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资料.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资料.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资料.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资料.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资料湖南省吉首市第一中学化学衔接教学研究课题组田锦秀2007.7 前言:“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课程资源”。相关的说法是:“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 、“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可能显示为“补充教材”,也可能显示为“更新教材” ,还可能显示为“校本课程开发”。

本资料就是根据以上的理念所编写,为课题组实验教师在我校

初中化学教学中所用,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夯实基础,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启迪学习潜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于一年后能适应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学习。编写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读了初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目前初高中化学采用的多种版本的教材,结合初高中教学内容、突出衔接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经验,并参考外地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少数民族的教育特征,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改进和拓展,具体按教科书的单元和课题进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补充实验

〔趣味实验-1〕(捉迷藏的小猫)即在一张白纸上,提前用酚酞的酒精溶液画上小猫的卡通图案并写上“化学”两字,再喷上氢氧化钠溶液。

〔趣味实验-2〕(魔棒点灯)即在蒸发皿中将高锰酸钾和浓硫酸混合均匀,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接触到酒精灯的灯芯上。

〔趣味实验-3〕(烧不坏的手帕)将60%的酒精打翻在手帕上,尽量全部弄湿,再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使手帕点燃。

二、补充资料资料-1:(彩色胶片)胶片的诞生是在照相机发明以后。早在1826 年,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就已经出现了,是法国人尼普斯的“杰作”之后,有了黑白胶片的发明。彩色胶片是由L.戈徳斯基和L.曼内斯发明的。这两人在纽约上学时,对照相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起进行过许多实验。最初,他们研究了双层式多层产生片,后来又改变方向,研究三层式多层产生片,到1923 年,终于制成了包含各种颜色的第一张照片。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得到了美国伊士曼.柯

达公司米斯博士的帮助,解决了在显影时显影液扩散的方法,这对彩色胶片的试制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53 年,在柯达研究人员的协助下,曼内斯和戈徳斯基找到了大批量生产柯达彩色胶片的方法。如今,柯达彩色胶卷已成为风靡全球的商品,走进千家万户。

资料-2:(冰箱)1923 年,瑞典工程师浦拉腾和孟德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两年后,美国一架公司买了此项技术专利,开始大量生产电冰箱.据统计,在美国,没有电冰箱的家庭只占不到1%的比例.电冰箱内,最初使用的冷冻剂是有毒的物质,如氨或硫酸,后来逐渐发展为较为安全的氟利昂,沿用至今.由于氟利昂的挥发容易导致大气层中臭氧层的减少,故现在提倡使用无氟冰箱。

资料-3:(光纤通信)1973 年,世界上第一个光纤通信系统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建成。这一系统成功地研制出能在室温下连续工作的半导体激光器,他只有米粒那么大,

发光面积很小,发出的光是一种极细的光线,频率稳定而且方向性很好,因而他就成为光通信的理想光源,最终使人类信息传输方式有了质的飞跃。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光纤通信经历了几次更新换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光纤的传输速率已经达到了每秒10000 兆比特,相当于在一对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粗细的光纤里可以同时开通1,125,000 路电话,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如今,光纤通信的费用正随着使用数量的增多而降低,同时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使用

金属少,抗电磁干扰,抗辐射性强,保密性好等优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量筒的使用

观察量筒的量程,俯视量筒读数,仰视量筒读数,平视量筒读数并分析结果。俯视量筒读数会偏大,仰视量筒读数会偏小。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记录

数据的有效数字要与所用量器的精确度一致。例如:,一学生用量筒量取某液体的体积,记录为8.20ml是错误的,只能记为8.2ml。

三、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四、物质的加热

分析:加热时试管炸裂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①可能是加热液体的试管外壁有水。

②可能是忘记事先进行预热,使试管受热不均匀。

③可能加热的方式不对,试管口向上,加热固体后生成水或固体内已有的水蒸发后生成水汽在试管口冷凝成液体而倒流。

④可能加热过程中不小心让试管碰到酒精灯的灯芯。

五、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不同

实验现象是通过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器官对实验过程的直接感知而产生的。它包括实验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包括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产生气体、析出沉淀、变色等不同的现象。“通入二氧化碳后,澄清的石灰

水变浑浊”是描述实验现象;“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是实验结论。一般说来,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因为仅仅通过观察不可能知道生成物是什么,只有通过深入地研究才能生成物的种类。

习题:

1、下列诗词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课外探究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汽

C、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探究: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

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灯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不要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

除假设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组成的测定

〔讨论〕:

在〔实验2-1〕中:⑴打开弹簧夹后为什么水会进入集气瓶中?⑵为什么有时水进入的量会超过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⑴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的是五氧化二磷固体,使瓶内的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水压入瓶中。

⑵水进入的量超过五分之一的原因是:①点燃红磷的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后,没有立即盖紧塞子,使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而逸出了瓶外;②导管上的弹簧夹没有夹紧,当红磷燃烧时,瓶内的空气受热从导管口逸出瓶外。

〔强调〕

①测量空气的体积必须用易和空气中氧气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的物质。铁、木炭、硫不能用作测定氧气含量的反应物;②测量用的反应物一定要足量;③容器必须密封。

二、氧气的制取

〔实验〕

⑴在一只20*200底部弯曲的试管底部放入少许氯酸钾,在试管直的部位放入少许二氧化锰,,加热二氧化锰一会儿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

⑵再加热氯酸钾熔化至沸腾,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

⑶停止加热后,将试管直立,再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

〔总结〕

1、实验室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加热制氧的原因是: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都含氧,且质量分数比较高,它们都较不稳定,加热时易放出较多的氧气。

2、为了使药品有控制地逐渐分解,氧气平稳的放出,便于收集,药品要倾斜地铺在试管底部。

3、二氧化锰内若有可燃性物质,用作催化剂时易引起爆炸。在使用前,可将二氧化锰在空气中加强热,以除掉可燃性物质。

4、为了防止因固体加热时药品里所含的水分变成水蒸汽,到试管口冷凝成水滴而倒流,造成试管破裂,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5、为了防止气体难以导出,插入试管的导管不宜过长。

6铁夹固定在试管的中上部,是为了便于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时,不至于烧坏铁夹内的棉布和橡皮垫。

7、导管中连接一段橡皮导管,是为了操作方便,随时都能将导管放入水槽或从水槽中拿出。

8、刚开始加热时排出的是空气,不宜立即收集,待气泡连续不断而均匀地放出时,才可收集。

9、氧气不易溶于水,也不跟水反应,所以,最好的收集方法是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也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的底部,以便于将瓶内的空气排尽。

10、实验完毕,先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是为了防止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的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水槽中的水会倒流到炽热的试管里,引起试管炸裂。

11、在加热高锰酸钾时,常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微粒随氧气喷出,使收集到的氧气呈淡紫红色。

三、课外探究

探究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

〔提出问题〕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会逐渐熄灭,但在纯氧中却可以复燃,究竟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多少时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呢?

〔探究准备〕

1、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讨论如何获得不同体积分数的氧气;

3、分组思考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后,如何计算氧气的体积分数?

〔探究过程〕

1、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入药品,收集5瓶不同体积分数的仪氧气;

3、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进行实验;

4、计算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

5、完成探究活动报告。

〔探究结论〕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改进〔实验2-1〕电解水,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达到质量分数10%,使用12伏特的学生电源,两分钟后,观察,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是1: 2。用燃着的木条去接近负极气体,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说明是氢气;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接近正极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注意:检验氧气的时候火星要小,放两种气体的速度都要慢。

二、分子和原子

〔实验-1〕在一只型号为20*200的试管里,放一张滴有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再在试管口塞上脱脂棉,试管横放,将脱脂棉上滴入几滴浓氨水,观察。滤纸条从外向内依次变红。

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实验-2〕用量筒准确量取25mL酒精和25mL水,倒入小烧杯中混合后,再用50mL的量筒测量体积,发现混合液的体积小于50mL。

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展示-1〕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氯化氢、甲烷等几个分子的球球式模型说明:

① 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 原子构成的;一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 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氯化氢分子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的;一个甲烷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的。

〔展示一2〕水分解的活动挂图

说明:水分解是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 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 原子重新组合成一个氢分子,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成一个氧分子。

总结:从微观的角度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没变;化学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 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分子变了。

① 物质 混合物

宏 观

微 观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由同一种原子构成分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原子构成分子的纯净物。

例题:水的电解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水通过直流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这说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的。不能因此而错误的认为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电解水实际上还 能得出结论,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 2: 1,通过计算分析它们的原个数 比为2: 1,所以,可以推出: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四、 水的净化

⑴过滤装置中的注意事项为:“一帖”、“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①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②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①烧杯嘴紧靠玻璃棒上;②玻璃棒的下端轻靠三层滤纸处; ③漏斗的下端 紧靠烧杯的内壁。

⑵过滤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过滤完毕,若要收集滤液,则应用蒸 馏水洗涤曾盛过混合液的烧杯,并用玻璃棒引流沿滤纸内四周注入漏斗里, 再用 水冲洗滤纸四周上的附着物。重复冲洗一次,目的是使烧杯中或滤纸上残存的溶 质尽可能转入滤液;若要得到纯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洗涤2?3次。(加入 适量的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在加水洗涤。)

五、 拓展性课题 最轻的气体

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1〕取一粒锌粒放入小试管中,小心加入少许稀硫酸于试管中,观察. 再用拇指堵一会儿后,用火柴点燃试管口,听爆鸣声,说明产生了氢气。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锌+硫酸 硫酸锌+氢气

三、物质的分类 厂纯净物V

单质

化合物

〔实验-2〕简介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并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

㈡氢气的性质

1、可燃性

〔实验-3〕将一个一次性透明塑料杯,底部打一小孔,上端边缘挖一个缺口, 倒扣在桌面上。用纸团堵住小孔,启普发生器的导管从塑料杯边缘的缺口伸入通 3?4秒钟的氢气,关掉氢气,并拿开启普发生器,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 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发出剧大的爆炸声,杯子被炸起很高。说明,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 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就会发生爆炸。

〔实验-4〕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启普发生器的导管上接一支 U 型尖嘴导 管,点燃氢气后伸入装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可以看到,发出苍白色的火焰,有刺激性的白雾生成。实际上是氢气跟氯气 反应,生成了氯化氢气体。 一—

氢气 + 氯气 点燃* 氯化氢

说明,氢气不仅可以在氧气中燃烧,也可以在氯气中燃烧。

2、还原性

〔实验-5〕将少量氧化铜粉末装入小试管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夹在铁架 台上,导管伸入试管底部通入氢气一会儿, 用酒精灯先均匀预热试管,再集中在 盛药品的部位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管内物质全部变红以后, 先停止加热, 继续通氢气直到试管冷却。

讨论:

① 在这个反应中,氢气发生了什么反应?

② 氧化铜又发生了什么反应?

③ 这个反应有什么特点?

总结:在这个反应中氢气得到了氧元素,并与之结合生成了新物质水,发生 了氧化反应。而氧化铜失去了氧元素,生成铜。像氢气这种能夺去氧化物中氧元 素使氧化物还原的性质,叫还原性。像氧化铜这种能供给氧元素使其他物质氧化 的性质叫氧化性。

分析: 得氧,被氧化

氢气+氧化铜丨加热卜铜 + 水

|| ---------- 1

+失氧,被还原 还原剂 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还原反应:含氧化含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个反应中。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离子

补充:

㈠核外电子的排布

可以看到,试管内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实际上是氢气和氧 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氧化铜和水

加J 铜 氢气+ 氧化铜

氧化一还原反应同时共存在一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

初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 初中化学主要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与探究,通过化学实验手段对学生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不是很系统和完善的。教材着重于从感性认识到总结归纳到理性认识这一条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教材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初高中化学教材的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 (一)物质分类方法的初高中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 初中概念 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 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石蕊遇酸变红,酚酞遇酸不变色。) (2)酸+ 活泼金属→盐+ 氢气H2SO4 + Zn = ZnSO4 + H2↑ (3)酸+ 碱性氧化物→盐+ 水6HCl + Fe2O3 = 2FeCl3 + 3H2O (4)酸+ 碱→盐+ 水H2SO4 + Cu(OH)2 = CuSO4 + H2O (5)酸+ 盐→新盐+ 新酸2HCl + CaCO3 = CaCl2 + CO2↑+ H2O (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 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石蕊遇碱变蓝,酚酞遇碱变红) (2)碱+ 酸性氧化物→盐+ 水2NaOH + CO2 = Na2CO3 + H2O (3)碱+ 酸→盐+ 水Ba(OH)2 + H2SO4 = BaSO4↓+ 2H2O (4)碱(可溶)+ 盐(可溶)→新盐+ 新碱Ca(OH)2+ Na2CO3 = CaCO3↓+ 2NaOH △ (另:不溶性的碱受热易分解,生成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和水Cu(OH)2CuO + H2O) (Al(OH)3叫氢氧化铝.当金属有两种价态,把低价的金属形成碱命名为“氢氧化亚某”.例如:Fe(OH) 2叫氢氧化亚铁.。 NaOH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有吸水性,易潮解(作干燥剂)有强腐蚀性。 Ca(OH)2俗名熟石灰、消石灰,白色固体,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有强腐蚀性。)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a.正盐:电离时不生成H+和OH-的盐,可看成酸、碱完全中和时的产物,如,Na2CO3、Na2SO4等。 b.酸式盐:电离时生成H+的盐. 可看成酸碱中和时,酸过量、碱不足,酸中的氢部分被中和,还剩余部分氢。如:NaHCO3、Ca(HCO3)3、Ca(H2PO4)2、CaHPO4等等。 盐的通性 (1)盐+ 活泼金属→新盐+ 新金属CuSO4 + Fe = FeSO4 + Cu (2)盐+ 酸→新盐+ 新酸BaCl2 + H2SO4 = BaSO4↓+ 2HCl (3)盐(可溶)+ 碱(可溶)→新盐+ 新碱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初高中化学教学差异及衔接建议(课堂参照)

初高中化学教学差异及衔接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普遍反映不太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调查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甚至有些初中的尖子生,进入高中后化学成绩一落千丈,感到化学学习十分困难,产生了不少困惑,进而丧失了学习化学的信心。 高中教师反映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考考试改革,可以说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之间已经出现了断层。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与过渡,也成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初高中教学差异剖析 1、教学目标 ⑴初中化学教育是化学启蒙教育 初中化学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为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初中化学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启蒙,

强调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初中化学学习成为记忆型学习,学生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习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 ⑵高中化学教育是化学科学基础教育 高中化学教育是在初中化学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既与义务教育衔接,为学生打好全面的素质基础,又为学生的分流打好较高层次的基础。高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要求学生对其中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甚至在实际应用中还能有所创新。高中化学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向定量分析发展,促使学生建立量的观点;。 2、教材的跨越 初、高中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有着不同的要求,导致初高中教材跨越较大,存在着脱节现象。如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化学第一册在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和第二节《离子反应》中就开始出现了较多的概念和应用(如化合价的计算,电子的得失、强酸、强碱、弱酸、弱碱、难溶性物质、挥发性物质、难电离物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而这些概念初中学生接触不多,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学过。这些接踵而来的概念抽象程度高,理论性又强,成为很多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拦路虎”。而接下来的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率》章节中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也是一个接着一个,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难点知识。 3、教师

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案

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1课时初高中化学课本的衔接 教学目标 1.了解高中化学的课程结构和教科书的栏目与功能。 2.明确初高中化学学习要求的不同。 3.举例初步学习钢铁的腐蚀。 教学过程 初高中化学所学的化学内容都是非常基础的,在整个化学的世界里,其实是九牛一毛。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一点上,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都是自成体系的,研究的都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用途,主要学的都是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化学变化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如果说化学是一个螺旋的环,初中化学是下面的一个小环,高中化学就是上面的一个大环,这两个环是相连的,但又是不同的,主要是在层次和高度上不同。在学习高中课程之前,首先应该了解高中化学课程与初中化学课程的不同。 初中化学用一年的时间学了两本书,上册和下册;高中化学将用一年的时间学习必修1和必修2,后面可以再选修一门或者几门化学模块。化学选修有六个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化学与生活主要是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化学与技术主要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物质结构与性质主要是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反应原理主要是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机化学基础主要是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实验化学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高中化学本身就有两个层次,必修部分与初中化学密切衔接。初中的第一章,我们学习过开启化学之门,高中变成了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初中学了我们身边的物质,有自然界的水,自然界含量最丰富的水是海水,高中就要从海水中获得一些化学物质;初中学了金属和矿物,知道怎样从矿物中冶炼金属,到了高中,就要知道如何把这些矿物变成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材料。初中还学习了燃料和燃烧,知道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了很多含氮、含硫的化合物污染了我们的环境,高中就要研究这些含氮、含硫的化合物,并做到可持续发展。这些是必修1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必修2与初中化学的衔接也很密切。初中学过物质构成的奥秘,高中会进一步学习物质的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初中学习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高中就深入研究这些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初中学过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高中就要求知道如何获得和应用有机化合物;初中的最后一章是化学与社会发展,必修2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只是进行了一些提升。再看选修的6个模块,就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提升,并大学学习的化学进行衔接,这里不做重点介绍,高考想考化学的专业的同学到文理分班的时候就会知道的。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利用教科书中不同功能的栏目。课前要弄明白“你知道吗?”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82584

·第一讲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关键词:宏观组成,微观组成与结构,关于组成与结构的化学用语,分类思想,分类方 法,分类标准(依据)与示例,分类应用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成份“化学元素”组成。虽然物质种类繁多(达3千多万种),但组成这些物质的化学元素只有100多种(现行元素周期表中排有112种元素)。这些元素又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简称“微粒”或“粒子”)形态存在于自然界,按不同的方式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宏观物质世界。 1.元素概念 。 【课堂练习】 (1)写出1-18号元素名称、符号 (2)元素符号的意义 (3)H、H2、H+、H-的共同点是什么? 2.原子 。 它由和构成。原子核由和构成,带正电荷,不带电,核所有电荷总数称为“核电荷数”,同种元素可能有多种原子,但这些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属于同类原子。把不同元素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排序,所得序号数称为“原子序数”,即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其负电荷总数等于核电荷数,故原子呈电中性。 思考: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核外电子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离核越近能量越,越稳定,离核越远,能量越越不稳定。最外层电子能量最,故化学变化常层电子不发生变化,改变的往往是最外层电子(最外层电子也称为“价电子”)。 【课堂练习】 (1)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个电子;②最外层不超过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电子。③当最外层电子达到个时,达到稳定结构。 (2)画出下列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氢原子②氧原子③硅原子 ④氯原子⑤钾原子⑥镁原子 ⑦氦原子⑧氩原子 (3)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小叉叉“×”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请写出下列原子的电子式: ①氢原子②钙原子③铝原子 ④碳原子⑤氮原子⑥氧原子⑦氯原子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策略研究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要】化学知识储备匮乏是高中新生的最大特点,有效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有助于高一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点,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关键词】化学适应衔接 初中科学是兼有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学生对化学并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化学知识储备量很匮乏的初中生刚进入高中的化学课堂时,显得很无力。其大多表现为“老师讲的时候好像听得懂,但自己做作业的时候速度很慢,正确率不高”。出现了初、高中化学教学就会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分析 1.初高中教学内容之间存在重复、交错、衔接不到位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有些内容初中已经学过,但高中须进一步加深、完善。如氧化还原的概念,初中是建立在得氧失和氧基础上的,是狭义的概念,而高中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阐述氧化还原反应。第二,新课标删去的部分初中老教材内容,在高中教学却又要用到。如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物质的溶解过程、酸性氧化物的概念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电离的概念以及溶液导电性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2.初高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问题。一些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因不能及时改变学习习惯和调整学习方法,完成当天作业都有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的时间,并往往造成了学习的“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课前自学预习、上课做笔记、课后自觉复习、独立完成作业、总结梳理评估来加深理解,通过思考和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初、高中学生心理差异问题。初中生要适应高中学习和要求,心理必然要面临一个衔接过渡的阶段。这需要老师耐心教导,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建立自信,顺利完成过渡。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探究 1.专研初、高中教材,做好初高中“知识内容”上的衔接。我认为作为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一的化学教师,光研究高中教材是不够的,还必须找出初中和高中教学中出现的重复、交错、衔接不到位的知识,并做到查漏补缺。如初中的复分解反应条件为:要有气体、沉淀和水生成,而到了高中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条件改为:要有气体、沉淀和弱电解质生成。但反应Na2CO3 + HCl → NaCl + NaHCO3无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生成,为什么能进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最终可以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来理解,那就是反应朝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高中化学衔接课教案

高中化学衔接课教案 篇一: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 初、高中化学衔接课教案和学案 · 第一讲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关键词:宏观组成,微观组成与结构,关于组成与结构的化学用语,分类思想,分类方法,分类标准(依据)与示例,分类应用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成份“化学元素”组成。虽然物质种类繁多(达3千多万种),但组成这些物质的化学元素只有100多种(现行元素周期表中排有112种元素)。这些元素又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简称“微粒”或“粒子”)形态存在于自然界,按不同的方式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宏观物质世界。 1.元素概念 【课堂练习】 (1)写出1-18号元素名称、符号 (2)元素符号的意义 (3)H、H2、H+、H- 的共同点是什么? 2.原子 它由和构成。原子核由和构成,带正电荷,不带电,核内所有电荷总数称为“核电荷数”,同种元素可能有多种原子,但这些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属于同类原子。把不同元素按核电荷数由小

到大排序,所得序号数称为“原子序数”,即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其负电荷总数等于核电荷数,故原子呈电中性。思考: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核外电子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离核越近能量越,越稳定,离核越远,能量越越不稳定。最外层电子能量最,故化学变化中通常内层电子不发生变化,改变的往往是最外层电子(最外层电子也称为“价电子”)。 【课堂练习】 (1)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个电子; ②最外层不超过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电子。③当最外层电子达到个时,达到稳定结构。 (2)画出下列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氢原子②氧原子③硅原子④氯原子⑤钾原子⑥镁原子⑦氦原子⑧氩原子 (3)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小叉叉“×”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请写出下列原子的电子式: ①氢原子②钙原子③铝原子 ④碳原子⑤氮原子⑥氧原子⑦氯原子 3.离子 (1)某些原子通过得、失电子生成简单阴、阳离子,又称单核离子,如Na+ 、Cl-等; 复杂离子又称多核离子,如OH- 、SO42- 、NH4+ 、CO32-等等,它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一点思考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一点思考 课改后,很多高中新生入学后都碰到了相当多的学习难题,在化学上也不例外。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做好初高中化学学科学习的衔接是课改后一个有意义的工作。笔者作为一个有十几年教龄,经历了课改前、课改后,从事过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的一线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认真地思考以及与其他初高中一线教师进行研讨,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以及初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衔接谈一些 心得。 一、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探究 1.中考改革影响 从1998年开始,福州市实行达标学校初高中分设。后来中考又出台了新规定:物理、化学科的成绩按等级制划分,达标普高录取的主要依据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分。由此物理、化学的初中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高中教师普遍反映高一新生的化学素质大幅度下降。由于等级制中只要B 级(百分制的70分以上)就可以上达标普高。而同样是B等级,也许70和7l、72区别不大,但与90分的学生区别就已经很

大了。因此也造成了高一新生语数英三科总分差不多,实际上理、化学科基础的差距已经是相当大。再者由此造成初三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都在语数英三科上打转,化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只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学生只要能考到70分以上,师生就都像解脱了一样。本来学生的弹性是很大的,要求高就会学好一点。要求低自然就点到为止。受到中考这根指挥棒的终极影响,使初中化学教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2.教材改革的影响 在课改后的新大纲要求: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基本要求的课程目标。初中化学教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而现行高一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进一步 加深学习的化学知识和以适应社会发展而提升能力的教学,高二、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教学。也就是说,高中化学课程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及初高中衔接教材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 ·第一讲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关键词:宏观组成,微观组成与结构,关于组成与结构的化学用语,分类思想,分类方法,分类标准 (依据)与示例,分类应用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成份“化学元素”组成。虽然物质种类繁多(达3千多万种),但组成这些物质的化学元素只有100多种(现行元素周期表中排有112种元素)。这些元素又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简称“微粒”或“粒子”)形态存在于自然界,按不同的方式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宏观物质世界。 1.元素概念 。 【课堂练习】 (1)写出1-18号元素名称、符号 (2)元素符号的意义 (3)H、H2、H+、H-的共同点是什么? 2.原子 。 它由和构成。原子核由和构成,带正电荷,不带电,核内所有电荷总数称为“核电荷数”,同种元素可能有多种原子,但这些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属于同类原子。把不同元素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排序,所得序号数称为“原子序数”,即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其负电荷总数等于核电荷数,故原子呈电中性。 思考: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核外电子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离核越近能量越,越稳定,离核越远,能量越越不稳定。最外层电子能量最,故化学变化中通常内层电子不发生变化,改变的往往是最外层电子(最外层电子也称为“价电子”)。 【课堂练习】 (1)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个电子;②最外层不超过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电子。③当最外层电子达到个时,达到稳定结构。 (2)画出下列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氢原子②氧原子③硅原子 ④氯原子⑤钾原子⑥镁原子

《初高中化学衔接期教学的课例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初、高中化学衔接期教学的课例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徐州三十五中学王澍 2008年12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落实新课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要直接面对的问题。一段时期以来,高中化学难教难学己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转变的实践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初高中化学衔接期的教学中有着明显的“台阶效应”存在。我们注意到,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存在学习内容脱节和学习方法滞后的现象,学生在刚刚开始高一化学时往往不知所措,很难在较短时间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在现阶段开展初高中衔接期化学教学的课例研究,旨在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缩短高一学生化学学习适应期,消除化学学业成绩的两极分化严重现象。 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衔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事物相连接”。在《新华词典》中对衔接的释义是: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相连接。 所谓初高中衔接期是指学生进入高一后逐步适应高中教学的过渡期。对于不同的学生,衔接期的长度不一,一般认为是从进入高一开始至高一下学期期中前后。初高中化学衔接期教学的课例研究以高一化学衔接期的课堂教学为实践基础,运用新课程理论,对在高一衔接期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概况 通过对国内有关的学术刊物(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教材教学》等)、教育网站(如“中国化学课程网”、“中学化学资源网”等)和国内有关学术论文进行查阅后的分析。本人把检索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认为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这一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即新课程改革前对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这一阶段研究数量少,研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强调衔接教学主要以知识衔接和教法衔接为主,学法衔接却很少涉及,衔接对策的重点是高中化学起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领域与初中的衔接问题;第二,这一时期的研究,多数是强调重视高中该如何做,而忽略初中教学对教学衔接所起的作用。 2003年至2007年前后,新课程改革实施初期(或过渡时期),也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受到新课程实施的导向作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学习的衔接课讲座

注重初高中化学衔接搞好高中化学教学——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学习的衔接课讲座 株洲县五中刘福初 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初高中教学的分离,教学衔接问题,是影响中学化学教学效果的因素。本人针对如何理解初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的不同及特点;如何从初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与盲点、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差异进行剖析;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学好高中化学的方法和做法。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知识体系的差别 1.教学目标的差别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知识体系的差别 从上述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和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一定有着很大差别。准确把握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和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将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 初中化学主要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与探究;通过化学实验手段对学生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不是很系统和完善的。教材着重于从感性认识到总结归纳到理性认识这一条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教材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我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发现: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与拓展,对初中化学教材许多之处进行很好的衔接,但是也发现存在一些盲点区。 二、初高中化学教材的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 (一)物质分类方法的初高中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研究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研究 李现山 河南师大附中(453002)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初高中教学的分离,教学衔接问题,是影响中学化学教学效果的因素,本文从教学衔接的原因、内容、解决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教学衔接的方法和做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衔接 1.问题的提出 河南省全日制普通高中自2000年秋季起开始实验国家新课程方案,河南师大附中做为河南省新教材化学学科实验学校,到2003年已经进行了三年试验。在实验中发现,新课程在知识结构安排、体现的思维方式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使用的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另一方面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导致初、高中教学分离现象普遍化。初、高中教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初、高中的教学不能有效的沟通。随着初、高中的分离日渐突出。另外,中考和高考试题综合化,目的是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卷面化学分数的比重减少,对化学学科的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改革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实际上却更加应试,考试分值的高的学科——语数外成了主科,政、史、地、理、化、生成了副科,语、数、外大量增加课时,而理、化、生则减少课时,给学生在认识上,学习兴趣、主动性等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和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为学生的将来着想,必须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和必经之路。课程改革的成败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宏伟目标的关键。 2.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由于教育环境、教材方面、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的不成熟等原因,导致教学的脱节。中学化学教学要在学习目标、学习心理、教材教法,化学语言和实验技能等方面做好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全集)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讲义 (全集) 走进高中化学——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指导讲义 写在前面 浙江省初中的理科教学实行的是综合《科学》课程。这无疑对于综合地认识事物,提高全面素质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中的理科教学仍是采用分科课程教学,学生进入高中后,按学科分科进行学习,《化学》就是其中要学习的一门学科。基于中学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缺乏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学生是无法继续高中化学的学习。特别是新课程的有效推进和教材的多元化,相对而言,综合《科学》课程中的初中化学知识较为分散、逻辑性、系统性不够强。使初高中课标、教材、能力方法上的衔接矛盾凸现出来,这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跨度,并且很多学生还未走出初中教学的模式,仍在用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面对高中新课程。因此,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对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有序存储、合理构建知识网络,通过这种有意义的知识整合、整理,学生可以以崭新的视角认识和把握初中各部化学知识,更加透彻地理解各个化学概念,从而达到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效果。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途径,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化学衔接学习,这已是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当前大多数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的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道隔离初高中教师交流的屏障。就化学学科而言,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教学内容和要求,高中教师不熟悉初中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为此,也有必要对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进行有效的介绍。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研究实践,并吸收了我在以往“初高中学习衔接的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编写了《走进高中化学——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指导讲义》(十讲),供大家共享,以便起到指导和沟通初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的作用,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仅自己微薄的力量。讲义中编入的“典型例题”和“基础练习”内容较多,有的题目难度较大一些,这并不是要求全部去讲和做,而是供不同类型学校在教学中有较大的余地选择使用。限于编者水平,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使用者提出意见。 编者:夏宾(浙江省化学特级教师) 引导语 同学们好!首先祝贺你们升入高级中学,成为一名高中学生! 《化学》是你们要学习的一门课程,此前,你们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已经学习了许多化学知识,学好这些化学知识,培养好相应能力,对学好高中化学是十分必要的。相对而言,初中化学知识较为分散,忆性的多,基础性强,缺乏系统性。而高中《化学》课程是一门分科课程,其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较强,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学科内综合性强。尤其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上难度大为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要求、认识问题的视角、对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等要求较高。因此,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使进入高中后尽快地适应高中学习,并在原有的知识层次上稳定地迈上一个

初高中化学衔接素材教案

初高中化学衔接素材教 案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初高中化学衔接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一)物质的组成 1(1)定义: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 质,叫做这种元 素的化合价。 (2)实质:化合价是元素的化学性质。 (3)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在带电原子团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不为零,代数和为原子团的化合价。 (注意:①同一元素,在不同的原子团中,可显相同的化合价;如:CrO 42— Cr 2O 72— ②同一元素,在结构相同的原子团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如: KMnO 4K 2MnO 4 ③同一元素,在同一物质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如:NH 4NO 3) 化合价口诀 钾钠银氢正一价, 钙镁钡锌正二价, 铝是正三氧负二, 氯负一价最常见, 硫有负二正四六, 正二正三铁可变, 正一二铜二四碳, 单质零价永不变. 一价钾钠银铵氢,二价钙镁钡铅锌; 三五价有磷和氮,四价硅锰还有碳; 核 原子 (直接)构成 离子 分子 构 成 变 成 构 成 构 成 (纯净物

一二铜汞二三铁,铝是三价要记得; 四六负二硫出现,氧是负二经常见。 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带电原子团: 碳酸根离子CO 32-、碳酸氢根离子HCO 3 -、硫酸根离子SO 4 2-、亚硫酸根离子SO 3 2 -、高锰酸根离子MnO 4-、硝酸根离子NO 3 -、磷酸根离子PO 4 3-、氢氧根离子OH -、 铵根离子NH 4 + (三)物质的分类 Ⅰ氧化物 1.定义 (1)组成元素的种数:两种(2)组成物质的类别:化合物2.氧化物的分类 (1)按组成元素分类 ①金属氧化物(如:Na 2O、CaO、MgO、ZnO、MnO 2 、CuO、Fe 2 O 3 、Al 2 O 3 ) ②非金属氧化物(如:CO 2、SO 2 、CO、SO 3 、P 2 O 5 ) (2)按化学性质分类 ①不成盐氧化物(如:H 2O、CO、NO、MnO 2 ) ②成盐氧化物

走进高中化学—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指导讲义

走进高中化学——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指导讲义 第二讲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 知识结构 一、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按照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类别与种数的多少,化学反应可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类别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 上物质生成一种 物质的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 两种或两种以上 物质的反应。 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 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 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的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 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 的反应。 特征多变一一变多①反应物、生成物均 为两种物质:一种单质 一种化合物。 ②反应完毕后,单质 转化为化合物,化合物 中的某种元素转化为 单质(化合态→游离 态) ①反应物、生成物均为两 种化合物。 ②反应物中两种化合物 相互交换成分能否成功, 要看是否有沉淀,气体或 水生成,满足三者之一反 应即可发生,否则不行。 表达式 注意 ①不是所有无机化学反应都归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如下列反应就不属于四种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 CO2+Ca(OH)2=CaCO3↓+H2O CO+CuO Cu+CO2 ②要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全面分析某反应属于何种类型。如: 3CO+Fe2O3 2Fe+3CO2 若只看到生成物中一种是单质,另一种是化合物,而没有分析反崐应物是两种化合物,就会误认为是置换反应。 二、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 得氧必然有物质失氧,因此氧化、还原反应总是同时发生的。(初中阶段我们将一个反应从两个方面来看,实质为一,高中将就此深入展开讨论)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其中得氧的物质叫做还原剂,得氧后被氧化,其中所含的某种元素化合价必定升高;失氧的物质(也就是提供氧的物质)叫做氧化剂,失氧后被还原,其所含的某种元素化合价必定降低。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与还原剂中元素化合价升高的总数必然相等。以 反应为例::还原剂,有还原性,反应中得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H元素化合价升高,得到氧化产物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资料.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资料 湖南省吉首市第一中学化学衔接教学研究课题组田锦秀2007.7 前言:“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课程资源”。相关的说法是:“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可能显示为“补充教材”,也可能显示为“更新教材”,还可能显示为“校本课程开发”。 本资料就是根据以上的理念所编写,为课题组实验教师在我校初中化学教学中所用,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夯实基础,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启迪学习潜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于一年后能适应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学习。编写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读了初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目前初高中化学采用的多种版本的教材,结合初高中教学内容、突出衔接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经验,并参考外地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少数民族的教育特征,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改进和拓展,具体按教科书的单元和课题进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补充实验 〔趣味实验-1〕(捉迷藏的小猫)即在一张白纸上,提前用酚酞的酒精溶液画上小猫的卡通图案并写上“化学”两字,再喷上氢氧化钠溶液。 〔趣味实验-2〕(魔棒点灯)即在蒸发皿中将高锰酸钾和浓硫酸混合均匀,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接触到酒精灯的灯芯上。 〔趣味实验-3〕(烧不坏的手帕)将60%的酒精打翻在手帕上,尽量全部弄湿,再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使手帕点燃。 二、补充资料 资料-1:(彩色胶片)胶片的诞生是在照相机发明以后。早在1826年,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就已经出现了,是法国人尼普斯的“杰作”之后,有了黑白胶片的发明。彩色胶片是由L.戈徳斯基和L.曼内斯发明的。这两人在纽约上学时,对照相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起进行过许多实验。最初,他们研究了双层式多层产生片,后来又改变方向,研究三层式多层产生片,到1923年,终于制成了包含各种颜色的第一张照片。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得到了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米斯博士的帮助,解决了在显影时显影液扩散的方法,这对彩色胶片的试制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53年,在柯达研究人员的协助下,曼内斯和戈徳斯基找到了大批量生产柯达彩色胶片的方法。如今,柯达彩色胶卷已成为风靡全球的商品,走进千家万户。 资料-2:(冰箱)1923年,瑞典工程师浦拉腾和孟德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两年后,美国一架公司买了此项技术专利,开始大量生产电冰箱.据统计,在美国,没有电冰箱的家庭只占不到1%的比例.电冰箱内,最初使用的冷冻剂是有毒的物质,如氨或硫酸,后来逐渐发展为较为安全的氟利昂,沿用至今.由于氟利昂的挥发容易导致大气层中臭氧层的减少,故现在提倡使用无氟冰箱。 资料-3:(光纤通信)1973年,世界上第一个光纤通信系统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建成。这一系统成功地研制出能在室温下连续工作的半导体激光器,他只有米粒那么大,发光面积很小,发出的光是一种极细的光线,频率稳定而且方向性很好,因而他就成为光通信的理想光源,最终使人类信息传输方式有了质的飞跃。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光纤通信经历了几次更新换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光纤的传输速率已经达到了每秒10000兆比特,相当于在一对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粗细的光纤里可以同时开通1,125,000路电话,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如今,光纤通信的费用正随着使用数量的增多而降低,同时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使用金属少,抗电磁干扰,抗辐射性强,保密性好等优点。

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江苏省滨海中学刘东升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只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简单计 算及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其知识层次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现行高中化学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导致部分学生刚跨入高一,就感到很难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如何适应并学好高中化学知识,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显得尤为 重要,具体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做好知识上的衔接。教师应熟悉初中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高考要作要求,例如:酸性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分类、同素异形体;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完全解决,应在高中教学中拓宽和加深,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初中只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判断,而高中是从化合价的升降角度来判断。高中化学要对初中有关知识进行拓展、完善,开学初首先要复习并拓宽初中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化合价的概念及规律,原子结构中对电子的认识,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分类及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及守恒法、差量法等常用的计算解题技巧,溶解度的概念等等。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能让学生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中同时还要把握好知识的深广度,要选择好教学切入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是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很多同学学习初中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和简单模仿,而学好高中化学,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高中化学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分类、归纳、比较、推理、迁移等,要理解性地记忆知识,更加重视化学实验,学会自己探究或小组合作,而不是靠死记硬背获取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深刻的。从高一第一堂化学课起,教师要上好学法指导课,要指导学生要坚持课前预习,记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专心听课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并做好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学会单元的复习与整理,注意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指导学生养成认真细致、字斟句酌阅读教材的习惯,先课前预习,再课后细读,既重视教材重点知识,也不忽视一些数据图表及选学内容,如“拓展视野”、“资料卡”、“信息提示”等,因为这些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同时能拓宽知识面。 三是做好思维方式的衔接。学生要把以前的“是什么”的思维模式转变为“为什么”,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上课坚决不能“走神”,要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这样才能弄懂弄通每个知识点,从而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高中化学有如下特点:①知识量明显增大,且涉及多个模块;②理论性明显增强,高中学习对理解要求很高,不动一番脑子,就难以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③综合性明显加强,往往解决一个问题,还得应用其它学科的知识; ④系统性明显增强,高中教材的知识结构化升级;⑤能力要求明显提高,要学会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如果上了高中,学生不注意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特 别是思维能力的创新,要将形象思维逐渐转变为抽象思维,那就会使学习越学越困难。 总之,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不但是知识的衔接、学习方法的衔接、更是思维方式的衔接,三者应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切实加快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使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协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其内在联系,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需要,使之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为将来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高中化学衔接素材教案设计

初高中化学衔接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一)物质的组成 (二)化合价和原子团 1.化合价 (1)定义: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 素的化合价。 (2)实质:化合价是元素的化学性质。 (3)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在带电原子团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不为零,代数和为原子团的化合价。 (注意:①同一元素,在不同的原子团中,可显相同的化合价;如:CrO 42— Cr 2O 72 — ②同一元素,在结构相同的原子团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如:KMnO 4 K 2MnO 4 ③同一元素,在同一物质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如:NH 4NO 3) 化合价口诀 钾钠银氢正一价, 钙镁钡锌正二价 , 铝是正三氧负二, 氯负一价最常见, 硫有负二正四六, 正二正三铁可变, 正一二铜二四碳, 单质零价永不变. 电 原子 (直接)构成 物质 离子 分子 构 成 变 成 构 成 构 成 (纯

一价钾钠银铵氢,二价钙镁钡铅锌; 1+ K 1+ Na 1+ Ag 1 4 + NH 1+ H 2+ Ca 2+ Mg 2+ Ba 2+ Pb 2+ Zn 三五价有磷和氮,四价硅锰还有碳; 3+ P 5+ P 3+ N 5+ N 4+ Si 4+ Mn 4+ C 一二铜汞二三铁,铝是三价要记得; 1+ Cu 2+ Cu 1+ Hg 2+ Hg 2+ Fe 3+ Fe 3+ Al 四六负二硫出现,氧是负二经常见。 4+ S 6+ S 2- S 2- O 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元素和根的名称 元素和 根的符号 常见的化合价 元素和 根的名称 元素和 根的符号 常见的化合价 钾K +1 氯Cl – 1、+1、+5、+7 钠Na +1 溴Br – 1 银Ag +1 氧O – 2 钙Ca +2 硫S – 2、+4、+6 镁Mg +2 碳 C +2、+4 钡Ba +2 硅Si +4 铜Cu +1、+2 氮N – 3、+2、+4、+5 铁Fe +2、+3 磷P – 3、+3、+5 铝Al +3 氢H +1 锰Mn +2、+4、+6、+7 氟 F – 1 锌Zn +2 2.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带电原子团: 碳酸根离子CO32-、碳酸氢根离子HCO3-、硫酸根离子SO42-、亚硫酸根离子SO32-、高锰酸根离子MnO4-、硝酸根离子NO3-、磷酸根离子PO43-、氢氧根离子OH-、铵根离子NH4+ (三)物质的分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