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其它类型的数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专业数据库

其它类型的数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专业数据库

其它类型的数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专业数据库
其它类型的数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专业数据库

水土保持元数据标准(ver 1.0)水土保持元数据标准共分为一、二、三级元数据标准:一级元数据标准是对数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数据集的一个总体说明,包括数据集名称、数据集构成、数据集运行的软硬件环境、项目背景及来源以及联系方式等。二级元数据标准是对构成数字黄土高原数据集的各个库的一个详细介绍,有:黄土高原数据说明、长武县数据说明、安塞县数据说明、延河流域数据说明、延安试区数据说明、长武王东沟流域数据说明、安塞纸坊沟流域数据说明、燕沟流域数据说明、黄土高原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说明等9个数据库,每一个数据库中包括该库的数据覆盖范围及特征、数据库构成、数据库质量说明、数据投影信息、密级、生产信息及发行信息等。三级元数据标准是对各个数据库中每一个数据层的详细说明。该标准根据数据格式(矢量、栅格、影像等)不同元数据标准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大体上都包括有图名、数据基础/来源、数据生产信息、质量评定、数据编码分类系统、图例系统、地理特征说明等;

数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元数据

一级元数据标准

1 数据集名称:数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数据集

2 数据集构成:数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数据集是由数字线化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遥感影像库(包括数字正射影像图、航片、卫片)、声像库(照片、录像、图片)、表格数据库(野外测量、统计等资料)、水土保持知识库(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库、水土保持基本知识库、论文库),以及元数据共同组成。

2.1 数字线化图:

矢量化图形数据数据范围覆盖了黄土高原全区,数字线化图数据库是由黄土高原全区和部分黄土高原区典型流域的水土保持专业地图组成。数据集尺度范围由小流域(长武王东沟、安塞纸坊沟、燕沟流域)、中尺度流域/县域(长武县、安塞县、延河流域)到区域(黄土高原全区)。数据内容可划分为专题信息和基础信息(河流、道路、居民地等)。详细情况见下表:

表1.数字黄土高原矢量数据清单(1998.3MB)

1.仅指已经数字化的原始数据和基本格式(ARC/INFO Coverage, GRID,Tif),不包括派生数据和

交换格式(E00)。

2.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1987、1990、1995(部分)3期彩红外航片。

2.2 数字高程模型库

黄土高原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是由6幅数字高程模型(grid)格式,一个数字高程txt 文件组成。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2黄土高原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目录(57.6MB)

2.3 遥感影像库

2.4 声像库

2.5 图片库

图片库是由数字线化图和遥感影像经过扫描、格式转换等方式制作成图片形式的数据,可供浏览用。数据格式是: TIFF,数据量是:MB。

2.6表格数据库

2.7 水土保持知识库和模型库

水土保持知识库和模型库记录了水土保持基本常识,关于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的理论、方法、研究成果,国内外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数据量MB。

3 支撑数据集的软硬件环境

图像处理软件用ERDAS软件;线化图形数据用ARC/INFO和ARCVIEW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和显示;表格数据用Visual FoxPro 软件;矢量化图形用Photoshop 和GeoScan软件。

4. 关于项目/背景的说明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领域前沿项目

研究背景:黄土高原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地理区域,深厚的黄土层记录了丰富的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包括人类演化)信息,强烈的水土流失和干旱沙化对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环境变化构成强烈影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决策和水土保持研究,均对多种数字化空间数据具有广泛地和连续不断的需求。

“八五”初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前所长李玉山先生就曾要求我们探索将黄土高原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地图、图片、简单文字等形式)输入计算机,建立一个虚拟的“黄土高原”,以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政府决策者、对黄土高原事业的关心者和研究者全面了解黄土高原及其开发治理的概况,并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和认识充分地予以展示。美国提出“数字地球”以后的近两年来,随着国内外对“数字地球”的关注和讨论,我们提出了“数字黄土高原”的构想。

1999年,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将“数字黄土高原”建设列入知识创新领域前沿项目,力图将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规划设计推进到数字化阶段。3年来,我们对根据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及其科学研究的要求,借鉴“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城市”等研究设计成果,对国家和区域水土保持基础信息设施建设的关键问题,包括:监测评价时空单元与尺度、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及其元标准、数据结构、数据集成方法、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模型、区域水土流失快速调查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数字黄土高原的定义:数字黄土高原是指在区域水土保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现代空间科学技术和通讯网络技术基础上,基于多种形式(数字地图、遥感影象、试验观测、调查统计、声像等)、多种时相(50年代、80年代、90年代及其以后)、多种比例尺/空间分辨率(小流域,1: 1万、1m分辨率;县流/中尺度流域,1: 5万、5m分辨率;大流域,1: 10万、20-30m分辨率;黄土高原全区,1:10万--1:100万)的数字化空间数据和模型(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水土保持与土地利用规划模型、社会发展模型等)对黄土高原全方位表现、描述和

分析的系统。也就是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对黄土高原这一特殊地理区域的数字化表现。

数字黄土高原的意义:“数字黄土高原”计划的实施和“数字黄土高原”的逐步建成,将可以使我们方便的检索、传递和共享黄土高原治理和建设中所需要的多种信息。利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分析研究黄土高原治理和建设中提出的或者是科学发展提出的诸多问题,强化生态建设规划设计和科学预测能力。同时也无疑将为开展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紧迫感提供有利的支持。就科学研究而论,将提高黄土高原地学,资源环境学,区域水土保持学的精确程度和综合研究能力,全面促进黄土高原区域水土保持学及其相关科学的发展。

5.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

地址:陕西.杨凌.西农路26号3S中心,712100

联系人:杨勤科

电话: 029-*******(区域室)

传真:

E-mail: rsgis@https://www.sodocs.net/doc/bc6555768.html, (区域室/遥感GIS实验室)

6密级:全部公开

7公开/共享:

完全无条件公开/共享;有条件公开/共享;不公开/共享

8元数据最后更新时间:

2003, 3, 10

二级元数据标准

一、黄土高原区数据库说明

1. 库名

黄土高原区数据库。黄土高原区数据分为四个子库:黄土高原50年代专题数据子库、黄土高原80年代专题数据子库、黄土高原90年代专题数据子库和黄土高原1:50万土地利用专题数据子库。

2. 数据来源

50年代专题数据是由第一次黄土高原考察成果图矢量化而来的;80年代专题数据是由第二次黄土高原土壤考察成果图矢量化而来;90年代专题数据是由而来;1:50

万土地利用图专题数据库是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交换而得。

3. 数据覆盖范围和区域地理特征简要描述

黄土高原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达秦岭,北至阴山,包括黄土高原全部鄂尔多斯高原的阴山、贺兰山与长城之间地区。土地总面积626 751.12公里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3%。

该区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区域。深厚的黄土层记录了丰富的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包括人类演化)信息,强烈的水土流失对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环境变化构成强烈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关系到中国社会可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尽管,我国政府一向重视水土保持事业,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这项工作,并将其列为一项基本国策[4],但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仍使水土流失呈增长趋势。

表1 黄土高原数据覆盖范围;Tab 1:neatline of the loess plateau area

4投影信息及坐标系统:所有图形采用ALBERS投影,1980???坐标系

参数说明:第一标准纬线:35 00 00 36 30 00

第二标准纬线:41 00 00 37 10 00

中央经线:108 00 00 109 30 00

椭球体:CLARK 不知到底是那个参数???

注:高斯投影,中央经线108度,x坐标没有投影带号(少19000000)投影文件:

5 数据库集成 / 数据分层信息:

黄土高原区数据由27层专题图组成,其中50年代有13层数据专题、80年代有8层数

据专题、90年代由6层数据专题。此外、还有1:50万土地利用图及其基础地理要素图,

包括河流、道路、铁路、地名、县域等。具体情况见下表:

黄土高原区50年代专题数据目录(7.78MB)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黄土高原区80年代专题数据目录(71.4MB)

黄土高原区90年代专题数据目录(48.1MB)

黄土高原1:50万土地利用专题数据目录(78.8MB)

数据格式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表2长武王东沟流域数据分层;tab 2: description of Layers, Changwu EDA Dataset 注:时间指的是矢量化时间

6数据格式

以上矢量图形数据全部以ARC/INFO COVERAGE和E00格式存储。栅格数据以GRID

格式存储。

(注:以ARC/INFO COVERAGE形式存储的数据必须全部转换成E00格式,与COVERAGE

同时存储。)

7数据量

基本数据206.08MB,元数据和相关数据共计MB。

8 数据库建立及更新时间

9 数据密级

全部公开。

10 数据共享信息

10.1 数据集生产单位

10.2 数据集共享方式

数据产权归: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简称:区

域室)。

有条件共享,共享包括交换、转让和合作开发等。

10.3 数据集维护单位

水土保持研究所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试验室)。

10.4 数据集发行单位

未公开发行。

10.5 联系方式

联系人:杨勤科(区域室)

地址:陕西杨陵西农路26号

邮编:712100

10.6 联系电话/EMAIL

电话:029-*******(区域室)

Email: rsgis@https://www.sodocs.net/doc/bc6555768.html, (区域室/遥感GIS实验室)

11 数据库总体质量说明

12 数据产品生产过程

13数据库及其他问题说明

无。

14.元数据最后更新时间

2003.02.24

附1:投影方式:albers

投影文件:proj.aml

input

PROJECTION geographic

UNITS dd

SPHEROID KRASOVSKY

PARAMETERs

output

PROJECTION ALBERS

UNITS METERS

SPHEROID KRASOVSKY

PARAMETER

36 30 0.000

37 10 0.000

109 30 0.00

0 0 0.000

0.00000

0.00000

end

&ret

二、长武王东沟流域数据说明

1. 库名

长武王东沟流域数据

2. 数据来源

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长武试区),CERN台站基础图件。

3. 数据覆盖范围和区域地理特征简要描述

该数据集覆盖了王东沟试验示范区全部,面积8.3平方公里。覆盖区域位于陕西省西部、长武县西部。东距长武县城15公里,北距312国道(西兰公里)3公里,西接甘肃省泾川县,距省泾川城60公里。地貌属于典型的黄土残塬,塬面海拔1200米,相对高差300米。沟壑面积占65% ,比较完整的塬面占35%。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1℃。土壤为粘黑垆土。植被以旱作耕地为主,林地和草地主要见于沟壑、村边、河滩等地。隶属于中国生态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的长武农业生态站,于1984年设立于此。1984年以来,连续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从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旱地农业等研究。在县城以西约5公里处,设立有旱作农业长期试验小区约300个,号称中国的落桑实验站(有待根据郝明德提供的材料补充完善)。

表1 王东沟数据覆盖范围;Tab 1:neatline of the Changwu area

4 投影信息及坐标系统:所有图形采用高斯投影,54北京坐标系统

参数说明:

投影文件:F:\dlp\dlpp\yaeda\proj

5 数据库集成 / 数据分层信息:

长武王东沟数据库是由11层矢量专题地图、1:1万的数字高程模型(5米分辨率)、1:

1万数字正射影像图和三期(87,90,95)航空相片(正片、负片)组成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2长武王东沟流域数据分层;tab 2: description of Layers, Changwu EDA Dataset

6数据格式

以上矢量图形数据全部以ARC/INFO COVERAGE和E00格式存储。

(注:全部数据必须全部转换成E00格式,与COVERAGE同时存储。)

7数据量

基本数据3.52MB,元数据和相关数据共计3.52MB。

8 数据库建立及更新时间

数据库建立于1992—1993年,为“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建立综合治理管理信息系统准备的数据。以后有过补充、完善,但是没有大的行动。土地利用数据有待整理,植被图存在技术问题。

10 数据密级

全部公开。

11 数据共享信息

11.1 数据集生产单位

数据基本上全部由土地利用组完成,当事人主要有:宋桂琴、巨仁、李锐、杨勤科、李领涛。赵爱秋参加过部分工作。

11.2 数据集共享方式

数据产权归:中国科学院长武农业生态站(简称:长武站)、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简称:区域室)共同拥有。

有条件共享,共享包括交换、转让和合作开发等。

11.3 数据集维护单位

水土保持研究所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试验室)。

11.4 数据集发行单位

未公开发行。

11.5 联系人

长武站:郝明德;区域室:韩琳/杨勤科

地址:陕西杨陵西农路26号

邮编:712100

11.6 联系电话/EMAIL

电话:029-*******(长武站);029-*******(区域室)

Email: haodong@https://www.sodocs.net/doc/bc6555768.html, (长武站: 郝明德)

rsgis@https://www.sodocs.net/doc/bc6555768.html, (区域室/遥感GIS实验室)

12 数据库总体质量说明

专题图编制过程中,将1:10,000地形图放大到1:5,000做为地理底图。土地利用等编制采用了1:10,000航空相片,缩合图形数据的数据精度基本可以保证1:10,000精度要求。

13 数据产品生产过程

利用手扶跟踪数字化仪器方式,将纸介质专题图数字化的。

14数据库及其他问题说明

无。

15.元数据最后更新时间

2003.02.24

三、安塞纸坊沟流域数据说明

1. 库名

安塞纸坊沟流域数据

2. 数据来源

数据源为中国生态研究网络台站基本图件。

3. 数据覆盖范围和区域地理特征简要描述

安塞纸坊沟(试验站)位于黄土高原中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境内,距延安市39公里。东径109019'23 ″,北纬36051'30″,海拔1068-1309米。年均气温8.8℃。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

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属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带性土壤为黑垆土,但现在以黄绵土为主;在气候上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植被类型处于暖温带森林草原区,同时又是典型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水土流失严重区。

安塞站作为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野外试验基点始于1973年。1985年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野外台站。1990年被选定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重点站。1991年6月11日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陕西省副省长姜信真等陪同下, 视察了安塞站并题写了“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站名。1998年由陕西省科委确定为陕西省农业科学实验基地。2001年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野外站之一。

安塞站作为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知识创新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固定人员15人,客座人员20人。其中研究员10人;5人具有博士学位。学科包括土壤学、农学、水土保持、林学、生态学、农业经济等。

表1 纸坊沟数据覆盖范围;Tab 1:neatline of the AnSai area

4 投影信息及坐标系统:所有图形采用高斯投影,54北京坐标系统

参数说明:

投影文件:

5 数据库集成 / 数据分层信息:

安塞纸坊沟数据库是由18层矢量专题数据、等组成。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2安塞纸坊沟流域数据分层;tab 2: description of Layers, AnSai EDA Dataset

6数据格式

以上图形数据全部以ARC/INFO COVERAGE和E00格式存储。

(注:全部数据必须全部转换成E00格式,与COVERAGE同时存储。)

7数据量

基本数据8.32 MB,元数据和相关数据共计19.4MB。

8 数据库建立及更新时间

9 数据密级

全部公开。

10 数据共享信息

10.1 数据集生产单位(不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生产,数据生产的当事人有:杨勤科、。。。,赵爱秋参加了数据矢量化工作。

10.2 数据集共享方式

数据产权归: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简称:安塞站)、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简称:区域室)共同拥有。

有条件共享,共享包括交换、转让和合作开发等。

10.3 数据集维护单位

水土保持研究所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试验室)。

10.4 数据集发行单位

未公开发行。

10.5 联系人

安塞站(刘国斌);区域室:杨勤科

地址:陕西杨陵西农路26号

邮编:712100

10.6 联系电话/ E-mail

电话:029-*******(区域室)

E-mail: rsgis@https://www.sodocs.net/doc/bc6555768.html, (区域室/遥感GIS实验室)

11 数据库总体质量说明

12 数据产品生产过程

利用手扶跟踪数字化仪器方式,将纸介质专题图数字化的。

13数据库及其他问题说明

无。

14.元数据最后更新时间

2003.02.24

四、延河流域数据说明

1. 库名

延河流域数据

2. 数据来源

3. 数据覆盖范围和区域地理特征简要描述

表1 延河流域数据覆盖范围;Tab 1:neatline of the Changwu area

4投影信息及坐标系统:所有图形采用高斯投影,1980年西安坐标系参数说明

5 数据库集成 / 数据分层信息:

延河流域数据库是由8层矢量专题地图、一幅数字高程模型(?米分辨率)和一幅光照模拟图组成。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2长武王东沟流域数据分层;tab 2: description of Layers, Changwu EDA Dataset

6数据格式

以上矢量图形数据全部以ARC/INFO COVERAGE和E00格式存储。栅格数据以GRID 格式存储。

(注:以ARC/INFO COVERAGE形式存储的数据必须全部转换成E00格式,与COVERAGE 同时存储。)

7数据量

基本数据132MB,元数据和相关数据共计179MB。

8 数据库建立及更新时间

9 数据密级

全部公开。

10 数据共享信息

10.1 数据集生产单位

10.2 数据集共享方式

数据产权归: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简称:区域室)。

有条件共享,共享包括交换、转让和合作开发等。

10.3 数据集维护单位

水土保持研究所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试验室)。

10.4 数据集发行单位

未公开发行。

10.5 联系方式

联系人:杨勤科(区域室)

地址:陕西杨陵西农路26号

邮编:712100

10.6 联系电话/EMAIL

电话:029-*******(区域室)

Email: rsgis@https://www.sodocs.net/doc/bc6555768.html, (区域室/遥感GIS实验室)

11 数据库总体质量说明

12 数据产品生产过程

在遥感影像图上、通过人工判读的方式直接勾绘而成。

13数据库及其他问题说明

无。

14.元数据最后更新时间

2003.02.24

五、燕沟流域数据说明

六、长武县数据说明

1. 库名

长武县数据说明

2. 数据来源

3. 数据覆盖范围和区域地理特征简要描述

表1 长武县数据覆盖范围;Tab 1:neatline of the Changwu city area

4投影信息及坐标系统:所有图形采用高斯投影,1980年西安坐标系

参数说明???

投影文件:

5 数据库集成 / 数据分层信息:

长武县专题数据库是由12层矢量专题地图、一幅数字高程模型(?米分辨率)组成。具体情况见下表:

长武县专题数据目录(57.6MB)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ARC/INFO

GRID

表2长武县流域数据13分层;tab 2: description of Layers, Changwu City

6数据格式

以上矢量图形数据全部以ARC/INFO COVERAGE和E00格式存储。栅格数据以GRID 格式存储。

(注:以ARC/INFO COVERAGE形式存储的数据必须全部转换成E00格式,与COVERAGE 同时存储。)

7数据量

基本数据57.6MB,元数据和相关数据共计???MB。

8 数据库建立及更新时间

9 数据密级

全部公开。

10 数据共享信息

10.1 数据集生产单位

10.2 数据集共享方式

数据产权归: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简称:区域室)。

有条件共享,共享包括交换、转让和合作开发等。

10.3 数据集维护单位

水土保持研究所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试验室)。

10.4 数据集发行单位

未公开发行。

10.5 联系方式

联系人:韩琳/杨勤科(区域室)

地址:陕西杨陵西农路26号

邮编:712100

10.6 联系电话/EMAIL

电话:029-*******(区域室)

Email: rsgis@https://www.sodocs.net/doc/bc6555768.html, (区域室/遥感GIS实验室)

11 数据库总体质量说明

12 数据产品生产过程

利用手扶跟踪数字化仪器方式,将原有纸介质专题图数字化的。

13数据库及其他问题说明

无。

14.元数据最后更新时间

2003.02.24

七、延安试范区数据说明

1. 库名

延安示范区数据库

2. 数据来源

13#专题数据

3. 数据覆盖范围和区域地理特征简要描述

表1 延安示范区数据覆盖范围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Theory &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System 课程编号: 讲授对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离散数学》、《FoxPro》、《数据结构》、《操作系统》 采用教材:《数据库系统概论》萨师煊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总学时:72 授课:64 上机:8 学分:4 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为计算机专业、管理专业等众多学科提供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是计算机专业、管理专业等学科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数据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语言及数据库设计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具有开发和设计数据库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发和设计大型信息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要求 1、理论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课程内容 1、数据库系统概述 2 、数据模型 3 、数据库系统结构 4 、数据库管理系统 5 、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 (二)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数据库管理技术的进展情况、数据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以及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 学习本章的重点在于将注意力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把握方面,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 (一)课程内容 1 、关系模型 2 、关系数据结构 3 、关系的完整性 4、关系代数 (二)学习目的和要求 1、需要了解的:产系统数据库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关系数据库产品的发展 沿革;关系演算的概念; 2、需要牢固掌握的:关系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各部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牢 固关系数据结构及其形化定义;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的概念。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措施 作者:杨秀梅 摘要:水和土壤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资源将无机界和有有机界、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连接起来,推动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人类社会发展。如果离开水和土壤,那么人类将失去生存基础,文明也将难以继续。但是黄土高原上由于盲目地、不尊重自然规律无节制地开发水土资源,造成如今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总面积为64万km2,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水土流失”是指在流水、重力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现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1.2 气候差异比较大 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中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影响;大气系统中降水量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和季节性,降水年际变率大,时间变化上降水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 2.5mm左右,下降速度高原东部明显快于西部,年降水存在2~4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年、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全区以一致变暖为主,高原中部变化幅度大于周边,气温上升速度年平均气温为

水保资质管理办法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保障水土保持方案质量,根据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水利部《关于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移交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管理的通知》(水保[2008]329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单位资质从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单位,应申请加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成为学会的团体会员单位;按照本办法取得《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格证书》(以下简称“资格证书”);并在资格证书等级规定的范围内从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业务。 第三条个人资质从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的人员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参加资质管理单位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取得《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人员上岗证书》(以下简称“上岗证书”)方可开展工作,同时每三年至少参加一次知识更新培训。 第四条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资格证书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持甲级资格证书的单位,可承担各级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持乙级资格证书的单位,可承担所在省级行政区省级及以下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持丙级资格证书的单位,可承担所在省级行政区市级及以下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 第五条管理主体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负责资格证书的管理工作。资格证书的颁发、降级和吊销等证书管理文件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理事长签发。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预防监督专业委员会具体承担资格证书的申请受理、审查、颁发、延续、变更等管理工作;省级水土保持学会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委托承担甲级资格证书的初审和乙、丙级资格证书的申请受理、延续及变更的审查、日常检查等具体管理工作。没有省级水土保持学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乙、丙级资格证书的具体管理工作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预防监督专业委员会承担。 第六条管理原则资格证书实行动态管理,总量控制。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根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业务的需求等情况确定不同时期的持证单位控制总量,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申请单位,择优发放资格证书。 第七条征求意见资格证书的颁发、延续、处罚等应征求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章资格证书的申请、审查与颁发 第八条甲级资格证书条件申请甲级资格证书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的独立法人,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组织章程或管理制度,有固定的工作场所,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注册资本不少于500万元(或开办资金不少于200万元,或固定资产不少于1000万元)。 (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机构持有上岗证书的专职技术人员达20人以上,其中注册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师3人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6人以上,技术负责人应具有水土保持相关工程类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三)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机构的专职技术人员中,所学专业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摘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治理措施 在中国大陆这块广袤无垠的大地的西北部偏中部地区,一直存在着这样一块土地,它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800~3000米。 黄土高原之上,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千百年来,数以万计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不停地耕作着,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人们用辛勤的劳动换取生存与发展所需的食物。 然而,曾作为农耕文明发源地的黄土高原,逐渐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贫瘠的土地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大量的养分物质从土壤中流失殆尽,土地的肥力降低,因而收成减少,损失巨大。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黄土高原开始出现了水土流失问题,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水土流失的基本概念为: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水土流失的面积较大,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南起秦岭北至长城,面积十分广阔,并且对于该区域工农业影响在不断加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有面积广、强度大、区域明显、产沙集中、成因复杂的特点,该地区沟壑纵横、黄土广布、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有了一些改进,但总体上来说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两种。自然因素中首先为黄土特性,无理层,但垂直节理发育,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为主,土质酥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 然后为植被因素,被具有涵养水源、减小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及保持水土的作用。黄土高原植被的覆盖率较低,而径流减少率和侵蚀较少率却在逐年增加,而较低的植被覆盖率则会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降低,植被减少使相同降水条件下河流径流流量加大,侵蚀加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纲要2019—2019》共9页文档

附件: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纲要(2006~2015年)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奋斗目标,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水土流失影响我国生态安全,已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制定宏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明确今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特制订本纲要。 一、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状况 (一)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成效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福建长汀、重庆北碚、甘肃天水及陕西长安等地建立了水土保持试验站,开展了水土流失定位观测。新中国成立后,水利部先后三次组织了全国土壤侵蚀调查,查清了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为国家生态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水土流失规律、防治措施效益和预测模型等方面的试验研究,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预报奠定了基础。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十分重视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狠抓制度和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标准制定、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全面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在各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 (1)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初步建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和黄河2个流域监测中心站、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和100个监测分站,建立了18个

水土保持监测常识

水土保持监测常识 1 (水土保持监测)是指对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危害及水土保持效益进行长期的调查、观测和分析的工作。 2 水土保持监测是(把脉山河)的基本国情调查。 3 水土保持监测点的布设可分为(常规监测点)和(临时监测点)。 4 水土保持监测时段一般通常分为(建设期)和(运行初期)。 5 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应报(上一级监测网络统一管理)。 6(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是国家生态建设宏观决策的基本依据,是水土保持事业的重要组成,是提高水土保持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基础。 7 (水土保持监测费)就是对某区域进行水土流失监测所需要的费用。 8 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监测费据监测内容及工作量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主体工程具备水土保持功能工程按其投资的(0.2%)计算,二是对水保方案新增措施按其一至三部分投资的(1%—1.5%)计算。 9 制定S L 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水利部第12号令(《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 10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共(七章)内容分别是1> 总则

2> 监测站网 3> 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 4> 遥感监测 5> 地面观测 6> 调查 7>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 11 沿坡面向下运动的水流称为(坡面径流)。 12 坡面径流包括(地表径流)和(壤中流)。 13 坡面径流小区是1877年由德国土壤学家(沃伦)设计的,用于观测和研究森林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14 (径流小区)是观测坡面水土流失量的常用方法。 15 利用径流小区观测坡面的水土流失量,是将在微小面积测定的结果扩展到整个坡面,属于(尺度扩展)。 16 石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通常采用的监测方法有(调查监测、地面定点观测与巡查监测) 17 监测资料实行报送制度分为(季报)和(年报)每季度末当月的(20号),对本季度监测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年报时间为当年(12月25号)。 18 植被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有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之称,也可分为(林草植被)和(作物植被)。 19 郁闭度等于(有林冠覆盖的点数)/(布点总数)×100%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

法规名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 法规类别:规章 制定机关:水利部 颁布日期:2000.01.31 实施日期:2000.01.31 修改日期: 法规内容: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的建设和管理,规范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生态环境工作应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对全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实施监测,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四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水利部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负责制订有关规章、规程和技术标准,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国内外技术与交流,发布全国水土保持公告。 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管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县级以上水行政方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以及授权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对辖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管理。 第五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按水利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 第六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作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进行修订的,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查同意。 第七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心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或报请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资质管理 第八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指导下,按基本建设程序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其运行实行分级负责制。 第九条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由以下四级监测机构组成:一级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二级为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及辽河、太湖等)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三级为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四级为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

分析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李健礼

分析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李健礼 发表时间:2018-11-05T10:50:23.83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5期作者:李健礼[导读] 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受到了土壤侵蚀的严重制约,基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土壤侵蚀正是影响环境的主要问题。本文对目前土壤侵蚀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且对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在水土保持效益以及水土流失的调控作用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总结。 李健礼 广东河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摘要: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受到了土壤侵蚀的严重制约,基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土壤侵蚀正是影响环境的主要问题。本文对目前土壤侵蚀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且对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在水土保持效益以及水土流失的调控作用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环境问题;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我国当前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开发建设导致土壤侵蚀情况不断加剧,无论是城市、乡村,还是山区、丘陵、平原,水土问题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土壤侵蚀是一个很难逆转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治理。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求在保护环境的情况下发展经济,达到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水土保持就突显重要性,值得广大学者深入研究。 1.我国土壤侵蚀基本现状 1.1土壤侵蚀的基本情况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张增祥研究员等编著的《中国土壤侵蚀遥感监测》,按照时间序列和流域分析了中国土壤侵蚀的时空特点,旨在展现我国20世纪80年代至2010年我国土壤侵蚀的现状及变化,为更好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2010年土壤侵蚀轻度以上面积共计4778070.10平方千米,占全国监测总面积的50.26%,反映出全国半数土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现象。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土壤侵蚀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是12.59%、27.04%、61.52%,西部地区的土壤侵蚀相对最严重,分布面积和强度等级都表现出由东向西递增的特点。轻度以上侵蚀面积比例低于10%的包括上海、海南、江苏、天津、广西和广东,上海市无侵蚀发生。 1.2土壤侵蚀类型与形式 (1)土壤侵蚀类型陆地表面,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土壤侵蚀一词系指侵蚀的类型或形态,如水蚀、风蚀、重力侵蚀等侵蚀类型,或指溅蚀、片蚀、沟蚀等侵蚀形态。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2)土壤侵蚀形式土壤侵蚀过程中因外营力和下垫面差异发育形成的各种侵蚀形态。根据土壤侵蚀研究和其防治的侧重点不同,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方法也不一样。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即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来划分土壤侵蚀类型、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和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土壤侵蚀类型。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进行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是土壤侵蚀研究和土壤侵蚀防治等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的发生往往主要是由一种或两种外营力导致的,因此这种分类方法就是依据引起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出不同的土壤侵蚀类型。 1.3土壤侵蚀的危害 (1)侵占土地资源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居世界第三位。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不包括风蚀面积),几乎占国土总面积的1/6。黄土高原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1%。据统计资料介绍,在晋、陕、甘等省内,每平方公里有支、干沟50多条,沟道长度可达5-10km以上,沟谷面积可占流域面积的50-60%。由于土壤侵蚀,大量土地资源被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侵占耕地、草地、林地等植被面积,直接影响我国可利用地资源。 (2)生态环境恶化根据《201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生态环境质量“优”和“良”的县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一般”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中西部、内蒙古中部、青藏高原中部和新疆北部等地区,“较差”和“差”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甘肃西北部、青藏高原北部和新疆大部。生态环境较差及差区域与国家级水土流失预防区基本吻合,主要由于我国西北地区常年受土壤侵蚀危害,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降雨、强风等容易产生土壤侵蚀影响,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系统循环恶化。 (3)河床淤积 土壤侵蚀去向途径伴随雨水、风向等影响,水土流失中携带的大量泥沙随着雨水、风吹被送至低洼湖泊、河道、水库等区域,从而造成河床淤积,水位抬升。建国以来,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高8~10cm,目前很多地段已高出两岸地面4~10m,成为地上“悬河”。河床淤积导致河床抬高,容易产生洪涝灾害,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损失。 2.关于防治土壤侵蚀的水土保持措施 根据项目建设特点及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的要求,结合项目实际和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在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基础上,统筹布置水土保持措施,以全局的观点来考虑,做到主体工程设计与水土保持方案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重点治理与综合防护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恢复、提高地力相结合,将项目建设期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降低到最低,下列以普遍利用较多的防护措施为例。 2.1工程措施

数据库系统综合概论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论 本章目的在于使读者对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知识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本章重点介绍了有关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库系统组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以及常见的三种类型的数据库系统的特点。重点介绍关系数据库的有关知识。 1.1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史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地增加。数据作为表达信息的一种量化符号,正在成为人们处理信息时重要的操作对象。所谓数据处理就是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分类、排序、检索、维护、加工、统计和传输等一系列工作全部过程的概述。数据处理的目的就是使我们能够从浩瀚的信息数据海洋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信息,作为我们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决策依据。数据管理则是指对数据的组织、编码、分类、存储、检索和维护,它是数据处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心。数据处理工作由来以久,早在1880 年美国进行人口普查统计时,就已采用穿孔卡片来存储人口普查数据,并采用机械设备来完成对这些普查数据所进行的处理工作。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其后其硬件、软件的迅速发展,加之数据库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为数据管理进入一个革命性阶段提供有力的支持。根据数据和应用程序相互依赖关系、数据共享以及数据的操作方式,数据管理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阶段,即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管理阶段和数据库管理阶段。 【1 】人工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于六十年代以前,由于当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发展才刚刚起步,数据管理中全部工作,都必须要由应用程序员自己设计程序完成去完成。由于需要与计算机硬件以及

各外部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直接打交道,程序员们常常需要编制大量重复的数据管理基 本程序。数据的逻辑组织与它的物理组织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当数据的逻辑组织、物理组织或存储设备发生变化时,进行数据管理工作的许多应用程序就必须要进行重新编制。这样就给数据管理的维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并且由于一组数据常常只对应于一种应用程序,因此很难实现多个不同应用程序间的数据资源共享。存在着大量重复数据,信息资源浪费严重。【2 】文件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于六十年代,由于当时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以及系统软件尤其是文件系统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开始利用文件系统来帮助完成数据管理工作,具体讲就是:数据以多种组织结构(如顺序文件组织、索引文件文件组织和直接存取文件组织等)的文件形式保存在外部存储设备上,用户通过文件系统而无需直接与外部设备打交道,以此来完成数据的修改、插入、删除、检索等管理操作;使用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减轻进行数据管理的应用程序工作量,更重要地是,当数据的物理组织或存储设备发生变化时,数据的逻辑组织可以不受任何影响,从而保证了基于数据逻辑组织所编制的应用程序也可以不受硬件设备变化的影响。这样就使得程序和数据之间具有了一定的相互独立性。 但由于数据文件的逻辑结构完全是根据应用程序的具体要求而设计,它的管理与维护完全是由应用程序本身来完成,因此数据文件的逻辑结构与应用程序密切相关,当数据的逻辑结构需要修改时,应用程序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修改;同样当应用程序需要进行变动时,常常又会要求数据的逻辑结构进行相应的变动。在这种情况下,数据管理中的维护工作量也是较大的。更主要的是由于采用文件的形式来进行数据管理工作,常常需要将一个完整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人为地分割成若干相互独立的文件,以便通过基于文件系统的编程来实现来对它们的管理操作。这样做同样会导致数据的过多冗余和增加数据维护工作的复杂性。例如人事部门、教务部门和医务部门对学生数据信息的管理,这三个部门中有许多数据是相同的,如姓名、年龄、性别等,由于是各部门均是根据自己的要求,建立各自的数据文件和应用程序,这样不仅造成了大量的相同数据重复存储,而且在修改时,常常需要同时修改三个文件中的数据项,如修改学生年龄,此外若需要增加一个描述学生的数据项,如通讯地址,那么所有的应用程序就必须都要进行相应的修改。除此之外,采用文件系统来帮助进行数据管理工作,在数据的安全和保密等方面,也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 3 】数据库管理阶段 1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文件系统的过程中,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人们逐步研究和发展了以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为主要特征的数据库系统。即在数据在统一控制之下,为尽可能多的应用和用户服务,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结构与数据库的应用程序相互间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等。与以往前数据管理方法和技术相比,利用数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 前言 本标准系列共分四项:第一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第二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第三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第四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本标准是上述系列中的第一项。 本标准系列的四项出版后,将全部代替SD 238─87《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刘万铨、周录随、张凤洲、戚赉棣、范起敬、王志凯。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编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的任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整理等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面积总体规划和小面积实施规划。前者指大、中流域或省、地、县级的规划(面积几千、几万到几十万平方公里),后者指小流域或乡、村级的规划(面积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 2 引用标准 GB/T 1577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3 基本规定 3.1 规划的任务 3.1.1 编制规划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本规划通则以治理为主。 3.1.2 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针对水土流失特点,因地制宜地配置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提出各项措施的技术要求。 3.1.3 分析各项措施所需的劳工、物资和经费,在规划期内(小面积3~5年,大面积5~10年)安排好治理进度,预测规划实施后的效益,提出保证实施规划的措施。 3.2 规划的内容与程序 3.2.1 进行水土保持综合调查

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2018)

前言 简述项目情况、水土保持监测过程及成果并附水土保持监测特性表 1 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1 建设项目概况 1.1.1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地理位置(点型工程介绍到乡级,线性工程应说明起点、走向、途径县级名称)、建设性质(新建或改建)、工程规模与等级、项目组成、投资(概算总投资、土建投资)、建设工期(开工与完工时间、总工期)、占地面积、土石方量(挖方、填方、借方、弃方)等。 1.1.2 项目区概况 简要介绍项目区地形地貌(地形特征、地貌类型)、气象(气候类型、将数量、雨季时段、风速及主导风向、风季时段、冻土深度)、水文(水系、水功能区划)、土壤(土壤类型)、植被(植被类型与林草覆盖率)、容许土壤流失量、侵蚀类型与强度、国家(省级)防治区划等情况。 项目区点型工程按乡(镇)或县级行政区域确定,线型工程按县或地市级行政区域确定。 1.2 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防治水土流失情况,包括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管理(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三同时”制度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编报,水土保持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变更、备案,水土保持监测意见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意见落实及重大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处理情况等。

1.3 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1.3.1 监测实施方案执行情况 对照监测实施方案,说明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路线、布局、内容和方法等实施情况。 1.3.2 监测项目部设置 接受委托时间、监测进场及技术交底时间、监测项目部组成及技术人员配备等。 1.3.3 监测点布设 监测点的位置、类型、数量及影像资料等。 1.3.4 监测设施设备 包括固定观测设施的建设情况,监测设备投入使用情况等。 1.3.5 监测技术方法 简要介绍一般监测方法(包括遥感监测、实地测量、地面观测、资料分析等)类型,重点介绍针对工程特点采用的监测方法,如无人机、实时监控等。 1.3.6 监测成果提交情况 包括监测实施方案、记录表、水土保持监测意见、监测季度报告、监测年度报告、监测总结报告等成果的提交时间、对象(建设单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等。

第一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第一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等级项目名称完成人完成单位获奖项目编号 一等黄土区基于水平衡的水土 保持林草覆被及林分结构 设计技术 朱清科毕华兴张建军魏天兴张宇清 张学培查同刚张岩尹忠东李永芳北京林业大学SBXH2007-J-1-01 二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对 黄河水资源和泥沙影响评 价方法研究 陈江南王云璋徐建华王国庆熊维新 康玲玲穆兴民吴发启金双彦史学建 李雪梅 1.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2.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SBXH2007-J-2-01 二等黄土高原农果复合型生态 农业运行机制与关键调控 技术研究 吴发启李凯荣黄占斌朱德兰王健 李会科杜翠萍佘雕张青峰杜文才 徐军宏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3.陕西省延安市农科所 SBXH2007-J-2-02 二等水土保持辅助规划设计软 件 史明昌黄兆伟计文琦李团宏刘瑜 高勇郑国柱于波曹刚马海宽 张瑞霞 北京地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SBXH2007-J-2-03 二等岩质坡面喷混植生技术成 果转化与推广 张长印吴卫文章梦涛李光辉王富永 袁建平许峰王康宾邹东平鲁胜力 丛佩娟 1.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2.深圳市如茵生态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SBXH2007-J-2-04 三等金沙江流域退耕还林(竹、 草)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 试验示范 李昆方向京毕玉芬廖声熙孟广涛 张春华李贵祥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2.云南农业大学 3.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4.鹤庆县林业局 5.彝良县林业局 SBXH2007-J-3-01 三等高塬沟壑区果园集雨节水 灌溉技术示范与研究 李怀有陈智汉郭永乐王斌闫剑 张西宁安润莲 1.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2.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SBXH2007-J-3-02 三等齐家川示范区径流高效利 用技术体系研究 赵安成李怀有郭锐刘文宏王斌 张西宁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SBXH2007-J-3-03 三等矿区废弃地植被综合恢复王兵赵广东苏铁成白秀兰李刚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SBXH2007-J-3-04

水土保持甲级资质单位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甲级资格证书单位 序号证书编号单位名称 1 水保方案甲字第001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 2 水保方案甲字第002号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规划设计研究院 3 水保方案甲字第003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4 水保方案甲字第004号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 水保方案甲字第006号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 6 水保方案甲字第007号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7 水保方案甲字第008号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8 水保方案甲字第010号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心 9 水保方案甲字第011号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10 水保方案甲字第012号福建省水土保持试验站 11 水保方案甲字第013号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12 水保方案甲字第014号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 13 水保方案甲字第015号陕西华正生态建设设计监理有限公司 14 水保方案甲字第017号河南省水保生态工程监理咨询公司 15 水保方案甲字第018号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16 水保方案甲字第019号河北环京水利水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17 水保方案甲字第020号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18 水保方案甲字第021号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19 水保方案甲字第022号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20 水保方案甲字第023号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 21 水保方案甲字第024号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22 水保方案甲字第025号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23 水保方案甲字第026号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24 水保方案甲字第027号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25 水保方案甲字第028号广西桂禹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与成效

北京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与成效 路炳军,袁爱萍,段淑怀 (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北京100038)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生态清洁小流域;北京市 [摘要]为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建设、服务于水源保护,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探索,不断拓宽监测工作内涵和外延,建立了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连续9年发布了水土保持公报,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做法有:以项目为依托,全面规划,重点建设;明确职责,建立完善的三级监测机构;水土流失监测与面源污染监测并重;加强水土流失监测规范化建设和监测设施的维护管理;广泛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以监测站点为依托,建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注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0941(2010)06-0009-03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全市总面积16410k m2,其中山区面积10072k m2,占全市总面积的61.4%。据统计,全市有水土流失面积4089km2。目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加快水土流失防治、促进饮用水源保护,是新形势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此,北京市提出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0的思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建设,服务于水源保护,定量评估生态清洁小流域效益是新形势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自1999年以来,北京市积极探索,不断拓宽监测工作内涵和外延,努力提高监测工作科技含量,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建立了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1新时期水土保持监测的思路和目标 通过定期遥感调查、地面定点水土流失观测、野外调查、建立和推广使用北京市土壤侵蚀模型、开展小流域水质水量调查等,摸清水土流失状况,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及其发展趋势,全面科学地评价生态清洁小流域效益,为北京市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首都饮用水源保护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主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2.1水土流失宏观调查监测 1999)2000年,利用/3S0等技术,进行了全市水土流失基本情况调查,划分了水土流失类型区,调查摸清了水土流失宏观情况和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完成了第三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北京市的调查任务。结合调查结果,完成北京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工作。 2007年,利用北京市1号小卫星高分辨率影像资料,结合多年地面径流小区观测数据,完成了全市土壤侵蚀调查工作。2.2地面监测网络建设 根据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及其分布情况,选取代表性区域建设地面观测站点。经过近10年的建设和完善,目前已在全市7个山区县建立了11个坡地径流场(163个坡地径流小区)和14个沟道控制站,覆盖了五大流域和整个山区。在每个山区县选择治理后与未治理的小流域和治理前后的小流域进行水质水量调查监测。目前,已经形成了坡地径流场)沟道控制站)小流域的地面监测网络。径流场的基本观测指标有土壤理化性质、降雨量、降雨强度、径流量、泥沙量、土壤含水量等传统水土流失观测指标,同时为满足面源污染控制和水源保护的需要,拓宽水土流失监测思路,增加总磷、总氮和COD等部分水质监测指标。 从1999年开始连续观测,目前已有降雨量、径流量、泥沙含量等数据十几万条。通过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探索侵蚀机理与规律,评价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现状。 2.3建设水土流失自动监测系统,提高监测水平和科技含量 为提高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实现对水土流失动态的监测,在密云石匣、延庆上辛庄、怀柔汤河口等3个坡地径流场的23个重点坡面径流小区和密云木头峪等10个沟道控制站安装自记雨量计、自动采样器、雷达水位计等设备,实现了降雨、径流、泥沙等指标的自动采集、GPRS传输、存储和分析。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推进水土流失监测数据管理的自动化,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传输和入库,配合前端自动化采集系统的建设,开发研制了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监测数据的读写、接收、统计、处理、分析、传递、反馈和检索等功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电话及GPR S,实现了全市各监测点自动观测数据和人工观测录入数据两类数据的网络上传,并初步实现了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数据网上管理。信息处理包括对监测资料的汇总、整 #9 # 中国水土保持S W CC2010年第6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审核工作实施细则【模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审核工作实施细则 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审核制管理暂行办法》(办研发〔2014〕428号)精神,为做好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制定本细则。 一、组织机构 成立工作组、学科专家组、复核审查组,分别负责资格审查、初选审查和复核审查工作。成立招生监督工作组,负责招生过程的监督。 (一)工作组:穆兴民(组长)、党廷辉(副组长)、高鹏、田梅 (二)学科专家组:刘国彬(组长)、穆兴民(副组长)、郑粉莉、高建恩、刘文兆、陈云明 (三)复核审查组:刘国彬(组长)、穆兴民(副组长)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止专业2017年上简章的博士生导师(不少于7人)。 (四)招生监督工作组:徐养福(组长)、魏春兰(副组长)、党廷辉、郭珊珊、姜鹏 二、申请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无学术不端行为。 (二)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6年及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以同等学力资格申请的人员还须符合招生年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的规定及具体要求。

(三)英语水平达到下列成绩之一,并合格者。 近五年内(2016年12月31日之前),英语考试【TOEFL≥65分、GRE≥850分(旧)或170分(新)、IELTS≥5分、CET-4≥450分、CET-6≥425分、国家英语专业考试TEM-4≥50分或TEM-8≥45分、WSK(PETS 5) ≥55分(笔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本科至硕士连续在读的应届生CET-4、CET-6成绩证明不受时间限制。未达到要求,但有第一作者SCI论文发表者,由学科专家组对申请人进行专门考核。无以上证明材料或证明材料超过有效期者,必须参加由水保所组织的英语笔试,且成绩过不低于60分。 (四)身心健康。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体检标准》(校研发〔2005〕336号)中的具体要求。 (五)攻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博士学位者,应具有水土保持、林学、农业资源与利用、生态学、自然地理、环境科学、农业水土工程、植物学等专业背景。 三、时间安排 (一)网上报名:2016年11月15日至2017年1月5日。 (二)申请人向水保所研究生部提交有关材料。2017年1月3日-8日。 (三)资格审核与初选审核,确定复试名单: 2017年1月9日-10日。 (四)复核审查:2017年1月11日-2月17日(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四、具体工作及相关要求 (一)报名 申请人在报名期间登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系统”,进行网上报名;同时,登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统一支付平台”缴纳报名费。

心得体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心得体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十八大也明确提出,面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于我们当前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对于黄河流域如何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结合当前实际,探索研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实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的治水方略,是落实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治黄改革创新的实践问题,也是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生态文明的内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5000年黄河文明史蕴含着一个哲理: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生态负担却日益沉重,生态破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构成了现实威胁,如果不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局面将不再是危言耸听。河湖萎缩、沙尘暴频发、雾霾天气屡现,已敲响了警钟。因此,针对我国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和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