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

秦国一共存在了多少年

秦国一共存在了多少年 秦国一共存在了563年,秦朝一共存在了十四年。秦国(前770年—前207年),周 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 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国 秦国(前770年—前207年),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 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 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 治都於秦邑(今甘肃省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地区),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秦国伊始。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再次赐以秦(天水),即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 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 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朝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 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秦王政先 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秦王政称帝,史称“秦始皇”。 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 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 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经济 文化知识点汇总

考点|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汇总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2.政治形势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 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 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 ①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措施: 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作用: 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4.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 (1)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2)生产工具:铁农具、牛耕,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3)生产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4)水利工程:秦国:都江堰、郑国渠 2.手工业生产 (1)私营手工业兴起:由私人经营,主要用于民间消费,进入市场流通。 (2)家庭手工业: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也有很少一部分进入市场。 (3)官营、私营和家庭三种手工业生产形态并存:官营为主导、民营和家庭为主体。 3.商业的发展 (1)私营商业的兴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 (2)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1.百家争鸣 (1)背景: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本文是关于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篇一:苏秦合纵联六国 战国七雄中,就数秦国最强盛。楚、齐、魏、赵、燕、韩六国诸侯联合起来,用“合纵”的办法结成南北联盟来抵抗秦国呢,还是联合西边的秦国,用“连横”的办法结成东西联盟来保存自己呢?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批纵横家。他们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洛阳人苏秦,他主张合纵;另一个是魏国人张仪,他主张连横。他们俩是同学。 苏秦在洛阳时想去见周天子,只恨没有人向周天子推荐。他知道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他跑到秦国去劝秦惠文王用连横的办法,把六国一个一个地消灭。不想他等了一年多,盘缠花光了,衣服破了,秦惠文王也没有用他。他只好回老家去研究兵法,再作打算。他非常用功,念书十分刻苦。有时候念书念累了,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他气急了,骂自己没出息,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刺得血都流出来了。这一下子,精神可来了,他接着又念下去。民间还传说,苏秦有时候太累了,就扑在案头上打瞌睡。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就拿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一头吊住自己的头发,如果他脑袋一往案头上扑,那根绳子就把他揪住。这么脑袋一顿,头发一揪,就把他揪醒了。他这么悬梁刺股,苦苦地熬了一年多工夫,读熟了姜太公的兵法,记熟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还研究了诸侯的心理。 一年多以后,苏秦到燕国见燕文公,对他说:“燕国没受到秦国的侵略,是因为西边有赵国挡住秦国。可是赵国要来打燕国,早上发兵,下午就能到。您不跟近邻的赵国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给挺远的秦国,这种做法很不好。要是主公用我的计策,先跟邻近的赵国订立盟约,然后再去联络中原诸侯一同抵抗秦国,燕国才能安稳。” 燕文公很赞成苏秦的办法,就给他准备了礼物和车马,请他去和赵国联络。 苏秦到了赵国,对赵肃侯说:“如今秦国最注目的就是赵国。秦国不敢发兵来侵犯,是因为西南边有韩国和魏国挡住秦国,要是秦国去打韩国和魏国,韩国、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选修 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 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

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2)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 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 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

战国时期各国灭亡年历表

前285秦国伐齐国。秦国、楚国相会。燕国、赵国相会 前284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伐齐国(合纵),攻陷齐都临淄(山东淄博)。齐国迁都莒(山东日照)。苏秦被车裂 前283秦国、楚国相会。赵国、燕国相会。秦国伐魏国。赵国救魏国 前282秦国伐赵国。赵国伐魏国。秦国、魏国相会 前281秦国伐赵国。赵国伐魏国 前280秦国伐赵国。秦国伐楚国 前279秦国伐楚国。秦国、赵国相会(渑池之会)。齐国伐燕国(火牛阵),复失地 前278秦国伐楚国,攻陷楚都郢(湖北江陵)。楚国迁都陈(河南淮阳) 前277秦国伐楚国。屈原投汨罗江 前276秦国伐楚国、魏国。公子魏无忌受封为信陵君 前275秦国伐魏国。韩国救魏国 前274赵国伐齐国。秦国伐魏国 前273秦国伐魏国。赵国、魏国伐韩国。秦国救韩国 前272楚国、魏国、韩国伐燕国。 前271赵国伐齐国 前270秦国、楚国伐齐国。秦国伐韩国。赵国救韩国 前269赵国伐秦国 前268秦国伐魏国 前266秦国伐魏国 前265秦国伐赵国、韩国。齐国救赵国。平原君任赵国相国。赵国使长安君质齐 前264秦国伐韩国 前263秦国伐韩国 前262秦国伐韩国、赵国、楚国。春申君黄歇任楚国相国 前261秦国伐赵国。秦国伐韩国。楚国伐鲁国 前260秦国伐赵国(长平之战) 前259秦国伐赵国 前258秦国包围赵都邯郸 前257楚国、魏国救赵国(春申君、信陵君救赵)。白起自尽 前256西周室号召诸侯讨伐秦国。秦国伐西周室。秦国伐赵国。韩国、楚国救赵国。楚国灭鲁国,迁鲁国国君于莒 前255秦国灭西周室。楚国伐齐国 前254魏国伐卫国。秦国伐魏国 前253魏国伐齐国。楚国迁都巨阳(安徽阜阳) 前252魏国灭卫国,杀卫国国君 前251燕国伐赵国。赵国伐燕国,包围燕都蓟(北京)。平原君去世 前250燕国伐齐国 前249秦国灭东周室,周朝亡国。秦国伐韩国。赵国包围燕都蓟 前248秦国伐赵国 前247秦国伐魏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伐秦国(合纵) 前246秦国伐赵国、韩国 前245秦国伐魏国 前244秦国伐魏国、韩国 前243赵国伐燕国。信陵君去世

秦国历史

创立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下面我们先看一下秦代国家机构设置的大致情况: 丞相:又分左丞相和右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工作,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古代习称“三公”,“三公”以下设有“九卿”,它们是: 奉常:负责宗庙礼仪。 郎中令:执掌宫廷戍卫大权,统辖侍卫皇帝的诸郎。郎为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卫尉:掌管官门的警卫。 太仆:负责皇帝使用的车马。 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少府:负责山林池泽的税收和官廷手工业,属于管理皇室私家财富的机构。 治粟内史:负责租税赋得和财政开支。廷尉:掌管刑罚。

此外,秦代还有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 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事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 典属国:与典客-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掌管皇后和太子的事务。 将作少府:负责官殿建造。 秦王朝所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以后-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从秦朝的政权机构设置可以看出,为了使国家的军政大权能操纵于一已之手,实行皇帝的个人独裁,同时又要让政府部门各司其职,有效地运作起来,以加强对国家的管理,秦始皇对如何集权,又如何分权,是颇下了一番苦心的。其中,他对相权、兵权以及司法权,进行了独到的处置。从这里,我们最能看出秦始皇是怎样加强君主专制的。 丞相,秦时或称相邦、相国,他的职责是“掌丞(丞:帮助,辅佐)天子,助理万机”,是皇帝以下最重要的官职,有“百官之首”之称。 秦国的承相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虽然此前史籍中有“商鞅相秦”(《汉书.地理志》-类的记载,但此“相”并非官名,因为商鞅担任的是“左庶长”、“大良造”。自秦武王任甘茂、樗里疾分别为左、右丞相以后,承相才正式在秦

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课教案)培训资料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学习目标】 1.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2.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3.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就,感受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新课导入】 直接导入: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地方上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诸侯开始不听命于天子,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国家制度崩坏,王室衰微。国家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这节课,我们来一同学习这一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新课讲授】 一、社会巨变 1. 讲述西周末年平王迁都的史实,学生理解周王权势下落的原因。西周末年,镐京被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幽王被杀。新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因为新的都城洛邑在原来都城的东边,历史上就把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的这一个新的时期称为东周时期。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与尊严。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开启了东周诸侯纷争的历史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 展示“春秋形势图”。讲述前后出现了“春秋五霸”。重点介绍第一个霸王齐桓公。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富强了起来。同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

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3. 战国形势图,讲述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到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由一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 讲述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战争的不同,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的一大特点是变争霸战争为兼并战争。原来国家弱小还可以苟延残喘,战国时期,弱小就意味着被消灭。因此,各国都开始推行变法改革,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学生记忆七国名称和位置。 4. 乱世中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主要介绍商鞅其人,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国君后裔,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了,他精通法家学说,在魏国不受重用的情况下,被小人迫害下逃到秦国,想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商鞅的变法得到了当时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但是守旧群臣仍然反对商鞅变法,商鞅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道理舌战保守群臣。同时立信于秦国,为变法铺平了道路。 引导学生思考商鞅会采取什么变法措施。为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秦国奖励耕织和军功,人们生产、战斗的激情、积极性会大增,秦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实力自然也就会增强。这些获得土地、爵位的人,依然担心自己开垦的私田是否合法化。那该如何解决这样农民、将士的后顾之忧呢?承认开垦私田的合法化。如何强兵呢,如何激励将士们上场杀敌呢?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若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商鞅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他的改革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积累,激起了农民生产热情和士兵的杀敌热情,促进了国富兵强,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旧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旧奴隶主、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春秋战国时秦与各国都城的比较研究

春秋战国时秦与各国都城的比较研究 春秋战国时秦与各国都城的比较研究 作者:徐卫民 来源:《秦俑秦文化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转变时期,思想的大解放、战争的频仍对都城的建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愈来愈残酷的战争更使当时掀起了筑城运动的高潮,高城深池成为当时都城的显著特点。很多都城不仅修有城,而且修有郭,规模愈来愈大,都城内部结构也愈来愈复杂。 但各国的实际情况因各种原因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特别是处在关中的秦国和东方的六国在都城的形制等方面就有所不同。本文将在列举各国都城形制、布局、规模的基础上把秦与列国的都城进行比较,以找出其共同和不同所在。 一、各国都城的概况 (一)鲁都曲阜 鲁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除南垣较直外,其他三面均呈弧形。城垣四角成圆角,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总周长11771米。其东垣长2531米,南垣长3250米。西垣长2430米,北垣长3560米。除西垣基宽为30~33米外,其余三面城垣基宽均在40米左右。残高有达10米者。其西、北两面以洙水为护城河,东垣外护城河北接洙水,至东南城角处折向西,为南垣外护城河,西入洙水,河道宽约30米。在鲁城内北部发现一条横贯东西的排水河道。目前已发现城门十一座,南面两座,东、西、北三面均为三门。东垣北门门道宽14米。北垣东门门道宽15米,中门门道宽8米,西门门道宽8米,西垣北门门道宽10米,中门门道宽8米,南门门道宽7米。南垣西门门道宽11.5米,东门门道宽10米。发现道路十条,其中东西向和南北向各五条。其1号道路西起西垣北门,通向北垣东门,全长约3050米,路宽8~9米,靠近东垣北门处加宽至14米。2号道路从西垣中门到东垣北门,西段宽8至9米,靠近东垣北门加宽至14米。3 号道路西起西垣南门,东至东垣中门,全长约3900米,西段路宽10米,东段路宽13~15米。4号道路位于2号与3号道路之间,长约1300米,路宽8米。5号道路连接东垣南门,残长约320 米,路宽8米。6号路北起北垣西门,与东西向的3号路相交,长约1500米,路宽6~7米,其当继续向南延伸至南垣西门。7号路北起北垣中门,与东西向的2号路相接,长约920米,路宽6米。8号路位于7号路以东,残长1220米,路宽12米。9号路南起南垣东门,向北与3号路相接,长约1300米,路宽15米。10号路北起北垣东门,向南在颜林附近又发现两段路土,当为同一条道路。在鲁城内周公庙、周公庙村西及村东、靶场东、农机厂北、兽医站北、南垣东门东侧、小北关、古城村西等地有较大面积的夯土建筑群基址,其时代早者可至西周时期,经春秋战国而延至汉代。其中周公庙建筑群夯筑基址东西长约550米,南北宽约500米,高出地面约10米。基址的西、北、东部边沿残存有似夯土墙的遗迹。其东部边沿夯土墙基宽约4米,属东周时期。墙基外面有自然石砌成的护阶,阶下似有壕沟。在鲁城西北角、林前村西、地毯厂北、盛果寺、盛果寺村东、鲁城东北角、坊上村、北关村西、“斗鸡台”、颜林、古城村西及鲁城西南部发现有较大面积的居住遗址。在“望父台”、药圃、县城西北角、“斗鸡台”及鲁城西南部发现有较大面积的西周春秋时期墓地。在鲁城南垣东门正南1735米,南泉村附近发现有“舞雩台”遗址[1]。鲁城的布局是列国都城中比较规整

战国时代秦国的崛起模式论

战国时代秦国的崛起模式论 一.商鞅设计的秦国崛起模式 秦国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代胜出,成为最后的统一者?可列入讨论范畴的因素很多。如地理位置、外交策略、军事实力……等。但就维持一种长达百余年的攻击态势而言,上述因素显然不足以成为主导——据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之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完成统一),秦国在96场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中发动了52场战争(占54%),并取得了其中的48场胜利(占92%)”。惟有保证对资源的强大汲取能力,才能维持如此高频率的对外战争和如此高比例的战争胜率。 这种强大的资源汲取能力,依赖于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的严酷的基层控制体系。简而言之,为强化国家对民众的直接控制,商鞅采取了如下措施: 1、摧毁一切有组织的“中间力量”,使民众以原子化形态直接面对国家的汲取 (1)打击贵族,推行以吏治国。欲使天下之人尽为君主之奴,必先使天下之人互不为主奴。先秦贵族的权力、土地和民众,不受君主直接控制。国家在汲取资源时,面对的不是原子化的自耕农,而是组织化的贵族。为维护自身利益,贵族会自发抵制国家的过度汲取。商鞅以成文律法的形式,推行无军功不授爵等制度,来打压贵族,推行以吏治国,吏的权利和任免完全操于君主之首。脱离了贵族“小共同体”保护的普通民众,遂不得不直接面对国家的汲取。这种汲取较之贵族更甚——学术界一般认为:商鞅变法后,秦帝国普通民众须向国家缴纳年产出的2/3。

值得一提的是:无军功不授爵等律法,因平等对待贵族与普通民众,长期被认为具有“进步性”。这种评价大有问题。真正有意义的“平等”,必须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在法律层面上的平等,而非两个被统治者之间的平等(贵族相对民众,是统治者;但相对秦王和秦国,仍属被统治者)。对照欧洲历史,可以说贵族的消亡,是中国历史上一极重大的损失。5-13世纪的很多欧洲国王,只能在王室领地内直接行使权力,不能染指贵族的封地。宫廷和政府开销,须仰赖王室自己的收入,包括领地收入、司法收入、贵族缴纳的“封建协助金”等,若王室的收入不足用需另行征税,必须得到类似“贵族大会议”等代议机构的授权。“无代表权不纳税”等近代法治理念,即由此类制衡中诞生。 (2)用成文律法,强制解散大家族。秦律规定:民众“不得族居”;“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家中有两个男丁而不分家者,田赋加倍征收;“父子兄弟同室共息者为禁”——禁止父子兄弟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大家族消亡后,原子化的小家庭直接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自然无力抵制其无节制的汲取。 2、用告密手段、恐怖手段来控制民众 (1)制造特务国家。商鞅规定:编民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个编制里的百姓,若有人犯法,其他人不向政府告密,会被株连腰斩,告密者则可得到重赏。秦国被变成一个遍地告密者的“特务国家”。不独邻里之间,同床共枕的夫妻也负有互相告密义务。据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秦律规定:丈夫行盗,妻、子知情,并共享所盗之物,妻、子与丈夫以同罪论处。凡盗窃及其他犯罪,同户之亲属都须连坐。反之,如丈夫犯罪,妻子在案发前主动告密,则妻子的嫁妆可以不被没收。这种告密制度,将民众牢牢捆绑在国家机器上不得动弹,也导致社会风气的

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 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 (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 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 (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 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 私有) (3 )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 “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 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 1. (2019 ?新课标全国n卷高考?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

春秋战国时期试题及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试题及答案 基础达标一、选择题 1.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是关于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厉王 D.周幽王 2.齐国之所以最先强大得益于 A.伊尹改革 B.姜尚改革 C.管仲改革 D.李悝改革 3.“三家分晋”的三家是 A.齐、楚、韩 B.赵、燕、魏 C.韩、赵、魏 D.楚、魏、秦 4.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①齐②燕③楚④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 ①城濮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马陵之战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 1.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它分为和两个时期。 2.齐桓公通过召集,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通过,大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 3.春秋末年,江南的国和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成语就与越王勾践有关。

4.战国七雄中位置最北的是国,最南的是国。 5.战国时期发生在齐魏之间的战争有、;大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能力提升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②经济上,发展生产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 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如管仲、伍子胥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⑤ 2.对于春秋时期诸侯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B.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C.促进了周王朝的巩固和统一 D.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3.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东周开始的国王是() A.周平王 B.周文王 C.周武王 D.共伯和 4.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5.以下内容和管仲改革无关的是() A.改革币制 B.改革内政 C.发展生产 D.改革军制

秦国历史

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嬴姓(少昊氏之后),传说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分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不显眼的国家,直到秦穆公时代方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 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前230年秦灭韩 前228年秦攻占赵都邯郸 前225年秦灭魏 前223年秦灭楚 前222年秦灭燕、赵 前221年秦灭齐,秦王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造父封赵 秦之先为嬴姓,世代辅佐殷商。武王伐纣,诸姬并起。与殷商属于近枝的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于纣王而被周王室所厌弃。恶来战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恶来之弟季胜担任蜚廉族的宗主,季胜曾孙造父善御戎,幸于周穆王,随穆王游历四方。后徐偃王为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穆王归镐京,得以平叛。穆王因功封造父于赵城,造父立赵氏。 别居犬丘

秦国的简历

春秋战国那点事之 秦国的简历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王朝的建立到公元前771年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称东周)。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此时并未有秦人的踪迹。秦人只是一个小族群。 西周第八位天子周孝王时期,秦人非子得到一块采邑。群人首领非子因擅长养殖,被周孝王派往汧水与渭水之间主管马匹。后因业务精湛,因此被封于秦(今甘肃陇西),秦人得到了一块采邑。 东周第一位天子周平王时期,秦君秦襄公立国封侯并得到经营西戎的机会。西周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周平王继位后为远离犬戎将都城东迁至洛邑。第六位秦君秦襄公带兵保护周平王东迁。也就是“勤王”。周平王为了报答秦襄公,封秦为诸侯国。又将自己守不住的西戎封给秦。 东周天子周襄王时期,秦君秦穆公攻伐西戎,拓地千里,称霸西方。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里,网罗人才,积极东扩。在由余、百里奚和蹇叔的辅佐下吞并了十二个西戎之国。奠定了秦国长期发展的根据地。 东周天子周显王时期,秦君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秦国迅速发展成为第一大强国。秦孝公为了让秦国繁荣昌盛,提出了谁能使秦国富强,就给谁高官厚禄并将土地分给他。因此在后来得到了魏国人商鞅。在秦孝公大力支持商鞅变法的前提下,秦国开始实行了变法。政治、经济、军事都得到了改革。相比其他诸侯国,秦国的变法是最彻底最

成功的。 东周天子周慎靓王时期,秦王秦惠文王实行连横政策,瓦解了苏秦的合纵。苏秦游说六国,促使六国合纵抗秦。秦惠文王得到张仪,张仪的策略是在六国合纵的链条上找一个薄弱环节,从中截断,使整个链条断裂,故为连横。连横的成功对秦国在后来的发展统一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东周天子周赫王时期,秦王秦昭襄王称霸,有力打击了六国的有生力量,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基础。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他在范雎的辅佐下,运用远交近攻的战略路线,成功的打击了六个诸侯国的有生力量,其中的长平之战、邯郸之战、五国伐齐之战、灭周之战都在这个时期。 第三十五位秦君秦庄襄王在位三年,吕不韦辅佐。王孙异人就是后来周庄襄王。异人排在国安君二十多个儿子的中间。先前是一位落魄王孙,在赵国做人质。后因吕不韦的协助,带着传奇色彩当上了秦王。秦昭襄王是嬴政的父亲。 第三十六位秦君嬴政十年统一天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了十年时间先后统一了韩、魏、楚、燕、赵、齐。统一了天下。战国时代结束。 2010年11月21日晚

初二级(战国—秦)

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 2、秦始皇 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3、孟子 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作《孟子》七篇。 4、庄子 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一说安徽省蒙城县,一说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5、韩非子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市)。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6、李斯 秦朝丞相,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 7、孙膑 战国时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8、廉颇 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9、蒙恬 姬姓,蒙氏,名恬。汉族,祖籍齐国(今山东省蒙阴县)人,秦朝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征战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传他曾改良过毛笔,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音乐文化样貌_毕乙鑫

学术论坛 音乐与舞蹈2013 / 03 艺术教育77李斯《谏逐客书》中“夫击翁、叩缶、弹筝、搏髀,歌呼呜呜 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①,是学者论及秦国音乐时所必提及的。 这种地域性与本土性的真秦声,在100多年后的西汉《汉书?杨恽 传》中,仍见有“仰天拊缶而呼乌乌”②。除此之外,《诗经?秦 风》中还有10首质朴、俚俗、不事雕琢的秦地歌谣。《列子?汤 问》中的“薛谭学讴”一事,所呈现秦的声乐艺术表现以及民间声 乐的教与学,也反映出秦国多样的艺术表现。而《史记?商君列 传》中记载百里奚逝世后,秦人以停止平日里不间断的歌唱行为来 表达对贤相的哀思,反映了秦人歌唱行为的全民性。 与此同时,秦国这片土地也拥有诸多乐器,可归为节奏乐器与 旋律乐器两类。节奏性乐器有《谏逐客书》中所提及的瓮、缶、髀 (人身乐器),以及《史记?商君列传》所记载的相;旋律性乐器 有《谏逐客书》以及之后《隋书?音乐志》、《旧唐书?音乐志》 所提及的筝。“对于中国人而言,旋律乐器的地位一向高于节奏乐 器”③,而偏多的节奏乐器,显现出在秦国节奏乐器的普遍性与重 要性则高于旋律乐器,反映着秦国本土音乐的简朴与俚俗。 但除了以上内容,秦国音乐再未有被学者论及。在秦国这片土 地上,难道仅有真秦声这一种本土音乐声响?事实不然,经过考证, 秦国除了本土音乐文化之外,还存在着来自各地的多元音乐文化。 秦对他国音乐文化抱有开放性态度。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汇集, 可见于周王室雅乐、赋诗言志、器乐与舞蹈、女乐郑声、神仙音乐 和音乐理论各方面。 在对周王室雅乐的移植取用方面,《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 记载,季札在鲁国听乐工歌《秦》时,有“此之谓夏声。……其周 之旧乎”④之感,杜预对此句的注释是“秦本在西戎汧陇之西,秦 仲始有车马礼乐,去戎狄之音而有诸夏之声,故谓之夏声耳”⑤, 都显示出自西周时期的秦仲开始,秦国便移植了“车马礼乐”,开 始使用周王室雅乐。 出土乐器实物方面,综合王子初总主编的《中国音乐文物大 系》、王子初的《中国音乐考古学》及方建军的《音乐考古与音乐 史》,目前已经出土于秦国的礼乐乐器有甘肃礼县秦子镈、秦编 钟、秦编磬;陕西宝鸡秦公镈、秦公钟;凤翔直柄钮钟、凤翔钮 钟;陕西咸阳塔尔坡錞于;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编磬等。乐器形 制方面,“以著名的西周晚期克镈与秦子镈、秦武公镈相比较,可 以看出秦国早期编镈的形制,实际上是沿袭西周晚期的传统”⑥。 音阶排列方面,针对秦公钟、秦编钟及秦编磬这3件目前无残缺、 断裂,且做好测音工作的文物进行分析后,可知秦国雅乐呈现着无 商音的四声音阶形式,佐证了其对周王室雅乐的移植。 其次,多元音乐文化也体现于赋诗言志方面。《左传?僖公 二十三年》《史记?晋世家》与《国语?晋语四》中,均记载了秦 穆公与重耳赋诗一事,显示了作为诗书礼乐与中原文化代表之一的“赋诗”行为,早在春秋的穆公时期便已经被秦人所吸收。《左传?定公四年》中记载了另一位秦国国君——秦哀公,对申包胥赋诗一事。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⑦赋诗作为中原汉文化的代表,若没有较高的诗学修养则不能完成。而秦穆公与重耳对唱的5首诗,均不是出自《秦风》,也反映了其诗学素养。而秦君对赋诗言志文化的运用自如,体现了秦国以其特有的开放性,汇集着来自中原诸国的音乐文化。秦国多元音乐文化之三,体现于器乐及舞蹈。《诗经?秦风?车邻》中有“既见君子,并坐鼓瑟”⑧与“既见君子,并坐鼓簧”⑨之说,可知秦国存在着瑟与笙这些旋律性的乐器。《风俗通义》中记载,百里奚为秦相时,其妻在堂上“搏髀援琴,抚弦而歌”⑩,可知有琴的乐器声响出现于秦。以上史料都显示出秦国对他国乐器的接纳。而《战国策?秦策》中记载的“冠舞以其剑” ,即为出使燕、赵、吴、楚四国的舞蹈音乐,也显示出秦国的舞蹈音乐丰富多彩。秦国多元音乐文化之四,为朝堂与后宫之中的女乐郑声。《史记?秦本纪》中秦国“以女乐二八遗戎王” ,以留住犬戎的臣子由余,为己所用,使女乐成为邦国之间交往与斗争的政治工具。《左传?昭公元年》记载了秦国的医和为晋平公看病,认为“晋平公之疾恰在于过分沉溺于郑卫之音”,“沉溺这类‘新声’中的女乐声色而心志惑乱” 。而《史记?张仪列传》中则提及,秦惠文王也特别将“宫中善歌讴” 的女乐作为陪嫁送至楚国,以求与其他举措共同达到迷惑楚国国君的政治目的。《战国策?秦策》中则记载,为了瓦解天下谋士联合抗秦的盟约,秦臣唐睢带着女乐与金钱前去,最终成功。秦君得以向他国赠送女乐,正是因为秦本身就拥有女乐。秦穆公预见女乐会使戎王“必怠于政”,医和则明了耽于女乐的危害是“疾如蛊”,他们对女乐郑声的惑人性质如此了解,必然是由于宫中拥有女乐并时常演奏。《论衡?谴告篇》中提及“秦缪公(即秦穆公)好淫乐,华阳后为之不听郑、卫之音” 。由此可见,秦国虽然处于西方,随地可闻的是本土特色的真秦声,但由于与其他邦国间的频繁交往,以及郑卫之音在当时的无穷魅力,因此在王室贵族阶层,有女乐的存在与传入传出。此外,秦后宫王族之婚姻,常有国际背景 ,王室间的跨国婚姻是当时的时代风气。秦君的母后或妻妾中,有许多位来自于当时的各国。因此秦国宫廷中,有着强大的外戚活动 。如“穆姬者,秦穆公之夫人,晋献公之女” ;又如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出身于楚国,她为秦昭王选定的夫人是楚夫人;而秦太子安国君的华阳夫人来自楚国 ;夏姬是秦国储君安国君的姬妾,出身于韩国 ;秦始皇母亲赵姬出身于赵国,为赵国邯郸有名的舞者 。女乐,常作为陪嫁,随各国姬妾的嫁入来到秦宫廷,多元音乐文化由此在秦后宫中汇聚。 (转第82页)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音乐文化样貌◆ 毕乙鑫 【内容摘要】早期音乐声响已无法再现,但文献与出土文物所流露的蛛丝马迹,仍能对2000多年前的音乐面貌提供想象空间。文章从区域空间入手,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成为诸侯国后的疆域进行整体音乐文化声响的建构。文章整合16部古典文献与考古出土文物资料,试图架构起秦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音乐面貌。 【关键词】秦国音乐 春秋战国音乐 多元音乐文化 赋诗言志 女乐

春秋战国时期试题

春秋战国时期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据《礼记?王制篇》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材料反映的是() 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C.科举制度D.郡县制 2.“诸侯争霸”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诸侯”的产生最早来源于() A.禅让制B.奴隶制C.分封制D.世袭制 3.使西周成为空前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实施B.水利工程的兴修 C.诸侯国的争霸D.郡县制的实行 4.有学者认这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制度的是() A.甲骨文B.青铜器C.分封制D.中央集权制 5.如图是“烽火戏诸侯”的连环画图片,开始时诸侯被戏弄成功与分封制的哪一内容有关)A.诸侯向天子交纳贡品C.战时带兵随同天子作战 B.诸侯担负镇守疆土的职责D.诸侯开发边远地区 6.如图是某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的课堂笔记,图中①说明() A.分封制的作用B.诸侯的义务 C.诸侯的权利D.周天子的责任 7.齐门建在苏州的城北护城河边.相传当年吴国强盛一时,“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年迈的齐景公慑于吴国的强大,不得不将女儿送往千里之外的吴国出嫁.从此,齐国这位公主远离家乡,时常思念故土,日日以泪洗面.吴王为了减轻公主的相思之苦,特意命人在面朝齐国的方向建造了高大的城楼,好让她能够登高远望齐国故土.这段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A.秦灭六国B.楚汉相争C.武王伐纣D.春秋争霸 8.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A.战争频繁B.诸侯争霸 C.新旧制度更替D.百家争鸣 9.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农业文明的一场革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井田制的瓦解,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这一变革出现在()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学习建议】: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期,在法律制度的发展上也是如此。法律在这时期的最大发展是成文法律的颁布和法治理论的提出。学习这一章应将人物与立法事件、主要主张结合在一起。如子产—铸刑书;商鞅—变法—法治主张等等。 这一时期在法律理论上做出巨大贡献的是法家学派。李悝、商鞅等等都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法治”措施都是以法家“法治”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所以在学习时应注意理论的体系化(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 【本章知识点】: 1.成文法制订、颁布的主要活动。 2.成文法颁布的主要意义。 3.战国时期法制的指导思想。 4.《法经》 5.商鞅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改革 【基本内容】: 一、历史背景:伴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主要是铁器的发现和使用),生产力在春秋时期有了很大发展,经济的私有化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土地的私有化。经济的变化相应的带来了法律的变化,西周维系国家统治的礼治在政治、社会关系、法律方面都遭到挑战,即“礼崩乐坏”。新兴的统治手段—法治应运而生,其最先的表现就是成文法律向社会公开宣布。 二、主要法律活动: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楚国公布成文法。 三、公布成文法引发的争论:子产铸刑书引发晋国的叔向的反对;晋国铸刑鼎引发孔子的批评。 【概念辨析】: 如何区分铸刑书、竹刑、铸刑鼎三次主要法律活动。

第二节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基本内容】: 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最大变化是法家法治思想的盛行和《法经》的制定。 一、法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无论亲属贵贱,在法律适用上的平等;颁布成文法;实施重刑,即重刑轻罪。 二、魏国、楚国、秦国相继在法家代表人物的指导下进行变法。其中以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最成功。 三、李悝制定《法经》,它是中国第一步封建法典。 【疑难分析】: 战国时期盛行的法治主义在哪些方面与西周时期的礼制思想完全对立? 法治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刑罚作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手段。这与西周的礼制思想或法律指导思想是完全相反的。 【概念辨析】: 《法经》: 战国时期,魏文侯相李悝集其他诸侯国立法之大成,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封建法典,名为《法经》。《法经》以“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作为指导思想,首重对盗贼的惩处、追捕、囚禁,以杂法将法网严密化,又以具法规定量刑的通例。《法经》诸法合体,在编纂体例上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第三节商鞅在秦国的法治改革 【基本内容】: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分两次进行。这些变法涉及政治、经济、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等多方面,对秦国的国家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中国的国家政治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发展农业生产。第一、奖励农业生产;第二、颁布“分户令”,要求成年男子分家独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