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_系统功能视角

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_系统功能视角

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_系统功能视角
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_系统功能视角

多模态深度学习

多模态深度学习

————————————————————————————————作者: ————————————————————————————————日期:

Multimodal Deep Learning(多模态深度学习)未完待续 原创2016年06月22日08:53:40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在深度网络上的新应用,用深度网络学习多模态。特别的是,我们证明了跨模态特征学习——如果在特征学习过程中多模态出现了,对于一个模态而言,更好的特征可以被学习(多模态上学习,单模态上测试)。此外,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多模态间学习一个共享的特征,并在一个特别的任务上评估它——分类器用只有音频的数据训练但是在只有视频的数据上测试(反之亦然)。我们的模型在CUAVE和AVLetters数据集上进行视-听语音分类,证明了它在视觉语音分类(在AVLetters数据集上)和有效的共享特征学习上是已发表中论文中最佳的。 1.介绍 在语音识别中,人类通过合并语音-视觉信息来理解语音。视觉模态提供了发音地方和肌肉运动的信息,这些可以帮助消除相似语音(如不发音的辅音)的歧义。 多模态学习包括来自多源的相关信息。语音和视觉数据在语音识别时在某个“中间层”是相关的,例如音位和视位;未加工的像素是很难与语音波形或声谱图产生相关性的。 在本文中,我们对“中间层”的关系感兴趣,因此我们选择使用语音-视觉分类来验证我们的模型。特别的是,我们关注用于语音识别的学习特征,这个学习特征是和视觉中的唇形联系在一起的。

全部任务可分为三部分-特征学习、有监督训练和测试。用一个简单的线性分类器进行有监督训练和测试,以检查使用多模态数据的不同的特征学习模型(eg:多模态融合、跨模态学习和共享特征学习...)的有效性。我们考虑三个学习布置——多模态融合、跨模态学习和共享特征学习。 (如图1所示)多模态融合:数据来自所有模态,用于所有模态。跨模态学习:数据来自所有模态,但只在某模态可用。共享特征学习:训练和测试用的不同模态的数据。如果特征可以在跨不同模态下捕获相关性,这会允许我们进行评价。特别的是,学习这些布置可以使我们评估学到的特征是否具有模态不变性。 接下来,我们描述模型的构造块。然后,我们实现了不同的使用深度学习的多模态学习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实现不同的多模态任务。最后,我们展示实验结果和总结。 2.背景

视觉诗40-Love多模态意义的构建

视觉诗40-Love多模态意义的构建 摘要:视觉诗有一般诗歌所没有的视觉效果,传统的单模态分析方法不能照顾这一特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可视诗研究提供了一套同时分析视、听和文字互相兼容的系统研究体系。本文在此基础上,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对Roger McGough的可视诗40-Love进行模态分解、单模态意义构建、多模态意义整合的尝试性研究。 关键词:多模态化;模态分解;单模态意义构建;多模态意义整合;视觉诗 1 引言 董崇选指出真正以“形”取胜的诗可以统称为“视觉诗”( visual poetry) 。它自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诗坛争议最多的一种诗歌形式,有人批评它不够严肃。针对于此,张旭红认为一种诗歌形式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诗人的创作技巧,更在于读者的解读技能。传统的分析模式局限于单一的言语信息,忽视构成可视诗歌这一特殊文学形式的其他符号系统的分析,因而无法充分地诠释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视觉诗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同时分析视、听和文字互相兼容的系统研究体系。但目前国内外在该项研究中都刚刚起步,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视、多媒体、海报、视觉广告功能文体分析及口语的研究上,其中张旭红采用该理论对视觉诗歌Me up at does 作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针对于此,本文以40-Love为例,并借鉴张先生研究模式尝试对其进行多模态的文体分析。 2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述 模态(modality)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朱永生2007)。多模态(multimodal)是指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双重视角_社会符号观与概念隐喻观的连接与互补_张德禄

2013年5月 第36卷第3期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May2013 Vol.36No.3 文章编号:1004-5139(2013)03-0020-09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双重视角 ———社会符号观与概念隐喻观的连接与互补 张德禄1,郭恩华2 (1.同济大学,上海200092;2.烟台大学,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语言学领域主要有两个研究视角: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视角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两个研究视角之间的连接与互补可以从语言学基础层面、语言哲学层面、语境层面、主体理论构建层面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和实例分析表明这两个研究视角在理论范式上可相互连接,在话语分析实践中可相互补充。两者的结合可以有力地促进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隐喻;概念隐喻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onnec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Social Semiotics and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ZHANG Delu1,GUO Enhua2 (1.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2.Yantai University,Yantai264005,China) Abstract?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MDA)in linguistics can be approached mainly from two perspectives:the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 based on SFL and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perspective based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connec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these two perspectives can be probed into in terms of the levels of their respective linguistic foundations,philosophical foundation,contextual level and theoretical formulation.Through case study and investigation,it is shown that the two perspectives share common grounds in their theoretical paradigms and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MDA.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perspectives can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MDA. Key words?social semiotics;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ultimodal metaphor;conceptual metaphor 1.引言 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研究多种符号资源在同一语篇中如何协同来实现意义。一方面,每个模态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表意潜势,因此,任何模态间的完全“翻译(translation)”都是不可能的[19:27;11:13],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意义丢失。另一方面,不同模态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点:一方面,它们都是实现意义的社会符号系统;另一方面,各种符号话语都能表达人的思维结构和认知体验。这两点分别为多模态研究提供了社会基础和认知基础,使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研究:(1)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视角;(2)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 社会符号学理论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研究某一特定文化中符号实践如何在各种语境中产生语篇意义。概念隐喻在多模态语篇中称为“多模态隐喻”(multimodal metaphor),该理论重点研究不同的隐喻如何体现于各种符号实践,作用于人的认知语境,影响人们的认知识解。这两种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新媒介时代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313932871.html,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新媒介时代的应用 作者:李妙晴 来源:《学理论·下》2009年第06期 摘要: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新热点之一。通 过回顾其在国外和国内的发展历史,重点解释了多模态话语与社会符号学的关系,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新媒介时代;社会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H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4—0204—02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朱永生(2007),只使用一种模态的话语叫做“单模态话语”;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话语”。新媒介时代,语篇呈多模态化,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为由多种符号组成的语篇分析提供了途径,帮助读者了解不同模态作为社会符号,如何共同作用构成意义,达到意义潜势,对提高人们多模式话语识读,具有积极的意义。多模态话语分析属于社会符号学的分支,Halliday的系统语言学作为基础,具有跨学科、应 用性强特点,能运用在语音文字、建筑、城市设计及规划、影视戏剧、音乐、PPT、教学和数据库广告、网站页面设计、大型演出及舞台表演、排版、音乐、教科书设计、教学等多领域,与 传媒学、批评话语分析等有紧密联系,已经影响了当今很多学科的研究方向,如阅读写作能力教育、传媒话语分析、文化研究等,对社会的经济能起直接的指导作用。该理论无论在国外还是 在国内都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外已经有出版书目和召开国际会议,李战子(2003)首次引入了多模 态分析理论。 朱永生(2007),几个关键字的概念,模式(mode)、媒介(medium)与模态(modality)。模式指系 统功能语言学与话语范围(field)和话语基调(tenor)并列的语境三要素之一的话语模式,指交流渠道,如口头、书面、电子等。模态(modality)原指语言系统中讲话者对事物的或然性进行判断和事物的必要性表明态度的语义系统情态;这里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象、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媒介是表达信息的物理工具。采用某一种媒体仍可以有不同模式表达信息,同样的模式可以用不同媒体表达。 二、研究现状 辛志英(2008)大致有:社会符号学流派,包括O’Toole、Kress、Leeuwen、Lemke、 O’Halloran、Baldry Thibault和Ventola等;交互社会学流派,包括Scollon、Norris及Jewitt等;认知学流派,主要有Forceville和Holsanova等人。

多模态隐喻维度下的翻译硕士_MTI_课程设置与解析_白婧婷

2013年第6期(总第19期)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No.6,2013Total No.19 多模态隐喻维度下的 翻译硕士(MTI )课程设置与解析 白婧婷,张长颉,马恒芬 (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00) [摘 要]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隐喻化的活动,伴随隐喻研究发展的多模态性,翻译本身也呈现出 多模态发展趋势,尤其是本地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催生下的翻译硕士(MTI )学科的设立与发展,对于译者在翻译产业链条中多模态能力的要求可见一斑。文章通过引入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概念,提出多模态性对于译者多元能力培养的重要指示意义,通过进一步解析国内外部分院校构建翻译硕士(MTI )专业的特点和成绩,逐步呈现并发掘多模态化理念对于各类高校进行MTI 学科建设在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航标性与创新性,力争培养具有高校品牌专业特色的高层次翻译人才。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翻译;翻译硕士;翻译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6-0195-05[收稿日期]2013-09-06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第二语言多模态隐喻实证研究”(TJWY12-064) [作者简介]白婧婷,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张长颉,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商务英语;马恒芬,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有关语言的产生、发展及后期演变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修辞学、语言学、哲学等层出不穷的学科纷纷延续着语言发掘的魅力(李毅、石磊,2010)。同时,语言也伴随着不同语言学流派的研究被语言学家们重新诠释和完善着。20世纪上半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对于语言的定义开始了现代语言学研究时代,而索绪尔的伟大之处更在于他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即“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伴随计算机语言、网络语言等多种非文本新生语言的出现,索绪尔的诠释从一定意义上预示了:语言本身正在既定情境中融入更多的其他因素提升为多元有机体,并呈现出多模态的发展趋势。同时,语言本身的隐喻性也决定了,对于隐喻学的研究也由原来单模态的以文学和修辞学为基础的传统隐喻修辞观,转向以认知语言学为导向的思维性多模态化的认知观。在这种转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有Lakeoff &Johnson ,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隐喻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了揭示思维规律的层面;而传媒研究学者Charles Forceville 在其《广告中的图片隐喻》中从视觉层面探讨了广告中的图片隐喻,使得隐喻研究从此突破了文字隐喻的限制,跨学科多触角地将隐喻理论应用到理解和体验视觉形象上,通过多种渠道和模态进行信息互动,并开始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新篇章(冯德正,2011)。 隐喻研究发展的多模态性,也决定了单一的本体对于客体的认知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在认知速度与广度上的要求,社会对于语言类人才,尤其是翻译人才的需要也由单模态性走向多模态化的发展趋势。翻译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本地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催生下的翻译硕士(MTI )学科建设的根源就在于翻译本身的性质。正如George Lakoff 等人认为的那样“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产物,是人类利用某一特定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领域的认知活动” ,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就是一种跨域映射活动。译者阅读的是原语文本,通过隐喻化活动产生译入语文本。译者要在做隐喻化的过程中产出译本,并使其具有解释性和创新性(张蓊荟,2006)。由此可见,翻译是一种隐喻化的活动,其多模态化培养趋

隐喻的逻辑特征

?科学哲学?隐喻的逻辑特征 3安 军 郭贵春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传统中,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逻辑或反逻辑的思维与语言现象,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哲学派别更是严格地把隐喻排斥在经典逻辑的范畴之外。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当代逻辑与认知科学的新发展逐渐揭示出一种事实:在认知主体的实际思维运作过程中,隐喻与逻辑绝非两种毫无关联的离散体;相反,两者在意义的暗示与牵连、概念的生成与转换、语言的理解与交流中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上交叉互动,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隐喻本质地蕴涵着深层次的认知内容,并生动地展现出相应的逻辑特征。 一、隐喻构造的分类学逻辑特征 隐喻不仅是概念意义发明、转换、理解与评价的有效载体,而且是整个语言系统生成、演化、嬗变、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它以一种独特的形态表达着隐含的分类逻辑真理,体现出分类逻辑本质性的动力学特征。这种特征源自伴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形成的认知与知识结构的格式塔转换。由于对语义单元逻辑内涵的重新排列整合,隐喻远远地超越了单纯进行风格修饰的修辞学功能。隐喻连接词“是”以语形上明确的或隐含的方式,在语句意义系统中对分类逻辑框架进行重组,构造出新的语用语境,从而通过一种曲折意义传达出特定意向的认知内容。 1.隐喻构造与分类学逻辑互为前提 这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隐喻构造“发生转移的两极也就是逻辑的两极”。(R icoeur,p.21)也就是说,隐喻的产生以由种和属所构成的分类学逻辑序列为基础性条件,是在由从属关系、协调关系、比例关系和平等关系等规则所支配的分类活动中形成的。如果不存在某种既有的逻辑分类学标准,所谓隐喻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其次,逻辑秩序本身来源于对语义场系统的隐喻构造。由于语义场本身的性质是隐喻的,因此,从种属之间的逻辑区分到整套分类学逻辑的建立本质上也是一种隐喻构造。再次,隐喻打乱了原有的逻辑秩序,破坏了相关的分类活动,“将种的名称赋予属,将比例关系的第二项的名称赋予了第四项,或者相反,将比例关系的第四项的名称赋予了第二项。这样做既承认又违反了语言的逻辑结构。”(同上)这意味着,隐喻构造所形成的语言表层结构上的范畴错误,在事实上构成了处在描述与重新描述之间、既具有解构性又具有建构性的分类逻辑重组的中间环节。 2.隐喻概念的语义场结构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类型层级(type h i erarchy)结构 类型层级是一种特殊的语义网络,是根据概念所包含的意义的内涵与外延的一般性程度的层次建构起来的。在类型层级的层次结构中,当一个概念上移时,其意义的抽象性增强;当它下移时,其意义的具体性增 ? 001?3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研究趋势”(编号04JZ D0004)成果之一。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芦晶晶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芦晶晶 发表时间:2020-03-26T17:08:56.290Z 来源:《知识-力量》2020年1月1期作者:芦晶晶 [导读] 多模态隐喻的理论自产生以来便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在语言教学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逐渐衍生出一套基于多模态隐喻的教学体系。本文将多模态隐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摘要:多模态隐喻的理论自产生以来便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在语言教学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逐渐衍生出一套基于多模态隐喻的教学体系。本文将多模态隐喻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通过阐述其定义、研究现状及意义和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来印证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隐喻经过近30年的研究,它的思维性和概念性本质已经得到了语言学家的认同,而语言文字只是人类众多交际符号中的一种,所以,近年来,以欧美学者为首的一些语言学家已经把隐喻的研究拓展到多种模态,即产生了多模态隐喻。而在大学英语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发展中,多模态手段被用于教学也越来越盛行,本文将多模态隐喻置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分析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及产生的意义与效果。以此阐述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多模态隐喻定义 隐喻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相关研究,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学者对其他相关学科(如修辞学、语言学、哲学等)进行了跨学科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Lakoff&Johnson隐喻理论的提出,隐喻研究开始备受学者的关注。他们将隐喻的定义从单纯的一种修辞手段提升到了概念层面,他们认为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行为和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以信息技术为主,其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多媒体信息化时代,文字在多维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优势慢慢被削弱,而图像、声音、构图等其他多种媒介符号开始更多地参与到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过程。因此,多模态的优势逐渐凸显,作为多模态化交际手段之一的多模态隐喻开始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要了解多模态隐喻,首先要了解模态的定义。Forceville认为,模态是指“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进行阐释的符号系统”,这个定义将模态与人的五个感官联系起来,因此,他将模态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模态。为了便于研究,Forceville将模态细分为:(1)图像符号;(2)书面符号;(3)口头符号;(4)手势;(5)声音;(6)音乐;(7)气味;(8)味道;(9)接触。基于此,Forceville将隐喻分为两类:单模态和多模态。两种隐喻的差别在于用于表征隐喻意义的源域和目标域所使用的模态数量不同,前者仅使用一种,而后者则有多种模态方式,主要有图像、音乐、声音及语言等。例如,在英语中用文字来表达 “Argument is war”,那么这个隐喻就是一种单模态隐喻。但是如果同时加入了图片、视频、手势等其他模态来表达同一信息,该隐喻则属于多模态隐喻。 三、多模态隐喻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是兴起于欧美国家,以Forceville为首,国外的研究比起国内的研究来说相对于丰富。多模态隐喻教学研究属于多模态化话语分析中的研究内容。国外学者对其研究主要是是将其置于具体语料中,如广告、电影、卡通等。认知观与修辞观是隐喻理论中的两种主流观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实质上是一种语言的变异形式,它与日常生活中语言的字面意义是相脱离的,是通过运用某类事物,体验与理解另外一类事物。 “隐喻的本质是由具体事物概念表达构成的始源域向由抽象事物概念表达构成的目标域投射的结果。” 而传统修辞观则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与手段,这一修辞方式能够使语言表达的意义更加丰富。在当前的多模态隐喻研究中,以认知观为主体的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主要对象。人们通过听觉、视觉、味觉等感知渠道,与周围的生存与生活环境进行不断的信息交流与交换,从而促进了各种交际模态的形成。 国内关于多模态的研究相对来说少一些,并且以介绍性的研究偏多,实证性的研究偏少。张德禄(2009),深入地分析了多模态隐喻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关系之后,杨信彰(2009),对此类研究所需要的技术及工具进行了有关介绍。王立非(2008)探讨了某种具体类型的语篇中的多模态。对于在教学中应用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利用多模态隐喻进行教学,首先,可以进一步发展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印证隐喻广泛的解释面和强大的解释力,丰富语言隐喻理论。其次,研究多模态教学隐喻可以使教师更好的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而将研究的结果反馈到新的教学实践中,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再次,运用多模态隐喻教学能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轻松更愉快地学习,在学习中愿学、乐学、勤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者和策划者的教学理念,适用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要求。 四、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 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黑板粉笔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学生被动地听与记,缺乏主动参与性与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进行多模态隐喻教学,大大提高了大学英语课堂的效率和作用。它使得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活跃。在教学的过程中,呈现了动态、互动、直观的特点,使得知识点更容易被学生所掌握,留下深刻的印象。 4.1教师运用多模态教学的实例分析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课堂中,基本上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教学为辅。把课本的知识以PPT、实物或教具等形式呈现给学生,调动学生共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例如,在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外教社)第四册第一单元Text A的教学中,教师在运用传统英语教学方式解释“Now worn by the excessive demands of mankind, nature is unable to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balance needed” (在人类的过分需求下,大自然所需的生态平衡已不能维持) 时,除了需要讲授该句的具体内容以及语言知识点之外,为了使学生对Ecological balance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便可适当使用一些生态被破坏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以加深学生对生态平衡的直观印象,从而强化学生对英语知识点的理解。 又如在新大学英语(武汉大学教育出版社)的第六单元A篇阅读Leisure Activities一课中,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只能机械地讲述给学生听“leisure activities”是什么意思,学生或许从老师的讲述中能机械地记住单词的意思,却完全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如果此时运用多模态隐喻

论性暗示食物隐喻及其基本分类

科技信息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2年第33期0引论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着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恋人、配偶或性伴侣叫做蜜糖、甜心等等。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异性(包括他们/她们身体的局部或者全部,特别是性器官)被比喻为食物。这类隐喻往往或多或少隐含着性暗示或和性有关联。本文把这种特殊的隐喻称作性暗示食物隐喻(此后缩写为SSFM )。例如: (1)For so many years /I was good enough to eat:the world looked at me /and its mouth watered. (Sommer &Weiss,2001:36) 该诗句中的主人公是位妇女,现已年老色衰,她把自己比喻为可以吃的食物。 下列另外一个例子: (2)“我是你的生日蛋糕,你吃我吧,你吃———”她闭上眼睛,呓语般地喃喃着。 (杨东明《最后的拍拖》)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把自己比喻为男主人公的生日蛋糕并请他“吃”了她。 尽管SSFM 在日常语言中广泛使用,并几乎涵盖了文学作品的各种表现形式,但长久以来并未引起语言学家们的足够关注。一些学者如福来科纳(1975)、莱考夫(1987)、康尼汉(1999)等曾在各自的研究著作中对其有所涉及,但是他们的分析研究或太过笼统或太过含糊,因而无法对该语言现象做出全面而且令人满意的解析。如:一、他们的研究中几乎没有详细准确的关于SSFM 的定义;二、没有关于SSFM 的恰当分类;三、没有研究总结SSFM 的主要特点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动因;四、几乎没有关于SSFM 生成机制的研究。本文拟对这类隐喻做一些初步探讨,尝试对其进行定义及基本分类。 1SSFM 的工作定义 在开始对SSFM 进行定义之前,必须知道SSFM 是什么。但由于 缺乏针对性的系统研究,没有现成的关于SSFM 的具体定义。我们需要确立一个SSFM 的工作定义。可以把SSFM 简单地定义为:当人们把异性,特别是他们的配偶、情人或性伴侣(包括他们的部分或整个身体,特别是性器官)比喻为可食用物质时,SSFM 就出现了。 2以目标域特点为基础的分类 我们在研究和对比所有从汉语和英语中搜集而来的语料后,总结出SSFM 中目标域的一些特点,即:在一些SSFM 中,男性(包括他们的部分或整个身体,特别是性器官)被比喻为供女性食用的可食用物质(男性为目标域);而在另外一些SSFM 中,女性(包括她们的部分或整个身体,特别是性器官)被比喻为供男性食用的可食用物质(女性为目标域)。事实上,在不同的SSFM 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对方的性目标。下面,将以目标域的特征为基础,对SSFM 进行分类。2.1目标域为男性 下面用英语中一段诗句举例说明一下SSFM 中目标域为男性的情况: (3)“So I chewed him up, And spat him out.Delicious!” (Sharon Cameo Franz ,The Delicious Man ) 尽管女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出他是某种可以食用的物质,但“I chewed him up ”(我把他嚼碎)并“spat him out ”(再把他吐出来),然后她得出一个结论:“delicious ”(味道好极了)。在这段诗句中,该男性被比喻为供该女性食用的可食用物质,其实他被视为她的性目标。 汉语中也存在相似例子: (4)这一次,她特别温柔,闭着眼睛,任我的唇在她的脸上滑动,只有睫毛偶尔闪动一下,表明她正在品尝这道佳肴。 (趾环王《不容于世俗的纯美爱情:爱上我的女学生》)男主人公“我”是女主人公的一道“佳肴”———目标域为男性。2.2目标域为女性 接着我们用好莱坞影片中的一段台词,举例说明一下SSFM 中目标域为女性的情况: (5)“Oh,peach ……You know I can eat peach for hours.”(好莱坞影片《变脸》) 在该影片中,大反派Castor 称一个性感的空姐为“peach ”(桃子,在美国俚语里面一般指年轻美丽的女人),并说道“你知道的,我可以几小时几小时的吃桃子。”在这段台词中,空姐被比喻为供男反派食用的可食用物质,其实该男性把该女性视为性目标,并向其吹嘘自己的性能力。 同样,汉语中也存在相似例子:(6)我扔下筷子,不吃了,吃朝烟。 (趾环王《不容于世俗的纯美爱情:爱上我的女学生》)女主人公朝烟是男主人公“我”的食物———目标域为女性。 3以源域特点为基础的分类 上节中我们以SSFM 中目标域的特点为基础对其进行了基本分类,同样,我们在研究和对比所有从汉语和英语中搜集的语料后,总结出SSFM 中源域的一些特点,即:在一些SSFM 中,各种甜食(包括水果)为源域;而在另外一些SSFM 中,其他可食用物质或未指明的可食用物质为源域。3.1源域为甜食 首先,我们用一个英语语料举例说明一下SSFM 中源域为甜食的情况: (7)In the room he rents to fuck in ……his private candy box opens for him (Sommer &Weiss,2001:385) 此处,小说中的男主角乔把他的情人比喻为一盒只有他才能享用的糖果,源域为甜食。 接下来是两个源域同样为甜食的汉语例子: (8)庄之蝶……说:“我只说柳月不懂的,柳月却也是熟透了的柿蛋!” (贾平凹《废都》) 小说中的小保姆柳月被比喻为柿子。 (9)我望着面前的胴体。那是奶油,那是蛋白,上面有两点果酱,蓓蕾一样紧实而红润。 (杨东明《最后的拍拖》)3.2源域为其它可食用物质 我们用一个英语语料举例说明一下SSFM 中源域为其它可食用 论性暗示食物隐喻及其基本分类 张庆 (开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摘要】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情人、配偶或性伴侣比喻为可食用物质。这类隐喻往往或多或少隐含着性暗示或和性有关联。本文把这种特殊的隐喻称作性暗示食物隐喻并拟对该类隐喻做一些初步探讨,尝试对其进行定义及基本分类。本文是以内省法为主要手段的定性研究。 【关键词】性暗示食物隐喻;定义;分类 【Abstract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there exists an interesting linguistic phenomenon —people have the inclination to compare their lovers, spouses or sexual partners to edible substances.This kind of metaphor contains more or less sexual suggestion or is closely related to sex.This thesis names this kind of metaphor sexually suggestive food metaphor and is an attempt to define it and make a basic categorization of it.Most parts of the study will be based on our introspections upon the issue through a qualitative analysis. 【Key words 】Sexually s uggestive f ood m etaphor;D efinition;C ategorization ○高校讲坛○634

请举出三种隐喻类型的例子

作业3 12外汉1班陈倩倩12043020 请举出三种隐喻类型的例子。 1.结构性隐喻 1.1“爱”的结构性隐喻,爱可以被视为高山,山有高度,有气势,爱是崇高的,也可能是沉重的爱。所以爱有了一下的一些特征。例如: 父母是孩子的爱是以中国崇高的爱。 她的爱我高不可攀。 爱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爱同样也可以是大海,把大海的特征赋予给了爱,于是就有了: 心死了,爱也枯竭了。 幸福的人儿沐浴在爱河里。 他的爱深不可测。 1.2“学习”的结构性隐喻,我们可以将学习知识认为是烹饪食物,学习犹如烹饪食物慢慢从冷到温热最终被煮熟,例如: 学完后再温习一遍会记得更清楚。 2.方向性隐喻 2.1“爱”的方位性隐喻,在形容爱情时,我们认为爱情时美好的,必须努力追求才可得的,因此经常有这样的语句: 他的爱高高在上。 我深深地爱着你。 2.2“情绪”的方位性隐喻,在描写人的情绪是,一般高兴、喜悦、兴奋等积极的情绪我们一般用表示向上方位的词,而悲伤等消极的情绪的方位是向下的。这事引起了我的兴致。 他垂头丧气的,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3.本体性隐喻 3.1无形——有形 3.1.1“爱”的本体性隐喻,爱本来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抽象概念,而人们利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实体或物质来隐喻它,赋予它实实在在具体有形的概念。例如: 我不能接受你的爱。 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3.2无界——有界 3.2.1“爱”的本体性隐喻,我们可以将爱看成容器,人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中。他陷在爱中不可自拔。 3.2.2“心”的本体性隐喻,我们也可以把心看成一个容器,里面有喜怒哀乐。例如: 喜悦之情犹如泉水涌入她的心里。 她满心欢喜。 总结:事实上,这三种隐喻方式有各自独立的成分,但也相处交叉的部分,彼此之间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截然分开的。比如“时光流逝”,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把时间当作流水一样的结构性隐喻,也可以认为是用流水来形容时间的本体性隐喻。

华为广告的多模态隐喻研究

目录 Chapter1 Introduction 2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3 1.2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3 1.3 Outlines of the Thesis 4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4 2.1. Metaphor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4 2.2. Previous Studies on Multimodal Metaphor Abroad 5 2.3. Previous Studies on Multimodal Metaphor in China 7 2.4. Previous Studies on Huawei Advertisements 9 2.5. Summary 9 Chapter3 Research Design 10 3.1 Theoretical Framework 10 3.2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Collection 12 Chapter 4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13 4.1 Visual metaphor 13 4.1.1 Huawei pro20 Evoke the Beauty 13 4.1.2 Huawei p9 More Clear Picture 14 4.1.3 Put down the Phone and Look at me 15 4.1.4 Huawei p10 Has more Functions 16 4.1.5 Watch is Meeting again 19 4.1.6 A Phone Achieve a Perfect Courtship 21 4.2 Auditory metaphor 23 4.2.1 Phone is a Dream 23 4.2.2 Love is for Waterproof 26 Chapter 5 Conclusion 28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28 5.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28 5.3 Limitations of the Thesis 29 5.4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29 Reference 30 Multimodal Metaphor Analysis of Huawei Advertising Abstract: This thesis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HUAWEI advertisements by using multimodal metaphor. It aims at analyzing the multimodal metaphor how to apply in the HUAWEI advertisements.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mobile phone tends to reach supply over the demand in the domestic market, so it is important for Chinese mobile phone enterprises to expand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the advertisement is a good way to show its products and the innovation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foreign products, like Samsung. And the design of the advertisement can help the company have competiveness in the world market. HUAWEI is a well-known product in the domestic market and the quality of its product is high. Therefore, the study of multimodal metaphor in HUAWEI advertisement is very important. Many people have a good understand about the foreign product, but they have a little about the Chinese product. There are a few people study the HUAWEI .So the choice of the HUAWEI as a case is the innovation in my thesis. This thesis is analyzed under the theory of the multimodal metaphor of the Charles forceville. In the study, thirty pieces of the advertisements were chosen about different types of the phones, and the advertisements aimed to different countries. These advertisements are downloaded from the HUAWEI official Website. The official advertisements about the HUAWEI mainly introduce the new functions and new technology applied in the mobile phone. In the material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dvertisement by picture, language, sign, music. By analyzing the words and the sentences in the

从多模态隐喻视角看文化认知模式与隐喻关系解读_才亚楠

从多模态隐喻视角看文化 认知模式与隐喻关系解读 * 才亚楠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80) 提 要:多模态隐喻研究通过分析隐喻在非语言和多模态条件下的表征方式、工作机制,发展和完善概念隐喻理论 体系,同时校验和修正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本文通过分析两则多模态广告语篇,解读概念隐喻与文化认知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机制。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概念隐喻;文化模式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14)04-0048-4 Manifesta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Model Cai Ya-na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China ) Multimodal metaphor promote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refinement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system.By analyzing the manifestation and working mechanism of non-verbal metaphor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this paper helps to prove and correct some traditional viewpoints in this field.By expounding on two commercial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model of cognit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 ,and discusses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cultural model of cognition. Key words :multimodal metaphor ;conceptual metaphor ;cultural model 国内学者从认知视角对多模态隐喻的研究主要包括多模态隐喻界定、起源和研究状况;在多模态视域中构建隐喻意义(谢竞贤2011);利用广告、漫画等语料讨论多模态隐喻的图文关系;论证言与非言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阐述多模态隐喻的符号学理论基础(王凤2013)等。本文从文化模式的角度重点探讨解读多模态隐喻。 1多模态隐喻 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 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 3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朱永生则认为,模态是信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 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朱永生2007) Forceville 将模态定义为“一种利用具体感知过程而具有阐释性的符号系统” (Forceville 2009:22)。他将模态和5种感官建立联系,得出下列类型:图画或视觉模态、听觉或音波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不过,这只是一个大致分类,如听觉模态又包括口头语言、音乐和非语言发声;同样,书面语和手势语都属于视觉模态。在此基础上, Forceville 进一步将其细化为图像符号、书面符号、口头符号、手势语、声音、音乐、气味、味道和接触(Forceville 2009:23)。 Forceville 将单模态隐喻定义为“源域和目标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种模态呈现的隐喻” (同上),典型的单模态隐喻包括语言隐喻, 一直是隐喻研8 42014年第4期总第179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14,No.4Serial No.179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科项目 “中国大学生多元文化读写能力多模态发展研究”(12E033)、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英汉空间认知多模态隐喻研究” (12522151)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