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几种常见的糖类的比较人教版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几种常见的糖类的比较人教版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几种常见的糖类的比较人教版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几种常见的糖类的比较人教版

专题讲座(十二)几种常见的糖类的比较

常见糖类比较

类别结构特征主要性质重要用途

单糖

葡萄糖C6H12O6多羟基醛

无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还可发生酯化反应,并能发

酵生成乙醇

营养物质、制糖果、

作还原剂

果糖C6H12O6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

无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

食品

二糖

蔗糖C12H22O11无醛基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

味;无还原性,能水解生成

葡萄糖和果糖

食品

麦芽糖C12H22O11有醛基,蔗糖的同分异构体

白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

能发生银镜反应,能水解生

成葡萄糖

食品

多糖

淀粉(C6H10O5)n 由葡萄糖单元构成的天然

高分子化合物

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部

分溶于热水;无还原性,能

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淀

粉遇碘变成蓝色

制葡萄糖、酿

醋、酒

纤维素(C6H10O5)n 白色无味固体,不溶于水,

也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无

还原性,能水解生成葡萄

糖,并能发生酯化反应

造纸、制

炸药、醋

酸纤维

素、硝酸

纤维素

[练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关于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糖都能水解

C.纤维素没有甜味

D.糖类是人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解析:单糖不能水解,B项错误。

答案:B

2.下列物质中,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①甲酸甲酯②蔗糖③葡萄糖④麦芽糖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A

人教 高中化学必修2 教师用书

说明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更好地使用教科书,我们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内容和要求,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了本教师教学用书,供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深广度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内容特点、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教科书中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习题参考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晶、王作民、李桢、吴海建、孙琳琳、张晓娟、宋锐等。 本书的审定者:李文鼎、王晶。 责任编辑:吴海建。 图稿绘制:李宏庆、张傲冰。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4年6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本章说明 (1) 教学建议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5) 第三节化学键 (6) 教学资源 (8)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4) 本章说明 (14) 教学建议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 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净化和收集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 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净化和收集 1.气体制备实验的基本过程 (1)气体制备实验装置一般包含以下几部分 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干燥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2)气体制备的一般实验操作步骤 ①组装(从下到上,从左到右);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加入药品;④排尽装置内的空气;⑤验纯;⑥反应;⑦拆除装置。 2.气体发生装置 依据制备气体所需的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可将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分为三类: (1)固体+固体――→△ 气体 发生装置: 制备气体:O 2、NH 3、CH 4等 注意事项:①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以防止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后倒流,而使试管炸裂。 ②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 ③固体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④胶塞上的导管伸入试管内不能过长,否则会影响气体导出。 ⑤如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停止制气时,应先从水槽中把导管撤出,然后再撤走酒精灯,防止水倒吸。 (2)固体+液体或液体+液体――→△ 气体 发生装置: (a) (b) (c) 制备气体:Cl 2、C 2H 4等 注意事项:①烧瓶应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先把固体药品放入烧瓶中,再缓缓加入液体。 ③分液漏斗应盖上盖,注意盖上的凹槽对准分液漏斗颈部的小孔。 ④对烧瓶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

⑤液体+液体――→△ 气体时要加沸石,防止暴沸,如用(b)装置制取乙烯时需加碎瓷片。 ⑥(c)装置中导管的作用是平衡气压,便于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顺利滴下。 (3)固体+液体(不加热)―→气体 发生装置: 制备气体:H 2、CO 2、NO 2、SO 2、NO 等 注意事项:①块状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在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可用启普发生器制备,当制取气体的量不多时,也可采用简易装置。 ②简易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口应伸入液面以下,否则起不到液封作用而无法使用。 ③加入块状固体药品的大小要适宜。 ④加入液体的量要适当。 ⑤最初使用时应待容器内原有的空气排净后,再收集气体。 ⑥在导管口点燃氢气或其他可燃性气体时,必须先检验纯度。 【例1】 (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 ①该制气装置在加入反应物前,应事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②若用该装置制取O 2,反应物除了可选择二氧化锰和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还能选择__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和水。 ③利用该装置还可制取____________(选填下列字母序号)等气体。 a .H 2 b .CO 2 c .NH 3 d .SO 2 (2)此装置中加入漂白粉和浓盐酸也可以制取Cl 2。 ①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②若使用在空气中放置的漂白粉和浓盐酸发生反应,则制取的Cl 2中可能含有的杂质为_____________。 解析 (1)制备气体的装置在加入反应物之前均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该装置所制气体应满足固体和液体不需加热制备气体。符合此条件的制备氧气的反应可为H 2O 2在MnO 2作催化剂时分解,或Na 2O 2与H 2O 反应。该装置可制备的气体有H 2、CO 2、O 2、NH 3等。(2)ClO - 、Cl - 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归中反应生成Cl 2。漂白粉在空气中放置会部分变为CaCO 3,浓盐酸有很强的挥发性,因而制取的Cl 2中常含有HCl 、CO 2和H 2O 。 答案 (1)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双氧水(或过氧化氢) Na 2O 2 ③abcd (2)①ClO - +Cl - +2H + ===Cl 2+H 2O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讲课稿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高中化学糖类教案

糖类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各种糖类物质的比较学习,拓展对糖的认识,进而集中于葡萄糖来了解糖类的性质。 2.从丰富的糖类物质中认识糖对人体的重要,以葡萄糖的热化学方程式来显示其作为人体能源物质的价值。 3.学生在淀粉水解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密切化学与生活、人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了解自身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葡萄糖的检验。难点:淀粉水解产物检验及水解程度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四、设计思路 糖作为人体的能源物质,无论从了解化学还是认识自身都表现出重要的地位。从各种糖的介绍中打破学生认为糖就是葡萄糖的错误概念,对糖类物质形成准确的理解。教材引入的关于葡萄糖的检验实验淀粉的水解实验,在整个烃的衍生物中都举足轻重。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开展学生的探究式实验,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引导学生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谈到糖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生】甜,一些有甜味的食品,糖果、蜂蜜等。 【展示实物】糖果、蜂蜜、蔗糖、淀粉、棉花。 【师】淀粉、棉花有甜味吗?没有,可是它们也是糖,同学们所说的是生活中的糖,泛指那些能带给我们感官系统以甜味的物质,而我们今天将要讨论的糖是从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出发所定义的糖,可见相同的物质,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们,得到的是不同的答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些在我们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重要的糖类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请大家阅读课本74页了解常见糖的组成与存在,思考问题,完成学案; 一、糖类的组成、存在和物理性质

高中化学 专题讲座(二)有机物分子中共线、共面的判断方法 鲁科版选修5

专题讲座(二) 有机物分子中共线、共面的判断方法 分子中的原子共线、共面问题,其实就是分子的构型问题。大多数有机物分子的构型很复杂,但总与下列简单分子的构型有关。 (1)甲烷型:正四面体形,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空间结构是四面体,5个原子中最多有3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2)乙烯型:平面形结构,双键上的碳原子及与之相连的原子共6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3)乙炔型:直线形结构,三键上的碳原子及与之相连的原子共4个原子处于同一直线上。 (4)苯型:平面结构,位于苯环上的12个原子共平面。 (5)在共价型分子里,形成的共价单键可以绕键轴旋转,形成的双键、三键及其他复杂键一般不能绕键轴旋转。 应用上述知识对组成与结构较复杂的有机物分子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很容易解决有机物分子里的原子共线、共面问题。 [练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分子中,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原子数最多可能有( ) A.12个B.14个C.18个D.20个 解析:根据四种基本模型分子的结构特点分析:苯环上的原子及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共平面,与碳碳双键直接相连的原子共平面,与碳碳三键直接相连的原子共直线,由于碳碳单键能旋转,故甲基上的1个氢原子能转到苯环所在的平面上,则共平面的原子如图所示: 答案:D 2.下列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不一定在同一平面上的是( ) A.2-丁烯B.甲苯 C.1-丁烯D. 解析:与双键相连的6个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内;苯环上的12个原子是共面的;与三键相连的

2个碳原子及每个碳原子所连的1个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答案:C 3.2-丁烯是石油裂解的产物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在催化剂作用下,2-丁烯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 (2)烯烃A是2-丁烯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它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氢气反应的产物不是正丁烷,则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A分子中能够共平面的碳原子个数为________,A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A加氢后不生成正丁烷,可判断其碳链有支链,结构只有一种,4个碳原子均在碳碳双键形成的平面上。 催化剂 答案:(1)CH3CH===CHCH3+H2――→ CH3CH2CH2CH3加成反应

糖类化学试题

第二章糖类化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然界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的有机分子是 A. 蛋白质 B. 核酸 C. 水 D. 糖类 E. 脂类 2. 以下哪个是碳水化合物 A. 二羟丙酮 B. 甘油 C. 类固醇 C. 乳酸 D.腺嘌呤 ; 3. 以下哪个单糖最小 A. 半乳糖 B. 甘油醛 C.果糖 D. 核糖 E. 脱氧核糖 4. 以下哪个单糖是酮糖 A. 半乳糖 B. 果糖 C.甘油醛 D. 核糖 E. 脱氧核糖 5. 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单糖是 A. 半乳糖 B. 核糖 C.) D.葡萄糖 D. 脱氧核糖 E. 蔗糖 6. 以下哪个含有果糖 A. 淀粉 B. 肝素 C. 乳糖 D. 麦芽糖 E. 蔗糖

7. 单糖分子至少含几个碳原子 A. 2 B. 3 C. 4 D. 5 E. 6 ~ 8. 以下哪个是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单糖 A. 半乳糖 B. 二羟丙酮 C. 甘油醛 D. 核糖 E. 脱氧核糖 9. 纤维素中的1个葡萄糖有几个手性碳原子 A. 2 B. 3 C. 4 D. 5 E. 6 10. 糖原与纤维素中的葡萄糖只有1个碳原子不同,它是几号碳原子 A. 1 B. 2 @ C. 3 D. 4 E. 5 11. 葡萄糖的构型是由它的几号碳原子决定的 A. 1 B. 2 C. 3 D. 4 E. 5 12. 在溶液中,以下哪个糖没有半缩醛结构 A. 半乳糖 B. 二羟丙酮 C. 乳糖 D. 麦芽糖 E. 脱氧核糖 ) 13. 葡萄糖在中性溶液中有几种异构体

A. 2 B. 3 C. 4 D. 5 E. 6 14. 以下哪种分子结构中有呋喃环结构 A. 胆固醇 B. 核酸 C. 前列腺素 D. 乳糖 E. 组氨酸 15. 在溶液中,以下哪个糖没有旋光性 A. 二羟丙酮 B. 麦芽糖 — C. 乳糖 D. 脱氧核糖 E. 蔗糖 16. 以下哪种单糖的构象最稳定 A. α-吡喃葡萄糖 B. α-吡喃果糖 C. α-呋喃果糖 D. β-吡喃葡萄糖 E. β-吡喃果糖 17. 乳糖中的半乳糖是 A. α-吡喃半乳糖 B. α-呋喃半乳糖 C. α-吡喃半乳糖和β-吡喃半乳糖 D. β-吡喃半乳糖 E. β-呋喃半乳糖 < 18. RNA中的核糖是 A. α-吡喃核糖 B.α-呋喃核糖 C.α-呋喃核糖和β-呋喃核糖 D. β-吡喃核糖 E. β-呋喃核糖 19. 以下哪个不是还原糖 A. 果糖 B. 麦芽糖 C. 乳糖 D. 脱氧核糖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A z X )原子核质子(Z 个) 中子( N 个) 核外电子( Z 个) 注意: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 1 ~ 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 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 对于原子来说 ) 二、元素周期表 1. 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 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 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 元( 7 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练习:专题讲座(一) Word版含答案

专题讲座(一)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 比较 一、应用盖斯定律求焓变 利用已知热化学方程式的焓变求未知反应焓变的方法: (1)确定待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找出待求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出现在已知方程式中的位置(是同侧还是异侧)。 (3)利用同侧相加、异侧相减进行处理。 (4)根据未知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通过乘除来调整已知反应的化学计量数,并消去中间产物。 (5)实施叠加并确定反应热的变化。 二、反应热的比较 比较反应热的大小,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是带“+”“-”比较,还是不带“+”和“-”比较。 (2)化学计量数不同,反应热不同。如: H2(g)+1 2O2(g)===H2O(l)ΔH1=-a kJ·mol -1,2H2(g)+ O2(g)===2H2O(l)ΔH2=-b kJ·mol-1,ΔH1>ΔH2,a<b。 (3)同一反应中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数值大小也不同。 ①同一反应生成物状态不同时: A(g)+B(g)===C(g)ΔH1<0, A(g)+B(g)===C(l)ΔH2<0, C(g)===C(l)ΔH3<0, 因为ΔH3=ΔH2-ΔH1,所以ΔH2<ΔH1。

②同一反应反应物状态不同时: S(g)+O2(g)===SO2(g)ΔH1<0, S(s)+O2(g)===SO2(g)ΔH2<0, S(g)===S(s)ΔH3<0, ΔH2+ΔH3=ΔH1, 所以ΔH1<ΔH2。 (4)中和热为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生成1 mol H2O时的反应热。但当酸为浓硫酸时,由于浓硫酸溶解放热,此时生成1 mol H2O放出热量大于57.3 kJ。若是NH3·H2O等弱碱,生成1 mol H2O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5)对于可逆反应,如3H2(g)+N2(g)2NH3(g)ΔH=-92.2 kJ·mol-1,是指生成2 mol NH3(g)时放出92.2 kJ的热量,而不是3 mol H2(g)和1 mol N2(g)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就可放出92.2 kJ的热量,实际3 mol H2(g)和1 mol N2(g)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92.2 kJ,因为该反应的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练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工业上制二甲醚(CH3OCH3)是在一定温度(230~280 ℃)、压强(2.0~10.0 MPa)和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反应器中发生了下列反应: CO(g)+2H2(g)CH3OH(g) ΔH1=-90.7 kJ·mol-1① 2CH3OH(g)CH3OCH3(g)+H2O(g) ΔH2=-23.5 kJ·mol-1② CO(g)+H2O(g)CO2(g)+H2(g)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5高中化学第四章 第二节 糖类优质课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五第四章第二节糖类 一、教学内容 1、课标中的内容 《有机化学基础》主题3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第1点: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开发上的应用。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 2、教材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5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烃和烃的衍生物,在化学必修2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应注意知识的联系。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葡萄糖与果糖,第二部分蔗糖与麦芽糖,第三部分淀粉与纤维素,其间穿插了一些探究实验。本节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也为高分子化合物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有感 性认识,已经学习了醛类、醇类等知识,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2、学习方法方面:学生经过高一及前三章的学习,能够运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进 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提出日常生活中的糖类物质,引出糖的定义,结构特点;从葡萄糖的生理功能引入葡萄糖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得出葡萄糖的结构特点;最后通过糖尿病的检测实验加深对葡萄糖的认识。在糖类性质的学习中注重联系以前学习的醛类、醇类等知识,进行类推、迁移,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课堂内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单糖、二糖、多糖性质的研究过程,理解糖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充分调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积极性,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法代替演示实验,以小组合作代替验证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参与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开发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单糖、双糖、多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大的乐趣。 通过对糖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认识化学物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四有机物的检验与鉴别学案鲁科版必修2

专题讲座(四)有机物的检验与鉴别 1.依据水溶性不同鉴别。 2 ?依据密度不同鉴别。 3?依据燃烧现象不同鉴别。 注意:(1)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2)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一般都有相似的性质,鉴别和检验有机物时要先分析有机物的官能团,判断可能具有的性质,再 据此选择方法和试剂。 [练习] 1?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A. 鉴定蔗糖水解产物中有葡萄糖:直接在水解液中加入新制C U(0H)2悬浊液 B. 鉴别织物成分是真丝还是人造丝:用灼烧的方法 C. 鉴定苯中无碳碳双键: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D. 鉴别苯乙烯(CHCH)和苯:将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分别滴加到少量苯乙烯和苯中 解析:蔗糖的水解用稀硫酸做催化剂,直接向水解液中加入新制C U(0H)2悬浊液,C U(0H)2 悬浊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uSO,无法鉴定。 答案:A 2?下列用水就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A. 苯、己烷、四氯化碳 B. 苯、酒精、四氯化碳 C. 硝基苯、酒精、四氯化碳 D. 硝基苯、酒精、醋酸 解析:A项,苯、己烷都不溶于水且比水轻,在水的上层,无法用水鉴别。B项,苯不 溶于水,比水轻,在水的上层,酒精溶于水,四氯化碳不溶于水,比水的密度大,在水的下层,三者可以用水鉴别。C项,硝基苯、四氯化碳比水的密度大,不溶于水,都在水的下层,不能用水鉴别。D项,酒精、醋酸都易溶于水,不能用水鉴别。 答案:B 3?鉴别淀粉、蛋白质、葡萄糖水溶液,依次可分别使用的试剂和对应的现象正确的是 ( ) A. 碘水,变蓝色;浓硝酸,变黄色;新制C U(0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 B. 浓硝酸,变黄色;新制C U(0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碘水,变蓝色 C. 新制C U(0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碘水,变蓝色;浓硝酸,变黄色 D. 碘水,变蓝色;新制C U(0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浓硝酸,变黄色 解析:鉴别物质时须用其特征反应,观察到特征现象。淀粉遇碘水变蓝色;蛋白质遇浓 硝酸发生显色反应,产生黄色沉淀;葡萄糖与新制C U(0H)2悬浊液混合加热至沸腾产生砖红 色沉淀。 答案:A 4.现有7瓶失去了标签的液体,已知它们是有机溶液,可能是①乙醇②乙酸③苯 ④乙酸乙酯⑤油脂⑥葡萄糖溶液⑦蔗糖溶液。现通过如下实验步骤来确定各试剂瓶中所装的液体名称。

高2021届高2018级高中化学第一轮复习配套学案第十一章专题讲座七

专题讲座七有机综合推断题突破策略 1.根据转化关系推断有机物的类别 有机综合推断题常以框图或变相框图的形式呈现一系列物质的衍变关系,经常是在一系列衍变关系中有部分产物已知或衍变条件已知,因而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悉烃及各种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及转化条件。 醇、醛、羧酸、酯之间的相互衍变关系是有机结构推断的重要突破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上图中,A能连续氧化生成C,且A、C在浓硫酸存在下加热生成D,则: ①A为醇,B为醛,C为羧酸,D为酯。 ②A、B、C三种物质中碳原子数相同,碳骨架结构相同。 ③A分子中含—CH2OH结构。 2.根据试剂或特征现象推知官能团的种类 熟记下列特征现象与官能团的关系 (1)使溴水褪色,则表示该物质中可能含有“”或“—C≡C—”等结构。 (2)使KMnO4(H+)溶液褪色,则该物质中可能含有“”“—C≡C—”或“—CHO”等结构或为苯的同系物。 (3)遇FeCl3溶液显紫色,或加入饱和溴水出现白色沉淀,则该物质中含有酚羟基。 (4)遇浓硝酸变黄,则表明该物质是含有苯环结构的蛋白质。 (5)遇I2变蓝则该物质为淀粉。 (6)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有红色沉淀生成或加入银氨溶液加热有银镜生成,表示含有—CHO。 (7)加入Na放出H2,表示含有—OH或—COOH。 (8)加入NaHCO3溶液产生气体,表示含有—COOH。 3.根据有机反应中定量关系推断官能团的数目 (1)烃和卤素单质的取代:取代1 mol 氢原子,消耗1 mol 卤素单质(X2)。

(2)的加成:与H 2、Br 2、HCl 、H 2O 等加成时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1加成。 (3)含—OH 的有机物与Na 反应时:2 mol —OH 生成1 mol H 2。 (4)1 mol —CHO 对应2 mol Ag ;或1 mol —CHO 对应1 mol Cu 2O(注意:HCHO 中相当于有2个—CHO)。 (5)物质转化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 ①RCH 2OH ―→RCHO ―→RCOOH M M -2 M +14 ②RCH 2OH ―――――→CH 3COOH 浓H 2SO 4△ CH 3COOCH 2R M M +42 ③RCOOH ―――――→CH 3CH 2OH 浓H 2SO 4△ RCOOCH 2CH 3 M M +28 (关系式中M 代表第一种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1] 有机物X 是苯环上的邻位二取代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不超过170,经测定氧的质量分数为29.6%,既能和FeCl 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能和NaHCO 3溶液发生反应产生气体,1 mol 有机物X 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则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C 9H 6O 3 【解析】 X 既能和FeCl 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能和NaHCO 3溶液发生反应产生气体,则X 中含有酚羟基和羧基,至少含有3个氧原子。其相对分子质量至少为3×1629.6%≈162,依据相对分子 质量不超过170,则M (X)=162,再根据1 mol X 燃烧产生CO 2和H 2O 的物质的量的比值,知n (C)∶n (H)=3∶2,设其化学式为C 3n H 2n O 3,12×3n +2n +16×3=162,n =3,即X 的化学式为C 9H 6O 3。 M (X)-M (C 6H 4)—M (—COOH)—M (—OH)为剩余基团的相对分子质量。162-76-45-17=24,即X 中除含有苯环、一个—COOH 、一个—OH 外还含有两个碳原子,两个碳原子之间必然 存在碳碳三键,可知X 结构简式为:。 4.根据反应条件推断反应类型 (1)在NaOH 的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可能是酯的水解反应也可能是卤代烃的水解反应。 (2)在NaOH 的乙醇溶液中加热,发生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3)在浓H 2SO 4存在的条件下加热,可能发生醇的消去反应、酯化反应或成醚反应等。 (4)能与溴水或溴的CCl 4溶液反应,可能为烯烃、炔烃的加成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 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中化学第三章专题讲座(七)羟基的性质(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化学第三章专题讲座(七)羟基的性质(含解析)新人教版 选修5 羟基与不同的烃基相连性质有很大的差别: 1.与脂肪烃基相连为醇。 (1)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由此反应可实现—OH转化为—X(X=卤素原子)、生成酯基或醚键。 (2)若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则可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3)若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则可发生消去反应。 2.与苯环相连为酚。 (1)酚羟基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果要引入其他的官能团,可考虑先使苯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再考虑消去反应,生成双键后引入其他官能团。 (2)—OH的酸性明显增强。 [练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图表示4-溴-1-环己醇所发生的4个不同反应,其中产物只含有一种官能团的是( ) A.②③B.①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2.按以下步骤可从合成 (部分试剂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B、D的结构简式:B.________,D.___________。 (2)反应①~⑦中属于消去反应的是____(填反应代号)。 (3)如果不考虑⑥、⑦反应,对于反应⑤,得到E的可能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第④步C→D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写结构简式,注明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反应试剂的改变。和H2反应,只能是加成反应,所以A为;而B是由A与浓硫酸加热得到,且能与Br2反应,B为;C为,而D能与Br2反应生成E,E与H2可再反应,所以D中应有不饱和键,综合得出D为,E为,F为。 答案: (1) (2)②④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高中化学第1章专题讲座一反应热的计算方法与比较含解析鲁科版选修40906216

高中化学第1章专题讲座一反应热的计算方法与比较含解 析鲁科版选修40906216 1.反应热的计算方法。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焓变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如: 2H2(g)+O2(g)=== 2H2O(l) ΔH1=-571.6 kJ·mol-1,生成2 mol H2O(l),ΔH=-571.6 kJ·mol-1;生成1 mol H2O(l),ΔH=-285.8 kJ·mol-1。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的能量计算:ΔH=生成物的能量之和-反应物的能量之和。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计算: ①Δ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②ΔH=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 (4)根据热容和温度差进行计算:Q=-C(T2-T1)。 (5)根据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利用已知热化学方程式的焓变求未知反应焓变的方法: ①确定待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找出待求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出现在已知方程式中的位置(是同侧还是异侧)。 ③利用同侧相加、异侧相减进行处理。 ④根据未知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通过乘除来调整已知反应的化学计量数,并消去中间产物。 ⑤实施叠加并确定反应热的变化。 2.比较反应热大小的方法。 ΔH是有符号和数值的量,比较ΔH的大小时,要连同“+”“-”包含在内,类似数学上正、负数的比较,如果只比较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则只比较数值大小,与“+”“-”无关。 (1)直接比较法。 依据规律、经验和常识直接判断不同反应的ΔH的大小的方法称为直接比较法。 ①吸热反应的ΔH肯定比放热反应的大(前者大于0,后者小于0)。 ②物质燃烧时,可燃物物质的量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ΔH反而减小。 ③等量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肯定比不完全燃烧放所放出的热量多,ΔH小。 ④a.产物相同时,同种气态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等量的固态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b.反应物相同时,生成同种液态物质放出的热量比生成等量的气态物质放出的热量多。 ⑤生成等量的水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比弱酸与强碱或弱碱与强酸(弱酸)的稀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多。 ⑥对于可逆反应,因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实际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要小于相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练习:专题讲座(七) Word版含答案

专题讲座(七)电子守恒——巧解电解计算 一、计算的原则 1.阳极失去的电子数=阴极得到的电子数。 2.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电解池的电子总数相等。 3.电源输出的电子总数和电解池中转移的电子总数相等。 二、计算的方法 1.根据电子守恒法计算:用于串联电路、阴阳两极产物、正负两极产物、相同电量等类型的计算,其依据是电路上转移的电子数相等。 2.根据总反应式计算:先写出电极反应式,再写出总反应式,最后根据总反应式列比例式计算。 3.根据关系式计算: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的关系建立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桥梁,建立计算所需的关系式。如4e-~4Ag~2Cu~2Cl2~2H2~O2~4H+~4OH-。 三、计算步骤 首先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要特别注意阳极材料)。其次注意溶液中有多种离子共存时,要根据离子放电顺序确定离子放电的先后。最后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进行相关计算。 四、常考的题型 1.电子守恒在电解计算中的应用。 2.计算电解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3.计算电解质溶液的pH。 4.计算电解后析出的固体的质量。 5.串联电路中的物质关系。

[练习]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惰性电极电解M(NO 3)x 的水溶液,当阴极上增重a g 时,在阳极上同时产生b L 氧气(标准状况),从而可知M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22.4ax b B.11.2ax b C.5.6ax b D.2.5ax b 解析:生成b L O 2转移电子为b ×422.4 mol ,据电子守恒得到M 的物质的量为:4b 22.4x mol =b 5.6x mol ,则M 的摩尔质量为a ÷b 5.6x =5.6xa b g/mol ,M 的相对原子量为5.6ax b 。 答案:C 2.用石墨电极电解100 mL H 2SO 4和CuSO 4的混合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均收集到2.24 L 气体(标准状况下),原混合溶液中Cu 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1 mol ·L -1 B .2 mol ·L -1 C . 3 mol ·L -1 D .4 mol ·L -1 解析:根据题设条件,两极上电极反应式为阴极:首先Cu 2++2e -===Cu ,然后2H ++2e -===H 2↑;阳极:4OH --4e -===2H 2O +O 2↑。既然阴极上收集到H 2,说明Cu 2+已完全放电,根据电子守恒,阴极上Cu 2+、H +得电子总数应等于OH -失电子总数。析出0.1 mol H 2获得0.2 mol 电子,析出0.1 mol O 2失去0.4 mol 电子,所以有0.1 mol Cu 2+放电,获得0.2 mol 电子,c (Cu 2+)=0.1 mol/0.1 L =1 mol·L -1。 答案:A 3.把分别盛有熔融的KCl 、MgCl 2、Al 2O 3的三个电解槽串联,在一定条件下通电一段时间后,析出钾、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