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神经系统诱发电位

神经系统诱发电位

神经系统诱发电位
神经系统诱发电位

神经系统诱发电位

evoked potential in nervous system

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受刺激后诱发出的特殊电活动。如用闪光刺激人眼的视网膜,可以在视觉皮质(枕叶)引出一个诱发电位,称为视觉诱发电位(VEP);短声刺激可引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听觉皮质的诱发电位;躯体的电方波刺激,可在顶叶皮质引出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神经系统诱发电位可用于临床诊断及医学研究。1940年起电生理学家即发现诱发电位,60年代才逐步将它应用于临床,因为诱发电位的记录成功有赖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诱发电位的波幅很低,常被淹没在各种各样的噪声干扰中,这些噪声包括自发脑电、肌电、眼球运动,以及来自外界的干扰信号。当脑电的□ 活动为30~60□V时, 视觉诱发电位的波幅为1~20□V,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波幅仅为0.25□V左右,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波幅在1□V左右。因此应用常规的脑电记录技术难以检出诱发电位。电子平均技术能消除那些不规律出现的信号。例如应用电子平均技术后,在某一瞬时某个位相向上的噪声信号就会与另外一个位相向下的信号相互抵消;而那些在刺激之后在一个固定时间内规律出现、波形一致的诱发电位可经过多次叠加,由平均器提取出来。因此电子平均的过程即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叠加的次数越多,诱发电位的信号也就越清晰,也就是说信号与噪声的波幅比与叠加次数的平方根□或正比。

在健康人中,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即施以刺激到出现诱发电位两过程间所需要的时间)及其波幅(诱发电位波峰与波峰之间的电压数)、波形较为恒定,因此临床上可用诱发电位检查视觉、听觉及体感神经通路的功能状态。潜伏期的长短代表神经冲动在神经通路上传导的快慢,正常的传导速度靠神经纤维髓鞘的完整以及足够的快传导纤维数目来维持;诱发电位的波幅代表能参与兴奋的神经纤维的兴奋的总和,因此间接地反映了参与兴奋的神经元或神经纤维的数目。病理情况下,无论是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减慢还是神经元数目的减少都会使诱发电位产生异常。诱发电位的临床意义是:①当临床病史及神经系统检查都不能确定是否有异常时,诱发电位检查能够证实各类型的感觉通路有无功能异常;②当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某一部位的症状或体征由脱髓鞘疾病所致时,诱发电位能显示出感觉系统中临床上未知的功能缺失的另一病变的存在;③能协助明确某一疾病的解剖分布;④可客观地监测整个病程的变化。

为了便于临床应用,可将诱发电位的各个成分命名。在视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中,一般将诱发电位按极性(即波形的位相是向上的还是向下的)命名,即向上的波为阴性波,标记为N(negative),向下的波为阳性,标记为P(positive);其次将阴性或阳性波按这个波在健康人群中的平均潜伏期来标记,例如P100波,意为波峰向下,发生在刺激后100ms(毫秒)时。听觉诱发电位的脑干成分,则用罗巴数字标记为□~□7个成分。

视觉诱发电位(VEP)目前临床应用的视觉诱发电位是用头皮表面电极记录的枕叶皮质受到视觉刺激时的电活动,它反映了中心视野12°之内直至枕叶皮质的功能状态,与人类的中心视觉有密切关系。录自实验动物大脑皮质特殊区域的视觉诱发电位说明:100ms前后的大的阳性波(即P100)是由大脑皮质第4层(颗粒层)细胞的电活动开始的。视觉诱发电位的基本波形由一个向下的主波和两个向上的波组成,依次称为N75、P100、N145。

应用不同类型的视觉刺激均可产生VEP。对不能合作的婴儿患者或视力极差的患者可用闪光刺激;而对一般患者应用模式刺激,如黑白相间的棋盘格图像,其中依一定频繁出现黑白变换的图像,能更容易地析出VEP,这种图像刺激引起的VEP更能代表枕叶皮质的电活动,因此在临床上广为应用。模式的种类,出现部位以及其构成成分的大小,如方格的大小,条栅的宽窄,图像的对比度及颜色,及其出现的频率均可根据需要来调节。除了刺激条件的影响外,不同年龄者的VEP的潜伏期及波辐均有其正常参数。婴幼儿的VEP潜伏期较长,波幅较低,10岁左右达

到成人的水平,60岁以上潜伏期逐渐加长,因此VEP可反映人类视觉经路及大脑的成熟过程。

视觉诱发电位能敏感地发现视通路上的器质性病变。一些功能性的疾病,如癔病性盲的视觉诱发电位可以完全正常。在某些脱髓鞘疾病(如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等),VEP检查不但能证实视觉经路损害的存在,而且能在视力正常、眼底正常、视野检查正常、又无症状的多发性硬化的患者中发现视路损害的痕迹,也就是发现临床下病灶的存在(各种类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VEP 异常发生率达60~90%),并可作为追踪观察的手段。脱髓鞘疾病的VEP异常主要表现为P100的潜伏期延迟,或P100的延迟伴随有P40延迟,但这种发现是非特异性的。

视觉通路前部的压迫性病变,如眶内、球后肿物,前床突及蝶骨嵴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等,VEP检查可发现波幅明显减低波形畸变、或VEP消失,或左右枕电极记录出极不对称的VEP 图形(或伴有潜伏期延长)。肿瘤手术切除之后,随着视力的好转VEP的波幅也逐渐恢复正常。如果手术后第4周视力好转而VEP仍不正常,则说明手术减压仍不完全,或有视路的损伤。

古典式的用颜色图片来检查色盲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质,容易造成误诊。用闭路电视呈现红、绿、蓝分开的图象分别作为刺激,在色盲者对某种颜色刺激不能引出相应的VEP,因此VEP检查可作为检出色盲的客观方法。

对儿童弱视、帕金森氏病,以及各类型的视野缺损等VEP均有诊断价值。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应用持续时间为100□s的极性变换的电方波产生短声作刺激,分别刺激左、右耳,就可以在顶部正中的头皮电极记录出100ms以内的电活动。这个电活动反映了脑干听觉经路的电活动,基本上是由受刺激耳侧的同侧脑干结构产生的。正常的BAEP由七个成分组成,标记为波□~□,反映了脑干各水平解剖结构的功能状况。

分析BAEP时,主要观察各波峰潜伏期(PL)和峰间潜伏期(IPL),后者反映了神经冲动在脑干的传导时间,如IPL □~□及□~□、□~□分别代表神经冲动在下部脑干,上部脑干、全部脑干的传导时间。各波的绝对潜伏期随刺激强度减低而延长,波幅随之降低,但峰间期不受影响。

BAEP很少受意识水平及合作程度的影响,因此可用作检测婴幼儿听觉缺失的较为客观的方法。另外BAEP可作为筛选听神经瘤的敏感方法之一,甚至当常规的耳科检查和CT检查正常时,BAEP还可以发现异常,这包括□~□不同程度的消失,□~□及□~□IPL延长。若肿瘤很小或为中等大小,则只表现为同侧的BAEP异常;肿瘤较大,伴随着脑干移位,则同时可有对侧的BAEP异常。因此IPL的异常对桥脑小脑延髓角的病变特别敏感,对多发性硬化患者BAEP能检出无临床症状、体征的脑干病损,以及有症状、无体征的病损,亦可作为观察疗效的手段。多发性硬化的BAEP异常多为单侧,表现为两侧BAEP极不对称,□、□波消失占大多数,也可有IPL及波幅的异常。因为BAEP的消失提供了脑干功能丧失的证据,可协助确定脑死亡,这对器官移植有实用价值。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是用电方波刺激神经干时,在锁骨上厄尔布氏点、颈后部、顶部头皮记录到的躯体感觉通路,从周围神经、脊髓后索、内侧丘索、直至顶叶皮质的电活动。

如果刺激上肢正中神经,在刺激对侧顶部头皮的电极可以记录出SEP,它包括十几个成分波,命名为P9、P11、P14、N20、P25、P30、N35、P45、N55、P80、N140、P190……,P300,P9意味着刺激正中神经后9ms出现的波幅向下的波……以此类推。上肢正中神经刺激时SEP各波的起源如下:P9起源于臂丛远端的周围神经部分;P11的开始相当于冲动进入脊髓,起源于后索;P14起源于丘脑以下、丘系交叉以上的内侧丘索部分,相当于枕骨大孔上方;N20以后的潜伏期较长的成分起源于顶叶皮质。P45以后的成分与感觉皮质对感知刺激的分析,以及对其发生特定反应的处理过程有关,如对两种刺激的分辨产生的P300被称为认知性成分。这种认知性成分也可出现在视觉、听觉刺激时。记录电极置于颈后部也可记录出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SEP)。下肢神经干刺激,同样在腰部、在头顶部记录出相应的SSEP及SEP。

体感诱发电位的各成分波代表着躯体感觉经路各水平的电活动,因此能反映各水平损害的功能障碍。SEP的异常可表现为某个成分波消失、潜伏期延长、或波幅明显减低;但单纯的波幅减

低不能作为异常的可信指标。SEP 可作为定位诊断的参考,以上肢正中神经刺激为例,可根据下表判断病变所在:

实验表明SEP主要是由脊髓后索、内侧丘系系统传递的,但也可能由多于一个的躯体感觉经路传递。SEP 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臂丛神经损伤时P9的消失和N13的减低表明神经节近端的根撕脱,预示恢复差,颈椎病患者可能有P9~N13的间期延长;脊髓空洞症可能有N11、N13波的减低或消失;多发性硬化可能有N11、N13、P14的消失,和潜伏期延长,而且在无临床症状的患者中可早期发现SEP的异常;在脊髓横贯性损伤的患者,若在病变水平以下施加刺激,在头皮记录SEP,则即使病人呈完全的两下肢瘫痪,只要SEP存在,便预示有恢复的可能性。另外各种病因累及大脑半球及其体感通路结构时,均可用SEP了解其功能损害的情况。因此SEP的临床应用有广泛的前景,特别是对一些病灶小,影像学很难发现的病灶(如变性、脱髓鞘疾病等)更有价值。

参考书目

M.Halliday,Evoked Potentials in Clinical Testing,Churchill Livingstone,Edinburgh,1982.

H. Chiappa,Evoked Potentials in ClinicalMedicine ,Raven Press,New York,1983.

(孙相如)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 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 一、肌电图(EMG) 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 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 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 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 (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 (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 (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 (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

(4)神经的再生能力; (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多发性硬化、视觉皮层病变、眼外伤、癔病等疾病,对评估白内障术后视

运动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研究现状 文章来源:医学网发表时间:2008-07-24 10:01:27 关键字:电位研究 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就是继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后,为检查运动神经系统功能而设计的一项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方法。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测手段,MEP 已广泛应用于运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术中监护与预后估计,尤其就是近年来,随着电生理学与叠加平均技术的完善,MEP的适用范围日益拓广。现就其基本原理、特征以及临床应用等研究现状简介如下。 1 MEP的基本原理 MEP就是指应用电或磁刺激皮层运动区产生的兴奋通过下行传导径路,使脊髓前角细胞或周围神经运动纤维去极化,在相应肌肉或神经表面记录到的电位〔1〕。早在1954年,Patton与Amassion等用重复电刺激经颅兴奋猴的皮质运动区,在颈髓部用球状电极记录到MEP。但由于刺激局部剧痛, 病人难以忍受,故临床应用受限。八十年代初,Merton与Morton使用高压脉冲电流(750V,5μs,1200mA)作为刺激源,局部疼痛明 显减轻〔2〕。1985年,Barker等首先应用经颅磁刺激人运动皮层技术诱发 MEP,由于磁性刺激在头皮上产生的诱导电流很弱,不足以兴奋痛觉感受器,因此受检者无任何不适,使MEP真正得以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应用〔3〕。 MEP的传导途径,各作者尚有不同瞧法。多数学者认为MEP就是沿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等位于脊髓前索与前外侧索的运动束传导。Levy 等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手术显微镜下单独切断皮质脊髓束,MEP的大部分波形消失,进一步论证了皮质脊髓束就是MEP的主要传导途径〔4、5〕。但也有作者提出 MEP的传导途径中,同样包含了可逆行传导的感觉束,其依据为保留后束的脊髓切除术并不能完全消除MEP〔6〕。 2 MEP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2.1 基本特征 MEP就是由一组不同极性的波组成,其潜伏期与波幅各不相同。通常第一个波叫D波或直接波,呈单个的正相波,它的潜伏期较短,就是皮层运动区第V层锥体细胞的轴突始段兴奋的结果,其传导不经过突触传递,受麻醉药物的影响最小。D波之后的一系列波称为I波或间接波,表现为5个左右的正相/负相波,就是联络纤维间接兴奋锥体细胞所致,潜伏期长,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所以,临床上多用D波的潜伏期与波幅作为监护指标〔7〕。 2.2 影响因素

肌电图应用领域与适应症

肌电图应用领域与适应症 通过肌电图、诱发电位、神经传导等检测人体的神经、肌肉功能。由神经系统引发的颈部、腰部、四肢疼痛,手指麻木、疼痛,肢体麻木、无力,肌肉萎缩,可疑单发性周围神经病,可疑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等内科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骨折或其他外伤引发的神经损伤,腰椎神经、大脑神经及大脑的认知功能检查等。 1.主要用途划分 A.临床检查:根据应用的科室对象,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检查服务 B.功能评价:跟踪评价病人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状态及其他健康指标(以神经及肌肉 系统为主) C.运动研究:用于运动生理研究 2.临床应用科室与对应检查项目 仪器可用于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儿科、康复科。也可以用于神经肌肉功能方面的研究,类似于康复学,自然医学,职业医学,运动医学等。 1)功能检查室: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室、诱发电位室 2)神经内科: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神经传导与反射、诱发电位 3)神经外科: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神经传导与反射、诱发电位 4)骨科: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神经传导与反射、诱发电位 5)眼科:视觉诱发电位仪,视觉诱发电位、闪光诱发电位 6)耳鼻喉科:诱发电位仪,听觉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 7)精神科: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P300、P50 8)儿科: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神经传导与反射、诱发电位 9)康复科: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系列,肌电图、神经传导与反射、诱发电位、表面肌 电 3.为多种临床疾病提供诊断思路 各种周围神经、肌肉以及中枢神经疾病的定位诊断及甄别诊断等;听阈测定,听通路

体感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一、什么是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SEP指的是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它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和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的功能。 二、方法和波形辨认 1. 上肢正中神经刺激SEP 刺激:腕部正中神经 记录:对侧顶点(C3‘或C4’)、C7、同侧Erb‘s点 波形辨认 Erb’s:N9(臂丛电位) C7-N11,N13(颈髓后索,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顶(头参考):P14, N20, P25, N35

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Erb‘s点记录到的N9起源于臂丛; 颈椎7棘突点记录到的N11起源于颈髓后索,N13起源于颈髓后角; C3、C4记录到的N20是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 2.下肢胫后神经刺激SEP 刺激:踝部胫后神经 记录:Cz‘、T12 波形辨认 ◆T12:N24 ◆Cz‘:N33,P40,N48,P55

刺激胫后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Cz点的P40,一般认为起源于刺激肢体对侧的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端; 部分正常人在胸椎12棘突点可记录到腰髓后角起源的电位(LP)。 记录到的其他波形成分起源尚不明确。 主要观察波峰潜伏期,两侧相应波间潜伏期差值。 依据波的起源可以认为上肢的N13-N20、下肢的LP-P40是中枢传导时间。 以上各测量值如超过平均值加2.5~3个标准差才可视为异常。 并非有感觉障碍者均有SEP异常,一般来说脱髓鞘病变较压迫性病变阳性率高,SEP 改变显著。 三.SEP的临床应用 ?周围神经损伤,特别以深感觉感觉障碍为主者,表现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严重时波形消失。糖尿病或尿毒症患者随病程延长SEP异常率增高。 ?脊髓病变,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1、N13波幅低矮或/和PL、N9-N13IPL 延长;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3波幅低或/和PL延长、N13以后波不清或PL 延长、N9-N13、N13-N20IPL延长。脊髓空洞症常侵犯颈膨大,可见N11波幅降低及其以后的波峰潜伏期延长,脊髓压迫症及脊髓损伤可致潜伏期延长、波形消失。 ?脑部病变,脑缺血性病变主要表现N20及其以后的成分异常、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多发性硬化,SEP在诊断多发性硬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作用在于肯定临床上不确切的病灶和发现亚临床病灶,SEP在多发性硬化中的阳性率统计为,确诊型68-96%,拟诊型58-79%,可能型30-60%。一般说下肢的SEP阳性率高于上肢,这可能由于病变易侵犯胸髓之故。异常表现也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昏迷与脑死亡,昏迷时上肢SEP对预后不良的判断较BAEP准确;对脑死亡的判 断上肢SEP加BAEP更可靠。

肌电图参数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技术参数 一、数量:1套 二、技术参数及要求 (一)硬件技术参数 1、电压灵敏度:div到10mV/div分档控制; 2、主机要求:工控主机; 3、系统噪音电压≤ RMS,(非单独部件); ★4、系统共模抑制比:≥117dB(非单独部件)(必须提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加以核验); 5、分辨率:24比特; 6、采样率:≥200千赫/每通道; ★7、频率范围:~10KHz,电压测量误差+5%-- -15%(必须提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加以核验); 8、刺激强度≤125dB刺激耳给予Click声,刺激极性:密波,交替波; 9、最大Click声强:125-135dB; 10、恒流源:最大电流脉冲输出强度:100mA(安全上限),有自动复零功能。 (二)软件功能和要求 1、肌电图软件包:干扰相、运动单位电位、静息电位、单纤维、同步电位; 2、神经传导速度软件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F波、H反射、重复电刺激、运动单位数目估计、瞬目反射、交感皮肤反应; 3、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软件包:听觉脑干诱发、多道听觉诱发;

4、体感诱发电位软件包:上肢诱发电位、下肢诱发电位、脊髓诱发电位; 5、视觉诱发电位软件包:常规棋盘格视觉诱发、LED闪光诱发。 (三)配置要求 ★1、仪器符合YY0505-2012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实验标准要求(必须提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加以核验); 2、系统工作站:具有处理软件功能;中央处理器:工控主机,主频≥处理器内存:≥2G、硬盘:≥320G、标准接口、显示器:≥19”液晶,打印机:黑白激光; 3、配稳压隔离电源。 三、售后服务 1、免费质保期:≥1年,终身维修; 2、保修期外收取零配件费,不收维修费; 3、接到用户维修通知后, 2小时内作出响应,并在24小时内派员到达用户现场实施维修; 4、免费提供操作和维修培训。 注明:招标文件中标注“★”号的为关键技术参数,对这些关键技术参数的任何偏离将导至废标。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 全网发布:2009-03-05 21:21 发表者:赵宇 (访问人次:5590) 什么是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是通过描述神经肌肉单位活动的生物电流,来判断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以结合临床对疾病作出诊断,利用肌电图检查可帮助区别病变系肌原性或是神经原性。对于神经根压迫的诊断,肌电图更有独特的价值。 神经肌肉单位又称为运动单位,由一个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正常的运动单位在静止时肌纤维呈极化状态。神经冲动传到肌纤维时,肌纤维呈去极化状态,即产生动作电位并发生收缩,收缩之后又恢复极化状态。由于神经、肌肉病变性质及部位的差异,动作电位也不同。通过多级放大后将其显示在阴极示波器上,可用肉眼观察波形。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电图检查正确率很高,经手术验证,其诊断与手术符合程度还略高于脊髓造影。特别是对于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脊髓造影位置过低,检查结果可能不满意。此时作肌电图检查,若有阳性改变则对诊断有一定价值。在临床上,若能将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肌电图检查联合应用,就能提高诊断之准确性。 肌电图检查还可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出适当的评估。无论是经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的患者,作肌电图检查均可以了解治疗后病变神经根压迫的解除程度及神经变性的恢复程度。对于术后下肢疼痛复发的患者,对比术前术后其肌电图表现,就可以区别其疼痛是由于术后神经根粘连、髓核再突出或功能性等原因引起的。这对于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如何做肌电图检查? 导电极有表面电极和针电极两种。表面电极可以导出深处全体肌肉活动的合成电位,但不能分辨单块肌肉的电位。将针电极插入欲检查的肌肉可以导出个别肌肉的动作电位,故此法较为常用。 在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通常要检查双侧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伸 肌,有时也须检查股四头肌。如腰4~腰5椎间盘突出,多影响腰5神经根,其支配的胫骨前肌、伸 长肌及腓骨长肌,在作肌电图检查时常出现异常电位。又如腰5、骶1椎间盘突出时,多影响骶1神经根,反映在肌电图上为腓肠肌出现电位异常,而股四头肌、胫骨前肌等无异常电位。股四头肌若出现异常电位则说明腰4神经根受累,常表示着腰3~腰4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 值将注意的是出现异常肌电位即说明有神经根受压现象,如不能及时解除压迫因素,神经根可能发生变化。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

体感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一、什么是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SEP指的是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它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和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的功能。 二、方法和波形辨认 1. 上肢正中神经刺激SEP 刺激:腕部正中神经 记录:对侧顶点(C3‘或C4’)、C7、同侧Erb‘s点 波形辨认 Erb’s:N9(臂丛电位) C7-N11,N13(颈髓后索,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顶(头参考):P14, N20, P25, N35 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Erb‘s点记录到的N9起源于臂丛; ?颈椎7棘突点记录到的N11起源于颈髓后索,N13起源于颈髓后角; ?C3、C4记录到的N20是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 2.下肢胫后神经刺激SEP 刺激:踝部胫后神经 记录:Cz‘、T12 波形辨认 ◆T12:N24

◆Cz‘:N33,P40,N48,P55 刺激胫后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Cz点的P40,一般认为起源于刺激肢体对侧的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端; ?部分正常人在胸椎12棘突点可记录到腰髓后角起源的电位(LP)。 记录到的其他波形成分起源尚不明确。 ?主要观察波峰潜伏期,两侧相应波间潜伏期差值。 ?依据波的起源可以认为上肢的N13-N20、下肢的LP-P40是中枢传导时间。 ?以上各测量值如超过平均值加~3个标准差才可视为异常。 ?并非有感觉障碍者均有SEP异常,一般来说脱髓鞘病变较压迫性病变阳性率高,SEP改变显着。 三.SEP的临床应用 ?周围神经损伤,特别以深感觉感觉障碍为主者,表现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严重时波形消失。糖尿病或尿毒症患者随病程延长SEP异常率增高。 ?脊髓病变,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1、N13波幅低矮或/和PL、N9-N13IPL延长;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3波幅低或/和PL延 长、N13以后波不清或PL延长、N9-N13、N13-N20IPL延长。脊髓 空洞症常侵犯颈膨大,可见N11波幅降低及其以后的波峰潜伏期延长,脊髓压迫症及脊髓损伤可致潜伏期延长、波形消失。 ?脑部病变,脑缺血性病变主要表现N20及其以后的成分异常、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适应症

肌电图、诱发电位常用检查项目中英文对照及适应症肌电图与诱发电位是利用神经肌肉的神经电生理变化来诊断神经肌肉疾病。临床上主 要用它来进行神经肌肉疾病的定性与定位诊断以及病情的预后判断。;常见的有前角性病损:如脊髓灰质炎、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脊柱骨折导致的脊髓压迫;根性 病损:颈椎病及腰骶椎间盘脱出所致的神经根的压迫、多发性神经根炎;周围性病损:各种性 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病、末梢神经炎。神经肌肉接头病:重症肌无力症等。各种肌炎、肌 病如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症、皮肌炎、各种药源性肌炎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无力,肌萎缩 及感觉障碍。 诱发电位包括运动诱发电位(MEP);体感诱发电位(S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它们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定性与定位断及病情的预后辨别。如脑血 管病、脑肿瘤、脑外伤、脊髓炎症、血管瘤、肿瘤、外伤及压迫所致的锥体束损害,脊髓后索 损害以及听、视觉通路的损害。 BA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干病损多发硬化后颅窝肿瘤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眩晕 ABR听性脑干电反应耳鸣耳聋皮层聋听力下降的劳动及司法鉴定 婴幼儿听力损伤筛查 PR-VEP棋盘格视觉诱发电位视神经病损多发硬化青光眼脑肿瘤脑梗塞 视觉功能的客观测定 F-VEP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眼眶外伤婴幼儿视觉功能测定 ERG+VEP-F联合闪光视网膜、视觉诱发电位白内瘴眼外伤颅脑外伤视网膜病损 SEP体感诱发电位臂丛与颈神经根病损多发硬化亚急性联合 变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P300事件相关电位脑血管疾病痴呆病人脑瘫、弱智儿童精神病TSEP三叉伸经诱发电位三叉神经痛面部感觉障碍 SSR交感神经电反映调节直立性眩晕糖尿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F-Wave F-波格林巴利综和征糖尿病及尿毒症性神经病神经 丛及神经根病变 BR(Blimk Reflex)瞬目反射三叉神经、面神经病变(对Bell面瘫的早期诊断 及预后非常有价值) 面部感觉减退半侧面肌痉挛涉及脑桥、延髓的病 变 RS(Rep Stim)重复频率电刺激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征肉毒毒素中毒 H-Reflex H-反射颈神经根、腰骶神经根病变神经丛病变 M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元病脊肌萎缩症单肢肌萎缩神经 根与神经丛疾病格淋巴利 S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综和征 EMG肌电图

体感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一、什么就是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SEP指的就是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它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与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的功能。 二、方法与波形辨认 1、上肢正中神经刺激SEP 刺激:腕部正中神经 记录:对侧顶点(C3‘或C4’)、C7、同侧Erb‘s点 波形辨认 Erb’s:N9(臂丛电位) C7-N11,N13(颈髓后索,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顶(头参考):P14, N20, P25, N35

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Erb‘s点记录到的N9起源于臂丛; ?颈椎7棘突点记录到的N11起源于颈髓后索,N13起源于颈髓后角; ?C3、C4记录到的N20就是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 2、下肢胫后神经刺激SEP 刺激:踝部胫后神经 记录: Cz‘、T12 波形辨认 ◆T12:N24 ◆Cz‘:N33,P40,N48,P55

刺激胫后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Cz点的P40,一般认为起源于刺激肢体对侧的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端; ?部分正常人在胸椎12棘突点可记录到腰髓后角起源的电位(LP)。 记录到的其她波形成分起源尚不明确。 ?主要观察波峰潜伏期,两侧相应波间潜伏期差值。 ?依据波的起源可以认为上肢的N13-N20、下肢的LP-P40就是中枢传导时间。 ?以上各测量值如超过平均值加2、5~3个标准差才可视为异常。 ?并非有感觉障碍者均有SEP异常,一般来说脱髓鞘病变较压迫性病变阳性率高,SEP 改变显著。 三、SEP的临床应用 ?周围神经损伤,特别以深感觉感觉障碍为主者,表现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严重时波形消失。糖尿病或尿毒症患者随病程延长SEP异常率增高。 ?脊髓病变,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1、N13波幅低矮或/与PL、N9-N13IPL 延长;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3波幅低或/与PL延长、N13以后波不清或PL 延长、N9-N13、N13-N20IPL延长。脊髓空洞症常侵犯颈膨大,可见N11波幅降低及其以后的波峰潜伏期延长,脊髓压迫症及脊髓损伤可致潜伏期延长、波形消失。 ?脑部病变,脑缺血性病变主要表现N20及其以后的成分异常、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多发性硬化,SEP在诊断多发性硬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作用在于肯定临床上不确切的病灶与发现亚临床病灶,SEP在多发性硬化中的阳性率统计为,确诊型68-96%,拟诊型58-79%,可能型30-60%。一般说下肢的SEP阳性率高于上肢,这可能由于病变易侵犯胸髓之故。异常表现也就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昏迷与脑死亡,昏迷时上肢SEP对预后不良的判断较BAEP准确;对脑死亡的判断上肢SEP加BAEP更可靠。

肌电图室的安装要求

肌电图室的安装要求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脑电图、肌电图室的安装要求 一、脑、肌电图室位置的选择及内外环境。 1. 脑、肌电图室应远离电动设备,高频电辐源射如放射科,理疗科以及使用大电流按地方如计 算机机放,以免引起基线不稳或50Hz交流电干扰.及远离人群,车辆及高楼,以保持环境安静,必要时加用隔声设备如隔声板,重门,双层玻璃窗,橡皮地板,吸声门帘等,测听阈值时,应建立隔声室或消声室,达到几乎完全隔音。 2.肌电图室应有良好通风以及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以免受检者焦躁,出汗或寒颤。必须安装一台独立冷暖空调机及除湿器,保持空气干燥。 3.肌电图室应有良好的照明条件,并能调节控制。,还要一定的遮光设备,如:窗帘要两层:一层遮光,一层普通,作视觉诱发电位检测,黑暗更适合。 4.肌电图室应宽敞,要留有足够的回旋余地,使工作人员能比较容易地接触病人和仪器,如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分为两间,一间作为仪器的操作及病人的检测,另一间分析、整理和储存资料及发报告等。工作室所有门的大小应适宜,既能保证隔音效果,又能允许病人的轮椅和推车出入。 二.电源的设备 电源的供应最好由配电室直接接出专线供应,并配备有相应功率的稳压器装置,工作室最好有单独的电源开关和电闸,除了必须的电线外,室内和墙壁中不要有其它的电压线。 三.地线的埋设 肌电,诱发电位检测仪都是较精密的电子设备,需要良好的地线以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以及人员的安全。仪器的良好接地非常重要,地线安装的好坏常常对记录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当仪器外皮或金属框架的泄漏电流超出50μA(IEC定安全限值)时,须通过导线导入大地,以减少交流干扰及保障人员与设备的安全。 取3mm粗足够入室长度的7股绞合铜导线和约60×40×0.3cm(长×宽×厚)铜板,铜板与铜导线的质地应相近,在中心部与铜导线垂直焊牢,平放、深埋入检查室附近的地下约2米深,铜板上、下撒放研细的木碳粉约1cm厚,每填±50cm时分层加水、夯实,保持潮湿,以与大地接触良好,以摇表(电工用欧姆器材表)测对地阻值3~5欧姆,越低效能越佳。 不推荐在铜板周围放置氯化钠,实践证明极易腐蚀铜质材料,破坏接地的完整性,无铜材时可用四根长度约1米的钢质或镀锌管(均为不易生锈的材质)焊成“米”字形,依上面方法平放埋入地下即可。如拟新建检查室,可在建筑物四周一米以下埋设钢质或镀锌管组成“环形地线”,然后向上延伸接入各室电源插座的接地端线,此方法具有经济、方便、一线多用之效。每台电脑、电极和相关仪器及屏蔽室等应共用同一接地并注意合理连接,如用铜质导线,直径应略粗、距离勿过长,不推荐使用自来水管或供暖管道,因阻值过高或浮设地面。

肌电图与诱发电位仪招标参数解读

肌电图与诱发电位仪招标参数 一、名称:肌电图与诱发电位仪 二、数量:1台 三、技术要求: 1. 肌电放大器 1.1通道数:4通道; ★1.2 传输方式:光纤传输; ★1.3模块化设计:方便升级和维护等; ★1.4接地噪声:≤0.4μV(RMS) 1.5共模抑制比:≥110dB ★1.6A/D转换率:24Bit 1.7采样率:200KHz ★1.8 共模输入阻抗≥1000 MΩ 2. 刺激器部分 2.1 电流刺激器 2.1.1电流强度输出范围:0~100mA可调,安全可靠; 2.1.2刺激频率:0.1 Hz~100Hz; 2.1.3脉冲模式:单脉冲、双脉冲。 2.2音视频刺激器 (1)声刺激器 2.2.1刺激强度:0~120dB ;声音类型:短音、纯音、短纯音; 2.2.2刺激方式:疏波、密波、交替波; 2.2.3纯音频率:0.5~8KHz; 2.2.4随机刺激方式:支持3种声音随机刺激。 (2)闪光刺激 2.2.5刺激频率:0.1~100Hz 2.2.6闪光时间:1~100ms 2.2.7闪光强度:16级可调 (3)视频刺激

2.2.8刺激图形:棋盘格、横条、竖条; 2.2.9格数:4×4~64×32 2.2.10输出控制:全视野、半视野(上、下、左、右)、1/4视野(第I、II、 III、IV象限) 3.软件功能: 3.1 体感诱发电位(SEP): 上肢体感(USEP)下肢体感(LSEP)等 3.2 听觉诱发电位(AEP):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中潜伏期诱发(MAEP) 长潜伏期诱发(LAEP) 40Hz电位等 3.3 视觉诱发电位(VEP): 模式翻转视诱发(PRVEP)闪光视诱发(FVEP) 3.4 事件相关电位(P300) 3.5 神经电图: 运动传导速度(MCS)多节段传导(SSCT)感觉传导速度(SCS) 重复电刺激(RNS) F波反应(F-wave) H反射(H-reflex) 瞬目反射(BR)皮肤交感反应(SSR) 3.6 肌电图(EMG): 运动单位自动分析(MUP)干扰相(重收缩)自动分析(IP)扫描肌电图(EMG) 4.同心圆针及连接线部分采用进口元器件,可与进口设备兼容。 5. 短路及过载保护。 ★6. 通过ISO13485:2003质量体系认证。 7. 帮助系统:详细、便捷的帮助系统渗透在各个检查环节,对医生在应用过程遇到的困 难提供实时、动态的帮助。 8. 基于XP操作系统开发的软件,人性化操作界面。 ★9.快捷键盘和脚踏开关:拥有快捷的功能,方便临床操作并节约操作时间。

体感诱发电位对脑功能损伤的评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体感诱发电位对脑功能损伤的评估 作者:赵红, 宿英英, ZHAO Hong, SU Ying-ying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ICU,北京,100053 刊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HEART BRAIN AND VESSEL DISEASES 年,卷(期):2006,8(1) 被引用次数:9次 参考文献(7条) 1.宿英英;杨庆林;庞英心肺复苏后昏迷的评估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内科杂志 2005(4) 2.赵红;宿英英体感诱发电位分级标准与脑功能损伤的预后预测[期刊论文]-中国急救医学 2003(12) 3.余再根;董红娟;杨利脑出血的脑电地形图与体感诱发电位[期刊论文]-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1(3) 4.许虹;吴雯珠;翁武昭脑血管病患者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5.Judson JA;Cant BR;Shaw MA Early prediction of outcome from cerebral trauma b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外文期刊] 1990 6.赵红;宿英英体感诱发电位分级标准[期刊论文]-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4) 7.宿英英;张艳;赵红重症脑功能损伤的评价[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3(6) 引证文献(9条) 1.樊双义.魏洪林.王菁.刘淑艳.王天昊.马朋林.冷凯利动态脑电图、诱发电位判断脑血管病昏迷患者的预后[期刊论文]-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9(1) 2.袁彬急性脑梗死脑电图与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6) 3.刘萍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对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期刊论文]-医学综述 2008(22) 4.徐冬晨.王红星.王彤诱发电位在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12) 5.薛晶晶.燕铁斌.陈月桂.曾海辉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影响的信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10) 6.黄伟严重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近期恢复的临床及电生理观察[期刊论文]-重庆医学 2007(18) 7.张远清.何颜霞脓毒性脑病的综合评估[期刊论文]-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6) 8.杨庆林.宿英英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脑电图RAWOD模式的应用价值[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7(1) 9.宿英英脑功能评价——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期刊论文]-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6(11)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cb603627.html,/Periodical_zhlnxnxgbzz200601014.aspx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 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 一、肌电图(EMG) 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 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 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 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 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 (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 (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 (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 (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

(4)神经的再生能力; (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

体感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一、什么是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SEP指的是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它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和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的功能。 二、方法和波形辨认 1. 上肢正中神经刺激SEP 刺激:腕部正中神经 记录:对侧顶点(C3‘或C4’)、C7、同侧Erb‘s点 波形辨认 Erb’s:N9(臂丛电位) C7-N11,N13(颈髓后索,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顶(头参考):P14, N20, P25, N35 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Erb‘s点记录到的N9起源于臂丛; 颈椎7棘突点记录到的N11起源于颈髓后索,N13起源于颈髓后角; C3、C4记录到的N20是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 2.下肢胫后神经刺激SEP 刺激:踝部胫后神经 记录:Cz‘、T12 波形辨认 T12:N24 Cz‘:N33,P40,N48,P55 刺激胫后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Cz点的P40,一般认为起源于刺激肢体对侧的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端; 部分正常人在胸椎12棘突点可记录到腰髓后角起源的电位(LP)。 记录到的其他波形成分起源尚不明确。 主要观察波峰潜伏期,两侧相应波间潜伏期差值。 依据波的起源可以认为上肢的N13-N20、下肢的LP-P40是中枢传导时 间。 以上各测量值如超过平均值加2.5~3个标准差才可视为异常。 并非有感觉障碍者均有SEP异常,一般来说脱髓鞘病变较压迫性病变阳性率高,SEP改变显着。 三.SEP的临床应用 周围神经损伤,特别以深感觉感觉障碍为主者,表现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严重时波形消失。糖尿病或尿毒症患者随病程延长SEP异常率增高。 脊髓病变,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1、N13波幅低矮或/和PL、N9-N13IPL延长;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3波幅低或/和PL延 长、N13以后波不清或PL延长、N9-N13、N13-N20IPL延长。脊髓空 洞症常侵犯颈膨大,可见N11波幅降低及其以后的波峰潜伏期延长,脊髓压迫症及脊髓损伤可致潜伏期延长、波形消失。

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见于周围神经疾患;脊髓前角细胞疾患时传导速度一般无改变,但如果伴有周围神经变性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有不同程度减慢,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源性疾病时,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一般认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敏感,周围神经疾患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可出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神经根压迫症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这是因为每个神经内含有多个神经根,一个神经根的受损,并不影响神经传导。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肌电诊断 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共同临床表现是:该单位支配的肌内发生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和无病理反射,由于病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有其特征。因此,对患者进行细胞的肌电检查,是较易作出定位诊断的。 (—)脊髓前角细胞疾病的肌电图 1. 放松时①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呈节段性分布;②束颤电位常见。 2. 随意收缩时①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显著增宽,常超过12.0ms;②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显著增高,常出现巨大电位;③多相电位增加,且以群多相电位多见;④慢性病程可见巨大同步电位,同步实现阳性;⑤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呈单纯相或混合相。 3. 传导速度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4.反射肌电图病变的脊髓分节范围内反射都减弱或消失,而在没有病变的脊髓分节的反射均正常。 5. 异常肌电位的分布特点①脊髓灰质炎时多选择性损伤腰膨大,且不对称,多为单侧性; ②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时,多先选择损伤颈膨大,且多为对称性。 (二)神经根压迫症的肌电图 1. 放松时病变神经根所支配的躯干、肢体、椎旁肌可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这是因为受压神经发生变性,肌肉失神经引起的。束颤电位以颈椎病较多见,但比纤颤电位出现的机会要少。 2.随意收缩时①多相电位增加,运动单位电位电压降低、时限延长。神经根后支支配的椎旁肌和骶棘肌出现多相电位增加,对诊断根性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②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但并不显著。 3. 传导速度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即使有明显的肌肉萎缩时也是如此。

肌电图诱发电位报告

医院 肌电图/诱发电位报告 ────────────────────────────────────────────────姓名:检查号: 性别:诊断: 年龄:科室: ID:住院号: 检查日期:床号: ────────────────────────────────────────────────检查意见: ABR:主观听力:左耳分贝; 右耳分贝(正常<55分贝) 提示:1、左/右侧ABR未见异常 2、左/右耳主观听力正常/下降,左/右侧Ⅰ、Ⅲ、Ⅴ波振幅降低,左/右侧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右侧Ⅰ-Ⅲ、Ⅲ-Ⅴ、Ⅰ-Ⅴ峰间期延长,左/右侧Ⅲ-Ⅴ/Ⅰ-Ⅲ<1/>1, 示左/右侧听通路外周/脑干传导受损。 ABR:主观听力:左侧分贝; 右侧分贝(正常<55分贝) 双侧ABR各波潜伏期,峰间期属于正常范围。 提示:双侧ABR未见异常。 Blink: 左/右侧眶上神经刺激,记录左/右侧R1、R2、R2′波潜伏期正常/延长/消失, 左/右侧R1、R2、R2′振幅降低,余未见异常。 提示:1、左/右侧Blink未见异常。 2、左/右侧三叉神经/脑干/面神经传导受损。 BTEP:左/右侧唇上刺激,记录取T1、T2、T3、T5 波潜伏期正常/延长,T1/ T2、T3、T5 振幅降低成本,余未见异常。 提示:1、左/右侧BTEP未见异常。 2、左/右侧三叉神经/脑干/面神经传导受损。 DECR:左/右侧眼轮匝肌/三角肌/小指展肌/胫前肌/股四头肌记录,重复电刺激低/中/高频实验呈阴(阳)性。 EMG:1.所检肌肉肌电图未见异常。 2.所检左/右侧(拇展肌、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伸指间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肱桡肌、三角肌、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胸锁乳突肌、胫前肌、股四头肌内侧头、股外侧肌、股直肌、腓肠肌、踇展肌、小趾短伸肌)肌肉插入电位正常/延长,松弛见(电静息、纤颤、束颤、正锐波、肌强直)电位,轻力收缩时限(正常、增宽、变窄),多直电位(正常、增多); 大力收缩(干扰相、混和相、单纯相、病理干扰相),示所检左/.右侧(拇展肌、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伸指总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肱桡肌、三角肌、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胸锁乳突肌、胫前肌、股四头肌内侧头、股外侧肌、股直肌、腓肠肌、踇展肌、小趾短伸肌)肌肉(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