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课后题答案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课后题答案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课后题答案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课后题答案

国际经济学复习指南

1、绝对利益:指在某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2、比较利益:由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12、幼稚产业: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处于幼稚状态,经过保护使之发展,具有现实的比较利益。穆勒标准:某种产业由于技术不足、生产率低下、成本高于国际市场,无法竞争,在保护下,能够在自有贸易下获利,自我投资发展,即为幼稚产业。(368 页)

13、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和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用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

14、汇率: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比关系,是外汇在市场中的价格。汇率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远期汇率、即期汇率等。

28、国际收支:狭义的指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广义的是指系统记载的在特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二、简答题与计算题

1、试推导贸易乘数公式(395 页)

答:1)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贸易乘数探讨

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2)从总需求角度有Y=C+I+G+X;

从总供给角度有Y=C+S+T+M;

令T=G,变换: C+I+X=C+S+M I+X=S+M

设dI为投资增量, dX为出口增量, dS为储蓄增量, dM为进口增量,

则有dI+dX=dS+dM

变形后dI+dX=(dS/dY+dM/dY)dY

整理dY=(dI+dX)×[1/(dS/dY+dM/dY)]

若令dS=dI=0

则有dY=dX ×[l/(dM/dY)]。

即:贸易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之和的倒数。

9、试分析J 曲线效应及其对应措施

答:(1)J 曲线效应的含义:当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会使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贸易收支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好转,最终使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与J 相似,所以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被称为J 曲线效应。如图所示。

(2)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存在时滞,其原因是出口增长需要投资增加生产,因此有时滞;进口本身

有惯性,在认识决策甚至找到进口货物的替代品和生产出替代品都需要时间,因此贬值作用很难即刻体现。

(3)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状况产生影响的时滞可划分成三阶段:货币合同阶段、传导阶段、数量调整阶段。

①在货币合同阶段,进出口商品价格和数量不会因贬值而发生改变,以外币表示的贸易差额就取决与进出口合同所使用的计价货币。如果进口合同以外币计价,出口合同以本币计价,那么本币贬值会恶化贸易收支。②在传导阶段,由于存在种种原因,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开始发生变化,但数量没有大变化,国际收支继续恶化。

③在数量调整阶段,价格和数量同时变化,且数量变化远大于价格变化,国际收支开始改善,最终形成顺差。

(4)J 曲线效应产生原因,在于在短期内进出口需求弹性小于1,本币贬值恶化贸易收支,而在中长期大于1,

本币贬值能改善国际收支。随着现代经济不断发展,这一过程越来越短,一般认为3-6 月。这就要求贬值国要有一定的外汇储备预防J 曲线效应的影响。

1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该模型扩展了对外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政策效应的分析,说明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其目的是要证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米德冲突”可以得到解决。

1. 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短期是有效的,但长期来看是无效的,在浮动汇率下则更为有效;

2. 在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整个调整结构与政策效应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基本一样;

3. 而在资本完全可流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时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但在浮动汇率下,则是有效的。

14、试用图形解释三元悖论的含义。(新)

答:不可能三角形的主要内容如下:三角形的每一边都表示一种政策选择,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的稳定性以及完全的金融一体化,政策各有其吸引力。三角形的任何两边可以进行组合,组合的结果分别由三角形的三个顶角表示,即完全的资本控制、货币联盟和完全的浮动汇率,然而,三边不可能同时实现。如果一国货币政策是完全独立的,资本又是自由跨国流动的,便不能够实行固定汇率,汇率必须要浮动。也就是说,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的独立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给定以后,2者只能取其一。

2、试述H-O 模型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346-348 页)

答:(一)基本内容:

1、基本逻辑关系:相同种类产品的绝对价格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差决定的,成本差是由要素的价格差决定的,要素价格的差异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的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而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因此,要素供给的禀赋不同造成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2、公式推导证明:设X=劳动密集型产品Y=资本密集型产品;

L=劳动投入系数 C=资本投入系数

W=工资率R=利息率

P 为一国某产品的生产成本A 为资本相对丰富国家B 为劳动相对丰富国家

A 国家Y 产品的单位成本:Pay=Ly*Wa+Cy*Ra

3、要素价格均衡及其分析:要素价格均衡意味着商品的价格差为0,如果从上面的公式

中考察,

因为假设前提中有A国与B国的生产函数相同,但是已知的XY两种商品的资

本-劳动比不同,故只能即两国的要素价格比趋同.

(二)简要评价:

1、H—O 模式与比较利益说的异点。从基本层面看,H—O 模型是建立在相对优势上的,要素流动假设也基本一致,但H—O 模型认为一种要素无法进行生产,国内、国际贸易均为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本质是相同的。李嘉图则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用于国际贸易,价值的决定只是由劳动一种要素决定的。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H—O 模型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分析的出发点。

2、H—O 模型的政策含义与案例分析。发挥一个国家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进行贸易,是其政策含义。例如,马来西亚出口潭,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轻工产品等,便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典型案例。

3、对H—O 模型的评价。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产品结构、地理格局),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是理论有益的方面;但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同时该理论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对于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也影响了该理论对于实际情况的分析。

4、试述产业内贸易理论并予以评价

答:1)产业内贸易理论提出与假设前提:理论基本是从静态出发的;以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市场,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的情况。2)产品的同异质性。同一产业是指生产的产品投入要素接近,产品用途可以相互替代;产品的同质性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产品的异质性是指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

具有相似性。

3)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①国家间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

②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走出去引进来;③转口贸易;④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促进出口同种产品有利可图;⑤季节性产品贸易。

4)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这是体现在产品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需求因特点不同产生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5)需求偏好相似论。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厂商首先满足的是国内市场;人均收入决定一个国家需求结构,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较小,易于发生贸易。

6)规模经济的贸易利益。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源于固定资本分摊、专业化分工),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7)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指数:巴拉萨指数

8)评价。产业内贸易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尤其是其假定更符合实际,理论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考察。规模经济是当代经济重要的内容,对于它的追求,产生了许多利益,这一理论是对比较利益的补充和发展,但是该理论基本是静态分析

5、汇率决定的四种基本理论

铸币平价说:两国货币的价值量之比表现为含金量之比,它是汇率决定的基础。国际借贷说:汇率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而外汇的供给和需求是由国际借贷所产生的,因此国际借贷关系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购买力评价说: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

价。

汇兑心理说:人们需要外汇是因为要购买商品与服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效用是外汇的价值基础,真正的价值在于其边际效用,而这又是人们主观心理决定的。

6、试述购买力平价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378 页)

答:该学说是纸币本位的产物。解释了纸币条件下汇率决定与其剧烈波动的原因。

购买力平价说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说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指在每一个时点上汇率取决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是指当两国都有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过去的汇率×两国通货膨胀之比。如果有甲、乙两国,甲国有通货膨胀,而乙国的物价不变,那么,甲国的货币在乙国的地位下降。该学说认为,汇率决定于 2 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取决于通货膨胀,而后者又取决于货币数量,故其理论基础为货币数量论。

7、试述幼稚产业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368 页)

答:(一)幼稚产业的定义。通过政策保护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掌握技术,形成资本积累并最终形成成本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是幼稚产业。1、穆勒标准。只要将来在自由贸易下能够获利就可以保护。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使技术经验不足、生产力低下、生产成本高于世界价格、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的产业继续生产。未来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可以获利,暂时的保护是值得的。这是一个静态标准。2、巴斯塔布尔标准。是将穆勒标准动态化,提出了现值的观念,认为保护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3、肯普标准。除以上两个标准的全部内容,应考虑产业在被保护期内的外部效应,如某技术可为其他产业所获得,因而使得本产业利润无法增加,将来利润无法

补偿投资成本,国家应该予以保护。

(二)政策含义与评价。对于幼稚产业的保护是必要的,在同等的游戏规则下,各国条件不一样,自有贸易可能会损害相对落后国家的利益,但保护的目的在于使受保护者得以进步,最终不需要保护,在国际市场中自我扶植,因此,不时单纯地保护落后。

8、试推导两缺口模型并分析它的理论与实践意义(390页)答:(一)缺口的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S=I即储蓄能够顺利地转化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但当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持理想的增长速度时,出现了缺口,引进外部资源弥补这些缺口便成为必要。

(二)两缺口模型。该模型主要考虑的是储蓄与外汇缺口。

总供给Y=C+S+T+M 总需求Y=C+I+G+X

若T=G,则有:S+M=I+X 或I-S=M-X

上式左边I-S是投资与储蓄差额,为储蓄缺口;

右边M-X是进口与出口的差额,是外汇缺口。由于有投资、储备、进口和出口四个独立的变量,进行调节的目的是使上述公式达到平衡。(三)政策含义。该模型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源的必要性,它可以提高一国出口

能力、使得高收入高储蓄的良性循环出现,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国内的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引进外部资源的要求,同时应该发挥政府在调控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除了储蓄缺口、外汇缺口之外,也存在着财政缺口、技术缺口等情况。

9、试述汇总心理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分析(378页)

答:汇兑心理学说是国际借贷说与购买力评价说的结合,认为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察汇率才行。国际借贷说只是从量上说明了汇率的变化,但未涉及质,

其质在于满足欲望;购买力平价则只说明了质的一面。该理论认为人们需要外汇是因为要购买外国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需求的效用,这个效用就是外汇的价值基础,真实的价值在于它的边际效用,而这又是人们的主观心理决定的。人们主观上对外汇的评价不同,造成了外汇供求的变化,最终导致汇率变

动。

实际中汇兑心理学受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影响:前者为货币特定购买力、支付债务能力、制度性因素等;后者为国际收支、货币数量、财政状况等;二者结合构成主观评价。如外汇供给上升的话,边际效用就会下降,人们的心理评价就低,汇率下浮,无数个人的供求构成总供求,最终形成实际汇率。

11、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

答:(一)概念:国际收支失衡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

(二)经济影响:1)对外,国际收支失衡造成汇率、资源配置、福利提高的困难;2)对内,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困难,即对外的失衡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需要进行调整。

(三)调节的若干理论。1、弹性法。弹性法是在局部均衡分析中进行的,核心是进出口的价格需求条件,利用本币对外汇率的变化,调整出口货物的外币价格和进口货物的本币价格,达到限入奖出从而完成调整国际收支的目的。如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利用本币贬值,使出口的外币价格下降,促进出口上升,进口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下降,调整收支。弹性法发挥作用的条件有对方不报复,本币对外贬值要快于对内贬值(通货膨胀),同时要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l,也即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弹性法的使用,存在着J 曲线效应,即本

币贬值先造成收支的继续恶化,然后才会好转。在大多数情况下,本币的贬值,会使一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只有在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才会改善。该力、法因与国民收入结合不好属局部均衡。

2、吸收法。采用凯恩斯的宏观分析,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考察,偏重于商品市场均衡,政策上倾向于需求管理。基本公式如下:

Y=C+I+G+(X-M)变换:X-M=Y-(C+I+G)

设BOP=X-M,即设转移支付为0,并不考虑资本流动,则有BOP=Y-(C+I+G)令A=C+I+G 为吸收,则有BOP=Y-A,如果A 大于Y,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反之则得到改善。

因此,调整国际收支从吸收法看有两种方法,或者调整国民收入,或者调整吸收。前者需要资源的重新配置,以提高总体生产力,这要求资源的未完全就业。后者是使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得到调整,逆差时压缩,顺差时扩张。该方法与宏观经济结合较好,但涉及资源的实际就业水平,进口生产设备提高生产力与国际收支继续恶化的矛盾,同时也存在时滞的问题以及在理论和政策上忽视货币在调整国际收支中的作用。

3、货币法。该方法是随货币主义的兴起而出现的。主要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仅照顾到经常项目,而且也考虑了资本与金融项目。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国内货币供给控制国内需求,进而调整国际收支的变动。即国内货币供给是国际储蓄(可以视为进出口的差额)与国内信贷额之和,于是便有国际储蓄的变动(国际收支的变动)是国内货币供给减去国内信贷额的结果。如果信贷额的发行大于对货币供给的需要,国际收支便会恶化,反之则改善。所以控制信贷发行,出售储蓄资产是调整国际收支的重要途径。但是,该方法的使用存在着副作用,如压低国内信贷,会产生经常增长速度的下降,就业出现问题等。

(四)调节措施:①外汇管制。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本国对外的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管制,用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体现在出口所得需按照官方汇率出售给指定银行,进口用汇需得到有关当局的批准,本币出入境受到严格管理。个人用汇受到限制,实行外汇管制的目的在于集中使用外汇,控制进口数量,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②其他政策措施。包括自动出口限制、进口押汇、进口许可、进口审批、卫生检疫制度、进口垄断、国内歧视性采购、征收歧视性国内税收等。目的在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从贸易角度调整国际收支。从鼓励外资流入等方面调整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项目也可以达到均衡国际收支的目的,这需要对外开放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政策上,基础设施上、引进外资的环境方面具有吸引力。

14、试述关税同盟的内容与经济作用(机工社493 页)答:(一)概念:关税同盟是是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除自由贸易区外,其他形式的经

济一体化都是以关税同盟为基础逐步扩大其领域或内涵而形成的。其重要特点“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关税同盟在扩大区域内贸易的同时,也减少了区域内成员国与区域外成员国家之间的往来,因此对国际贸易有重大影响。

(二)经济效应:

1、静态效应。静态效应有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①贸易创造效应是指产生由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其他成员国进口产品所带来的利益。②贸易转移效应是指产品过去从生产成本较低的非成员国进口转向从成本较高的成员国进口的损失。这是参加关税同盟的代价。

③当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转移效应时,意味着成员国的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反之,则为经济福利水平的下降。

2、动态效应。①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随着贸易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出现规模

效益,生产活动受到推动。此外,贸易障碍消除,资源配置改善,促进经济增长。②改善成员国的市场结构。加强了竞争,也促进了联合与合并,从而提高生产集中的市场垄断程度。③刺激投资。由于

成员国之间形成市场的规模大,风险下降,所以可以吸引成员国企业增加投资。④产生外溢效应。是指关税同盟的建立对非成员国向成员国出口的带动。由于成员国的经济增长,进口需求也增长,从而推动非成员国对成员国出口的扩大。15、WTO 的原则与基本内容(机工社492 页)

答:(一)WTO 的原则:①非歧视原则。也称无差别待遇原则,主要体现在最惠国待遇条款上。最惠国待遇指缔约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和豁免,也给予缔约对方。国民待遇是指缔约国互相保证给予对方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同本国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同等的待遇。

②关税减让原则。③任何缔约国取消数量限制原则。④反倾销与限制出口补贴原则。⑤透明度的原则。⑥解决争端的机制。

(二)WTO 的基本内容:①核心条款,主要指缔约国在关税和贸易方面互相提供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和关税减让。②主要就缔约国相互提供国民待遇、海关估价、补贴、外汇安排、进口数量限制等贸易

政策加以规定和规范。③就文件的适用范围、加入和退出的手续、关税谈判和关税减让表的修改等问题所作的程序性规定。

④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和发展应尽量给予关税和其他方面的特殊待遇所作的规定。

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解析

第一章绪论 1、列举出体现当前国际经济学问题的一些重要事件,他们为什么重要?他们都是怎么影响中国与欧、美、日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最能体现国际经济学问题,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金融、实体经济、政治等领域,也影响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其对中国与欧、美、日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影响为:减少中国对上述国家的出口,影响中国外汇储备,贸易摩擦加剧,经济联系加强,因而也会导致中国与上述国家在政治上的对话与合作。 2、我们如何评价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我们可以通过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评价该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评价比如一国政府政策的溢出效应和回震效应以及对外贸易对国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3、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贸易的基础和所得,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限制和新保护主义的原因和效果。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因为他们把国家看作基本单位,并研究单个商品的(相对)价格。 4、什么是外汇交易市场及国际收支平衡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什么是宏观开放经济学及国际金融?外汇交易市场描述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交换的框架,国际收支平衡表测度了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的情况。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调节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出现的不均衡(赤字或盈余);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节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因而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外汇交易及国际收支平衡调节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整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这些内容被称为宏观开放经济学或国际金融。 5、浏览报刊并做下列题目:(1)找出5条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新闻(2)每条新闻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或影响(3)每条新闻对你个人有何影响 A (1) 国际金融危机: 影响中国整体经济,降低出口、增加失业、经济减速等 (2) 美国大选:影响中美未来经济政治关系 (3) 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影响中国的能源价格及相关产业 (4)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商务部否决:《反垄断法》的第一次实施,加强经济法治 (5) 各国政府经济刺激方案:对中国经济产生外部性效应B 以上5条新闻对个人影响为:影响个人消费水平和就业前景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1、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如何?他们的国家财富概念与现在有何不同?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孤立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类消费品)。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而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重金属流入,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越富有越强大。现在认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即生产商品的能力越高则一国越富强 2、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分别是什么?贸易所得是如何产生的?斯密倡导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功能是什么?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是绝对优势;贸易模式为两国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器有绝对劣势的商品。通过生产绝对优势商品并交换,资源可以被最有效的使用,而且两种商品的产出会有很大的增长,通过交换就会消费比以前更多的商品从而产生了贸易所得;斯密倡导自由贸易,主张自由放任也就是政府尽可能少干涉经济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生产者剩余 答: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2.罗伯津斯基定理 答:罗伯津斯基定理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增 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 3.产品生命周期 答:产品生命周期是指新产品经历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饱和、产品衰落,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四个阶段。 4.购买力平价 答: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 5.市场内部化 答:市场内部化是指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和投资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变成企业内部的行为。 6.黄金输送点 答:黄金输送点包括黄金输入点和黄金输出点,是黄金输入、输出的价格上限和下限,它限制着一个国家货币对外汇率的波动幅度。 7.要素禀赋 答:要素禀赋,即要素的丰裕程度,是指在不同国家之间,由于要素的稀缺程度不同导致的可利用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的状况。赫克歇尔-俄林 定理认为,要素禀赋构成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基础 8.比较优势 答:比较优势也称为比较成本或比较利益,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李嘉图通过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模型阐明,比较优势是一国 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小的 劣势,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根据各自的 比较优势来来确定国际分工并进行贸易往来,双方便都可以获得比较利 益。 9.人力资本 答:所谓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然们通过劳动力进行投资(如进行教育、职业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原有 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从而对一个国家参加国际 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 10.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1年所实行的金汇兑本位制。这一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特征简而言之便是“美元

国际经济学课后题答案.doc1

第3章课后题答案、 1、商品的相对要素强度:不同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的不同,通过比较可判断该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还是劳动力密集型商品。 国家的相对要素丰裕: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要素拥有的相对状况。 贸易的商品构成:即使技术水平相同,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也可以产生贸易。一国终将出口密集的使用其相对丰裕(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昂贵的要素)生产的商品。 商品流动和要素流动的相互替代:如果加拿大或者欧洲国家对美国的资本密集型商品设立保护性贸易壁垒,那么,美国企业就可以向这些国家进行投资,建立工厂,在这些国家之内进行生产,绕过贸易壁垒。(P37) 里昂剔夫悖论是否证实了这种解释?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 里昂惕夫利用计算结果表明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悖的结论。 人力资本说、贸易壁垒说、自然资源稀缺说、需求逆转说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2、要素比例理论不是产业内贸易的一个良好的解释。规模经济理论可以更好的解释。 6、区别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并分别举例。请提供有关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解释。 ?产业间贸易:是国家之间完全不同商品的贸易,可以用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 ?产业内贸易:是国家之间高度相似的商品的贸易,可以用规模经济来解释。例子:略 7、根据垄断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包括: ?对于生产者: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每个种类商品的生产成本 ?对于消费者:更低的价格和更多的商品种类 ?生产要素所有者:所有的生产要素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 第4章课后题答案 2:有效保护率是指关税使被保护行业每单位产出的附加值提高的百分率。 a.对最终商品的有效保护率取决于 ?最终产品的名义税率和投入品的名义税率。 ?取决于商品国内附加值占商品价格的比例。 为了保护本国的出口企业,提高有效保护率,对进口原材料免税或者低的关税。 b用有效保护率的分析方法解释下列政策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深化: 第一阶段,发展中国家实行保护性的高关税,并对投入品进口免征关税,进而开始建立起总装配厂。 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在国内生产投入品,并给予他们高保护,进而开始深化国内加工程度。工业化国家根据商品加工程度的关税率升级: ?关税升级:工业化国家根据商品加工程度而实施逐渐上升的有效保护率,鼓励了发 达国家进口原材料和半加工商品,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第5章课后题答案 2、关税、配额和自愿出口限制都使美国的钢铁进口量减少 区别: (1)进口关税和进口配额: 实行进口关税时,美国政府获得了关税

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第一章 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与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就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与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瞧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在决定生产与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与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答:参见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将图1-6a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以纵坐标表示x商品供给,得出相应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然后将图1-6b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供给,以纵坐标表示y的相对价格,通过类似推导可得出国民供给曲线,国民需求曲线作类似推导可得。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就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 答:两种商品同时达到均衡。一种商品均衡时,由其相对价格,机会成本,需求可知另一种商品得相对价格,机会成本与需求。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就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略,参见书上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与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就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就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

最新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参见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将图1-6a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以纵坐标表示x商品供给,得出相应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然后将图1-6b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供给,以纵坐标表示y的相对价格,通过类似推导可得出国民供给曲线,国民需求曲线作类似推导可得。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 答:两种商品同时达到均衡。一种商品均衡时,由其相对价格,机会成本,需求可知另一种商品得相对价格,机会成本和需求。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略,参见书上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英语版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课 后答案英语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C H A P T E R 2 LABOR PRODUCTIVITY AN D COMPARATIV E ADVANTAGE: THE RICARDIAN MODEL ANSWERS TO TEXTBOOK PROBLEMS 1. a.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is a straight line that intercepts the apple axis at 400 (1200/3) and the banana axis at 600 (1200/2). b.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pples in terms of bananas is 3/2. It takes three units of labor to harvest an apple but only two units of labor to harvest a banana. If one foregoes harvesting an apple, this frees up three units of labor. These 3 units of labor could then be used to harvest bananas. c. Labor mobility ensures a common wage in each sector and competition ensures the price of goods equals their cost of production. Thus, the relative price equals the relative costs, which equals the wage times 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for apples divided by the wage times 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for bananas. Since wages are equal across sectors, the price ratio equals the ratio of 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which is 3 apples per 2 bananas. 2. a.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is linear, with the intercept on the apple axis equal to 160 (800/5) and the intercept on the banana axis equal to 800 (800/1). b. The world relative supply curve is constructed by determining the supply of apples relative to the supply of bananas at each relative price. The lowest relative price at which apples are harvested is 3 apples per 2 bananas. The relative supply curve is flat at this price. The maximum number of apples supplied at the price of 3/2 is 400 supplied by Home while, at this price, Foreign harvests 800 bananas and no apples, giving a maximum relative supply at this price of 1/2. This relative supply holds for any price between 3/2 and 5. At the price of 5, both countries would harvest apples. The relative supply curve is again flat at 5. Thus, the relative supply curve is step shaped, flat at the price 3/2 from the relative supply of 0 to 1/2, vertical at the relative quantity 1/2 rising from 3/2 to 5, and then flat again from 1/2 to infinity. 3. a. The relative demand curve includes the points (1/5, 5), (1/2, 2), (1,1), (2,1/2). b. The equilibrium relative price of apples is foun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relative demand and relative supply curves. This is the point (1/2, 2), where the relative demand curve intersects the vertical section of the relative supply curve. Thus the equilibrium relative price is 2. c. Home produces only apples, Foreign produces only bananas, and each country trades some of its product for the product of the other country. d. In the absence of trade, Home could gain three bananas by foregoing two apples, and Foreign could gain by one apple foregoing five bananas. Trade allows each country to trade two bananas for one apple. Home could then gain four bananas by foregoing two apples while Foreign could gain one apple by foregoing only two bananas. Each country is better off with trade. 4.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workers at Home shifts out the relative supply schedule such that the corner points are at (1, 3/2) and (1, 5) instead of (1/2, 3/2) and (1/2, 5).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relative demand and relative supply curves is now in the lower horizontal section, at the point (2/3, 3/2). In this case, Foreign still gains from trade but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bananas in terms of apples for Home is the same whether or not there is trade, so Home neither gains nor loses from trade.

国际经济学答案中文版(人大版)

Chapter 2 Chapter 12 1. 正如题目中所说的,GNP只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原因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如果从GNP中减掉中间产品进口并加上中间产品出 口,那么就可以避免重复计算。以卖给丰田公司和通用汽车的美国钢铁为例,卖给通用汽车的钢铁由于其价值已经包含在美国生产的汽车 中,因此不应再计入美国GNP;由于丰田的产值计入日本GNP,卖给丰田的钢铁的价值不再以成品形态计入(日本)国民收入账户。日本 的GNP则应扣除这些钢铁的价值,因为这是美国生产要素的报酬。 2. 等式2可以写成CA = (S p - I) + (T - G),更高的进口壁垒对私人储蓄,投资及预算赤字几乎没有影响。若这些变量没有受影响,那么征收的关税或进口配额无助于改善经常项目账户收支状况(赤字)。但是贸易壁垒对经常账户的影响是柄双刃剑,例如,收关税保护的行 业的投资上升会恶化经常账户(有时关税确实被证明是正当的,因其为国内落后行业升级技术装备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关税导 致的进口半产品成本上升,某些行业的投资可能下降。一般来说,永久性关税和临时性关税具有不同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预测关税 以何种方式影响经常账户需要从一般均衡,也就是宏观经济角度分析。 3.(a)购买德国股票借记美国金融账户;由于开支票减少了他在瑞士银行的付款要求权,所以当他用瑞士银行的账户开出的支票支付时, 则贷记金融账户。在该案例中,美国人用持有的一种外国资产换取了另一种外国资产。 (b)购买股票借记美国金融账户,贷记则发生于德国售股者将美国支票存入德国银行而该银行又把钱借给德国进口商(贷记美国经常账 户)或购买美国资产的公司或个人(贷记美国金融账户)。德国银行的某些行为最终将贷记美国国际收支账户。 (c)法国政府通过出售美国资产,即它在美国银行的美元,干预外汇市场,因此借记美国金融账户。法国公民购买美元后,如购买美国 商品,则贷记美国经常账户;如购买美国资产,则贷记美国金融账户。 (d)假设发行旅行支票的公司使用它在法国的支票帐户进行支付。当它为这顿饭向法国饭店付款时,借记美国经常账户。旅行支票的发 行公司必须出售(美国的)资产(即减少在法国支票帐户上的存款),该公司在法国资产的减少意味着贷记美国金融账户。 (e)由于没有市场交易,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借贷双方都没有变化。 (f)离岸交易没有计入在美国国际收支。 4. 购买电话录音机分别借记纽约州,贷记新泽西州的经常账户;当新泽西公司把钱存到纽约银行时,分别贷记纽约州,借记新泽西州的 金融账户。如果交易使用的是现金,那么两州金融账户的变化仍与前述相同:新泽西州获得了美钞(从纽约进口资产,借记金融账户); 纽约州失去了美钞(出口钞票,贷记金融账户)。 5. (a)由于非央行渠道的资本流入只能以弥补经常账户5亿美元的赤字,因此Pecunia国际收支余额(官方结算余额)是-5亿美元。由 于国家要为10亿美元的经常账户赤字融资,因此Pecunia的海外净资产下降了10亿美元。 (b)对Pecunia国的外汇储备稍加研究,我们发现Pecunia的央行无法通过私人资本流入来为经常账户赤字融资。只有在外国中央银行 购进Pecunia资产的情况下Pecunia央行才可以避免动用5亿美元外汇储备来弥补经常账户赤字。Pecunia央行失去了5亿美元的外汇储 备,在国际收支账户中则体现为官方资本流入。 (c)如果外国官方资本流入是6亿美元,Pecunia就拥有1亿美元的国际收支顺差。换而言之,Pecunia只需要10亿美元弥补经常账户 赤字,但是却有10亿美元流入。因此Pecunia央行必须对外借出1亿美元以增加其储备。外国央行购买Pecunia资产的行为在其国际收 支账户中表现为资本流出,是借方项目。其中的基本原理是:这些交易导致了外国对Pecunia出售资产进行的支付。 (d)与央行间交易相伴的是,Pecunia金融账户显示外国在Pecunia持有的官方储备资产增加了6亿美元(贷记Pecunia金融账户,资本 流入),Pecunia在外国持有的官方储备资产(借记其金融账户,资本流出)增加了1亿美元。因此,10亿资本的净流入正好弥补了经常 账户赤字。 6. 从长期来看,经常账户盈余或赤字都是不能接受的。有些情况下,赤字是合理的,例如,为提高未来的国民收入而借款提高当前生产 能力。但是,对于任何时期的经常账户赤字,必然要有相应的时期支出少于收入以偿还外债。在没有特别的投资机会时,对于一个经济体 来说最好的情况莫过于长期的消费和支出相当。 一国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会随着国际收支差额变动而变动。央行使用外汇储备来干预汇率,外汇储备不足会限制央行干预或固定汇率的能 力。对于一些国家而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当它们向国外贷款出现困难时,央行的储备就成了保持消费和投资的重要力量。高水平的 外汇储备还可使潜在的外国投资者确信该国是信誉卓著的。 7. 官方结算余额,也叫国际收支平衡,显示了像美联储和财政部这样的美国政府机构持有的外汇储备相对于外国政府机构持有的美元储 备的变动。该账户提供了美联储干预外汇市场程度的部分描述。例如,德国联邦银行购买美元并存在它在伦敦的欧洲美元账户中,虽然这 笔交易是外汇干预的一种形式,但它并没有体现在美国官方结算余额中。当伦敦银行将这笔存款贷记他在美国的账户时,这笔交易就体现 为私人资本流入。 8. 如果金融账户和资本账户的盈余超过经常账户赤字,那么一国可以既有经常项目赤字又有国际收支盈余。国际收支盈余=经常账户盈余 +资本账户盈余+金融账户盈余。例如,如果经常账户赤字为1亿美元,资本账户盈余为1.02亿美元,那么国际收支盈余为0.02亿美元。 本问题可以作为第十七章固定汇率和外汇干预的引言。在80年代的头几年美国政府没有直接干预外汇市场,课本上结果是国际收支差额 为0,而实际数字则显示在82年到85年有少量的国际收支盈余。这些年份有达尔的经常账户赤字,因此,在这些年里,美国的资本流入 超过了经常账户赤字。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及标准答案(内部资料)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内部资料)

————————————————————————————————作者:————————————————————————————————日期: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当开放贸易时,所有消费者的境况都会得到改善。 2、根据简单贸易模型,在贸易发生之前,如果各国的某种商品价格相同,这些国家之间就不会有交换该种商品的动机。 3、如果一国中某生产者通过贸易能使自己的境况得到改善,那么,该国中所有的生产者都会通过贸易来改善自己的境况。 4、在两国间均衡贸易价格条件下,一国对某种商品的过度供给必然与另一国对该商品的过度需求相等。 5、不存在free lunch,但却存在free trade。 6、一国即便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它也可以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7、根据H—O理论,一国如果比他国拥有更多英亩的土地,该国便是“土地丰富”的国家。 8、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各国并不一定要完全专业化于一种商品的生产。 9、H—O理论假设各国拥有相同的商品偏好。 10、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更为细分化的生产要素定义而解决Leontief Paradox。 11、Stolper-Samuelson定理认为,贸易将使丰富要素的所有者得到更低的实际收入,同时使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得到更高的实际收入。 12、如果各国的生产技术相同,贸易便不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13、一国的非技术性工人会比技术性工人更加反对贸易自由化。 14、大国可投资发展进口替代产业而不是出口产业,进而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 15、按照定义,小国的经济增长将不会使贸易条件发生变化。 16、青春期是一个贫困化增长的好例子。 17、一国生产要素的增长总会使该国更加自给自足,进而减少对国际贸易的依赖。 18、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国家一定会降低其公民的生活水平。 19、产业内贸易在充分竞争性产业中更为盛行。 20、根据H—0理论,各国应进行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21、规模经济是指资源的平衡增长导致平均成本上升。 22、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包括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以及收入分配效应。 23、如果瑞士旅行鞋的进口增加,英国皮鞋制造商就会受到损失。 24、自由贸易总是一种比征收关税更好的政策。 25、从量关税的优越性之一是其保护价值量与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保持同步。 26、关税对一个国家来说可能是最优的,但对全球来说不会是最优的。 27、关税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要大于它给生产者带来的收益。 28、与关税相比,配额给政府官员以更大的管理灵活性。 29、只要进口许可证是被拍卖的,配额的福利效应就与关税相同。 30、如果一国政府的税收收入很少,它就会倾向于采用关税而不是配额。 31、对于进口国来说,自愿出口限制比进口配额效果更差。 32、自愿出口限制实际上很少是自愿的。 33、对症规则(specificity rule)认为,关税通常不是纠正一国经济中扭曲的最佳方法。 34、贸易保护的国防理论和国家荣誉理论基本上是次优的。 35、如果“learning by doing”意味者今天更多的生产会使未来的成本降低,那么最好的政策就是实行保护性关税。

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课后习题答案章完整版

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课后习题答案章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一章练习与答案 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案提示:小国。 9*.为什么说两个部门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会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外凸?

(完整版)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这是我在网上找的,大多数题目都有,朋友们可以参考一下!有一点不确定的是G—L指数,大家再上网查看看,是乘100还是乘1?希望可以给你们帮助,预祝大家顺利通过!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思路:B国由于每人能生产16吨大米,而A国每人仅生产10吨大米,所以B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 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看出A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为0.2,而B国为0.125,所以B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或相对成本低于A国,B国生产大米具有比较优势。 1.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 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小时。 (1)计算不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 (2)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 (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是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试用图分析。(以效用水平来衡量福利水平)思路: (1)中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为100/4=25,加拿大为60/3=20

国际经济学答案答案中文版

Home's PPF 200400600800200400600800 Q apple Q banana Foreign's PPF 200400600800100080160240320400 Q*apple Q*banana Chapter 2 1a.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b. 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 5.1=Lb La a a c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使两部门的工资率相等,自由竞争使得他们生产两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相同。相对价格等于相对成本,后者可以表示为(*)/(*)a a b b w a w a ,由于两部门间的工资率相等,a b w w ∴=,只有在Lb La b a /a a /P P =,两种商品才都会被生产。所以 1.5 /P P b a = 2a. b. 3 a. a b b a /P P /D D =∵当市场达到均衡时, 1b a ) (D D -**=++=b a b b a a P P Q Q Q Q ∴RD 是一条双曲线 x y 1 =

b.苹果的均衡相对价格由RD 和RS 的交点决定: RD: y x 1 = RS: 5 ]5,5.1[5.1],5.0(5.0) 5.0,0[=∈=??? ??+∞∈=∈y y y x x x ∴x=0.5, y=2 ∴2/=b P a P e e c. ∵b a b e a e b a P P P P P P ///>>**∴只有两个国家的时候,本国专门生产苹果,出口苹果并进口香蕉:外国则正好相反。 d . 国际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在阴影区内任何一点消费,专门生产某种产品然后和另一个国家进行贸易的间接方式,要比直接生产该商品的方式更有效率。在没有贸易时,本国要生产3单位的香蕉必须放弃2单位的苹果,外国要生产1单位的苹果要放弃5单位的香蕉。贸易允许两国以两单位香蕉交换一单位苹果。通过出让2单位苹果,本国可以获得四单位的香蕉;而外国可以用2单位向交换得1单位苹果。所以两个国家都从贸易中获利。 4. RD: y x 1 = RS: 5 ]5,5.1[5 .1] ,1(1)1,0[=∈=?? ???+∞∈=∈y y y x x x →5.13 2==y x →5.1/=b P a P e e 在这种情况下,外国将专门生产并出口香蕉,进口苹果。但本国将同时生产香蕉和苹果,并且香蕉相对于苹果的机会成本在本国是相同的。所以本国既没有得益也没有受损,但外国从贸易中获益了。 5.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总量加倍了而劳动生产率减半,所以有效劳动力总量仍是相同的。答案类似于第三小题,两国都从贸易中获益了。但是,相对于第四小题,外国的获益减少了。 6.实际上,相对工资率由相应的劳动生产率和对产品的相对需求决定。韩国的低工资率反映了韩国大部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低。和低劳动生产率,低工资率的国家进行贸易可以提高像美国那样高劳动生产率国家的福利和生活水平。所以这种贫民劳动论是错误的。

国际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国际经济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某一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和竞争力薄弱但经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 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 提供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是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分为狭义的国际收支和广义的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而引起的国际间资金收支流动的行为。包括两种具体形式:直接的货币收支和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转移。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广义的国际收支为系统记载的、在特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居民与世界其他地方居民的全部各项经济交易,不仅包括外汇收支的国际借贷关系,还包括一定时期全部经济交易与往来。 二、简答题 试画出出口贫困化增长的图形并作出分析 答:出口贫困化增长,是指某国的传统出口产品的出口规模极大地增长,但结果不仅使该国的贸易条件严重恶化,而且该国的国民福利水平也出现下降,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贸易条件变化前,该国生产均衡点为A,消费点为C;由于该国传统出口产品X 的出口规模极大增长,使得该国贸易条件恶化,此时,生产点变为A’,消费点变为C’。由图中的无差异曲线可以看出,该国贸易条件的变化使得它的福利水平低于增长前。这种情形就成为“出口贫困化增长”。 产生出口贫困化增长的原因主要有:(1)该国在该种出口产品的出口量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这样,当其出口大幅度增加时,会导致世界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价格大幅下跌。(2)该种产品的需求国的需求弹性很低,当产品价格降低时,需求是并不会相应大幅增长。(3)该国经济结构十分单一,依赖该种产品的出口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时候也不能压缩出口,而是进一步扩大出口量从而保持一定的出口收入。 试说明国际贸易中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 答:这是解释列昂惕夫反论的观点之一,它认为,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生产过程的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也就是大机器和高效化肥生产的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也有可能在国内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即如果两种要素在行业间的替代弹性差异很大,以至于两种等产量曲线相交两次,那么,可能产生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的现象。即一种产品在A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B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可能就无法根据H-O的模式预测贸易模式了。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八版上册课后答案

Overview of Section II: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Section II of the text is comprised of four chapters: Chapter 8The Instruments of Trade Policy Chapter 9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Policy Chapter 10Trade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hapter 11Controversies in Trade Policy n Section II Overview Trade policy issues figure prominently in current political debates and public policy discussions. The first two chapters of this section of the text are concerned with the instruments of trade policy and the arguments for free trade and managed trade. The second two chapters consider these concepts in the context of specific sets of countries that face common problems. Throughout, the use of case studies provides the student with real world examples that clearly illustrate the theoretical arguments. Chapter 8 discusses various instruments of trade policy including tariffs, quotas, 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s, and 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s. The effects of these policies on prices and trade volumes are determined in the context of a partial equilibrium framework. The chapter reviews the analytical tools of consumer and producer surplus, and uses these tools to consider the welfare effects of various protectionist measures. The specific incidents of trade restrictions presented as case studies include import quotas on sugar entering United States markets, 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s on Japanese autos, and oil import quotas. Chapter 9 presents the set of ideas known a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theory. These ideas enable you to understand why certain trade restrictions exist, despite the force of general economic arguments which suggest that they reduce aggregate welfare. Possible motivations for trade restrictions are identified as those which increase national welfare, such as the optimum tariff, and those which foster either incom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