和超声波,可以获取人体内部的详细结 构和功能信息。在我阅读相关的文献和研究后,我对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医学影像技术为医生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相比传统的手术和组织活检,医学影像不需要切开患者的身体,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术后的恢复时间。同时,医学影像技术可以提供更精确和直观的图像,有助于医生深入理解疾病的发展和病理过程。 其次,医学影像技术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上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医学影像进行分析和解读,医生可以及早发现病变和异常,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类型,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计划。 此外,医学影像技术还可以用于术前和术中的导航和定位。对于复杂的手术,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病变、器官和组织的位置,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当然,医学影像技术也有一些局限性,如辐射暴露和图像解读的主观性。辐射暴露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使用医学影像技术时需要谨慎,并严格遵守相关的辐射保护

措施。另外,对医学影像的解读也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以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情况。 总之,医学影像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还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手术导航。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医学影像技术的局限性,并在使用时谨慎。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和研究,相信医学影像技术将会在未来发展出更多更先进的应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书笔记】脑外常见2种肿瘤

【读书笔记】脑外常见2种肿瘤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读者信息: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人民医院初艳龙 所读书籍:《颅脑和头颈部CT诊断》 原著主编:高艳、郭锬、张璋 一、脑膜瘤 1.本病是颅内最常见的脑外肿瘤,起自蛛网膜粒的蛛网膜帽状细胞。发生率仅次于胶质瘤,多位单发,以中老年女性多见。 2.部位:好发于幕上硬膜窦附近,最常见部位为矢状窦旁和大脑凸面,其次为桥小脑角区、蝶骨、鞍隔、鞍结节、侧脑室内 3.CT:平扫可见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晰,有瘤周水肿,钙化常见;可见肿瘤与颅骨内板或硬膜广基底相连,皮质受压移位,肿瘤邻近脑池、脑沟扩大,具有脑外肿瘤特征。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均一强化,典型病例可见肿瘤邻近硬膜明显线状强化,表现为硬膜尾征 4.脑膜瘤属于脑膜内皮细胞肿瘤,可能来源于蛛网膜绒毛或胚胎残余,WHO分11种亚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内皮细胞型脑膜瘤 血管周细胞瘤 又称血管外皮细胞瘤,起源于围绕在毛细血管及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周围的血管周细胞,是一种罕见的具有侵袭性的肿瘤。 多见于中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发生颅外转移,复发率高。 颅内的HPC由于其影像表现与脑膜瘤相似,曾被认为是后者的一个亚型。目前WH0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已经把HPC归于脑膜肿瘤的“间叶性,非脑膜上皮细胞肿瘤”中。

影像表现 CT平扫:肿瘤呈略高密度,边界多较清晰,呈不规则分叶状,瘤内低密度的囊性变或坏死多见,肿瘤附近骨质一般无反应性增生,且可发生局限性溶骨破坏 ,病灶内部钙化少见 ,这不同于一般脑膜瘤。 MRI表现:肿块一般位于脑外,附着于硬膜,边界清楚,呈分叶状、圆形或椭圆形,以分叶状多见。血管外膜细胞瘤的 MRI 信号变化很复杂 ,T1WI上病灶呈等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上呈等或略低信号 ,也可表现为高信号 ,瘤周水肿多较明显 ,常见血管流空影 ,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病变以窄基底附着于硬膜,一般无“硬膜尾征”。 血管造影:可见肿瘤染色明显,瘤内血管为不规则排列,不同于脑膜瘤血管均匀排列 ,有的呈血管畸形样表现。 MRS:明显升高的Cho峰,轻微的脂质峰,缺乏Ala峰和Glx峰,Ala峰和Glx峰的缺乏及MI峰显著升高有助于与典型脑膜瘤鉴别。 鉴别诊断 1 、脑膜瘤:颅内最常见的脑外肿瘤,起源于蛛网膜的帽状细胞,多为良性,常见于成年女性,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可见钙化,坏死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后均匀强化,由于肿瘤生长缓慢,故常见“脑膜尾征”和骨质增生。瘤细胞多呈同心圆状包绕成紧密的漩涡,常见沙砾小体。 2、胶质瘤:为脑内肿瘤,其形态一般不规则,多为环行强化,瘤周水肿较血管周细胞瘤明显。 3、淋巴瘤:好发于基底节和脑室旁、半球周边一带实性占位性病变,多发的病灶呈区域性分布;DWI呈高信号,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

医学影像学 应考笔记

医学影像学应考笔记 第一章 X线成像 一、X线的产生与特性 X线的产生: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产生的。 TX线的特性: 1穿透性:X线成像基础; 2荧光效应:透视检查基础; 3感光效应:X线射影基础; 4电离效应:放射治疗基础。 X线成像波长为:0.031~0.008nm 二、X线成像的三个基本条件 1 X线的特征荧光及穿透感光 2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的差异 3显像过程 三、X线图象特点 X线是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一图像组成的,是灰阶图象。 四、X线检查技术 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这种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线影像对比的基础。 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器官,可以认为的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 五、N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运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使血管清晰的成像技术。@ 正常X线不能显示:滋养管、骺板 第2章骨与软骨 第一节检查技术 特点: 1有良好的自然对比 2骨关节病诊断必不可少 3检查方法发展快 4病变定位准确,定性困难需要结合临床。 一普通X线检查 透视、射片:首选射片,一般不透视。 射片原则: 1正、侧位; 2包括周围软组织和邻近关节、相邻锥体;3必要时加射健侧对照。 二造影检查 1关节照影、 2血管照影 三 CT检查(优点) 1发现骨骼肌肉细小的病变; 2限时复杂的骨关节创伤; 3 X线病可疑病变; 4骨膜增生; 5限时破坏区内部及周围结构。 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 一正常X线表现:(掌握) 小儿骨的结构:骨干、干骺端、骨骺、骺板。主要特点是骺软骨,且未骨化。 成人骨的结构:干骺端与骺结合,骺线消失,分骨干、骨端。 四肢关节:包括骨端、关节软骨和关节束。软骨和束为软骨组织不显示,关节间隙为半透明影。 滑膜关节的解剖结构:关节结骨端、关节囊、关节腔。 X线上的关节间隙包括:关节软骨、解剖关节间隙和少量滑液。 盘 二骨骼的基本病变表现:“三低三高”(掌握)

现代全身ct诊断学第四版书评

现代全身ct诊断学第四版书评 《现代全身CT诊断学第四版》书评 《现代全身CT诊断学第四版》是一本全面介绍现代CT诊断技术和应用的权威教材。本书由多位国内外知名的CT专家和医学教授共同编写,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全面的内容受到了广大医学界人士的高度赞誉。 本书按照全身各器官系统的解剖和病理特点进行组织,全面介绍了CT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首先,本书从CT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参数入手,详细讲解了CT扫描的各种技术和方法,包括螺旋CT、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等。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现代CT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非常重要。 接下来,本书重点介绍了CT在头颈部、胸部、腹部、盆腔等各个器官系统的应用。例如,在头颈部的疾病诊断中,CT能够清晰显示颅脑、颈椎、喉部等结构的解剖和病理变化,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在胸部的疾病诊断中,CT能够检测肺部结节、肺炎、胸腔积液等病变,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在腹部和盆腔的疾病诊断中,CT能够清晰显示肝脏、肾脏、胰腺等脏器的解剖和病理变化,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本书还介绍了CT在肿瘤诊断、心血管疾病诊断、骨骼系统疾病诊断等方面的应用。例如,在肿瘤诊断中,CT能够准确评估肿瘤的大小、

位置和浸润范围,为肿瘤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CT能够检测冠状动脉狭窄、动脉瘤等病变,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在骨骼系统疾病诊断中,CT能够清晰显示骨骼的解剖和病理变化,为骨折、骨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书还介绍了CT在儿科、急诊和介入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例如,在儿科疾病诊断中,CT能够清晰显示儿童各个器官系统的解剖和病理变化,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在急诊情况下,CT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出肺部感染、脑出血等病变,为紧急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在介入治疗中,CT引导下的介入手术能够精确定位和治疗病变部位,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作为一本全面介绍现代CT诊断技术和应用的教材,《现代全身CT诊断学第四版》既系统地介绍了CT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又详细介绍了CT在各个器官系统和临床领域的应用。该书内容丰富、权威,对于从事医学影像学和放射诊断的专业人士以及临床医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临床实践,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我相信,该书一定会成为广大医学界人士的必备工具书。

医学影像诊断学读书笔记

医学影像诊断学读书笔记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门涉及医学影像技术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医学影像进行观察和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建议。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1. 医学影像技术的分类: - 放射学:如X线摄影、CT扫描、MRI、核医学等; - 超声学:利用超声波进行影像生成和诊断; - 核医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影像生成和诊断; - 影像导航技术:如导航支持下的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等。 2. 医学影像的基本原理: - 吸收:不同组织对X射线、CT射线或其他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影像; - 散射:射线在组织中散射时,会产生一些背景噪声; - 传播速度:不同组织对射线的传播速度不同,如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与组织的密度和弹性有关; - 反射:超声波在组织界面处发生反射,从而形成超声影像。 3. 医学影像的基本解剖结构: - 骨骼:X线摄影和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骨骼结构; - 软组织:MRI和超声波可以更好地显示软组织结构; - 血管:核医学和血管造影可以观察血管情况。 4. 医学影像的临床应用: - 诊断疾病:通过医学影像可以观察异常结构、肿瘤、炎症等,

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 - 评估治疗效果:通过影像技术可以观察治疗后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 术前规划:影像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帮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 5. 医学影像的注意事项: - 辐射安全:对于放射学影像技术,要注意辐射对人体的安全影响,尽量减少辐射剂量; - 对比剂反应:一些影像检查需要使用对比剂,要注意对比剂引起的过敏反应和肾脏损伤风险; - 解读技巧:医学影像的解读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以上是我在学习医学影像诊断学时的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深刻领悟“肝细胞腺瘤”的MR表现【读书笔记】

深刻领悟“肝细胞腺瘤”的MR表现【读书笔记】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以下内容根据:登封市中医院郭赞央老师日常读书笔记整理而成,特此声明 概述 肝细胞腺瘤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约为90%,与口服避孕药及雌激素明显相关。其与服药时间及剂量呈正比,停药后肿瘤可自行消失。本病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病理 病理上肿瘤大小为1-19cm,平均3-5cm,有光滑的假包膜,边界清楚,包膜下可见粗大的血管。约10%病例为带蒂肿块。镜下肿瘤有正常的肝细胞构成,内可见糖原、脂质与胆汁沉积,结构紊乱,肝细胞索状排列,期间为扩张的肝窦,这些肝窦有增生肝动脉分支供血,瘤内无成熟的胆管及门脉系统,并有营养不良性坏死。并发症主要是出血和癌变。肿瘤有完整或不连续的纤维包膜。本病约80%单发,合并糖原储积症Ⅰ型及Ⅲ型者可多发。将多于3个者称肝细胞腺瘤病,似与雌激素使用无关。但多发者进展为肝细胞癌的可能性增加。 影像 MR上肿瘤为混杂信号,其原因是内部的出血、坏死、脂肪变性、纤维包膜或瘢痕、瘤内异常血管及肝紫癜等。典型的为T1低信号至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常高于周围肝实质信号,T2为轻度高或等信号。瘤内脂质与糖原的含量决定T1信号,出血也可造成高信号。由于内含脂质,病变在反相位(out-of-phase)显示好,反相位或脂肪抑制序列上病变信号减低。约1/3患者可见假包膜,有纤维化及受压的肝实质构成,表现为T1低T2高信号,或T1T2均为低信号,类似于HCC。 注射对比剂后肝细胞腺瘤呈一过性明显强化,约1min后强化消退。

【读书笔记】再次认识髓鞘的形成和MRI表现

【读书笔记】再次认识髓鞘的形成和MRI表现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精品 Best 髓鞘的形成和MRI 髓鞘形成从妊娠6个月开始一直延续至成年,由周围神经系统开始,经脊髓、脑干最后至幕上组织。在出生后2年内,髓鞘形成以一种可预测的序列方式进展。研究显示,髓鞘形成序列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且与精神运动发育相关。 髓鞘化的进展遵循以下几个普遍原则:脑的后部,如枕部白质的髓鞘化优先于额颞叶白质,胼胝体压部先于膝部。 髓鞘化的进展: 近侧通路先于远侧(如脑干先于幕上) 感觉(视觉和听觉)先于运动 中央白质先于外周白质 后部先于前部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内容梗概 出生时或出生后短期内已形成髓鞘的区域:脑干背侧;小脑下脚与小脑上脚;中央沟旁区域;皮质脊髓束(半卵圆中心中央部及内囊后肢到大脑脚);腹外侧丘脑;视神经、视交叉及视束 白质髓鞘形成后,与灰质在T1WI上成高信号相比较,T2WI成低信号。 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T1WI是评估髓鞘化进展最有效的序列,与灰质相比,髓鞘化的区域在翻转恢复成像上成高信号;6个月以后绝大多数大脑白质在T1WI上成高信号,超过这段时间在评估髓鞘化过程就要依赖T2WI。到24个月时,除去位于枕顶叶侧脑室旁的终末区,髓鞘化的进程已大部分完成。这些终末区在长TR序列中呈模糊的高信号,这样的改变可以持续至30-40岁。 1 ---I期:新生儿:出生至出生后1个月 髓鞘形成进程的MRI表现: T1WI:高信号 T2WI:低信号 正常足月儿出生时: 放射冠中央 大脑脚、视束、桥脑、内囊后肢 丘脑腹外侧 小脑上蚓部、小脑上、下脚

【读书笔记】6种常见眼眶内病变CT表现

【读书笔记】6种常见眼眶内病变CT表现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读者信息: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人民医院初艳龙 所读书籍:《颅脑和头颈部CT诊断》 原著主编:高艳、郭锬、张璋 一、海绵状血管瘤 1.临床概述 本病是眼眶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占眼眶肿瘤的14.5%,好发于20~40岁女性,本病由畸形的血窦和纤维组织间隔构成,本质为先天性血管畸形;本病以眼球突出为主要症状,后期出现视神经受压、视力减退及眼球运动受限。 2.CT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多数位于眼后肌锥内,少数位于肌锥外,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平扫时密度均匀,与眼外肌密度相当,部分内可见钙化斑,眶尖透明区存在。 3.鉴别诊断 ①眶内神经鞘瘤:血供丰富且易发生坏死囊变,CT密度不均匀,强化迅速且不均匀,无渐进性强化特点。 ②炎性假瘤:眶内软组织边界不清,多伴有眼环增厚,眼外肌与视神经增粗,眶内脂肪减少或消失。

4.临床意义 眶尖透明区为眶尖三角形脂肪间隙,海绵状血管瘤通常保留眶尖透明区,提示肿瘤未向颅内浸润,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5.增强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时间较长,磁共振造影剂在肿瘤内部停留时间长且较敏感性高,显示渐进性强化过程较CT有优势。 二、炎性假瘤 1.临床概述 本病为发生于眼眶的非特异性炎症,可累及泪腺、眼外肌及脂肪等组织,中年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典型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睑肿胀、球结膜水肿、眼球运动障碍、视力障碍及眼部疼痛;本病主要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手术、放疗等方法治疗,但易复发。 2.CT表现 眶内局限或弥漫软组织影,边界不清,眼环及球后脂肪间隙常受累,根据眶内位置将眼眶炎性假瘤分为前部假瘤、后部假瘤、肌炎型、弥漫型及泪腺炎型;可同时累及眶内多个结构,强化程度多样,从轻度到明显强化均可。 ①前部假瘤:位于眼球后方,与眼球关系密切,密度不均,边缘不清,眼环增厚。 ②后部假瘤:眶尖部不规则软组织影,密度不均,边界不清。 ③肌炎型:单侧发病,眼外肌弥漫增粗,累及肌肉全部,眼外肌眼球附着点增厚。 ④弥漫型:不规则软组织填充眶内球后区,密度不均匀,眼环增厚,眼外肌、视神经增粗。 ⑤泪腺型:位于眶外上部泪腺区,多数为双侧,泪腺增大包绕眼球,密度均匀,略高于眼外肌。

深刻领悟“肝脏血管瘤”的MR表现【读书笔记】

深刻领悟“肝脏血管瘤”的MR表现【读书笔记】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以下内容根据:登封市中医院郭赞央老师日常读书笔记整理而成,特此声明 概述 肝血管瘤极其常见,一般小于5cm,大于10cm称为巨大血管瘤,约半数为多发性。肝血管瘤多位于肝脏包膜下,常累及右半肝,女性为男性的5倍。多无临床症状,多为其他原因影像检查发现。偶因肿瘤过大或破裂引起腹痛。 病理学 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瘤及毛细血管瘤4种,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病理上由相互连接的血管或血窦及疏松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呈海绵状,内衬单层内皮细胞,异常血管间有薄层纤维间隔,这些间隔可呈指状突入腔内,基质内可见钙化。供血来自肝动脉系统,内部血流缓慢。大的间隔内可见胆管结构。瘤内可出现血栓、钙化及瘢痕形成及动脉-门脉分流。 影像表现 约20%的肝血管瘤超声表现不典型,需进一步CT或MR,MR检查对肝血管瘤的检出很敏感。 肝血管瘤内为缓慢流动、非凝固的氧和血液,MR上典型的圆形或分叶状长T1、长T2信号,T1WI上信号与血液相近。中等加权T2WI 为高信号,且随着或波时间的延长信号增高,TE值为120-180ms时仍为高信号,有定性诊断价值,与其他肝脏肿瘤不同。当TR>2000ms及TE>100ms(尤其>160ms)是,血管瘤的信号与脑脊液相近。 据研究,血管瘤T2WI信号强度与瘤内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呈反比,

而与其内缓慢流动的血液的管腔大小呈正比。这种血管瘤信号随T2权重增加而保持高信号的特点称“灯泡征”。该征对诊断有提示作用,但并非血管瘤的特征。其他病变如富血管转移瘤(胰岛细胞肿瘤、肉瘤、嗜铬细胞瘤)及坏死与囊变的转移瘤也可见类似表现。血管瘤一般边界清晰,较小者内部均匀,超过4cm的由于内部纤维化、出血、血栓形成、透明变性及囊性变而信号不均匀,其中透明变性者在T2WI 仅为中高信号,分隔为低信号,甚至可见中央瘢痕。 本病动态增强具有特征性表现,早期呈边缘结节状强化,延迟扫描趋向均匀强化。 但有些血管瘤、尤其是大的血管瘤,即使延长时间足够长,中心也存在不强化区,原因是纤维化、血栓形成及变性。根据强化范围及对比剂填充的顺序。分三种类型:1型:动脉期快速均匀强化,延迟期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2型:早期周围结节状强化,对比剂渐进性向内充填及结节状强化融合,最终为均匀性对比剂填充;3型: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对比剂渐进性向内充填,但最终中心仍未低信号(图2-4-2)。第2型最为常见,<1.5cm的血管瘤多表现为1型,1.5-5.0cm 大小的血管瘤大多为2型强化,1/3为3型强化。大于5cm的血管瘤几乎均为第3型强化。强化类型主要取决于瘤内血管腔的大小、有无纤维化、出血,以及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 有的血管瘤动态增强还可见肿瘤周围的异常强化,包括引流静脉强化、瘤周肝实质楔形或结节状强化、静脉过早显影及相应肝实质强化。瘤周肝实质强化最常见于小的、快速强化的血管瘤,其原因为大量肝动脉供血或存在动脉-门脉瘘。 透明变性及硬化性肝血管瘤罕见,可能为本病的晚期表现,组织学上为广泛的透明性纤维化及血管腔阻塞,其MR与典型肝血管瘤不同。T2WI上其信号高于肝实质,但低于脑脊液,增强扫描早期无强化,平衡期仅见轻微周边强化。肝硬化肝内的血管瘤MR表现典型,但随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血管瘤可退化缩小及纤维化,有时需活检鉴别纤维化的血管瘤与乏血供的恶性肿瘤。罕见的情况下,肝血管瘤可为外生性,甚至带蒂,其平扫及强化特征与肝内血管瘤一致。

医学影像读书笔记

医学影像读书笔记 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医学影像学以使用各种成像技术来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医学影像的著作,从中学到了许多有关这一领域的知识,现在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特别感兴趣的内容。 首先,我想谈谈摄影的基本原理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相机捕捉图像。而在医学影像学中,同样也使用了类似相机的设备来记录人体内部的情况。比如说,X射线成像就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它利用了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来观察人体内部的骨骼和器官。 另一个我感兴趣的话题是MRI(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应用。MRI 技术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观察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方法。通过将人体放入一个强大的磁场中,然后通过给予轻微的无害辐射,可以生成非常详细和清晰的图像。MRI技术在检查脑部、骨骼和软组织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对MRI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而且还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人体内部的情况。 此外,我还发现医学影像学在与其他医学专业相结合的时候有着巨大的潜力。例如,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学的结合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确定和定位肿瘤位置,从而更精确地进行治疗。此外,医学影像还可

以与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相结合,帮助研究人员更深入地理解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变化。 最后,我还了解到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正朝着更加智能和便捷的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出现许多自动化医学影像分析的算法和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并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也被应用到医学影像学中,可以更直观和全面地展示人体内部的情况。 通过阅读这本医学影像学的著作,我深刻地认识到医学影像技术对于现代医学的重要性。它不仅为医生提供了一个直观、无创和高效的诊断工具,还为医学研究人员提供了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新途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相信医学影像学将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起来,医学影像读书笔记向我们展示了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它不仅帮助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而且为医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医学影像学将继续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步。

医学影像读书笔记

1、急性左心衰主要X线表现 a.心脏扩大; b.肺静脉扩张和肺瘀血; c.间质性或肺泡性肺水肿; d.胸膜水肿和胸腔积液; e.动态变化快(2〜3天吸收); f.本病应与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鉴别。 2、肺血减少 是指肺血流量的减少,由于右心排血受阻所引起。 X线上肺门血管细,肺门影缩小,右下肺动脉变细,肺纹理普遍细小、稀疏。肺野透明、清晰。正常肺动脉分支和其伴行支气管横断面基本相等,但在肺血减少时,肺动脉分支管径可明显小于支气管管径。严重的肺血减少。可由支气管动脉建立侧支循环,在肺野内显示为很多细小、扭曲而紊乱的网状血管影。肺血减少主要见于肺动脉狭窄、三尖瓣狭窄和其他右心排血受阻的先天性心脏病。 3、肺充血 肺动脉内血流量增多。主要见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X线表现为: A、两肺纹理增粗,增多,边缘清晰,锐利。 B、两肺门影增大,肺动脉段膨隆,右下肺动脉增粗,宽度超过15毫米。 C、动脉段、两肺门血管搏动增强,透视下见肺门舞蹈现象。 常见病:先心:房缺ASD,室缺VSD,甲亢性心脏病。 4、肺淤血: 肺静脉血增多,肺静脉回流受阻。常见病: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左心衰竭。 X线表现为: A、两肺纹理增粗,模糊,两上、下肺纹理增粗,为上、下肺静脉增宽。 B、两肺门影增大,模糊;无搏动。 C、两肺野透亮度降低。 5、房间隔缺损: X线表现决定于分流量,故婴儿期或年龄较大而分流量很少的可以表现为正常。达到一定分流量时,右心房、右心室因容量的过负荷而增大,肺血增多,而左心房大致正常,左心室相对发育较差,主动脉正常或缩小。在不同位置上表现为: 1)后前位:心脏左移,右上纵隔与右心缘影不明显,主动脉结缩小(心脏旋转使主动脉结影更小),肺动脉段突出,心尖上翘,肺血增多。 2)左、右前斜位:肺动脉段突起,心前间隙缩小,左心房不大,右心房不大,右心房段延长或隆起。 3)侧位:心前缘与胸骨接触面增加,心后三角存在。 6、室间隔缺损X线表现: X线表现完全受血液动力学异常所决定。小孔室缺的X线表现可在正常范围,肺动脉段平直或稍隆起,或心脏稍增大,以左心室为主。中孔室缺见有肺血多,肺动脉段隆起,从肺门动脉到肺野最外侧的血管纹理均增粗,且成比例均。心影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左、右心室均增大。左心房也有量的过负荷,所以也大,但因与左心室同时增大,所以检查时不明显。大孔室缺时右心室增大比左心室明显,心脏也随之顺时钟旋转,易与房缺混淆,由于高灌注性水肿,加之左心衰竭所到肺静脉高压,所以常伴有肺间质水肿及肺泡性水肿倾线

影像学读书笔记

影像学读书笔记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影像学读书笔记

一、脑梗死 (-)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1、病因:大或中等管径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一〉管腔狭窄、闭塞 2、病理:梗死后4-6小时出现缺血、水肿--〉坏死(少数24-48h可因再灌注-->出血性脑梗死)一〉1-2周后水肿减轻,出现液化,梗死区 3、呑噬细胞浸润、清除坏死组织、胶质细胞增生、肉芽组织形成一〉8-10周形成软化灶 4、病位:最常见大脑中动脉,其次大脑后、大脑前以及小脑主要动脉 5、年龄及危险因素:多见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患者。 6、起病方式:常于休息或睡眠中发病。 7、C T (1)CT表现平扫: 24小时内CT检查可无阳性表现,或仅显示模糊低密度影。24小时后CT可见低密度区, 特点是低密度区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 一致,同时累及皮质和髓质。 占位效应:脑梗死后2-13天为脑水肿高峰期,可出现占位效应(若占位效应超过1个月 应注意肿瘤可能)脑萎缩:大的梗死可见临近梗死部位脑室、脑池、脑沟扩大,患侧半球变小,中线移位。

(2)增强扫描:大多为不均匀强化,表现为脑回状、条状、环状或结节状强化,偶为均匀强化(主要是血脑屏障破坏、新生毛细血管和血流灌注过度所致) (3)优缺点:对脑出血显示优于MR,但因伪影影响对脑干、小脑诊断困难。 8、MRI (1) 6小时内由于细胞毒性水肿,DWI可发现高信号,此后发生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死亡,髓鞘脱失,血脑屏障破坏,Tl、T2弛豫时间延长一>1天至1周末,T1变短(脑水肿区蛋口含量升高所致)一〉后期小的病灶主要表现为脑萎缩,大的形成软化灶,Tl、T2显着延长。 (2)优缺点:可显示早期脑梗死(〈6h)显示幕下优于CT。 9、鉴别诊断: 不典型者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胶质瘤:占位表现更明显,多呈不规则强化 转移瘤:占位效应更明显,呈均匀或环形强化 脑脓肿:常呈规则的环形强化 脱髓鞘病变:多位于侧脑室周围,呈不规则斑片状强化或无强化 (二)腔隙性脑梗死 为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约1个月形成软化灶,直径在5-15mm., 一般临床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医学影像学笔记

医学影像学笔记 掌握: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检查技术、图像特点 熟悉:不同成像技术设备及成像性能,各种成像技术的临床综合应用。图像观察和分析,影像检查申请和影像诊断报告解读、医学影像诊断原则和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要点 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安全性,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与放射信息系统,分子影像学 重点与难点:不同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及特征,特别是MRI成像原理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被用于人体疾病检查,由此产生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 20世纪4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US)进行人体疾病诊断,形成了医学超声影像学。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ray CT,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新的成像技术。 常规X线成像也已发展为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和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X线 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设备引导下,应用经皮穿刺技术和导管、导丝等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与治疗的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x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 (一)传统X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 根据用途不同有不同的机型 胶片作为载体:胶片管理有诸多不便 空间分辨率较高 密度分辨率较低 图像的灰度不可调 X线诊断的新进展 医学的数字化是X线诊断最新和最重要的进展。医学影像的数字化主要是指医学影像以数字方式输出,直接利用计算机对医学数据快捷地进行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示。依原理不同分为两种 计算机X线成像(CR)数字X线成像(DR) 1、CR设备可与传统X线混合使用,而DR不能兼容,后者有多种机型(DR胃肠机、DR乳腺机、DR床旁机) 2、CR或DR摄片时均需要将透过人体的X线信息数字化——计算机处理——转化为模拟的X线图像 3、CR是以影像版代替胶片作为人体信息的载体 4、DR是使用平板探测器作为人体信息的载体

医学影像技术相关专业知识考点总结

医学影像技术相关专业知识考点总结 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医学影像技术相关专业知识考点总结篇1 一、对医学影像的了解简述: 自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后不久,在医学上,x线都被应用于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随着科学技术的 进步,由x线所形成的放射诊断也在不断发展,相继出现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数字x线摄影(cr)、核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放射学,加上超声、核素扫描,组成了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是应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对疾病进行影像学诊断和 治疗的新兴科学,它具有多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是一门综合性很 强的学科。在诊断疾病方面,影像学是通过影像技术手段获得人体组 织器官形态和功能改变的信息,结合临床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 诊断。而影像(介入性)治疗是在影像的监视下,利用导管或穿刺技术,对病变进行治疗或获得组织学、细胞学、生化或生理资料,以明确病 变的性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关系极为密切, 如大叶肺炎,病理分为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 在充血期,可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升高,但此 期影像学(x表现)为阴性;在红色、灰肝变期,x线表现为大片状形

态与解剖肺叶一致的典型致密影;在消散期,表现为散在斑片状致密 阴形,若病人病程处在此期就诊,x线表现无法与肺结核区别,只有通过结合病史病程经过、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可能获得 正确的诊断。 以上例子说明,医学影像学人才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基础医学和 临床医学知识,可以说,一个影像学医师首先应是一个临床科的医师,在此基础上再深入扎实地学习影像专业的知识。这便决定了我们的教 学内容,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此外,结合本专业 的发展情况,外语、医学电子学、计算机的医学应用也是学习的重要 内容。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的内容应包括各种影像仪器的操作,各种疾 病影像学表现、诊断和介入影像学。一个高质量的影像学人才必须是 熟练地操作各种仪器的能手,才能从中捕捉到更多对诊断有用的影像 信息。 在介人性治疗中,操作尤为显得重要,否则,就不可能把导管或 穿刺针送到靶器官或组织内去完成相应的治疗或诊断,甚至还可能加 重病人的痛苦或导致生命危险。影像诊断学是本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不仅要传授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诊断,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疾 病鉴别诊断的辨证思维。在临床,疾病的种类繁多,疾病的表现多种 多样,可谓“同病异症”、“同症异病”;同样,影像学上亦有“同 病异影”、“同影异病”,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进行恰如其分的鉴别、否定、肯定,形成影像学的诊断逻辑思维,从而提高诊断的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