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8年石景山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石景山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石景山区2018年初三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

语 文 试 卷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一、 基础·运用(共16分)

班级开展以“锦绣中华”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各组同学除进行专题研究外,还根据收集整理的材料设计了一些学习任务。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5题。(共16分)

1.第一组同学向大家介绍中国的名胜。请你根据下图和提示语,判断图中甲、乙分别是哪两处名胜。(2分)

提示语:

甲:①李白曾在此送孟浩然去广陵。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乙:③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④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第二组同学与大家分享“书里那些印象深刻的名胜”。下面是他们选取的两个片段,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4)题。(共8分)

【材料一】

有人说秋天是悲凉的,而野三坡的秋天却是浓墨重彩,绚丽奔放,像极了林语堂所爱的:“秋林古气磅礴气象”。白草畔在夏天蓊蓊郁郁,现在看上去,恰似被水化开的彩虹糖。沿着山间小路走来,树叶由绿渐渐变黄变红,一路上满是诗意。

百里峡里清风徐来,沁人的清凉赶走了夏天余留的燥热,盛放的海棠花将山谷装点得更加绚烂。两边是陡峭的石壁,脚下是潺潺的流水,行走其间让人liú li án w àn ɡ f ǎn ,乐不思归。

乙 鹳雀楼 恒山

泰山 华山 滇池

滕王阁 西湖

满山的野果成熟了,松鼠——野三坡的小精灵,也进入休眠的状态,山林里树叶沙沙作响,那不是秋风,是松鼠在储粮。

【材料二】

“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唐人于树滋在《瓜洲伊娄河棹歌》中这样描绘当年西津渡的盛况。王安石第二次入相离开江宁赴任正是从西津渡换乘.过江,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泊船瓜洲》。虽然如今的长江航道已一再北徙,但如期而至的春风,依旧轻拂着不足千米的街道,那曾经的江南岸——西津渡古街。沧海桑田,津渡不再,但湿润的青石板路还在,沉重的车轮碾过的痕迹还在,一道道券门还在,为人qí fú的过街石塔还在。人们依然可以在待渡亭里寻觅到马可?波罗离舟登岸的足迹,依然可以在创意店里边淘宝边咀嚼当年的状元饼,依然可以从小山楼敞开的窗扉遥望江际并低吟张祜的“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乘(chènɡ)“轮”的笔顺依次是:

B.乘(chénɡ)“轮”的笔顺依次是:

C.乘(chènɡ)“轮”的笔顺依次是:

D.乘(chénɡ)“轮”的笔顺依次是:

(2)请根据文中的汉语拼音,将词语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2分)

(3)【材料一】第一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后两段中有一个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分别找出来并加以修改。(2分)

(4)请你说说【材料一】中的画线短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3.下面是第三组同学研究“山水与文化”时所搜集的材料。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从山水画和山水诗中可见一斑。多数山水画,在层峦叠嶂之间,细看总有曲径通幽,所谓“已通樵径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在涧水之上,或有小桥可通山径,隐约可达茅屋一椽,想象当是隐者的居处。即使怪石嶙峋,仍有草木点缀其间。雪景则温柔如堆絮,故宫博物院收藏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五代人所绘《雪渔图》中的渔父,在水滨竹林间,冒雪瑟缩,画家却把他的衣服衬以彩笔着色,立刻使人感到寒中有暖,

①,②,③。正如王维隐居于“终南别业”时,虽然“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闲”,但是仍然邀约好友“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这样的隐入山中,是十分感性的。

【甲】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自许之中仍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乙】说明尽管文人雅士向往隐逸生涯,却并不是真的厌恨人间

【丙】这渔父,不是无家可归,而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善意与爱惜 A .【甲】【乙】【丙】 B .【乙】【甲】【丙】

C .【丙】【乙】【甲】

D .【丙】【甲】【乙】

4.下面是第四组同学研究“山水与对联”时所搜集的对联。请你任选两处名胜......,推测这

5.第五组同学研究“山水与书法”。下面是他们选取的楷书四大家的集字(指将某一书家的字迹搜寻并集成的书法作品),请任选一幅....

判断书家,并说明理由。(2分)

A B C D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一)诗词积累(共4分)

6.“校园诗词大会”设计了“图片线索题”。请你任选其中两幅......

,根据画中内容,分别写出两句诗(词)。(4分)

A B

C D

(二)阅读《次北固山下》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第7–10题。

(共8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7.“校园诗词大会”中,

“文字线索题”的环节扣人心弦。而在比赛的筹备过程中,命制

试题的同学也颇费心思。下面这道文字线索题设定的答案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该题已有三条线索,请你编写最后一条线索,能让答题者锁定答案。(2分)A.这两句出自唐代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是诗人在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又名《江南意》。

B.诗人于唐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前人说他“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

C.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指出,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习近平主席曾引用它形容中国和巴西未来发展的前景。

D.

8.辛词的特点是活用典故,请从文中选择一处符合这一特点的词句,说说你的阅读体验。

(2分)答:

9.同一座北固山,王诗和辛词的主旨迥异,可见古人面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感悟。请你从读过的古诗文中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并简要说明。(2分)

答:

10.《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下阕高度评价了孙权,辛弃疾的另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在开篇即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请你结合《三国演义》的阅读,说说为什么“生子当如孙仲谋”。(2分)

答:

(三)阅读《醉翁亭记》,完成第11–13题。(共6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隶而从.者

B.往来而不绝.者佛印绝.类弥勒

C.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

D.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畎亩之中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2分)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翻译:

13.南宋杨万里有云:“诗人自古例迁谪”,不仅是欧阳修,刘禹锡、柳宗元、范仲淹、苏轼等都曾有过贬谪的经历。请你结合他们作品中的关键词句谈谈古代文人对待贬谪的不同态度。(2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21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4–16题。(共7分)

【材料一】

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壮游”一词被广泛认为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传式诗歌《壮游》。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向来抱有一种安土重迁的故土情结,然而,在古代文人中,还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历传统,这样的传统始于秦汉,盛于唐宋。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20岁那年,父亲司马谈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到广阔的社会中实地考察,饱览壮丽河山,了解各地风俗,进行收集史料、古人遗迹的学术旅行。司马迁遍游九省,圆满完成这次旅行,学术界称之为“二十壮游”。

对于文人来说,书本上的知识总也比不上自己亲身的经历来得鲜活,要想著书立说,仅靠埋首故纸堆是远远不够的,唯有自然的山水,地方的风土人情,坊间的野史旧闻,才能为文人的“千秋文章事”奠下最坚实的基础。因此,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历代文人,都跋涉千里,不辞辛苦,将自己投入到自然山水和人文社会的怀抱之中,去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到了盛唐时期,文人的游历活动更是蔚然成风,陈子昂、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等诸多骚人墨客都有过许多非凡的壮游经历,留下了许多传诵千古的不朽篇章。他们以诗文辞赋记录了所到之处秀丽的山川美景、独特的民俗风情,让读者如临其境,身虽未动,心却已远。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各种游历和记述,五岳、黄山、西湖、滇池、滕王阁、鹳雀楼等才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在欧洲,也有一种旅行叫Grand Tour,恰好可以译成壮游。16世纪末,英国贵族子弟流行在学业结束后,与一位家庭教师或贴身男仆,渡过英吉利海峡,到巴黎、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等欧陆城市,学说不同的语言,参观大教堂、城堡和美术馆等,并与欧洲大陆的贵族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旅行通常要花三年时间。到了19世纪,又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The Gap Year(空档年),指的是大学毕业到工作前的一段时间。借空档年来出国壮游,已经变为欧洲精英的成年礼。如今,壮游仍是西方国家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材料二】

【材料三】

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1608年,22岁的徐霞客正式出游,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情况下,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徒步跋涉,直到54岁逝世。他以一介布衣,孤筇双履,踏遍万里河山,留下一部熠熠生辉的《徐霞客游记》。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通过亲身的考察,成就了在地理上的五大重大发现,如南、北盘江之源流,澜沧江、潞江之出路等等。他以无可辩驳的史实材料,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源头,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此外,他还辨明了左江、右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纠正了古代地理书籍的很多谬误。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系统考察,给出了符合现代科学的合理性解释,比欧洲人早一个多世纪。

他撰成的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他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众多山水名胜、奇观异景乃至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在地理学、生物学、文学乃至社会、经济、宗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无怪乎人称《徐霞客游记》是“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

徐霞客与13世纪西方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分别被尊称为东、西方“游圣”。《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 月19 日,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14.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说说“壮游”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答:

15.下面是徐霞客纪念馆中的展品。结合【材料三】,请你说出纪念馆展出这张示意图的

目的是什么。(3分)

答:

16.结合古今中外人们的壮游经历,谈谈你对“壮游”意义的认识。(2分)答:

(二)阅读《江南片段》(节选),完成第17–19题。(共8分)

江南片段

赵丽宏

江南的水

①很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水做的江南》。在我的印象里,江南是水做的。

②江南到处是水,池塘沟渠,溪涧流泉,江河湖泊……登高四望,如明镜般闪烁的,是水;如玉带般蜿蜒的,是水;如珍珠般滚动的,是水。多雨时节,江南就在雨的帘幕笼罩之下,绵长的雨丝把天和地连成一体,把江南织成一个水的世界……

③江南是流动的水,是翡翠一样清碧的流水,是水晶一般透明的流水,是云烟一样飘逸的流水。这样的水,可以栽莲养荷蓄蛙鼓,可以濯足泛舟消春愁。这样的水,可以泡龙井茶,可以沏碧螺春,也可以酿酒,酿清冽甘甜的米酒,酿芬芳醇厚的加饭、花雕、女儿红……

④要说江南之水的清丽柔美,当然首推杭州西湖。被逶迤的小山环抱着的西湖,是一位性情柔和的南国美人。她的表情永远是那么温婉平和,或者面含微笑,明眸流盼,或者凝神遐思,目光沉静,或者愁容半掩,视野朦胧……西湖最美的时辰,当然是春天和秋日。春必须是初春,有雨有雾,湖光山色隐约在雨雾里,使人一时看不清她的真面目,而那种迷蒙空灵的景象,活脱脱就是写意的中国水墨画。这样的画面,很自然地会叫人联想起名垂画史的宋代“米氏云山”,大书画家米芾和他的儿子,那位自称“戏墨”的米友仁,他们父子俩的山水写意画把烟雨迷蒙的湖山描绘得出神入化,使后人叹为观

止。我想,米氏父子,当年一定常常在初春的雨中泛舟西湖,是千变万化的江南山水给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不过,和变幻莫测的江南春色相比,画家的笔墨永远会显得贫乏。被画家用墨彩留在画纸上的,只是江南万千姿态的一二种。雨中的西湖美妙,晴天的西湖同样迷人。当娇艳的春日冲破云雾的阻挡,突然照到西湖上时,湖面上闪动着万点金鳞,湖光又反照到天上,把周围的群山辉映得一片灿烂。这时,倘若你正泛舟湖中,从湖面蒸腾出的水气氤氲飘升,明晃晃的湖光山色便全都在这无形的水气中飘摇颤动起来。金色的阳光,翠绿的山林,缤纷的花卉,湖上泛动的小船,以及在苏堤、白堤和湖岸走动的游人,全在这氤氲水气中晶莹透明地融为一体。秋日的西湖,最佳时刻是在深秋。湖上的暑气此时己散尽,湖周围青翠明丽的色彩开始显得深沉,翠绿的水杉变成了墨绿,倒映在湖面上的杨柳和梧桐的绿色浓阴变成了金黄和橙红。随风飘落的树叶犹如金色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停落到湖上,便在水面弄出许多细微的涟漪。湖里的荷花早已花谢叶败,枯黄的荷叶以各种各样的姿态残留在水面上,使人情不自禁想到“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样的古诗。千百年过去,人间世事沧桑,今非昔比,然而将眼光凝视西湖,凝视江南的山水,却依旧能体会浪漫的古人面对自然时涌动的诗情。在杭州生活多年的苏东坡,写出“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诗,实在是有感而发。

⑤西湖的水,有时候总感觉是太静了一点,太安分了一点。这时,便会想起九溪十八涧那些清澈活泼的流水。在江南,有多少这样的活水,谁能计算呢?从江南的山野和田园里走来的人,几乎人人都能向你描绘出几处你从未听说过的清泉和溪流。不过,如果把江南的水都想成西湖这样的静水,或者是九溪十八涧这样的细弱之水,那也是错。江南的水,也有雄浑壮阔的气象。我在无锡太湖边住过不少日子,太湖的万顷波涛,常常使我想起浩瀚的海。碰到有风的日子,湖面翻涌起万顷波涛,涛声阵阵犹如浑厚的鼓号,让闻者顿生豪气,心中的慵困和萎顿被荡涤得干干净净。如果这样的水还嫌气势不够,那好,还有更壮观的。到农历八月十八日,到海宁看“钱塘潮”去。那汹涌而来的大潮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咆哮的浪涛崩云裂石,可以让胆怯者魂飞魄散,也可以让豪爽者心旷神怡。这潮水,不仅在江南,就是在中国,在世界,也是罕见的奇观。看过这样的潮水,有谁还会说江南的水都是柔弱之流呢!

⑥水,是江南的血脉,没有这些晶莹灵动、雄浑博大的水,也就没有了江南。

柔和刚

⑦还是在很年轻的时候,有一年,和几位朋友在杭州春游。坐在西子湖边,面对着桃红柳绿,湖光山影,聆听着莺语燕歌,风叹浪吟,喝着清芬沁人的龙井茶,大家都有些醺醺然。江南的明丽和秀美,使人沉醉。这种沉醉,似乎能让人昏然欲睡,让人在温柔和妩媚的拥抱之中飘然成仙。这样的感觉,应了古人的诗“暖风熏得游人醉”。朋友中有人下结论道:“江南景色之妙,在于一个‘柔’字。”当时我并没有想到反驳这样的结论,很多年过去,回想起来,这样的结论大概站不住脚。

⑧离杭州不远,还有一个很典型的江南古城绍兴。如果说江南的城市,都给人一种柔美的印象,那绍兴则完全不同。说起绍兴,我的心里很自然地会涌起一种刚劲豪迈的

气概。那里,是我们的一位坚毅勇敢的先祖大禹的故乡,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故乡,也是现代女杰秋瑾和文豪鲁迅的故乡,这些在中国历史上最有风骨的人物,都裏挟着勃勃英气,无法和一个“柔”字连在一起。然而绍兴的阳刚之气,并不是全由这些历史人物带来。走在这个新旧交织的城市里,我处处感到雄健的阳刚之气。绍兴是个由石头构筑的城市。古老的城墙是石砖砌成的,老城的路是石板铺成的,运河里的古纤道是石头架成的,而更多的是大大小小的石桥,千姿百态地架在密如蛛网的河道上。在这些铺路架桥造房子的石头上,用钢凿刻画出的无数粗犷有力的线条,岁月的流水和风沙无法磨平它们。这些石头,以及石头上的线条,使我感觉到一种厚重的力量,这种力量,和江南的柔风细雨完全是两回事。我曾经想,这么多石头,从什么地方来?后来游览了绍兴城外的东湖和柯岩,方才知道其中的秘密。东湖在峻岭绝壁之下,湖水波平如镜。坐船在湖中仰望,但见千仞危崖从天上压下来,那情景真是惊心动魄。这湖畔绝壁陡直险峻,犹如刀劈斧削,而临壁的东湖虽不宽阔,却深不可测。这山,这湖,似有威力巨大的鬼斧神工劈掘而成。后来我才知道,这里原来是古代的采石场,是石工的斧凿劈出了东湖畔的万丈绝壁,挖出了绝壁畔这一泓幽深的湖。人的劳动竟能造成如此壮观的景象,这是何等伟大的力量!柯岩也是绍兴的采石场,石工们削平了高山,又向地下挖掘。我见过石工们在深坑中采石,斧凿清脆的叮当之声和石工们高亢的吆喝之声交织在一起,从地底下盘旋而上,直冲云霄。这是我听见过的最激动人心的声音,这声音似乎是积蓄了千百年的痛苦和忧愤,埋藏了无数个春秋的憧憬和向往,猛然从人的内心深处迸发出来,挟带着金属和岩石的撞击,高飞远走,震撼天地。在柯岩听到这样的声音,印象中柔弱的江南就完全改变了形象。在柯岩,有一块名为“云骨”的巨大石柱,如同从平地上旋起的一缕云烟,被凝固成岩石,孤独地兀立在天地之间。这块奇石,并非天外来客,也不是自然造化,更不是神力所为,而是石工们的杰作。在劈山采石时,他们挖走了整座山峰,却留下了这一根使人遐想联翩的石柱。这像是一座纪念碑,像是一座雕塑,纪念并塑造着在江南创造了惊天动地业绩的采石工,他们是一个坚忍顽强的群体,是祖辈相传的无数代人。造就了绍兴城和其他江南城镇的石头,就是通过他们的手开采出来的。

⑨江南的方言,被人称为吴侬软语,全无北方话的铿锵;江南的戏曲,也大多缠绵悱恻,唱的是软绵绵的腔调。惟独绍剧是例外。绍剧又叫“绍兴大板”,唱腔粗犷豪放,洋溢着阳刚之气。听绍剧时,我很自然地会联想起在柯岩听到石工们的采石号子,同样的激昂,同样的高亢。我曾想,绍剧的唱腔,会不会脱胎于石工的号子?

1996年5月28日

17.本文原有《江南的水》《关于桥》《江南的花》《花的风骨》《柔与刚》五章,选入试卷时保留了第一章和第五章,请你说说这两章内容上的联系。(3分)

答:

18.阅读第⑧段画线句,请你概括说明文中的“秘密”是什么,这“秘密”的背后又蕴含了什么。(2分)

答:

19.这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请就此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并简述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3分)

答:

(三)阅读《研学旅行需做好活动课程开发》,完成第20–22题。(共6分)

研学旅行需做好活动课程开发

①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教育部也已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研学旅行从过去单纯的活动走向课程,这需要设计者和实施者多一些对未来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

②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立足教育性。迪士尼总裁艾斯纳回忆说,他的青少年时代连续9年的暑假,都是在同一个夏令营进行生活体验或者服务,并且说这些锻炼给了他成就一生事业的本领。他在那里居然可以看到80年前他爷爷在此活动的记录。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可以吸引祖孙两代人在这里体验生活,可以吸引一个人连续9个暑假在这里经历磨炼?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地方!我们也应该创造这样一个富有魅力的基地,或者选择一条精品线路,注重活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避免出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如重庆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创建“市情实践课堂”“国情联盟基地”“国际考察项目”,从家乡、祖国、世界三个层面设计了“行走家乡”“揽胜祖国”“阅读世界”等研学旅行课程,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引导学生增强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增进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

③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突出实践性。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其理解终归是浅层次的,要想真正掌握其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去做、去实践,要通过亲自实践来激活书本知识,完成从知识到能力和智慧的转化。如广东某中学的梅州文化线路,通过参观,让学生动手拼搭一个“客家围屋”,并在把握建筑特点的同时,了解建造“围屋”的气候、地势和家族性等原因;该校的三湘文化线路,在参观湖南湘绣博物馆时每个学生需要完成一幅湘绣作品。这些体验项目的设计突破“听”和“看”的浅层模式,把培养思维习惯、研究习惯、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习惯放在了研学的第一位。

④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加强融合性。这既包括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在内容上实现很好的衔接和互补,也包括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如北京某小学的农场课程,组织学生到延安的生态基地开展基于稼穑的博物学自然教育,既包括农作物加工、标本制作等固定课程,也包括与季节气候相关的弹性课程,像磨豆腐课程中融入了多种学科知识,涉及估算、比例和化合反应,而制作豆腐的整个过程,从磨豆子、过滤、煮开、点卤水、凝固、压成型,一个步骤也不能省,“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个过程既是写作的良好素材,还特别能磨炼一个人的心性。又如浙江一所小学组织的日本研学旅行,安

排了温泉、平安神宫、浅草寺、周恩来纪念馆等景点的参观活动,日本特有的温泉文化与当地的地质特点有关,平安神宫、浅草寺则是佛教文化东渡的留存,周恩来纪念馆涉及中日交往的历史,相关问题的探究提升了体验的品质,同时将校内的学科所学与校外的研学有机整合起来。

⑤旅行是最美的相遇,研学是最好的成长。①,体验生活,学以致用,重构新型学习方式;研学中旅行,②。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20.根据文意,将第⑤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答:

21.如果为了加强第③段的论证,需要把第④段中“农场课程”的例子放入第③段,请你将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让它适合第③段的内容。(2分)

答:

22.本文是从学校的角度写的。请你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研学旅行”的认识和思考。(2分)

答:

四、名著阅读(5分)

23.“环境影响人,有时人也影响环境。”请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任选一部

....,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超过100字)

五、作文(40分)

2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当我们走近名山大川时,壮观的景致、雄奇的风光很有看头;当我们迈入博物馆时,珍贵的文物、厚重的历史很有看头;当我们欣赏中外名著时,

跌宕的情节、深邃的思想很有看头;当我们参加运动会时,激情的瞬间、

青春的活力很有看头……请以“很有看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

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请你发挥想象,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为题目,写一个故事。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石景山区2018年初三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1.甲:黄鹤楼乙:洞庭湖(共2分。每空1分)

2.(1)D(2分)B(1分)

(2)流(留)连忘返祈福(共2分。每空1分)

(3)标点:删去“像极了林语堂所爱的”后面的冒号。

表达:将最后一段中的“休眠”改为“忙碌”。

(共2分。“标点”1分,“表达”1分)

(4)答案示例:野三坡的森林染上了秋色,红、黄、绿多种颜色深浅不一,丰

富多彩,交相错杂。(2分)

3.D(2分)A、C(1分)

4.A.②⑥B.⑧⑦C.⑤③D.①④(共2分。每项1分)

5.答案示例:我选择B。这是集赵孟頫的字而成的,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如图中“霜”“船”等字。

(2分。判断1分,理由1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一)共4分

6.答案: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共4分。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二)共8分

7.答案示例:第二句中着一“正”字,精准地描摹出在既是顺风又是和风的状态下行船的情景,体现出古人炼字的功力。(2分)

8.答案示例:我选择“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我仿佛看到了孙权虽年纪轻轻,但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他统率千军万马,西征黄祖,北拒曹

操,独据江东;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登高远眺,抚今追

昔,感受到他对满朝文武庸碌无能、怯懦苟安的痛心。(2分)9.答案示例:同样是“秋”,马致远笔下的秋是“古道西风瘦马”,流露出游子漂泊天涯的愁思;曹操笔下的秋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充满了豪

壮的气概;刘禹锡笔下的秋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洋溢着激越向上的豪情。(2分)

10.答案示例:孙权在赤壁之战中与刘备联盟战胜曹操,巩固了东吴政权,他的领袖气质、过人谋略得到了曹操和辛弃疾的高度认可。(2分)(三)共6分

11.答案:A(2分)

12.答案: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分)

13.答案示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中国古代的贬谪文人往往会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其中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孤寂

落寞,和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范仲淹“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放达

观,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态度。

(2分。每种“态度”各1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1分)

(一)共7分

14.答案要点:旅行时间较长;旅行路程较远;旅行路途艰险;注重人文交流。

(2分。每个要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15.答案示例:展出这张示意图是为了直观地介绍徐霞客的壮游经历。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徐霞客用30多年时间进行壮游,这张示意图可以帮助观众

认识徐霞客的壮游经历是他完成《徐霞客游记》、为中国和世界地理

学做出巨大贡献的重要基础。

(3分。“结论”1分,结合“示意图”1分,结合“材料三”1分)16.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有过壮游经历的人,他的视野是开阔的,他的认识是深

刻的,他的心胸是豁达的,他的精神是富有的。如司马迁,无论

是在史事钩沉方面的积累,还是在文章辞采方面的造化,都很大

程度得益于“二十壮游”,这段经历让他深入地了解社会,体察民

情,积累“遗文古事”,并开阔了胸襟,获得一种高瞻远瞩的眼界

和高屋建瓴的起点,这是《史记》成功的条件。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壮游的价值,在于对人的改变。如英国青年通过欧陆壮

游,不仅学习了多种语言,还大大提升了个人竞争力,包括独立

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等等,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因

此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并通过努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分。“意义”1分,“举例”1分)

(二)共8分

17.答案示例:第一章从江南最具代表性的水写起,既借西湖的清丽柔美、九溪十八涧的涓细活泼展现了江南水的晶莹灵动,又借太湖的波涛翻涌、

钱塘潮的惊天动地展现了江南水的雄浑博大,这恰与第五章着力刻

画的江南刚柔并济的风骨相符。(3分)

18.答案示例:第一问:指构筑绍兴城的石头全靠石工的挖掘劈凿而来。

第二问:世代相传的坚忍顽强的精神赋予了江南粗犷豪放的阳刚之

气,雄健的阳刚之气滋养了中国历史上最有风骨的人。

(共2分。每问1分)

19.答案示例:问题:雨雾中的西湖为何在作者的眼中“活脱脱就是写意的中国

水墨画”?

思考:隐约在雨雾中的湖光山色迷蒙空灵,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名

垂画史的“米氏云山”,充满了写意水墨画的诗意和美感。

(共3分。“问题”1分,“思考”2分)

(三)共6分

20.答案示例:①旅行中研学②寻幽探胜追根溯源感受人类文化魅力(共2分。每空1分)

21.答案示例:像磨豆腐课程,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豆腐,在磨豆子、过滤、煮开、

点卤水、凝固、压成型的整个过程中,了解并运用估算、比例、

化合反应等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分。“实践”1分,“成效”1分)

22.答案示例:研学旅行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可以“玩中学”“做中学”,在“玩”

和“做”的过程中自由、快乐地学习和探索,巩固习得的知识并

提高动手能力。就像上次在校园农场,老师和我们一起切土豆,

切着切着就明白“等高线”是怎么回事了。

(2分。“认识”1分,“生活实际”1分)

四、名著阅读(5分)

23.评分标准:共5分。内容3分,语言2分。

五、作文(40分)

说明:1.字数不足600字,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3分。

2.作文中如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从总得分中扣4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