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日本战俘在西伯利亚

日本战俘在西伯利亚

日本战俘在西伯利亚
日本战俘在西伯利亚

日本战俘在西伯利亚:第一个冬天5万人死亡

日本和俄罗斯是世界上两个重要国家,多年以来两国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系列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切是后来决定将日本战俘从各个工矿企业撤回、将他们……遣返回国并且逐步关闭战俘劳改营的原因。日本和俄罗斯是世界上两个重要国家,多年以来两国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系列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从苏联继承了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中就包含了日本战俘问题。本文以近年来俄罗斯解密档案材料以及从苏联劳改营生还的当年日本战俘的见证和回忆及其他相关文献为根据,解读日本战俘为战后苏联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集结在苏联远东边境一带的苏联红军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远东第二方面军 150多万军队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等地的日本关东军发起了突然袭击。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在整个远东对日战役中,苏联红军击毙日军共计8万多人,俘虏日军约60万人。

苏联方面没有做好接收日本战俘的准备

被拘押在中国东北临时战俘营里的日本战俘被分期分批地押送到苏联境内。日军战俘总数为60万人左右,其中大部分战俘被安置到苏联的远东和东西伯利亚,由于铁路和公路交通运输工具匮乏,除特别重要的战犯和一部分战俘是乘火车前往苏联的之外,不少战俘是徒步离开中国东北临时日军战俘营。还有一些战俘被安置到哈萨克地区以及顿河流域的坦波夫州等地。

负责接受并管理日军战俘的苏联机构是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战俘和拘押人员事务管理总局,该局最初是为了管理被俘的波兰官兵而于1939年9月19日成立的。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战俘和拘押人员事务管理总局下设战俘营管理局,战俘营管理局下设各劳改所,每个劳改所主要管理人员有所长1名,劳动主任1名,政治部主任1名,军医官1名。这些机构负责战俘的生活起居、劳动培训、劳动分配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

进入各劳改所之后,劳改所所长命令对战俘们实行为期3周的检疫隔离,按照战俘们各自的房号有序地去浴室洗澡,浴室就在院子里。洗澡之前,战俘们必须将头发、腋毛等毛发全部剃光,将衣服脱下捆好放入干燥炉里消毒杀菌。在战俘们度过了检疫隔离期之后,就开始做劳动准备了。战俘们必须做的另一件事情是接受苏方人员

的讯问,看其有无反苏反共的劣迹,一旦发现有战俘从事过反苏反共的活动,这些战俘就立刻被转到专门的战俘惩罚收容所接受惩罚。

笔者有幸在俄罗斯学术杂志《历史档案》2006年第1期找到了一份1945年9月4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滨海边疆区局副局长季姆琴科中校、战俘事务处处长凯达洛夫中校联合署名的《关于滨海边疆区接受日本战俘准备工作的情况材料》,这份文件为我们披露了当时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在检查了苏联滨海边疆区的准备工作之后得出的结论:“通过检查,我们确认:上述厂矿企业接受战俘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糟糕,而很多单位甚至都没有着手去准备。一些单位的负责人把准备工作看得过于简单,总认为可以将战俘放到荒野之地,由他们自己动手去修建包括住所、厨房、厕所在内的一切必要设施。”

第一个冬季夺走了大批日本战俘的生命

没有住处,日本战俘只得被迫在窝棚、帐篷和不适合居住的简易房里过冬。到了1946年1月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日本战俘的住房情况仍然没有改观,这一点可以从一份解密档案文件《1946年1月17日第15号战俘营管理局局长布尔特少校致联共(布)红军工作委员会书记利亚基舍夫同志的信》中得到证实:“第15号战俘营管理局所属的各个战俘劳改所对冬季仍然是准备不足。党和政府要求战俘劳改营的领导人必须完成一个主要的任务:保持在1945年冬季至1946年开春这个时期战俘人员定额不减员。但是,在现有的战俘生活条件下,在各个厂矿企业及其领导人对这件事漠不关心的态度下,我们无法完成这些指示……尽管战俘劳改营不止一次地向滨海木材采运企业提出过要求和警告,但是,除了极少数例外,住房情况仍然一如既往不符合要求。”当年的日军战俘、后来被从苏联劳改营遣返回国的清水芳夫在多年之后回忆了当时的住处情况:“我们被装上了…闷罐?火车,从西伯利亚出发,最后被遣送到设在拉达的第118战俘所,就在莫斯科东南400公里的坦波夫城附近。那时已经是昭和21年1月(即1946年1月――笔者注)。在那里,我们住的是半地下式的窝棚,一直住到那一年的8月,这些窝棚是几年以前建造的,窝棚里的柱子是整根原木,已经被手垢弄得黑亮黑亮的。”

日本战俘们被迫住在窝棚和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过冬,而这样的住房显然难以抵御严寒的侵袭。苏联劳改营当局给日本战俘发放了棉袄和毡疙瘩,一直穿到第二年春天,由于冬季多暴风雪,所以棉袄很容易湿透,而毡疙瘩沾上雪也容易湿透,又没有备用的冬衣可以替换着穿,所以需要每天晚上送到干燥室烘干。从事伐木劳动的日本战俘的日子要稍好一些,因为他们在收工的时候每人可以扛一根粗大的白桦劈柴回去烧炉子取暖。在工地上一般都吃不上热饭,喝不上热水。为了防止有人困乏睡着了被冻死,战俘们彼此之间时常会互相招呼几声。由于刚刚踏上苏联的土地,还远不适应

苏联的严寒气候,大批日本战俘在第一个严寒的冬季就失去了生命。

那么,在第一个冬季,究竟有多少日本战俘死掉了呢?根据官方统计的数据,总共有55000名日本战俘死掉了。加川治良退休前是一名公司职员,当年被关押在西伯利亚茨塔沃战俘所,多年之后他回忆了当年在西伯利亚茨塔沃战俘所掩埋因疾病和饥寒而死掉的日本战俘的情形:“西伯利亚茨塔沃战俘所,据说关押了将近1500人。一个冬天过去,据说就有500多人死于疾病和饥寒,因此,凡是在西伯利亚呆过的人,都习惯用…地狱?一词来形容这里的营地……因为死亡人数太多,那位担任所长的苏联军官被追究责任,也给送进了劳改营。他的后任是一名文官,营地的状况渐渐有了好转。”

在苏联境内日本战俘主要从事哪些劳动

日本战俘在苏联境内主要从事哪些劳动?让我们以苏联远东地区的日本战俘的情况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俄罗斯学者指出:“将日本战俘安置到远东地区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他们在劳动消耗最大、体力劳动最繁重的国民经济领域和部门――比如有色金属、煤炭、采矿、林业、渔业部门从事劳动,而这些部门人力资源严重匮乏。但是,由于滨海地区大多数重要企业接收日本战俘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好,所以根据联共(布)滨海边疆区委的专门决议,战俘们也被分派到当地的工业企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交通运输部门以及建筑部门去劳动。”

1945年9月4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滨海边疆区局副局长季姆琴科中校、战俘事务处处长凯达洛夫中校联合署名的《关于滨海边疆区接受日本战俘准备工作的情况材料》,详细地介绍了滨海边疆区日本战俘的分配情况:“确定将日本战俘分别安置到如下单位:滨海煤炭联合企业,25000人;森林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的木材采运企业,18000人;建筑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12000人;苏联交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5000人;国防人民委员部军事工程部下属企业,8000人;有色冶金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2000人。”尽管这份文件只是讲述了苏联的一个行政区――滨海边疆区分配、安置日本战俘的情况,但是从这份文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战俘在苏联劳改时的主要工作场所是:矿井、矿场、木材采伐加工厂、工程建筑工地、石油加工厂、石油工业企业建设托拉斯、铁路和公路等。

俄罗斯学者列昂尼德?姆列钦指出:“战俘被用来干重体力活――下矿井、伐木、搞建筑、铺公路。莫斯科大概是将这种劳动当作是对战争期间所遭受的损失的一种补偿。”1950年5月24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呈交给斯大林的一份关于战俘问题的报告也记载道:“为关押战俘,共修建了267个战俘营,下设2112个战俘所、392个工作队和178所专门医院……从1945年开始在苏联国民经济中大规模使用战俘从事

劳动……大量的战俘被安排到苏联煤炭工业领域工作,开采煤炭,修建和重建矿井,还被安排兴建新的重工业企业――符拉迪沃斯托克拖拉机制造厂、车里雅宾斯克和外高加索冶金联合企业、阿穆尔钢铁厂……战俘参与修建了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参加了改造和重建苏联各地区公路的工作,参与兴建了一批水电站……战俘占这些工程工人总数的40%―90%……”

战俘劳动,自然不同于平常的自由人的劳动。作为具有特殊身份的群体,战俘劳动有着一套特殊的运作规则和程序,一名日本战俘在被遣返回国几十年后对当年的劳动经历作了回忆:“每天到劳改所外面的工厂去劳动……早晨 6点钟出工时,所长、劳动主任、军医和战俘大队长都到门口监视……冬天早上 6点钟,天还没有亮,战俘们列队由大门口一个队一个队地往外放,每5人一排。经带队卫兵点好数,即领队出发……出工的战俘必须完成任务,如故意怠工则扣减食物、罚关禁闭;如屡教不改者,则被编入惩罚小队……我们小组担任建筑煤矿工人宿舍的劳动任务,工地四角岗楼有卫兵监视……我在现场开卷扬机,午餐由所里带来干粮,在工地上自己料理。”

日本战俘为苏联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日本战俘不仅在苏联的工矿企业劳动,而且还为苏联的一系列城市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比如,阿穆尔河上的共青城,是阿穆尔河下游的河港,距离哈巴罗夫斯克356公里,1932年来自苏联四面八方的共青团员们开始创建这座城市。多年之后,人们才清楚:建设这座城市的不仅有当初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共青团员志愿者们,而且还有1945年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之后被押解到苏联的日本战俘,也就是说日本战俘为这座共青城的建设也付出了自己的劳动。一份统计材料表明:有9000多雇佣人员参加了这座城市的工程建设,此外有 39400名日本战俘参与了这座共青城的建设。

同样,日本战俘在哈萨克斯坦的城市建设中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第一批日本战俘于1946年10月5日抵达哈萨克斯坦,最后一名日本战俘在1949年8月离开哈萨克斯坦。在这期间,日本战俘建筑了1500多座居民楼和大型工厂。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日本战俘居住在潘菲洛夫大街与阿雷奇娜娅大街交会处专门搭建的简易窝棚里,而他们为阿拉木图不仅建筑了一座座居民楼,而且还建筑了科学院大楼、科学家之家大楼、原哈萨克内务部大楼、旧机场,此外他们还建起了阿拉木图重型机器制造厂和电车场,所有这些工程和建筑物至今仍在装扮着阿拉木图。

日本战俘参与苏联原子弹工程建设

此外,日本战俘还在极其特殊的工作场所工作,俄罗斯学者阿纳托利·斯米尔诺夫

披露了相关情况:“战俘们在车里雅宾斯克州建筑地下工厂,也就是所谓的车里雅宾斯克―40工程,这个工程是用来制造原子弹的……作为特殊定额人员,战俘们无权随便越出工程工地一步,荷枪实弹的苏联士兵严密地监视着他们……1949年7月底,在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爆之前的一个月里,苏联政府下达了一个指示:参与了与制造原子弹相关的重要特殊工程建设的各类战俘和犯人都应成为幽灵……车里雅宾斯克―40工程、阿尔扎马斯―19工程一结束,包括日本战俘在内的一大批参与了工程建设的战俘就被分别疏散到科雷马等偏僻地区,他们被禁止向别人提起他们是谁,又是怎么来到此地的。由于他们没有任何的书面文件证明材料,所以无法结婚,更无法生育小孩,因为无法登记。而他们的亲人们也不清楚他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去了哪里,就仿佛蒸发了似的。后来,经过交涉,尽管给他们开出了证明文件,但是他们无权随便离开当地。”俄罗斯学者谢尔盖?西加切夫也指出:“确实,1949年7月苏联部长会议做出了一个决议,根据这个决议,参与了特殊工程劳动建设的各类战俘和犯人不能回家,而是被押送到了科雷马,其目的是为了保守国家机密。在那里,他们确实不是被关押在带有铁刺的铁丝网里,但是他们的身份已经是被流放的雇佣者……此外,很多战俘在劳动的过程中遭受了辐射,当时缺乏防护工具。”

“日本战俘干活非常卖力”

苏联劳改营当局以及日本战俘营所在地附近的苏联居民对日本战俘的劳动表现是如何评价的呢?当年日本战俘劳改营看守鲍里斯?彼得罗维奇叐斯维里多夫的评价是:“日本战俘在泥炭开采场工作,干活非常卖力,从不偷懒。”曾经研究过许多有关日本战俘问题档案材料的俄罗斯观察家日尔诺夫也指出:日本战俘工作勤奋、认真、组织纪律性强,“日本战俘的工作效率要比苏联工人和苏联囚犯好得多,因此在很长时间里苏联都不太愿意释放这些日本战俘回国。”

而列昂尼德喰姆列钦提出了不同意见:“日本士兵有服从上级的习惯,但是战俘的劳动效率不高。经济学家们的秘密统计结果表明:战俘营是亏本经营。因战争而破产的苏联根本无力养活这么多日本战俘。”俄罗斯学者卡拉曼和休科夫斯卡娅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日本战俘的劳动不仅效率不高,而且是亏本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劳动场所缺乏相应的准备,劳动的安排和组织工作做得不好;第二,劳动工具和劳动材料匮乏,有时甚至就根本没有劳动工具和劳动材料;第三,战俘们缺少专业知识,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第四,战俘们由于吃不饱以及不能适应严寒的气候而体质下降、生病。这一切是后来决定将日本战俘从各个工矿企业撤回、将他们……遣返回国并且逐步关闭战俘劳改营的原因。”

日本战俘在中国

欢送日军俘虏大会上,八路军战士在唱歌 抗战期间到底有多少日军被俘? 日本士兵向来以难被俘虏著称,抗战期间有多少日军被俘虏众说纷纭。中共对外公布的战报有过俘虏日军人数的统计。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一共俘虏日军6213名,另有746名日军主动向共军投诚。被俘日军总数为6959名。但1944年10月的统计数字显示,八路军、新四军俘虏日军约2400人。还有常见的研究数据称,1940年主动投降的日军人数仅占当年俘虏日军人数7%,1942年为18%,1943年增到48%,到1945年主动投降日军比例升至125%。 而国军俘虏了多少日军还没有完整的统计资料,在一些战俘收容所和大战役之后有零星的数据。 国民党方面设立过两个日本俘虏收容所。第一日本俘虏收容所位于西安,后迁宝鸡,从1939年到抗战结束,第一日本俘虏收容所共接收“日本战俘500余人”,其中大部分还是“八路军俘虏的日本兵”——1939年以前八路军没有形成战俘管理制度,日军战俘上交国民政府。

图注:第三次长沙会战后被俘虏的日军士兵 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始建常德,后设在贵州镇远县,1944年后又迁于重庆。该所的日本战俘“通常是500余人,最多时达到700余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1943年7月视察时统计,“自从1937年7月镇远收容所开始收容俘虏以来,总计收容603名俘虏,其中有约150名俘虏死亡。”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的重庆分所大约关押过约400人。 作为对外公布的战报,国军公开的数字也肯定有夸大。据称,台儿庄战役俘虏日军719人,第三次长沙会战俘虏日军139人,印缅远征军俘虏647名日军,湘西会战俘虏247名日军。这还不包括一些小规模战役俘虏的日军数量。 相比于中共军队宣称俘虏的近7千人,即使把国军两个战俘收容所的俘虏人数和战报中俘虏人数相加,大约也才2600人左右,远远低于中共军队俘虏的人数。 而日本方面的数据,跟国军数量较为接近。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说,“随着遣返输送的进展,由中国政府方面和共军方面(极少数)移交的俘虏,1946年5月末的数字为:陆军1212名,海军40名,商民106名,共计1358名。另外,从延安返回日本的战俘约300人,200余名俘虏死在国方战俘营中。”可见日本方面的数据只有不到2000人。不过冈村宁次统计的仅仅是日军士兵,不包括随军家属、役夫,还有不少的韩国人、台湾人和琉球人,部分已加入八路军的日本战俘也没统计进去。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山西平型关伏击日军部队,击毙日军1000余人。这是中日全面开战以来中方取得的第一次完胜,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不过,这场战斗中却没能俘虏一名日军士兵。

日本战俘在西伯利亚

日本战俘在西伯利亚:第一个冬天5万人死亡 日本和俄罗斯是世界上两个重要国家,多年以来两国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系列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切是后来决定将日本战俘从各个工矿企业撤回、将他们……遣返回国并且逐步关闭战俘劳改营的原因。日本和俄罗斯是世界上两个重要国家,多年以来两国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系列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从苏联继承了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中就包含了日本战俘问题。本文以近年来俄罗斯解密档案材料以及从苏联劳改营生还的当年日本战俘的见证和回忆及其他相关文献为根据,解读日本战俘为战后苏联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集结在苏联远东边境一带的苏联红军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远东第二方面军 150多万军队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等地的日本关东军发起了突然袭击。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在整个远东对日战役中,苏联红军击毙日军共计8万多人,俘虏日军约60万人。 苏联方面没有做好接收日本战俘的准备 被拘押在中国东北临时战俘营里的日本战俘被分期分批地押送到苏联境内。日军战俘总数为60万人左右,其中大部分战俘被安置到苏联的远东和东西伯利亚,由于铁路和公路交通运输工具匮乏,除特别重要的战犯和一部分战俘是乘火车前往苏联的之外,不少战俘是徒步离开中国东北临时日军战俘营。还有一些战俘被安置到哈萨克地区以及顿河流域的坦波夫州等地。 负责接受并管理日军战俘的苏联机构是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战俘和拘押人员事务管理总局,该局最初是为了管理被俘的波兰官兵而于1939年9月19日成立的。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战俘和拘押人员事务管理总局下设战俘营管理局,战俘营管理局下设各劳改所,每个劳改所主要管理人员有所长1名,劳动主任1名,政治部主任1名,军医官1名。这些机构负责战俘的生活起居、劳动培训、劳动分配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 进入各劳改所之后,劳改所所长命令对战俘们实行为期3周的检疫隔离,按照战俘们各自的房号有序地去浴室洗澡,浴室就在院子里。洗澡之前,战俘们必须将头发、腋毛等毛发全部剃光,将衣服脱下捆好放入干燥炉里消毒杀菌。在战俘们度过了检疫隔离期之后,就开始做劳动准备了。战俘们必须做的另一件事情是接受苏方人员

战俘营的经济组织 中文版

战俘营的经济组织 雷德福德(R.A.Radford),英国军官,曾参加二战。1943年被纳粹俘虏,并被关入战俘营。1945年获释,回到英国后撰写了本文,对战俘营中的经济活动作了生动的描述。 一.导言 即使考虑不寻常的经济环境,一座战俘营影射出外部世界的社会制度、观念和群体习惯也非同凡响。战俘营中的社会绝非寻常,但又异常重要。由于事关当下及此后的生存状况,战俘营组织及个中政治对战俘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但这丝毫不影响战俘营的一般性。没有人会搪塞说,战俘营的事件仅对特殊的战俘营是重要的,人们对其的兴趣转瞬即逝。相反,战俘营相当重要,小小战俘营可谓见微知著的典型,相比鼓吹、夸大战俘营的重要性,低估它的意义带来的价值扭曲要大得多。人世间发生的事情关键都在于实践,而衡量事件对直接相关主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则须置入彼时此处的重要性标准加以考量。战俘们一方面会觉得,诸如罐装肉是否直接分发给人,还是集中加热过再分发等此类“鸡毛蒜皮”事情重要异常,另一方面却也没有忘却《大西洋宪章》1的重要意义。 经济活动是社会组织的一个侧面,同群体生存的其他方面一样,任何战俘营中均可发现其踪迹。事实上,一个战俘物质享受水平的显著提高,不是依靠自身努力攫取生活必需品,或甚至奢侈品,而是通过商品、服务交换的经济活动加以实现。对于战俘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尽管交易规模很小,个人生活需要和愉悦也仅体现在诸如香烟、果酱、刮胡刀片、信纸等“微不足道”的商品上,但即使对已有三个月牢狱经历的战俘来说,理解个中产品需求的迫切性亦是相当困难,所以他们绝对不会是在“逛商店”。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强调,经济活动之于外部世界的重要性相比于战俘营社会要大得多。这里几乎没有生产,正如前述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获得与战俘本身的努力并不相干,关键问题在于交换和交换的媒介。战俘营当然不能和充斥熙熙攘攘小贩的街道市场相提并论,却也绝非就是一家人围着饭桌进行惯常交易那么简单。 当然,诸如娱乐、游戏、文学理论旨趣及谈论“其他世界”等等,对正常社会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确实比战俘营社会要大得多。但是,若是由此也低估经济活动在战俘营的重要性,那则是大错特错了。每个人都得到大致等量的生活必需品,个人偏好通过交易得以表达,舒适感也得以增加。所有人都曾参与过交易这或交易那,而大多数人更是经常进行交易。 虽说,战俘营提供了简单经济的生动范例,它也许可以替代教科书所钟爱的鲁宾逊·克鲁索式经济,也可以简洁地呈现某些有趣且富于启发的经济假说,但本文认为其主要的意义却在社会学领域。实际上,在一个全新社会中,观察经济制度和习俗的成长过程非常有意思,这个社会足够小并且简单,细枝末节难以遮蔽基本模式,失衡亦不能遮掩系统运行规律。但根本兴趣还是在于这种经济生活的普遍性和自发性,它的形成并非出于自觉的模仿,相反却是对即刻需求和处境的回应。战俘营组织和外部组织的任何共同之处,都源自类似刺激引发了相同的反应。 以下的讲述力求简明扼要记述关键要点,同时又尽量易于理解。笔者曾身处的集中营名叫奥弗雷格2,这种“工作由监狱当局付酬”的经济并不复杂。通常,战俘营关押的战俘人数在1200至2500之间,他们都被关在一个独立而互通的平房里,每幢房子里大约有200人。每个小平房构成战俘营组织中的一个小群体,而平房内部又以房间为单位自愿联合,组成同吃同住的基本团体。 个人之间,各种消费品和服务的交易很活跃。大部分的食物交易都是以香烟或其他食物为媒介,香烟也就从普通物品上升为货币。货币存在但不流通,只有在偿还赌债时使用,食堂中也只有少数物品可用它们来交换。 我们的供给监管当局和红十字会提供的食物配给(后者占大部分),内有罐装牛奶、果酱、黄油、饼干、罐装牛肉、巧克力、糖等等,当然还有香烟。分配到个人的供应品都均等,且定期分发。也有内装衣物、卫生用品和香烟的私人包裹,由于物件不同,“邮差”行为又反复无常,个人所得物品供给也就不再同一了。所有这些物品都成为交易和交换的对象。 1又称《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1941年8月9—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东北部的纽芬兰阿根夏湾的美国军舰奥古斯塔号上举行会晤。8月13日发表了联合宣言,宣扬英美两国的共同目标和原则,主要内容共8条——译者注 2奥弗雷格(Oflags),是战时关押美国军官的集中营之一。——译者注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目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目(暂定) 第一单元:现代经济学方法论 1、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2、周其仁:“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3、阿尔钦:“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学” 4、丹尼尔.贝尔:“经济论述中的模型与现实” 第二单元:经济运行的一般过程 5、里德:“铅笔的故事” 6、雷德福德:“战俘营的经济组织”。 第三单元:知识、信息与人类行为 7、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8、斯蒂格勒:“信息经济学”。 9、阿伦.杨“递增报酬与经济进步” 10、亚当.斯密:《国富论(节选)》。 第四单元:新制度经济学 11、张五常:“关于新制度经济学” 12、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 13、科斯:“企业的性质” 14、科斯:“社会成本问题” 15、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 16、阿尔钦、德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 第五单元:经济学的性质、范围和边界 17、凯恩斯:“我们孙辈的经济学”。 18、兰格:“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理论”。 19、赫什拉弗:“扩张中的经济学领域”。 20、贝克尔:“观察生活的经济方式”。 经济学基础教材简介 一、入门教材:人大版《经济科学译丛系列》 1、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88元。梁小民教授翻译。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 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

被宽大的日本俘和被处决的242名国民党高级将领

被宽大的日本战俘和被处决的242名国民党高级将领[转] 1062名日本战犯中,1017名分批释放,只有40名罪行严重的分别判处8—20年有期徒刑,没有一个判死刑。” 抗日战争时期对日本战俘的改造与中国共产党的人权保障政策争取人权和实现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的奋斗目标之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人权的法规条例,如《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冀鲁豫边区保障人民权利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晋西北保障人权条例》等等。在中国共产党颁布的这些保障人权条例中,就人民的居住行动自由、抗日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生命财产安全等项内容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①中国共产党不仅注重保障人民的人权,而且在对日本战俘的优待和改造方面,也体现了共产党人尊重人权的精神,这在人权史上留下了值得回顾的一章。 现在网上许多人对优待日本俘虏很不理解,甚至唧唧歪歪,这是对党思想工作不了解所致。。。 共产党的思想工作,绝对是最好的,任何人只要被俘虏,经过思想改造,党绝对可以做到使其坚定站到自己一边来,这是毫无疑问的,,, 不管是国军,伪军,还是日本鬼子。。。 在抗日时期就有日本俘虏组成的反战同盟,教授我军军事知识,甚至直接参加了对日寇的作战,许多人立下功绩,甚至献出生命。。。比如我空军军最早的飞行员就是在原日本战俘的帮助下训练的。。。

抗战结束后,共产党大约有3万日本战俘,经过改造,培养了大量的左翼力量,成为共产主义的同情者,甚至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回国后,这些人成为日本左翼中坚力量,坚决的打击日本右翼势力,培养了大量日本亲华力量。我们许多耳熟能详的日本人,都是毛泽东的粉丝。。。 使日本政府始终不敢小窥中国的影响力。。。 这些日本战俘用行动洗刷着自己的罪孽,为自己在中国所犯的不可原谅的罪行赎罪。。。。 党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的力量消灭自己人 1949年后,党进行了一场镇压反革命的运动,这些被杀、被关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几乎全部参加抗日战争,其中不少高级将领都是抗日名将,民族英雄。被杀242名民国高级将领中,,其中上将与辛亥元老5名、中将 78 名、少将159名。 上将与辛亥元老 1、何海清辛亥革命元勋(1875--1950)上将 1950年处死。 2、宋鹤庚辛亥革命元勋(1883--1952)上将。1952年死刑。 3、夏之时辛亥革命元勋(1887--1950)1950年枪决。 4、邓玉麟辛亥革命元勋(1881--1951)1950年处决。 5、宋鹤庚字皋南,护法健将1883年生,1952年死刑,立即执行。” 中将

日本91岁侵华老兵在卢沟桥上下跪谢罪

日本91岁侵华老兵在卢沟桥上下跪谢罪 日军侵华老兵91岁的本多立太郎跪在“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卢沟桥上,他身旁站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王新华(左)和《我认识的鬼子兵》作者方军。

2005年5月19日,日军侵华老兵91岁的本多立太郎在“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卢沟桥上 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 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在桥的中间,他突然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 他就是91岁的日本侵华老兵本多立太郎。他以下跪的方式,为自己在60多年前那场战争中的罪行向中国人民谢罪。 “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卢沟桥曾是出入京都,迎送客人的门户。“这里本是一块和平之地,当年竟成了战场。”在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王新华说。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事端,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此后长达8年的艰苦抗战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七·七事变’的时候,我在日本《朝日新闻》工作。日本报道说,日本军队为了保护本国国民,被迫与中方交战。有一些日本国民相信了,但也有一些人怀疑,包括我。当时

军国主义势力在日本国内很猖獗,有很多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迹象。”本多立太郎说。 本多立太郎,1914年生,日本北海道小撙市人。1939年5月应召入伍,隶属日军第15师团51连队第2大队6中队,8月被派驻到江苏省金坛县,1941年5月回国。 “我曾经杀过一个中国战俘,他被反绑着手,面对着我微笑。夕阳把他镀成金子的颜色。日军军官抡起军刀声嘶力竭地喊:‘赶快把他们都处理掉!’我哆嗦着,一刀刺进他的胸膛,他‘啊’了一声,倒在长江的浪涛里。鲜血在长江里翻腾,四处是滚动的尸体,四处是我们犯下的罪恶……” “我永远忘不了那‘啊’的一声,和夕阳里他从容的微笑。”本多立太郎说。 噩梦醒来是早晨。从1986年2月起,本多立太郎开始在日本国内演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迄今,他已巡回演讲1027次,听众累计达18万人次。 2003年5月和2005年1月,本多立太郎曾两次到中国南京谢罪。 2005年5月16日,本多立太郎第三次自费来中国谢罪。他第一次到了北京,第一次到了日本当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地方——卢沟桥。

八路军与日本战俘

八路军与日本战俘 作者:胡新民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期间,至少有千余日军被俘和投诚人员后来还成为了“日本八路”。 原载《党史博采》2015年第八期 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日本方面,还是中国方面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战绩都有所夸大。日方有学者认为,日本大本营发表的统计数字,有的“70%是为了夸耀战果而增加的水分”。关于正面战场,有中国有学者认为抗战史研究之难在于“蒋介石扩大敌方伤亡数10倍”。而敌后战场的战绩,也不断有人质疑。比如抗战的第一个胜仗平型关大捷,就有中国学者认为,“把平型关小寨伏击的歼敌数字从200夸口到3000”。 关于平型关大捷,不管有些什么评价,但它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对此概括成一句话:“八路军大败之于平型关。”(吕思勉:《中国近代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249页)不过每当提到平型关大捷的时候,不免有点遗憾,因为连一个日本俘虏都没有抓到。《剑桥中华民国史》称:“共产党人只缴获到大约100条枪,而没有抓到俘虏;日本士兵顽抗到底,幸存者破坏自己的武器,然后自杀。”当时的国民党的《委员长武汉行营的贺电》称八路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显然也是一种典型的夸大。但当时中国人的确是太想生擒一些日军俘虏了。 国共双方都千方百计地想俘获日军 平型关之战结束打扫战场时,115师副师长(实际上是政委)聂荣臻专门强调:多抓些俘虏拉到太原街上示众。但是,不但一个俘虏都没有抓到,而且好些八路军指战员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例如有一位营长背起一个半死不活的日本伤兵准备送往急救站救治,但这个日本兵刚缓过气来就一口咬掉了那位营长的耳朵。还有一位通信员在收线时发现了一个身受重伤的日军,当通信员准备为他包扎伤口时,却被那个伤兵一刀刺进腹部.......。据说当地农民抓到了一个日军俘虏,在准备押送给八路军时,却因这个俘虏疯狂反抗,被愤怒的农民打死了。115师师长

读《战俘营的经济组织》有感

读《战俘营的经济组织》有感 记得这是老师最开始推荐我们去看的文章,字不算多,却给了我不同的感觉。作者是雷德福德,一个参加过二战的英国军官,曾被纳粹俘虏进入了战俘营。他在这个战俘营的生活经历正是他这篇文章的来源。其实最开始我是很好奇的是一个被俘的人,一个军官,为什么还会那么留意观察周边的现象,甚至于获释后还写出这篇经济类文章,不过到现在我的疑问还没得到解决。 “一叶落可知天下秋”,虽然这句话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我们还是得知,从一个微小的世界去观察世界一下普遍的现象,从一座战俘营影射出的外部世界的社会制度、观念和群体习惯,非同凡响。战俘营中的社会绝非寻常,但又异常重要。经济活动是社会组织的一个侧面,同群体生存的其他方面一样,任何战俘营中均可发现其踪迹。书中说:“一个战俘物质享受水平的显著提高,不是依靠自身努力攫取生活必需品,或甚至奢侈品,而是通过商品、服务交换的经济活动加以实现。”这说明了交换的重要性。战俘从一开始的物物交换到后来出现了一般等价物——香烟,再甚至于后来的纸币——罐装牛肉马克,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有趣。中国古代产生纸币的原因:纸币最早出现在北宋,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同时纸币具有的优点:1.携带方便,古时候的钱币是用铜做的所以很重,可是现在只需要一张纸币。2。纸币对于“漂亮”这方面有很大的价值,这个纸币也有很大的收藏价值。3。古时候的钱币形形色色搞也搞不清,可现在统一了纸币就不会那么麻烦了。4。纸币中间的图案色彩丰富也让仍们忘不了这段长之又长的历史,让人们记住了只有劳动才能获得财富。而在战俘营出现纸币——罐装牛肉马克的原因也几乎大同小异,都是为了增大交易量和便利交易进行,刺激供给方和消费者,进而也是为了避免通货紧缩带来的最坏影响。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而在这里,商店(餐馆)充当了发行银行的角色。罐装牛肉马克是由食物来担保的。餐馆繁荣时,这个计划很成功,但是当战俘营遭到轰炸后,食物供给变少后,人们都不愿意把珍贵物品换成纸币,最终,罐装牛肉马克丧失了它做为纸币的作用,货币——香烟又恢复它原来的地位。而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这有点像纸币贬值,人们对于纸币的信心没有了,而纸币是由银行、国家的信誉做担保,就相当于人们对纸币背后的势力缺乏信心。食物不充足,导致商店的罐装牛肉马克系统崩溃,我觉得也是这样一回事吧。但是再后来,在战俘营又变回了物物交换香烟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也渐渐失去了,其原因是因为对于香烟的非货币性需求变得巨大,战俘都没有多余的香烟,就不愿意把香烟当货币来交换,所以,就又变成了物物交换。而在我们现实的经济社会里面,大家所熟知的一般等价物就是金银,在现在对于金银,我们不像古代那样有那么多的非货币性需求,所以在现在要想回到物物交换的时期是不大可能的。 在这篇文章里面,我还觉得对一个现象很感兴趣,那就是垄断。因为战俘营本身的性质,文中说:“中转集中营通常混乱又不舒适,人群过度拥挤,没有人知道其他人住在哪里,也没有人费神去查清楚。这个组织太小,以致不能采用交易和拍卖布告牌这种方法,私人广告是最常见的形式。因此,中转集中营中存在着多个市场。据说,从一个牢房的一端到另一端,一听沙丁鱼的价格由原本的20支烟就小涨跌了2支烟。”市场以这种方式被分割成若干块,这个也是导致垄断可

从军事经济实力看苏德战争

从军事经济实力的消长看苏德战争的成败 余章松 进入现代社会,国际竞争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影响也日渐凸现。1941至1945年爆发的苏德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说,苏德战争是在两大战场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军事战场,另一个是经济战场。苏德双方军事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对苏德战争进程的影响巨大。 一、军事经济的重要性及其界定 战争离不开经济的支持,自古如此。马克思在一个多世纪前就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比陆军 和海军依赖于经济前提。”1 列宁在一战后曾精辟地指出,“战争是对每个民族全部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o,“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谁的后备多,谁的兵源多,谁 的群众基础雄厚而能更长久地支持下去,谁就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 一战中单个士兵日耗物资6公斤,二战时就激增至20公斤。一战中,个人消费值与武器装备值在军事消费总值中大约各占50%;二战时军事消费总值中武器装备费用已升至75%,个人消费占25%。一战中,军费开支占交战国预算的40-45%,二战时则升至60-65%以上?。 “名不正则言不顺”,在进入正式探讨前我们先界定什么是军事经济。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军事经济是指国民经济的一个特殊部分,平时用以保障军事需要的战争准备,战时用以保障战争的实施。它主要包括:(1)用于军事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2)制造武器设备及其它军需品的军事(国防)工业;(3)为军队和军事工业提供原材料、燃料、动力、机器设备和有关消费品的工业和农业;(4)直接或间接为军事服务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财贸、科研、医疗卫生等部分。归纳起来,军事经济核心是军事工业,其支柱是重工业。 1o???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570页。 《列宁军事文选》,第216页。 《列宁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81年版,第586页。 《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82页。

组织工作概述

第九章组织工作概述 第一节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一、组织的含义 组织是人类社会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工厂、机关、学校、医院、各级政府部门、各个党派和政治团体,这些都是组织。现代社会就是由这样的机构组成。社会上每个人几乎都至少在一个组织中工作和生活。人们利用组织把资源集中起来,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而各种组织,尤其是无数个企业似乎在永无休止地改革、重组和再造。 两个以上的群体共同工作,就得互相协作。为了卓有成效地协作,人们必须了解各自的任务目标、责任与权限,这就需要一个能确定种种关系,便于传达各项决定的正式机构,这就是通常所讲的组织。当然,为了使这样的机构具有效率,还必须以最少的费用,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有效地运用组织中每个人的才智,来圆满完成组织的目标。因此,组织又是发挥管理功能、达到管理目标的工具。 组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释和理解。从实体角度看,组织是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由若干个人组合形成的一个系统。公司、企业、学校、医院及政府机构等都是组织。在管理过程中,组织又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协调人群活动的一切工作的总称。二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一)实体组织 组织是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这个概念具有三层含义: 1、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任何组织都是为实现某些特定目标而存在的,不论这种目标是明确的,还是隐含的,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的目

标是传授知识,培养高级人才;而一些非正式组织,它们隐含的目的就是使组织成员受到保护,满足成员在某些方面的特殊要求。 2、没有分工与协作也不能称为组织。分工与协作关系是由组织目标限定的。企业为了达到经营目标要有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和人事等许多部门,这是一种分工,每个部门都专门从事一种特定的工作。各个部门又要相互配合,采购要根据生产的需要进行,生产要“以销定产”,这就是一种合作。只有把分工和合作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效率。电影院的观众具有相同的目的,但他们彼此没有分工与合作,不能称其为组织,而电影院的全体工作人员则在工作中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实体组织。 3、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制度。这是由于分工之后,就要赋予各部门及每个人相应的权力,以便于实现目标。但同时必须明确各部门或各人的责任,只有权力而不负责任,可能导致滥用职权,同样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所以,职权和责任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必要保证。 (二) 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共同目标和任务,合理地确定组织成员、任务及各项活动之间关系,并对组织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 1、组织结构的设计。包括组织内横向管理部门的设置和纵向管理层次的划分。当组织目标确定以后,管理者首先应对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杂乱无章的工作内容进行划分和归类,把性质相近或联系紧密的工作进行归并,成立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专业化管理,并根据适当的管理幅度来确定组织的纵向管理层次,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战俘营的经济组织中文版

雷德福德(),英国军官,曾参加二战。1943年被纳粹俘虏,并被关入战俘营。1945年获释,回到英国后撰写了本文,对战俘营中的经济活动作了生动的描述。 一.导言 即使考虑不寻常的经济环境,一座战俘营影射出外部世界的社会制度、观念和群体习惯也非同凡响。战俘营中的社会绝非寻常,但又异常重要。由于事关当下及此后的生存状况,战俘营组织及个中政治对战俘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但这丝毫不影响战俘营的一般性。没有人会搪塞说,战俘营的事件仅对特殊的战俘营是重要的,人们对其的兴趣转瞬即逝。相反,战俘营相当重要,小小战俘营可谓见微知著的典型,相比鼓吹、夸大战俘营的重要性,低估它的意义带来的价值扭曲要大得多。人世间发生的事情关键都在于实践,而衡量事件对直接相关主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则须置入彼时此处的重要性标准加以考量。战俘们一方面会觉得,诸如罐装肉是否直接分发给人,还是集中加热过再分发等此类“鸡毛蒜皮”事情重要异常,另一方面却也没有忘却《大西洋宪章》1的重要意义。 经济活动是社会组织的一个侧面,同群体生存的其他方面一样,任何战俘营中均可发现其踪迹。事实上,一个战俘物质享受水平的显著提高,不是依靠自身努力攫取生活必需品,或甚至奢侈品,而是通过商品、服务交换的经济活动加以实现。对于战俘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尽管交易规模很小,个人生活需要和愉悦也仅体现在诸如香烟、果酱、刮胡刀片、信纸等“微不足道”的商品上,但即使对已有三个月牢狱经历的战俘来说,理解个中产品需求的迫切性亦是相当困难,所以他们绝对不会是在“逛商店”。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强调,经济活动之于外部世界的重要性相比于战俘营社会要大得多。这里几乎没有生产,正如前述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获得与战俘本身的努力并不相干,关键问题在于交换和交换的媒介。战俘营当然不能和充斥熙熙攘攘小贩的街道市场相提并论,却也绝非就是一家人围着饭桌进行惯常交易那么简单。 当然,诸如娱乐、游戏、文学理论旨趣及谈论“其他世界”等等,对正常社会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确实比战俘营社会要大得多。但是,若是由此也低估经济活动在战俘营的重要性,那则是大错特错了。每个人都得到大致等量的生活必需品,个人偏好通过交易得以表达,舒适感也得以增加。所有人都曾参与过交易这或交易那,而大多数人更是经常进行交易。 虽说,战俘营提供了简单经济的生动范例,它也许可以替代教科书所钟爱的鲁宾逊·克鲁索式经济,也可以简洁地呈现某些有趣且富于启发的经济假说,但本文认为其主要的意义却在社会学领域。实际上,在一个全新社会中,观察经济制度和习俗的成长过程非常有意思,这个社会足够小并且简单,细枝末节难以遮蔽基本模式,失衡亦不能遮掩系统运行规律。但根本兴趣还是在于这种经济生活的普遍性和自发性,它的形成并非出于自觉的模仿,相反却是对即刻需求和处境的回应。战俘营组织和外部组织的任何共同之处,都源自类似刺激引发了相同的反应。 以下的讲述力求简明扼要记述关键要点,同时又尽量易于理解。笔者曾身处的集中营名叫奥弗雷格2,这种“工作由监狱当局付酬”的经济并不复杂。通常,战俘营关押的战俘人数在1200至2500之间,他们都被关在一个独立而互通的平房里,每幢房子里大约有200人。每个小平房构成战俘营组织中的一个小群体,而平房内部又以房间为单位自愿联合,组成同吃同住的基本团体。 个人之间,各种消费品和服务的交易很活跃。大部分的食物交易都是以香烟或其他食物为媒介,香烟也就从普通物品上升为货币。货币存在但不流通,只有在偿还赌债时使用,食堂中也只有少数物品可用它们来交换。 我们的供给监管当局和红十字会提供的食物配给(后者占大部分),内有罐装牛奶、果酱、黄油、饼干、罐装牛肉、巧克力、糖等等,当然还有香烟。分配到个人的供应品都均等,且定期分发。也有内装衣物、卫生用品和香烟的私人包裹,由于物件不同,“邮差”行为又反复无常,个人所得物品供给也就不再同一了。所有这些物品都成为交易和交换的对象。 二、市场的发展和组织 红色:前提或条件绿色:目的蓝色:结果 1又称《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1941年8月9—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东北部的纽芬兰阿根夏湾的美国军舰奥古斯塔号上举行会晤。8月13日发表了联合宣言,宣扬英美两国的共同目标和原则,主要内容共8条——译者注 2奥弗雷格(Oflags),是战时关押美国军官的集中营之一。——译者注

看《战俘营里经济学》读后感

看《战俘营里经济学》读后感 最近的热点,都包裹着经济二字。从刘士余放狠话,到郭树清重掌证监会,体制内的金融基因突变,牵动着亿万股民的心。经济学有一种观点,就是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交易。经济学分析,往往离不开组织和人性。用薛兆丰老师的观点说;经济学分析对象毕竟是完善的市场经济。然而,各大分析师的客场观点,拿来用在还未完善的ZG,是不是有点缘木求鱼。 看完各种观点,看完大佬们分析,小编我觉得,用外国那一套经济学,用在发展的当下经济,可以说完全是南辕北辙。要解释中国现象,不能用经济学原理,建立在国情民力上措施,小编我觉得,用这篇《战俘营里经济学》,能更好诠释,什么是市场经济。 每当我听到这种观点的时候,我就想推荐他们读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非常著名,它的名字叫做《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它的作者R.A.Radford,是一位经济学者,在二战时被当作战俘投到德国的战俘营里去了。二战结束被放出来以后,写下了这篇文章。战俘营肯定不是什么市场经济,里面发生的事情、人们所遵循的行为规律,跟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差别呢?里面的世界又是不是很独特呢? 1、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战俘营里面的市场行为,是迅速地发展起来的。最开始关到战俘营里面的人,可能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的。但是他们马上就会发现,仅仅用爱心是不够的,必须发展起市场交易才能够互相帮助,也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够公平地得到他们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作者原话: 事实上,一个战俘物质享受水平的显着提高,不是依靠自身攫取生活必需品的能力,而是通过商品和服务交换得以实现的。这句话,听上去好像平淡无奇,其实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物质的总量哪怕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地产生。

(名师解析)云南省2015年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云南省2015年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35.右图为某国际组织内设机构图(局部),该国际组织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共同体D.上海合作组织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从题目中给的结构图,可获得如下关键词:“某国际组织”、“地区反恐机构”、“论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并非地区反恐机构,故A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是为了促进亚太经济合作健康发展而建立的,而并非地区性的反恐机构,故B项错误; 欧洲共同体主要目标是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签署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相互信任的协定,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D 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孙中山认为美国宪法随着文明日进,已产生不少流弊。他看到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能够“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提出政府应建立“五权分立”体制。五权各自独立,分别由整个国家的专门机构行使,使中国成为一个“庄严华丽的国家”。他又认为欧美代议制民权尚不能切实而普遍于个人,主张人民应直接享有创制法律、复决法律、选举官吏与罢免官吏的权力。他还认为,欧美大凡民权发达的国家,多数的政府都是无能的;民权不发达的国家,政府多是有能的。因此,他主张将国家大权分成人民权和政府权,即政权和治权两部分。政权应完全交给人民,治权则应完全交到政府机关之内。他将人按天赋聪明才力不同分成“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三种,前两种人可以行使治权,后一种人可以行使政权,三种人分别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缺一不可。 ——徐辉琪付建成《宪政史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来源。(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思想的积极意义。(6分) 【考点】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五权宪法”思想 【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内容,可从材料信息中获得:五权独立、由国家专门机构行使,民众民权如何行使,国家大权分政权、治权两部分。第二小问来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为:西方三权分立;我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影响;孙中山对人的资质、能力的认识以及其民主实践过程中的认知与探索。 (2)本小题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五权宪法”对西方三权分立的发展,对西方学习的深入与创新,丰富了孙中山的民权学说,也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本小题考察考生对知识的联系运用能力,考生平常多注意知识的积累、联系并理解、运用知识。 【答案】(1)内容:政府建立五权分立体制;民众有直接民权;政权与治权分开行使。(3分) 来源: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孙中山对人的资质、能力的认识;孙中山的民主实践。(6分)

2020届河南省三市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河南省三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文综历史试题 24.关于宗法制的行用范围,传统看法认为宗法制只行于大夫、士阶层,近来学者又多认为天子、诸侯亦行宗法制。 以李学勤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进而认为,庶人亦不能被拒于宗法制门外,宗法制在当时的社会各阶层(奴婢除外)普遍存在。据此可知,宗法制的行用范围 A.因众说纷纭而无法确定B.需要进行考古挖掘才能印证 C.传统看法接近历史真相D.拓展研究视角可能得出真相 25.汉代时,董仲舒、刘歆等“新儒”受到政府重视;宋代理学家则尊“孔孟”,孟子的社会地位上升。明太祖一度撤走孟子在文庙中的配享,遭大臣反对后又收回成命,但删去《孟子》一书八十五条内容,并规定所删部分“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这些现象说明 A.君主个人意志决定了儒学地位B.儒学自我调整以适应现实需求 C.儒学传承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D.孟子是传统儒家中最大的另类 26.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A.制度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世家大族逐渐丧失选官资格D.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27.明清时期不少地区出现了永佃制,即许多地主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无法直接经营土地,把土地租给佃农后,佃农有相对的退佃、转租或者典卖佃权的自由。在法律和实际生活中,佃农和田主“平等相称”,田主不得随意役使佃客抬轿,佃农对田主只行“以少事长”之礼。由此可见,永佃制的出现 A.瓦解了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B.使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松弛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D.标志资本主义租佃关系产生 28.“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散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B.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C.后者争论清楚认识到落后根源D.争论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 29.《申报》1894年8月4日报道:“中国之地虽十倍于日本,中国之人虽数十倍于日本,而中国不见甚强,日本不见甚弱,何也?以日本之能专心西法,一切政教号令皆一遵夫泰西之所为,自维新以来,寝寝乎称雄于东海,而泰西诸国亦皆喜其能拜下风也。”这种观点 A.为清廷妥协派提供了依据B.主张学习日本变法维新 C.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D.反映了国人示弱怯战心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