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演变

民国时期的军队(1912年至1949年) 1911年,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1912年(民国元年)7月参议院公布男女礼服,同年10月公布陆军服制,1918年(民国七年)公布海军服制等。但由于这些条例不完全切合中国国情,而没有能够全部实行。 [ 转自铁血社区h tp:/b b s exu e n e/] 民国初年,国内军阀割据,派系林立,“城头变幻大王旗”,全国军队的军服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式。但因受当时世界列强军队服装的影响,式样上大体相近,而与东邻日本的军服更为接近。自北洋练兵以来,中国军事制度上主要学习日本。当时军官、士兵一般多戴硬壳大檐帽,缀五角形帽徽,按民初国旗(五色旗)红、黄、蓝、白、黑颜色。军官常服用呢料,士兵用黄斜纹布。军官穿长筒靴,士兵打绑腿、着高腰皮鞋。官兵均配领章,采用呢制,呈长方形,将官为全金色,其余按红、黄、蓝、白、黑区分步、骑、炮、工、辎兵科。官兵均以肩章区别等级。北洋军阀政府虽制定了陆、海军服制,但执行得很乱。军服的颜色、式样和制作材料因派系不同,自行规定,极不统一。 此后的几十年间,随着兵种的增多,战场分工越来越细,军服的种类也大大增加。而社会生产的民展,纺织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军服材料质量的的改进。但总的来看,民国时期军服的式样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央军)明显好于各地方派系部队,如冯玉祥的西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等“杂牌军”。 30年代以后,国民党军队曾几次颁布服制条例办法,规定了军服的种类、亲式、颜色,材料,对于统一服制,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1936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陆军服制条例》,规定陆军军服分冬夏两季,大礼服、礼服、军常服三种。官兵均以领章表明兵种和阶级,各兵种的识别标志是:步兵红色,骑兵黄色,炮兵蓝色,工兵白色,通信兵浅灰色,辎重兵黑色,宪兵风红色,军需紫色,军医深绿色,测量土黄色,军乐杏黄色。礼服的穿戴,大礼服在国庆日、元旦日庆贺宴会时,领受勋章或参加各种典礼时,随从国民政府主席阅兵时,随从最高军事长官与国庆日、元旦日阅兵时,国家有其他大典时,举行会礼或祭奠时穿着;长礼服在竭见或迎送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时,侍从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巡阅要塞、军港、学校、兵营、舰队时,部队因典礼而举行阅兵时,就职、卸职及重要集会时,访侯或拜答外国重要文物官员时,参加军人婚丧以及祭奠时穿用;军常服在平时办公及外出,操练演习及受检阅以及战时穿用。 还规定了穿着制式服装是的佩戴,包括礼带(武装带)、肩章、领章、军刀、短剑、马刺、长筒皮鞋(马靴或皮鞋)或手套。部队番号以臂章表示。

国民政府授予将军军衔的八路军将领名单

国民政府授予将军军衔的八路军将领名单 上将:朱德1937.9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中将:周恩来1937.9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 郭沫若1937.9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叶剑英1937.9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云南讲武堂 贺龙1937.9第十八集团军120师师长。 刘伯承1937.9第十八集团军129师师长。 叶挺1938年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 宣侠父1937.9第十八集团军总参议。(1938年于陕西西安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彭德怀1937.9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 林彪1937.9第十八集团军115师师长。 萧克1937.9第十八集团军120师副师长。 少将:左权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副参谋长。 聂荣臻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副师长。 周昆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参谋长。 陈光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343旅旅长。 周建屏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343旅副旅长。 徐海东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344旅旅长。 黄克诚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344旅副旅长。 周士第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参谋长。 卢冬生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358旅旅长。 张宗逊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358旅副旅长、旅长。

彭绍辉1938年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358旅旅长。 陈伯钧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359旅旅长, 129师385旅副旅长。王震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359旅副旅长。 徐向前1937.9第十八路集团军129师副师长。 倪志亮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9师参谋长。 王宏坤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9师385旅旅长。 王维舟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9师385旅副旅长。 陈赓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9师386旅旅长。 陈锡联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9师386旅副旅长、385旅旅长。 项英1938年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副军长。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1931-1949年国民党的军衔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

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军: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 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 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张自忠、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

1946年国民党陆军军服、帽徽和肩章

1946年国民党陆军军服、帽徽和肩章和日本军衔

当时日本陆军的职务编制军衔(仅为参考): 陆军大臣——元帅、大将; 陆军参谋长——元帅、大将; 总军(1945年计划编成,未及实现即投降,相当于方面军)司令官——元帅、大将,总军参谋长——大将、中将; 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官——大将, 方面军参谋长——中将; 军(集团军)司令官——中将,

军参谋长——少将; 师团长(师长)——中将,后期多为少将 师团参谋长——少将、大佐; 旅团长(旅长)——少将、大佐, 旅团参谋长——大佐、中佐; 联队长(团长)——大佐、中佐, 副联队长(副团长)——中佐、少佐; 大队长(营长)——少佐、大尉; 中队长(连长)——大尉、中尉; 小队长(排长)——中尉、少尉; 司务长——准尉、曹长; 小队副(副排长)——曹长、军曹; 分队长(班长)——军曹、伍长; 组长——伍长、上等兵。 备注:陆军、海军元帅是荣誉军衔,是对“为大日本帝国建立了特殊功勋的陆海军大将的嘉奖”。在服饰上,元帅在着常服时佩戴“元帅章”,着礼服时与一般大将在服饰上有明显差异。(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日本决定废监军部,改设元帅府为最高的军事咨询机关。元帅府配备元帅若干人,"由日本天皇就陆海军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担任军事顾问及检阅陆海军等任务"。) 二战日本陆军的常服军衔标志,1938年以前使用肩章,以后使用领章,1943年后,士官(军官)、准士官(准尉)另加袖章。其领章、肩章的衔级表达方式一致:将官满金底,大将(上将)三颗樱星、中将二颗樱星、少将一颗樱星;佐官(校官)金边(指肩章、领章的两条长边,下同)二杠,大佐(上校)三颗樱星、中佐(中校)二颗樱星、少佐(少校)一颗樱星;尉官金边一杠,大尉(上尉)三颗樱星、中尉二颗樱星、少尉一颗樱星;士官生(军校学员,不是军衔)金边;准士官(准尉)金边一杠无星;下士官(军士)一杠,曹长(上士)三颗樱星、军曹(中士)二颗樱星、伍长(下士)一颗樱星;兵以樱星多寡区分衔级,兵长一杠无星、上等兵三颗、一等兵二颗、二等兵一颗,新兵(不是军衔)无星。边、杠用金属丝或丝线刺绣,樱星用铜制。

漫谈国民党时期的军衔

漫谈国民党时期的军衔 众所周知,国民党军队是一支各军阀的混合体,反映在高级将领上也是如此,其在大陆期间的上将的授予,更明显的揭示了这一特点。 北伐以后,蒋介石通过几次军阀混战确立了最高领袖的位置,但因为历年的混战,造成军队的极不统一,具体说来就是军队“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因而从1934年开始重新评定军衔,1935年4月开始正式授予军衔,此后所有将官都必须经过铨叙厅的铨叙才算正式将官,而此前所获得的军衔一律作废,对于担任相应将官级职务而没有经过铨叙的,也一律不能视为正式的将官。而且,为了限制高级将领的过多过滥,对各级将领,尤其是上将都有严格的员额限制,不得超编。 国军的上将分以下几种: 1.特级上将,该军衔是为蒋介石量身打造的,规定“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任为特级上将”。 2.一级上将,该军衔定额9名,均为名震一方的大军阀。 3.二级上将,该军衔均为省主席级别军阀充任,员额22名左右。 4.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该军衔专为一些资深中将但因为员额所限不能被授予二级上将所设,其员额数以陆军上将员额为限。 现在我们分别分析各级上将的派系划分: 首先,特级上将,只有一个蒋介石。其代表中央军,突出了其为国军的老大。 其次,一级上将,员额9人,1935年4月2日授予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为陆军一级上将,1935年9月6日,授予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军衔。后来,因为朱培德于1937年病故,1939年5月13日,晋升程潜为一级上将,抗战胜利后,冯玉祥、张学良退役,1945年10月5日晋升白崇禧为一级上将,1947年2月21日,晋升陈诚为一级上将。总共在大陆期间现役活着升为一级上将的军官就这12人。而他们的派系分析如下: 国民政府开始北伐时有8个军,这八个军是第一军(何应钦),第二军(谭延凯)、第三军(朱培德)第四军(李济深)、第五军(李福林)、第六军(程潜)、第七军(李宗仁)、第八军(唐生智)。这些人,可以算国民革命军的创始本钱,以后在北伐中陆续有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和张学良的东北军,还有闽系海军加入国民革命军,以后在国军正式叙定军衔时候就大体按这些山头授予一级上将,具体如下: 1.代表晋绥军的阎锡山,阎锡山时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占据山西、绥远两省地盘,有4个正规军,一个护路军、一个骑兵军,拥兵十几万,在北方举足轻重。所以当了排名第一的一级上将。 2.代表西北军的是冯玉祥,冯玉祥时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虽然西北军已经瓦解,但其余部还有宋哲元部、韩复榘部、孙连仲部和梁冠英部等20余万。占据山东、察哈尔两省并在北方有较大的潜势力,所以作为西北军精神领袖的冯玉祥被任命为第二位一级上将。 3.代表东北军的张学良,虽然丢掉了东四省,但仍拥有25个师,20余万军队。强大的军队保证了张学良在一级上将方阵中的一席。 4.何应钦,何应钦时任军政部长,是中央军名副其实的副帅,他代表中央军在一级上将方阵中占一席之地。 5.代表桂系的李宗仁,时任广西绥靖主任,虽然广西地瘠民贫,仅有5-6万正规军,但由于其反蒋坚决并在历史上任曾任北伐军四个集团军之一的总司令,也在其中占一席之地。 6.朱培德时任参谋总长,虽然其第三军是依附中央军的半独立部队,但由于其资格老,代表北伐起家的第三军,所以也被任命为一级上将。 7.唐生智当时任训练总监部总监,虽然已经失去实力,但仍作为第八军的代表被授予一

1949年后留在大陆及回归大陆的人物 国民党政要人 高管 军政要员 台湾人才(1974-1984逝世名单)

正文二:1949年后留在大陆及回归大陆的人物(1974-1984逝世名单)1974年 王泽浚(1902-1974)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四川西充人。早年入川军,历任营长、团长、旅长等。抗战时期,历任陆军第四十四军第一四九师第四四七旅旅长、第四十四军副军长兼第一四九师师长、第四十四军军长。抗战胜利后,任整编第四十四师师长、整编第二十三军副军长兼整编第四十四师师长、第九绥靖区副司令官兼第四十四师师长、兼第四十四军军长等。1948年11月战败被俘。新中国时期,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74年1月19日病逝。 谢珂(1891-1974)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河北徐水人。早年先后入保定军校和北京陆军大学学习。后历任奉军第八军代参谋长、黑龙江省国防处参谋长、督军署参谋长、东北民众救国军总参谋长等。西安事变爆发后,以东北军、西北军代表身份参加同蒋介石的谈判。后随军在山东等地参加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市人民政府委员、市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1974年2月16日在沈阳病逝。 傅作义(1895-1974)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山西临猗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入阎锡山部,历任师长、军长、第五集团军总指挥、天津警备司令等职。1930年参加阎、冯反蒋战争,任津浦线总指挥。1931年后,历任第三十五军军长、绥远省主席,参加了长城抗战和绥远抗战。抗日战争期间,历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绥远省政府主席。抗战胜利时,奉命主持热察绥三省受降事宜。抗战胜利后,任察哈尔省主席、张垣绥靖公署主任、华北“剿匪”总部总司令。1949年1月底天津解放后,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条件,率部起义。同年9月,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及水利电力部部长等。1974年4月19日在北京病逝。 卢汉(1985-1974)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云南昭通人,彝族。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入滇军,曾任唐继尧部旅长、龙云部师长。1931年后被龙云罢免军职。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六十军军长,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后历任第三十军团军团长、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等。抗战胜利时,任越南受降司令官。抗战胜利后,任云南省主席兼保安司令、云南绥靖公署主任等职。1949年12月,通电宣布云南起义,并主持了昆明保卫战,击败了蒋军的进攻。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等。1974年5月13日在北京病逝。 陈明仁(1903-1974)原国民党陆军上将。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历任团长、旅长、第八十师师长,后入陆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二预备师师长,第七十一军副军长及军长。参加了武汉会战、桂南会战、缅北会战等。抗战胜利后,率第七十一军开赴东北,曾坚守四平,与人民解放军对抗40多天。后任第一兵团司令兼长沙警备司令。1949年8月在长沙同程潜等率部起义。9月,到北京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五十五军军长、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上将军衔。1974年5月21日在北京病逝。 乜庭宾(1905-1974)原国民党陆军少将。河北景县人。1920年入冯玉祥部。

台湾国民党军衔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军: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 转自铁血社区https://www.sodocs.net/doc/2613443532.html,/ ]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 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 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张自忠、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将,如钱大钧、罗卓英等。 此外,国民政府于1934年12月对驻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职官员,颁行了一种特殊的官衔,共分三等十级,其称谓类似于清末的军官衔称:一等一级称都统、一等二级称副统、一等三级称协统,二等一级称都领、二等二级称副领、二等三级称协领,三等一级称都卫、三等二级称副卫、三等三级称协卫,此外还设有准卫一级。

国民党陆军上将金汉鼎简介

国民党陆军上将金汉鼎简介 金汉鼎是国民党陆军上将,曾与朱德元帅是同学,两人有着深厚的同窗之谊,相交甚深。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金汉鼎人物简介金汉鼎是国民党陆军上将,曾与朱德元帅是同学,两人有着深厚的同窗之谊,相交甚深。他早年加入同盟会,深得蔡锷将军的赏识,参加过云南重九起义、护法战争、北伐、抗日战争等,担任过第九军军长、军事委员会军风纪巡察团主任委员等职。全国解放后,金汉鼎受邀北上参加了国庆观礼,之后又与老同学朱德多次会面,最终于1967年病逝北京,葬于八宝山公墓。 金汉鼎人物生平早年经历 金汉鼎,云南讲武堂第1期丙班毕业。1911年参加云南重九起义,1915年在护国军第1军任职,参加讨袁战争,1917年7月任靖国军第2军14旅旅长,参加护法战争,不久任靖国军第4混成旅旅长,1920年任滇军第2混成旅旅长,1921年任滇军迤南剿匪指挥官,1922年1月任滇军代理总司令,2月兼代云南省省长,3月因唐继尧回滇被迫退出云南,1923年出走香港,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独立第16师师长,参加北伐,1927年5月任第9军副军长兼27师师长,9月任第9军军长兼赣北警备区司令,10月特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1月任第1集团军第31军军长,

并任云南省政府委员,10月部队缩编任第3军12师师长,11月兼任湘赣两省剿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参加围剿红军,1931年5月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1934年任全国禁烟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期间曾任军事委员会军风纪巡查团第1、2、4团上将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辞去军职移居昆明,后任云南省参议会参议员,云南省政府顾问。1946年7月31日国民革命政府授任周濂、李济深、但懋辛、李杜、张钫、石敬亭、郭汝栋、金汉鼎等八人为国民革命军上将(均为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投身革命 金汉鼎,字铸九,云南江川县下海浒庄贫家子也。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家中第六子,母伏氏早亡。父倾举家之力供其入私塾。宣统元年九月,考入云南讲武堂,与朱德、唐淮源等俱为丙班一队,入同盟会,相交甚笃。 辛亥重九起义,与同学少年俱参与焉。历为临安县驻军少尉排长、连长。民国四年(1915年)护国兴师,从蔡锷之第一军征川,为第一梯团二支队二营五连连长。次年,因战功擢营长。横江一役,左胯中弹,乃取牺牲者绑腿包扎,奋勇再战。二月,于纳溪之朝阳观破张敬尧之骑兵第七团,袭吴新田部,歼敌百廿余,获枪弹甚众。蔡锷甚嘉许之。 是年七月,川军围滇军于眉山。遂以朱德为前锋,汉鼎为后卫,迅捷突破,渡岷江,驻荣县。次年七月,为靖国军第二军第四混成旅旅长,屡战川军克捷,与朱德、耿金钟、项铣并称四大金刚,名震川

一个国民党军官眼中的上海“失守”记

一个国民党军官眼中的上海"失守"记 2010-01-09 07:29:55来源: 网易历史跟贴142 条手机看新闻 《档案春秋》2009年第12期 [口述者简介] 王楚英,1923年11月生于湖北黄梅县。1937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11师33旅准尉译电员,参加淞沪抗战,被18军军长罗卓英誉为“不怕死。会打仗的娃娃排长”。1939年考入中央军校第17期,1941年毕业后任54军军长黄维的警卫连长、军委会驻滇参谋团团长林蔚的机要参谋,后随中国印缅军事代表侯腾入缅,任华侨抗日志愿队队长,1942年3月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上将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1945年8月以警卫负责人身份,亲历了中国战区日军从芷江洽降到南京签降的全过程。解放上海战役时,任国民党第52军副参谋长兼296师参谋长:1949年5月去台后,任国民党陆军总部办公室主任、总政治作战部设计委员会秘书长、52军参谋长、陆军少将。1954年满怀报国赤忱,毅然经香港起义回归祖国大陆。2005年9月,以抗战将领代表身份应邀赴北京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现任南京市政协委员。著有《军碑一九四二——王楚英亲述中国远征军滇缅会战全过程》、《铁血光荣——从芷江到南京:受降日军亲历记》、《史迪威的军事思想与精神艺术》、《抗日名将叶佩高》。 1949年5月27日这天 1949年5月27日,对曾经苦难深重的上海人民来讲,是个令人欢欣鼓舞和难忘的日子;而对于我这个曾经镇守上海的国民党军队的中级指挥官来讲,同样是个令人暗自庆幸与刻骨铭心的日子。就在27日凌晨二三点钟的时候,我终于接到了上级要我部从宝山月浦阵地向吴淞口撤退的命令。当时我在国民党52军任军副参谋长兼296师参谋长,那时我们师长不在,我已实际上行使着师长的职权。终于可以从宝山月浦这个既熟悉又可恶的阵地上撤下来了,我赶紧下命令:不要发出任何声响;也不要破坏任何东西;以最快的速度向吴淞口撤退。此时部队的官兵们都巴不得能立刻“飞”到吴淞口。 赶到吴淞海军码头,天已蒙蒙亮了。说是撤退,实际上四面八方都是溃败下来的国民党军队,都朝码头方向涌去。地上白花花的银元,也没有人去捡,大家可能都只有一个想法:尽快上船!越是挤,人流的速度就越慢我身边的几个卫士灵机一动,将我高高举起,从人头上抬了过去不然筋疲力尽的我无论如何也穿不过这“溃不成军”的人山人海。船要开了,还有当兵的要往船上挤;岸上有人眼看上不了船,急得向船上开枪;船上的人也不甘示弱,开枪予以还击……就在船从吴淞码头离开时,船上和岸上还火拼了几个弟兄,有的还被挤进了黄浦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