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辽宁省海城市42年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辽宁省海城市42年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辽宁省海城市42年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辽宁省海城市42年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辽宁省海城市42年气候变化特征研究摘要:根据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事实,利用1960—2007年海城市地面气象站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近42年来该研究区温、光、水三大气象要素的年代际变化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近42年来海城市气温呈波动性明显上升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0.38℃/10a,90年代以来增温显著,主要以夏季气温急剧升高为主。近42年来,海城市年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则呈波动性减少变化趋势,其中日照时数倾向率为—72.403h/10a。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日照;海城市

中图分类号:p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72—2

0 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最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据ipcc 报告,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一直在上升,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之后变暖趋势更为明显。据统计,1906—2005年,全球地表增温幅度为0.74℃±0.18℃,而后50年的增温速度几乎是近100年的两倍,达到0.13℃±0.03℃/10年[1—2](tar,2001;ar4,2007)。在世界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在中国表现为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灾害事件发生强度也越来越大[3—5]。海城市是辽宁省鞍山市一个重要的气候变化区域,它位于辽宁省南部,辽河下游之左岸,辽东半岛之北端。北靠钢都鞍山和省会沈阳,南临港口城市营口、大连与渤海、黄海接壤,东接煤铁之城本溪及

辽宁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标准

附件一: 辽宁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标准 一、建设工程材料见证取样检测机构资质标准 (一)建筑工程材料见证取样检测资质标准 1、组织机构 (1)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检测管理制度、责任制度,完善的技术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 (2)注册资本金不少于80万元; (3)具有500平方米以上的固定办公、试验场所,其中试验室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试验场地、试验环境满足检测工作需要,标准养护室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 2、技术力量 (1)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应具有3年以上从事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工作经历并具有工程技术类中级以上职称; (2)具有相关专业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不少于3人; (3)持有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关专业检测岗位培训证书的专职检测人员不少于10人,边远地区的检测机构不少于6人; (4)具有与申请的检测业务相应的仪器设备,检测试验仪器设备的品种、数量、性能、技术指标、精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有完善的仪器设备维护管理制度; (5)所申请检测资质对应的项目应通过计量认证。 3、必须具备的检测项目

检测机构必须具备以下项目的检测能力(仪器设备配置见附件二): (1)水泥(安定性、凝结时间、强度、细度) (2)钢材(含焊接与机械连接)(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冷弯) (3)细集料(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 (4)粗集料(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压碎指标) (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立方体抗压强度、稠度、凝结时间、抗冻、抗渗) (6)砂浆(配合比设计、抗压强度、稠度、分层度、抗渗)(7)砌墙砖及砌块(强度等级、抗风化性能〈抗冻性〉、泛霜、石灰爆裂) (8)防水材料(拉伸强度、伸长率、耐热度、低温弯折性、不透水性) 4、可扩展的其他检测项目 (1)水泥(烧失量、三氧化硫、碱含量、砌筑水泥保水率)(2)钢材(反复弯曲、冲击、硬度、化学分析、金相) (3)细集料(密度、有机物质含量、坚固性、碱活性、含水率、压碎指标、石粉含量) (4)粗集料(密度、有机物质含量、坚固性、碱活性、含水率) (5)混凝土(抗折强度、泌水与压力泌水、表观密度、含气量、收缩、徐变、碳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阅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基本准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坚持正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对中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在会未来几十年内存在。 (四)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中国生态环境脆弱,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五)对中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的挑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中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2020年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公共理论》教师招聘真题库及答案

2020年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公共理论》教师招聘真题库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是()。 A、学术研究权 B、管理学生权 C、教育教学权 D、获取报酬权 【答案】C 【解析】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是教育教学权。故选C。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 B、孟禄 C、沛西·能 D、斯金纳 【答案】B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桑代克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故选B。 3、学校教育实践中处理教育活动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是()。 A、教师职业标准 B、教师专业标准 C、教师职业道德 D、教师教育原则 【答案】C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教师教育原则是教育规律在教育中的反映。故选C。 4、学校教育是()的最重要的途径。

A、社会生产 B、科学研究 C、科学知识再生产 D、技术研发 【答案】C 【解析】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之一体现在其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中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故选C。 5、在教学中运用变式的主要目的是()。 A、激发学习兴趣 B、引起有意注意 C、丰富学生想象 D、突出概念本质 【答案】D 【解析】变式是指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改变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其本质特征。故选D。 6、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书的次日起()内,做出处理。逾期未做处理或者久拖不决的,申 诉人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A、10日 B、15日 C、30日 D、2月 【答案】C 【解析】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书的次日起30日内,做出处理。逾期未做处理或者久拖不决的,若申诉内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故选C。 7、遗传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能够产生积极影响,请指出以下哪一方面个体很难通过遗传来传递()。 A、外貌 B、身高 C、行为 D、骨髓构造 【答案】C 【解析】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如外貌、身高以及骨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第2卷第4期 2006年7月 目次 研究论文 147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综合评价何建坤刘滨陈迎等154 近30 a青藏高原气候与冰川变化中的两种特殊现象施雅风刘时银上官冬辉等 综述 161 国际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丁一汇孙颖 研究短论 168 塔里木盆地气候变化的季节差异杨莲梅张广兴崔彩霞173 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刘艳舒红李杨等177 三江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唐红玉肖风劲张强等181 渭河、汉水流域秋季降水的变化特征赵珊珊张强陈峪等184 1951-2005年华南春播期气象条件的年代际变化陈丽娟张培群188 影响北京城市增温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分析郑艳潘家华吴向阳193 哈尔滨、石家庄、武汉和广州的气候变化对比郝立生 对策建议 197 英国促进企业减排的激励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借鉴陈迎 动态快讯 202 《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谈判艰难迈出第一步苏伟孙国顺赵军204 IPCC第25次全会在毛里求斯召开戴晓苏205 2005年Nature杂志刊载的气候文献贾朋群胡英207 第一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学术会议在横滨召开效存德 208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征稿细则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II):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综合评价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III): Integrated evaluation of strategies o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何建坤1,刘滨1,陈迎2,徐华清3,郭元3,胡秀莲3,张希良1,李玉娥4,张阿玲1,陈文颖1,韦志洪1,段茂盛1,张晓华1,吕应运1 (1 清华大学,北京100084;2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732;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北京100038;4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回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对国内外的碳排放状况、中国减缓碳排放的技术潜力、中国减缓碳排放的宏观影响、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公平性与国际合作行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提出了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思路与对策,指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中国要积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及贸易格局变动的趋势,将减缓气候变化对策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之中,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影响;减缓碳排放;对策;评估 中图分类号:P467/D820 文献标识码:A 近30a青藏高原气候与冰川变化中的两种特殊现象 Two Peculiar Phenomena of Climatic and Glacial Variation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施雅风1,2,刘时银1,3,上官冬辉1,李栋梁1,叶柏生1,沈永平1 (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 摘要:近30 a全球强烈变暖,水循环加快,冰川也加剧退缩。青藏高原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下垫面,既对全球变暖有正常的反应,也出现了异常特殊现象。这种特殊现象已发现两处:1) 青藏高原北部偏西冰芯记录降温0.6℃,相应的冰川退缩微弱,融水径流降低;2) 青藏高原东南部以岗日嘎布山区为代表,出现较多的冰川前进,可能指示降水量有较大的增加。上述事实指示气候变化与冰川响应的复杂性。 关键词: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北部;降温;冰川退缩;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前进 中图分类号:P343.6 文献标识码:A 国际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 Recent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Science 丁一汇,孙颖

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

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决定》(辽委发【2006】6号),加强和规范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的申报、审核、评价及资金管理等管理行为。 本办法所称工程中心,是指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发展改革委”,并作为工程中心的主管部门)根据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组织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综合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建设的研究开发实体。工程中心是辽宁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工程中心的宗旨是促进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建立工程化研究、验证的设施和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培育、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搭建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研究开发区域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 第四条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 (一)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研究开发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 (二)以市场为导向,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

(三)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技术转移和扩散,持续不断地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成熟的先进技术、工艺及其技术产品和装备; (四)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提供工程技术验证和咨询服务; (六)为行业和地区培养工程技术研究与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第五条工程中心的责任与义务: (一)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以及相关批复文件的要求,实现设定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目标; (二)主动组织、参与产业及区域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并为行业提供技术开发及成果工程化的试验、验证环境; (三)承担区域和行业下达的科研开发及工程化研究任务,并依据合同按时完成任务; (四)将承担区域和行业任务所形成的技术成果通过市场机制向行业转移和扩散,起到科研与产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二章申报与审核 第六条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制定并发布工程中心有关政策文件,指导、组织工程中心的审核、评估等工作。 第七条各市发展改革部门,中科院沈阳分院及省直有关厅局(以下简称“申报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或所属单位工程中心的申报和管理,督促、协调工程中心的建设和运行。 第八条拟申请工程中心的单位(以下简称“承担单位”)须按照省发展改革委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具体情况,提出工程中心资金申请报告(编制提纲见附件一),报相应申报部门审查。 第九条承担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阅读指南] 竺可桢(1890.3.7—1974.2.7) 浙江绍兴市人,我国卓越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建国前先后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1972年的《考古学报》第l期上,83岁的竺可桢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后转载于1973年《中国科学》16卷2期,以及1973年6月19日的《人民日报》。全文篇幅也就5000余字,却聚集了竺可桢先生毕生研究的成果,可谓其学术生涯的扛鼎力作。这项研究,博大精深,严谨缜密,为学术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 论文包含有大量古代典籍与方志文献的记载,广泛地被历史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所引用、推崇,对历史学家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几乎只要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或中国环境史、物质文明史的文章,都会在参考文献中摆上竺可桢的这篇经典论文。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的评论是:“每读一遍,使我觉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为多年少见的作品,理应侧身于世界名著之林。” 对这样高山仰止的学术名篇,我们自然应该潜心阅读。 文章开头就单刀直入,陈述了研究中国气候变迁的主要指标依据:“在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趋极端,而温度的变化在冬春即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我国冬季温度主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所控制,升降比较统一。因此,本文以冬季温度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 随后是罗列、引用我国古代典籍与方志记载的大量例证,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 根据材料的来源和性质,把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的时间,分为四个时期——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 最后得到的4条初步性结论:在我国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以后有一系列范围为1—2℃的上下摆动;在每一个400至800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50至100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升降范围是0.5—1℃;最冷的时期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向西传播到大西洋海岸。 结尾还参照对比了挪威的雪线高低的变化,丹麦格陵兰岛冰川研究的成果,得到大体一致的结论,证明了用古史书所载物候材料来做古气候研究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历史时期的气候存在变迁过程,今天已经是常识,气候变化更是热点话题。可是就在八九十年前,欧美的大多数正统气候学家还认为,气候在历史时代是稳定的。竺先生在青年时代就对这一说法表示怀疑,所以才以《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为始,50年里,一直潜

海城三塔

我的家乡辽宁省海城市有三座神奇的辽金时期的古塔,分别叫做“金塔”、“银塔”和“铁塔”。它们经多年风吹雨打,饱阅人间沧桑,是海城市乃至鞍山地区目前尚存最早、最多的古塔。 金塔,因塔有金顶而得此名,座落 在海城市东南约22.5公里析木镇羊角 村西山坡上。该塔八角十三级,密檐实 心砖结构,高31.5米。基座系两层须 弥座,每面长4.1米。下层雕乐舞人物, 有的弹箜簇、琵琶,有的吹笛、箫,还有的击鼓,男女舞姿优美自然,动作和谐,衣带飘拂,皆栩栩如生。上层每面中央雕半身海狮,性情凶猛,势若吼哮。各角配列金刚力土像,肌肉隆起,造型生动。基座与第一级塔身之间雕复瓣莲花。塔身八角为仿木砖砌圆柱,柱顶有砖雕斗拱,每面有辅间斗拱一垛。塔身每面佛龛雕有座佛一尊,两旁立有胁侍,上有四重宝帘与飞天。佛像姿容端庄,飞天轻盈活泼。塔的全部雕刻或以庄严肃穆取胜,或以生动流利见长,造型优美,形象逼真,显示出了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塔前原有大禅宝林寺,又称金塔寺。该寺曾于明万历三十九年重修。寺为三层大殿,均为硬山式建筑。殿内塑有佛

像,并有僧数人。“文化大革命”中该寺被毁,金塔也受到严重破坏,刹杆、宝珠、相轮都已不存,塔顶、塔檐、浮雕画面也已残缺不全。唯有塔仍圪立于山腰之中,坐看河水长流,四季变迁。文革期间,寺庙被荡平,金塔外层严重损坏。2004年,辽宁省和鞍山市文物保护部门对金塔进行修缮,面貌基本如旧。为研究辽代建筑与雕刻艺术,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资料。 银塔,因塔身为白色而得此名,座落于 海城市东30公里处的接文镇塔子沟村后山 东坡上。该塔为六角九级密檐实心砖筑结 构,高约20余米,塔基须弥座每面长2.8 米,周有仿木砖砌围栏,栏板雕有卍形花纹 及鹭鹚、虎、荷叶、水草等图案。塔座与塔身之间雕有莲瓣图案。第一级塔身六角有砖砌仿木形柱,上有柱头和补间四辅作斗拱。塔身有拱龛,每面龛内有座佛一尊,两旁有胁侍,上有宝盖与飞天。塔檐用砖叠砌,上复实心半圆瓦垅及虎头瓦当。每面檐均嵌有砖雕兽头,塔顶砌莲瓣宝瓶。 塔下原有妙德寺,又称银塔寺。寺有大殿两层,坐北向南,均为硬山式建筑,殿内塑有佛像。大门左右有钟楼和鼓楼。寺内存有明代嘉靖,万历及清代雍正、道光等年代的碑刻数甬。“文革”“砸四旧”,寺庙无存,碑亦被毁。今银塔

全球变化下的水资源研究进展I--气候变化

https://www.sodocs.net/doc/ea16487061.html, 全球变化下的水资源研究进展I——气候变化 王加虎,郝振纯,李丽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8) 摘要:全球变化突出的表现在气候变化上,气候变化下的水循环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简述了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比较了用于变化气候下水资源研究的四种不同类型的气候情景;详细介绍了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的四种不同方法以及径流、水量、水质、极端事件等方面的相关成果;概述了研究气候变化下水资源的水文模型及其存在的问题; 讨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全球变化;水资源;气候变化;进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全球变化主要表达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系统的越来越不稳定,自然科学界突出强调其中的地球环境系统及其变化,包括全球变暖、植被破坏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退化、淡水资源短缺等[1]。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2]。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响应问题,包括水循环过程、水量时空分布、降水极端事件与洪涝灾害等的改变,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3]。 长期以来,水文学者把气候静态地看作某种统计的平衡,忽略了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问题[4]。随着对全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认识的不断深入,水文、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迅速增加[5]。 1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突出地表现在气候变化上,气候的变化包括自然波动和人为影响两个方面。气候的自然波动至少包含三种不同的周期[6]:①数千年至万年以上时间尺度的古气候变化,研究它有助于揭示气候系统变化的机理,并为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依据;②数十至数百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它直接决定着人类生存的气候环境;③季节至年际的气候波动,是检测长期气候变化的关键。导致某些地区的季节至年际显著气候波动的现象有很多,其中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是全球许多地区年际气候变化的最重要自然现象。 气候除了自然的周期性波动以外,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显著的是全球大气化学组成的改变,主要是臭氧耗减和温室气体的增加。人类活动是导致过去100年中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人为引起的变化已经可以与自然变化区分开来,而且人为影响的结果已大于过去1000年的气候自然变化的结果[7]。近10年来,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及幅度大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着诸多分歧[8]。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在变暖,以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尤其是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相当弱,大多数科学家断言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巨大环境风险。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9]:①海平面上升;②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③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④影响人类健康。 2气候变化与水资源 气候对水循环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影响主要来自大气环流变化引起的降水时空分布、强度和总量的变化、雨带的迁移以及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的变化等。间接的影响主要来自陆面过程,地表反照率、粗糙度及界面水汽交换乃至土壤水热特性的变化,这些既响应气候又影响气候的下垫面因素,引发了不同时空尺度的降水、土壤水、蒸发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变化。 2.1气候情景 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可以通过观测和重建的资料获得,但人们更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关于未来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气候情景的选择是先决条件。“情景”一词指“预料或期望的一系列事件的梗概或模式”,是描绘未来可能会怎样的可选择的景象,是分析各种驱动因子如何影响未来排放结果并评估相关的不确定性的一种较为合适的工具。各种不同的情景构成了可供选择的未来世界的发展蓝图。气候情景大致可分为四类: ——————————————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043400),江苏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B04010) 作者简介:王加虎(1975-),男,江苏连云港人,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Email: TigerLLy@https://www.sodocs.net/doc/ea16487061.html,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全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庄严承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改革开放30年海城的城镇doc

改革开放30年海城城镇经济变化 机械工程系 G11261 杨浩 2012年8月5日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镇特色经济发展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海丰县城处处霓灯四射,流光溢彩,艳丽迷人。沐浴改革开放30载的春风化雨,蓦然回首,人们发现,海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显得更美、更富有魅力了! 路的变迁 “老海城”们一定不会忘记,改革开放前,海城的街道绝大部分是土路,只有人民南路、中山南路等为数不多的几条沥青路,县城街道狭窄且路面状况很差。当时,县城主要道路只有17条、总长度8983米,占地面积仅10.03公顷,人均道路只有2.18平方米。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海丰县加快了县城道路水泥化的建设步伐。而二环路的上马建设,更堪称是大手笔。该路环绕县城三镇,总长度9.85公里,路宽64米,设6条主车道和两侧非机动道、人行道以及全线5条绿化带,总投资约2亿元。该路于1996年开工,1998年10月全线通车。 这些年来,海丰县先后完成了国道324线穿城路段、海汕路、广富路、新园北路、四化路、西华路、电器街、步行街等一大批街道的新建扩建工程,县城大街小巷路面100%实现了水泥硬底化。 目前,一条环绕海丰县城的比二环路更长、更宽的水泥路———三环路,正在加紧推进建设中。 推进“四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海丰县突出县城中心镇的区域、产业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城镇发展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投入巨资完善县城的给排水、垃圾处理、公园旅游景点、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大力推进县城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四化”建设。而龙津河的整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龙津渔唱”是海丰旧八景之一。龙津河途经海丰县城建成区北起二环路北桥(拦河坝)南至二环路南桥(龙山),全长2.85公里,自然河床宽30至50米。由于年久失修,该河在笃志围村以南河道淤积严重,两岸垃圾成堆,河水严重污染,浮莲杂草丛生,水质黑臭,水量干涸,变成了一条“死河”。1992年,海丰县通过县财政拨款和社会集资方式,投入850万元,完成了龙津河治理第一期工程,主要项目为两岸笃志围村至新桥、东岸茗园路至新桥的拆迁、路基平整以及两岸护堤420米、西截污沟400米的建设等。1996年5月,龙津河二期整治作为当时的一项“民心工程”付诸实施,工程包括引水冲洗、清淤竣深、筑堤立栏、截污溢洪、两岸筑路、园林绿化等6个部分,总投资2760万元,于1997年全线竣工。经过两次整治后,龙津河恢复了“龙津渔唱”美名:碧水荡漾、涟

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中心校2018暑假工作安排意见

2017-2018学年度暑假工作安排意见 西柳中心校 2018-7-10

2017-2018学年度暑假工作安排意见 按照教育局暑假工作安排意见精神,结合我镇小学教育实际,现就我镇暑假工作安排如下: 一、时间安排 学生放假时间: 2018年7月18日起至8月30日止,8月31日为到校日,9月3日开学。 教师放假时间: 2018年7月23日起至8月24日止,8月27日正式上班。8月27日—30日为教师集备时间。 二、假期工作安排 (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实施“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深入结合,着力解决“三乱”,着力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着力规范教育管理行为、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着力消除不担当、不作为、怕作为等教育诟,要利用假前和假期集中攻关,逐个击破,确保教育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二)、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假前,各校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重点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鞍山市中小学校和中小学在职教师违规补课的处理办法》,《鞍山市教育系统二

十条禁令》,每名教师都签订承诺卡,严禁教师组织和参与乱补课行为,严禁学校及教师与个体书商合作,利用暑假向学生推销各种教辅材料,大力治理“三乱”。假期集中对学校持续跟踪检查乱补课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三)、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假前,各学校要通过班会、致家长一封信、安全告之书集中教育等形式开展如下教育: 1.防溺水安全。期末考试及暑假期间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没有家长陪同不去游泳馆、浴场等场所游泳。各校协调村政府排查池塘、河、湖、水库、沟渠等地设置防溺水安全警示牌。 2.交通安全。争做文明学生,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翻越隔离栏,自觉遵守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乘车规则。 3.网络安全。不沉迷网络和电子游戏,不玩渲染暴力不健康网络游戏,慎交网友,不与陌生网友见面,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禁传不良信息。 4.旅行安全。不去尚未开发、开放的景点旅游。选择正规信誉好的旅行社旅游,并签订旅游合同,购买相关保险。学习掌握车辆、轮船、飞机突发意外的自我保护和处置常识。入住酒店,及时了解消防逃生通道,索取酒店联系卡。 5.饮食安全。夏季天气热、湿度大,如果饮食不当容易引起腹泻、食物中毒或其它消化道疾病。教育学生不食用不没有安全标志的食物,多喝热水,冷饮要适度,做到生活有规律,放松心态,增强抵抗力,少熬夜,多吃清淡健康食品。 6.药物安全。现在很多家庭都备有一定量的各类药品,学生由于好奇心强,家长不在家取出来玩弄、品尝,吃错药引起药物中毒,

气候变化概况及成因

气候变化概况及成因 --------------《大气环境学》专题报告 曾华化学化工学院 151130004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温室气体的不断 排放,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日渐突出,由自然活动正常调配的气温,逐渐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20世纪暖期可能成为千年来最强的暖期,与此同时其他气候要素,如降雨等,都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极大的影响了地球环境,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概况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随逐年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导致后期的冷年相对于之前的暖期,平均气温也有提升,冰川消融加快,等温线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位移,植物开花期提前等都从一定程度佐证了气候变暖的事实。降雨量虽无明显的提升,但降雨的时空间分布已有较大改变,与此同时,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有些地区的降雨量有下降趋势,但全球总体降雨量仍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它气候状况也有改变,如厄尔尼洛现象异常增加,热浪增加等等都是气候变化的表现。全球气温升高,降雨增加,已经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其成因复杂多变,但人类活动的影响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从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增加则是这一现象背后极为影响深远的一个因素。 2.气温升高 2.1气温升高的表现 气温的下降、回收和波动本是自然的正常过程,在近千年的气温变化中有着明显的由暖到冷再回暖的过程,在近百年的尺度中也有着类似的过程,而从20世纪末到现在似乎正处在这样一个气温回收的阶段,我们无法肯定这样的过程究竟是自然起主导作用还是人类活动引导着这一过程的发生,但我们了解到这一过程似乎有着更为显著的特征,以至于我们认为这一次回暖或许是近千年来最强的,包括: 1.根据仪器观测,全球平均气温20世纪上升了0.6℃,21 世纪初的5 a 又 上升了0.1℃。 2.对1700种生物的研究发现,在20世纪后半叶,每10 a 向极区扩展6 km, 向高山抬升6 m,为1950-1995 年地面等温线扩展速度的2 倍。如果只分 析最近30 a(1975-2005年),等温线扩展的速度达到40 km/10 a。 3.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41.5℃,破139年来的记录。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解读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把气候变暖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界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都高度关注和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气候、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科技等众多领域,时间跨度又很长,因此,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的制定应从国家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并把气候变化问题放到国家对外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的大框架下统一考虑,以期气候变化问题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是_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消除贫困是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还将增长,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无疑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1.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温室气体限控的压力增大。京都会议后,一些发达国家试图以《京都议定书》已规定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为由,集中全力向中国和印度等“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施压。有的发达国家甚至明确提出将发展中国家“有意义的参与”作为其批准议定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与公约的资金机制挂钩。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减排的理由包括:环境原因、竞争力原因、政治原因等。虽然这些理由严重背离了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公约特别强调的:“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义务,将取决于发达国家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减轻这种压力的艰巨性。 2.对中国现有发展和消费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丰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起点低,到2003年底,仍有59.5%的人口为乡村入口,面临着继续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长期发展任务,人均资源短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传统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一种资源耗竭型、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从发展模式的选择看,虽然各国有权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遵循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很少有国家发生例外。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商品能源消费和经济发达水

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的研究进展_张建云

第40卷第8期 2009年4月     人 民 长 江 Y a n g t z e R i v e r     V o l .40,N o .8 A p r .,2009 收稿日期:2009-03-20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重大专项(200801001)和现代水电科技创新项目(X D S 2008-01)联合资助作者简介:张建云,男,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教授,博士。 文章编号:1001-4179(2009)08-0039-03 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建云 1,2  王国庆 1,2  刘九夫 1,2  贺瑞敏 1,2 (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9; 2.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简要介绍了由W M O 、U N E S C O 、U N D P 和I A H S 等一些国际组织发起并推动开展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研究 计划和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开展实施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重大气候变化研究项目的基本情况。综述了气候变化的事实、情景及其对水利的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针对目前我国水利的实际情况,指出“十二五”期间应在8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关 键 词: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影响;进展中图分类号:T V 21 文献标识码:A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是不争的科学事实,气候变化问题业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专家关心的全球性 问题之一。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气候变化将改变全球水文循环的现状,引起水资源在时空上的重新分配,并对降水、蒸发、径流、土壤湿度等造成直接影响。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可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为了推动对全球气候变化潜在影响的研究,世界气象组织(W M O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 N E S C O )、联合国环境署(U N E P )、联合国发展署(U N D P )和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 A H S )等一些国际组织积极发起并推动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制定、实施了一些相应的研究计划,如世界气候计划(WC P )、全球能量水循环试验(G E WE X )、国际地球生物圈计划(I G B P )、国际水文计划(I H P )等。I P C C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1988年由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及世界气象组织共同组建,其任务主要是为政府决策者提供气候变化的事实和对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作出预测,以使决策者认识人类对气候系统造成的危害并采取对策。I P C C 定期开展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①评价已有的气候变化的科学信息;②评价气候变化产生的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③制定对策。到目前为止,I P C C 共完成了4次评估报告,并分别于1991、1996、2001年和2007年发布。其中,第2工作组完成的评估报告汇总了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性和脆弱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I P C C 评估报告不仅为各国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提供了科学信息,而且也为指导各国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提出了建议[1]。 美国国家研究协会于1977年就组织讨论了气候、气候变化和供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世界气象组织(WM O )1985年出版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综述报告,并推荐了一些检验和评价方法,随后又给出了水文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分析报告。国际水文科协(I A H S )1987年在第十九届国际I U G G 大会中举办了“气候变化和气候波动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专题学术讨论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工作广泛展开,1990年出版的《气候变化与美国水资源》一书系统地总结了当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的方法、内容和成果。1991年第二十届I U G G 大会水文科学组的主题便是探讨土壤—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水文过程。1993年,以气候变化、大气圈和水圈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大尺度气候和水文模拟技术为主题,在日本召开了第六届国际气象和大气物理学协会与第四届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 A M A P -I A H S)联合大会。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成为各种国际会议的主要议题。例如,2004年在巴西召开的I A H S 大会中就包括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讨论专题。2006年在北京召开了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 S S P )和全球水系统计划(G W S P )联合会议,其中第4主题讨论的就是气候变化对海岸带、陆地河流的影响。在墨西哥举办的第四届世界水论坛和2007年在意大利召开的I U G G 国际大会中都讨论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的科学问题[2]。同年8月,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o r l dC l i m a t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a m m e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了季节预测研讨会,对季节气候预测方法、精度展开了激烈讨论。 我国在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及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开展了“中国气候与海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研究”。该项目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中国历史气候变化、中国海面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在“八五”、“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均相继设立了气候变化影响专

2018-2019年海城市西柳镇中心校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含答案

2018-2019年海城市西柳镇中心校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含答案 一、想一想,填一填(填空题) 1. 看谁组的词最多。 果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伸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村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时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我会打电话。 小明打电话给小冬,要约他去玩。 小冬妈妈接起电话:“喂,你好,请问你找谁?” 小明说:“阿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冬妈妈说:“好的,你稍等一下,我叫他听电话。” 小明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按笔画写字,填空。 ①睫毛中“睫”字共________笔。 ②珍珠中“珍”字共________笔。 ③眼睛中“眼”字共________笔。 4. 组词 以 以前 ________ ________ 后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 比一比,组词语 水________ 牙________ 雨________ 冰________ 芽________ 雪________ 6. 排排队。 按栽树的先后顺序在下列词语的括号里标上序号。 栽树________ 施肥________ 浇水________ 挖坑________ 培土________ 7. 我会填 ________地叫 ________地跑 ________地笑 ________地砸 8. 我会填 1 信:共________画 第四笔是________ 2 次:共________笔,第二画是________。 9. 选词填空。 (1)伸 举 扒 羊________起前腿,________在墙上,脖子________得很长,还是吃不着。 (2)钻 跪 低 骆驼________下前腿,________下头往门里________,怎么也________不进去。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