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

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

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滇、藏、川交界处,辖一市、十五县、一个藏族自治县,共17个县市。世居民族主要为彝族、汉族、藏族、摩梭族、回族、傈僳族、蒙古族、苗族、纳西族、白族、壮族、傣族、羌族、土家族、瑶族、侗族、布依族、满族等。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州。2009年全州总人口473.04万中,彝族占总人口48.85%;汉族占总人口46.68%;藏族、傈僳、蒙古、摩梭、回族等民族占总人口2.5%。

在这八百里大小凉山中,彝族、摩梭族、藏族是最值得回味的,他们的文化,就是攀西文化的主流。犹如这这绵延八百里的大小凉山,看不尽,道不完。毕摩文化、达巴文化、东巴文化,总是一道道流不尽的泉,滋润着这五彩云霞大凉山。千百年来,彝族人民在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彝族服饰文化是彝族文化中最精彩、最亮丽的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种类繁多、款式多样,古朴厚重、异彩纷呈,流传至今竟有300种之多。故而现在,就单就凉山的彝族服饰做一简短说明。

凉山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主要分为三大方言区,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如“依诺”方言区的大裤脚服饰,“圣扎”方言区为中裤脚服饰,“所地”方言区为小裤脚服饰,都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常年皆着。

在凉山,彝族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

妇女上衣毛、棉、丝制、排襟、前襟、后项圈和袖口用彩线挑有图案花纹。领口周围缀以金器、银器、珠宝和玉器。有的饰以盘扣,用彩色丝线缠绕,形状各异颇具匠心。甘洛彝族女服中襟为多,独具风采。圣乍地区的兔毛背心又别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笼底边镶上一圈雪白的兔毛,华美富丽。妇女多着百褶长裙,用宽布与窄布镶嵌横联而成。童裙以红、白色为主,或几色相间,青年以红、蓝、白色或红蓝白色相间为主。童裙裙短,一般为两节,腰小摆大。成人为三节,上节为腰,中节直桶状,下节成细密格纹。长裙的特点在于下节的层层皱折,所以俗称“百褶裙”,以多褶为贵。腕饰以金、银、铜、玉、石质手镯,戴金银或石料镶金银马鞍形、猫眼形戒指。旧时裙式长短与身份有关,黑彝女子长裙拖地,行走时尘土飞扬,以示尊贵。所地地区羊毛裙质地柔厚高雅,中部桶状窄长,红色,下节蓝色细褶均匀齐整,其下横间以红、白、黑细条纹,色调和谐,再下是青色,膝盖处百褶四散,成喇叭状。行则褶皱闪动,轻盈飘逸。彝族妇女以针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为胸饰。腰际佩挂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衬以不同包布缝成,上端开口,下缀五色飘带,挂于左方腰际,实用又美观。贵妇人还佩戴金、银、铜质链、锁、坠等头、胸、背饰。

彝族男女都外着“察尔瓦”和披毡。“察尔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风,用撵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一般13幅,每幅宽七八厘米,多染为深蓝色。以圣乍地区的最为华丽,边缘

镶有红、黄牙边和青色衬布,下边吊有30厘米长的绳穗。被毡用两公斤左右羊毛缝制而成,薄如铜钱,折以6厘米宽的皱折.一般为30至90折,上方用毛绳收为领。多为原色或蓝色。察尔瓦和披毡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备之服,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寒暑不易。

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重。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一般不做花,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服装的花纹、花边,它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有日、月、星、云、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图,有鸡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动物方面的图,有叶、花、火镰、发辫、几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图。装饰品美丽庄重、色彩鲜明。花样繁多、多以全、银、铜、玉、石、骨等为原料,铸造、打制、压制、镶嵌、雕刻部分为本地手工工匠制作。过去凉山彝族男女多赤足冬天或出远门时,脚穿用麻绳或草绳编织的草鞋,内穿羊毛织成的形似靴子的毡袜,或裹棉、毛绑腿以护脚和御寒。

挑花刺绣是彝族服饰的特点。彝族妇女几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绣的能手,她们从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绣花。彝族妇女的服饰从头到脚都有各式各样的绣花,每一朵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族把服装及用品上的纹饰工艺统称为“做花”。彝族服装之美就在于它的多种工艺集于一身,纹样丰富多变,色泽艳美和谐。他们在衣着上加工装饰的部分有衣领、衣粉、油臂、项背、下摆、裤筒、裤脚,以及鞋子、帽子、头帕、挂包、围腰等。彝族做花的主题范围甚广,略分为三类:一为具象的,如:动物、植物、山水、天象等;二为寓意的,有吉庆、祥福、爱慕、繁育的含义;三为抽象的,有各种几何形及其组成的图案。具象的纹样多为羊角、火镰、鸡冠纹、环纹、浪纹、人字纹、齿纹等,直接取材于大自然;寓意的纹样有蝶恋花、凤穿花、鸳鸯戏水;几何纹为二方连续、目纹、弦织、格纹等。纹样均富于韵味。不同的工艺用色不同,如盘花、刺绣、挑花,系采用彩色丝线做原料,可任意配色组合成各种图案;而贴花、补花,则限于单色布上采用,喜单一组成。一种纹样一种色,多种纹样则多色并置。在色彩的运用上,做花时很注意与“形”相统一,取得和谐的艺术效果,表现了彝族对色彩的冷暖、纯度、明度、色相等方面的差别,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审美经验。

凉山彝族服饰最为明显的外部特征是男子头缠帕竖椎状“天菩萨”、彝称“助挺”着裤;女子戴帕,穿多色相间的喇叭形百褶裙。男女皆穿身窄袖大襟且绣饰花纹上衣,披“金斯万娜”。各地都保持着这一基本风格的统一性。但是,以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为地域特征的日诺、什扎、所地三大广言区款式各展风彩,争奇斗妍,构成了大小凉山彝族服饰的整体风貌。

凉山彝族男女老幼均喜佩耳环为饰。男人耳环仅一颗如蛋之蜜腊珠,上下串一颗或小珠,下垂青线长穗至肩、胸,佩挂不同大小的耳环,年老后,换戴银质耳环(圈状)。穿耳戴环视为彝汉之别。佩上耳环,在以黑色为主色调的头帕、上衣之间点缀以黄色耳珠,更显彝家男子的英武、俊美。女子耳环更为精美。幼时穿耳,各戴一只圆环蚌壳,成年后戴黄蜜腊珠两颗,下垂穗,两珠间以珊瑚珠、银珠串连,有的在配一串或银金或锡链条,挂于胸前。这些艳丽精美的耳饰,与精巧的头帕、绚丽的衣饰相映衬,交相生辉,增添了凉山彝族妇女美丽动人、妩媚可亲的风韵。多姿的首饰与五彩百褶裙增添了彝族女子服饰鲜艳而和谐,丰满而显婷婷之美的风姿。

凉山彝族妇女喜好佩戴手镯、戒指,这是不同等级、地位、财产的象征,玉镯、金戒指、银戒指为富有的奴隶主妇女所特有,普遍的以顶针圈为饰。

纵观凉山各地彝族服饰的款式风貌,不难看出它们的各自不同风格特征。首先,不同区域有不同的风格特征,所有地区衣着古朴、纹样大方美观,不竖“天菩萨”、上衣紧身短露,裤脚窄小;而什扎地区衣着雍容华美、配色鲜艳,工艺复杂,挑、贴、绣、嵌兼着用,图纹

粗细相间,繁而不乱,夺目清新;日诺地区艳丽细腻,做工精巧,多以刺绣、盘花贴花为主。凉山彝族服饰的总体风格基本一致,但各地仍有较明显的风格特征,乃至语言与服饰为一致地区别于其它方言区,这种现象与凉山彝族奴隶制时代各地“黑彝脑壳一般大”地分割统治而少有服饰文化交流不无关系,这种几千年来的分割统治必然导致各自辖区语言、服饰及其思想意识的不同程度的差异。其次,凉山彝族服饰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和生育特征。就女子服饰而言,来了第一次月经后,举行换裙仪式,换去少有纹饰,仅白、蓝两层的童裙,代之以五彩百褶裙,收发成辫压头帕,不可散披。怀孕后,岳母制一荷叶帽取代方头帕。就男子服饰而言,旧时男子未生子之前不能在头帕上竖“天菩萨”,谚云:“生子成父母,竖髻成长辈”谓此亦;五十岁以后不戴耳珠,以银环、铜环相替代。凉山彝族服饰最为艳美俏丽、色彩缤纷是在发育成熟至五十岁。此后多以素黑上衣、淡雅裙帽“显老”。寿衣只用白、黑、蓝三色,忌黄、红等鲜色,忌饰花纹。

服饰是一种综合性的民族文化遗产,一是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心理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二是凉山彝族服饰反映了彝族“顾头不顾脚”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三是就山彝族男子服饰折射出充满战争历史的印迹。四是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纹样蕴含着彝族服饰图案纹样蕴含着彝族对大自然的体会、认识和情感,并将它们摹写于衣物上,赋予膜拜日意义和美饰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