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美国银行发展史

美国银行发展史

美国银行发展史
美国银行发展史

银行

增持/维持评级

分析师

周俊

SAC执业证书编号:S1000510120053 (021)6849 8605

zhoujun@https://www.sodocs.net/doc/a416977406.html,

我们离国际巨头还有多远

—美国银行业透视及中美比较

美国在2009年底大约有6900家银行,目前上市的银行有1390家。银行林立,集中度高。美国的金融市场已发展的非常完善,债券市场相当发达,对银行贷款的替代作用已经非常显著。

美国银行业的实际盈利能力高于中国银行业,但较低的成本收入比和相对底的实际税率使得中国银行业的ROA能够接近美国银行业危机前的水平。我们预计随着贷款增速的下降和金融体制的逐步发展,中国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会继续提升,而费用增速可能在一段时期内超过收入增长,带来成本收入比的提升。

截止2009年,中国银行业的净利润为828亿美元,预计2010年为1053亿美元,较美国银行业高峰期的2006年还相差20%。中国银行业贷款额2010年为5.9万亿美元,接近2007年美国银行业的总贷款额6万亿美元。净利息收入2009年底为1776亿美元,预计2010年接近2000亿美元,相对于美国2000年的水平。(以06年汇率换算)

利率市场化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债券市场发展也是大势所趋,我们预计未来2-3年内中国银行业很可能迎来盈利高峰。利润增速的高峰无疑出现在2007年。

在美国,银行业的估值较整个市场的估值也有较大折扣。标普银行指数与标普指数98年至06年,PE、PB和有形资产PB的平均折价分别为0.66、0.67和0.53。

美国股市银行股的折价,和流动性没有关系,银行股ROE较低造成内生资本增长不足以及重资本消耗属性,是美国银行股折价的本质原因。

美国银行股在90年至2010年的21年间,有11年取得了超额收益。银行股有较大超额收益的三次,两次是市场避险情绪浓厚的时期(91至92年,2000年至2002年),另外一次是有利的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创新密集出现时期(95至97年)。市场的特性是共通的,看似平淡的中国银行股表现,似乎也遵循着以上规律。

最近52周行业表现

-11.32%

-4.32%

2.68%

10-0310-0410-0610-0710-0810-0910-1010-1111-0111-0211-03

银行沪深300

目 录

中美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 (5)

美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 (7)

美国银行的盈利能力及中美比较 (10)

美国银行业的ROA与ROE (10)

不同规模银行的净利润 (12)

内生资本增长与分红率 (14)

中美银行业盈利能力对比 (16)

中国银行业未来2-3年内可能迎来利润高峰 (18)

美国银行业的资产结构 (20)

美国银行业贷款结构 (21)

不同规模银行的贷款结构差异 (21)

美国银行业证券组合结构 (23)

美国银行业的负债结构 (25)

美国银行业的息差 (27)

房地产与经济周期的影响 (28)

美国银行股的市场表现 (32)

附录:美国银行业简史 (36)

图表目录

图表1美国主要融资市场比例(2003-2007平均) (5)

图表2中国主要融资市场比例(近五年平均) (6)

图表3中国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近五年平均) (6)

图表4中国企业债券增长 (6)

图表5中国企业债券融资占比 (7)

图表6中美银行贷款加企业债对比 (7)

图表7美国不同规模银行的资产增长率 (8)

图表8美国不同规模银行的资产增长率 (8)

图表9美国不同规模银行资产份额(1986年至2009年) (9)

图表 10美国前10大银行平均资产规模 (9)

图表 11中国前5大银行与前10大银行贷款份额占比 (9)

图表 12美国银行业ROA与ROE (11)

图表 13美国银行业整理杠杆率 (11)

图表 14 FDIC商业银行无线资产与股东权益比例 (11)

图表 15美国银行业净利润及其增长率 (12)

图表 16不同规模银行海外资产占比 (12)

图表 17美国不同规模银行的ROA (13)

图表 18美国不同规模银行的ROE (13)

图表 19美国不同规模银行利润份额(1990年至2007年) (13)

图表 20美国大型银行与中型银行的总体资产规模比 (14)

图表 21美国银行业利润增速与资产增速之差 (15)

图表 22美国银行业资产增长与内生资本增长 (15)

图表 23美国银行业分红率 (15)

图表 24 中国银行业ROA (17)

图表 25 美国银行业及中国上市银行整体非息收入占比 (17)

图表 26 美国不同规模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与行业之差 (17)

图表 27 美国银行业与中国上市银行整体成本收入比 (18)

图表 28 中国银行业与美国银行业相关指标比例(以2005年汇率结算) (19)

图表 29中美银行业贷款额(2006年汇率) (19)

图表 30 中美银行业净利息收入(2006年汇率) (19)

图表 31 中美银行业净利润(2006年汇率) (20)

图表 32美国银行业近23年来平均资产分布 (20)

图表 33美国银行业贷款结构 (21)

图表 34不同规模银行的贷款资产占比与全行业之差 (22)

图表 35不同规模银行的公司工商企业贷款资产占比与全行业之差 (22)

图表 36不同规模银行的消费贷款资产占比与全行业之差 (23)

图表 37不同规模银行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资产占比与全行业之差 (23)

图表 38美国银行业证券组合结构 (24)

图表39 U.S. government agency and corporation obligations分解 (24)

图表 40 mortgage相关证券占比 (24)

图表 41 不同规模银行mortgage证券占比与行业之差 (25)

图表 42美国银行业负债结构 (25)

图表 43不同规模银行的管理负债资产产占比与全行业之差 (26)

图表 44美国银行业核心存款构成 (26)

图表 45美国银行业管理性负债构成 (26)

图表 46中美银行业净利息收入资产占比 (27)

图表 47美国银行业的息差 (27)

图表 48美国工商企业贷款利差 (28)

图表 49美国银行业的存贷利差 (28)

图表 50美国联邦目标利率与标普500指数 (29)

图表 51美国现房销售总额及现房销售均价 (29)

图表 52美国Home equity loan的增长 (30)

图表 53美国Home equity loan与consumer loan比例 (30)

图表 54美国Home equity loan与consumer loan增长 (30)

图表 55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 (31)

图表 56美国耐用消费品订单及同比 (31)

图表 57美国实际GDP同比 (31)

图表 58美国银行业不良率 (32)

图表 59中美上市银行的市值占比 (33)

图表 60美国标普500与银行指数平均市值比例 (33)

图表 61美国标普500与标普银行指数估值折价 (33)

图表 62美国标普500与标普银行指数ROE (34)

图表 63美国标普500与标普银行指数利润增长 (34)

图表 64美国标普500与标普银行指数股利支付比例 (34)

图表 65美国标普银行指数的超额收益率 (35)

图表 66美国CPI与联邦折现利率 (36)

中美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

美国的金融市场已发展的非常完善,债券市场相当发达,对银行贷款的替代作用已经非常显著。我们统计发生金融危机前美国非金融机构主要融资渠道的体量,2003至2007年平均占比分别为:股票42.9%,国债21.9%,银行贷款19.9%,企业债券15.3%。企业债券与银行贷款的平均体量占比达到0.77。金融危机发生后,因超低的利率,美国大量企业发债偿还银行贷款,美国企业债2010年底比2007年增长了10%,而银行贷款2010比2007年仅增长了3.93%。

中国的债券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体量占比近5年平均仅为1.2%,而且市场参与限制条件多,个人投资者不能参与。目前,银行贷款是中国融资绝对主要渠道,近5年来银行贷款融资占比平均高达82%,企业债券融资占比仅占5.7%。两者体量占比更是相距甚远,企业债券与银行贷款体量占比仅为0.02。

中国债券市场近年发展较快,债券发行总量由2003年的917亿人民币上升至2010年的14511亿,复合增长率达58.4%。债券市场2010年的融资量占比已达10.5%,虽然存量占比依然不足2%。我们预计债券市场的发展会保持高速增长,但突破性的发展需要国家金融体制的完善。

截止2010年,中国贷款余额与企业债总和为7.26万亿美元,其中贷款为7万亿美元,占比87.8%;美国贷款余额与企业债总和为16.6万亿美元,其中贷款为9.27万亿,占比55.6%。

图表 1美国主要融资市场比例(2003-2007平均)

银行贷款19.9%

股票42.9%

国债21.9%

企业债券

15.3%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 2中国主要融资市场比例(近五年平均)

银行贷款53.5%

股票37.4%

国债7.9%

企业债券1.2%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 3中国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近五年平均)

贷款82.0%

股票5.6%

国债6.7%

企业债券5.7%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 4中国企业债券增长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5中国企业债券融资占比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6中美银行贷款加企业债对比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美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

美国在2009年底大约有6900家银行,在2008年底大约有7100家银行。目前美国上市的银行有1390家。虽然银行林立,但美国银行的集中度是非常高的。截止2009年,前十大银行的资产占比为53.7%,前100大银行的资产占比为81.4%。

在美国逐步放开了银行混业经营和跨州经营后,由于有着较雄厚的资本支持,美国大银行迅速开始了收购兼并来实现资产增长和利润增长,行业集中度迅速提升。(美国银行简史见附录)

美国前10大银行1995年至2000年,平均的资产增长率高达17.4%,而全行业的资产增长率仅为8.7%。资产规模位于100-1000之间的银行,似乎是大银行兼并收购的主要对象,其总体资产规模在1996至1998年之间分别下滑0.8%,10.6%和5.1%,对应前10大银行21%、21.1%和19.9%的资产增长率。

美国前10大银行的资产份额迅速从1995年的25.3%跃升至2006年的50.5%,此后继续攀升至2009年的53.7%。

中国银行业虽然也是高度集中的,但行业路径和竞争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贷款占比就高达47.8%,前10大银行占比高达64%。中国由于解放后实现“大一统”的金融格局,分支行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四大行在80年代初才由逐渐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有着天然的垄断优势。中国银行业准入门槛高,民营资本禁止设立银行。

美国银行前10大银行的平均资产规模在2007年达5469亿美元,约合3.7万亿人民币,2009年末为6379亿美元。而中国四大行的2007年平均资产规模已达到6.6万亿,2009年末中国四大行平均资产规模为9.7万亿人民币,其垄断优势可见一斑。

图表7美国不同规模银行的资产增长率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8美国不同规模银行的资产增长率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9美国不同规模银行资产份额(1986年至2009年)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 10美国前10大银行平均资产规模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 11中国前5大银行与前10大银行贷款份额占比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美国银行的盈利能力及中美比较

美国银行业的ROA与ROE

美国银行业在90年代以前,盈利疲软,ROA一直徘徊在0.6%至0.8%之间。因二战后货币的超常发行,美国在60年代物价开始提高,而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加剧了通货膨胀,Q条例限制了银行付息的上限,促使大量银行资金流向金融市场,银行业利润急剧下滑。

美国银行业ROA从1970年的0.8%下滑到70年代中期0.65%左右,之后一直维持在0.8%至0.6%之间。除了金融脱媒的影响,70年代2次石油危机、80年代中期拉美债务危机以及90年代初由两伊战争引发的第三次石油危机,对美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均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使得这段时期美国银行业利润疲软。

1987年全行业ROA曾经急剧下滑到0.08%,几乎到了亏损的边缘。主要是因为大型银行(前10大)在1987年计提了巨额拨备造成当年亏损550亿美元,11-100名银行当年亏损70亿美元,而100名以外的小银行实现盈利860亿美元,全行业盈利230亿美元。80年代中期的拉美债务危机对中小银行的影响较小,因为其海外资产占比较小,排名位于100至1000的银行海外资产占比1986年仅为0.25%,1000以外的银行占比仅为0.03%。而前十大银行占比为4.02%,排名11至100名的银行海外资产占比为2.92%。在拉美债务危机后,美国各大银行均压缩了海外资产比例。

美国在1992年后,经济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同时,美国的金融管制正在逐步放松,银行业盈利能力迅速提高。美国在86年正式终止了Q条例,同时正逐步放开银行的混业经营和跨州营业,银行的集中度持续提升,规模效益逐步体现。

美国银行业的ROA在1993年达到1.2%,在2003年达到峰值1.39%。此后直至2006年,一直维持在1.3%以上。美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在2006年达到高峰1310亿美元,ROA也维持在1.39%的高位。直至金融危机爆发,2008年和2009年ROA下滑至0.05%和0.04%。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因中小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相对较高(详细见下文,不同银行的贷款结构差异),因此所受影响比大型银行更大。2008年、2009年,前十大银行分别实现净利润99.9亿美元和223.3亿美元,排名11-100的银行净利润为-15.9和-154.2亿美元,排名101-1000名银行净利润为-6.4和-61.7亿美元,排名1000以外的银行净利润08、09年净利润为29.1亿和-1.8亿。

美国银行业86至92年平均ROE为9.4%(剔除87年),之后随着盈利能力的增强,ROE回升至15%左右。虽然美国20世纪ROA比90年代进一步提高,但伴随着杠杆率的降低,ROE并没有提升,2002年至2006年平均的ROE为14.1%。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大面积亏损。

美国银行业杠杆率在90年代后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兼并收购造成了大量商誉与无形资产。由并购造成的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占比也相应的由1993年的6.08%急剧上升至2007年底的37.03%。扣除商誉后的杠杆率并没有明显下降,但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1993年至2009年平均为13倍。

图表 12美国银行业ROA与ROE

资料来源:WIDN,华泰联合证券整理

美国银行业整理杠杆率

图表 13

图表 14 FDIC商业银行无线资产与股东权益比例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 15美国银行业净利润及其增长率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 16不同规模银行海外资产占比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不同规模银行的净利润

无论是ROA还是ROE,资产排名在11-100位的中型银行总体而言表现最佳。这类银行的ROA在2000年至2007年平均高出行业整体ROA 20个bp。大型银行的ROA 相对较低低,一方面因为大型银行由于管理型负债占比高造成资金成本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型银行收购兼并费用高。资产规模在1000名以外的微小型银行,在2000年以后ROA开始明显低于行业整体水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优质的微小型行业大部分被大型银行收购兼并。

中型银行的平均资产规模在2000至2009年平均为280亿美元,2009年为365亿美元,而大型银行对应的平均资产规模为4143亿美元,2009年为6379亿美元。1998年美国花旗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标着着大型银行总体资产规模在这一年开始超越中型银行的总体资产规模。此后,伴随着收购兼并的加剧,大型银行的总体资产规模与中型银行总资产规模占比迅速提升,在2007年达1.95。

伴随着大型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其利润占比也迅速上升,其利润占比从1996年的20.8%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46.1%,排名11-100名的中型银行利润占比下降7.6%,排名101-1000名的小型银行利润占比下降11%,而1000名以后的微小型银行利润

占比下降7.1%。正如我们前文所言,小型银行是大型银行收购的主要对象。图表 17美国不同规模银行的ROA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 18美国不同规模银行的ROE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美国不同规模银行利润份额(1990年至2007年)

图表 19

图表 20美国大型银行与中型银行的总体资产规模比

内生资本增长与分红率

银行业受经济发展影响大,美国银行业也不例外,其盈利的波动远高于资产的增长。1986年至2009年的24年间,有12年利润增速低于资产增速。

这其中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经济情况较好,资产扩张速度快;二是资产增长平稳,经济波动使得利润出现大幅波动。1987年、1989年(拉美债务危机及两伊战争影响)、1998年(俄罗斯主权债务危机)、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2007-2009年(金融危机)的7年,属于后者,利润受经济事件影响增速大幅下滑;1994至1996年、2004至2005年,这五年属于前一种情况,资产增速过快,而兼并收购导致成本上升影响利润增速,使得利润增速低于资产增速。

我们来考察美国银行业内部资本积累。内部资本增长率= ROE * 留存比例,当资产增长率超过这一比率时,其资本与资产比率就会下降。

我们发现美国银行业整体的内生资本增长率通常状况下低于资产增长,这意味着即使不考虑资本充足率的提升,银行业也需要外部融资以满足资本消耗。进入90年代,银行业整体的杠杆率在降低,从1990年的14.63降到2006年的8.84。这加剧了银行业的资本需求。

银行业整体的内生资本增长率通常低于资产增长,一方面是因为在全行业利润增速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分红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的高位(此外还有股票回购的影响),导致内生资本增速受限;另一方面,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大型银行,因发达的资本市场影响,核心存款增速常年以来低于资产规模增速,为了支持资产增长,大型银行对高成本的管理性负债和稳定的资本金的依赖程度上升。

内生资本增速常年低于资产增速,成为压制股票估值的重要原因。在美国,银行业的估值较整个市场的估值也有较大折扣。(见后文,美国银行股的市场表现)

图表 21美国银行业利润增速与资产增速之差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 22美国银行业资产增长与内生资本增长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 23美国银行业分红率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中美银行业盈利能力对比

2005年国有银行股改完成后,集中于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上市。随着历史包袱的脱离,06、07年经济增长强劲和息差提升,银行业盈利能力大幅攀升,06至09年净利润增速达28.4%、74.6%、30.6%及14.6%。

中国银行业ROA在2007年以后大幅提升。上市银行整体ROA在2005、2006年分别为0.57%、0.63%,07年上升至0.94%,2008年达到高峰1.01%。上市银行整体资产与全行业的比例近70%,盈利能力普遍优于非上市银行。

我们对比中美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考察金融危机前美国银行业和股改完成后的中国银行业。可以发现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要弱于美国银行业,即使在盈利能力较强的上市银行,2007年的ROA也仅为0.94%,2008年继续提升至1.10%;美国银行业ROA 在2002至2006年均保持在1.3%以上,1993年至2006年平均为1.26%。

美国银行业ROA较高的主要原因,是非息收入贡献较大。美国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在1990至1997年平均为34.9%,98年以后提升至40%以上,98年至2009年平均为42.2%。大型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比行业整体高出6.7%,中型银行比行业整体高出3.9%,小型银行低于行业整体5.5%,而微小型银行低于行业整体14.5%。

中国上市银行整体的非息收入占比,2005年仅为7.0%,2009年提升至16.2%,实际数据可能略低于。

较低的成本收入比使得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比美国银行业盈利能力差距缩小。美国银行也成本收入比1986至2009年平均为63.2%,而中国上市银行整体2005至09年平均成本收入比为38.6%。另一个有利于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的是,较低的税率。中国2008年后因税制改革实际税率大幅降低,从06、07年的31.8%和33.1%下降至08、09年的20.6%和21.4%。

因此,2005、2006年中美净利润与营业收入比例均在0.24和0.25左右,中国07、08、09年该比例上升至0.31、0.32和0.37,而美国银行业93至01年稳定在0.20,02年以后上市至0.24,2006年达到高峰0.26。

综上所述,美国银行业的实际盈利能力高于中国银行业,但较低的成本收入比和相对底的实际税率使得中国银行业的ROA能够接近美国银行业危机前的水平。

我们预计随着贷款增速的下降和金融体制的逐步发展,中国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会继续提升,同时费用增速可能在一段时期内超过收入增长,带来成本收入比的提升。

我们判断,因金融体制改革步伐较慢,在息差平稳之后,非息收入增长无法抵消规模增速下降的影响,营业收入放缓,费用增速会稳步提升带来成本收入上升,银行业的ROA可能短期内无法超过2007年高点。

图表 24 中国银行业

ROA

图表 25 美国银行业及中国上市银行整体非息收入占比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 26 美国不同规模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与行业之差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 27 美国银行业与中国上市银行整体成本收入比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中国银行业未来2-3年内可能迎来利润高峰

经过近年来贷款的大幅投放,中国银行业截止2010年底贷款余额已达到47.9万亿人民币,约7万亿美元,美国FDIC商业银行截止2010年9月贷款余额为6.6万亿美元。中国银行也贷款额在绝对数上已经超过美国。

中美贷款额比、净利息收入比和净利润比例在2005年分别为47.7%、32.3%和21.6%。为了剔除汇率的影响,我们以2005年汇率为基准。2007年,三者的比例上升至52.5%、50.5%和54%。2009年贷款比例已提升至76%,2010年9月提升至85.3%。

美国银行业净利润在2006年达到高点1310亿美元,我们以2006年汇款结算中国银行业的相关数据。

截止2009年,中国银行业的净利润为828亿美元,预计2010年为1053亿美元,较美国银行业高峰期的2006年还相差20%。

中国银行业贷款额2010年为5.9万亿,接近2007年美国银行业的总贷款额6万亿美元。净利息收入2009年底为1776亿美元,预计2010年接近2000亿美元,相对于美国2000年的水平。

中国货币当局提出利率市场化在十二五期间将明显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我们预计未来2-3年内中国银行业很可能迎来盈利高峰。利润增速的高峰无疑出现在2007年。

图表 28 中国银行业与美国银行业相关指标比例(以2005年汇率结算)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 29中美银行业贷款额(2006年汇率)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 30 中美银行业净利息收入(2006年汇率)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图表 31 中美银行业净利润(2006年汇率)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美国银行业的资产结构

美国银行业最重要的两类资产,是贷款和证券。1986年至2009年的23年来,贷款的平均资产占比为58.3%,证券类资产的平均资产占比为20.8%。美国银行业资产结构这期间并没有出现大的趋势性变化。

目前,中国大型国有银行的贷款资产占比在略超过50%,其证券投资类资产占比在25%以上(最新数据位28%),中型股份制银行贷款资产占比近70%,证券投资类资产占比在12%至14%之间。

美国银行业非生息资产占比明显高于中国银行业(2.5%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商誉,另外还包含交易账户的重新估值。

图表 32美国银行业近23年来平均资产分布

Loans and leases

(net)58.3%

Securities.20.8%

Gross federal funds sold and reverse RPs

4.7%

Noninterest-earning

assets 12.9%

Interest-bearing

balances at depositories

3.4%

资料来源:公司资料,华泰联合证券

美国银行业的发展史(1990年代)

内容目录 1995-1998 年美国银行股超额收益明显 (4) 1980-1990 年代美国银行业的兼并收购潮 (5) 危机处理阶段(1980-1994 年) (5) 提升竞争力阶段(1994-2000 年) (8) 1990 年代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11) 1990 年代美国银行业进入高盈利稳定发展阶段 (13) 盈利能力持续增强,进入稳定发展新阶段 (13) 资产质量大幅改善 (15) 综合化经营能力增强 (15) 资产稳步扩张 (16) 净息差收窄,但高于危机前水平 (17) 总结 (18)

图表目录 图1:1995-1998 年中旬美国银行业超额收益明显 (4) 图2:美国标普500 银行指数PB 值由1.2x 提升至3.5x (4) 图3:1995-1998 年中旬美国个股银行股价大幅上涨 (5) 图4:1980-1990 年代初期美国大量银行倒闭和救援 (6) 图5:1980-1994 年美国倒闭和救援银行总资产规模 (6) 图6:1980 年代美国银行业不良率持续在高位 (6) 图7:1970-1980 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滞涨 (7) 图8:1994-2000 年美国银行业并购数量 (9) 图9:美国所有受FDIC 担保的银行业机构数量 (10) 图10:不同类型银行总资产分布情况 (11) 图11:1992 年开始美国经济稳定高增长 (12) 图12:1992 年开始美国呈现“低通胀+低失业率”的态势 (12) 图13:1990 年代美国新房销售持续增长 (13) 图14:1990 年代美国住房市场指数呈上升态势 (13) 图15:1990 年代住宅抵押贷款ABS 快速增长 (13) 图16:1990 年代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额变动 (13) 图17:1993 年开始美国银行业净利润稳定增长 (14) 图18:1990 年代中后期美国银行盈利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 (14) 图19:美国银行业不良率自1992 年3 季度持续快速下行 (15) 图20:1990 年代美国银行拨备覆盖率持续上行 (15) 图21:1994-2000 年美国银行业非息收入占营收比重持续提升 (16) 图22:1994-2000 年美国银行业资产进入稳定扩张期 (16) 图23:不动产抵押贷款占比提升 (17) 图24:1990 年代美国银行业净息差收窄 (17) 图25:1994-2000 年美国银行业处于加息环境中 (18) 图26:1990 年代存款占负债总额比重下降 (18) 表1:1980-1994 年美国倒闭和救援银行资产分布情况 (7) 表2:1980-1994 年美国各州关闭或接受了FDIC 援助的美国商业银行数量 (8) 表3:1980-1994 年破产和救援银行总资产超过100 亿美元的银行名单 (8) 表4:1992 年世界十大银行 (9) 表5:1995-2000 年美国银行业并购典型事件 (10) 表6:2000 年世界十大银行(按资本总额排名) (11) 表7:杜邦分析 (14) 表8:估值表 (20)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商业银行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机构虚拟化、业务经营全能化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1979~1993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商品和市场转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形成;1994~199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实质性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997年~2003年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了分离,不良贷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政府控制银行和银行财政化经营机制开始扭转;2003年至今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并上市实施产权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一)1979-1993年:基本建成多元化金融业组织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这种银行体制承袭了前苏联的银行体制模式,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银行体制。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处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我国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单一银行体制不再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对金融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呼吁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大发展;二是,刚刚诞生的专业银行带有的强烈政府行政色彩与放开搞活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改革要求银行自身走出政府行政序列进入市场;三是,经济改革呼唤金融市场的成立,金融市场建设亟待“零”的突破。在此期间,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促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萌芽和银行间竞争的发端。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同年3月、8月又先后批准建立了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同月,已开展基建和拨改贷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正式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金融体系。1984年1月,组建专门从事信贷和储蓄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自此,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 摘要: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史上,毫无置疑的不得不提到银行在金融领域的重要性,当我们回眸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探寻中国商业银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改革;发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176-01 1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程的回顾 ①第一阶段(1979年~1983年):起步阶段。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回想商业银行的起步,将政策性及经营性融为一体,接连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纷纷恢复和建立,打破了只有中国银行一家独大的局面。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停止办理工商信贷和城镇居民储蓄两大业务,由国务院得中心思想领导,开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这样有效地对金融业实施监督及合理化管理,成为了真正的“中央银行”。②第二阶段(1984年~1993年):确立二元银行体制阶段。198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开始进行分开设置,从这时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其中央银行职能,然而随即发生的是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恢复。这样就有了进一步的分化业务,1987年4月1日中国交通银行在中国上海首家竖起“商旗”后,许多实业银行,新型商业银行纷纷加入。③第三阶段(1993年~1997年):建立国有商业银行阶段。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把中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接着国家开发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相继成立,根据国家政策的导向性,我国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开始出现分离。《中国人民银行法》于1995年3月18日正式颁布实施,1995年是中国金融业的立法年。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完成了,由多级法人向总行一级法人转变的管理体制改革。④第四阶段(1998年~2003年):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阶段。在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企业改制中人量逃废银行债务,过于注重数量和机构扩张的我国银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娩现其经营风险,于是,政府在强调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商业银行。1998年8月,国家财政部定向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补充四大银行的资本金。从1999年4月开始,先后组建四人资产管理公约,剥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籍此,在监管当局的积极推动下,各商业银行纷纷强化本银行的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又向着更加规范化、商业化的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⑤第五阶段(2004年~现在):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政府在2004年元月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向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并同时要求两家银行进行股份制改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 一、中国工商银行的正式成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随着各类金融机构的恢复建立和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为解决中国人民银行(简称人民银行)既承担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职能,又从事具体业务经营的矛盾,1983年9月国务院正式决定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另组建中国工商银行,承接原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紧张筹备,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商银行)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国家专业银行体系的最终确立。 (一)工商银行成立的背景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社会的投融资体制是以财政为主、银行为辅,纵向分配社会资金。就金融体系而言,基本上是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确立改革开放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增加,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这种局面与当时财政为主、银行为辅,一家银行包揽天下的投融资体制产生了矛盾,原有的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进行改革。1979年10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

提出了“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着名论断,由此拉开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帷幕。 为满足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简称建设银行)先后恢复设立。同时批准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等也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但是,我国统一有序的中央银行制度尚未建立,金融领域出现了群龙无首、无序竞争的局面。当时的人民银行承担着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双重职能,在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设后,仍从事工商信贷和城镇储蓄两项业务。人们曾形象地比喻,人民银行既当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在金融管理方面不能处于超脱的地位。各家专业银行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加上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纷纷抢占活动地盘,争相发放贷款,导致信贷投放出现失控局面,从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提出“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以加强信贷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综合平衡,更好地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二)工商银行成立前后的紧张筹备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教学文案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 发展历史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商业银行是随着近代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产物。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不存在银行等近现代金融机构。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起步阶段(1840—1897年) 1.银行业发展概况 (1)第一家近代银行: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分行——第一家在华设立的外国银行。 (2)在华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的兴起 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着多家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形成外商银行独大的局面。如:汇丰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兰西银行、德华银行等等。(3)传统金融机构与近代金融机构并存。钱庄、票号等类似银行的传统金融机构与在华外国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并存。 2.影响 对中国传统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是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经济特权和经济利益的工具,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近代化,近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开始影响中国金融业。 二、发展、兴起、受冲击及遇危机阶段(1897—1949年) (一)第一家中国人自办银行的出现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 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 组织管理与营业规则参照外商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被清王朝朝廷许可发行银两、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不是纯粹的商业银行。 (二)华商银行、外国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1.因不适应历史发展,票号已消失。钱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仍然存在。 2.多家华商银行设立:大清银行设立,中国通商银行转型为纯粹的商业银行。1908年,设立交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均采取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的形式。众多私营商业银行的设立。 (三)华商银行的兴起和中国银行业的繁荣 1.四大国有银行的形成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四大银行为专职商业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 2.私营银行的快速成长(1920年—1930年) 民族工业崛起,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代表。 “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 “南三行”是指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1909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后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1)

新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银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60年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 这一阶段,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这一时期,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2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 1963~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这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各项贷款年均增长%,基本解决了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 1966~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的10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发展分析

一、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放松管制、金融市场高度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的作用,美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既受到空前的挑战又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 首先,放松银行业管制是一个既促进银行业竞争又为银行业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具有实质性影响的放松管制举措主要有:1.《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取消存贷款利率限制,对存款机构资产与负债业务放松管制,放弃对不同类型存款机构的差别待遇,标志着美国银行业的管理目标从以往的注重安全性和稳健性,转向注重竞争性和公平性。2.《1994年里格-尼尔银行跨州经营与跨州设立分行效率法案》,废除了银行跨州扩张的壁垒,允许银行控股公司收购任何一个州的银行,使商业银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业务和设立分支行。3.《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商业银行在金融控股公司框架下经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业务,从立法上为商业银行扩展金融服务范围、实现综合化经营提供了保证。 其次,金融市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构成空前的挑战。1985年到2005年期间,美国股市市值相当于与GDP的比率由54%猛增到146%;债务证券余额相当于GDP的比率由102%提高到183%。!"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长足发展。美国金融业的深刻变革,使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资产业务方面,由于企业的融资来源日益广泛,银行贷款的吸引力日益下降,在非金融企业负债中的比例由22%下降到14%;在负债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吸收个人家户存款的能力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存款性资产在美国个人金融资产持有中的比例由34%下降到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发展分析 王志军 内容提要:美国商业银行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困难时期后,从90年代初至今持续保持良好的盈利性,是历史上盈利性最好的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美国银行业的变革进入高潮再逐步稳定的时期。本文以此为背景,考察美国商业银行整体及不同规模商业银行十几年来的盈利性发展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改革与开放不断深化进程中的中国各类商业银行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性美国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志军,金融学博士,南开大学金融系副教授。 !"作者根据美联储FlowofFundsAccountsoftheUnitedStates:AnnualFlowsandOutstandings,1985 ̄1994,1995 ̄2005的数据计算而得。另,本文所采用的数据除另有标注外,均来自“ProfitsandBalanceSheetDevelopmentsatU.S.CommercialBanks”,FederalReserveBulletin,variousissues. #"数据来源同!"。 23 国际金融研究2007.4

航天器的发展史

航天器的发展史 摘要美丽的星空、浩瀚的宇宙对于人们来说充满了无限的诱惑,激励人们不停地去探索与发现。从古代的嫦娥奔月到现在的嫦娥一号升天,都寄予着人们无限的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航天器的出现使得脱离大气层飞向外太空不再是一个梦想。同时,对宇宙的探索提高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对人类自我的认知程度。当然也必定会带动现在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发展,使得我们的社会文化与经济文化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宇宙;探索与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航天器;经济与政治 Spacecraft Development Abstract:The beauty of the sky, the vast universe filled with infinite enticement for people,inspiring people to keep exploring and discovering.From ancient chang e to the number of now ascended into heaven, which wholly people infinite hop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mergence of the spacecraft made from the atmosphere to fly to the outer space is not a dream.At the same tim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improved people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and human cognitive degree of self.Of course it also will drive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making our social culture and economic culture mor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Keywords: Universe;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pacecraf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1 航天器的概要 航天器又称空间飞行器、太空飞行器。它是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和宇宙探测器的总称。航天器是按照天体力学的规律在太空运行,执行探索、开发、利用太空和天体等特定任务的各类飞行器。相传最早的试图飞天的人是中国一名叫做“万户”的人,他做了两个大风筝绑在椅子两边,并且将不少的火药绑在凳子上,然后命令仆人点燃火药,但是随着巨响,他消失在烟雾中,人类最早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与发展 个人论文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国家经济体系的绝对主体,其作用不言而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银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自身也不断发展,逐渐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但是显而易见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有很多的问题和极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仅仅是从货币银行学和金融学中所学知识,以及平时见闻从我国银行的现状着手分析我国银行的问题和发展。 文章首先从商业银行开始介绍,阐述其定义,起源等等。然后讲述国外的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接着描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并从中发现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银行产权结构、银行组织结构、银行核心业务、混业经营模式、银行信用体系、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金融人才的培养等问题上提出相应的意见。 关键词: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变革,途经方法

Abstract As an absolute main body of 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the role of commercial bank is self-evid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 policy,the commercial bank provides a irreplaceable effect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gram.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ercial bank also ever-accelerated during in i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satisf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commercial banks gradually. But obviously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and great potential of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only from the knowledge which I learned from the Money and Banking also and Finance,to analysis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that appeared in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with my observations.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from commercial Banks, its definition, origin, and so on. And then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n find problem form the described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in the bank property right structur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bank's core business, the mixed management mode, the bank credit system, risk control and management ability,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finance professionals.

美国投资银行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美国投资银行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各国投资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同各国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史可以说是美国几百年经济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美国投资银行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目前公认的美国最早的投资银行是1826年由撒尼尔?普莱姆创立的普莱姆?伍德?金投资银行。与欧洲投资银行业相比,美国投资银行的历史短、起步比较晚,但其发展相当迅速,可以说后来居上。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投资银行的早期发展 在初期的发展中,投资银行的业务从汇票承兑、贸易融资发展到政府债券、铁路债券的发行和销售,产生了一些具有影响的投资银行,如摩根?斯坦利、美林、高盛、雷曼兄弟等。到1992年危机前,投资银行的控制范围已经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如1912年摩根财团控制了美国钢铁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几家全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等,控制着240亿美元的资产。20世纪20年代持续的经济繁荣使华尔街成了狂热投机的集中地,成为经济危机地始作俑者。 (2)金融管制下的投资银行 对投资银行的法律管制是从1929年大危机后开始的。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防止危机的再度爆发,美国对金融业进行了严格管制。 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带来了暴利。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资本市场蒸蒸日上,美国的基金业务开始时兴,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基金业务,纷纷成为基金的发起人。但美国的联邦法银行制度和州法银行制度却没有有关公司的法律。 1929年10月,美国股市暴跌,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到1932年股市市值仅剩下危机前的10%。为了防止危机的再度出现,多项重要法律相继出台。1933年制定了证券法和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4年制定了证券交易法;1940年制定了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这些法律将证券业务置于联邦政府的严格监管之下,使原来法制法规一片空白的证券领域突然之间成为立法最为严厉的领域。 在这一系列立法中,对投资银行业务影响最大的是《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这一法律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离,其中包括:《联邦银行法》管辖下的银行与其证券子公司完全分离;商业银行除国债和地方债券意外,不得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业务;禁止私人银行兼营存款业务和证券业务,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严格分离开来。 (3)放宽限制下的投资银行 1975年,证券和交易委员会(SEC)放弃了对股票交易手续费的限制,实行手续费的完全自由化,此举改革成为美国证券市场自由化的象征,对后来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交易手续费的自由化使美国投资银行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由化以前,股票交易手续费收入占美国投资银行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十年后的1985年,手续费收入不及总收入的20%。佣金收入的减少促使美国投资银行不得不寻求新利润来源而重新调整发展战略,由此便产生了证券公司经营模式的分化现象。主要有三大类型:第一类,注重固定收入的资产管理业务,围绕投资理财、投资咨询展开业务,美林就属于这一类;第二类,以二级市场自营业务和兼并收购中介业务为主,偏向高风险与高收益业务,雷曼兄弟属于这一类;第三类,专业于经纪业务,利用信息手段降低交易成本,以提供廉价交易服务为主,查尔斯?韦伯属于这一类“折价经纪商”的典型代表。折价经纪商通过电话、传真、电脑等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银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60年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 这一阶段,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这一时期,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2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 1963~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这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5.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6.8%,基本解决了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 1966~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的10年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商业银行是随着近代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产物。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不存在银行等近现代金融机构。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起步阶段(1840—1897年) 1.银行业发展概况 (1)第一家近代银行: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分行——第一家在华设立的 外国银行。 (2)在华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的兴起 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着多家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形成外商银行 独大的局面。如:汇丰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兰西银行、德华银行等等。 (3)传统金融机构与近代金融机构并存。钱庄、票号等类似银行的传统金融机构与在华外国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并存。 2.影响 对中国传统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是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经济特权和经济利益的工具,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近代化,近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开始影响中国金融业。 二、发展、兴起、受冲击及遇危机阶段(1897—1949年) (一)第一家中国人自办银行的出现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 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 组织管理与营业规则参照外商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被清王朝朝廷许可发行银两、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不是纯粹的商业银行。 (二)华商银行、外国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1.因不适应历史发展,票号已消失。钱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仍然存在。 2.多家华商银行设立:大清银行设立,中国通商银行转型为纯粹的商业银行。1908年,设立交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均采取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 共同入股的形式。众多私营商业银行的设立。 (三)华商银行的兴起和中国银行业的繁荣 1.四大国有银行的形成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四大银行为专职 商业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 2.私营银行的快速成长(1920年—1930年) 民族工业崛起,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 代表。 “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 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 “南三行”是指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1909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后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 “小四行”为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成立的四明商业储蓄银

美国基金业发展史

美国基金业的发展史 发布者: 杨洋(yangyang2.zh) 发布时间:2009-04-02 访问次数: 1、开始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国民收入急剧增长,国内外投资活动异常活跃,同时经济活动也日益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投资信托制度便引入美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了一些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投资信托类似的投资工具。1889年成立恶毒纽约股票信托、1893年成立的波士顿个人财产信托以及1904年成立的铁路和电灯证券公司。而诸如此类各种投资信托所代表的美国人的投资比例是微小 的,在美国家庭金融资产价值中所占的比 重远不到1%。 2、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和大崩溃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地位战争摧毁了欧洲大部分工业基础,并为美国工业奇迹般地扩展进入这一新市场提供了契机。在20年代,美国人的收入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而且更有富余的部分用于投资。对基金业同样重要的是,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向国人出售自由债券,且其中一些面额小到50美元,这使得2000万美国人学会了投资。20年代的牛市吸引很多的美国人直接投资于普通股票。但投资信托的优越性也吸引了很多的投资者。 信托投资的具体组织类型随信托类型而变化。20年代投资信托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最流行的是类似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投资信托,或我们目前所称的封闭式基金。1921年4月,美国出现了第一个投资基金组织美国国际证券信托,该基金的运作与此前的英国基金基本雷同,亦为封闭式基金,即基金发行在外的受益凭证数量固定不变,投资人只能在市场上进行受益凭证的交易,其价格由供求关系调节。从1924年开始至1929年的5年中,建立了56个封闭式投资信托。在大危机发生时,89个公开发售封闭式投资信托向公众披露其所持有的资产价值总额约为30亿美元。 另一类20年代首次出现的主要的投资公司类型是开放式基金。有时也被称为波士顿型投资信托。虽然在

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

内容提要: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 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在美国约8 000家商业银行中,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还不足10%,资产不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在全美共有5 000多家。在美国,由于银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每年都有一些中小银行被兼并重组,一些中小银行被关闭,但同时也会新增一些中小银行。目前,信贷业务依然是美国中小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社区银行对比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的社区银行相似,规模普遍较小(多数资产不足10亿美元),在所属的区域内通过低成本的分销工具为客户提供基本简单的金融服务。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以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将存款作为贷款资金;并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但是,它们又有着不同点。美国的社区银行既不是开发银行,也不是政府的福利机构。因此,它们不会提供有政府导向性的业务;不会在政府机构的影响下经营;不会优先运作基础设施的项目;不提供特许的利率;也不会把社会的目标置于银行的财务目标之上。一般来说,虽然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然而一家银行的规模大小并不是银行赢利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根据美国的情况,赢利性最好的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相当于国内杭州、南京以及大连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银行(相当于葫芦岛、焦作以及马鞍山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令人惊讶的是,最稳定(亏损企业百分比最小)的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 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征 2·1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 组织构架美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实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的、立体的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通过下设的风险审计委员会对全行的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也建立另一套风险体制框架,实行风险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设立对业务风险进行控制的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管理,这些部门对首席执行官负责。美国中小商业银行银行实行风险集中管理体制,风险控制在总行层面实现集中化管理,总行对所有风险都具有强大的监控能力。即使像住房抵押贷款一类的零售贷款也实现了由总行集中审批。美国各中小商业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日常风险管理工作,对所有风险管理人员实行“垂直管理”,业务部门所需要的风险管理人员由风险管理部派驻,派驻人员可参与业务经营的整个过程,并与业务部门共同承担责任。贷款风险管理委员会不负责审批贷款,只负责贷款风险监测。贷款的审批按照相互制约的原则进行,单人无法对贷款业务进行决策。对信贷审批的授权主要考虑两个因素:职务高低、业务性质(如批发业务与零售业务就不同)和个人经验。风险管理派驻人员具体负责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这些人员直接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但对与风险有关的业务决策有发言权,可对风险进行实时控制,寓风险管理于业务经营过程之中。 2·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拥有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监测 技术科学的分析是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分析工作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管理工具。普遍使用的信用分析系统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在线信贷文件系统,既支持对客户信贷文件的管理,又支持对贷款的在线审批。在线信贷文件系统包括最近为客户量身定做的关系方案;客户经理的最新任务;客户详细信贷文件,其中包含客户信用的历史记

世界银行的发展历史

银行的发展历史 一、世界银行的发展 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Banca,其原意是长凳、椅子,是最早的市场上货币兑换商的营业用具。英语转化为Bank,意为存钱的柜子。在我国,“银行”之称谓有着非常深远的文化含义,“银”代表的是货币,而“行”则是对大商业机构的称谓。把办理与银钱有关的大金融机构称为银行,最早见于太平天国洪仁轩所著的《资政新篇》。 1580年,威尼斯银行成立,成为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随后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以及德国、荷兰的一些城市也先后成立了银行。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银行得到了普遍发展。 最早出现的按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银行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 1844年改组后的英格兰银行可视为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的鼻祖;到19世纪后半期,西方各国都相继设立了中央银行。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区性的银行组织,如1930年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1945年成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1956年成立的国际金融公司、1964年成立的非洲开发银行、1966年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等,银行在跨越国界和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作用。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史

中国的第一家民族资本银行是1897年5月27日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 1905年清政府成立户部银行是中国最早的国家银行,1908年2月,户部银行又改称“大清银行”(也叫“京师总行”)。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民国成立,大清银行经孙中山先生批示,改称“中国银行”,总部设于上海。民国时期,中国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交通银行合称中国四大银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银行进行了全面整顿,在1948年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基础上,先后于1951年成立农业合作银行,1954年10月1日以原交通银行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其后,又将包括中国银行在内所有银行并入中国人民银行,使后者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于一身,成为大陆地区唯一的银行。 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采取了多项举措,使国内银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措施,包括: (1)恢复了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新办了工商银行, 使工农中建成为中国的四大国有专业银行。 (2)新办了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 (3)向深圳、广东、福建、上海四地政府发放了银行牌照,由当地政府主持创办深圳发展银行(1988)、广东发展银行(1988)、兴业银行(1988)、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992)。 (4)向招商局集团、中信集团、光大集团、首钢集团四家国有企业发放了银行牌照,开办了招商银行(1988)、中信实业银行(1988)、光大银行(1992)、华夏银行(1992);打破了银行由国家创办的垄断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