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班幼儿自信心水平与其同伴交往能力关系的研究

中班幼儿自信心水平与其同伴交往能力关系的研究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过程中,感 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的总和,是幼儿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艳菊、姜勇,2008)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不但有助于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还能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和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长远的影响。学前儿童是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4到5岁的幼儿已经有能力选择适当的交往方式,并且能够体会同伴的需要(李艳菊,姜勇,2008)。因此,本研究为了提高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从自信心的角度出发,探讨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与自信心发展水平的关系,给出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建议,期望引起教师和家长对于发展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视,为幼儿今后良好的社会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1. 2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 2. 1课题的目的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中班幼儿自信心水平与其同伴交往能力关系的研究,并对其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做具体的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结果,对中班幼儿自信心水平和同伴交往能力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并且具体分析中班幼儿自信心水平与同伴交往能力之间的具体关系。给出有利于培养中班幼儿自信心水平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具体建议,为幼儿的教师和家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2. 2课题的意义
A. 理论意义
自信心是儿童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早期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对幼儿将来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自信心的培养对幼儿的心理也有着重大且长远的影响。本课题通过研究中班幼儿自信心水平与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有助于教育者进一步了解二者的发展水平以及之间的联系。
B. 实践意义
幼儿园的实践中,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同伴交往能力也是教师的一个重要目标。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写到,“让幼儿在积极的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本研究的结果,帮助教师们进一步了解中班幼儿的自信心和同伴交往能力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寻找到新的良好的教育方法帮助促进中班自信心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2文献综述
2. 1幼儿自信心
2. 1. 1自信心的概念
关于自信心的定义最早由Maslow(1943)提出,自信心这一情感的产生需要获得自尊上的满足。而自尊的满足来源于真正的能力,成就和来自他人的尊重。国内也有许多研究者对自信心有不同的定义。王蕊娥(2006)在研究自信心概念的界定后认为,对于自信心的概念,不同的研

究者有着不同的界定,分别基于自己的碱韭角度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自信心的概念的界定至今仍有着一定的分歧。王蕊娥(2006)认为,自信心是一种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和价值的客观认识和充分估价的一种体验。车丽萍(2002)认为自信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对人类知、情、意、行诸方面都有一种弥漫性影响。崔欣欣(2017)结合前人的观点,提出的定义认为幼儿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自我表现,自我成就感密切相关,并且个体产生信心是基于对自己能力的认识。
2. 1. 2幼儿自信心水平的影响因素
自信心水平的影响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有父母,家庭结构,教养方式,幼儿园和学校中的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及老师的教育等。影响自信心的主观因素有成功体验,个体对于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王娥蕊,杨丽珠,2006)。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也具有对于成功的追求和渴望。如果他能够在过去的经验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这种自我成就感就可以促使,鼓励幼儿的主动性行为。当幼儿能够在某一活动中表现良好时,他就会有一种对于自己能力的肯定,并对活动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当幼儿对于活动感兴趣去时,便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投入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完成。因此,幼儿对于活动的积极性能够反映幼儿对其的兴趣,而幼儿对于活动的兴趣又能够反映幼儿对于自己能力的自行程度。
对于父母和教师来说,也要注意自己的教养或教育方式对于幼儿自信心发展的影响。父母应多倾听孩子的想法,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实际能力。有时候,父母对于孩子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充满压力。由于父母期望与幼儿能力的不相符,挫败感也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因此,父母对于幼儿的期望与幼儿实际能达到的程度应相对协调,这样才能使孩子获得相应的鼓励,对幼儿自信心的发展产生帮助。另一方面,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对幼儿的自信心发展产生影响。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强调对于幼儿的限制和幼儿的服从,容易降低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的积极性并限制幼儿的自信心发展。过于宽松的教养方式易放纵幼儿,过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也会使幼儿减少探索的欲望,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父母应给与一个慈爱与严厉并存的环境,这样父母也能够给与幼儿合理的建议和指导,有利于作出正确的选择,增强自信(王娥蕊,杨丽珠,2006)。幼儿的自信是建立在幼儿认为自己的能力足够优秀的基础上的,并且,当老师或父母信任孩子时,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得到增强。幼儿的内心世界会反应出这些信息,并

一天天地、一步一步地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2. 1. 3幼儿自信心发展特点
A. 年龄特点
儿童自信心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不同表现出差异(王娥蕊,杨丽珠,2006)。幼儿自信心在3至4岁之间发展迅速,并且,4岁是幼儿自信心发展的其中一个关键年龄(安玲,2011)。因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其语言的使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等也在不断增长和显现,而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随着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自信心水平也会随着年龄的的增长而改变。在王蕊娥,杨丽珠(2006)的研究中发现,尽管幼儿的自信心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在不同年龄段其增长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3至7岁的幼儿自信心发展速度为不同的上升趋势,而7至8岁的幼儿自信心发展速度为缓慢下降的趋势。在研究中还表明,除了4岁是幼儿自信心发展的关键期外,对于对于低年龄小学生来说,7岁也是一个自信心发展的关键期。
B. 性别特点
王娥蕊(2006)的研究发现,3至9岁的幼儿在自信心发展水平上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女孩的自信心发展水平要略高于男孩,尤其在自我表现维度和自我成就感维度上,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差异显著,然而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呈现在自我效能感维度上。但是在崔欣欣(2017)的研究中,4到6岁的幼儿在自信心的发展水平上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2. 2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2. 2. 1同伴交往能力的概念
李艳菊,姜勇(2008)认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自己年龄相近的同伴之间相处,感受,处理这段关系的能力的总和。又有学者周宗奎,孙晓军等(2015)将同伴交往定义为同龄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一种平行的,平等的关系。而在赵海钧(2002)的研究中将同伴交往界定为个体和同伴之间相互沟通,物质交换和动态交互的情感联系的综合。由此可见,不同研究者对同伴交往有着不同的定义。据董丽媛(2014)的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普遍认同的定义是朱智贤教授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同伴交往的解释:“年龄相近的个体之间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方式传达意见、交换思想,以及沟通情感体验的过程。”
2. 2. 2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的因素有幼儿自身的因素,如性别,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如自信心发展水平)等,也有外界因素如教师的教育和师幼关系,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等。
幼儿的性别不同,其在同伴交往的策略选择上也会不同。男生相较与女生更偏向于选择团体活动,并且在同伴交往中会有更多的肢体接触。当男生在受

到同伴的攻击时,也会倾向使用消极的交往策略,如肢体冲突去应对。对于女生来说,她们更喜欢与相同的性别的同伴交往,并且在同伴交往中会更多地使用语言策略和合作策略。当女性幼儿在受到同伴攻击时,会更多地使用求助第三者,告状,或者是回应以语言攻击(陈冬艳,2017)。
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还与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需要通过观察同伴的情绪和反应和自己对于同伴的理解来选择自己的交往策略,同时,也需要用用语言来互动、维持和发展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关系(陈冬艳,2017)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的教育和幼儿园的环境也会影响其同伴交往关系的发展。如果幼儿园给予幼儿一个平等,宽松,自由的环境,那么幼儿就会有一种安全感,更愿意与同伴交往,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对于老师来说,如果对在同伴交往中表现不是很好的幼儿进行严厉的批评和嘲讽,那么就会大大降低幼儿同与伴交往的积极性,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影响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对幼儿进行适当的鼓励和积极的引导,帮助幼儿进行交往策略的改善,那么幼儿的同伴交往积极性就会提高,并且去主动地学习新的同伴交往技巧和策略(李艳菊,姜勇,2008)。
2. 2. 3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特点
A. 年龄特点
同伴交往能力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学前儿童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董丽媛,2014)。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主要由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和亲社会行为这四个维度组成(李伟伟,2012)。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幼儿的心理逐渐发展,交往经验增多,社会能力提高,从而同伴交往水平也逐渐提高。4到5岁的幼儿已经有能力选择适当的交往方式,并且能够体会同伴的需要(李艳菊,姜勇,2008)。4-5岁是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关键期,因为对于小班的孩子老说,中班的孩子能更好地运用交往策略,并且中班孩子在运用交往策略上与大班的孩子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陈冬艳,2017)。
B. 性别特点
幼儿同伴交往水平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女孩相对于男孩有较高的同伴交往水平。在李艳菊和姜勇(2008)在研究中发现,女生在同伴交往中的社交主动性,亲社会行为与语言与非语言能力者三个维度上的表现要高于男孩,而男孩则表现出更多的社交障碍。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是幼儿更倾向于与同性的同伴间交往。由于性别的不同,男孩和女孩的兴趣也不一样。男孩倾向粗犷的身体接触,而女孩倾向合作和语

言交流。因此,在幼儿阶段,女孩拥有略高的同伴交往水平。
2. 3中班幼儿自信心水平与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
自信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幼儿自信心的增强有助有幼儿加强对于自身的肯定,建立自我意识并激起幼儿的表现欲望,从而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崔欣欣,2017)。刘彦华,曾宪翠等学者(2008)在研究中发现,自我效能感能够促进个体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人际交往和各种生活事件。同样的,崔欣欣(2017)也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4至6岁的幼儿自信心水平与同伴交往能力呈正相关,并且通过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水平能够正向预测幼儿的自信心水平。
3 研究设计
3. 1研究内容
1)中班幼儿自信心发展水平现状及性别差异的比较
2)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水平现状及性别差异的比较
3)中班幼儿自信心发展水平与其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水平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3.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某公办幼儿园共60名中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9人,女生31人)。
3. 3研究工具
3. 3. 1关于幼儿自信心发展水平的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王娥蕊(2006)编制的“3到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水平教师评定问卷”作为中班幼儿自信心水平的研究工具。该问卷将自信心分为三个维度:自我效能感,自我表现和成就感。其中自我效能感维度的题目有第1、2、3、7、8、9、13、14、19、20、21、22题,共占12题,自我表现维度的题目有第5、6、11、12、17、18、25、26题,共占8题,成就感维度的题目有4、10、15、16、23、24题,共占6题。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等级量表,“从不”记1分,“偶尔”记2分,“有时”记3分,“经常”记4分,“总是”记5分。
3. 3. 2 关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水平的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天津师范大学李伟伟(2012)改编而成的“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问卷”作为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水平的测量工具。该问卷将同伴交往能力分为四个维度: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言语能力,亲社会行为和社交障碍。其中每个维度各占五题。其中社交主动性维度的题目有第4、9、10、11、14题;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维度的题目有3、6、12、13、16题;亲社会行为维度的题目有1、2、5、8、20题;社交障碍维度的题目有第7、15、17、18、19题。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等级量表,“从不”记1分,“偶尔”记2分,“有时”记3分,“经常”记4分,“总是”记5分。
3. 4实施程序
本研究在上海市一所公立幼儿园中随机抽取60位中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1人,女生29人),对中班教师发放《3到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水平教师评定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