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改后的变化

课改后的变化

课改后的变化
课改后的变化

3、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

“课改不一定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但一定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这是判断课改成败得失的一条根本标准。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不是应试高手,而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课改以来,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突出表现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提高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团队意识也增强了。教师们一致认为学生探究学习的行为、方式、习惯、技能、能力等方面也都有有明显的进步。

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课改前,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一年后的今天学生能够在课前根据教师出示的知识容、重点、难点把握学习思

路,自主地展开预习认真做好预习笔记。学生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上课时积极发言,勇于展示,热心帮助同学,积极参与讨论、辩论等,课改后,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波、灵活多样。课后作业也不局限与书本,小论文、调查报告、设计方案等都有,有时还自发地组织辩论会、小组竞赛。

2、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改变

课改首先要求教师再设计“学案”时都是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立足点是帮助并促进学生

自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主人地位。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游戏中学、合作中学,这极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教师尽量提供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学生的个性、权利、尊严得到最大程度的扬,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较强的学习独立性,有了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权利。从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一、教师的观念改变了

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学生观变了。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同时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②课程观变了。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资源的创造者。教学中再也不是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而是十分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③教学观变了。现在,教师已经形成了对话意识。它意味着上课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和共同发展。

1、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①由于课改的课堂上,师生是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忠实的执行教案,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容的过程,因此,课堂上,师生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大程度上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一、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促进了学生的角色转

变,使有了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上,师生

互动关系得以真正体现,学生实现了由“配角”向“主角”的转变。课改首先要求教师设计的

,激发了他们的批判意欲和创构激情。在课

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的自学习惯初步养成,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我校经过三个月的课改实践,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学

案”为依托,学生能够在课前根据教师出示的知识容、重点、难点把握学习思

路,自主地展开预习,学会边看、边学、边想,在书本上做适当的勾划和批注,

认真做好预习笔记。

学生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了独

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

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学生以最佳的

精神状态进入课堂。

三、学生变得爱学习了。

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

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

态和学习体验,使儿童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变得爱读书、

爱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可以说,让学生爱学、

乐学,

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

也是一线教师的共同心声。

我们实验班的教师说,

看到学生快乐、幸福,自己也变得快乐、幸福了。孩子们在课堂上不时蹦出精彩

的发言,展现出可爱的动作,流露出欣喜的眼神。每当此时,我就会感到无限的

快乐和满足。

四、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

在一次课改研讨会上,

一位领导十分自信地告诉我们:

“课改不一定能提高

学生考试成绩,但一定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这是判断课改成败得失的一条根本标准。

本次课改的一个主要出发点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不是应试高手,而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课改以来,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突出表现在:学生识字量增大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板书工整、

书写能力提高了;

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

学生质疑创新能

力提高了;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

我们一致认为学生探究学习的行为、

方式、

习惯、技能、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很多老师满怀信心地说:

“课改这样搞

下去,学生将来不得了!”

四、学生的个性有明显变化。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真正地做到了以人为本、激活思维、扬个性。

课改实施以来,真正的变化是学生个性的改变。这不是一种单纯的表面的变化,而是来源于心理、

思想上的转变,

是一次质的蜕变,

这也是课改倡导者最大的追

求所在。

传统的课堂总是力求整齐划一,

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为同样的学生,

违背了

“以人为本”

的理念。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

提倡让学生在读中学、听中学、做中学、在思考中学、在合作中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

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如今,

在实验

班的课堂上,

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

一个实验,

学生

可以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案,

这说明学习已经充分体现出个性化,

学生们感到了

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的心中唤起了自尊感和自豪感。

课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课改的必要性和意义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新课改下英语有效课堂的探索 郑静玲 一.课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过去我们的教育是“学生是适应教育”的教育,现在,教育必须适应学生,去满足不确的定社会的变化与需求.这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教学也就从灌输中心转化为对话中心,教师也由孤独的熟练技术工人转化为伙伴式的实践团队.时代改变了,社会的需求变了,学生改变了, 在诸多的变化因素下,我们要提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依赖知识灌输式的课堂为什么不好---这样的课堂在培养厌学的人,或者说在培养憎恶学习的大多数。因为课堂的不快乐、被胁迫、被顺从、被修正,才长期以往造成“受教育者”心灵的被扭曲,我们实施这样的教学就犹如施暴。而课改是拯救课堂的良药.课改就是要学生获得安全感,变得自信甚至自恋,让学生越来越留恋课堂. 二.课改成长的基础. 1.不断的教学反思是课改成长的基础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遗憾不可避免,但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则可以促进英语课程的改革,减少遗憾.着名心理学者林崇德就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作为老师如果没有反思,便只是重复。新课程要求教师既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更要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作为课程改革者,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自

己的教学行为以促进课程的改革. 2.集体研讨是课改有效实施的基础. 集备的流程化即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人补充(二度设计)--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就是一个集思广益,分享交流的过程.而集体研科(研讨课),”多人上一课".更是能促进教师之间教学思想的跟进,比较,优化整合的功效,以利于课改的不断深入. 三.课堂模式 1.3+X英语"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 英语课改教学模式既要有对传统课堂的传承又要有创新突破. 将英语的"五步教学法"Revision-Presentation-Drill-Practice-Consolidation.与”先学后教"的理念相结合,提出先学后教的 3+X 课堂模式. “3”指预习交流、展示点拨、当堂训练三个必备环节;“x”表示灵活机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型(如听说课、阅读课, 写作课 ,练习课.复习课等)、个人风格等自行调整,灵活嵌入。几个x由教师掌握. 在此基础上能形成一系列的具体课堂教学模式. 听说课 . 预习交流--情境导入---模仿操练(drill)--替换练习(practice)-展示点拨--当堂检测(听力检测. 对话创新检测.和书面知识检测.)

初中物理“先学后教”主题教研活动方案(精)教案资料

初中物理“先学后教” 主题教研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物理以《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指针,坚持“强化规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意学科渗透, 关心科技发展;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注重科学探究; 注重评价改革向导, 促进学生发展为课程基本理念。加强物理组成员队伍的建设,使物理教学的研究不断创新; 以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加强教学研究,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 为中考取得优异成绩打好基础,为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作好充分准备。 二、物理教研的基本思路及教学要求 1、不断学习、反思,加强“教风”建设,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新课程的实施, 以改过去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提倡“先教后学” 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面对新的形式每位教师必须认识到位, 转变观念并且努力学习教材教法及新课程理念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 少出错误,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教师要反思教研中存在的问题,转变作风, 加大改革措施,做出特色教研;每位教师要反思教学中的进步和不足, 制定今后改进的措施, 找出成功与失误的原因和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的措施, 并在课后札记中作好记录; 要指导学生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以扬长避短, 不断进步。通过教学教研反思, 每位教师要在教学上、工作上学会攀比、敢于攀比, 要比谁读的书多、记的笔记多, 比谁写的工作札记多, 比谁取得的成果多, 比谁教学成绩好,比谁更受学生欢迎。从而形成竞争格局,形成良好“教风”。 2、研究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加强“学风”建设,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改的落脚点,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 明确学生的思维模糊点, 讲学生之所需; 重视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的, 创设

课改带来的新变化

“课程改革实验已经使学校、教师、孩子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坚持下去,我们的下一代会真正成为有希望的一代。”可见,课程改革给教育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课改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注重早期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我们园于2003年实施了课改,通过了两年的时间,我觉得课改中,最大受益者是孩子。 一、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教育,幼儿教育需要高度的整合。新课程改变单一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而是融语言、数学、常识于一体的综合课。除教学活动外,还编入了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家长工作等内容,以便对幼儿进行立体开放的综合教育,以适应幼儿发展多方面的需要。 (一)故事中设提问,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 新课程多了一些故事,通过故事让幼儿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而故事中间会设一些提问 ,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如有一个故事叫《斑纹真有用》,讲的是斑马遇见狮子后, 吓得跑起来,身上的斑纹弄的狮子头晕眼花,便不再追了。教材中提出问题:斑马还会遇见谁?它们怎样对付大狮子?小朋友们经过几分钟的思考,纷纷举起了手,回答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斑马遇见了大象,大象用长鼻子把大狮子卷起来,扔到河里去了。”有的说:“斑马遇见了泰罗奥特曼,奥特曼把大狮子给爆炸了。”还有的说:“斑马遇见了孙悟空,用他的金箍棒把大狮子给打死了。”“斑马遇见了猎人,用猎枪把狮子打死了。”“来了一辆大卡车,把大狮子拉到动物园去 了。”孩子们想出了好多奇妙的办法。 (二)通过绘画等方式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新课程突出了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如《美丽的夏天》中,先让小朋友说出夏天美好的景色,然后进行绘画,再用剪刀剪下来,贴在一张大白纸上,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小朋友们设计得非常漂亮。地面上有小草、小花、大树、小朋友;水里有小鱼、小蝌蚪、青蛙、荷花;天空中有太阳、飞机、火箭、小鸟、蝴蝶、蝉、彩虹等,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促进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的学习探索活动已从课堂拓展到了家庭、社区、社会。新课程非常注重幼儿的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指幼儿在家庭、学校以外的社区环境中进行各类活动。社区的自然环境会使幼儿能真正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充足的光照,也提高了对气候及环境的适应能力。社区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广阔、自由的活动场所和空间及更自然的活动氛围,也为幼儿创造了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促进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春天来了,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孩子们对绿色的田园充满了向往。我们便带领着孩子们来到了田园,进行了《亲亲绿田园》活动。我们先来到一望无际的麦田,和小朋友一起观察了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生长情况,并把小麦和小草进行了比较。农民伯伯正在田间干活,小朋友对农民伯伯进行了询问,“小麦有什么用?”“怎样种植小麦?”“什么时候收获?”农民伯伯作了详细解释:小麦是在秋天种植的,在地里越过一个冬天。春天来了要进行浇水、施肥、喷药等方面的管理,夏天才能收获。并且告诉孩子们粮食的来之不易,要爱护植物、爱惜粮食。我们还和孩子们参观了《面包房》和《蛋糕店》。参观过程中,孩子们和阿姨互相交流,“缴面机是做什么用的?”“鸡蛋怎样才能拌碎?”“烤盘都有什么形状的呀?”最后,了解了制作蛋糕的全过程:先绞面,再打鸡蛋,放入白糖和适量水,最后混合,放在烤盘里,再放入烤箱。通过社区 活动,孩子们大开眼界,丰富了知识,懂得了面类食品的来历,培养了孩子们爱惜粮食的情感。 三、课改使幼儿和教师的关系更加融洽 课改中,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解答疑惑,而是引导幼儿去发现、探索知识,由原来的“被动

课改后,你在教学过程中最关注什么

课改后,你在教学过程中最关注什么 [摘要]随着课改的步步深入,很多教师对课到底该如何上?上课时我们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哪些方面?上课时需要关注什么?对这些问题感到茫然,无所适从,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情感教育自主探索引导情境 随着深改的步步深入,有的教师已尝到成功的喜悦,硕果累累;有的教师却一筹莫展、叫苦连天,仰天长叹:“唉,上了这么多年的数学课,改来改去,现在真不知道课到底该怎么上?课堂上我们的注意力到底应集中在哪些方面?上课时需要我们关注什么?为什么我教的成绩越来越差,学生与我越来越疏远了呢?”这些问题时刻困扰着我们一部分教师,针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笔者不由陷入沉思,首先你爱你的学生吗?在你的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师为主导你做到了吗?你在课堂上关注你的学生吗?你创设的情境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你传授知识时做到真正引导了吗?你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不是在搞形式?以下浅谈一下个人看法,仅供新课改下的同仁们参考。 一、你爱你的学生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一个“爱”字,热爱学生就是对生命的热爱,而热爱生命则是源于对生命的悲悯意识,任何对学生居高临下和盛气凌人的教训,对生命事件的臵之不理和简单粗暴的处理,都是对生命的亵渎和戕害,对生命有悲悯意识的老师,他才能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在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才能有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崇高感,有位教师说得好:“做别的工作你也许面对的是冰冷的机器,但是要记住,

你从事了教师的职业,你面对的永远是有感情的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投入爱的教育。 另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有个体活动的思考,又有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讨论、交流等群体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时刻进行着心灵的接触,教师的良好情绪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教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开放,宽松的氛围中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而情感的构建又是以师爱为基石的,从古至今,师爱都是教育事业永恒的主题,充满爱的教育才是教书育人的法宝。 实践表明,师生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建立好平等和谐、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通”。教学过程是师生思想产生共鸣、情感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有利于满足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具有较大的宽容性,相互产生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学生尊重,喜欢教师,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接纳各项教学措施;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地展开。这样看来,学生在爱数学教师的同时,也会深深地爱上数学。 二、课堂上你关注你的学生了吗? 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应该是我们上课时时刻关注的对象,或许您希望自己设计的教案能从各个可能的角度来渗透思维与情感,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能得到发展,可是在课堂上您总会不经意的把关注的焦点落在自己身上,总觉得这节课我讲的清楚、明白就行了,试想,如果一

从两个课例看“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的区别

从两个课例看“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的区别 倪燕儿 “先学后教”教学理念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宠,各地纷纷举行相关的考察、讲座、实践探索。与之相应,一线教师蓦然意识到长期的教学基本属“先教后学”模式,该模式背负着一些课堂低效现象的主要责任。那么,“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到底孰优孰劣?网络资料反映前者的支持率远远高于后者。现将两者代表性课例进行对比,从中获得启发提出建议。 一、“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具体课例对比 (一)“先学后教”课例 洋思、东庐、杜郎口中学等学校的高四率吸引着教育界同仁纷纷前往学习,余文森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在取得教学改革成功的背后具有共同的理念:学生为本、先学后教、多维目标、小组合作学习”[1]。根据大量的网络视频,结合实地考察发现,这些课堂流程一般为: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可移至课前)、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提问、师生互动解决疑问、当堂复习巩固。下面以东庐中学“讲学稿模式”为例,选取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新的大一统》一课(根据现场听课记录整理而成): 一、预习导学(时间约 5 分钟)。 共10 题填空,都可在书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学生已经在课前完成并上交。课堂一开始,教师就直接反馈预习情况,学生订正。 二、课堂探究(时间约30 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自学形式:以个体自学为主,小组合作为辅。学生根据讲学稿探究如下题目。 问题一:西汉建立后面临着怎样的经济形势? 问题二:汉初的统治者采取哪些措施恢复经济? 问题三: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自学后发表观点;师生互动以排除错误、消解迷惑、总结提升,学生在讲学稿上记录课堂讨论结果。 三、复习巩固(时间约10 分钟)。 生先完成七道选择题,基本为作业、练习中的典型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集体校对、提出质疑、师生互动解疑。 最后完成材料题如下: 阅读下列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学说?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后采取了什么政策? (3)汉武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四、教师布置下一课讲学稿预习内容,课堂结束。

浅谈新课改下学生观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学生观的转变 李彩 新课程改革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掀起的新教育改革浪潮。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砺志”。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经常听到有学生说初中英语难学。有些初中英语教师也抱怨说,怎么学生就是不入门,学不会呢?这些都是当今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根源就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平时没有认真学习研究,对现代的教育方法一无所知,抱残守缺,把自己停留在陈旧的教学模式当中,使学生处于一种死记硬背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肯定是教师教着没意思,学生学着没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那么,怎样解决这一现状呢?怎样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呢?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初中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英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由于学生现有语言能力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那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目标。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新《课标》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权威者的位子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新《课标》突出的“人文性”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

小学四年级数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改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加法运算定律 学习目标: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重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和运用。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比一比,看谁算得快。(按照运算顺序完成) 男生完成:女生完成: 54+77+46 54+46+77 23+69+31 23+(69+31) 2、完成第19页第5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加法交换律 1、认真看课本第17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并填空。 (1)算式40+56 求的是()。(2)算式56+40求的是()。(3)通过计算,我发现这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2、通过自学,你认为40+56和56+40这两道算式的结果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存在。() 举例验证: ()+()=()+() ()+()=()+() 3、通过验证,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会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加法结合律 1、认真看课本第18页的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 (1)计算(88+104 )+96时,先算(),再算()。88+104求的是();再加96求的是()。 (2)计算88+(104 +96 )时,先算(),再算()。104+96求的是();再加88求的是()。 (3)通过计算,我发现这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2、通过自学,你认为40+56和56+40这两道算式的结果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存在。() 举例验证: (+)+()=()+(+) ()+(+)=(+)+() 3、通过验证交流:我们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会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及时练习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四、当堂训练 (1)完成第19页第1题。 (2)完成第19页第2题。 (3)完成19页第3题。 (4)完成第19页第4题。 五、归纳反思 1、()叫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2、()叫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新课改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课改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面临自身内涵发展有限,学科教学专业素养缺失。又该何去何从?如何提高专业素养? 新课改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教师的内涵发展有待加强,教师的学科教学专业素养较缺失。 化学新课程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常常令农村中学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比如课文中的观察与思考、调查与研究往往就很难进行。更不要说是上网获取信息,就是从广播电视报纸等方面搜集资料,绝大多数学生也难以做到的。有些问题,既使是教师也不容易完成,因为很多农村学校的电脑才刚接入互联网,且不说还有相当多的教师根本就不会上网,甚至还有学校连“古老”的幻灯机都进不了教室,落后的教学手段可想而知。另外,大部分的初中教师,特别是教龄较长的化学教师,由于长期脱离高中知识,根本不了解最新的知识动态,每天接触只是一些一看就知道答案的知识,或非常简单的实验操作,以及一些本来就不甚准确的概念,造成知识陈旧老化,思维呆板迟钝,几乎不具备一个化学教师应该具有的科学素质。 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很难完成,如面粉爆炸实验。有些实验因为仪器设备有欠缺而难以完成,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一氧化碳的燃烧实验等,实验的可信度大大减弱,有些结论仅凭教师的猜测得出,其结果是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毫无探究的

意味可言。又如知识的深浅和范围,教师只能由教师个人来推断,很容易在教学中迷失方向,而且仔细一看,其中内容与原教材如出一辙,与新课程出入很大,使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拓宽,更容易使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无形中加大教学压力,很显然教学设施的完善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搞好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否则新课程的实验就成为新的肥皂泡,只是一个漂亮的气泡而已。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迫切需要重视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二、怎样提高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产生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改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但改变,许多困难将迎刃而解。 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化学教师教学行为产生根本性的改变: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进步、成功都要关注并及时给予鼓励、评价、赞赏,要善于倾听

实验班课改前后成绩对比与分析分析报告

实验班课改前后成绩对比与分析报告

————————————————————————————————作者:————————————————————————————————日期:

实验班课改前后学生数学成绩对比与分析报告 一、实验班课改前后数学成绩对比: 吴城中心小学在2012年秋季学期至2013年春季学期以六(4)班共5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前后测试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学法和传统课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2012年秋期中考试代表了传统课堂教学法的成绩,2013年春期末考试代表了培养问题意识实验教学法的成绩。 研究结果表明:对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传统课堂教学法相比,前者效果较好。 通过对两次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学的初步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列表如下: 表1 数学成绩统计表(课改前—2012年秋期中考试数学成绩) 学生数总分平均分合格数合格率优分数优秀率最高/最低分 56 4116 73.5 46 82.1 26 46.4 99/20 表2 数学成绩统计表(课改后—2013年春期末考试数学成绩) 学生数总分平均分合格数合格率优分数优秀率最高/最低分56 4726 84.3 52 92.9 49 87.5 100/50 图1 实验课改前后学生数学成绩部分指标对比图

20406080100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最高分 最低分 实验前实验后 二、实验班课改前后数学成绩分析: 课改以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演角色和主动作用,让学习真正成为主体内化的活动。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学生要自觉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需要的宽松民主氛围,增进学生之间知识、情感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从而使个性和谐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得到发展,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就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启发、诱导下,以尊重学生个体为基础,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为目标,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社会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动手操作、质疑问难、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实验数据显示:通过在课堂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构建本课题的基本教学模式。基于本课题对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原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实施条件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实施条件 洪明,余文森 摘要: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在取得教学改革成功的背后具有共同的理念:学生为本、先学后教、多维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三所学校的教学改革在内部动力、外部动因、管理者素质、校园环境、教师群体、经验特点等实施条件方面具有相似之处。学习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的教改经验,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应当在坚持三所学校教学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这些理念运用到具有自身特点的学校环境中去。 关键词: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 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无疑是成功的。通过教学改革,三所学校都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成绩大幅提升、学校规模快速发展、办学条件迅速改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同时,三所学校的教改经验也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和支持,获得了来自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赞誉,形成了品牌效应,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典范和样板学校。随着社会声誉的不断扩大,三所学校的教改经验正不断被推广,学校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杜郎口教师培训基地的建立和讲学稿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人们对这些学校的学习活动也逐步走出了自发和零散组织的取经阶段。这就要求人们对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的研究走出感性直观的阶段,开展更多的理性、客观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对三所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实施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教改遵循的“教学理念”分析 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采取教改方法的原因各不相同,如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源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怨言——校长在向学生征求有关课堂教学意见时偶然听到“教师还不如我们自己教得好”的议论;洋思中学的改革思路来自于其首任校长成功教育自己子女的心得与经验;东庐中学则是在前期“导学卡”“同步练习”等教改基础上逐渐摸索出“讲学稿”之路。在具体的改革方法上,三所学校也各具特色,如杜郎口中学重视课堂内的预习,而东庐中学则强调课外预习;洋思中学提出“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四清”口号,东庐中学则认为反馈不需如此频繁,“周周清”更为重要。不过,就三所学校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而言,差异只是局部的、非实质性的,它们在改革所遵循的“教

浅谈课改在教育观念上的变化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浅谈课改在教育观念上的变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切改革的最大困难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与一切新生事物诞生的命运一样,新课程改革的最大困难同样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就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我,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革,以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活动为起点,调整教学关系、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形成了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感受生活,关爱心灵成长是课堂教学的绚丽细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其本质是交往、互动。交往昭示着教师的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交往还意味着教师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体验给予了抹杀,甚至忽略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真正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需要,从而使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否则,不利于培养学 仁怀市2014年中小学论文评选 编号:010

课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新课改下英语有效课堂的探索 郑静玲 一.课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过去我们的教育是“学生是适应教育”的教育,现在,教育必须适应学生,去满足不确的定社会的变化与需求.这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教学也就从灌输中心转化为对话中心,教师也由孤独的熟练技术工人转化为伙伴式的实践团队.时代改变了,社会的需求变了,学生改变了, 在诸多的变化因素下,我们要提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依赖知识灌输式的课堂为什么不好?---这样的课堂在培养厌学的人,或者说在培养憎恶学习的大多数。因为课堂的不快乐、被胁迫、被顺从、被修正,才长期以往造成“受教育者”心灵的被扭曲,我们实施这样的教学就犹如施暴。而课改是拯救课堂的良药.课改就是要学生获得安全感,变得自信甚至自恋,让学生越来越留恋课堂. 二.课改成长的基础. 1.不断的教学反思是课改成长的基础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遗憾不可避免,但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则可以促进英语课程的改革,减少遗憾.著名心理学者林崇德就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作为老师如果没有反思,便只是重复。新课程要求教师既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更要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作为课程改革者,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促进课程的改革. 2.集体研讨是课改有效实施的基础. 集备的流程化即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人补充(二度设计)--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就是一个集思广益,分享交流的过程.而集体研科(研讨课),”多人上一课".更是能促进教师之间教学思想的跟进,比较,优化整合的功效,以利于课改的不断深入. 三.课堂模式 1.3+X英语"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 英语课改教学模式既要有对传统课堂的传承又要有创新突破. 将英语的"五步教学法"Revision-Presentation-Drill-Practice-Consolidation.与”先学后教"的理念相结合,提出先学后教的3+X 课堂模式. “3”指预习交流、展示点拨、当堂训练三个必备环节;“x”表示灵活机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型(如听说课、阅读课, 写作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个人风格等自行调整,灵活嵌入。几个x由教师掌握. 在此基础上能形成一系列的具体课堂教学模式. 听说课. 预习交流--情境导入---模仿操练(drill)--替换练习(practice)-展示点拨--当堂检测(听力检测. 对话创新检测.和书面知识检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改体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改体会 种模式的心得体会。 一、可喜的亮点 1、课堂模式从形式上产生了根本的转变,从老师的“传授”变成了“解惑”,从老师的“教”变成了学生的“学”,真真正正把课堂的主动权和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学习活动从“向师学”变成“带问题自己学”,学习活动的目的性也有所不同,无论是小组交流,还是合作探究都比较注重实效性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二、美丽的不足 1、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时间的把握还存在不足,几堂课下来,总感觉一堂课下来没讲什么,还有很多任务没完成,心中不免很着急。 2、学生的“先学”还应该注重从“读”上下功夫,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情感、读中质疑。有“疑”才会激发学生的巨大潜能; 有“疑”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三、我的看法 1、“先学后教”虽然教案字数少了,但要求更精了,难度更大了,它要求我们不但要吃透教材,突出对各部教法的设计研究; 还要备学生以及各教学环节所完成的目标情况等等,更劳心用力了。 2、教师的教态要更具亲和力,不要吝啬你的微笑。我们不希望学生是“木头”,同样,学生也不想,更不愿面对一个“木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带着激情去教,参与到学生之中,用感情沟通感情,用智慧启迪智慧。做学生的导师,更做学生的朋友、伙伴。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港湾。 3、灵活把握学生“动”的时间,根据学生“动”的不同效果判定所需时间的长短,要么不“动”,要么“动”有所值。宁可一堂课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也绝不做“夹生饭”,第一印象是最深的。 4、加大备课环节的投入,投入时间、精力,精备训练题,巧设作业题,做好充分的预设。

浅谈新课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摘要 20世纪是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世纪,为了适应这种飞速 发展,各国都对本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曾经出现过三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浪潮。“学习方式”又可 称为“学习风格”,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先提出。它是指学习者喜欢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他们的学习倾向。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布置小课题与长作业。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习方式,转变 一、当代课程改革的背景 1、当今时代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基本观点,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物,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服务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工业经济的生产者和劳动者,培养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 那么,当今的时代,有哪些特点要求各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

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改革呢? 第一个特点:知识经济已经初见端倪。 在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经发表了一个题为《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这个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人类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它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所谓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工作的劳动者。 第二个特点,国际竞争空前的激烈。 20世纪充满了斗争和矛盾。这一切,使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新的不确定性,这种竞争日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这种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形势,要求各国必须尽快地培养出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而现行的教育制度,特别是基础教育无法满足这种需要,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革。 第三个特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在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正是由于对上述问题的清醒认识,人们开始对工业化

2020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改体会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尝试教学活动,以前我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理解的还不透彻。现在通过学习、听课,以及近段时间自己在课堂中的摸索,我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理念有了新的感悟。接下来我将谈一下自己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 种模式的心得体会。 一、可喜的亮点 1、课堂模式从形式上产生了根本的转变,从老师的“传授”变成了“解惑”,从老师的“教”变成了学生的“学”,真真正正把课堂的主动权和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学习活动从“向师学”变成“带问题自己学”,学习活动的目的性也有所不同,无论是小组交流,还是合作探究都比较注重实效性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二、美丽的不足 1、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时间的把握还存在不足,几堂课下来,总感觉一堂课下来没讲什么,还有很多任务没完成,心中不免很着急。 2、学生的“先学”还应该注重从“读”上下功夫,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情感、读中质疑。有“疑”才会激发学生的巨大潜能; 有“疑”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三、我的看法 1、“先学后教”虽然教案字数少了,但要求更精了,难度更大了,它要求我们不但要吃透教材,突出对各部教法的设计研究; 还要备学生以及各教学环节所完成的目标情况等等,更劳心用力了。 2、教师的教态要更具亲和力,不要吝啬你的微笑。我们不希望学生是“木头”,同样,学生也不想,更不愿面对一个“木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带着激情去教,参与到学生之中,用感情沟通感情,用智慧启迪智慧。做学生的导师,更做学生的朋友、伙伴。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港湾。 3、灵活把握学生“动”的时间,根据学生“动”的不同效果判定所需时间的长短,要么不“动”,要么“动”有所值。宁可一堂课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也绝不做“夹生饭”,第一印象是最深的。 4、加大备课环节的投入,投入时间、精力,精备训练题,巧设作业题,做好充分的预设。

2020教师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课改学习心得体会一 前一段时间,我校组织了新课改和新理念的学习,自己感触很深,下面我就谈谈学习新课改后的生物课堂变化。 1、生物课堂提问应"主动化",学生学习方式探究化 本次课改的一个主要突破口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例如:《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一节进行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时,一名学生问到(不用举手,有问题就提):"老师,我认为种子的萌发不需要阳光,因为我见过农民种小麦、玉米、黄豆等种子时,都是把种子埋入土壤里,种子见不到阳光,都能萌发出来我认为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因为我们家种胡萝卜种子时,是把种子撒在土壤的表面,用脚一步挨一步地踩即可,并没有埋入土壤内,种子照样萌发。"另一名学生紧接着反驳道。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学生的疑问中产生了。当进行到植物的茎是由胚的哪一部分发育来时,学生说道:"我认为植物的茎是由胚轴发育来的。""不对,植物的茎和叶是由胚芽发育来的。"另一名学生紧追不舍。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最后老师拿出了正在萌芽的花生种子解决了有争议的问题。课改后,在课堂上象上述这种针锋相对的提问情况经常出现,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焦点上来了,老师趁机发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搜集实验材料应"群体化",学生实验活动落实处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一个学期下来只安排了少数几个实验,而且也不能全部都做,因为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实验。实行课改后,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这样,老师的手脚一下子就放开了,实验材料、用具等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如:"植物的开花"一节,学生从田野、路边、山上采集的各种花朵,汇集在课堂上,极大的丰富了课程,各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互相观察、解剖,做到共享。各种花的形态结构、颜色、气味等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掌握了,比老师用语言描述学生静坐听讲效果要好的多,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学生搜集鼠妇、蚯蚓等,不再一一列举。这种实验方式,注重了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学会了分工合作,主动参与,学会了观察分析,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强了。 3、课堂教学应"实际化",解决问题应现实化 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获得知识后的应用重视不够,因此造成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付诸于实践。这也是本次课改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如:在播种种子之前为什么要浇地、翻地?为什么每个品种都有它固定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小麦的"扬花期"遇到阴雨天会减产?为什么在小麦即将成熟时下一场雨也会造成减产?贮藏粮食时,为什么

课 改 后 教 师 感 言

课改后教师感言 1.新的思想促进新的行动,新的行动带来新的发展,新的发展结出新的硕果 2.课改,给老师指明了教育的方向;课改,给学生搭起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3.花朵因春雨而绽放,课堂因开放而精彩。挑战知识我进步,挑战课堂我自信。瞬间的展示,永恒的收获。 4.课堂因学生的参与而活跃,知识因生生的互动而巩固,能力因师生的互动而提升。 5.课堂改革不只是改变了课堂的形式,最重要的是改变了课堂的质量和成效。 6.人人都是老师,处处都是讲台。 7.探索方法与规律,交流观点与思想,展示智慧与胆量,收获自信与成功。 8.自学,自主学习我能行;交流,你说我讲共提高;展示,表演回答展才华. 9.新课堂扩展的是知识,提升的是能力,增强的是信心。

10.学生的参与成就了老师的成功,成功的老师在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能力。 11.课堂上不是没有老师,而是人人都是老师;不是老师没有讲而是每个老师都在讲。 12.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是我们准备了大于阻力的动力。 13.给学生一个舞台,还教育一个奇迹。 14.新课改是对思想的激活,心灵的洗涤,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与活力。 15.在新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在参与过程中吸取知识,探究真知的求知者。 16.课堂改革使学生的地位变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习效率提高了, 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7.课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强,扑捉学生思维闪光点的时间更充分,教师由讲授到主持引导角色的转变更具以情动人,能把传统的师道尊严变为朋友式的倾

心。 18.课改具有无以言表的魔力,推动着学生不由自主的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去,让学生更自信,更能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 19.教师启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共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20.课改如春风,使学生的思维萌发;课改如春雨,使学生的知识润泽;课改如阳光,使学生茁壮成长。 21.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习因自主而发展。 22. 生活因展示而精彩,课堂因交流而快乐;自主是学习之本,快乐是课堂之魂。 23.知识的火花让交流点燃,美好的未来由展示创造

先学后教实施方案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一、问题背景: 我校生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和新居民子弟,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不良,家庭教育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似乎轻轻松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用专家的话来概括,很多学校在假教学,假教研,学生在假学习…。为了改变现状,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从2011年3月始,我们借鉴洋思中学教学经验,根据我校教学实际,为了全面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更快更高的提升教学效益,特制定“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实施操作方案。 二、概念界定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课堂教学结构,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有共同的规律、基本的原则,有一般的操作方法,但是,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有同的课型,操作方法也有变动。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要注重灵活,一般采用集中学、集中教、集中练,即一次性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数学、历史等学科中常用;有时,可分散学、分散教,最后当堂训练,即几次“先学后教”,最后“当堂训练”。这是语文、外语等学科教学中常用的。有时,可小步走,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即边学、边教、边练,在小学低年级常用。 但是,有一点不变,即都是先让学生学,发现问题后才教,教不是由教师教,而是“兵教兵”,教师补充;同时,要注意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各个学段之间、各个年级之间的联系、衔接,注意各门学科教学的相互促进、渗透。教师要熟悉相关学段、年级的教材。如高中语文课上文言文可不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学生已学过了中国古代史,又如高一物理课上要用到“开平方”,如学生初中没有学过,就要补教并发给学生四位数表。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结构实施基本程序: 1.板书课题 三言两语引入,板书课题,或直接板书课题。 2.提示目标 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前,提示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究性学习。 操作要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