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

所谓工序能力是指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工序能够稳定地生产出产品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操作者、机器设备、原材料、操作方法、测量方法和环境等标准条件下,工序呈稳定状态时所具有的加工精度。常用标准偏差δ的6倍来表示工序能力的大小。

所谓处于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原材料或上一道工序半成品按照标准要求供应;

2).本工序按作业标准实施,并应在影响工序质量各主要因素无异常的条件下进行;

3).工序完成后,产品检测按标准进行。

总之,工序实施以及前后过程均应标准化。在非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所测的工序能力是没意义的。

工序能力的测定一般是在成批生产状态下进行的。工序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产品质量是否稳定

2) 产品质量精度是否足够

3) 因此,当确认工序能力可以满足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工序能力是以该工序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变异或波动来表示。产品质量的变异可以用频数分布表、直方图、分布的定量值以及分布曲线来表示。在稳定生产状态下,影响工序能力的偶然因素的综合结果近似的服从正态分布。为了便于工序能力的量化,可以用3б原理来确定其分布范围:当分布范围取ц±3б时,产品质量合格的概率可达99.73%接近于1。因此以±3б,即6б为标准来衡量工序的能力是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和良好的经济特性的。所以在实际计算中就用6б的波动范围来定量描述工序能力。记工序能力为B,则B=6б。

影响工序能力的因素

在加工过程中影响工序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设备方面。如设备精度的稳定性性能的可靠性,定位装置和传动装置的准确性,设备的冷却润滑的保护情况,动力的供应稳定程度等。

2) 工艺方面。如工艺流程的安排,工序之间的衔接,工艺方法,工艺装配,工艺参数,测量方法的选择,工序加工的指导文件,工艺卡、操作规范、作业指导书、工序质量分析表等。

3) 材料方面。如才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处理方法,配套件元器件的质量等。

4) 操作者方面。如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质量意识,责任心,管理程度等。

5)环境方面。如生产线厂的温度、湿度、噪音干扰、振动、照明室内净化、现场污染程度等。进行工序能力分析的意义

首先,工序能力的测定和分析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工作。因为只有掌握了工序能力,才能控制制造过程的符合性质量。如果工序能力不能满足产品设计的要求,那么质量控制就无从谈起,所以说工序能力调查、测试分析是现场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

第二,工序能力的测试分析是提高工序能力的有效手段。因为工序能力是有各种因素造成的,所以通过工序能力的测试分析,可以找到影响工序能力的主导性因素。从而通过改进工艺,改进设备,提高操作水平,改善环境条件,制定有效的工艺方法和操作规程,严格工艺纪律等来提高工序能力。

第三,工序能力的测试分析为质量改进找出方向。因为工序能力是指加工过程的实际质量状态,它是产品质量保证的客观依据,通过工序能力的测试,为设计人员和工艺提供关键的工序能力数据,可以为产品设计签定合同的参考。同时通过工序能力的主要问题,为提高加工能力改进产品质量找到改进方向。

工序能力的判定

当工序能力指数求出后,就可以对工序能力是否充分作出分析和判定。即判断Cp值在多少,才能满足设计要求。

1.根据工序能力的计算公式,如果质量特性分布中心与标准中心重合,这时K=0,则标准界限范围是±3б(即6б)时,这时工序能力指数Cp=1,可能出现的不良率为0.27%,工序能力基本满足设计质量要求。

2.如果标准界限范围是±4б(即8б)时,K=0,则工序能力指数Cp=1.33。这时工序能力不仅能满足设计质量要求,而且有一定的富裕能力,这种能力状态是理想的状态。

3.如果标准界限范围是±5б(即10б)时,K=0,则工序能力指数Cp=1.67。这时工序能力有更多的富裕,也即是说工序能力非常充分。

4.当工序能力指数Cp<1时,我们就认为工序能力不足应采去措施提高工序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对工序能力指数Cp值(或CpK)的判断标准。

提高工序能力的对策 1. Cp>1.33 。当Cp>1.33时表明工序能力充分,这时就需要控制工序的稳定性,以保持工序能力不发生显著变化。如果认为工序能力过大时,应对标准要求和工艺条件加以分析,一方面可以降低要求,以避免设备精度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修订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2. 1.0

3. 0.67

4.Cp≤0.67。当工序能力指数小于0.67,表明工序能力严重不足,必要时要停工整顿。

提高工序能力指数的途径在工序能力调查中,工序能力分布中心与标准中心完全重合的情况是少的,大多数情况下都存在一定量的偏差,所以工序能力分析时,计算的工序能力指数一般都是修正工序能力指数。从修正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

Cpk=(T-2ε)/ 6б

中看出,式中有三个影响工序能力指数的变量,即质量标准T,偏移量ε和工序质量特性分布的标准差б。那么要提高工序能力指数就有三个途径:即减小偏移量,降低标准差和扩大精度范围。

工序能力调查/工序能力调查的目的

工序能力的调查首先要丛收集数据开始,并丛频数分布表、直方图以及工序能力图、控制图等作为依据来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如果处于稳定状态,则可由其分布的统计量 X S等来计算工序能力指数,从而达到工序进行科学调查的目的。一般来说有以下目的:

1. 为改善生产过程各道工序的能力提供依据,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2. 为设计工作中确定产品标准提供重要资料,使产品设计减少盲目性。

3. 为工艺规程设计和修订、工艺装配的设计和修改、设备的选用以及对环境的要求等提供可靠资料,从而为更经济地使产品符合标准规格的要求打下基础。

4.为制定产品检验方法、编制产品说明书等检验和供销工作提供情报资料;为确定质量管理点提供依据。

工序能力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工序能力调查的基本方法是直方图。根据所收集来的数据画出直方图后,把工序质量标准的要求。还可以直观地分析质量分布中心μ和标准中心M 是否重合,若发生较大的偏移,就是说明工序生产中有较大的系统误差,这时应调查原因,消除由于系统误差而引起的中心偏差。

名词介绍:

Ca──Capability of Accuracy制程准确度

从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料其实绩平均值( X )与规格中心(μ )之间偏差的程度

Cp──Capability of Precision 制程精密度

从制程中全数抽样或随机抽样(一般样本大小n须在50个以上)所计算出来的样本标准差再乘以√N/N-1 以推定实绩群体的标准差(ζ), 用3ζ与规格容许差比较或是以6ζ与规格公差比较Cpk──制程能力指数

指修正后的制程精密度

计算公式与例题讲解

实绩中心值 - 规格中心值

Ca = ──────────── (%)

规格容许差

( X - μ)

= ───── (%)

T/2

规格容许差

Cp = ──────

3 ζ

规格公差

= ─────

6 ζ

T

= ───

6 ζ

CPK = (1 - │Ca│).Cp

【例】某产品外径要求之规格为550±10(mm),经实绩求出后X ±3ζ为551 ±9(mm),试求其Ca/ Cp/ CPK值?

( X - μ) 551 - 550

Ca = ──── = ───── (%)

T/2 20/2

= 10%

T 20

Cp = ──── = ──── = 1.11

6 ζ 9 × 2

CPK = (1 - │Ca│).Cp

= (1 - 10%) × 1.11

= 1.00

工序能力指数工序能力指数是表示工序能力满足产品技术标准(产品规格、公差)的程度,以Cp表示,其数学表达式为:Cp=T/6?

其中,T为公差幅度,?为总体标准差。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

(1)双侧偏差:(Tu、Tl)a,公差中心与分布中心重合:Cp b 不重合Cpk

(2)单侧偏差:(Tu或Tl)a,只有上侧偏差:CpTu=(Tu-x)/3q

Cpk的评级标准:(可据此标准对计算出之制程能力指数做相应对策)

A++级Cpk≥2。0 特优可考虑成本的降低

A+ 级2。0 > Cpk ≥ 1。67 优应当保持之

A 级 1。67 > Cpk ≥ 1。33 良能力良好,状态稳定,但应尽力提升为A+级

B 级 1。33 > Cpk ≥ 1。0 一般状态一般,制程因素稍有变异即有产生不良的危险,应利用各种资源及方法将其提升为A级

C 级 1。0 > Cpk ≥ 0。67 差制程不良较多,必须提升其能力

D 级 0。67 > Cpk 不可接受其能力太差,应考虑重新整改设计制程。

一般来说,我们采取的判定基准值为Cpk ≥ 1.33

什么是CP和CPK(工序能力指数)

CP(或Cpk)是英文Process Capability index缩写,汉语译作工序能力指数,也有译作工艺能力指数过程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指数,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

这里所指的工序,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表现。

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那么,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通常,都用6ζ(即μ+3ζ)来表示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6ζ若用符号P来表示工序能力,则:P=6ζ式中:ζ是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的标准偏差

工序能力是表示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数。但是这个参数能否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仅从它本身还难以看出。因此,还需要另一个参数来反映工序能力满足产品技术要求(公差、规格等质量标准)的程度。这个参数就叫做工序能力指数。它是技术要求和工序能力的比值,即工序能力指数=技术要求/工序能力

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有偏离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k。运用工序能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

工序的质量水平按Cp值可划分为五个等级。按其等级的高低,在管理上可以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置(见表1)。该表中的分级、判断和处置对于Cpk也同样适用。

表1 工序能力指数的分级判断和处置参考表

Cp值级别判断处置

Cp>1.67 特级能力过高(1)可将公差缩小到约土46的范围

(2)允许较大的外来波动,以提高效率

(3)改用精度差些的设备,以降低成本

(4)简略检验

1.67≥Cp>1.33 一级能力充分(1)若加工件不是关键零件,允许一定程度的外来波动

(2)简化检验

(3)用控制图进行控制

1.33≥Cp>1.0 二级能力尚可(1)用控制图控制,防止外来波动

(2)对产品抽样检验,注意抽样方式和间隔

(3)Cp—1.0时,应检查设备等方面的情示器

1.0≥Cp>0.67 三级能力不足1)分析极差R过大的原因,并采取措施

(2)若不影响产品最终质量和装配工作,可考虑放大公差范围

(3)对产品全数检查,或进行分级筛选

0.67>Cp 四级能力严重不足(1)必须追查各方面原因,对工艺进行改革

(2)对产品进行全数检查

工序能力指数CPK的计算和分析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 这里指的工序,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的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表现。 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 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 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 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 通常,都用6σ(即μ±3σ)来表示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6σ 若用符号P来表示工序能力,则P =6σ 式中:σ是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的标准偏差。 工序能力与一般所讲的生产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是指质量上的能力,后者是指数量上的能力。 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是表示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数。但是这个参数是否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仅从它本身还难以看出。因此需要另一个参数来反映工序能力满足产品技术要求(公差、规格等质量标准)的程度。这个参数就叫做工序能力指数。它是技术要求和工序能力的比值,即 工序能力指数=技术要求/ 工序能力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 P。 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有偏离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 PK. 运用工序能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 工序能力指数的分级判断 工序的质量水平按C P值可划分为五个等级。按其等级的高低,在管理上可以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置见下表

下表中的分级、判断和处置对C PK也同样适用。 表2-4-11 工序能力指数的分级判断和处置参考表(C P、C PK) M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 编辑词条 该词条缺少摘要图、基本信息栏、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立刻编辑>> 所谓工序能力[1]是指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工序能够稳定地生产出产品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操作者、机器设备、原材料、操作方法、测量方法和环境等标准条件下,工序呈稳定状态时所具有的加工精度。常用标准偏差δ的6倍来表示工序能力的大小。 快速导航 目 录 ?1概念 ?2影响工序能力的因素 ?3进行工序能力分析的意义 ?4判定 ?5提高工序能力的对策 ?6提高工序能力指数的途径 ?7调查 ?8指数 1概念 工序能够稳定地生产出产品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操作者、机器设备、原材料、操作方法、测量方法和环境等标准条件下,工序呈稳定状态时所具有的加工精度。常用标准偏差δ的6倍来表示工序能力的大小。 所谓工序能力是指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所谓处于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应该具备以下 几个方面的条件: 1).原材料或上一道工序半成品按照标准要求供应;

2).本工序按作业标准实施,并应在影响工序质量各主要因素无异常的条件下进行; 3).工序完成后,产品检测按标准进行。 总之,工序实施以及前后过程均应标准化。在非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所测的工序能力是没意义的。 工序能力的测定一般是在成批生产状态下进行的。工序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产品质量是否稳定 2) 产品质量精度是否足够 3) 因此,当确认工序能力可以满足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工序能力是以该工序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变异或波动来表示。产品质量的变异可以用频数分布表、直方图、分布的定量值以及分布曲线来表示。在稳定生产状态下,影响工序能力的偶然因素的综合结果近似的服从正态分布。为了便于工序能力的量化,可以用3б原理来确定其分布范围:当分布范围取ц±3б时,产品质量合格的概率可达99.73%接近于1。因此以±3б,即6б为标准来衡量工序的能力是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和良好的经济特性的。所以在实际计算中就用6б的波动范围来定量描述工序能力。记工序能力为B,则B=6б。 2影响工序能力的因素 在加工过程中影响工序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设备方面。如设备精度的稳定性性能的可靠性,定位装置和传动装置的准确性,设备的冷却润滑的保护情况,动力的供应稳定程度等。 2) 工艺方面。如工艺流程的安排,工序之间的衔接,工艺方法,工艺装配,工艺参数,测量方法的选择,工序加工的指导文件,工艺卡、操作规范、作业指导书、工序质量分析表等。 3) 材料方面。如才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处理方法,配套件元器件的质量等。 4) 操作者方面。如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质量意识,责任心,管理程度等。 5)环境方面。如生产线厂的温度、湿度、噪音干扰、振动、照明室内净化、现场污染程度等。

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 过程能力以往也称为工序能力。过程能力是指过程加工质量方面的能力,它是衡量过程加工内在一致性的,是稳态下的最小波动。而生产能力则是指加工数量方面的能力,二者不可混淆。过程能力决定于质量因素,而与公差无关。 当过程处于稳态时,产品的计量质量特性值有99.73%落在μ±3σ的范围内,其中μ为质量特性值的总体均值,σ为质量特性值的总体标准差,也即有99.73%的产品落在上述6σ范围内,这几乎包括了全部产品。故通常用6倍标准差(6σ)表示过程能力,它的数值越小越好。 过程能力指数 (一)双侧公差情况的过程能力指数 对于双侧公差情况,过程能力指数C p的定义为:C p= T =T U -T L (公式1); 6σ 6σ 式中,T为技术公差的幅度,T U、T L分别为上、下公差限,σ为质量特性值分布的总体标准差。当σ 未知时,可用σ?1=R/d2或σ?2=s/c4估计,其中R为样本极差,R为其平均值,s占为样本标准差,s为 其平均值,d2、c4为修偏系数,可查国标《常规控制图》GB/T4091—2001表。注意,估计必须在稳态下进行,这点在国标GB/T4091—2001《常规控制图》中有明确的规定并再三强调,不可忽视。 在过程能力指数计算公式中,T反映对产品的技术要求,而σ反映过程加工的一致性,所以在过程能力指数C p中将6σ与T比较,就反映了过程加工质量满足产品技术要求的程度。 根据T与6σ的相对大小可以得到过程能力指数C p。如下图的三种典型情况。C p值越大,表明加工 质量越高,但这时对设备和操作人员的要求也高,加工成本也越大,所以对于C p值的选择应根据技术与 经济的综合分析来决定。当T=6σ,C p=1,从表面上看,似乎这是既满足技术要求又很经济的情况。但由于过程总是波动的,分布中心一有偏移,不合格品率就要增加,因此,通常应取C p大于1。 各种分布情况下的C p值

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指数(CPK ) 一)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持质量的能力。 这里所指的工序,是指操作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也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的起作用的综合表现。 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若工序能力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那么,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通常,都用6 (即时 )来表示工序能力:工序能力为=6 。 若用符号P 来表示工序能力,则P=6 (其中的 是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之标准偏差)。工序能力与一般所说的生产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质量上的能力,后者是指数量上的能力。 工序能力是表示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数。但是,这个参数能否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公差、规格等质量标准)的程度,这个参数就叫做工序能力指数,它是技术要求和工序能力的比值,即: 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 ,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偏离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K ,运用工序能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 二)工序能力指数的判断 σσμ3±σ工序能力 技术要求工序能力指数 = σσ

工序的质量水平按Cp 值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按其等级的高低,在管理上可作以下判断和处理,该表中的分级判断和处理对于CPK 也同样运用。 工序能力指数的分级判断和处置参考表 三)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1、在介绍工序能力指数计算以前,先介绍一下平均值和标准偏差的计算: 平均值的数学表达式: N N Xn X X X X ∑= ---+++= 3 2 1μn n Xn X X X X X ∑= ---+++= 3 2 1

CPK(过程能力分析方法)

过程能力分析 过程能力也称工序能力,是指过程加工方面满足加工质量的能力,它是衡量过程加工内在一致性的,最稳态下的最小波动。当过程处于稳态时,产品的质量特性值有99.73%散布在区间[μ-3σ,μ+3σ],(其中μ为产品特性值的总体均值,σ为产品特性值总体标准差)也即几乎全部产品特性值都落在6σ的范围内﹔因此,通常用6σ表示过程能力,它的值越小越好。 为什么要进行过程能力分析 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实质上就是通过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来评定过程能力与指定需求的一致性。之所以要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过程度量所能够提供的基线在数量上的受控性;其次,由于我们的度量计划还相当"不成熟",因此需要对过程度量基线进行评估,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改动以反映过程能力的改进情况。根据过程能力的数量指标,我们可以相应地放宽或缩小基线的控制条件。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 工序过程能力指该工序过程在5M1E正常的状态下,能稳定地生产合格品的实际加工能力。过程能力取决于机器设备、材料、工艺、工艺装备的精度、工人的工作质量以及其他技术条件。过程能力指数用Cp 、Cpk表示。 非正态数据的过程能力分析方法 当需要进行过程能力分析的计量数据呈非正态分布时,直接按普通的计数数据过程能力分析的方法处理会有很大的风险。一般解决方案的原则有两大类:一类是设法将非正态数据转换成正态数据,然后就可按正态数据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另一类是根据以非参数统计方法为基础,推导出一套新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遵循这两大类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成熟的实现方法主要有三种,现在简要介绍每种方法的操作步骤。 非正态数据的过程能力分析方法1:Box-Cox变换法 非正态数据的过程能力分析方法2:Johnson变换法 非正态数据的过程能力分析方法3:非参数计算法 当第一种、第二种方法无法适用,即均无法找到合适的转换方法时,还有第三种方法可供尝试,即以非参数方法为基数,不需对原始数据做任何转换,直接按以下数学公式就可进行过程能力指数CP和CPK的计算和分析。 右侧公式中,Xa是数据X分布的a分位数,例如X0.005表示随机变量X分布的0.005(即0.5%)分位数。 过程能力分析 1、什么是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指数也称工序能力指数,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这里所指的工序,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表现。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那么,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通常,都用6σ(即μ+3σ)来表示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分析概述

工序能力分析 一.工序能力 1.1概念 工序能力是指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实际能力。工序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能力要紧表现在: 1.产品质量是否稳定 2.产品质量精度是否足够,在稳定生产状态下,阻碍工序能 力的偶然因素的综合结果近似的服从正态分布。当分布范围取μ±3σ时,产品质量合格的概率可达99.7%,因此在实际计算中应用6σ的波动范围(即±3σ)来定量描述工序能力,记为B,B=6σ. 1.2阻碍工序能力的因素 要紧为4MIE,即机器(Machine),方法或工艺(Method),人 (Man),环境(Environment),材料(Material),在实际生产中,应因地制宜地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舆改进。 1.3工序能力分析地意义

1.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工作,只有工序达到一定的能力, 才可保证加工的质量符合要求。 2.可提高工序能力,通过分析舆改进,逐步使工序能力不 足变为合适。 3.为质量改进找进找出方向,通过分析工序能力,找出阻 碍工序能力的因素,为改进质量提供明确方向。 2.0工序能力指数 2.1概念 通常,我们将质量标准T(公差)舆工序能力B的比值,称之为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 P,即C P反映工序能力满足技朮需求的程度。 C P=T/B=T/6σ 2.2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1.计量值为双侧公差且 心和标准中心 情况。

则有 C P = σ能够用抽样的实测值计算出样本偏差S 来可能,这时 C P = 式中T U 为质量标准上限,T L 为标准下限。 2.分布中心舆标准中心不重合的情况 T T U T L 6σ T 6σ T U - T L 6σ

CP和CPK(工序能力指数)

什么是CP和CPK(工序能力指数)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ISOYES收集点击数:7649 更新时间:2006-9-17 19:30:59 CP(或CPK)是英文Process Capability index缩写,汉语译作工序能力指数,也有译作工艺能力指数过程能力指数。工序能力指数,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那么,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通常,都用6σ(即μ+3σ)来表示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6σ 若用符号P来表示工序能力,则:P=6σ 式中:σ是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的标准偏差 工序能力是表示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数。但是这个参数能否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仅从它本身还难以看出。因此,还需要另一个参数来反映工序能力满足产品技术要求(公差、规格等质量标准)的程度。这个参数就叫做工序能力指数。它是技术要求和工序能力的比值,即工序能力指数=技术要求/工序能力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有偏离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K。运用工序能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 工序能力指数的判断 工序的质量水平按Cp值可划分为五个等级。按其等级的高低,在管理上可以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置(见表1)。该表中的分级、判断和处置对于CPK也同样适用。表1 工序能力指数的分级判断和处置参考表Cp值级别判断双侧公差范(T) 处置Cp>1.67 特级能力过高T>106 (1)可将公差缩小到约土46的范围(2)允许较大的外来波动,以提高效率(3)改用精度差些的设备,以降低成本(4)简略检验1.67≥Cp1.33 一级能力充分T=86—10 6 (1)若加工件不是关键零件,允许一定程度的外来波动(2)简化检验(3)用控制图进行控制1.33≥Cp>1.0 二级能力尚可T=66—86 (1)用控制图控制,防止外来波动(2)对产品抽样检验,注意抽样方式和间隔(3)Cp—1.0时,应检查设备等方面的情示器1.0≥Cp>0.67 三级能力不足T=46—66 (1)分析极差R过大的原因,并采取措施(2)若不影响产品最终质量和装配工作,可考虑放大公差范围(3)对产品全数检查,或进行分级筛选0.67>Cp CP指数:

工序控制和工序分析

工序控制和工序分析 一、工序控制 1.工序控制概述 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工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最基本环节。所谓工序控制,实际是对工序的特性进行分析并管控,使工序运行趋于稳定,以达到缩短工时、节约成本、提升效率等目的。工序控制和分析是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有助于掌握各道工序的质量保证能力,为产品设计、工艺工装设计、设备的维修改造提供必要的资料和依据。 工序控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统计过程控制,即利用统计的方法,对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产品质量进行适时的监控与评估,是一种预防性方法,它要求贯彻预防的原则,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和应用统计方法进行监控和评估。 2.控制图的结构 统计过程控制的最常用的工具是控制图,由美国人休哈特首创提出。控制图是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测定、记录、评估,从而监察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 控制图包含的要素主要有中心线(CL)、控制上限(UCL)、控制下限(LCL)以及抽样统计值按时间顺序的描点序列。UCL与LCL统称为控制线。若控制图中的点落在UCL与LCL之间但排列不随机,则表明过程异常。控制图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在图中将所描绘的点与控制界限相比较,从而能够直观地看到产品质量的变化。 控制图构成必有中心线,上下控制限中的一条或两条和按时间顺序抽取的样本点连线。例如将通常的正态分布转个方向,使自变量增加的方向垂直向上,将μ、μ+3σ、μ-3σ分别标为CL、UCL、LCL,就得到一张控制图,其中UCL为控制上限,CL为中心线,LCL为控制下限。 3.控制图的原理 质量波动理论:影响产品质量波动的原因可以归结为5M1E(人、机、料、法、环、测),但从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大小的角度,又可分为偶然因素和异常因素。偶然波动是过程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异常波动则是可查明原因的间断性波动,可以通过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将质量波动区分为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对待策略。假定在过程中异常波动已经被消除,只剩下偶然波动,应用统计学原理设计出控制图相应的控制界限,但异常波动发生时,数据点就会落在边界外或在边界内排列不正常,表明存在异常波动,从而能够找到异常因素,有效地控制工序质量。 4.控制图的种类 常规的控制图可分为计量值控制图和计数值控制图。计量值控制图针对计量型数据,可分为均值-标准差控制图(Xbar-S)、均值-极差控制图(Xbar-R)、中位数-极差控制图(Me-R)、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X-MR)。计数值控制图针对计数型数据,分为不合格品率控制图(np)、

工序能力分析简介doc 7页.doc

工序能力分析简介(doc 7页)

工序能力分析 一.工序能力 1.1概念 工序能力是指處于穩定狀態下的工序實際能力。工序滿足產品質量要求的能力主要表現在: 1.產品質量是否穩定 2.產品質量精度是否足夠,在穩定生產狀態下,影響工序能力的 偶然因素的綜合結果近似的服從正態分布。當分布范圍取μ±3σ時,產品質量合格的概率可達99.7%,因此在實際計算中應用6σ的波動范圍(即±3σ)來定量描述工序能力,記為B,B=6σ. 1.2影響工序能力的因素 主要為4MIE,即機器(Machine),方法或工藝(Method),人(Man),環境(Environment),材料(Material),在實際生產中,應因地制宜地從這几個方面去分析輿改進。 1.3工序能力分析地意義 1.保証產品質量的基礎工作,只有工序達到一定的能力,才 可保証加工的質量符合要求。 2.可提高工序能力,通過分析輿改進,逐步使工序能力不足 變為合適。

3. 為質量改進找進找出方向,通過分析工序能力,找出影響工序能力的因素,為改進質量提供明確方向。 2. 0工序能力指數 2.1概念 通常,我們將質量標准T(公差)輿工序能力B 的比值,稱之為工序能力指數,記為C P ,即C P 反映工序能力滿足技朮需求的程度。 C P =T/B=T/6σ 2.2工序能力指數的計算 1. 計量值為雙側公差且分布中心和標准中心重合的情況。 則有 C P = σ可以用抽樣的實測值計算出樣本偏差S 來估計,這時 C P = T T U T L 6σ μ(M) T 6σ T U - T L 6σ T 6S T U - T L 6S

工序能力指数的判断与计算(doc 8页)

工序能力指数(CPK ) 一)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持质量的能力。 这里所指的工序,是指操作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也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的起作用的综合表现。 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若工序能力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那么,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 分散呢?通常,都用6 (即时 )来表示工序能力:工序能力为=6 。 若用符号P 来表示工序能力,则P=6 (其中的 是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之标准偏差)。工序能力与一般所说的生产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质量上的能力,后者是指数量上的能力。 工序能力是表示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数。但是,这个参数能否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公差、规格等质量标准)的程度,这个参数就叫做工序能力指数,它是技术要求和工序能力的比值,即: σσμ 3±σ工序能力 技术要求 工序能力指数= σσ

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 ,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偏离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K ,运用工序能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 二)工序能力指数的判断 工序的质量水平按Cp 值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按其等级的高低,在管理上可作以下判断和处理,该表中的分级判断和处理对于CPK 也同样运用。 工序能力指数的分级判断和处置参考表 三)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1、在介绍工序能力指数计算以前,先介绍一下平均值和标准偏差的计算: 平均值的数学表达式: N N Xn X X X X ∑= ---+++=321μ

工序能力指数CPK的计算和分析

工序能力指数CPK的计算和分析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 这里指的工序,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的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表现。 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 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 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 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 通常,都用6σ(即μ±3σ)来表示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 6σ 若用符号P来表示工序能力,则 P = 6σ 式中:σ是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的标准偏差。 工序能力与一般所讲的生产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是指质量上的能力,后者是指数量上的能力。 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是表示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数。但是这个参数是否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仅从它本身还难以看出。因此需要另一个参数来反映工序能力满足产品技术要求(公差、规格等质量标准)的程度。这个参数就叫做工序能力指数。它是技术要求和工序能力的比值,即 工序能力指数=技术要求 / 工序能力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 P。 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有偏离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 PK. 运用工序能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 工序能力指数的分级判断 工序的质量水平按C P值可划分为五个等级。按其等级的高低,在管理上可以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置见下表 下表中的分级、判断和处置对C PK也同样适用。

制造过程能力调查指南

1 目的 本程序提供机器能力调查的方法,使该过程规范、受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设备的能力调查。 3 职责 3.1 横向协调小组负责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新设备能力的调查。 3.2 生产部门负责在用生产设备的能力调查。 3.3 动力部参加设备能力调查采集数据,计算机器能力指数。 4 工作说明 4.1 机器能力测试 本公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对机器能力进行测试: 4.1.1 机器能力验证 在具备测试条件的情况下,按标准要求直接测量机器设备的某些质量特性,如机床的精度要求,机器能力验证一般在验证新设备是否合格时采用,有时在对设备进行周期鉴定或在设备大修后采用。 4.1.2 机器能力调查 用待加工的工件对设备进行测试,由尺寸公差与生产设备的加工离散度之比得出。通常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测算和证明,此时只考虑短期的离散,尽可能地排除对过程有影响而与机器无关的因素。 4.2 机器能力调查主要用于确定工序中发现的引起异常波动的原因。也可用于在不具备测试条件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验收和鉴定。对于在用的机器设备, 编制人/日期审核人/日期批准人/日期 费建良2007/5/1 王菊平2007/5/1 陈志强2007/5/1 浙江升华强磁材料有限公司制造过程能力调查指导书制度编号QC-SC-20/0编制部门生产部 生效日期2007-5-1(P6)

采用机器能力调查进行机器能力测试。 4.3 机器能力调查要求/说明 4.3.1 对于机器能力调查必须确定特性值和方法。 对于机器设备包括模具,在新购时由机器和模具制造商或用户,在使用以前,应验证其能力。在能力调查时,机器应同模具,必要时同一体化的检具和调整装置一起被视为一个实体。 4.3.2 在特定情况下,重复能力调查。例如: ●新设备 ●新零件订单 ●工程更改 (精度提高时) ●机器维修后(对产品有影响) ●机器搬迁后(对机器有影响) ●长期停产后(通常二年以上) 4.3.3 机器能力的证明应该提供给过程能力的评价。当发现工序能力不足时,首先应调查机器能力,对于短期离散,能力指数至少应该是Cmk=1.67.当出现偏差时,必须规定纠正措施,措施完成后实施新的机器能力调查。 4.4 机器能力调查的前提条件如下: a)在机器能力测试中使用的零件或毛坯应从同一批产品中抽取,并要求 其材料相同,由同一套模具及配套件制成; b)前道工序所加工出的零件应符合设计和加工要求,其尺寸须符合公差 要求,必要时应提供检测数据; c)对于所选取的零件数目有如下规定:连续地测量选定产品中的50个零 件的同一特性,并以连续的序号记入《机器能力测试记录表》中; 浙江升华强磁材料有限公司制造过程能力调查指导书制度编号QC-SC-20/0编制部门生产部 生效日期2007-5-1(P6)

服装工序分析标准

IE工序分析标准 总论 工序分析表,是运用文字对整件服装制作流程中各项工作的一种细致描述,也即是实际生产的制作标准。表中的每道工序,都是由几个或一系列的制作单位(操作动作)的组合。在企业化流水生产方式中,工序分析表已是实际生产必不可少的工具。 工序分析表的主要作用 1)确定标准做法 2)确定标准时间 3)界定工序流程 4)实际工作分配 5)生产流程编排 6)生产成本预算 服装制作方法有较多的可变性,如同一部位的制作可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或运用不同的机械及辅件;同一制作方法又可有不同的工序组合;相同的方法及组合也可有不同的操作顺序变化;另外,面料特性的不同,乃致一些人为操作习惯以及客房的不同要求等,任何一项因素的改变,都会导致工序内容及时间的变化。工厂内因由多人从事于工序分析,随时都易出现一些制作方法或语言表达上的不统一,因此确立工序分析、工序流程、语言表达等各项标准尤为重要。此次所制定的各项标准尚需修改及完善,欢迎广大同事提出批评及改进意见。

一、裁床工序分析表 1、裁床工序分析表简介 裁床是一个综合性的前段生产部门,主要工作有查排料图、拉布、打编号、捆扎、粘衬、裁片检查、刀床切割、划片点位。完成从领取布料到提供车间直接生产之标准裁片的整个过程。裁床工作是实际生产的第一道流程,其工作重心是为工厂的生产中心—车间服务,因此一些工作方式及工作标准都需附合车间生产的实际需要。 《裁床工序分析表》,是根据车间生产需要,结合裁床工作特性而编写的裁床主要工作的作业标准。 《裁床工序分析表》的内容包括:裁片名称、裁片捆扎编号及方式、摆门面方式、刀床切割位置、裁片打编号、裁片检查、粘衬部位、划片修剪工序等各项裁床主要工作。 《裁床工序分析表》中的不少内容,都与《车间工序分析表》直接相关(如裁片名称的确定、捆扎编号、修剪部位等),票号表也就由IE 部工序分析员在制作《车间工序分析表》同时统一制定。 2、裁片的名称 服装部件裁片的多少因款式变化而有很大的差别,少至几片多至几十片乃至上百片。为方便工作沟通,明确识别区分裁,以及用于《车间工序分析表》操作方法的表述,不同的部件裁片,都需要有明确的名称。制定《裁床工序分析表》表时,首先必须给不同部件的裁片进行命名。 a)明确易懂; b)在同款衣服中具唯一性,不易与其它裁片名称混淆;

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指数:表示工序能力对设计的产品规范的保证程度。评价加工工艺系统满足加工技术要求的程度。 过程能力指数也称工序能力指数,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这里所指的工 序,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表现。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那么,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通常,都用6σ(即μ+3σ)来表示工序能力: 过程能力指数概述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 (1)双侧偏差:(Tu、Tl)a,公差中心与分布中心重合:Cp b 不重合Cpk (2)单侧偏差:(Tu或Tl)a,只有上侧偏差:CpTu=(Tu-x)/3σ Cpk的评级标准:(可据此标准对计算出之制程能力指数做相应对策) A++级Cpk≥2.0 特优可考虑成本的降低 A+ 级2.0 >Cpk ≥1.67 优应当保持之 A 级1.67 > Cpk ≥1.33 良能力良好,状态稳定,但应尽力提升为A+级 B 级1.33 >Cpk ≥1.0 一般状态一般,制程因素稍有变异即有产生不良的危险,应利用各种资源及方法将其提升为A级 C 级1.0 >Cpk ≥0.67 差制程不良较多,必须提升其能力 D 级0.67 >Cpk>0 不可接受其能力太差,应考虑重新整改设计制程。 一般来说,我们采取的判定基准 过程能力指数的意义 制程能力是过程性能的允许最大变化范围与过程的正常偏差的比值。 制程能力研究在於确认这些特性符合规格的程度,以保证制程成品不符规格的不良率在要求的水准之上,作为制程持续改善的依据。

工序能力指数CPK的计算和分析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就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就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就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 这里指的工序,就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与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的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就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表现。 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就是分散地存在着。 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 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 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 通常,都用6σ(即μ±3σ)来表示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 6σ 若用符号P来表示工序能力,则 P = 6σ 式中:σ就是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的标准偏差。 工序能力与一般所讲的生产能力就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就是指质量上的能力,后者就是指数量上的能力。 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就是表示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数。但就是这个参数就是否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仅从它本身还难以瞧出。因此需要另一个参数来反映工序能力满足产品技术要求(公差、规格等质量标准)的程度。这个参数就叫做工序能力指数。它就是技术要求与工序能力的比值,即 工序能力指数=技术要求 / 工序能力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 P。 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有偏离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 PK、 运用工序能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 工序能力指数的分级判断 工序的质量水平按C P值可划分为五个等级。按其等级的高低,在管理上可以作出相应的判断与处置见下表 下表中的分级、判断与处置对C PK也同样适用。 表2-4-11 工序能力指数的分级判断与处置参考表(C P、C PK)

工序能力指数

第六章 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是指工序的加工质量满足技术标准的能力它是衡量工序加工内在一致性的标准 工序能力决定于质量因素4M1E 而与公差无关这里,工序能力指加工质量方面的能力, 而生产能力则指加工数量方面的能力,二者是不同的 工序能力的度量单位是质量特性值分布的标准差,记以6通常,用6倍标准差,即6表示工序能力当工序处于稳定状态时,产品的计量质量特性值有99.73%落在均值严土汩的范围内,即有99.73%的合格品落在上述6范围内,这几乎包括了全部产品 工序能力指数表示工序能力满足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规格公差)的程度,一般记以Cp 对于双侧规格情况,Cp 的计算公式如下: 1.4..........666s TL Tu Tl Tu T Cp ?≈ ?== σσ 式中,T 为技术规格的公差幅度,Tu TL 分别为规格上下限,为质量特性值分布的标准差,可用样本标准差s 来估计 反映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而σ则反映工序的加工质量,所以在工序 在上述工序能力指数中,T 能力指数Cp 中将6σ与T 比较,就反映过程加工精度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能力 根据T 与6σ的相对大小可以得到图4.1.5一1的三种典型情况Cp 值越大,表明加工精度越高,但这时对设备和操作人员的要求也高,加工成本也越大,所以对于Cp 值的选择应根据 技术要求与经济性的综合考虑来决定当T=6σ,Cp=1,从表面上看,似乎这是既满足技术要求又很经济的情况但由于过程总是波动的,分布中心一有偏移,不合格品率就要增加,因此,通 常取Cp 大于1 对于单侧规格情况,若只有上限要求,而对下限没有要求,则工序能力指数计算如下: s Cpu 33≈ = σx Tu Tu ??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