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庄子“逍遥人生观”

论庄子“逍遥人生观”

论庄子“逍遥人生观”
论庄子“逍遥人生观”

浅谈庄子“逍遥人生观”

胡宝月4141004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摘要

庄子“逍遥人生观”的理想人格具有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越自我的特点。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自我批判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不仅熔铸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而且也成为现代国人“人格建构”的基本内在蕴涵。可以说,庄子高洁旷达的人生旨趣,与逍遥的人生理想,愤世嫉俗的生活态度,虽然不能代表庄子人生哲学的全部,但至少是其人生哲学的重要表现,庄子的逍遥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现代审美价值。

关键词逍遥人生理想人格人生旨趣人文蕴涵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生智慧,它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询和追求,旨在说明人应当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以及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鲜明和突出的重视人生并着落于人生的特点。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人对自身的关注,对人的生存的意义,价值的思考,对自身的尊严和权利的重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实际上,人类一直为这一问题所困扰。一方面人类为自身的生存而奋斗,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忧由于追求财富的愿望无限膨胀而导致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失落,从而使人之本性丧失。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皆把人生和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儒学文化认为人生境界的追求是由“天命”到“耳顺”,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过程。道学文化则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和一种审美境界,同时又有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境界的向往,禅学文化则追求超越人生的烦恼,摆脱于功名利欲相干的利害计较,以达求绝对自由圆融的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而道家的思想主张以“道”为体,“道法自然”,倡导“清净无为”,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儒学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事实和人们的共识。同时,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的庄子思想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而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越自我的特点。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自我批判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不仅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游戏品格,而且也成为现代国人“人格建构”的基本蕴涵。

一、庄子理想人格的负面局限

庄子理想人格的崇古意识是形成中华民族保守的主要要素。“缘督以历经”的行为准则与名哲保身导致了民族阴暗性格,而瞬时与宿命论却成为不思进取的思想渊源。

现代价值人格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表现为民族的性格;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表现为社会群体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价值取向;对于个人而言,表现为人生追求和自由塑造。而社会作为个体的统一体,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一种扭曲,分裂的人格,其对中国古代社会人们性格的一向。塑造也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以无所羁绊的思想和意志自由昭示着人们。引发人们对个体尊严和个人意志的向往和追求。像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高歌“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能不说是对庄子理想人格的会应,另一方面,由于这种人格太崇高了,没有实现这种理想人格的现实土壤,人们又不得不委顺现实,混迹于现实,这就大大降低了理想人格的崇高,还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有人

说,庄子的哲学是滑头主义,混事主义,阿Q精神的源头等等,这不能不说没有道理。可以说,我们

民族中一些恶劣性的东西,确实难以和庄子哲学脱离关系。

中华民族的性格,深受儒、佛、道思想的影响。其中,儒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儒家的君子人格,

实际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理想人格。但道家的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完善带来的负面影

响,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从而使庄子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庄子理想人格的人物蕴涵

庄子塑造的一系列的人物,如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德人、大人、天人、全人就是其理想人

格的化身。他们的精神境界,就是现实中的人永远不断追求的理想的境界。庄子虽然没有对其所塑造

的理想人物及其境界作层次高低的划分,但却作了不同的规定,表达了庄子对最高人生境界的完美执

着的追求。

真人是庄子着力于描写的理想人物。他无思无虑,从不用心思虑谋划一切事情,所以真人睡觉无

梦,醒来无忧。“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齐生死,忘是非。庄子所“至人无己。”至人不受任何

限制,乘风云,骑日月,游乎四海之外。“甘冥乎无何有之乡。”其根本的特点就是“为而不恃,长而

不宰。”生人是儒学的理想人格,“仁且智”是儒家对“圣”的内涵的规定,也就是生人追求的最高境

界。庄子也讲生人。但于此不同。他认为“圣人无名”,“圣人”以天为宗,行德为宗,以道为门,有

余变化。“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不守。”其根本的特点就是“淡然无机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至

于人之道。”“神人无功”,庄子笔下的神人不食人间烟火,不过世俗生活,“乘云气,御飞龙,而油

乎四海之外。”庄子说德人“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善恶。”纯真如婴儿,馄饨如处子,不知财从

何来,食从何来。庄子说大人“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

可以说庄子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都非世俗社会所有。他们超越世俗,远离尘世。庄子生当危机四

伏的社会,那是的社会动乱,人心险恶,个体扭曲,人性异化,人奕成为非人,庄子对之做了无情的

批判,他希望人们从这种危机中摆脱出来,实现人性的复归。出于这一类的美好的愿望,庄子理想人

物的理想人格会给人们指出一条超越之路。

三、庄子理想人格的时代特征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时代的理想人格,以导引民众,垂范众人。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群体和个体的需要。也就是说。时代要有时代精神,以塑造整个时代的精神形象,个体要有人生的追求,以获取个体的生存和个性的完美的自足。

第一,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一个生活动荡,人人自危的时代。

他深切地体会到现实已把人变成奴隶,扭曲了人的本性,为了名,人们甘愿虚伪,为了利益,不惜贪婪.所以庄子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都是无情无欲,无功无利,远离现实,脱离人间,如此才

能保持青纯的人格.

第二,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超越物欲的特点.

儒家的君子人格追求的是道德快乐主义.君子不是为物质的享受而活着,而主要是道德的完美,以理义悦我心.孔子称道颜子身在陋巷,"一箪食,一飘饮","不改其乐"庄子将这种道德的快乐

主义发挥为精神自由的快乐主义.他认为:要达到这种精神的绝对自由,必须摆脱感官的诱惑,远

离声色,达到"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要能"忘其肝胆,遗其耳目",拒绝外界的一切干扰,寂灭一切感

官情欲.为了满足感官享受而不惜一切手段,从而泯灭自己的本性,丢失自我.

第三,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超越自我的特点

超越自我,是庄子理想人格境界的最高追求.他认为,人的一切困境和痛苦都是人自己造成的,人类的一切纷争都源于人心的险恶..天有行常,四季交替,日夜相代,这就是可以认识的,把握

的,但人心非如此,有的人看似憨厚而行为骄横,有的人看似长者实为不肖,有的人看似柔顺而似

内心刚直,有的人看似刚直而实际怠慢,有的人看似舒缓而内心焦虑.所以,这些人取义急就,面弃义也神速.

超越自我尽管难以达到,但却反映了人类自我认识的深刻.人类深刻认识到自我的封限,以及这种限制对人类自身发展的阻碍.由此人类提出了认识自己的口号,目的是要超越自我,超越自我也意味超越时代.庄子看到了时代的局限,也深刻体察到人自身的缺陷,所以他追求最终超越自我,以建立一个远离世俗,绝对自由的理想王国.

综上所述,庄子的人生理想,间而言之,便是"与道逍遥"."道"在庄子那里被看成是无限的宇宙实体,他热烈的讴歌"道",赞美"道",追求"道",道是一切失望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道"不仅是无限的,而且是自在自存的,是自由的象征.人如果认为只有"真人"才能与道合一.与道合一,就能"

不知说生,不知恶死".而要达到这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只有通过"也斋"和"坐忘"才能实现,也即"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或"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理想人生中,什么生死,什么荣辱,什么是非,一切都不复存在,心中只有一种无牵无挂的愉悦.在现实世界里做不到的,在精神世界里都完成了.这就是庄子的解脱之路.庄子告诫旷达的人生旨趣,与道逍遥的人生理想,愤世嫉俗的生活态度,虽然不能代表庄子人生的全部,但是至少是其人生哲学的重要体现,庄子的逍遥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现代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均泉,刘奔等主编,<<哲学和文化>>,社科出版社,1996年出版.

2张默生,<<庄子新释>>,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3王先嫌,<<庄子集解>>上海书店,1987年出版

4施船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相关动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徐小跃<<禅与老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

7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台湾书局,1983年版

8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版

9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0博伟勋<<从传统到现代>>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版

老子_庄子人生哲学的新启示

2013.2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道家虽然没有像儒家那样占据主导地位,但它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与儒家既相对待又互渗互补,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一面,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营养。在当代中国向现代化迅速迈进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急剧变化,人们需要恰当地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具备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应对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心理冲击。道家人生哲学所具有的自然主义、自由精神,其返朴归真、与道为一的人生理想,其关注心灵、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其对生命的弹性与韧性的追求,都可以为今人提供可贵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哲学:自然无为,返朴归真 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可以称为老学。老子最先确立了以“道”为最高范畴的本体论和宇宙论,“道论”也成为此后全部道家哲学的理论基础。(一)天道自然与人道无为 “道”也称“天道”,它既是自然世界的本体,又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同时,“道”也是人生价值的根据,回归大道、与道为一,是道家人生哲学的终极目标。首先,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是超越于万物之上的宇宙统一性,是万物之总原理,“道者,万物之奥”。因此,“道”没有具体的规定性,无形无 象,是“无”;它又难以用经验去感知、用语言去界说,是“无名”,它“玄之又玄”,乃“众妙之门”。其次,作为宇宙演化论意义上的“道”,是万物之所由出者,孕育和生养出宇宙万物,故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且,它作为普遍规律蕴含在万物 老子、庄子人生哲学的新启示 文/王志捷 摘要: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在历史上与儒家互动互补,两家学说都为中国人提供了 安身立命之道。道家人生哲学所蕴含的自然主义精神,其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脱俗超迈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可为人们恰当地认识和处理精神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供参考与启示,为当代人修养心性、调整态度、健全生命提供丰富的智慧。 关键词:道家;老子;庄子;人生哲学;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13)02-0112-05 之中,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再次,道的最基本特征是“无为”,即“道法自然”,使万物能够按照 自己的本性去发展,从而成全了万物,故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人生哲学主张,人道应该效法天道并符合天道的性质,以“无为”为本,“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不过,与天道的完全自然无为不同, 人道的无为“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 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1] 也就是说, 人应当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自然的范围之内。如果人的作为有利于万物按照其天性去发展,就是“自然”的、“无为”的;如果违背自然、妄自作为以致造成破坏,就是 “人为”的、“有为”的。所以,得道的圣人应 当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二)人生追求——返朴归真 在老子那里,“道”落实到万物和人生中,可以称为“德”。或者说,个体的“德”就是从“道”那里所获得的东西。“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所以,顺任自然是真正的“德”,也即真正的“得道”。 1.理想境界:“玄同”于道。在老子看来,不作过分的人为努力,过自然而简朴的生活,就是尊道贵德;“玄同”于道,则是人顺“德”而行所达到的最 高境界,“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得道之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玄同”的境界实际就是不为外物所累,体悟并遵循“道法自然”的真理,通过人的直觉而达到的主客体完全融合,人与道的完全合一,是超越凡俗的境界。在老

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作者:————————————————————————————————日期: 2

浅谈庄子人生观的当代启示 【摘要】: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至今仍被深深推崇。庄子的思想以他的人生观为核心而展开,继而阐述了他对自然、生活、学习、善恶和死生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既有着消极的态度,也有积极的理想。他不仅推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更提出了人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的方法,以及怎样安身立命、快乐生活的方式。而我们,可以从庄子积极的人生观中汲取精华,努力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要以史为鉴,在成长中避免一些错误人生观的形成。 【关键词】:庄子、人生观、无为、自然、生死、善恶、 【正文】: 于丹老师说:“儒家是我们的土地,让我们融入社会;道家是我们的天空,让我们心灵自由。”提到圣人,无疑大家都会想到孔子,那么,至人,南华真人呢?又有几人说的出来。这就是庄子,一个乐安天命,淡泊自然的思想家。他以自然的方式生活着,用寓言记录人生,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纷纷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战国时代,烽火连天,人民困苦不堪,这种“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并没有阻止庄子快乐的活着。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至,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死,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这就是庄子,这就是庄子眼中的自己! 在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中,尤其推崇孔孟。然而,道家却给了我们更多的心灵感悟。在历史文化中,孔子代表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庄子代表中国道家思想的源头。古人常用“入则孔孟,出则老庄”来界定人生在世的处世与自处。

浅谈大学生爱情观与人生观

浅谈大学生爱情观与人生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大学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之相伴随,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也越来越趋于开放,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牵手的情侣。大学校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它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孤立存在。而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思想上已趋于独立,对待爱情,他们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了相当的判断能力,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到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这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恋爱中正确地处理自己人生观与爱情观之间的关系,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不可回避的问题。 据调查,49.3%的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好一个人非常重要,因为当你选择一个人时,就意味着你选择一种生活,一种生命。一旦走了眼,那就意味着一场灾难。更有60.7%的大学生恋爱是为了寻觅真爱,很多男大生说“真爱无敌,真爱无言,真爱无限,真爱无悔。”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爱情在这男生的眼中是如此神圣。 爱情观与人生观是统一的。爱情观是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人生观内在地包含着爱情观,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指导人们从集体,从社会的整体需要出发,去看待事物对人的效用关系,从而把人生真正意义看作贡献,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同时,正确的爱情观,有利于人们客观地分析人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肩负着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必须懂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的确立是人的一种奋斗目标与追求。多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中华民族的座右铭,激励无数的中华儿女勤奋学习,报效祖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力量。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要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更大的报复与更深远的人生观。应有更伟大的成才动机,正如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指出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大学生应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宏伟目标。“志乎上,得乎中,志乎中,得乎下”,宏伟的目标将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巨大动力。应该树立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应该有比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渴望为国家和社会施展才华。大学生在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依别是“对社会、集体的贡献大小”、“取得的社会声望高低”、“拥有精神财富的多少”,而不是“这个月我换了几个女朋友”、“我又认识几个漂亮妹妹”、“今天又收到多少封情书”以此为显耀,以此为大学生的恋爱目标。应当把学习与奉献社会和对集体的贡献放在了第一位,力争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材。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郜捷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汉中723001) 指导教师史继东 [摘要]庄子的哲学思想穿越几千年而不朽,并且对于当今现实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庄子继续发扬了道家崇尚自然法则,顺应天命,自在无为的思想。就整个社会来看,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不搞盲目的生产和建设。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而言,虽然崇尚自然与逍遥,渴望安于天命的庄子哲学显得好似在逃避现实,是消极的表现,但这样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盛行的,也是大众所追求的物欲膨胀的思想形成了制衡,让人能够释怀和减轻压力,庄子“齐生死,等万物”的人生观启迪我们不要过分计较得失成败,而是用相同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这也使我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庄子的哲学思想蕴含于他的寓言之中,他非常善于将深刻的道理隐喻于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让读者从浅显易懂的文字中探究出许多人生感悟,而后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庄子哲学思想当代意义自然哲学社会人生哲学个人 当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渐趋浮躁的社会,人类在享受了自然带给我们的丰富资源之后,能够征服自然的渴望开始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的物质欲望也在不断膨胀,人们渴望功成名就的心理远远战胜对于悠闲自在生活的享受。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随之被激化和扩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显得越发脆弱,在种种不和谐的事件粉墨登场之后,另一种倡导人们价值观念转变以及发展模式转变的声音呼之欲出。 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就为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范本。在他流传于后世的著作《庄子》一书中,分别以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论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世界之本原“道”的辩证思考,阐明了人与自然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以及人与自然应该以怎样的关系和谐共处;又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子“齐物”的哲学世界观。在具有代表性的《庄子·齐物论》一篇中,提出了“世上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一切事物都应看作等同”的观点,摒弃由于种种主观原因产生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1]41,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态度。 庄子虽然是东周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但他的生活境遇却不如一个普通人,他一生基本上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他住在狭小的巷子里,靠编草鞋勉强过活,有时甚至要向邻居借米面救急,但他即使到了饿得面黄肌瘦,只能穿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的地步,也绝不愿以牺牲自己的自由为代价去贪求高官厚禄。这恰恰体现了他忽视功名利禄,崇尚自然逍遥的人生态度。《庄子·秋水》中记载了楚威王希望委以政事给庄子时,庄子答道:“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1]510表明他宁愿做一只拖着尾巴在泥里爬的快活的乌龟,也不愿意做一只被供奉于庙堂之上的,死了三千年的神龟。他的思想摆脱了现世社会中一些狭隘的束缚,不被世俗所囿,启示了我们不是只有高居庙堂,荣华富贵才是值得追求的,摆脱精神的枷锁或许意味着更广阔的空间。 一、道法自然——庄子自然哲学对社会建设的意义 与以往的各家学派从社会伦理角度出发观察人生的思路不同,庄子的哲学思想开始拓宽路子,

浅谈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庄子人生观的当代启示 【摘要】: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至今仍被深深推崇。庄子的思想以他的人生观为核心而展开,继而阐述了他对自然、生活、学习、善恶和死生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既有着消极的态度,也有积极的理想。他不仅推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更提出了人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的方法,以及怎样安身立命、快乐生活的方式。而我们,可以从庄子积极的人生观中汲取精华,努力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要以史为鉴,在成长中避免一些错误人生观的形成。 【关键词】:庄子、人生观、无为、自然、生死、善恶、 【正文】: 于丹老师说:“儒家是我们的土地,让我们融入社会;道家是我们的天空,让我们心灵自由。”提到圣人,无疑大家都会想到孔子,那么,至人,南华真人呢?又有几人说的出来。这就是庄子,一个乐安天命,淡泊自然的思想家。他以自然的方式生活着,用寓言记录人生,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纷纷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战国时代,烽火连天,人民困苦不堪,这种“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并没有阻止庄子快乐的活着。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至,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死,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这就是庄子,这就是庄子眼中的自己! 在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中,尤其推崇孔孟。然而,道家却给了我们更多的心灵感悟。在历史文化中,孔子代表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庄子代表中国道家思想的源头。古人常用“入则孔孟,出则老庄”来界定人生在世的处世与自处。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0130211班沈炜煜 在《逍遥游》中,庄子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了,结的葫芦极大,能容五石。可是,它的质料不坚固,用来盛水,拿起来就破了,切成两个瓢,又太浅装不了多少东西!因此,这葫芦虽然大,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我索性就把它砸破了。”庄子听了,说:“你真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有这么大一个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漂游江河湖海,作渡江用,而只考虑盛东西呢?你还是个心眼不开窍的人啊!” 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 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有其自身的“大用”,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或摆放的位置不同罢了。因此,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下面我将从变通创新、节俭环保、用人、教育以及人生观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变通创新方面 惠子固执地认为葫芦只能用来装水,而庄子大胆创新,打破了葫芦的常规用法,把以前只能用来盛水转变到可以作为腰舟来使用,合理地变“无用”为“有用”,化“有用”为“巧用”。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一味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古往今来,那些美名远扬的科学家、艺术家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是与他们自身的努力有关,更是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创新精神。只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庄子,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追求与他的存在方式,往往都呈现内在的一致性。庄子的哲学沉思以道为内在指向。作为形上之域的对象,道具体表现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它所实际涉及的,则是广义的存在于人之“在”。在当代这个普遍缺乏信仰的时代,或许哲学能够慰藉一下我们的心灵。我们或许可以从庄子的思想中寻找到或多或少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哲学;当代社会;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一个重要概念,就其本质而言,道不是人的认知对象, 而是需要用人的整个生命去直觉体悟的存在者; 换句话说, 道并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客观实体, 而是就存在于人自身和万事万物之中的自在者。人对这一自在者的把握不是通过理性思维, 而要凭借超理性的直觉。而怎么样才能获得这样的直觉呢?在庄子看来,第一步是“外天下”,即忘却纷繁的世俗杂务,将他们排除在心灵之外,使人的本心不要为俗物所缠绕,以便静心息虑。第二步是外物, 即忘却外在事物, 让心灵不要为外物所役使。心役于物, 则心念外驰, 不能专心自守, 容易导致本心的迷失。第三步是外生, 即忘却自己的生命。 人生而有命, 所以常常会执着生而厌恶死。但人本来和宇宙万物是一体的, 并没有生命。以庄子齐物论观之, 人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 而死亡只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状态。人活着时恋生恶死, 死后反而会恋死恶生。1因此, 生和死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存在状态, 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需要执着生, 也不需要害怕死, 生死本为一体。由此言之, 所谓外生也就是齐死生、泯物我,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浑然一如的境界。 庄子哲学虽然注重对得道和体道境界的精神追求,但同时并不认为理想的人生是空中楼阁, 而是应该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因此, 庄子并没有将得道境界和日常生活的技艺割裂开来, 认为道就在技艺当中, 道和技艺是一体的。在人的精神世界中, 直觉成为沟通道和技艺的桥梁, 将人生命中的形上追求( 道) 和日用生活( 技艺) 结合在一起, 成就了一种高超而平凡的人生样态。 对比与庄子生活的社会,现在的社会有了极大的不同。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如今的社会依然是人与人打交道,依然是人来统治这个世界。尽管各种各样的制度、政策是那么的先进,但是人与人之间也做不到完全平等。庄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是保持着原始、淳朴自然的“至德之世”。庄子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我们 正在构建一个民族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而这样的社会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为基础的。因此,“至德之世”的理想之国最终必然获得它的现实状态。 庄子也崇尚无为。无为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是存在的。例子就不用多说了。可是庄子的无为却不能理解为“什么都不做”。庄子的无为更多的是在强调一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要在自己去努力尝试过后才能“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则是劝诫在遇到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别钻牛角尖,坦然处之。 庄子也在他的思想中描绘了理想的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在《逍遥游》篇中,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凭借天地之正道,驾御“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 以遨游乎无穷者,是无所待的至人、神人、圣人。他们已然达到了“与造物者为偶,而游乎天地之一气”的神秘境界。因超越了“我”与“非我”的区别,所以他无己。道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与道合一,故无功。他也许治理天下,但他听其自然,让每个人自由发挥其能力,因此圣人无名。庄子的“圣人”、“神人”、“真人”拥有神与人的双重性格,他们成为以后道教构造神仙形象的原本。庄子的理想人格对于我们个人价值自由全面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庄子的人生观

庄子的人生观 罗建 (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系10-1班) 【论文摘要】 庄子的人生,追逐的是生活的理想境界以及对其的实践方法,是对精神自然状态的认知过程,从而达到超脱尘世,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世界。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文人乃至各种职业的人们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淡薄;豁达;自由;自然 引言 在中国古代,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大家,他们的思想认知对后世人们的精神追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庄子以其独到的思想见解,更给后人以启迪。他超脱自然,追求自由的豁达人生观,正是我们身处物质社会的人们应该学习的。 1、庄子的人生态度 人生为何而活,现在很多人都不禁问到这个问题。追名逐利?富贵荣华?或许在当下这个现实的无法再现实的世界里,这是最重要的;但是对庄子而言,这不是!他宁愿做水中的一条游鱼,也不愿意放弃自由;他宁可毕生穷困,也不沾染名利;他即使在偏僻简陋的小巷中,也不忘自己的志向,致力于对道学的研究。他以其超脱世俗的心态,潇洒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庄子·山木》中记道: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逢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上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由此可见,庄子对于自己的处境是何等的洒脱,对名利的淡薄之心也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庄子的人生观,或许还可以由此看出。“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这是庄子在即将去世的时候对弟子所说的话,试问当世之中还有何人可以有如此气概。庄子所追逐的人生,是精神世界的享受,有着超越世俗的思想认知。在他看来,生与死的界限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那是自然之规律。既然终究要发生,又何必苦苦逃避,当死亡来临,只需一笑而过而已。 2、对自由的追求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庄子看来,人生在世,之所以会有诸多苦恼,就是因为受制于各种限制,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状态。人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就要学会超越那些禁制,达到“无待”境界;然后还要放下自己的主体意识,升入到“无己”之境。 很明显,庄子所说的这种自由状态是绝对的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可庄子在《天下》中这样记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可见,庄子追求的乃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许多不可能实现的梦,但是在精神的世界里,我们却可以实现。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我们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王文臣 【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传统精神哲学独特的奠基人,注重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颗永久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和无价瑰宝.。庄子人生哲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直接从“道”去寻找人类精神的根源,将“道”普遍地贯通于现实的人生之中,从而为人的精神关怀、精神理想确立目标,处处都显现出一种特别的人文关怀。庄子认为,现实世界纷繁复杂,但却有其内在的本质,即“道”。人们只要达到对“道”的觉解和体悟,就能从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和烦恼的纠缠中获得精神上的超越,达到“游”的人生最高境界。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乘道德而浮游”,彻底摆脱现实社会中一切人际关系的制约和束缚。庄子在《庄子》一书中所要诠释的思想同样值得我们现代人去领悟。 【关键词】超脱;豁达;绝对自由

一、从“有待”达“无待”而“逍遥游”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庄子哲学思想的主线,意味深远。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以楚国神庙中供奉的神龟为例说,龟宁可活着,曳尾于涂泥之中,也不愿意死而藏于庙堂之上。富贵不能使人全生,反而会成为人生的枷锁。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便有了绝对的自由。 “逍遥”一词,在《庄子》中总共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等。关于“逍遥游”的解释很多,但是基本意思都是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了无牵挂。“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的怅然徘徊相关。而《庄子》中的“逍遥”不是拘泥于形体的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的逍遥自得。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纯粹的心态释之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的逍遥有现在一些精神自由学说的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实验学院 0936007班李镇明学号:6093320714 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 摘要:庄子的思想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只有虚无和消极避世。庄子的思想中有很大一部分对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意义。作为一个文学家,庄子对后世的审美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一个哲学家,庄子的理念中有很多的为人、处事的学问,对于我们做人做事和心态调节都有启示;作为一个思想家,庄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的自然本位的思想对当今时代的环保意识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思想;意义;文学;处事;现实 正文:庄子的思想历来都有很多争议,大部分人认为庄子思想是避世的、消极的,不愿直面现实的。另一种立场是庄子是很强悍的思想,因为他表达的是一种态度而非方法,庄子思想是以避世的心态来入世。庄子把人的思维调整到一个极高的境界来审视宇宙万物和世界上的各种纷争,庄子的这种境界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因而在现代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 1.对后世审美标准的影响 庄子的文学思想影响了后世审美观,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庄子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认为“道”,即自然规律无处不在,提倡尊重道,追求“应之自然”的艺术本色美,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所以庄子的文学思想提倡自然美,本色美,他主张“无为”,反对人为的雕琢造作。他提出音乐应该如“天籁”、“天乐”,绘画应该如“解衣般礡”,文学应该“言不尽意”。人如果在精神上达到和“道”合一的境界,做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那么可以说进入了逍遥之境界,而这也是文学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 远眺古代,魏晋时期的两位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和钟嵘,就深受其影响,并把它贯穿在整个文学理论批评之中。钟嵘在《诗品》中品评一百二十多位诗人,其衡量优劣的标准亦在于是否符合自然之美。最初的源头就是庄子的思想。他坚决反对堆砌典故,“文章殆同书抄”的倾向,认为“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借由直寻”,明确提出“自然英旨”的审美原则。 时至近代,五四时期“性灵”文学倡导者林语堂也指出:“在文学上主张发挥个性,向来称之为性灵,性灵即个性也。大抵主张自抒胸臆,发挥己见,有真喜,有真恶,有奇嗜,有奇忌,悉数出之,即使瑕瑜并见,亦所不顾;即使为世俗所笑,亦所不顾;即使触犯先哲,亦所不顾。”在他看来,作文亦如做人,不能为世俗的条条框框所限定,听凭内心的自然之声,依托自我“性灵”,书写自然本真的情感。 而在当今,庄子的这种审美观依然对我们产生着影响。纵然人们追求个性鲜明,追求另类,追求独一无二,但大众的审美观依然受着庄子审美观的影响。最优美的音乐依然是那种褪去了浮华造作的纯真的音乐,最逼真的图画依然是那种最能展示自然美的图画,最富有感情的文字依然是那种最朴实无华但融入了真情实干的文字。庄子的思想,穿越时空,发挥着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浅谈人生观对人生的影响》

《浅谈人生观对人生的影响》人的生命过程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沟通、创新,从而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合适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不同的人生意义。成就人生,除了受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人生观。 其实,人对自我的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同周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于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人就在这种客观又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现实、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再是,人们通过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会逐渐地认识认识和领悟人生,形成与自己相关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而且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因此,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当然,人生观都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世界观作为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被世界观所决定的,总而言之,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同时,人生观是世界观对待人生问题的具体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的世界观又非常重要的,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当然,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那么其世界观也会随之变化。总之,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人生观与世界观是相互影响的。 我们的人生需要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来指引,那么我们就得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是指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列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其实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实践中起很大的作用。人生目的一定程度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人生态度,同样,也决定着我们的人生价值标准。可见,人生目的可以看作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当然,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要自觉的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在实践中实现有意义的人生。 单有人生目的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正确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与重要内容,因为我们的人生我们需要认真,需要务实,需要乐观,需要进取,所以,我们就必须端正我们的人生态度,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不断领悟美好人生的真谛,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不断丰富我们人生的意义。 确定了人生目的与态度,我们就要来认识人生价值了。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作为处理生活中的一系列的矛盾,总会有一定的标准。所以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但是价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在不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留下来的瑰宝,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其中包含着道家的忘自我、轻名利、达到真正逍遥的人生观,是一种以出世的精神生活于现实世界的人生观。 (一)正视“有待”和“积厚”的人生观 有待是指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鹏徙于南冥,扶摇而上九万里,因其要等海动而生风,才能水击三千里,达其目的,所以大鹏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要借大鹏表达对人生的看法,只要有所凭借就不能达到无所依赖,要放下有待追求无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认为,不是外物的客观条件和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要以一种心灵无待的心态去生活,心自由了,那么自己的世界也就自由了,就可以做一个随时起飞的大鹏了。 积厚的人生观是在“有待”背后隐藏着的,逍遥游在提倡无待的同时也在阐述另一种思想,借有待而飞的前提是已积厚,不然即便已有所待,仍无法达到目的。例如,在很少的水上放一个杯子就会黏住,放一片小草的叶子则能当做小船在上面漂浮是因其水薄。鲲化鹏能在北海上飞翔是因其水厚,这两个寓言故事都阐释了积厚的思想。想要将大如鲲之志存于心中就必须积厚,也就是说只有具大因、居大处,才能证大果翔大路。一个人要不断地追求学识的丰富,底蕴的增长。 (二)要摆脱功名利禄而“游”的人生观 《秋水》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在濮水垂钓,楚王使大夫两

人来请庄子,庄子持杆不顾,告诉二人“我只愿做快乐的在泥水中摆尾的龟,而不愿做被贡于高堂的龟。”庄子把功名利禄看作是对“游”的限制。“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求于功,有道学问的圣人无意于名。如藐姑神人利泽遐敷,年丰物阜,而不见其功。如唐尧那样荡荡乎有极大的功劳而民无能名焉。泯大功、隐大名是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将做那些能够为别人、社会谋福利的事情当做是生命本来应该有的一部分,而不是获得名利的工具。呈现出轻名贱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游大道——顺其自然的逍遥游 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只有做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才是真正的逍遥,这里展现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人生观。人生免不了有阻碍、挫折、得到和失去,太过看重这些就会有欲望,列子御风而行是因其想要日行千里,因而有待于方术,把自然变化,世事变迁都视为自然而然的事,随着它的变化而生存,才是人真正应拥有的人生态度。 (四)“忘大我”的人生观 “无己”是逍遥游中的人生观的最高境界,很多人简单的把“忘大我”理解为消极的出世的人生观,本文更倾向其积极性。从大的方面说,有“我”是无法“泯大功,隐大名”的直接原因,无法忘我因而有所追求,也就有了功名利禄,悲欢喜丧的心态,忘记小我是升华到大我的根本途径,这是一种伟人的心态,把自己融入到世界之中,我即世界,世界即我,从而把为世界上的一切人、事服务当做自己本

庄子思想的当代启示

庄子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道家的核心概念 庄子思想是一个很传统的东西,他和我们现代的思想不一定合拍。古代思想对现代生活有一个启发,但不是主导的。 道的概念,是关于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内在法则的意思。其实就是人类的一个设定。这是人类无法认识亦无法证明的东西。(举例:我以前读到过的新闻报道,是说一个德国的天文学家天天看天象,但是跳楼自杀了。因为他天天看天象的缘故,所以感觉人类自身是渺小的不可思议的。据我看书得知:在银河系中类似于太阳星系一般大的星系总共约有1千亿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有2千亿。两者相乘可得宇宙中大概有200万亿个太阳。地球的体积和太阳是无法比拟的。(一)道的三大特点: 我们应如何在宏大的世界中寻找到事物的本源。这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东西,也是人类生活之外的东西。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学说中提到上帝的概念时指出:任何科学手段都不能证明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所以上帝是不能用逻辑去推定的。人类认识事物的方式其实一共三种,科学、逻辑和经验。上帝是三者之外的存在。上帝其实只是人类的必要设定。我们只能这样设定:万物必须归于一。若万物不统一,只是单独的毫不相干的存在,则世界将是一片碎片。就人类的思维来说,从多神教转到一神教,其实它是一个哲学问题。在一神教中很清晰的表达了“万物统一于一”的概念。它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多神教中,神是一种经验的事物和表达。一神论是世界归于一元的设定。虽然一神论是如此的古老,但是它依然十分强大,仍然在人类生活中存在,即万物归源于一的思想。 A道的原初性特点 道德的概念和上帝的概念十分近似。道德概念是世界的本源和法则。老庄哲学仅仅是一个设定,它既不是发现也不是证明。道,是先于一切的,是一种原初性的存在。从第一种理论的角度讲,世界是没有开始的。如: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和上帝创世的理论在本质上其实并不冲突。但宇宙大爆炸是有一个开始的。宇宙大爆炸的第一动力是来自于上帝的()。从第二种理论的角度讲,宇宙是没有开始的。它不能与神的理论相结合,所以是不能为教廷所承认的。所有具体的事物都有开始。这是人类的逻辑思维也最终无法解释的东西。人到最后不得不接受宇宙是有开始的这一理念。比如说,关于宇宙大爆炸起源于“元物质”。“元物质”的特点就是质量非常大但体积接近于无。这只是人类的一种描述方式。天文学家告诉我们的方法其实与神学非常相似。关于这个理论,霍金说:“时间是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的。”所以在大爆炸之前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上帝以前世界是什么,是没有答案的。 B道的独一无二的的特点 人类的很多伟大智慧其实很简单。所以世界的本源必然存在一个设定,必然存在一个原初的图设。道和上帝都只是建立世界图设原初的原点而已,也就是所谓的宇宙大爆炸的元物质。在描述世界产生的元物质时,世界所表现的特点就是“一”。上帝是开始,上帝也是一切;道是开始,道也是一切。我们可以从一个有趣的角度来阐述“一”内涵。如:人理解世界的方式的角度。每个人理解世界的方式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另外一个对等物的存在。简而言之,若人理解世界的方式有一个对等物的话,道就不能成为世界的唯一的本源了。比如神学中的最高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目录 (一 )关于人的自由之说 1、自由之解 (2) 2、庄子自由思想的成因分析 (2) (二)庄子个人自由思想具体分析 1、庄子个人思想之具体分析 (4) (1)个人与自然界 (4) (2)个人与社会 (5) (3)个人与他人 (6) (4)个人与自我 (6) 2、个人自由思想的实现 (8) (三)个人自由思想的价值分析及其现实意义 1、积极意义 (8) (1)人欲贪纵不自由 (8) (2)生死豁达是自由 (8) (3)人生自由须平等 (9) (4)环境和谐更自由 (10) 2、消极意义 (10) (1)没有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10) (2)对社会的彻底否定 (11) (四)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1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董丽娟 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 指导老师:谷生然 摘要:庄子思想的核心就是追求生命的自由,本着对庄子思想的理解,我把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从四个角度加以分析,并且联系现代社会剖析个人自由思想的现实意义。肯定庄子自由思想的历史地位,从而更加说明了中国文化之根早已孕育了个人自由思想。 关键字:个人;自由思想;庄子 Zhuangzi's Personal Freedom of Thought and Modern Enlightenment Dongliju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2008 Instructor:Gushengran Abstract:the core of zhuang zi thought is the pursuit of life free, in line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zhuangzi thoughts, I put the zhuangzi thoughts of individual freedom from four Angle to analyze, and modern social contact analysis personal freedom of though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Suring zhuangzi's freedom of thought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thereby more that the Chinese cultural roots have bred the personal freedom thought. Key words: personal Free thought Zhuang zi 现读完《庄子》一书的七篇文章,也就是《庄子》的内篇,内篇依据各篇意旨命题,思想、文风比较统一,学者们多认为是庄周自己所著。从《庄子》内篇中我感受到了庄子追求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生活,当然这是与当时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这种生活态度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中国,自由思想命途多舛,甚至很多学者们认为中国缺少自由思想。比如,李泽厚认为中国“个人自由的经验传统并不存在”,更主张“不需要硬从中国传统寻找资源和依据”;又如任剑涛也认为“中国古典文化里,差不多完全匮乏自由理念”。其实从老庄思想中,不乏可以看到自由思想的迹象,由此,我觉得研

庄子人生观的现代启示 (1)

庄子人生观的现代启示 重庆大学 翻阅庄子原著及对庄子的研究文本过后,对庄子的人生观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在庄子众多的故事中对现实的剖析、对矛盾的逃避、对人性的解说中,庄子的人生观展现地淋漓尽致。具体来说,可分为三大方面。第一:对现实社会和人自身关系的认识、看法;第二:对所认识到的现实的解决办法;第三:在解决中的人生态度。而从这三个方面中所反应出的人生观在现代社会中依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对现实社会和人自身关系的认识、看法上,庄子看到的多是现实的阴暗面。在《齐物论》中庄子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庄子的眼中,社会是充满心机的,与大道相合的言论就盛气凌人。人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总是步步为营。而后“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的描述更是道出了他对现实的无奈感受,充满着对现实的无奈之慨。这种思想在其作品中屡见不鲜,如在《人世间》中对螳螂挡车的描述中“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表面写螳螂挡车,不自量力,实则以螳螂喻人,以车喻社会。他的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就属于“消极社会论者“很多人往往借助庄子的这种思想诋毁社会,消极处世,甚至逃避现实。的确,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公平,存在贪污腐

败。时下流行语“我爸是李刚”确实反映出了现实的问题。但是这些人只看到阴暗面,虽然与庄子有相似的消极社会观点,但在解决办法上却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社会中,消极主义者往往采取发表消极言论、作出过激行为(如杀人、抢劫等)、逃避现实甚至导致精神错乱等方法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 庄子认为人是不能和现实社会相抗衡的,所以在不能改变现实社会的情况下,庄子也有自己独特的解决办法。这也就是庄子人生观的第二个方面,也是他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就是寻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越。庄子文章中“足性而乐”“恬静淡泊”"顺物随时" "逍遥自适" "去欲而安" 的思想俯拾皆是。与一般人抱怨社会不同的是,庄子着重于改变自身。现实社会并不能完美无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顺应社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他崇尚自然,逍遥于尘世之外的写照。“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虚名如浮云,变幻无常,辛弃疾根本无法把握。庄子选择"去欲而安" 所以逍遥自在。现代社会中,追名逐利依旧是主流,但是人往往活的很辛苦,何不放下贪欲,顺其自然,这是庄子的淡泊人生观。《逍遥游》告诉我们不管多么善于筑巢的鸟儿,也只能占据一根树枝筑巢:鼹鼠在河边喝水,撑死也只能喝一肚子水,又能够有多少呢?秦始皇统一六国,何等气魄!但仍然贪欲不减。落得个死后不得安宁,身体腐烂,要靠咸鱼味道来掩盖尸臭的下场。辛弃疾感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一个“名" 字,葬送了多少人。而当你参悟透彻过后,生活自是一番截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 ——读《庄子》有感 庄子是个非凡的思想家——他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富有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他妙解生死、漫画人生的旷达与幽默,让一代代的中国人倾心。 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一种救世学说,而是一种拯救人心,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在庄子看来,“事之变,命之行”自有其客观必然性,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庄子不信上帝,不信鬼神,也不寄希望于明主圣主,不相信“英雄创造历史”,他唯一崇拜的就是哲人。哲人,在晚周时代被称为“士”,即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手里拿着通向真理殿堂的钥匙,然而它不能决定社会的价值取向。这一点庄子看得很清楚,他不仅看清了自己的时代,而且也看清了身后几千年的时代。所以,庄子未曾赋予“圣人”,“至人”以重大的历史使命。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庄子·人间世》庄子奢望这种解脱也仅限于从天刑中解脱。他对社会的看法是悲观的,甚至是敌视的。这是对现实的否定,对过去的眷恋,也是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庄子认为,自从有亲疏、贵贱、富贵、穷达的差别以来,人性就被扭曲了,所以他眷恋上古时代,向往未来“至仁”、“至贵”、“至富”、“至愿”的大同社会。无论对奴隶主的统治,还是对地主阶级的统治,他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好感。如果说他的思想不自觉地打上了阶级的印记,那也只能是士阶级的关于社会理想的印记。 庄子这样的“士”是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知识是他们唯一固定的资本。春秋战国时期,专门从事精神建筑的士阶层已经彻底从统治层分离出来,丧失了对物质财富的所有权。这种分离使得士阶层具有了独立的品格,但也被投进了心物二元分裂的深渊。士阶层有独立的品格,却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以致于不得不依附于物质贵族求生存。他们自视极高,却又不能像君主那样一言定天下,所以又不免有一种失落感。庄子对社会的态度,便是既轻蔑又失望,他的人生哲学所反应的,已是丧失了物质领地而拥有文化的士君子的心态。他的人生哲学的终极目的,也正是士阶层在乱世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求生存的哲学。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历史的兴衰荣辱不决定于知识分子的存在,圣人可以营运而成。如果生不逢时,不幸遇上“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的乱世,就只能求生存。但庄子傲睨权贵,悻直有余而游刃不足,这便决定了他“非遭时”而被当权者冷落,只有去做避世君子。 庄子的入世思想同他寻求个人解脱的人生哲学是相一致的,这与凭借“士”的身份沽名钓誉之徒不同。的确,庄子对政治心灰意冷,也厌恶官场上的众生相。《庄子·列御寇》载:“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栖牛乎?在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为统治者做“内圣”,而无“外圣”,是救不了人世间的。其实,隐士也不可能与社会完全隔绝,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没有所谓“世外桃源”,庄子也不可能离开社会谈纯粹的个人解脱。庄子避世,是避官场,不是避人。《山木》载,庄子曰:“且吾闻诸天子曰:‘入其俗,从其令。’”可见,庄子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味。《人间世》云:“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从俗”。“乐其俗,安其居。”道家圣人不过身在世俗,游心天地罢了。 《人间世》又云:“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二,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庄子不反对“爱亲”、“事君”,但认为应该顺情行事,不受个人喜怒哀乐驱使。从俗是“顺物”的社会表现,正像“顺物”是不得意的一样,从俗也是不得已的事。像惠施那样为人臣子,便只好从俗,顺从君臣之义。如果你不愿这么做,那就只有“喻牛辞相”,去做一个普通百姓。但无论从俗还是避世,庄周都劝众人不要有所作为。“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在乱世中能求全生,尽天年,已经可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