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电影中所包含的精神分析

电影中所包含的精神分析

电影中所包含的精神分析
电影中所包含的精神分析

电影中所包含的精神分析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摘要 1960 年代电影正式进入大学校园,成为高等教育科目之一,电影开始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 梅兹(Christian Metz)将之命名为?电影学?(filmology),之后电影理论百花齐放,如哲学、社会学、 语言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理论,都被挪用来研究电影,在电影理论中也出现许多主义,如结构主 义、后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电影理论的抽象化,使得电影不再只是单纯如巴赞(Andr e Bazin)的质问:电影是什么? 本文将探讨心理分析电影理论的运用,以佛洛伊德(Lou·Sigmund·Freud)与拉冈(Jacques· Lac an)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主轴,藉由影片中影像与影像、角色与角色等关系,带入鲍德利(Jean·Louis ·B audry)、梅兹(Christian ·Metz)、齐杰克等人在心理分析电影理论方面的论述。 关键词:精神分析、梦、镜像、认同、电影机制 一、前言 电影与心灵活动有着特殊的联结关系:相似与模仿(Vicky· Lebeau,2004),电影同时模仿了心灵 与世界,电影的无声与非语言,使它如想象力般地移动,因此电影有如?梦工厂?(Powdermaker,1950), 用来制造错觉与快感,电影也成为一种心灵的记录,将自己的活动、态度、欲望等拍摄下来,而观众把自 己的感情和幻想跟电影掺杂在一起,感受强烈的情感,如清醒者的妄想世界(Metz,1982),电影像一场 梦,述说一个故事,这故事是以影像的方式描绘出来。1895 年鲁米埃兄弟(Gustav and Antoine·Lumier e)的《火车进站》(L’ Arrivéedù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在巴黎市卡布辛大道上?大咖啡馆? 中放映,在银幕上投射出活动影像,告知可动画面时代的来临,电影中的写实与错觉第一次展现在观众面 前,同一年维也纳出版布洛伊尔(Joseph·Breuer)与佛洛伊德合着的《歇斯底里症研究》(Studies On Hysteria),开启心灵的无意识活动研究,1896 年佛洛伊德在论文发表中首次使用?心理分析?(Psychoan alysis)这个名词,影响了艺术界,开始利用心理分析来做诠释,1900 年出版《梦的解析》(TheInterpr etation of Dreams)更具深远的影响。 当电影正式进入高等教育体制中,精神分析学说陆续影响电影论述,1970 年出现所谓的?精神分析电 影理论?,同一年鲍德利发表《基本电影机制的意识形态效果》“Ideological Effects of the Basic Ci nematographic Apparatus”一文,奠定精神分析学说与符号学结合的基础,带出精神分析运用至电影研究 的可能,1972 年精神分析学说由英国电影杂志《银幕》(Screen)带入英语世界,1975 年法国电影刊物 C ommunica-tions 出了一期专辑?精神分析与电影?,由梅

兹等人编辑,首次描绘精神分析理论可以/可能运 用到电影研究的范围。 发布日期:2010-05-07 16:25 共 31 人浏览[大] [中] [小]
二、心理分析的起源 孟斯特堡(Hugo Munsterberg):?观众在戏院中像被施了魔法,完全进入高度受暗示的状态,而且准 备接受各种暗示。?(1970:47)银幕上的物体真实存在,反映出本身作为一种建制所施展的暗示效果,对 于不在场的物体产生幻觉,观众当成被催眠的对象,电影影像的接收与幻觉的体验,是 70 年代心理分析电 影理论的重心,因此去了解心理分析如何处理幻觉,及跟幻觉关连的现象,包括催眠与暗示等等,是其心 理分析电影理论的基础。 一、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佛洛伊德开创性地探讨震惊(shock)与梦(Vicky Lebeau,2004),无意识世界的研究就此展开,1 885 年佛洛伊德前往与巴黎沙佩特理医院的神经病理教授夏科(Jean-Martin Charcot)学习与研究歇斯底 里症(hysteria),认为此症状的出现是心理与情绪的作用,心理分析治疗中的?谈话疗法?在此出现,19 30 年《梦的解析》的出版,使心理分析透过、运用科学方法解释梦,也利用索福克里斯(Sophocles)的 悲剧《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来分析伊底帕斯情结,进而带出阉割、窥淫癖、恋物癖等心理症状, 成为心理分析最基本的情结。 1、歇斯底里 在 19 世纪此病症被视为是在装病,是骗子、行为偏差者,夏科则认为歇斯底里患者并不单是要引人注 意,它所带来的痛苦不是假的,也不是装的,此疾病不一定发生在女性身上,也可能发生在男性身上,最 著名的案例为?安娜?(真名为碧沙巴朋汉 Bertha·Pappenheim),在 1880~1882 年间接受布洛伊尔治疗, 被认为是心理分析治疗的第一个病人。 ?安娜?会出现瘫痪、梦游、幻觉、失语、不断变化的意识状态等病症,如 Pinchas·Perry《当尼采哭 泣》(When Nietzsche Wept)中碧沙巴朋汉会虚构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或白日梦,幻想与现实的混淆,建构 出属于自己的?私人戏院?,在这私人戏院中充满戏剧性与愿望的实现,就如电影也做为一种被愿望所驱使 的建制,是为公共幻想模式,多变的愿望化身为电影中的故事与影像。 2、梦 佛洛伊德:?梦的解析是通往心灵无意识活动的快捷方式。?(Freud,1900:608)梦是(压抑或潜抑 的)愿望之(伪装的)满足(Freud,160),不论是伪装的、扭曲的、或加工过的愿望,都埋藏在梦里, 有如一个等待被发掘的讯息,需要透过梦的解析来理解,佛洛伊德也认为如要了解歇斯底里症也得靠梦。 无意识不会去分辨真实,就像在梦中,它的愿望都会实现,这似乎满足记忆的幻觉式的原欲,这类的愿

望 回到原始幻觉,可用来解释梦与视觉、梦与影像的关连,如布纽尔(Luis·Bunuel)与达利(Salvador ·D ali)合作的《安达鲁之犬》(Un chien andalou,1929)中出现许多不合理的画面,像钢琴拖着牛、爬满 蚂蚁的手、割眼睛等,都如幻觉中的影像。在布纽尔的另一部片《被遗忘的人》中 Pedro 在梦中看到跟平
常不一样的母亲,平常的母亲总是冷漠的对待自己,在梦中却拥抱与爱抚着 Pedro,温柔地在耳边安慰他 是个好孩子,这呼应了愿望在梦中实现,满足自身的渴望。 3、伊底帕斯 佛洛伊德提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的概念,而伊底帕斯症其为是放任?本我? 与对?超我?的挑战,在《伊底帕斯王》的故事中当伊底帕斯王犯下弒父娶母的乱伦罪行后,刺瞎自己的双 眼,其象征着自我阉割,唯有如此才能平衡自己的罪行,如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中割眼的画面就有其 象征意义,在《被遗忘的人》中 Pedro 因偷鸡蛋被发现而恼羞成怒的抓起鸡蛋往镜头丢过去,象征性地攻 击观众的眼睛,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拉冈(Jacques·Lacan) 拉冈承接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 1951 年提倡?回归佛洛伊德?, 在 不满心理分析作为一种理论、 实践与建制的现状,已经失落了佛洛伊德原来激进又新颖的想法(Vicky·Lebeau,2004),1949 年提出 著名的镜像阶段理论(mirrorphase),被梅兹等人运用于电影理论中。 1、镜像阶段理论 拉冈结合儿童心理学和社会理论的观察成果,主张有机体被某个外在形象所引发的想象所俘虏(Dari an·Leader,1995,21),此观念运用至解释婴儿行为,婴儿在 6~18 个月这段期间,会先认同某个自身 之外的形象,不管它是真实的形象,或只是另一个婴儿的形象,藉由认同一个外于我自己的形象,?我?(e go)才能够做一些?我?(ego)以前办不到的事情,此为初次认同(primary identification),在这样的 情境里,儿童不能区辨自我与他人,在这层认同中父亲被假定为缺席的,只有母亲与儿童的二元关系,想 象的秩序(imaginary order)在这里产生。 初次认同后进入伊底帕斯阶段,在这期间儿童进入象征的秩序(symbolicorder),在这阶段中儿童进 入二次认同,认同父亲的存在,是为三人关系(父、母、小孩),儿童以这种方式成为一个完全有别于双 亲的主体,准备进入语言与文化的世界。 三、梦∕镜像∕银幕:电影机制 电影做为新的视觉工具, 在拍摄技巧方面会让人联想到梦的效果, 可以表达某些心理上的事实与关系, 这是有时是作家无法清楚用文字表达的,透过影像使得心智的各种活动,如想象、梦境、心理状态等变的 较明

显易懂,这样的想法出现在早期的心理分析对电影的讨论中(Vicky·Lebeau,2004:59),至 1970 年代心理分析对电影理论有两个重要的方向,一方面是银幕与镜子的对比,就是透过镜中及银幕上所投射 的影像,来发现与对抗自我的概念,观众在银幕的影像前,有如分身的分身(Metz,1982:4);另一方面 是电影与梦的比较, 探讨梦与电影的关系网络, 做梦与看电影的经验相似 (Stam and Miller, 2000: 477) , 这是最被常讨论的范围。
㈠路易?鲍德利(Jean·Louis·Baudry) 鲍德利结合了佛洛伊德和拉冈的精神分析理论与阿图塞(L·Althusser)的意识形态理论结合起来, 运用于分析电影机器在主体建构方面的意识形态效果,运用一种模拟法来扩张自己的论点,主张电影中的 社会矛盾和差别的伪装,相似于运动幻觉造成我们对静态影像知觉的伪装,电影是一种运动的幻觉,却把 这种幻觉误认为是实际的运动(Film uarterly,1974-1975),在电影院中,一个世界在眼前连续展开, 这确立了其观众的中心性,当想象力在自身中释放出来,这个世界就是为它而存在,想象力成为这个世界 的起源,也是它的凝聚力的源泉。 1、主体的眼睛 摄影机为光学和机械构件装备起来的设备,利用光学建构出一种虚像的投射,此建构与文艺复兴时期 的透视投影法相类似,在西方绘画上所呈现的是一个不动的和连续的整体,营造出一种完整的视像,透视 的构成不仅再现于绘画中,也再现于被拍摄下来的影像中,绘画和影像成为透视构成的摹写。 2、放映:否定差异 电影藉由摄影机的运动,记录影像的连续体,摄影机虽记录下连续的影像,但胶片上所记录的是单元 格画面,放映机则将其单元格画面利用一些物质手段连续播放出来,仰仗视觉的暂留作用建构出连续的幻 象,在放映的过程中,有时会由于运动再现中的故障而出现一些干扰效果,这时观众会突然意识到摄影机 的存在,而忘却放映机的存在,这样的操作,随着连续体的重现,机器设备的含意和意识也被重构出来。 3、先验的主体 主体即为摄影机,摄影机具有人工透视的功能,如要补捉运动,自己就须运动,摄影机的移动带有多 重观点,为?先验的主体现象?提供了显现的条件,此外,不同的电影技巧,像构图、运镜和剪接等,对观 众而言,成为一种综合的、建构的、先验的主体存在证据,影像、声音和色彩把客观现实幻觉化,影像是 某个东西的影像,具有某个东西的意识,一但构成某种意识与涵义,影像就反映出这世界,成为一种既定 级序关系的倒映,如维托夫(Dziga·Vertov)《持摄影机的人》(Man with a Movie Came

ra)将电影装 置和日常生活的不同样貌结合在一起,建构电影的真实性,电影装置在此运转着。 4、银幕 将拉冈的镜像阶段理论运用于电影机制上,鲍德利认为放映机、黑暗的电影院、银幕等以一种惊人的 方式再生产着柏拉图式的洞穴,有如拉冈的镜像阶段的释放所必需的情境,观众对于摄影机运动的认同是 为第一层认同,然对于放映机中的影像认同为第二层认同,藉由第二层的认同使第一层认同显示出来,摄 影机的地位被显示出来,并建构与规定这世界的客体,观影者与其说是对再现物的认同,不如说是对安排 过、可见的那个东西的认同,而那个东西刚好迫使观影者看它(摄影机)所看到的东西,这就是摄影机做 为转播器所承担的功能(Baudry,1970)。
㈡梅兹(Christian·Metz) 梅兹承接鲍德利的观点并将精神分析带入电影符号学的讨论,成为第二电影符号学,将原本以语言为 基础的第一电影符号学,转为由电影机制所产生的?主体─效果?,围绕着电影观者与电影影像之间的心理 关系,电影跟梦一样,部份依赖观看者能够产生正常的幻觉,在电影虚构的世界中,需透过心理的无意识 作用,才能获得效果,在<想象的能指>〝The Imaginary Signifier〞中梅兹也区分出两种电影机制中运作 的机器,一种是电影是?工业?,生产商品,藉由贩卖商品与售票回收投资,一种是电影是?心智的机器?(m ental machine),观众已经内化到此心智的机器中,而这种心智的机器接受观众对电影的消费,把电影当 成使人愉快的东西(Robert Stam,2002:229)。 在《想象的能指》中梅兹将屏幕比喻成是一面镜子,与巴赞将屏幕比喻成一面窗是不同的,巴赞认为 银幕上的空间始终暗示银幕外的空间,使产生了一种离心构造,而梅兹则认为透过镜子的比喻,电影银幕 成为另一种场景的范畴,它的在场与不在场性,使它一开始就比较接近幻想,这面镜子与拉冈的镜子不同 的地方在于无法透过镜子反映观众本身的身体,,观众将银幕上的不在场看做可能,其不在场性反而让电 影能清楚地展开,又因观众已知镜子的经验,所以不必先将自己看做其中的一部份就能够成一个客体的世 界,观众在银幕上是不在场的。电影中的真实性印象比剧场的真实性印象还要强烈,银幕上幻觉般的影像 让观影者深深地投入其中,电影观众会首先认同自己观看电影的这个行为,认同自己观看电影是一个纯粹 的感知行为,这时观看者即是一个先验的主体(Metz,1982)称之为初级认同∕一度认同(primary iden tification),此认同并非认同展现在银幕上的事件或角色,而是认同感知的行为,初级认同的

确立,才 能进行次级认同∕二度认同(secondary identification),次级认同是一种对摄影机和放映机所传送及 建构出来的影像的感知行为,让观众成为梦幻般之无所不在的全知主体,观众会随着剧情的起伏而被吸引 住,接收到的影像则是来自外部,来自外界的真实,由于被限制行动及认同摄影机和角色的过程,使活动 的精神能量被传送到其它的释放途径里(Robert·Stam,2002,226)。 四、梦的延续 在 1975 年,劳拉?莫薇(Laura Mulvery)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VisualPleasure and Narrati ve Cinema”中将精神分析运用至探讨电影中的女性,进而带出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女性观众等性别议题, 在鲍德利、梅兹、贝路等人的概念中,将女性主义引入心理分析电影理论,是认为想象界的表现手法、伊 底帕斯的叙事性,及电影机制总体快感等,皆是透过女性的形象与概念发生的(Vicky·Lebeau,2004:1 59),莫薇提出女性做为影像,男性做为观看的承载者,有决定权的男性凝视(man gaze),投射其幻想 以塑造他想要的女性形象(Mulvery,1975),莫薇也认为精神分析中的窥视癖、恋物癖等,在心理分析电 影理论中需参考性别差异的结构, 也强调当电影画面是一种人工器官∕义肢 (Vicky· Lebeau, 2004: 164) ,
恋物癖者是电影观众的原型,而恋物癖是快感的原型,这是男性观众才会这样,莫薇将电影的观看与快感 的经验加以性别化,开启另一种心理分析电影理论的讨论。 雷蒙·贝路(Raymond·Bellour)在 1979 年提出文化与性别关系的论述,探讨心理分析及电影中伊底 帕斯,首创?逐镜逐场?的分析方法,奠定电影文本分析的基础,其最著名的是对希区考克(Hitchcock)的 影片分析,透过观看、分析电影片段的镜头连接,重构镜头的排列组合,及场景间的排列组合,依照各个 元素的分类,重构影片的叙事模式或体系(Vicky·Lebeau,2004:144),用这样严谨的方式去分析影片 是需要对影片有足够的迷恋与热忱的;在对希区考克的影片分析中,贝路有所谓的?希区考克式的寓言?(V icky· Lebeau,2004:152),在其分析的影片中都带有伊底帕斯情结,如《鸟》(The birds 1969)中 安妮曾在波迪加湾时对梅兰妮形容莉迪亚:?她担心有女人出现,可以给米奇她所不能提供的东西。?带出 莉迪亚与米奇的关系,代表?象征的阻碍?的某种形式(Vicky·Lebeau,2004:152),而《惊魂记》(Ps ycho,1960)、《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1975)等作品都有其明显的意含。 齐杰克(Slavoj·Zizek)主张电影研究并非藉由精神分析的种种概念,来理解电影文本,相反的,透 过电影文本,精神分析学说得以被理解

,因此电影是用来阐述精神分析的,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最适合用来 解释精神分析里的各种?情结?,电影把这些情结给?秀?出来,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瑞里史考特(Ridley ·S cott)的《异形》(Alien,1979),影片中的?异形?或?怪物?是为前象征界代表母亲的?东西?(Zizek,1 989),在《不敢问希区考克的,就去问拉冈吧》(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L
acan but were afraid to ask Hitchcock)一书中就运用希区考克的电影来诠释拉冈的理论,希区考克在 这里变成拉冈理论架构的一个元素, 重新打造了关于希区考克评论的传统, 而电影在这里成为具有工具性, 用来说明精神分析理论。 五、结论 巴赞将电影归于人类再造自然的愿望,电影成为现实的摹拟,在电影第一符号学建立后,电影变成不 再只是镜头里现实的摹拟,而是整部影片的语言模拟,因大量的语言学术语的引入用于分析电影,电影理 论几乎变成了一种语言学,但这也代表着现代电影理论就此展开,鲍德利的《基本电影机制的意识形态效 果》文将精神分析用于分析电影机器,梅兹更将精神分析放入电影理论中成为第二电影符号学,也是采用 模拟法将佛洛伊德与拉冈的精神分析移植到电影理论中,如观影主体与做梦主体的类似(看电影的同时如 做了一场有意识的梦)、电影与梦境的类似、观影情境与镜像阶段的类似、摄影机镜头与人的视觉的类似 等等,都是将精神分析放入电影理论中的基本论点。 精神分析从一开始用于探讨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观影者与电影机器和影片角色的认同性,到利用精 神分析来分解各部影片中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精神分析大量的被运用于电影理论分析中,但电影的精 神分析符号学主要是分析好莱坞的经典剧情片与它国类似的作品,如引入其它种类的影片,例目前当红的
当代数字艺术影片,影片中通常是无剧情、角色的,有的是作者意识形态的表达,如用 70 年代就已发展的 电影精神分析符号学来进行分析,似乎会遇到局限,这是否该回归作者论去探讨该类型的影片呢?利用精 神分析去分析其影片作者的创作理念,进而去分析该影片,是否是另一种可行的方式?但这样的方式是否 会变成是分析作者本身,而相较下影像分析成为附属品,这需要再思索。 注释 1、Pinchas·Perry《当尼采哭泣》(When Nietzsche Wept)一片改编于欧文·亚隆(lrvin·Yalom) 的《当尼采哭泣》一书,作者假托历史名人呈现出人性问题,以生动的情节描述各种心理学派的理念与治 疗技巧,该片于 2007 年 12 月份发行。 2、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本我(id-dominated)为人天生的动物性

,与生俱来的,自我(a lter- ego)代表理性的我,超我(super-ego)代表社会压力,是非分辨性,自我与超我属于后天性,本 我属于先天性,但本我通常会攻击超我。
参考书目 中文书籍 1、Vicky· Lebeu 着。陈儒修、郑玉菁译。《佛洛伊德看电影─心理分析电影理论》(Psychoanaly sis and Cinema-The Play of Shadows)。台北:书林,2004。 2、李恒基、杨远婴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 下册》。北京:三联书店,2006。页 523-565。 3、Rober·Stam、Robert·Burgoyne、Sandy·Hitterman·Lewis 着。张梨美译。《电影符号学的新 语汇》(Now Vocabularies in Film Semiotics)台北:远流,1997。页 236。 4、Jacques· Aumont & Michel·Marie 着。吴佩慈译。《当代电影分析方法论》(L’Analyse des Films)。台北:远流,1996。页 250-253 5、Robert·Stam 着。陈儒修、郭幼龙译。《电影理解读》(Film Theory:An Introduction)。台 北:远流,2002。页 219-231、337-343。 6、吴琼编。《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精神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 7、梅兹(Christian·Metz)着。王志敏译。《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Imaginary Signlfi er-Psychoanalysis and the cinema)。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8、Darian Leader 着。龚卓军译。《拉冈》(Lacan)。台北:立绪,1998。 期刊论文 1、陈儒修、蔡荣裕、许欣伟、刘永皓、萧明达着。<电影与精神分析>。《电影欣赏》129(2006):5 -24。
2、蔡淑惠着。<真实层的魑魅魍魉─纪杰克向拉冈精神分析进行颠峰探顶>。《当代》206(2004):4 8-62。 参考影片 1、Discovery《梦的力量-灵感与创作》(The Power of Dreams-The creative spark)。 2、Discovery《梦的解析》(Create Books:Freud’s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3、Pinchas·Perry《当尼采哭泣》(When Nietzsche Wept,2007)。 4、布纽尔(Luis Bunuel)《安达鲁之犬》(Un chien andalou,1929)、《被遗忘的人》。
5、希区考克(Hitchcock)《鸟》(The birds)、《惊魂记》(Psycho,1960)、《北西北》(Nor th by Northwest,1975)。 6、瑞里史考特(Ridley·Scott)《异形》(Alien,1979)。 7、维托夫(Dziga·Vertov)《持摄影机的人》(Man with a Movie Camera,1929)。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第十组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 —[法]让—路易·博德里 一、问题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是:在“电影机器”这个庞大的运动系统中,观众是怎样被建构为主体的,影片的意义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该理论究其根本是源自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是通过类比的方式将精神分析学移植到电影研究上来。它是一种关于观影主体的理论,观影主体与做梦主体类似,也就是梦的主人,这个梦的类似物就是好莱坞电影及其海外的类似物,精神分析符号学是一种关于观影主体的理论,其主要分析对象是好莱坞电影及其海外的类似物。在这一理论中,主体完全显现,影片被看做是人的欲望的达成,借助于认同机制,主体则成了完全意义上的施动者。其代表作有让—路易·博德里的《电影基本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和麦茨的《想象的能指》。 三、主体的眼睛 博德里首先提出,摄影机在影片的制作过程居于中心地位(P209),摄影机的影像建构与绘画中的透视投影类似,他指出,电影的最初模型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构成法。不同时期的绘画中空间概念是不同的,古希腊的绘画法是对注意中心的组织,也即基于多重的视点,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则是营造一个有中心的空间,“这种空间的中心与观看时作为中心的眼睛相应,因而让·佩尔兰·维亚托恰当地把眼睛称作‘主体’。”(P210)参照一个定点,视觉化的客体被组织起来;基于定点原则,视觉化的客体又反过来指出“主体”的位置(P210)。这个定点也即主体,是指置于视平线上的透视的原点。主体是一个人造的中心,带有以人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性。 通过阅读文章可以知道,博德里认为基本电影机器是从技术效果、观影情境两个方面来达到意识形态效果的。

后天电影观后感600字

后天电影观后感600字 本文为后天电影观后感600字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后天》的情节是最为丰富复杂的。影片讲述的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过量,造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由导致南北极冰壳融化,因此又引发了气压气温的骤变,地球在一天之内进入冰期的奇幻故事。 故事中所涉及的人物关系也极其复杂,有科学家与副总统之间的关系,还有父亲与青春期儿子的关系,儿子与女友和另一个有钱人家孩子三角恋的关系,以及躲避到图书馆中形形色色原本陌生却不得不相濡以沫的各类人物的关系…… 虚幻的灾难最考察导演和编剧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最见于非主线情节中——影片为我们展现了这方面极深的功力——记得影片中有一个桥段:美国被淹,所以美国人想越过美墨边界前往墨西哥,却遭到了墨西哥人的拒绝(和现实生活对照,真的很有反讽意味)……还比如片中有个小情节:因为气候奇冷,在市图书馆避难的人不得不烧书以取暖,主人公们烧书前讨论哪些书是伟大的作品必须留下来,哪些却相对缺少价值……这些看似脱离影片主线的情节让灾难的情境更加真实,在博得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让我们佩服编剧和导演用心之深之全。

同时,影片还很好的融合了多种灾难元素:低温、冰雹、飓风、海啸、火灾、空难……可谓灾难片的集大成者。 电影结尾,山姆等到了前来营救他的父亲杰克,纽约劫后余生的人们等到了营救他们的直升机。这是一个抚慰心灵的结尾,这样的结尾让心儿绷得紧紧的我长吁了一口气。人类总是害怕灾难,但是当灾难真正来临时谁也无法避免,因为灾难是不为人所左右的,灾难是没有预见性的。影片中山姆得到了来自父亲的承诺,父亲没有弃自己的儿子不顾。 电影《后天》讲了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即将造成一个冰川时期的到来,但是当人们对这一理论还将信将疑甚至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灾难就发生了,而且就发生在”后天“。灾难来得实在太快了,因为人们一直以为灾难会在他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甚至是很晚很晚以后发生,可是很遗憾,就在后天。 当灾难来临时,人与动物恢复了最原始的关系;当灾难来临时,人与人终于平等了,人们都希望自己是幸运儿;当灾难来临时,人的生命与人创造的文明成果产生了矛盾;当灾难来临时,亲情、友情、爱情被残酷地考验着。此时的人类之间异常团结,人与人之间,甚至是目中无人的大国与小国之间。因为人类对这种灾难的无能为力,因为人类逐年累月对环境的伤害一夜之间就降临了。 今天我看到了关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问题的影片

心理研究电影《艳贼》 观后感

电影《艳贼》观后感 故事是以一个年轻貌美的女职员偷走公款的案件为开端的。这个化名为瑞安·海伦的女人有着高超的盗窃技术,藏匿、易容,隐姓埋名。她的上司史朝特先生愤怒地向警察报了案,大骂她的行为多么罪恶与不齿,竟偷走了公司保险柜里的将近一万美元的现金。这次作案后,她回到了母亲身边,原来她的真名叫玛尼·史德格。任何一个不知道内幕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外表端庄美丽,温柔可人的她是个满嘴谎言的十足的大骗子。她再怎么错,却依然像只娇弱的小绵羊,对母亲有着百般的依赖和关心。“妈妈,妈妈。”听着她对母亲的呼唤,有种让人心碎的感觉。她盗窃的钱财不会自己一个人享受,而是总想着母亲。影片进行到这里,我还发现她对红色的东西异常敏感,她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阴影呢?这一定与她歪曲的人格和盗窃癖的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一步步调动着人们的好奇心。 很快,玛尼又来到鲁德兰的公司找新的工作,鲁德兰听说她在史朝特公司作过雇员,就十分爽快的命令属下雇用了她。马克显然对这个有问题的漂亮女孩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地约她到自己的办公室加班。其间风雨大作,电闪雷鸣,玛尼彻底吓坏了,表现出暴风雨和发着的红光的闪电的强烈恐惧。马克绅士地把她搂在怀里,两人的关系开始有了进展。 一天,马克带着玛尼去看赛马比赛。玛尼再次对红色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敏感。随着他们感情的深化,马克带她见了自己的父亲和前妻的妹妹李儿。玛尼的内心不断地挣扎,一面不想陷入感情之中,一面对马克有了情意。她甚至是本能地从公司的保险柜里偷出现金,打算远走高飞。 这次,她并没成功,而是她人生中的一个巨大转折。马克对她的奇怪行为进行拆穿,虽然她一再掩饰,却最终奔溃,承认了她犯下的一切罪名。她是幸运的,因为马克已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想帮助她,他向玛尼求婚了,玛尼别无选择,勉强答应结婚。婚后,玛尼一直拒马克千里之外,她害怕男人碰她。这里再次暗示,她的一切不正常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原因在哪呢? 为了挽救玛尼,马克把玛尼带回她母亲家中,直接向爱德格太太发问,终于找出玛尼各种精神病态的症结所在。原来,在玛尼七岁时,作为妓女的爱德格太

《后天》电影观后感最新范文5篇

《后天》电影观后感最新范文5篇 电影《后天》讲了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即将造成一个冰川时期的到来,可是当人们对这一理论还将信将疑甚至毫无准备的情景下,灾难就发生了,并且就发生在“后天”。以下是我整理的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后天观后感范文一 今日晚上在家里,我和爸爸妈妈一齐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后天》。讲的是世界的大灾难。南极的一个冰架开裂,日本东京下大冰雹,洛杉矶的一系列龙卷风等等。到最终地球上出现了三个最大的龙卷风,一个在北美,一个在欧洲,一个在西伯利亚冻原。之后越来越大,再消失。为了救儿子,爸爸翻山越岭到纽约的故事。 我想我得好好的预备自我等待基督的再来。 这是小朋友第一次在日记中写电影观后感,当我看到这段短短的文字的时候,有了很多感触:啊,这是一个8岁半男孩子的视角、是在观影一天后写的、把他看到的理解的用相较于他的年龄略显成熟的语言简洁地描述记录了下来,从最终一句也看到了一个孩子对于末日灾难和基督信仰的理解。原先他正在学习:他看到的,他经历的,都需要以信仰的角度来分析考量。 孩子在长大。作为妈妈,会好奇他将来到底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许多的未知,陪着他长大,并记录这个成长过程中的点滴。 后天观后感范文二 当最终看到萨姆一家人安全存活的时候,心理幸存的一份温暖还没有被冰雪

覆盖。 可是尽管温暖存在,还是不免为将近一个国家的将近一半的人民惋惜,为“跟随”杰克“一辈子”的弗兰克的离去而痛心,为不幸遇难的总统而痛心。无可厚非,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那么,大家是否有想过或许那个“后天”有可能真的会降临呢 我们每一天都在无节制地取用地球上的资源,因为人们认为资源是取之不竭的,抑或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资源、能源将被我们利用,甚至我们必须承认,各种浪费资源的行为在我们所谓的“高素质人群”——大学生中也是极其普遍的。 也许我们早就该敲警钟了,或者此刻敲警钟还为时不晚。或许我们不会像剧中的副总统一样无知,可是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科学知识。我们要“迷信”科学,我们居住的地球并不是一个能够任我们任意挥霍的地方,这是一个和谐的同一体,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爱护它、尊敬它甚至崇拜它,它没有对我们要求什么,却为我们储存了多少能量。我们应当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而不是盲目地向它索取。 我们尊重生命,就应当尊重我们生存的星球,而仅有大家共同爱护,未来人们的生存“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不断地破坏终究会让我们毁灭。幻想你是剧中的主人公,或者是剧中的平凡的老百姓,当你明白这一切都是自我造成的时候,如果给你重新来过的机会,我相信我们都会好好爱护地球的,而或许我们人类最大的缺陷是有错才改,而不是明白可能会错就改。 此刻尽管一切都如此平和,可是我们不可否认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经常能见到河流污染,垃圾成堆,气候的变化越来越反常,那么你的警钟还是没敲响吗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

《爱丽丝梦游仙境》影评 我们时常会认为幻想之中存在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但是,幻想本身却也张扬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和解放。罗素说,“幻想可能将人类引向一个新的世界的入口”,这无疑承认了在幻想和梦境中存在一条解释现实的钥匙。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儿童幻想小说,但却被精神分析学者引用于他们的著作,弗洛伊德与拉康都或多或少的从这部写给儿童的“摇篮曲”中汲取精神,相当的耐人寻味。 蒂姆·波顿如今改编了卡罗尔的原著,将文字所描述的仙境用影像展现出来,当然不只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供观赏的视觉玩物,看过《剪刀手爱德华》和《艾德·伍德》的人都知道,在这些光怪陆离的幻想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独特的情绪表达和哲学诉求,它与现实世界有着心照不宣的感应。 两个世界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小说写成于1864年前后,在这之前的欧美儿童小说中(文艺复兴之后),充满着浓厚的以教化儿童为目的的书籍。它们大多否定儿童的想象力、幻想力,宣扬知识、美德,并主张一种基于现实经验之上的道德教育和知识传达,努力将儿童培养为适应社会实际的僵化的人。这相当于给儿童的想象力套上了一把沉重的、无形的锁,儿童世界被迫的、无条件的接纳了成人世界的秩序和逻辑。 十八世纪末,德国狂飙运动,将法国大革命狂飙突进的精神内化于思想文化领域,强调激情、推崇个性,呼唤在精神领域中挣脱现实的束缚。实质上,儿童文学这叶轻舟也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走向情绪与想象力的解放,幻想小说才重新回到儿童读物之中。 在孩子的世界里,想象与现实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他们的脑海中,梦也是现实的一部分,甚至梦比现实更亲切。爱丽丝进入的仙境里,人物和场景均是袖珍版的,孩子处于与自身同等大小的人物和场景中,才似乎获得了归属感和平等言说的自由。这很容易解释,因为在成人世界中,孩子通常被视为未成熟的个体(生理和心理上都是),而在梦境中,他们能获得成人的待遇,没有某些禁忌的约束(比如性与婚姻都是成年人的游戏),也就大胆敞快的多。 因此在小说文本中,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分别对应的是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两个世界通常是对立的。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很好的表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影片伊始,爱丽丝的父亲是与他的同僚探讨商业投资的话题,幼小的爱丽丝从睡梦中惊醒,黑着眼圈,爱丽丝并不关心父亲的谈话,而父亲也不在意爱丽丝噩梦的具体内容,并一再提醒她,“那只是一个梦,很快会醒来的”。实际上,这一方面挑明了儿童世界是不被成人世界所认同的,另一方面孩子在接受父亲权

精神分理论分析电影《禁闭岛》

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电影《禁闭岛》 09社工2班 赵婕 0990101018 电影《禁闭岛》讲述了心理医生通过进行角色扮演的方法治疗一名精神病患者的案例,患者的妻子因为严重的抑郁症而将他们的三个孩子溺死在自己家的湖中,而患者则因此枪杀了自己的妻子,他一直因为没有关注妻子的病情最终导致悲剧发生而内疚,最后自己也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下面是我用弗洛伊德有关梦的理论分析这部电影的部分内容。 主人公的梦在这部电影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很大的篇幅,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是无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尚未解决的冲突在熟睡时的浮现,而无意识冲突不能永远被压制,因此,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使这些冲动得到象征性的表达,在电影中,患者(主人公)常常是噩梦缠身,而且在梦中反复出现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妻子和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的身份经常变化,有时候是作为被纳粹杀害的无辜犹太人,有时候又作为被溺死的瑞秋(患者创造出来的另一名精神病患者,名字取自他自己的女儿)的女儿出现,虽然身份不同,但每次在患者梦中出现的时候都会问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救我?”。他之所以总是梦到与此相关的内容,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解释是因为我们做梦的内容经常会受到我们睡前思虑到的恐惧、烦恼和问题的影响。从精神分析观点来看,一个梦,夜复一夜地反复出现,是因为这个梦所反映的冲突非常重要而且悬而未决。患者的妻子因为长时间未收到患者的关心而患上了眼中的抑郁症,在一次自杀未遂之后,她亲手杀死了他们的三个孩子,而患者自己又因为妻子的要求而痛苦的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妻子,矛盾和痛苦一直围绕着他,因此反复在梦中出现浑身湿淋淋的妻子和女儿,也就是她们离开他时的场景。弗洛伊德认为,梦为被压抑的想法提供了发泄的出口,精神创伤者在白天试图避免想起他们的创伤经历,但是在夜晚,他们梦中经常出现创伤性事件。患者一直认为是自己对妻子的疏忽害死了妻子也间接害死了三个孩子,所以在他的梦中也经常出现孩子对他的责问和妻子惨死时的情景,这种梦是他自责在潜意识里的集中反映。无意识的冲突在晚上通过梦浮现出来,但是在白天则表现为焦虑,这一点在患者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患者在白天有明显的严重焦虑的反应,并且经常会伴有对周围人的暴力攻击行为。白天的焦虑使得噩梦总是伴随着他,而噩梦又导致了白天的焦虑,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患者的病情,除了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以外,还出现了比如手部颤抖、幻觉等严重的生理上的症状。因此我认为,梦不仅可以是我们的无意识冲突的一种发泄渠道,同时,如果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严重的焦虑,也可以通过对梦境的分析来对焦虑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 以上就是我弗洛伊德有关梦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禁闭岛》中的部分情节的分析,影片的逻辑性非常强,其中多处体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以上只是对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分析,通过观看影片,我也更加形象地理解了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对弗洛伊德的理论理解的更加深刻,也对他有关梦的理论产生了更多的认同和兴趣。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论述拉扎斯菲尔德及其主要理论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论述拉扎斯菲尔德及其主要理论 在20世纪西方的文化思潮当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可谓是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而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当中的诸多理论,对“人”这一个体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行为还是在诸多具体社会现象当中的反应,都进行了深入且全方面的剖析和阐述,充分挖掘了影响人个体思维活动及行为表象最为根本的原因所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不单单只是一种理论而已,它更是一种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同时也是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论研究,而且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些理论是可以更好的解读出现象中最为本质的那一部分,所以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拉扎斯菲尔德本人及其理论进行深刻的剖析,这一研究 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通过表象所反馈的一些行为状态,去走入内部,挖掘表象 背后所影响的本质因素有哪些,从而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知晓人思维过程和行为决断背后的潜在驱动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探索了人的意识深处那些不被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所认可的且压抑在人内心深处的动机和冲动,通过对人类精神活动的探索,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准确且清晰的对自我的认知有所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根本动因的探索也使得受众对一些看似平常且又无意识的行为, 有了最为本质的判断和根本性的了解,这便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伟大之处。 而就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风格来说,他倾向于将人的相关生活经历、成长背景以及个体对事件的态度偏向等因素考虑到项目研究的过程当中去,通过对个体不同的行为以及态度的研究,来准确的掌握影响项目发展方向的变量因素,从而 以微观的视角去对宏观的项目进行剖析,最终将多种影响因素有效的结合起来, 为项目的研究得出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所以说,无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还是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的得出,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是从

《后天》观后感

《后天》这部电影描绘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期的科幻故事。下面是电影《后天》的内容,欢迎阅读! 《后天》观后感一 《后天》这一部电影,虽然有些不切实际,但也可能会发生。 是有关人类未来的思考。他将来会不会发生,但是我们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不管全球气候变暖而坐之不理。虽然有可能影响不会向影片中如此大的规模,但有可能有生态危机出现可能。全球变暖,或许很遥远吧,我的一举一动,又能带来多大影响呢。大自然对你可不会像西餐厅的服务员那样客气,他不会等到我们一切都准备好的时候再上菜,而是向老虎一样憋足了劲,发出致命一击,使我们无回天之力 在《后天》中。大自然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人类破坏的环境平衡恢复到另一个平衡点。在七到十天的时间内,通过飓风、海啸、冰雹等等极端而恐惧的办法,将整个北半球的温度降到南极的水平。我们可以看到,正在飘扬的美国国旗,一瞬间被冻结,在空中飞翔的直升机,因为输油管突然冻住而突然坠落,走出屋外,刹那间就会成为冰人。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那会有多少人会向影片中的人,一样被残酷的大自然索取生命。 我们将对这些毫无办法,只有等待,和像影片中的迁移,和默默的死去。

让我们保护好大自然,我们哄大自然一下,大自然却会哄我们几个世纪。不让大自然像影片中一样“回报”我们。 《后天》观后感二 今天,上课时老师让我们看了一个名叫《后天》的电影。 讲的是因为人类对地球污染太大,最终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一些地方下起了很大的冰雹砸死了很多人,一些地方刮起了龙卷风,还有一些地方发生了海啸。 当我看到的这种情景的时候不禁吓一跳,灾难好可怕啊,当时连动物也焦燥不安的,不停的叫着,因为动物有预感,它们知道灾难将要发生,而知有人类不知道的,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完全不知灾难要发生。 当时他们还兴致勃勃地开着舞会,完全沉于幸福之中,哪知外面已乌云滚滚,闪电一个接着一个,好像要把天劈开,阴森的恐怖至极,就像可怕的森林。 当人看到时,只见远处的不知什么咆哮起来一下子飞出几丈高,咆哮着发起进攻,啊龙卷风来了,一下就毁了几十座房子,它像发疯似的凶残地向人们卷来,人们顿时惊慌失措,看到几万丈高的龙卷风,吓傻了只知道逃命,远处的两个龙卷风渐渐地合二为一,更凶猛了,把汔车一下吹到几丈远,它咆哮着,来找人类

心理健康影片观后感

关于心理健康的影片感后感 一、《爱德华大夫》是一部通过心理分析以制造悬念的影片。虽然是黑白片,但其通过希区柯克的悬疑拍摄手段,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剧情,一直吸引着观看者的眼球。特别是影片中关于心理医生的描绘更是栩栩如生,可谓是入木三分。剧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爱德华大夫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悬疑影片《爱德华大夫》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心理学中的犯罪情结,以一个有童年阴影的心理医生的犯罪情结贯穿全篇,还有关于梦的解释与破译。主线讲述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近走马上任的爱德华大夫初出谋面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彼得森并且双双堕入爱河。然而不久发彼得森现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面对着这个可能是杀害真爱德华大夫的疑凶,彼得森坚信自己爱着的人是无辜的神经病患者。可以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影片之所以能够如此吸引读者的一大因素。影片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句精彩的台词:美丽的女人恋爱之前最合适当医生,而爱情之后只能当病人了。因而从某种角度说,这是一部理疗男人心伤的电影,女主人公彼得森便是这部电影的主治医生。爱人用真情疗伤,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一支主脉动因,甚至牵扯和推动到了全剧的神经,乃至使电影的主题不断纵深发展下去。为了解破悬疑找到杀害爱德华大夫的原凶,影片《爱德华大夫》多处运用了经典的心理分析与治疗的方法和技术,比如所谓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等等。这使得《爱德华大夫》的故事情节悬念徒生,同时也深深牵动着观众的心。值得一提的是,《爱德华大夫》中有些很精彩的故事和悬念,就是建立在很典型或者说是夸张了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基础之上的。而故事的结局,女主治医生

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希区柯克电影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关键词:弗洛里德精神分析学希区柯克 摘要:弗洛里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悬念片大师希区柯克用运动的声画影像为我们揭开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神秘面纱,使我们从另外一个更加形象逼真的方面理解了它,这正是电影的魅力。为此,在探讨精神分析文化影像系统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希区柯克,正是他对这种特殊文化的解读,才有了电影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 正文: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国,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尤其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希区柯克在英国拍摄了大批默片和有声片,之后,他前往好莱坞谋求发展,并与1956年加入美国国籍,并保留了英国国籍。在长达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希区柯克共拍摄了超过五十部电影,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转自百度百科)。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虽然他的影片并不全都是恐怖电影,其中也没有我们现在所崇尚的各种特技和特效,但是他的影片极具悬念,发人深思,直到现在,人们对它依然持肯定的态度。无论从被认错身份的人到窥私癖者再到性格孤僻的杀人犯,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最终的目标是展现出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 我以其著名的几部影片为例,分析这些抽象的思想。 一、《爱德华大夫》 影片讲的是彼得森大夫是医院里的女教授,接待一个新来的爱德华大夫。爱德华大夫有严重的恐惧症,害怕白色划痕,后来他因受刺激而记起自己并不是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而是约翰·贝兰特。爱德华大夫已死,于是警方怀疑约翰杀掉了他并想取而代之。后来通过彼得森大夫与一个老教授的治疗,使约翰终于记起爱德华之死因,最终通过彼得森大夫的协助,终将凶手莫奇森大夫绳之以法。 这部影片可以算是心理影片的开山之作,它是第一部严肃讨论心理分析的影片。希区柯克本人对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非常感兴趣,因而就非常想投拍这样一部以精神分析学为主的影片,于是《爱德华大夫》便诞生了。《爱德华大夫》实际上是基于很多佛洛依德的理论构思出来的,比如恋母情结,比如梦境原理,比如压抑与释放等等。这在希区柯克的很多影片中都有涉及,而第一部全面涉及到这方面内容的就是《爱德华大夫》了,希区柯克在这部片子里尽可能多的展现了他对于佛洛依德的了解和认同,同时又把冷冰冰的理论用画面表现了出来。 该片的心理学映像,首先是黑白相间的条纹对于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假爱德华大夫所产生的影响。他见到任何类似的条纹都像是受了刺激一样的产生罪恶感。他的这种情况其实是人对于应激所产生的某种防卫机制,可以认为是一种“潜抑作用”,也就是大脑对于他“参与”犯罪的这个过程进行了抑制,而只有在某些特定事物的刺激之下,才能反映出来,并且产生很严重的心理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梦代表人类欲望的满足,每个梦都有专属于它自身的意义和精神价值。梦境,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深藏着达利和希区柯克对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深刻理解。影片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梦境,在这个梦中人物的潜意识对

《后天》电影鉴赏⑴

《后天》电影鉴赏⑴ 电影《后天》主要讲述了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北半球因温室效应引起冰山融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地震在全球肆虐,整个纽约陷入冰河的包围中…… 电影开头便以论坛上的两种矛盾——“经济像环境一样脆弱”的顽固不悟以及“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我们的子孙将为此付出代价”的觉醒引出,最后经过一系列的诸如龙卷风、地震、海啸的严重性灾难,彻底地激醒了人们对保护地球的意识和责任感。 激烈紧张的开头。影片以南极洲拉森冰川“壮裂”为开头,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观众。 如临其境的惊心动魄。这部电影惊心动魄的一幕幕,仿佛将观众带入了灾难现场,把人们面对灾难时的那种恐惧以及灾难来临时人类难以抵抗的无措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强烈的视觉冲突可以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影片的整体度高。主题的深化、镜头画面的运动、场景的切换、音乐和气氛的烘托等,都极其完整和恰当。在摄影摄像方面,距离、角度、光线都把握得很好。例如,电影中龙卷风、海啸的来势汹汹,配上紧张的背景纯音乐,虽是科幻特效,但却完全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演员的表演能力强。首先,该影片的演员将影片里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极为丰富。演员的性格和情感,完全可以从其语言、动作、情态表现出来。其次,在遇到灾难时,片中人物的恐惧感和求生欲表达得极为充分。最后,演员对于每一个场景都拿捏得很准,喜怒哀惧表达得十分自然。 艺术效果极佳。不仅是影片里的场景极富震撼力,更有观影后人类的心灵警醒。《后天》是一部自然灾难片,龙卷风、

海啸、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难,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与恐惧,这些,都足以催醒人们对于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心。此外,影片里的灾难表现的是一种极端的、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要令人生畏的自然灾难,这种灾难来势之凶猛、抵抗之困难,当回到现实中来时,会发现,自己身处在安全美好的世界里,这会使人更加珍惜和满足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甚至可以催人上进。 灾难与情感并存。该影片虽以灾难为主题,但我们可以从灾难中感受到人情。杰克与萨姆的父子情、萨姆与劳拉的爱情,以及天灾面前朋友之间互帮互助的热情与温情,影片对这些真情并无过多渲染,但灾难中所见的真情却给观众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深化主题,上升到国家和大局的层次。结尾的一段致辞:“……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原来,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多年来,我们总是不计后果地挥霍我们星球的自然资源,我们错了,……不仅是美国人,地球上所有的人,包括现在被我们称之为‘第三世界的国家的客人’,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他们接纳和收容了我们,我对他们的好客,深表感谢!……”这便是影片的主题升华,人们普遍意识到了保护大自然的必要性,同时感受到了天灾面前互相支援的重要性。 此外,片名《后天》其实暗藏着一个深层的含义:后天的地球。即是指——如果人类再不好好保护地球、爱护环境,那影片里的灾难不再只是影片里的,而会成为后天真实的存在。 综上,《后天》是一部具有启迪性意义的影片,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黑天鹅》影评

自佛洛依德创建精神分析心理学以来,心理学对电影艺术正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著名文艺心理剧《黑天鹅》便是一例。 电影《黑天鹅》讲述了一位年轻的芭蕾舞演员因为不堪精神的重负走向毁灭的故事。故事起因于剧团的新旧更迭,旧领舞贝丝即将离去,舞台需要一位能够分饰两角——白天鹅与黑天鹅的新领舞来演绎芭蕾舞《天鹅湖》。妮娜在同样曾是芭蕾舞者却因意外怀孕放弃舞蹈生涯的单亲母亲严格的管教下舞艺精湛却生性拘谨柔弱,虽希望能够争取到梦寐以求的领舞角色,却在选拔时被总监托马斯认为没有黑天鹅般的魅惑。为了角色妮娜不得不挖掘自己恶的一面,,这种被动的双重人格,就像两个镜面人生一样,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作为一部心里探索类型的影片,该片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心灵世界的多姿多彩与多灾多难。 在排练过程中,妮娜一再被要求应在表演中释放自己,才能在黑天鹅表演的部分征服观众。与此同时她也深深感受到担心自己被周遭他人取代的强烈胁迫感,她试着不断的调试自己的心境来让演出完美,却愈发不能控制那只其实压抑在她心底许久黑天鹅坚硬的羽翼次破皮肤,隐现锋芒。 为什么女主人公会在心里积攒如此大的潜在逆能量,根本原因应该缘起于她的童年经历。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欲望的压抑是造成众多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这点我们亦可以从电影中得到很好的印证。 首先,妮娜是成长于单亲家庭,从小父爱的缺失无疑对她的心理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而母亲过分的保护以及事无巨细的管理更让妮娜似乎完全与外界失去联系。影片中,第一次海选,她显然不明白总监所言的“色诱”是什么意思,听到指导后,她的表情并没有展现出女性的魅惑,而是更加拘谨不知所措。当被问起恋爱经历,妮娜尴尬的神情以及对于关于性的话题的眉宇间竟无一丝快感印证了在幼年时期的她因为缺失父爱,让她只能依赖母亲,再加之母亲的过分保护,妮娜的性本能被长期的压抑在心里,并且表现出肛门期停滞型人格的谨小慎微与胆小怕事。 此时莉莉就好像世界上另一个她,只是面对这个似乎更招人喜欢更充满力量的自己的时候,压抑的妮娜需要得到释放。随着总监对她的引导,她逐渐接受并且尝试体会身体的快感所带来的精神愉悦,随着其性欲望的逐渐松绑,心中的黑天鹅也一点点显露。这场战争逐渐势均力敌,直到白天鹅将碎镜片刺向黑天鹅,这场被释放的嫉妒与阴暗才得以终结。积蓄的能量终好像那印在雪白天鹅身体上那不断洇开的鲜红伤口,化成玫瑰,得以体会完美。 除此之外,电影中大量应用镜子映像的手法拍摄,其中莉莉的很多次出场都是由镜像引入,而镜像在拉康的理论中表现了主体对于本身的认识,包括每次镜中的抓痕,镜中不随自己而异动的影相,都体现了妮娜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艰苦探究以及对最终抵达完美的不懈努力。 天鹅因此诞生,天鹅因此毁灭,也许我们得到了一个完美的swan queen,却真的无法完美一整个人生。

后天电影观后感和心得300字

后天电影观后感和心得300字 本文为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记住: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小部分。 今天我们享受着环境所带来的舒适生活;如果明天我们肆意的破坏环境;那么后天就是末日浩劫! 这是美国科幻电影《后天》所表达的主题。这部影片投资达一亿两千万美元,却一洗以往商业大片“主题低俗、陈词滥调”的老套,在唤起人类的环保意识,在塑造人类的生命价值上,充分突出了值得人类深思的课题。大概人们一直以为人类作为地球上的最高级动物就是地球的主人大自然的主宰者。就可以肆意的破坏地球,虐杀大自然。还为眼前的利益贪婪地把大自然的血抽干、了把大自然的皮扒光、把大自然的肉啃光。跟本没想过这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还愚昧无知、得意洋洋地宣称要征服自然。哼,真是可笑。如果又一个冰河世纪在眼前,措手不及的人类将如何?人类还能征服自然吗?《后天》给了我们一个响亮而肯定的回答。这部可怕的灾难片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自然永远主宰着人。 《后天》这部电影描绘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 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

然而影片中有一个动人之处;人类在大灾难面前,亲情友情爱情——人类的情感经受了重大的考验。人道主义精神激发出了人性的光辉。所以人在灾难的面前都表现出先人后己的勇气。有的人为了救别人,自己被冻死了;有的人为了不连累别人,放弃了生的希望。这点我非常的鼓舞。也许,人性真的只有在最危急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吧。但人类根本没有任何方式和自然抵抗,能做的,只有躲避和逃跑。这时候人们应该明白:人类不是万能的。自然可以随时瞬间灭绝一个种族。记住: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小部分。 《后天》是一部有关地球气候变化的科幻影片。杰克博士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预言不久后地球会进入冰川期,但是他的言论却遭到大家嘲笑。岂料几天过后气温真的急速下降,速降的温度能瞬间将人冻死,人类即将面临极大的灾难…… 这部影片反应了地球气候变暖后带来的全球性气候变化,这是一个预演,更是一个警告。全球气候变暖,不是一个人两个人造成的,也不是一个国家、两个国家造成的,是全球所有人类共同造作的结果。影片是一个现状写照的缩影,当科学家反应了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时,并没有引起政府的关注,更多的人则是忽略它。当预言成真时,人们措手不及,被动逃生、生命财产瞬间灰飞烟。 是自然没有预警吗?是科学预测不到吗?不是的。为什么 灾难会重复上演?为什么灾难会愈演愈烈?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主要创始人.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他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她的《精神分析导论》这一书中简要的阐明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及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大概的了解到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观点理论 1,潜意识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 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很微弱的一部分。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 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 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无意识包括本能的冲动欲望,人的行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现实的制约。他把无意识的作用提到了一个高度,认为潜意识起决定作用,认为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是潜意识的。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核心。 2、人格理论 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 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目标乃 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 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佛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种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3、性欲论 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这种潜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称性力。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4、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除受快乐原则支配以外,还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在他的后期理论中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自杀的欲望。当

精神分析电影影评

从电影《爱德华大夫》中看精神分析《爱德华大夫》是由著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所导演的心理悬念片,它讲述的是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走马上任的爱德华大夫很快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康斯坦丝一见钟情,然而不久康斯坦斯发现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面对着这个可能是杀害真爱德华大夫的疑凶,康斯坦丝坚信自己深爱着的人是无辜的,她以自己的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巧妙地帮助情人从警察眼中逃脱,并通过分析情人的梦幻,终解开了情人的心结,将真正的凶手揭露出来。 这部电影故事情节离奇、悬念徒生,是一部经典的心理分析片。曾荣获奥斯卡最佳戏剧片和音乐金像奖,及最佳故事片提名奖。我们在这里不详谈电影的拍摄艺术与演员的功底,只想从心理学方面来分析一下这部电影。这部影片贯穿了精神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使观众无不跟随主人公的心理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精神分析疗法(Psychoanalysis therapy)又叫心理分析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奥地利精神科医师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的。弗洛伊德通过对大量精神病患者、神经症患者的观察与治疗,以及对他自己内心世界的艰苦分析,提出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有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婴儿性欲论及精神病理学理化。 在人格结构理论中,弗洛伊德假定人格是由3部分构成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作用是平衡的。如果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的弟弟意外死亡后,自己产生了强烈的负罪感和内

疚感,认为是自己杀死了弟弟,他的超我便要惩罚自己,惩罚自己是痛苦的,而以唯乐原则行事的本我不愿意接受,本我便与超我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自我来调节两者的矛盾,调和的结果应当是本我与超我都能得到满足,于是便运用了心理防御机制——即将弟弟的死忙压抑在潜意识中,这样一来,意识层面里弟弟死亡的事情就不存在了,超我就不用惩罚自己,本我也不会与超我产生矛盾。由于潜抑作用,主人公发生了主动性遗忘。当他目睹了爱德华的死,又一次受到了精神刺激,虽然他对爱德华的死因有所察觉,但童年时代的痛苦回忆再一次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同时,潜意识中杀害弟弟的罪恶感引发了超我对自我惩罚的欲望,自我所做的工作就是把杀害爱德华的罪名揽到自己身上,以求赎罪。但是本我不同意这样做,因此他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将自己变成爱德华,爱德华没有死,也就不存在杀害爱德华与自我惩罚的事情了。同时真实的自己又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被遗忘,心理得到了暂时的平衡。 可以看出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患的的癔症性遗忘和双重人格。而女主人公运用了精神分析的疗法帮助爱人走出了心理困境。精神分析疗法实施,精神分析的技巧,主要由自由联想、解释、释梦和移情四部分组成。我们来具体看看电影《爱德华大夫》中体现了哪些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1、释梦。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认为“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做梦的人为了避免被人家察觉,所以用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虑的产生”,“分析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以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所以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作的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

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精神分析解读

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精神分析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戴维·塞林格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评论界历来不乏对其的批评。以前对这部作品的精神分析批评均采用弗洛伊德或拉康的理论进行,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更多的注重个人内部的心理结构发展,不强调外部环境对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 众所周知,外部环境对人格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外部环境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正是客体关系学派,尤其是该学派理论家温尼科特所特别重视的。因此,他的理论为解释《麦田里的守望者》带来了新的视角。 本文利用客体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理论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了全新的精神分析解读。温尼科特认为,人格的发展依赖于足够好的母亲为孩子提供一个促进性环境,使孩子的自体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达到自我世界与非我世界的平衡。 否则,自体发展出现障碍,就会出现各种精神问题。文章先通过分析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早期家庭生活,指出了霍尔顿精神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他弟弟艾里的突然去世使他失去了一个足够好的照顾者,而离开家到寄宿学校上学又剥夺了他的促进性环境,使他的人格发展出现了障碍,他的自我世界,即小说中的童真世界与非我世界,即小说中的成人世界无法达到平衡。 再通过分析霍尔顿在纽约的流浪生活中与陌生人和他的朋友的接触,指出了他在纽约的流浪生活实质上是他一直在寻求一个足够好的照顾者使其自体继续发展来摆脱他的精神困境。最后霍尔顿回到菲比的身边,终于得到了菲比的足够好的照顾而得到了救赎。 因此,这部小说实质上就是霍尔顿出现精神问题后,不断地寻求治疗的过程,

而最终他学会了调整自己,接受周围成人世界的好与不好的各个方面,融入了成人世界。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用电影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穆赫兰道》——电影与梦的共同点】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用电影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穆赫兰道》 ——电影与梦的共同点】 1975年5月,法国综合性理论刊物《通讯》第23期以“电影精神分析学”为主题发表一系列文章,标志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相结合的滥觞。克利斯蒂安?麦茨的《想象的能指》,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代表作。杜拉克的影片《贝壳和僧侣》和路易斯?布努艾尔的超现实主义影片《一条安达鲁狗》等更是把弗洛伊德所说的梦的象征意义直接转现为银幕的形象。 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理论研究涉及电影的三个方面。第一是研究“电影文本中的欲念”,即研究影片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和性心理。第二次研究无意识在电影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作用。第三是研究“电影媒体的文化功能”。本文主要是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从“电影文本中的欲念”这方面,分析影片《穆赫兰道》。 首先,电影精神分析学研究中主要涉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四个观念,即人格本质(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的关系为:本能冲动引起的内驱力,受到自我和超我的压抑和“审查”,于是以“转移”的形式表现为梦或神经症。)、无意识领域(人类大部分的精神活动是无意识的,只有无意识的活动才是真正的精神活动。)、梦的运作、性欲说(精神活动的主要能源

是“性生命力”,即“力比多”,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艺术创造的原动力即是表现性生命力的性欲。)。 本文主要是从“梦的运作”这方面来分析影片《穆赫兰道》中人物的情感和欲念的。影片《穆赫兰道》大半部分是梦境,整部影片就是现实与梦境的结合。影片的叙述分为两个部分,以影片约第115分钟时,蓝色小盒子被打开为影片前后两段的区分点。前大半部分是梦境而后部分则为现实。影片前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年轻的女演员Betty为了追寻演艺梦想来到了好莱坞,遇到了因为车祸而失忆的女子Rita(这个名字电影演员Rita Hayworth)。于是Betty 帮助Rita 寻找她的记忆。而她们唯一的线索是前一天发生在穆赫兰道的车祸和Rita 偶然想起的一个名字——Diane。最终,两人在Diane 的住处发现了一具腐烂的女尸。那晚,她们在极度的惊恐中开始了同性恋的关系。在这部分中,还夹杂着3个小故事——一个男人被墙后的魔鬼吓昏,一个杀手杀死了目标,但却接连被目击者看到而不得以灭口,以及导演Adam Kesher 的新片女主角被资方敲定,自己因反抗而被整得一无所有,婚姻又出现问题,最后不得不妥协。影片的后半部分,Betty 的名字变成了Diane,而Rita 则变成了Camilla。与前部分相同的是两人的同性恋关系,但在后部分中,是Camilla 抛弃了Diane 并与导演Adam Kesher 走到了一起。Diane 濒临崩溃之时,找到了杀手(就是第一段中那个笨蛋杀手)要求他杀死Camilla。最终,Diane 在枪声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