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复杂网络研究概述(综述范文)

复杂网络研究概述(综述范文)

复杂网络研究概述(综述范文)
复杂网络研究概述(综述范文)

复杂网络研究概述

周涛柏文洁汪秉宏刘之景严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近年来,真实网络中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的发现激起了物理学界对复杂网路的研究热潮。复杂网络区别于以前广泛研究的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最重要的统计特征是什么?物理学家研究复杂网络的终极问题是什么?物理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理现象对拓扑结构是否敏感?物理学家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原因和意义何在?复杂网络研究领域将来可能会向着什么方向发展?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从整体上概述复杂网络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复杂网络小世界无标度拓扑性质

A short review of complex networks

Zhou Tao Bai Wen-Jie Wang Bing-Hong?Liu Zhi-Jing Yan Gang Department of Modern Physic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iscoveries of small-world effect and scale-free property in real-life networks have attracted a lot of interest of physicists. Which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complex networks that known from regular networks and random networks? What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study of complex networks? Are physical processes sensitive to the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networks? What are the reason and meaning that physicist come into the research field on complex networks? What are th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concentrate on those questions above and give a general review about complex networks.

Keyword: complex networks, small-world, scale-free, topological characters

1 引言

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复杂系统都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网络加以描述。一个典型的网络是由许多节点与连接两个节点之间的一些边组成的,其中节点用来代表真实系统中不同的个体,而边则用来表示个体间的关系,往往是两个节点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则连一条边,反之则不连边,有边相连的两个节点在网络中被看作是相邻的。例如,神经系统可以看作大量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纤维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1];计算机网络可以看作是自主工作的计算机通过通信介质如光缆、双绞线、同轴电缆等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2]。类似的还有电力网络[1]、社会关系网络[1,3-4]、交通网络[5]等等。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考虑网络的时候,往往只关心节点之间有没有边相连,至于节点到底在什么位置,边是长还是短,是弯曲还是平直,有没有相交等等都是他们不在意的。在这里,我们把网络不依赖于节点的具体位置和边的具体形态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网络的拓扑性质,相应的结构叫做网络的拓扑结构。那么,什么样的拓扑结构比较适合用来描述真实的系统呢?两百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最初的一百多年里,科学家们认为真实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表示,例如二维平面上的欧几里德格网,它看起来像是格子体恤衫上的花纹;又或者最近邻环网,它总是会让你想到一群手牵着手围着篝火跳圆圈舞的姑娘。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数学家们想出了一种新的构造网

络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两个节点之间连边与否不再是确定的事情,而是根据一个概率决定。数学家把这样生成的网络叫做随机网络,它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一直被很多科学家认为是描述真实系统最适宜的网络[6-8]。直到最近几年,由于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运算能力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发现大量的真实网络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具有与前两者皆不同的统计特征的网络。这样的一些网络被科学家们叫做复杂网络(complex networks),对于它们的研究标志着第三阶段的到来。

遗憾的是,就目前而言,科学家们还没有给出复杂网络精确严格的定义,从这几年的研究来看,之所以称其为复杂网络,大致上包含以下几层意思:首先,它是大量真实复杂系统的拓扑抽象;其次,它至少在感觉上比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复杂,因为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生成规则和随机网络,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一种简单方法能够生成完全符合真实统计特征的网络;最后,由于复杂网络是大量复杂系统得以存在的拓扑基础,因此对它的研究被认为有助于理解“复杂系统之所以复杂”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

2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征

如前所述,复杂网络具有很多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不同的统计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小世界效应(small-world effect)[1,9]和无标度特性(scale-free property)[10-11]。

在网络中,两点间的距离被定义为连接两点的最短路所包含的边的数目,把所有节点对的距离求平均,就得到了网络的平均距离(average distance)。另外一个叫做簇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的参数,专门用来衡量网络节点聚类的情况。比如在朋友关系网中,你朋友的朋友很可能也是你的朋友;你的两个朋友很可能彼此也是朋友。簇系数就是用来度量网络的这种性质的。用数学化的语言来说,对于某个节点,它的簇系数被定义为它所有相邻节点之间连的数目占可能的最大连边数目的比例,网络的簇系数C 则是所有节点簇系数的平均值。研究表明,规则网络具有大的簇系数和大的平均距离,随机网络具有小的簇系数和小的平均距离。1998年,Watts和Strogatz通过以某个很小的概率p切断规则网络中原始的边,并随机选择新的端点重新连接,构造出了一种介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之间的网络(WS网络),它同时具有大的簇系数和小的平均距离,因此既不能当作规则网络处理,也不能被看作是随机网络[1]。随后,Newman和Watts给出了一种新的网络的构造方法,在他们的网络(NW网络)中,原有的连边并不会被破坏,平均距离的缩短源于以一个很小的概率在原来的规则网络上添加新的连边[12]。后来物理学家把大的簇系数和小的平均距离两个统计特征合在一起称为小世界效应,具有这种效应的网络就是小世界网络(small-world networks)。

图1:小世界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左边的网络是规则的,右边的网络是随机的,中间的网络是在规则网络上加上一点随机的因素而形成的小世界网络,它同时具有大的簇系数和小的平均距离。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真实网络几乎都具有小世界效应[1-5,13],同时科学家还发现大量真实网络的节点度服从幂率分布[2,4,13-15],这里某节点的度是指该节点拥有相邻节点的数目,或者说与该节点关联的边的数目。节点度服从幂律分布就是说具有某个特定度的节点数目与这个特定的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幂函数近似地表示。幂函数曲线是一条下降相对缓慢的曲线,这使得度很大的节点可以在网络中存在。对于随机网络和规则网络,度分布区间非常狭窄,几乎找不到偏离节点度均值较大的点,故其平均度可以被看作其节点度的一个特征标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节点度服从幂律

分布的网络叫做无标度网络(scale-free networks),并称这种节点度的幂律分布为网络的无标度特性。1999年,Barabási 和Albert给出了构造无标度网络的演化模型[10-11],他们所用的方法与Price的方法是类似的[16-17]。Barabási 和Albert把真实系统通过自组织生成无标度的网络归功于两个主要因素:生长和优先连接,而他们的网络模型(BA网络)正是模拟这两个关键机制设计的。

除了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外,真实网络还有很多统计上的特征,例如混合模式[18],度相关特性[19-21],超小世界性质[13]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相关文献。

图2:无标度网络的拓扑结构示意图本图展示了有130个节点的BA网络,其节点度服从幂指数为-3的幂律分布。图中5个红色的节点是网络中度最大的5个节点。

3复杂网络上的物理过程

对于物理学家而言,研究复杂网络的终极目标是理解网络拓扑结构对物理过程的影响。在以前的研究中,物理学家往往忽略了网络的拓扑性质,在讨论逾渗、传播、同步等物理过程时,他们自然地选择了最容易模拟和分析的规则网络或者随机网络,而没有仔细思考和研究这种选择是不是应该的,不同的选择会不会对物理过程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以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模型为例,由于传统的网络传播模型大都是基于规则网络的,因此,复杂网络不同统计特征的发现使科学家面临更改既有结论的危险。当然,如果理论研究和实验结果都说明复杂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行为与规则网络别无二致,那么我们至少暂时还可以心安理得地使用以前的结论。但是,不幸的是,复杂网络上的传播行为与规则网络相比确实存在根本上的不同。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其他的物理过程中,下面我们将简略地介绍网络拓扑性质对某些典型物理过程的影响。

逾渗模型与疾病传播动力学。之所以在这里把逾渗模型和网络上的疾病传播动力学问题归在一起讨论,是因为网络上的疾病传播模型可以等价于键逾渗模型[22-23]。以前的基于规则网络的研究表明,疾病在网络中的平均波及范围与疾病的传染强度正相关,而疾病的传染强度有一个阈值,只有当其值大于这个阈值时,疾病才能在网络中长期存在,否则感染人数会指数衰减[24-26]。根据这个理论,疾病若是持久存在,则必然波及大量个体。但实证研究表明,计算机病毒,麻疹等一般仅波及少数个体但能够长期存在[27-28]。这一理论与实证的矛盾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困扰着科学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无标度网络中没有正的传播阈值[29-31],也就是说即使疾病的传染强度接近零,只波及非常少的个体,也能在网络中长期存在。由于大部分真实网络是无标度网络,因此该结论很好地解决了上面的矛盾。

混沌同步。近十余年来,混沌动力系统在网络上的同步性能吸引了大量科学家的关注。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以最近邻环网为代表的规则网络,研究表明对于给定的非零耦合强度,当节点数目很大时网络无法实现同步[32]。最近几年的研究却表明,尽管小世界网络只是在规则网络进行一个非常小的修正的结果[1,12],但其实现混沌同步的能力却远远好于规则网络[33-34]。对于小世界上的广义混沌同步[35]与超混沌同步[36]的研究同样表明,小世界网络有明显好于规则网络的同步能力。物理学家还考察了无标度网络,研究表明其混沌同步的能力与星形网络几乎是一样的,这可能是因为它与星形网络都具有很不均匀的节点度分布[37]。

图3:网络中疾病平均波及范围与传染强度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位于右侧的实线表示疾病在规则网络中传播的情况,位于左侧的实线表示疾病在小世界网络中传播的情况,虚线表示疾病在无标度网络中传播的情况。可以看到,疾病在无标度网络中没有正的传播阈值,而小世界网络的传播阈值明显小于规则网络。注意,图中的曲线只是为了帮助我们定性地理解,并不是通过数值模拟得到的定量的曲线。

图4:雪崩规模分布图红色和黑色的曲线分别代表在二维欧几里德格网和无标度网络上雪崩规模的分布,其中P(S)表示在100万次微扰中规模为S的雪崩出现的次数。试验中,欧几里德格网和无标度网络的节点数均为4900,平均度均为4。在无标度网络中,最大的雪崩规模为8829,而在欧几里德格网中相应的值仅为1799。

沙堆模型与自组织临界性。网络拓扑结构是否会影响沙堆模型中的自组织临界现象,一直以来就是该领域争论的焦点[38-43]。Zhou 和Wang对复杂网络上沙堆模型的研究表明,沙堆模型中的雪崩动力学性质对网络拓扑结构非常敏感,相比规则网络,无标度网络上大雪崩发生更为频繁,最大雪崩的规模也大得多[44]。

物理性质明显依赖于网络拓扑结构的物理过程还很多,例如随机游走[45-48],玻色-爱因斯坦凝聚[49-51],XY临界模型[52-53]等等。在此我们无法一一介绍,读者可以参阅相关文献。总的来说,物理学家已经开始学会把网络拓扑性质看作影响系统行为的一个特征量,这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很多物理过程原有的认识。

4 结语与展望

关于网络的研究,数学家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开始了,他们已经发展出了成体系的理论与技术,而物理学家的进入只有五年左右的历史!到底是什么鼓动物理学家来趟这塘浑水,他们的到来有意义吗?在我们看来,研究对象特殊的尺度效应是召唤物理学家到来的根本原因。数学家经典的网络理论,要么是分析包含几十数百个顶点,可以画在一张纸上从而形成直观印象的网络;要么是讨论不含有限尺度效应,可以精确求解的网络性质。“随机移走一个顶点会对网络的性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对于研究有限规则网络的数学家是有意义的,但对于拥有几千万个节点,连接方式复杂多样的真实网络而言,或许“随机移走3%的顶点会对网络性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更有意义。这个尺度的网络,是被物理学家称作“足够大”的网络,对它们的研究,需要使用统计物理的方法。有的读者可能会问,数学家除了经典的网络理论外,还构造了一套随机图的理论,这套理论就是专门对付“足够大”的网络的,统计力学的方法到底能不能得到随机图论不能得到的新的有意义的结果呢?需要强调的是,随机图论的方法的确在复杂网络的研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数学家的“足够大”和物理学家的“足够大”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虽然他们都使用顶点数趋于无穷的假设。对于物理学家而言,平均场的近似,主方程的求解,在网络顶点数达到百十万甚至只需几万时,误差就已经可以接受了;而随机图的大量有意义的结果,要求节点数在连续求取三次常用对数后还要比10大[8],在我们的宇宙中,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有物理意义的数值达到如此的量级。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看到,物理学家不仅在方法论上为网络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大大地拓展了网络研究的视野。他们不仅和数学家一样关心网络自身的拓扑性质,而且关注网络上进行的各种物理过程和动力学行为,诸如传播、同步、自组织临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等,他们发现了网络拓扑结构对各种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并给出了很多虽不严谨但很美妙的解释。这些工作很有可能会推动相关数学物理理论的发展。

图5:SCI收录的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论文数量统计了从1998年到2004年第一季度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复杂网络的研究方兴未艾。

近几年来,大量关于复杂网络的文章发表在Science,Nature,PRL,PNAS等国际一流的刊物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复杂网络已经成为物理界的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香港城市大学的陈关荣教授统计了几年来被SCI收录的关于复杂网络的文章数量,从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增长趋势。Evans统计了6年来在arXiv: cond-mat上提交的标题含有“network”的文章数,也同样发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复杂网络的研究刚刚起步,前景看好,我国科学家应当尽快加入这个行列,争取做出原创性质的工作。

图6:arXiv: cond-mat上关于网络的研究论文数量统计了从1997年到2003年cond-mat上标题含有“network”的文章数目,从图中可以看出,网络的研究在近6年来越来越受到物理学家的关注。

做为文章的结束,我们将为读者介绍一些重要的综述,希望这会有助于读者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复杂网络研究的前沿阵地。

关于小世界网络的研究,Newman[54]和Hayes[55-56]给出了不算太长的三篇综述,更短的一篇由Strogatz完成[57],发表在Nature上;Albert和Barabási给出了一篇更像是教科书的综述[58],他们讨论的重点是演化的无标度网络,这篇文献在两年之内已经被引用了近千次;最为详尽的综述是Dorogovtsev和Mendes给出的[59],在这篇文章中,他们用超过100页的篇幅穷举了在此之前几乎所有关于演化网络的结论,包括相当详细的实验与分析的过程;2003年Newman的综述堪称精品[60],漂亮的组织结构,地道风趣的语言和独到的视角,使你在阅读时会忘掉是在读一篇学术文献,后面所附的四百多篇参考文献,足以填饱任何人的肚子;Wang和Chen在IEEE期刊上的一篇短综述[61],非常适合作为入门读物,一个完全不谙此道的人都可以通过一个下午的阅读对复杂网络的研究概貌有所了解;

Wang的另一篇综述像是上一篇文章的扩展版[62],在这篇文献中,Wang强调了复杂网络上的混沌同步,对这方面工作感兴趣的读者切不可放过该文献。最新的综述是Evans 在2004年5月完成的[63],这篇文献中包含了很多最新研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Watts J S, Strogatz S H. Nature, 1998, 393: 440

[2] Faloutsos M, Faloutsos P, Faloutsos C.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Review, 1999, 29: 251

[3] Liljeros F et al. Nature, 2001, 411: 907

[4] Ebel H, Mielsch L I, Borbholdt S. Phys. Rev. E,

2002, 66: 035103

[5] Sen P et al. Phys. Rev. E, 2003, 67: 036106

[6] Erd?s P, Rényi A. Publications of the

Mathematical Institute of the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 1960, 5: 17

[7] Erd?s P, Rényi A.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Hungary, 1961, 12: 261

[8] Bollobás B. Random Graphs(London: Academic

Press Inc, 1985).

[9] Milgram S. Psychology Today, 1967, 2: 60

[10] Barabási A L, Albert R. Science, 1999, 286:509

[11] Barabási A L, Albert R, Jeong H. Physica A, 1999,

272: 173

[12] Newman M E J, Watts D J. Phys. Rev. E, 1999,

60: 7332

[13] T. Zhou et al. arXiv: cond-mat/0405258

[14] Jeong H et al. Nature, 2001, 411: 41

[15] Jeong H et al. Nature, 2000, 407: 651

[16] de Price D J S. Science, 1965, 149: 510

[17] de Price D J S. J. Amer. Soc. Inform.Sci., 1976,

27: 292

[18] Newman M E J. Phys. Rev. E, 2003, 67: 026126

[19] Pastor-Satorras R, Vázquez A, Vespignani A.

Phys. Rev. Lett., 2001, 87: 258701

[20] Vázquez A, Pastor-Satorras R Vespignani A. Phys.

Rev. E, 2002, 65: 066130

[21] Newman M E J. Phys. Rev. Lett., 2002, 89:

208701

[22] Grimmett G R. Percolation(Berlin: Springer-

Verlag, 1989) [23] Sander L M et al. Math. Biosci., 2002, 180: 293

[24] Bailey N T J.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Its Applications(New

York: Hafner Press, 1975)

[25] Anderson R M, May R M. Infectious Diseases of

Human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6] Hethcote H W. SIAM Review, 2000, 42: 599

[27] Kephart J O. Sci. Am., 1997, 277: 56

[28] Kephart J O et al. IEEE Spectr., 1993, 30: 20

[29] Pastor-Satorras R, Vespignani A. Phys. Rev. E,

2001, 63: 066117

[30] Pastor-Satorras R, Vespignani A. Phys. Rev, Lett.,

2001, 86: 3200

[31] Barthelemy M et al. Phys. Rev. E, 2004, 92:

178701

[32] Wu C W, Chua L 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1995, 42: 430

[33] Gade P M, Hu C K. Phys. Rev. E, 2000, 62: 6409

[34] Wang X F, Chen G R. Int. J. Bifurcation and

Chaos, 2002, 12: 187

[35] Barahona M, Pecora L M. Phys. Rev. Lett., 2002,

89: 054101

[36] Jiang P Q et al. Int. J. Mod. Phys. B, 18 (accepted

2004)

[37] Wang X F, Chen G R.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2002, 49: 54

[38] Olami Z et al. Phys. Rev. Lett., 1992, 68: 1244

[39] Klein W, Rundle J. Phys. Rev. Lett., 1993, 71:

1288

[40] Christensen K. Phys. Rev. Lett., 1993, 71: 1289

[41] Carvalho J X, Prado C P C. Phys. Rev. Lett.,

2000, 84: 4006

[42] Christensen K et al. Phys. Rev. Lett., 2001, 87:

039801

[43] Carvalho J X, Prado C P C. Phys. Rev. Lett.,

2001, 87: 039802

[44] Zhou T, Wang B H. arXiv: cond-mat/0406575

[45] Jespersen S et al. Phys. Rev. E, 2000, 62: 4405

[46] Pandit S A, Amritkar R E. Phys. Rev. E, 2001, 63:

041104

[47] Lahtinen J et al. Phys. Rev. E, 2001, 64; 057105

[48] Lahtinen J et al. Physica A, 2002, 311: 571

[49] Bianconi G et al. arXiv: cond-mat/0011224

[50] Burioni R et al. arXiv: cond-mat/0104365

[51] Burioni R et al. J. Phys. B, 2001, 34: 4697

[52] Kim B J et al. Phys. Rev. E, 2001, 64: 056135

[53] Medvedyeva K et al. Phys. Rev. E, 2003, 67:

036118

[54] Newman M E J. J. Stat. Phys., 2000, 101: 819

[55] Hayes B. American Scientist, 2000, 88: 9

[56] Hayes B. American Scientist, 2000, 88: 104

[57] Strogatz S H. Nature, 2001, 410: 268

[58] Albert R, Barabási A L. Rev. Mod. Phys., 2002,

74: 47

[59] Dorogovtsev S N, Mendes J F F. Advances in

Physics, 2002, 51: 1079

[60] Newman M E J. SIAM Review 2003, 45: 167

[61] Wang X F, Chen G R. IEEE Circuits & Systems

Magazine, 2003, 3: 6

[62] Wang X F. Int. J. Bifurcation & Chaos, 2002, 12:

885

[63] Evans T S. arXiv: cond-mat/0405123

致谢

本文的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271070)以及高等教育博士点专项基金(SRFDP 20020358009)的资助。

通讯联系人:bhwang@https://www.sodocs.net/doc/a214224093.html,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a214224093.html,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作者:李秋萍李莲 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7期 内容摘要:从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语”都会引发学者们的研究。从研究角度上来说,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说,学者们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研究对深入剖析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影响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流行语的规范化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体来看,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也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十大流行语研究述评 从2008年开始,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每年都会推出由读者推荐、经专家评议后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十大流行语”条目时,《咬文嚼字》编辑部明确指出“十大流行语”征集要求是流行、创新、文明。在“十大流行语”的评定时,专家们并不止是考虑词频的高低,更要考虑三方面的价值,即时代价值、语言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十大流行语”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语言学者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根据中国知网搜索结果显示,从2008年《咬文嚼字》公布“十大流行语”至今,共有20篇关于“十大流行语”的研究论文,综观这些论文,在研究角度上,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一.对某年“十大流行语”的单独研究 以某一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年“十大流行语”的生成、特征、传播、影响。如林洁雯《2009年十大流行语分析与流行语特点研究》(2009)对流行语的特征、形成 和传播进行了分析,认为流行语有四个基本特征:流行性、时段性、新型性、快速传播性,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条件有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使用者心理因素。 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稍多,王淏《刍论新词语的产生方式和传播特色——以咬文嚼字发布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9)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产生方式进行分析,认为流行语的传播特色突出了快和大众接受时间越来越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行语的影响,包括映射科技进步、诉说文化变迁、传播正能量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翟潇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名作欣赏,2014.12)把流行语的社会特征与行业、性别、社会地位、心理状况、社会现象等因素相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第17卷第4期2009年10月 系统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Vo1.17No.4 oct ,2009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刘建香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从复杂网络模型的演化入手,在简要介绍复杂网络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从两方面进行综述:一是对国外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的介绍,包括复杂网络理论研究进展的总体概括、复杂网络动力学行为以及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介绍;二是国内根植于本土的复杂网络的研究,包括复杂网络的演化模型,复杂网络拓扑性质、动力学行为,以及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等。并结合复杂网络的主要研究内容,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复杂网络;演化;拓扑;动力学行为中图分类号:N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08(2009)04-0031-07 收稿日期:2009-01-05 作者简介:刘建香(1974—),女,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系统工程。E-mail :jxliu@https://www.sodocs.net/doc/a214224093.html, 0引言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而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所组成的。如果用节点表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系统的元素,两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系统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网络就为研究系统提供了一种新 的描述方式[2、3] 。复杂网络作为大量真实复杂系统的高度抽象[4、5],近年来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研究热 点,随着复杂网络逐渐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已有学者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有学者对国外的研究进展情况给出了有价值的文献综述,而方锦清[6]也从局域小世界模型、含权网络与交通流驱动的机制、混合择优模型、动力学行为的同步与控制、广义的同步等方面对国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括,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介绍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现状的综述文献。本文从复杂网络模型的演化入手,在简要介绍复杂网络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希望对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1.复杂网络模型的发展演化 网络的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就是规则网络 [7] ,它 是指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来表示,也就是说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联系遵循既定的规则。但是对于大规模网络而言由于其复杂性并不能完全用规则网络来表示。20世纪50年代末,Erdos 和Renyi 提出了一种完全随机的网络模型———随机网络(ER 随机网络),它指在由N 个节点构成的图中以概率p 随机连接任意两个节点而成的网络,即两个节点之间连边与否不再是确定的事,而是由概率p 决定。或简单地说,在由N 个节点构成的图中,可以存在条边,从中随机连接M 条边所构成的网络就叫随机网络。如果选择M =p ,这两种构造随机网络模型的方法就可以联系起来。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对于大量真实的网络系统而言,它们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介于两者之间。1998年,Watts 和Strogatz [8]提出了WS 网络模型,通过以概率p 切断规则网络中原始的边并选择新的端点重新连接 31--

简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浅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摘要 语言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词语用过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是真正的可悲。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因此,在规定一定的规范的同时,要允许歧疑的存在,但更要积极吸收那些脱离当时的规范而能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的成分。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关键字 网络语言;因素;发展趋势; 一、关于“网络语言”涵义及现状的研究 1.网络语言的涵义研究 网络语言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以指称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全部包括在内。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于根元,2001)。 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劲松、麒可(2000)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 周洪波(2001)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 于根元(2003)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 何洪峰(2003)进一步指出,网络语言是指媒体所使用的语言,其基本词汇及语法结构形式还是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这是它的主体形式;二是指IT领域的专业用语,或是指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网络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其三,狭义上是指网民所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总的看来,研究者基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狭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2.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如: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表示,网络语言的混乱,是对汉语纯洁性的破坏,语言文字工作者应对此类现象加以引导和批评。国家网络工程委会副秘书史自文表示,老师要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比如说在写出作文的时候,可以针对彩简单的网络语言还是用含义更有韵味的唐诗更好做一个主题研讨会,和学生一起探讨。这样就可以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引导。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于用何种语言形式多了一个选择,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如:北京教科院基教所研究员王晓春表示,在网络世界里用网络语言无可厚非。但在正式场合要引导学生不使用网络语言。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正

网站影响力的定量评价指标_网络影响因子述评

?综 述? 网站影响力的定量评价指标———网络影响因子述评 朱 雷 (中南大学医学图书馆,湖南长沙410078) 摘 要:本文将对网络影响因子(WIFs )这种基于链接的分析方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进行讨 论。从网络计量学诞生到现在,这种分析方法不仅仅有了很重要的发展,而且与之有关的网络数据搜索技术也不断提高。目前WIFs 也已经被认为与传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从本文分析中可以发现文献计量学通过对超链接的分析已经被应用到网络信息的研究。此外本文对未来的此项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经验总结。 关键词:Internet ;网络计量学;链接分析;网络影响因子;WIF 中图分类号:G 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634(2006)0821269206 Web Impact F actors :the I ndex of Q uantitative Analysis for WEB Site ZHU Lei (Medical Library o f Centeral South Univer sity ,Changsha 410078,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how this linkbased metric has been developed ,enhanced and applied.N ot only has the metric itself underg one im provement but als o the relevant data collec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en 2hanced.WIFs have als o been validated b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traditional research measures.Biblio 2metric techniques have been further applied to the Web and patterns that might have otherwise been ignored have been found from hyperlinks.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s 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K ey w ords :internet ;webometric studies ;hyperlinks ;web im pact factors ;WIF 收稿日期:2005-10-20 作者简介:朱 雷(1973-),男,湖北宜昌人,中南大学医学图书馆馆员,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 事业管理博士生,从事网络数据库开发、应用,网络计量学研究. 1 网络影响因子的起源及其概念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Internet 网络技术飞 速发展,纸质印刷型等传统信息资源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使用原有的信息计量方法已不能够满足对电子和网络信息进行测度和计量的需要,这就促成了新的网络计量学的诞生。网络计量学是应用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及信息技术,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 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 111 网络影响因子的研究基础 11111 链接分析 链接分析法是网络计量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近年来对Internet 上网站之间相互链接分析的研究呈不断上升趋势。链接分析研究的意义在于: (1)通过分析站点被其他站点“引用”的情况,也就是对其它站点指向某站点的链接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核心站点。 (2)为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提供依据。可以通 第24卷第8期2006年8月 情 报 科 学 V ol.24,N o.8 August ,2006

复杂网络研究概述,入门介绍

复杂网络研究概述 周涛柏文洁汪秉宏刘之景严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近年来,真实网络中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的发现激起了物理学界对复杂网路的研究热潮。复杂网络区别于以前广泛研究的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最重要的统计特征是什么?物理学家研究复杂网络的终极问题是什么?物理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理现象对拓扑结构是否敏感?物理学家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原因和意义何在?复杂网络研究领域将来可能会向着什么方向发展?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从整体上概述复杂网络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复杂网络小世界无标度拓扑性质 A short review of complex networks Zhou Tao Bai Wen-Jie Wang Bing-Hong? Liu Zhi-Jing Yan Gang Department of Modern Physic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iscoveries of small-world effect and scale-free property in real-life networks have attracted a lot of interest of physicists. Which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complex networks that known from regular networks and random networks? What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study of complex networks? Are physical processes sensitive to the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networks? What are the reason and meaning that physicist come into the research field on complex networks? What are th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concentrate on those questions above and give a general review about complex networks. Keyword: complex networks, small-world, scale-free, topological characters 1 引言 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复杂系统都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网络加以描述。一个典型的网络是由许多节点与连接两个节点之间的一些边组成的,其中节点用来代表真实系统中不同的个体,而边则用来表示个体间的关系,往往是两个节点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则连一条边,反之则不连边,有边相连的两个节点在网络中被看作是相邻的。例如,神经系统可以看作大量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纤维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1];计算机网络可以看作是自主工作的计算机通过通信介质如光缆、双绞线、同轴电缆等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2]。类似的还有电力网络[1]、社会关系网络[1,3-4]、交通网络[5]等等。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考虑网络的时候,往往只关心节点之间有没有边相连,至于节点到底在什么位置,边是长还是短,是弯曲还是平直,有没有相交等等都是他们不在意的。在这里,我们把网络不依赖于节点的具体位置和边的具体形态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网络的拓扑性质,相应的结构叫做网络的拓扑结构。那么,什么样的拓扑结构比较适合用来描述真实的系统呢?两百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最初的一百多年里,科学家们认为真实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表示,例如二维平面上的欧几里德格网,它看起来像是格子体恤衫上的花纹;又或者最近邻环网,它总是会让你想到一群手牵着手围着篝火跳圆圈舞的姑娘。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数学家们想出了一种新的构造网

简述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研究??互联网??现状展望 论文摘要:综述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分别论述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语法、修辞、收集整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有20余年。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研究者对它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分类、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 1.网络语言的定义 要研究网络语言,就必须先给它“正名”。只有解决了“何谓网络语言”的问题,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1]显然,Crystal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他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2]2郑远汉提出网络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3]刘海燕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包括3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4]37-38秦秀白将网络语言界定为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它由3种语言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5]其观点与刘海燕的相似。张云辉将网络语言概括为4种情形: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6] 国内学者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措辞不同,细化程度不一,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 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刘海燕、秦秀白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定义接受度最高。很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把计算机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而将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国内学者大多以后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 美国语言学家Davis和Brewer在其着作中指出,在键盘上写、屏幕上读的网络交际用语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很多特征。[7]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4]55,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4]95,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4]98。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8]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9]孙鲁痕则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无论是从交际领域还是从语体风格来看,都更接近于口语语体而迥异于书面语体,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10]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关于网络

193-基于轨道交通的TOD模式影响因子研究——以纽约和香港为例

基于轨道交通的TOD模式影响因子研究——以纽约和香港为例* 崔 杨敏行 陈可石 翀 【摘要】近年来,TOD理念在减少汽车使用和提高运输能力的可持续性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经济社会特征相似的情况下,TOD社区居民的公共交通出行频率远高于其他社区。但现有的TOD模式研究往往关注近年来新开发地段和郊区的邻里社区等,而鲜有在城市层面通过站级数据的对比分析和深入研究。本文以轨道交通网络发达的纽约和香港作为范本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对影响轨道交通客运量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以下几组相关变量对轨道交通客流量影响较大:①土地利用;②车站特征;③社会经济和人口特征;④模式竞争。结果表明,车站特征为影响轨道交通载客量的首要因素,应该作为今后轨道交通模式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优化手段;高的汽车保有量会伴随更频繁的上落、停车和换乘等活动,从而提升远距离出行的公共交通比例;而地方特定因素对轨道交通载客量影响也很积极。 【关键词】TOD;轨道交通载客量;土地利用;纽约;香港 1 引言 过去的几十年内,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减少汽车使用以及对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一直是学术关注的重点。常见措施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限制交通需求,比如道路收费、停车管理和交通静化;二、增加交通供给,包括公路建设、铁路投资和提供停车和慢行系统等。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通过交通措施解决问题的效果非常有限,人们的出行行为受到很多综合因素的影响,而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TOD模式基本理念是:相对高密度、紧凑、混合的城市形态,高品质、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服务,以及行人友好的环境。于是,精明增长(Smart Growth)、交通联合开发(Transit-Joint Development)、新传统开发(Neo-Traditional Development)以及交通集中发展(Transit-Focused Development)等一系列发展战略被陆续提出(Cervero et al,2002)。尽管这些理念涵义不尽相同,但结合交通混合开发等策略逐渐得到广泛接受,并被认为可以降低机动车使用率。 既有的大多数TOD模式研究更加关注未开发的新城和郊区等,而对交通系统已经高度发展的特大城市层面关注不足。这些城市往往已经拥有较高的轨道客流量,并且交通换乘多分布于中央商务区(CBDs)等高密度地区,而郊区和城市边缘逐渐兴起的大型居住、办公和产业集群,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城市结构和形态,单中心也逐渐向多中心转换(Loo和Chow,2008; Newman et al,1995)。这些土地利用和其他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促成了交通客流量的巨大变化。众所周知,纽约是世界的文化、商业和金融中心(Sassen,2001);而香港作为亚 *本文系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和深圳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研究课题部分前期成果,内容 根据《Rail-base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Lessons from New York City and Hong Kong》翻译整理,原文刊于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0(6),202-212; 作者Becky P.Y. Loo, Cynthia Chen, Eric T.H. Chan.

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信息时代不断迈进,网民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大。网络已语言成为网民之间交流的必备工具。其中,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网民交流的个性工具,更是网民对社会发出的个性呐喊。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对社会、国家的各种情绪和观点,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与时俱进的变化。而它的流行除了语言因素外,社会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网络流行语影响着现代汉语的前景和发展。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汉语 研究回顾: 一、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因素 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是网络流行语流行的两个主要原因。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生动、创新、个性、别具内涵、与时俱进的反传统、反规范的新姿态吸引着一大批追随者。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样,有缩写、谐音、符号、数字、单词、语句等各种形式,极具个性和创新。而网络的普及、网民群体的扩大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民需要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来宣泄情绪、发表意见和观点,网络流行语正好体现了这种”“新鲜”。国家领导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网络舆情,网民个性表达受到鼓舞,用“替代”、“隐晦”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个人对社会敏感事件的观点和意见既是被迫也是必然。这是公民意识提高的表现,是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网络流行语的既是个性化的代表,也是大众性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传达民情民声,记录着社会进程。网络流行语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虚荣心、从众心理等社会心理诉求促使更多网民追随这些流行语,从而推动网络流星雨的传播。 二、网络流行语对汉语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一反传统汉语的规范,创造了大量的新词汇,丰富了汉语语言词汇,有益于汉语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会造成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交流的障碍。网络流行语看似是书面语,却相当的口语化,这对汉语的书面表达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 我的看法: 所参考的四篇文献从社会心理、文化、国家政策、语言学、时代发展这几个方面阐述了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质性研究多于量性研究。我觉得在研究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时也可以进行一些量性研究和比较研究。比如,国内的以年龄划分与以阶层划分的各个群体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数量、频率、范围上有什么不同?与之相对应的国外群体使用网络流行语有何不同?不同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途径是否不同?经过比较也许可以发现造成网络流行语流行的一些隐性因素,

文献综述

1富营养化的概念 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也是湖泊分类的一个指标。国际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把富营养化定义为水体营养盐增加所引起的一系列征兆变化,藻类和大型水生植物生产力的增加,引起水质恶化,破坏了水的资源价值。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相对封闭、水流缓慢的水体,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水域的物理化学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时,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在近海中,夜光藻、无纹多藻等占优势,藻层呈红色,被称为“赤潮”;而在江河湖泊中,则被称为藻花,又为“水花”或“水华”。 富营养化是湖泊分类和演化的一种概念,是湖泊水体老化的自然现象。湖泊由贫营养湖演变成富营养湖,进而发展成沼泽地和旱地,在自然条件下,这一历程需几万年至几十万年。但如受氮、磷等植物营养性物质污染后,可以使富营养化进程大大地加速。这种演变同样可发生在近海、水库甚至水流速较缓慢的江河。如1998年4月福建、广东、香港沿海,武汉市东湖,同年2月湖北省汉江段等,都由于水体受到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污染,使夜光藻、蓝藻类铜锈囊藻及有毒裸甲藻疯长。呈胶质状藻类覆盖水面,色呈暗红,故称“赤潮”,隔绝水面与大气之间的复氧,加上藻类自身死亡与腐化,消耗溶解氧,使水体溶解氧迅速降低。藻类堵塞鱼鳃与缺氧,造成鱼类窒息死亡。死亡的藻类与鱼类不断沉积于水体底部,逐渐淤积,最终导致水体演变成沼泽甚至旱地。 一般认为总磷与无机氮浓度分别达到0.02mg/L与0.3mg/L的水体,标志着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也有人认为,水体营养物质的负荷量达到临界负荷量:总磷为0.2—0.5mg/(L?a),标志着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2水体富营养化的类型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天然富营养化,水体从天然环境中获取氮、磷等营养物质,逐渐富集而发生水质变化的过程称为天然富营养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变化,湖泊一方面从天然降水中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一方面因地表土壤的侵蚀和淋溶,也使大量的营养元素进入湖内,逐渐增加了湖

网络入侵与防范研究文献综述

学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完成日期:

关于网络入侵防范技术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献[1]:文献通过大量的实例,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管理、基于不同操作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设备管理等网络管理技术和实现方法。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管理基础、文件和磁盘管理、活动目录及组策略的管理、Windows 2000/2003服务器的日常管理、网络打印机的管理、DHCP服务器的管理、Windows Server 2003证书的应用和管理、网络防病毒系统的部署和管理、SUS和WSUS补丁管理系统的应用、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管理、交换机VLAN的管理、交换机生成树的管理、访问控制列表(ACL)的应用和管理、网络地址转换(NAT)的应用和管理。文献1、2为我们很好的理解网络及它可能存在的漏洞打下基础,并明白由此而衍生的入侵与防范机理。 文献[2]:该文献首先从常用网络接入技术入手,说明了网络的基本概念,对ISO的OSI分层模型和Internet的分层模型进行了比较;然后,按照从低层到高层的顺序,分别说明各层的功能,并对这些层中的应用情况做了详细介绍;最后,对局域网设计的过程和网络安全进行详细说明。 文献[3]:文献从网络安全所涉及的攻击防御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在深入剖析各处黑客攻击手段的基础上,对相应的防御对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无论是攻击还是防御技术,除了介绍必要的基础知识并深入分析其原理外,还介绍了典型工具及操作实例,让我们在攻防技术的实际运用中建立起对网络安全深刻的认识。 文献[4]:文献向读者介绍了有关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的内容,为了了解黑客在攻击网络时常用的方法,必须要熟悉网络编程技术。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网络基础知识和Visual C++网络编程技术,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给我们分析了网络攻击的原理、典型的技术手段,并给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工具。此外,改文献还介绍了网络系统安全漏洞问题、信息加密技术等内容。 文献[5]:文献全面详细地介绍了信息、信息安全、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信息保障体系及信息战的基本概念;阐述了计算机病毒的宏观防范策略与病毒寄生环境;着重剖析了典型的计算机病毒机理、病毒的传染机制及触发机制;论述了计算机病毒的检测技术、清除技术和预防机制;穿插介绍了计算机病毒技术和反病毒技术的新动向与发展趋势。通过文献[3],我们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各种病毒的攻击原理及其发展历程。 文献[6]:文献全面、系统地讲述了C语言的各个特性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基本概念、类型和表达式、控制流、函数与程序结构、指针与数组、结构、文件、位运算、标准库等内容。这两本文献让我们对C语言功能之强大,应用之广泛有了深刻的认识。 文献[7]:文献从基本概念、基本技术、技术细节和疑难问题4个角度,分C语言、变量和数据存储、排序与查找、编译预处理等21个专题,收集了有关C程序设计的308个常见的问题。每一问题的解答都配有简明而有说服力的例子程序,相关的问题之间还配有详尽的交叉索引,通过该文献可以迅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编程水

网络语言文献综述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及 其影响的教育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历史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脱离了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是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1969年计算机网络的问世加快了计算机技术普及的步伐。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网络文化也相继产生,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最初的网络文化仅仅是社会上其它文化的传播载体。时至今日,它已有了自己的发展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也由此应用而生,并且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简洁生动,在形式上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在内容上新词新意层出不穷、超越常规的语法形式,表达方式上口语化、通俗化、事件化和时事化。它的诞生最初只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那些经得起考验的部分约定成俗在我 们的生活中也广为流传。 - 1 -

现在的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数字型(520=我爱你)、翻译型(伊妹儿 =e-mail)、字母型(BT=变态)、符号型((:-…=心碎)、新造型(见光死:比喻网恋一见面就完蛋)以及其他一些尚未明确分类的类型(OUT=老土、我用偶表示)。网络语言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不知不觉间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蔓延开来,并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 2002年8月27日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还称现在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新华网https://www.sodocs.net/doc/a214224093.html,/newscenter/2002-08/29/content)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从“不屑一顾”转向“研讨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新潮,富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外加他们拥有相应的网络应用知识和硬件支持。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同时,中国网民数突破4.5亿,达到4.57亿,稳居世界排名第一。从我国网民的职 业构成看,学生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重为30.6%。从学历状况上看,大专及其 - 2 -

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

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 摘要本文纵向回顾了国内外文献,发现国内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最早都出自语言学界。至今的网络语言研究也多以语言学为视角,对语言风格、语体变迁、新词语的建构、语义的转移与丰富等角度展开研究。 关键词语言学;网络语言;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01-0099-03 “‘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媒介。我们可以爱它、恨它,但决不可以忽视它”,这是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在《语言与因特网》一书的结尾给网络语言所下的定义。刚刚过去的2014年迎来了中国互联网的二十周年。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发展普及,必然带动网络语言的活跃和相关研究的活跃。因此,在21世纪之交,国内外学界都迎来了网络语言研究的井喷,产生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下文将从语言学的视角回顾国内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概况。 1 网络语言的演变 1969年10月的一个夜晚,美国洛杉矶,伦纳德?克兰罗克正在为历史上第一次互联网通讯试验做最后的准备。他计划向另一座城市的互联网设备发送一个包含五个字母的单

词LOGIN,意思是“登录”。助手依次传输了字母“L”和“O”,正当敲下第三个字母“G”时,设备死机了,字母再也没能发送出去。于是,“L、O”成为历史上第一条网络信息。用今天的眼光看,LO也是“呦,您瞧”的网络英语缩写。连后世尊称为“互联网之父”的克兰罗克本人也不禁感叹,“这真是注定要发生的妙事啊,我们没预先设计这条信息,但它呈现的东西是这么有先知的意味,有力而简洁,纯凭运气,我想我们大概为互联网的开端,传出了一条最佳的消息。”[1]“有力而简洁”,再带点偶然性,都是今天网络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个层面上,LO也可以视作为网络语言的雏形。 英语中可表述“网络语言”的词汇非常丰富,如Chat room short hand(简称Chat shorthand)、network language、cyber language和internet slang等。其中,“Chat room short hand”因为进入网络聊天室(Chat room)必须快速打字(short hand)才能交流而得名,用来指代网络语言,可谓既形象又生动,带着早期网络社交的色彩。此外,英语中也有专门为指称网络语言而诞生的词汇:“Net-speak”,更有大型网站以此命名,获得大量点击和关注。 “网络语言”最初的词义是计算机之间的协议用语。后来西方学者们将网络语言的概念限定在“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以下简称CMC)”,直译为“以计算机为媒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中必须明确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下是搜集整理的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论文(设计)题目: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 选题目的和意义; 目前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方兴未艾,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总体来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分析;多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审美学的角度进行评析;对其产生的原因的认识比较全面;对其后果和影响的分析比较客观;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比较理性和宽容。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使用情况等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有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中缺少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还需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进行认真、深入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 选题目的: 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语的一支,以独特的风格和迅猛地传播速度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力求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 结,使网络流行语在规范中发展。 选题意义: 希望通过研究,使我们对网络流行语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针对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逐步丰富和拓展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领域,激发我们对网络流行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和理论观点综述: 1、研究文献: [1]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分析[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8;32. [2]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08. [3]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11:96. [4]李润生.网络词汇的造词法探析[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

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汉语言文学 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刘艳娥赵峰 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新兴的语言现象,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现实意义及学术意义。随着网络语言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新的热点,语言界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阐释了国内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争议,并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进一步丰富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完善网络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也为国内学者今后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学 一、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社会意义:流行语作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符号表征,它能够及时敏锐地反映语言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代变迁。一方面从社会学角度阐释语言发展与变迁的原因,进而探究语言内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语言内部结构、语言发展动态以及语言变迁规律,掌握社会的最新发展趋势,把握社会发展潮流,促进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2.学术意义:追踪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语言文化动态;有助于开拓新的分支学科,对汉语网络流行语进行综述研究,不但有社会语言学意义,还有汉语词汇学价值,可以为网络语言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其研究成果对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语言规划、语言战略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3.现实意义: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我们能够及时敏锐地了解社会

现实以及把握社会发展潮流,从而有助于指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社会新潮流。4.文化意义:随着网络流行语在大学校园的传播与发展,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特点,探究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相互影响,进而可以准确地了解校园文化以及及时敏锐地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从而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因此,网络语言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新热点。在我国,语言学界主要从语义、句法、功能、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就网络流行语展开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然而,网络语言的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网络流行语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学随之而生。2000年,中国学者周海中在《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中首次提出了一门新的学科——网络语言学,并就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发展方向等稍作阐释;此后,网络语言学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西班牙学者圣地亚哥·珀施特圭罗在2003年出版的专著《网络语言学:互联网上的语言、话语和思想》中,对网络语言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2005年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教授发表了《网络语言学的范围》一文,就网络和信息技术对语言产生影响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目前网络语言学已成为当代语言学中最有活力的分支学科之一。近些年,国内语言界学者主要从9个角度对网络流行语展开了研究: 1.语义角度:许多语言学者主要对网络流行语语义的变异现象、语义变异特点、语义变异的原因、语义衍生及泛化过程、流行语语义的不确定性以及导致流行语

确定性网络研究综述

2019年6月 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 June 2019 2019119-1 第40卷第6期 通 信 学 报 V ol.40 No.6确定性网络研究综述 黄韬,汪硕,黄玉栋,郑尧,刘江,刘韵洁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6) 摘 要:现有的互联网面对激增的视频流量和工业机器应用,存在着大量的拥塞崩溃、数据分组时延等问题, 而许多网络应用,例如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无人驾驶、VR 游戏等,需要达到1~10 ms 时延,微秒级抖动, 但传统的网络只能将端到端的时延减少到几十毫秒。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网络端到端时延的控制如何从“尽力 而为”到“准时、准确”,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领域。通过介绍确定性网络的应用场景与需求,描述当前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和核心问题,期望对该领域的研究起到参考和帮助 作用。 关键词:确定性网络;时间敏感网络;5G 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服务质量;超低时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1959/j.issn.1000?436x.2019119 Survey of the deterministic network HUANG Tao, WANG Shuo, HUANG Yudong, ZHENG Yao, LIU Jiang, LIU Yunji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etworking and Switching Techn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Internet faces a huge increase in video traffic and industrial machine applications, causing a lot of congestion and packet delays. Besides, many network applications, such as industrial Internet, telemedicine, driverless, VR games, etc, require a latency from 1 to 10 milliseconds and jitters within microsecond. But traditional network can only reduce the end-to-end latency to tens of milliseconds. Under this background, how to transit from “best effort” to “punctuality, accuracy”, controlling the end-to-end delay has become a hot field of global network research. The applica- tion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deterministic network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current parties were described as well as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and core issues were summarized. It hopes to provide a refer- ence and help for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deterministic network , time sensitive network, 5G mobile communication, industrial internet,quality of ser- vice, ultra-low latency 1 引言 以太网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由于其简 单的网络连接机制、不断提高的带宽以及可扩展性 和兼容性而被广泛使用,根据全球移动数据流量预 测报告[1]显示,到2020年全球IP 网络接入设备将 达263亿台,其中工业和机器连接设备将达122亿台,相当于总连接设备的一半,同时高清和超高清互联网视频流量将占全球互联网流量的64%。 激增的视频流量和工业机器应用,带来了大量的拥塞崩溃和数据分组时延。同时,许多网络应用,例如工业互联网中的数据上传和控制指令下发、远程机器人手术、无人驾驶、VR 游戏等,需要将端到端时延控制在1~10 ms ,将时延抖动控制在微秒收稿日期:2018–12–26;修回日期:2019–02–10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2018M64128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61872401) Foundation Items: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 (No.2018M641281),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618724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