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六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六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六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六

专题讲座六元素推断题的知识贮备和解题方法

一、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

[知识贮备]

1.根据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最外层电子规律

某元素阴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相同,该元素位于第3周期。若为阳离子,则位于第4周期。

(3)“阴上阳下”规律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若电性相同,则位于同周期,若电性不同,则阳离子位于阴离子的下一周期——“阴上阳下”规律。

【例1】已知X、Y、Z为三种主族元素,可分别形成X n+、Y m+、Z n-三种离子,已知m>n 且X、Y、Z三种原子的M层电子数均为奇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三种离子中,Y m+的离子半径最小

B.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分子式为H n ZO4

C.X、Y、Z一定在同一周期,且原子半径Z>X>Y

D.三种元素相应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之间两两会发生反应

解析根据题中X、Y、Z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推断出X、Y、Z分别为Na、Al、Cl元素。Na+、Al3+、Cl-三种离子中Al3+的离子半径最小,A项正确;C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分子式为HClO4,B项正确;Na、Al、Cl元素同处于第3周期,其原子半径为Na>Al>Cl,即X>Y>Z,C项错误;氢氧化铝为两性氢氧化物,D项正确。

答案 C

【例2】短周期元素A、B、C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A 与C在周期表中位置上下相邻,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A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与C可形成共价化合物

B.A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C的氢化物的稳定性

C.原子半径A<B<C

D .B 的氧化物的熔点比A 的氧化物的熔点高

解析 A 与C 在周期表中位置上下相邻,A 、C 同主族,则A 在第2周期,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A 原子次外层电子数,B 为镁,据A 、B 、C 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则A 为碳,C 为硅。A 与C 可形成共价化合物SiC ;CH 4的稳定性大于SiH 4;MgO 为离子晶体,A 的氧化物为分子晶体,MgO 的熔点高;原子半径B >C >A 。

答案 C

[知识贮备]

2.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与原子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1)几个重要关系式

①核外电子层数=周期数(对于大部分元素来说);

②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8-|最低负价|

③|最高正价|-|最低负价|=

????? 0——第ⅠA 族中的H 和第ⅣA 族2——第ⅤA 族4——第ⅥA 族6——第ⅦA 族

(2)熟悉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特殊位置

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H 、Be 、Al 。

②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 、S 。

③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O 。

④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Li 、Ca 。

⑤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Na 、Ba 。

⑥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H 、C 、Si 。

⑦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S 。

⑧除H 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

⑨最高正价不等于族序数的短周期元素:O(F 无正价)。

【例3】 现有A 、B 、C 、D 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原子半径:A

( ) A .由A 、B 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常见气体显碱性

B .D 元素组成的单质能与强碱溶液反应,并有H 2生成

C .C 元素不可能在第1周期,也不可能在第ⅣA 族

D .A 、B 、C 、D 四种元素组成的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

解析 根据题意知:A 为氢,B 为氮,C 为氟,D 为铝,则D 选项错误。

答案 D

【例4】如图表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关于元素X、Y、Z、W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X、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为Y

②Y、Z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

③W的单质常温下呈液态,可与铁粉反应

④W的原子序数比Z的大9

A.只有③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由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可知,X为N,Y为P,Z为S,W为Br。X、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为HNO3>H3PO4,①正确;同一周期,从左往右,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②正确;W为Br,常温下其单质为液态,可与铁粉反应生成溴化铁,③正确;W的原子序数比Z的大19,④错误。

答案 C

二、由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推断

[知识贮备]

(1)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

的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C。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氢化物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元素:O。

(4)等物质的量的单质最轻的元素:H;最轻的金属单质:Li。

(5)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Br;金属元素:Hg。

(6)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元素:Al。

(7)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N;能起氧

化还原反应的元素:S。

(8)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Li、Na、F。

【例5】X、Y、Z为同一短周期中的元素,其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之间,任意两种混合均可反应,M为Y、Z形成的化合物,其溶液显酸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简单离子的半径依次增大

B.将M溶液加热蒸干并灼烧,最后可得Y的氧化物

C.X燃烧的产物中只含离子键

D.将少量X单质投入到M溶液中,会置换出Y单质

解析根据题意不难判断X、Y分别为Na、Al元素;根据“M为Y、Z形成的化合物,其溶液显酸性”的信息可知Z为Cl元素;因为Al2S3在水溶液中是不存在的,则答案可知。

答案 B

【例6】A、B、C、D、E都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B、C、D同周期,E和其他元素既不在同周期也不在同主族,D的氢化物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且B、C、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混合均能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和D的氢化物中,沸点较低的是____(选“A”或“D”)。

(2)元素C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

(3)A、D、E可以形成多种盐,其中一种盐中A、D、E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2∶1,

该盐的名称为________。它的水溶液与D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可生成D的单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A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A是氧;D的氢化物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D是氯;B、C、D三元素在第3周期,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混合均能反应生成盐和水,根据B、C、D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因此B是钠,C是铝;据A、D、E三种元素形成的盐中,A、D、E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2∶1知E为+2价金

属Ca。

答案(1)D(2)第3周期第ⅢA族

(3)次氯酸钙ClO-+2H++Cl-===Cl2↑+H2O

三、综合利用“位”、“构”、“性”关系推断

[知识贮备]

1.“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2.推断元素的常用思路

根据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及已知条件,可推算原子序数,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等,基本思路如下:

【例7】短周期主族元素甲、乙、丙、丁、戊五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其中戊是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最外层电子数:甲>乙>

B.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丙<乙<丁<戊

C.含有丁元素的酸有多种

D.乙的氢化物多种多样,丙、丁、戊的氢化物各有一种

解析第1周期只有两种元素,而短周期为前3周期,故甲、乙、丙所在周期为第2周期,戊元素原子半径最小,故为第3周期第ⅦA族,即Cl元素,由此推知甲、乙、丙、丁分别为B、C、N、S。甲、乙、丙、丁、戊五种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3、4、5、6、7,故A错;核外电子数相同的简单离子,其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B错;丁元素为S,含有S的酸有硫酸、亚硫酸、氢硫酸、硫氰酸等,故选项C正确;氮的氢化物有NH3、N2H4,故D错。

答案 C

【例8】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表中所列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化学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j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

(2)o、i、p三种元素之间能以原子个数之比1∶1两两形成互化物,这些互化物的性质类似

于这些元素单质的性质。请写出i、p的互化物与f、l形成的化合物等物质的量反应时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NH+4是“元素NH4”的阳离子,则“元素NH4”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应该是______________;NH4的碳酸盐应________(填“易”或“不易”)溶于水。

解析 (1)由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j 处于第4周期,周期表的第4个横行的结构包括,第ⅠA ~ⅡA 族、第ⅢB ~ⅦB 族、第Ⅷ族、第ⅠB ~ⅡB 族、第ⅢA ~ⅦA 族、0族部分元素,j 是第Ⅷ族。

(2)由题意知i 、p 的互化物为BrCl ,f 、l 形成的化合物为NaI ,BrCl 中Cl 得电子能力强,Cl 为-1价,Br 为+1价,类似于卤素单质的性质,NaI 与BrCl 等物质的量反应生成I 2。

(3)NH 4的核电荷数为11,周期表中应在第3周期第ⅠA 族,类似于钠,NH 4的碳酸盐易溶于水。

答案 (1)第4周期第Ⅷ族 (2)2BrCl +2NaI===Br 2+I 2+2NaCl (3)第3周期第ⅠA 族 易

四、元素推断的特殊技巧举例

[知识贮备]

1.“公式”+“验证”巧推短周期相邻元素

(1)若已知三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之和

经验公式:三种元素原子序数之和±83

≈其中某元素的原子序数 注意:若整除则无解。

(2)若已知相邻三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

①能被3整除,则三种元素的位置关系只能为同周期相邻或同主族相邻;

②同时不能被3和2整除,则必有两元素在同一偶数族,另一元素为相邻奇数族;

③虽然不能被3整除,但是能被2整除,则必有两元素在同一奇数族,另一元素为相邻偶数族。

【例9】 有三种相邻元素A 、B 、C ,已知A 、B 处于同一周期,且B 、C 处于同一主族相邻位置。又知这三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之和是31,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试推断A 、B 、C 各为何种元素。

解析 31-83=7…2,31+83

=13(整除),故一种元素为7N 。又由于17既不能被3整除,也不能被2整除,则另外两元素都在偶数族,只能是8O 和16S ,经验证符合题意。

答案 A 为N 元素,B 为O 元素,C 为S 元素。

[知识贮备]

2.位置图示法

所谓图示法就是采用图形或图表对题目条件进行形象化的展示,直观地揭示题目条件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把握解题的关键。

【例9】可用图示法推断。

解析 分析题意,我们可将A 、B 、C 这三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列出如下四种情形:

再根据三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关系,列出代数式,求解,简单直观。

设B 的质子数为x 。根据三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之和为31,综合分析上述四种情况,可列出以下四个代数方程式:

①(x -1)+x +(x +8)=31,解之得x =8;

②x +(x +1)+(x +8)=31,解之得x =223

(不合理); ③(x -1)+x +(x -8)=31,解之得x =403

(不合理); ④(x +1)+x +(x -8)=31,解之得x =383

(不合理)。 则A :质子数8-1=7,是氮元素;B :质子数为8,是氧元素;C :质子数为8+8=16,是硫元素。N 、O 、S 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5+6+6=17,符合题意。

[知识贮备]

3.“直觉”+“验证”技巧

直觉,就是一种对问题直接的、有意识的、不经严密逻辑推理的思维,它可以跨越复杂的推理过程,直接得出结论。丰富的知识积累是产生直觉的重要前提,但由于直觉产生的结论只是一种可能的猜测,因此只有对结论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证和检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例10】 A 、B 、C 、D 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 、D 同族,B 、C 同周期。

A 、

B 组成的化合物甲为气态,其中A 、B 的原子数之比为4∶1,由A 、

C 组成的两种化合物乙、丙都是液态,乙中A 、C 原子数之比为1∶1,丙中A 、C 原子数之比为2∶1,由

D 、C 组成的两种化合物丁和戊都是固体,丁中D 、C 原子数之比为1∶1,戊中D 、C 原子数之比为2∶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戊________。

解析 根据原子个数比为4∶1的气态化合物,直觉将甲猜为CH 4,再根据乙、丙分别是由

A 、C 元素形成的原子数之比为1∶1、2∶1的液态化合物,直觉将乙猜为H 2O 2,丙猜为H 2O ;根据A 、D 同主族,顺推A 、

B 、

C 、

D 四种元素分别为氢、碳、氧、钠,最后根据

B 、

C 同周期,

D 、C 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2∶1的固体化合物,分别为Na 2O 2、Na 2O 符合实际,则猜想正确。

答案 CH 4 H 2O 2 H 2O Na 2O 2 Na 2O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六全套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1.对危险化学药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有警示性标志。氢氧化钠溶液应选用的标志是() 【解析】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强腐蚀性。 【答案】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氧化性:亚甲基蓝>亚甲基白 ②氧化性:亚甲基白>亚甲基蓝 ③还原性:亚甲基白>亚甲基蓝 ④还原性:亚甲基蓝>亚甲基白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被葡萄糖还原 【解析】亚甲基蓝 亚甲基白。 被氧气氧化 【答案】A 3.下列关于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 C.金属镁着火时,可用干冰灭火器来扑灭 D.蒸发食盐溶液时,发生液滴飞溅现象,应立即加水冷却 【答案】B 4.(2013·日照高二期末)下列选用的相关仪器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解析】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橡胶塞,一般用玻璃塞且用细口瓶;水和乙酸乙酯互不相溶,用分液漏斗分离;用量筒量取液体只能精确到0.1 mL;向试管中放块状固体时,应遵循“一平二放三滑入”的原则。 【答案】B 5.以下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适合于吸收易溶性气体,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是()

【解析】A、B装置不能使气体流入;C装置极易发生倒吸;D能使气体溶解,且球形干燥管的“球形”部分能起到防止倒吸的作用。 【答案】D 6.下列蓝瓶子实验,振荡周期最短的是() 水葡萄糖 0.1%亚 甲基蓝NaO H溶 液 温度 A50 mL 1.5 g8滴 2 mL40 ℃ B50 mL 1.5 g10滴 2 mL40 ℃ C50 mL 1.5 g8滴 2 mL25 ℃ D50 mL 1.5 g10滴 2 mL25 ℃【解析】温度高,反应速率快,振荡周期短,C、D两项被排除;亚甲基蓝含量越少,越容易被还原,振荡周期越短,所以选A项。 【答案】A 7.(2010·上海高考)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 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净化和收集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 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净化和收集 1.气体制备实验的基本过程 (1)气体制备实验装置一般包含以下几部分 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干燥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2)气体制备的一般实验操作步骤 ①组装(从下到上,从左到右);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加入药品;④排尽装置内的空气;⑤验纯;⑥反应;⑦拆除装置。 2.气体发生装置 依据制备气体所需的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可将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分为三类: (1)固体+固体――→△ 气体 发生装置: 制备气体:O 2、NH 3、CH 4等 注意事项:①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以防止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后倒流,而使试管炸裂。 ②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 ③固体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④胶塞上的导管伸入试管内不能过长,否则会影响气体导出。 ⑤如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停止制气时,应先从水槽中把导管撤出,然后再撤走酒精灯,防止水倒吸。 (2)固体+液体或液体+液体――→△ 气体 发生装置: (a) (b) (c) 制备气体:Cl 2、C 2H 4等 注意事项:①烧瓶应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先把固体药品放入烧瓶中,再缓缓加入液体。 ③分液漏斗应盖上盖,注意盖上的凹槽对准分液漏斗颈部的小孔。 ④对烧瓶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

⑤液体+液体――→△ 气体时要加沸石,防止暴沸,如用(b)装置制取乙烯时需加碎瓷片。 ⑥(c)装置中导管的作用是平衡气压,便于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顺利滴下。 (3)固体+液体(不加热)―→气体 发生装置: 制备气体:H 2、CO 2、NO 2、SO 2、NO 等 注意事项:①块状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在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可用启普发生器制备,当制取气体的量不多时,也可采用简易装置。 ②简易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口应伸入液面以下,否则起不到液封作用而无法使用。 ③加入块状固体药品的大小要适宜。 ④加入液体的量要适当。 ⑤最初使用时应待容器内原有的空气排净后,再收集气体。 ⑥在导管口点燃氢气或其他可燃性气体时,必须先检验纯度。 【例1】 (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 ①该制气装置在加入反应物前,应事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②若用该装置制取O 2,反应物除了可选择二氧化锰和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还能选择__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和水。 ③利用该装置还可制取____________(选填下列字母序号)等气体。 a .H 2 b .CO 2 c .NH 3 d .SO 2 (2)此装置中加入漂白粉和浓盐酸也可以制取Cl 2。 ①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②若使用在空气中放置的漂白粉和浓盐酸发生反应,则制取的Cl 2中可能含有的杂质为_____________。 解析 (1)制备气体的装置在加入反应物之前均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该装置所制气体应满足固体和液体不需加热制备气体。符合此条件的制备氧气的反应可为H 2O 2在MnO 2作催化剂时分解,或Na 2O 2与H 2O 反应。该装置可制备的气体有H 2、CO 2、O 2、NH 3等。(2)ClO - 、Cl - 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归中反应生成Cl 2。漂白粉在空气中放置会部分变为CaCO 3,浓盐酸有很强的挥发性,因而制取的Cl 2中常含有HCl 、CO 2和H 2O 。 答案 (1)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双氧水(或过氧化氢) Na 2O 2 ③abcd (2)①ClO - +Cl - +2H + ===Cl 2+H 2O

高中化学专题6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专题6 金属及其化合物 【课前练习】 1. (09年北京理综·12)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中学常见无机物A 、 B 、 C 、 D 、 E 、X 存在如右图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去)。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 .若X 是Na 2CO 3,C 为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则A 一 定是氯气,且D 和E 不反应 B .若A 是单质,B 和D 的反应是- OH +- 3 HCO =H 2O+-23 CO ,则E 一定能还原Fe 2O 3 C .若 D 为CO ,C 能和 E 反应,则A 一定为Na 2O 2,其电子式是 D .若D 为白色沉淀,与A 摩尔质量相等,则X 一定是铝盐 答案:A 2.(09年广东文基·65)下列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 L 生理盐水(0.9%NaCl 溶液)中含有9 molNa + B .出土的古代铜制品表面覆盖着铜绿,其主要成分是CuO C .装修门窗使用的铝合金材料的硬度比铝小,熔点比铝低 D .节日燃放的烟花是某些金属元素发生焰色反应所呈现出来的色彩 答案:D 3. (09年上海化学·25)铁和铝是两种重要的金属,它们的单质及化合物有着各自的性质。 (1)在一定温度下,氧化铁可以与一氧化碳发生下列反应: Fe 2O 3(s)+3CO(g) 2Fe(s)+3CO 2(g)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②该温度下,在2L 盛有Fe 2O 3粉末的密闭容器中通入CO 气体,10min 后,生成了单 质铁11.2g 。则10min 内CO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2)请用上述反应中某种气体的有关物理量来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① ② 。 (3)某些金属氧化物粉末和Al 粉在镁条的引燃下可以发生铝热反应。下列反应速率(v )和温度(T )的关系示意图中与铝热反应最接近的是 。 (4)写出氢氧化铝在水中发生酸式电离的电离方程式: ,

高二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讲解学习

高二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环境保护 1. 加快防治“白色污染”的步伐 2. 对(某地区)废电池回收情况的调查及建议 3. 环保筷的开发与推广 4. 饮用水污染与自然人为因素的关系和控制对策 5. 空气中SO2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及治理措施 6. 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 7. (某某地区)空气污染现状及对策 8. 浅谈水资源的污染其治理 9. 汽车尾气的治理及再利用 10. 如何降低汽车尾气净化的成本 11. 关于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设想与调查 12. 塑料及其回收利用 13. 摘掉城市的毒瘤——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研究 14. 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15. 汽车安全与环保问题 16. 酸雨与人体健康 17. 环保与产业的结合 18. 光污染与光能节约 19. 汽车与环境 20. 无污染汽车 21. 燃煤脱硫的简史及其发展 22. 关于海水淡化问题的研究 23. 降解塑料的发展 24. 关于口香糖的报告 25. 水体的富营养化 26. 土地沙漠化的防治 27. 富营养水质的生物治理 28. 城市的供水、净水及水再利用 29. 创造绿色电能 30. 粉煤灰性能研究及综合利用 31. 城市生活垃圾的绿色处理 32. 无污染能源在家庭中的利用 33. 绿色消费 34. 杀虫剂使用的反思 35. 氟利昂问题 36. 核聚变、核裂变及环境污染 37. 臭氧层破坏 38. 某河流综合整治 39. 电磁辐射污染环境与健康 40. 无磷洗衣粉为何难以推广的探研 41. 厨房生活垃圾能再利用吗 42. 工业废水污染情况 43. 农药污染的影响 44. 石材石粉尘污染的调查 45. 工厂密集度和生活环境的关系 46. 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 47. 居室污染

高中研究性学习之生活中的化学

课题:关注生活中的化学 组长:经过了一学期的研究学习,本小组完成了对生活中的化学研究。具体分工如下: :生活中的化学试验 :网上资料收集 :资料整理 经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我们更加认识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生活是与化学密不可分的。经过多次的试验我将找到了生活中许多现象的化学本质,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了实际。例如苹果在空气中的氧化试验,洗衣粉的清污原理。。。另外对一些网络资料进行了整理,从而了解到我们所不能亲自试验的化学现象。得出以下结论。 在昏暗的灯光下,一个披散着满头长发的中年男子半闭着眼睛,右手手中胡乱地挥舞着一把“宝剑”,口中念念有词,突然,他象看见了什么,眼睛一动不动,紧紧盯着前方,怕是惊动了什么似的,小心翼翼地把腰间的“宝葫芦”凑到嘴边喝了一口“仙水”,随着他手中宝剑虚空一刺,大喝一声“哪里跑!”对着宝剑“噗”的喷了一口,顿时,殷红的鲜血从宝剑上一滴一滴的滴下来。只见他对着早已吓瘫在地的一对母女说:“别怕!我已经把鬼杀了……”这就是科教片《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中《空中斩鬼的把戏》。 原来,他是利用了化学反应FeCl3 + 3KSCN = Fe(SCN)3 + 3KCl生成的Fe(SCN)3显血红色的道理来骗钱的。 其实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只要我们留心,就会有收获。请看: 1.同一支笔使用不同型号的墨水,为什么容易造成堵塞。 墨水是胶体,不同的墨水胶体粒子带不同的电荷。当两种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混合时,由于互相中和电性,使胶体粒子间因带同种电荷的排斥作用减小,从而使之聚集成大的颗粒,出现胶体的聚沉造成堵塞。 2.为什么一夜之间,香蕉就熟了 你知道吗?北方吃到的香蕉并不是在树上成熟的。原来,香蕉在尚未完全成熟以前,采摘下来运到北方。在出售以前,把要出售的香蕉放在一间密封好的屋子里,喷洒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调节剂——乙烯利。乙烯利被香蕉吸收后,在香蕉内释放出乙烯,而乙烯对香蕉的成熟有促进作用。于是,第二天,香蕉便变黄成熟了。如果你家里有青香蕉、绿橘子等尚未完全成熟的水果,要想把它尽快催熟,可以把它们与熟苹果放在一个塑料袋里,系紧袋口。过几天就成熟了。这是因为水果在成熟的过程中,自身能放出乙烯气体,利用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可以催熟生水果。 3.为什么用同一种粘土烧制的砖瓦有的是青色有的是红色 在烧制砖瓦时,用粘土做成的坯经过烘烧后,铁的化合物转化成Fe2O3而制得红色的砖瓦。若烧制后期从窑顶向下慢慢喷洒冷水,窑内会因发生化学反应C + H2O = CO+H2而产生大量的CO和H2,它们把红色的Fe2O3还原为黑色的Fe3O4和FeO,从而制得青色的砖瓦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 主题6 化学

课题2 药物的分子设计与化学合成 1.通过阿司匹林的发展历程以及药物的选择性设计的学习,了解人们对药物进行设计的思路。(重点) 2.了解生物电子等排、剖裂和拼合这三种修饰和改造药物分子结构方法的原理。 3.通过阿司匹林的生产实例,了解一般药物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路线以及生产工艺等问题。(重难点) 4.了解新世纪药物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了解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作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5.理解药物设计的思路以及药物生产过程中的化学问题。(难点) 1. (1)历程:水杨酸―→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和缓释阿司匹林。 (2)阿司匹林水解的反应: 2.药物结构修饰和改造的原因:某些药物虽然具有良好的药效,但是可能在溶解性、化学稳定性、毒副作用、选择性以及人体吸收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人们希望通过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以获得药效相当而又能克服原有缺陷的新药。 3.目前对已有药物进行结构改造的主要方法是生物电子等排、剖裂和拼合。 1.由乙酰水杨酸获得水杨酸时,发生的反应属于哪种类型? 【提示】水解反应或取代反应。 1.工业上选择原料路线着重于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所关心的是原料是否廉价易得、生产工艺是否简便、能否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及产率高低等。 2.生产工艺主要指将原料经过有关反应制得粗产品,然后将粗产品经过分离、提纯、制

剂等一系列后处理得到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过程。对整个工艺过程,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反应条件、设备要求、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2.如何提纯乙酰水杨酸的粗品? 【提示】 粗品―――――→①Na 2CO 3溶液②过滤乙酰水杨酸钠―――――→①浓盐酸②过滤、洗涤乙酰水杨酸――――→①乙酸乙酯②加热 精品。 1.人类对药物的要求:从以前的有效性、安全性向高效性、专一性、低毒性的方向发展。因此,生物制品、天然药物备受青睐。 2.在制剂方面将向长效制剂、靶向制剂和智能化制剂方向发展。 3.现代药物研究的科技支柱有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以及与药物研究相关的信息科学与技术。 ①为什么对已有药物进行结构改造? 【提示】 克服现有药物的缺陷。 ②对已有药物进行改造的方法有哪些? 【提示】 生物电子等排、剖裂、拼合。 ③N 2和—OH 的生物电子等排体是什么? 【提示】 N 2与CO ,—OH 与—NH 2、—CH 3、—SH 等互为生物电子等排体。 1.阿司匹林的发展 第一阶段:水杨酸。水杨酸的结构简式为,分析结构,含有酚羟基和羧基,酚类对人体皮肤有腐蚀作用,因此水杨酸对胃肠道黏膜有较大的刺激作用。 第二阶段:乙酰水杨酸。利用酯能水解的性质把酚羟基变成酯基,用乙酰水杨酸 ()代替水杨酸,副作用明显减轻,但乙酰水杨酸还含有羧基,能产生H +,服用量大时,对胃肠道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第三阶段:赖氨匹林、缓释阿司匹林。利用羧酸的酸性制出了一种盐,如增加了其水溶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六专题6课题1知能优化训练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1.准确量取25.00 mL高锰酸钾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A.50 mL量筒B.50.00 mL移液管 C.50 mL酸式滴定管D.50 mL碱式滴定管 解析:选C。量筒的精确度不够;50.00 mL的移液管只能来量取50.00 mL的液体,不能用来量取任意体积的液体;KMnO4溶液有强氧化性,可腐蚀橡胶管,不能选用碱式滴定管,故选C项。 2.(2011年宿迁高二检测)为了配制100 mL 1 mol·L-1 NaOH溶液,其中有下列几个操作: ①NaOH用纸盛载进行称量 ②选刚用蒸馏水洗净过的100 mL容量瓶进行配制 ③NaOH固体在烧杯里刚好完全溶解,即把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④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两次,洗涤液都移入容量瓶 ⑤使蒸馏水沿着玻璃棒注入容量瓶,直到溶液的凹液面恰好跟刻度线相切 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②③⑤D.①③⑤ 解析:选D。NaOH固体易潮解且有腐蚀性,不能直接放在纸上称量;NaOH固体溶于水时,要放出大量的热,应该先将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液面离容量瓶刻度线下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故①③⑤错误。 3.两人用一瓶标准盐酸滴定同一瓶NaOH溶液。甲将锥形瓶用NaOH待测液润洗后,使用水洗过的移液管取碱液于锥形瓶中;乙则用甲用过的移液管量取碱液于刚用水洗过的且存有蒸馏水的锥形瓶中,其他操作及读数全部正确。你的判断是() A.甲操作正确B.乙操作有误 C.甲测定值一定比乙小D.乙测定值准确 解析:选D。进行酸碱中和滴定操作时,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而移液管使用前需要用待装液润洗,故乙的操作正确。 4.(2011年高考浙江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变色硅胶干燥剂含有CoCl2,干燥剂呈蓝色时,表示不具有吸水干燥功能 B.“硝基苯制备”实验中,将温度计插入水浴,但水银球不能与烧杯底部和烧杯壁接触 C.“中和滴定”实验中,容量瓶和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即可使用,滴定管和移液管用蒸馏水洗净后,须经干燥或润洗后方可使用 D.除去干燥CO2中混有的少量SO2,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的洗气瓶 解析:选A。纯净的CoCl2为蓝色,而CoCl2·6H2O为粉红色单斜晶体,当干燥剂呈蓝色时,具有吸水能力,因此A 项错误。 5.用中和滴定法测定某烧碱的纯度。 (1)配制待测液 将 1.7 g含有少量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的固体烧碱样品配制成200 mL溶液,所需的主要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一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 水清洋 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电池 (一):课题探究与构思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 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们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通过本课题,把学生带进“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研究之中。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3.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团结协作风貌。 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学会从实践中去获取知识,从而树立主动学习、敢于创新的学习观念。该项活动将课堂由校园内移到了校园外,求知的空间更为广大,同时亦更为艰难,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从而达到培养良好学风的目的。 4.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养成科学求知态度。 该项活动的另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推断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

效手段去获取信息。同时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去求得结论,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 该项活动的重点是比较常用化学电池的种类、名称、形状、电极、电解质、电压、可否再充电、价格、存放期、特点、用途、回收途径等 四、课题研究的难点 化学电池虽然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但学生对化学电池的种类、名称、形状、电极、电解质、电压、可否再充电、价格、存放期、特点、用途、回收途径等知道的却很少,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查询和整理方能解决。因此要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深入社会调查研究获取直接体验和素材,组内及小组间讨论来共享信息等方式来开展研究性学习,既有意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又能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其集体协作的精神。 五、课题研究的形式 由于学习者是初次涉足研究领域的高中生,所以老师可以预先设计好研究的内容,并提供一定的活动建议和活动提示。为了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能互相帮助、互相配合,活动可分小组进行。如果学习者是已经有了研究性学习经验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逐步减少活动建议或活动提示,直至完全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 六.参与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指导教师: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四有机物的检验与鉴别学案鲁科版必修2

专题讲座(四)有机物的检验与鉴别 1.依据水溶性不同鉴别。 2 ?依据密度不同鉴别。 3?依据燃烧现象不同鉴别。 注意:(1)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2)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一般都有相似的性质,鉴别和检验有机物时要先分析有机物的官能团,判断可能具有的性质,再 据此选择方法和试剂。 [练习] 1?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A. 鉴定蔗糖水解产物中有葡萄糖:直接在水解液中加入新制C U(0H)2悬浊液 B. 鉴别织物成分是真丝还是人造丝:用灼烧的方法 C. 鉴定苯中无碳碳双键: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D. 鉴别苯乙烯(CHCH)和苯:将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分别滴加到少量苯乙烯和苯中 解析:蔗糖的水解用稀硫酸做催化剂,直接向水解液中加入新制C U(0H)2悬浊液,C U(0H)2 悬浊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uSO,无法鉴定。 答案:A 2?下列用水就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A. 苯、己烷、四氯化碳 B. 苯、酒精、四氯化碳 C. 硝基苯、酒精、四氯化碳 D. 硝基苯、酒精、醋酸 解析:A项,苯、己烷都不溶于水且比水轻,在水的上层,无法用水鉴别。B项,苯不 溶于水,比水轻,在水的上层,酒精溶于水,四氯化碳不溶于水,比水的密度大,在水的下层,三者可以用水鉴别。C项,硝基苯、四氯化碳比水的密度大,不溶于水,都在水的下层,不能用水鉴别。D项,酒精、醋酸都易溶于水,不能用水鉴别。 答案:B 3?鉴别淀粉、蛋白质、葡萄糖水溶液,依次可分别使用的试剂和对应的现象正确的是 ( ) A. 碘水,变蓝色;浓硝酸,变黄色;新制C U(0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 B. 浓硝酸,变黄色;新制C U(0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碘水,变蓝色 C. 新制C U(0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碘水,变蓝色;浓硝酸,变黄色 D. 碘水,变蓝色;新制C U(0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浓硝酸,变黄色 解析:鉴别物质时须用其特征反应,观察到特征现象。淀粉遇碘水变蓝色;蛋白质遇浓 硝酸发生显色反应,产生黄色沉淀;葡萄糖与新制C U(0H)2悬浊液混合加热至沸腾产生砖红 色沉淀。 答案:A 4.现有7瓶失去了标签的液体,已知它们是有机溶液,可能是①乙醇②乙酸③苯 ④乙酸乙酯⑤油脂⑥葡萄糖溶液⑦蔗糖溶液。现通过如下实验步骤来确定各试剂瓶中所装的液体名称。

2017版高中化学课标试题

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测试题 化学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说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简称新课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老课标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2分,计3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你确认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1. 学习新课标后对课程基本理念的以下描述有误的是 A. 设罝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高中化学课程 B. 选择能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程内容 C. 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 D. 倡导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 2.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以下认识中有误的是 A. 是学生通过化学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价值观念 B. 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D. 是针对选考化学的学生提出的素养要求 3. 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以下描述中有误的是 A. 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 B.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五个方面 C. 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提出四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D.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每个方面划分为四个水平层次 4. 关于学业质量的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 化学学业质量水平分为4级 B. 每一级水平的描述中均包含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方面 C. 每一级水平依据侧重的内容将其划分为5个条目 D.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5.有关高中化学新课程组成与性质的以下描述有误的是 A. 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部分组成 B. 必修课程为全修全考课程 C. 选择性必修课程为选修必考课程 D. 选修课程为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课程 6.关于高中化学课程结构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必修课程共有5个主题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课题研究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课题研究 主体报告 威海二中 化学课题组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研究主体报告 威海二中化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实需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化学教师按新课程的理念,认真实践,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但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教学内容的情景化,教学过程的形式化、情景化,过多教育手段的“媒体化” , 教学评价的片面化;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少老师将“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甚至取消学生实验等等,这些做法导致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无效,甚至抹杀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应当重新反思当前的教育,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聚焦课堂,改革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实施有效教学。 二、课题研究各阶段的时间安排 2007.11 —2008.4 理论学习准备阶段; 2008.5 —2009.3 ,无效反思阶段的研究,初步确定一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并确定有关理论支持; 2009.3 —2009.12 ,有效备课阶段的研究,初步形成新授课、习题讲评课两种教学模式,初步在本校内推广; 2009.12-2010.5 ,有效上课阶段的研究,初步形成复习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熟练运用,并将模式形成论文上报。 2010.5- 至今,有效评价、课后反思阶段的研究,课题总结。将肯定的各个课型推广施行,将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讲评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熟练运用,在本校推广,并将模式形成论文上报。 三、研究内容 1、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一线老师和学生对实施有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学习,认真查阅资料,广泛交流探讨,同时积极向专家请教或走访兄弟学校,更大范围了解情况,逐步形成符合我们学

高中化学第三章专题讲座(七)羟基的性质(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化学第三章专题讲座(七)羟基的性质(含解析)新人教版 选修5 羟基与不同的烃基相连性质有很大的差别: 1.与脂肪烃基相连为醇。 (1)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由此反应可实现—OH转化为—X(X=卤素原子)、生成酯基或醚键。 (2)若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则可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3)若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则可发生消去反应。 2.与苯环相连为酚。 (1)酚羟基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果要引入其他的官能团,可考虑先使苯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再考虑消去反应,生成双键后引入其他官能团。 (2)—OH的酸性明显增强。 [练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图表示4-溴-1-环己醇所发生的4个不同反应,其中产物只含有一种官能团的是( ) A.②③B.①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2.按以下步骤可从合成 (部分试剂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B、D的结构简式:B.________,D.___________。 (2)反应①~⑦中属于消去反应的是____(填反应代号)。 (3)如果不考虑⑥、⑦反应,对于反应⑤,得到E的可能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第④步C→D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写结构简式,注明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反应试剂的改变。和H2反应,只能是加成反应,所以A为;而B是由A与浓硫酸加热得到,且能与Br2反应,B为;C为,而D能与Br2反应生成E,E与H2可再反应,所以D中应有不饱和键,综合得出D为,E为,F为。 答案: (1) (2)②④

高中化学专题总结

5.(8分)工业上以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12O3,含杂质Fe2O3和SiO2)为原料生产铝, 其生产流程如下: 请回答: (1)工业上由Al2O3 冶炼金属Al所采用的方法是(填字母)。 a.电解法b.加热分解c.加入还原剂 (2)若在实验室中完成上述流程,操作①~④中属于过滤的是(填序号)。 (3)加入试剂甲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4)在溶液B中加入过量..烧碱溶液的目的是。 7.下列元素中,属于第ⅠA 族的是 A.钠B.镁C.硅D.硫 22.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液氨可用作制冷剂 B.氯气可用于制漂白液 C.氧化铝可用于制造耐高温的实验仪器 D.氧化钠可用作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 2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氯气与溴化钠溶液:Br-+ Cl2 Br2 + Cl- B.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OH-+ H+H2O C.石灰石与稀盐酸:CO + 2H+CO2 ↑ + H2O 23 D.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Al2O3 + 2OH-2AlO2-+ H2O 1.(3分)铝热反应可用于铁的冶炼:2Al + Fe2O3 2Fe + Al2O3 。在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物质是(填化学式),作为还原剂的物质是(填化学式);若反应中消耗了2 mol Al,则生成mol Fe。 4.(4分)硫酸和硝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化学实验室里必备的重要试剂。 请回答: (1)常温下,可用铁、铝制的容器盛放浓硫酸,说明浓硫酸具有性。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滴在纸上,纸逐渐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性。 (2)工业上用洗净的废铜屑作原料来制备硝酸铜。下列制备方法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是(填序号)。写出②的离子方程式:。 ①Cu + HNO3(浓)Cu(NO3)2 ②Cu + HNO3(稀)Cu(NO3)2 ③Cu CuO Cu(NO3)2 4.常温下,下列溶液可用铁制或铝制容器盛装的是 A.浓盐酸B.浓硝酸C.稀硫酸D.稀盐酸 14.下列金属的冶炼中,通常是通过在高温下加入还原剂来完成的是 A.Na B.Al C.Fe D.Ag

高一化学研究性课题的选择

高一化学研究性课题的选择 [教学目的]:指导高一学生进行化学学科研究性课程的课题选择。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使学生明确研究性课程的目标。 2、研究性课程在内容选择和设计上的要求。 3、研究性课题的课题选择来源选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研究性课程的目标: 1、总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等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提升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密切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整体性、规律性和独特性的认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态度、方法和能力,创造性学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 2、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的对科学和道德等方面的评价能力。 (2)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4)促进学生通过研究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获取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等。 二、研究性课程在课题选择和设计上的要求。 1、开放性。 要注重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学习、研究的专题(课题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是单

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主要知识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高中化学第1章专题讲座一反应热的计算方法与比较含解析鲁科版选修40906216

高中化学第1章专题讲座一反应热的计算方法与比较含解 析鲁科版选修40906216 1.反应热的计算方法。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焓变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如: 2H2(g)+O2(g)=== 2H2O(l) ΔH1=-571.6 kJ·mol-1,生成2 mol H2O(l),ΔH=-571.6 kJ·mol-1;生成1 mol H2O(l),ΔH=-285.8 kJ·mol-1。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的能量计算:ΔH=生成物的能量之和-反应物的能量之和。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计算: ①Δ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②ΔH=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 (4)根据热容和温度差进行计算:Q=-C(T2-T1)。 (5)根据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利用已知热化学方程式的焓变求未知反应焓变的方法: ①确定待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找出待求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出现在已知方程式中的位置(是同侧还是异侧)。 ③利用同侧相加、异侧相减进行处理。 ④根据未知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通过乘除来调整已知反应的化学计量数,并消去中间产物。 ⑤实施叠加并确定反应热的变化。 2.比较反应热大小的方法。 ΔH是有符号和数值的量,比较ΔH的大小时,要连同“+”“-”包含在内,类似数学上正、负数的比较,如果只比较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则只比较数值大小,与“+”“-”无关。 (1)直接比较法。 依据规律、经验和常识直接判断不同反应的ΔH的大小的方法称为直接比较法。 ①吸热反应的ΔH肯定比放热反应的大(前者大于0,后者小于0)。 ②物质燃烧时,可燃物物质的量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ΔH反而减小。 ③等量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肯定比不完全燃烧放所放出的热量多,ΔH小。 ④a.产物相同时,同种气态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等量的固态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b.反应物相同时,生成同种液态物质放出的热量比生成等量的气态物质放出的热量多。 ⑤生成等量的水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比弱酸与强碱或弱碱与强酸(弱酸)的稀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多。 ⑥对于可逆反应,因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实际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要小于相应

高中化学专题综合检测三苏教版选修6.doc

专题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 本题包括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45 分) 1.用石灰水、小苏打、淀粉和食醋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 . A.碘盐中碘的检验 B.暖瓶中水垢的除去 C.食盐和纯碱的鉴别 D.鸡蛋壳主要成分的检验 解析:选 A。选项 A 中,食盐中的碘以碘酸根 (IO 3- ) 的形式存在,若要检验,可用I -、淀粉, -CaCO、 Mg(OH) ,可用食醋溶解。选项 C 但现缺少 I ,不能完成。 B 项,水垢的主要成分为 3 2 中,食盐、纯碱分别是 NaCl、Na CO,可利用 Na CO能与食醋中的酸反应产生气体(CO) 而与 2 3 2 3 2 食盐鉴别开,也可直接用澄清石灰水鉴别。选项 D 中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为CaCO,可与食醋 3 反应产生气体。 2. (2011 年杭州高二检测 ) 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通入 Cl 2后,溶液变为黄色,加淀粉液后溶液变蓝,则原溶液中一定有I -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有2- SO 4 C.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 2- 定有 CO3 2+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 解析:选 A。使淀粉变蓝的物质是 I 2 ,而通入 Cl 2后,溶液变为黄色,则说明原溶液中一定 含有 I -+-2+ 干扰。; B 项中 Ag 干扰; C项中 HCO3 干扰; D 项中 Ca 3.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表: 配料表精制海盐、碘酸钾 储藏方式密封、避光、防潮 食用方法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 由以上说明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加碘盐”属于混合物 B.碘酸钾见光、受热易分解 C.碘酸钾的性质很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变化 D.“加碘盐”的推行是为了防止人体缺碘,缺碘能引起“大脖子病” 解析:选 C。“加碘盐”中含有海盐、碘酸钾等物质,属于混合物。说明中的密封避光保存、食品熟后再加入碘盐说明碘酸钾见光、受热时容易分解。 4.以下实验或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用溴水鉴别苯、乙醇、四氯化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