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规律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朱士光

一、黄土高原概况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位于我国西北的东部、黄河的上中游,跨有陕、甘、宁、青、晋与内蒙古等省区,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黄土堆积集中深厚,地貌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

当前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水土流失、风蚀沙化与干旱、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而剧烈。不仅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威胁到黄河、海河下游平原地区及京、津等大都会的安危。

历史上其生态环境却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颇为优越,东南部的关中等河谷平原区曾长期是我国之政治中心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其余部分农、牧业生产也获得一定发展。

研究探明这一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历程,结合历史上各时期之人类活动深入提示其原因与规律,不仅可丰富历史学与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为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提供实例并取得具体成果,在推动历史地理学获得新的进展方面具有理论与学术意义;还可在当前开发大西北,治理与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这一重大工作中发挥一定的实用功能。这方面的功能,

二、本课题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自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以来,即近800O年来,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2200年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变迁规律。

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l、气候冷暖干湿变迁

2、植被类型与分布区域变迁

3、河流径流量、泥沙含量与湖泊存湮变迁

4、地貌与土壤侵蚀状况变迁

5、人地关系时空演进与生态环境变迁规律

(二)研究方法

为充分而又尽可能完善的完成本课题之研究任务,决定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时空交织与逐步集成法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类型多样,各地貌类型区生态环境特点又不尽相同以及历史上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经济社会举措与政策影响下,生态环境变迁的方向、程度、后果互有差异的状况,拟将

这一地区划分为

(1)关中、晋西南、豫西北河谷平原区;

(2)晋西、渭北、陇东黄土高源沟壑区;

(3)晋中、晋北、陕北、陇西、宁南、青东黄土丘陵沟壑区;

(4)鄂尔多斯高原区;

(5)内蒙古与宁夏河套平原区等5个区域;

同时又划分出

(1)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

(2)夏、商时期;

(3)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

(4)秦、西汉时期;

(5)东汉与曹魏、西晋、北朝时期;

(6)隋、唐时期;

(7)北宋、金、元时期;

(8)明、清时期;

(9)民国时期;

(10)建国后。

| 上一页 | 返回首页 | 下一页 |

本站所有图文之版权系西安西诺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使用

All Rights Reserved By Xian Xinuo Computer Co., Ltd.

请与我们联络:archaeo@https://www.sodocs.net/doc/a816100838.html,

029-234060

您的位置:

首页>>各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延伸>>本页

中科院建立黄土高原五种生态农业模式

为再造西部秀美山川,中国科学院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在延安宝塔区、安塞县联合共建707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在对当地多年综合研究基础上,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科技人员摸索出五种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在示范区内树立样板,以科技为先导带动全省山川秀美工程建设。

黄土高原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就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作出了“再造

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1999年8月,朱镕基总理亲临延安视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治理思路。

随着经济建设向西部挺进,黄土高原传统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和提高粮食产量为主的试验示范已不能满足区域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开展中大尺度大规模、快速、高效的治理和研究成为必然。中科院水保所针对示范区内不同类型区不同小流域的状况,进行模式的组合发展、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布局、相关技术的组装与集成,在延安燕沟示范区建立了高效农副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新修高标准梯田40亩,新建日光温室大棚15座,完成河道潜流截渗,引水上山,大棚蔬菜滴灌工程,达到当年投资当年受益;以吴枣园—庙河为基地,建立农果复合型模式,开展并完成新修梯田地膜玉米丰产试验;考虑到现阶段林牧矛盾突出,探索出林牧型模式,在杨家畔退耕还林还草,将传统以放牧为主的养殖方式改为舍饲养殖,进行肉役两用秦川牛改良试验,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同时加强水源涵养林、天然次生林的封育与保护;此外还建立了以经济林园艺化管理为主的农果复合型、水资源与坝地建设开发利用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为了作好示范区试验工作,院省双方专门成立了由中科院副院长陈宜瑜和陕西省副省长王寿森为组长的试验示范区领导小组。陕西省省长程安东也多次强调,陕西的生态环境建设要依靠中科院水保所为主体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力量。此次“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的建立,标志着中科院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由过去的小流域向大范围扩展,治理面积已由过去的10平方公里内扩展到700多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唱《黄土高坡》,由黄土、窑洞等引入。 板书: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河、汾河、渭河、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再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地理事物。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看图D把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课本插图D“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形图”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并把景观图与地形图连起来。 黄土高原总的地形特点是什么?——沟壑纵横。 2.黄土高原的来历 黄土高原的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85页阅读,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与原因 首先让学生读图85页活动,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习题精选人教版

选择题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 A.淮河B.秦岭C.太行山D.大兴安岭 2.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A.冰川B.地震C.风成说D.火山灰堆积 3.黄河中下游含沙量大的重要原因是:() A.注入的支流众多B.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C.水流速度快D.流经黄土高原区 4.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灾害B.台风C.寒潮D.地震 5.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广人稀B.资源缺乏,特缺煤炭 C.人多地少D.生态建设已步入良性循环 6.“五岳”中位于黄土高原的是:() A.泰山B.衡山C.华山D.嵩山 7.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水稻B.油菜C.甘蔗D.小米 8.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 A.上游B.中游C.下游D.中下游 9.黄土高原所属的温度带主要是:() A.亚热带B.暖温带C.中温带D.寒温带 10.黄土高原农作物的熟制主要是:() A.一年三熟 B.一年一熟 C.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D.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11.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主要界于:() A.800mm~1600mm B.400mm~800mm C.200mm~400mm

D.200mm以下 12.全国十大旅游景点中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B.避暑山庄 C.布达拉宫D.黄山 13.黄土高原主要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A.西北地区B.北方地区 C.青藏地区D.南方地区 14.黄土高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此地产煤的省份是:() A.黑龙江B.安徽 C.河南D.山西 15.为将黄土高原上山西大同的煤运往东南沿海而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铁路线是:()A.大秦线B.京包线 C.陇海线D.哈大线 16.下列省份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有:() A.安徽B.青海C.山西D.陕西 17.下列城市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有:() A.太原B.银川C.石家庄D.合肥 18.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A.年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B.人类的植树造林活动 C.地表破碎,缺乏植被 D.黄土本身疏松、干燥的特性 19.下列省份中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有:() A.陕西B.山西C.黑龙江D.西藏自治区 20.被誉为“塞上江南”的两大平原是:() 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 C.宁夏平原D.河套平原 21.下列事物与黄土高原人民生活相关的有:() A.赛龙舟B.秧歌舞 C.面食为主D.青稞酒 22.黄土高原蕴藏量较为丰富的能源资源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措施 作者:杨秀梅 摘要:水和土壤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资源将无机界和有有机界、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连接起来,推动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人类社会发展。如果离开水和土壤,那么人类将失去生存基础,文明也将难以继续。但是黄土高原上由于盲目地、不尊重自然规律无节制地开发水土资源,造成如今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总面积为64万km2,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水土流失”是指在流水、重力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现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1.2 气候差异比较大 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中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影响;大气系统中降水量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和季节性,降水年际变率大,时间变化上降水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 2.5mm左右,下降速度高原东部明显快于西部,年降水存在2~4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年、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全区以一致变暖为主,高原中部变化幅度大于周边,气温上升速度年平均气温为

陕西泾河调查报告

陕西泾河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在陕西省咸阳市,我家乡水源所在地是泾河。说泾河肯定是离不开渭河。泾渭分明这个成语都应听过吧。 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本源有二︰南源出于宁夏泾源老龙潭,北源出於宁夏固原大弯镇。两河在甘肃平凉附近汇合後折向东南,至陕西长武县亭口附近先後纳马莲河、蒲河、黑河等支流,形成辐射状水系,在陕西高陵县附近注入渭河。 泾河是黄河中游的大支流,长451公里,流域面积约45,400平方公里。大部分支流深切於黄土丘陵和黄土高原,河谷狭窄。陕西境内多险滩,跌降高差3~7公尺,多形成瀑布急流。夏秋多暴雨,故以洪水猛、泥沙多著称。泾河流域水利开发很早,秦时开郑国渠引泾水灌溉关中平原;上游平凉、泾川等地也远自唐代即已开渠兴利。现在上、中游修筑水库,下游扩建泾惠渠灌溉工程,增加了灌溉面积。 泾河发源于六盘山腹地的马尾巴梁,它从源头一出山,就水势洪大,湍湍急流,越泾源县白面镇、园子乡、穿沙南峡,在柳家河坝入甘肃平凉,抵陕西高陵县汇入渭河。在六盘山保护区内全长29公里,流域面积231.49平方公里。泾河在六盘山脉中可谓是最大的一条河。 泾河以清澈著称,奔流千里与混浊的渭河相汇,仍能见到它清澈的一半,"泾渭分明"、"泾清渭浊"的成语由此而生。六盘山造就了泾河,泾河孕育了六盘山在泾河发源地绵延数百里的范围内,茂林修竹,郁郁葱葱,百花争妍,鸟雀嘤嘤,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 泾河为黄河的二级支流。源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六盘山东麓,有南北两源:南源出泾、泾川、于杨家坪进入陕西长武县、再流经彬县、永寿源县老龙潭,北源出固原大湾镇,两源流至甘肃省平凉市八里桥汇合,西源流至甘肃平凉市八里桥汇合,东流平凉、淳化,在泾阳县张家山界入关中平原,于高陵陈家滩与渭河汇合。 全长455.1千米,流域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支流众多,主要有马莲河、蒲河、黑河、马拦河、泔河等。流域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洪、枯水流量相差悬殊,1933年8月5日张家山站最大洪水流量9200立方米/秒,1977年4月15日最小流量只有1.9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4. 4亿立方米。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含沙量141千克/立方米,最大含沙量1 430千克/立方米。古人说“泾浊渭清”,只从相对意义上说泾河含沙量比渭河含沙量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泾河流域进行了治理、开发,上、中游修筑水库和开展大规模水土保持工作,下游开挖和扩建渠道工程。泾惠渠改建了渠首大坝,增加了引水量,扩大了下游灌溉面积。 泾河流域土地平坦,农业发达,矿藏丰富,经济开发潜力很大。耕地占全流域面积近1/3,是西北地区著名的产粮区。甘肃的董志原素有“陇东粮仓”之称。陕西泾河两岸黄土讥源各县及泾惠渠灌区是陕西主要商品粮油基地。全流域生产小麦、玉米。这里又是著名的水果、药材、烤烟之乡、水梨、红枣、苹果、柿子、沙辣等都有大宗出产。猪鬃、羊毛、肉蛋、兔肉等产量也很可观。这里也是著名的秦川牛,关中驴的集中产区。流域内还蕴藏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油母页岩、建筑材料等矿产,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新人教版讲解学习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新人教 版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资料。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黄土高原)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摘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治理措施 在中国大陆这块广袤无垠的大地的西北部偏中部地区,一直存在着这样一块土地,它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800~3000米。 黄土高原之上,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千百年来,数以万计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不停地耕作着,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人们用辛勤的劳动换取生存与发展所需的食物。 然而,曾作为农耕文明发源地的黄土高原,逐渐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贫瘠的土地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大量的养分物质从土壤中流失殆尽,土地的肥力降低,因而收成减少,损失巨大。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黄土高原开始出现了水土流失问题,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水土流失的基本概念为: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水土流失的面积较大,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南起秦岭北至长城,面积十分广阔,并且对于该区域工农业影响在不断加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有面积广、强度大、区域明显、产沙集中、成因复杂的特点,该地区沟壑纵横、黄土广布、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有了一些改进,但总体上来说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两种。自然因素中首先为黄土特性,无理层,但垂直节理发育,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为主,土质酥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 然后为植被因素,被具有涵养水源、减小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及保持水土的作用。黄土高原植被的覆盖率较低,而径流减少率和侵蚀较少率却在逐年增加,而较低的植被覆盖率则会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降低,植被减少使相同降水条件下河流径流流量加大,侵蚀加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浅谈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浅谈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摘要:面对黄土高原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众多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如何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是长期困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根据黄土高原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构成内涵和任务目标,提出小流域治理的相应措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小流域治理的措施,并分析了其效益。 关键词: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效益评价;综合评价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1]。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特别是对山区森林的砍伐,破坏了原有坡地的相对稳定,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2]。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降雨、地形、土壤这些能对水土流失调控起到重要作用的自然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先后大面积推广了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法,其中主要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实行预防、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达到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截至2009年,中国各级开展重点治理的小流域达7000多条,总面积20多万kM2。小流域治理已初见成效,近年来研究小流域治理措施的效益较多。 1小流域治理的概念、目的、现状 1.1小流域治理概念 小流域综合治理又称流域治理、山区流域管理、流域管理、集水区经营。其概念是:为了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木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对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布置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使之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形成综合的防治措施体系。流域是地面水和地下水天然汇集的区域,是水土流失和开发治理的基本单元。流域大小的划分是相对的,根

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变化

第39卷 第4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9 N o.4 2011年7月Journal of Shaanx i Norm al U niversity(Natur al Science Edition)Jul.,2011 文章编号:1672-4291(2011)04-0079-07 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变化 赵永华1, 贾 夏2, 王晓峰1 (1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 要:利用1986年、1995年和2000年3期遥感解译结果分析了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草地是该区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耕地,二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5%以上,而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起着重要作用的林地面积却较小.研究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均有不同程度变化,总时段变化与各时段的变化有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主要发生在耕地、草地和林地之间,构造的面积转入比例矩阵和转出比例矩阵较好地反映了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来源与去向.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发生了相应改变.生态服务价值呈先减小后增加变化,但总趋势是减少,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服务价值在不同年间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程度直接受其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程度影响.研究区1986年、1995年和2000年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533 13亿、525.56亿和529.74亿元,200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还没有恢复到研究起始时间的水平,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植被恢复重建工作,积极推进已有工程实施的力度和深度. 关键词:泾河;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志码:A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ecosystem services in Jinghe River basin ZH AO Yo ng-hua1,JIA Xia2,WANG Xiao-feng1 (1College o f Ear th Science and Reso urces,Key Labo rator y o f Wester n Miner al Reso ur ces and Geo logical Eng ineering of M inistry of Education,Chang an University; 2College o f Enviro nm 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hang an Univer sity, Xi an710054,Shaanxi,China) Abstract:Land use chang e and its ecosy stem services value in Jing River basin w 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inter preted r esults of r em ote sensing im ag es in1986,1995and2000.The r esults show ed that grassland w as the larg est area o f land type,fo llow ed by cultiv ated land,both of them acco unting for m ore than85%of to tal area,w hile the w oo dland play ed an im po rtant r ole in the ecolog ical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 services w as small.All of the land use types chang ed in different lev el.T he mutual co nv ersion betw een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ccurred in cultivated land,g rassland and w oo dland.T he exported and im po rted matr ix es of ar ea pr opo rtio n reflected the sources and sink of land use type change.Reg ional land use chang es resulted in the changes of ecosy stem service value according ly.The ecosy stem service value fir stly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but the overall trend was reduced.T he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of land use types w ere different obviously in different year s and land use ty pes.The value o f ecosy stem serv ices in 收稿日期:2011-02-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000222). 作者简介:赵永华,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及3S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yonghuaz@ https://www.sodocs.net/doc/a816100838.html,.

课-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教案

第七单元黄土高原第2课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 【课型】新授课 【教学理念】课堂开放、面向全体、多媒体手段、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课标要求】 ●运用读图与气候资料归纳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并总结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 成功经验。 ●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道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分析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重点)(难点)2.运用图文资料,知道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德育目标) 3.了解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德育目标) 4.记住大同、阳泉、神府等煤矿的分布,理解能源基地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点) 【教学模式】三段式有效课堂导学模式。【教学方法】问题导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具准备】黄土高原地形图、黄土高原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地理助学》等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预习展示导入图中景观体现黄土高原地形特点是什么? 思考1.黄河的含沙量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2.形成黄土高原的风力、流水属内力还 是外力?(出示目标) 展示预习成果,提出问题困惑。学生 进入“问题——思考——探究——发 现——解决问题”的探讨情景 (读图片)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 成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思考:家乡是否有水土流失?是怎样 治理的? 激发学生 浓厚的学 习兴趣, 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 极性。 培养学生 热爱学 习、探究 知识的情 感和态 度。 合作 学习 (板书)探究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读图)1.读水土流失示意图,完成问题。 A坡虽然土质疏松,夏季也多暴雨,但地面有植 被保护,因而水土流失并不严重,B坡土质坚硬, 雨量也小,还有植被,水土流失将会很小。D坡 虽没有植被保护,但土质坚硬,雨量小,流失 也不严重。C坡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地面缺(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 及创设问题情境下,自主学习探究黄 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完成问题。 (思考分析) (1)黄土高原是我国最为严重的地 区,水土流失导致_____下降、河流 _____剧增、_____频繁等问题,制约 利用教师 提供的信 息及问 题,学生 完成问 题,培养 综合能力 注重前后 知识的连 接和过 渡。训练 学生对比

泾河流域径流量序列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s://www.sodocs.net/doc/a816100838.html,
泾河流域径流量序列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
徐栋,张萍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系,南京(210098)
E-mail:chdxudong@https://www.sodocs.net/doc/a816100838.html,
摘 要:本文利用 Mann-Kendall 非参数相关检验法和有序聚类分析法对泾河张家山水文站 1954-2006 年的实测径流资料进行趋势检验和突变点分析,结果表明泾河径流量存在显著的 递减趋势,并且在 1996 年发生显著突变,在此之后,径流量急剧减少;泾河径流量的减少 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泾河流域;Mann-Kendall; 有序聚类分析;趋势;突变
1. 引 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泾河流域径流量显著减少,严重影响了流域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利用。分析泾河流域径流量的变化趋势,推求径流量序列发生显著突变的时间点,对于进一 步分析引起径流量变化的原因,从而合理利用水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用的趋势分析法是 Mann-Kendall 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法,这种方法不需要样本遵循 一定的分布,也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目前在分析气温、降水,径流等水文时间序列的变 化趋势中应用广泛。 有序聚类分析法是一种推求时间序列显著突变点的方法, 在分析水文时 间序列受到显著干扰后的突变点方面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本文利用 Mann-Kendall 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和有序聚类分析法对泾河流域张家山水文 站 1954—2006 年的实测径流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径流量的变化趋势,推求径流量受到显著 干扰后发生显著突变的时间点。
2. 基本资料
2.1 流域概况
泾河是黄河的二级支流,黄河的十大水系之一。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自西向东流经 陕、甘、宁三个省(区)的 32 个县、市。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全长 455km,落差 2180m。 左岸支流主要有马莲河、三水河、蒲河、洪河、茹河,右岸支流主要有汭河、黑河、达溪河。 面积为 45421km2。 流域内有五种地 流域位于东经106 14′ ~ 108 42′ 和北纬 36 46′ ~ 37 19′ 之间, 貌类型,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土石丘陵区、黄土丘陵林区和黄土阶地区,由 于泾河的各支流深切于黄土地貌中,使得该流域成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 一。
2.2 径流概况
泾河流域的径流量主要集中在7、 9、 8、 10四个月, 这四个月的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78% 左右,是全年的丰水期,其中7、8月份的径流量最为集中,占年径流总量的45%。12、1、2 月是全年的枯水期,径流量仅占全年径流量总量的11%左右。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 泾河流域年内月径流量的离差系数Cv值,随着径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汛期各月的径流 量相对较大,Cv值达0.6-0.8,冬季枯水期内Cv值一般仅为0.3-0.5。这主要是由于年降水主要 集中在夏、秋季节,形成的径流也集中在这段时间,所以这段时间内的径流变化是随着年际 间的丰、枯水年变化而变化的,Cv值较大。冬季径流量各年都很小,不反应丰、枯现象。
-1-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 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 要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那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主要跨越哪些省区呢? 2、主要跨越省区:晋、陕、甘、宁等 引导阅读:说起黄土高原,很多人不仅会想起它那千沟万壑的景观,而且还会想起这片古老黄土地上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请阅读课文24-25页内容。 3、文明的摇篮: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设疑: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厚度一般超过100米的黄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讲述: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是吹来的。 二、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思考:虽然我们不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周密严谨的研究,但我们也能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请大家合作完成P27的活动题。 1、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doc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8.1-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主备人潘振江课题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课型传授新知识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教学重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学习难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具、仪器、课件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挂图教学流 程个案补充【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我们生活的地方,处在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黄土高原上。今天我们 §8.1-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主备人潘振江课题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课型传授新知识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

能、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教学重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学习难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具、仪器、课件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挂图教学流 程个案补充【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我们生活的地方,处在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黄土高原上。今天我们 §8.1-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主备人潘振江课题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课型传授新知识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浅析

No. 1.2019 (Total No. 47)黑龙江水利科技Heilongjiang Hydraul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第1期(第47卷)文章编号:1007 -7596(2019)01 -0078 -02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浅析 薛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 摘 要:目前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手段,文章主要对小流域综合治 理的发展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分析阐述各阶段发展特点,最后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研究 方向。 关键词: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B 0前言黄土高原地区横跨我国七个省份,是我国水土 流失最严重、流失面积最广的地区。长久以来,受到 自然环境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双重影响,黄土 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愈演愈烈。水土流失不仅 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淤塞的河道也为下游带来 洪水隐患,同时还严重制约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 治理水土流失对于恢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改 善当地经济落后的状况显得尤为重要。小流域综合 治理是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模 式,经过多年积累的治理经验,治理模式由单一措施 治理发展为治理与发开并重的综合治理模式,文章 主要探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点黄土高原地区东西可至太行山和乌鞘岭,南北 可达秦岭和长城,海拔在800 -3000m 之间,黄土覆 盖面积超过64. 27万km 2。黄土高原全年少雨,夏季 雨量集中,属于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黄土高原地 区由于地表植被的严重匮乏,使得土壤缺乏一定的 抗蚀性,加之夏季暴雨造成的长期水力侵蚀使得其 表面分布着大量沟壑。早期由于环保意识薄弱,黄 土高原滥砍滥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剧了水土 流失的状况。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有如下3个 显著特点:1) 面积广: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 总面积的70. 9%,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贫瘠,缺 乏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养分,地表植被的缺乏造成土 壤保水保土能力降低,一旦遇到降雨,便会持续产生 水土流失,造成恶性循环。2) 强度大: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模数可以达 到3500t/km 2 - a,局部地区的土壤侵蚀模数甚至可 以超过30000t/km2 ? a 。水土流失造成黄土高原地区 沟壑密布,据统计沟壑数量高达27万条,而沟壑地 带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占黄河输沙量的65%。3) 成因复杂: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成 因并不相同,按照其自然条件和水土流失特征可以 分为风沙区、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不同类型 区由于水土流失成因的差异,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 措施也不尽相同。 2小流域综合治理概述小流域是一个具备完整产沙、输沙系统的天然 汇水单元,遇降雨时,地表土壤在水力作用的侵蚀 下,发生水土流失现象,泥沙经沟道汇入流域,并经 流域汇入更高一级别的河道中。因此小流域的泥沙 运输形式,不仅有从坡顶到坡底的垂直运动,同时也 包括从沟头至沟口的水平运动⑴。因此,针对小流 域产沙、输沙特点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掌握小流域 内的土壤侵蚀规律,为小流域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 施,因地制宜的治理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收稿日期]2018-12-20 [作者简介]薛梅(1986 -),女,陕西子洲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利工程。—78 —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符号阅读附答案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符号阅读附答案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符号 1行走在沟壑纵横、墚峁交织的黄土高原上,视野中经常会出现与黄土浑然一色的窑洞,这种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居景观,是依托黄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筑。 2《墨子·节用》中说:“古人因丘陵掘穴而处。”《新语》中还有“天下之民穴居野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的说法,这些证明人类曾有过穴居的历史。而从考古发现的50万~60万年前的三棱大尖状石器推断,古人可能从那时起就开始在黄土高原挖掘洞穴。他们在天然黄土断崖上凿洞而居的居住形式,直接影响了今天在黄土高原随处可见的形制相似的窑洞建筑群。据了解,直至今天,中国窑洞还是世界上现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在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和河北六大窑洞区内,现在大约有4000万人居住在各种类型的窑洞中,靠着古老的窑洞,适应着特殊气候和地理区域的环境。黄土高原冬天十分寒冷,最低温度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地面植被稀疏,缺乏建筑用材和取暖用材。但是黄土高原的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好,适于凿挖。先民们因地制宜,创制了这种居住方式。他们利用黄土层本身的保暖性能,安然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冬天,也使窑洞成了黄土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3那么,黄土高原为什么适合挖窑洞呢?来自地质专家的研究表明,这是黄土的特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经历过不同的地质年代和气候条件,黄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在早期的干冷气候环境中,黄土高原上的土质还比较疏松,黄土中的胶结物含量也非常少,不具备土壤结构,所以抗侵蚀的强度比较低,一旦遇水就会崩解湿陷。雨水汇集径流在疏松的黄土地上切割,在黄土高原形成深浅不一的切沟。到了后来,气候变得温暖潮湿,大量的生物开始在黄土高原生长繁殖,它们促进了黄土高原成壤,并使古壤的有机质与胶结物含量得到提高,从而使黄土具备了较强的抗侵蚀力,这就为古人在黄土层上挖凿窑洞创造了条件。 4黄土高原的降雨偏少对在当地挖凿窑洞也十分有利。黄土通常具有湿陷性,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黄土,遇到雨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但是黄土高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整个黄土高原年均气温为6℃~14℃,年均降水量只有200毫米~700毫米。整个黄土高原的降雨量总趋势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也就是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和山西南部的半湿润地区,到晋中、陕北、陇东等中部的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就成了半干旱区域,再向西北就成了完全的干旱区。以陕北的黄土高原为例,这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50毫米~6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6%~78%,非常适合建造窑洞。 5黄土层的厚度对挖窑洞也有影响。在黄土高原不同的区域,黄土堆积厚度的差别也很大,比如甘肃境内通常在200~300米之间,陕西北部主要在100~200米之间,山西、陕西关中、河南豫西地区一般在50~100米之间,其余地区在50米以下。在渭河最大的支流泾河流域(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在进入陕西长武县之后,一路把马莲河、蒲河、黑河等支流纳入其中,再流经关中平原,在陕西高陵县陈家滩附近注入渭河),黄土层厚度达百米以上,而且黄土中不含沙石,十分黏牢,故而在此地构筑的窑洞相当坚固耐久。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测试题 最新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习题一、单项选择 1.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 A.淮河 B.秦岭 C.太行山 D.大兴安岭 2.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A.冰川 B.地震 C.风成说 D.火山灰堆积 3.黄河中下游含沙量大的重要原因是:() A.注入的支流众多 B.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C.水流速度快 D.流经黄土高原区 4.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灾害 B.台风 C.寒潮 D.地震 5.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广人稀 B.资源缺乏,特缺煤炭 C.人多地少 D.生态建设已步人良性循环 6.“五岳”中位于黄土高原的是:() A.泰山 B.衡山

D.嵩山 7.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水稻 B.油菜 C.甘蔗 D.小米 8.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中下游 9.黄土高原所属的温度带主要是:() A.亚热带 B.暖温带 C.中温带 D.寒温带 10.黄土高原农作物的熟制主要是:() A.一年三熟 B.一年一熟 C.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D.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11.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主要界于:() A.800mm~1600mm B.400mm~800mm C.200mm~400mm D.200mm以下 12.全国十大旅游景点中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A.秦始皇陵兵马俑 B.避暑山庄 C.布达拉宫

13.黄土高原主要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A.西北地区 B.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南方地区 14.黄土高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此地产煤的省份是:() A.黑龙江 B.安徽 C.河南 D.山西 15.为将黄土高原上山西大同的煤运往东南沿海而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铁路线是:()A.大秦线 B.京包线 C.陇海线 D.哈大线 二、双项选择 1.下列省份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有:() A.安徽 B.青海 C.山西 D.陕西 2.下列城市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有:() A.太原 B.银川 C.石家庄 D.合肥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A.年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B.人类的植树造林活动 C.地表破碎,缺乏植被

心得体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心得体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十八大也明确提出,面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于我们当前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对于黄河流域如何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结合当前实际,探索研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实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的治水方略,是落实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治黄改革创新的实践问题,也是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生态文明的内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5000年黄河文明史蕴含着一个哲理: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生态负担却日益沉重,生态破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构成了现实威胁,如果不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局面将不再是危言耸听。河湖萎缩、沙尘暴频发、雾霾天气屡现,已敲响了警钟。因此,针对我国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和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