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唐卡艺术中的青绿山水研究之二——浅析青绿山水融入唐卡艺术中的意义

唐卡艺术中的青绿山水研究之二——浅析青绿山水融入唐卡艺术中的意义

唐卡艺术中的青绿山水研究之二——浅析青绿山水融入唐卡艺术中的意义
唐卡艺术中的青绿山水研究之二——浅析青绿山水融入唐卡艺术中的意义

Vol.33No.5

M ay 2012

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唐卡艺术产生于青藏高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和周边各种文化碰撞,相互影响,相互交流,茁壮成长。唐卡艺术本身具有深厚的本民族根基,立足于佛教文化,直接受本土传统文化的滋润,更是得到中原文化长远的影响,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间接浸染。尤其是到了元朝时,聪明的藏族唐卡画师借鉴和应用中国画青绿山水的技法和表现形式,融入唐卡画中,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特色,对唐卡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拓展了唐卡艺术的题材内容

唐卡艺术一开始产生,就是作为佛教的重要法器,通过它藏传佛教僧人和信徒日常可以独立观修、膜拜,是修行者观想佛像伟人的功德伟力,以形象为途径,静观默想,进行心灵上的勾通,起到佛我一体、净化灵魂的效果,以佛为本,从而在思想、心灵、追求上达到完美的人生之路。作为普通信徒民众,唐卡艺术的观修膜拜功能还是以形象性为先导,进而默想,达到“像教”的目的。唐卡的这种修行膜拜功能决定了15世纪以前的唐卡绘画表现内容,主要表现以宗教人物和宗教场景为主,唐卡画幅中主尊佛造像在画面中央,形体面积巨大以强调主尊造像视觉张力,主尊周围以体形很小的千佛围绕。佛像的造像严格遵循《造像量度经》的要求,成功地表现出宗教艺术特有的严肃性、崇高性和神圣感,这种题材内容的画风经历几百年。

15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民间交流

的频繁,文化艺术也得到相互广泛的借鉴融合,相互促进。早期唐卡艺术纯粹的宗教功能已不能满足

当下的社会需求,世俗大众需要多方面的精神食粮,唐卡艺术从庙堂逐渐融入到藏族人民的世俗生活中,开始走出专为宗教服务的圈子,表现的题材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拓展。除了传统的绘画题材外,还有以藏族英雄史诗创作的《格萨尔王》、藏族人物传说式的《藏王松赞干布》、《唐东杰布》,以及表现藏族人民现代生活与民情风俗的唐卡。

二、提升了唐卡画画面的形式感

在青绿山水因素尚未引入唐卡艺术中时,唐卡绘画处于模仿外来绘画的阶段,兼容并蓄,并吸收了印度、尼泊尔等地的绘画特点。吐蕃时期的唐卡艺术由于时代的久远,遗留下来的唐卡作品极其稀少,难得一见。根据吐蕃时期绘画的有关资料分析,认为此时唐卡艺术的特点为造型构图简练,颜色多用青、黄、赤、白4种,人物造像仅以梵绳、八宝为庄严,几乎全裸,主尊画得特大,在画面占有绝对空间,线条多为直线。佛教进入后宏期时,唐卡绘制尽管有线条的勾勒,但没有特别突出线条,而是以色彩来区分形体之间的层次轮廓,绘制手法朴素、单一、呆板。绘制所用的颜色种类较少,画面基调多以红、黄暖色为主,蓝、绿色配合点缀,金色应用其中,色彩变化少,开始使用对比关系,具有灰色系的混合色。其画面的形式相对简单,结构整齐划一、单调。

直到15世纪时,由于内地青绿山水画自身的优点和特色,青绿山水画一传入藏地,藏族画师们就对其借鉴吸收,对唐卡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唐卡画面形式多样而协调、绚烂而和谐、厚重而

唐卡艺术中的青绿山水研究(之二)

———浅析青绿山水融入唐卡艺术中的意义

蒋高军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美术系,甘肃合作

747000)

摘要:中原青绿山水画传入藏区,被唐卡画师主动接受,进行借鉴、吸收、改造,融入唐卡画中,不仅拓展了唐卡的题材内容,美化了画面,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升华了画面意境,还丰富了唐卡画绘画技法,也赋予了唐卡艺术更为深厚的哲理内涵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唐卡;青绿山水;藏族;画师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206-02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编号:1112-11)。

206--

唐卡艺术调研报告

唐卡艺术调研报告 一、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整理大学期间课程资料,自己的作业及作品。归纳一下自己的所长和偏好。考虑一下自己希望涉及的领域和方向,作为自己毕业设计的立足点。整理好思路,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相关案例、论文。 二、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唐卡艺术 调研途径:在青海吾屯考察以及通过网络与相关书籍搜索。 三、调研理由 之所以选择唐卡作为我的调研方向首先源于我对这门艺术的喜爱,唐卡自身的视觉魅力是吸引我的一大理由,加上它与生俱来的神秘感和独特地文化底蕴,通过对它的研究会对我的设计思维有很大启发。 其次,将传统艺术视觉元素与商业插画相结合探索传统艺术的流行性拓展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兴趣所在。唐卡以其独特的色彩及丰富多变的制作形式不在局限在宗教绘画门类中,而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随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与追捧者的出现,唐卡与流行的结合,与商业的结合也渐渐有了现实意义。

再者,这门课题同时也是出于商业插画前景与吸引力的考虑,如何做到既能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又能提升作品的品味,体现中国商插设计的原创与特色,需要好好考虑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四、调研成果 具体内容: 一、唐卡的简介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 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另外也有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将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由于唐卡的画法多种多样,“止唐”也有好多种。人们主要是依据画背景时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来区分“止唐”的种类: (1)彩唐:一种用各色颜料画成背景的唐卡。

唐卡的艺术价值及传承意义

唐卡的艺术价值及传承意义 作者:杨惠泽 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10期 摘要:唐卡是藏传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其在工艺、构图、材料上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本文主要介绍了唐卡的画布制作,构图,起源,颜色和图案的意义,以及唐卡的内涵意义。 关键词:唐卡;材料;构图;起源;类别;艺术价值;祭拜意图 一 唐卡,英译Thang-ga,是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卷轴画,也称布画,本意为写在布上的文告。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个民族有其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唐卡作为藏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艺术形式上和所使用的材料上都有很大的讲究。其颜料全部使用天然矿物颜料或植物颜料,以保证唐卡色泽的鲜艳,使其甚至在百年后也有同样的颜色;其画布全部使用织工精密的府绸或者棉布,否则太厚太硬的布料容易使颜料剥落和皺裂。而唐卡的制作过程从绘前仪式到缝裱开光也是十分繁复,短则需要半年时间,长则需要十余年。从题材上讲,唐卡包罗万象,多以宗教类为主题,内容神圣,表现手法也极为尊敬;同时也包含了不少非宗教类的作品。唐卡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的魅力经久不衰,是由于唐卡的宗教内容和美学价值。 二 唐卡艺术既可说它好传承,因为在全国各地都不乏有着大大小小不同的唐卡艺术中心;也可说它不好传承,因为它工艺复杂,讲究又颇多,大多学习绘画唐卡的画师都是从小学起,要经过多年的不断练习才学成。那么,唐卡究竟难在哪里?香格里拉唐卡艺术中心的唐卡非遗传承人巴丹老师说:“耐心”。 唐卡不同于其他艺术,创作一幅唐卡要从制作画布开始。在一块大的布料上量好尺寸,裁下来一块画面所需材料的大小,洗净。再把画布边缘折起一厘米左右的宽度,用针线缝好,要牢固整齐。然后拿比画布大的钉好的框架(这个框架多为木头钉成)做外框,把画布再用绳子固定到框架上。把画布放进框内,先把四角拉紧绷在框上,再从上面缝起的边上拉上线经过框边绕“S”型,直到四边全部绷完,这个过程要保持画布平坦紧绷,并富有弹性,否则绘画时画布会越来越松,从而导致画面不精细准确。接下来要把画布用牛皮胶泡好的水在正反两面刷,再在白颜料中加入水和牛皮胶,调制好,再刷在画布正反两面,不宜过厚或过薄。把刷好颜料的画布放在太阳下晒,等晒干后用清水打湿画布,然后用石头或倒扣的杯子、碗等平整的一面进行打磨。磨完一遍及时晒干,再磨另一面,这样反复磨三到四次为止,就完成了画布的制

青绿山水发展史浅析

我们的传统绘画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一个由青绿向水墨转变的过程。传统的设色山水画则自从魏晋六朝萌芽以来。形式上由隋唐的“大青绿”逐渐向宋元的“小青绿~浅绛”山水画转变,设色由浓艳转向淡雅,手法则由工致向写意发展这样一个大趋势。但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青绿山水画逐渐在传统绘画样式中失去了主流地位。观其盛衰,它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魏晋时期) 一般认为,中国的山水画,滋育于东晋,确立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这在文献资料中是不乏记载的。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可见这时山水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而且作为最早的山水画笔记《画云台山记》淡到了山水画的构思、设色的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山水的早期画论。我们以为在绘画史上,但凡一种画科的出现都必须经历相当长的历史,也就是说,它必然有一个从绘画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山水也是如此。而在此之前,中国传统绘画的人物、山水、花乌还没有独立成科,都以人物描绘为主,山水、花鸟内容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存在。 所谓萌芽是指山水题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前的一种趋势或初步形态,除了彩陶、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体裁中的山水形象以外,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往往是我们切入山水画史的第一件作品,作为独立山水画的雏形,此图不乏幼稚之处,没有透视观念,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其中对山石云水树木的画法虽是精心处理,但表现手法仍显得稚拙简单,山石空勾无皴,淡赭石为底,山脚稍浓,向上晕染渐淡,沿山石边线着石绿色,然后向下晕染渐淡与赭色相接。高低起伏排列有序,具有装饰味。 这些南北朝时期作为背影的画山画水虽然不能说是真正的山水画,但为后来隋唐时期山水画的形成起了一个铺垫作用,这种设色工整华丽的平面化风格,是青绿山水的源头,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第一种稳定而突出的风格,成为后来山水从大色块、粗犷变为色彩丰富和线条变化的准备阶段。 二、形成时期(隋唐时期) 隋代大兴土木,大建宫苑,仅隋炀帝一人从洛阳到扬州就修离宫四十余所。宫苑大都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宫苑的建造离不开画家。而设计宫苑的建筑家也必须画出宫苑的背景,这些背景的主要部分当然是山水。从张彦远所说的“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看来,当时的山水画多数附于宫观。隋代的山水楼台画家,又以杨契丹和展子虔为代表。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可以说是我们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了。画中景物比例安排趋于合理.空间关系的难度也基本解决了而且效果很好。画面继承了《洛神赋》勾勒填色的方法但却更高一筹。在此作者已有意识的区分相邻色块的色彩,将《洛神赋》中所运用的色彩镶嵌的方法强化从而使色彩的镶嵌性成为青绿山水色彩处理的最重要特性。此卷的艺术特征向我们展示了大青绿山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连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类似于《洛神赋》图一类的绘画样式向大小李青绿样式的转变。青绿、工细的山水画到二李已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他们将色块镶嵌这一方法运用到顶峰。色彩的块面镶嵌被进一步的主观化,更加注重相邻色块的色彩对比。对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的运用更加成熟。几乎能做到让每块相邻色彩都有变化而决不类同。 唐代初期的青绿山水画,就技法而言,仍是用细匀的线条勾出轮廓和脉络,而后填写青

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

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 081511116周自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把家里的书橱翻了个遍,看到些易懂而有趣的小说,例如《杨家将演绎》、《桃花扇》之类,就算认识的字不多,还是看的津津有味的。家里有不少以前的老课本,书纸都是草黄色的,我记得有一篇《薄奠》,看完了有一股阴郁的味道郁积在心头,当时并不懂得很多道理,只觉得心里不舒服,总是想到白森森的布裹着尸体的情形,这个印象此后经年总是没来由的冒出来,诡异而且有点冰冰的感觉。 我对美术音乐可说是一窍不通,就写写跟文学相关的事情吧,长篇大论的理论什么的我也没能力写出来,就写写我自己的一些经历体会吧。 小学的课本和初中的课本里都有名著导读,那会儿我还是个天真无邪的好少年,红旗下的好儿郎。那时候看《傅雷家书》,特地跑了很远到一个大书店里买了本精装的(平时都是淘换些盗版书,5块8块的就买好厚一本书),这本书里所写的具体的事情我已然记不清了,不过里面儿子的那种拳拳之情,父母的春晖之意,确是长久的留在了我的心里,我对自己的父母的感情也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当时我在书的封皮上写下来“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八个字,再往后和父母生活的日子里,遇到些磕磕绊绊,我总是很庆幸自己读了这本书。更甚者后来每每有人要我推荐什么好看的书的时候,我总是推荐这本《傅雷家书》,但是总被嘲笑无聊幼稚有木有…… 那是小学的事情了,我不幸地生了水痘,在家痛苦着。百无聊赖之际我就从书橱里把《三国演义》翻了出来,虽然我那时候只读小学,但是这本书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我之所以以前不看,一是因为书太厚,二是有点文言文的味道,提不起兴趣。哪知翻开来之后竟看到一个运筹帷幄,金戈铁马的大好世界。看了桃园三结义,病好了之后就跑去找几个小伙伴傻傻的结拜去了,现在想想好二啊。对于书里的人物,那时候我最喜欢赵云,大概小孩子都崇尚勇力吧。印象很深刻的还有锦马超,一身雪白铠甲,想想就觉得帅气拉风,乃至于后来总觉得穿白衣

唐卡艺术中的青绿山水研究之二——浅析青绿山水融入唐卡艺术中的意义

Vol.33No.5 M ay 2012 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唐卡艺术产生于青藏高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和周边各种文化碰撞,相互影响,相互交流,茁壮成长。唐卡艺术本身具有深厚的本民族根基,立足于佛教文化,直接受本土传统文化的滋润,更是得到中原文化长远的影响,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间接浸染。尤其是到了元朝时,聪明的藏族唐卡画师借鉴和应用中国画青绿山水的技法和表现形式,融入唐卡画中,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特色,对唐卡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拓展了唐卡艺术的题材内容 唐卡艺术一开始产生,就是作为佛教的重要法器,通过它藏传佛教僧人和信徒日常可以独立观修、膜拜,是修行者观想佛像伟人的功德伟力,以形象为途径,静观默想,进行心灵上的勾通,起到佛我一体、净化灵魂的效果,以佛为本,从而在思想、心灵、追求上达到完美的人生之路。作为普通信徒民众,唐卡艺术的观修膜拜功能还是以形象性为先导,进而默想,达到“像教”的目的。唐卡的这种修行膜拜功能决定了15世纪以前的唐卡绘画表现内容,主要表现以宗教人物和宗教场景为主,唐卡画幅中主尊佛造像在画面中央,形体面积巨大以强调主尊造像视觉张力,主尊周围以体形很小的千佛围绕。佛像的造像严格遵循《造像量度经》的要求,成功地表现出宗教艺术特有的严肃性、崇高性和神圣感,这种题材内容的画风经历几百年。 15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民间交流 的频繁,文化艺术也得到相互广泛的借鉴融合,相互促进。早期唐卡艺术纯粹的宗教功能已不能满足 当下的社会需求,世俗大众需要多方面的精神食粮,唐卡艺术从庙堂逐渐融入到藏族人民的世俗生活中,开始走出专为宗教服务的圈子,表现的题材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拓展。除了传统的绘画题材外,还有以藏族英雄史诗创作的《格萨尔王》、藏族人物传说式的《藏王松赞干布》、《唐东杰布》,以及表现藏族人民现代生活与民情风俗的唐卡。 二、提升了唐卡画画面的形式感 在青绿山水因素尚未引入唐卡艺术中时,唐卡绘画处于模仿外来绘画的阶段,兼容并蓄,并吸收了印度、尼泊尔等地的绘画特点。吐蕃时期的唐卡艺术由于时代的久远,遗留下来的唐卡作品极其稀少,难得一见。根据吐蕃时期绘画的有关资料分析,认为此时唐卡艺术的特点为造型构图简练,颜色多用青、黄、赤、白4种,人物造像仅以梵绳、八宝为庄严,几乎全裸,主尊画得特大,在画面占有绝对空间,线条多为直线。佛教进入后宏期时,唐卡绘制尽管有线条的勾勒,但没有特别突出线条,而是以色彩来区分形体之间的层次轮廓,绘制手法朴素、单一、呆板。绘制所用的颜色种类较少,画面基调多以红、黄暖色为主,蓝、绿色配合点缀,金色应用其中,色彩变化少,开始使用对比关系,具有灰色系的混合色。其画面的形式相对简单,结构整齐划一、单调。 直到15世纪时,由于内地青绿山水画自身的优点和特色,青绿山水画一传入藏地,藏族画师们就对其借鉴吸收,对唐卡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唐卡画面形式多样而协调、绚烂而和谐、厚重而 唐卡艺术中的青绿山水研究(之二) ———浅析青绿山水融入唐卡艺术中的意义 蒋高军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美术系,甘肃合作 747000) 摘要:中原青绿山水画传入藏区,被唐卡画师主动接受,进行借鉴、吸收、改造,融入唐卡画中,不仅拓展了唐卡的题材内容,美化了画面,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升华了画面意境,还丰富了唐卡画绘画技法,也赋予了唐卡艺术更为深厚的哲理内涵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唐卡;青绿山水;藏族;画师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206-02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编号:1112-11)。 206--

4《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1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王希,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美术,我试讲的课题是《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判断》,下面我开始进行今天的讲课。 首先,根据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大家初步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 2、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主动参与是美术鉴赏的前提和保证; 3、引导大家尊重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尊重不同类型的文化形态、尊重创造。 第二、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是多角度的,但并非任意。 第三,按美术教学常规,《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总共需要3个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主要讲授第1课时,下面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一段PPT,在PPT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幅中国画作品《晓雪山行图》与《渔笛清幽》,这两幅作品是宋代时期马远和夏圭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以“边角式”为特色,因此有“马一角,夏半边”的说法,受到后人的推崇,但是(呢),到明代时期朱棣却极其的反对,认为是“残山剩水”。这说明美术鉴赏不仅要了解艺术家的意图,还要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 我们常听见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该怎样对美术作品的价值进行判断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来共同研究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请大家翻到课本P41,欣赏作品《父亲》,并分析比较两幅《最后的晚餐》的不同? (一)美术作品时代性与地域性(板书) 首先,我们来看罗中立的代表作品《父亲》,同学们,看到这幅作品,大家告诉我这体现的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形象呢? 同学:很老,善良,勤劳、朴实,贫穷 恩,大家说的不错,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中国最普通的农民形象。他的手上、脸上都布满了皱纹,而开裂的嘴唇与深邃的眼神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人生故事。画面十分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 这幅作品是作者在经历文革结束后不久之后创作的,主要是以人道主义的情感来诉说着对中国农民的关爱和对乡土的眷恋,以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使观众直接看到了自己身边的现实并引起人们的思考,从而引发人们的更深层次的情感。这也说明了美术作品的产生和形成,都是受到时代性和地域性条件的限制。 在看左下方这两幅《最后的晚餐》,它们有什么异同点呢? 同样的主题,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法。 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采用的是横平竖直,左右对称的稳定构架的形式,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而文艺复兴之后的丁托列托的这幅《最后的晚餐》为了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选取别人很少采用的角度和构图,追求宏伟的气魄、强烈的戏剧性和突出的光感,忽视人物内在气质和性格的刻画,主要从画面效果出发。这样同名同题材的作品

唐卡艺术之乡

唐卡艺术之乡——青海热贡之旅 说到唐卡,到过西藏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是流行于藏区的一种宗教卷轴画,通常绘于麻、棉、帛、丝等材料上,是藏族绘画中与壁画同等重要的绘画形制,是可以移动携带的神像。 但对热贡这个地方,熟悉的人不是很多了,这里就是唐卡艺术很发达的“唐卡艺术之乡”了。热贡艺术始于元代,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壁画、雕塑、堆绣、建筑彩画、图案与酥油花等多种形式,因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而得名。热贡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枝瑰丽的奇葩,其中,又以惊艳唯美的热贡唐卡艺术最为世界所关注。 这次应热贡旅游局和博物馆之邀,以设计师身份前往热贡,筛选热贡唐卡西安巡展的唐卡作品。此行可以说是大开眼界,见到不少文物级别的唐卡,以及大师级作品,但很快这些作品就会来到西安和大家见面了。 唐卡的起源与印度及汉地都有关联。首先唐卡与汉地历史久远的幡画有密切关系。我们很容易想起,晚周西汉时代的遗址,如马王堆汉墓帛画,唐卡的发展基本上与汉唐至宋元时期中原汉地卷轴画的发展进程相适应,它是在蕃汉交往密切的敦煌,沿着佛教绘画的轨迹,由吐蕃旗幡画演变而形成的。起源于汉地的根据主要不是从唐卡画面的内容,而是从形制上,即从汉族古代绘画的装裱方式上找到了确切的联系,从而解释了唐卡装裱形制的起源。另一方面印度早已有可携带的布画神像的传统。前文谈到了阿底侠大师到卫藏后有感于卫藏佛教绘画失于正统规范而请印度画师绘典范之作带入西藏的史实。汉地幡画与印度布画的联姻产生了“唐卡”,至此唐卡便风行不止,唐卡的大量出现标志着唐卡在高原的诞生。唐卡绘画风格的变化总是和壁画的风格变化同步一致,壁画、唐卡所指就是两种不同的绘画载体。成熟的唐卡形制产生在后宏期早期,并一直被广泛地沿用到今天。 唐卡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广泛用于寺院悬挂、密修观想,更被广泛用于佛事活动、百姓的婚丧嫁娶。唐卡上所绘神像可以是某人的护佑神,携带身边保佑吉祥;

唐卡艺术特征及美学研究

唐卡艺术特征及美学研究 摘要唐卡是我国藏民族文化中特有的艺术形式,其题材主要表现的是佛教文化,涉及藏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生活生活诸多领域。自松赞干布时期(约公元7世纪中期)佛教传入开始,佛教文化对藏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藏民族的艺术创作活动绝大部分是围绕宗教展开的,并且民族特有艺术形式在国际国内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唐卡正是这一艺术形式当之无愧的代表,无论从历史发展的维向和发展历程来看,唐卡自始至终都呈现着雪域高原独特的文化特征和艺术特征。本文通过对唐卡的艺术特征和中国美学理论提出一些作者的观点、看法,希望对其他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美学相关研究。 关键词唐卡;艺术特征;美学研究 1 唐卡的艺术特征 1.1 强烈的民族特色 唐卡艺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融合了鲜明的藏民族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高原艺术风格。多画于布匹、皮革、丝绢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画卷上、下两端常配横轴细绳便于悬挂,且在下轴两端装饰精美轴头。入寺庙礼佛用唐卡常由高僧大德加持后方可供奉。 1.2 鲜明的宗教主题 藏民族的唐卡艺术,带有鲜明的符号语言——宗教。自古以来,唐卡的绘制内容被严密的规定着,及时是对宗教、艺术毫不了解的欣赏着,依然可以从唐卡描绘的佛、菩萨、罗汉、天龙、鬼神护法等人物形象和七珍、八宝、五妙供等器物形象感受到鲜明的宗教主题。 1.3 显著的构图造型 唐卡的构图具有显著的构图造型特色,即以画面的中心为主要表现内容如主尊神像、教派领袖、高德大僧、历史人物、英雄圣贤、佛国圣地等为中心内容,在中心人物周围有天龙、供养佛、护法、弟子、随从等。比如:坛城唐卡。 1.4 分明的设色技巧 唐卡的设色,与西洋油画或中国国画设色有着分明的区别。首先是在颜料的选择上与国画、油画的原材料即一致又不一致,一致的地方在于唐卡的颜色基础由白、石黄、大红、藏青(蓝)和石绿。不一致的地方在于为了保持千百年不褪色,唐卡几乎全部是采用纯天然的矿石和植物来制作颜料,矿物颜料如:黄金、白银、珍珠、珊瑚、绿松石、蓝铜矿石、孔雀石、黄铁矿石、雄黄、朱砂等等,制颜植物有:胭脂、华青、许康草、黄连花、藏红花等等。一副唐卡的制作,一

唐卡艺术调研报告

毕业设计调研报告 一、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整理大学期间课程资料,自己的作业及作品。归纳一下自己的所长和偏好。考虑一下自己希望涉及的领域和方向,作为自己毕业设计的立足点。整理好思路, 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相关案例、论文。 二、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唐卡艺术 调研途径:在青海吾屯考察以及通过网络与相关书籍搜索。 三、调研理由 之所以选择唐卡作为我的调研方向首先源于我对这门艺术的喜爱,唐卡自身的视觉魅力是吸引我的一大理由,加上它与生俱来的神秘感和独特地文化底蕴,通过对它的研究会对我的设计思维有很大启发。 其次,将传统艺术视觉元素与商业插画相结合探索传统艺术的流行性拓展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兴趣所在。唐卡以其独特的色彩及丰富多变的制作形式不在局限在宗教绘画门类中,而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随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与追捧者的出现,唐卡与流行的结合,与商业的结合也渐渐有了现实意义。 再者,这门课题同时也是出于商业插画前景与吸引力的考虑,如何做到既能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又能提升作品的品味,体现中国商插设计的原创与特色,需要好好考虑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四、调研成果 具体内容: 一、唐卡的简介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 1

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另外也有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将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 二、唐卡的分类 唐卡最常见的尺幅是条幅形,底边留有很大的空白,尺寸一般是长75厘米,宽50厘米,除条幅形唐卡外,还可以看到横幅形唐卡:这种唐卡大幅的长1.10米,条宽约3.5米。 根据制作唐卡所用材料,可以将唐卡分为两大类。一类用丝绢制成的唐卡叫做“国唐”,另一种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 一、国唐(丝绢唐卡) 根据丝绢材料的不同,“国唐”也有以下五种: (1)绣像“国唐”:这是一种用各种不同的丝线经手工刺绣而成的唐卡。 (2)丝面“国唐”:制作这种唐卡是将各色的丝绢切成各种形状的布块,然后再用针将拼成画面的各色布块缝接起来。 (3)丝贴“国唐”:这种唐卡与(2)相似,只不过是将切成的各种彩色布块用胶粘在画布上组成画面。 (4)手织“国唐”:一种用丝线经手编织而成的唐卡。 (5)版印“国唐”:这种唐卡是用墨或朱砂作颜料用套版直接印在丝绢上,套版主要用木版,偶然也用铜版或铁版。 二、“止唐”(绘画唐卡) 由于唐卡的画法多种多样,“止唐”也有好多种。人们主要是依据画背景时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来区分“止唐”的种类: (1)彩唐:一种用各色颜料画成背景的唐卡。 (2)金唐:一种用金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3)朱红唐:一种用朱红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4)黑唐:仅用墨色画背景的唐卡。 (5)版印“止唐”:这种唐卡的制作方法与制作版印“国唐”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国唐”印在丝绢做成的画布上,而“止唐”则印在棉布做成的画布上。最大的“止唐”长3 2

艺术价值

艺术生产,说到底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审美性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既遵守一般物质生产的规律,又有其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就是有其精神生产的特殊性。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随着艺术生产力的提高,艺术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收藏价值、经济价值。有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才有收藏价值。 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艺术价值论就是从价值论的角度观察艺术、分析艺术。 艺术的本质就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符号如绘画、诗歌、音乐、舞蹈、小说、戏剧等来反映和描述事物及其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从而对人的情感、知识和意志进行交流、诱导、感化和训练。 艺术的价值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物(价值物)、境(价值关系)、理(价值规律)。艺术所产生的精神境界也可分为三个层次:最浅的艺术境界是模写,它是用直观感觉和相对独立的思维来反映现实的价值物;第二层艺术境界是联想,它是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来反映价值物之间的联系;最高的艺术境界是抽象,它是用理性的、辩证的观点来反映价值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艺术的形式根据它所使用的物质媒介可归结为“言”、“声”、“象”:言是指文学语言,声是指声音,象是指感性的视觉形象。绘画就是通过色彩、线条描绘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来表达感情;诗人把许多抽象无形的东西比喻为现实生活中可感知的景物形象,使读者理解和感受到诗人所体验到的感情;音乐是通过音阶、音调与和声来反映人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世界;舞蹈是以人体的姿态动作来展示某种价值事物及其情感反映。 艺术的欣赏就是人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发现和寻找,是欣赏者、创作者及表演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情感共鸣。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作者或表演者用动作、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把自己所曾经体验过的感情表达出来,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别人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艺术欣赏所产生的情感从表面上看具有超功利性,但它不是对功利性的否定,而是对功利性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肯定。 艺术价值的真善美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对中国艺术品当代艺术的评价可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一是精神层面,即对文化精神的评价;二是价值层面,即对艺术价值的系统评价;三是作品层面,即对作品的系统评价;四是技术手段层面,即对绘画技术、技巧手法进行评价。这种多层面的交叉评价可以较为客观而又具体地反映其艺术水准与状态。 1.文化精神及其评价 通过分析与研究中国艺术的百年史,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是如何利用自己的坚韧与智慧去不断捍卫与丰富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及文化精神的,同时,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当代中国艺术品发展的历史意义,以及我们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贯穿在中国艺术百年发展的红线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 论文内容提要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山水画的健康和谐的色彩观念,探索山水画色彩发展方向,采用文人水墨画与青绿山水画两种不同的色彩观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青绿山水画坛大师作品为例,考察青绿山水画的深层思想内涵、风格成因及对当代与后世画坛的重大意义。认为应有一种更好地守护与继承传统的自觉意识,从更为健康多元的角度来全面建构中国山水画色彩的格局,开拓中国 在中国绘画批评的传统里,一向认为青绿山水画风不是高品,而文人写意画却是画中正宗。似乎只有水墨才是真正的传统,才具备真正的民族特色。如果用色太多、太重的话,就有被逐出中国画的危险。这种强固的思维定式来自于人们把元明清以来盛行的文人画定为传统本宗的缘故。元明清画坛推崇文人水墨画,清幽、雅逸,疏简,讲究黑白之韵格,以禅的荒寒清冷为最高境界,以“深情冷眼”看世界的方式为最高美学追求。这是文人士大夫对绘画选择的结果,并不是绘画本身自然发展要求的结果。“文人水墨画是隐逸的产物,是知识分子‘兼善天下’受挫而‘独善其身’的选择①,是众多文人志士‘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心路历程的写照。” 这实质上是传统继承上的偏颇,其“笔墨”旨趣和黑白灰的色彩调式,有着它不可企及的高度,但也有不可避免的消极性。文人画喜爱黑白灰的笔墨旨趣是建立在老庄哲学理念上的色彩调式。老子面对夏商周以来的社会罪恶,面对生死动荡的大乱时代,在“将恐裂”、“将恐蹶”的忧虑之下,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看重“柔弱”、“虚静”,归根虚空,删繁就简,还原朴素的黑白之色。庄子自觉的排斥色彩而崇尚素淡虚空黑白之色。这种哲学理念总是在时局动荡不定、人们的心灵格外渴望安宁的五代、南北宋末年、元代、明末等时期大为兴盛。这些时期特别是元代成为士大夫阶层最为痛苦和无所寄托的时代。仕途险象环生,儒学理想破灭,或者科举受挫,异族统治之辱等等,所以在士大夫阶层大盛禅悦之风。他们在与禅相通的艺术世界中寻找慰藉,在禅悟中给心灵找到超脱、安宁的栖息之地和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清董其昌以禅喻画,提出“南北宗”之说,崇南贬北,简淡、清雅的文人画风彻底代替了唐宋以前浓重艳丽的青绿山水画正式成为宫廷绘画统治了整个清代。以“色薄气厚”为原则的文人水墨写意画概念渗透每个普通民众的心理,使其全面认同了黑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直至今日。这种离开色彩之表现,只集中在文人画体内的各种审美趣味及技法程式的探索,发展到清末多了些许柔靡少了些生机,最终疏离了中国画热烈、明朗的情绪,向着枯、寂、玄、淡画境的追求愈走愈远。色彩表现魅力的被遮掩,多少可看做是中国传统哲学对山水画真实感受表现的剥夺,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轰轰烈烈的文人水墨画浪潮迫使青绿山水画慢慢退出主流圈而无所适从的落脚于民间,静观其变。 “初发芙蓉”与“错金镂彩”本是中国文艺史上并存的两种美学取向。其实,色彩本身并没有什么大错或不好,只是在青绿山水的传统观念中,有着皇家的扶持

唐卡基本知识

“在绘制上,唐卡有严格固定的程式,藏传佛教的寺庙中通常都有专攻此艺的喇嘛。据说,一幅质量上乘的唐卡,从起草、绘画到制作完成,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多数唐卡以棉麻布为底,将其绷制于木框,涂刷胶灰浆,打磨平滑后用精纯的天然矿物质颜料,以工笔重彩技法作画,线条选用价格昂贵的泥金勾勒,再经彩缎装裱,两端承轴,开光颂经如此,一幅既可挂、又可卷轴成束携于身边的唐卡才算制成。最为难得的是,绘制唐卡的颜料传统上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颜料,以此颜料绘制的唐卡经历数百上千年,画面仍金碧辉煌,灿烂如新。唐卡通常约长1米,最大者数十米。若按绘制内容,则大致可分显教类唐卡、密教类唐卡、印度唐卡、女神类唐卡等4种。显教类唐卡主绘佛祖释迦牟尼、弥勒佛、十八罗汉等显宗佛像,在西藏诸寺庙皆可看到;密教类唐卡主绘形象怪异、凶猛无比的密宗佛像,其中不少为双身像;印度唐卡多表现佛像袒上身,身躯扭曲,腰细臀肥,画像以安祥和善为特色;藏传佛教多女神形象,故女神类唐卡专绘度母、吉祥天母、尊胜佛母等女神像。 如按绘制材质区别,唐卡则分布绘唐卡、刺绣唐卡、缂丝唐卡和堆绣唐卡等数类。布绘唐卡在土布或麻布上绘画,因布料质地较粗,故用沥粉与动物胶做底,用卵石打磨光滑后,再以填色、勾勒、描金等方法绘成。这种制作唐卡的传统方法沿用至今。西藏寺院大多数唐卡属于布绘唐卡类;刺绣唐卡制作精细,为西藏重要佛寺所藏;缂丝唐卡是一种以丝织成的高级手工艺品,其花纹与刺绣大致相同,缂丝唐卡制作难度大,存世量少,多为我国江南丝绸之乡制作,是唐卡中的精品,艺术价值极高;堆绣唐卡是最具艺术风格的唐卡,用数百甚至数千块大小不等的绸缎堆绣出来,是一种将汉地艺术与西藏内容融为一体的艺术样式。

分析青绿山水画色彩分析

分析青绿山水画色彩分析 本站编辑:论文中国日期: 2009年04月29日点击数: 55 论文文人水墨画青绿山水画色彩回寻 论文内容提要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山水画的健康和谐的色彩观念,探索山水画色彩发展方向,采用文人水墨画和青绿山水画两种不同的色彩观进行对比分析的探究方法,以青绿山水画坛大师作品为例,考察青绿山水画的深层思想内涵、风格成因及对当代和后世画坛的重大意义。认为应有一种更好地守护和继续传统的自觉意识,从更为健康多元的角度来全面建构中国山水画色彩的格局,开拓中国画斑斓多姿的色彩世界。 在中国绘画批评的传统里,一向认为青绿山水画风不是高品,而文人写意画却是画中正宗。似乎只有水墨才是真正的传统,才具备真正的民族特色。假如用色太多、太重的话,就有被逐出中国画的危险。这种强固的思维定式来自于人们把元明清以来盛行的文人画定为传统本宗的缘故。元明清画坛推崇文人水墨画,清幽、雅逸,疏简,讲究黑白之韵格,以禅的荒寒清冷为最高境界,以“深情冷眼”看世界的方式为最高美学追求。这是文人士大夫对绘画选择的结果,并不是绘画本身自然发展要求的结果。“文人水墨画是隐逸的产物,是知识分子‘兼善天下’受挫而‘独善其身’的选择①,是众多文人志士‘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心路历程的写照。” 这实质上是传统继续上的偏颇,其“笔墨”旨趣和黑白灰的色彩调式,有着它不可企及的高度,但也有不可避免的消极性。文人画喜爱黑白灰的笔墨旨趣是建立在老庄哲学理念上的色彩调式。老子面对夏商周以来的社会罪恶,面对生死动荡的大乱时代,在“将恐裂”、“将恐蹶”的忧虑之下,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看重“柔弱”、“虚静”,归根虚空,删繁就简,还原朴素的黑白之色。庄子自觉的排斥色彩而崇尚素淡虚空黑白之色。这种哲学理念总是在时局动荡不定、人们的心灵格外渴望安宁的五代、南北宋末年、元代、明末等时期大为兴盛。这些时期非凡是元代成为士大夫阶层最为痛苦和无所寄托的时代。仕途险象环生,儒学理想破灭,或者科举受挫,异族统治之辱等等,所以在士大夫阶层大盛禅悦之风。他们在和禅相通的艺术世界中寻找慰藉,在禅悟中给心灵找到超脱、安宁的栖息之地和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清董其昌以禅喻画,提出“南北宗”之说,崇南贬北,简淡、清雅的文人画风彻底代替了唐宋以前浓重艳丽的青绿山水画正式成为宫廷绘画统治了整个清代。以“色薄气厚”为原则的文人水墨写意画概念渗透每个普通民众的心理,使其全面认同了黑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直至今日。这种离开色彩之表现,只集中在文人画体内的各种审美趣味及技法程式的探索,发展到清末多了些许柔靡少了些生气,最终疏离了中国画热烈、明朗的情绪,向着枯、寂、玄、淡画境的追求愈走愈远。色彩表现魅力的被遮掩,多少可看做是中国传统哲学对山水画真实感受表现的剥夺,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轰轰烈烈的文人水墨画浪潮迫使青绿山水画慢慢退出主流圈而无所适从的落脚于民间,静观其变。 “初发芙蓉”和“错金镂彩”本是中国文艺史上并存的两种美学取向。其实,色彩本身并没有什么大错或不好,只是在青绿山水的传统观念中,有着皇家的扶持和贵族审美趣味的追求,用笔精工谨细,设色五彩绚烂,画风刚键有力,在技法制作上也较繁难。这一类被明董其昌指责其为“其术近苦”而不可学。以“北宗”领衔人物李思训为例,他出身皇族,属贵族阶层,是院体画家,必然就和权力相联系,“董其昌故意把贵族和‘贱族’划在一起,把皇室画家和为皇家服务的院画家(他们视为工匠)列为“北宋”(注摘要: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30页。),他的“南北宗”学说在提倡“南宗”柔润含蓄画风的同时,对青绿山水确实给以了最为致命的一击。“色彩”和“水墨”、“ 青绿画”和“文人画”成为两个互不相容的概念。其实他错在了在指出两种艺术风格和审美观的同时,却没有说明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气质去选择、决定绘画的创作方向。在“崇南贬北”的同时,忘记了只求柔静没有强烈情感和魄力的艺术作品是缺乏感染力的。贵族气是一种高尚、华贵的气质,无可指责。而且,气势雄浑、豪纵的青绿山水画原本有着一种健康的美学心态作为底托,表现了儒家提倡的至大至刚

艺术美学复习资料1

艺术美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 文学是以语言作为材料和手段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现实的,因此也称为语言艺术。 2.散文的审美特征是。 3、审美知觉就是我们在对事物感觉过后留下来的审美经验。 4. 冯友兰把人生分为由低到高四种不同的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 5. 艺术美学本质可分为两个方面讨论,即形而上和形而下。 6. 古典美学提倡对称、和谐、宁静、完整,这种审美实际上就是指优美。 `6.艺术符号与一般符号存在着能指和所指的区别。 7.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的观点是由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名论断 发展而来的。 8.作为舞台演出的戏剧文学和演员创造舞台形象的表演艺术是戏剧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9.艺术的价值也就生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提炼、、的过程中。 10. 审美价值是相对认知和道德而言的一种价值观念,它是人们在领域作出的 有关美与丑的价值判断和评价。 11.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的审美价值。 12.元价值又可分为真价值与伪价值,其中真价值又分为相对价值和绝对价值。 13.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打破了时代观念的禁锢,将一个极具现代性的感性女性大 胆的展示在观众面前,并置于明艳的古典田园景色之中,在视觉上直接冲击了那个时代的虚 伪和体面。 14.就现实主义的本质精神而言他始终都应该具有,唯有此我们才能始终不渝的追求理想,对现实不断的超越。 15.“”是西方传统艺术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艺术观念。 16. 在所有造型艺术中,绘画是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基本构成因素是线条、明度 与色彩。 17. 直觉意象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反逻辑的,非理性的,和无意义的。 18. 善是人们在道德领域所产生的价值观念,属于人们的伦理价值观念。 19. 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我看同仁县唐卡艺术的发展

我看同仁县唐卡艺术的发展 撰稿人:刘欢唯法学61 班 将青海省同仁县作为我们此次青海之行的重要考察地,源于它唐卡制作历史的源远流长、唐卡艺人的人数众多、唐卡作品的丰富多彩。 异常的繁荣 随着藏学热的不断升温,近年来,藏传佛教艺术品的收藏日益成为国内外收藏家关注的热点。其中,唐卡因色彩亮丽、图像庄严,具有高度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被称为佛教艺术的一朵奇葩。唐卡历史悠久,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从形式到内容跟其他任何画都不一样,是独树一帜的画种,它传递给人们的不仅是艺术,还有一种信仰和精神。一幅好的唐卡是画师用心血铸成的,是宗教热情、毅力以及高度的工艺技巧的反映,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唐卡收藏升温给从事唐卡绘制的艺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对推动藏族传统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仁在藏语中称作“热贡”,在这里,依托藏传佛教寺院,形成了以制作唐卡、泥塑、堆绣等宗教艺术品闻名的热贡艺术。其中热贡艺人绘制的唐卡更是精美绝伦,享誉海内外。同仁县隆务河畔的吾屯、郭麻日、年都乎等村几乎家家有画室,人人会作画,唐卡绘制已成为当地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产品主要销往甘肃、四川等省及尼泊尔、日本等国。更为重要的是,唐卡热使这门长期深藏在寺院中的艺术在民间得到发扬传承据了解,过去大多数热贡艺人自小进寺院当喇嘛,奉佛事艺,热贡艺术长期深藏于寺院之中,仅为寺院服务。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同

仁县成立了热贡艺术研究所。同仁县的中小学现在都幵设了热贡艺术基础课。热贡艺术作为一门学科还步入了高等院校的课堂。作品过去主要表现宗教故事和人物,而现在幵始反映社会生活。随着人们对唐卡幵始了解和喜爱,近年来,唐卡艺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事唐卡绘制的艺人越来越多,对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有利的。 繁荣的背后 受市场经济影响,大多数唐卡艺人的创作停留在复仿制作的层面上,简单迎合市场,致使大量粗制滥造的新唐卡充斥市场。此外,为了销售,一些唐卡艺人简化程序,放弃矿物颜料的使用。他们认为,这种状况不利于唐卡艺术的健康发展。目前,唐卡艺术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存在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培养唐卡艺术人才的目的偏重于商业效果,把唐卡艺术的发展和创作目标简单、肤浅地定格在经济的层面上,成为脱贫致富和搞活地方经济的突破口,这样的目标不可能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画师。唐卡艺术面临着传承链断裂、精品匮乏、绝技不断消失的危机,唐卡艺术在当下表面繁荣的创作态势中也隐含着诸如佛像量度计算混乱、构图简化、颜料调制技艺失传,以及佛像身姿、法器、手印等错乱的现象;同时艺人队伍中也存在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渐次离世、其技艺被世人遗忘的情况。在唐卡制作材料、工艺技法过程中也存在传统工艺的简化、省略情况。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充分说明了唐卡艺术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我们的措施 对于唐卡艺术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地方政府和单位已经幵始关注和重视,

西藏唐卡艺术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类似于藏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 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基本品种 唐卡品种多种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 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 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 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强烈的装饰性。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格外地显得灿烂夺目。 缂丝是中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这些织物唐卡,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的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了。 印刷唐卡有两种,一种是满幅套色印刷后装裱的,还有一种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镂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