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关键词:弗洛里德精神分析学希区柯克

摘要:弗洛里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悬念片大师希区柯克用运动的声画影像为我们揭开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神秘面纱,使我们从另外一个更加形象逼真的方面理解了它,这正是电影的魅力。为此,在探讨精神分析文化影像系统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希区柯克,正是他对这种特殊文化的解读,才有了电影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

正文: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国,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尤其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希区柯克在英国拍摄了大批默片和有声片,之后,他前往好莱坞谋求发展,并与1956年加入美国国籍,并保留了英国国籍。在长达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希区柯克共拍摄了超过五十部电影,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转自百度百科)。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虽然他的影片并不全都是恐怖电影,其中也没有我们现在所崇尚的各种特技和特效,但是他的影片极具悬念,发人深思,直到现在,人们对它依然持肯定的态度。无论从被认错身份的人到窥私癖者再到性格孤僻的杀人犯,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最终的目标是展现出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

我以其著名的几部影片为例,分析这些抽象的思想。

一、《爱德华大夫》

影片讲的是彼得森大夫是医院里的女教授,接待一个新来的爱德华大夫。爱德华大夫有严重的恐惧症,害怕白色划痕,后来他因受刺激而记起自己并不是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而是约翰·贝兰特。爱德华大夫已死,于是警方怀疑约翰杀掉了他并想取而代之。后来通过彼得森大夫与一个老教授的治疗,使约翰终于记起爱德华之死因,最终通过彼得森大夫的协助,终将凶手莫奇森大夫绳之以法。

这部影片可以算是心理影片的开山之作,它是第一部严肃讨论心理分析的影片。希区柯克本人对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非常感兴趣,因而就非常想投拍这样一部以精神分析学为主的影片,于是《爱德华大夫》便诞生了。《爱德华大夫》实际上是基于很多佛洛依德的理论构思出来的,比如恋母情结,比如梦境原理,比如压抑与释放等等。这在希区柯克的很多影片中都有涉及,而第一部全面涉及到这方面内容的就是《爱德华大夫》了,希区柯克在这部片子里尽可能多的展现了他对于佛洛依德的了解和认同,同时又把冷冰冰的理论用画面表现了出来。

该片的心理学映像,首先是黑白相间的条纹对于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假爱德华大夫所产生的影响。他见到任何类似的条纹都像是受了刺激一样的产生罪恶感。他的这种情况其实是人对于应激所产生的某种防卫机制,可以认为是一种“潜抑作用”,也就是大脑对于他“参与”犯罪的这个过程进行了抑制,而只有在某些特定事物的刺激之下,才能反映出来,并且产生很严重的心理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梦代表人类欲望的满足,每个梦都有专属于它自身的意义和精神价值。梦境,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深藏着达利和希区柯克对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深刻理解。影片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梦境,在这个梦中人物的潜意识对

整个影片事件的前进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梦境对于人来说永远是模糊的,无法言说的,但是希区柯克和达利将之具象化,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这部片子公映以后大众的反应处于两种极端,很多人认为好,很多人认为不好。很多心理学人士认为片子第一次将严肃的精神分析学用电影的艺术方式表现了出来,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里面的剧情“假大空”,缺少理论应有的正确性,太过于唐突和牵强附会。不管如何,这毕竟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希区柯克将自己的悬念观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完美结合,并在之后的片子中大量应用,这也算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二、《精神病患者》

故事描述一名盗取公款的女郎珍妮特·李在逃亡期间投宿于汽车旅馆,却在浴室中遭到精神分裂的狂人诺曼·贝茨杀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调查,在逐步侦查下终于揭露狂人的真相。最经典的场景就是“浴室杀人案”了,在这段里,希区柯克用到“视点置换原理”,让观众在“杀手”、“珍妮特”和“旁观者”几重身份中换来换去,使观众恍如身临其境,很具有视觉冲击力。

狂人诺曼·贝茨是个人格分裂的人物,他一直在扮演他的母亲和自己,具有双重人格。因为,从小他便受到自己母亲的束缚,母亲的言行深深地改变着他的人生观,以至于母亲死去多年后,他仍保留其尸体并扮演母亲。在诺曼·贝茨的心理世界中,母亲和自己同时存在,而且母亲的意志占主导地位。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贝茨会对珍妮特下毒手了。

希区柯克在谈到此片时,说到应该体现出精神病患者的虚弱感。他认为,虚弱感是神经病和精神病行为的源头,即便诺曼·贝茨掌握着其他人的生杀大权,但他的虚弱感必须体现出来。像在故事的结尾,诺曼·贝茨还在以母亲的角色猜度着警察们的想法。影片较为深刻地刻画出人格分裂者的心理世界,对畸形人格和扭曲灵魂的描写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是希区柯克对精神分析学说的精辟解读。

三、《迷魂计》

斯考蒂的恐高症,影片一开始,同事的意外身亡使男主角斯考蒂患上了恐高症,这个症状使他不得不退出警局,之后又成为加文意图杀妻的重要工具。而斯考蒂的恐高症始于刺激也恢复于刺激,在朱迪坠塔身亡的刺激下,他的症状也就痊愈了。

片中梦的启示,在玛德琳掉下塔楼后,斯考蒂一直陷在忧郁中不能自拔。有自责有爱情还有对玛德琳死亡的疑惑。这个梦的场景就像《爱德华大夫》中满是眼睛的那幕梦境一样带有弗洛伊德的思维,现在的我才疏学浅,真的得找到弗洛伊德的书去充充电,不然看不懂,也许是因为侦探的本性使然,斯考蒂一直不愿意相信什么鬼神附体,什么精神崩溃,所以一直怀着疑惑的心情看待这件事情,这就可以解释,缘何当他看见朱迪的项链的时候就了然一切,其实他已经将假设和分析在心里存留了很久了。

该片中的强迫症,当斯考蒂不知道朱迪就是玛德琳的时候,他一直要求朱迪变成玛德琳,先是带她去买玛德琳常穿的那身经典灰色西服;然后要她烫发、束发,不管朱迪愿不愿意。记得听心理学课程讲到强迫症时听到的两个案例,说是有个人是洗手强迫症,就是一直洗手,总觉得不干净,最后洗得手上都没有皮了;更夸张的是一个教授,有一天,到了他上课的时间却迟迟未见其身影,了解他的学生都知道他是个严谨守时的人,不会轻易迟到于是出去寻找,发现教授就在教学楼前,专心致志的数窗户,后来了解到,教授患有强迫症,看到高楼一定会数

窗户,数不清不走。惊叹于希区竟然动用了这么多的心理学现象完成一部电影的制作,实在是巧夺天工。

四、《后窗》

《后窗》中的窥淫癖和窥私癖。影片讲的是摄影记者杰弗瑞由于一次意外摔断一条腿,经常周游的他如今也不得不在轮椅上过一段无聊的日子了。时值纽约的盛夏,周围的邻居们日夜都敞开窗户,闲来无事的杰弗瑞总是喜欢透过窗户观察周围的邻居们。对面窗口的推销商拓普夫妇又一次发生了争执,当晚杰弗瑞发现那个拓普先生三次冒雨拿着大皮箱走出家门。第二天,杰弗瑞发现拓普先生正在包裹刀和锯条,而拓普太太却从她卧病很久的床上消失了,小狗在楼下花坛不停地刨着什么,一切都令杰弗瑞不安。杰弗瑞的女秘书莉莎来了,又注意到拓普先生正在准备一个大箱子,还从太太的手包里拿出首饰、戒指,两个人由此得出他杀人分尸的结论。杰弗瑞找来当警察的老友调查此事,但结果是拓普太太到外地疗养,老友对杰弗瑞等人的紧张不无嘲讽。莉莎在拓普先生家寻找证据时被堵在屋子里,杰弗瑞及时报警才使她免遭毒手,她向杰弗瑞示意自己已经找到证据,推销商才知道自己正在被人监视。拓普先生很快找到杰弗瑞,行动不便的杰弗瑞只能在黑暗中用闪光灯保护自己,拖延时间。两人扭打的时候,老友带着莉莎和警察赶到,但杰弗瑞还是从楼上摔了下去。最终,杰弗瑞和莉莎还未找到确凿的证据及拓普太太的尸体,但此时两人却坠入爱河。这部片子中导演希区柯克在对弗洛里德精神分析学上的展现不是很多,只是围绕着杰弗瑞的个人癖好,而这种癖好的养成也是与他所待得环境有关,整天处于一个狭小的空间中,无法运动,只能透过这个唯一与外界交流的手段窗户,通过观察自己的邻居,找寻乐趣。

希区柯克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忠实的崇拜者,希区柯克的电影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异样的病态的世界,同时也能让人们从中去了解自己。正如他所说“观众看我的电影能减少心里的罪恶念头。如果你本来就一点罪恶念头都没有,看了我的电影会给你一点儿。”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第十组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 —[法]让—路易·博德里 一、问题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是:在“电影机器”这个庞大的运动系统中,观众是怎样被建构为主体的,影片的意义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该理论究其根本是源自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是通过类比的方式将精神分析学移植到电影研究上来。它是一种关于观影主体的理论,观影主体与做梦主体类似,也就是梦的主人,这个梦的类似物就是好莱坞电影及其海外的类似物,精神分析符号学是一种关于观影主体的理论,其主要分析对象是好莱坞电影及其海外的类似物。在这一理论中,主体完全显现,影片被看做是人的欲望的达成,借助于认同机制,主体则成了完全意义上的施动者。其代表作有让—路易·博德里的《电影基本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和麦茨的《想象的能指》。 三、主体的眼睛 博德里首先提出,摄影机在影片的制作过程居于中心地位(P209),摄影机的影像建构与绘画中的透视投影类似,他指出,电影的最初模型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构成法。不同时期的绘画中空间概念是不同的,古希腊的绘画法是对注意中心的组织,也即基于多重的视点,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则是营造一个有中心的空间,“这种空间的中心与观看时作为中心的眼睛相应,因而让·佩尔兰·维亚托恰当地把眼睛称作‘主体’。”(P210)参照一个定点,视觉化的客体被组织起来;基于定点原则,视觉化的客体又反过来指出“主体”的位置(P210)。这个定点也即主体,是指置于视平线上的透视的原点。主体是一个人造的中心,带有以人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性。 通过阅读文章可以知道,博德里认为基本电影机器是从技术效果、观影情境两个方面来达到意识形态效果的。

直面人性的真实——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直面人性的真实———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高鸿萍(闽江学院中文系)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弗洛伊德开创了人类文化史的新纪元。弗洛伊德一生著述很多,而举世闻名,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一版再版,其发行量无法统计的划时代的不朽著作之一就是《梦的解析》。此书被誉为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书,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声称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通的心理情绪;儿童是有性爱意识和动机的。 一、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 首先,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可以解析的。“无论如何,每个梦均有一种含义,尽管这是一种隐匿的含义;做梦用来代替思想的某种其他过程,我们只有正确地揭示出代替物,才能发现梦的潜藏义。”他通过一系列梦的科学解析,发现所有的梦都是完全有效的精神现象————是欲望的满足,就象谚语中问:“鹅梦到了什么?”回答是:“玉米”。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一理论完整地包含在于这两句话中。 第二,梦的动机是欲望的满足。弗洛伊德指出,关于梦是欲望的达成这一命题在儿童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而在许多时候和各种情况下,其意义没有任何掩饰,一目了然。“少儿的梦不会出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在证明梦的本质是对欲望的满足方面,却有无法估量的价值。”而针对有人对梦的统计结果,大部分的梦是不愉快的梦,只有少部分肯定是愉快的梦,如果说愉快的、欢乐的、幸福的梦是愿望的达成,那么怎样理解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悲惨的梦呢?弗洛伊德的回答是,无论怎么不愉快的梦,都不外乎是愿望满足的一种“变相的改装”。他认为:“一个愿望的未能满足,其实象征着另一愿望的满足。”因为做梦的人对此愿望有所顾忌,从而使这一愿望只得以另一种改装的形式来表达,这是梦进行了化妆。“梦是一种(被压抑的、被抑制的)愿望的(经过改装的)满足”这就是弗洛伊德叙述梦的完整的公式。有了这么一个公式,不管什么样的梦,便都可以纳入“愿望的满足”这个范畴了。 那么,梦为何要进行伪装呢?他认为“每个人的梦是由两种精神力量(或可描述为倾向或系统)支配的。其中一种力量构成欲望用梦来表现出来,另一种力量则对梦中的欲望实行稽查作用,迫使欲望不得不通过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要解析这类化妆的梦,就必须透过梦的表象,揭示出隐藏在梦背后的思想来。为此他提出了两个概念———“显意”和“隐意”。所谓显意,它类似于假面具,是“梦所叙述的东西”,“梦的外显的内容”。所谓隐意,是假面具所掩盖的欲望,是“那种隐匿的我们只有通过观念分析才能达到的东西。”是“内隐的梦的思想”。梦的解析过程就是从外显的梦到内隐的梦的工作过程,而“每个特殊的梦经过分析后,必定可以重新证明梦确实具有代表欲望满足的一种神秘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释梦就意味着寻求一种隐匿的意义。”对于梦的来源,他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它也许在白天即受到激动,不过却因为外在的理由无法满足,因此把一个被承认但却未满足的意愿留给晚上入梦。二是它也许源于白天,但却遭受排斥,因此留给夜间的是一个不满足而且被潜抑的愿望。三是也许和白天全然无关,它是一些受到潜抑,并且只有在夜间才活动的愿望……第一种愿望起于前意识;第二种愿望从意识中被赶到潜意识去;第三种愿望冲动无法突破潜意识的系统。在这三种来源之外,他强调“要加上第四个愿望的起源,就是晚间随时产生的愿望冲动(比如口渴或性的需求等)。 第三、梦是如何由隐意转变成为显意的,这是《梦的解析》专著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形成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凝缩作用。“任何人对梦内容和梦念进行比较进,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梦进行了大量的凝缩作用。”与梦念的丰富多彩相比较,梦内容简短、贫乏、精练。这主要是凝缩产生的作用。凝缩作用主要是通过省略来实现的;梦并不是对梦念的忠实翻译或点对点的投射,而是对高度不完全的,支离破碎的复制。二是移置作用。即在梦中,一方面将隐意中的因素加以转移,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用引喻代替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梦里出现的并不是梦念中的重要概念,而是在梦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概念。”另一方面,梦利用多重性决定作用,从具有较低精神价值的元素中创造出新的价值,然后各自寻找途径进入梦内容中,这就产生了精神的转移。三是象征作用。他认为梦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梦中没有获得任何单独的表现,隐意在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专刊24

希区柯克的电影技法

13 个希区柯克的电影技法 2013-08-18 浙江传媒学院12影视美术设计班 1. 以观众为主: 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每一段戏都要考虑观众的感受,要确定里面的内容是有吸引力的。人们是去戏院找乐子的,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在经历险象环生般的刺激之后还是很安全。戏院是安全的地方,希区柯克了解这点,所以他会往观众身上丢东西,把他们抛下悬崖,带他们偷窥危险的恋情,知道当他们走出戏院后,又要回到正常生活,电影越有趣,越多人会再回来。 2. 以情绪构图 制造情绪 - 像: 恐惧、欢乐、惊讶、悲伤、生气 - 是拍每一场戏的终极目标。想知道摄影机要放哪,就要先知道那场戏要制造什么样的情绪。情绪来自角色的眼睛,镜头远近可以控制情绪的强弱。特写会让屏幕充满情绪,镜头拉远,情绪会消散。突然从远景跳到特写会让观众惊讶。从演员头上奇怪的角度拍,可能代表特别的意义。 希区柯克用这个原则去安排他的每一场戏,控制观众何时情绪该激昂,何时该放松。他把这个比喻成作曲,只是,他不是在玩乐器,他是在玩观众。 3. 不要把摄影机当摄影机

摄影机可以是人,游走房中寻找可疑物。这会让观众更有参与感。许多电影开头都会有摄影机游走,介绍电影关键对象的镜头。希区柯克从默片起家,没有声音,必须用画面说故事。但到了1930年,有声时代来临,一切都变了。一切都变成对白导向,电影开始仰赖演员对话。他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用画面说故事,不要只把摄影机当摄影机。 4. 对白本身没意义 人们对话,通常不会把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讲出来。一个对白可能很琐碎、无聊、平淡无味,但讲的人的眼睛通常会透露他真的想要什么。一场戏的重心绝对不要放在角色说的文字上面,让他们同时做别的事情,用举手投足拍出他们内心的想法。除非真的有必要,再用对白说故事。所以,电影人要填满的不是对白的页面,而是电影画面的框框。 5. 观点式剪接 (Point of View Editing) 詹姆斯.史都华在看一个地上的陷阱,接他微笑的画面。 詹姆斯.史都华在看一个女人脱衣服,接他微笑的画面。 两个同样的微笑,但意思完全不一样。不用对白,把想法植入观众脑中,就是观点式剪接。这是主观式的电影技法 (subjective ci nema) 。拿主角的眼睛,利用剪接,给他东西看。从演员的特写开始,剪到他看到的东西,回演员看完的反应,重复……可以在主角与他看

浅析希区柯克及其电影

浅析希区柯克及其电影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从多角度分析了希区柯克式悬念艺术,第二部分从作者论的角度分析了希区柯克电影的众多主题,第三部分则以《精神病患者》为例从精神分析学的层面对希区柯克电影进行了深度解读。 关键字:希区柯克悬念麦考芬主题精神分析学《精神病患者》 在艺术领域享有盛誉,又街知巷闻,这样的导演没有几个,希区柯克就是其中之一。这位既有艺术追求,又有票房野心的伟大导演,对很多人来说,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更是惊悚悬疑的代名词。他就是希区柯克。 将观众放在更高的位置上,有选择性地给予观众比剧中人物更多的信息,正是希氏悬念的精髓所在。希区柯克真正的悬疑惊悚不是让观众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之下被惊吓到,而是要在观众自以为可以预期未来情节的发展之下知道答案,观众自然而然将焦虑的心情对准了主人公的命运。例如在《精神病患者》中,让观众比侦探先知道旅馆老板有个疯子母亲,从而让侦探进入诡异的房屋那一幕成为希区柯克电

影中最具悬念的场景之一。在《迷魂记》中,朱迪与玛德琳是同一个人的谜底在情节中间就被揭示,而原著中这个谜底是最后才被揭穿。 希区柯克认为:“最紧张的不是那些恶心的死法,而是在人死之前酝酿的气氛。他着力描写人物死亡前的部分,不主张暴力血腥的镜头。《爱德华大夫》中,爱德华梦中惊醒,在卫生间拿了刀走向女主角,他表情阴郁,灯光和音乐的渲染下,利用特写和镜头暗示来烘托和渲染恐怖的感觉,观众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虐待,爱德华犹豫片刻最终拿着刀下楼,却看到了在楼下办公的艾利克斯,艾利克斯丝毫没有发现爱德华的异常,毫无防范的和爱德华聊天,甚至倒了一杯牛奶递给他,观众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这个部分的最后一个镜头就定在了透过爱德华的牛奶杯看到的艾利克斯,导演几乎给了观众一种错觉,无辜的艾利克斯被爱德华杀害了。这一部分,导演将观众虐到了一定的程度,让观众不自觉的参与剧情在心里为艾利克斯担忧着急,既想避免一场谋杀的发生又想知道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发展。确实,这种心理活动并不夸张,惊悚的最高境界是让观众“自己吓自己”,毫无疑问,希区柯克拥有这种能力,他做到了。 结合拉康的理论来看,希区柯克的悬疑就是一种性变态,它是一种病态形式。《美人计》中,从远景推到特写的运动也许是希区柯克的象征性手法,他的性欲内涵也是不言而喻的。《美人计》表面上是一个爱情故事,塞巴斯蒂安爱艾丽西亚,艾丽西亚爱德佛林。然而爱情显然不是影片的主题,而是上演一种变态性欲处境的美丽外衣,艾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论述拉扎斯菲尔德及其主要理论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论述拉扎斯菲尔德及其主要理论 在20世纪西方的文化思潮当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可谓是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而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当中的诸多理论,对“人”这一个体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行为还是在诸多具体社会现象当中的反应,都进行了深入且全方面的剖析和阐述,充分挖掘了影响人个体思维活动及行为表象最为根本的原因所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不单单只是一种理论而已,它更是一种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同时也是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论研究,而且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些理论是可以更好的解读出现象中最为本质的那一部分,所以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拉扎斯菲尔德本人及其理论进行深刻的剖析,这一研究 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通过表象所反馈的一些行为状态,去走入内部,挖掘表象 背后所影响的本质因素有哪些,从而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知晓人思维过程和行为决断背后的潜在驱动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探索了人的意识深处那些不被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所认可的且压抑在人内心深处的动机和冲动,通过对人类精神活动的探索,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准确且清晰的对自我的认知有所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根本动因的探索也使得受众对一些看似平常且又无意识的行为, 有了最为本质的判断和根本性的了解,这便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伟大之处。 而就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风格来说,他倾向于将人的相关生活经历、成长背景以及个体对事件的态度偏向等因素考虑到项目研究的过程当中去,通过对个体不同的行为以及态度的研究,来准确的掌握影响项目发展方向的变量因素,从而 以微观的视角去对宏观的项目进行剖析,最终将多种影响因素有效的结合起来, 为项目的研究得出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所以说,无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还是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的得出,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是从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的“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c2308522.html,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的“梦” 作者:李治华 来源:《艺海》2013年第11期 弗洛伊德,20世纪最有才智和最具影响的学术开创者,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他是奥地 利的一位医生。他和神经官能症打交道以后,写了《梦的解析》。本书出版于1900年,这是他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被誉为改变人类历史的书,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该书在作者生前就再版了8次,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一直经久不衰,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称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经典之作。 《梦的解析》基本的理论观点就是人在白天醒着的时候,意识活动控制无意识活动,所以有些欲望就不能够得以实现,得不到发泄。那么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没有意识控制了,这个时候,无意识的这个欲望,就以梦的形式发泄出来,而且以梦的形式得到满足,这叫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在做梦的时候,“本我”希望直接幻想自己的欲望:左拥右抱的欲望、杀人抢钱的欲望……这就惹恼了正直的“超我”。看到心灵的世界里,“本我”总是在做这种坏梦,“超我”不禁怒火冲天,弗洛伊德“梦”就是这样形成的。在睡着了以后,“本我”就开始了幻想,但是“超我”这个检查官却总在“检查书报”,于是“本我”只好做伪装。经过伪装后的梦是梦的显意,而它所要表达的意义是潜藏着梦的隐意。例如某男人梦见他妹妹和两个女孩在一起。这个梦的显意似乎是无邪的。而在隐意中,那两个女孩则表示他妹妹的两个乳房。这个梦表示他想看想接触他妹妹的乳房,通过化妆,乳房变成了另外两个女孩,使梦者可以去看而不受道德的谴责。 梦是人潜意识欲望的表达和实现,是一种有意义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欲望的满足,其内容是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梦所表达的愿望是与潜意识欲望相联系的,表现了人们不允许自我意识到和在清醒状态下不允许被表达出的潜意识动机。这些动机大多数是一些非理性的欲望,如各种反理性憎恨、野心、嫉妒、羡慕以及变态的乱伦和变态欲望。这些欲望有许多都是来自于受到压抑的人的童年生活和童年创伤,这些欲望在白天受到意识的控制和压抑,并没有因此被消除,借助于睡眠时人的自控和监督能力的减弱,这些欲望便乘虚而入重新复活。 与其说梦是像一般人所谓的对将来的预示,不如说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梦是过去经验特别是儿童时期那些被压抑和排斥的潜意识欲望的复活。梦是潜意识欲望的表达,但这种表达不是肆无忌惮直截了当的,是经过修饰改装过后的表达。睡眠状态中,意识像一个审查者或监督员,虽处在迷糊状态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如果遇到比较强烈的刺激仍然会发挥作用保证睡眠的进行,为了逃避审查,潜意识欲望必须乔装打扮蒙骗过关,才能在梦中出现。 梦是本我被压抑的力量与超我的压抑力量之间的一种调和和妥协。鉴于此,梦被分成“表层的显梦”和“深层的隐梦”,梦的意义被分成“显梦”和“隐义”。前者受到理性、意识、道德原则所形式化和修饰化(梦的改装),后者是这些形式和修饰所掩盖的真正愿望和本质。

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关键词:弗洛里德精神分析学希区柯克 摘要:弗洛里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悬念片大师希区柯克用运动的声画影像为我们揭开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神秘面纱,使我们从另外一个更加形象逼真的方面理解了它,这正是电影的魅力。为此,在探讨精神分析文化影像系统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希区柯克,正是他对这种特殊文化的解读,才有了电影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 正文: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国,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尤其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希区柯克在英国拍摄了大批默片和有声片,之后,他前往好莱坞谋求发展,并与1956年加入美国国籍,并保留了英国国籍。在长达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希区柯克共拍摄了超过五十部电影,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转自百度百科)。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虽然他的影片并不全都是恐怖电影,其中也没有我们现在所崇尚的各种特技和特效,但是他的影片极具悬念,发人深思,直到现在,人们对它依然持肯定的态度。无论从被认错身份的人到窥私癖者再到性格孤僻的杀人犯,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最终的目标是展现出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 我以其著名的几部影片为例,分析这些抽象的思想。 一、《爱德华大夫》 影片讲的是彼得森大夫是医院里的女教授,接待一个新来的爱德华大夫。爱德华大夫有严重的恐惧症,害怕白色划痕,后来他因受刺激而记起自己并不是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而是约翰·贝兰特。爱德华大夫已死,于是警方怀疑约翰杀掉了他并想取而代之。后来通过彼得森大夫与一个老教授的治疗,使约翰终于记起爱德华之死因,最终通过彼得森大夫的协助,终将凶手莫奇森大夫绳之以法。 这部影片可以算是心理影片的开山之作,它是第一部严肃讨论心理分析的影片。希区柯克本人对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非常感兴趣,因而就非常想投拍这样一部以精神分析学为主的影片,于是《爱德华大夫》便诞生了。《爱德华大夫》实际上是基于很多佛洛依德的理论构思出来的,比如恋母情结,比如梦境原理,比如压抑与释放等等。这在希区柯克的很多影片中都有涉及,而第一部全面涉及到这方面内容的就是《爱德华大夫》了,希区柯克在这部片子里尽可能多的展现了他对于佛洛依德的了解和认同,同时又把冷冰冰的理论用画面表现了出来。 该片的心理学映像,首先是黑白相间的条纹对于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假爱德华大夫所产生的影响。他见到任何类似的条纹都像是受了刺激一样的产生罪恶感。他的这种情况其实是人对于应激所产生的某种防卫机制,可以认为是一种“潜抑作用”,也就是大脑对于他“参与”犯罪的这个过程进行了抑制,而只有在某些特定事物的刺激之下,才能反映出来,并且产生很严重的心理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梦代表人类欲望的满足,每个梦都有专属于它自身的意义和精神价值。梦境,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深藏着达利和希区柯克对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深刻理解。影片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梦境,在这个梦中人物的潜意识对

弗洛伊德《释梦》读书笔记

弗洛伊德《释梦》读书笔记 弗洛伊德的《释梦》,正如序言所说,是一本非常晦涩难懂不好读的书,我之所以捧着它,撑着双眼,喝下咖啡也要继续看下去,不过也是因为我笃定自己,必须要看完它。不但想看完这本书,还想顺带把一系列能牵连起来的书籍都看了。 甚至在看这本心理类书籍时,我会萌生出想要看完莎士比亚全集,奥赛罗,哈姆雷特,十字花科植物大全,叔本华,精神心理学分析,法律等没什么关联的书,甚至还想学习一下德文。 一本书的叙述: 再往更早的时间去追溯,我会看见那个处在迷茫期的自己,在轮转的昼夜中,反复拷问自己何为存在,who am i?反复诘问而求不得答案,长期处在痛苦的困惑之中,因而从一个城市流转到另一个城市,用一种信仰覆盖另一种信仰。反反复复也解不开谜底。 那时上海正是130年来最热的夏天,爆裂的太阳火辣辣的炙烤大地,日落之后,树上的蝉鸣叫声都嘶哑了,退却的火烧云和霓虹把将尽的天空染成紫红色。我趴在D的阳台边抽烟,边看三楼下面偶尔经过的人。痛苦的困惑也并没有跟着太阳一起消退,烟头忽明忽灭还未燃尽,我忽然想:不如从这里跳下去,会怎样? 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不如了结这样的想法不止千百遍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如今我可以毫无愧疚的写下来,是因为我已经不

会再有这样的想法了,在了解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之后,人们往往更懂得去珍惜。 不过在当时,这个念头刚从脑海中闪过,就像是感应到危险似的,D忽然从客厅冲过来,跌跌撞撞冲进阳台,冲到我背后, 一边反手抢夺我手里的烟,掐灭,暴躁的扔下阳台;一边从背后紧紧抱着我,低下头,抱着我的手臂还隐隐在发抖。 就那样抱着我,持续了几秒钟?还是几分钟?我在震惊和错愕之中,被大力带离那个阳台。不可置疑的是,D是一个懂我的人,懂得我当时的痛苦,懂得我痛苦的原因。可惜他帮不了我,没人能帮助一个迷惑的人真正走出迷惑,除非他自己找到了答案。 红色蜡笔绘画爱心: 其实D是跟我同样迷惑的人,因为懂得,才能感同身受。有时候我们会花很长的时间去讨论一些漫无边际的话题,关于痛苦,关于迷茫,关于人生,关于选择的方向。无论什么问题,最后他都会转移到自己的观点里去,并且他的观点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相当尖锐,不通人情的。 有时候我会静静的听,然后挑选几个自己也同意的观点,默许;有时候我会不满于某个尖锐的观点,反驳;还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某个观点意见不合,争论无果,不欢而散。 有时候他旁敲侧击的讥讽我,“钱钟书的老婆杨绛,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是书读得不多而想得太多。”气得我想跳起来打他。

作为电影修辞的_凝缩_与_移置_——兼论麦茨电影符号学的精神分析语义学基础

2011年11月第18卷第6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Nov.2011Vol.18No.6 doi : 10.3969/j.issn 1007?6522.2011.06.004收稿日期:2010?12?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0CC079);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影学项目(S30103)作者简介:程 波(1976? ),男,安徽滁州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副教授。 作为电影修辞的“凝缩”与“移置” ———兼论麦茨电影符号学的精神分析语义学基础 程 波, 辛 铁 钢 (上海大学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200072) 摘要:“凝缩”与“移置”这一对概念最早出现于弗洛伊德的《释梦》中,后来经由拉康,进入了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体系中,从无意识的工作机制、无意识的语言运作机制,转变为一种和精神分析语义学中的“隐喻”和“换喻”联系对照的电影修辞。通过讨论“凝缩/移置”这对经过弗洛伊德提出、拉康引申和改造的概念,如何在麦茨的理论体系中成为电影修辞格这一问题,用一种类似“概念史”的方法,从一个较新的具体角度对麦茨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价值取得更多的认识。 关键词:电影理论;麦茨;凝缩;移置;隐喻;换喻;电影修辞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1)06?0049?09 一 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理论是西方电影符号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主要是以形式化的语言模式对分节和符码组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70年代后期, 麦茨的电影理论研究方向发生了转变,在强调文本分析的意义的同时,把精神分析和符号学结合起来。1975年麦茨的《想像的能指》的发表标志着第二电影符号学的形成。麦茨把很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乃至拉康精神分析语义学的概念引入了 电影理论之中,拉康界定的“凝缩”与“移置”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对,但在新的视域之中,它们已经具有了新的意义,由一种无意识的语言运作机制转变为一种电影修辞。 麦茨创造性地拓展了电影美学,特别是在拉康精神分析语义学的启发下,进一步嫁接了精神分析学说与现代符号学和修辞学,并运用于电影理论。本文无意对麦茨的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和阐释,只想通过“凝缩/移置”这对经过弗洛伊德提出、拉康引申和改造的概念,如何在麦茨的理论体系中成为电影修辞格这一问题的讨论,用一种类似“概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最经典的十部影片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最经典的十部影片 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他那种远见卓识的创作风格和创新的摄影技巧令许多现代制片人倾倒,竞相学习甚至模仿他。 虽然他的影片并不全都是恐怖电影,其中也没有我们现在所崇尚的各种特技和特效,但是他影片的悬念发人深思,直到现在,人们对它依然持肯定的态度。无论从被认错身份的人到窥阴癖者再到性格孤癖的杀人犯,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最终的目标是——展现出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 10.《蝴蝶梦》(Rebecca) 琼·芳登在希区柯克1940年的经典影片《蝴蝶梦》中扮演了一个命运悲惨的角色---作为一个新婚妻子却不断的被丈夫前妻的鬼魂纠缠,而表面上又不得不强装欢颜。在这部根据达芙妮·杜·莫里叶的小说《丽贝卡》改编而成的电影中,芳达在和马克西姆·德文特(劳伦斯·奥利弗饰)结婚,成为曼德利庄园新的女主人之后,她那种柔弱的性格使其无所适从,似乎生活中到处都有德文特前妻---丽贝卡的影子,丽贝卡在许多人的心中似乎有着超乎寻常的地位,既让人爱戴又让人畏惧。房屋管家丹弗斯夫人(朱蒂斯·安德森饰)对丽贝卡甚至达到了毕恭毕敬的程度,她一心想悄悄地把现在的德文特夫人赶出曼德利庄园。 9.《美人计》(Notorious) 8.《绳索》(Rope) 虽然本片并不算希区·柯克的成功之作,但是他在影片中运用的连续的、几乎不经任何修改的镜头开创了电影界的先河,使它成为1948年的一部经典作品,因而《绳索》也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里程碑。 这部影片着实有点令人毛骨悚然。两个年轻人认为自己比他们的另外一个朋友戴维·肯特利更加优秀,就密谋把他杀死。他们用绳索将他勒死后,把尸体放进一只书箱中。为了炫耀自己的“智慧”,他们在书箱上铺起台布,置好餐具,然后邀请死者的父母、未婚妻、同学和教师前来赴宴。在客人中,只有茹伯特教授(詹姆士·斯图尔特饰)发觉事情有些蹊跷,或许是因为从书箱中散发出来的异味儿才令茹伯特教授生疑的吧。 想象在火车上遇到陌生人,彼此聊上一会儿,了解一些关于他们的事情,如果他们愿意杀死

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曾说过

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曾说过:“一群人围着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这只是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但如果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其实,我们有时候就像玩牌的人,在忙碌的复习备考中“忘乎所以”,却忘了桌子下面还潜藏着不利于我们学习的“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让我们功亏一篑。 老师: 你好,最近我真是烦透了,学习上的很多困惑缠绕着我。 升入高三,我在学习上比以前更努力了,可是每逢考试,我的成绩总是不和自己的辛劳成正比。在考试的时候,我有时会有一种厌烦心理,很不想考,做完也是应付。有时考试前遇到了什么事,考试中我老是惦记着,总是进入不了状态。是不是通过考试还能检查一个人平时的心理状态呢?有时,我觉得某个题选错了,脑子里就老想着,越到最后,改过后就越错;有时我还受某本书或某个老师的意图的影响,觉得老师就是考这方面内容的,所以就没改正。另外,我做一些题,比如选择题的时候,我先排除错项,把我认为错的一个个打叉。但我回头检查时,又觉得选得不对,就撇开错项不看,先看最后选定的那两个,又觉得都不对,这时我就瞎选一个,我老是不记得重新审一下题。 不知是缺乏技巧还是钻牛角尖,我在这方面失误可不小,有时真的是无所适从啊! 我一直都试图把一门功课拔得很尖,但总是不突出,每门功课还是那么平淡、普通。我想把历史、政治、语文、数学都考第一,但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真的很苦恼啊!虽然我也努力了,可仍不见成效,有时考得还没有那些不努力的同学好呢,很打击我的决心!另外,我不能学以致用,有时老师出个题,我却无从下手,等老师一说才知道是用哪方面知识。我的地理是弱科,经常考得惨不忍睹,还影响到整体成绩,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木桶原理”吧! 还有英语,我从初中到高中没少背,可现在英语成绩仍然平平淡淡,做题时老是凭自己的主观意念来判断对还是错,老是把语法抛在一边。另外,英语和语文的思维是不是相冲突的呢?怎么我一时间喜欢上语文,就一点也不想学英语了?我真怪自己,为什么脑子里总是胡思乱想,为什么不一心一意地学习呢? 我有时感到很孤独。其实,以前我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很乐意享受孤独感的,但现在不知是因为心虚还是怎的,总是见人很高兴,其实心里一点也不快乐。我很希望回到从前的我,一个不操心别人的闲事、杂事,认真学习的我,不用因为同桌说了自己的闲话而烦心,不会做题时脑子里装的都是别人的杂事。我多想来个大清洗,让我的脑子彻底清洗清洗,毫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1、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而)达成。 2、“心理症焦虑”均起源于性生活,而且多为其原欲由正常的对象转移而无所发泄。也就是 说:“焦虑之梦”的内容多与性有关,也就是这种内容中所附的“性欲”转化而产生“焦虑”。 3、梦的材料:(1)梦总是以最近几天印象较深的事为内容。(2)梦选择材料的原则完全迥异 于醒觉状态的原则,而专门找一些不重要的次要的被轻视的小事。(3)梦完全受儿时最初印象所左右,而往往把那段日子的细节,那些在醒觉时绝对记不起来的小事重翻旧账地搬出来。 4、梦的来源:(1)一种最近发生而且在精神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而直接表现于梦中。(2) 几个最近发生而且有意义的事实,于梦中凝合成一个整体。(3)一个或数个最近而具有意义的事情,在梦中以一个同时发生的无足轻重的印象来表现。(4)一个对做梦者本身甚具意义的经验(经过回忆及一连串的思潮),而经常在梦中以另一最近发生但无甚关系的印象作为梦的内容。 5、当一女性梦到摔下来,多半是有“性”的意味在里头——变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 6、每一个梦,其梦的显意均与最近的经验有关,而其隐意均与很早以前的经验有关。梦很可 能是一个愿望的达成隐蔽了另一愿望的达成,需要经过最后层次分析,才能找出那最早时期的某种愿望的达成。 7、在所有后来变成为心理症的病人,父母多半在其孩提时代的心理占有很主要的角色。对双 亲中之一产生深爱而对另一方深恨形成了开始于童年的永久性的心理冲动,同时也很重要地形成了日后心理症的来源。

8、很可能我们早就注定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而第一个个仇恨暴力的对象却是 自己的父亲。 9、梦的象征:(1)皇帝和皇后通常是代表梦者的双亲,而王子和公主则代表梦者本人。伟人 和父亲都被赋予同样的高度权威性;(2)所有的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及雨伞(打开时则形容竖阳)、指甲挫(和其擦上擦下之动作有关)及用来开门的钥匙等也许代表男性性器官,那些长而锋利的武器如刀,匕首和矛亦是一样。(3)箱子、皮箱、橱子、炉子则代表子宫。一些中空的东西如船,各种容器亦具有同样的意义。梦中的房子通常指女人,尤其描述各个进出口时。(4)阶梯、梯子、楼梯或者是在上面上下走动都代表着性交行为——而梦者攀爬着光滑的墙壁,或者由房屋的正面垂直下来(常常在很焦虑的状况下),则对应着直立的人体,也许是重复着婴孩攀看爬着父母或保姆的梦的回忆。“光滑”的墙壁是指男人,因为害怕的关系,梦者常常用手紧捉着屋子正面的突出物。(5)衣着方面:人的帽子常常可以确定是表示男性器官。领带常常是阴茎的象征。(6)梦中所有的机械与器具很可能代表着性器官。同样,梦中许多的风景,特别是那些具有桥梁,长着树木的小山,都很清楚地表示着性器。(7)梦中的小孩常常代表性器官,因平时习惯性地称为“小男人”、“小女人”、“小东西”等。和一个小孩子玩,或打他等常常指自慰。(8)男性最重要的象征是蛇,小动物、小虫则表示小孩子,比如,不想要的弟弟或妹妹,被小虫所纠缠则是怀孕的表征。(9)如果在梦中出现性别是倒反的,因此男的变为女的,女的变为男的,这种梦表达一种意愿——变性。(10)身体方面,一般用手或脚来表示男性器官,口耳甚至眼睛来代表女性的生殖开口。

分析自我的梦—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分析自我

分析自我的梦—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分析自我 在弗洛伊德之前,人们把梦看作神谕、或一种肉体上的疾病或内在障碍的变现或一种灵感的、创造力的启示。而现在,经过弗洛伊德的研究,梦的解析也成为研究人类心理的科学。使古老的占梦迷信实现了向科学释梦的伟大转变。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学说认为,大脑皮层的抑制的扩散产生了睡眠,但由于还有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以致形成了梦。这是对梦的生理机能的解释。至于梦为什么会有种各奇特的内容呢?这是属于梦的心理解释的问题。弗洛伊德指出,"梦,并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谬的","它是完全有意义的精神现象" 。可以说,弗洛伊德释梦的相关内容对人们理解梦有创造性的贡献。 一、关于弗洛伊德释梦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梦的来源 弗洛伊德说:“梦中的愿望究竟源于何处?...对于此种意愿,我想到三种可能的起源:①它也许在白天即受到激动的,不过却因为外在的理由无法满足,因此把一个被承以但却未满足的意愿留给晚上。②它也许源于白天,但却遭到排斥,因此留给夜间的是一个不满足而且被潜抑的愿望。③也许和白天全然无关,它是一些受到潜抑,并且只有在夜间才活动的愿望。”除此之外,弗洛伊德还强调:“要加上第四个愿望的起源,就是晚间随时产生的愿望冲动。 (二)梦的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工作(即做梦)共有四种基本过程(或者说是四种工作方式):第一种过程是“压缩作用”,即几种隐义以一种象征出现,也就是说,显梦是隐义的一种“简略的译本”。第二种过程是“转移作用”,即:一方面,将隐义中的因素加以转移,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用引喻代替原文;另一方面,把梦的思想的精神重点或中心加以转移。“梦的转移作用和梦的压缩作用是两个主要负责塑造梦的工匠。”第三种过程是戏剧化,即“梦中的描述手段”,就是把思想翻译成为视觉意象,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欲望。第四种过程是润饰,即“二级加工”,这是指醒后把梦中颠倒的材料再加以条理化,使其更能掩饰真相。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把梦的工作的最后产物发展为某种统一的

希区柯克电影中悬念的使用方式与特征2

希区柯克电影中悬念的使用方式与特征 对很多人来说,“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再也不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悬疑惊悚的代名词。他创造并完善了制造悬念的艺术,借以使银幕下的观众“身临其境”,参与到剧情中去,因此他所控制的不仅是影片,还有观众的注意力,他因而成为始终把观众放在第一位的娱乐片高手;他对人类本性与心理状态的深刻理解和高超凝练的视觉化银幕表达,又使他的影片升华为独一无二、不可效仿的艺术经典;同时,还没有哪一个导演像他驾驭惊险片那样主宰过某一类型的电影,于是擅长在银幕上“惊吓”观众的希区柯克名正言顺地揽下“恐怖大师”头衔。 根据希区柯克的理论,所谓的悬疑必须是假设以观众群为主线,透过提供观众剧中角色陷入危机的情节来发发展,但是观众却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谁而造成、或是会再造成什么样的危险的这种紧张气氛。但是为了达到能令人印象深刻和感情印象,又必须让身处其中的无辜者不会受到伤害,于是男女角色之间的互动,都呈现在观众面前,唯剧中的男女主角彼此都毫不知情,我们可以藉由故事的叙述发展来了解男女演员之间的错综复杂,但是我们却无法推测下一步,希区柯克会让他们发生什么事情?这种声东击西的游戏手法,却是让后人回味无穷的戏剧张力,他的多部片子都成了经典的代表,为许多后辈导演模仿学习。而其中三部纯正一时的电影杰作:《后窗》、《西北偏北》、《惊魂记》,更真是典型的线索追踪电影,充斥着让我们会想起希区柯克的元素:足智多谋的拍摄手法、不可思议的男女角色关系、戏剧性的真相、明亮鲜明的色彩、内敛的玩笑戏弄、机制风趣的象征符号、和最重要的──能支配人心的悬疑配乐。因为这些元素,成就了“希区柯克”这个与悬疑紧张划上等号的代名词──让人感觉无助、惊吓、祈祷着接下来要(或不要)发生什么──而这,就是希区柯克。 一、结合其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推理来理解希区柯克式的悬疑 希区柯克一生共拍摄了超过五十部电影和三百多部电视连续剧,从他众多的影视剧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希区柯克对于悬念的独到的见解。根据其理论,所谓的悬疑必须是假定以观众群体为主线,通过提供给观众的那些剧中角色陷入危机的情节来逐步发展,但是观众却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由谁而造成、或是会继续造成什么样的危险的这种紧张气氛。但是为了达到能令人印象深刻和情绪紧张,又必须让身处于情节之中的无辜者不会受到伤害,于是各个角色之间的互动,都呈现在观众面前,唯剧中的男女主角彼此都毫不知情,我们可以藉由故事的叙述发展来了解男女演员之间的错综复杂,但是我们却无法推测下一步,希区柯克会让他们发生什么事情!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把希区柯克式的悬念理解成电影电视各个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演绎与逐步发展的情节,却从根本上忽略了其作品当中另一个使悬疑逐渐升华并达到完美程度的重要基础——推理。 虽然没有福尔摩斯或柯南式的人物,没有四平八稳的数字化的进程,没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伦理说教;虽然他的世界充满了凶险与动荡,充满了悬念。但这并不妨碍他利用环环相扣的推理来丰富他的创作、他的悬疑。 希区柯克的推理与传统的推理有明显的不同,他的推理没有引导观众的线索,没有吊人胃口的一幕幕情节,一切似乎都在平淡无奇中,但却处处暗藏玄

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

个人简介 中文名: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英文名: Alfred Hitchcock 性别:男 生日: 1899-08-13 时间: 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 角色:编剧,导演,演员 公众形象:是公认的“悬念大师” [编辑本段] 生平简介 除了从事蔬菜贩卖方面的事务外,他于1915年在亨利电话电报公司谋到了一份评估员的工作。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他经常出入电影院,并阅读了大量的美国商贸期刊,而他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对电影产生了兴趣。1920年,希区柯克在得知拉斯基明星将在伦敦创建一家电影公司的时候,他就设法在拉斯基谋到了一份字幕设计的职位。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这家电影公司制作的电影的字幕都是由希区柯克构思、设计的。 1922年,由于希区柯克在电影制作方面的天才表现,公司主管决定由他执导《十三号(Number 13)》这部影片。遗憾的是,这部影片的制作因为拉斯基公司在英国经营的结束停止。1923年,由于执导《永远告诉你的妻子(Always Tell Your Wife)》的导演生病了,希区柯克这才获得了第一次执导电影的机会。此后,希区柯克得到了迈克尔-巴尔康的赏识,并在他创办的盖恩斯波洛电影公司谋到了一份助理导演的工作。然而,希区柯克所从事的工作远不只是这些。除此之外,他还是剧作家、片名设计师和艺术指导。在盖恩斯波洛公司拍摄了数部影片之后,希区柯克于1925年再次得到了执导电影的机会,并导演了英德联合制作的影片《快乐之园(The Pleasure Garden)》,这也标志着他的导演生涯的开始。1926年,导演了他第一部悬疑电影《寄宿人》(这之前也导演过《快乐之园》等两部电影),受到好评,建立了他在英国电影界的地位。1934年的《暗杀者之家》,1935年的《三十九夜》在各国都很卖座,让希区柯克享有了国际名声。 在接下来的50多年里,希区柯克导演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位著名的导演。 由于他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希区柯克去世后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为爵士。[编辑本段] 生活插曲 希区柯克有个奇怪的习惯,他从来不到影院看自己的影片,就连首映式也不例外。 在一次采访中,有个记者问希区柯克:“您从来不到影院看自己的电影,难道不想知道观众们的反应吗?” “不,不需要,”希区柯克回答说,“拍片的时候,我看到的不是拍摄现场,而是坐满观众的电影院,每一个镜头都是为了控制他们的尖叫和掌声而拍的,所以我早就知道他们的反应了。” 希区柯克1967年获得了奥斯卡·泰尔伯格纪念奖,在颁奖台上,他说道:“谢谢……”才停顿了半天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之后才说:“大家!”这便是悬念大师在领奖台上所说的全部内容 [编辑本段] 作品简介

电影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电影美学 ——电影第二符号学:(区别于电影的第一符号学)。 1、它的产生意味着电影理论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变。结构主义将电影的本文看作是一个相对自主的系统,不依赖于外界客体世界而存在。后结构主义从某种意义上重新将其看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领域。将整个世界和社会看作是一个语言的泛本文系统。从而实现了语言本文的系统自足系统-世界泛本文系统的沟通。 把电影的叙事语言看成是世界与社会的符号的编码的结果。 2、它是电影符号学在70年代后的一个直接的发展。 3、电影第二符号学的理论实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双重模式。 一、从弗洛伊德到拉康 ——精神分析学基本模式和结构化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恢复了周围人的意识本身存在的东西。把人的意识看成是二层的结构。理性的意识和深层的无意识。意识部分遵从现实原则;无意识部分遵循快乐原则。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理论:本我(相当于深层无意识,人的本能存在,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自我(文明社会中建立起来,控制和压抑不符合现实原则的本能冲动。不过终极目标是满足或者维护本我。)、超我(相对理想化的自我,站在人的特殊角度而言。体现伟宗教的、艺术的、道德的这一类理想化的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人类独有的一个层次。有时候表现对本我的维护,可以有时候也会表现出对本我的损害。)。 弗洛伊德释梦的理论:现实中受到压抑的本我需要表述出来,在水睡眠当中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处于休眠的状态。梦!出于一种无意识的运动。它的工作方法是:移植、凝缩、装饰、具象化、潜在欲望的图像实现。还包括:想象、幻想、幻觉、白日梦。 拉康:将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结合。 拉康把无意识语言化:拉康认为无意识是语言赋予欲望以结构的结果。梦,是无意识的符号。会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组合成一定的句子、本文,也就是编码成句子、本文。语法规则(结构法则)正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梦的基本工作方式。这些法则和一般语言形成意义的法则是一样的。 拉康提出镜像阶段的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没有主体的,六到十八个月大的时候处于一个镜像阶段。这个时候婴儿已经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并且认识自己,同时会对自己进行一个认同,从而产生“我”的意念。这样一个人的主体得以建立。这样一个过程被称之为一次同化的过程。这个理论对于电影的意义:最重要关键词:看!看的是——影像,一个在反射平面上呈现的一个影像。于是:1、对人的视觉经验的强调。将主体确立引向观看(影像)的视觉层面。2、对“影像”的确定。反射呈现,却极其相似于真实,兼具可认识的、主观的、幻觉的。 二、关于观影主体的理论: 代表人物:麦茨,代表作《想象的能指》,书中首先提出了电影与梦之间的关系。 电影与梦:梦是一个无意识运行的产物。观看电影的主体和做梦主体在麦茨看来是一致的。电影与梦都对应着一个画面,他们的过程一致。他们是对人的本能无意识欲望的满足。麦茨认为:电影是从欲望中产生。电影的原则也就类似于梦的原则。根据拉康的理论有人作了补充:拉康理论中婴儿面对着镜像相当于电影中的主体面对着银幕。婴儿会对镜像做出从惊讶到认同的转变,观影主体在黑暗中也是如此,惊讶,然后对影像认同,从而确立主体。确立之后,主体会由被动转为能动。影片中角色的体验会在观影者的欲望满足中的得到转映与认同。在此基础上,麦茨继续提出来,电影的表述(语言)结构与人的无意识结构非常的类似。具有相同的机制,他们的符号都是影像,都是虚幻的。因此相似性,电影才(最)更加容易感染观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