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I)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I)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I)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I)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I)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之一,导入语例示

上节课,我们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认识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反共反人民的一面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学们已深深认识到那时生活在国统区人民所处的恶劣的政治环境,历史地感觉着他们的痛苦。那么,1927年至1936年的中国是不是没有任何的社会进步呢?南京国民政府在行使其国家职能时,除了反映其阶级属性的内容外,又在哪些层面、在何种程度上体现了其进步的一面呢?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学习,以及分析其作用来客观地回答上述问题,并且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进行特别关注。

之二,提问式导入

[教师提问]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是什么?其政治统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南京国民政府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官僚资产阶级的政权,其政治统治的基本特征是国民党一党专政……

[教师提问]官僚资产阶级是形成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前呢?还是与南京国民政府同时产生?还是产生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的时间呢?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37年这十年间,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否完全停滞了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对于官僚资产阶级及1927年到1937年间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大家显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将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及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的学习,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认识。

[板书]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浏览教材P5的1~4小节,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和措施有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

[板书]

1.经济政策

(1)整顿税务;

(2)控制金融;

(3)改革币制;

(4)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教师提问]在整顿税务方面,国民政府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

[学生回答][板书]

关税、盐税、统税、新税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投影显示]

[学生回答]通过提高关税,大大增加了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南京国民政府并不能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

关税税率,因为各帝国主义国家虽然在名义上承认了中国的海关自主权,但不可能改变那时海关的半殖民地性质。

[教师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充分反映了帝国主义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中国海关实现真正的完全自主,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而且是以国家的独立为前提的。

[教师提问]关于国民政府的统税征收情况,请大家阅读以下材料,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国民政府实行统税政策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如何?试从商业角度、民族工业发展角度进行分析。

[投影显示]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结果有两种:一是认为这有利于商业、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认为统税阻碍着工商业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整阐述理由)

[教师总结]裁撤厘金制度,实行统税,这有利于货物流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对民族工业发展也有相当的推动作用,但税率偏高,不可能给民族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况且由于地方实力派军阀的存在,其完全实施并不能得到根本保证。

[教师提问]结合下面材料,读一读对国民政府加强盐税控制与征收的认识。

[投影显示]

[学生回答]对盐税的控制,实际上是与商民争利,并不像现在国家对盐业控制那样有利于国计民生……[教师过渡]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但使它完成对全国经济垄断的核心措施是在金融方面。

[板书]中央银行、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投影显示]

[教师提问]当今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央行”(中央银行),从这个角度来看,国民政府对银行机构控制的作用是什么?CC系势力直接控制当时的中国农民银行最突出地反映了什么?并从阶级角度认识国民政府的金融垄断网。

[学生回答]

现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中央银行及银行系统,通过指导货币投资方向、提高或降低税率来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并保证金融的稳定,从这方面来看,南京国民政府控制金融的措施符合近代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CC系直接控制中国农民银行突出地反映了四大家族对金融的控制,四大银行对金融的垄断,实际就

是四大家族对金融的垄断,因此,它另一方面又是掠夺人民财富的工具。

[教师总结]同学们将国民政府的银行体系同当今世界各国的银行体系进行对照,指出了其在形式上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同时又认识到了其消极、反动的一面。

[教师提问]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直接动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为了防止白银外流,以解决财政金融危机。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这种直接动因,是不是就不会有南京政府的币制改革呢?试与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形式相比进行说明。

[学生回答]即使没有这个原因,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取代金银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也必然发生,国民政府不这样做,以后的中国政府或迟或早地必将进行这样的币制改革。

[教师提问]试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评价。

[学生回答]“法币政策”符合货币现代化的要求,它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随着国民政府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滥发纸币则成为南京政府直接掠夺人民财富的手段。

[板书]“法币”,1935

[教师总结]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同学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很好的,然而,国民政府却没能使“法币”善始善终,当南京政府以滥发纸币来疯狂掠夺人民财富时,“法币”的悲剧结局便到来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以上,我们从税务、金融、货币三方面认识了国民政府的政策,但有一点同学们都知道,即没有国家经济的发展,以上三方面的措施都将失去意义。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下面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交通、农业方面情况的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如何?试从交通、农业方面分别说明。

(2)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的农业生产有无大的发展?为什么?

[投影显示]

[学生回答]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了积极的经济政策,使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发展,因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成效是显著的,尤其是在工业方面。同工业相比,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大的发展,因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南京政府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板书]工农业、交通运输

[教师过渡]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也就决定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如不可能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增长等,而国民政府对中国经济的超强控制,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经济因素,即官僚资本。

[板书]2.经济特点

[教师提问]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之一是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最后一小节内容及P6的1~5行,概括导致民族工业显著发展的几点原因。

[学生回答]第一,民族资产阶级有了较多的政治发言权,并且推动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从而增强了他们兴办实业的积极性和信心;第二,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货在中国的倾销,从而为民族工业产品拓宽了国内市场;第三,“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师引导]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促使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呢?

[学生回答]南京国民政府整顿税务、控制金融、实行“法币政策”的经济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另外,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及全国政局的相对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师提问]为什么教材中讲“这些因素或多或少

....地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呢?

[学生回答]在中国近代史中,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帝国主义(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二是封建势力及封建生产关系,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且与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有密切联系,它不会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师过渡]所以说,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不可能持续有力地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依然明显存在。

[板书]①民族工业显著发展:原因:阶级因素;反帝斗争;建设运动

[投影显示]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分析材料1的图表,算一算从1933年到1936年,六种轻工业的增长幅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25.8%。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再看材料2有关1928年到1936年我国生铁产量的数据,算一算除去列强控制量后,各年份的生铁产量是多少?

[学生回答]1928年10628吨,1930年2587吨,1932年19283吨,1934年20640吨,1936年21600吨。[教师提问]接下来请大家算一算从1932年到1936年属于中国自己的生铁产量的增长幅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12%。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的结论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同一时期六种轻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是生铁产量增幅的两倍还多,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仍然主要在轻工业方面。

[板书]②特点:轻工业

[教师讲述]然而,民族经济发展的好运不长,在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除原有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外,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因素对其进行压迫和摧残,这就是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垄断资本。它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势力,依靠国家政权,控制国家经济命脉。1927~1937年是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时期。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建立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又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国民政府的统治实际上就是四大家族的统治。1936年底,四大家族对全国金融业垄断的完成,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标志。四大家族在金融方面的掠夺,使得民族工业难以积累足够的资本,而商业独占又极大地压缩了民族工商业原本就有限的市场,因此,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压制和摧残便成为我们认识随后国统区经济状况的主要内容。

[板书]②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原因、影响

[教师过渡]我们在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时,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是考查帝国主义国家对该社会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程度如何,当然也要注意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个社会中的经济势力消长的情况。下面,我们就采用这种思路来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发展的第三个特点。

[投影显示]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对材料1中的统计表进行分析,可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生回答]1928~1936年,在对外贸易中,中国的入超呈下降趋势,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依然处于劣势。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国际背景,考虑为什么在1932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额出现了最高值。

[学生回答]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

[教师提问]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材料2的内容,想一想它反映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在中国轻工业的资本构成中,外国资本的比重在增加,而中国民族资本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它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在不断扩大。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一下教材P6左下角帝国主义资本控制我国煤铁产量的示意图,并和材料2中的数据对比,我们可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回答]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重工业的控制程度远远高于轻工业。

[教师讲述]综合起来看,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迅速增加。1914年,它们在华金融投资总

额为630万美元;仅到1931年,已上升到2.1亿多美元,增长33倍多。这样,中国的重工业可以说处在帝国主义垄断之下;轻工业中外资也占重要地位;它们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交通运输业;英、美、日三国在中国开设的银行,对中国的财政金融起着支配作用。进入到30年代,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发生了变化。1931年以前,日本居于首位,美国占第二位,英国占第三位。1931年,美国对华贸易上升到首位。请同学们结合1931年这个时间,考虑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学生回答]第一,美国经济实力强大,同时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二,国民政府与美国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第三,进入30年代后,随着日本不断加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及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全国性的抵制日货运动高涨。

[板书]③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教师过渡]以上我们从政治、经济方面认识了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并了解了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状况和经济特点,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

[板书]五、“改订新约运动”

[教师讲述]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及当时国际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其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外交路线。在与苏联断交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活动实际就是它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交涉活动。1928年6月,北伐军占领北京,南京政府遂宣布“统一告成”,但在一连串的战争之后,其财政陷入困境。当时,新税创办不易,旧税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关税自主一途径较为可行。而且,北伐战争以来,国人要求关税自主的呼声日趋强烈。1928年6月15日,南京政府发表《关于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宣言》,7月6日,外交部发表《关于重订新条约之宣言》,要求各国政府改订新约,从而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板书]

1.原因:反帝、税源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的最后一小节,指出国民政府发起该运动的原因和目的。

[学生回答]缓和人民反帝斗争;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

[教师提问]其中哪一目的更为迫切和主要呢?

[学生回答]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是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最为关心的。

[教师讲述]“改订新约运动”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个方面。对于中国政府改订新约的要求,日本表示反对,其他国家态度冷漠,只有美国首先响应。1928年7月25日,中美两国签订了《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双方“在彼此领土内享受之待遇,应与其他国享受之待遇毫无区别”。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又陆续同德、挪、比、意、丹、荷、葡、英、瑞、法、西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关税条约”。到1930年5月,日本才不得不同中国缔结了关税条约。所有这些条约都在原则上承认中国关税自主,这就为中国关税和税则统一创造了条件。

[教师提问]对于美国首先与中国缔结关系条约的原因,教材只有“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一个简单的交待,而日本的反对态度教材却没有提及,同学们能否从美日在中国争夺的角度,从更深的层面分析其原因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那时候,美国和日本是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在1928年,日本在侵华方面具有优势,美国希望通过对国民政府修约要求的积极做法,来进一步使国民政府向美国靠拢,从而有利于自己同日本的斗争。况且,美国本土远离中国,它只有帮助国民政府取得稳定的财政来源以维护其统治,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其侵华利益。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它灭亡中国的计划始终没有改变,国民政府的崩溃,中国的分裂与混乱更有利于它灭亡中国的计划,因而它可以对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置之不顾,一味坚持其原有的侵略特权。

[教师总结]美、日对中国的“改订新约”要求的不同态度,都是符合其侵略利益的,他们的目的都不是使中国实现真正的关税自主。即使真的如条约所言,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间实现了对等的权利,那也是形式上,事实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对于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来说,相同的关税税率意味着什么,同学们是清楚的。当国民政府的要求真正触及帝国主义的侵华利益时,他们便有了相同的态度和对策。

[板书]

2.内容:关税自主、领事裁判权

[教师讲述]当时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共有16个。其中,到1928年条约期满者有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丹麦六国。除日本外,其他五国都在与南京政府所订新约中承认取消领事裁判权,但有重大保留,即中国对五国侨民行使司法权的方式须经双方同意,并须待多数国家同意废除时方始废除。此后,国民政府又与美、英、法等国交涉,当各国口头同意酌量改善时,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12月发布命令:“定于民国十九年1月1日起,凡侨居中国之外国人民,现时享有领事裁判权者,应一律遵守中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依法颁布之法令规章”。对此,美、英、法等国立即声明,这一日期可视为逐渐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开始日期,他们并称此法令乃“系国民政府顾全体面之举动”。实际上此法令没有付诸实施。于是,“改订新约运动”就这样不了了之。

[教师提问]从以上分析同学们已清楚地认识到了“改订新约运动”的局限性,南京国民政府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全地获得关税自主权,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的最后一小节,从税则制定、海关行政管理权方面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学生回答]南京国民政府在制定新的税率时,依然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限制,而中国海关的管理权仍操纵于外国人手中,这使新税则的实施大打折扣。

[教师启发]南京国民政府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收回国家的一些主权,结果却收效不大,而新中国却通过与英国、葡萄牙的外交谈判,成功地收回了香港、澳门的主权,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南京国民政府时的中国是经济落后的弱国,而新中国能够收回香港、澳门主权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力量的强大,这说明弱国无外交。

[教师总结]改订新约运动收回了清朝和北洋军阀政府丧失的一些主权,限制和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特权,否定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收入,提高了国家地位,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的状况并未改变,因而不可能争得彻底的民族独立。

[板书]

3.结果:进步性、局限性

[课堂总结]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地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然而在这期间形成并迅速膨胀的官僚资本。连同原有的封建势力及帝国主义势力,都成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改订新约运动”具有其历史进步性,但它没有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依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革命对象,除原来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外,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这一内容。

[布置作业]

一、问答题

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国民政府发起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目的、措施和结果。

参考答案:背景:国民政府统治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战连年不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本的军事侵略不断深入,社会危机及民族危机十分严重。

目的:加强国民经济建设,挽救社会危机,巩固国民政府统治。

措施:有计划地推进农业生产,发展工业、交通等事业,并进行财政改革。

结果:对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二、开放型作业

小论文:关于“改订新约运动”之我见

观点:1.南京国民政府发起的“改订新约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税源,解决其财政问题,而且又是在全国人民反帝斗争推动下的一个被动结果,因此具有欺骗性,国民党政权关心的是获得利益,而主权问题是次要的。其最终结果也差强人意,没有质的进步。

2.“改订新约运动”是在当时国际环境和国家实力情况下国民政府在收回国家利权方面能够采取的唯一可行办法。通过外交努力,争得一定的国家权利,对处于半殖民地的大而孱弱的中国来说,已属不易,我们

不宜苛求南京国民政府在这方面行为的彻底性。

操作步骤:第一步:就如何认识“改订新约运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当学生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时,结束讨论。

第二步:将具有相同观点的同学编为若干写作小组,要求每一小组完成一篇小论文,小组数及论文篇数以5~7个(篇)为宜。论文字数要求:1000~2000字。

第三步:组织学生上讲台宣读论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点评、总结时应就学生论述问题的角度、论证的严密、完整性进行剖析,最终为全体学生展示一种认识问题的思路,即评述论证的过程,而不应对学生所持观点的正确性发表意见。

●板书设计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经济政策

(1)整顿税务:关税、盐税、统税、新税

(2)控制金融:中央银行、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3)改革币制:“法币”、1935

(4)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工农业、交通运输

2.经济特点

(1)民族工业显著发展原因(三方面)、特点:轻工业

(2)官僚资本膨胀原因、影响

(3)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五、“改订新约运动”

1.原因:反帝、税源

2.内容:关税自主、领事裁判权

3.结果:进步性、局限性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的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行多种政策来巩固其统治。 (1)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国民党政府建立后,采取稳定财政的措施是() A.整顿税务B.控制金融C.改革币制D.增加收入 (2)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标志是() A.他们控制了全国的金融 B.他们通过币制改革攫取暴利 C.他们开始垄断全国的工商业 D.他们开始垄断全国的农业 (3)国民党政府建立后,国民经济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①受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封建主义势力阻挠 ③受官僚资本控制④农业生产时有起伏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国民党政府建立后,是怎样在政治上加强xxx统治的() A.四大家族利用国家政权巧取豪夺 B.垄断全国农业和工商业 C.成立特务组织和保甲制度 D.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受到排挤 四个选择题,分别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第(1)题是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加强对财政金融的控制;第(2)题是四大家族的形成;第(3)题是国民经济缓慢发展;第(4)题是特务组织和保甲制度。 解题思路 第(1)题学生易错的原因是不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不属于”,但是,选项中易出现“属于”的内容。这一题型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真审题形成逆向思维方式,否则就会出现错误。第(2)题是问“标志”,不是问四大家族形成的过程。第(4)题学生易出现的错误同第(1)题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

它不仅要求认真审题,还要注意限制词是在“政治上”,才能避免出现错误。所以在回答选择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所问概念,再分析判断,才能避免出现错误。 答案: (1)D(2)A(3)B(4)C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12~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在这个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民国末年日益萎缩。 1、民国初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拓植协会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c、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较之晚清政府,明显地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资阶级代表人物参与北京政府内阁和地方的活动,他们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d、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出于战争的需求,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这些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有利的内外条件,使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遇,但“春天”短暂,好景不长,并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a、发展概况: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b、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社会环境,使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同时,新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说明: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5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 百亩”的授田制。这反映了 A.铁犁牛耕的产生B.政治制度的变革C.自然经济的发展D.土地制度的变化 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3.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 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①注重农时②精耕细作③自给自足④男耕女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 .广大农民生活困苦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5.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据宋《燕 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 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B.市民阶层的扩大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城市经济的发展

6.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最可能的推断是 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 次数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0.85 次/年 1.7 次/ 年 2.7 次/ 年 5.31 次/ 年 18.5 次 / 年19.9 次/ 年A.政府效率救灾低下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农业生产日渐衰退7.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曾祖父) 无泽为汉市长。”由此可见,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应是 A.行政机构管理B.军政事务管理C.商业贸易管理 D .文化典籍管理 8. 17 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 万织布工人和60 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材料印证了 A.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9.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 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 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 6 倍。据此作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0.清乾隆中期以后,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 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中国试图融入世界市场B.西方积极向中国开辟商路 C.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D.“海禁”政策未能严格执行 11.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 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12.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 平房,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人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 类雇工百余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B.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 C.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 D .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

高一下学期历史考试试题

江西省安福中学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这里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石器锄耕 C. 铁犁牛耕 D. 个体农耕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中,从事武器生产的是()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手工工场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我国宋朝,在当时称之为() A. 飞钱 B. 交子 C. 票号 D. 银票 当看到“坊巷桥门以及隐辟处,俱是铺席买卖”的场景时,我们可以判断这种情形最早出现在() A. 西汉 B. 东汉 C. 宋朝 D.明朝 5.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明皇 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 D.土地私有 6. 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7. 关于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封关闭疆,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C. 为了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 D. 为了防范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力量 8.“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郑和下西洋 C.丝绸之路开通 D.蒙古人西征 9.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C.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D.资本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10. 17世纪中期,英荷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 统治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西山会议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x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

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通过“训政”,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取代了国民大会,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所谓“训政”实质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 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采取经济政策和措施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①整顿税务。②控制金融。③改革币制。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①民族工业有显著发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阶段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多角度整合】 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 (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并指出你的理由。 2. 192 7— 193 7年 间, 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 (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 (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 (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doc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宁派)、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汉派)、西山会议派(沪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新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通过训政,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取代了国民大会,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所谓训政实质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

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 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采取经济政策和措施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 ①整顿税务。②控制金融。③改革币制。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①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②官僚资本迅速膨胀。③美国在华势力急剧增长。 五、改订新约运动 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1927年底宣布与苏联断交。1928年发起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1929年和1933年两次实行新税制,国民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关税自主,但旧中国海关的重要职位都被外国人占据。 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1927年秋,英美帝国主义促成宁汉合流,是要国民政府( ) A.进攻日本,支持奉系军阀 B.加紧镇压人民 C.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挑起新军阀混战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案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皖南事变;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大溃败;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 2.能力方面:(1)通过对国民党政治态度两面性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皖南事变影响的探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介绍叶挺在皖南事变中和事变后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的事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人格美的教育。教育学生学习和继承先烈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发扬革命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通过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等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通过中国共产党争取维持国共合作的局面,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进行的斗争,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国民党两面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帮助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关于皖南事变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研习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皖南事变是重点。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并没有放弃反共反人民的活动,这是蒋介石集团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倾向也日渐增长,不断掀起反共浪潮。国民党为适应日本帝国主义策略改变的需要,为了扫清它投降道路上的障碍,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反共活动达到了高潮。由此可见皖南事变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国民党反动本质及其为什么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最好事例,是关键知识点。该事变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坚持原则,国民党背信弃义这一点,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分析: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是难点。该方针是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所执行的内外政策的集中体现。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更加黑暗。四大家族加强对经济的垄断、掠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对这一问题深层次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中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充分认识国民政府是一个本质上反动、腐败的政府,这样的政府必将要被历史所淘汰。 课堂教学设计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

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3 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4 三税合计数在十年间整整增长了25倍,这极大地解决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 (2)整顿债务。其一,内债。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内战不断,军费开支巨大,只得大量举借内债度日。1927-1936年间,国民党政府发行有担保的内债总额43.42亿元。由于内债发行过多,财政不堪负担,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先后与1932年2月和1936年2月,两次宣布债务破产。并于1936年进行内债整理,由国家发行统一公债以掉换旧债,还规定了各种债务还本年限,同时还发行了62200万元的新债。这一年是该时期举债最多的一年。总之,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债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二,外债。与国民党对待内债的态度不同,政府在外债上则提高了信用。1929年成立“整顿内外债委员会”,专门处理还债问题,决定从关税中每年拨款偿还债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37年已基本还清了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债务。5 使政府的债信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筹措了内战资金,也不断扩大和巩固了四大家族新建立起来的金融独占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1)

2016-2017-2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考试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I、Ⅱ。试卷有三大题,29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I、Ⅱ的相应位置上。 试卷 I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 A.铁制农具出现并推广使用 B.使用水排鼓风冶铁 C.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D.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2.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3.我国瓷器“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于() A.唐代 B.西汉 C.东汉 D.宋代 4.北宋时出现纸币“交子”,说明了( ) A.北宋造纸业发达 B.商业的高度发展 C.北宋印刷技术先进 D.金属货币数量不足 5.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自耕农数量减少 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国家赋税收入锐减 D.土地兼并加剧 6.清代资本主义萌芽比明朝有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手工工场进一步扩大②分工更加细密 ③雇工数量更多④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7.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苏杭地区丝织业 A.已采用大机器生产 B.民营作坊兴盛 C.实行工官制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8.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9.下面是《大公报》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中期 C.20世纪后期 D.20世纪初期 10.2011年11月30日,英国200万公共部门员工涌上街头,举行了规模巨大的罢工,抗议政府削减养老金的改革计划。促使英国政府提出这一改革计划的主要原因是A.“福利国家”的公共开支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B.高福利使员工过惯了舒适安逸和不思进取的生活 C.贫富差距的缩小使社会不再需要一张“安全网” D.受当今世界各国削减公共福利开支趋势的影响 11.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商品的盲目输出 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中西消费观念的差异 12.下图漫画中的人物分别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合的是

高一历史知识点: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人教版)(Word版)

高一历史知识点: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人 教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原因: ①国民党政权性质决定; ②日本诱降的影响; ③中共敌后武装力量的发展。

标志: 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蒋介石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的路线。 中共中央的三大口号: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反对*;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二、皖南事变(1941年初) 经过: 新四军9000余人遵照国民党军事*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袭击。血战

七昼夜,除少部分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被害,这就是“皖南事变”。 中共中央的对策: 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军部;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认识: ①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熟,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 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的政党。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枣宜会战: 1940年5月。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牺牲。 豫湘桂战役:

1944年。日军为打通中国通往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它是抗战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的一次战役,国民党溃败。这是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政策造成的恶果。 四、治外法权等特权被废除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而攫取的一些治外法权,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五、*统治和经济掠夺 *统治的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相结合、渗透。 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浅论民国时期的教育

浅论民国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内容摘要:民国时期的教育为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还有民国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边疆教育等都很有特色。民国几十年,中国战事频繁,论教育的规模、基础教育等肯定是不及现在的。但当时教育的态度,以及教育的制度都很完善。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很大,学校提倡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更是出现了很多大教育家,远非现在的当代教育所能比。中国现在经过几十年发展,经济规模有了很大提高,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肯定也会有所改善,但教育的灵魂却不复存在。当年的民国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格局,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当代教育任重而道远。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教育概况教育理念教育特色 一.民国时期的教育概况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等等。民国时期成立了中华民国教育部,作为中华民国负责学术、文化及教育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并监督地方政府教育主管机关。中华民国成立后,即将清朝的学部改名为教育部,当时底下有承政厅、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及社会教育司,从事国内教育兴革相关工作。至1926年3月于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后,再由教育行政委员会接管相关任务。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厚,中华民国大学院接替原先所设的教育行政委员会,成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由秘书、高等教育、中央研究所等部门分别负责国人的教育事项。1928年12月11日中华民国政府公布《教育部组织法》,明定教育部为全国学术、文化及教育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从此正式以教育部做为正式名称。教育部下设国民教育司、中等教育司、高等教育司、社会教育司、技术及职业教育司、体育司、总务司、教育研究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医学教育委员会、侨民教育委员会、学术审议委员会、法规委员会、国语推行委员会、诉愿审议委员会、中央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和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等。这些教育机构和教育法规使民国教育有了政策上的保障,为民国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的确立都有指导性的意义。民国的《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教育经费是民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为民国教育提供了经济保障。 再说教师待遇和教育理念。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民国时期对教师待遇的重视和投入都相当大。民国以来,中学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张伯苓是个教育救国的伟大实践者,他给南开制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求

第一章 第一节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人教版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统治及其政权性质。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归纳史实的能力,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2.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状况。(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阅读理解教材中的关于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军阀混战、“训政纲领”、经济政策和措施沙胶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认清其政策和措施的实质,认识其反动政权的本质。 2.通过学习“东北易帜”,使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疑点 对“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客观评价。 (三)解决办法 1.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指出,理解国民政府政权性质应从1927年蒋、汪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和工农群众,镇压革命的史实和建立政权后采取的一系列反动政策和措施,以及该政权所代表的是阶级利益等方面来理解。 2.对于官僚资本这一概念,首先了解官僚资本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是与南京国民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其次从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区别来认识。 3.“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经济政策、措施。除了了解政策本身的具体内容以外,还要从国民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客观上对当时经济的影响、以及在这些措施推行中四大家族聚敛财富并建立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几方面来认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要求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 2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图示总表。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在学生阅读了教材后,针对“东北易帜”、“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进行分析评价。 2.学生动手列出一个反映国民政府前期统治主要事件间相互关系、反映其政权性质的简表。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宁汉合流”、国民政府的“北伐”、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新军阀的混战、四大家族、法币政策、改计新约运动等。 2.要求理解的历史概念:“训政”、“法币”、“官僚资本”、新旧军阀。 3.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政治、经济特点。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1)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2)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经济方面的一些措施,在客观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人教 新版

1 20192020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独辟蹊径”“借尸还魂”“循环往复”。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德、英、法、美 B .英、美、德、法 C .法、美、德、英 D .英、美、法、德 2.下表的内容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推论正确的是 A .甲 3.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随后 A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B .总统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 .该法案由最高法院裁决 D .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4.以下是某同学在学习了《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后写的学习心得,正确的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5. 有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张家口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符百蔬。”材料可以佐证 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铁器的冶炼情况 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神农氏创造耒耜 2.春秋时已出现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歌确立;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一书首次记载了二十网节气的全部名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 A.重视技术的革新 B.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 C.精耕细作的特点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3.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A.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 B.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C.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 D.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 4.《朱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由此四川地区出现了 A. B.

C. D. 5.隋唐时期,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畅通,唐朝设市舶司主管对外港口贸易,宋代对招商有成效的官吏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泉州、广州接此执行。可见,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的活跃是 A.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 B.造船业发达的产物 C.重农政策松动的表现 D.丝织业兴盛的体现 6.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即有浙直丝客、江西陶人前往福建沿海参加海上贸易。十七世纪初年,在海上贸易中有手工业者的参加并提供商品。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B.沿海自然经济解体 C.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融合 D.长途贩运贸易出现 7.明朝万历六年胡肴指出:“四民固最次商,此在古民鲜而用简则然,世日降民日众而用繁,必有无相通,民用有所资,匪商能坐致乎?守令固当加意于民,使商旅而愿藏于市,此恤商之道可见耶!”由此可知,胡肴主张 A.稳固四民秩序 B.实行海禁政策 C.重视商人作用 D.限制人口增长 8.明清时期,淮阳盐商在扬州、苏州建造同林宅地,相互攀比,徽商在徽州建造精美住宅,晋商建造的大院更显示出财大气粗。这可以佐证明清时期 A.建筑技艺日臻成熟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重利轻义成为时尚 D.崇商重利之风盛行 9.清初,从土地分配的总体看,占地100亩以上的地主只拥有全部土地的30%,其余70%的土地则分散在各类农民手里,仅自耕农土地就占总数的60.5%,人数占户工总数的43.5%。这

浅析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几点原因

教师论文 题目浅析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几点原因姓名赵贺 新乡市姜庄街小学 2012年6月

浅析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几点原因 赵贺 摘要: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历史,教育办得最好的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是唐宋时期,第三个时期就是民国时期。三个时期均是圣人引路、大师辈出。尤其是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教育新旧思想结合,中西思想合璧,繁荣一时,涌现了很多学者和大师。文学家有:鲁迅、胡适、朱自清、徐志摩、沈从文、老舍、巴金、矛盾、冰心,郭沫若等等。画家有: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丰子恺等人。科学家有:李四光、翁文灝、詹天佑、华罗庚等。教育家有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和叶圣陶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让我们虽然没有置身其中,但依旧能够感受到那时的辉煌。那么它辉煌的原因又岂是一篇文章能够论述详尽的?下面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的几点原因。 关键字民国时期教育成功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级都在寻找自强、救国的道路,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教育。于是,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开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主要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在维新变法中,建立了京师大学堂,即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在清末新政中,派遣留学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此后,还颁布了新式学制,这些成就都为此后的民国时期教育成功奠定了基础,而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原因不胜枚举,下面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的几点原因。 一、天时、地利与人和。 我曾经一度有疑问,为什么经济凋敝,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能够涌现出如此多的杰出人士?民国一共三十几年,光是总统就换过八个,谁来管教育?上述诸多疑问,在我之后学习中得到了解答。那就是占有天时、地利和人和。 1、先说天时:我国教育办得最好的三个时期分别是封建社会的萌芽和形成时期,顶峰时期和衰落时期,民国处于衰落时期,但也是新社会开创初期,思想活跃,各种文化和思想交织,所以那时的教育很繁荣。 曾有很多人感叹: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有成就的大师或者人才。我想大师不是短时间就能练成的,在现阶段,要成为大师,起码要有七十岁甚至八十岁以上的年纪,才具有说服力。拿国家科技最高奖的获奖年龄来说,平均年龄是八十多岁,最小的是王选,获奖时六十四岁,最大的是吴征镒,获奖时九十一岁。共和国的同龄人才六十几岁,所以,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相信这个局面一定会有所改观的。我们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几年的风雨,然而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新式教育才开始几十年,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踏实耕耘,耐心等待。 2、地利很重要。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发达的地区不多,集中于北京和东南沿海等地,文化发达的地区自然也就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人才聚集、沟通频繁,往来密切,也就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北京地区以清华和北大两所学府为基地,我们很多的大师要么曾经在这两所大学教过书,要么就是曾就读与此。在北大,以蔡元培为旗帜,聚集了陈独秀、辜鸿铭、鲁迅、胡适、林语堂等优秀讲师,培养了罗家伦、冯友兰、矛盾、卞之琳、费孝通等一大批优秀学子。清华大学以梅贻琦为代表,梁启超、王国维、朱自清、翁文灝等人都曾在此任教,培养了闻一多、钱钟书、梁实秋、杨振宁等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人物。在浙江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