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民党陆军上将金汉鼎简介

国民党陆军上将金汉鼎简介

国民党陆军上将金汉鼎简介
国民党陆军上将金汉鼎简介

国民党陆军上将金汉鼎简介

金汉鼎是国民党陆军上将,曾与朱德元帅是同学,两人有着深厚的同窗之谊,相交甚深。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金汉鼎人物简介金汉鼎是国民党陆军上将,曾与朱德元帅是同学,两人有着深厚的同窗之谊,相交甚深。他早年加入同盟会,深得蔡锷将军的赏识,参加过云南重九起义、护法战争、北伐、抗日战争等,担任过第九军军长、军事委员会军风纪巡察团主任委员等职。全国解放后,金汉鼎受邀北上参加了国庆观礼,之后又与老同学朱德多次会面,最终于1967年病逝北京,葬于八宝山公墓。

金汉鼎人物生平早年经历

金汉鼎,云南讲武堂第1期丙班毕业。1911年参加云南重九起义,1915年在护国军第1军任职,参加讨袁战争,1917年7月任靖国军第2军14旅旅长,参加护法战争,不久任靖国军第4混成旅旅长,1920年任滇军第2混成旅旅长,1921年任滇军迤南剿匪指挥官,1922年1月任滇军代理总司令,2月兼代云南省省长,3月因唐继尧回滇被迫退出云南,1923年出走香港,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独立第16师师长,参加北伐,1927年5月任第9军副军长兼27师师长,9月任第9军军长兼赣北警备区司令,10月特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1月任第1集团军第31军军长,

并任云南省政府委员,10月部队缩编任第3军12师师长,11月兼任湘赣两省剿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参加围剿红军,1931年5月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1934年任全国禁烟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期间曾任军事委员会军风纪巡查团第1、2、4团上将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辞去军职移居昆明,后任云南省参议会参议员,云南省政府顾问。1946年7月31日国民革命政府授任周濂、李济深、但懋辛、李杜、张钫、石敬亭、郭汝栋、金汉鼎等八人为国民革命军上将(均为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投身革命

金汉鼎,字铸九,云南江川县下海浒庄贫家子也。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家中第六子,母伏氏早亡。父倾举家之力供其入私塾。宣统元年九月,考入云南讲武堂,与朱德、唐淮源等俱为丙班一队,入同盟会,相交甚笃。

辛亥重九起义,与同学少年俱参与焉。历为临安县驻军少尉排长、连长。民国四年(1915年)护国兴师,从蔡锷之第一军征川,为第一梯团二支队二营五连连长。次年,因战功擢营长。横江一役,左胯中弹,乃取牺牲者绑腿包扎,奋勇再战。二月,于纳溪之朝阳观破张敬尧之骑兵第七团,袭吴新田部,歼敌百廿余,获枪弹甚众。蔡锷甚嘉许之。

是年七月,川军围滇军于眉山。遂以朱德为前锋,汉鼎为后卫,迅捷突破,渡岷江,驻荣县。次年七月,为靖国军第二军第四混成旅旅长,屡战川军克捷,与朱德、耿金钟、项铣并称四大金刚,名震川

南。九年(1920年)秋,随顾品珍入昆明,为迤南剿匪指挥官,率唐淮源等驻通海。次年八月,顾品珍欲从孙文北伐,专事戎伍,遂命汉鼎代滇军总司令,辞不就。持孙总统特任状敦请,方赴昆明,驻五华山皇华馆。次年一月十六日,代总司令职。二月二十八日,代云南省长。时杨蓁不服,品珍乃密与汉鼎羁押之,杨部哗变。时唐继尧反攻昆明,乘此疏隙,竟一鼓而定。顾品珍自杀,汉鼎偕朱德、刘云峰、项泽光、唐淮源、张子贞等奔川南,数遇匪寇,众几散尽。四月,抵重庆,川督刘湘、重庆警备司令杨森厚待之,欲以朱德为师长,汉鼎为旅长,唐淮源为团长,三人皆厌却军阀之事,固婉拒之。六月,川军内讧,汉鼎与朱、唐等离渝赴沪,客孟渊旅社,未几移居苏州虎丘李鸿章祠。

十一年(1922年)六月,孙文赴沪,汉鼎与朱、唐谒之于法租界,孙文遣汉鼎赴广西犒朱培德军,朱德赴欧洲留学军事,汉鼎多与朱德资助也。朱培德部者,皆护国军第二军李烈钧余部,多云南子弟。朱闻汉鼎将来,与杨如轩等欲奉之为滇军总司令。未几,顾品珍旧部亦退至柳州,张开儒等欲从孙文北伐,余者多不响应,开儒遂被解职,杨希闵继为总指挥,亦虚席以待汉鼎。时汉鼎与朱培德等饷款用匮,遂难赴柳州。继之,杨希闵响应孙文,誓师于蒙江,东进讨陈,攻入广州。次年二月,汉鼎随朱培德至广州。时杨希闵已无让贤之意,汉鼎遂避居香港。

十五年(1926年)七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汉鼎赴赣州投朱培德之第三军。得朱资助,赴湘黔间招兵,得马锟、肖泽洲部暨游勇共两

千余。率至赣南,受编为独立第十六师,汉鼎为师长,从朱培德战孙传芳,历破郑俊彦、邓如琢、谢鸿勋部,克南昌。蒋公甚嘉许之。次年,扩编为第九军,汉鼎为军长兼赣北警备司令,驻九江,辖杨如轩之二十七师、韦杵之二十八师、周志群之二十九师。

次年八月,共产党贺龙、朱德、叶挺等于南昌起事,歼肖泽洲之八十一团、卢泽民之八十二团、张朝振之警卫团,占省府,旋撤离南昌,过第九军驻地,汉鼎不予阻截。未几,第九军易为第三十一军,汉鼎仍为军长。

遭遇排挤

1928年11月,杨如轩、韦杵部随王均于江西剿共,汉鼎率余者赴津浦路北伐。又合原驻江西之第五路军九团一万两千人为总预备军,汉鼎为总指挥。次年十月,国民政府整编军队,为第三军第十二师师长,唐淮源为副,辖韦杵之三十四旅,张友曾之三十五旅,周志群之三十六旅,驻江西吉安。随后蒋桂、蒋冯、蒋冯阎混战,汉鼎咸参与焉。继之,任湘、闽、赣三省剿共副总指挥,率三十四、三十六旅于汀州、上杭剿共。

廿一年(1932年)夏,汉鼎报请朱培德,欲以第七十团团长周体仁代张友曾之三十五旅长职。张遂阴使第六十九团团长肖希贤发难,于海州鼓动官兵示威,声讨汉鼎。朱培德乃承蒋公意旨,贬汉鼎为三十五旅旅长,以曾万钟代之;周体仁调军事参议院,以陈传文代之;肖希贤送日本留学。

初,金汉鼎知张友曾为蒋公耳目,如芒刺在背,故欲图之。因周体仁纯良,故以代之。肖希贤饶有战功,然嗜赌衰德,闻此嫉妒,乃生策变之心。孰料蒋公黄雀在后,此之谓“海州事件”。未几,蒋公以剿共不力调汉鼎为中央军事参议院高级参议员,军衔升一阶,为上将。

廿三年(1934年)年,任全国禁烟委员会主任,赴云、贵各省督察禁烟事宜。尝闲居昆明之翠湖,龙云甚警惕之。乃创办江华私立铸民中学,多延名宿,疏离政事,今江川一中之前身也。抗战间,曾为军事委员会军风纪巡察团主任,总第三、第四战区的军纪纠察。

重获新生

一九五零年,中共遣陈赓、宋任穷赴昆明请金汉鼎北上,遂赴北京,朱德数与欢晤。一九五四年,金汉鼎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兼北京市政协委员。

因病辞世

一九六七年因肠癌于北京逝世,享年七十有七。骨灰存放八宝山公墓。

金绍云与金汉鼎的关系金绍云是金汉鼎的侄子。

据金汉鼎当年的厨师陈宝林老人讲述,金汉鼎会被批斗可能跟他的侄子金绍云有关。

1950年江川解放以后,金汉鼎的侄子金绍云,纠集地霸、土匪、恶棍,接受由通海被俘集训逃脱的国民党在押反动军官,组成“滇中反共独立师”。并自任师长,下设五个团,约一千多人,进行反革命

暴乱。4月23日,金绍云首先在下海浒暴乱,杀害征粮干部,抓捕关押干部、群众。随后,横行维宁区,进攻台桥区、雄龙区等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先后杀害通海县委书记张盾,江川南下干部牛文然,华宁雄龙区区委、区政府负责人等干部群众数十人。抢劫公粮公物和群众财物,严重威胁着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人民解放军和江川、华宁人民与金绍云匪帮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进行军事进剿,围歼土匪;开展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经过多次英勇奋战,几十名革命同志壮烈牺牲。8月20日,在安化地区将土匪主力歼灭。9月8日,攻占残匪负隅顽抗的孤山岛,在湖上活捉匪首金绍云。

“当时,金汉鼎并不知道他的侄子是匪首。直到金绍云报上他的名后,消息才传到他耳朵里。但因为当时是叔侄关系等种种原因,就说金绍云的种种罪恶与金汉鼎有关。因此,金汉鼎在海浒受到了批斗。”陈宝林继续说。

金汉鼎与朱德金汉鼎、唐准源与朱德大半生相交甚笃,友谊深厚。从云南讲武堂同窗共学到护法运动后期(1909年一1922年),他们共同参加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在动荡激烈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此间,他们同尝寒窗之苦,共度戎马生涯。

朱德出国前,金汉鼎以款赠助。他们两人的第二座分水岭,在南昌。朱德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南昌成为他们第二次分手的地点。

1951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年之际,金汉鼎赴京参加观礼,与朱德相会于北京。他们二人当年在上海、南昌两度分手,这回终于在北京紧紧握手。当年滇军的这两位“金刚”,一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一个是起义将领。当两双大手握在一起的时候,不知是否还能唱出那段悠远的川滇民谣:“黄柜盖,叶毛瑟,朱金支队惹不得。”

金汉鼎为什么能上北京云南解放后,金汉鼎回到了昆明,1950年,中央派陈赓、宋任穷前去看望金汉鼎并邀请他北上,参加国庆观礼,金汉鼎于是去了北京。同年11月,朱德邀请金汉鼎去北京,两人见面数次。

1954年,全国人大会聘任金汉鼎为国务院参事,并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民革成员,1967年病逝于北京,葬于八宝山公墓。

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抗战大型战役列表:

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抗战大型战役列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之前: 战役名称时间 江桥抗战 1931年10月-1931年11月 淞沪抗战1932年1月-1932年3月 长城抗战1933年1月-1933年5月 热河抗战 1933年2月-1933年2月 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抗战大型战役列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之后: 战役名称时间 平津作战1937年7月 太原会战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南口战役1937年9月 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 (注:由刘茂恩将军第十五军为主力,国军此役歼灭日军主力两万两千余人,历史上有“平型关战役”,而没有共党欺世盗名的“平型关大捷”) 忻口战役 1937年10月[ 娘子关战役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太原保卫战1937年11月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南京战役1937年12月 徐州会战1938年2月-1938年5月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1938年4月 兰封会战1938年5月-1938年6月 武汉会战1938年8月-1938年10月 广州战役 1938年10月[ 南昌会战1939年3月-1939年4月 随枣会战1939年5月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939年10月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940年2月 昆仑关战役1939年12月-1940年1月 枣宜会战1940年5月-1940年6月 豫南会战1941年1月-1941年2月 上高会战1941年3月-1941年4月 晋南战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941年10月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香港保卫战1941年12月 滇湎路战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浙赣战役1942年5月-1942年8月 鄂西会战1943年5月-1943年6月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1943年12月 豫湘桂会战1944年4月-1944年12月 豫中会战1944年4月-1944年6月[ 长衡会战1944年5月-1944年8月 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5月-1944年6月衡阳保卫战1944年6月-1944年8月 桂柳会战1944年8月-1944年12月

抗日战争中牺牲殉职位国民党将领上将人中将人,少将 精选人

抗日战争中牺牲殉职的271位国民党将领(上将19人,中将 81人,少将171人) 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期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阶段。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中国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附:抗战中牺牲殉职的国民党将领名单,共271人国军上将(19人)=========1、佟麟阁上将,1937年7月于北平南苑阵亡2、赵登禹上将,1937年7月于北平南苑阵亡3、郝梦龄上将,1937年10月于忻口会战中阵亡4、饶国华上将,1937年11月于安徽广德自戕殉国5、刘湘上将,1938年1月于湖北汉口因病殉职6、王铭章上将,1938年3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7、蒋方震上将,1938年11月于广西宜山因病殉职8、张谞行上将,1939年3月于陕西西安遇敌机轰炸殉职9、陈安宝上将,1939年5

月于南昌会战中阵亡10、廖磊上将,1939年10月于安徽因病殉职11、宋哲元上将,1940年4月于四川绵阳因病殉职12、张自忠上将,1940年5月于枣宜会战中阵亡13、唐淮源上将,1941年5月于中条山会战中自戕殉国14、周复上将,1943年2月于山东城顶山阵亡15、李家钰上将,1944年5月于豫湘桂会战中阵亡16、陈训泳上将,1944年因病殉职17、邹洪上将,1945年4月因伤殉国18、方振武上将,1941年遭暗杀殉职(另一说法:1945年因病殉职)19、陈季良上将,1945年于重庆因伤病殉职国军中将(81人)==========1、王凤阁中将,1937年4月于吉林通化被俘殉国2、黄梅兴中将,1937年8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3、蔡炳炎中将,1937年8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4、姜玉贞中将,1937年10月于山西崞县阵亡5、刘家麒中将,1937年10月于忻口会战中阵亡6、郑廷珍中将,1937年10月于忻口会战中阵亡7、庞汉桢中将,1937年10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8、秦霖中将,1937年10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9、朱耀华中将,1937年10月于淞沪会战中自戕殉国10、吴克仁中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1、吴继光中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2、夏国璋中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3、吴国璋中将,1937年11月26日于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1931-1949年国民党的军衔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

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军: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 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 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张自忠、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

国民党一级上将桂永清简介

国民党一级上将桂永清简介 桂永清是国民党一级上将,参加过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担任过军长、海军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等职位。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桂永清是国民党一级上将,参加过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担任过军长、海军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等职位。1954年,桂永清被任命为参谋总长,但他上任不到两个月就病逝了,享年54岁。 桂永清人物生平父亲桂金山原为菜农,后经商发家。其生有五子,永清长子。早年在本县鹰潭高等小学(一说贵溪县第二小学)读书,成绩优秀。小学毕业后,父亲送他到南昌上学,初入心远中学,嗣后毕业于第一师范学校(一说他先在江西公立国语讲习所肄业,后入江西省立第一中学)。曾任高等小学教员,北伐赣军总司令部军需,中央直辖讨贼军游击第一旅司令部书记等。1923年冬到广州,入大元帅府军政部教导团军士连当兵。1924年初入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第一队学习,后由江西省出席国民党一大代表徐苏中、彭素民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6月转入黄埔军校,入第一期第二队学习。参与组织孙文主义学会。军校总教官何应钦对他颇为赏识,未毕业就被派到教导团任代理排长。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九连上尉连长、党代表,第一师特务连连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特务营营长。

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第一次东征攻打淡水时,他带领部队攻城。蒋介石从望远镜里看到,当时桂永清正在沿着云梯登城,半途被守军推翻,直挺挺地摔到了城下,但他很快又出现在云梯上。打下淡水后,蒋介石对桂永清大加赞赏,认为他适合带兵,因此转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九连上尉连长;第二次东征时,他升任营长,参加了攻打惠州之役。于第一次东征战后,擅自没收敌军财物,邮寄回江西,事泄后被判死刑。后因学生联呈国民党中央,请念其淡水、红湖、兴宁战功,从宽处治。1925年4月8日依中央议决案,免桂永清死罪,令其戴罪立功。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桂永清在东路军总指挥部担任营长,由汕头进入福建。参加过松口大战。1927年部队到达浙江时,总指挥部设立直属独立团(五十八团),何应钦将其升任上校团长。后任第一集团军总部特务团团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一团团长,1927年8月,宁汉相争中蒋介石宣布下野,北洋军阀孙传芳趁机纠集旧部南渡长江,占领龙潭和栖霞山等地,准备进占南京,南京城里李宗仁、何应钦等人组织部队反击。在关系到国民党命运的龙潭战役中,桂永清部英勇顽强,始终坚守桥头主阵地,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并生俘孙部7000多人。 1930年军队整编,嫡系部队整编为6个师,他升任第十一师三十一旅少将旅长。桂到任后,推荐邱清泉任副旅长,但蒋介石却另派李默庵任副旅长。李去见桂时,桂正在打麻将,对李态度较为傲慢。李回去向蒋告状,蒋立即将其撤职。桂请何应钦为之说项。何问桂是

国民党高级将领名单大全

国民党高级将领名单: 张自忠:第一名将。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剧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将。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中共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虽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了起来,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杜聿明:第三名将。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

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很难判断对错。 孙立人:第四名将。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

国民党军队编制

国民党军队编制 国民党军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就是军了。所以我们就以军来说。 军:国民党的军由于派系复杂(有嫡系、半嫡系、和旁系)所以大小也不尽一样,最多的时侯一个军有五六个师,统一编号之后,国民党的军通常都是二到三个师。特殊的也有一个师或四个师的。由于国民党军的各师归属不固定,经常以师为单位调归其他军管辖。军的最高长官不用说都知道叫军长。 路军:又称“路”,本是作战中临时编组的战役、战术指挥层次,一般在战后即取消。但是,国民党军在十年内战中却没有取消,而是把他作为一级正常的指挥层次保留下来,准备代替军这一层,但是由于派系复杂,也没能全部变成路军。国民党的路,从职务级别上来看,路军下辖的部队中有建制军的部队,应该是大于军的。但多数的路下辖部队只有师而没有军,这样路又相当于军。个别的路根本没有作战部队,是一个空架子,这时的级别就不好比了。在路军中,我们比较了解的有19路军抗战,国共统编时共产党的军队刚开始的时候是第8路军。路军的最高长官

称总指挥。 军团: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初期使用的一种作战指挥层次,介于集团军和军之间,相当于路军,它部分代替了军的职能。启用于1937年9月,至1939年初除暂保留了刘文辉之第5军团外,其余全部取消(第5军团不久后也取消了)。必须一提的是,在第二次北伐时,国民党中央军系统的部队曾使用过军团这一形式,但其编制比较大,相当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集团军。军团的最高指挥官称军团长。 集团军:国民党军在北伐时曾使用过集团军的形式,但那时的集团军与抗日战争时期的集团军不同。北伐时的集团军是按当时的大派系划分的,共编了四个集团军,其中第1是中央军(蒋)系,第2是西北军(冯)系,第3是晋阎军(阎)系,第4是桂(李)系军。抗日战争的集团军是介于战区和军之间的战役兵团指挥机构,一般是辖2个军(刘建绪的第10集团军)至3个军(顾祝同的第5集团军),也有的辖1个军(蒋鼎文的第4集团军),或4个军(宋哲元的第1集团军),还有的是辖几个师(如中共的第18集团军辖3个师),集团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作战的基本单位。集团军的最高指挥官称总司令。八路军后来的正式番号为第18集团军。

国民党抗战初期的的军队编制

国民党抗战初期的的军队编制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陆军常备军编制目前常见的几个数据和序列表如下: (1)1937年2月,军政部长何应钦在第五届第三次全体中央委员会议所提《军事报告》有关作战兵力如后:国军总计兵力:步兵182个师,独立步兵46个旅;骑兵9个师,6个独立旅;炮兵4个旅,20个独立团,此外尚有各钟特程编制及地方部除未列入。共170余万人。预定使用第一线作战者,步兵约80个师,9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炮兵2个 旅,及16个独立团。此数字为大部分书籍视为抗战初期兵力。 (2)抗日战史记载1937年7月初,计步兵183个师,独立步兵58个旅,独立步兵43个团;骑兵9个师,5个独立旅,3个独立团;炮兵2旅,15个独立团,13个独立营;工兵2个团;交通兵3个团;通信兵2个团;宪兵11个团,2个独立营。官佐136,000余人,士兵1,893,000余人,总计2,029,000余人。 (3)日本方面资料统计: 计步兵223师,47旅;骑兵15师3旅;炮兵6旅。总兵力200万 中央直系军:步兵47师,1旅;炮兵3旅;兵力412,000人。 中央旁系军:步兵36师,13旅;兵力338,000人。 地方军阀军:步兵64师,11旅;骑兵14师,1旅;炮兵3旅;兵力523,000人。 其他杂牌军:步兵76师,22旅;骑兵1师,2旅;兵力722,000人

--------------------------------------------------------------------------------- 此重要三表只有数字,皆未见详细序列表。市面上常见的抗战初期序列表实际是1937年8月以后扩编了若干军后的序列表,并非抗战未爆发前的实际状况。故尝试编一个番号183个师为基准,时间1937年6月为基准的序列表供大家参考。 各师所辖旅、团番号及主官时有变化,此文所列只能反映某一时段状态,仅供参考。 引用书籍: (1)刘凤翰:战前的陆军整编(民国十七年七月至二十六年四月)(2)刘凤翰:论抗战前日人对中国军事之调查 (3)国民革命军沿革实录 (4)国民党军简史 (5)国民党治军档案 (6)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 (7)中国国民党九千将领 (8)中华民国军事史略稿第三卷 (9)国民党将领亲历记 (10)民国史档案资料丛书 (11)文史资料选辑 目录: 第一部分:师及独立旅番号、主官、驻地情况 第二部分:绥靖公署、路军、军番号及隶属情况

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国民党八位上将

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国民党八位上将 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投身抗日战场,均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慷慨赴死、气壮山河的壮丽凯歌,在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史册上矗立了一座座永恒的精神丰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殉国将领的事迹多见于各种报刊,但系统介绍国民党将领抗日殉国事迹的文章尚不多见。据统计,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国民党将级军官达200余名,本文对其中八位军衔最高的上将作一简要介绍。 佟麟阁:马革裹尸埋忠骨 佟麟阁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国捐躯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28日凌晨,日军由通县、丰台调集陆、空军猛攻北平南苑。当时驻守南苑的兵力仅有二十九军卫队旅、军官教导团约2000余人。时任二十九军副军长的佟麟阁与从任丘赶来增援的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指挥部队顽强反击,一部在内固守,一部在外围与敌作战。日军集中火力,重炮猛轰,飞机狂炸。由拂晓至过午,双方伤亡惨重。午后忽报大红门发现敌人,佟麟阁恐敌切断北路,率一部亲往堵击,因寡不敌众,被敌四面包围。在指挥突围中,佟麟阁被敌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他退下包扎,他执意不肯,说:“情况紧急,抗敌事大,个人安危事小……”不久他头部又受重伤,最终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时年45岁。 赵登禹:战死沙场是本分 在南苑战役中与佟麟阁同一天殉国的还有第二十九军一三二师中将师长赵登禹(7月31日被国民政府追授为陆军上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后,赵登禹奉命率一三二师赴北平增援,7月27日抵达南苑军部。28日凌晨,日军在数十架战机支援下向南苑发起猛攻。赵登禹协助佟麟阁指挥守军顽强抵抗。在敌人炮火的猛烈轰击下,守军伤亡过半,但斗志不减。入暮时分,赵登禹右臂和腿部多处受伤,传令兵要背他退下,他对传令兵说:“不要管我,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北平城里还有我的老母,告诉她老人家,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对得起祖宗!”说罢继续指挥部队突围。在突围过程中,他又被日军机枪射中胸部,当即殉国,时年39岁。 郝梦龄:精忠报国得其所 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中日之间一次大规模的正面交战,郝梦龄是在此次战役中中方殉国的最高级别将领。 1937年10月4日午夜,郝梦龄率部抵达太原以北80余公里的忻口前线。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战区前敌总指挥卫立煌将部署在忻口阵地的中央军、晋绥军统一编成中央、左翼、右翼三个兵团,郝梦龄出任中央兵团总指挥,节制第九、十九、二十一、三十五共四个军,在忻口正面主阵地阻击日军。 10月13日,日军第五师团等部出动五六万兵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向忻口发起猛攻,中方军队誓死抵抗。第九军防守的南怀化高地被日军攻占,防线出现了缺口,争夺拉锯战异常惨烈,有的团拼得只剩下百余人。为收复高地,郝梦龄指挥七个旅从正面攻击日军。16日凌晨2时至5时,前方几个山头连续被我方攻克。天亮后,郝梦龄决定乘胜扩大战果,到独立第五旅的前沿阵地指挥作战。他在穿越日军火力封锁路段时,中弹殉国,时年39岁。 饶国华:自戕殉国报国恩 饶国华是抗战初期最早自戕殉国舍生取义的高级将领。 1936年,国民政府军委会任命饶国华为陆军第二十一军第一四五师师长,隶属第二十三集团军。 1937年11月23日,日军牛岛贞雄师团突然自太湖分乘100余艘汽轮和橡皮艇进犯宜兴、长兴一带,随即兵分两路占领泗安,直逼广德。日军在坦克、飞机的配合下对广德发起猛烈攻击。面对优势敌人,饶国华率部坚守城池,奋力拼杀,经过三昼夜激战,予敌大量杀伤,自己伤亡也十分惨重。正在双方战争呈胶着状态之际,所部团长刘儒斋违背军令,擅自后撤,导致我方全线溃退。到30日晚,广德失守,饶国华率余部仅一营兵力被迫退守宣城县十字铺。 饶国华认为自己对广德失守负有不可推卸之责,痛心之中,他写下遗书,举枪自戕,时年43岁。 王铭章:视死如归守孤城

国民党军队战区沿革

抗日战争防御阶段: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参谋总长:何应钦 副总长:白崇禧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辖六个战区,其战区长官和作战地域如下: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负责平汉线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负责山西、察绥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负责上海、南京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负责广东沿海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负责山东和津浦南段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负责津浦北段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前期: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940年7月军令部第一厅调制)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参谋总长:何应钦 副总长:白崇禧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辖十个战区,其战区长官、副长官、参谋长列下: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副长官:冯钦哉参谋长:郭寄峤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长官:杨爱源参谋长:楚溪春、朱德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副长官:唐式遵参谋长:邹文华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副长官:余汉谋参谋长:吴石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副长官:李品仙参谋长:王鸿韶、孙连仲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副长官:吴奇伟参谋长(无考) 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副长官:傅作义参谋长:章亮琛、马鸿逵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副长官:罗卓英参谋长:吴逸志、杨森、王陵基 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副总司令:沈鸿烈参谋长:王静轩、韩德勤 冀察战区总司令:卫立煌(兼)副总司令:石友三参谋长:庞炳勋、黄百韬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期: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 参谋总长:何应钦 副参谋长:程潜、白崇禧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辖两个行营,十一个战区,其行营主任、战区长官、副长官、参谋长列下: 一、行营 天水行营主任:程潜

国民党陆军上将朱培德简介

国民党陆军上将朱培德简介 朱培德是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虽然与朱德元帅并没有血缘关系,但两人颇有缘分,孩子云南讲武堂时二人就是模范二朱。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朱培德人物简介朱培德是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虽然与朱德元帅并没有血缘关系,但两人颇有缘分,孩子云南讲武堂时二人就是模范二朱。朱培德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北伐等,担任过国民政府军训总监部总监、参谋总长、代理总司令等,还曾襄助孙中山回师广东重建政权,功勋卓著。1937年,朱培德因注射引起血液中毒而死,时年49岁。 朱培德人物生平云南俊杰 1888年,朱培德出生于仕宦之家,书香之门。其先祖朱化孚为明朝湖广按察使,其父朱秉堃系清朝举人。其父出任广通(今属禄丰县)猴盐井山长时,携全家同往。 1892年,父亲去世,朱培德时为4岁,与长兄朱润德、幼弟朱树德一道被叔父朱秉鉴接回安宁,从此朱培德由祖母抚养,先入私塾,后上高小。少年时读书之余,又喜欢弓马骑射。 1907年,朱培德进入云南昆明陆军第十九镇营部武备学堂学习。 1909年8月,云南陆军讲武堂成立,将该营部武备学堂合并,朱培德11月入学,就学于云南武备学堂第一期步兵科丙班,与朱德、

范石生、金汉鼎、唐淮源等同学,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同盟会云南支部在讲武堂和云南新军中甚为活跃,朱培德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常秘密阅读革命书籍,倾向反清革命。 1910年并入新建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8月,朱培德毕业,任滇(新)军第十九镇(统制钟麟)三十七协(统领蔡锷)七十三标(统带丁锦)第二营第七队队官。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30日,朱培德参加了云南“重九起义”。12月腾冲与大理的军队发生冲突,朱培德被任命为西征军第二师(李根源部)一等副官、中队长。朱培德分配到滇西巡阅使李根源部任侦察排长。不久升为连长。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朱培德仍在滇西李源部担任排长,先后随军驻防于腾冲、大理地区。 1913年6月,西巡任务完成后,朱培德返回昆明,回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入第四期乙班步兵科继续深造。 1914年夏,朱培德以全班第一名从讲武学校毕业,供职于云南新编陆军第三步兵团,任第一营第一连连长,1914年秋任第七团连长。 1915年春,朱培德升任第七团杨蓁部第二营营长,率部驻扎在思茅、普洱一带条件艰苦的边界地区,当地是著名的瘴疠之地,士兵大半病死于疟疾,朱培德也染患重病。 护国名将 1916年2月20日,护国第二军在总司令李烈钧的指挥下,由

台湾国民党军衔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军: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 转自铁血社区https://www.sodocs.net/doc/c918392627.html,/ ]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 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 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张自忠、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将,如钱大钧、罗卓英等。 此外,国民政府于1934年12月对驻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职官员,颁行了一种特殊的官衔,共分三等十级,其称谓类似于清末的军官衔称:一等一级称都统、一等二级称副统、一等三级称协统,二等一级称都领、二等二级称副领、二等三级称协领,三等一级称都卫、三等二级称副卫、三等三级称协卫,此外还设有准卫一级。

国民党军队覆灭之际的政治工作

国民党军队覆灭之际的政治工作 国民党政权土改无能为力,使得军队与农民之间的距离越隔越远。在中共各种舆论的宣传下,国民党政府被定位为地主利益的代表,“国军”成为维护地主利益的武装工具,南京政府自吹自擂的全民性,在现实面前受到底层民众与舆论的严重拷问。 蒋介石视察庐山 高级军官训练团 来源:《江海学刊》2014年第4期 作者:李翔 军队实施政治工作,是古今中外的惯例。尽管名称、内容和实施方式不尽相同,目的都在培养军人对己方政治文化、社会价值、权威标准的认同与情感。政治工作是个笼统概念,其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国别、政治环境等的不同而改变,但激励士气的精神教育、争取民心的鼓动工作,一直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学界对国民党军队政治工作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北伐时期,其次是抗战时期。越往后延伸,成果越少。①厚此薄彼,既不利于整体把握国民党军队政治工作的全貌及其流变,也不利于从不同的角度总结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快速覆灭的缘由。本文择取这个时段政治工作对官兵士气的激发与民众之间的互动这样两个方面,主要用意是从最关键的士气和民心入手,更有针对性地化验出南京政府弥留之际政治癌变的前因与后果。 快速恶化的战况与弃“新”复“政” 早在1945年重庆谈判之际,蒋介石就重印了《剿匪手本》。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阅读手本后列举中共在施政方针、根据地面积、部队规模和武器装备等方面与江西时代的不同,特别提及中共在政略上,不仅继续实施农工政策,且团结各党各派倡导民主政治,因此提出

要解决中共问题,必先安定民众。②刘峙提议的出发点,是以政治问题的处理,来带动军事问题的迎刃而解。 刘峙的提案,能够得到高层军事将领的共鸣吗?稍稍回溯一下历史,就不难发现答案。自建立全国政权起,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几乎完全依赖于军队。从某种程度上言,它只有政治和军事的组织机构,而缺乏社会基础。后者在政府的政治议程中,“列于最后一项”③。其军事将领推崇武力,迷恋用极度的专横暴力来威吓、解决周围的一切“纷扰”,“这些就是拿破仑式的人物,这种人很容易毁掉自己或别人”④。 刘峙的呼吁,自然没有任何的市场可言。1946年2月,国民党政府召开整军会议。其间,由何应钦、白崇禧主持,在南京城外举行陆空军联合攻击演习。白在讲评时,声称以现代化武器去打共产党不成问题。演习部队是美式装备的张灵甫第七十四军,将领们与张倾谈时,其面有得色。⑤在精神武器与物质武器的抉择上,蒋介石有时尽管提出信仰的重要性,但总体上更倾向于武器装备。⑥过度相信武力,以为优势装备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几乎是国民党将领的普遍特性。政治工作在军事将领们的眼中,一向就是卖狗皮膏药的,起不到太大疗效。战后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武力资助,又使得轻政工、重装备的念头在军事将领心中更为突出。 在高层军事将领普遍轻视下,在战后美国及国内中间势力“军队非党化”和“军队国家化”的压力下,国民党政府被动接受了美军新闻机制。⑦1946年6月,问题丛生的军委会政治部被缩编为国防部新闻局。地位更低、更无效率、更受将领唾弃的军队党部被迫取消。作为党部解散之后的应对之策,原计划在军队里面成立的三民主义研究会或三民主义力行会⑧,由于将领的杯葛,并未得以组建。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国共双方政治工作的效果,立即受到残酷战争的检验与宣判。在美军中行之有效的政治工作模式——新闻局制,“其基础则建筑在先进工业国家的自由民主思想上”⑨,受制于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立场,新闻制引入后,军队政治工作不仅没有丝毫的起色,反而带来政治工作的迷茫与凌乱。政治工作的劣势在国民党嫡系军队全面进攻时就已开始显现。杨伯涛回忆,1946年8月与刘伯承部队第一次交手,打得如此蹩脚,原因就包括侧重军事“进剿”、无视政治对垒,既没有掀起宣传高潮,调动士气;也没有安抚人民,加强军民合作。⑩ 随着国民党军队占地面积的扩大,人员大量伤亡,兵员补充与后勤供给越来越难以维持。 (11)在许多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兵士一遇机会,即行逃跑。战斗环境的恶化,新闻人员看得很清楚:“我们的处境与日本人无异,老百姓都把我们当作敌人看待,因之全线不能控制。”(12)1946年冬,蒋经国视察东北,痛骂治军不严的将领和贪官污吏。(13) 嫡系将领的检讨、新闻人员的反思、蒋经国的痛诋,突出说明国民党军队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隔阂与芥蒂竟然如此之深。其原因,绝不仅是政治工作的无力,而是与国民党政权疏离群众的寡头统治息息相关。 1947年6月30日,第三次四平战役虽以国民党军队的胜利告终,但却是强弩之末。“四平战役后,军事、政治弱点完全暴露。……国军完全处于劣势。在空间上,由广大的面缩短为线,由线更缩短为点,再由多数的点缩小为少数的点。”(14)同一天,刘邓大军揭开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10月10日,中共中央批准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言正式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5)

抗战中国民党军队投敌情况

根据史料进行统计排摸, 发现至少有99 名国民政府军高级将领在1939 年至1945 年间投降敌伪, 现列表如下: ④ 姓名投敌时间派系所属战区投敌前军职投敌状况 何行键1939年军统第三战区忠义救国军副总指挥与总指挥杨伟相互倾轧失宠于戴笠在苏南率部5万人投敌 蔡雄飞1939年晋绥军第二战区晋绥军副军长在晋西北投敌 丁默1939年军统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少将处长赴南京投敌 王天木1939年军统鲁苏战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上海区区长被俘投敌 叶蓬1939年中央军武汉警备司令(中将) 在香港投汪精卫 刘郁芬1939年西北军军事参议院参议(中将) 1933年起赴北平闲居数年后投敌 刘培绪1939年直系少将淞沪会战后避居香港数年后投敌 杨揆一1939年不详军事参议院咨议(中将) 在香港投汪精卫 鲍文越1939年东北军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将)西安事变后避居上海不久投敌 富双英1939年东北军东北军军长西安事变后避居北平不久投敌 陈大章1939年东北军东北军第二集团军骑兵总指挥西安事变后避居北平不久投敌潘毅1940年东北军冀察战区第八兵团司令部中将参谋长不详 门致中1940年西北军冀察战区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 中将) 不详 唐生明1940年湘军第九战区常德桃源警备司令奉命投敌 秦庆霖1940年不详第五战区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兼保安司令不详 尹升日1940年东北军空军机务总监不详 姜西园1940年粤军渤海舰队司令随陈济棠反蒋失败后避居香港不久投敌 魏济民1940年北洋军政部海军处长随姜西园投敌 许继足1940年北洋海军部海政司司长随姜西园投敌 周光祖1940年不详国民政府海军中将率所部海军将领投敌 郝鹏举1940年西北军第十战区中央军校西安分校总队长(少将) 越狱投敌 李长江1941年2月15日地方武装鲁苏战区鲁苏战区游击纵队副总指挥率所部8 个支队投敌 丁从堂1941年2月15日地方武装鲁苏战区鲁苏战区游击纵队第一支队司令随李长江投敌 顾秀五1941年2月15日地方武装鲁苏战区鲁苏战区游击纵队第二支队司令随李长江投敌 陈才初1941年2月15日地方武装鲁苏战区鲁苏战区游击纵队第六支队司令随李长江投敌 秦庆霖1941年2月15日地方武装鲁苏战区鲁苏战区游击纵队第七支队司令随李长江投敌 范杰1941年2月15日地方武装鲁苏战区鲁苏战区游击纵队第十一支队司令随李长江投敌 潘干丞1941年4月东北军鲁苏战区第八十九军副军长率所部全部投敌 刘相图1941年4月西北军鲁苏战区鲁苏联军西北集团军总指挥率所部全部投敌 杨仲华1941年5月地方武装鲁苏战区江苏保安第八旅旅长率所部全部投敌 公秉藩1941年5月21日西北军不详第三十师师长率所部全部投敌 毕泽宇1941年11月西北军冀察战区第六十九军军长率所部在山东韩城投敌

国民党军抗日殉国将士一览表

国民党军抗日殉国将士一览表(师级以上) 姓名职衔殉国时间、地点佟麟阁上将(追授)29军副军长1937、7、28 北京南苑赵登禹上将(追授),132师师长1937、7、28 北京南苑郝梦龄上将,9军军长1937、10、16 山西忻口刘家麒中将,54师师长1937、10、16 山西忻口吴克仁中将,67军军长1937、11、9 上海松江志航空军少将,驱逐司令1937、11、21 河南周家口夏国章中将,172师副师长1937、11、21 浙江湖州吴国璋中将,75师副师长1937、11、26 浙江湖州饶国华上将,145师师长1937、11、30 安徽广德(自杀)肖山令中将,宪兵副司令1937、12、12 江苏南京姚中英少将,156师参谋长1937、12、12 江苏南京司徒非少将,160师参谋长1937、12、12 江苏南京刘震东中将,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1938、2、22 山东莒县王铭章上将(追授),122师师长1938、3、17 山东藤县邹绍孟少将,124师参谋长1938、3、17 山东藤县赵渭滨少将,122师参谋长1938、3、17 山东藤县范庭兰少将,豫北别动队第五总队总队长1938、3、28 河南修武刘桂五子少将,骑兵第六师师长1938、4、22 内蒙黄油干周元中将,173师副师长1938、5、9 山东蒙城 李必蕃中将,23师师长1938、5、14 山东菏泽(自杀)黄启东少将,23师参谋长1938、5、14 山东菏泽(自杀)方叔洪中将,114师师长1938、6 山东冯家场付忠贵少将,鲁北游击司令1938、9、23 山东冯安邦中将,42军军长1938、11、3 湖北襄阳林英灿少将,152师副师长1938、1、13 广东清远李国良中将,军训部辎重总监1939、3、7 陕西西安张?行中将,第一战区副参谋长1939、3、7 陕西西安王禹九少将,79军参谋处长1939、3、26 江西高安陈安保中将,29军军长1939、5、6 江西龙里张唐聚五少将,东北游击司令1939、5、18 河北平台山韩炳宸少将,山东第三区保安副司令1939、1、9 山东莱阳马玉仁中将,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1940、1、3 江苏望乡台丁炳权中将,197师师长1940、1、25 江西武宁郑作民中将,2军副军长1940、2、3 广西昆仑关钟毅中将,173师师长1940、5、9 湖北苍台(自杀)张自忠上将(追授),33集团军总司令1940 、5、16 湖北南瓜店张敬少将,33集团军高参1940、5、16 湖北南瓜店戴民权中将,豫南游击第五纵队司令1940、5 河南遂平王竣中将,新27师师长1941、5、9 山西台寨梁希贤少将,新27师副师长1941、5、9 山西台寨(自杀)陈文杞少将,新27师参谋长1941、5、9 山西台寨唐淮源上将,3军军长1941、5、12 山西县山寸性奇中将,12师师长1941、5、13 山西毛家湾金崇印少将,17军参谋长1941、9、16 山西横水镇石作衡中将,70师师长1941、9、6 山西绛县赖传湘中将,190师副师长1941、9、24 湖南梁家段朱实夫少将,新3师副师长1941、9、25 甘肃李翰卿中将,57师步兵指挥官1941、9、27 江西上高武士敏中将,98军军长1941、9、29 山西东峪朱士勤中将,暂30师师长1942、5、4 山东潘庄郭子斌少将,暂30师副师长1942、5、4 山东潘庄戴安澜中将,200师师长1942、5、26 缅甸茅邦村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1942、6、23 山西张翁村胡义宾少将,96师副师长1942、7 缅甸埋通张庆澍少将,鲁苏战区高参1942、8 山东唐王山周复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1943、2、21 山东城顶山张少舫少将,113师参谋长1943、2、21 山东城顶山高道先少将,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1943、5 山东江春炎少将,114师参谋长1943、7、4 山东邹县彭士量中将,暂5师师长1943、11、15 湖北石门许国璋中将,150师师长1943、11、21 湖北诹市(自杀)孙

国民党军在大陆时期的上将

国民党军在大陆时期的上将 特级上将: 蒋中正:(1887-1975)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保定军校前身)日本振武学校毕业 一级上将: 大陆时期一级上将增补简表以及结果: 阎锡山,1950年3月退役 冯玉祥,1946年7月退役,陈诚1947年第三补缺。 张学良,1945年2月退役,白崇嬉1945年第二补缺。 何应钦,1954年12月退役。 李宗仁,滞留美国,后归大陆。 朱培德,1937年2月病逝,程潜1939年第一补缺,1949年起义。 唐生智,1949年起义。 陈济棠,1950年逃台,1954年病逝。 陈绍宽,1935年9月增设海军一级上将,1949年留居大陆。 1935年4月2日授予: (首批授予8人,按当时授衔顺序排列分别为:

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国民党军队上将大全(之二级上将) 1935年4月3日授予:(首批授予20人,按当时授衔顺序排列) 陈调元,何成濬,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 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 此二十人大多为手握兵权的封疆大吏,如韩为山东土地爷,刘湘为四川大哥,龙云为云南盖地虎,傅作义独霸绥远一方。。。。。。 上将: 秦德纯、王树常、孙震、陈长捷、石敬亭、吕超、李杜、李济深、张贞、张钫、张之江、陈铭枢、林蔚、金汉鼎、 俞飞鹏、郭汝栋、蔡廷锴、胡宗南、刘汝明、叶荃、李培基、 杨登源、曹浩森、李玉堂。

中加上将: 马鸿逵、卢汉、刘兴、刘文辉、刘建绪、朱绶光、孙连仲、 李品仙、杨杰、杨森、庞炳勋、贺耀祖、夏威、钱大钧、 黄旭初、黄绍弘、盛世才、唐式遵、王缵绪、刘士毅、马步芳、 李汉魂、罗卓英、黄琪翔、潘文华、鲁英簏、方策、汤恩伯。

国民党嫡系部队

第1军:中央军嫡系部队。国民革命军第1军的历史最早是1925年8月编成的,首任军长是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第二任军长是何应钦。1933年统一编号之后的首任军长是陈继承(字武鸣),胡宗南于1936年4月继任。该军是胡宗南军事集团的起家部队。1938年7月,由于胡宗南任17军团军团长,所以被免去第1军长的兼职,专任军团长,由该军第1师师长李铁军(字虞午)继任。为加速中央军非嫡系化部队的嫡系化进程,胡宗南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以交流干部为名,令第1军军长李铁军与湘系军第76军军长陶峙岳(字岷毓)对调职务,陶改任第1军军长,李改任第76军军长。此时有副军长李英(号兰荪)、张坤生(号诚厚)、罗历戎(名立荣)。1940年6月15日,陶峙岳升任胡宗南之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由蒋介石手令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学习成绩第一名之该军第78师师长丁德隆(字冠洲)继任军长。此时副军长罗历戎。1941年5月25日,丁德隆改任新组建的第57军军长,调原第80军之第97师(现改隶第57军)原师长韩锡侯继(号荫五)任第1军军长。副军长仍为罗历戎。1942年春,韩锡侯调任第37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91军军长,调前庐山军官训练团办公厅副主任张卓(字叔达)继任军长,副军长罗历戎、李正先(号建白)。1943年3月,李用章升任该军副军长。1944年,罗历戎调走,严明(号果人)升任副军长、杨彬(字东屏)由第37军副军长改任第1军副军长。1945年1月9日,军长张卓升任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同日调原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指挥部参谋长罗烈(原名先发、字冷梅),为第1军军长,此时副军长为李用章(1月9日调任第3军副军长)、严明、杨彬、刘超寰(字镇中,1945年1月9日任命)。1946年初,国民党军进行整编,第1军改称整编第1师(仍是军级)。师长罗烈、副师长许良钰(号凉月)、刘超寰。1948年3月,罗烈升任整编第1军(相当于兵团)军长,调第16军(未整编的军,相当于整编的师),副军长陈鞠旅任该整编师师长。1948年底,该整编师又恢复了第1军的番号,军长仍为陈鞠旅。1949年,陈鞠旅升任第18兵团副司令,仍兼任第1军军长,副军长段成涛。12月24日至26日,该军在成都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全歼 第2军:中央军嫡系部队。军长蒋鼎文(字铭三)。1937年8月2日任命李延年(字吉甫)为军长。隶属第4集团军。副军长陈应龙。1939年5月26日任命沈发藻(字思鲁)为副军长,1939年11月23日任命郑作民为副军长。1940年3月7日,陈诚集团之第50师师长张琼长任第2军副军长。1940年的序列为军长李延年,副军长郑作民、张琼。1940年2月3日,在枣宜会战中,副军长郑作民不幸牺牲。1942年6月25日,李延年升任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任命王凌云(字仙峰,原76师师长)为第2军军长,任命钟松(号长青,原61 师师长)为第2军副军长。张琼仍为副军长。1943年,张琼不再任第2军副军长。1944年10月7日,该军第9师师长张金廷升任副军长。此时该军隶属第11集团军。1945年,国民党整编军队,第2军改称整编第9师。师长仍是王凌云。1947年11月,王凌云因作战不力被范汉杰免职,整编第15师代师长陈克非(又名文秀、号钟灵)继任该整编师师长。1948年,整编第9师又恢复了第2军的番号。1949年,陈克非升任第20兵团司令官,仍兼任第2军军长。该军在西南战役中被歼两个师,陈克非率第76师在四川起义,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改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