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刘邦说:“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本文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3、给加点字注音

卒.然临之刀锯鼎镬.虽有贲.育倨.傲鲜腆

..

肉袒.圯.上老人间不容发.

卒(猝)cù然临之刀锯鼎镬huò虽有贲bēn育倨jù傲鲜xiǎn 腆tiǎn

肉袒tǎn 圯yí上老人间不容发(fà)

二、自主学习及成果展示

(一)文言知识归纳

1.微见其意【通“现”,表现】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使……受摧折,使动用法】

4.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

5.其君能下人【居于……之下,谦逊地对待,名活用为动词】

6.臣妾于吴者【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

7.忍小忿而就大【成就,完成】

8.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立王,称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9.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都使动用法】

10. 非子房其谁全之【全:成全】 12.不称其志气【符合】

11.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疲困】 13.匹夫见辱【被】

14.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

15.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怎么】16.鬼物,亦已过矣【太】 17.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正】

18.盖亦已危矣【太】

19.句践之困于会稽【取消句子独立性】

20.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

21.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竟然】

【一词多义】

过:①必有过人之节【超过,超越】

②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错】

怪:①其事甚怪【奇怪】

②油然而不怪者【以为……怪异,意动用法】

其:①非子房其谁全之【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②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

所以:①所以微见其意者【用以……的方式】

②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的原因】

【古今异义】

⑴人情

..者甚大怀有的抱负..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⑵此其所挟持

⑶其身之可爱

..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值得爱惜⑷其君能下人

⑸必能信用

..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特殊句式】

(1)此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判断句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判断句

(3)勾践之困于会稽被动句

(4)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状语后置

(5)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状语后置

(6)而命以仆妾之役省略句、状语后置三、讨论交流,深入解析

问题一: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⑴寻人刺秦;⑵圯上受书;⑶辅汉建功。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

问题二: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指出黄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之世有隐君子者”,从人事上对“受书圯上”加以合乎情理的解释,从而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公兵法》,张良熟读兵法,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

小结: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

问题三: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

明确:⑴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⑶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

⑷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功业。

⑸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

问题四、阅读《史记?留侯世家》中的记载,通过比较、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圯上老人对张良的启发,司马迁和苏轼强调的有哪些不同

明确:司马迁《史记》着重在圯上老人赐给张良一本“读此,则为王者师”的《太公兵法》。苏轼认为“其意不在书”,其意在于:圯上老人看到张良“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深为痛惜,所以他“倨傲鲜腆而深折之”,使张良深刻体会“忍”字的重要性。授书只不过是形式,《太公兵法》要在志远才高的豪杰之士的手中,才能发挥效力。

2.根据课文的内容,讨论苏轼所提“忍”字的内涵。

明确:文中以郑伯、勾践、高祖为例,说明“忍”的内容,一定要有度量,能“下人”,二是“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则“忍”除了“忍耐”的度量外,还要有智慧,是道德的修养,也是过人的才智。

四、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一)讨论:苏轼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然而,是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忍”呢

明确:忍,作为一种涵养,经常被曲解。忍,不应该是憋在心里,窝气;因为气不顺,憋在胸中,久而不畅,则智昏;智昏,则容易失言失态。最终,忍的修养还是会失去。所以说,忍应该是主动地、积极地去“化解”。俗称:“忍字心头一把刀”,想借“忍”的字形说明“忍”的道理:“一直要忍到心头插刀,也不反抗。”其实,这是消极的态度,结果很悲哀,以彻底牺牲自己为代价,没有解决实质问题。这不是积极的态度,不可取。正因为民间的这

种错误认识,导致了许多人本可以很好地化解矛盾的,却采取了消极的态度,结果贻误了解

决问题的时机。所以,与其“忍到心头插刀”作无谓的牺牲,不如“忍化”,处事临危不惧、

当机立断,采取积极避其锐气、迂回化解的办法;学会避免正面冲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

损失,用柔化、分化等办法最终彻底解决冲突。

五、当堂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然临之而不惊卒:通“猝”,突然。

B.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教训

C.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弊:疲惫,衰败

D.非子房其谁(全)之全:齐全,完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油然而不怪者

B.(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是以百战百胜

C.必有过人(之)节且夫有报人之志

D.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其事甚怪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的一组是( )

A.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C.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第一句“古之

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一次,是因为张良虽才能有余,但却有着

不能忍耐的脾气。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而汉高祖能

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当淮阴破齐而欲白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

谁全之

1.D(D中“全”应为成全,其他A、B、C项解释均符合文中语意,为正确项)

2.C(C中两个“之”均为助词,的。A中两个“而”,前“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就;后“而”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可不译。B中两个“以”,前“以”为介词,用;后“以”为介词,因为。D中两个“其”,前“其”为代词,代“天下有大勇者”;后“其”为指示代词,这) 3.D(D中两个句子能够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符合题干要求。A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对桥上老人让张良做仆人做的事,张良却顺从一事的评价,不是“不忍”的表现。B中前一句是说富贵人家子弟的表现,与“忍”没有联系;后一句是“不忍”

的表现。C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说秦国的残酷做法,与“不忍”没有联系) 4.B(B中“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错,从文中材料可知,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是希望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因此尽管这一选项中其他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是正确的,但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无疑不符合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而题干中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A、C、D三项对文意的概括分析没有错误,答案正应是B) 5.【分析】第(1)句的关键词为“卒”(突然)、“临”(面临)、“加”(施加)、“挟”(怀有)。第(2)句的关键词为“见”(表现)、“词色”(言语和面色)、“全”(成全)。

【答案】(1)天下有一种大勇的人,能面临突然而来的意外事件不慌乱,无缘由的侮辱施加于身而不恼怒(即喜怒不反映在表面上),这是因为他心中的抱负远大,志向高远。(2)当韩信打败齐王,想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都表现在言语和面色上。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的大业呢

【相关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

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

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是

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为辅佐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

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

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高祖六年

(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

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自

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

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

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

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

教“忍”,二是留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

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

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2.拓展阅读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语出《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意思是说,对小事不能正确对待,不加以容忍,就会给自己谋求的大事带来失败。历史上有

许多面对一时的羞辱不较不怨,没有逞匹夫之勇,因而避免遭遇横祸的故事。例如:张耳

和陈余是魏国的名士,秦国灭掉魏国后,张耳和陈余隐姓埋名来到了陈县,靠在街上给人看

门为生。有一天,当地一小吏责打陈余,陈余想起身反抗,张耳暗暗踩了他一脚向他暗示,

使他接受了责打。等小吏走后,张耳把陈余拉到桑树下对他说:“以前我是怎么对你说的今

天受到一点小羞辱就忍受不了,难道想要死在这个小吏手上吗“陈余马上理解了张耳的良苦

用心。没过多久,张耳和陈余就都做了公卿丞相。当初他们如果与小吏发生争执,那就有可

能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了。

人教版《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所作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而这篇序则是通过后唐庄宗得天下又失天下的故事来来达成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文章作为一篇史论,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先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以此来讽谏北宋统治者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学情分析: 本文短小精悍,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高三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文言文基础,也有一定的利用工具书和相关资料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但出于对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考虑,需要通过一定手段来进行检测和巩固。同时对于这类论述结构相对简单完整的议论文,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但在对文章写作目的等深层次的内容理解可能还需要强化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提高通过查阅资料、工具书,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积累并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等信息的能力;学习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说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赏析、教师点拨指导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利用工具书、学案等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文体、背景等相关常识。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讨论等形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列举苏轼的《留侯论》、苏洵的《六国论》,古文运动倡导“文以明道”,唐宋八大家的史论往往从史实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以犀利的论辩、澎湃的激情让读者为之折服。 二、解题: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序言。 伶,乐工,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人擅权乱政,使后唐朝廷上下离心,祸乱不息,最终亡国。《伶官传》是一篇合传,记载了当时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的故事。 三、相关常识: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2、序,古代一般又“书序”和“赠序”。“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可以在文的前面,也可以附后,主要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也可以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或者对其中有关问题的研究和阐发。 四、讨论与交流: 1、朗读课文,正音。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文章来自: 《留侯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整理】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 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

《菩萨蛮》导学案(带答案)超实用

温庭筠《菩萨蛮》导学案 教学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唐五代词概述: 1、花间词派:以唐温庭筠、前蜀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温词秾艳华美,如簪花仕女,如富丽堂皇牡丹,“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疏淡清秀,如淡妆美人,如清新明丽芙蓉,“显而疏”,易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2、二主一相: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唐五代文人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唐五代文人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 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二、作者介绍: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三、结合注解,理解词意: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四、赏析课文: 1、概括上下片内容分析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的形象下片写了梳妆打扮的过程。这首词塑造了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贵妇的形象。 2、这首词通篇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3、感情探究: 假借写女子,实际写作者自己仕宦之途的不得意,表现自己不被重用的感慨和悲哀。 【迁移训练】 眼儿媚(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某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个人总结

XX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个人总结 为提高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努力造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健全考核机制,为铸造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我校以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为主要内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个人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个人总结一作为一名教师,本人能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现在本人对这一学期师德方面的表现总结如下: 1、在政治思想方面,本人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作为一个教师,我能忠诚于党与人民的教育视野,做到为人师表。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

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并与家长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办法、措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办法。在语文课上,我把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能和同事友好相处,小事讲风格,

大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论语·学而篇》 教学内容: (1)识记《论语》的基本知识——熟记课文前言部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能就文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录根据现实写作文。 第二课《老子》(节选)(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3)能就文中具有启示意义的语句写文章。 (4)背诵或熟读本文。 详细内容:

(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哲学方面:尊道有无,师法自然。 修身方面:返璞归真,虚静守柔。 治国方面:无为不争,小国寡民。(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 老子通过讲述曲与全等六个方面的对立转化关系,宣扬了他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和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课《大学之道》 (1)识记《大学》的基本知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详细内容: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 “三纲目”为“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条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所谓“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

第四课《采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3)分析本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技巧; (4)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效果。 (5)熟读本诗。 教学内容: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参考“学习导读”第1—3段:)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抒写士卒远征守边情景的著名诗篇。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反复表达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久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亲人;二是战争频仍,转徙不定,生活艰苦得难以忍受。同时也揭示了造成这些痛苦的

(完整版)留侯论等四篇文言文翻译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留侯论 白话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 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 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 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俗世奇人·泥人张》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配乐播放一组图片。)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一起欣赏一组图片,请大家看屏幕。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些是什么东西啊?(泥人)它们有什么特点?(栩栩如生) 这些作品都出自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现在,泥人张已经成为一种蜚声海内外的天津民间工艺品,也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它已经传承至第六代了。老师想考考大家,泥人张的创始人叫什么名字啊?(张明山)——从何而知?——同学们很细心,老师要表扬你们,因为细心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去认识这位清朝末年杰出的民间艺术家。 二、理情节,话奇事奇人。 1.听课文朗读录音,概括故事情节仿传统章回小说给课文拟题。 师:首先,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一个有趣的任务。大家看过《三国演义》或《水浒传》么?——这两部书都是我国古代章回小说的代表,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它们每一回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啊? (1)给出参照: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三国演义》第一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水浒传》第十六回) 总结特点:字数、结构相同的两句,能概括故事核心情节。 (2)师:下面,我们也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录音,同时,拿起笔来,边听边勾画圈点对于概括故事或表现人物有帮助的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然后给课文拟一个章回体题目。 生自由展示自己的题目,师点评:很好地概括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章回体题目的特点了。地点、人物、事件。 师:不瞒同学们说,老师自己也拟了一个。但是在听了同学们的题目后,有点不敢拿出来了。老师是这样拟的——贩盐商天庆馆羞辱泥人张奇艺人估衣街贱卖海张五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读了以后,老师有问题要问大家。 生读。 师:这里老师为什么开头用的是“贩盐商”“奇艺人”呀? 生:他们都是概括了人物的职业(身份)。 师:谁的地位更高。 生:贩盐商。 师:有着一手捏泥人绝活的泥人张,面对贩盐富商海张五的挑衅与羞辱,凭借自己的手艺,以公开贱卖对方泥像的方式一招制敌。这就是课文的主要情节。 2.泥人张“奇”在何处? 【原则:自主与合作结合,引导、提示与暗示并重。】 师:这篇课文的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系列小说,“俗世奇人”四个字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心目中泥人张的形象特点? 师:老师想起了一句卖牛奶的广告: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老师觉得把它变化一下用在这里也很贴切。老师说上一句,同学们看怎么接: 不是所有人——都叫(俗世)奇人。 是啊,奇人必有奇异之处,那泥人张到底有何德何能堪称奇人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他奇人特点的句段,并且要适当分析概括。可以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想好以后就可以举手。 (1)解析: ①师:嗯,有不少同学都已经跃跃欲试了。且慢,老师这里还有一关呢。老师出一个抢答题,考察同学们对课文熟悉程度,看谁反应快。请认真听题:文中有一段,作者通过旁观者的角度用了一个四字短语对泥人张的特点进行了概括,请找到它! 生:艺高胆大。 ②艺高如何体现? D8、D9:就地取材——化腐朽为神奇;单手盲捏。 隔了两丈远——距离远;核桃大小——体积小;形神兼备。 师:刚才我们一起品析了泥人张的手艺奇,泥人张还有哪些地方奇呢? 第一种假设:顺势线性引导。 ③胆大如何体现? a.文中提到海张五的身份背景是什么? (贩盐富商——有钱:在古代,食盐是政府垄断销售的特殊商品,只有少数有背景的商人才能获得贩卖的特权,由于垄断所以利润很高,故而古代富可敌国的人中,十有八九是盐商;将军义子——有势:盛京是清朝早期的首都,那里是满族人的根据地,即使清朝入关以后,这里也算作“陪都”,盛京将军地位很高,级别只比宰相低一点。) b.有钱有势的海张五出现在天庆馆时,泥人张的表现如何? 生(齐读):“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师:这说明泥人张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看待海张五的? 生:平常心。 师:一个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才能做到这种对权贵的平常心呢? 生:对金钱权势的淡泊,不迷信,不追逐。 师:这个世界,有许多人把金钱和权势当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可以说,文中的海张五就是金钱和权势的象征,有许多人对他是趋之若鹜的。但我们的泥人张却不然。他的志趣是什么? 生:捏泥人。 师:是的,我能捏好泥人,我把它当成兴趣,当成事业,当成生活,我感到很快乐和满足,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价值。 不慕权贵,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这可以算是泥人张的一个“奇”之所在。 c.当泥人张受到海张五无故挑衅羞辱的时候又是怎样的表现? 师:世上的事儿就是这么奇妙,麻烦来了,躲都躲不掉,你不理他,他却非要惹你!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泥人张摊上事儿了。 师:通常情况下,一个普通人遇到这种事儿,多数人最有可能的选择会是怎样的? 生:忍让。 师:是啊,惹不起,我—— 生:躲得起! 师:泥人张有没有这样选择? 生:没有。 师:他的选择是怎样的? 生:毫不畏惧,坚决还击,捍卫尊严。 师:泥人张对权贵不迷信,也不追逐,但更了不起的是不畏惧、不妥协!泥人张的这种表现使老师想起了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的一句名言(多媒体出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课文中谁有傲气?谁有傲骨?)泥人张虽然地位不高,但却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 ④泥人张是怎样还击海张五的?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泥人张是怎样还击海张五的。文中泥人张总共还击了几次? 生:两次。 师:哪一次对于打击海张五的嚣张气焰更为关键? 生:第二次。 师:同学们应该都很容易看出,第二次是针对海张五的一句话进行的反击。哪一句话? 生(齐读):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此处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其时其人的情感,可找一名学生(若无人主动则全班推举一人)单个读,读出其气急败坏。】师:你说贱卖都没人要,那我就贱卖一次,看看到底有没有人要!这叫以其人之言,还治其人之身。——最后谁成了最大的买主?

公开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开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任课教师:二、授课班级:高三年(5班) 三、授课时间:2013-10-29 四、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专题的必读材料之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①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八、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 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 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检查预习f通晓文意f具体研习f深入探究f吟咏背诵f课堂小结) 二、检查自读(未雨绸缪) 1、记字音 恶乎长不慊于心馁也揠苗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2、识通假 不慊于心(惬) 而勿正(证) 无若宋人然(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 戒之曰(诫) 往之女家(汝) 曾益其所不能(增) 衡于虑(横) 法家拂士(弼) 3、思异义 今日病矣(疲累,倦困) 丈夫之冠也(男子) 无违夫子(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这个) 4、辨活用 以其外之也(名作动,把……看成心外之物) 丈夫之冠也(名作动,加冠礼)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菩萨蛮》教学学案

《菩萨蛮》教学学案 靖安中学彭丽 一、教材分析 《菩萨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描写一个闺中女子起床、梳洗、画眉等一系列的动作,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它选自中国最早的一本词集——《花间集》;它的作者是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 一首好词,本身就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会被它吸引,被它感动,《菩萨蛮》就是这样一首好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内心的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学情介绍 我所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的理科生,他们在高中语文必修四曾经系统的学习过词,在选修课本诗歌部分也学习了很多词人的作品,对词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但是,大多数理科生,他们平常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看文学类的书,更别说古典诗词了,课后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与扩展,不符合语文学习一定要多读、多思、多写的要求,诗歌鉴赏能力还是相对薄弱。 从做诗歌鉴赏题目来看,通常是失分很多的一个题型。 所以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诗歌鉴赏能力很有必要。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学情介绍以及《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背诵出这首词。 “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优美的语言、铿锵的声韵、向上的精神、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能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提高学生诗歌方面的能力背诵可谓必不可少。 ②学会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理解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而且“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也是《新课标》评价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设置了教学目标二,又因为本文主题的含蓄性,所以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③在体会文本的语言、音律、情感之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热爱的民族是可悲的。所以我设置了教学目标三。 四、教法与学法 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百花齐放的语文教学模式背后支撑的基本方法还应是“诵读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这两个方法迢递千年,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所以教法我采用诵读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学法采用诵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合作探究”也是新课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由新课导入、自主诵读、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课后作业五个

山香版教师招考教师职业道德整理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2.教师职业道徳: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而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徳的总和,是调肖 教师与他人、与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逍徳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徳观念、情操和品质。它是一般社会道徳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2.教师职业道徳具体表现:忠于教冇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 3.教师职业道徳的特点: ①鲜明的继承性;②强烈的责任感;③严格的标准性: I ④独特的示范性: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是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徳的显著标志。 4.教师职业道徳的功能: (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最基本的作用:(2)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3)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4)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教师职业道徳修养:将教师职业道徳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活动,是教师职业 道徳的首要环肖。 2.教师职业道徳修养的内容:职业道徳意识修养和职业道徳行为修养。具体分为: (1)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徳理想(要求的本质); (2)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徳知识(首要环节和最初阶段): (3)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徳悄感:①职业正义感是最基本、最髙尚的道徳情感: ②职业责任感既是职业道徳行为的出发点,也是激励教师实现职业逍徳目标的动力: ③职业义务感:④职业良心感;⑤职业荣誉感;⑥职业幸福感。 (4)磨练坚强的职业道徳意志: 是否具备坚强的职业道徳意志是衡呈:教师职业道徳素质髙低的重要标志; (5)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徳信念-教师职业道徳修养的核心问题: 是职业道徳知识、情感、意志的合金,是形成职业道徳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6)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徳行为?职业道徳修养的虽一经JL的,是道徳水平髙低的客观依据,具

热门-留侯论教学设计

留侯论教学设计 留侯论教学设计范文 设计指导思想 文言文教学最难的地方在于对“言”和“文”的处理。无疑,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言”,但在如何重视“言”上,各人的理解很不一样。很多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上,以为这样才是重视“言”。自然,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需要我们把它们明确地“分离”出来,但除了这种“分离”,我们能否搞一点整体性的把握,搞一点信息筛选?事实上,信息筛选、整体把握,是驾着飞机在文本上作低空盘旋,是对“言”的充分尊重和照顾。本着这一思想,我在梳理本文(苏教版选修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四课)字词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跟文本对话,通过推理与想象,了解张良成功原因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而比较不同的文本,让“言”反复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视野。有了这种对“言”的充分重视,现代文教学的一些方法自然就能合理地使用起来,就能做到“言”、“文”结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 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3、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 逆向思维。 2、难点:比较不同的文本、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 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提问、共同解决 字词问题,同时教者也可以在自由提问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补充。提问与补充,估计更多地要涉及以下一些内容,教者最好能心中有数。 1、实词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见:通“现”,表现,显露)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受摧折,使动用法)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居于……之下,谦 逊地对待,名词活用为动词) 臣妾于吴者(臣妾: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

《菩萨蛮》韦庄导学案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第七单元第二课 《菩萨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韦庄词“明白晓畅,疏朗秀美”的语言特点。 2. 透过词句,体会情感。 3. 结合写作背景,探究主旨。 【预习导航】 1.作者简介. 韦庄(836-910),字端已,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之四世孙。他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黄巢攻占长安,他身陷兵火,弟妹失散,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后入蜀为西蜀节度使王建掌书记。唐亡,王建称帝,庄为宰相,终于蜀,谥文靖。 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 其词尤具特色,内容有男女之情、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离乱、思乡怀旧之感,风格清新明朗,与温庭筠其并称“温韦”,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之一。 2.写作背景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本词是第二首。黄巢起义后,藩镇混乱,韦庄避难江南长达十年之久。本词即是他避乱江南时所作。 3.这首词每两句换一次韵,且仄韵、平韵、仄韵、平韵,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 诵读时,遇平声韵“天”“眠”“乡”“肠”应拖长音,稍作停顿; 遇仄声韵如“好”“老”“月”“雪”等则应急促些。 4.字词解释 游人:这里指漂泊江南的人 合:应当 垆: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凝霜雪:像凝结起来的霜雪一样 皓:白 须:应 【问题探究】 1.作者表达对江南的情感是什么? 2.“人人尽说江南好”中“人人尽说”隐藏意思是什么? 1 / 2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3. 诗词从哪些方面写“江南好”? 4寄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什么 【总结概括】 【课堂练习】 《菩萨蛮》(其三) 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注】韦庄年少时曾多年流寓江南。《菩萨蛮》词共有五首,为词人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 1.词中“此度”指的是 ;“归”指的是。(2分) 2.该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课下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完成练习册作业。 3、预习下一课。 2 / 2

高中语文_刺客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导入:萧萧秋风中,一位慷慨赴死侠客怒发冲冠,临水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为之动容,秋风为之和奏。这位侠客就是荆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刺客列传》的深入研习。 好,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2 。 【学习目标】 1、赏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特点。 2、辩证地评价荆轲其人。 【学习重难点】 1、赏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特点。 2、辩证地评价荆轲其人。 【知识链接】 1、刺客心中的“义”的特征。 (1)酬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刺客最为显著的一个内在特征。刺客作为代人行刺者,往往受人豢养。假如待遇很高,这种关系往往就会被刺客视为知遇,豢养者往往被刺客视为知己,刺客往往倾全身之力甚至献身来报答这种恩情,即士为知己者死。太子丹经过田光以死相荐而得到荆柯后,“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柯所欲,以顺适其意。”荆柯受到如此隆重的“供养”,自然不能不替太子丹去勇敢地图大事——劫持或刺杀秦王。 (2)反强暴。客观而论,刺客应是一个强暴群体,因为他们采取的是暴力手段。可是,若从其动机来看,却有反强暴的意义。刺客行刺往往是出于对强者欺凌弱者的不满而激起的义愤。荆轲刺秦王就有鲜明的反强暴意味。当时秦国相对于诸侯国而言,实为强暴之国。在当时情况下,燕国确实无计可施,荆轲因自己祖国卫国也为秦所灭,出于义愤,挺身而出,为燕国一搏。可以说,他的行为具有非常自觉的反强暴的动机。 2、(1)苏轼在《留侯论》中写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3、(1).从历史背景来讲:①时燕国来说,形势可谓"危在旦夕'。②燕国无法从正面对抗。 ③秦王个人无法替代的领袖才能。④秦国大将白起曾坑杀赵国40万降卒。即使不反抗也会有很惨痛的后果。(2).从荆轲本人角度:①所谓士为知己者死②荆轲的出发点是,救民于水火,(3).从燕国应对的角度:①燕国弱小,刺杀秦王一定是最好的方法。②燕国的目的是正义、可行的,如曹沫之约。③从国家存亡角度看,在外敌入侵,生死存亡之际,有权自我救亡。(4).从活动执行来看:①荆轲的准备可谓充分,条件可谓极好②请从燕国角度,从实际环境、形势出发,从准备阶段之时间视角,甚至目的来看,这就是可取的!(5).从马克思唯物史观来看:①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荆轲所有的爱国主义,侠义精神,来源于燕赵独有的地理因素②虽然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要顺应历史趋势,但请对方辩友注意,我们不反对国家统一这一历史趋势,我们反对的是秦始皇,(6).从历史评价来看: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4、(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秦统一天下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留侯论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留侯论学案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B.卒然临之而不惊 C.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解析】A项,“见”同“现”;B项,“卒”同“猝”;D项,“说”同“悦”。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拔剑而.起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B.勾践之困于.会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D.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解析】A项,而: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B项,于:介词,在/介词,被。C项,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D项,以:和“为”连用,认为/用。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此其所以 ..为子房欤! A.观其所以 ..微见其意者 B.而项籍之所以 ..败者 C.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 D.吾所以 ..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A项,表凭借,其他三项与例句一样,均表原因。 【答案】 A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其君能下人 .. B.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 C.其身之可爱 .. D.夫持法 ..太急者,其锋不可犯 【解析】A项,古义:谦逊地对待别人;今义:奴仆,佣人。B项,古义:怀有的抱负;今义:一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二指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C项,古义:值得珍爱;今义:①天真无邪,②令人喜爱。D项,古今义相同。 【答案】 D

《菩萨蛮(其二)》导学案 老师卷

《菩萨蛮(其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知识链接】 花间词派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浓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 【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背景介绍 45岁左右时,在长安应举,适逢军占领黄巢起义长安,未能脱逃,第二年想尽办法终于逃到洛阳,后辗转浪游到江南。今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这首词是他浪游江南时的作品。《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赏析】 1、熟读诗歌,默写诗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lú)边人似月,皓(hào)腕(wàn)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2、诗歌大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