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立统一规律重点总结

对立统一规律重点总结

对立统一规律重点总结
对立统一规律重点总结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阐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实在内容。深刻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对于从根本上懂得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章重点和难点

1、矛盾及其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与同一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对实践的启迪意义

3、矛盾的复杂性及其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第一节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一、矛盾即对立统一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和倾向。

生命本身即包含有死亡的种子。?黑格尔

2、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否认矛盾

形而上学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恩格斯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的表现: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矛盾双方彼此相通,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差异。

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

第三,矛盾双方的相互克服。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

同一性是相对的

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结。

△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形而上学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割裂开来。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矛盾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事物的转化提供了可能和根据。(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推动事物的量变。

第二,矛盾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的质变。

(3)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生命运动的发展和进化,是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既斗争又统一的结果。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既斗争又统一的结果。

思想认识的前进,是真理与谬误、浅层次的认识与深层次的认识既斗争又统一的结果。

第二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存在着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

1)机械运动包含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矛盾。

2)生命运动包含了同化与异化、遗传和变异的矛盾。

3)社会运动中包含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4)认识运动中包含着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真理和谬误的矛盾。

二、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首先,不同事物的矛盾有其特殊性

其次,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阶段上的矛盾也各有其特殊性。

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三,各种事物、各种过程和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是互相区别的。

其次,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又是统一的,两者互相依赖、互相联结。

最后,个别和一般、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科学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理论基础。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理论的基础。在当前,它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矛盾的复杂性及其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一、矛盾的复杂性

1、依据矛盾存在的范围,除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外,还有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

2、依据事物具有的各种矛盾在该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基本矛盾和

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

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

非基本矛盾则是指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

程始终的矛盾。

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依据矛盾所存在的领域把矛盾区分为自然界中的矛盾、社会中的矛盾和思维中的矛

盾;依据矛盾的存在和表现情况把矛盾区分为潜在矛盾和现实矛盾等等。

4、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又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5、在分析和研究矛盾的复杂性时,还要注意严格区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二、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

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形成全新的事物。、 矛盾双方经过斗争,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并行发展的形式,可以称之为矛盾双方并存的形式。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列宁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一是要具体分析矛盾双方对立斗争的内容,弄清矛盾的性质是对抗性矛盾,还是非对抗性矛盾;

二是要具体分析矛盾双方的不同特点;

三是要具体揭示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预见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发展与环境问题

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发展与环境问题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解决环境问题,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学,来研究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指导我们解决其在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又同时存在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环境与发展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在我们当今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一对矛盾体,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必是以特定的环境因素作为物质的依托,因为任何与经济发展有关的行为都不可能凭空进行;而另一方面,保护和改善环境也需要经济支持,经济发展大可以为环境的保护提供所必须的资金和更为先进的技术,不然我们在环境保护这一方面便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同时,矛盾双方之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既要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又要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这就要求我们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还可以相互转化,即环境因素可以促进或阻滞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行为也可以优化或恶化我们的环境。所以我们要抓住环境问题中的主要方面,将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中的不好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化。 另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中存在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双方总有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在这里,发展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今,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来说,发展的确在这当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也就是说,只有当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才能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环境质量才能改善。我们要运用马克思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来解决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相统一。 总而言之,矛盾是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的一点论。就如同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环境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与发展是矛盾统一体,“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环境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我们应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相统一,以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制约经济发展中不文明问题的出现,做到在保护环境中大力发展经济,创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国家。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摘要:“世间万物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同时也具备着无数的对立面和统一面。而对立统一及时一个整体又是一对截然不同的关系。他们普遍的存在事物的内部,同时也普遍存在于事物与事物之间。 关键词:对立和统一,规律,阴阳,发展,绝对性,相对性。 什么是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对立和统一分别表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时也可称对立属性为斗争性,统一属性称为统一性。而两个对立面之间也存在着自己的统一于斗争。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人是同事,他们之间在工作上存在一件分歧,这也可以算作一个对立,虽然是很小的矛盾,但它必然是存在的。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他们所作的都是为了公司的运营,整体公司的利益。从这一角度看来他们之间又存在着统一的关系 所谓的对立面我们可以理解为竞争,统一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条件或者整个竞争的过程。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当然不论对立还是统一都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竞争必然能推动事物发展,这是大家普遍认知的。同时一件事有统一固定的规律可循,这不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吗? 谈及对立与统一,我们不妨从中国古人的思想中去理解。对立与统一也可意象理解为天地阴阳。阴阳,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案:这是从宇宙起源角度谈到了阴阳,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道者,导也。导者,向也。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负阴而抱阳”表示出了“阴”为“阳”的基础或前提的意思。 阴阳学说很直观的告诉了我们天地万物都存在阴阳的关系。如男和女,天和地。日和月等等。很明显天地日月都是相互对立的两个物体。但是他们却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此为太极。而太极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万物本源。从现在的话解释,也就是

浅谈对立和统一的规律认识

浅谈对立和统一的规律认识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其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 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 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因此,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 重要的。 书上说,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 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两 者之间相互连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 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 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 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爱因斯坦创立的光量子学说一发表,就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位朋友问他:“光究竟是什么?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 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有是不连续。自然界喜欢矛盾。”爱因斯坦是这样回答他朋友的。他给光下 的定义正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还例如,南朝梁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一诗中曾写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诗人描写林静,不直接从“静”入手,而是从其反面“噪”下笔,用蝉的噪声反衬林之静;描写山幽,不直接从“幽”入手,而是从其反面“鸣”下笔,有鸟的鸣叫反衬山之幽。噪与静、鸣与幽形成鲜明的对比,又构成和谐 的统一,意境高远,富含哲理。若用“寂静无声”“了无人迹”等词语来描写林静山幽,则过于直白,毫 无诗意可言。 由此可见,在实际生活中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的。 矛盾还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性质。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而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故而,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统 一辩证的关系。 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给乡亲们染布。巴依见大家都夸阿凡提的布染得好,十分妒嫉 ,想要刁难他一下。一天,巴依挟着一匹布,来找阿凡提:"听说你的布染得好,能不能给我染一染?""你要什么颜色?"阿凡提问道。"我要染这样一种颜色,它不是红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蓝的,不是紫的,不是黑的,连白的也不是......不知道这种颜色你能不能染?"巴依洋洋自得地说道。"当然能染,染完后保你满意。""什么?你能染?那好。我取布的日期是哪一天呢?""日期嘛!"阿凡提微微一笑,顺手把布扔到柜里。“不是礼拜一,不是礼拜二,不是礼拜三,不是礼拜......更不是礼拜日。我的巴依,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取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告诉我们 :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没有 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巴依为了为难阿凡提 , 有意将颜色 ( 普遍性 ) 与具体的红、绿、黄、蓝、紫、黑、白( 特殊性 ) 割裂 , 须知这种离开具体的抽象颜色是染不出来的。阿凡提以其人之道 , 还治其人之身 , 以割裂日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方法白白地扣下了一匹布。巴依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总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看待、解决问题。 2011/12/5 李姝昕 2010110306139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基本内容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初期就已具有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易经》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老子》提出“反者通之动”这一命题,概括了矛盾的存在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后世的哲学家常用分合、两一、参两、相反相成等概念表达事物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思想。在欧洲,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关于“始基”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赫拉克立特提出“相反者相成:对立的统一”,亚里士多德则讨论了一系列范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近代,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也创立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形态。其后,列宁第一次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在具体工作中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 (第一章)

一、辨析题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第一章)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中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 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和作用。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之一,它们对立的焦点是承认矛盾及 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 回答来区别的。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在哲学史上,大多 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第一章)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 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5、有用就是真理。(第二章)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有用”的时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眼前的,空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狭窄的,“有用”的价值层次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有用”的最终客观判断标准应该是社会生产力 6、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第二章)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 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 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 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 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由于世界 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 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7、国家是阶级合作的产物。错误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能力。 8、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所以,“人人创造历史”。答:此说法是错误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针对个人而言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则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而“人人创造历史”没有意识到独立的个体人与人民群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理所当然的认为,每个人都创造整个社会的历史,将会形而上学和英雄史观。并且,有些反社会发展方向而前行的人的某些行为,不仅不能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他们更不可能“创造”历史。 二、简答题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第一章)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意识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唯物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论、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对立统一规律三大系列八大原理

对立统一规律三大系列八大原理: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一系列:矛盾的表达既对立又统一。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内容: (一):相互区别 1:矛盾的同一性 a内涵:矛盾双方的一致性所造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以及相互转化的性质和倾向。 b特点:相对的,有条件的。 2:矛盾的斗争性 a定义:矛盾双方的对立所造成的相互排斥,否定,离异的性质和倾向。 b特点: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相互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离不开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离不开矛盾的同一性。 (三):方法论意义 1:任何的关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在和平发展的全球化中我们要学会求同求异(和为贵),取长补短,双赢共赢,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二: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动力和原因原理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矛盾是事物存在发展中的作用 b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我的因素,促使矛盾事物的发展 2矛盾斗争性作用 a在量变阶段促使矛盾事物发展 b(最显著地作用)在事物的质变阶段,促使旧事物瓦解、新事物产生。 3方法论意义:正是由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相连接共同起作用,从而决定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的动力、原因、源泉。第二系列:当认识矛盾时矛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 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定义 A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 B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事事有矛盾 2:特点:反映了事物的共性,是绝对的。 3:方法论意义:面对任何事物,实质是面对矛盾去分析、解决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四: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定义:事事、时时的矛盾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 A一方克服另一方。 B相互融合形成新事物。 C双方同归于尽。 2特点:反映了事物的个性是相对的。 3方法论意义 A他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前提,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殊矛盾,才能把握事物的质,从而把握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阐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实在内容。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所谓矛盾,是指反映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辩证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简而言之,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 2.矛盾的基本属性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作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作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联系。它包括两种情形: 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说,任何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各以自己的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其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这是矛盾同一性更重要的一层含义。矛盾的相互贯通表现为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有内在的同一性。矛盾着的每一方都包含和渗透着对方的因素和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因为如此,在一定条件下,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事物的转化总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最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在内容上有着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在形式上则有着无限多样性。如:互相否定、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批评、市场上的竞争、学术上的争鸣等等,这一切都是斗争的具体表现形式,其间有对抗性斗争关系,也有非对抗性斗争关系。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从两者在矛盾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来看,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和事物的稳定性相联系,斗争性同事物的变动性相联系。

浅谈矛盾与规律

浅谈矛盾与规律 曹慧 01112319 矛盾和规律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内容,它们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讲的矛盾,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学习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范畴表明,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所以,我们观察事物,首先就要注意到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就成为了真理。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事物的发展即是矛盾的发展。矛盾的发展即是一个解决的旧有的矛盾,然后又产生新的矛盾,新陈代谢,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而这也正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它们的联系在于:事物的发展规律本身就蕴含了矛盾的发展,而矛盾的发展又揭示了事物发展规律的发展轨迹、发展路线、发展方向。就是说,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必然要首先由揭示事物发展的矛盾入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形成一个对立统一。 但矛盾和规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矛盾属于一个方法论与认识论的范畴,是二者合一的概念,认识要由矛盾开始,分析也要从矛盾入手。而规律则属于一个方法论上的范畴,我们认识规律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从而找到解决事物发展的途径。 矛盾与规律的关系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我们要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避免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绝对化和片面性。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逆向思维,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正确规律。

论对立与统一规律

论对立与统一规律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基本内容 一、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 三、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 四、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对立面的统

一和斗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初期就已具有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在: 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 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 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 基本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理论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的关系或属性。 二、要把辩证法的矛盾同形式逻辑的矛盾严格区别开来。形式逻辑的矛盾是在思维中违反形式逻辑的规律而造成的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状态,是应当排除的。辩证法讲的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本性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三、辩证矛盾是客观的、现实的矛盾。矛盾的客观性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的客观性;二是指矛盾的性质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等具体情况也是客观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

帮助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实例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却是迂回曲折的。列宁称之为“螺旋式上升”,毛泽东称之为“波浪式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之所以说总趋势是前进的,正是因为否定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础上再发展,是集中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成果后的更加完善。而之所以说发展是曲折的,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推动的。例如,种子到果实再到种子,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又如中国的民间谚语,“物极必反”是第一否定,“否极泰来”则是否定之否定。再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原始社会是公有制,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又将是公有制(不是原始社会的物质匮乏的公有制,而是经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发展后,物质极大丰富的公有制),这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2、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新” D、“和实生物”我选AD A句中两个“不”,不难理解B两个引号中只各有一个“不” C循环,没有绕到“否否”上D句中的“和”便是“否否”,必然归宿是“肯定”,也就是句中的“生物”(动势强劲,显见辩证法),句中“实”我不知道 3、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A、B、C、D、E)A、冰——水——汽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C、团结——批评——团结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近代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E、麦粒——植株——麦粒E为什么也对 麦粒—植株—麦粒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可请看麦子的生长过程:麦粒做为种子,在所需要的条件具备之后,如适宜的土壤、一定温度和水分,它就会发芽。此时,麦粒本身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从它内部生长起来的麦苗。麦苗是对麦粒的否定。生长出来的麦苗,经过发芽、拔节、开花、结果,最后又产生出麦粒。麦粒一旦成熟,麦棵渐渐枯死,本身又被麦粒否定了。这是否定的否定。作为否定的否定的结果,又回到了原来的麦粒。这种发展“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但实质上已;有了很大的变化,用哲学的语言表达就是: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发展,事物已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 (1)生产力的含义 它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力要素 生产力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一类为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要素。前者又称构成生产力的硬件,后者又称构成生产力的软件。 ①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在生产力的构成中是决定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重要基础;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 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如钢材、棉花等。劳动对象是使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二者合称生产资料。 劳动者:劳动者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重要的要素,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实体性要素中起主导作用。 ②非实体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其中科学技术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中非实体性的渗透性要素。但科学技术未被应用于生产过程时,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它被应用于生产过程时,才由潜在生产力变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含义 它是在物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对于生产关系的构成,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去把握。

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等方面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判断各种社会形态性质的客观依据。 从再生产过程的动态上看,生产关系是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上分别形成的直接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等方面构成。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 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 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固然会阻碍其发展;而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揭示了发展和联系的本质,其它规律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进一步补充和展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理论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的关系或属性。 (2)要把辩证法的矛盾同形式逻辑的矛盾严格区别开来。形式逻辑的矛盾是在思维中违反形式逻辑的规律而造成的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状态,是应当排除的。辩证法讲的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本性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3)辩证矛盾是客观的、现实的矛盾。矛盾的客观性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的客观性;二是指矛盾的性质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等具体情况也是客观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毛泽东说: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对“对立统一原理”的认识

对立统一原理 ——对立统一原理的理解 【内容摘要】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所要研究和揭示的主题就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联系,进而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我们必须把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跟好的运用到生活中。 【关键词】矛盾对立统一形而上学 对“对立统一原理”的认识 世界的发展是永恒的。这种永恒的发展是通过三种形式,或者三条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内容动力和源泉。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所要研究和揭示的主题就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联系,进而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那么什么是矛盾呢?黑格尔说:“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马克思的唯物辨证法治用了黑格尔的这一定义。

尽管黑格尔哲学把客观的发展过程神秘化,黑格尔关于通过矛盾而发展的思想却包含着对于物质世界的现实规律性的猜测。在黑格尔的本质论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矛盾是运动的泉源,是发展原则的猜测。他断言,概念具有内在的矛盾,由于矛盾,概念才表现出自己的活动,才会发展,本质起初是各种不同“规定”的同一,后来在这同一性中暴露出来发展成对立的差别,终于发生矛盾。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促使概念运动、变化、转变为自己对立面的活动的动力。在黑格尔看来,否认矛盾是形而上学的主要偏见之一;形而上学断言没有任何东西是矛盾的,它认为无论现实中的矛盾或者思维中的矛盾都是某种偶然和不正常的东西,然而现实却驳倒了这种错误的论断。 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之一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也阐述了他的辨证法思想,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随之失去。他也罗列了如下一些相互对立的事物;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用以说明相互对立的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我国道教的另一位创始人庄子在他的《齐物论》里有这样几句话:“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已。虽然方

1.对立统一规律简介

1、对立统一规律简介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目的在于解放世界”。科学史表明:几乎所有那些代表一个时代的大科学家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在自然科学定律发现方面和对于自然科学问题的哲学思考(如科学思维的本性、科学真理的基础、科学认识的方法)方面都做出重要成就,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这两方面成就的有机结合,或者说科学同哲学的结合。例如: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玻尔. (一)对立统一规律的提出 在中国古代,《易经》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认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阴阳之“道”,混而为一就是宇宙,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道中的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了万物,它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就是阴气和阳气相互作用,其结果就产生相对和气的万物。 在欧洲,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关于“始基”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在近代,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的,是矛盾的”,“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也创立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形态。其后,列宁第一次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含义 现中国哲学界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包含以下基本内容:一是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二是矛盾的统一性和

对立统一原理及典型题

对立统一关系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 1.矛盾 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区别: ①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渗透、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联系: ①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对立,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例题1】 都说人生的苦难是财富,但全国道德模范、笑对人生的坚强母亲田秀英说,经历苦难并不是财富,人生只有战胜了苦难,苦难才能成为财富。从哲学角度看,田妈妈强调的是() A.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矛盾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例题2】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转化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矛盾的同一性贯穿矛盾发展过程的始终 D.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例题3】(2014·重庆卷,14)目前,中俄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国和俄罗斯是邻国,在历史上两国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说明如何看待中俄关系的发展。 答案: ①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中俄双方在经济上互补,政治上合作,文化上交融,具有同一性;中俄双方作为主权独立的大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具有斗争性。 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合作以彼此的差异和对立为前提,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合作;中俄两国在合作之中要维护各自的利益。

[对立统一规律的例子]帮助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实例

[对立统一规律的例子]帮助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实例 篇一: 帮助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实例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却是迂回曲折的。()列宁称之为“螺旋式上升”,毛泽东称之为“波浪式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之所以说总趋势是前进的,正是因为否定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础上再发展,是集中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成果后的更加完善。而之所以说发展是曲折的,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推动的。例如,种子到果实再到种子,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又如中国的民间谚语,“物极必反”是第一否定,“否极泰来”则是否定之否定。再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原始社会是公有制,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又将是公有制(不是原始社会的物质匮乏的公有制,而是经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发展后,物质极大丰富的公有制),这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2、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新” D、“和实生物” 我选AD A句中两个“不”,不难理解B两个引号中只各有一个“不” C循环,没有绕到“否

否”上D句中的“和”便是“否否”,必然归宿是“肯定”,也就是句中的“生物”(动势强劲,显见辩证法),句中“实”我不知道3、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A、B、C、D、E)A、冰——水——汽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C、团结——批评——团结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近代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E、麦粒——植株——麦粒E为什么也对 麦粒—植株—麦粒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可请看麦子的生长过程:麦粒做为种子,在所需要的条件具备之后,如适宜的土壤、一定温度和水分,它就会发芽。此时,麦粒本身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从它内部生长起来的麦苗。麦苗是对麦粒的否定。生长出来的麦苗,经过发芽、拔节、开花、结果,最后又产生出麦粒。麦粒一旦成熟,麦棵渐渐枯死,本身又被麦粒否定了。这是否定的否定。作为否定的否定的结果,又回到了原来的麦粒。这种发展“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但实质上已;有了很大的变化,用哲学的语言表达就是: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发展,事物已 对立统一规律的例子帮助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实例 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发展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此时的麦粒,虽然外表上:和以前的麦粒是

浅析对立统一规律

浅析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发展趋势的最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若干规律和范畴的核心。矛盾作为关系属性,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关系的基础,是因为它选取了世界上最基本的关系,即两方面之间的关系。而这两方面不是具体的两方面,而是抽象概括出的带有普遍性的两方面。因此,矛盾关系既有普遍性,又有代表性,同时它又是构成多方面关系的细胞。 矛盾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古希腊和中国的思想家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注意到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并从哲学上进行了概括和说明。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思想家的矛盾观还是朴素、直观和自发的。黑格尔在近代矛盾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第一次使矛盾思想具有了自觉的(但是唯心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辩证法思想的优秀成果,总结了现代科学发展的理论成就,正确地揭示了矛盾的实质,形成了唯物辩证的矛盾的科学理论。 一、什么是矛盾?它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它作为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及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双方的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它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哲学范畴,阶级斗争,生存竞争,机械运动中的排斥与吸引等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的趋势。 二、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的。同一时以对立面的差别为前提的。斗争性寓于斗争的同一性中,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得结果导致双方相互转化,相互过渡。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任何矛盾的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而矛盾的对立性是绝对的,它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对立面的统一不是无条件的,凝固不变的,对立面的斗争性迟早要打破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使原有的矛盾统一体解体并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矛盾的同一性为矛盾的双方相互渗透贯通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了矛盾双方的力量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得到不断变化,以致最后造成矛盾的统一体的破裂,旧事物被新事物 取代。 三、对立统一规律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区别开来。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的关键。矛盾分析法是认知事物的内部的根本方法,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方法,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因为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四、对立统一规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存在 就拿人来说,人一定是矛盾的,就算你我之间根本没有斗争的情形发生,我们仍然是矛盾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我们的看法感觉不一样,这就是矛盾,因此两个不同的人就是矛盾。同一个人也是矛盾的,以我们的内心来讲,信念的活动,前念和后念也会矛盾,因为普通所见的都是矛盾!男人和女人结婚是正常的事,但为什么男人和女人要结婚?目的就是希望和谐统一但是两个矛盾的东西相加,又制造出另一个乃至无数个矛盾的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