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体感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一、什么就是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SEP指的就是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它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与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的功能。

二、方法与波形辨认

1、上肢正中神经刺激SEP

刺激:腕部正中神经

记录:对侧顶点(C3‘或C4’)、C7、同侧Erb‘s点

波形辨认

Erb’s:N9(臂丛电位)

C7-N11,N13(颈髓后索,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顶(头参考):P14, N20, P25, N35

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Erb‘s点记录到的N9起源于臂丛;

?颈椎7棘突点记录到的N11起源于颈髓后索,N13起源于颈髓后角;

?C3、C4记录到的N20就是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

2、下肢胫后神经刺激SEP

刺激:踝部胫后神经

记录: Cz‘、T12

波形辨认

◆T12:N24

◆Cz‘:N33,P40,N48,P55

刺激胫后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Cz点的P40,一般认为起源于刺激肢体对侧的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端;

?部分正常人在胸椎12棘突点可记录到腰髓后角起源的电位(LP)。

记录到的其她波形成分起源尚不明确。

?主要观察波峰潜伏期,两侧相应波间潜伏期差值。

?依据波的起源可以认为上肢的N13-N20、下肢的LP-P40就是中枢传导时间。

?以上各测量值如超过平均值加2、5~3个标准差才可视为异常。

?并非有感觉障碍者均有SEP异常,一般来说脱髓鞘病变较压迫性病变阳性率高,SEP 改变显著。

三、SEP的临床应用

?周围神经损伤,特别以深感觉感觉障碍为主者,表现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严重时波形消失。糖尿病或尿毒症患者随病程延长SEP异常率增高。

?脊髓病变,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1、N13波幅低矮或/与PL、N9-N13IPL 延长;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3波幅低或/与PL延长、N13以后波不清或PL 延长、N9-N13、N13-N20IPL延长。脊髓空洞症常侵犯颈膨大,可见N11波幅降低及其以后的波峰潜伏期延长,脊髓压迫症及脊髓损伤可致潜伏期延长、波形消失。

?脑部病变,脑缺血性病变主要表现N20及其以后的成分异常、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多发性硬化,SEP在诊断多发性硬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作用在于肯定临床上不确切的病灶与发现亚临床病灶,SEP在多发性硬化中的阳性率统计为,确诊型68-96%,拟诊型58-79%,可能型30-60%。一般说下肢的SEP阳性率高于上肢,这可能由于病变易侵犯胸髓之故。异常表现也就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昏迷与脑死亡,昏迷时上肢SEP对预后不良的判断较BAEP准确;对脑死亡的判断上肢SEP加BAEP更可靠。

运动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研究现状 文章来源:医学网发表时间:2008-07-24 10:01:27 关键字:电位研究 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就是继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后,为检查运动神经系统功能而设计的一项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方法。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测手段,MEP 已广泛应用于运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术中监护与预后估计,尤其就是近年来,随着电生理学与叠加平均技术的完善,MEP的适用范围日益拓广。现就其基本原理、特征以及临床应用等研究现状简介如下。 1 MEP的基本原理 MEP就是指应用电或磁刺激皮层运动区产生的兴奋通过下行传导径路,使脊髓前角细胞或周围神经运动纤维去极化,在相应肌肉或神经表面记录到的电位〔1〕。早在1954年,Patton与Amassion等用重复电刺激经颅兴奋猴的皮质运动区,在颈髓部用球状电极记录到MEP。但由于刺激局部剧痛, 病人难以忍受,故临床应用受限。八十年代初,Merton与Morton使用高压脉冲电流(750V,5μs,1200mA)作为刺激源,局部疼痛明 显减轻〔2〕。1985年,Barker等首先应用经颅磁刺激人运动皮层技术诱发 MEP,由于磁性刺激在头皮上产生的诱导电流很弱,不足以兴奋痛觉感受器,因此受检者无任何不适,使MEP真正得以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应用〔3〕。 MEP的传导途径,各作者尚有不同瞧法。多数学者认为MEP就是沿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等位于脊髓前索与前外侧索的运动束传导。Levy 等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手术显微镜下单独切断皮质脊髓束,MEP的大部分波形消失,进一步论证了皮质脊髓束就是MEP的主要传导途径〔4、5〕。但也有作者提出 MEP的传导途径中,同样包含了可逆行传导的感觉束,其依据为保留后束的脊髓切除术并不能完全消除MEP〔6〕。 2 MEP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2.1 基本特征 MEP就是由一组不同极性的波组成,其潜伏期与波幅各不相同。通常第一个波叫D波或直接波,呈单个的正相波,它的潜伏期较短,就是皮层运动区第V层锥体细胞的轴突始段兴奋的结果,其传导不经过突触传递,受麻醉药物的影响最小。D波之后的一系列波称为I波或间接波,表现为5个左右的正相/负相波,就是联络纤维间接兴奋锥体细胞所致,潜伏期长,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所以,临床上多用D波的潜伏期与波幅作为监护指标〔7〕。 2.2 影响因素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 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 一、肌电图(EMG) 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 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 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 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 (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 (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 (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 (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

(4)神经的再生能力; (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多发性硬化、视觉皮层病变、眼外伤、癔病等疾病,对评估白内障术后视

体感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一、什么是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SEP指的是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它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和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的功能。 二、方法和波形辨认 1. 上肢正中神经刺激SEP 刺激:腕部正中神经 记录:对侧顶点(C3‘或C4’)、C7、同侧Erb‘s点 波形辨认 Erb’s:N9(臂丛电位) C7-N11,N13(颈髓后索,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顶(头参考):P14, N20, P25, N35

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Erb‘s点记录到的N9起源于臂丛; 颈椎7棘突点记录到的N11起源于颈髓后索,N13起源于颈髓后角; C3、C4记录到的N20是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 2.下肢胫后神经刺激SEP 刺激:踝部胫后神经 记录:Cz‘、T12 波形辨认 ◆T12:N24 ◆Cz‘:N33,P40,N48,P55

刺激胫后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Cz点的P40,一般认为起源于刺激肢体对侧的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端; 部分正常人在胸椎12棘突点可记录到腰髓后角起源的电位(LP)。 记录到的其他波形成分起源尚不明确。 主要观察波峰潜伏期,两侧相应波间潜伏期差值。 依据波的起源可以认为上肢的N13-N20、下肢的LP-P40是中枢传导时间。 以上各测量值如超过平均值加2.5~3个标准差才可视为异常。 并非有感觉障碍者均有SEP异常,一般来说脱髓鞘病变较压迫性病变阳性率高,SEP 改变显著。 三.SEP的临床应用 ?周围神经损伤,特别以深感觉感觉障碍为主者,表现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严重时波形消失。糖尿病或尿毒症患者随病程延长SEP异常率增高。 ?脊髓病变,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1、N13波幅低矮或/和PL、N9-N13IPL 延长;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3波幅低或/和PL延长、N13以后波不清或PL 延长、N9-N13、N13-N20IPL延长。脊髓空洞症常侵犯颈膨大,可见N11波幅降低及其以后的波峰潜伏期延长,脊髓压迫症及脊髓损伤可致潜伏期延长、波形消失。 ?脑部病变,脑缺血性病变主要表现N20及其以后的成分异常、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多发性硬化,SEP在诊断多发性硬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作用在于肯定临床上不确切的病灶和发现亚临床病灶,SEP在多发性硬化中的阳性率统计为,确诊型68-96%,拟诊型58-79%,可能型30-60%。一般说下肢的SEP阳性率高于上肢,这可能由于病变易侵犯胸髓之故。异常表现也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昏迷与脑死亡,昏迷时上肢SEP对预后不良的判断较BAEP准确;对脑死亡的判 断上肢SEP加BAEP更可靠。

诱发电位内容

诱发电位的基本知识及临床应用 一概述 生物电的活动有两种形式: 自发性:反应大脑皮层在无外界刺激状态下产生的电活动(脑电图)。 诱发性: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接受声、光、脉冲电流等人为的感觉刺激, 并沿着特定的通路诱发出中枢神经刺激并沿着特定的通路诱发出 中枢神经系统的电位(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定义:指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给予适宜的刺激,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相应部位检出与刺激有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是继脑电图、肌电图之后的第三进展,70年代开始应用临床,国内80年代初应用。 优点: 内容广泛;检测技术比较方便; 无创伤性;重复性好; 客观反应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协助确定中枢神经系统的可疑病变; 检出临床下病灶;帮助病损定位; 估计病损程度及预后; 手术中脑,脊髓功能的监护。 缺点:不能进行定性诊断。 二诱发电位的基本技术 电生理技术与电子计算机平均叠加技术的结合, 诱发电位的波幅很小,记录时微小的电位被淹没在大脑自发得脑电图和肌电图活动中去 经过反复给予同样的刺激,与刺激有关得电位逐渐增大,与刺激无锁时关系的背景噪音正负相互抵消,变小。 最后使诱发电位显示出来。最后使诱发电位显示出来。 三.诱发电位的分类 广义上分二类感觉和运动诱发电位 感觉:反映上行传导途径及感觉皮层的功能

运动:反映下行下行传导径路及运动皮层的功能 四.诱发电位的分析: 1. 极性:根据波形在基线上偏转的方向,向下为阳性波:P波,向上为阴性波:N波图片一张?1 2.波形命名: 先后出现的顺序,以数字表示,如N1、N2、P1、P2,、、、。 3.波形成分的测量 波形成分的测量潜伏期(PL)潜伏期(PL):指对刺激和诱发电位波形上的某一特定点之间的时间,以峰顶点为测量点,以ms表示,表示神经冲动从刺激部位至该波峰发生源所需得传递时间。图片一张?2 波幅即某一波形的电压值,uV表示即某一波形的电压值,以uV表示 基线到波峰图片一张?3 峰到峰 峰间期(IPL) :两个或两个以上波峰之间的时间, 两个或两个以上波峰之间的时间以ms表示,代表各部位之间的传导时间 五.诱发电位的影响因素 技术因素仪器设备操作技术 生理因素: 年龄身高性别体温等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 1.传导通路听神经----耳蜗核---- 上橄榄核(双侧) ----外侧纵束----丘脑 2.刺激形式 检测耳SL + 60dB 短声疏波短声疏波(click) 7c/s (1000--4000HZ) 白噪音(频率范围较宽频率范围较宽) 对侧耳白噪音频率范围较宽少于对侧30--40 dB 中央记录耳垂参考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修订稿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 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 一、肌电图(EMG) 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 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 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 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 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 (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 (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 (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 (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

(4)神经的再生能力; (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

体感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一、什么是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SEP指的是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它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和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的功能。 二、方法和波形辨认 1. 上肢正中神经刺激SEP 刺激:腕部正中神经 记录:对侧顶点(C3‘或C4’)、C7、同侧Erb‘s点 波形辨认 Erb’s:N9(臂丛电位) C7-N11,N13(颈髓后索,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顶(头参考):P14, N20, P25, N35 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Erb‘s点记录到的N9起源于臂丛; ?颈椎7棘突点记录到的N11起源于颈髓后索,N13起源于颈髓后角; ?C3、C4记录到的N20是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 2.下肢胫后神经刺激SEP 刺激:踝部胫后神经 记录:Cz‘、T12 波形辨认 ◆T12:N24

◆Cz‘:N33,P40,N48,P55 刺激胫后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Cz点的P40,一般认为起源于刺激肢体对侧的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端; ?部分正常人在胸椎12棘突点可记录到腰髓后角起源的电位(LP)。 记录到的其他波形成分起源尚不明确。 ?主要观察波峰潜伏期,两侧相应波间潜伏期差值。 ?依据波的起源可以认为上肢的N13-N20、下肢的LP-P40是中枢传导时间。 ?以上各测量值如超过平均值加~3个标准差才可视为异常。 ?并非有感觉障碍者均有SEP异常,一般来说脱髓鞘病变较压迫性病变阳性率高,SEP改变显着。 三.SEP的临床应用 ?周围神经损伤,特别以深感觉感觉障碍为主者,表现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严重时波形消失。糖尿病或尿毒症患者随病程延长SEP异常率增高。 ?脊髓病变,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1、N13波幅低矮或/和PL、N9-N13IPL延长;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3波幅低或/和PL延 长、N13以后波不清或PL延长、N9-N13、N13-N20IPL延长。脊髓 空洞症常侵犯颈膨大,可见N11波幅降低及其以后的波峰潜伏期延长,脊髓压迫症及脊髓损伤可致潜伏期延长、波形消失。 ?脑部病变,脑缺血性病变主要表现N20及其以后的成分异常、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型颈椎病中脊髓功能的影响分析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型颈椎病中脊髓功能的影响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脊髓型颈椎病中对脊髓功能的影响。方法46例高度怀疑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行胫后神经和正中神经的皮层诱发电位检查(CSEP),记录患者的P1潜伏期和P1-N1峰间波幅值,根据患者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分组:评分<9分21例为 A组;评分≥9分25例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SEE值的变化,分析皮层诱发电位与脊髓功能的关系。 结果37例患者出现CSEP异常,占80.43%,其N20和P40的潛伏期和波幅与正常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N20和P40潜伏期和波幅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患者的CSEP出现异常,提示CSEP值可作为评估患者脊髓受损程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功能 脊髓型脊椎病是由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和脊椎的骨质增生压迫脊髓导致的损伤[1]。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之间有一定的不完全平行性,常有临床表现突出时,其影像学检查显示轻度改变,或其影像学重度表现,但临床症状较轻,其两者之间的偏差为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像学检查可做出定性和解剖学的定位,但是对脊髓功能的定量无法分析,不能准确的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2]。脊髓型脊椎病在其发病早期,病理性改变不严重时可通过非手术方法治疗。应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可以客观的评价脊髓的损伤程度和损伤范围,以弥补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不足,对脊髓型脊椎病做出及早的诊断和定位,对病情的评估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科、骨科门诊及病房的考虑为颈椎病,高度怀疑CSM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37~74岁,平均年龄(46.3±10.8)岁,身高145~183 cm,平均身高(168.1±5.4)cm,患者由于脊髓束受压导致的不同程度的锥体束征,表现为四肢麻木、感觉平面不规整等症状。所有入组患者手术前完善颈椎X线、核磁共振成像(MRI)或CT,X线检查示椎间盘突出、有退行性改变增生的骨赘、椎管容积变小等,行MRI检查显示有11例患者出现脊椎T2的高信号。根据JOA评分分组:评分<9分21例为A组;评分≥9分25例为B组。所有入组患者均建立病案资料库,记录姓名、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检查日期、诊断确定性、症状、体征、所检测项目。 1. 2 排除标准其他类型的颈椎病、脑血管病、脊髓肿瘤、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患者。手术适应证:颈脊髓受压明显、进行性运动功能受损、非手术治疗后无效者。

(完整版)肌电图应用领域与适应症

肌电图应用领域与适应症 通过肌电图、诱发电位、神经传导等检测人体的神经、肌肉功能。由神经系统引发的颈部、腰部、四肢疼痛,手指麻木、疼痛,肢体麻木、无力,肌肉萎缩,可疑单发性周围神经病,可疑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等内科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骨折或其他外伤引发的神经损伤,腰椎神经、大脑神经及大脑的认知功能检查等。 1.主要用途划分 A.临床检查:根据应用的科室对象,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检查服务 B.功能评价:跟踪评价病人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状态及其他健康指标(以神经及肌肉 系统为主) C.运动研究:用于运动生理研究 2.临床应用科室与对应检查项目 仪器可用于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儿科、康复科。也可以用于神经肌肉功能方面的研究,类似于康复学,自然医学,职业医学,运动医学等。 1)功能检查室: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室、诱发电位室 2)神经内科: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神经传导与反射、诱发电位 3)神经外科: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神经传导与反射、诱发电位 4)骨科: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神经传导与反射、诱发电位 5)眼科:视觉诱发电位仪,视觉诱发电位、闪光诱发电位 6)耳鼻喉科:诱发电位仪,听觉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 7)精神科: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P300、P50 8)儿科: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神经传导与反射、诱发电位 9)康复科: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神经传导与反射、诱发电位、表面肌 电 3.为多种临床疾病提供诊断思路 各种周围神经、肌肉以及中枢神经疾病的定位诊断及甄别诊断等;听阈测定,听通路

体感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一、什么就是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SEP指的就是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它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与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的功能。 二、方法与波形辨认 1、上肢正中神经刺激SEP 刺激:腕部正中神经 记录:对侧顶点(C3‘或C4’)、C7、同侧Erb‘s点 波形辨认 Erb’s:N9(臂丛电位) C7-N11,N13(颈髓后索,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顶(头参考):P14, N20, P25, N35

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Erb‘s点记录到的N9起源于臂丛; ?颈椎7棘突点记录到的N11起源于颈髓后索,N13起源于颈髓后角; ?C3、C4记录到的N20就是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 2、下肢胫后神经刺激SEP 刺激:踝部胫后神经 记录: Cz‘、T12 波形辨认 ◆T12:N24 ◆Cz‘:N33,P40,N48,P55

刺激胫后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Cz点的P40,一般认为起源于刺激肢体对侧的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端; ?部分正常人在胸椎12棘突点可记录到腰髓后角起源的电位(LP)。 记录到的其她波形成分起源尚不明确。 ?主要观察波峰潜伏期,两侧相应波间潜伏期差值。 ?依据波的起源可以认为上肢的N13-N20、下肢的LP-P40就是中枢传导时间。 ?以上各测量值如超过平均值加2、5~3个标准差才可视为异常。 ?并非有感觉障碍者均有SEP异常,一般来说脱髓鞘病变较压迫性病变阳性率高,SEP 改变显著。 三、SEP的临床应用 ?周围神经损伤,特别以深感觉感觉障碍为主者,表现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严重时波形消失。糖尿病或尿毒症患者随病程延长SEP异常率增高。 ?脊髓病变,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1、N13波幅低矮或/与PL、N9-N13IPL 延长;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3波幅低或/与PL延长、N13以后波不清或PL 延长、N9-N13、N13-N20IPL延长。脊髓空洞症常侵犯颈膨大,可见N11波幅降低及其以后的波峰潜伏期延长,脊髓压迫症及脊髓损伤可致潜伏期延长、波形消失。 ?脑部病变,脑缺血性病变主要表现N20及其以后的成分异常、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多发性硬化,SEP在诊断多发性硬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作用在于肯定临床上不确切的病灶与发现亚临床病灶,SEP在多发性硬化中的阳性率统计为,确诊型68-96%,拟诊型58-79%,可能型30-60%。一般说下肢的SEP阳性率高于上肢,这可能由于病变易侵犯胸髓之故。异常表现也就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昏迷与脑死亡,昏迷时上肢SEP对预后不良的判断较BAEP准确;对脑死亡的判断上肢SEP加BAEP更可靠。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 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 一、肌电图(EMG) 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 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 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 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 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 (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 (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 (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 (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

(4)神经的再生能力; (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

体感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一、什么是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SEP指的是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它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和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的功能。 二、方法和波形辨认 1. 上肢正中神经刺激SEP 刺激:腕部正中神经 记录:对侧顶点(C3‘或C4’)、C7、同侧Erb‘s点 波形辨认 Erb’s:N9(臂丛电位) C7-N11,N13(颈髓后索,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顶(头参考):P14, N20, P25, N35 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Erb‘s点记录到的N9起源于臂丛; 颈椎7棘突点记录到的N11起源于颈髓后索,N13起源于颈髓后角; C3、C4记录到的N20是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 2.下肢胫后神经刺激SEP 刺激:踝部胫后神经 记录:Cz‘、T12 波形辨认 T12:N24 Cz‘:N33,P40,N48,P55 刺激胫后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Cz点的P40,一般认为起源于刺激肢体对侧的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端; 部分正常人在胸椎12棘突点可记录到腰髓后角起源的电位(LP)。 记录到的其他波形成分起源尚不明确。 主要观察波峰潜伏期,两侧相应波间潜伏期差值。 依据波的起源可以认为上肢的N13-N20、下肢的LP-P40是中枢传导时 间。 以上各测量值如超过平均值加2.5~3个标准差才可视为异常。 并非有感觉障碍者均有SEP异常,一般来说脱髓鞘病变较压迫性病变阳性率高,SEP改变显着。 三.SEP的临床应用 周围神经损伤,特别以深感觉感觉障碍为主者,表现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严重时波形消失。糖尿病或尿毒症患者随病程延长SEP异常率增高。 脊髓病变,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1、N13波幅低矮或/和PL、N9-N13IPL延长;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3波幅低或/和PL延 长、N13以后波不清或PL延长、N9-N13、N13-N20IPL延长。脊髓空 洞症常侵犯颈膨大,可见N11波幅降低及其以后的波峰潜伏期延长,脊髓压迫症及脊髓损伤可致潜伏期延长、波形消失。

肌电图解读.(精选)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见于周围神经疾患;脊髓前角细胞疾患时传导速度一般无改变,但如果伴有周围神经变性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有不同程度减慢,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源性疾病时,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一般认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敏感,周围神经疾患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可出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神经根压迫症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这是因为每个神经内含有多个神经根,一个神经根的受损,并不影响神经传导。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肌电诊断 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共同临床表现是:该单位支配的肌内发生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和无病理反射,由于病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有其特征。因此,对患者进行细胞的肌电检查,是较易作出定位诊断的。 (—)脊髓前角细胞疾病的肌电图 1. 放松时①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呈节段性分布;②束颤电位常见。 2. 随意收缩时①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显著增宽,常超过12.0ms;②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显著增高,常出现巨大电位;③多相电位增加,且以群多相电位多见;④慢性病程可见巨大同步电位,同步实现阳性;⑤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呈单纯相或混合相。 3. 传导速度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4.反射肌电图病变的脊髓分节范围内反射都减弱或消失,而在没有病变的脊髓分节的反射均正常。 5. 异常肌电位的分布特点①脊髓灰质炎时多选择性损伤腰膨大,且不对称,多为单侧性; ②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时,多先选择损伤颈膨大,且多为对称性。 (二)神经根压迫症的肌电图 1. 放松时病变神经根所支配的躯干、肢体、椎旁肌可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这是因为受压神经发生变性,肌肉失神经引起的。束颤电位以颈椎病较多见,但比纤颤电位出现的机会要少。 2.随意收缩时①多相电位增加,运动单位电位电压降低、时限延长。神经根后支支配的椎旁肌和骶棘肌出现多相电位增加,对诊断根性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②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但并不显著。 3. 传导速度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即使有明显的肌肉萎缩时也是如此。

体感诱发电位对脑功能损伤的评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体感诱发电位对脑功能损伤的评估 作者:赵红, 宿英英, ZHAO Hong, SU Ying-ying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ICU,北京,100053 刊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HEART BRAIN AND VESSEL DISEASES 年,卷(期):2006,8(1) 被引用次数:9次 参考文献(7条) 1.宿英英;杨庆林;庞英心肺复苏后昏迷的评估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内科杂志 2005(4) 2.赵红;宿英英体感诱发电位分级标准与脑功能损伤的预后预测[期刊论文]-中国急救医学 2003(12) 3.余再根;董红娟;杨利脑出血的脑电地形图与体感诱发电位[期刊论文]-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1(3) 4.许虹;吴雯珠;翁武昭脑血管病患者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5.Judson JA;Cant BR;Shaw MA Early prediction of outcome from cerebral trauma b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外文期刊] 1990 6.赵红;宿英英体感诱发电位分级标准[期刊论文]-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4) 7.宿英英;张艳;赵红重症脑功能损伤的评价[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3(6) 引证文献(9条) 1.樊双义.魏洪林.王菁.刘淑艳.王天昊.马朋林.冷凯利动态脑电图、诱发电位判断脑血管病昏迷患者的预后[期刊论文]-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9(1) 2.袁彬急性脑梗死脑电图与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6) 3.刘萍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对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期刊论文]-医学综述 2008(22) 4.徐冬晨.王红星.王彤诱发电位在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12) 5.薛晶晶.燕铁斌.陈月桂.曾海辉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影响的信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10) 6.黄伟严重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近期恢复的临床及电生理观察[期刊论文]-重庆医学 2007(18) 7.张远清.何颜霞脓毒性脑病的综合评估[期刊论文]-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6) 8.杨庆林.宿英英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脑电图RAWOD模式的应用价值[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7(1) 9.宿英英脑功能评价——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期刊论文]-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6(11)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d83075934.html,/Periodical_zhlnxnxgbzz200601014.aspx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 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 一、肌电图(EMG) 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 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 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 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 (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 (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 (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 (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

(4)神经的再生能力; (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

肌电图与诱发电位

肌电图与诱发电位 肌电图检查诊断是利用神经及肌肉的电生理特性,以电流刺激神经记录其运动和感觉的反应波;或用针极记录肌肉的电生理活动。来辅助诊断神经肌肉疾患的检查。肌电诊断检查基本上包括三大部份: 1.神经传导检查2.针极肌电图检查3.诱发电位检查。临床上借着上述检查可帮助诊断中枢神经、外周神经及肌肉病变。特别是对于下运动神经元、神经根、神经丛、神经肌肉接点,乃至肌肉的各种异常,神经传导检查及针极肌电图检查均可帮助侦测病变的性质 (区分神经病变或肌肉病变)、位置 (神经根、丛、或外围神经病变)及严重度,以协助正确临床诊断、选择治疗方式,及评估效果与预后。 诱发电位包括:体感诱发电位(S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它们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定性与定位断及病情的预后辨别。如脑血管病、脑肿瘤、脑外伤、脊髓炎症、血管瘤、肿瘤、外伤及压迫所致的锥体束损害,脊髓后索损害以及听、视觉通路的损害。 肌电图检查的适应症 前角性病损:如脊髓灰质炎、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脊柱骨折导致的脊髓压迫; 根性病损:颈椎病及腰骶椎间盘脱出所致的神经根的压迫、多发性神经根炎; 周围性病损:各种性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病、末梢神经炎。 神经肌肉接头病:重症肌无力症、肌无力综合征。 肌源性病损:各种肌炎、肌病如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症、皮肌炎、各种药源性肌炎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无力,肌萎缩及感觉障碍。 肌电图检查的禁忌症 1、安装心脏起搏器、金属心导管者; 2、开放性骨折或创伤伤口未愈合者;有外固定支架者; 3、乙肝、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等有明显出血倾向者; 4、意识不清、无法合作者。 肌电图检查的注意事项 1、患者在相关科室就诊,开具肌电图检查申请单; 2、若服用抗胆碱酯酶药(如新斯的明)要停药至少18小时后方能检查; 3、检查前一天要洗澡、洗头,保持皮肤清洁。不要戴首饰,不要涂擦头油、发胶等; 4、检查前可吃喝。穿宽松的内衣裤,以便检查时方便暴露检查肢体; 5、检查时需要关闭随身携带的手机等电源开关以防干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