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石城山记》练习

《小石城山记》练习

《小石城山记》练习
《小石城山记》练习

《小石城山记》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积石横当其垠垠:边,界

B.环之可上环:盘旋攀登

C.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艺,这里指美景

D.愈以为诚有诚:如果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其疏数偃仰数罟不入洿池

B.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醉则更相枕以卧

C.是固劳而无用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D.类智者所施设也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嶁为类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无土壤而生嘉木美箭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B.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故为之文以志

C.又怪其不为之中州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D.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4.下面对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判断句) B.投以小石(介宾短语后置)

C.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省略句)

D.是二者,余未信之(宾语前置句)5.下面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同《游褒禅山记》在结构上有相同之处,都是前半部分写景叙事,后半部分在此基础上议论、说理、抒情。

B.文中用被忽略、被弃置的奇石嘉树、良辰美景来象征作者的被贬被弃、有志难伸。

C.作者从自然美景是否为造物者有意安排提出问题,最后否定造物者的存在,借此说明自己的贬谪弃置不是出于天命而是由于人事,从而抒发自己满腔的愤慨不平。

D.本文以简洁精美的语言及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将对美景的描摹和形象化的议论巧妙地结合起来,直抒胸臆,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感情。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7.思考探究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一句中,“其气之灵”表现何在?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设计:曾虹)

答案:

《小石城山记》1.D 2.A 3.D 4.B 5.D(应为“委婉含蓄地表达情感”) 6.(1)其中一条路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超过四十的地方,地层断裂,河水分流,有堆积的山石横截在路面。(2)又奇怪造物者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置在这偏远的地方。7. “其气之灵”表现在土堡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分布疏密有致。作者借奇石自比,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恨,沉痛而无奈。

《黄州快哉亭记》练习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览观江流之胜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B.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C.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

D.将何适而非快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2.下列句中的“所以”与“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中的“所以”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A.草木行列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B.西望武昌诸山自西山道口径北C.动心骇目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D.将何适而非快火尚足以明也4.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B.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C.快哉,此风! D.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5.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叙事兼描述之笔写出了江水的浩淼壮阔,为快哉亭描绘出一个阔大雄伟的背景。开头起笔不凡,不落俗套。

B.“快哉亭”命名的原因就在于能借此名表明其“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忧乐观。

C.通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入处处之景,也为后面的议论作好铺垫。

D.文章风格雄放雅致,笔势迂徐而畅达,表达了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及对张与苏轼的慰勉之情。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⑵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7.思考探究

作者引用宋玉赋“快哉”的文句对文章结构和表达主题有何作用?(设计:曾虹)

答案:

《黄州快哉亭记》1.A 2.C 3.B 4.C 5.B(命名的原因在于既有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带来的快哉,又能借此表明自己的忧乐观) 6.(1)白天就能看到船只在亭子前出没,夜里就能听见鱼龙在亭子下悲鸣。(2)假使心中舒坦,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走到哪里会不感到快乐呢? 7.文章前两段写快哉亭周围景观及亭子得名的原因,引用宋玉赋“快哉”以点明文章的主题,这样由事入理,衔接自然,同时又能增加文章的厚重感。《黄州快哉亭记》小测作业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合沅、湘合:汇合

B. 而人有遇不遇之变遇:遇到时机,得到重用

C. 为何适而非快 适:安适

D.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胜:胜景,景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至于..赤壁之下 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而陋者乃.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 、玉之言盖.有讽焉 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D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此世所以..

不传也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与海相若. 若.

入前为寿 B 、盖亭之所.见 鱼,我所.

欲也 C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举目而.足 位尊而.

无功

4.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亭的建造和命名写起,极力描绘渲染江景的壮观,以及观览江景,凭吊古迹的快意。

B. 文章紧扣题目,七次说及“快”字,借景抒情,巧妙道出人生哲理:心中坦然,无所不快。

C. 全文围绕“快哉”二字立意,从写景、叙事中引出议论,景、事、情、理四者互为交融。

D. 文章辞采精美,排比对偶的运用,使文章婉约含蓄,表现作者“不以物伤性”的乐观情绪。 E 、作者畅言“快哉”,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以览观江流之胜. 穷耳目之胜.

以自适也哉 B .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渔夫樵父之舍.

皆可指数 C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其上为睥睨..

、梁欐之形 D .将何适.而非快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

也哉

6.下列句中的“所以”与“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中的“所以”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

B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草木行列..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B .西.望武昌诸山 环.

之而上 C .动.心骇.目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D .将何适而非快. 火尚足以明.

8.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B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C .快哉,此风!

D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9.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以叙事兼描述之笔写出了江水的浩淼壮阔,为快哉亭描绘出一个阔大雄伟的背景。开头起笔不凡,不落俗套。

B .“快哉亭”命名的原因就在于能借此名表明其“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忧乐观。

C .通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入处处之景,也为后面的议论作好铺垫。

D.文章风格雄放雅致,笔势迂徐而畅达,表达了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及对张与苏轼的慰勉之情。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⑵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123456789

1. C(往,到)2、选C,(前为大概,后是表原因连词。A是“到了……”B是却、竟然D 均表示“……原因”。)3. B代词。用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A动词。像。/你。C 连词。顺承关系:就,便。/表示判断关系。可译为“就是”。D连词。表示相承。就。/连词。表转折关系。)4、D(“婉约含蓄”应为“雄放雅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行列行:一行一行地

B.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睥睨:斜着眼睛看人

C.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其中:指中心

D.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两个“所以”均表原因,“……的原因”

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快哉亭命名原因的一组是()

①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②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③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④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⑤将蓬户瓮牖无所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却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淼水面和壮阔气势,描绘江流之三变,这样写未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章题意。

B.文章第二段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写:“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和可以凭吊故迹。

C.本文表面是写黄州快哉亭,实写人生态度,“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造而非快?”

D.文章自然引录宋玉的《风赋》中所写的有关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极其自然地引向了下文文章主旨的讨论。

4.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译文:

(2)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译文:

(3)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译文:

参考答案:

1.B (B项“睥睨”斜着眼睛看人是本义,此处引申为傲视。)

2.C (①句写江水,⑤句发议论。)

3.A (文章第一段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却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淼水面和壮阔气势,描绘江流之三变,这样写其实是巧妙设伏,间接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章题意。)

4.(1)现在却能靠在几旁、坐在席上玩赏眼前之景,只要抬眼就能看个够。

(2)自己任情漫游于山水之间,这是因为在他的心里大概有超过别人的东西吧。

(3)这些都能成为诗人思士情绪悲伤、容貌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

沅(yuán)沔(miǎn )子瞻(zhān )东西一舍(sha)风开云阖(h?)变化倏(shū)忽舟楫(jí)

草木行(háng )列皆可指数(shǔ)

睥(pì)睨(nì)骋(chěng)骛(wù)

飒(sà)然而风何与(yù)焉

会(kuài )计蓬户瓮(wang)牖(yǒu )

濯(zhuó)长江之清流,揖(yī)西山之白云

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ēng)者

《小石城山记》..

《小石城山记》.. 曾贵柳 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能翻译浅易文言文。 2、体会作者屡遭贬谪、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 3、学习本文物我相融的意境、象征手法和言志载道的风格。 教学重点: 1、唐宋山水游记散文的艺术特点。 2、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造物者之有无”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柳宗元的《江雪》诗。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江雪》诗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永州八记”就作于永州。“永州八记”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作者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读出语文味) 1、正音。 少北而东shāo睥睨pini堡坞wu疏数cu偃仰yǎn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gēngji傥tǎng 2、概括大意,并指出: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第一段以写景为主,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都从柳宗元那里汲取了营养。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 Word版含解析

第1课小石城山记 你“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然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使你被贬南夷,辘辘南行的车轮辗碎了你峨冠博带的梦。但是,岭南的瘴疫并不能将你击倒,你尽自己微薄之力造福永州百姓。你打了井、办了学、放了奴婢,在这片蛮荒之地营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你以一带罪之身,化身为绵绵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岭南万物。在你身后是一个但求无愧于心的灵魂,是祖国边陲的一抹绿意,细雨湿 衣看不见,浸润万物显芳华。 (选自百度文库) 美 字 体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赏美文 唐代文儒柳宗元 在星光灿烂、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柳宗元的诗只留下140余首,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他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代表。其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

“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新唐书·柳宗元传》)政治途穷,而后文采始得焕发。柳宗元的好文章大都出在受贬之后。柳宗元以真挚的性情,感之于大自然的奇瑰媚丽,发为旷朗心声。他对前贤宏文也不迂执一家,而主求“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被人们推崇备至、千古传诵的“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而其不少的寓言故事,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为尽人皆知的古代寓言精品。 柳宗元的文论别出心裁,颇具卓见,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此外,还强调先“立行”再“立言”。 柳宗元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理论有突破性的见解。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唐代儒、佛、道三教合流已是大势所趋,但还未找到正确的途径。对此,柳宗元明确提出了“统合儒释”的主张,反对韩愈盲目排佛、反佛的观点,不能“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蕴玉也”,认为儒、佛二教“皆有以佐世”,对佛教不应该一概排斥,但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选择吸收其有用的思想精华,用来丰富儒家学说。 柳宗元推崇儒学,但不主宗一家。往往从折中调和的立场来解说儒、法、释、道等各家的学说,这是他的思想高于其他思想家之处,代表了儒学和中国文化前进的主流。

《小石潭记》《小石城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 恕己,曰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 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 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是二

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 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lì):屋的正梁。 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 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 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 楚国的南部。 67.下列断句正确的是()。 A.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B.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C.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D.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6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A.岸势犬牙 ..差互(狗牙)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清) C.益.奇而坚(增加) D.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羞辱) 6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投以.小石以.其境过清 B.是固劳而.无用潭西南而.望 C.为睥睨梁之.形能以径寸之.木

【小石潭记原文】小石潭记诗意赏析_(柳宗元)小石潭记解释

【小石潭记原文】小石潭记诗意赏析_(柳宗元)小石潭记解释 文言现象相似词句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布: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准许。 7.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佁然不动)今义:静止的样子。 8.清:古义:凄清;冷清。(以其境过清今义)今义:清晰,清净等。

9.以为:古义:作为(全石以为底)今义:认为等。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才美不外见)(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8.而:不译,(1)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10.环:(1)玉环。(如鸣佩环)(2)环绕。(四面竹树环合)11.为:(1)动词,作为。(卷(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

小石城山记学案上课讲义

《小石城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品味作家笔下的山水之美,理解作者被贬后游历山水触景生情的感慨。 学习过程: 一、自学 (一)基础积累 1、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河东人,世称。与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也称为。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并称“”。散文成就高,为“”之一。作品风格清峻自然。山水游记代表作是。 本篇通过小石城山的石块、山形和如同这一特点的描写,引出关于的议论。在为小石城山怀伎不售而大发不平之鸣的同时,含蓄地抒发了之情。 2、给划线词语注音: 逾垠睥睨堡坞.疏数偃仰夷狄更傥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其一少.北而东()(2)有积是石横当其垠.()(3)环.之可上()(4)其疏数偃.仰() (5)自西山道口径北.()(6)其一西.出() (7)其响.之激越()(8)良久乃已.() (9)类.智者所施设也()(10)愈以为诚.有() 4、选出以下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当中一州) B.而列是夷狄 ..(荒凉僻远处) C.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之有无久矣(天帝) ..(美竹) D.吾疑造物者 5、翻译。 (1)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二)合作探究 1、“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一句,其气之灵表现何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2、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即“物我相融”的具体表现)。 ①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 ②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 3、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4、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世之慨”? 二、课堂展示学习成果 三、拓展训练 (一)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语段,完成后面问题。(15分)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以及注释 柳宗元

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以及注释柳宗元 《小石城山记》记叙了作者柳宗元的亲身经历的旅途见闻和山川景物,是一篇著名的游记佳作。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小石城山记》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小石城山记》【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

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 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 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1.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幻灯片二),这是作者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三次鉴赏品读,力图领悟作者的感情和信念,并感受文章中的意境。 二、检查预习,字词、句式(幻灯片) 三、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在大家预习和上一节课解决字词疑难的基础上,能不能看出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思考这个问题,可参照课文的旁批。 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情,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思索。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板书:景情] 四、讲读课文

(一)读文章:品景 ⑴我们在介绍山水游记的文体特征时讲到,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幻灯片三)(教师范读) 明确:“奇”。[板书:奇] ⑵设问: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划出原文的句子。 提问。明确: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⑶设问: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二)读文章:品情 面对如此奇丽之景,作者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第二段通过议论表达联想和思索,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幻灯片五) 小组讨论。

《小石潭记》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小石潭记》练习及答案 《小石潭记》学习指南 班级:姓名:学号:等第: 【学习目标】 一、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及虚词。 二、理解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 “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它们都是山水散文中的珍品,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课前预习】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 悄()怆()幽邃犬牙差()互寂寥()无人 2、试着口译全文。 (1)写出你认为是重点的文言现象。 (2)写出你的疑惑(翻译、内容等方面) 3、读准课文,试着背诵。 【课堂探究】 4、《小石潭记》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写出各段的大意。 5、第2段写出了“水” “鱼”的什么特点?在描写上有什么特色? 6、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如何理解文中两次提到的“乐”? 【课堂反馈】 7、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乐之 皆若空游无所依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8、一词多义

A、⑴……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_______________) 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_______________) B、⑴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 ⑵……似与游者相乐。(乐:_______________) C、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__) 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_______________) D、⑴……皆若空游无所依。(游:_______________) ⑵同游者:吴武陵……(游: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点击中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水尤清冽冽: (2)佁然不动佁: (3)西折纤秀长曲西: (4)尽溪,平坦如荠尽: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小石城山记》导学案(教师版)

1、《小石城山记》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 读懂文意,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2. 领悟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融情于景、言志载道的艺术风格。 3. 感悟古人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遣词造句, 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4. 通过作者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表达,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学习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1. 积累文学常识,学会文中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通过研读,理解和领悟柳宗元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领悟柳宗元对“造物者”的理解。 课前导学 (一)作者与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四岁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二十一岁中进士。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 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时称"八司马")。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 。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 、《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2008-09-25 19:56 小石城山记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封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①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题记: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本文即为《永州八记》之一。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这段议论捭阖起伏,情理毕现。 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号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

《小石城山记》

《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 1、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幻灯片二),这是作者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三次鉴赏品读,力图领悟作者的感情和信念,并感受文章中的意境。 二、检查预习,字词、句式(幻灯片) 三、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在大家预习和上一节课解决字词疑难的基础上,能不能看出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思考这个问题,可参照课文的旁批。 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情,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思索。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板书:景情] 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⑴我们在介绍山水游记的文体特征时讲到,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幻灯片三) 教师范读。 明确:“奇”。[板书:奇] ⑵设问: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划出原文的句子。 提问。明确: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⑶设问: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二、二读文章:品情 面对如此奇丽之景,作者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第二段通过议论表达联想和思索,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

小石潭记翻译及内容分析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从小山岗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听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石潭,水特别清澈透明。小石潭由整块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小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在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淹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坐在石潭上,四周里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待得太久,于是记录下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一同游玩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11、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2、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小石城山记课文解释及练习

小石城山记(教师版) 一、词类活用 活用类型课文例句解释 名作状其一西.出向西。 名作动其一少北.而东.向北走 / 向东走,折向东。 二、通假字 课文例句通假字及解释 其一少.北而东通“稍”,稍微,稍稍。 其上为睥睨 ..通“埤睨”,城墙上的矮墙。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通“技”,技艺,此指美景。 神者傥.不宜如是通“倘”,或许,或者。 三、古今异义 课文例句古义及今义的解释 不过..四十丈古义:不超过。 / 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副词,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仅仅。 四、一词多义 多义字例句解释 寻寻.之无所得寻找,动词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不久,副词 千寻.铁锁沉江底(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而逾黄茅岭而.下 / 其一少北而.东 /土断而.川分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无义益奇而.坚 /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译为 “和”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而.列是夷狄 / 是固劳而.无用 / 以慰夫贤而.辱 于此者 / 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 “却”、“可是” 之寻之.无所得 /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 是二者, 余未信之. 代词:指风景 / 指美丽的山石 / 指上文所说的两种说法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无义,助词 其气之.灵定语后置的标志词,助词,无义 数其疏数.偃仰读音为cù,密,与疏相对范增数.目项王 / 数.见不鲜读音为shuò,屡次,多次 乃良久乃.已才,副词 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就是,是,表判断的语气(副 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代词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于是,就,副词 然洞然.有水声 / 有穴窈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助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然而,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以投以.小石用、拿,介词

高考语文《小石城山记》阅读题以及答案

高考语文《小石城山记》阅读题以及答案高考语文《小石城山记》阅读题以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①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③梁俪④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⑥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⑦,更⑧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⑨,是固⑩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注释: ①径:直往。 ②垠:yín,边;界限。 ③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④俪:lì,栋梁。 ⑤箭:箭竹,竹子的一种。

⑥数:cù,密,与“疏”相对。 ⑦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⑧更:经过。 ⑨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⑩固:通“故”。 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语境,“及是,愈以为诚有”中的“诚”,应解释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chéng ⑴真心,不虚伪。《列子·汤问》:“帝感其~。”(上帝被愚公的真诚精神感动了。) ⑵确实,的确。《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与倍项羽邪?” ⑶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逾黄茅岭而下(逾:________) ⑵其一少北而东(少:________) ⑶窥之正黑(窥:________) ⑷良久乃已(已:________) ⑸益奇而坚(益:________) ⑹愈以为诚有(愈:________) ⑺则其果无乎(果:________)

《小石潭记》赏析

洁净有力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这位自幼好学,十三岁就能写出好文章的唐代大文学家苦苦追求“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却一再遭遇打击。但正是被贬谪到偏远永州的十年,给了他潜心创作的机会。他的《永州八记》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柳宗元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优秀传统,又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寄情于山水,写出了精美的山水游记。每一篇,都无一例外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绝美的山水胜景,其高超的写景艺术,着实令人叹服。 一、洁净有力的语言,朴实无华。 全文共五段,没有一处华丽的辞藻,只是娓娓道来,却满蓄着诗情画意。 开头从容——从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闻水声,不见小潭,那么脆生生的音响,令人心醉。于是“伐竹取道”,这个一直不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现在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为底,何样干净!潭底是一整块石头,在潭中,它们呈现出各种姿态和形状,堪称奇哉!若单是石,未免单调了些,在小潭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藤蔓在微风里摇曳飘拂,只是几笔,如画一般美丽。 下文更美。红艳艳的阳光直射入水,透过绿莹莹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鱼呢?在水中嬉戏,来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与游人在逗着玩。倏忽来去。还会突然静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这一切,都那样地清晰。 沉醉之余,追根溯源,向远处望去,方知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闪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见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说很有韵味。 二、精妙细腻的描写,美景重现。 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自然而然,由近到远,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扣“石”写潭,善抓特点。在第一段中,先用“如鸣佩环”的水声、“清冽”的水色来侧面烘托一个“石”字;再就树木的长势——“蒙络摇缀”的种种姿态,说明它们是长在石头上的;然后是第二段,极力描绘水之清,更加突出石潭的特点;第三段写潭水的来源,一个比喻“犬牙差互”依旧围绕“石”字来表现溪水的曲折悠远。 扣“潭”写水,细腻传神。第一段里我们了解了潭水的清冽、声音的清脆,第二段则集中笔墨来描写水之清。正侧结合,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正因为鱼“若空游无所依”,才显出水的透明;动静结合,那鱼一会一动不动,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一会又飞快地游往远处,来

《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①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②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③。其上为睥睨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坞⑤,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⑥有水声,其响之激越⑦,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⑧,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⑨,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⑩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⑾,而列是夷狄⑿,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⒀,是固⒁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⒂,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⒃,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第二十九卷《记》) 【注释】 ①少:稍、略。②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③垠:边、岸。④睥睨(p n):城上短墙,又称女墙;梁欐(l),房屋的大梁。

⑤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⑥洞然:石子击水声。⑦激越:声音响亮清脆。⑧美箭:美竹。⑨疏数(c)偃仰:疏密起伏。数(c):密。偃:仰卧,引申为倒下、卧倒。仰:抬头。⑩造物者:指天。古人认为万物都是天创造的,故称天为造物者。⑾中州:中原地区。⑿夷狄:指偏远的永州。⒀更千百年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⒁固:真的。⒂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⒃气之灵:地气的灵秀。 【译文】 从西山道口一直往北,翻越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路向西伸展,沿这条路寻找风景,没有发现好的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望东,走了不到四十丈的路程,只见地层断裂,河道分差,有一大堆积聚的山石形成的山冈横挡在路端。积石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矗立着一座天然的堡垒,有一个像门一样的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漆黑,把一块小石头投进去,发出咚咚的回声,仿佛激荡的水声,那声音红亮回旋,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攀登,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秀丽的树木和修美的竹子,使它更加显得奇特而坚实。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布置而成的。

《小石潭记》赏析

《小石潭记》赏析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一作:)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赏: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赏(成曾)的山水游记,是他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完整版)《小石潭记》文言知识归纳

文言知识 一、与《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 二、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看见。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1)因为。以其境过清; (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卷石底以出; (3) 把。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修饰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全石以为底; (2)成为。为岩。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