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949年后留在大陆及回归大陆的人物 国民党政要人 高管 军政要员 台湾人才(1974-1984逝世名单)

1949年后留在大陆及回归大陆的人物 国民党政要人 高管 军政要员 台湾人才(1974-1984逝世名单)

1949年后留在大陆及回归大陆的人物 国民党政要人 高管 军政要员 台湾人才(1974-1984逝世名单)
1949年后留在大陆及回归大陆的人物 国民党政要人 高管 军政要员 台湾人才(1974-1984逝世名单)

正文二:1949年后留在大陆及回归大陆的人物(1974-1984逝世名单)1974年

王泽浚(1902-1974)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四川西充人。早年入川军,历任营长、团长、旅长等。抗战时期,历任陆军第四十四军第一四九师第四四七旅旅长、第四十四军副军长兼第一四九师师长、第四十四军军长。抗战胜利后,任整编第四十四师师长、整编第二十三军副军长兼整编第四十四师师长、第九绥靖区副司令官兼第四十四师师长、兼第四十四军军长等。1948年11月战败被俘。新中国时期,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74年1月19日病逝。

谢珂(1891-1974)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河北徐水人。早年先后入保定军校和北京陆军大学学习。后历任奉军第八军代参谋长、黑龙江省国防处参谋长、督军署参谋长、东北民众救国军总参谋长等。西安事变爆发后,以东北军、西北军代表身份参加同蒋介石的谈判。后随军在山东等地参加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市人民政府委员、市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1974年2月16日在沈阳病逝。

傅作义(1895-1974)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山西临猗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入阎锡山部,历任师长、军长、第五集团军总指挥、天津警备司令等职。1930年参加阎、冯反蒋战争,任津浦线总指挥。1931年后,历任第三十五军军长、绥远省主席,参加了长城抗战和绥远抗战。抗日战争期间,历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绥远省政府主席。抗战胜利时,奉命主持热察绥三省受降事宜。抗战胜利后,任察哈尔省主席、张垣绥靖公署主任、华北“剿匪”总部总司令。1949年1月底天津解放后,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条件,率部起义。同年9月,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及水利电力部部长等。1974年4月19日在北京病逝。

卢汉(1985-1974)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云南昭通人,彝族。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入滇军,曾任唐继尧部旅长、龙云部师长。1931年后被龙云罢免军职。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六十军军长,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后历任第三十军团军团长、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等。抗战胜利时,任越南受降司令官。抗战胜利后,任云南省主席兼保安司令、云南绥靖公署主任等职。1949年12月,通电宣布云南起义,并主持了昆明保卫战,击败了蒋军的进攻。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等。1974年5月13日在北京病逝。

陈明仁(1903-1974)原国民党陆军上将。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历任团长、旅长、第八十师师长,后入陆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二预备师师长,第七十一军副军长及军长。参加了武汉会战、桂南会战、缅北会战等。抗战胜利后,率第七十一军开赴东北,曾坚守四平,与人民解放军对抗40多天。后任第一兵团司令兼长沙警备司令。1949年8月在长沙同程潜等率部起义。9月,到北京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五十五军军长、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上将军衔。1974年5月21日在北京病逝。

乜庭宾(1905-1974)原国民党陆军少将。河北景县人。1920年入冯玉祥部。

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第二十六军高级副官长、西北军高级参议、抗日同盟军独立第四旅旅长、第二十九军高级副官、副官主任。1943年后到汪伪部任团长、旅长、师长。1945年8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任国民党暂编第二十三军第四十六旅旅长。1948年9月在江苏靖江率部起义。后历任苏北解放军军官训练团团长,淮阴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等。1974年7月5日在南京病逝。

姚雨平(1882-1974) 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广东平远人。1906年入广州陆军速成学堂。1907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3月参加组织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辛亥革命爆发,广东光复后,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率军北伐,攻至江苏徐州。民国成立后被袁世凯聘为总统府顾问。后协助孙中山组织讨袁及护法运动。1922年任中央直辖警备军司令。1925年后,历任国民政府参议、监察院监察委员、国民政府顾问等。1948年从南京到香港居住。广州解放不久即由香港回广州,由叶剑英提议担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后又被选为广东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委员等。1974年9月15日在广州病逝。

1975年

王卓然(1893-1975)原国民政府官员,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辽宁抚顺人。1923年留学美国,毕业后游历欧洲。回国后,历任张学良的咨议及其家庭教师、东北大学教授、北平师范大学教授、东北大学秘书长并代行校长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会第六部设计委员、民众动员委员会委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5年加入民主同盟,并与许德珩等发起组织九三学社。1948年后侨居日本。1951年5月回国。后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1975年1月31日在北京病逝。

苏炳文(1892-1975)原国民党上将参议。辽宁新民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曾入北京模范团,后追随郭松龄、张学良,历任东北军旅长、师长、黑龙江省保安司令部中将参谋长。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著名的江桥抗战。1932年在海拉尔、满洲里地区发动起义,成立东北民众救国军,任总司令。后因敌势强大,率部退入苏联境内。1933年6月从欧洲回到国内,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上将军事参议官、军委会战区军风纪巡察团第三团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被迫退役,回新民故里。1948年3月又被委任为东北“剿总”司令部总参谋。锦州解放之际,与第八兵团司令周福成策动部队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体委主任、民革黑龙江省委员会副主任。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改正)。1975年5月22日在哈尔滨病逝。

王克俊(1903-1975)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四川广安人。行伍出身。历任军职。抗战时期,历任第二十六师第七十八旅旅长、第七十六师副师长及师长、第四十九军副军长;抗战胜利后,任整编第二十一师师长兼沈阳防守副司令、第二十一军军长等。1949年12月,率部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起义。新中国时期,曾任西南军区军事政治学校战术教官、四川省参事室参事等。1975年6月在成都病逝。宁武(1900-1975)原国民党政要。辽宁海城人。早年加入同盟会,是东北辛亥革命活动领导人之一。曾任孙中山代表、葫芦岛港务处处长、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等。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监察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副省长、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民革辽宁省委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75年7月23日病逝。

梅龚彬(1900-1975)革命活动家,教授。早年参加五四运动、五卅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党团书记。后被蒋介石通缉,遂逃往日本。1929年在东京被捕。1931年回国。1933年参与福建

反蒋事变。后历任暨南大学、中山大学、香港达德学院教授,从事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1948年在香港参与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同年冬,陪同李济深等由香港到东北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革中央常委及秘书长等。1975年8月1日逝世。

田颂尧(1888-1975)原国民党陆军上将。四川简阳人。1910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川军第四师师长、骑兵团团长。后参加川军内讧,扩充了实力,长期统治川西北。1926年任川陕边区“剿匪”督办。1934年7月参与围攻红军,因兵败被蒋介石撤职查办,寓居成都。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1949年12月随刘文辉、邓锡侯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四川省参事室参事、四川省政协委员等。1975年10月15日在成都病逝。

马锳(1895-1975)原国民党陆军中将。云南洱源人。云南讲武堂及陆军大学毕业。历任营长、师参谋长、参谋处长等军职。抗战时期,任第六十军参谋处长、中国陆军第一方面军参谋长等。抗战胜利后,任云南省保安副司令、云南警备副司令、第六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云南绥靖公署副主任等。1949年12月、随卢汉起义。1951年,被错误按“战犯”对待,送功德林监狱改造。1960年获特赦释放。1975年12月病逝。1982年落实政策,承认其为起义将领。

汤芗铭(1883-1975)原北洋将领、将军府信威将军。湖北浠水人,汤化龙胞弟。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留学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任“镜清”舰机长、“南琛”舰副舰长。民国成立后,历任海军部次长、湖南查办使、湖南都督兼民政长。1915年拥护袁世凯称帝,受封为一等伯爵。1916年7月被湖南人民逐走,依附直系军阀,授将军府信威将军。1923年被曹锟任命为汉口商埠建筑事宜督办。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被广州国民政府通缉。抗日战争时期依附日伪。1946年8月加入中国民主社会党,参加国民党召开的“国民大会”。晚年潜心研究佛学。1949年后留居大陆。1975年在北京病逝。

费振东(1902-1975)爱国民主人士,华侨领袖。早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从事革命工作。后被国民党政府通缉,遂逃往南洋。后一直在苏门答腊的棉兰等地从事文化教育和新闻工作。1940年因从事支持抗战工作被荷兰当局驱逐。后到新加坡、苏门答腊、棉兰等地活动,组织民主同盟,号召华侨参与祖国的民主运动。后又被荷兰当局所驱逐。1948年到香港,后北上北平。1949年9月作为华侨民主人士代表,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1975年逝世。

张砺生(1888-1975)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河北尚义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战争。北伐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察热招待使、骑兵集团总指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察哈尔省自卫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绥察游击军军长、察哈尔省主席兼游击军总司令、晋察绥区挺进军总司令。抗战胜利后,任察哈尔省军营区司令兼省政府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参事、全国人大代表等。1975年病逝。

李蒸(1895-1975)原国民党政要、教育家。河北滦县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三民主义青年团副书记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等。1949年4月任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代表。和谈破裂后留在北平,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参事、民革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75年在北京病逝。

韩玉辰(1885-1975)原国民党政要。湖北松滋人。早年留学日本。1911年武昌起义后投身革命,加入同盟会。后任第一届国会参议员,并加入国民党。后

参加讨袁和护法运动。1922年6月任总统府秘书。后不满曹锟贿选总统,脱离政界,皈依佛门。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北省参事室参事、武汉佛教协会副会长。1975年病逝。

郑彼岸(1879-1975)同盟会员、爱国民主人士、文史专家。又名郑岸父,广东香山(中山)人。早年赴日本留学,相遇孙中山并接受其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1906年与林君复等衔孙中山命,负责策划香山起义。1908年创办《香山旬报》,以文章声讨清王朝。1910、1911年曾两次参加刘思复秘密组织的“支那暗杀团”,企图刺杀清廷摄政王载沣。后在澳门组织的同盟会南方统筹总支部,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秘密组织武装活动。1911年回香山组织群众响应起义,并率领武装入城。县城光复后,又与林君复共率香军支援广州起义。1912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成立,被任为香山县第一任县长,但遭婉辞。龙济光祸粤时,于1914年因受到广东都督府通缉而逃往美洲,飘泊20余年。1937年,受中山县长杨子毅特邀请回国主持编修县志。抗战时期中山沦陷,迁居香港,修志暂停。1946年,再次受聘主持修志。中山解放后,转任中山纪念图书馆馆长,1951年调省文物委员会,不久任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郑曾信仰无政府主义数十年,晚年转变为信仰马列主义。1975年病逝。

1976年

范汉杰(1895-1976)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广东大埔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了北伐战争。历任团长、师长、第十九路军参谋处处长。1932年参加了淞沪抗战。1933年11月参与福建反蒋事变。后追随蒋介石,历任第一军副军长等。抗战时期,任第二十七军军长、第三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及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抗战胜利后,任东北行营副主任、国防部参谋次长、陆军副总司令、山东第一兵团司令、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1948年10月在锦州战役中被俘虏。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战犯被关押改造。1960年11月获特赦被释放。历任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1976年1月在北京病逝。舒宗鎏(1894-1976)原国民党海军将领、爱国民主人士。满族镶红旗人,出生于广州。黄埔海军学校毕业。参加了辛亥革命、护法运动。历任海军学校教官、舰长、海军陆战队支队司令、民生舰长、飞鹰舰长兼舰队副司令等。1929年后,历任全国军事编遣委员、海军华南舰队司令。1931年, 蔡廷锴等组织的人民革命政府在福建成立,舒宗鎏负责华侨事务及筹组海军等方面工作。1932年后,历任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及参议、第四路军余汉谋部参事、广东绥靖公署西江行署参谋长、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第二处处长、军事参议院参议等职。抗战胜利后,到重庆、南京、上海、香港等地,致力于民主运动,参与李济深等发动组织的“民革”,被选为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筹款创办《文汇报》,利用位于九龙何文田的私人住宅作为联络点,广泛开展联络工作,经常同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知名人士商议国事。建国后,于1950年2月应邀到广州、汉口、天津、北京等地参观数月,抵北京后,中央人民政府拟委职,因年事已高而婉辞。1954年初再次回国观光,周总理亲自接见,并任命为国务院参事。1976年3月病逝于北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后迁葬回广州满族坟场。

李范一(1891-1976)原国民政府官员。湖北应城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留学美国。回国后历任北伐军总司令交通处处长、南洋大学校长、无线电厂厂长、安徽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陕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汉口第一纺织公司总经理等。在湖北曾与中共合作,对鄂中游击战争给与支持和物资援助。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副部长、

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等。1976年4月30日在北京病逝。

方鼎英(1889-1976)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湖南新化人。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武昌起义后回国,在湘军及北京政府陆军部、参谋部任职。1917年再留学日本,回国后任湘军师参谋长、师长。1926年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部长、代教育长等。1927年后,历任新编第十三军军长、第四十六军军长、第一集团军第三军团总指挥、第十师师长、军事参议院参议等职。1938年后被迫闲居故里。抗战胜利后,致力于和平民主活动,与中共及李济深等秘密联系。1949年8月支持程潜、陈明仁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参事室主任、湖南省司法厅厅长、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湖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1976年6月1日在长沙病逝。

刘文辉(1895-1976)原国民党陆军上将。四川大邑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川军中任职,历任团长、师长、成都卫戍总司令等职。1926年后投靠蒋介石,历任第二十四军军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主席、川康边防总指挥等。抗战时期,任西康省主席兼第五军团军团长。抗战胜利后、任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等。曾与中共秘密联系,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反对蒋介石独裁。1949年12月在四川彭县与邓锡侯、潘文华率部起义。新中国时期,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委员、林业部部长等。1976年6月24日在北京病逝。

查夷平(1895-1976)原中央航空公司副总经理。江西修水人。早年进海军学校和航空学校学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广州黄埔军校工作。后任中央航空公司副总经理。1949年参与组织中央航空公司人员起义,并于同年11月9日驾机从香港飞往北京。后历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航总局顾问。他也是古琴演奏家,曾任中国音协副主席、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1976年8月10日在北京病逝。

韦悫(1896-1976)同盟会员、教育家。广东中山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4年后留学英、美,获哲学博士学位。1921年回国后,任嶺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孙中山护法军政府外交部秘书,代理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等。1928年后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商务印书馆审编部主任、《译报》总经理和《上海周报》总编辑。抗日战争时期,到苏北解放区工作,任江淮大学校长、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华东大学校长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副市长、国家教育部副部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等。1976年11月25日逝世。

李振唐(1892-1976)原国民党陆军中将。辽宁沈阳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先后在段祺瑞、张作霖部服役。历任东北军第十军参谋长、第三旅旅长、国民党第一一三师师长、第五十一军副军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山东境内抗击日军。后离职回天津休养。新中国成立后,任天津市政协委员等。1976年病逝。闻承烈(1889-1976)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山东威海人。1914年入北洋军服役,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等。1926年后,历任冯玉祥国民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兵站总监、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兵站中将总监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76年病逝。

何知重(1893-1976)国民党陆军中将。贵州桐梓人。贵州讲武堂毕业。为黔军重要将领。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第一师师长、陆军第一0三师师长等。抗战开始后,任第八十六军军长、第四十六军军长等。新中国成立时留在贵州。1976年在贵州病逝。

1977年

陈离(1892-1977)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四川安岳人。早年入川军。1928年后,历任川军第二混成旅旅长、国民党陆军第一三一师师长等。长期与中共和人民军队保持联系,在资金上、物资上给予支援。全国解放前夕,为争取四川国民党军队的起义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副部长、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员等。1977年5月3日在北京病逝。

章乃器(1896-1977)爱国民主人士。浙江青田人。早年从事金融事业,曾任浙江实业银行副总经理。1927年支持北伐战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的行为。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参与组织成立上海各界救国会及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1月与沈钧儒等救国会七位负责人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即“七君子”之狱)。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成立民主建国会。1949年初到北平,参加召开新政协的筹备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部长,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常委、财经组组长,中国民主建国会副主任委员等。1957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改正)。1977年5月13日病逝。

刘清扬(1894-1977)政治活动家。天津人,回族,女。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五四运动。曾发起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加入周恩来、邓颖超等发起组织的觉悟社,领导天津的学生运动。1920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在广州、上海、北平组织爱国妇女团体。大革命失败后脱党。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参加北平妇女救国会和北平各界救国会。曾任战地儿童保育会理事、重庆妇女联谊会常务理事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8年10月进入华北解放区。1949年9月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委、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民盟中央常委等。1961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1977年7月19日在北京逝世。

何公敢(1889-1977)原民国政要。福建福州人。早年留学日本。民国成立后,历任福建盐政监督、福建省政府秘书长、福建人民革命政府闽海省省长、国民政府军委会战场文化服务处总干事、民盟中央委员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福建省司法局局长、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福建省委主任委员等。1977年8月20日在福州病逝。

陈望道(1890-1977)教育家,语言学家。浙江义乌人。早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进行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活动,翻译出版中国第一部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参加创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因受到陈独秀攻击,脱离组织,后历任多所大学教授,编辑《太白》等杂志,提倡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发起成立中国语文学会。抗日战争时期,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参与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部长、华东高教局局长、复旦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等。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10月29日在上海病逝。

王葆真(1889-1977)爱国民主人士。河北深泽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曾任众议院议员、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等。抗日战争胜利后从事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委员及华中军事特派员,在长江流域一带从事对国民党军队的策反工作。1949年2月在上海被捕入狱。同年5月上海解放时被营救出狱,应邀到北平出席新政协第一

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法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等。1977年12月22日在北京病逝。

李钦(1887-1977)原民国政要。湖北武昌人。早年加入共进会。武昌起义后,历任湖北都督府参议、湖北省财政厅代理厅长、山西省财政厅厅长、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侨务局副总裁等。1923年后脱离政界,从事实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兴业投资有限股份公司常务董事等。1977年在北京病逝。

汪世铭(1896-1977)原国民党军少将。安徽桐城人。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回国后曾任东北军团长、湖南大学教授、国民政府军委会外事局少将副局长。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务院参事、民盟中央常委等。1977年在北京病逝。

1978年

刘国钧(1887-1978)爱国民族工商业家。江苏靖江人。早年经商,后弃商从工。1918年独资在常州开办广益织布厂。1924年后扩大为大成纺织染公司。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四川、香港开办工厂及公司。抗战胜利后,与他人共同创办中国纺织机械公司,并使大成公司迅速发展。全国解放前夕,将大成资金、设备移至香港以及美国、巴西等地,全家迁居香港。1950年由香港回到内地。1954年使大成公司在江苏棉纺系统首先实行公私合营。后历任常州大成纺织公司总经理兼董事长、江苏省副省长、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务委员等。1978年3月8日在南京病逝。

范绍增(1894-1978)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四川大竹人。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6年参加护国战争,历任靖国军营长、团长。1923年任杨森部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师师长、川鄂边防军司令、刘湘部第四师师长等。抗战时期,任第二十一军副军长、第八十八军军长、第三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等。1942年回重庆,与张澜等人交往,思想倾向反蒋。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成立“益社”,任理事长,参加掩护共产党人、向解放军运销物资等活动。1948年任国大代表。1949年12月在四川渠县通电起义。后任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等。1978年3月在郑州病逝。

杨耀芳(1896-1978)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山西宁武人。保定军校毕业。历任团长、旅长、山西炮兵副司令、晋军第六军军长、陆军第七十一师师长、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驻西安办事处处长。抗战期间脱离军界,任西北盐务局视察。抗战胜利后退役,任晋中盐务局局长。新中国时期,曾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参议、山西省政府参事、山西省政协委员等。1978年3月,在太原病逝。

张志让(1893-1978)爱国民主战士,法学家。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美国、德国。1921年回国后,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参事、总纂、推事。1926年北伐时南下投奔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从事律师事务,并任复旦大学法律系主任兼法学院院长等。1936年曾任“七君子”案的首席辩护律师。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46年发起组织教授联谊会,任干事长。1948年应邀赴解放区。1949年9月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复旦大学第一任校务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政法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等。1978年4月26日在北京病逝。

宋清轩(?-1978)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曾任晋陕边区挺进纵队中将司令等。1949年战败被俘。新中国时期,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75年3月获特赦。1978年4月在成都逝世。

何文鼎(1903-1978)原国民党陆军中将。陕西周至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历任营长、团长等。抗战时期,任国民党西安警备司令、陆军新编第二十六师师长、第六十七军军长。抗战胜利后,任第十七军军长、整编第十七师师长、第七兵团副司令官等。1949年12月随裴昌会在四川德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仍作为战犯被关押改造。1961年12月获特赦被释放。1978年5月20日在西安病逝。

潘震亚(1887-1978)爱国人士,法学家。江西南城人。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后长期从事法学研究和文化教育工作。同中共长期合作共事,多次以律师身份帮助和营救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监察部副部长,江西省副省长,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等。1978年5月22日在上海病逝。

郭沫若(1892-1978)政治活动家,中国现代文豪。四川乐山人。早年留学日本,从事文艺活动。1926年在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中将副主任、代理主任。蒋介石叛变革命时写了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回上海,因受蒋介石通缉流亡日本。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和香港领导反蒋民主斗争。1948年底由香港到东北解放区。1949年2月到北平,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和第一届文代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文联主席、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1958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文艺学术著作甚多,成就超卓。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病逝。

潘朔端(1901-1978)原国民党陆军少将。云南信威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回云南入龙云部。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一八三师团长、一八三师师长、暂编第二十三师师长,参加了台儿庄战役等。1945年9月率部入越南接受日军投降。后调任第六十军第一八四师少将师长。1946年4月,所部由越南被海运到东北参加反共内战。5月30日,与师参谋长马逸飞率部在海城起义。是东北战场第一个率部起义的国民党将领。后历任中国民主同盟军第一军(由起义部队改编)军长、嫩江军区副司令员、湖南军区参谋长、昆明市市长、中共昆明市委常委(194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9月逝世。

李明扬(1891-1978)原国民党陆军上将。安徽萧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历任赣军团长、沿江要塞司令、驻粤赣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军副军长、独立第一师师长等。抗战时期,任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长江挺进军上将总司令、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江苏淮南行署主任等。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1949年率部到苏北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农林厅厅长、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1978年11月17日在北京病逝。

杨克煌(1908-1978)革命活动家,台盟领导人。台湾彰化人。日本占领台湾时期,曾加入台湾人民协会,被选为中央委员。1947年在台湾参加“二·二八”起义。同年到香港参与组织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任总部理事兼秘书长。1949年9月到北平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任台盟总部秘书长、理事等。1978年逝世。

孙桐萱(1895-1978)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河北交河人。1917年入冯玉祥部。1925年后,历任团长、第三路军第十五师师长、第二十师师长、第十二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十二军军长、第三集团军总司令。曾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1942年,以“通共嫌疑”遭蒋介石扣押。抗战胜利获释后寓居北平。新中国成立后,仍住北京。1978年病逝。

王思忠(1890-1978)原川军将领。四川重庆人。保定军校第二期毕业。历任川军旅长、讲武堂战术教官、刘湘部副官长、四川兵工厂总办、第三路军司令、教导师师长等。1930年被田颂尧夺取兵权,回家赋闲。抗战期间曾任温江专员兼保安司令。新中国成立后留居大陆,曾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78年在重庆病逝。

李九思(?-1978)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河南邓县人。历任军职。抗战时期,任陆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独立第二十六旅旅长、第五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抗战胜利后,任第五十九军副军长、第十三兵团副司令等。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战败被俘。新中国时期,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75年3月获特赦。1978年逝世。

1979年

王家善(1904-1979)原国民党陆军少将。黑龙江巴彦人。早年留学日本。后任伪满长春军官学校教授、步兵旅长、军管区司令部少将参谋长。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东北行辕高参、保安区司令、师长。1948年2月在营口率部起义。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五0师师长。回国后,任东北军区黑龙江军事部副部长、热河省军区副司令员、辽宁省体委副主任、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1月15日在北京病逝。

郑伯奇(1895-1979)革命活动家,作家。陕西长安人。1910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7年留学日本,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6年毕业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兼入伍生部政治教官。1927年后在上海从事文艺工作。1930年与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常务理事。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任陕西省政府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大学教授、西北文联及陕西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1979年1月25日逝世。

樊崧甫(1894-1979)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浙江缙云人。清末加入同盟会。后参加过二次革命。保定军校毕业。历任军职。1928年后,历任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参与了围剿江西苏区,部下曾逮捕了毛泽东,但樊旋即将其视作老百姓,秘密释放。抗战时期,任第四十六军军长、第十二军团军团长兼第四十六军军长、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等。抗战胜利后退役,客居上海。因参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活动,于1949年5月14日被毛森逮捕。上海解放获释,曾任民革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等职。1979年2月25日在上海逝世。

刘德浦(1896-1979)原国民党海军中将。福建建瓯人。烟台海军学校毕业。历任北京政府海军部海道测量局股长、国民党海军海道测量局局长兼“甘露”舰舰长、长江游击布雷总队总队长、闽江江防司令、厦门要塞司令、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第二署中将署长。1949年拒绝赴台湾。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海道测量局工程师等。1979年3月病逝。

杨如轩(1888-1979)原国民党将领。云南宾川人。云南讲武堂毕业。曾任滇

军团长、旅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师师长兼赣东警备司令等。1928年率部攻打江西苏区,战败受伤,后被调往南京任参议院参议。1951年被宾川县法院判处无期徒刑。1974年获释放,后在云南省文史馆工作。1979年5月在昆明逝世。邓汉祥(1888-1979)原民国政要、爱国民主人士。贵州盘县人。早年从事反清活动,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以后历任临时参政院参政、北洋政府秘书长等。1927年后,参与了反对蒋介石的活动。1949年12月随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在四川彭县举行起义。全国解放后,历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撰写了十余万字的史料。1979年6月25日在北京病逝。

胡公冕(1888-1979)革命活动家。浙江永嘉人。早年参加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期间,在杭州积极支持和参加学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以中共党员身份参加中国国民党。1924年参加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后任卫兵长、营党代表、营长,先后参加了东征和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团长、东路军前敌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通缉,不久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1929年在家乡组织农民武装,1930年任红十三军军长。失败后去上海,1932年被捕入狱。1936年经营救获释,后去西安,从事抗日救亡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根据中共的指示,进行策动胡宗南部队和驻守温州的叶芳部的起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国务院参事。1979年6月30日在北京逝世。

包惠僧(1894-1979)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国民党中将。湖北黄冈人。早年在武汉任记者。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参加组织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武汉支部书记兼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主任、中共武汉区委员会委员长等。1923年参与领导了二七大罢工。1924年被调往广州。1925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十师党代表,参加了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脱离共产党。1931年后,任国民政府海陆空军总司令部参议,内政部户政司司长、人口局局长等。1948年举家前往澳门。新中国成立后,离澳门回到北京,历任内务部研究员、参事,国务院参事等。撰写了近百万字的回忆材料。1979年7月2日在北京病逝。

林遵(1906-1979)原国民党海军少将。福建福州人。解放前夕任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时,率部在长江江面起义,加速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副司令员、海军学院副院长、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7月16日在上海病逝。

孙蔚如(1896-1979)原国民党陆军上将。陕西长安人。陕西陆军测量学校毕业。后加入中华革命党,参加了靖国军。1922年入杨虎城部,历任营长、支队司令、军参谋长、代理师长、甘肃宣慰使等。西安事变时任西安戒严司令。后历任国民党第三十八军军长兼陕西省政府主席、第三十一军团军团长、第四集团军司令兼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武汉战区受降长官等。抗战胜利后,任武汉行辕副主任。1948年任战略顾问委员。同年拒绝赴台湾,举家迁杭州。授意警卫团(扩编二三二师)随程潜在湖南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陕西省副省长,民革中央常委、陕西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等。1979年7月27日病逝。

施剑翘(1906-1979)刺杀孙传芳的“女中豪杰”。本名施谷兰,安徽桐城人。1925年,其任山东军务帮办、直鲁混成旅旅长的父亲施从滨奉命与军阀孙传芳交战,被俘遭斩首,并暴尸经日。在期待堂兄及丈夫为父报仇无望的情况下,

毅然带着两个儿子,从太原赶到天津,卧薪尝胆,历尽艰辛,终于在1935年11月13日在天津由孙传芳出资所办的佛堂居士林刺杀了孙传芳。事后向警察局自首,被法院判处七年徒刑,成为轰动一时的传奇人物。后在冯玉祥、李烈钧等的干预下,获得特赦。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和民主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居住养病,并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1979年8月27日在北京病逝。

王天锡(1893-1979)原国民党陆军中将。贵州天柱人,侗族。早年入黔军,历任营长、团长、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二十八师师长、副军长、前敌总指挥,第十三军第三师师长,贵阳警务处处长兼贵阳市公安局局长,第二十五军前敌总指挥,贵阳市警备司令兼公安局长,国民党第三方面军第四十九军前线指挥。抗日战争胜利后辞职还乡,经营杉木、桐油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政协常委、民革贵州省委员会委员等。1979年8月在贵阳病逝。

吴耀宗(1893-1979)宗教界爱国人士。广东顺德人。早年在北京读书。1918年成为基督教徒。1924年到美国神学院学习。1927年回国,在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任职。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全国各界救国会、国难教育社等。1946年初回到上海,同年6月以宗教界代表身份到南京请愿,反对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48年参加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在锡兰召开的亚洲领袖会议后,假道香港到北平。1949年9月以宗教界代表身份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发起基督教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主席、中国基督教会全国总会会长、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副主席、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等。1979年9月17日在上海病逝。

杨东莼(1900-1979)政治活动家、教育家。湖南醴陵人。早年入北京大学读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大革命失败后脱党,赴日本研究唯物论。1930年回国,任中山大学教授、广西师范专科学校校长。抗战时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任湖南省政府高级参议、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教育长。1942年后任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大学、厦门大学等校教授,香港达德学院代理院长、香港《大公报》社顾问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广西大学校长、华中师范学院院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1961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9月25日在北京病逝。

谷春帆(1901-1979)原国民政府官员。江苏吴县人。早年毕业于圣芳济书院。曾任国民政府邮政总局副局长、上海市财政局局长等。全国解放前夕,辞职隐居上海。1949年上海解放后即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华东邮政总局储运处处长、计划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等。1979年9月28日在北京病逝。

葛敬恩(1889-1979)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浙江嘉兴人。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大学。参加了辛亥革命。历任浙江陆军第一师参谋长、徐州总司令部参谋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国民革命军编遣委员会总务部副主任、青岛特别市市长、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参谋本部次长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接受台湾和对日本受降典礼,并任国民政府台湾行政长官公署秘书长兼前进指挥所主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全国解放战争前夕,偕同上海、香港两地国民党立法委员50余人通电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等。1979年10月10日在上海病逝。

李毅(1889-1979)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广西容县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1911年加入同盟会。同年参加武昌起义,任黄兴副官。1917年在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任华侨义勇队教官。后历任国民党军营长、团长、旅长及容县县长。1949年赴台湾。1975年回归大陆,在广西定居。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1979年10月30日在广州病逝。

王云沛(1898-1979)原国民党陆军少将。浙江仙居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历任团长、副师长。抗战时期,任浙江省保安处副处长。抗战胜利后,任浙江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浙南行署主任等。1949年10月在渡头岛被人民解放军俘虏。1950年10月转送抚顺战犯管理所。1975年3月获特赦,要求去台与家人团聚,未获台湾当局批准,滞留香港。1979年10月在香港病逝。

李俊龙(1908-1979)原国民政府高级官员。湖南湘乡人。早年肄业于武昌中山大学。后留学美国。曾任国民党第三战区政治部组长、《前线日报》社社长、社会部处长、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国民党中央委员、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49年4月任国民政府与中共和谈代表团顾问。和谈破裂后,留在北平。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组织部副部长、对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1979年12月11日在北京病逝。

卢俊泉(1889-1979)原国民党陆军中将。云南昭通人。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历任军职。抗战时期,任昆明行营第一路指挥官、第九十三军军长。抗战胜利后,任第六兵团司令官。1948年10月,在锦州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俘虏。新中国时期,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9年12月获特赦。曾任云南省政协秘书处专员、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逝世。

胡靖安(?-1979)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江西靖安人。早年入李烈钧部。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历任蒋介石侍从室副主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政治部主任、国民政府驻德国大使馆副武官、江西省政府委员兼保安司令、军统局息烽训练班副主任、国防部保密局中将设计委员等。解放战争后期被解放军俘虏。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战犯被关押改造。1975年获特赦被释放。1979年病逝。

李振西(1906-1979)原国民党陆军中将。甘肃定西人。历任军职。抗战时期,任教导团团长、第九十六军第一七七师师长兼卢氏守备司令;1949年,任第三十八军军长。1950年1月,率部起义。新中国时期,任陕西省政协秘书处专员、全国政协委员等。1979年病逝。

邹用元(1901-1979)原国民党陆军少将。湖南平江人。中央军校毕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中校团长、交警总局副旅长、少将高参。1949年率部向解放军投降。解放后被判刑15年,在服划期间有表现,1960年保外就医。1979年病逝。1983年,平江县人民法院撤消原判,恢复其起义投诚人员名誉。

1980年

何基沣(1898-1980)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河北叶城人。长期在冯玉祥、宋哲元、冯治安部任旅长、军长等职。1933年参与指挥夺取喜峰口战役,击退日军。1937年在卢沟桥驻守,于7月7日率部抗击日军的进犯,成为抗日名将。后秘密访问延安。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组织指示,返回原部队工作。1948年任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同年11月于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时与张克侠率部共两万余人在徐州东北贾汪地区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四军军长、南京警备副司令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农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等。1980年1月20日在北京病逝。

莫雄(1891-1980)原国民党军政官员。广东英德人。早年加入同盟会。长期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曾任国民革命军旅长、江西安行专员、韶关专员、第七战区第二挺进队司令、顺德县县长、韶关行政督察专员。曾帮助和支持过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广东省参事室副主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1980年2月12日病逝。

刘仲容(1913-1980)爱国民主人士。湖南益阳人。早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回国后长期在李宗仁、白崇禧部任参议,并与中共有联系。西安事变时在西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在武汉、桂林、重庆等地参与团结抗战的民主活动,参加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前身)。解放战争时期,往返于上海、南京、香港、北平之间,为和谈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及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及副主席等。1980年3月27日在北京病逝。

刘儒林(1902-1980)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山东成武人。黄埔军校毕业。后历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军事特派员、师政治部主任、国民党军团长、师长、副军长。1949年1月随傅作义在北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副军长、炮兵副军长。后转业到安徽,历任省交通厅副厅长、省参事室副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1980年4月9日病逝。

蔡无忌(1899-1980)爱国民主人士。蔡元培长子,浙江绍兴人。早年留学法国,学习农业和兽医。回国后,历任浙江省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国民政府农矿部技正,上海农产物检查所副所长,实业部上海商品检验局副局长、局长等。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决心留居大陆,并与局里的进步职工保卫了商品检验局的财产。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商品检查局局长、中国商品检验局副局长、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员会委员等。1980年4月10日在北京病逝。

税西恒(1888-1980)爱国民主人士。四川泸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从事抗日救亡及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和许德珩等发起组织九三学社。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重庆分社主任委员等。1980年6月18日在重庆病逝。

李明灏(1897-1980)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湖南醴陵人。1922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曾任国民党军事学校教育长、主任,国民党军团长、第十七师师长、代理第六军军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处处长、中央军校成都分校主任等。抗战时期,任太湖警备司令、中央军校武汉分校主任、第九十七军军长、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等职。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部员。在30年代初即与中共有联系,同情和支持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1948年11月投奔华北解放区。后为北平及湖南的和平解放做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湖北省副省长、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委员等。1980年8月25日在武汉病逝。

张冲(1899-1980)原国民党陆军中将。云南泸西人,彝族。青年时代参加反抗贪官污吏斗争。后入滇军,历任旅长、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六十军副军长兼第一八四师师长,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升为新三军军长。后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因吸收一批共产党员到一八四师工作,于1939年被撤去军长职务。1946年经中共代表团帮助到延安。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高级参议、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云南省人

民政府副主席、云南省副省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1980年10月30日在北京病逝。

林宪祖(1892-1980)原民国政要。山东掖县人。1925年10月至1926年任山东省公署政务厅厅长。1928年3月任山东省省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文史馆馆员。1980年11月15日病逝。

黄晚霞(1911-1980)爱国民主人士,蒋光鼐夫人。广西北海人,黎族。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亲临前线慰问伤员。抗日战争时期,节衣缩食资助广东东江抗日游击队。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等。1980年11月24日在北京病逝。

彭杰如(1900-1980)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湖南益阳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历任营长、团长、旅长等军职。抗战时期,任第十四军第十师师长、第十四军副军长、新编第七军军长等。抗战胜利后,曾一度闲居。1948年8月,任东北“剿总”副参谋长兼第一兵团副司令;后又兼葫芦岛指挥所副主任兼参谋长;辽沈战役后,出任湖南省保安副司令。1949年8月,参与湖南起义。新中国时期,历任解放军第五十三军军长、武汉市参事室副主任、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武汉市民革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等。1980年在武汉逝世。

王岳(1906-1980)原国民党陆军少将。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及陆军大学特二期毕业。历任第十集团军参谋长、第十军副军长等。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战败被俘。新中国时期,曾任军事学院研究员、教员;江苏省民革成员等。1980年在南京逝世。

1981年

黄一欧(1892-1981)爱国民主人士,黄兴长子。湖南长沙人。早年随父参加了辛亥革命。曾任天津特别市政府参事、第二特别区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1981年1月12日在长沙病逝。

杨千三(1899-1981)原国民党陆军少将。江苏丰县人。1915年入伍当伙夫。后入冯玉祥部,历任班长、排长、营长、团长。1944年任国民党第五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副师长,1947年升任师长。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随张克侠、何基沣起义。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三军第九十七师师长、华东军政大学军事教员、山东费县洋山林场副厂长、山东费县林业局副局长。1981年1月在河南开封病逝。

邓初民(1889-1981)政治活动家,教育家。湖北石首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教育工作。参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年后到上海多所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宣传进步、民主思想。1944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委员。194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委。1949年初由香港到达北平。同年3月出席在布拉格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西省副省长、山西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等。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2月4日在北京病逝。

沈雁冰(1896-1981)政治活动家,文学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1919年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主编《民国日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受通缉,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0年在上海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曾任军委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等。抗战胜利后从事民主运动。1948年底由香港赴东北解放区。1949年初到北平,参加新政协第一次文代会的筹备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病逝。中共中央根据他的请求和一生表现,于同年3月31日作出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

朱蕴山(1887-1981)革命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安徽六安人。早年参加光复会,从事反清活动。后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以及讨袁运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反蒋活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又参与成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民革中央常委。1948年到东北解放区。1949年9月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组织部部长、主席等。1981年4月30日在北京病逝。

杜聿明(1903-1981)原国民党陆军中将。陕西米脂人,字光亭。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了东征北伐,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副师长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党第二00师师长、第十一军军长、新编第五军军长;1942年,率部赴缅甸、印度作战,曾任印度远征军代司令;后回国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抗战胜利后,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东北行辕副主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郑州指挥所主任等。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战犯被关押改造。1959年获特赦,历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1981年5月7日在北京病逝。

林仲易(1893-1981)爱国民主人士,法学家。福建福州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北平晨报》社经理、福建学院院长等。抗日战争前后,在北平、天津、重庆、南京、上海等地从事律师工作,并积极参加民族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顾问室顾问、《光明日报》社总经理、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及中央宣传部部长等。1981年5月11日在北京病逝。

宋庆龄(1893-1981)政治活动家,孙中山夫人。海南文昌人,出生于上海。早年留学美国。1913年与孙中山结婚,协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孙中山逝世后,长期从事反蒋民主活动和国际反帝活动,支持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事业。先后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保卫中国大同盟、中国福利基金会等。1949年9月应邀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名誉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福利会会长,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会长等。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张轸(1895-1981)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河南罗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了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师师长、南京城防司令、长沙警备司令、第一一0师师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台儿庄大战等。历任第十三军军长,第六十六军军长,第十一、第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等。抗战胜利后,任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河南省主席、武汉行辕主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五绥靖区司令官等。1949年5月在武汉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一军军长、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等。1981年7月26日在郑州病逝。

陈此生(1900-1981)爱国民主人士,大学教授。广西贵县人。1920年在复旦大学肄业。后任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大学、香港达德学院讲师、教授、教务主任等。1932年淞沪抗战后,参加抗日活动和民主运动。1933年参加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后在香港参加组织抗日救国会华南区总部。1946年参加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任中央委员。1947年在香港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委员。1949年9月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广西省政协副主席、《光明日报》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等。1981年8月17日在北京病逝。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申请及表现,追认其为中共党员。

廖运升(?-1981)原国民党陆军少将。安徽凤台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廖运升因为参加过反蒋活动,被认为是危险分子,不得不离开军队赋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又回到蒋系部队,参与了抗日战争。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副师长、师长等。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时,堂兄廖运周在双堆集率一00师起义。后一00师重建,廖运升任师长。1949年5月4日,廖运升率一一○师在浙江义乌起义。新中国时期,历任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南京市房产管理局局长、南京市民革主委、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革江苏省委常委和民革中央候补委员等。1981年8月20日在南京病逝。

苏新(1907-1981)政治活动家。台湾台南人。16岁投身革命活动。1924年留学日本。1928年参加日本共产党。1929年返台湾在工人中作秘密工作。1931年任台湾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年被日本侵略者逮捕,关押了12年之久。1945年台湾光复后,从事爱国民主活动。1947年参加台湾“二·二八”起义。后逃亡香港。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台盟总部常务理事等。1981年11月13日在北京病逝。

吴家象(1891-1981)原国民政府高级官员。辽宁义县人。北京大学毕业。历任东北大学总务长、辽宁省教育厅厅长、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秘书长、东北政务委员会秘书长、北平政务委员会秘书长、西北总司令部秘书长、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参事、辽宁省司法厅厅长、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民革辽宁省委副主任委员、民革吉林省委副主任委员。1981年11月14日病逝。

牟中珩(1900-1981)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山东黄县人。保定军校毕业。历任军职。抗战时期,任第五十一军第一一四师师长、第五十一军副军长、第五十一军军长兼鲁东游击总指挥、山东省政府主席兼山东省保安司令、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任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1948年9月,在济南被人民解放军俘虏。新中国时期,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64年4月获特赦释放。1981年病逝。

1982年

于树德(1894-1982)爱国民主人士。河北静海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留学日本。1922年出席列宁主持召开的远东民族会议。后与李大钊一起,主持北京、天津的学生运动。参与了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从事教学和著述工作,研究合作社理论。曾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副总干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副局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监事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等。1982年2月18日在北京病逝。

杨逸棠(1902-1982)爱国民主人士。广东梅县人。1926年参加省港大罢工,后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赴香港从事民主运动。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年9月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办公厅副主任、参事室参事,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中央联络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1982年2月24日逝世。

沙千里(1901-1982)政治活动家。上海人。青年时代参加反帝活动。抗日战争前后任律师,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参与发起组织上海及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担任常务委员。1936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是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创办《大公报》,发起宪政运动。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前身)。1943年赴东北解放区后再到北平。1949年随军南下,参加接管上海的工作。同年9月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贸易部副部长,商业部副部长,政务院地方工业部部长、轻工业部部长、粮食部部长,全国工商联秘书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民盟中央委员等。1982年4月26日在北京病逝。

何思源(1896-1982)原国民政府高级官员。山东菏泽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学美、德、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训部副主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北平市市长等。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被华北七省市参议会推选为和平谈判首席代表,为北平的和平解放积极奔走。为此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害,寓所被炸,与夫人一同受伤,小女儿牺牲。但仍与其他代表到前线与解放军代表洽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1982年4月28日在北京病逝。

马寅初(1882-1982)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经济学家。浙江嵊县人。1906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中国经济学社社长。因抨击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揭露四大家族发国难财等,于1940年12月被国民党逮捕入狱。1944年才恢复人身自由。1946年在重庆校场口参加民主集会时被国民党特务打伤。1948年由香港赴东北解放区后再到北平,参加了新政协会议筹备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校长等。1957年因提出“新人口论”观点遭到错误批评。1960年离开北京大学闭门写作。1979年恢复名誉,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全国政协常委。1981年6月北京大学为他举行百岁纪念活动。1982年5月10日在北京病逝。

朱鼎卿(1902-1982)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朱怀冰堂弟,河北黄冈人。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在国民党军中服役,历任营长、团长等。抗战时期,任第十三师副师长及师长、第七十五军副军长、第八十六军军长、代理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任第一补给区司令、第九补给区司令、湖北省政府主席、第三兵团司令等。1949年12月率部在四川金堂起义。后历任西南军区高级参谋、湖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湖北省文史馆馆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1982年5月24日病逝。

郭一予(1904-1982)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湖南浏阳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历任军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办公室中将主任。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战败被俘。新中国时期,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75年3月获特赦。1982年5月在长沙病逝。

许闻天(1902-1982)爱国民主人士。江苏溧阳人。早年留学日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同中共合作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曾任国民党江苏省政府秘书长、立法院立法委员等。解放战争时期从事民主活动,是孙文主义革命同盟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1949

年9月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组织部部长等。1982年6月17日在北京病逝。

田桓(1893-1982)同盟会员、爱国民主人士,书画篆刻家。田桐之弟,湖北苏春人。16岁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蕲州起义。1912年留学日本。后任孙中山随从秘书、中华革命党印铸局局长,参与创办《民信报》。1929年回国,历任南京中央党史编修、汉口《停云报》社社长、广东国民政府主任委员兼讨蒋救国团总指挥、汉口鄂豫皖三省“剿总”参议等。1944年任上海红棉画廊董事长。1945年在上海创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上海市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委员、对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书画、篆刻、诗文皆精。1982年6月22日在上海病逝。

李日基(?-1982)原国民党陆军少将。湖南安仁人。黄埔军校毕业。历任军职。抗战时期,任陆军第五十七军第四十六师师长。抗战胜利后,任整编第七十六师师长、第七十六军军长。1948年11月在陕西澄城永丰镇被人民解放军俘虏。新中国时期,接受改造。1982年7月在郑州逝世。

张义纯(1895-1982)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安徽合肥人。保定军校毕业。历任团长、旅长、第十九军第二师师长、第十八军副军长、第五十六师师长、第十五军参谋长、第七军参谋长、第二十五师师长等;抗战开始后,任第四十八军副军长及军长、第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军委会高参;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高参、安徽省政府主席。1949年4月,被人民解放军俘虏。新中国时期,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等。1982年9月10日在上海病逝。

李平衡(1898-1982)原国民政府官员。安徽华宁人。早年留学法国,曾任国民党驻法国总支部常委。回国后,历任国民政府实业部劳工司司长。1934年以中国政府首席代表身份出席国际劳工大会,当选为国际劳工局理事,常驻瑞士日内瓦。1949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2年回国,历任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民革中央常委兼团结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等。1982年10月4日在北京病逝。

刘孟纯(1904-1982)爱国民主人士。广东惠州人。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后长期协助张治中工作。1949年张治中率国民政府代表团到北平参加和平谈判时,留守新疆。同年底,与陶峙岳、包尔汉、屈武等人率新疆国民党军政机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疆人民政府委员兼秘书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兼秘书长等。1982年11月6日在北京病逝。陈文彬(1904-1982)爱国民主人士,文字学家。台湾高雄人。青年时代起即参加抗日爱国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旅日台湾爱国同胞共同成立台湾同乡会和东京华侨总会等进步组织,任两会会长。1946年回到台湾,从事爱国民主活动,支持“二·二八”台湾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拘捕。出狱后继续参加爱国民主斗争。1949年5月被迫离开台湾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台盟总部理事、商务印书馆编审、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等。1982年11月在北京病逝。

胡子婴(1907-1982)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浙江上虞人。1927年在上海从事进步活动,支持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被列入黑名单遭通缉。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发起成立上海妇女救国会。1937年参加营救“七君子”的斗争。后参加宋庆龄发起的妇女新生活运动。参与发起组织民主建国会,并参加了宪政促进会、经济事业协进会等进步组织。1949年经

香港到达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回上海协助陈毅市长工作。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秘书长、商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务委员等。1982年11月30日在北京病逝。

甘祠森(1914-1982)爱国民主人士,经济学家,作家。四川万县人。192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7年后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参与创建三民主义同志会、中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和中国经济事业协进会等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作协会员等。1982年12月9日在北京病逝。根据其生前申请,中共中央追认其为中共正式党员。

陈铁(1898-1982)原国民党陆军中将。贵州遵义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了北伐战争。历任国民党军营长、团长、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师师长。抗战时期,任第十四军军长、第五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军军长、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军军长、第三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军军长、第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第八编练区司令、贵州省绥靖公署副主任等。1949年底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1982年病逝。冷寅东(1894-1982)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四川大邑人。早年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及江苏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参加了二次革命和反袁斗争。1916年后,先后投罗佩金、陈洪范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川军第十二师师长、川康边防副总指挥兼川康边防军第一师师长、四川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四川省政府禁烟督理处处长、成都市市长等。1949年12月宣布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四川省政府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1982年在成都病逝。

张可庭(1888-1982)原国民政府官员、文职少将、教育家、文史专家。广东惠州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曾任总统府警备军秘书、国民革命军秘书长等。抗战期间,曾任吴奇伟将军秘书、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少将部附、张治中将军秘书等。抗战胜利后专职从事文教工作,曾任南京金陵大学教授、南京国学周刊总编辑等。新中国时期,任广州市文史馆馆员。1982年在广州病逝。

1983年

陈金城(1902-1983)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安徽全椒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历任军职。抗战时期,历任团长、第十九师师长、第三十六军军长、第九军军长、第二十九军军长等。抗战胜利后,任九十六军军长、整编第四十五师师长、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兼整编第四十五师师长。1948年4月,在山东潍县战败被俘。新中国时期,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60年11月获得特赦。曾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83年1月,在南京病逝。

范寿康(1894-1983)原国民政府高级官员。浙江上虞人。1913年留学日本。1924年回国。历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中山大学秘书长、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哲学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副厅长兼第七处处长、文化工作委员会国际研究室主任、行政院参议等。抗战胜利后,历任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处长、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1982年2月由台湾经美国回大陆定居,并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1983年2月27日在北京病逝。

黄淑(1907-1983)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广东五华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军职。抗战时期,任第一六六师第四九八团团长、第一六六师参谋长、第一六六师副师长。抗战胜利后,任第一六六师师长、整编第八师第一六六旅旅长、

整编第八军第一师副师长、第九军军长等。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战败被俘。新中国时期,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61年12月获特赦。曾任广东省政协秘书处专员等。1983年春在广州病逝。

刘斐(1898-1983)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湖南醴陵人。早年入广西南宁讲武学堂和广东西江讲武学堂。后投身革命。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作战参谋。大革命失败后,到日本陆军大学留学。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对日作战大本营作战组组长,军令部厅长、次长。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参谋次长、最高战略顾问委员、军委会委员、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等。后因不满蒋介石独裁统治辞职。1949年4月以国民政府和谈代表团代表身份到北平。和谈破裂后只身潜回广州,再次劝说李宗仁、白崇禧共商和平。同年8月在香港与黄绍竑等发表声明脱离国民党政府。9月应邀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副主席等。1983年4月8日在北京病逝。

张学铭(1908-1983)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张学良胞弟,辽宁海城人。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任国民政府东北长官参议室中将主任,行辕参议室副主任、总参议,天津市市长兼公安局局长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建设局副局长、市政工程局副局长兼顾问,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天津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1983年4月9日在北京病逝。

吴仲禧(1895-1983)原国民党陆军中将。福建闽侯人。1911年加入福建学生军,参加了辛亥革命。后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参谋长、第二十六师代师长。大革命失败后,回福建家乡开办学校,组织研究会,1937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仍按党的指示留在国民党军中。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八集团军总部少将高参、第四战区中将监察官、中将参议等,秘密从事统战和情报工作,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广东省的政法、统战部门工作,任广东省政协第四、第五届副主席。1983年6月15日在广州病逝。

李世璋(1900-1983)原国民革命军少将,爱国民主人士。江西进贤人。早年入北京大学。参加了五四运动。孙中山在北京病重期间,任新闻发言人。后参加孙中山治丧处的工作。1925年后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代理主任兼第十八师党代表,参加了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中国国民党行动委员会,从事反蒋爱国活动。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政府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战区司令部秘书长兼政训处处长。1943年参与发起成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从事反蒋民主活动。1949年9月,作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代表参加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员监察委员会秘书长、监察部副部长,江西省副省长,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江西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等。1983年6月27日在上海病逝。

赖惕安(1912-1983)原国民党陆军少将。湖南湘乡人。南京军官学校及南京工兵学校毕业。历任国民党军参谋、营长、作战课长、第九十二军副参谋长兼参谋处处长、第九十二军第二十一师第六十三团团长、第十七兵团作战处处长、第一0六军第三一八师副师长。1949年8月在福州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教员、江苏省政协常委、南京市民革秘书长、江苏省民革秘书长、民革中央候补委员等。1983年9月24日在南京病逝。

耿幼麟(1895-1983)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河北任县人。早年入保定军官学校

抗日战争中牺牲殉职位国民党将领上将人中将人,少将 精选人

抗日战争中牺牲殉职的271位国民党将领(上将19人,中将 81人,少将171人) 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期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阶段。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中国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附:抗战中牺牲殉职的国民党将领名单,共271人国军上将(19人)=========1、佟麟阁上将,1937年7月于北平南苑阵亡2、赵登禹上将,1937年7月于北平南苑阵亡3、郝梦龄上将,1937年10月于忻口会战中阵亡4、饶国华上将,1937年11月于安徽广德自戕殉国5、刘湘上将,1938年1月于湖北汉口因病殉职6、王铭章上将,1938年3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7、蒋方震上将,1938年11月于广西宜山因病殉职8、张谞行上将,1939年3月于陕西西安遇敌机轰炸殉职9、陈安宝上将,1939年5

月于南昌会战中阵亡10、廖磊上将,1939年10月于安徽因病殉职11、宋哲元上将,1940年4月于四川绵阳因病殉职12、张自忠上将,1940年5月于枣宜会战中阵亡13、唐淮源上将,1941年5月于中条山会战中自戕殉国14、周复上将,1943年2月于山东城顶山阵亡15、李家钰上将,1944年5月于豫湘桂会战中阵亡16、陈训泳上将,1944年因病殉职17、邹洪上将,1945年4月因伤殉国18、方振武上将,1941年遭暗杀殉职(另一说法:1945年因病殉职)19、陈季良上将,1945年于重庆因伤病殉职国军中将(81人)==========1、王凤阁中将,1937年4月于吉林通化被俘殉国2、黄梅兴中将,1937年8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3、蔡炳炎中将,1937年8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4、姜玉贞中将,1937年10月于山西崞县阵亡5、刘家麒中将,1937年10月于忻口会战中阵亡6、郑廷珍中将,1937年10月于忻口会战中阵亡7、庞汉桢中将,1937年10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8、秦霖中将,1937年10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9、朱耀华中将,1937年10月于淞沪会战中自戕殉国10、吴克仁中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1、吴继光中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2、夏国璋中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3、吴国璋中将,1937年11月26日于

记叙文练习41祖父梁漱溟(含答案)

祖父梁漱溟(有删改) 梁钦宁 ①祖父一直对我们讲人不能贪。 ②“不贪”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比如我堂哥钦东通宵夜读,按理说读书是好事,但祖父说,这也是不可取的,也是“贪”。祖父自己吃得非常清淡,每餐七分饱。有一次,祖父一个人带4个孩子出去玩,当时我最小,只有4岁,最长的11岁,下馆子吃饭,祖父给我们4个孩子总共就要了2两米饭。他认为,小孩得病都是吃饱了撑的。七分饱,吃得慢,有节制才好,美食同样“不贪”。这点上,我自己的修为也不够,好吃的总忍不住多吃两口,可祖父能做到,他不管好吃不好吃,吃几筷子就停下。 ③祖父梁漱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想可以用两个字:宽放。他从不会强加干涉子女后人的决定,而是让我们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 ④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的迪斯科舞传到中国,它强烈的节奏、自由奔放的舞姿,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我也不例外。一个夏日午后,我来到祖父家。祖父午休过后,正在客厅里踱步,我放下书包,来到祖父面前,给他演练我新学的迪斯科舞。 ⑤舞毕,我便问祖父:“爷爷,喜欢吗?”其实我内心知道,祖父对我们这些小孩的玩意不会感兴趣,但我还是想从他口中知道他对我们年轻人行为的看法。那个场景我至今记得清楚,祖父戴着瓜皮帽,架着一副眼镜,他用左手扶了一下眼镜,对我莞尔一笑:“你喜欢就好!”随后踱步而去。 ⑥祖父的回答令我很意外。因为在那个时代,与我父辈、祖辈年纪相近的大人们,对我们年轻人喜欢这种舞蹈颇多非议,无法接受甚至厌恶,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而当时,祖父已经93岁了,却依然很开明。他懂得,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即使不理解、看不懂,也要互相尊重。 ⑦我哥后来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有时候也用到我祖父的理念,那就是“相信孩子,全然地相信”。当时有一位朋友向我哥咨询,说儿子5岁,要做牙科手术,医生说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孩子捆着不动,还有一种是要打麻药,但可能对身体有伤害。这位朋友就来问我哥:“梁老师你说怎么选?”我哥就回答:“你可以去问问你儿子,看他自己怎么选。”结果出乎意料,他儿子的选择是:“我不动,也不要打麻药。” ⑧手术做完后,这个小男孩一下手术台,就对他父亲说:“告诉梁老师,我没有动。”这就是相信孩子的力量。相信这样的孩子等长大后,也能学会自己做决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⑨祖父是活到96岁去世的,有人问有什么长寿秘诀,我觉得和祖父自身的修养有关,其中不生气是很重要的。 ⑩“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这就是他的理念。 ?我唯一一次见到祖父不快,是这样一件事。 ?祖父写得一手好字。因他是文化名人,上门慕名求字者众多。家人怕他劳累,常劝他少写一些。可他总是尽量满足来客的请求。 ?一日下午,家里来了几个外地客人登门拜访。寒暄过后,客人道明来意,请梁老赐墨宝,同时说了许多gōng wéi的话,什么“梁老是当代的伟大书法家”等等,此时祖父正在取纸笔,闻听此言,十分不快,用手轻拍书案,“啪”的一声,厉声呵斥道:“轻看我!”客人和我都被祖父严厉的态度震慑住了,呆若木鸡,室内静得出奇。但最后,祖父还是给他写了。

盐城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盐城市二○一八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为150分。考试形式为闭卷。 2.本试卷共6页,在检查是否有漏印、重印或错印后再开始答题。 3.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域内,注意题号必须对应,否则不给分。 4.答题前,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 ▲ _____。(晏殊《浣溪沙》) (2)鬓微霜,又何妨▲ ____,___ ▲ 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不要人夸好颜色,______ _▲ _________。(王冕《墨梅》) (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 ▲ 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 _▲ _ ___ 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子曰:“_____ _▲ 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7)高贵的心灵总是把个人的命运与国运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所以就会有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_ ▲”的沉郁悲怆,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 _ ▲ ___ __ ”的忠心耿耿; 敏感的心灵总是将个人的悲喜投影到时光风物的描摹上,所以就会有刘禹锡“_______▲ ______,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悲叹。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早已传唱开来。坚贞纯洁的爱情鸟丹顶鹤、活泼建壮的“四不像”麋鹿、五彩斑澜的中国第一花海郁金香、壮美广mào(▲)的沿海滩涂、清新绿意的森林、蓝天白云下的魅力新城……一个个盐城“元素”的画面依次闪亮登场,盐城以其独特的天然禀.(▲)赋、厚重的历史人文,凸显了盐城城市形象和品位。向全国人民展示“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的美好形象。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①脍.炙人口(▲)②广mào(▲ )③禀.(▲ )赋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2分) ▲ 改为▲▲ 改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中,外卖小哥引经据典 ....,力压群雄,摘得桂冠。 B.盐城大洋湾景区内樱花五彩斑斓 ....,悄然绽放,淡粉色花瓣舒展枝头,静待游客的到来。 C.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被吟唱后,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 D.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移默化 ....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行为、作风和操守。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我们不能把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合作交流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品德高尚的标准。 B.盐城市政府鼓励市区学校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C.近年来,盐城市各中小学、幼儿园逐步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D.透过新四军纪念馆、沿海文化馆、盐城好人馆等文化景点,人们可以品味出盐城不同寻常的风韵。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2分)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____ _。 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①梁漱溟先生曾把中华民族精神总结概括为两点,一是向上之心强,二是相与之情厚。所谓“相与之情 厚”,通俗点儿讲就是人情味浓。

特立独行梁漱溟 阅读答案

特立独行梁漱溟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的才称得上知识。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溟一直沉默不语。众人追问他对批林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l974午9月,对梁历时大半年的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他一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梁漱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5元钱。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去世,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有删改,作者余世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梁漱溟先生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B.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已经做到了个性十足,可悲的是他曾被这个浮躁社会给忽视了。C.梁先生没有像一般中国人一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当然,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D.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可夺志,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的观点。E.梁先生的晶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临终的话我累了,我要休息!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尽力。12.(1).【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解析】C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当然不当,原文是要么,表示选择关系;A没有什么文化不对;D不反对批林,

梁漱溟文化观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弊病的根源不过就在于文化失调。所谓文化,不过是某一民族的生活方式罢了。其文化的意思大抵可理解为“文明”。人类生活方式可分为三种:向前面要求;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转身向后去要求。 在梁看来,第一种指的就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由此产生了“赛恩斯”和“德谟克拉西”的文化。其特征有三:征服自然、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西。 第二种指的就是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他认为,中国人走的路根本上就与西方不同,如果我们不与西方接触,中国再过三百年、五百年,也不会有火车、科学和民主精神的产生。如果是同一条路,我们只是走得慢,那么究终会走到西方所到达的地点,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就像一个聪明的孩子,身体发育未全,而智慧早开了。由其智慧凿开,转而抑制了身体的发育,身体发育的不健全,最终导致了后来智慧也发展得不好。这就是所谓的“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中国文化根本弊病就只是“文化早熟”,但有五方面的表现:有时形式上表现幼稚,如人与人之间的隶属关系;老衰,因历史太久而机械僵固积重难返;不落实,即是不现实,中国文化从心从礼出发,有时理想多于事实;落于消极再没前途,中国文化理性早启,积极于理而消极于利;暧昧而不明爽,如宗教、阶级等问题,中国似有似无,并不明朗。中国文化最大的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机会,多少情感要求被压抑被抹杀。 中国文化个性为: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中国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世界上的古老文明或夭折或转移或失去独立自主,唯独中国自创的文化能独立存在至今;中国文化能在不动摇其根基的前提下,包容吸收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有伟大的同化力,能吸收外邦邻族,融汇成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影响巨大,北至西伯利亚,南到南洋群岛,东及朝鲜日本,西达帕米尔高原,甚至影响到欧洲。 梁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 所谓“伦理本位”就是指整个社会各种关系都一概家庭化、伦理化,人与人之间一切都在伦理关系中联系起来,阶级色彩不浓厚。这种伦理本位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社会方面:对于中国人而言,人生美满即是家庭关系无缺憾。由家庭关系推广而成的家族、亲戚、同乡、师徒、朋友、同僚甚至君臣、官民的关系,都可比之于父子兄弟。第二,经济方面,财产依据伦理亲疏和财产大小为人共有,在经济上彼此照顾,相互负责。第三,政治方面,中国人只知有君臣、官民的关系,而不识国家团体,国家政治被家庭情谊化,比如称地方官为父母官。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1931-1949年国民党的军衔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

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军: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 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 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张自忠、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

浙江温州市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适应性试题带答案

浙江温州市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适应性 试题(带答案) 2018年3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上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至今日,竟然还有人企图篡改甚至抹煞(shā)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面一年一度的公祭,正是为了诅(zǔ)咒杀戮,提醒人们应以史为鉴,珍惜和平。B.韩愈、李贺惯用奇字僻句、险韵拗(ǎo)调,使诗的意境嶙峋峭跋,阴森幽邃(suì);而晚唐诸人之作,则在秋花晚香、落日残月中寄寓萧瑟冷落的式微之感,令人唏嘘。 C.近日,一篇题为“一年卖出7.5亿的洗脑神药,请放过中国老人”的文章称,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某非处

(chù)方药不具备治愈(yù)白内障的功用,商家涉嫌虚假宣传。 D.铁骨铮铮(zhēng)的梁漱溟先生通过书信与师友交流,或建言献策,或奖掖后学。从一封封书信中,我们看到 了这位永不迷惘(wǎng)的老者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彷徨在古域阙上,倚栏杆处,任那杨花柳絮纷纷扬扬随 意拂面,静听春的韵律,萦绕故国女墙,袅袅余音。不 绝如缕;【甲】漫步在灞桥两岸,俯仰之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落叶,寒鸦数点,预报着这又将是一个摇落 情思的悲凉季节。 许多年来。踏在半裸着秦砖汉瓦的黄土地上,遥望着西 风残照中隐约的城墙映入水面,【乙】我一真在苦苦思索:为什么脚下的这片黄土能孕育出中国历史上最强悍雄盛 的几个帝国二——周秦汉唐?【丙】“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洲(杜甫《秋兴八首》”为什名是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屡屡选中这一块风水宝地作为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经过历史的风吹雨打,故国的流风余韵在何 处还可以寻觅得到?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彷徨B.一直C.孕育D.流风余韵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辜鸿铭_杜亚泉_梁漱溟中西文化观之比较

第21卷第1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1月V o.l21 No.1 Sichuan U 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 ience Journal Jan.2011 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中西文化观之比较 周良发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 要:二十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与激变,强势的西方文化把整个中国都卷入到 西化的浪潮中。面对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高举中国传统文化, 以复兴传统文化来振兴民族精神。他们与新文化派展开了一系列的论战。中西文化之争便成了世纪之初我们 民族精神生命层面的主流。 关键词: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B143,B1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11)01-0030-06 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是现代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们在西风劲吹、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而显著衰落时,对此抱有迫切的忧世情怀和担道意识。他们认为要解决社会危机,需要高扬中国道德传统,只能到传统文化中寻找其救世良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不少人认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需要东方文明解救其弊。 东方文化救世论的出现,给了他们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他们以 为往圣继绝学的儒生使命重塑儒学的时代精神,给人类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一、辜、杜、梁中西文化观之要旨 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都清醒地看到了社会道德的普遍缺失,看到了西学东渐之后引起的人心不古。他们基于共同的文化立场,为了复兴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比较上,分别提出各自不同的理论。辜鸿铭的 道德力高扬了中国人的精神,杜亚泉认为中西文化之异即是动静之别,梁漱溟以 意欲为支点,把文化分成中、西、印三种不同的模式。正是这些文化保守主义分子的努力与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才得到重新的阐释与张扬。 (一)辜鸿铭的道德力 正当中国的传统文化日渐衰落、中国人的精神受到践踏的时候,辜鸿铭站了出来。他以欧洲文明为根基审视中国文化,以儒者的社会责任感向西方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坚定地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争取存在的合法性。他对中西文明的比较,不是注重其物质层面,而是从精神特质方面作深入的剖析。他说: 要估价一个文明,我们必须问的问题是,它能够产生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一种文明所生产的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正好显示出该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即显示出该文明的灵魂。[1]5在辜鸿铭看来,文明优劣的标准不在单纯的物质,而应该看这种文明的精神价值。辜鸿铭正是以中国人、中国妇女和中国语言为主题,揭示中国文明的真正价值,这是西方文明所不能相媲美的。从而得出定论,中国人的性格是深沉、博大、纯朴与灵敏,这是西方文明所缺少的。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 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情感的生活, 所以每个人都并不感觉到有物质力量来保护自身的必要。[1]22 辜鸿铭十分肯定地指出,文明优劣论的标准,是一种比物质力更强大和更有效的力量,他称之为 道德力。他说: 在过去的欧洲,这种曾有效地征服和控制人们情欲的道德力是基督教。可如今这场血腥的战争已超越了它,它似乎已经表明,基督教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已经失去了效用。因缺乏一种有效的道德力去控制和约束人们的情欲,于是欧洲人民又不得不重新采用物质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恰如卡莱尔一语所道破的,目前的欧洲?是混乱加上一条来福枪#。[1]20辜鸿铭认为,西方人民应当摆脱军国主义,代之以一种新的道德力量。他相信,这种新的道德力 *收稿日期:2010-09-20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与青年政治思想引领机制研究%(AH S K05!06D17)作者简介:周良发(1979!),男,安徽六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哲学与中西文化研究。

2018届高三语文试卷(原创 含详细答案)

2018届高三周考语文试卷(六)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客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曰再三,为感动太息。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掩,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大保,谥忠介。 注:①脱粟:糙米饭。(选自《明史?海瑞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B.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C.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D.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又称“秋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会元”。B.织造是明清于苏杭等地设立的负责织造衣料、制帛以供皇帝及宫廷之用的专局。 C.缙绅原本是指古代朝会时官宦将记事的手板插于腰带,后来成为官宦的代称。 D.谥是帝王或官员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海瑞谥为“忠介”,是表扬他忠诚耿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为政清廉,都御史从淳安县经过,海瑞招待简陋,让鄢懋卿非常愤恨,但也只能收敛

近五年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研究综述

近五年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关于梁漱溟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对其东西文化观的研究逐渐具体化和精细化,主要涉及其东西文化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内容及其特征和对其东西文化观的评价等方面。这些成果丰富了研究面向,但大多是就事论事,忽视了其文化观提出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把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置于东西文化论争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或许会得出更为清晰的认识。 标签: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研究综述 梁漱溟(1893—1988),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近代新儒家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儒家”〔1〕。 学术界对梁漱溟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特别是在200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90周年之际,相关总结性专著大量出现。如郭齐勇《梁漱溟哲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李渊庭阎秉华《梁漱溟:民盟历史人物》(群言出版社,2011)、艾恺、王宗昱《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景海涛《梁漱溟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马勇《民国名士系列:中国圣雄梁漱溟传》(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马东玉《梁漱溟传》(东方出版社,2008)、佟自光《飞扬与落寞:梁漱溟孤独思考》(东方出版社,2006)。这些专著均对梁漱溟的生平及其著作给予较为详细的介绍,肯定了梁漱溟在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文化思想史方面的地位。2005年山东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梁漱溟全集》(8卷本),对于了解先生生前学术、文化思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进一步推动了对梁漱溟文化思想的研究。现主要整理近五年来研究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的相关论文,以窥探学术界对其文化观研究的相关动态。 一、梁漱溟东西文化观产生的思想渊源和时代背景 梁漱溟的思想渊源十分复杂。王宗昱认为,梁漱溟早期哲学思想的基础包括:唯识学、宋明心学、柏格森哲学。至于柏格森哲学,梁漱溟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其理解和接纳有所不同:在写《究元决疑论》时期将其和佛学进行比较,以说明世间的变化;在写《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时则将其作为评价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根据之一。〔2〕 近几年学者对梁漱溟文化思想的研究趋向精细化,对其儒家思想的研究有:李维武《儒家与民主:文化保守主义民主观念的近百年变化》、宛小平《亦旧亦新的儒者:梁漱溟》、聂慧丽《五四新文化时期梁漱溟对儒学的阐释》、安宝祥《梁漱溟思想的文化根源与道德实践》,这些文章基本都认同五四后梁漱溟“援西学入儒”,借助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弘扬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张卫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现代转型》、赵立伟《试论来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的形成》则指出: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新余四中2019届高考年级全真模拟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 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 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 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 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 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 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 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 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 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 阅读答案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选)刘仰东 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1916年,他23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讲儒家哲学。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在许多文章或演讲中明确表态。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现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现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 此时,梁漱溟不足40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他曾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他认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栋,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 1924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请。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又说,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 他在1924年(31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自1931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水电,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1931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1938年1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1939年2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1940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试图以第三方面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 30岁到50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而梁漱溟从31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略论梁漱溟的文化观

略论梁漱溟的文化观 梁漱溟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是近现代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新儒家的开山人物。他幼年接受新式教育,以《地球韵言》作为启蒙读本,青年时代思想激进,积极拥护共和制度。在文化和人生态度上,他曾经一度信奉佛教,后又弃佛皈儒,投身改造社会的实践,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文化的复兴事业。梁先生在其成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首次系统比较了中国、印度和西方三种文化,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说,以“意欲”为根源,独树一帜地构建了他的文化哲学体系。 一、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提出的时代背景 近代中国处于一个动荡的大变革时代,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当时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由对器物落后的反思过渡到对社会制度的反思,进而转向对更深层次的文化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思想学说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而变迁,孔子之道已不适于今日之社会,所以极力反对尊孔复古,大力弘扬科学民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批判。全盘西化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梁漱溟就被裹挟于这种如火如荼的热潮之中,高举传统文化的大旗逆流而上,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曾提出“研究学问,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主张用科学精神和批判态度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急起直追”,走西方人类文化发展的唯一道路。 1917 年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写到: “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可见,李大钊反对的是那些假孔子之名行事的所谓“传统”。他对中西文化持不能简单调和的观点,经过比较分析后指出,“第一文明偏于灵;第二文明偏于肉;吾宁欢迎‘第三’之文明。盖‘第三’之文明,乃灵肉一致之文明,理想之文明,向上之文明也。”这种“三文明”说启发了梁漱溟,对其构建“文化三路向”说产生了直接影响。 陈独秀虽然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但未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他承认“各民族都有它的国粹,反对抱残守缺、盲目排外,强调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文化,道德应该随着时代及社会制度变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些先进知识分子的中西文化观有的乍看似乎与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思想背道而驰,但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再造中华”而做的努力,对梁漱溟无不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梁漱溟对西中印三种文化的独特体认 要建构一种文化理论,首先要确定如何理解文化概念的问题。那么,梁漱溟是如何给文化下的定义呢? 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写道: “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 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生活又是什么呢? 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 will) ———此所谓‘意欲’与叔本华所谓‘意欲’略相近,———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我们不难发现,意欲的不同就导致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不同的解决方法就导致了不同的文化路向。依据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生活的样法,梁漱溟划分了人生的三路向: ( 1) 遇到问题都是从前面去下手,其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这也是生活本来的路向,为奋斗的态度。 ( 2) 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而是就在当前境地上求自己的满足,这种应付问题的方法,只是自己意欲的调和,为随遇而安的态度。 ( 3) 遇到问题不是去克服,而是掉头向后,或者干脆想从根本上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

盐城市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盐城市二○一八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为150分。考试形式为闭卷。 2.本试卷共6页,在检查是否有漏印、重印或错印后再开始答题。 3.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域内,注意题号必须对应,否则不给分。4.答题前,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 ▲ _____。(晏殊《浣溪沙》) (2)鬓微霜,又何妨▲ ____,___ ▲ 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不要人夸好颜色,______ _▲ _________。(王冕《墨梅》) (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 ▲ 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 _▲ _ ___ 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子曰:“_____ _▲ 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7)高贵的心灵总是把个人的命运与国运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所以就会有范仲淹“浊酒 一杯家万里,_ ▲”的沉郁悲怆,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 _ ▲ ___ __ ”的忠心耿耿;敏感的心灵总是将个人的悲喜投影到时光风物的描摹上,所以就会有刘禹锡“_______▲ ______,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悲叹。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早已传唱开来。坚贞纯洁的爱情鸟丹顶鹤、活泼建壮的“四不像”麋鹿、五彩斑澜的中国第一花海郁金香、壮美广mào(▲)的沿海滩涂、清新绿意的森林、蓝天白云下的魅力新城……一个个盐城“元素”的画面依次闪亮登场,盐城以其独特的天然禀.(▲)赋、厚重的历史人文,凸显了盐城城市形象和品位。向全国人民展示“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的美好形象。

试述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试述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梁漱溟作为中国20世纪上半叶一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会通中西,统领古今,探文化之源,索文化之本,解文化之变,求文化之路,建构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文化哲学体系,为我们今天重塑文化运作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梁漱溟倾尽全部心力构建他的文化理论体系,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者。他的文化哲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架构中加以平等地讨论,肯定了中国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标签:梁漱溟;传统文化;西方文化 五四时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陷入危机漩涡之时,中西文化论争激烈之际。在反传统的文化思潮处于主流态势的学术背景下,把为“孔子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作为人生目标的梁漱溟,以独到的思维体系、方法和宽泛的考察视角对中西文化及其关系加以审视,提出了个性鲜明的中西文化观。正因其文化见解与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指向在某种程度上相悖,使其在众多思想家中脱颖而出,被视为当时国内学术思想界颇具争议的文化人物。 一、梁漱溟中西文化观的论证思路 当各家各派为中西文化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梁漱溟没有随波逐流地追随某一派,而是在文化论争的波澜中大胆地提出其对文化的独特见解。他强调必须在整体意义上以全人类文化为背景进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比较,“把一家文化中的地位、关系、前途、希望统通表定”清晰,并为其在文化总关系中求一个适当的位置。他首先从文化的概念出发,认为“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即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就是说,文化是由生活决定的。然后,由生活引出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意欲,认为意欲是生活的决定因素,根据意欲得到满足的程度推出了人生的三大问题,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问题。从这三大问题中引出了人类生活的三大路向:其一,向前面要求;其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其三,转身向后去要求。以三大文化路向说为依据,对东西文化进行考察,比较各文化的特异色彩及其根本精神的差异,最后对世界未来之文化进行预见,并提出在文化问题上“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梁漱溟正是沿此思路,把中西文化置于相互比较的状态中,由外向里,再由里向外,由“面目”到“根本”,再由“根本”到“面目”进行系统的考察,在此基础上,他对世界未来文化做了大胆的预测,即“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有似希腊文化在近世的复兴那样”。这就是梁漱溟自认 为为中国文化指明的光明路向,是中国文化的未来出路。 二、梁漱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阐释 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佛教的唯识学以及中国儒家哲学为理论后盾,梁漱溟按其“一往一反”的“四步的讲法”,对中西文化加以整体而细致地考察。在权衡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