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2020年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2019-2020年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2019-2020年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2019-2020年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2019-2020年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统治及其政权性质。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归纳史实的能力,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2.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状况。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阅读理解教材中的关于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军阀混战、“训政纲领”、经济政策和措施沙胶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认清其政策和措施的实质,认识其反动政权的本质。2.通过学习“东北易帜”,使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疑点

对“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客观评价。

(三)解决办法

1.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指出,理解国民政府政权性质应从1927年蒋、汪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和工农群众,镇压革命的史实和建立政权后采取的一系列反动政策和措施,以及该政权所代表的是阶级利益等方面来理解。

2.对于官僚资本这一概念,首先了解官僚资本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是与南京国民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其次从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区别来认识。

3.“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经济政策、措施。除了了解政策本身的具体内容以外,还要从国民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客观上对当时经济的影响、以及在这些措施推行中四大家族聚敛财富并建立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几方面来认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要求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

2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图示总表。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在学生阅读了教材后,针对“东北易帜”、“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进行分析评价。

2.学生动手列出一个反映国民政府前期统治主要事件间相互关系、反映其政权性质的简表。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宁汉合流”、国民政府的“北伐”、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新军阀的混战、四大家族、法币政策、改计新约运动等。

2.要求理解的历史概念:“训政”、“法币”、“官僚资本”、新旧军阀。

3.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政治、经济特点。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1)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2)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经济方面的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税务状况、金融市场、工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或改善,但与此同时,四大家族借此也聚敛了大量财富,也没有改变其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这一本质。(3)改订新约运动使中国恢复了部分丧失的主权,但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在实际上并没有获得与列强对等的利益。改订新约运动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

(二)整体感知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革命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当时中国政局极为混乱,既有新旧军阀的矛盾,又有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新军阀之间的矛盾,还有国共之间的斗争。蒋介石为了维护独裁统治,巩固其地位,在政治上排斥异己,形式上统一中国,实行所谓“训政”,建立特务机构和统治等,以强化国家机器,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经济上采取了整顿税务、控制金融和改革币制等措施,形成四大家族对全国经济命脉的控制,以建立其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在外交上也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目的,制造对外自主形象。这一切都是围绕建立蒋介石独裁统治这一核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指出本节内容属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但内容与后面所学知识紧密关联。阅读时,应着重从宏观上理清线索,把握内在联系。

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的政局是一种什么状况?

三个政权并立: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和张作霖控制的北京军阀政府。派系林立:政治上是“宁派”、“汉派”、“沪派”等,军事上有落、唐、李、冯、阎等派。面对这种混乱局面,国民党反动势力要巩固统治,必须要统一全国,控制全国。

2.“宁汉合流”

“宁汉合流”是南京、武汉两个国民政府的合并。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建立。

促成“宁汉合流”的政治因素是共同反共,蒋介石以退为进的下野为合流创造了条件。汪精卫的辞职最终促成了合流。此外,当时国民党内部的一些情况以及英美帝国主义为维护其在华利益而对合流的态度,也对宁汉合流产生了影响。

宁汉合流后的南京国民政府,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建立,国共之间十年对峙局面的形成。

国民党新军阀和北洋军阀有什么区别?

新旧军阀在独裁、卖国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北洋军阀封建性更为浓厚,更多的是依靠封建独裁、靠武力来实现其统治的,国民党新军阀则是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通过实行一党专制来实现其统治的,相比之下,稍具近代色彩一些。

宁汉合流之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是否消除了呢?其实不然,斗争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为了共同对付东北的张作霖,各派要求蒋介石复出。蒋介石复出后,一方面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国民党实力派取得暂时缓和,承认各自控制的地盘,一方面排斥异己,加强自己的统治和地位。这样就为后来新军阀之间的混战留下了隐患。

3.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此时的北伐已不同于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而此次北伐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争夺地盘的战争。蒋介石的北伐、实际上意味着英美势力,特别是美国势力的扩张,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不能容忍的,为此制造“济南惨案”阻止北伐。说明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英美与日本之间对中国的争夺。蒋介

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地位,也不敢过分得罪日本帝国主义,只好“绕道北上,继续北伐”。

4.东北易帜

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威逼张学良宣布东北“独立”,企图控制东北,培植新的代理人。在身负国耻家仇的情况下,张学良顶住压力,毅然在1928年底通电全国,改易旗帜。张学良的这一举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维护了国家、民族的统一,是有利于历史进步的,是爱国的。

此处,除了让学生了解张学良的义举之外,还应使学生了解,东北易帜后,国民党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因为,国民党内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有租界、各自的控制范围,同时,还存在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

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训政”及其实质

首先,了解孙中山曾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这是孙中山为建立民国构画的蓝图。

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实施“训政”,随后又颁布“训政纲领”。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名日加强中央统治,实为排斥异己,建立独裁统治;名曰“训政”,实为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2.巩固独裁统治强化国家机器

蒋介石除了加强一党专政、形式统一全国的行动之外,还采取各种手段强化国家机器。其中包括加强反动军队的建设,组织特务组织实行恐怖统治,制定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削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

通过这些内容,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其政权的反动本质。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这一部分内容是小字部分,要求学生了解自东北易帜以后,各派新军阀连年混战。目的是争权夺利,扩充自己的地盘。这种勾心斗角的争夺,是国民党反动派腐朽统治的一种表现。军阀的混战,一方面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方面由于蒋介石取得了明显优势,为其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新军阀混战的状况,了解三次主要混战的名称、争夺的地区、交战的双方,以及后果。其中,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巩固统治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通过阅读教材的小字部分内容,先要求学生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l)整顿税务。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2)控制金融。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3)改革币制。即为防止白银外流,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使货币发行和使用权集中于四大银行,一律使用四大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然后,指导学生对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进行讨论,分析评价。

评价:(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2)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施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对经济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整顿税务,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也增加了中央财政收人。控制金融,使国民政府形成了对全国金融的垄断和控制。改革币制,使币制混乱局面得以改观,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工农业、交通运输业也有所发展。(3)国民党政府在稳定经济,促进经济恢复的同时,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也形成,因此聚敛了大量财富。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特点

通过阅读要求学生归纳出以下主要特点:第一,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第二,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第三,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仍然呈现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

可以提出问题:如何看待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支持国民政府的同时,提出了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取消不平等条约等政治要求,并积极兴办实业。更主要的是人民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也或多或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这种发展也是相对而言的。民族工业比以前有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又受到外国经济势力、官僚资本的压迫。。

“改订新约运动”

在学生阅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国民政府发起“改计新约运动”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内容

是什么?实际效果如何?为什么?

目的: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了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而发起。

内容: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

实际效果及原因:列强虽然在条约的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也就是说只是形式上的表面的对等。废除领事裁判权,由于列强迟迟不签约,故意拖延,加之蒋介石委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要依靠列强的帮助,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四)总结、扩展

1927年建立起来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国共关系发生了变化,并由此形成了国共的十年对峙。国民党内部的斗争,以及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给人民的生活,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为日本帝国主义在30年代发动对华战争造成了可乘之机。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其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围绕着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而展开的。尽管经济政策和措施的实行,客观上对当时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改变其维护反动统治这一实质。

七、布置作业

根据教材内容,列出一个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巩固统治的基本线索表。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的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行多种政策来巩固其统治。 (1)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国民党政府建立后,采取稳定财政的措施是() A.整顿税务B.控制金融C.改革币制D.增加收入 (2)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标志是() A.他们控制了全国的金融 B.他们通过币制改革攫取暴利 C.他们开始垄断全国的工商业 D.他们开始垄断全国的农业 (3)国民党政府建立后,国民经济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①受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封建主义势力阻挠 ③受官僚资本控制④农业生产时有起伏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国民党政府建立后,是怎样在政治上加强xxx统治的() A.四大家族利用国家政权巧取豪夺 B.垄断全国农业和工商业 C.成立特务组织和保甲制度 D.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受到排挤 四个选择题,分别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第(1)题是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加强对财政金融的控制;第(2)题是四大家族的形成;第(3)题是国民经济缓慢发展;第(4)题是特务组织和保甲制度。 解题思路 第(1)题学生易错的原因是不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不属于”,但是,选项中易出现“属于”的内容。这一题型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真审题形成逆向思维方式,否则就会出现错误。第(2)题是问“标志”,不是问四大家族形成的过程。第(4)题学生易出现的错误同第(1)题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

它不仅要求认真审题,还要注意限制词是在“政治上”,才能避免出现错误。所以在回答选择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所问概念,再分析判断,才能避免出现错误。 答案: (1)D(2)A(3)B(4)C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12~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在这个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民国末年日益萎缩。 1、民国初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拓植协会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c、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较之晚清政府,明显地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资阶级代表人物参与北京政府内阁和地方的活动,他们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d、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出于战争的需求,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这些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有利的内外条件,使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遇,但“春天”短暂,好景不长,并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a、发展概况: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b、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社会环境,使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同时,新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姿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姿态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外交上开始改变传统的被动局面,专门设立了情报司。情报司主要负责搜集国外资料以及对外宣传和接洽等工作,在中国与外国交涉谈判中起了重要作用。情报司的设立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以积极主动的外交姿态处理对外事务。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情报司;外交姿态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衰落,中华民国建立也未能阻止这一下滑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契机,中国作为战胜国,在战后的一些国际会议上,世界开始听到中国政府的声音,但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在战后各国重新分配利益时,中国不但没有取得应有的权利,反而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德国在华权益被日本强行取得。这使中国政府意识到,在外交方面必须从以前的被动承受外来压力转变为主动出击,才能扭转外交颓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大力调整国家机构设置,开展一系列的主动外交,特别是情报司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政府以全新的姿态来处理与其他各国的关系,中国的外交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 1 情报司的设立 蒋介石定都南京以后,原来在广州运行的那一套外交机构不能满足外交需求,迫切需要进行外交机构的改革。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7月5日重订组织法,扩大机构,部长下面置次长二人,分设秘书处及政务、总务二司。同年11月增设参事厅,置参事2~4人;政务、总务二司则增改为第一司至第三司。第一司执掌政务事宜,第二司执掌总务事宜,第三司执掌情报事宜”,对外交机构进行调整。1928年2月又进行了一次调整,设置的总务处和第一至三司,第一司执掌国际范围事务,包括通商、国籍等事务;第二司执掌亚洲各国及苏联的事务;第三司执掌欧美各国事务。这一次调整开始以地域为各司工作划分的依据,这也是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外交部组织原则,说明了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在组织原则上与国际接轨。 “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于是宣布结束军政实行训政,新建立的政府参照孙中山提出的“建国大纲”实行五院制,外交部隶属行政院。此次对外交部的机构又进行了一次调整与完善,在1928年12月11日重新颁布《外交部组织法》规定外交部包括“一、总务司;二、国际司;三、亚洲司;四、欧美司;五、情报司”。其中情报司的设置是一个突出事件,将搜集情报和对外宣传接洽等工作专门设置一个机构来执行,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机构走向成熟。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 统治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西山会议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x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

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通过“训政”,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取代了国民大会,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所谓“训政”实质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 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采取经济政策和措施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①整顿税务。②控制金融。③改革币制。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①民族工业有显著发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阶段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多角度整合】 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 (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并指出你的理由。 2. 192 7— 193 7年 间, 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 (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 (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 (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外交

在中国近代史上,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时期。抗战的胜利,无疑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与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中国抗战也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抗战与战时外交也有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战争是外交成功的基本保证,没有不屈不挠的抗战就没有外交的成就;同时,外交上的努力与成功也为坚持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战时中国的外交是抗日战争这部伟大史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有许多辉煌的篇章。抗战之初,中国政府即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国联会议和九国公约会议,把中日冲突诉诸国际社会,争取各国的同情及有利害关系各国的支持;中国利用与德国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关系,使德国维持了半年多的中立;同时中国极力发展与苏联的关系,使苏联从1938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成为中国军火的主要供应者;中国也努力推动美、英(尤其是美国)政策发生积极转变,反对两国对日妥协的倾向,使两国逐步确立起制日援华政策,为以后的盟国关系奠定了基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在坚持抗战四年半之后,与美、英、苏一起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从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废除了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约所赋予两国的在华特权,以后又与别国签订了相关条约,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1943年10月中国代表签字于四大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奠定了未来联合国的初步基础;12月中、美、英三国的《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群岛都将归还中国,中国人民收复失地的神圣使命、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庄严的国际保证;1944年9、10月,中国代表参加了筹建联合国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4至6月,中国与美、英、苏三大国一起发起了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得到了长远的保障。 战时中国外交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它既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国的实际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同时,由于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弱国,就其综合国力而言与当时的其他三个大国不能同日而语,其他国家也还没有真正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因此在战时外交中仍然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不论是成就还是欠缺,它们作为历史现象都有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这里只想就影响中国战时外交的若干主要因素作些简要分析。 (一) 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是影响中国外交的最根本因素。 回头去看,中国抗战爆发时的国际形势是相当险恶的。面对德、意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猖獗,欧洲弥漫着绥靖主义。1936年意大利灭亡阿比西尼亚。意大利的侵略没有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谴责和反对,反而得到英、法实际的纵容。而当德国于1936年3月公然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时,英、法除了发出抗议照会外,对于羽毛未丰的希特勒居然不敢作出任何实际的反应。1937年5月张伯伦就任英国首相,英国绥靖思潮更加发展,张伯伦认为:“我们在远东的地位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我们遭受日本的武力攻击,在初期我们是无论如何无法进行防卫的。”因此,英国政府认定,避免在远东的敌对行动是英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1)a〕。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边疆教科书问题研究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 I 绪论. (1) (一)研究缘起 (1) (二)选题意义 (2) (三)相关概念界定 (2) (四)研究综述 (5)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9)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0)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重视解决边疆教科书问题的背景分析 (12) (一)政治背景 (12) (二)文化背景 (13) (三)教育政策背景 (14) (四)发展边疆基础教育过程中教科书的重要性 (16) (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民对解决边疆教课书问题的认识 (16)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关于边疆教科书出台的相关政策 (18)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出台边疆教科书的相关办法 (18) (二)政府制定编译及出版教科书的相关经费问题 (21) (三)政府出台编译与出版教科书的奖励政策 (23) (四)政府规定边疆教科书编写原则及其类型 (23)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地区教科书的编写与实施情况分析 (31) (一)政府设立边疆教科书的编译机构 (31) (二)政府规定边疆教科书的编写方法 (33) (三)边疆地区学校的课程设置对教科书编译的影响 (35) (四)边疆地区教科书在学校教育中的使用情况 (36)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地区教科书的实施效果及评价 (39) (一)南京过国民政府时期边疆教科书在实施过程中对双语教育的影响. 39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地区教科书的实施效果 (43) (三)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地区教科书的编译及使用情况的认识 (46) 结语 (48) 参考文献 (49) (一)档案资料类 (49) (二)著作类 (50) (三)硕博论文 (51) (四)期刊论文 (5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56) 致谢 (57)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doc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宁派)、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汉派)、西山会议派(沪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新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通过训政,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取代了国民大会,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所谓训政实质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

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 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采取经济政策和措施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 ①整顿税务。②控制金融。③改革币制。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①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②官僚资本迅速膨胀。③美国在华势力急剧增长。 五、改订新约运动 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1927年底宣布与苏联断交。1928年发起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1929年和1933年两次实行新税制,国民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关税自主,但旧中国海关的重要职位都被外国人占据。 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1927年秋,英美帝国主义促成宁汉合流,是要国民政府( ) A.进攻日本,支持奉系军阀 B.加紧镇压人民 C.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挑起新军阀混战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案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皖南事变;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大溃败;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 2.能力方面:(1)通过对国民党政治态度两面性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皖南事变影响的探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介绍叶挺在皖南事变中和事变后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的事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人格美的教育。教育学生学习和继承先烈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发扬革命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通过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等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通过中国共产党争取维持国共合作的局面,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进行的斗争,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国民党两面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帮助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关于皖南事变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研习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皖南事变是重点。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并没有放弃反共反人民的活动,这是蒋介石集团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倾向也日渐增长,不断掀起反共浪潮。国民党为适应日本帝国主义策略改变的需要,为了扫清它投降道路上的障碍,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反共活动达到了高潮。由此可见皖南事变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国民党反动本质及其为什么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最好事例,是关键知识点。该事变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坚持原则,国民党背信弃义这一点,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分析: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是难点。该方针是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所执行的内外政策的集中体现。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更加黑暗。四大家族加强对经济的垄断、掠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对这一问题深层次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中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充分认识国民政府是一个本质上反动、腐败的政府,这样的政府必将要被历史所淘汰。 课堂教学设计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_1937_1941_

收稿日期:2008-10-16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0规划项目/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0(批准号:07I04);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0规划项目/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国联的外交政策研究0(批准号:08B44) 作者简介:洪岚(1965-),女,浙江杭州人,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No .4,2009 J OURNAL OF SO UT H C H I NA NORMAL UNIVER SI TY (S OC I AL SC I ENCE ED I TIO N ) 2009年8月 Aug .,2009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1937-1941) 洪 岚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不顾英、法、美等列强国家的阻挠,坚持将日本侵华的事实向国联提出申诉,要求按照5国联盟约6有关规定对日本实施集体制裁,敦促国联通过有利于中国的决议案和报告书。此后,南京政府加强与国联的防疫合作,积极推动各国贯彻国联决议精神、制定和实施/援华制日0的具体措施,争取各国对中国抗战的实际援助。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南京国民政府;国联外交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9)04-0081-06 国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0为宗旨的普遍性国际组织。5国联盟约6宣称 尊重并保持所有会员国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主张通过国际仲裁和平解决争端,实行制裁、裁军和集体安全保障制度。中国是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1931-1941年间,南京政府利用国联这一国际政治舞台,不断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争取国际社会援华制日。学界以往对南京政府国联外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九一八0事变不抵抗与依赖国联的政策,1 本文拟着重分析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政府国联外交的演变及其意义。 一、排除阻力向国联提出申诉 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初,蒋介石即下定/不求战、必应战0的抗战决心。o 南京政府在外交上沿着两条路径分别展开活动:一是谋求与日本和平协商解决事变;一是准备向国联提出申诉,要求对日本实施集体制裁。南京政府外交部授意顾维钧、郭泰祺、蒋廷 黻、王正廷、程天放等驻外使节,分别与法、英、俄、美、德等国商谈中国准备向国联提出申诉问题,但是 各国的态度令人失望。苏联愿意促成中国向国联申诉,但认为/此事关键在于英国0;德国外交部长钮莱特含糊其词,表示/德国政府必抱定平允态度0;法国政府认为欧洲大局未定,国联也无能为力,中国当援引/九国公约0使国联与美国一致进行为宜;英国外交部长艾登表示:中国向国联申诉,自无不可,但是国联太不健全,申诉国联亦于事无补。 ? 1937年7月12、21日,艾登两次警告日本驻华大使吉田茂,表示英国不希望事态进一步恶化。但是,英国政府也不愿意对日采取强硬政策,认为/这是关系到生死的问题。如果招致日本永远的仇恨,那么,在德国采取行动时,日本就会抓住机会进行报复,这将使得下一代英国人都将付出代价0。?英国首相张伯伦声称:/想象不出在欧洲形势如此严重的时候,还有什么比在此时向日本寻衅更带有自杀性质。如果我国卷入远东冲突,那么独裁国家就可能抵抗不住在东欧或在西班牙采取行动的诱惑。0 ?美国的外交方针显然是避免卷入中日纷争。 ? 美国驻日大使格鲁指出,美国政府在涉及中日关系事务的行动上转移了重心,从前是努力节制日本使 81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

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3 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4 三税合计数在十年间整整增长了25倍,这极大地解决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 (2)整顿债务。其一,内债。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内战不断,军费开支巨大,只得大量举借内债度日。1927-1936年间,国民党政府发行有担保的内债总额43.42亿元。由于内债发行过多,财政不堪负担,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先后与1932年2月和1936年2月,两次宣布债务破产。并于1936年进行内债整理,由国家发行统一公债以掉换旧债,还规定了各种债务还本年限,同时还发行了62200万元的新债。这一年是该时期举债最多的一年。总之,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债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二,外债。与国民党对待内债的态度不同,政府在外债上则提高了信用。1929年成立“整顿内外债委员会”,专门处理还债问题,决定从关税中每年拨款偿还债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37年已基本还清了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债务。5 使政府的债信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筹措了内战资金,也不断扩大和巩固了四大家族新建立起来的金融独占

高一历史知识点: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人教版)(Word版)

高一历史知识点: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人 教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原因: ①国民党政权性质决定; ②日本诱降的影响; ③中共敌后武装力量的发展。

标志: 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蒋介石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的路线。 中共中央的三大口号: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反对*;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二、皖南事变(1941年初) 经过: 新四军9000余人遵照国民党军事*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袭击。血战

七昼夜,除少部分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被害,这就是“皖南事变”。 中共中央的对策: 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军部;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认识: ①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熟,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 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的政党。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枣宜会战: 1940年5月。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牺牲。 豫湘桂战役:

1944年。日军为打通中国通往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它是抗战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的一次战役,国民党溃败。这是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政策造成的恶果。 四、治外法权等特权被废除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而攫取的一些治外法权,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五、*统治和经济掠夺 *统治的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相结合、渗透。 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浅论民国时期的教育

浅论民国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内容摘要:民国时期的教育为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还有民国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边疆教育等都很有特色。民国几十年,中国战事频繁,论教育的规模、基础教育等肯定是不及现在的。但当时教育的态度,以及教育的制度都很完善。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很大,学校提倡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更是出现了很多大教育家,远非现在的当代教育所能比。中国现在经过几十年发展,经济规模有了很大提高,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肯定也会有所改善,但教育的灵魂却不复存在。当年的民国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格局,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当代教育任重而道远。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教育概况教育理念教育特色 一.民国时期的教育概况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等等。民国时期成立了中华民国教育部,作为中华民国负责学术、文化及教育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并监督地方政府教育主管机关。中华民国成立后,即将清朝的学部改名为教育部,当时底下有承政厅、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及社会教育司,从事国内教育兴革相关工作。至1926年3月于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后,再由教育行政委员会接管相关任务。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厚,中华民国大学院接替原先所设的教育行政委员会,成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由秘书、高等教育、中央研究所等部门分别负责国人的教育事项。1928年12月11日中华民国政府公布《教育部组织法》,明定教育部为全国学术、文化及教育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从此正式以教育部做为正式名称。教育部下设国民教育司、中等教育司、高等教育司、社会教育司、技术及职业教育司、体育司、总务司、教育研究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医学教育委员会、侨民教育委员会、学术审议委员会、法规委员会、国语推行委员会、诉愿审议委员会、中央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和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等。这些教育机构和教育法规使民国教育有了政策上的保障,为民国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的确立都有指导性的意义。民国的《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教育经费是民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为民国教育提供了经济保障。 再说教师待遇和教育理念。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民国时期对教师待遇的重视和投入都相当大。民国以来,中学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张伯苓是个教育救国的伟大实践者,他给南开制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求

第一章 第一节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人教版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统治及其政权性质。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归纳史实的能力,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2.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状况。(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阅读理解教材中的关于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军阀混战、“训政纲领”、经济政策和措施沙胶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认清其政策和措施的实质,认识其反动政权的本质。 2.通过学习“东北易帜”,使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疑点 对“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客观评价。 (三)解决办法 1.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指出,理解国民政府政权性质应从1927年蒋、汪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和工农群众,镇压革命的史实和建立政权后采取的一系列反动政策和措施,以及该政权所代表的是阶级利益等方面来理解。 2.对于官僚资本这一概念,首先了解官僚资本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是与南京国民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其次从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区别来认识。 3.“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经济政策、措施。除了了解政策本身的具体内容以外,还要从国民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客观上对当时经济的影响、以及在这些措施推行中四大家族聚敛财富并建立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几方面来认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要求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 2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图示总表。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在学生阅读了教材后,针对“东北易帜”、“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进行分析评价。 2.学生动手列出一个反映国民政府前期统治主要事件间相互关系、反映其政权性质的简表。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宁汉合流”、国民政府的“北伐”、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新军阀的混战、四大家族、法币政策、改计新约运动等。 2.要求理解的历史概念:“训政”、“法币”、“官僚资本”、新旧军阀。 3.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政治、经济特点。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1)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2)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经济方面的一些措施,在客观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南洋中学丁晓文[教学目标] 1.知道“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币制改革”、“改订新约运动”的时间和大体内容。通过串联、整合有关史实,了解1927-1928年中国各个政权的分合演化。 2.联系22课所学内容,分析讨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通过对“东北易帜”内容的简要介绍理解其对时局所产生的影响。阅读材料,了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的社会背景和影响,进而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3.国共共同领导的前所未有的反帝爱国的大革命,从根本上冲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却由于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派的叛变,最终失败。从1928年到1935年,国民党进行的内政外交改革虽然没有能够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经济上尤为明显,而真正的国运转折则出现在抗战以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促进政治统一、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等举措的历史作用。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说明: 1.从“宁汉合流”到“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但却 为“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统一后的国民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推行了一些变革。币制 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改订新约虽然没有使中国成为真正 的独立自主的国家,但毕竟收回了一些主权,在经济上也有显著的效果。而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残酷镇压迫使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教训,在失去城市后最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 革命道路。这一系列过程对中国今后的发展走向影响深远,故以此作为重点。 2.受传统评价体系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会片面关注国民政府镇压革命的残 酷性而忽视其内政外交上的改革举措对于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作用。币制改革基本实现了中 国货币的现代化,而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基于特定的历 史背景,中国在当时仍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如何引导学生肯定其功绩又了 解其局限性,同时不忘其对待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反动政策,需要培养学生拥有多元化

浅析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几点原因

教师论文 题目浅析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几点原因姓名赵贺 新乡市姜庄街小学 2012年6月

浅析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几点原因 赵贺 摘要: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历史,教育办得最好的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是唐宋时期,第三个时期就是民国时期。三个时期均是圣人引路、大师辈出。尤其是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教育新旧思想结合,中西思想合璧,繁荣一时,涌现了很多学者和大师。文学家有:鲁迅、胡适、朱自清、徐志摩、沈从文、老舍、巴金、矛盾、冰心,郭沫若等等。画家有: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丰子恺等人。科学家有:李四光、翁文灝、詹天佑、华罗庚等。教育家有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和叶圣陶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让我们虽然没有置身其中,但依旧能够感受到那时的辉煌。那么它辉煌的原因又岂是一篇文章能够论述详尽的?下面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的几点原因。 关键字民国时期教育成功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级都在寻找自强、救国的道路,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教育。于是,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开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主要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在维新变法中,建立了京师大学堂,即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在清末新政中,派遣留学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此后,还颁布了新式学制,这些成就都为此后的民国时期教育成功奠定了基础,而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原因不胜枚举,下面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的几点原因。 一、天时、地利与人和。 我曾经一度有疑问,为什么经济凋敝,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能够涌现出如此多的杰出人士?民国一共三十几年,光是总统就换过八个,谁来管教育?上述诸多疑问,在我之后学习中得到了解答。那就是占有天时、地利和人和。 1、先说天时:我国教育办得最好的三个时期分别是封建社会的萌芽和形成时期,顶峰时期和衰落时期,民国处于衰落时期,但也是新社会开创初期,思想活跃,各种文化和思想交织,所以那时的教育很繁荣。 曾有很多人感叹: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有成就的大师或者人才。我想大师不是短时间就能练成的,在现阶段,要成为大师,起码要有七十岁甚至八十岁以上的年纪,才具有说服力。拿国家科技最高奖的获奖年龄来说,平均年龄是八十多岁,最小的是王选,获奖时六十四岁,最大的是吴征镒,获奖时九十一岁。共和国的同龄人才六十几岁,所以,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相信这个局面一定会有所改观的。我们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几年的风雨,然而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新式教育才开始几十年,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踏实耕耘,耐心等待。 2、地利很重要。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发达的地区不多,集中于北京和东南沿海等地,文化发达的地区自然也就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人才聚集、沟通频繁,往来密切,也就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北京地区以清华和北大两所学府为基地,我们很多的大师要么曾经在这两所大学教过书,要么就是曾就读与此。在北大,以蔡元培为旗帜,聚集了陈独秀、辜鸿铭、鲁迅、胡适、林语堂等优秀讲师,培养了罗家伦、冯友兰、矛盾、卞之琳、费孝通等一大批优秀学子。清华大学以梅贻琦为代表,梁启超、王国维、朱自清、翁文灝等人都曾在此任教,培养了闻一多、钱钟书、梁实秋、杨振宁等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人物。在浙江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