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

第1篇

城之东,民家畜一犬,甚羸①.一夕,邻火卒②发,延及③民家。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起曳④其被,寝犹如故。复踞⑤床以口附民耳大嗥⑥,民始⑦惊。视烟已满室,急呼妻女出,室尽烬矣。民遂谓所亲曰:“吾家贫,犬食恒⑧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注释:①羸:瘦弱。②卒:同“猝”,突然。③及:到。④曳:拖;拉。

⑤踞:蹲。⑥嗥:(兽)叫⑦始:才。⑧恒:一直。(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延.及民家延:

急呼妻.女出妻:

彼.日厚享其人之食彼:

不顾.其患难者顾: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起曳其被,寝犹如故

译文:

犬食恒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

译文:

(3)阅读文章后,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解答】(1)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一夕,邻火卒

②发,延及③民家。”句意为有一天晚上,邻居家突然着火了。漫

延到了这一家。故而“延”的意思为“漫延”。“急呼妻女出”句意为急忙喊妻女出来。故“妻”指妻子。“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句意为那些天天享受着别人丰厚食物却不顾他人患难的人。故“彼日”指天天。“顾”指照管。

(2)题考查了文言文的翻译。“起曳其被,寝犹如故”意思为:狗就起来拖他们的被子;他们还像原来一样睡着。“犬食恒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意思为:我家穷,狗经常吃不饱,没想到今天能救我们使我一家四口免于死难。

(3)题考查了对文言文所蕴含道理的理解。义犬报火警是一个文言小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

故答案为:

(1)漫延妻子天天照管

(2)狗就起来拖他们的被子;他们还像原来一样睡着。

我家穷,狗经常吃不饱,没想到今天能救我们使我一家四口免于死难。

(3)要懂得知恩图报。

第2篇

颜之推教子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睥倪①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②,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注释】:①倪:ni,表示厌恶的神态②业:本事、能力(1)下面带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谓吾曰(尝:曾经)

B.颇晓书疏.(疏:记事)

C.稍欲.通解(欲:快要)

D.异.哉(异:不一样)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请将句子抄写在答卷上,再断句。)

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译为:

②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译为:

(4)选文中的“士大夫”和“吾”(颜之推)的在教子观念上完全不同,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①士大夫教子的观念:

②颜之推的教子观念:

(5)父母对你的教育与选文中谁的观念相近(相同)?你接受这样的教育观念吗?为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A.尝.谓吾曰(尝:曾经)翻译为:曾经对我说。故:正确。B.颇晓书疏.(疏:记事)翻译为:很会写奏札。故:正确。C.稍欲.通解(欲:快要)翻译为:想要达到。故:不正确。D.异.哉(异:不一样)翻译为:不一样,特异,奇异。故:正确。(2)考查学生怎样给文言文断句。

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断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分隔符号,一种是直接用标点符号。做本题用分隔符号。

断句就是在阅读时将句子分隔开使之便于理解,在阅读起来更加流畅。主要考查对语句停顿等考点的理解。

(3)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情况。

①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译为:真让人诧异啊!这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②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即使(你们)能依靠这个技能,做到卿相这样的高官,我也不愿

你们去做。

(4)考查学生对本文的理解,明白:士大夫和颜之推教子方法的不同观念。

①士大夫教子的观念:教儿子特长去为王公们效劳,受赏识宠爱,使其得职业。

②颜之推的教子观念:将爱子与教子结合,教会子女自主自立,勤奋学习,懂得做好实践方面对国君要忠诚,对父母要孝顺,对朋友要讲义气,个人要有气节。

(5)考查学生学了本文后自己思想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和自己明白了什么。

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与选文中的颜之推观念相近。

我能接受这样的教育观念。

因为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颜之推提倡“实学”的教育内容。他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所谓“德”,即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孝悌仁义的教育。所谓“艺”,即恢复儒家的经学教育并兼及“百家之书”,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才能。

故答案为:

(1)C

(2)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

(3)真让人诧异啊!这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即使(你们)能依靠这个技能,做到卿相这样的高官,我也不愿你们去做。

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与选文中的颜之推观念相近。

我能接受这样的教育观念。

因为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颜之推提倡“实学”的教育内容。他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所谓“德”,即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孝悌仁义的教育。所谓“艺”,即恢复儒家的经学教育并兼及“百家之书”,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才能。我能接受这样的教育观念。

第3篇

哀溺文

永之氓(老百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也?”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指钱)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2)文中的溺死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答】译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上涨的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下水游泳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擅长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就淹死了。我对此感到

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了《哀溺》这篇文章。

(1)考查了句子的翻译: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

(2)考查了对短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根据句子:“吾腰千钱,重,是以后。”和“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指钱)为?”得知,文中的溺死者是一个守财奴、舍命不舍财、贪图钱财的人。故答案为:

(1)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

(2)溺死者是一个守财奴、舍命不舍财、贪图钱财的人。

第4篇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节选自《太平御览》)【注】①错:镶嵌。②纶(lún):钓鱼绳。③是:正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鲁人有好.钓者

②以桂为.饵

③故.曰

(2)翻译划线的句子。

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

(3)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

【解答】参考译文:

鲁国有好钓鱼的人,以桂花为饵,用黄金锻造的预购,镶嵌银丝,用绿色的绳子,他拿杆的姿势和钓鱼的位置都很恰当,但是却没有钓到鱼,因此说,钓鱼的关键不在于装饰,处理事情的方法不在于善辩。

(1)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

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鲁国有好钓鱼的人。好:喜欢。

②句意为:以桂花为饵。为:作为。

③句意为:因此说。故,因此。

(2)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句子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句意:他拿杆的姿势和钓鱼的位置都很恰当,但是却没有钓到鱼,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求实效。

故答案为:

(1)①好:喜欢。

②为:作为。

③故,因此。

(2)他拿杆的姿势和钓鱼的位置都很恰当,但是却没有钓到鱼,(3)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求实效。

第5篇

蝜蝂传

蝜蝂者①,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zhé)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shì)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chù)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③,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亦足哀夫!

[注]①蝜蝂(fùbǎn),一种擅长背负东西的小虫。②踬仆(zh ì pū):跌倒③不艾(yì):不停止。艾,停止。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是

A.遇货不避,以厚.其室厚:厚重

B.日思高.其位,大其禄高:使……提高

C.人或.伶之,为去其负或:有的

D.不知为已累.也累:负担,累赘

(2)下列加字用法与“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仅有“敌船”为火所烧,随波而逝

B.野芳发而幽香

C.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通过蝜蝂的生活习性与嗜取者的行为做对比,揭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官吏的最终下场就是自取灭亡。

B.蝜蝂这种小动物就是喜欢背负东西,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力气也不停止。

C.贪官污吏们看到先前那些因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却不引以为戒,是因为他们是名人。

D.人们同情蝜蝂,为它们去掉背上的东西,却仍然不能改变它们的习性。当它们能够行走时,又会像原来一样地拿东西来背。

【解答】(1)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它)爬行时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它身上的)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疲乏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粗糙,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

人们有时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还能爬行,就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导致(最后)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不避开,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他们)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被名为“人“,可是见识却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了。A项“今世之嗜(shì)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意思为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不避开,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故“厚”的意思为增加。故判断为错。

B项“日思高其位,大其禄”意思为: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高:使……提高”判断为正确。

C项“人或伶之,为去其负”意思为:人们有时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东西。“或:有的”判断为正确。

D项“不知为已累也”意思为: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累:负担,累赘”判断为正确。

(2)题考查了对“而”的理解。“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意思为他们被名为“人“,可是见识却和小虫一样,“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A.仅有“敌船”为火所烧,随波而逝。句中“随波”是一个介词结构,起到状语的作用,“逝”是谓语中心词。敌船被火焚烧以后,随着波涛消失了。”“而”助词,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B.野芳发而幽香句意为:野花开放,散发出淡淡幽香香味。“而”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C.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句意为:鱼和熊掌两个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舍弃了鱼拿取了熊掌。“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才“。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句意为:千里马是指有才学的人,伯乐是指能发现才学的人也就是说人才常有,而能发现人才的人不多。“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3)题考查了对文言文的理解。文章先描写小虫蝜蝂的生态,突出善负物、喜爬高的两个特性;然后笔锋一转,将“今世之嗜取者“与蝜蝂作比较描写,刻画出他们聚敛资财、贪婪成性、好往上爬、至死不悟的丑态,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腐败官场。故而C项贪官污吏们看到先前那些因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却不引以为戒,是因为他们是名人。应理解为:他们被名为“人“。故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

(1)A

(2)D

(3)C

第6篇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在括号里给带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面汉字的意思。

方:舍:禽: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解答】(1)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平时所学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曝p ù:晒。箝(qián),衔于马口以制马的器物、夹住、紧闭。喙(huì),常用作名词、形容词等。多指鸟类的嘴或形容像鸟类嘴一样尖锐的东西。鹬(yù)也是一种鸟,羽毛茶褐色或黑色,嘴、脚都很长,上体通常杂黑褐色,尾和体侧具有横斑,常在水边或田野中捕吃小鱼、贝类等。

(2)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蚌方出曝”意思为有个老蚌出来晒太阳。故“方”意思为“方才”。“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意思为: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故“舍”指舍弃。“禽”为通假字“擒”意思为:捕捉,捉住。

(3)题考查了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鹬蚌相争》中鹬与蚌互不相

让,结果渔翁把他们俩都捉住了。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故答案为:

(1)曝(pù)箝(qián )喙(huì)鹬(yù)(2)方:方才。舍:舍弃。禽:“擒”捕捉,捉住。(3)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第7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②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③,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④独不戴花,同列⑤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②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③甫冠:指刚满20岁。

④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⑤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退为.家人讲

②众皆弃去.

③光持石击瓮破之.

④同列语.之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如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解答】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为天章阁待制。司

马光七岁的时候,已经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了,他听了《左氏春秋》之后,很喜欢,回家之后给家里人讲述他所学到的,就了解了其中的大意。从此手不离书,以致不知道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中做游戏,一个孩子爬上水缸,不小心跌入水缸中,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众小孩都丢下他走了,司马光拿石头打破水缸,水流出来,小孩得以存活下来。此后京城、洛阳民间把此事画成图画。仁宗实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等,当时他刚满二十岁,性情不喜华丽奢侈,只有他在庆贺考中进士的问喜宴上不戴花。同年考中进士的人对他说:“君主的赏赐不可违背”。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回家之后给家里人讲述他所学到的。为:给。

②句意:众小孩都丢下他走了。去:离开。

③句意:司马光拿石头打破水缸。之:代词,水缸。

④句意:同年考中进士的人对他说。语:对……说。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意:从此手不离书,以致不知道饥渴和冷热。

(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可根据:“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得出:司马光是个遇事沉着、冷静、临危

不乱的人。

故答案为:

(1)①为:给。

②去:离开。

③之:代词,水缸。

④语:对……说。

(2)从此手不离书,以致不知道饥渴和冷热。(3)马光是个遇事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人。

第8篇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①谴,我②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或阻之(或:有的人)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答】(1)考查文言文的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语言感悟能力。

A.解释错误。室无贿赂,案无留牍。意思是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所以”牍”在这句话里是“文案”的意思。B.C.D.解释正确,符合语境。

(2)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向) 2.术未尽.也(穷尽) 3.先则恐逮于.臣(被) 4.夫.诱道争远(发语词)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答: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郑人买履[lǚ]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的字。 先自度.其足(度量)吾忘持度.(量好的尺寸) 2、翻译。 (1)何不试之以足? 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鞋的大小呢?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疑邻窃斧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人有亡.斧(丢失)(2)俄.而(不久) 2、翻译下列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再过几天再看见他邻居家的儿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障碍,当人带着成见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诸葛亮传略 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文化常识]“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而《吕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 (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少________②逸________③殊量________④纳________⑤既_________⑥ ________ 2.翻译:①时人异焉___________________;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③权既宿服仰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__________之战。 【译文】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赞刘谐 "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⑤纸墨:指儒家著作。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⑦纸烛:灯笼。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哂②斯③易 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 ! 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③家徒四壁;④徒步当车 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译文】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儒家著作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参考答案】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③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渭南文集》)【注】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③间:偶尔。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俯仰四顾.无非书者()(2)未尝不与书俱.()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相见。 B.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 C.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子女相见。 D.客人不来拜访,妻子不来相见。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句子“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中“笑”的含义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陆游的书房是“书巢”?(用文中语句回答) 4.本文主要体现了陆游() A.酷爱读书 B.喜爱建筑 C.不拘小节 D.乐观幽默 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无非都是书。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叹息,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容人也笑着说:“它确实像鸟窝啊!” 1.(1)看(2)一起 2.B 3.(1)自嘲。(2)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稿枝 4.A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魏收改武学文 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1.自相矛盾 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牌坚不可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穿透它。同时,他也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东西。但当有人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发生什么时,他无法回答。因此,一个不可穿透的盾牌和一个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 XXX喜欢打猎,他养了一只狗,叫做“的尾”,每次都会 跟随在他身边。有一次,XXX到了江边,被一条大蛇围住了。狗咬死了蛇,但XXX已经晕倒在地,毫不知情。狗在路上哀嚎,徘徊不定,家人觉得奇怪,跟着狗走了过去。XXX已经 窒息,被家人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在XXX还没有XXX的时候,狗始终没有吃东西。从此,XXX对狗格外珍惜,就像对待亲戚一样。 2.家人觉得奇怪,于是跟着狗一起走。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危急时刻保护 主人,二是在主人生病时不离不弃,表现出忠诚和爱心。 XXX而学,夜以继日,是为求学的最高境界。这句话出 自《左传》,形容古代学子为了求学而在夜晚点燃灯烛,不眠不休地研究。这种精神也被称为“夜以继日”。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1.这句话的出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左传》。 2.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在各个领域中,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取得更 好的成绩和更高的职业地位。 1.(1)度:测量尺寸的工具。(2)操之:带着测量好的尺码。 (3)尺码:测量脚的尺寸。(4)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测 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部编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50篇及答案

部编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50篇及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答苏迈书① 意甚美,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苏迈是苏轼的长子。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③自道:自己所说。 [文言知识] 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它另外两个义项要特别注意:一、指“只是”、“但”。上文“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意为只是自身已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又,《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又,《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 的“顾”,也解释为“只是”。二、指“反而”、“却”。《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病________②窃________③学问________ 2.理解:“从学就仕”是分别指__________与__________ 3.理解:“取诸鞍乘之间耳”中的“鞍”与“乘”分别指__________与__________ 4.翻译: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__________》是________所说。 【译文】您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看了(您)自己所说的从师学习和做官(的事),就知道(您的)弊病的所在之处了。(我)体察了您学习询问的用意非常美好,只是自身已经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阅读书籍的时间又少,然而人的一生又什么时候能够自由自在,有充分的闲适散淡呢?“三人同行,肯定会有我的老师”,这是担任州官或县官的拜求老师的方法。阅读书籍的时间,也是从骑马乘车(出行)的时间中抽取的罢了。 【参考答案】1.①苦恼②谦词,私下③好学求问(指学习态度)2.求学问;3.骑马;坐车 4.人生到底何时能自由自在,并有充分的闲散时间呢? 5.《论语》;孔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古文文言文阅读训练30篇 1.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义犬救主 华隆好弋[1](yì)猎。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4](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 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 短文注释:[1]弋:射。[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3]后:后来,以后。[4]咋:咬。[5]闷绝:窒息。 1.解释加点的字。 (1)华隆好.弋猎() (2)犬遂.咋蛇死焉() (3)二日乃.苏() (4)隆闷绝委.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1.①喜欢/爱②于是③才④倒 2.家人对狗的举动感到奇怪,于是跟着狗走。 3.①天天跟着主人;②华隆被大蛇缠身,犬为救主人,咬死大蛇;③华隆僵仆失去知觉,犬奔走嗥吠,招来家人营救;④在华隆未苏醒时,犬始终不吃东西。 3.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郑人买履[lǚ]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的字。 先自度.其足(度量)吾忘持度.(量好的尺寸) 2、翻译。 (1)何不试之以足? 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鞋的大小呢?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到回来的时候,市集已经结束了,于是就没买到鞋子。 3、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3、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 答:做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迂腐、固执。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dí](1)画地,教以书(2)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3),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4)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5)。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摘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1)荻: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茎可以编席箔。(2)书:书写。(3)及其稍长:等到他年龄大些了。(4)或:有时。(5)惟读书是务:只是致力读书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荻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等到他年龄稍微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读书。从小写的诗、赋等文字,下笔就像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D )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最新小升初文言文精选36篇(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讲) (1篇)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离开)(2)破之(击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于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曹冲称像、瓦特发明蒸汽机 (2篇)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常嬉为墓间之事,(游戏、戏耍)(2)、为贾人街卖之事,(商人)(3)、其舍近墓(靠近)(4)、遂迁居市旁(于是)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孟母三迁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翻译句子: 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3篇)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制止)(2)遂烹彘也(于是)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小孩自己没有知识,等着从父母那里学来,听从父母的教导。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教育人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 (4篇)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跑)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放下)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自己) ④冀复得兔冀(希望)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小升初语文经典文言文阅读27篇含答案

第1篇 城之东,民家畜一犬,甚羸①.一夕,邻火卒②发,延及③民家。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起曳④其被,寝犹如故。复踞⑤床以口附民耳大嗥⑥,民始⑦惊。视烟已满室,急呼妻女出,室尽烬矣。民遂谓所亲曰:“吾家贫,犬食恒⑧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注释:①羸:瘦弱。②卒:同“猝”,突然。③及:到。④曳:拖;拉。 ⑤踞:蹲。⑥嗥:(兽)叫⑦始:才。⑧恒:一直。(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延.及民家延: 急呼妻.女出妻: 彼.日厚享其人之食彼: 不顾.其患难者顾: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起曳其被,寝犹如故 译文: 犬食恒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 译文: (3)阅读文章后,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解答】(1)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一夕,邻火卒 ②发,延及③民家。”句意为有一天晚上,邻居家突然着火了。漫 延到了这一家。故而“延”的意思为“漫延”。“急呼妻女出”句意为急忙喊妻女出来。故“妻”指妻子。“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句意为那些天天享受着别人丰厚食物却不顾他人患难的人。故“彼日”指天天。“顾”指照管。 (2)题考查了文言文的翻译。“起曳其被,寝犹如故”意思为:狗就起来拖他们的被子;他们还像原来一样睡着。“犬食恒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意思为:我家穷,狗经常吃不饱,没想到今天能救我们使我一家四口免于死难。 (3)题考查了对文言文所蕴含道理的理解。义犬报火警是一个文言小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 故答案为: (1)漫延妻子天天照管 (2)狗就起来拖他们的被子;他们还像原来一样睡着。 我家穷,狗经常吃不饱,没想到今天能救我们使我一家四口免于死难。 (3)要懂得知恩图报。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真题(30篇附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真题(30篇附答案) XXX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1) duó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2.(1)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之: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翻译:有一个想要买鞋子的XXX,先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去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曾经拿到鞋子,才说:“我遗忘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曾经散了,最后XXX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甚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XXX来责XXX,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XXX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横线的字。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含答案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全〕 一、轶事十则 〔一〕粟粥荠菜 宋,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公。 [注:①宿:*iǔ,宵,夜。②荠〔jì〕菜,一种野菜。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④啖,dàn,吃,]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惟煮粟米二升惟:只。 B.经宿遂凝遂:就。 C.暖而啖之暖:暖和。 D.谥文正公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这里用作动词。 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 〔二〕不展家书 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 "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 A.勤奋B.不怕清苦C.持之以恒 D.谦虚E.不顾家室F.专心致志 〔三〕铸砚示志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进士及第。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常临鉴自奇鉴:镜子。 B.屡举进士举:推举,推荐。 C.试官恶其姓恶:wù厌恶,讨厌。 D.或劝政业或:有的人。 E.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示:给人看。 F.砚穿则易。易:容易。 G.卒以进士及第卒:终于。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 2.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桑维翰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 B.桑维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是一个昏庸的官员。 〔四〕系剑冢树 吴,季札,出游上国①,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宝剑,系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与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登闻鼓”及其他。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 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②死者相踵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译文】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龙阳濒临洞庭湖,每年遭遇水灾,拖欠赋税几十万,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接连不断。青文胜情绪激昂的样子,来到宫门外呈上给皇帝的奏章,为百姓请命,再三上书,(皇帝)都不答复。青文胜叹息说:“我用什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们啊!”又一次准备了奏章,敲击登闻鼓来上诉,于是在鼓下上吊自尽。皇帝听闻(这件事)后十分惊讶,同情他为了百姓而牺牲了自己,下令宽贷龙阳赋税二万四千多石。乡里人建立了祠堂来祭奠青文胜。 【参考答案】1.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2.①(A)②(B)3.①每年遭遇水灾;②死者接连不断;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 ②秦青弗止() ③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五、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①也。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及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选自罗烨《醉翁谈录》) [注释] ①神:灵性。②厮:相互。 1.请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两处)。 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2.下列句子中的“为”及例句中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 A.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B.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3.翻译。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4.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 六、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及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既得盐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缘有盐故。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盐已口爽②,返③为其患。(《百喻经》) [注释]①益:增加。②爽:败坏(口味)。③返:同“反”,相反。 1.解释画线词语。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含答案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全) 一、轶事十则 (一)粟粥荠菜 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公。 [注:①宿:xiǔ,宵,夜。②荠(jì)菜,一种野菜。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④啖,dàn,吃,]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惟煮粟米二升惟:只。 B.经宿遂凝遂:就。 C.暖而啖之暖:暖和。 D.谥文正公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这里用作动词。 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 (二)不展家书 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 “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

A.勤奋 B.不怕清苦 C.持之以恒 D.谦虚 E.不顾家室 F.专心致志 (三)铸砚示志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进士及第。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常临鉴自奇鉴:镜子。 B.屡举进士举:推举,推荐。 C.试官恶其姓恶:wù厌恶,讨厌。 D.或劝政业或:有的人。 E.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示:给人看。 F.砚穿则易。易:容易。 G.卒以进士及第卒:终于。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 2.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桑维翰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 B.桑维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是一个昏庸的官员。 (四)系剑冢树 吴,季札,出游上国①,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宝剑,系徐君冢树而去。从者

小升初必做小古文27篇+中学文言文4篇

小学古文阅读27篇+中学文言文4篇 小学古文阅读 1.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1.义犬救主 华隆好弋[1](yì)猎。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4](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 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 短文注释:[1]弋:射。[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3]后:后来,以后。[4]咋:咬。[5]闷绝:窒息。 1.解释加点的字。 (1)华隆好.弋猎() (2)犬遂.咋蛇死焉() (3)二日乃.苏() (4)隆闷绝委.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1.①喜欢/爱②于是③才④倒 2.家人对狗的举动感到奇怪,于是跟着狗走。 3.①天天跟着主人;②华隆被大蛇缠身,犬为救主人,咬死大蛇;③华隆僵仆失去知觉,犬奔走嗥吠,招来家人营救;④在华隆未苏醒时,犬始终不吃东西。 3.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①布,衣素②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③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④矣,子亦犹是也。向者⑤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选自《列子》)【注】①曰:名叫。②素:白色的。③缁(zī):黑色。④扑:打、敲。⑤向者:刚才。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天雨.()(2)子亦犹是.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3.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天上下起了雨,杨布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杨布十分生气,正准备打狗。杨朱说:“你不要打狗,如果换作是你,你也会像它这样做的。假如让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1.(1)下雨(2)这样 2.假如让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3.凡遇是非,切莫忙于责怪他人,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或任何事情,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辨别其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其内在本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严君平不仕 严遵字君平,蜀人也。隐居不仕,常卖卜①。于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卜讫,则闭肆下帘,以著书为事。蜀有富人罗冲者,问君平曰:“君何以不仕?”君平曰:“无以自发。”冲为君平具车马衣粮,君平曰:“吾病耳,非不足也。我有余,而子不足,奈何以不足奉有余?”冲曰:“吾有万金,子无担石②,乃云有余,不亦谬乎?”君平曰:“不然。吾前宿子家,人定③而役未息,昼夜汲汲④未尝有足。今我以卜为业,不下床而钱自至,犹余数百,尘埃厚寸,不知所用,此非我有余而子不足邪?”冲大惭。君平叹曰:“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故不仕也。”(选自晋•皇甫谧《高士传》) [注释]①卜:卜卦算命。②担石:旧时重量单位。③人定:半夜时分。 ④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文言知识]“无以”及其他。“无以”在文言中是个固定结构,相当于“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上文“无以自发”,意为没什么用来可作自身发展的资本。又,《鸿门宴》:“项王无以应。”意为项羽没什么用来回答的。“无以”的反面是“有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王积薪闻棋 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②。既灭烛,闻主人媪③隔壁呼其妇④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⑤。”积薪暗记。明曰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唐国史补》) [注释] ①王积薪:唐朝著名围棋手。②逆旅:旅店。③媪:老妇人。 ④妇:指媳妇。⑤伏局:这局棋认输。 [文化常识]围棋。我国的围棋,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就流行,久盛不衰。《学弈》中说到的“弈秋”,就是著名的围棋手。到了唐朝,围棋已定型为今天的纵横19道,361个点。它最初叫“弈”,“围棋”这个名词在西汉时出现。到魏晋南北朝,上至帝王、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喜爱下围棋,因此高手辈出。当时已实行九等品级制,是今天围棋九段等级制的雏形。汉朝的班固、马融等都总结过下围棋的经验,至唐与五代,关于围棋的专著已很多,如《棋图义例》、《棋势》等。棋盘(棋枰)及棋子有木质、石质的,也有玉制的。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的围棋,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敌②京师③既 2.翻译:①良宵难遣 ②明曰复其势 3.理解:这则故事说明 【参考译文】王积薪下棋的功夫很高超,自认为天下没有敌手。有一次他到京师去,路上借个小旅馆过夜。熄灯以后,听见旅馆老板老婆婆隔了墙壁叫她的媳妇,说:“今夜气候温和,没有什么消磨时光,和我下一局棋怎样?”媳妇回答说:“好。”老婆婆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媳妇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这样轮流说,各下了几十子。老婆婆说:“你输了!”媳妇说:“是我输了。”王积薪把两人下棋的过程记在心里。第二天,复验那盘棋的局势,发现两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远远比不上的。 【参考答案】1.①匹配②京城、国都③已经2.①美好的夜晚难以打发; ②第二天(按婆媳下棋的过程)恢复局势。3.唐朝时下围棋极普遍,水平极高。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疑邻窃斧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人有亡.斧(丢失)(2)俄.而(不久) 2、翻译下列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再过几天再看见他邻居家的儿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