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2数据编码-走进二维码》说课稿-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1.2数据编码-走进二维码》说课稿-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走进二维码》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走进二维码》,下面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选自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一章第二节“数据编码”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编码的基本方式之后的一个拓展。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1、在具体感知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知道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

2、在运用数字化工具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识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体验庆祝国庆多媒体作品的数据与信息处理”项目学习活动中,同学们经历了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像数字化、声音数字化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但知识偏理论化,理解还比较生硬,对信息编码处理的意义感受不深。为此完善项目方案,规划了《走进二维码》的这一教学活动。

二维码,是数据编码方式的补充。选取学生熟悉的实际应用进行讲授,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数据就在我们身边,编码技术就是这么神奇,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就是这么紧密,从而加深数据编码的理解,并为成果交流评价中作品推介的方式提供了选择。

二、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是必修1《数据与计算》的高一学生。

有利因素是:他们对网络操作比较熟练,能利用搜索引擎查找需要的相关资料。能熟练地使用手机实现交流,扫描过不少的二维码。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在此基础上,学习被广泛使用的二维码相关知识应该易于理解,同时他们对二维码的学习非常好奇,也非常期待。

不利因素是:他们虽然扫描过不少的二维码,有自己的使用体验,但对二维码的了解较欠缺,部分学生对二维码的使用存在顾虑。这也正是本节课的教学意义所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及其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将教学的目标确定为:

1、了解二维码的起源、发展及特点等;

2、认识二维码的图形结构;

3、理解二维码的编码原理;

4、探讨二维码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防范措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维码的图形结构和编码原理。

教学难点:二维码的编码原理。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1、信息意识:学生能感觉到技术的发展,二维码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计算思维:学生通过对二维码知识的学习,能认识二维码的图形结构,理解图形背后的编码原理。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借助数字化学习环境,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并加强学生收集、编辑、传递信息的能力。

4、信息社会责任:学生能意识到二维码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好防范工作。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小组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段“微信支付到帐”音频,引导学生还原情景。(收银员扫条形码、顾客扫微信二维码、微信支付到账)

2、展示一组二维码应用场景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情景,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二)新课教学

1、二维码的起源、发展

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的方式,了解二维码的起源、发展及特点等。

设计意图:微视频能直观地将所学的知识以放电影的形式展示出来,形象生动,可以快

速、清晰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二维码的图形结构

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进行。

学生分组完成任务:

(1)认真观察普通二维码,交流讨论,找出部分明显的图形,并填表。

(2)观看微视频,深入了解二维码的图形结构,完善表格。

(3)教师展示二维码结构名称图。

设计意图:先观察,形成初步印象;再深入学习,明确图形结构;最后展示名称图,加深印象。

3、二维码的编码原理

此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开展。

(1)数据分析

问题一:同学们平时扫二维码,都扫出什么信息?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名片、网址、电话号码、图片等。

师追问:为什么能扫出各种类型的信息呢?

知识讲解:

扫二维码就是解码,而制作二维码是编码。能扫出各种类型的信息,是因为我们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如文字、图片等进行了编码。所以,对信息进行编码之前首先要进行数据类型的选择即数据的分析,这些数据是字符文本呢?还是图片?或是声音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回顾数据信息的类型。然后,从解码、编码两者的逆操作中引导学生明确:要编码先得进行数据分析。

(2)数据编码

根据不同类型的数据,选择不同的编码方式来进行编码。学生已有文字、图像、声音的编码知识,不再赘述。

(3)纠错编码

问题二:同学们碰到过类例被污损的二维码吗?能识别吗?

学生

谈经验,

教师追问为什么?

知识讲解:

1、二维码具有很强的污损识别能力,因为在编码的时候进行了纠错编码。(为什么)

有四种纠错级别,L到H可以修正的错误增加,对应二维码里包含的错误校验信息增加。注意:纠错级别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已选好。

2、纠错编码过程(怎么做)

数据码分块——生成纠错码——纠错码放在数据码的后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污损二维码,让学生谈经验,然后究原因,接着举实例,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理解纠错编码知识。

(4)最终编码

问题三:数据就这样编好了吗?

知识讲解:

NO,二维码的技术没有完,还要把数据码和纠错码的各个

码字交替放在一起,构成最终编码。(怎么做)

交替规则:横排竖取

举例说明

纠错码采用一样的交替方法,最后把纠错码放在数据码后

面得到最终编码。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二维码编码技术没那么简单,但是我们计算机却是非常厉害,只用01就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解决。

(5)构造矩阵

码编好了,就要来造图。图有多大呢?

问题四:微信二维码就是一张造出来的图,你知道它的像素大小吗?

知识讲解:

构造矩阵,俗称画图,需要先选择版本大小(数据分析时已选好)。二维码一共有40个,Version 1~Version 40。Version 1是21 x 21的矩阵,Version 2是25 x 25的矩阵,每增加一个version,就会增加4的尺寸,最高Version 40,是177 x 177 的正方形。微信是Version 5即37 x 37的矩阵。版本确定,位置探测图形、分隔符、定位图形、校正图形均确定。

教师展示构造矩阵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微信二维码的图片回顾图像编码知识,从而知道图像的像素大小其实就是二维码的版本大小。让学生明确:要构造矩阵,首先得确定版本,版本确定了,位置

探测图形、分隔符、定位图形、校正图形的数据信息也就确定了。构造矩阵,就是先放这些已确定的图形,然后再放其他编码信息。最后,通过文字、图片相给合的方法展示矩阵的构造过程,可以巩固学生二维码图形结构的知识。

(6)掩码

问题五:图画好了,就是这个结果。感觉怎么样?

学生会觉得图有点奇怪,出现大面积的黑块或空白,不太好看。

知识讲解:

1、为什么要掩码?

画好的图,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空白或黑块,增加扫描识别的困难。因此,对画好的图要做掩码操作,使二维码图形中的黑色和白色区域能够比率最优的分布。

2、如何掩码?

QR有8个Mask可以使用,掩码就是和生成的图做XOR(异或)操作。Mask只会和数据区进行XOR,不会影响功能区。

设计意图:按规则构造出来的图形,什么样式都有可能。通过展示其中一种,学生谈感受,发现其不足,引出掩码的必要及学习如何掩码。

最后展示编码流程:数据分析——数据编码——纠错编码——最终编码——构造矩阵——掩码,帮助学生理顺编码过程。

设计意图:“二编码的编码原理”整个过程是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以提问、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方式,紧扣“为什么”“怎么做”两方面来穿插知识的讲解。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二维码的编码原理,力求难点知识的突破。

4、制作二维码

教师提供相应的网址,学生体验个性化二维码的制作,并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引入实践操作——制作二维码,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并加强学生收集、编辑、传递信息的能力,让他们体验到自己不仅是信息的获取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加工者。

5、二维码存在问题和防范

小组交流讨论二维码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做好防范措施。

设计意图:二维码是一种新兴科技,不能只看到它的优点,还要增强学生使用二维码的安全意识,并做好防范措施。

(三)课堂小结

展示思维导图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布置作业:各小组制作项目选题推介的二维码。

六、教学评价

设计意图:活动评价讲求综合性,注重过程性,为此学生参与整个活动的整体状态与活动表现,以及活动中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提升等都作为评价的基本指标。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的相互结合,体现活动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第1节《被动运输》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第1节《被动运输》优 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第1节《被动运输》。第四章属于模块1“分子与细胞”的内容。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的边界—细胞膜不仅是将细胞内外隔开的屏障,也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门户。细胞膜是怎样控制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呢?不同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样吗?这与细胞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通过本章教学,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本章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自然观的形成;有助于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4个方面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本章共有两节,分别从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胞吐三个方面讲述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本课是第一节,主要讲述被动运输,本节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 2.1 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2.1.2 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需要额外提供能量。”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内容。“被动运输”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属于必修模块一的组成部分。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是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和章节的基础。本课以问题探讨导入,先介绍了水进出细胞的原理,主要通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 期表》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那么,这些元素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它们是如何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呢?最初,人们是通过分类整理的方法对元素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的。随着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特别是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人们从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了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通过研究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逐步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通过第四章学习,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章共有三节,本课是第一节,主要讲述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 3.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内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本节要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习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人们从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课以问题导入,先介绍原子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信息技术《今天你扫了吗—二维码的前世今生》教学设计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信息技术《今天你扫了吗—二维码的前世今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拓展内容)(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课程标准中关于本部分的内容要求: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三)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这一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信息技术前沿技术的机会,在学生使用智能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信息智能处理工具的工作过程,了解其工作原理,对它实际应用价值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节教学内容(二维码)是对智能工具(手机)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进行的一次讲授尝试,通过介绍二维码扫描的基本工作思想和实际使用方法,让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体验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打破两者的界限,凸显信息技术的实际意义。 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更是他们进一步学习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知识的重要准备。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阶段参加信息技术基础学习的学生,学生对智能工具了解认识得很少,仅停留在某些媒体上的介绍,缺乏对于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有很大的神秘感。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调整教学,满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1节《植被》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1节《植 被》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植被》。第五章讲述植被与土壤。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上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如何识别主要的植被?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观察土壤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本章内容包括两节,讲述植被与土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植被,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10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一节。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

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示意图、图片、活动与探究形式阐述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最后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活动形式依次阐述了森林和草原的分类、荒漠中的植被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本节内容分为“植被与土壤”、“森林”、“草原和荒漠”三部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视频等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了解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森林和草原的分类、荒漠中的植被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二)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森林、草原与荒漠中的植被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植被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植被,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示意图、视频等资料,归纳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培养读图、阅读、概括和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区域认知:结合实际及图文材料,认识各种植被、不同区域植被的特征。能够运用本课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植被分布现象。 4.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植被、观看视频、植被分布模型和景观图等,分析植被、森林、草原的类型,培养学生地理读图、绘图能力,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单元单元挑战 《认识并制作二维码》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单元挑战 认识并制作二维码 【教材分析】 本项目从发布学校社团招新信息这一需求出发,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和工具了解二维码的组成结构、编码方式、功能、特点及应用,学习二维码的制作方法,设计制作二维码,经历“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方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将在本项目活动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字化学学习的方法,提高信息意识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了解二维码的组成结构、编码方式、功能、特点及应用。 (2)了解二维码的制作方法,设计制作二维码。 (3)亲历方案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体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教学重点】 二维码的组成结构、编码方式及功能 二维码的制作 【教学难点】 二维码的组成结构、编码方式及功能 【游戏导课】 神秘的二维码:随机邀请一位同学从屏幕上形形色色的二维码中选择其中一个用教师手机扫描,探究二维码背后隐藏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课题,认识和制作二维码。 【项目情境】 新的学期又将到来,学校社团即将开展招新活动,为了让学生对各社团有所了解,学校团委决定通过二维码的方式发布此次社团招新的相关信息。 【项目活动】 一、活动一:认识二维码 1.活动实施流程: (1)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了解二维码的组成、编码方式、功能、特点及应用等。

(2)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选择、梳理和提炼,用思维导图呈现小组的学习成果。 (3)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制作的思维导图并讲解对二维码的认识。 2.知识链接: 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常见的二维码为QR Code,QR全称Quick Response,是一个近几年来移动设备上超流行的一种编码方式,它比传统的Bar Code条形码能存更多的信息,也能表示更多的数据类型。 二维码的组成结构(如图)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优秀7篇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优秀7篇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一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高中教材《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中的第二节"表格信息加工"的部分内容:"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是在文本信息加工和表格数据处理之后对表格数据应用的进一步深化,如何使数据形象直观地显示,同时为下一节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打下铺垫。本案例1课时。 二、说学生 学生已经学会了EXCEL表格数据的处理。本节课技术而言,通过图表向导制作图表,对学生来说不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图表,合理表达信息才是学生要学会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内容多,培养学生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尤为重要。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然而教材是统一的,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EXCEL的3种图表类型的特点,学会利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并对图表进行适当的修饰。 2、利用图表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挑选学生身边的数据,激发学习热情。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3、按就近原则,学生组成小组探索实践。 4.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开展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身边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 2、通过任务的驱动促进学生分析事务能力、设计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 3、学生通过互助学习,加强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图表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2、不同图表类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数据源的选取 2、图表的分析及应用 五、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体验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老师布置思考题、练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营造创新氛围。 2、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在教学、上机实践、个别辅导中体现分层次教学。 3、视频辅助教学法:教师将其中几个重点操作制作成视频辅助文件,供学生点播。 学习方法

2023年高考信息技术专题1 数据、信息、数据处理、人工智能 知识点梳理(必修)(浙教版2019)

第一章数据、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 一、数据与信息 1.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其中数字是最简单的数据,单纯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经过解释,数据才变得有意义。 2.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总称,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 3.信息是数据所表示的意义,可以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香农)。 4.信息的特征: (1)载体依附性:信息的存储和传播必须依附于载体,且同一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载体。如果载体遭到破环,载体承载的信息就会消失。信息可以脱离她所反映的事物被保存和传播。 (2)时效性:信息往往反映的是事物某一特定时间内的状态,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3)共享性:信息是可以共享的,但信息不会因为传播交换而发生损耗。 (4)可加工处理性、真伪性: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更好的被使用。这一特征使信息具有真伪性。 (5)价值性:信息具有价值,信息的价值和效用因人而异。 5.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对事实、信息的描述以及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是可以继承和传递的,通过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知识可以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6.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主要体现为收集、加工、应用、传播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事物发展的前瞻性看法。它是在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认识的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远见,体现为一种卓越的判断力。 二、数字化 1.模拟信号:模拟信号是在时间和数值上均连续变化的信号,自然界中大多数信号都是以模拟量形式存在。 2.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在时间和数值上都离散的、不连续的信号,且数字信号的数值总是一个最小量的整数倍。这种信号表示的数据可以被计算机存储、处理。 3.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可以相互转换,例如用录音设备采集到的声音最初为模拟信号,经过模数转换器(ADC)后转为数字信号,并以二进制的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同样,存储在计算机中的音频文件可以通过数模转换器(DAC)转为模拟信号,并通过扬声器播放出来。 4.将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为数字化,一般需要经过采样、量化、编码三个步骤。 (1)采样:在信号处理领域,采样是将信号从连续时间(空间)域上的模拟信号转换到离散时间(空间)域上的离散信号的过程,通过采样器实现。每秒采样的样本数叫做采样频率,单位用赫兹(Hz)表示。 (2)采样定理:将模拟信号转成数字信号时,会引起失真。根据采样定理:当采样频率大于或等于被采样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时,得到的离散信号可以完整的保留原始信号的所有信息。它确定了信号带宽的上限,也确定了捕获连续信号时所允许的采样频率下限。 (3)量化:在数字信号处理领域,量化指将信号的连续取值近似为有限个近似离散值的过程。量化主要参数是量化位数,单位是比特(bit);量化位数越多,划分的越精细,量化结果与实际数据也越接近。 三、二进制与进制转换 1.数据在计算机内部是以二进制的方式存储和处理的。在信息技术中,人们常用二进制(B)、八进制(O)、十进制(D)、十六进制(H)来表示信息。 2.进制转换(仅考虑整数)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范文5篇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范文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篇1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从最初将计算机当作学习的对象,已经转化为将计算机当作收集、整理、辩析信息的工作,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不单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应是努力让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养成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他们各项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单元格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我把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作为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目标,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知识点的方面出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A、单元格的基本概念;B、单元格的选定;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互相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电脑的学习与应用的浓厚兴趣,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四、说教材分析 Excel电子表格软件是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模块之一。本节课教学内容,介绍了单元格的相关知识,在Excel中是比较重要的一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单元格选定的方法。难点是选定局部连续总体不连续的单元格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1、为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我继续使用“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驱动”的长期使用逐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习惯与能力。 2、以“小组协作”的方法,通过“小组协作”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能力。 六、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协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差异,分4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电脑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说课稿

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 一章数据与信息第一节《数据及其特征》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数据,数据的基本特征是哪些。 由干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 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信息特征的认识。 2、难点 信息的含义

四、说学生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干“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外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干纸张,颜色依附干物体的表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2节《离子反应》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2节《离子反应》优质说 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2节《离子反应》。第一章主要讲述物质及其变化。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1亿种。对于这么多的物质和更为丰富的化学变化,人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分类是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通过分类,可以将纷繁复杂的物质分成不同的类别,还可以从离子、电子等微观视角揭示化学反应的规律。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可以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设计物质间的转化途径。通过第一章学习,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章共有三节,本课是第二节,主要讲述离子反应,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3 电离与离子反应: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由此标准可以看出,本课学习主题属于“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内容,本节为概念形成课,属于化学理论性知识,是中学化学课程中有关离子最基础的学习内容,是后续学习必备的基础。同时,承接了上节课

物质分类思想,对化合物进行再分类,并为后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承前启后。本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以问题导入,共有“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两部分内容。具体来说,先介绍了电解质的概念;继而分析了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性质及原因,然后引出离子、电离概念及电解质电离方程式。最后讲述离子反应。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说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电解质的基本概念,能够判断典型的电解质(酸、碱、盐); 2.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盐的电离方程式,也能够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明确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状态存在。 3.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的将化学反应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 (二)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持续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电解质的分类标准。从微观上了解电解质的电离,体系导电的原因。从微观出发,对酸碱进行更加本质的定义和探究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是离子反应。通过实验探究与理论思考建立离子观,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之间的联系。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2节《氯及其化合物》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氯及其化合物》优 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2节《氯及其化合物》。第二章主要讲述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浩瀚的大海美丽而富饶。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资源宝库,含有80多种元素,钠和氯既是其中含量较高的元素,也是典型的金属元素和典型的非金属元素。钠、氯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具有怎样的性质?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研究呢?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系统研究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可以定性认识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通过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通过第二章学习,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章共有三节,本课是第二节,主要讲述氯及其化合物,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5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此标准可以看出,本课学习主题属于“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二节内容。“氯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从教材节安排层面来看,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完成了“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相比钠及其化

《Python函数及其用法》说课教案 2022—2023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信息技术必修1 数据与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选自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粤教版《信息技术必修1 数据与计算》第四章程序设计基础,其内容为Python函数。为方便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师将Python函数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课时规划共2课时(内置函数和库函数1课时,自定义函数1课时)。本节课内容处在教材“认识数据—如何处理数据(编写程序)--数据处理实践”这条主线的第二个节点的最后一个内容,总体来说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函数的概念及程序设计中函数的作用; ②掌握Python内置函数的使用方法; ③掌握Python库函数的使用方法。 (2)核心素养目标: 让学生通过编写程序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提升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字化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天天向 - 1 -

上的力量”案例,不断修改参数,让学生体会每天努力学习与每天放任,在时间的积累下,最终的结果会有巨大的差异,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思想认识,明白“积跬步以至千里,积怠惰以致深渊”的道理。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Python中内置函数及库函数的用法。 教学难点:Python中库函数的用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为了能够成功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任务驱动法、提问引导法和情景体验法,学生主要采用基于情境和问题的关联学习法和对比分析法共同完成教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学设计应注意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将以“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作用-内置函数及用法-库函数及用法”为主线展开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引入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管理、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一真实情 - 2 -

浙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数据与计算 知识点大全

必修基本概念 必修一 一、数据与信息 1.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 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总称,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数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 2.信息的一般定义是数据所包含的意义。在信息论中,香农给出的定义是用来 消除随机不确定的东西。 3.信息的特征: (1)载体依附性:即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存在,不存没有载体的信息。 (2)时效性:信息(的内容或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3)共享性:信息可以共享,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产生损耗。 (4)可加工处理性、真伪性:信息是可以进行加工的,加工后的信息具有真伪性。 (5)价值性:信息的价值包括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两个方面,同时价值的高低具有相对性。 二、数字化 1.数字化的定义: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为数字化。其中用到的 主要设备是模数转换器(ADC)。 2.模拟量:模拟信号以连续变化的物理量存在,自然界中大多数信号都以模拟 量形式存在。 3.数字量:数字信号在取值上是离散的、不连续的信号。 4.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一般需要经过采样、量化与编码三个步骤。 (1)采样的参数是采样频率,单位是赫兹(Hz)。根据采样定理:当采样频率大于或等于被采样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时,得到的离散信号可以完整的保留原始信号的所有信息。 (2)量化指将信号的连续取值近似为有限个离散值的过程。量化主要参数是量化位数,单位是比特(bit);量化位数越多,划分的越精细,量化结果与实际数据也越接近。 三、数制

四、编码 UltraEdit软件字符内码 ASCII码 通常用来对拉丁字母进行编码(半角符号)。该编码使用1个字节中的低7位编码,由128个代码组成(每个字节的开头0~7,即00~7F)。1个ASCII码字符储存时占用1个字节的空间。 GB2312 通常用来对汉字进行编码(全角符号)。2个GB2312编码的字符存储时占用2个字节的空间,每个字节的开头均为8~F。 注:(1)”10”的内码是31 30。(2)小写字母的编码比对应的大写字母大32D。如“A”的ASCII码为65,“a”的ASCII码为97(均为十进制),十六进制相差20H。(3)i为69H,j为6AH。(4)做题中关注点在字符的内码,内码的每个字节开头是0~7,还是8~F。 五、图形编码 1.条形码:常见的条形码是由反差率相差很大的黑条和白条排成的平行图案。 我国普遍采用的条形码是EAN13条形码 2.二维码: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黑白相间的图形记 录数据符号信息。相对条形码,二维码存储信息量更大。 3.对条形码和二维码的识别过程中虽然用到了摄像头,但信息是直接从图形编 码中获取的,所以不涉及数字化的过程。 六、多媒体编码 1.图像存储容量:总像素×颜色位深度(位)(单位:bit) 总像素=宽像素×高像素(单位:个) 颜色位深度:用来表示每个像素颜色的二进制数的长度。如256种颜色的图像,它的位深度为8位(28=256)。RGB/8是24位。 数据存储容量单位 (1) b:bit(比特),存放一位二进制数,是最小的储存容量单位。 (2) B:Byte(字节),8bit为1Byte,为一个基本单位 (3) 常用储存单位间的关系: 1 Byte(B)= 8 bit ; 1 KB = 1024B ; 1 MB = 1024 KB ; 1 GB = 1024 MB

《1.2数据编码-走进二维码》说课稿-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走进二维码》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走进二维码》,下面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选自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一章第二节“数据编码”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编码的基本方式之后的一个拓展。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1、在具体感知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知道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 2、在运用数字化工具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识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体验庆祝国庆多媒体作品的数据与信息处理”项目学习活动中,同学们经历了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像数字化、声音数字化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但知识偏理论化,理解还比较生硬,对信息编码处理的意义感受不深。为此完善项目方案,规划了《走进二维码》的这一教学活动。 二维码,是数据编码方式的补充。选取学生熟悉的实际应用进行讲授,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数据就在我们身边,编码技术就是这么神奇,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就是这么紧密,从而加深数据编码的理解,并为成果交流评价中作品推介的方式提供了选择。 二、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是必修1《数据与计算》的高一学生。 有利因素是:他们对网络操作比较熟练,能利用搜索引擎查找需要的相关资料。能熟练地使用手机实现交流,扫描过不少的二维码。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在此基础上,学习被广泛使用的二维码相关知识应该易于理解,同时他们对二维码的学习非常好奇,也非常期待。 不利因素是:他们虽然扫描过不少的二维码,有自己的使用体验,但对二维码的了解较欠缺,部分学生对二维码的使用存在顾虑。这也正是本节课的教学意义所在。

第四章第3节运用选择结构描述问题求解过程说课 教案 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四章第3节 运用选择结构描述问题求解过程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教科书《数据与计算》的第四章第3节,将带学生学习“选择结构”的教学内容,是程序设计三大结构之一,是计算思维和逻辑思维培养具体章节。 2.教学目标 a.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b.学业目标:能够掌握程序的选择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 3.教学重难点 a.重点:Python 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结构的单分支if 语句、双分支if 语句、if 语句的嵌套以及if···elif···else语句的一般格式及使用方法; b.难点:运用选择结构描述问题的求解过程 二、说教法 情景引入法、任务驱动法、讲述法、探究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学生对Python开发环境有所了解,掌握了顺序结构的输入输出语句,对条件表达式有了解.因此,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 2方法:体验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创设程序设计的活动情境,通过小组学习分析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编写代码实现算法,在“验证→修正”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 (一)情景导入(2分钟)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处处充满了选择: ➢十字路口时如果红灯则停,如果绿灯则行 ➢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根绝b2-4ac的结果判断求解

➢…… (二)知识讲授(5分钟) 1.单分支选择结构:介绍语句格式及执行过程 2.双分支选择结构:介绍语句格式及执行过程 3.选择结构语句注意事项 (三)探究活动(8分钟) 活动1.某书搞促销活动,购买书籍总金额在100元以上打8折,怎样根据书籍总金额计算应付金额? 探究过程:1.分析问题 2.在黑板上板书设计流程图 3.学生操作:学生在python中编写调式程序 (教师观看每位同学编写的程序,并加以引导) 4.利用微机室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做得好的学生。 活动2.项目小组成员在某购物网站上了解到某种笔记本搞优惠活动,规定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一章复习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一章复习 一、选择题 1.汉字国标码GB2312-80将汉字分成____C____。 [单选题] * A.简化字和繁体字两种 B.现代字和古代字两种 C.一级汉字和二级汉字两级(正确答案) D.一级汉字、二级汉字、三级汉字 2.下列选项中,属于信息的是()。 [单选题] * A.校刊 B.海报 C.DVD光盘 D.CCTV播出的天气预报(正确答案) 3.网购时,网站服务器会收集分析客户浏览网页的情况,并依此给客户进行商品推荐,这主要体现了大数据的特征。() [单选题] * A.数据体量大 B.数据变化速度快 C.数据类型多 D.价值密度低(正确答案)

4.城市道路的十字路口采用电子警察摄像的方式监管车辆闯红灯的现象,首先要进行的是B [单选题] * A.信息处理(正确答案) B.信息采集 C.信息加工 D.信息储存 5.目前二维码不能表示的数据是 [单选题] * A.字母 B.数字 C.汉字 D.视频(正确答案) 6.从声音到数字的过程(即模拟信号的数字化过程)为()。 [单选题] * A.编码、采样、量化 B.量化、采样、编码 C.采样、量化、编码(正确答案) D.编码、量化、采用 7.声音信息数字化的两个主要过程是 [单选题] * A.编码、存储 B.压缩、采样 C.采样、量化(正确答案) D.量化、压缩

8.下列关于数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 A.手机音乐播放器中的音乐是数据 B.远古时代石器或骨器上的图案是数据 C.古人“结绳记事”中的绳结数量是数据 D.在网上预定车票时,余票的数量是数字,但不是数据(正确答案) 9.为了方便书写和记忆,我们通常用十六进制来表示二进制数,10111011010B对应的十六进制数为() [单选题] * A.BB2H B.5DAH(正确答案) C.1498 D.1498H 10.下列有关数据、信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 A.“0.618”是数据 B.数据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其所承载的信息 C.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D.数据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总称(正确答案) 11.下列数中是二进制数的是() [单选题] * A.131 B.222 C.10101(正确答案) D.2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0篇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0篇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一 一、说三维目标的确定 本节内容为“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第二节《常见的技术图样》之第一课时:“正投影与三视图”,它主要描述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三视图的识读和绘制等内容。 首先,三视图是按正投影法绘制的,故正投影法是绘制和识读三视图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学习绘图和识图的前提。其次,三视图是工程设计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最后,本节内容也是后续知识“形体的尺寸标注”和“机械加工图”的基础。 高中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过有关三视图的知识,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来引导教学。此外,学生一般对动手实践的好奇心强、积极性高,但往往缺乏细致、严谨的态度,故教师应注意进行积极地引导。 综合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教学难点是三视图的绘制与识读。 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投影的原理,理解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能绘制和识读简单的三视图,学会规范作图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视图的绘制和识读在设计交流与表达中的重要性,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严谨、细致、规范的技术行为习惯。 二、说教学组织方法、教学进程及原理 环节一:情景导入 回顾上节内容“技术语言的种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求知欲。 用教学课件展示情景导入内容及“不规则物体”的图片,教师介绍故事内容,并设置问题。 约2分钟。

一位学生前去一家加工厂为其班级加工一件重达50千克且中空的不规则物体,以下是他与加工师傅进行交流的过程。 首先该学生试图用口头语言描述所加工物体的形状,发现难以表述清楚。接着,他又用草图法绘制了该物体的正等轴侧图,由于此物体结构较复杂,他花费了较长时间完成绘图后,发现图样线条太多,层次感不明显,尺寸也难于标示,加工师傅还是难以看明白图纸。最后他制作了该物体的一个模型并结合正等轴侧图,还辅之以口头语言总算把该物体表述清楚。 然后加工师傅便无奈地摇了摇头。该学生看到后就好奇地问:“难道还有更好的办法?”加工师傅就很不耐烦地回答:“回去问老师!” 设问:剧中的加工师傅并没有直接回答该学生的问题,于是他回学校后便拿这个问题向老师请教,你知道老师对他说了什么吗? 环节二:正投影的原理 了解正投影的原理和理解为什么要用三视图。 从“手影”游戏引入,讲解“正投影”,经“设问”和“演示”探究正投影具有显实性、积聚性和类似性,并建构“视图”的概念。 徒手在黑板上画图1,逐一添加不同形体,有意引导从同一方向想象,引出同解的视图,再启发点明改变投射的方向其视图就不同解,说明一个视图不能完整反映物体的结构形状;然后列举对一个“工字钢”的六个方位观察结果,从而最终说明为什么要用三视图。 约10分钟。 1、“手影”游戏 设问:怎样才能使投影大小与老师的手形大小相仿? 正投影法、正投影 设问:正投影有何重要性质? 演示:正投影具有显实性、积聚性和类似性。 用正投影法绘制出物体的图形称为视图。 2、设问:哪些形体按照图中投射方向所形成的视图是矩形?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课题:图形图像文件的浏览 ~说: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图形图象的浏览,选自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二册的第七章《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加工》的第六节。 由于这是高中信息技术第二册,也就是在新课标中提到的高二学生学习的选修课内容,其本身就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也就是说必修课的教材内容更注重学生兴趣与个性的发挥。 而对于其中选修的本册多媒体知识内容,新课标要求本知识块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认识到多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学会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正确合理地选择和采集,加工以及整理制作,了解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对于这一大章《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的内容提出三个明确目标:

1、了解常见的多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形图象,视频动画等的类型、格式及其存储等; 2、能选择适当的工具,对信息进行采集,了解其基本原理; 3、能根据信息的呈现需求,选择适当工具和方法,对多媒体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鉴于以上总目标,在前面几次课中,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多媒体的基本知识及几种具体的多媒体素材即声音与视频的基 本使用与处理。这次课我就要带领学生一起使用看图软件ACDSee 来实现图形图像文件的浏览及图形图像文件格式的转换。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a. 使学生初步了解图片浏览软件ACDSee的程序界面结构; b. 使学生能用ACDSee软件浏览图形图像文件; c. 使学生能用ACDSee软件转换图形图像文件的格式; 2.能力目标 a.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