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汉正街志

汉正街志

汉正街志
汉正街志

序概述

由华夏地方志研究所与武汉市硚口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管理委员会合作编纂的《汉正街市场志》,记载了汉正街市场形成与变迁的历史过程,着重记载了近二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详细情况,把现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汇集于一册之中,便于查阅,可供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利用。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应向组织这项工作的同志和编纂人员表示感谢。

提供完备的地情资料,是从实际出发的必备条件。地方志书正是以其科学资料书的特点为包括决策者在内的各界人士所看重的。《汉正街市场志》的优点是资料丰富、新颖,许多章节写得比较充实。历史部分,实际上叙述了汉口成为国内中心城市的形成、变迁的历史过程,脉络清晰,是武汉市地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经营和建设情况,以及这个市场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作了比较充分的介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本书的缺陷是科学的、系统的统计资料尚显不足。希望有关单位(如统计局)帮助市场管理部门设计一套可行的统计技术,使市场统计工作更趋完善,这对指导工作和科学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件事也提醒志书的编纂工作者,有些资料是现成的,搜集起来加以整理即可使用;但是有些资料,如统计资料,必须经过调查研究,深入挖掘才能获得。反映当代情况的志书缺乏统计资料,将削弱其使用价值。

以上看法是否妥当,请读者和专家指正。(黎智)

概述

汉正街是16世纪兴起的汉口镇上的一条主要街道。汉正街市场由汉正街及其联通两侧街巷内的众多经营门点所构成,它经历了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勃兴和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巨大变迁,在20世纪后期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再度兴起,进而发展成为著名的国家级商品市场。它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是武汉大市场的一个缩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

汉口镇,因地处汉水注入长江口处而得名,在武汉三镇中形成最晚。从16世纪初至17世纪前期一百多年间,汉口镇市井街坊由南向北、由沿河向内地逐步推进而形成,即由河街(今沿河大道)到正街(今汉正街),又由正街到夹街(今大夹街),再由夹街到长堤街内侧,街与街之间则形成里巷。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汉口继武昌金沙洲之后成为淮盐引岸,汉口盐运、盐行兴起,推动了汉口镇的发展。崇祯年间(1628年一1644年),汉口长堤筑成,市廛相对稳定,汉正街自西向东贯穿汉口镇,其中

从淮盐巷附近的武圣庙至沈家庙段形成了当时最繁华的市场中心。至此,汉正街确立了“汉口之正街”的地位。

汉口镇在明末形成的以汉正街为主脉,以两侧街巷为分支的汉正街市场,曾经于明清之交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经过清初的恢复和发展,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百余年间,汉正街市场发展到历史上的鼎盛阶段。据章学诚《湖北通志检存稿》“食货考”载,乾隆年间的湖北所有镇市中,“其最大者莫如汉镇”,“上自硚口,下自(原文如此)接官厅(今为何处待考),计一十五里,五方之人杂居,灶突重沓,嘈杂喧呶之声,夜分未靖”,“……盖十府一州商贾需於外部之物,无不取给于汉镇。而外部所需於湖北者……亦皆於此取给焉”。

从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中,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汉口市场中心东移两个主要原因,导致汉正街市场曾数次衰落萎缩。

1861年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来汉口沿长江地带(今江汉路至卢沟桥路)划租界、建码头、设仓库,倾销本国商品和收购我国内地工业原料。由此,汉口贸易畸形繁荣,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由开埠以前的国内市场转变为近代国际市场,同时,牵引汉正街市场从两江交汇的沿河地区向下游沿江地带与外国租界平行发展。

这一时期,对汉正街市场造成破坏的战争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1851年一1856年,太平军三克武昌、四进汉口、汉阳,与清军激战多次,使武汉三镇受到战争的破坏,汉正街市场一度衰退。第二次是辛亥革命“阳夏战争”,清军纵火,将汉正街沿河老市区烧成残垣断壁。第三次是抗日战争武汉沦陷时期,日伪划汉正街一带为“难民区”,市场再遭浩劫。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计划经济时期,汉正街小商品经营几经沉浮,禁而不止,但不成气候。直到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汉正街市场才得以恢复,获得迅猛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繁荣的社会主义的商品大市场阶段。

1979年,在我国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得到恢复和发展。政府管理部门从政策、管理、经营、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对市场的恢复和发展进行引导与开发。在政策上,从1982年起先后允许批量销售、价格自由浮动、长途贩运、自产自销、联合经营和投资办厂、承包以及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存在,并鼓励企业开办服务业和室内市场、对外合作开发、合作经营等。在管理上,建立和健全市场管理机构,完善经营、治安、税务、环境卫生和市场改造、开发以及发展规划等系统管理。在经营上,引导市场由单一的小商品市场向综合性、全天候、复合型大市场一一商贸区转变,由自然混杂设点、占道经营向专业化布局、室内(商场)化经营转变,由以经营低档次商品为主向经营中档次商品为主、面向农村市场兼顾城市消费转变等。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营造具有“汉味”的社会主义市场文化氛围,提倡文明经商、遵纪守法、照章纳税,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市场主体形象。截至1996年底,汉正街市场从1979年刚恢复小商品市场时一条工623米的市街,发展成为占地265平方公里的商贸区;个体工商户从当初的103户增加到1.3万户,国有、集体企业从132户增加到400多户,合资企业从无到有;同时,在市场环境建设上,共投资50亿元,实施了三期改造工程,建成了以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为龙头,以小百货、布匹、服装、鞋帽包箱、工艺礼品、文化用品、日用塑料制品、家用电器、燃气用具和炊具、建材陶瓷、副食品等1O余个专业市场、30多个室内市场、2 000多个经营门点环绕四周的市场群体,经营商品达6万余种,日均顾客流量近20万人次,商品供销渠道通达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至海外。17年来,累计实现商品成交额近30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3亿元(以上数字均未含1990年后在斫口区内延伸的西汉正街市场及在江汉区内向东延伸的东汉正街市场。下同)。从1992年以来,连续4次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国家级“文明市场”称号。

汉正街市场历史上曾经是汉口镇的中心市场,对汉口镇上升到中国四大名镇的地位,对促进本地区乃至中国南部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对汉口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过重大作用。新时期汉正街市场的恢复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产物,汉正街市场的运行对武汉市、湖北省,乃至全国社会主义市场建设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看,汉正街市场成为城乡经济交流的桥梁。汉正街市场的经营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国有、集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经营者一头同广大的消费者、特别是广大农村的消费者相联系,一头同城乡商品生产者、特别是乡镇企业和城市区街企业相联系,适应农村和城市生活、生产的需要,打破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条块分割、城乡分割、阻碍城乡经济交流的状况,为建立多渠道、少环节的社会主义市场的商品经济流通体制、开拓城乡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汉正街市场的经营者通过经销、委托加工、自产自销、工商联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开拓经营品种,一方面对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市场适销对路商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对提高消费水平,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消费水平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从批发市场本身的角度看,汉正街市场已成为华中地区我国农村商品的中心市场。市场营运17年以来,商品流通渠道逐步拓宽,已经同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560多个县(市)、5 000多个企业和十几万个个体工商户建立了经济联系,并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1996年,市场经营商品达6万余种,商品成交金额增至80亿元,居全国大型日用工业品集贸市场的前列。“汉正街市场”招牌的无形资产逐步升值,全国1O多个地方的市场相继挂出汉正街市场招牌,以促进自身市场的发展。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汉正街市场不仅成为华中地区农村市场商品的交易中心、展销中心(每年举办春秋两季商品展销会)、价格中心(市场价格机制影响中南五省同类市场)及物流中心,而且由于为市场服务的生产加工企业、金融机构、传播媒体以及生活服务业的逐步完善,使市场的加工、结算、信息等系统功能也基本形成,这对于培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从社区文化的角度看,汉正街市场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之一。市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在创造市场物质文化的同时,努力营造市场的精神文化氛围,开展社区教育、文化活动,以汉正街市场为题材,反映个体工商户生活的文艺作品已大量出现。其中,8集电视连续剧《汉正街》是我国第一部由个体工商户编写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参与饰演个体工商户的开创性作品,1989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88年4月,汉正街市场创办了全国首家个体工商户学校,为外来个体工商户的子女提供了

学习条件。在市场文化的培育下,市场经营者中涌现出一批致富不忘国家,乐为社会作贡献的先进人物?并产生了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和一批优秀个体工商局。

从市场恢复和发展的示范效应看,汉正街市场被誉为“对内搞活的典范”。作为全国第一个以发展个体经济为主体培育起来的商品市场,作为一个搞活国内经济的改革试点,汉正街市场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倍受中外新闻媒体的注目。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同年10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武汉召开现场会,总结和推广汉正街市场的经验,以推进全国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汉正街市场管理部门也曾多次组织市场发展理论研讨活动,积极探索市场发展规律,指导工作实践。乔石、田纪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数十位省、部级领导人曾先后到汉正街市场视察、指导工作。国内各省市区的1000多个代表团到汉正街市场参观、交流。联合国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专家、驻华使节、国会议员、新闻记者等到汉正街市场参观访问。国内外新闻媒体报道汉正街市场的新闻作品和电视专题片达2 000多篇(部)。

现在的汉正街市场已由历史上的一个地区性市场一跃成为承东启西、引南接北、“买全国,卖全国”,并且正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实行全方位开放、大跨度串联、多种经济成分竞争的具有大流通功能的大市场,成为武汉市、湖北省乃至全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

第一篇汉正街市场的形成与变迁

第一章汉正街沿革第一节武(昌)、(汉)阳市集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当长江、汉水交汇之冲,为历代军事重镇。三国时,东吴为争夺荆州,又在长江两岸屯兵集粮,大兴土木,相继营造了夏口城(蛇山北麓)和鲁山城(龟山山脊),武昌(当时为鄂州)、汉阳的城邑由此初具雏形。魏蜀吴三分天下后,经东吴政权数十载经营,武昌、汉阳两城逐步由军事要塞演化为“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港埠商镇,聚集了上至巴蜀、下达江南的官商行旅。唐代初年,武昌、汉阳作为州郡县治所,成为内陆区域性政治中心。

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市镇规模的渐次拓展,带动了滨江、沿河水运和商业的兴盛,为武汉发展成为长江流域物产和商品的集散中心奠定了基础。

武昌自东吴嘉禾二年(233年)孙权筑夏口城始,商务发展居先,吴将黄盖水师所驻之黄军浦(今武昌鲇鱼套)为各地商舟汇集之处。唐宝历初年(825年),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儒历时5年,将武昌土城扩建为东起蛇山尾,南到紫阳湖,西抵长江,北临沙湖的砖城。城内商民稠密、街巷纵横,刺激了商业的繁荣和市场的发展。稍后,城外由现平湖门至解放桥、望山门一线蜿蜒数里,经营米、盐、茶、竹、木、布匹、杂粮、药材等商品的武昌南市应运而生.南市市场兴于唐、繁于宋,盛极数百年。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曾记载武昌南市“贾船客舫,不可数计,衔尾不绝者数里,自京口(今镇江)以西皆不及。”“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今杭州>、建康(今南京)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范成大的《吴船录》对南市记叙则更为详尽:“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闾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足见其时武昌市集规模已超过沿江诸镇.宋末明初,武昌市场的辐射已突破长江中游,扩展到江、浙、川、湘以至珠江流域的大部地区。

位于武昌对江的汉阳市集,以东汉卻月城、三国鲁山城为依托逐步发展。其规模虽逊于武昌,但自唐代成为沔州州治之后,发展速度日见加快。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汉阳已成为国内6大榷茶(茶叶专卖)和榷酤(酒类专卖)地之一。其时,汉阳、武昌两城有榷酤务8处,年收酒税曾达6.5万余贯。宋太宗雍熙年间(984年一987年),宋廷为控制淮盐销售,实行“交引法”、“盐钞法”,汉阳城外常年泊大批盐船,城内商事更为繁荣。据《唐会要辑稿》、《汉阳府志》资料分析,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以前。汉阳商税已超过江南的武昌。至南宋嘉定初年(1208年),汉阳知军黄干在《申京湖置制司办籴米略》呈文中已称:“本军(指汉阳)城内外户口不下3 000人家,又有居船400只。”若加上泊于此处的外地商船,汉阳市集已颇具规模。与其同代人胡寅在登汉阳南纪门城楼时留下诗句:“平时十万户,鸳瓦百贾区,夜半车击毂,鹾鳞衔舳舻”,记录了当时汉阳集市人烟稠密,车马喧闹,舟船会聚,交易兴旺的景象。

宋代武昌鹦鹉洲因汉阳刘公洲的兴起稍见式微,市场一度趋重汉阳.至后刘公洲渐趋消失,汉阳市场转至禹功矶、铁门关附近。城内的显正街、双街及河街在很长一段时间仍是汉水流域粮、棉、油等农副产品的集散市场之一。

从东汉末年至明初,武昌、汉阳由古军事重镇进而演化为长江流域的港埠商镇,市场随长江主泓道水运的日渐繁盛,两岸市场交相辉映,互有消长,形成长江中游双城俱兴的特色。直至明代成化年间汉水人江口改道,导致了汉口商镇的勃兴,由此而创立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的新格局,引发武汉商业市场发生深层次的变化。

第二节汉口市场的萌生

明代初年,汉阳城内府、县治所同在。其时,今汉口地域只是汉阳城外的一片芦滩,汛期汪洋一片,汛后漫滩芦荻,禽兽栖息,鲜见人迹。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征讨陈理时曾在此留下“马渡沙头苜蓿香”的诗句。至天顺年间(1457年一1464年)始有零星居民迁入,择墩台、高地筑室定居。

明成化初年(1465年),汉水(俗称襄河)下游因水文情势的变迁形成单一河道,由郭茨口沿龟山北麓汇人长江,形成汉江新的人江口。于是,汉阳城外的这片荒滩遂被其一分为二,两岸地域也因此被称为汉口(或水口)。汉口地当江河交汇之冲,经汉水冲刷后,港深水阔,既占水道之便,又擅舟楫之利,水运条件优于武昌、汉阳港区。四乡居户陆续移居两岸修房设铺,族聚而居,人烟渐至密集。长江沿线的往来商船,为避江上险风恶浪,纷纷移泊于此。沿汉水而下的商贾船家,也乐于在沿岸装卸、贸易。水运的繁荣带动了商业的兴旺,汉口市场终于萌生。

据《汉阳府志》的统计,明嘉靖四年(1525年),汉口地域已有张天爵、徐文高、李勤、丁泰等居户建房1644间。其中北岸(汉口一侧)新增居民和房屋数多于南岸(汉阳一侧),市镇面积和人口有新的发展。至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汉口在籍居户已达l 395户,约7 000余人。加上长江沿线来此经营的商贾、附近各县谋生糊口的农户,汉口的商业、运输业规模已蔚为可观。随后,地方当局将两岸的商民密集居住区。划分为居仁坊、由义坊、循礼坊、大智坊(均在北岸汉口)和崇信坊(在南岸汉阳)等。此处居户多数“不事农田,唯贸易是视”,进一步促进了商贸市场的发展。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汉阳府定汉口商税额仅为汉川县刘家塥的二分之一。时隔不几年,“重屋飞栋,五金山积”“商贾上籍者几万计”的刘家塥商市竟被汉口取而代之。隆庆六年(1572年),汉口商税额比嘉靖年间增加了3.4倍。为此,汉阳府在南岸崇信坊增设了汉口巡检司,专门管理汉口地区急剧增长的人口和日渐繁杂的商务。汉口初步取得商镇的地位。

明万历元年(1573年),明政府指定湖广的衡阳、岳阳、长沙、荆州各粮产区的漕粮,均由城陵矶改到汉口交兑。湖广地域是国内第二大产粮区,年兑漕粮数额巨大,汉口的水运因此得到很大促进。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政府建立商人按规定限额、口岸运销淮盐的转输法令,汉口又因其便利的水运条件和能泊靠大吨位盐船的优势成为“楚商行盐”总口岸。漕粮是国家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资,淮盐是两湖人民的生活必需,也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数额巨大的漕粮交兑和淮盐转输,又使汉口一跃而为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埠,给汉口的水上运输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至此,汉口镇各业迅速发展,明末在籍居民已近l0万人。

明末的汉口仍包括汉水南北岸的整片地域,最繁荣的地段在南岸汉阳的崇信坊一带,故汉口巡检司衙门设在崇信坊。但崇信坊背靠龟山,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该地发生大火,损失惨重,商事渐衰。万历三十六年,汉阳遭遇大水,崇信坊及汉阳县城几乎淹毁。至此,崇信坊在水火夹击下彻底衰落。明天启、崇祯年间(1621年一1644年),汉水南岸商民逐渐集中于北岸沿河高坡地段,居仁、由义、循礼、大智等坊区逐渐形成繁华的街市。汉口镇的古老街区一一汉正街的雏形基本成型。

汉水改道从地理位势上打破了武昌、汉阳两城对峙的格局,而崇信坊的衰落和汉水北岸街市的兴盛则从经济市场上为汉口的勃兴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第三节汉正街的形成

汉水改道初时,汉水北岸的居民只是选择沿河一带地势较高的墩台修房建屋。随后在水运、商业的驱动下,街市沿着汉水流向而自然形成和延伸,因此,“市场精华”多集中于汉水沿岸。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的江汉大水,南岸崇信坊遭受灭顶之灾,市场重心转至北岸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联成的商业街市。此处地势虽然稍高,但前临汉水,后无座山,仍然常年遭受水患侵袭。明崇祯八年(1635年),汉阳通判袁娼主持在汉水北岸上起硚口,下至堤口筑起半月形十里长堤,人称袁公堤。因为筑堤取土,堤外挖出二丈宽沿堤壕沟,取名玉带河。汉水由硚口引进,从堤口流人长江。春夏之际涨水时,河中可通舟船。沿岸架有石桥、木桥50余座,可以通达后湖黄花地。袁公堤的修筑消除了后湖水患,提高了汉口防御洪水的能力;同时又改善了水运环境,促进了汉口的商贸旅游。正如范锴在《汉口丛谈》中所述:“汉镇之发展,初以长堤(即袁公堤)是赖也。”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与明朝将领左良玉官兵在武汉地区相持征战,兵祸困扰刚刚兴起的汉口商业市场,繁华的汉口市集因之凋敝。

但汉口优越的水运地利条件和丰厚的商贸利润仍为商界所青睐。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各地富商大贾再度集聚于这块风水宝地。不多久,青砖瓦舍就取代了茅屋竹篱,四乡的流民成为市场不竭的劳力资源,汉口的商业、水运、服务诸业在短时间内便得以复苏。至康熙年间(1662年一1722年),清政府将汉口巡检司由汉水南岸迁至北岸,以强化日见繁杂的汉口镇商务与民事管理。北岸由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联成的街区因驻扎汉口巡检司而成为汉口镇的正街(又称官街)。至此,人们不再把汉水水口的南北两岸统称为汉口,而是把汉口作为北岸的专称。汉口、汉阳由此正式分离,武汉三镇的格局初步确定。

汉口巡检司的迁移,汉口镇正街的形成,推动了汉口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清雍正五年(1727年),面对“居民填溢、商贾辐辏”的汉口大市场,清政府又决定把汉口巡检司细划为仁义、礼智两个巡检分司,对上下15华里的汉口商业集市实行分区管理。沿汉水而下,从

硚口到金庭公店(今汉正街金庭巷)归仁义巡检司管辖,司署设于汉正街安定巷;自金庭公店至茶庵(今人民前巷)为礼智司辖区,司署设于统一街万寿巷。两司的上级主管是汉阳县知辅清军同知署,衙门驻在汉正街附近的四宫殿。雍正八年(1730年),清廷又在汉口增设水师外委千把总署和水师额外外委署,强化汉口镇的水运和治安管理。乾隆三年(1738年),清政府再度将武昌水师营守备、千总、把总及其管辖下的281名水兵归并汉口,在大智坊设水师守备署。当时汉口镇虽在行政上隶属汉阳县,在财政税务上隶属武昌府,但镇务设防等级却已超过了武昌、汉阳两地,其商务、经济地位之重要由此可知。

纵观武汉三镇商业发展时序,武昌最早,汉阳次之、汉口兴起较晚。但后来居上的汉口镇以其独特优势牵动前者,继而使武、阳、汉联成一体,使武汉成为中国内地及长江流域的商贸、金融、交通和政治文化中心,处于“近省市价所视为消长,而人心所因为动静”(湖北巡抚晏斯盛《请设商社疏》)的重要地位。

第四节汉口沿河商业区

清康熙、乾隆两代,社会较为安定,处于袁公堤保护下的汉口商镇摆脱水患侵扰,商贸、水运、服务诸业均获得显著发展。乾隆四年(1739年),上自硚口,下至接驾嘴(现名集家嘴)的汉正街铺条石路面。沿街店铺林立,多为两层楼房,白墙灰瓦、古朴别致。临街门面有全敞式、半敞式、内敞外窄式,交错穿插,风格各异。夹街背巷的铺面则多用木板木桩架起红漆横梁。梁上雕龙饰风,极富民族特色。在正街的两侧和周边地段,分布着纵横交错的巷坊里弄。汉正街人口居户之稠密颇为惊人。据史料记载,当时汉正街西段多为本省汉、沔、荆、宜、黄、孝等地商民居住,东段多为川、湘、山、陕、苏、浙、皖、粤等外省商贾集聚。商贸运输业的繁盛刺激了饮食服务业的发展。遍布街巷的酒楼茶馆清晨开业,夜半收市,宾客盈门,经久不衰。

商业的复兴与繁荣推动了市场与街区的拓宽。其时,汉正街杨家河至五彩巷之间有河街,大通巷以下有后街,升基巷以下有夹街,夹街以下至集家嘴之间又有夹街(小夹街)。众多的小街小巷以汉正街为主脉,纵横连接,组成了新兴的汉口沿河商业区。据清道光年间统计,这片形如卧帚的商业闹市,称之为街的有32条,称之为巷的有64条。就连原来空出留作防火通道的空间也发展成大火路、小火路、新火路等街巷。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汉口居民为33 209户、93 381人。到嘉庆十八年(1813年),汉口居民已发展到36 926户,人口突破10万大关,达129 183人(据《续辑汉阳县志》)。从明嘉靖至清嘉庆间200余年内,汉口虽历经数次天灾人祸,人口仍增加了17倍。而以汉正街为主脉的沿河商业闹市区内居集着汉口镇的大部分人口。汉口镇及汉正街市场的崛起之迅猛,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章汉正街成为汉口商业中心

第一节襄河码头与“八大行”

两江交汇,水运便利是汉口商业贸易得以发展的优越条件。沿汉水北岸入江口一带,水流平缓,成为停泊大小船只的避风港。于是在汉口沿汉江上下,先后建起泊船卸货白J码头,以满足长江上下游来船停靠装卸的需求。水运和贸易的兴盛由沿河向内推进,对汉正街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清初,汉水沿岸码头已初步形成以北岸为主的“八码头临一带河”态势。从上至下,就有宗三庙、杨家河、五显庙、老官庙、沈家庙、接驾嘴、四官殿等著名码头。由长江、汉水而来的商船各有传统的泊靠地点,湖北本帮及江西商船多集中于北岸港口,川、黔等商船惯泊于南岸码头,而江浙及徽帮商人因资财雄厚则占据北岸最方便的港区。据粗略统计,汉江两岸泊船量常年达2.4万一2.5万艘次之多,呈现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华景观。

据《湖北通志检存稿。食货考》记载:在汉江码头装运的商品有18大类、230余个品种。如湖北省内的各色鲜鱼,湖南、鄂南的茶叶,汉江流域的棉花、布匹和四时鲜果,吴越的丝绸及海产品,山西、陕西的牛羊皮毛,安徽的茶、油和文房四宝,云南、贵州的木耳、生漆,四川的桐油、药材,江西、福建的瓷器、果品,以及广东、广西的日用杂货等,“四海九州之物不踵而走,特形异物,来自远方者,旁溢露积。”不仅本省“十府一州商贾所需于外埠之物无不取给予汉镇,而且外省同湖北之间的商贸也大半通过汉口转运各地。”汉水码头水运的繁荣带动了武昌、汉阳港埠随之兴旺,下新河、鲇鱼套、鹦鹉洲成为汉口港埠的补充和延伸。三镇港区互为犄角又融为一体,共同推动着武汉市场向纵深拓展。汉口的商品贸易市场由码头发展到河街,又由河街发展到正街、夹街,逐渐形成较大规模。而盐、茶、粮、油、药材、什货、棉花、牛皮等八大交易行则遍布汉口镇,继而远近驰名。

淮盐是湖广居民素来食用的大宗货品。明代时,淮南盐船均由江苏仪征西上汉口停泊,再由汉口批发转输湖广及各地盐商分销。清循明制,定汉口为“商船聚集分销引盐之所”(《续汉阳县志.卷8》)。雍正十年(1732年),由汉口转运至两湖(湖南、湖北两省)的淮盐达774 137引,共2.6亿余斤。乾隆初年(工736年)更高达90余万引,计3.3亿余斤。据史料统计,当时汉口分销的淮盐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因此被看作是国内“淮盐转输第一口岸”。

汉口市场的粮谷交易因江浙地域常年依赖于川湘粮产区而长盛不衰。汉口镇粮市货源大宗来自湖南、四川诸省,外加湖北及陕西汉中、汉江流域的杂粮,数量相当巨大。乾隆末年(1795年),汉口码头发生大火,一次竟延烧粮船100余艘。雍正九年(1731年)12月至次年2月,不足百日之间,“外贩米船已有400余号,而盐商巨艘装运(粮食)者尤不胜数”(雍正硃批谕旨)。

纺织品、茶叶、棉花在汉口市场拥有较大的交易份额。皖、苏及本省的棉织品,湘产麻织品和江浙丝织品齐聚汉市;川、湘、赣、皖茶叶均由汉口市场转销各地。当时汉口镇棉花市场的规模已与芜湖、上海并列。

汉水沿岸码头的港口水运业实际上成为汉口商业贸易繁兴的内地基础。汉正街处于这种得水独厚的经济氛围中,因而很快跃升为汉口镇的商业中心。

第二节正街(官街)、汉正街市场

汉口成镇后,汉口正街成为汉口镇集市的中心地段,一些地方官署均驻于此地,因此正街又有“官街”的名称。当时,汉水码头的商家相继在汉正街开店设市,沿街地域先后建起一批会馆、公所,市场由此更趋繁荣。据范锴《汉口丛谈》载,汉正街市场西段以粮、棉、油、什业居多,东段以药材、参燕、金银、票号、典当为主;中段最为繁荣,密布百货、布匹、山货、海味、纸张等大小商铺。由西至东形成以武圣庙、沈家庙为集合点的两个中心市场。

清同治三年(1864年),汉阳郡守钟谦钧、县令孙福海及镇绅胡兆春等奏请鄂督官文核准,筹集白银20余万两,在环绕汉口镇西北的袁公堤外修筑汉口堡。沿堡辟出玉带、居仁、由义、循礼、大智、通济等8座堡门,外有深壕环绕,既便于布防守卫,又可抵御洪水。汉口堡完工后,袁公堤逐渐废圯,玉带河也逐步干涸。于是汉口镇商民在此堤沿线建房设店,形成与汉正街平行而下的长堤街。玉带河上的大多数桥梁成为连通堤内外街道的小巷。少数桥梁(如保寿桥)至今还在原处。长堤街周围街巷众多,纵横交错,无往不通,成为汉口又一商业闹市区。

清道光年间(1821年一1850年),以汉正街为主脉的汉口商业区的街巷除以寺庙名称、姓氏等命名外,其中相当数目的街巷名称与商业行帮、商品品名有密切联系。如棉花街、打扣巷、花布街与纺织相关,砖瓦巷、板子巷、竹簰巷与建筑相关,打铜街、剪子街与五金相联,另有淮盐巷、药帮巷、茶叶巷、衣铺街等均以商品命名。

第三节专业街肆与手工作坊

汉口堡的筑成扩大了汉镇的地域,长堤街的兴起致使汉正街市场向北拓展,为商业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新的空间。一批批新的异地商民接踵而至,源源不断地充实和扩大汉正街市场的资金、商品和购销渠道。

为适应武、阳、汉三镇居民及远近农村市场的需求,汉正街市场经营范围再次拓展,在正街与堤街之间逐渐兴起铁器、竹器、木器、铜器、染坊、纺纱、织布、刺绣等众多手工作坊,形成“上八行、下八坊”的市场新格局。

手工作坊与店铺融为一体形成前店后坊、产销结合的商铺群,并按行业或经营商品集中,在汉正街市场组成不少专业街肆,这些街、巷以所经营的行业取名,代代相传,有的沿袭至今。如白布街、钱板巷、灯笼巷、花翎巷等等。

早在清雍正年间(1723年一1735年),湖南的铁就源源抵汉,其中少量转销外省,大部分均用作汉口镇铁坊原料。至嘉庆年间,汉镇已有铁器作坊13家、铁匠500余人,可见当时汉口专业市场的加工与销售已形成一定规模。

清康熙年间(1662年一1722年),江苏、安徽等地的铜器工匠在汉正街一带开设铜锣、铜镜、铜脸盆、徽锁等作坊,并联合建立江南、京南公所等同业组织,其聚居营业的横街因此得名“打铜街”。

汉口刺绣品凭借绣花街的作坊店铺制作的“汉绣”蜚声海内外。从明代开始,汉口镇妇女“入夜登机,旦即成匹”从事纺织业.至清初,已衍变为众多手工作坊。汉口近郊出现常年雇工100余人的纺织工场,所产棉布多由汉正街花布商包买,经加工染整而转销各省。

这些手工作坊的产品多数是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如筷子、刀剪、水烟袋、毛巾、花样(绣花用品)等更为农村所必需,成为后来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基本商品。

第四节会馆、公所、同业公会

汉正街市场日趋繁荣后,大批外省商贾进入汉正街经商。为维护共同利益,以地域乡谊为纽带的商业团体随之出现。这些团体大多推举同乡中的殷实士绅主持修建会馆,定期集中议事,以协调彼此间的商业行为。嗣后则演变为公所,以便管理、协调同业间运输、度量衡、交易习俗及价格行为等,保持本行业的市场优势。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河南怀庆府商民在汉正街药帮巷兴建的药材行帮公所是汉口创设较早的会馆、公所之一。随后,岭南会馆、徽州会馆、金庭公店、湖南宝庆会馆、黄州会馆(帝主宫)、汉镇杂货业宝善公所等相继设立,大多数分布于汉正街市场周围。

此外,仅有名称、地址而无建设年代可考的会馆、公所有37个(如下表)。

经过一段时间,一部分落籍汉口的异地商民逐渐与汉口本帮结合,形成势力强大的湖北帮。当时,各商帮为追逐利润,占据汉口镇市场,合纵连横,争夺颇为激烈。最终演化成湖北、湖南、宁波、四川、广东、山陕、山东、河南、云贵及京津等众多商业行帮。至今汉正街市场内袭用的新安、宝庆等街名,安徽、江苏、广东、金庭等巷名就是当年会馆公所商业活动的历史见证。

随着汉正街、长堤街一带手工作坊的发展,汉正街市场还出现了手工业同业组织,如由汉口镇铜器作坊联合建立的江南、京南公所与木工匠人在鲁班阁设立的木业公所等。

民国时期,政府要求商业团体依照《商会法》及《同业公会法》改组,会馆公所逐步消失,其活动场所大部分改为学校、市场、堆栈、仓库或文化娱乐场所。

1933年,汉口商界按《同业公会法》组建的商会分会和同业公会共有154个,汉正街市场商民均按行业加入相关行业公会。据1933年《汉口市政概况》统计,有78个行业公会仍设于汉正街及周边市场,占汉口同业公会总数的51%。汉正街市场的同业公会有的一直持续到新中国建立后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时方正式结束。

第五节钱庄、票号

汉正街市场开始兴起时,大量资金为外地客商引入。清代初年,一批拥有巨资的山西、江西商人携带大量资金进入汉口,从事资本经营,为资金不足又急待发展的经营业主和作坊主提供融通资金。光绪年间(1875年一1908年),汉正街下段鲍家巷至打扣巷沿线分布钱庄、票号和典当行,成为汉口金融业的中心。

当时以山西商人经营的票号最为有名,是市场金融业的中坚力量。因其总号在山西祁县、平遥、太谷而分为祁帮、遥帮和太帮。汉口票号均为分号,交易量大而手续并不繁琐,内部组织较简单,但往来商号及分支机构遍及国内,呼应灵通,信用卓著。光绪六年(1880年),汉口镇票号盛极一时,曾达33家。1911年,汉口镇仍有票号18家。辛亥革命后,票号失去封建官府的依托,存款来源枯竭,周转失灵,逐渐走向衰落。1933年,汉口镇仅存的济生、永亨两家票号改营钱庄,票号至此全部消亡。

钱庄是旧式信用机构,初期主要开办货币兑换。其中规模大的钱庄发展到经营存放款、汇兑业务。此类机构由上海扩展至汉口时,汉正街市场上有人称之为“银号”。他们利用商业信用,吸收比自身资本大10余倍的闲置资金作资本,再采用贴现方式放(贷)出,通过加速资金周转赚取利润。汉正街市场及周边钱庄业主多为江浙商人,经营资本额在6 000一10 000银元之间,而其放票(放款)业务款常高达10万银元以上。

钱店是经营货币兑换的小本钱庄,汉正街市场上的钱店多由江西商人经营。汉口镇钱店兴盛时曾有100余家,各街市随处可见。此类钱庄以小额存放为主,并做铜元与银元的兑换生意,以方便市场交易。

银庄、票号的形成与发展,对促进汉正街市场商业资本向手工业、金融业资本的转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当汉口开埠,外国资本入侵之后,此类旧式信用机构均不敌外国银行的特权或优势,逐渐歇业倒闭。1905年,汉口最大的怡和兴、怡和永、怡和生三家钱庄全部倒闭。

第六节汉正街市场的辐射

汉口成为长江中游“九省通衢”的商业重镇之后,汉正街市场作为汉口商业闹市区的代表对周边省份及近郊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层面的影响。

汉口商贸、运输业及手工业的勃兴,拓展了与外省及近郊物资和信息交流的渠道,集纳了大批异地商贾和省内土地闲置资本,扩大了汉正街市场的经营阵容,为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汉正街市场的扩大和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刺激了近郊农副产品和家庭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汉正街各著名酒楼饭店制作的名贵鱼肴所用鲜鱼均由汉口镇周围河汊湖泊的渔民供应。为获取提前应市的利润,菜农竟使“五月王瓜(黄瓜)四月尝。”汉口的繁荣激活了汉阳县十余个集镇,其中蔡甸镇成为“商贾数千家”的“南北两乡之都会”;而索河集乡民“平时收买白布转贩汉口,小民夜成匹,朝咸来贸”(《乾隆汉阳府志》卷六)。武昌远郊的白浒、纸坊和金口在汉镇经济发展的牵动下,也成为汉口商贸的周边市场。

与汉口邻近的郊县同样受到其经济辐射的影响。东邻黄陂县大批乡民迁入汉正街市场族聚而居,形成闻名遐迩的黄陂街。

应城原地瘠民贫,清代初年因石膏在汉正街市场俏销致使石膏采掘兴盛,取代了传统的男耕女织,“县商因经营石膏拥万金者不下数百户”《光绪应城县志>>卷一)。

山城崇阳产茶,因汉口茶市兴旺而兴起贩茶之风,“各路贩客云集,舟车肩挑,水陆如织”、“犁锄之夫半辍业以居货为事”《同治崇阳县志》卷四)。

咸宁在汉口市场的影响下也由明代中期“居民以渔稻为业,无商贾利欲之诱”而发展为清初的“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之邦。诸多商民背井离乡到汉口经商贩卖,其中发财致富者还修起了“咸宁会馆”(<<同治咸宁县志》)。

当时由汉正街市场在产地收购后经染整加工远销云贵、川湘、陕甘、苏粤诸地的手纺棉布(俗称土布)中,就有黄冈,麻城、新洲、红安的景庄布,孝感、云梦、安陆的红庄布,武昌的保安布,天门、汉川的岳口布,黄陂的涝布,应城的梭布,汉阳、武昌的柏泉布、马鞍布、葛仙布及阳逻布等十余个品种。可见汉正街市场的辐射及影响非同一般。

汉口市场以其中国四大名镇的地位及沟通长江、汉水的优势,将各类商品向北输送到山西、陕西、河北一线,往南辐射到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成为内陆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

早在明隆庆五年(1571年),张家口立市之初,市场上就销售“易之湖广的皮毛”。明末,山西长治生产潞绸的蚕丝也“购于川湖等地”。清初,陕西汉中商人大批收购牲猪,均用船运至汉口然后转销他省。

清雍正十年(1732年),已有人称“楚南地方产矿甚多,外来射利商贩,每于就近设炉锤炼,装船运至湖北汉口发卖,或由汉口转运两江,递贩以至出洋……”。

清人屈大钧所著《广东新语》载:“广东望县人多务贾,与时遂以香、糖、果、铁器、藤、番茄、苏木、蒲葵诸货,北走豫章、吴浙,西北走长沙、汉口……”。

诸多史籍证实,明清之际的汉口及汉正街市场的集中与辐射功能不止限于近郊及省内,而遍及国内诸省以至国外。晚清曾任日本驻汉领事的水野幸吉氏在《汉口》一书中断言:“汉口者为清国中一大市场,其位置居扬子江中流,上自四川、云南、贵州,下至安徽、江西、江苏各省,由湖南以通两广,由河南以达陕甘,四方杂货,无不经由此道,论者谓为清国十八省、四百余州之中心矣。”

第三章汉正街“三镇市场”的兴起

第一节汉口开埠对汉正街市场的影响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叩开闭锁的中国市场。令国人屈辱的《天津条约》使汉口成为通商口岸之一。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美等国舰船首次抵达汉口,随后辟建租界,设置领事。同治元年(1862年),江汉关正式创设,其后德国、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奧地利、日本、瑞士、秘鲁等国步英美后尘来汉,凭借不平等条约在江汉关以下地区辟租界、修码头、建库栈、开工厂、办航运,利用云集汉口的内地廉价原料和劳力,就地生产各类产品转输国际市场,获取巨额利润,使汉口滨江租界地区形成新兴商业区。昔日研口至集家嘴、四宫殿一线的土码头、窄街道和汉正街市场逐步被六渡桥、江汉路及租界滨江商业区取代,汉口商业中心由沿河向沿江下移。汉口也因此从沿汉水发展的内陆封闭型商埠向外向型都市转化。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推行“商务为体,兵战为用”等洋务新政,通过设商务局、建工商展览馆、修西式商场等办法扶持官办企业和民族工业与洋商竞争,促进了汉口商业的发展。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冬,张奏请清政府将汉口镇改为夏口厅,次年获准。建制独立后的夏口厅与汉阳分治,市区面积扩展为东至滠口,西至陨口,北至黄孝河的大片地区。光绪三十年(1904年),又筹白银80万两修筑长丰垸至岱家山总长34华里的堤防(后称张公堤),既利防洪,又使该堤与修建中的京汉铁路之间生成大片商居可用之地。其后,又在原汉口堡堡基上修建后城马路,使汉口数十条交通要道连络贯通,客观上加速了汉口商业中心的位移。

为顺应对外贸易,汉口“八大行”部分商户由汉正街一带迁入沿江商业区,经营额也逐年递增。据资料统计,当时汉口“八大行”年贸易总额常在1.02亿一1.06亿关两之间,约占汉口年贸易额的60%以上。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汉口茶叶出口值1 500关两,占汉口镇出口总值的4工%;皮货(含牛羊皮) 占2.9%;油类(含芝麻、豆类)占9.7%;仅此3项就占年出口总值的53.6%。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更升至出口总值的58.6%。其他如棉花、猪鬃、肠衣等商品的出口量也不断增长。出口贸易的丰厚利润将汉正街市场的巨商富贾吸引至汉口商业新区落户。汉正街市场的商品、客户结构也随之逐渐演变。

与此同时,皮鞋、五金电料、钟表眼镜、洋火(火柴)、化妆品、西服等西方日用工业品因开埠后市民眼界大开,迅即风行汉镇,汉正街市场的传统国产京广杂货业等受到冲击。留在汉正街市场经营针线、雨伞、手帕、头巾、梳篦等传统日用商品的小手工作坊、夫妻店等只有联络江河沿线乡镇的“包袱客”、“扁担商”开拓农村市场,以维持经营,其中财力稍强的京广杂货铺也兼营洋货。汉正街一带的牙行、堆栈、旅店、餐馆仍维持经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军冯国璋部为镇压革命军,于10月30日在汉纵火,汉口镇约五分之一的街市被焚毁。汉正街市场“上段仅硚口至遇字巷一带,下段仅张美之路至花楼一带留存。”战乱后,汉口总商会筹议重修市面,多方奔走,曾得到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支持,但终因财力不济而告吹。1914年,汉正街市场店家业主只得因陋就简,量力而行,将原有铺面草草修盖复业。但汉口开埠引起的商业中心下移,导致汉正街市场的深层次的调整和变更终难遏制。中小民族工商户为在西方列强和官僚资本的夹缝中生存发展,将主要经营方向放在长江、汉水沿线诸省和省内各县以及全国农村乡镇市场,使得乡镇农户、城市平民需求的传统日用品小商品在市场上所占份额逐年增大。武汉档案馆编制的《解放前汉正街商户基本情况一览表(1923一1949)》显示:1923年,汉正街市场共有商户1 070户,分属杂货、广货、土产、服装鞋帽、染洗、布店等21个业体,其中经营日用百货、小商品的竟有797户,占总数的74.5%。

第二节大革命时期的汉正街市场

辛亥革命初期,孙中山曾饬令实业部通告汉口商民,并责成内务部筹划落实,使“首义之区变成模范之市”。南京政府曾委任李四光、祝长庆、周汝翼等组成“特派汉口建筑筹委会”,着手市区规划建设事宜。南北议和后,北京政府在夏口设直属中央的汉口商场督办公署,拟拨银40万两作灾后赈济,终因财力不济,计划过于庞大而未能落实。

在1912年一1920年的汉口建房热中,军阀官僚、富商巨贾在市区与租界接壤处大肆修楼建馆。尤其是在江汉路至六渡桥一带宽阔的柏油马路两旁建造了大批仿洋新式楼宇店铺。汉正街市场业主既囿于财力,又因原有地皮难以拓展,只能因陋就简,匆匆复业。1923年,汉口商场督办公署改为武、阳、夏商场督办公署,统筹三镇商业建设及管理.1926年秋,北伐军光复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同年底,国民党武汉临时中央党政联席会议定:广州国民革命政府于1927年元月正式迁至汉口,并将武、阳、夏三镇并为“京兆区”,定名为“武汉”,作为国民革命政府之首都。三镇合一和定都武汉增强了汉口商业都会的功能,为汉正街市场民族工商户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上海、天津等地国货商纷纷进入武汉,开设分销店、经理部,推销国货,汉正街市场也相应出现专营国产商品的国货店、实业社一类大小店铺。伴随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货质量的改进,汉正街市场出现一批新兴经营门类和分支店铺,如纺织品行业就分有大布行、色布行、大匹头批发号、蒲包匹头店、绸缎庄、呢绒号、内依西服军服店以及机织袜店等,各专一业,颇具特色。

当时汉正街市场商路畅达,外省在汉分店多由总店供货;中小商店或前店后坊(厂)、自产自销,或自行就近采买经销。另外还有不少推销江苏、浙江、上海商品的“乡帮客”将货集中于汉口各行栈,批销给汉正街市场商户。汉正街市场商品多转销于长江、汉水沿岸各农村市场,部分满足三镇市民的需求。

外省贩运商及四乡八野的“包袱客”、“扁担商”借长期经营往来的信誉,采用预付定金、分期付款、前账搭后账等灵活方式向汉正街市场批销商采买商品,利用汉镇车船的便利,长途贩运到各地,或批或零,走乡串镇,以赚取差价利润。

当时汉正街市场虽有肩挑手提的游商小贩,也有部分商铺批零兼营;但大多数商家仍以批发及二次批发业务为主。“包袱客”、“扁担商”是维系汉正街市场与乡镇农户消费群的最活跃成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汉正街市场受欧美各国经济危机洋货再度倾销,以及国民党频频内战农村经济凋敝等因素影响,经营大为萎缩。1930年底,汉正街一带登记开业的商户降至178户,经营门类由18类减少到9类。尤其是1931年武汉遭受特大水灾,市场精华损失惨重,汉正街市场也遭沉重打击。直至1936年粤汉铁路通车后,政局相对平稳,加上各省农业丰收,农村购买力回升,汉正街市场才步出萧条困境。

第三节帝主宫、三镇茶楼和三镇市场

1937年11月,日本军队占领上海。国民党政府为避免经济资敌,组织华北工厂内迁,并动员华南沿海工商业内迁,致使上海、河南八山东等地170余家工厂落户武汉,许多政府机关也迁至汉口办公工商云集、人口骤增的武汉一时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口商业市场也跃升为抗战前期国内商品交流的集散中枢。汉正街市场的日用百货、小商品更为全国农村乡镇市场所趋重。

当时,地处黄陂街黄州巷尾,横贯花布街而与万寿街相通的黄帮棉布商兴建的黄州会馆(又名“帝主宫”或“帝主殿”)已闲置多时。精明的黄安、麻城、黄冈商业同人看中会馆周边聚集着浙帮怡丰裕百货号、义和公“羝羊牌”毛线总经销店、”立鹤牌”搪瓷经销店、“回力牌”橡胶制品正泰号、义顺成百货内庄批发以及南京帮经营耍货(玩具)、花边、绣货、扇子等商品的诸多批发零售店铺是经营日用百货品的理想去处。于是议定将会馆前屋腾出,划地论租,自设山架,开办了帝主宫日用百货市场,与邻近商铺交相呼应,融为一体。不多时便聚集商户近百家,商路抵及各省,深达乡镇,在汉正街市场上名声大振。到30年代初,帝主宫一带街边巷尾已是摊满为患。到帝主宫市场进货的多是省内外四乡八镇的小百货店及乡码头行商,其经营的百货商品门类齐全,品种众多,花色繁杂,货源丰富。每一品种又能细分出高中低档次,如缝衣针就有七八种牌号和十余种型号可供挑选,能满足各类买家的不同需求。据当时的统计,市场内主要商品有纱袜、织帽、童鞋、耍货、花边、裤带、袜带、纽扣、毛线、面镜、发卡、小餐具、香皂、化妆品、缝衣针等十余类之多。货源以附近百货批发号为依托,快进快出,旺销时甚至一日多次进货,周转灵活机动。市场经营方式大多是现钱现货,对信誉可靠的买家也实行前账搭后账等赊销变通方式。场内商户多为家族店、夫妻店,个别殷实商户偶而雇佣一二帮工。帝主宫日用百货市场实际上成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前身。

抗战前期,汉正街市场曾一度繁荣,但因武汉会战失利、国民政府内迁重庆而门关户闭,一片萧条。

1938年1O月25日,日军都城联队攻陷汉口;27日,三镇全部陷入敌手。自此武汉沦人日伪政权统治达7年之久。同年1O月31曰,汉正街一带被日军圈人汉口难民区,大批城镇贫民被强行驱逐到这里蜗居,生活极为悲惨.汉口难民区开始范围为上起研口汉正街,下至汉正街利济巷口,前抵汉水沿岸,后迄中山大道路边。1940年随着难民激增,日伪政权将难民区下段延伸至大夹街新街口,日军宪兵队在长堤街口筑墙封闭。于是,汉正街市场几乎全部被置于汉口难民区的铁丝电网包围之中。

1939年,帝主宫市场被日军纵火夷为平地,修筑围墙,划为军事据点。市场商户丧失了经营场地,只得迁入汉正街河街广福巷一带摆摊设点,糊口度日。但广福巷场小地窄,生意无法展开,而汉正街公安巷边的三镇茶楼楼下有200余平方米的卖菜空地,适于小商品摊贩集中经营。于是,商人茅贡南邀约刘甲山、刘仁山等投资,将茶楼下空地整修成小商品经营场所,划地论租,开张应市,并以三镇茶楼为依据,定名为“三镇市场”。

该市场两端分别与公安巷、旌德小巷相接,场内摊架呈“井”字型,运货、行人都很方便。场边设有木栅,早晚定时关闭,比较安全。加上三镇茶楼近在咫尺,商家联络洽谈极为方便。广福巷一带商贩便率先人驻,市场至此初具规模。1940年初,日伪为粉饰太平,准许外出商民“复归复业”。原帝主宫商家纷纷进入三镇市场,使其经营日益红火,并带动了周边街巷小商品经营,形成汉正街市场内新兴的小商品经营区。

三镇市场主要经营服装、鞋帽、梳篦、五金、伞扇、化妆品等数十类日用生活品,从穿到用,从头到脚,无所不包。而且商户或前店后坊(厂),或自采自销,物美价廉,货源丰富,因此特别受农村乡码头行商青睐。场内的茅泰兴梳子店、杨东兴鞋店、刘义成针店、袁祥兴广货店等都曾闻名三镇。汉口镇平民一度以“杨东兴的鞋,谦祥益的布”作为时髦商品。40年代,三镇市场成为汉正街市场中的佼佼者,商户数几乎占汉正街市场商户总数的一半。

1944年秋冬,美军从重庆等地出动大批飞机轰炸汉口日军,汉正街内的三镇市场也被炸成废墟。场内商民纷纷逃往汉阳青石桥、西大街,有的各归故里,从事农活,三镇市场一度停歇。待到局势稍定,商户胡少周、李桥山、黄永年又合伙对市场进行修复,重新发租,市场经营得到复兴。1945年8月,日军投降、武汉光复。历经兵荒马乱的武汉商民陆续返回家园,重振旧业。三镇市场及汉正街沿线铺面租价陡涨,商品经营日益兴旺。1947年底?汉正街市场内20个门类的商户已达1 158户,资本总额76亿元(旧币),成为新中国建立前汉正街市场的鼎盛期。

但是好景不长,国民党政府为发动内战而投靠美国,纵容美国商品在汉大肆倾销。民族工商业在美国资本和官僚买办资本的双重压迫下再度萎缩。由于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汉正街市场商户不堪重负,只得关门歇业,另谋生路。1949年,汉正街市场商户骤减到275户,市面再次萧条。

自汉口开埠至新中国建立前的80余年间,汉正街市场几起几落,骤荣骤枯,由经营粮棉油茶等八大行为主体的汉口沿河商业区演变为经营农村乡镇及平民日用品的小商品市场,在曲折坎坷中艰难发展。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市场经营始终无法取得长足进步。

第四章汉正街市场的蜕变与复兴

第一节解放初的三镇一体化及汉正街商户的公私合营

1949年5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18师先遣部队进入汉口,武汉解放。

5月22日,“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建立,下设的军政、物资、交通、文教等接管部及警备司令部开始对“前汉口市、武昌市、汉阳城区等所辖区内实行军事管制。”

5月25日一26日,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相继成立。随着政权的更替、社会的变革,汉口、武昌、汉阳从此结束了长期分立的历史,实现了稳定的三镇一体化建制。

武汉解放之初,坐落于武汉市第二区(后改为硚口区)辖区内的汉正街市场因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大部分商店倒闭,作坊停产。仅有30余家批发店铺及少量摊点游商靠批零百货、五金、针棉织品维持市面,惨淡经营。汉口作为硚口、江汉、江岸3区的联合体在市委、市政府统一布署下用了近3年时间恢复国民经济,医治战争创伤,保障供给,平抑物价。历经“土改”、“镇反”、“三反”、“五反”、民主改革等系列社会改革活动,维持了大局的稳定。在执行国家“一五”计划中,汉口既发展了一批食品、轻纺、化工工业,又保持了商业中心的地位。在武汉经济建设恢复期,硚口区委、区政府按照国家“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对汉正街一带私营工商户实行加工订货、发放贷款等扶持政策。在筹建硚口区工商联时,按区街管辖范围和商户分布状况建段建组。全区7 314个商户(大部属汉正街市场)分为宗关、硚口、汉中、汉正、关帝、石码头、利济、长堤、宝庆等9个段,共20个大组、168个小组,在市工商联指导下恢复营业。随着农村土改运动的深入和农民生活的逐步改善以及日用小商品需求的增长,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出现转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汉正街市场中三镇市场商户复业者超过120户。市场大户赵永成、李桥山、黄永年提议以三镇茶楼为界,各自划片经营。1953年,武汉市百货公司在汉正街私营零售店中发展经销、代销户,帮助他们改善经营,满足市场需求。随后,又按行业性质将资本较大的私营工商户归口于同类国营工商单位。1956年元月,在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和强求划一,汉正街一带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均被纳入全行业公私合营或合作化轨道。原三镇市场内的一批小商品经营户则以李文安经营的复隆玉器店为基础合并成立厂公私合营复隆小百货批发商店,归口由武汉市百货公司领导。

据硚口区工商联现存资料记载:1956年元月,硚口区私营商业企业(大多数分布于汉正街及其周边)实现公私合营的共有238户,从业人员2 031人(其中资方655人)。与此同时,区内7 753名小商贩也被组建成27个高级合作社(店)和764个合作:小组。公私合营完成后,武汉:镇仪存个体工商户2 991户,汉正街巾场个体工商户数比上年骤减69%以上,几乎销声匿迹。

第二节计划经济时期汉正街市场的衰退与停歇

1956年初,汉正街一带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逐步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包括集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内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行业体系,经营网点根据国家计划作了撤并和调整。如原谦祥益绸布店改建成百货商场;汪玉霞、久康等老食品店合并扩建为国营硚口食品厂。汉正街保持原有布局,但条石路面改建成柏油路面,部分砖木结构铺面逐年改成市民居住的楼房,沿街增设了医院、影院、邮局、旅社、餐馆等商业服务网点,强化了社区生活服务功能。在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下,汉正街一带国营商业占主导地位,商店在国营市属公司管理下统一制定进销计划,统一价格,统一提供货源,执行统一供应措施的集中管理体制。虽然这种体制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确在保证市民日常生活用品需求、稳定物价、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单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也束缚了各基层经营单位的活力,弱化了汉正街市场的集散交流功能,堵塞了其与农村乡镇市场的天然联系。

其后几年里,虽然中央领导层曾发现这种偏差,指出“在长时间内,大部分小商小贩在中国社会里是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小商小贩,市场一定会很死,居民就会感到不方便。……少了这些小商小贩,老百姓也不会满意。”(《陈云同志文稿选编》第306页,人民出版社)但是,在极左路线的干扰影响下,个体工商户仍不断受到限制。直至1961年,硚口区委、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调整手工业生产所有制结构,恢复了一批手工业合作社和个体手工业,允许一些原个体工商户退出国营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恢复单独生产、经营,汉正街市场一度趋向活跃。1964年,因极左思潮重新抬头,个体经营再次受到猛烈地冲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个体经营被当成“资本主义的产物”遭到“围、追、堵、截”,汉正街一带仅存的个体工商户全部被取缔。一批原在汉正街市场经营的个体工商户、游商小贩被判定为“资本家”、“剥削阶级分子”受到批斗,有的还被遣送农村“劳动改造”。原在汉正街“三镇市场”经营的复隆小百货批发商店改建为国营人民小百货批发商店,于1976年与武汉市百货公司小百货批发部合并,最终撤离了汉正街。许多合作商店也被迫关门停业。

当时,虽然城乡日用小商品奇缺,但只能由市场国营商业网点计划供应,凡私人经营均被视作“资本主义尾巴”受到严格的取缔查办。据斫口区档案馆馆存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地处汉正街市场的宝庆、三曙、关帝等街巷,就有近百人因染指小商品经营犯“投机倒把错误”而受到教育、批判和处分。市场经济、个体经营成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汉正街除国营、街办工厂在发展生产,国营商业网点在保障供给之外,个体工商户已被全部改造、安排,小商品经营全部停歇。

第三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汉正街市场的复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清算了十年浩劫所推行的错误路线,为全局性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贯彻落实,武汉商业开始恢复多渠道流通。汉正街一带工业企业允许自销,企事业单位允许开办商店,增设商业网点。集体商业和个体商贩作为国营商业的补充成份重新获得认同。汉正街一带的小商品经营业户在计划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宽松环境下得以复兴和发展。

1979年9月,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按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决定在全市恢复发展个体经济。同年11月,研口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报经上级批准,在宝庆工商所所辖的新安、宝庆、三曙3条街区试行恢复发展个体经营点,并以减免税收、管理费等优惠政策,鼓励个体经营者到汉正街老三镇市场摆摊设点,经营城乡民众急需的日用百货、小商品,搞活流通。短短数十日,便有100余名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进驻场内,与尚不景气的国营和合作商店结伴为伍,使长期萧条的三镇市场重现生机。截至1979年底,第一批办理小商品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达103户。至此,具有400余年发展历史的汉正街市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其独特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以经营小商品为特色,焕发生机,再写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第二篇汉正街市场的经营

第一章新时期汉正街市场的兴起和发展

历史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我国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古老的汉正街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从恢复和发展个体工商户经营开始兴起,到国有、集体经济和私营、个体经济一齐发展,推动汉正街由单一的小商品市场向综合性、复合型小商品市场转变,进而向小商品市场经济试验区发展,并通过大规模的市场改造、调整,使市场规模迅速地扩大,一个以小商品市场为中心、各专业市场相配套的商贸区大市场,到90年代中期形成。汉正街市场已成为我国华中地区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也是全国十大工业品市场之一,其国家级市场地位已经确立。

第一节小商品市场的兴起

1979年9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并以减免税收,不收或少收管理费等优惠政策鼓励个体工商户到汉正街经营小商品。1O月初,武汉市商业部门率先在汉正街恢复国营武汉三镇小商品批发市场,拉开了新时期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兴起的序幕。11月6日,武汉市硚口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所辖新安、宝庆、三曙3条街道进行恢复、发展个体经济的试点工作,核发了第一批共103户小百货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当年冬和次年春,小商品市场的恢复工作逐步展开。

针对个体工商户心有余悸,怕割“资本主义尾巴”和个体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1980年4月,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金邦和带领市、区工商局的一批工作人员到汉正街开展调查研究,并召开了个体工商户座谈会,倾听个体工商户的意见,宣传发展个体经济的政策。到1982年上半年,汉正街的个体工商户逐步发展到209户。此时,因国家政策尚未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批发业务,市场经营以零售为主,少量的批发业务只能在暗中进行。为适应市场小商品交易量增大的需要,搞活商品流通,硚口区工商局决定突破限制个体工商户从事商品批发经营的政策,允许其批量销售。至此,个体工商户的批发业务才得以公开起步。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文中指出:“正确认识它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总结、推广其经验,很有现实意义。”同日,《长江日报》发表《搞活管好小商品市场》的评论员文章。文章强调:应具体落实中共十二大关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进一步把小商品市场搞活管好。同年10月,为了贯彻中共十二大精神,促进小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小商品市场现场会议。各省、市、自治区和省会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代表1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宣传了武汉市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而且对个体工商户提出了“允许批量销售、允许长途贩运、允许价格随行就市”的政策。在舆论的引导和政策的推动下,个体经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当年底,汉正街经营小商品的个体工商户就增长了一倍,达到458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农民收入有较大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乡镇企业的产品和农民生活需求的小商品都急需汉正街小商品市场这样的购销场所。1983年,中共中央颁布《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以后,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了贯彻中央搞活经济的指示,配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针对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营特点,实行了“三放宽、两扶持、一引导”的政策。“三放宽”,即允许市场价格自由浮动,允许长途贩运,允许批量销售。“两扶持”,即采取低收管理费和低税率的方法扶持个体工商户经营。“一引导”,即为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牵线搭桥,帮助他们沟通信息,搞好城乡物资交流。同时,根据市政府提出的“敞开城门,引客人室,储存服务”的政策,特许外地个体工商户到汉正街升基巷、金庭巷、石码正巷等处设点经营;并贯彻“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采取统一税费标准,允许联合经营,允许投资办厂办店、自产自销等一系列措施,让国营、集体、个体及外地客商在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同台竞争。

1984年7月9日~13日,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国营、集体、个体3种经济成份近2 000户经营者,联合举办了首届大型商品展销订货会。来自全国18个省、市,省内33个县(市),市内1千余家工厂、商店的代表参加了展销订货会,成交额达1 000多万元。此后,汉正街市场每年春、秋都举办两次商品交易会,其规模逐年有所扩大。1984年11月13日,《长江日报》报道汉正街工:商行政管理所10月底的统计:汉正街市场国营、集体商业门点已达308家,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 063户;在个体工商户中,已经有255户成为“万元户”;市场购销渠道已延伸到北京、上海、天津和浙江、四川、黑龙江、山东、新疆等26个省、市、自治区的250多个县,与数以千计的企业、商户建立厂贸易关系;经营4 500多个商品品种,上万个花色;小商品50%来自外省,90%销往市外;年销售额达2.9亿元人民币。

第二节综合性商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武汉市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了适应农村改革引起的巨大变化,促进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武汉市人民政府决定从搞好“两通”(交通、流通)人手,打破地区分割、封闭的格局,建立开放型的市场,以打开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局面。当年7月,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改革流通体制的实施方案》,进而组建了武汉市商业管理委员会,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探索:改革批发体制,建立以贸易中心为主要形式的商品流通网络;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进一步搞活零售市场等。在这种背景下,汉正街小商品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5年元月,经过一段时间筹备的武汉工业晶贸易中心在汉口沿河大道163号挂牌成立。其营业面积及附属设施共1.1万平方米。中心大楼内设置有武汉市商业系统的百货、五金、纺织品、服装、文化用品、化工原料、工业晶信托、储运等经营单位和友谊公司等,还有国内各地工商客户设立的百货馆、五金交电馆、针纺织馆、服装馆、文化用品馆、化工原料馆、信托贸易馆和各地产品馆。经营范围包括大小百货、文化体育用品、钟表眼镜、针棉化纤织品、呢绒绸缎、服装鞋帽、五金工具、交通电讯材料、灯具、家用电器、化工原料、副食品、医药器械、建筑器材、机电产品、钢木家具、外贸商品和其他工业晶,并承办商品展销会,办理代购代销、代储代运、加工订货业务。经营方式多样,有自营、代营、常年固定经营、临时展销等。不同经济成份和不同地区的客商,均可申请进场,租赁营业场地经营。同年5月,连接武汉工业品贸易中心大楼与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中心的永宁巷服装专业市场正式开业。该市场全长650米,设有170多个摊位。武汉工业品贸易中心和永宁巷服装市场的相继开业,开始打破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单一经营小商品的市场格局。1988年2月,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管理委员会和工商、税务部门共同对营业欠佳的紫阳市场进行改造,在保持一楼小百货商品经营的同时,开辟二楼布匹市场和三楼娱乐牌市场,引入个体工商户500余户。至80年代末,伴随鞋类、布匹、童装等一批专业市场的逐步建立,汉正街市场的综合性日益增强。

随着汉正街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和交易量的增长,市场内许多客户延长交易时间,自发形成了夜市交易。1986年3月,为保护合法经营,打击非法经营,保持市场良好的声誉,维护消费者利益,成立了由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联合参加的夜市领导班子,对夜市因势利导,加强管理,并宣布正式开放夜市。至当年年底,共签发夜市经营证件511份,其中,经营百货的有470户,3月一12月,夜市商品成交额1300余万元。夜市的兴隆和发展促使国营、集体企业相继延长营业时间,不久又开放了早市。

早、夜市均占道经营,范围界定在同安坊、三曙街至大夹街安善路,汉正街石码头正巷至安善路。1992年,经营户增加到约800户。到1996年,早市经营约有800户,夜市经营约有400户。早市从天明开市,收市于8时30分;夜市一般开市于16时,收市于22时以后。市场早市、日市、夜市连续交替,在扩大市场集散功能的同时,使市场向复合型转化。

8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出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当一部分农村的消费水平有了明显的上升。农民不仅对小商品需求逐步增长,而且对其他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工艺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以农村市场为主要销售对象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其商品走销也由低档次向中档次发展,而且依商品大类呈现向专业市场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根据市场变化的新动向,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管理委员会于1988年提出了汉正街市场发展的新的指导思想,即从单一的小商品市场向综合的小商品试验区发展,以流通为依托,以生产为基础,以市场发育促发展,使汉正街市场再上新台阶。经市、区政府批准,汉正街市场在方圆2.5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成立了汉正街经济改革试验区,并适时在利济、三曙、宝庆、新安4条行政街道临汉正街的存仁巷、来祥里、上河街、合成里开辟4个分市场。当年年底,4个分市场持证经营户达到400余户。同时,“试验区”积极发展私营企业(当年申办15家),为地产品打人汉正街市场牵线搭桥,鼓励和引导区、街、校办企业及家庭生产小商品,推进企业承包、租赁、拍卖、合营、联营、股份制等多种改革措施,增强了汉正街市场的活力、吸引力、辐射力和竞争力。截至1989年底,汉正街市场国有和集体商业网点增至381家,个体工商户增至3 215户(包括夜市摊点600余户)。

第三节商贸区大市场格局的初步形成

80年代中后期,迅速发展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与汉正街地区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矛盾已十分突出。个体工商户长期以街为市,占道经营,将本来就狭窄、拥挤的道路阻塞得难以通行;以路为市既受天气影响,经营条件又差;市场区域居民人均占地约12平方米的高人口密度给市场的运行带来诸多困难;建筑物陈旧,质量低,危房率达89%,给市场的安全带来隐患;还有整天人流拥挤,环境卫生差等,这些都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改善汉正街市场周围环境,推动市场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提出“改造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引雀进笼,、退路进室经营”的市场改造方针。从此,汉正街市场的发展与市场改造工程基本同步,在武汉市市场规划蓝图中逐步形成一个商贸区的发展格局。

1990年4月,在汉正街市场第一期改造工程中,全市场第一幢专业大楼一一汉正街服装交易大楼竣工。在当年汉正街市场春季交易会前夕开业,原在永宁巷服装市场摊点经营的802户外地籍个体工商户全部进楼人室经营。市场日均顾客流量达万人。汉正街服装交易大楼开业是汉正街市场实现退路进室和专业化经营的首次成功尝试,它对汉正街专业市场的发展,对市场经营由露天摆摊式向室内商场式的转变起到了示范作用。1990年底市场改造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在原“三镇市场”地段,即同安坊至安善巷以及利济南路两侧2。5公顷的地域,新增商业营业面积1。07万平方米,新辟一条工150米长、15米宽的市街,市场环境初步得到改善。

1993年7月,汉正街市场第二期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共新建商业网点面积26.7万平方米,有5 800余户个体工商户人室经营,使汉正街市场经营环境大为改观。

此后,更大规模的市场第三期改造工程相继实施,老三镇服装城以及大批还建商业铺面等陆续投入使用。在大规模的市场改造过程中,地处市场区域内的一批工厂和文教单位纷纷腾出场地和房屋开辟门面,兴办市场。汉口电力设备厂、武翠针织运动衣厂、向阳帽厂、汉口织带厂、老同兴酱品厂、长江食品厂以及文化电影院、武汉市第六十中学等企事业单位在1992年一1993年间相继利用闲置场地开办室内市场。其间,汉中街、利济街等街道办事处也开辟了一批新的商业摊亭。在市场硬环境迅速得到改善的同时,汉正街市场向综合型、专业化、大型化、商场化、室内化)方向发展,并且通过规划、调整,形成以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为核心,以纺织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炊具、副食品、工艺礼品等十多个专业区域,36个室内市场相围绕的市场群体。1996年,在汉正街市场区域内,有国有、集体商业企业414家,个体工商户12 968户,从业人员4.8万人;经营商品6万多种;日均人流量达15万人。

第二章经营规模

从1979年至1996年,汉正街市场经营规模逐步扩大。这一变化表现在市场主体即经营者数量增加及其经营能力的增强;市场客体即商品数量的增长和品质的提高;市场载体即地域面积的拓展;市场辐射范围(商圈范围)的扩充和商品销售额等经济指标的提高几个方面。

第一节市场位置

新时期汉正街市场的位置,在继承其历史地理位置的基础上,范围随着市场交易量的增长而不断拓展。

1979年重新开放三镇小商品市场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百余名登记发照的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有步骤地集中到汉正街沿街设点经营,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兴起作了准备。随着国有、集体、个体经营门点的增加,东西走向、长工623米的汉正街及其周边街巷成了被誉为“小商品河流”的小商品市场。在1987年开始的汉正街市场第一期改造工程中,存仁巷、来祥里、上河街、合成里4条临近汉正街的街道被开辟成汉正街第一批分市场,打破了汉正街市场长蛇阵式的布局,市场开始向汉正街两侧拓展。然后经过市场一、二期改造和进入第三期改造,在市场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市场范围逐步向周边扩张。到1996年,汉正街市场东起三民路、民族路以西,西至硚口路,南滨汉水沿河大道,北至中山大道,由汉正街、大夹街、新安街、宝庆街、三曙街、永宁巷、万安巷等诸多街巷组成。主街一一汉正街两旁连通117条里巷,呈蜈蚣形布局。地域总面积2.56平方公里(不含东汉正街市场面积)。

第二节市场延伸

西汉正街市场

199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取缔了位于硚口区汉西路一带非法经营的药材市场,将因受汉正街旧城区改造影响,不能正常经营的汉正街市场部分个体工商户迁往汉西路继续经营,习称“汉正街西端市场”。

1996年,硚口区人民政府正式将此市场命名为“西汉正街市场”。市场以汉正街为轴心,北至宗关街发展一村,南至沿河大道,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可用于市场营业的面积为31万平方米。截至1996年底,市场经营面积从原来的8万平方米增加到15.7万平方米;市场经营户(国有、集体、私营、个体)从近1 000户增加到3 000余户;市场销售额也从7。5亿元增加到15亿元;已形成太平洋综合市场、3604工厂陶瓷建材市场、日用杂品市场、副食品及干菜市场等;4大龙头行业(陶瓷石材、板材、副食、汽车摩托车配件)、10大龙头市场、20多家龙头企业成为西汉正街市场的经营主体。

东汉正街市场

90年代初,位于硚口区段内汉正街市场的东端,有100多米长的街道市场在江汉区段内延伸发展。这个地段汇集沿河大道、集家嘴及民族路的地理优势,呈现良好的市场发展势头,江汉区人民政府将此地段命名为”汉正街东端市场”,并学习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管理委员会的经验,设立了市场管理机构。

经过江汉区人民政府5年多的组织、建设,以“东端市场”为一点,把”汉正街市场”向东北延伸成大兴路、沿河沿江大道和民族路3条线,原来集家嘴地区成为汉正街市场伸向江汉区的辐射源,形成一片扇形市场区域。1997年3月,江汉区人民政府将“东端市场”更名为“东汉正街市场。”

截至1996年底,东汉正街市场已有布匹、窗帘、服装、鞋类、毛线、干鲜副食、厨具等各类专业市场23个,经营门点和摊位5 000多个,经营面积22万多平方米,其中室内市场20个,经营摊位3 229个,经营面积19。6万平方米。1996年成交额工0.8亿元,上缴税款891。7万元。

在东汉正街市场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江汉区人民政府大力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于市场建设,积极向各处市场招商。现有的3 000多家经营者中,有工100家是外地来汉落户的客商。正在兴建的一批大型商场、室内市场、娱乐中心和商住楼,总建筑面积达120余万平方米。

截至1996年底,被正式命名为汉正街分市场的有湖北省红安县城关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红安分市场”和湖北省“荆门市汉正街市场商城”。

第三节商品门类及花色品种

1984年,汉正街市场经营的商品大致可分为小百货,服装鞋帽和纺织针织品,文具纸张和土产日杂,棉布化纤和呢绒绸缎,糖果烟酒和食品罐头5大类。

一、小百货类(包括小百货、小五金、小塑料、小针织、小玩具):

(一)小百货商品。总计品类103种,花色1 600个,规格8 000个。其中主要有:各类小童装、鞋垫、发卡、发网、鞋子、袜子、花边、帽子、鞋油、蛤蜊油、雪花膏、发油、缝针、棉线、尼龙线、金线、银线、花线、绣花绷子、日历牌、皮尺、木尺、毛线针、钩针、松紧布、松紧带、领带、膨体纱、洗衣刷、床铺刷、鞋油刷、工业用刷、瓶刷、各式公文包、旅行包、钱包、梳子、篦子、橡筋、鞋带、钥匙带、橡筋口、袖口、领口、毛巾、方巾、围巾、包巾、浴巾、纱巾、纱条、纱花、三角巾、民用手套、工业用手套、拉毛领、海勃龙领,大衣领、胶领、领箍、领片、皮带、人造革带、帆布带、裙带、背带、包头、假领、中式盘扣、风纪扣、按扣、纸折扇、塑料扇、丝绸扇、火柴盒、烟盒、装饰花、各

种香水、爽身粉、烟嘴、烟杆、旱烟嘴、拉链、头绳、头珠、枕芯、枕头套、桌布、涤花巾等。

(二)小五金商品。总计品类82种,花色工100个,规格5 000个。其中主要有小刀、剪子、夹子、拈子、汤瓢、顶针、别针、鞋扣、汽眼、裤钩、风扣、风钩、帐钩、门扣、拉手、锁、扣手、箱角、箱款、合页、瓶起、穿针器、伞头、伞开关、袜针、鞋顶、鞋掌、毛拈、老鼠夹、包钉、锯条、元钉、三角猫、锅落、火钳、炉盖、汤罐、汤罐盖、饭瓢、火钩、旅行剪、打火机、手电筒、文具盒、各种钢笔零件、鱼钩、浮筒、鱼石、儿童玩具、铁皮手枪、小手表、马口铃、项圈、脚圈、手圈、小锣、小钹、响拍、铃铛、弹子、假戒子、胶金牌、胶项链、百岁牌、儿童安全牌、铁发卡、插片、铁尺、麻花卡、婆婆卡、挖耳、手表带、金属脸盆、痰盂、撮箕等。

(三)小塑料商品及玩具。总计品类60种,花色640个,规格1 000个。其中主要有:眼镜、桶、杯、壶、碗、盒、箱、玩具枪、哨子、喷水壶、单铃、双铃、梅花铃、转铃、响钉、陀螺、玩具小飞机、玩具轮船、玩具火车、玩具汽车、篮球、积木、照相机、数来宝板、大锣、小钹、乒乓球、塑料人、戏剧脸谱、布娃娃、小扑克、小象棋、小军棋、小矛子、小关刀、泥塑人、小人书、小画片、小木画、小钢琴、小胡琴、小炊具、小号、小子弹、小铃铛等。

二、服装鞋帽,纺织针织:

这类产品总计有品类90种,花色500个,规格3 000个。产品包括:单上衣、单裤、长袖衬衣、短袖衣、长西裤、短西裤、长球裤、短球裤、连衣裙、三折裙、超短裙、百褶裙、中山服、干部服、坦克服、中长服、呢制服、春秋装、夹克、短大衣、长大

衣、军大衣、呢大衣、中长大衣、西服背心、马裤、登山服、太空服、夹绒短袄、夹绒长袍、羊皮袄、羊皮背心、狗皮背心、皮大衣、警蓝服、军干服、各种卫生衣、球衣、球裤、腈纶衣、毛线衣、兔毛衣、开司米衣。

牛皮鞋、猪皮鞋、翻毛皮鞋、塑料鞋、胶鞋、布鞋、泡沫鞋、人造革鞋、力士鞋、拖鞋、童鞋、绣花鞋、木拖鞋、蓝光鞋、旅游鞋。

军帽、警帽、大沿帽、人造革帽、牛皮帽、礼帽、婆婆帽、儿童帽、太阳帽、贝蕾帽、装饰帽、棉帽、呢帽、哔叽帽、工人帽、草帽、柳藤帽、罗宋帽、瓜皮帽。

各式浴巾、毛巾、枕巾、围巾、沙发巾、台布、桌布、收音机巾、电视巾、床单、被单、被面、飘带、裤带、橡筋带、口罩带、背包带、索线等。

三、文具纸张,土产日杂商品:

这类商品总计有品类58种,花色1 500个,规格4 000个。

文化用品主要有:各种书写纸、牛皮纸、打字纸、包装纸、印刷油墨、印刷材料、办公用品、体育用品,测绘仪器、乐器、照相药粉、桃红墨、蓝油墨、可丁白墨、收文簿、文件夹、资料袋、工资袋、活页簿、各种抄本、各类奖状、各类会计账簿、各种报销单、请柬、圆珠笔、铱金笔、塑料笔、毛笔、粉笔、彩色笔、墨水、糊精、票夹、各种胶尺、卷笔刀、黑板、算盘、文具盒、蜡纸、排笔等。

土产日杂品主要有:工业用油、生漆、竹篾原材料、竹制品、木制半成品、木制品、柳条制品、藤皮制品、棕类、野生纤维制品、草类制品、蒲包、芦席、油纸、铁制炊具等。

四、布匹化纤,呢绒绸缎:

这类商品总计有品类53种,规格5 600个。其中包括:棉布、印染布、斜纹布、呢布、哔叽布、涤纶布、二合布、三合布、腈纶布、中长纤维布、府绸、丝绸、棉绸、线绨、雪花呢、海军呢、麦尔登呢、混纺呢、驼绒、涤纶华达、派力司、锦花缎、印花被单、涤棉丝光床单、格子纱、蜡羽纱、羽纱、香云纱、夏布、涤卡、男女开口彩绸、各种绸子、各种绸被面、缎被面等。

五、糖果烟酒,食品罐头:

这类商品总计有品类40种,花色5 000个,规格8 000个。其中有:各种卷烟、各种雪茄、各类白酒、水果、鲜果、干果、糖果、红糖、白糖、冰糖、方块糖、各类罐头、饮料、液体饮料、固体液料、小食品、干点、酥点、饼干、蛋糕、奶品、奶粉、炼乳、调味品、酱品、味精、胡椒、辣椒、五香粉、八角、桂皮、花椒、海味、海带、青丝、粗盐、细盐、简装盐、再制盐等等。

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汉正街市场经营的商品门类逐步突破了“小”的局限,而且品种不断增加,花色、规格日益丰富。香港《大公报》1991年5月工日发表题为《面向东西农村市场一一武汉汉正街小商品市场见闻》一文,在介绍汉正街市场商品丰富时援引一位四川客商的话作小标题:“除了军火,要啥都有”,文章写道:“据统计”目前在汉正街经销的600多种商品中,有2万多种规格和花色。”

1992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汉正街市场上不仅境内小商品品种与日俱增,而且来自台湾的金属风铃、香港的音乐首饰盒、韩国的时装、印度的象牙项链、日本的4.5英寸微型电视机等境外商品也不断增多。至1994年底,汉正街市场经营的商品约554种,花色11 630个,规格3万多种。其中,小电子商品有电动玩具、电磁工艺品、电子打火机、电子计数器、电子计时器、电子文具、电动剃须刀、电熨斗、电炊具、电茶具、收音机、微型收录机、电筒、电池、微型电扇、微型增氧器和电子游戏机等20余个系列、2 000多个品种。而且,根据季节变化,各类商品花色品种随之变化。因此,实际经营的商品花色、规格远不止以上统计数字。到1996年,据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管委会对各专业市场经营商品的统计,汉正街市场内经营的商品共有11个大类,约6万余个品种。

第四节市场流通渠道

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处于长江与京广铁路全国水陆交通大十字网络交叉点,长江和汉水在这里交汇,历来是中国中部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进入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东西向的318国道和南北向的107国道在武汉呈十字形交汇,武汉空中航线同全国各大城市通航,并不断开辟国际航班,邮电通讯也发展迅速,武汉成为全国少有的集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和邮电通讯枢纽于一体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八五”期间,武汉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到1995年,全市拥有批发贸易业网点2.59万个,从业人员23万多人。各类商业零售和饮食服务业网点近10万个。武汉市优越的交通条件和市场环境,加上汉正街市场历史形成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使市场商品的购销渠道逐年扩大。1982年,汉正街市场同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96个县市的198个企业有业务联系。1985年增加到与24个省、市、自治区,350多个县市的94 000余个企业有购销往来。到1989年底,发展到与全国29个百、市、自治区,510多个县市的5 000多个企业有经济联系。截呈1996年底,汉正街市场已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560多个县市的企业以及成都荷花池市场,沈阳五爱市场,广州流沙河

市场,株州、洛阳、开封、信阳等地小商品市场的十几万个个体工商户有经济贸易联系。

80年代中期,汉正街市场个体工商户的货源形成了3条渠道:一是街道工厂、乡镇企业、家庭手工业和少数国有工业企业,由个体工商户直接进货,占全部货源的60%左右;二是代销工厂的推销产品,或者自行到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采购,约占总货源的30%;三是从当地国有商业批发部门进货,约占10%。到90年代中期,在个体工商户的货源渠道结构中,从当地国有批发企业的进货量缩小到5%左右,而经销外地的货源上升到70%左右;同时,由于武商集团、六渡桥百货集团、武汉市副食品商业集团所属市水产公司、广生行,以及武汉市供销社系统的日杂公司、陶瓷公司等一批国有、集体商业企业和一大批服装、鞋帽饰品、玩具等民营企业陆续进入汉正街市场,使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武汉地产品的货源有所增加。

汉正街市场的货物80%销往广大农村市场,20%销往城市.来自全国各地农村的个体商贩和供销社乡镇代销店的采购人员(俗称“包袱客”、“扁担商”),或直接持币到市场进货,或把当地农副土特产品贩运进城,转而从市场购进日用工业小商品返回农村集镇零售给消费者,形成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的商品流通渠道。

在国内流通渠道日益增多的同时,汉正街市场的经营由沿海、沿边与海外流通渠道相连接。1992年,汉正街市场有上百人自费到云南、广西、黑龙江、新疆等边贸市场考察。他们在哈尔滨中外民族贸易市场,中俄边境绥芬河市场、黑河市场,云南中缅边贸市场,广西中越边贸市场设立经营网点,开辟购销渠道。还有一批人到俄罗斯、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考察商务。汉正街市场个体工商户申生伟在匈牙利创办的华汉贸易公司,以布达佩斯为中心向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东欧诸国市场辐射。在俄罗斯的莫斯科、海参崴、布拉戈维申斯克等城市和乌克兰,以及越南的河内中国市场、胡志明市小商品市场、柬埔寨金边小商品市场等外国市场,都有汉正街个体工商户从事商品经营的身影。

汉正街市场的繁荣兴旺也吸引了海外客商。至1993年底已有美、英、日、韩、新、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汉正街市场洽谈商务。1993年,汉正街市场个体工商户签订边贸、外贸合同金额达3 000万元。1992年10月,汉正街兆丰礼品店有4种玩具被来汉正街市场考察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经济代表团成员看中,他们订购了一个大集装箱的玩具。不久,这批货就出现在美国市场上。

1994年10月,武汉市硚口区组织汉正街招商团赴香港、新加坡等地进行了18天的招商活动。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星岛时报》、《经济日报》、《南华早报》和四大电视台共12家新闻媒体对此作了充分的宣传报道。招商团先后与香港企业的负责人举行了洽谈,达成投资意向和协议11项。同年11月下半月,汉正街市场陆续接待了7批回访的新加坡和香港客商。

在民间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汉正街市场开发开放实绩日益引起海外的注目,市场海外流通渠道日益扩大。截至1996年底,汉正街市场边贸、外贸成交额累计实现1 600万元;汉澳合资汉庆娱乐公司、汉港合资源洋服饰公司等一批合资企业在汉正街市场先后开业。

汉正街市场的小商品购销渠道按货物品类分,大致情况如下:

一、小百货及小五金主要来源于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福建和湖北等省、市,销往四川、河南、湖南、河北、安徽、江西、山西、陕西、云南、贵州等省农村和集镇。

二、针棉织品多半购自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辽宁、湖北等省、市;再销往四川、江西、云南、贵州、山东、吉林、广西、内蒙古、新疆等省、自治区的农村和集镇。

三、服装来源于湖北、浙江、江苏、广东、北京、上海、辽宁、河北等省、市,销往四川、江西、河南、河北、安徽、福建、广西、云南、贵州、甘肃、内蒙古、西藏、湖南、山西等省、自治区的农村和集镇。

四、鞋、帽、线、扣来源于福建、河南、广东、湖南、上海、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市,再销往四川、河南、辽宁、吉林、江西、安徽、山西、陕西、广西、云南、湖北等省、自治区的农村和集镇.

五、文具、杂品来源于广东、上海、天津、北京、湖北等省、市,再销往黑龙江、河北、辽宁、四川、河南、江西、安徽、山西、湖南、甘肃等省农村和集镇。

此外,布匹、服装、陶瓷、家用电器、燃气用具等一大批商品的经营也逐步扩大规模,并形成专业市场和比较稳定的购销渠道。

第五节经营成果

1982年,汉正街市场恢复不久,个体工商户发展到458户,当年实现商品销售额1 60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和市场管理费(以下简称“税费”)u。工8万元。次年,销售额突破亿元,达1.43亿元。1984年,个体工商户超过1 000户,销售额比上年增长一倍,达2.9亿元,上缴税费47.7万元。80年代中后期,市场经营规模逐年扩大,市场经营业绩稳步上升。1987年市场销售额已占武汉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6.9亿元/66.47亿元);至1988年个体工商户增加到近4 000户,销售额达8.25亿元,税费突破千万元,达到1 018万元。这是市场恢复后的第一个高峰。1989年,受市场疲软等宏观经济的影响,市场年销售额回落到7亿余元,但个体工商户上缴的税费则由1988年的1 018万元增加到1989年的工594万元;1990年税费合计2 211万元,比1988年增长1倍多。从1991年开始,市场经营迅猛发展,经营成果急剧增长。1991年个体工商户达到4 100余户,销售额回升到8.5亿元,税费增长到2 700余万元;1993年,汉正街市场销售额达26亿元,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评定的全国日用工业品市场50强中居第6名;到1994年个体工商户达到工。1万户,年销售额升到48亿元(占当年武汉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2%),纳税4 600万元,缴管理费1 400万元;截至1996年底,市场网点(含国有、集体、个体门点摊点)总数1.3万余个,销售额80亿元(占全年武汉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批零兼营、展销代销等较为传统的经营方式以外,代理、联营、专,营等新的经营方式和具有推陈出新意义的自产自销方式日益盛行于市场。具有汉正街市场特色的生意经,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第一节商品经营方式

一、批零兼营

1982年全国小商品市场武汉现场会议召开以后,在国家“允许批量销售,允许长途贩运,允许价格随行就市”政策的推动下,汉正街市场的批发销售由地下转入公开。由于汉正街市场的货物多数由这个市场的个体工商户去各地厂家直接采购,购回的货物绝大部分由外地个体工商户转销各地农村和集镇,到汉正街市场进货的,既有小本经营的“包袱客”、“扁担商”,也有开着拖拉机、汽车或出租车的个体客商和集体企业,批发量可大可小。因此,短期内批发销售就逐步扩大到占市场销售总量的95%左右。汉正街市场小商品的批量销售,一方面适应了各地各类客商不同批量购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适应了全国数以万计的生产企业,特别是大量的街道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手工业者销货的需要,并由此孕育出以批量销售为前提的代销、经销等多种经营方式。汉正街市场商品批发起点可以很低,同时还保持为顾客零售服务的传统。曾经有一段时期,汉正街市场有一部分个体工商户因批量销售扩大,不再愿意兼零售服务。市场管理部门为了维护汉正街市场的声誉,使市场由纯经营向经营服务型转变、由商品低档次逐步上升、保持以农村消费为主兼顾城市消费的特色,坚决制止只营批发、不营零售的行为,保持了汉正街市场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或批零兼营的基本经营方式。

二、交易会展销

1983年,中共中央颁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以后,工商、税务等市场管理部门针对汉正街市场以农村市场为主要服务对象等经营特点,为市场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引导措施。组织汉正街市场展销订货会,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从1984年7月举办首届展销订货会,1987年开始每年举办春秋两次交易会,到1996年秋共举办了23次这类营销活动。

三、代销、代理

自汉正街市场形成以批量销售为主要经营方式,且批量日益扩大以后,吸引了许多中小企业自愿以委托代销、代理形式把商品提供给市场个体工商户和商店。这一方面为汉正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另一方面,由于汉正街市场的部分商店和个体工商户同这些中小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供销关系和稳定的供销渠道,成为这些企业的产品在汉正街市场的代销店或代理商。如个体工商户唐金国与浙江绍兴渔场袜厂建立良好的供销关系后,成为汉正街市场第一个同厂方正式签订代销合同的个体工商户,年销尼龙袜10万双以上。1984年底,江苏常熟红星针织厂主动向汉正街个体工商户陈永镒发货,一次将价值2万余元的涤纶开衫委托其代销。由于陈代销信誉度高,上海、无锡、杭州的一些厂家都先后同他建立代销、代理关系。1991年以前,汉正街市场约30%的货源是代销工厂积压或推销的产品。1992年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改革逐步深化,以销定产的经营方针被更多的厂家所采取。企业在生产能力、规模扩大的基础上,适销产品的比率不断上升,库存、积压产品逐渐下降,同时随着城乡市场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商品消费更新节奏不断加快。在这种形势下,代销这种经营方式在汉正街市场逐步减少。到1996年,在汉正街市场像早期那样主要依靠代销做大笔生意的经营者很少出现了。但是,代理甚至总代理方式则在市场上方兴未艾。著名的泉隆副食品公司就是广东好几家食品厂家的小食品在武汉的总代理人。厂家随时向汉正街市场老关系户发货,销售价格则由经营者自订。

四、经销、特约经销和总经销

在代销方式盛行的同时,汉正街市场的经销方式更加盛行。生产企业同汉正街市场经营者之间形成的供销渠道,主要依赖于经销方式。因此,汉正街市场内的许多商店和个体工商户实际上成为厂方的经销门市部。80年代末,武汉袜厂生产的中低档尼龙袜,武汉伞厂的晴雨伞,华中橡胶厂的解放鞋,精明橡胶厂的农用雨鞋,武汉塑料四厂的塑料鞋,武汉乳胶厂的气球,武汉手帕厂的手帕,以及武汉色织布工业公司的色织布等纷纷走进汉正街市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同市场内的国营商店或个体工商户建立经销关系实现的。

供货厂家为了避免在汉正街市场多头发展经销户,造成无序竞争而损害自己商品的品牌声誉;同时,汉正街经营者为了巩固货源渠道,享受更大的进货优惠条件,避免多家同时经营一种品牌带来的风险,于是从1989年以后,特约经销和总经销的经营方式逐年在汉正街市场,特别是在副食品、服装等行业风行起来。1989年,泉隆副食品公司经过市场调查,选定风味小食品经营,由“大而全”的商品经营转向专营新奇味美的小食品批发。采取用客户预交货款扩大进货量,然后薄利、微利、甚至无利分散给客户经销的办法,抓住了生产厂家最关心产品销售量的心理,受到了厂家的重视。广东汾湟食品厂、明华食品厂等10多家著名食品生产厂家纷纷委托泉隆副食品公司为武汉地区的特约经销商或总经销商。1996年11月,在汉正街老三镇服装市场开办“超华服饰”的经营者所经营的“海霸王”、“伯顿”两种休闲西服都是由生产厂家正式授匾牌为武汉地区总经销的。总经销商对品牌的品种可按市场适销情况有选择权,价格也是同厂方根据市场行情商定的,有升有降。90年代中期,在汉正街市场上销售西服的一般都采取这种方式。

五、联合经营

伴随着汉正街市场的发展,市场经营者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在竞争中,商品生产者在提高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需要降低和节约流通成本;商品经营者需要减少流通环节,建立稳定通畅的购销渠道,获得优惠的商品购进价格,以利于勤进快销,这就促进了市场联合经营的产生和发展。1984年4月,汉正街个体工商户集资43.4万元成立了汉正街小商品联合公司,与近百家厂商签订了合同。公司成员实行联购分销。同年,汉正街小商品市场联购分销经理部参与举办首届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展销订货会,扩大购销渠道,增强经营实力。1986年,汉正街市场内以工商联合、商商联合、城乡联合等多种形式联合经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39户。其中,企业之间联营的有17户,个体之间联营的有22户。个体工商户投资办厂、办店的有209户,这些联合体南北沟通,内引外联,城乡结合,以销定进,减少环节,增加供给,保证了商品经营价格上的灵活性,活跃了市场。如汉正街石码百货经销店和蔡甸区(原汉阳县)侏儒乡联合开办了石龙织带厂,利用汉正街市场的信息,生产适销商品,产品畅销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个(市)县,并在发展中建立了以石码百货经销店为主体,有10个厂、店参加的经济联合体一一华成贸易公司,打破了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分割,促进了市场的扩大。到1996年,汉正街市场的联合经营体有100户以上。

六、委托加工

汉正街市场个体工商户经营的许多小商品,如针头线脑、小脚袜、瓜皮帽、鱼钩、衣扣等,量少利微,大厂家不愿生产,国有、集体商店不愿经营,而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又需要。其货源主要依靠他们自己委托汉正街、长堤街一些传统手工业者和零散居民加工生产。品种主要有铝制古代小兵器、金属罗汉饰品、老人发卡、鱼钩、泥玩具和小竹哨等。特别是1996年,硚口区人民政府实施以汉正街市场为依托,促进社区工业发展的经济策略以后,环绕市场的区、街、学校以及居委会办的工厂,或接受市场商店、个体工商户来料加工,或按其要求的品种、色泽、样式组织生产,使委托加工这种经营方式成为促进区街工业发展,促进市场经营,促进产销联合的有力工具。据不完全统计,仅1990年,区街服装厂为汉正街市场各客户加工服装产值约2 000万元。生产厂家接受市场商品经营者的订货,以销定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如三曙街同安针织厂随时按商家提供的花色、规格、数量生产加工童袜,在汉正街市场“袜子大战”中销量逐年递增。1992年以后,许多原来靠接受汉正街个体工商户订货的企业纷纷在汉正街市场开设经营部门。同时,一些个体工商户也投资办厂,双方都走上自产自销的道路。因而,委托加工这种经营方式与80年代末相比,就不那么盛行一时了。尽管如此,委托加工方式仍是汉正街市场那些中小资本个体工商户进货的主要方式之一。

七、自产自销

自产自销这种经营方式在汉正街市场具有悠久的传统。早在清代,汉正街附近僻街小巷内就存在许多圆木、木雕、刀剪、烟袋、锅瓢等类商品的生产作坊,而且多为前店后坊,自产自销。20世纪初,著名的衡记谦祥益绸布店所经营的宝蓝官布、宝蓝细布、宝蓝竹布,就是在汉口永宁巷由土靛染坊和踹坊代为加工精制的。

新时期汉正街市场兴起以后,随着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以及经营者资金的积累和经营实践经验的积累,以生产为基础,降低销售成本,获取最佳效益,开厂办店,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被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所采用。80年代中期,硚口区新安街34个街办企业在四处“找米下锅”、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到汉正街市场摆摊设点。他们根据市场信息,发挥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优势,开发出针织游泳裤、女式西裤等30多个新品种,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1985年销售额达2 300多万元,实现利润近90万元。还有许多区街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委托加工业务中尝到甜头,也先后走进投资办厂办店的行列。如1993年在全国首创“蛇吞象”之举,出资4 080万元整体购买武汉火柴厂的李裕安,就是从1983年开始在汉正街市场从事个体经营,1986年以7万元资金开办武汉大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起步的。据1991年调查,在汉正街市场自产自销的个体工商户雇工人数一般在5人一6人之间。1992年以后,采用自产自销方式的经营面进一步扩大,其产销规模和质量水平也比前些年有所扩大和提高。据1995年5月1O日《长江日报》所载《市场调节促进资金“代谢功能”》一文透露,汉正街市场的经营者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便转而投资其他行业.如张永胜,靠经营副食品贸易起家,现在已投资于仓储业、房地产业;吴朝辉,在走出汉正街市场后创办了武汉兄弟(集团)有限公司,业务涉及服饰生产、汽车出租修理和房地产等。有的企业家把“触角”伸向“界”外的同时,仍在汉正街市场设立“窗口”。如有名的“女强人”杨占芬在浙江拥有工艺品加工厂,汉正街市场则是她销售工艺品的主要渠道;“气球大王”龚乃生开办了童装生产厂,汉正街市场却还有他的销售阵地。《中国商报>>(1994年4月25日)题为《汉正街内数风流》的文章中也记述有:“昔日的小商小贩们早已不再满足,二传手,的角色,而是开始办厂、办店、办公司,要把,蛋糕,做大。一名个体户从1982年的摊主经营发展到1989年的门店经营,到去年已出资租赁了某国营企业600平方米的厂房。”截至1996年底,全市场60%以上的服装个体工商户前有摊店后有工厂,实现了就地取材,就地加工,产销一条龙。国泰工艺针织厂生产的手套因款式新、用料好、做工细,被评为“汉货精品”,不仅在汉正街市场闻名,还远销俄罗斯及东欧其他国家。据汉正街市场总商会副会长谢诗海介绍,他在汉正街市场经营服装,从1984年用一台家用缝纫机加工服装开始,逐步扩大产销规模,到1996年,已有

两处厂房、300多台服装加工机械、两条流水线生产“邦达”服饰产品,并在宜昌、长沙、成都、西安、郑州、邯郸、武汉等城市设有53个销售点,计划年销售5 800万元,其中,在汉正街市场有4个销售网点,销量约占总销售量的工0%.在汉正街市场个体工商户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想投资办厂,走自产自销道路。但因武汉市地租高昂、各种费用较多,因此,投资办厂的经营者仍不到市场经营者总数的工o%,产品大类主要集中于服装、工艺品、织袜、手套和组装晴雨伞。由于在武汉办厂成本比较高,沿海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区的一部分生产经营者便利用当地办厂的优惠政策,在当地组织生产,到汉正街市场设点销售,促进了汉正街市场一店一品,产销结合经营方式的发展。

八、专营、专卖

汉正街市场的经营者特别是个体工商户,有两种经营发展趋势:一种是由市场开放之初经营某一种或某几种小商品逐步发展到投资办厂办店,涉足多个行业,实行多角经营;另一种就是由当初经营多种商品的“多而全”逐步发展到经营某种商品的“专而全”。汉正街各专业市场主要是由只经营某类商品中的一两个品种的门店汇集而成。卖袜子的专营袜子,卖纽扣的专营纽扣,卖西裤的专营西裤,卖牛仔服的专营牛仔服,卖休闲服的专营休闲服,卖窗帘的专营窗帘等。因此,汉正街市场出现了号称“袜子大王”、“鱼钩大王”、“书包大王”等的专营大户。一个品种“盘”全一个系列规格花色的专营方式是汉正街市场最普遍的经营方式,也是汉正街市场最具特色的经营方式之一。

与专营方式类似的专卖方式,伴随消费者和生产者对商品的商标和品牌意识的加强,从90年代前期开始大量出现于汉正街市场。最具代表性的是汉正街市场万商服装城招商后,新崛起的“汉派”服装,如,,太和”、,,中英”、“雅琪”、“蓝翔”等一批“汉货精品”品牌的服装到这里开设专卖店,主要从事各自品牌的批发业务。

九、其他经营方式

在上述8个主要经营方式以外,汉正街市场还存在包销、买断卖断、赊销、承诺销售等一些新老经营方式。

包销方式主要风行于市场开放之初的几年,主要是推销一些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积压下来的滞销产品。此后,由于一部分乡镇企业、区街企业等小型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往往只能满足汉正街市场个体工商户进货的某种需求,致使包销方式在一定范围内继续沿用。

在汉正街市场实力较强的个体工商户购销业务中,因为经营者选中厂家某种商品的款式、色泽,而将这种商品一次性买断并与厂家达成不再生产这种商品的协议,在销售上形成垄断的“买断卖断”的经营方式也比较常见。这种方式主要在服饰品、面料、皮鞋等专业中采用较多。如谢诗海于1992年一次性买断由广东省南海县一纺织厂生产的面料,由福建石狮一企业加工制成2万多套黑底红条纹西服,然后标上自己的“邦达”品牌,独家销售了两年多。

传统的赊销方式在90年代中期逐渐被新的“承诺销售”方式所取代。汉正街市场的经营者为了打消客商进货的疑虑,改变原来賒欠一部分货款为货款现金当场一次结清;同时向客商承诺所售之货在一定时间内卖不到一定数量,可以负责调换颜色、尺码,甚至品种。

第二节市场经营特点

一、经营对象以农村币场为主,服务城乡经济生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副业生产不断发展,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农民收入迅速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广大农民对日用小商品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而汉正街一带历史上曾是面向农村的小商品市场,1979年市场恢复后继承了这一传统。市场上销售的一般小商品,绝大部分档次低、价格廉,适合农村消费水平。这些商品一部分是手工业品,由于零星细小、品种繁杂、规格不一、供求多变,国营、集体商业难于满足需要,而市场供应又短缺;另一部分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多年来生产的传统小商品和库存的其他产品,都是广大农村市场所必需的。因此,那些以农民为销售对象的农村个体商贩、代销店和合作商店就能在汉正街市场上购到他们在别处难以买到的适销对路的商品。许多个体工商户都把自己的命运同农村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瞄准农村需求。他们不仅经常下乡研究农村市场,研究农村风俗和消费趋势,而且十分关心农村经济政策的变化,以至连天气的变化对农业收成的影响都会牵动他们敏感的神经。他们紧紧盯住农村这个广阔市场,围绕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做生意。

“农村妇女做布鞋用的手缝针,在一般市场已经绝迹1O年了。可是汉正街的个体户知道,在许多偏远山区和农村,手工做鞋仍是妇女的主要家务活。于是,他们用汽车去外地运手缝针,每天8销量在百万枚以上”(施勇峰、杨正文:《“跨世纪”市场》,载1991年3月21日《人民日报》)。湖北、河南几家橡胶厂自以为过时的大批解放鞋,广州市文化用品批发站积压的400万个60年代生产的口哨,武汉市各商场积压的、被行家预言20年才能销完的乒乓球等城市积压商品,一旦进入汉正街市场后,都在很短的时间内销售到各地农村。

汉正街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农村大量的“包袱客”、“扁担商”,并将市场90%以上的小商品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内广阔农村市场,满足了广大农民的消费需要,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80年代初期,武汉三镇买不到暖水瓶内胆,群众配瓶胆非常困难。汉正街市场经营百货的某个体工商户从外地某顾客处得知安徽芜湖有一家乡镇企业生产暖水瓶胆,正愁销路。于是,他从产地大批购进,既解决了城市居民生活急需,又为乡镇企业产品打开了销路。汉正街紫阳布匹市场因货源多、销路广,成为布匹产销信息中心,受到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重视.广东南海县一位纺织企业家曾深有感触地说:失去了紫阳布匹市场的信息,就等于失去了一只眼睛,企业也就失去了大半个市场。

汉正街市场通过成千上万的农村个体商贩把小商品销到各地农村山乡,又通过他们把当地的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贩运到城市,在沟通城乡经济交流的过程中,安置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村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991年以前,仅湖北省孝感市朋兴区的新铺、罗陂、陡河3个乡,就有1OO多个农民贩运户,他们常年携带扣子、手帕、皮包等小商品,往返于汉正街市场和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之间,进行深购远销。往返汉正街市场贩运的不仅有湖北、湖南、河南、河北、江西、安徽等我国中部省份的农民,还有的来自四川、山西、广西和新疆、内蒙古、西藏等西部及边疆省、自治区的商贩。到90年代中期,根据每天到汉正街市场做生意的农村个体商贩不下5万人推算,常年围绕汉正街市场购销经营的人数不下几十万。

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地方政府的政策调控下,汉正街市场在促进城市区街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城乡消费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特别是工薪阶层的消费心理日渐成熟,到汉正街市场购物现象增多。因此,汉正街市场出现了商品以低档为主、多档次化,经营定位以农村为主、兼顾城市的新特点。

二、经营主体以个体工商户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新时期汉正街市场以农民为主要经营对象的市场定位,以主销农村市场开展小商品经营的特性,决定了个体经营必然成为市场内各种经济成份的主要方面。这种变化经历了一段过程.从1979年到1991年,汉正街市场由重新开放到初步发展的13年里,个体工商户与国有、集体经营能力的对比情况是:个体工商户从最初的百余户逐年增长到4 105户,其户数是国有、集体商业门点(3工8户)的工0余倍;个体经营人员发展到约6 000人,却不到国有、集体商业从业人员(工。35万人)的二分之一;1991年个体工商户销售额4亿元,国有、集体商业销售额4。5亿元。可见1991年以前,汉正街市场国有、集体商业仍是主渠道,但个体经营已显露活力,呈现出后来居上的势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促进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汉正街的个体经营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汉正街市场经营的主要力量。从1992年到1996年。经过4年发展,个体工商户与国有、集体商业在汉正街市场的经营能力对比情况是:个体工商户增加到1.3万户,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销售额72亿元;国有、集体商业经营门点增加到1 480户,从业人员约1万人,年销售额8亿元。

在汉正街市场,个体经营充分显示了它的生机活力。国有、集体商业也在深化企业改革,参与市场竞争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从而构成了各种经济成份在市场上相互结合,相互竞争,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局面。

三、经营品种从以小商品为主,向专业化、综合性、多档次发展。

小商品经营在汉正街一带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新时期汉正街市场的兴起,正是从经营小商品起家的。在汉正街市场得到恢复的最初几年,市场经营的小商品主要是小百货、小五金、小针织品、小塑料制品和小型玩具,共计330多种。随后出现了服装鞋帽、纺织针织品、文具纸张、土产日杂、棉布化纤、呢绒绸缎、糖果烟酒、食品罐头等品种,但仍以小商品为主.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在市场上经营

的小商品品种不断增多,规格和型号几乎样样俱全的同时,市场的发展适应了人们对日用商品需求结构、消费水平的变化,使一向以“小”、“廉”商品见长的汉正街市场开始发生以下两方面的变化。

一种变化是:在保持小百货畅销的同时,大百货商品如服装布匹等逐步进入了市场,并形成了大夹街服装市场、汉正街服装交易大楼、老三镇服装城、紫阳布匹市场等专业市场。在家用小电器如电熨斗、电火锅、电须刀等商品俏销的同时,家庭耐用大电器如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空调器等也进入了汉

正街市场经营的范围。燃气灶具、陶瓷洁具、珠宝玉器等生活消费品也相继进入汉正街市场经营,而且逐步形成市场专业区域或专业市场化,使汉正街市场从整体上具有综合性质。

另一种变化是:在市场面向广大农村经营的低档、价廉、适用商品一直销势不减的同时,那些适应一部分较为富裕的农民求新、求美的消费心理和城市工薪族求物美价廉消费心理的中档、中档偏上,甚至比较高档的商品也先后摆进了汉正街市场经营者的货摊、货架。如70元一套的西服有销路,二三百元一套的西服也抢手,近千元的皮服照样卖,满足了多层次消费水平的需要。

四、有一套“生意经”。

汉正街市场是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我国最先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的试验区,市场的运行很少受到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从一开始市场机制就在发挥作用。汉正街市场的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摸索出许多实用的经营经验和成功的营销策略。人们把这些经营经验和营销策略概括为“生意经”。

1992年出版的《中国汉正街》对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生意经”的概括是: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服务周到,信誉第一”为宗旨的“多、活、全、低、廉、薄、勤、快”八字要诀。“多”,即经营的小商品品种繁多;“活”,即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全”,即小商品的门类规格齐全;“低”,即主要销售中、低档商品,批发数量起点也低;“廉”,即商品价格低廉;“薄”,即经营上多是批量进货,批量售出,薄利多销;“勤”,即不搞坐堂经商,而是勤找货源,勤钻销路,勤与客商联系,勤俭办企业;“快”,即信息灵通,进货快,销货快,资金周转快,对市场行情应变快。

在汉正街市场的经营实践中,有大量运用“八字要诀”的成功事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生活和市场经营形势的变化,汉正街市场的经营者不仅赋予“八字要诀”新的内容,而且突破了它的界限,创造了讲究经营品种的“专”,讲求保证质量的“信”等新要诀。

1.“诚信商之魂”一一汉正街市场个体工商户陈永镒的箴言。

陈永镒以“诚信,商之魂”为题写了一篇短文,发表于《经济信息报》(1995年9月8日),他在文章中说:

“投身商界十数载,笔者一直把,诚信商之魂,的手书条幅高悬于卧室墙上,三省吾身,鞭策自己做人,激励自己经商.

“8年前,笔者在汉口经营皮服时,在同行内率先使用,皮服销售信誉卡,一一皮服购买之日起,本月内如发现质量问题,可持卡退换,。言必信,信必果,来真的不来假的,在公众中留下了好印象。创造了声誉,创出了影响,我经营的皮服店顾客盈门.周围某些以劣充优,以假乱真,坑害顾客的皮服店铺,门前冷落车马稀,,不久即关门大吉。

“我刚进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做服装生意时,一文不名,靠赊货做买卖。我讲信用,货卖了,及时和供货方结账,在钱上绝不打马虎眼. 日子一长,好名声在外,合作者慕名而至。如今,我广结良缘,外地也有不少合作伙伴,我在家挂个电话便可以从供贷方调来十几万、几十万的货品,生意越做越发达.”

2. “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一一主张经营的商品要做到品种专一,从而达到品种、花色、规格齐全,吸引顾客购买,方便顾客挑选.杨汉奎经营的扇子、李敬珍的马甲、左锋的鱼钩鱼线、何学庆的胶鞋、宗贤滔的纽扣等都是以经营专一、品种齐全才把生意做大而号称“大王”的。

3.“采货采到地头,赚钱赚在路途”一一讲究降低进货成本和运输费用,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汉正街市场个体工商户降低经营成本的方法很多,有的直接到价格较低的产地进货,有的购进对品质影响不大的积压商品和处理商品,还有的注重节约运输、包装费用等。个体工商户张光明和一家国营商品批发部同时从福州购进一批童袜,进价一样,但运输线路不同。批发部的运输线路是福州一南昌一株州汉口,全部走铁路线。张光明则是福州一南昌一九江一汉口,由铁路转水路。两相比较,张光明的路途短,而且利用了运费较低的一段水路。同时,他还将货物包装由纸箱改为麻袋,缩小货物体积,减少运输费用,因此,他便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不怕有人退换,只怕无人进店”一一重视商品售后服务,增强客商购货的信心。在汉正街市场经营提包的潘良友认为包退包换才能把生意做活。如果不让退换,客户的商品卖不掉,生意就做死了。让客户调换或退货,他们还可以带走适销对路商品。实际上退货的客户是极少数。

5.“价格活,生意多”一一灵活作价是个体经营最大的特色之一。超华服饰店的老板说,价格做得活,“随行就市”四个字包括不了。汉正街市场的经营者最讲开张。早上开张的第一笔生意不管卖多卖少,赚多赚少,力图成交,在心理上形成顺风顺水的快感.生意红火的时候,一言堂,不让价。生意不顺利,不赚钱也卖,保个摊位费.近两年(1995年一1996年),个体工商户人室经营,费用增多,加上利润越来越薄,价格如果不活,生意就难做。一位个体工商户卖新式童鞋,每双进价

6.5元,卖15元却很抢手。一星期后,市场上出现同样的产品,他马上将价格由15元降到1O元、8元,最后只卖4.5元,以赚贴赔,加快资金周转。

6.“要卖掉,就赶早”一一抓住换季商品行销周期的时机。1984年7月,在汉正街市场小商品展销订货会上,第一笔成交的是6 000双尼龙袜。时值盛夏,不少人认为尼龙袜销售季节未到,但经营者将这批货的销路瞄准在河南、河北和西北各省农村市场。北方秋季比南方来得早,秋天农村姑娘出嫁,尼龙袜是必备之物。只要袜子的价格、花色对路,即使在盛夏也俏销。

7.“推陈出新,货卖时髦”一一敏感觉察消费时尚,变过时商品为适销货。1983年7月,个体工商户尹家雄从南京外贸部门购回一万件积压的汗衫。当时电视台正在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剧中霍元甲、陈真的人物形象大受青少年欢迎。他马上将这批汗衫印上霍元甲、陈真的图像。汗衫上摊后,几天就销售一空。

8.“一个便宜。三个爱”一一薄利多销是汉正街市场经营群体共有的一个基本特色.1992年以前,武汉市民上汉正街市场买零售并未形成规模,日均只有千人(次)左右。从1995年开始,上汉正街市场购物的市民数量猛增至日均1万人(次)左右。选购的对象也由针头线脑之类小商品发展到服装、鞋类、纺织品、食品、工艺礼品、玩具等十几个类别.市民消费向汉正街市场转移,最关键的因素是商品价格较市内商场低。汉正街市场多年来一直坚持薄利多销,对工薪族消费者具有很大吸引力。如汉正街中心市场一双针织连裤袜卖15元,而市内商场同样的商品开价却在20元左右。至于大件商品,汉正街市场与市内商场的差价就更大了。“窗帘世界”1米窗帘布售价10多元,批发到市内一些零售商店后,开价总要超过30元。据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中间一过手,价格翻跟头。”汉正街商品价格与市内各聞场同类商品的售价相比,一般要低20%一30%。

第四章专业市场

汉正街历史上曾经是武汉地区特别是汉口镇手工业品交换的中心市场。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这里就形成了以经营商品类别区分的行帮或行业,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商品的专门市场。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市区范围的不断拓展,其中心市场由汉正街一带向新市区东移,汉正街专门市场的发展随之向新兴地带分散。

从1979年汉正街市场恢复到1984年底,在汉正街街面上的国营、集体商业经营门点已达到饱和。再要发展经营,只有另辟场所。于是,在汉正街市场管理者的策划下,永宁巷市场于1985年5月开业。紧接着在一年内,升基巷服装市场和金庭二巷鞋类市场相继开辟。当时,人们把这3个非经营小商品的市场称为“外地市场”。实际上,这是汉正街市场突破专门经营小商品,创办其他专业市场的起点。

1988年2月,汉正街市场第一个室内专业市场一一汉正街小商品大楼(现为紫阳布匹专业大楼)在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管委会和工商、税务部门进行现场考察、论证的基础上,采取内引外联方法,共引进个体工商户500余户,在二楼开辟了布匹市场,三楼开辟了娱乐牌市场.1990年,汉正街市场第一幢专业大楼一一汉正街服装交易大楼建成开业,对市场经营室内化、专业化作了进一步探索。

1991年,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政府结合汉正街地区的老城区改造和市场建设,明确提出汉正街市场“向独具特色、服务配套、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室内专业市场经营方向发展”的思路。经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集中社会、社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财力,在规划的市场区

域内陆续建成了一批室内市场,分别引进经营同类商品的个体工商户人室经营。同时,经过合理布局,在汉正街两侧的街、巷内开辟一批市场。1994年,大夹街、三曙街一带的服装市场已形成华中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中心;以武汉工贸中心为龙头的沿河家用电器、炊具市场已形成相当规模;江汉桥一带副食品市场的经营已常年旺销,淡季不淡;鞋类市场、工艺礼品市场也初具规模。到1995年,金涛鞋市、东富商城、华贸商城、老三镇服装城以及箱包市场等专业市场相继开业。截至1996年底.整个汉正街市场内已建成小百货、服装、鞋帽箱包、纺织品、副食品、文化用品、日用品、家用电器、燃气具和饮具、工艺礼品、建材及陶瓷等儿大类商品专业市场群体,营业面积共计20多万平方米,经营户总数1。3万户。

第一节小百货、日用塑料制品市场

汉正街小百货市场的历史悠久。清朝中叶,北京的靴鞋、苏浙的丝绸、广东的手工艺品、湖州的笔、徽州的墨、四川和福建的花边(时称栏杆)、本地生产的信笺、纸张、笔砚、扇子、刀剪、烟袋等许多手工业品,在汉正街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市场。叶调元《汉口竹支词》所谓“京苏洋广巧妆排,错彩盘金色色佳;夹道高檐相对出,整齐第一是新街”就是描写当时集中经营“京苏洋广”杂货(小百货)的新街(今新安街)市场店铺夹道、装饰富丽、营业兴旺的景象。1979年恢复£展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小百货(包括小百货、小五金、小塑料、小针织、小玩具)的经营起厂骨干的作用。1992年8月,汉正街市场第二期改造工程的主要项目之一一一小商品中心市场落成,原来以街为市的小商品经营者纷纷迁入大楼。由此,在汉正街同安坊到来祥里,占地面积6 500平方米的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汉正街643号)及其周边,形成了以经营小百货为主、以服装经营为辅的小百货中心市场。同时,在万安巷至永宁巷一带还分布着零星的小百货经营者,从而构成了以小商品中心市场为主,以街巷零星分布为辅的汉正街小百货市场格局。

汉正街日用塑料制品市场位于利济南路2号,于1992年10月开业,由原武汉电力设备厂闲置厂房改建而成。在该市场未建成以前,已有四五十个日用塑料制品经营户主要集中在石码正巷。由于旧城改造拆迁,这批人员和一部分零星分散的塑料经营户搬进新市场经营,使塑料制品专业市场的经营规模迅即扩大。市场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营业面积8 000平方米。场内及市场周边共有经营者200余户。主要经营品种有日用塑料制品、日用不锈钢制品和铝制品。大部分商品由经营者到外地采购,少数铝制品为经营户自产自销。商品主要销往省内各县、市,1996年销售总额在3 000万元以上。

第二节文化用品、工艺礼品和珠宝市场

汉正街市场文化用品的经营从百货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市场以1993年12月利中小商品市场开业为标志.该市场坐落在汉正街575号,占地面积1 000平方米,营业面积工160平方米。市场内有经营户80户,主要经营全国各地的文具、纸张等,兼营毛巾,1996年销售额1OO多万元。以利中小商品市场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还集中了一些文化用品经营户,由此形成了汉正街市场文化用品专业市场区域。

汉正街工艺礼品市场在80年代为零星分散经营。到90年代初,逐步相对集中于同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毗邻的长虹市场(三曙街12号)。市场二楼有近千平方米的营业场地,一楼东侧有临街门面。二楼的两个营业大厅,一个是兆丰公司的营业场所,一个是太阳印社的专门市场。一楼有翠园艺社的营业场所,东侧门面则是散户经营。整个工艺礼品市场经营的品种有:各种绒布、塑料、机械、电子玩具,花卉,剪纸,扎制品,壁挂饰品,现代电子小陈设品,工艺灯具等传统手工艺品,以及现代化的工艺礼品。货源来自浙江、本省、本市等地。兆丰公司和太阳印社还拥有较大量的自产商品,主要销往河南、湖北两省。

汉正街市场珠宝专业市场位于汉正街西段江汉桥西侧,有经营摊位80余个,是湖北省内唯一的珠宝专业市场。它的前身是曾经一度兴旺的武胜路金叶大厦卷烟批发市场。1996年元月,根据武汉市市人民政府《关于清理整顿卷烟批发市场的通告》,卷烟批发市场被取缔。武汉市恒亚贸易实业公司与武汉市凌云装饰责任有限公司联合对原卷烟批发市场进行了改造,创办了汉正街珠宝市场并于1996年6月28日开业,同时组建了汉正街珠宝市场管理办公室,设置了珠宝鉴定室,对珠宝市场经营进行管理、咨询和商品鉴定服务。市场内的经营户以经营珠宝玉石、雕刻商品为主,以观赏奇石及加工为辅,兼营字画、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市场开业不久即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三节服装、纺织品市场

清朝中叶,汉正街一带就有一条“衣服街”,以专门加工销售衣服而得名。

汉正街市场的服装专业市场始于1985年5月开办的永宁巷服装市场。1990年4月,汉正街服装交易大楼建成开业,成为汉正街市场的第一个室内服装专业市场。由于汉正街及其周边街、巷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市场建设,原在汉正街市场分散经营服装的个体工商户纷纷迁入大夹街赁屋经营。同时,随着市场服装需求的扩大,以大夹街至三曙街一线为主脉,以沿途里、巷为分支,形成了大夹街服装市场。工995年9月,老三镇服装城竣工开业,为汉正街又添一座大型室内服装专业市场。至此,汉正街服装市场形成服装交易大楼、老三镇服装城和大夹街“两点一线”的布局。

服装交易大楼位于汉正街645号,占地面积1 000多平方米,营业面积4 400平方米。1996年有经营户703户,主要经营童装和男女服装,年销售额2.5亿元。货物主要来自浙江、广东和自产,主要销往湖南、安徽及省内各地。以自产自销、批零兼营为主要经营特色。

老三镇服装城坐落在汉正街673号,于1995年9月20日与1995汉正街市场秋季商品交易会开幕同时开业。服装城内,736间店铺纵横相接,形成城中有街,街中有坊,街坊相通,3层楼共有营业面积1 800平方米,楼层之间设双向扶手电梯相连。一楼经营男女服装,二楼经营婚纱、礼仪服装,三楼经营儿童服装,服装品种达100多种。商品主要来源于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和本市,销往河南、四川、湖南、江西、山西、陕西和本省各地。以经营高档、精品服装,兼营中档以下服装为特色。1996年,服装城经营户有513户,销售额3 500万元。环老三镇服装城周边、多福路有羊毛衫市场,经营各种花色、款式的中低档羊毛衫,以供应农村市场为主,供应城市市场为辅。

大夹街服装市场范围包括:永茂里服装市场、新台童装市场、长虹市场(西裤、衬衫)、三曙街时装市场、雅端巷童装市场、全新街精品服装市场、升基巷童装市场、九如循环西服市场、新安街牛仔服市场、永大服装市场、大夹街服装市场等一批服装市场。其中有长虹、永大、大夹街等室内市场。在室内市场中,以长虹市场规模较大。长虹市场位于三曙街12号,与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毗邻,1992年8月28日开业。其前身是有2 100名职工的国有武汉长虹袜厂,于1991年转换企业机制,筹集110万元资金,腾出车间建成市场。市场占地面积2 0.00平方米,营业面积1 800平方米,二楼及一楼东侧为工艺礼品市场,一楼除东侧外均经营服装。服装中男、女西裤品种丰富,高、中、低档俱全,被誉为汉正街市场“西裤长廊”。与长虹市场同处一个地段的三曙街时装市场,以其地处繁华、门面整齐、装饰华丽、时装品种多、档次高为特色,是大夹街服装市场的“龙头”。

汉正街纺织品市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清乾隆初年,花布行(棉花行和土布行)已被列人汉口镇八大行帮之一。清光绪元年(1875年),汉口大布公所由龙家巷迁人大夹街。“大布店大户设有内庄批发,批零兼营,并兼及白坯布加工染色后出售业务”(<<武汉市志.商业志》)。清末创办的谦祥益衡记绸布店是汉正街纺织品市场著名的店铺。到1946年,汉正街仍有22户布店支撑着纺织品市场(据《解放前汉正街各行业户数、资本额统计表》)。

新中国建立后,汉正街纺织品市场形成于80年代前期,1984年已有棉布、化纤布、呢绒绸缎等纺织类商品53种、5 600个规格。1988年3月,汉正街市场第一个室内布匹专业市场在原小商品大楼(现紫阳布匹市场)二楼开业;次年元月,佳宝布匹市场开业;1992年8月,规模更大的汉正街布匹批发市场开业;1995年4月,东富商城布匹市场剪彩;1996年8月,汉正街绒线商城开张;加上汉正街沿线经营布匹、毛线、床上用品等纺织品的散户,构成了汉正街纺织品市场体系。

紫阳布匹市场位于汉正街新街口,占地面积1 000平方米,3层楼共有营业面积3 000平方米。1996年有经营者320户,主要经营棉布、化纤布,共1千余种花色。货源以广东、江苏、浙江、河北等地为主,销往河南、江西、安徽、湖南、四川、湖北各地。该市场曾经是华中地区布匹产销信息中心。

佳宝布匹市场地处汉正街768号,占地面积1 120平方米,一楼营业面积680平方米,二楼为仓库。1996年有54户经营者进场经营,以经营产自浙江、广东的中低档棉布、化纤布、被面等商品为特色。货物主销省内各县农村市场。

汉正街布匹批发市场原名江汉交易大楼,1992年8月开业,坐落在汉正街东端街口。市场面积1.75万平方米,有7层楼,可容纳1 200余个经营摊位,并配备垂直升降电梯两部,扶手电梯3部,金融信贷和通讯设施一应俱全,是一座大型室内纺织品专业市场。室内营业场地有4层楼:一楼经营膨体纱、毛线、土布、装饰布和服装辅料;二楼经营普通化纤布;三楼是较高档次的化纤布门面市场;四楼设“窗帘大世界”。市场内的经营者有湖北、河南等省的个体工商户,有生产厂家的直销点,还有纺织品批发企业的经销处。货源以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乡镇企业为主,销往全国各地,年成交额近4亿元。该市场先后被评为第四届省级文明集市、第五届新风杯竞赛规范服务示范单位,1995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全国文明市场”称号。

东富商城布匹市场位于汉正街东富商城西栋,由东宝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办,于1995年4月开业,营业面积1 200平方米。1996年,有70余户经营者进场经营,主要经营花布、纱布、坯布、色织布、灯芯绒、化纤布等纺织品。

汉正街绒线商城位于汉正街笃志里口,占地面积1 500平方米,营业面积1 200平方米,有56个经营户专营绒线。商品来自河北、上海、北京和浙江等省、市,销往省内各地及邻近省份。

第四节鞋类、箱包市场

汉正街鞋类专业市场发端于1983年形成的金庭巷鞋子市场。这也是汉正街最早形成的一个专业市场。90年代初,有常年固定经营者和季节流动经营者各百余户.固定经营户来自浙江宁波、温州一带,经营家乡及福建生产的其他各式中低档时装鞋。武汉流行多年、价廉物美的保暖鞋就是他们率先经营的商品。流动经营者绝大多数是广东商贩,他们专营各式塑料鞋,旺季来,淡季走。商品以式样新颖、价格低廉、季节性强、销售旺盛而享有声誉。

继金庭巷鞋子市场之后,从1990年到1995年,汉正街市场先后开办了明珠鞋城、存仁鞋类市场、银海市场、八宝鞋类市场、登峰鞋类市场、金涛市场等一批鞋类专业室内市场。这批市场除登峰一家地处宝庆街敦和里外,其余各家都分布在汉正街沿线上。

除上表所列的鞋类室内市场外,沿汉正街一线和利济南路北段等处还零星分布有经营鞋类商品的门点,成为汉正街室内鞋类而场的补充。

汉正街箱包专业市场集中在汉正街中段的华贸商城一号楼的地下层。该市场于1995年n月开业,营业面积1 500平方米,有78户经营者专营皮件、箱包商品,经营品种500种左右。商品主要来源于广东、浙江两省,销往武汉市内各大商场及郊县零售商业企业。该市场是汉正街市场的一个新兴专业市场,1996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第五节副食品市场

汉正街副食品市场从80年代初开始萌芽,个体工商户小规模地经营糖果小食品、烟酒罐头等副食品。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食品饮料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汉正街市场的日益拓展,汉正街副食品市场在汉.江汉桥头一带形成。市场上,不仅个体工商户门面紧密相连,而且长江食品厂、硚口区糖业酒类批发公司、武汉市储运公司所属仓库等国有企业于90年代初相继腾出生产经营场地,开辟了1 000平方米一1 500平方米的室内副食品专业市场。到90年代中期,市场范围从江汉桥头两侧东扩至石码头一带。市场上的商品有糖、烟、酒、饮料、糕点、蜜饯、干菜、干鲜果、海味、调味品等十余个大类,上千个品种,上万种花色。其中尤其以新、特、奇口味的糖果、糕点、蜜饯、饮料等风味小食品为大宗经营品种。从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泉隆副食品公司曾经以经营“环球虾味鲜”、“雅士利饼”、“汾湟大话梅”、“美国话梅”、“广澳梅”等风味消闲小食品风靡武汉三镇。武汉市副食品商业(集团)总公司所属名酒城经营的各种酒和“百事可乐”等饮料,在市场上以货真价实享有声誉。汉正街副食品市场至今已发展成为武汉市副食品大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货源来自全国各地以至国外,主要销往武汉周围的中小城市及农村市场。武汉市内的销量约占销售总量的20%。

除江汉桥一带副食品市场以外,在西汉正街市场以太平洋商城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市场和江北、大世界、宏业3个副食品市场,有16个省的农副产品和20多种名优副食品(如“秦池酒”、“娃哈哈”系列饮料、“可口可乐”等)设有直销点和经销部。商品销

售网覆盖湖北省内及河南、安徽、江西、四川等地。在汉西副食品市场的经营者中,许多人是在沿河大道汉正街副食品市场路段拓宽工程时由汉水沿岸一带搬迁去的。

第六节家用电器、燃气具市场

汉正街家用电器市场最早形成于1985年开业的武汉工业品贸易中心。尔后,随着我国电子产品和煤气、石油液化气燃气产品生产、销售的扩大,家用电器和燃气具经营者在武汉工业品贸易中心附近沿河大道上逐年增加。到1996年,从永宁巷附近至集家嘴沿河大道一段,集中形成了汉正街家用电器市场和燃气具市场“一条街”。各经营门点沿着拓宽的沿河大道北边面对汉水一字排开,其间以沿河大道163号的武汉工业品贸易中心大楼踞中,以沿河大道106号一108号的夏海家电专业市场和176号的万合商城大厦位居东,西两头,成为武汉市规模最大的家用电器、燃气具集散地兼零售市场。

武汉工业品贸易中心(隶属于武汉市工业品商业V集团>总公司)经营的主要家用电器品种有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空调器、电风扇等耐用商品。贸易中心是广东“美的”、“华宝”空凋器湖北地区的总经销商和“三洋”电子产品湖北地区的总代理商。“长虹”、“康佳”、“福日”、“容声”等各种名优电视机、电冰箱,以及其他许多电器商品在贸易中心内均有销售。1995年,武汉工业品贸易中心加强联销网络建设,先后与武汉市、宜昌市、十堰市、枣阳市等18个市、县的120多家大中型零售商场和批发企业建立了联销关系,经营规模稳步扩大。在武汉工业品贸易中心大楼内,除“中心”自营部分外,进楼租赁场地经营家用电器的经营者达十余家。

夏海家电专业市场开业于1994年10月,占地面积2850平方米,营业面积2 400平方米;有经营者80户,主要经营电视机、电冰箱等4种商品,以广东货为大宗,销往省内及邻省。

万合商城占地面积]507平方米,经营面积2200平方米,1996年10月开业,11户进场经营。主要经营广东、四川、浙江、上海等地生产的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洗衣机、日用小电器、自行车等]00余种商品。采取货仓式销售,批零兼营,以湖北省及其周边地区为主要销售市场。

市场上各散户经营的品种以小家电为主,有各式电取暖器、电水壶、电水瓶、电火锅、电饭煲、电熨斗、应急灯、电子钟等,其货源基本上是各地乡镇企业的产品,售价低廉,主要销往农村市场。

燃气具市场集中在集家嘴以西沿河大道约几百米的地段,经营门点同电器经营户间隔交错。主要经营各种规格的石油液化气罐、燃气灶具、燃气火锅、燃气热水器等商品,批零兼营。

第七节建材、陶瓷市场

汉正街建材、陶瓷市场始于80年代中期,适应了当时城市住宅等房屋建筑和装饰日益升温的市场要求。原集中在沿河大道江汉桥以西一段地方。1995年沿河大道拓宽工程开工后,将占道经营的建材、陶瓷市场有计划地引导至西汉正街市场。

该市场利用周围单位的仓库,开发出8万多平方米的场地,200多户经营点全部在室内经营。建材、陶瓷货源来咱广东、浙江、福建、山东和本省鄂州、黄石及本市,主要销往湖北省及邻省地区。

第五章市场服务行业

早在工9世纪伴随汉口贸易的繁盛,汉正街市场内钱业、客栈、号栈、堆栈(仓库)、茶楼、酒楼等主要为客户提供商品交易和生活服务的行业便相应发展起来。这些行业和汉正街市场的兴衰同呼吸,共命运,到了20世纪40年代已相当萎缩。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计划经济时期,汉正街一带的金融服务等行业已滞后于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1979年恢复和开放汉正街市场以后,这些服务性行业仍跟不上市场迅速发展的节奏。80年代中后期,为了解决这一日益突出的矛盾,实现“小商品、大市场”的规划目标,市场管理者在汉正街一带老城区改造和市场建设中,积极扶持有关单位和经营者从事市场服务性行业的经营。1987年10月,投资5万元建设的汉正街市场广播

站正式开播,为市场发布广告信息服务。1988年11月,硚口区律师事务所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办事处挂牌开展服务工作。市场内程控电话由2 440门增容到8 000门。同时,金融、保险、客货运输、饮食住宿、游乐等行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第一节金融业

自明末汉口镇兴起,成为中国四大名镇,至20世纪初叶的几百年间,汉正街一带一直是汉口的旧式金融机构集中的地方。1911年张玉涛著《最近汉口工商业一斑》所列清末汉口18家票号,全都开设在当时最繁盛的商业区域.初期业务先以办理汇兑为主,后因商业需要,办理信用长期放(贷)款,兼营押款。进人民国时期,因辛亥革命前的放款无法收回,汉口市场向外国租界方向转移。特别是在外国银行资本操纵金融市场的打击下,汉口的票号逐渐失去竞争能力,于1933年全部退出金融市场。

据《武汉银行史料》记载,设在汉正街一带的近代金融机构先后有3个:一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设于回龙寺的大清银行汉口分行;二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设于小关帝庙的交通银行汉口分行;三是1934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汉正街设立的办事处。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以下简称市人行)及所属武汉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武汉市分行(以下简称“市工行”),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分行(以下简称“市农行”)等国家金融机构相继在汉正街一带设立办事处或工作组,建立储蓄网点。到1985年,汉正街市场区域内有金融机构网点共12处。

随着汉正街市场规模扩大,汉正街地区的金融业进一步发展。到1996年,汉正街市场区域内共有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办事处、储蓄所、信用社、证券营业所等金融业服务网点40多个。各银行对汉正街市场个体经营恢复了结算信贷和汇总业务。据《武汉市志.金融志》记载,1979年以后,由于个体经营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银行放宽了个体工商户开户和办理结算的条件,并于1980年9月开始对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1984年按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规定的《城镇个体经济贷款办法》,市工商行汉正街办事处在全市率先为个体工商户开立支票户,贷款额度由每笔不超过1 000元改为从实际出发核定额度。对汉正街个体联购分销经理部贷款3万元,对经营木纱团、白纱带等商品的个体工商户一次贷款1万元。

1995年9月18日,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在全国率先开办个体工商户现金汇兑业务。该行鉴于每天前往汉正街市场购货的全国各地上万名个体私营业主携带巨额现金风险极大,常有被盗被劫案件发生等情况,为服务私营经济的发展,便利个体私营业主,并减少现金体外循环,恢复开办了此项业务。个体业私营主在当地工商银行开具密码汇票后,可到工商行汉正街办事处解码提现,既安全又方便,受到客户的欢迎。

汉正街城市信用社经市人民银行批准于1984年9月工5日开业,是武汉市金融体制改革中成立的第一个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国家体改委、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以及武汉市有关领导曾亲临指导。全国除台湾、西藏外的金融界同行先后来信用社参观交流。信用社还接待过前苏联、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和世界银行的来宾,被世界金融组织称为“中国真正的银行”。该社业务始终立足于汉正街市场,坚持为市场经营服务,活跃城乡经济的方向。同时发挥简便、灵活、小型、多样等特点,为往来客户提供存款、贷款、汇兑、储蓄、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1987年一1991年连续五年被评为AAA级信誉企业。

湖北大江城市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批准成立的股份制金融机构,于1993年4月18日正式开业,下设营业部、信贷部等工5个部门,有员工251人,注册资本金为5 000万元,资产总规模达到工2亿元,与全国九个省的80多家银行(社)实现了直接通汇业务。截至1997年9月底,共有储蓄客户6.28万户,存款总额为11.5亿元,活期储蓄存款占总存款的31%,累计现金净回笼100亿元,为发展汉正街市场经济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95年被评为湖北省AAA级信用社,无形资产(商业信誉)被评估为2 510万元。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寺西重郎教授在访问大江信用社后,赞其为“惊人的速度,成功的动作。”

第二节储运业

清朝初年潘耒在《汉口》诗中有“北货南珍藏作窟,吴商蜀客到如家”的赞叹,描写了当时各地客商将运到汉口的货物就地设店囤集或赁屋储存的情况。到清末,汉口已产生了专门出租房屋供客商囤货的堆栈业。据《武汉市志.商业志》记载,20世纪30年代中期,设在武汉的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的仓库共有48个,库房面积工3万平方米,其中在汉正街一带的有18个,库房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储存棉、麻、杂粮、纸张等货物。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时,汉正街一带仅剩9个仓库,共有库房面积4 807平方米,被并人武汉市商业仓储公司。

1979年汉正街市场兴起以后,地处沿河大道160号的大型仓库于1985年改建成武汉工业品贸易中心。原在汉正街的仓库大多改作市场营业用房,一部分在老城区改造工程中被拆除。汉正街市场的大宗货物主要依靠在市场以外地区租用仓库囤放。

汉正街一带因东临长江,南滨汉江,舟楫交通方便,又是木船停泊的良港,所以从明末到清末一直保持着旧汉口集舟为市的特点。货物运输以帆船为主。从清末进人民国以后,京汉,粤汉铁路和长江汉水轮船航线相继开通,使武汉成为我国内地交通枢纽。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武汉市的交通建设不断发展。特别是1984年实施“两通”(交通、流通)发展战略以后,武汉的交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武汉市场的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汉正街市场的迅速发展从中受益匪浅。但是在微观上,由于街道狭窄,汉正街市场的货物运输在90年代以前主要依靠人挑肩扛出入市场。货物搬出市场后,再雇佣人力三轮车或个体出租汽车到长途

体商贩等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住宿需求不断增长,从而为当地旅店业的发展带来了转机。特别是1989年,市场管理者提出要加强市场服务功能、完善服务体系以后,汉正街毗邻的各街道企业、居委会等集体和个人兴起办旅店等服务业的热潮,使客商在市场住店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旅店本身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1990年,仅宝庆街所属的旅店年收入即达109万元。1992年以后,汉正街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市场环境不断改善,旅店业的数量、规模和服务水平也相应得到增加和提高。截至1996年底,汉正街市场旅店业共有31家,拥有客房556间、床位2 240个。

汉正街市场在改善住宿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掘旅游景点和布置社区娱乐场所,发展游乐业,以增添汉正街市场的旅游功能。

1992年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大楼建成时,在该大楼的顶层即开辟了6 5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成为汉正街市场内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1996年,武汉三特集团在汉正街市场开发的汉江索道大厦基本建成。其中,由大厦中部凌空架起一条索道,直达汉江南岸龟山之巅,形成一道新的市场风景线。

汉正街四百余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当代汉正街市场个体经济的传奇文化色彩,同现代市场旅游设施相融合,使汉正街市场的旅游价值日益展现。截至1996年底,正式将汉正街市场景观列入旅游线的已有北京海峡旅行社和广东华侨旅行社等单位。汉正街市场旅游活动一般安排参观市场名胜古迹、购物,乘索道飞渡汉水,游龟山三国城,升临龟山湖北电视发射塔,鸟瞰汉正街市场全景及武汉三镇鼎立、两江交汇雄姿。每逢汉正街市场春、秋两季交易会之际,正是汉正街市场购物旅游旺季,汉正街市场内人流如潮。除旅行社组团来市场旅游以外,国内外客商和参观团队在交易、考察的同时,也能领略汉正街市场的特殊景观。

第四节餐饮业

民末清初,汉口镇商业的繁荣带动饭馆、菜馆、茶馆等餐饮业的发展,而餐饮业的兴旺又服务于商业的发展。清道光年间(]821年一1850年)是历史上“汉口之正街”的鼎盛时期,汉口的餐饮业就在这个时期于汉正街及其周边街、巷按业务分类形成了酒楼、菜面馆、茶馆等自然行业的行业体系。当时以汉正街为中心的餐饮市场有“金谷”、“会芳”、“五明”、“聚仙”、“鹤鸣园”等著名酒菜馆,还有集家嘴岸边的大型粤式茶馆怡心楼和百余家靠杯酒店、茶坊。汉口汉正街升基巷是条饮食街,餐馆鳞次栉比,位于该巷13号的老大兴酒楼创办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鲴鱼烹饪远近闻名,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其制作的鱼类佳肴独步汉皋。

清末民初,汉口市场东移速度加快,汉口餐饮业的市场中心也随之东移,而汉正街的餐饮业仍以鄂菜风味享誉三镇。1923年,汉正街有37户饮食店营业;武汉沦陷时期汉正街一带为“难民区”,饮食店的增减极不稳定,1940年最少时仅19户,1944年最多时47户;1947年在武汉各业“复员”声浪中达到民国时期顶峰共有67户;1949年武汉解放时仅剩15户。

1956年,全市餐饮业公私合营归口武汉市饮食服务公司。大中型私营餐馆全部转为国营,小型个体摊贩经1958年合作化组成集体合作店、组。茶馆自1959年转入街道以后逐步萎缩,到“文化大革命”时更被当作“四旧”扫除。汉正街的餐饮网点随大势逐年减少,以致出现“就餐难”的现象。

80年代,随着汉正街市场的恢复和发展,个体饮食店以投资少、供应快捷的优势,同市场上广大农村个体商贩就餐相适应,得到迅猛发展。区、街、居委会等国有、集体单位也抓住市场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餐饮业。

到90年代中期,汉正街市场的餐饮业除汉庆大酒店、狮子楼、新安大酒店等10余家大中型餐饮企业和近200个小型饮食店外,还有分布在汉正街、宝庆三街、宝善街、长堤街、板厂巷等7处的饮食摊群,形成了大、中、小型网点合理布局,高、中、低消费搭配的餐饮市场体系,适应了汉正街市场的酒宴娱乐、风味小吃、经济快餐等多层次餐饮需求。

第三篇市场建设

第一章改造工程

第一节历史概貌

老汉正街市场的基本建设与汉口镇发展同步。明嘉靖年间(1522年一1566年),汉正街已是汉口繁华的主要标志。当时居民密集,多沿汉水搭起成排吊脚楼,半倚河岸,半立水中,既是生活居室,又是生产、经营场所,楼楼相连,形成“街市”。吊楼与河中船帆相映成趣,蔚为壮观。此后,由于市场兴盛,房屋建筑向北逐渐发展,汉正街闹市形成。明崇祯八年(1635年),袁公堤建成后,更是商贾云集,寺庙、庵堂、会馆、公所、店铺、行栈等不断增加,呈现出“瓦屋竹楼千万户”、“前市后街屋似鳞”的繁荣景观。

清乾隆四年(1739年),汉正街建成砖砌方形排水暗沟,上盖花岗岩条石,形成路面。19世纪至20世纪初,一些房产营造商将大量的板屋、草棚成片改造为毗邻的全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商铺或居室,并由原来分散自建单幢住宅过渡到成片建造。当时汉正街一带多为二层楼砖、瓦、木结构铺面,朝街门面有全敞开式的一一即店门可一块块卸下,店堂较窄,内设柜台经营;或作为手工作坊,边生产边出售。也有外窄内敞式,即朝街只开一扇大门,入门后店堂内两侧设柜台,营业环境较为宽敞;个别大户设有后有后堂,成交大宗生意。

在正街背后是密集的居民区,逐渐形成几十条街、巷。民居多为砖木结构楼房或平房,有的则是手工作坊棚户,结构虽然简陋,却是当时汉正街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商业行会,同乡会也大量兴建会馆。但由于拥有地皮的业主建房寸土必争,新建房屋鳞次栉比,“绝不留隙地以苏息民气……有如蚁蜂之密而月乱也。”(周以讓《武汉三镇之现在及将来》),给后来旧城改造和汉正街市场的建设带来了严重后遗症。

1931年武汉大水后,为防止汛期河水倒灌,湖北水灾善后委员会于1932年对汉正街进行翻修改造,将街面升高至1931年洪水水位。此后,汉口市政府又对沿河棚户进行了一次整顿,下令拆除了部分吊楼和棚户,使沿河集家嘴至老官庙一带逐步形成街路。武汉沦陷期间,汉正街被划为“难民区”,沿河一带房屋曾遭轰炸摧毁。此后直至武汉解放,市场建设没有大的作为。

第二节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初步改造

1954年,汉正街未及改造便遇百年一次的特大洪水。市、区人民政府为确保汉口安全,除继续加固沿河护堤外,还在汉正街街面上自桥口下至集家嘴处加筑一土堤,作为汉口抗洪的第二道防线。汛后,汉正街街面破坏殆尽,政府及时进行翻修,部分改造为沥青路面,大部分仍为条石路面。嗣后又在沿河修建钢筋混凝土防水墙,修建了硚口至集家嘴段的沿河大道.在1968年和1969年两年间,汉正街全部加铺了沥青路面,并相继把部分街、巷逐步改造为沥青或水泥路面。房屋结构仍保留解放前的砖木结构为主,仅有少数进行了翻修。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过后,沿街铺面部分改为民居,部分改为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公私合营的商店、工厂等。由于资金紧缺,老城区长期未能纳入改造范围,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汉正街一带均无大的建设举措,汉正街市场区域内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道路不规则、建筑密集杂乱无章、房屋质量差等问题。

第三节三期改造工程

80年代初,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开放以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区域内的新安街、三曙街、宝庆街居民人均占地面积12.5平方米,远远低于国家人平用地24平方米一35平方米的标准;汉正街一带的建筑密度占总面积70%以上(国家指标为30%一40%);40年代以前建造的住宅达30%以上,危破房屋达89%;市场内110多条弯弯曲曲的小街小巷道路狭窄;市场经营环境和营销条件简陋,容量饱和;个体工商户长期以街为市,以地为摊,严重阻塞市场赖以生存的道路;来汉正街经商的外地经营户存在住宿、吃饭、仓储、寄存、交通、通讯、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为适应汉正街市场发展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需要,市、区人民政府决定对汉正街实施改造。1987年5月1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浣芬、副秘书长金作良,中共武汉市委副秘书长李涌泉等召集研口区人民政府区长李云飞,副区长郑善良、郭兆庆及市计委、建委、规划局、房地局、工商局、硚口区旧城改造指挥部等部门的负责人专题研究了汉正街改造工程。1987年7月28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汉正街改造工程的会议纪要》,明确指出“改造汉正街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消除这条街存在着的严重隐患,同时,扩大营业面积,为本市的国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一步搞好营业,为外地国营商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本市设立经营点创造条件,并使这条街成为以经营小商品为主,兼营其他商品的综合性商业街,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决定汉正街改!造工程分3期进行。硚口区人民政府迅即成立武汉市汉正街市场改造指挥部,并提出“依托市场,改造旧城,滚动开发,整体受益”的市场改造思路,通过向个体工商户预收摊位租金、出售商业网点和商品房等方式融通资金,促进汉正街市场改造工程的滚动发展。1988年初,汉正街市场改造工程正式开始。

第一期改造工程于1988年一季度开工,其范围为原三镇小商品市场地段,即同安坊至安善巷以及利济南路两侧地区。规划拆迁用地5.5公顷,实际建筑占地2.5公顷。共拆除各类型房屋面积达3.23万平方米,拆迁户802户。总投资3 000万元,通过集资解决资金来源。1990年底,第一期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总竣工面积6.66万平方米,拆迁户均告别“四无”(无厨房、无厕所、无客厅、无阳光)的危破房屋,搬进了“三独一厅”(独厨房、独厕所、独阳台、一客厅)的新住宅。第一期改造工程竣工后,汉正街市场新增经营面积工。07万平方米,其中新建一座4 500平方米的汉正街服装大楼,将原拥挤在永宁巷一带的个体工商户全部引入室内经营,既改善了经营条件,又保证了交通、消防道的畅通。同时,新辟了长1 50米、宽工5米的街道,新铺设并加大给、排水管道,解决了该地区长期存在的用电难、用水难和行路难问题,取得较好盯社会效益。

1990年11月25曰,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守海、董绍简、高顺龄等率市直有关部门视察一期改造工程后,要求在1992年10月底以前完成汉正街第二期改造工程。1991年4月5日,硚口区召开汉正街第二期改造工程拆迁动员会。会后仅一个月,即完成同安坊、来祥里、三曙街、大夹街、余庆里、利济南路1 644户、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拆迁任务。此次拆迁规模大,速度快,且无一户强行拆迁、无一次重大安全事故发生。1991年6月20日,第二期改造工程正式动工。1992年8月28日,第二期改造工程的标志性建筑一一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正式开业。至此,第二期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汉正街初具“小商品城”雏形。

第二期改造工程总建筑面积17万余平方米,总投资额(不含利济路口工程)1.5亿元。新增经营面积3.5万余平方米,其中坐落于同安坊至来祥里地段的中心市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并建有6 5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将长期在汉正街、大夹街、三曙街等处的占道经营户引进室内;在沿河大道利济南路口建成全市第一座总面积为5.7万平方米的立体停车场;在三曙街、大夹街、余庆里、利济路4处建成总面积为9万平方米的商业、住宅还建综合楼,又按规模形成或部分形成15米宽的道路和居民活动空间;拆迁户的还建安置全部如期完成。

经过一、二期改造工程,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新辟3条15米宽的规划道路,完善了供电、供水、市政环卫、园林绿化、消防、煤气等配套设施;新增经营性用房面积达6.9万平方米,5 800余户经营者人室经营,扩大了市场容量和经营品种;有2 000余户拆迁户搬进新居,改善了汉正街市场的经营环境和居住环境。

1992年4月14曰,在汉正街第二期改造工程尚未全部竣工的情况下,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董绍简、市长助理金作良又召集市、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研究汉正街市场第三期改造工程。同年4月21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改造工程问题的

会议纪要>>,要求“由娇口区人民政府按照突出小商品市场特色的总体要求,把小商品市场建成综合型、多功能、系列化、高效益的社会商业城的思路,着手规划、设计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第三期改造工程。”1993年3月,汉正街第三期改造工程总体方案正式通过。该年8月,第三期改造工程破土动工。

第三期工程总占地面积16.1公顷,改造范围东起多福巷、全新街、庆丰里,西至宝善街、广货巷、安善巷,北抵中山大道,南达汉正街。规划总建筑面积102。5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一20亿元,共需拆除各类房屋1 895栋、总面积22.6万平方米。拆迁5 250户、1.8万余人。工程计划于1998年完成。

第三期改造工程分为A、B、C、D、E、F六大区域实施。A区由高级写字楼、商住综合楼组成,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B区由武汉市最大的综合性商城和商住综合楼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C区是7栋26层的商住建筑群,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D区是9栋26层一30层的商住建筑群,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E区由商城和住宅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F区为高级写字楼和大型商住楼,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本期工程还规划兴建一座11万千伏的变电站,一座自来水中心转压站和6座煤气加压站,扩建2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扩充、完善电信、市政环卫、绿化、消防、交通等设施。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后,汉正街市场内数条商业主轴线将连接汉江空中索道以及正在修建的江汉三桥、江汉四桥等建筑,与市场北线的利济商场、泰合大厦、民生大厦,东区的民意广场,西端的上海商城、友谊商场交相呼应,形成整体,成为集工商贸易、金融、旅游、娱乐、高级写字楼、公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跨世纪商业城。

第三期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截至1996年底,老三镇服装城正式营业,C区7栋26层高层还建楼基本完工,停车场和汉西花园1。6万平方米还建楼工程已全部交付使用。

第二章基础设施第一节道路

明、清时期汉正街四起硚口,东到龙王庙,贯通汉口镇。随后有长堤街与之乎行,形成以汉正街为主脉的汉口沿河商业区。民国初,中山大道修成。解放后,又逐步修通沿河大道,形成了中山大道、长堤街、汉正街、沿河大道4条平行的东西向道路。民国时期,当局修建了利济路、武胜路。解放后,又打通崇仁路、硚口路,形成了汉正街市场内的4条南北向道路。修建江汉桥时,扩建武胜路,使汉正街明显地分成两段。上段由硚口路到江汉桥桥头,以居民住宅和小型工厂居多;下段由江汉桥桥头至集家嘴,以商店铺面为主。

汉正街市场经过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两期改造工程后,公安巷、旌德巷等几条小巷已变成大厦的室内通道,在原三曙街处新辟一条长150米、宽15米的街道,另一条在原同安坊处新辟8宽15米的道路也已建成。在第三期改造工程中,还将在多福一巷、大火路原址新辟南自沿河大道,中接汉正街,北通中山大道15:540米,宽30米的道路;开辟长堤街、大火路至多福路全长200 x的道路。届时,汉正街市场内纵横交错的小街小巷大部分将被幢幢高楼及宽敞马路所取代。

Ⅶ在汉正街市场内的主要道路有:

汉正街市场的中轴线。南与汉水大体平行,西与硚口路垂直相连,东至集家嘴和民族路交汇。跨硚口、江汉两个城区,是西窄(武胜路以上街面宽2。3米一3.5米)东宽(武胜路以下街面宽5米一7米)的原汉口镇古老街道。全长3 194米。此街兴起迄今已400多年,民国初年分段而称,由西而东依次有玉带门正街、杨家河正街、武圣庙正街、石码头正街、五彩正街、永宁巷正街、沈家庙正街等。1926年改夏口县为汉口市后始称汉正街,并一直沿用至今。解放后经过历年建设,街貌有所改观。1996年12月,汉正街共和巷至利济南路口全长260米、标高18厘米、路幅7米宽的市政规范路段和谦祥益商场至金涛鞋城全长210米、标高18厘米、路幅7米宽的市政规范路段交付使用。经过汉正街第三期改造工程,汉正街将形成为汉正街市场内一段宽15米的主干道。

沿河大道位于汉正街南侧,东西走向。东起大兴二路口市水运公司码头,与沿江大道相接;西至建一路江汉二桥引桥头,与沿河堤顶公路连接。全长7.2公里,宽10米一工4米,水泥路面。路面紧临沿河堤混凝土防水墙,硚口路以西路段修筑于1928年以后。大道以紧依汉水得名,是硚口区主要交通干线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沿河堤防的修筑扩展相伴随。

汉口从形成市镇至清末,沿河并五连贯通道和堤防。北起汉正街、汉水街的大小街巷均垂直于河岸。清末民初,从集家嘴至硚口路一线开始分段形成不规则的沿河通道,称老官庙沿河。沿河一线即以当时与其相通的巷名由西向东分别称为硚口河沿、宗三河沿:关圣河沿、天宝河沿、清远河沿等。武汉解放初期,曾对沿河堤防、道路因陋就简略加整理培修。1954年以后,集家嘴至硚口路新筑混凝土防水墙3.7公里,至此沿河大道的路面基本形成.1978年5月1日,江汉二桥建成通车后,又将硚口路至江汉二桥桥头建一路的土堤铲平,改修为混凝土防水墙,沿河大道得到扩展延伸。

1993年5月29日,市政府决定由硚口区按照“统一规划,开发开路,分段实施”的原则,用5年左右时间将沿河大道改造成40米宽的新砼道路。同时,由市区对沿线旧城区通过招商的办法组织开发。同年6月12日,硚口区沿河大道改造指挥部正式成立,11月24日道路拓宽工程破土动工.截至1996年底,已累计拆迁路段3 480米,拆除房屋4.52万平方米,铺设地下排水管道5 265米及进水井、检查井301座,基本实现了贯通硚口路至集家嘴的目标。

长堤街位于汉正街的北缘。北与中山大道毗邻,南有众多街巷与汉正街相通,是汉正街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4 000米,宽3米一4米。清末已成为稠密居民区,长堤演变成街市,称为堤街。民初,又分段称为劝工院堤街、大通巷堤街、观音阁堤街,至20年代开始统称长堤街。此街初时仅有半边街,泥土路。筑城以后,居民增多,铺条石路面。民国年间,街两旁竞设手工作坊和小商店铺,多砖木结构二层楼房,至今仍见旧迹。解放后,市场扩大,商业中心外移。此街除少数中小型工厂外,成为居民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重新开放后,长堤街日益繁盛。在汉正街第三期改造工程中,部分路面将要拓宽至15米一30米。

硚口路位于汉正街的西部。南北走向,南起沿河大道,北抵解放大道,长约1.1公里,宽约40米。筑于1938年,原仅有汉水河沿至京广铁路老线一段。因南口地处汉口城外护城河大桥处,故得名硚口路。京广铁路老线至解放大道一段为1954年延伸扩建而成,南段与中山大道交汇,是硚口区境内的交通干道。1996年开工的江汉三桥引道建筑在该路段内。为了更好地与江汉三桥配套,硚口路上将架起一座连接江汉三桥的高架桥。高架桥南起汉水堤畔,北连规划兴建的京汉大道,全长519米,桥面宽16米。随着高架桥的兴建,硚口路将拓宽至65米。江汉三桥建成后,即可由硚口路直通汉阳区。

崇仁路位于汉正街市场的西端,硚口路以东。南北走向,南起汉江边,垂直与沿河大道相交,中段横贯中山大道,北段穿越原玉带门火车站,与京广铁路老线平交,北抵解放大道。以原有崇仁巷得名。全长1 439米,宽约15米。1954年防汛后拆迁房屋,改造旧街巷,扩建成路。1962年翻修扩宽,加铺沥青,遂成现状。1967年改名体育馆路,1972年恢复原名。近年陆续修建起友谊商场等多处高层建筑,原有的低矮平房正逐渐消失。

武胜路位于汉正街上段,于清末民初形成。南北走向,南端连接江汉桥,北端与利济北路交汇于京广铁路(老线)孔南侧。长工200米,宽40米。原名武圣路,以附近旧有武圣庙古迹及武圣庙码头而得名。抗日战争后,路南端武圣庙码头为通往汉阳的主要渡口,狭窄的条石街道两旁行栈摊贩遍布,行人摩肩接踵。40年代拆除旧庙,拓宽巷道,改修成碎石道路。1954年兴建江汉桥时,此路开始全面改造,并延伸至京广铁路老线。路中段与中山大道相交处成为汉口城区交通枢纽地带。1967年改称红旗大道,1972年恢复原名,同时改“圣”为“胜”称武胜路。1994年,为缓解路口一带的交通堵塞状况,修筑了南起江汉桥引道,跨越中山大道,沿武胜路过武汉市电车公司后开始下坡,距原京广铁路铁路桥前50米落地的武胜路高架桥。桥长1000米,桥面4车道、宽15米。

利济路位于汉正街市场的中部。南起沿河大道,纵穿汉正街、长堤街,北抵中山大道。长约900米,宽约15米一20米,是汉正街市场与市内联系的重要通道之一。30年代,利济路为狭窄的条石巷道,两侧多板房棚户,中间有几处寺庙善堂,分段便以附近的寺庙善堂称名。汉正街至长堤段因利济善堂称利济巷,长堤街以北至中山大道段因有玉皇阁而称玉皇巷。1941年,拆巷道扩建马路,据利济巷命名为利济路。1967年,利济路及利济北路改名统称四新路。1972年恢复原名。1996年,利济路经过改造后改为水泥路面,可通各种机动车辆。

宝庆正街位于汉正街市场东南隅。长约188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宝庆街形成已300余年。汉口市镇兴起后不久,湖南宝庆府(辖今湖南新宁、新化、邵阳、武岗等县)客商即将煤、杉、竹、纸、茶等土特产品,经洞庭湖水运汉口并纷纷在此搭棚建房定居,渐

成街巷。清咸丰年间(1851年一1861年),宝庆府在汉商人,在此修建“宝庆五属同乡会”,俗称宝庆会馆。继而在汉江北岸出江处修建运货码头,称宝庆码头,此街因之得名宝庆正街。附近街巷,也多由此派生得名,如宝庆二街、宝庆三街等。1967年曾改名为大庆一街。1972年恢复原名。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此街房屋大多改建,但旧貌尚存。居民多系湖南籍,至今仍操湖南口音,乡土气息甚浓。在已规划的城市道路中路面将扩宽至30米。

药帮大巷位于汉正街市场东段南侧。长约155米,宽约4米,水泥路面,系清代古巷。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怀庆府属武陟、温县、孟县等县药商兴建怀庆会馆,并在此巷附近兴建药王庙,称覃怀药王庙。庙东建有别墅,名豫成园(已毁),现六水街口路侧,尚留有残存的汉白玉雕花石础。当年药王庙颇具影响,街巷形成之初,多泛称“药王庙”或药帮巷,盛时聚集药材行70余家,药铺100多家。药帮巷又称药帮大巷,沿用至解放后。1967年改名“抗美大巷”,1972年复名药帮大巷。因支巷衍生交错,又分别称为药帮一、二、三巷。解放后,药王庙庙产归公,原有建筑大多拆除。1954年,原庙址改建为药帮巷小学,原大殿前的汉白玉石雕游龙仍埋在操场内。学校后面残留的部分建筑已改为民房。校内后操场墙壁上有两块石碑,碑文记述了药王庙的修建年代及范围。

新安街位于汉正街市场东部,长堤街以南,南北走向。长约177米,宽约5.6米,系清代老街,以旧有“新安书院”而得名。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徽州歙、休、祁、婺、黟、绩六邑仕商组合,在此初建新安公所。后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改建为新安书院。1835年在汉水边辟新安码头,建苏星阁、紫阳坊。1776年修新安街。1852年一1911年期间,书院曾先后两次被毁,又复重修。民国以后,此街曾为药材、参燕、百货等商店、行栈集聚之地,有新安市场之称。现为居民区,仍保留古老街道面貌。街道两旁多砖木结构楼房,分布有街办工厂及商业服务网点。

三曙街位于汉正街市场东侧,长210米,宽6米。水泥路面。此街形成于清末民初。因汉口市第三警察署驻此得名。1967年改名反修街,1972年改名三曙街。两侧多砖木楼房,居民稠密。1992年在汉正街第二期改建工程中,路面扩宽到15米,可通汽车。

大夹街位于汉正街市场东南部。长925米,宽约5米一6米,水泥路面。此街跨桥口、江汉两城区,与中段南侧的小夹街同时形成于清代中期,因平行于汉正街与长堤街之间得名夹街。

1967年改名红河街。1972年恢复原名。南侧临近汉水,与之相通的小巷密如蛛网,人口稠密。街内多是老式平房,旧貌尚存。街东口临近集家嘴码头,车流人潮终日不断。在汉正街第三期改造工程中,路面将扩宽至15米一20米。

淮盐巷位于汉正街市场东南部,长约194米,宽约3米,水泥路面。明清时期汉口盐号多设在此,专售淮盐,故名淮盐巷。1967年因为长江食品厂建于此巷,改名长江巷。1972年复名淮盐巷。

汉中路位于汉正街市场西侧,长1 168米,水泥路面,可行汽车。此路地处汉正街与长堤街之间,形成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一1874年),俗称中路。1920年前后改名汉中路。1967年改名建新路,1972年复名汉中路。两侧均为居民区,人口密集,有多条小巷与路相通。

第二节排水供水

排水清乾隆四年(1739年),汉正街修建一条长3 441米,宽、高各1.66米的砖砌方形排水暗沟,上盖花岗岩长条石,形成路面,每隔20米留一窨井,上盖铁板,便于掏疏,其为武汉最早设有检查井的排水暗沟,标志着武汉排水设施开始由简易应急型向功能齐全方向的发展。清末,汉正街附近街巷的排水设施多仍为明沟,建筑物或临街有砖石砌埋的排水道,雨水、污水均直接排人汉水。这条沿河排水系统,汇水面积0.37平方公里,包括今西起硚口路,沿汉正街东至集家嘴的沿河地区。

民国时期,汉正街一带排水仍然直人汉水,但排水设施并无建设规划。在道路、房屋建设中,大多因陋就简,修砌明沟,排水量亦没有相应增加。1947年8月初,两天的瓢泼大雨就使汉正街一带积水超过1.3米,下水道沟盖多被积水冲走,致使满街臭水横溢。

武汉解放后,全市排水系统设计施工日臻完善。50年代新建利济北路过铁路双孔箱涵,60年代敷设民意四路过铁路干管,使汉正街一带雨水、污水向北汇人黄孝河。1989年有管涵6.49公里。除福新面粉厂一带雨水、污水由该厂专用泵站抽排人汉水外,其余雨水、污水由宗关、沈家庙两处闸口和泵站自流或抽排人汉水。

供水清宣统元年(1909年)以前,汉正街一带商民饮用水,除少数打井取用地下水外,大多数靠人力从汉水挑水供应。由河边通往汉正街的巷道成天都被挑夫泼撒的水淋湿。有一条专供送水的通道,至今仍名大水巷。所有商号住户都在厨房备有大小水缸盛水。水缸装满,使用空心网眼竹筒装入明矾,再在缸内绕圈搅动,让水澄清后使用。这种人工供水方式在汉正街一带沿袭了数百年。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宋炜臣等11人筹资在汉口创办既济水电公司,水厂建在硚口宗关上首,为武汉三镇最早的水厂。宣统元年(1909年)9月4日水厂通水,日制水能力600万加仑(27 273吨),供水能力500万加仑(22 727吨),供水面积约4.3平方公里。此时,汉正街一带按街巷设置水龙头集中向居民供水。稍后,极少数较高建筑物新建时出现给排水系统,但线路较简单。直到40年代后期,汉正街一带在家安接自来水管的仍不足居民户数的一半。因当时汉口水厂无水表计量,用水按月按人口收费。

武汉解放后,城市供水设施经过不断新建、扩建和改建,情况已根本改善,汉正街人告别了挑河水饮用的历史。至1996年,汉正街市场区域内配有300毫米一500毫米输水管网供水,家家户户安装了水龙头。

第三节照明供电

汉正街在市场形成和发育的几百年间,晚上照明基本上靠蜡烛、灯笼或使用桐油、菜油点灯。

清末汉口开埠,大中商号用上洋烛,随后外商美孚石油公司进入三镇倾销煤油,先送玻璃煤油灯,后卖油。煤油灯物美价廉,亮度比点洋烛高出数十倍,顿时风行。随之煤气灯出现,以煤油汽化燃点照明,亮如白昼。一些商户为开夜市或遇喜庆大事,争相购置或租赁,出租气灯一度形成行业。

1909年,既济水电公司汉口电厂在大王庙(今利济南路汉口电力设备厂址)建成发电。汉正街、夹街、河街一带虽由其供电,但因安装要钱,电费昂贵,一般商贩照明仍以使用煤油灯为主。民国时期电灯照明有所发展,汉正街一带用电较为普遍,较大商号还使用霓虹灯广告装饰。武汉沦陷之后,位居“难民区”的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戏子街和福建街内用电户锐减,居民用电者仅373户,其余多用电石灯和植物油灯照明。

清末民初,汉正街一带有几盏路灯,尚不清楚。据老人回忆,汉口最早路灯形制,不过四面1尺见方玻璃匣子,内置油盏、芯捻,挂在丈余高处。每晚起更后由保正或更夫点燃,有点亮光而已。民国时期,街道里巷利用电线杆装置路灯,派人按时开关,灯光可略见路面。新中国建立后,全市路灯多次革新。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电力供应成为汉正街市场发展繁荣的重要因素,汉正街、长堤街等一些主要干道路灯均为全市统一路灯线路,灯具也早由炽光灯换为萤光灯,而今更为高度照明的碘钨灯所取代。商店、居民用电均得到全天候的保证。入夜的汉正街市场流光溢彩,更显繁华。

第三章开发

第一节主要开发单位

1992年,经硚口区人民政府批准,汉正街改造指挥部组建汉正街实业总公司。该公司为多功能、外向型的房地产综合开发企业。经营范围包括房地综合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商品房出售与租赁、物业管理、建筑施工和建设装饰材料等。公司下属物资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汉升国际有限公司(与港方合建)、武汉钢桥房地产开发建筑有限公司(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和港方合建)、武汉永固混凝土制作有限公司(与武汉市硚口区建筑集团公司和港方合建)、源洋服饰公司(与港方合办)、汉庆娱乐有限公司(与澳门合资组建)、武汉汉伟商务有限公司和康乐商场。

在汉正街实业总公司的统一协调下,截至1996年底,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区域内规划开发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规划建筑总面积达210万平方米,规划新增加市场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主要开发单位达到工4家,即汉正街实业总公司,湖北省供销合作社房地产开发公司、生活资料总公司,武汉三特集团物业开发公司,武汉深江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市雅泰房地产开发公司,武汉正地房地产开发公司,武汉东富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市房地产开发股份有限(集团)公司,武汉华中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南玻(武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武汉顺天泰集团房地产开发公司,武汉南湖综合开发公司,武汉汉华房地产开发公司,汕头经济特区海外房地产湖北公司。已竣工或

正在施工的主要建筑有盛合大厦,汉江索道大厦,武汉国际城,雅泰大厦,正地商贸中心,东富商城,汉正大厦,华贸商城,金昌商业城,汉正街三期改造工程A、B、C、D、E、F区,汉正街商贸城,老三镇服装城,汉正街中心商城,万利鞋城,金安商城,海荣大厦等。

第二节主要建筑

汉正街服装交易大楼位于汉正街市场中段,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建成于1990年4月24日。大楼坐北朝南与西侧的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南侧的百年老字号谦祥益商场组成建筑群,占地面积1 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 400平方米。该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底层高4.5米,3层一4层均为3.6米,在楼内经营的外地服装经营户达800户,是汉正街市场第一座专业交易大楼。

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位于汉正街、大夹街之间,东临汉正街服装交易大楼,西靠长虹工艺交易大楼,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1992年8月28日建成开业。占地面积6 5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0 496平方米,其建筑结构地上4层、地下1层全框架结构。南北全长150米,宽40米,中间为7.2米宽的天井,柱网6.6米×7.2米。南厅自动扶手电梯直到4层,四周为直径80厘米的大红色圆柱。室内服装百货类经营者达3 300余户。顶层为全国最大面积的屋顶花园,面积达6 500平方米,中心市场北临大夹街的观光电梯可直达花园.花园由亭台榭廊、名贵盆景展示园、歌舞厅等设施组成。

利济商场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利济路口。占地面积1 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地下1层为设备层。1层一4层营业面积4 500平方米,经营百货、日用五金、家用电器、金银制品等。5层一12层为客房、餐厅、写字间。

利济商城地处汉口中山大道利济路口东侧,西临利济商场,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该商城为8层商住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地下工层为设备层.1层一3层为商场,建筑面积达6 334平方米,层高4.2米一5米,中厅占地面积达200平方米。4层一8层为住宅。商城经营品种达万余种,主要经营全国各地名优产品。

汉正街老三镇服装城地处汉正街原三镇市场旧址,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东靠汉正街中心商城,南临汉正街百年老字号谦祥益商场,西靠汉正街服装大楼,北临大夹街、多福路广场。占地面积7 52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5.2万平方米。该城为商住楼。1层一3层为商场,1层层高4.5米,2层一3层层高4.2米。4层一15层为住宅楼,层高3米。住宅与商场之间层高1.8米,为设备转换夹层。该服装城主要经营全国各地的服装,经营户达500余户。城内设计为街中有坊,坊中有道,街坊相联。通道宽度均在3.2米一7.2米,柱网为7.2米×6.6米。

汉正街中心商城位于汉正街多福路口,是目前汉正街市场内最大的现代商城,由武汉桥建集团公司投资兴建,占地面积2.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1层一4层为现代化商业中心,实用面积7.55万平方米。内设8大专业市场,能同时容纳4 000余商户经营。该商城不仅拥有两栋并立的高层公寓楼和面积为6 0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周围还有12栋多层住宅楼,地下停车库有200个泊位,被誉为“华中第一城”。

汉江索道大厦地处利济路与沿河大道交接处,北邻汉正街,由武汉三特集团物业开发公司投资兴建。占地面积2 1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简体结构,内设停车场、商城、娱乐城、餐饮厅、商展中心等。大厦中部为汉江索道营运区域,可供旅游者乘坐缆车横跨汉水至汉阳龟山。

华贸商城位于汉正街市场中心地段,占地面积2.7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发展商武汉华中房地产综合开发总公司,总投资2.4亿元人民币。除为拆迁户还建7。6万平方米外,可提供商贸用房(1层一3层)2.4万平方米,写字楼及高层住宅楼3.5万平方米。其中一号楼1层一2层商场分别于1995年”月和1O月正式营业,总营业面积6 000平方米,成为目前汉正街市场内最大的床上用品、针棉织品专业市场。

盛合大厦位于沿河大道泉隆巷口,占地面积3 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是集商贸、餐饮、娱乐、公寓、写字楼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型商业建筑。地下一层为停车场,地面建筑29层,总高104.2米。1996年7月竣工。发展商为湖北省供销社房地产开发公司、生活资料总公司。

金昌轻纺城位于汉正街市场中段金庭巷与大水巷之间。A、B、C、D、E5栋大楼联为一体,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发展商南玻(武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1996年10月交付使用。轻纺城内拥有1O部自动扶梯,配有完善的自动报警、自动喷淋系统和先进的通讯设施。其设计充分体现了业主、顾客至上的经营思想:每层铺面由步行街环绕,使其成为各自独立的临街铺面;5栋大楼之间有15米宽的道路联接,并规划与市内其他主干道相通;轻纺城中央设置2 000平方米的停车场1个,并建有3 000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1个。金昌轻纺城为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7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的金昌商业城的第一期工程。

利济路室内停车场位于利济路,毗临汉水和汉江索道大厦。由武汉建筑设计院设计。停车场工程为全框架综合楼建筑,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建筑群由1栋26层的高楼和4栋8层一9层的住宅组成。1层一2层为室内停车场,建筑面积4 800平方米,1层层高5.2米,2层层高4.8米,栏网为7.2米×12米,静态停车可达200余辆。

第四章机构·规划

第一节武汉市汉正街改造指挥部

1985年4月26日,硚口区人民政府决定将汉正街、大夹街和中山大道利济路、利济北路等地段作为旧城区改造的重点,并成方硚口区主要街道房屋改造指挥部,负责该地段的改造工作。

1987年11月21日,硚口区人民政府为实施汉正街市场改造工程,报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武汉市汉正街改造指挥部。硚口区区长李云飞任指挥长,副区长郑善良任常务副指挥长,副区长郭兆庆、刘照明任副指挥长,区政府办公室、商委、市政建设局、房地局、公安分局、工商局、规划办、征地办等单位和宝庆、新安、三曙等街办事处均派员参与。指挥部设办公室为办事机构,工作人员由指挥部抽调组成。硚口区街道房屋改造工作中,凡涉及汉正街市场的部分,均由汉正街改造指挥部管理。

1992年5月和1993年2月,汉正街改造指挥部领导班子曾先后调整。1995年8月,硚口区人民政府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再度对汉正街改造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成员进行了调整充实。硚口区常务副区长黄关春任指挥长。汉正街改造指挥部办公室调整、新设了规划经营部、拆迁安置部、工程技术部、计划财务部、秘书室和安全保卫部等6个部室。1996年10月黄关春工作调动后,硚口区常务副区长涂和平接任指挥长。

武汉市汉正街改造指挥部直属部室及其主要职责范围为:

规划经营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规划选址调查,组织开发项目规划方案的征集和评选;负责组织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开发范围内的测量、勘探;向规划管理部门办理规划报批手续和项目前期报批手续;负责预测和调查房地产开发市场行情,提出开发经营对策与方式;负责办理商品房销售的结算、交付手续;负责开发项目的招商活动,开辟各项经济合作的渠道。

拆迁安置部对意向开发的地域组织进行调查和初步测算;负责组织动迁工作,按照拆迁法规政策办理拆迁手续,发放和结算各项拆迁费用;参与竣工项目的验收;负责编制还建安置分配方案,组织分配发租工作。

工程技术部负责编制和落实施工、竣工实施计划;负责工程招标议标,签订并组织实施工程发包施工合同;负责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审核单项工程施工方案,组织施工现场“五通一平,,及其建筑安装、配套工作中的技术工作;负责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监督保证体系;督促检查工程进度,审核工程进度款;负责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与监督;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工程竣工验收,办理竣工手续。

计划财务部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各项财务开支范围和标准,加强财务监督检查;负责各项财务收支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依法合理筹集资金;按期完成月报、季报和年终决算;指导下属公司财务工作;定期清点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负责财务档案管理,妥善保管财务资料。

办公室参与指挥部日常管理工作,协调各部门及所属企业之间的关系;督办各部门及所属企业各项工作的落实、完成情况;负责上级文件的传递及各类文件的印制发放工作;负责指挥部各类会议的组织和接待工作;负责起草有关文件、简报、会议纪要、工作总结等

武汉汉正街第一大道商户收租操作执行方案

武汉汉正街第一大道商户收租操作执行方案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汉正街第一大道商户收租操作执行方案 (操作版) 一、 收租操作步骤 操作要点说明: 1、 以a0月a02、 采取分楼层与客户分类相结合的收租方式,以楼层作为总体收租推进划分标准, 金座、银座、蓝宝石座根据泛首层、首层、二层、三层、坡道商铺制定相应收租途径次序,在各楼层内容,按照a 类、e 类——b 、c 、d 类商户的推进原则进行推进。

3、收取租金工作宣传尽量降低影响面,对外不公布下阶段收取楼层信息。 4、租金优惠采取“d+a”的形式。即收取租金享有d个月优惠,其中b00g年享受c个 月优惠,b00h年享受a个月优惠,(同意) 5、所有四栋截至到ab月a日,启动时间从a0月ae日开始。 6、金座,a0月ae日开始——ab月a日收取,逾期则收铺,如果数量较少,友情操 作。 7、银座,aa月a0号开始——ab月a日收取,(冲击波另定) 8、采取全部同时开始收取租金方式。整体先不考虑设置冲击波 蓝宝石从上往下收,ab月a日之前收取。 在各楼层收取的首e天作为“冲击波”期,在此期间缴纳租金额外享受a个月租金优惠。(待张总确定) 二、收租的各项要素安排: (一)收租地点: 运营公司在红宝石二楼(地点待定)确定总收租点(提供各分收租点协调工作)。 各栋分别设置分收租点,提供咨询服务,选点以不妨碍市场日常经营为原则,其中金座、银座选择临汉水街位置设置,蓝宝石座选择临五彩正巷位置设置。每个收租点分别配置财务人员进行日常现金收取,配备财务人员、银行刷卡等。 (二)收租形式: 收租形式采取现金收租及银行转帐两种形式,由商户在相关分收租点进行缴纳:(三)收租程序: a、按照收租具体部署有节奏提前e天告知相关收租商户收租政策。

武汉汉正街地区用地规划说明书

武汉汉正街地区用地规划说明书

武汉汉正街地区用地规划 1、前言 1.1 项目背景 省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汉正街改造工作。3月2日,阮成发书记、唐良智市长在全市汉正街综合整治和搬迁改造工作现场会上做出重要部署,要求“痛下决心,依法整治,整体搬迁,全面改造,转型升级,限时完成”,全面推进汉正街地区综合改造。孙亚副市长又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对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部署。 根据领导指示精神,我局遵循全球视野、科学论证、部门联动的工作方针,强化现状用地调研,并充分吸纳具有全球旧城改造经验的高水平设计公司参与,成立了由市规划院和美国HOK公司组成的联合设计团队,编制完成《武汉汉正街地区用地规划》。在此期间,项目组多次踏勘现场,并与硚口区、江汉区有关部门多次衔接,重点对汉正街用地现状、市场规模及经营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各区项目运作情况和发展意愿。 1.2 前期工作 4月19日,孙亚副市长、刘家祥副秘书长及相关部门领导听取了我局初步方案汇报,进一步提出高起点、高标准,以“全球视野”进行高水平规划的要求。 4月15日和5月11日,我局分别征求了江汉区、硚口区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5月7日,唐良智、胡绪鵾、孙亚、马旭明等市领导听取了我局规划工作情况的汇报,充分肯定了规划的前期成果,并提出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将汉正街地区打造成为我市地理、文化、形象和城市功能的制高点,成为武汉市新业态、新经济、新形象、新生活的城市地标。 6月10日,孙亚、刘家祥等市领导听取了我局深化方案工作的汇报,要求我局会同硚口、江汉区做好概念规划与用地现状的对接,并与地铁集团、水务局就相关问题进行衔接。同时要求我局配合地产集团做好土地收储测算等工作。 6月13日、14日,市规划院分别与市地产集团、地铁集团、水务局进行对接,向地产集团提供了有关项目资料,与地铁集团就6号线走向问题交换意见,将水务局编制完成的流通巷绿化方案纳入本次规划中。 7月2日,市规划院组织专题会,对国华礼品城等具体项目进行了研究,做到各层次规划的充分衔接。 7月5日,我项目组综合了市政府重大办收集的5个相关部门的19条意见,方案采纳了其中17条意见,将成果上报政府重大办。 7月6日,孙亚副市长再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汉正街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7月7日,阮成发书记、孙亚副市长组织有关单位听取了汉正街规划的方案汇报。 7月7日和7月13日,市规划院分别与硚口区、江汉区就规划的情况进行对接,进一步征求两区意见。 7月15日,市规划院将征求各部门意见后完善的正式成果报政府审批。 7月29日,唐良智、胡绪鵾、孙亚、马旭明等市领导再次听取汉正街改造搬迁工作汇报,原则同意市规划院编制的《武汉汉正街地区用地规划》,并要求各职能部门按此规划组织开展汉正街各项相关工作,并进行用地控制。 2、用地情况(于婷婷、宁云飞) 2.1 区位 城市核心区位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第一版总体规划(1954年由前苏联专家编制)构架了武汉城市中轴,由北往南串联起汉口火车站-西北湖-中山公园-武汉展览馆-南岸嘴-首义广场-洪山广场。本规划区即位于该中轴线的核心地带,长江汉江交汇处的汉正街地区。 功能核心区位

大型高清纪录片《天下汉正街》

大型高清纪录片《天下汉正街》 《天下汉正街》影片主题: 天下汉正街世界大商谷 《天下汉正街》影片内容: 汉正街自古就有‘天下第一街’之美誉,是万商云集,商品争流之地,迄今为止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汉正街就已形成市镇,这里沿江从西至东,出现了宗三庙、杨家河、武圣庙、老官庙和集家嘴等众多的码头,为商埠吞吐,集散物资。由于水上交通便利,沿街店铺行栈日益增多,贸易往来频繁。到清代康熙、乾隆的经济发展鼎盛时期,汉正街已成为?汉口之正街?。乾隆四年(1739年),汉正街修起条石路面。同治三年(1844年)郡守钟谦钧在此主持修建了万安巷等新码头。从此,汉正街更是商贾云集,交易兴盛,市场繁荣。被称为?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门,万里唯意?,吸引了四方商旅,八方游客,热闹繁华,盛极一时。1979年,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个标杆,成为全国著名的小商品批发集散地。目前,汉正街个体经营户已达到一万多户,日均人流量16万人次。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开放、搞活的窗口和风向标。它的成功不仅受到全社会的瞩目,而且也引起了国际舆论和外国友人的广泛关注。对武汉而言,汉正街绝

不仅仅是?小商品批发市场?的代名词,它承载了这座城市太多的记忆和辉煌。汉正街曾是武汉早期商业命脉,它的存在为武汉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下汉正街》影片意义: 五百多年来?汉正街?人上下求索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为?汉正街?注入了丰厚的精神内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高度研究和宣杨?汉正街?,着力提升?汉正街?形象,着力彰显湖北人文精神,着力增强湖北人民的自豪感和影响力。继续保持汉正街文化的传承,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之路。 小兔东尼原创

汉正街整体搬迁启示录

和谐中再写传奇 ——汉正街整体搬迁启示录 湖北武汉汉正街距汉口北不过10公里,但却是两重天地。经销意尔康皮鞋的陈先生,从汉正街迁到汉口北一年多,他说,汉口北市场货车可以到每一层楼,还有中央空调和扶梯,经营环境亮堂多了,心情也舒畅多了! 截至10月底,当5000多家个体商户整体从汉正街顺利地搬迁至汉口北安居乐业时,汉正街又一次写下传奇,为大城市的老商品市场改造与升级探索出一条新路。 大势所趋先行先试 曾被喻为?天下第一街?的汉正街,有着长达500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小商品经济的发源地之一。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风向标,汉正街绚丽登上历史舞台,见证了中国个体经营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与壮大。 领风气之先,汉正街一度风光无限。在这块仅2.5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曾聚集了1.9万户商家和10万市场从业人员,以及 —1—

22个客货运输站,日均吞吐货物400余吨,市场日均人流量16万人次。 随着中国经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型,汉正街在业内却日渐落伍。业态落后、人口稠密、商居混杂、交通拥堵、火灾频发等现状,与其所处的中心区位格格不入,安全隐患和管理隐忧日益明显。继2005年、2009年、2010年先后发生火灾事故后,2011年1月17日,汉正街再度发生火灾,14人在事故中丧生。 武汉市对汉正街的大规模整治从未间断,但始终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传统批发市场久居闹市的种种弊端,制约了汉正街的长期发展,整体搬迁、彻底改造箭在弦上。同时,作为全国的铁路枢纽、长江中上游最大的港口、国家干线高速公路枢纽、内陆重要航空枢纽城市,武汉到达全国主要城市的半径均在1000公里内,其物流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武汉的商业和流通需要提档升级,也需要重新定位。 经过调查论证,武汉市、黄陂区政府大手笔规划在汉口以北的黄陂区南部经济带,建设国家级现代化专业市场集群。 谋一事当着眼大局。把汉正街的改造升级与武汉的城市功能提升结合起来,成为湖北省、武汉市的共识。省委书记李鸿忠说:?汉正街是汉江之‘汉’,而汉口北的定位是大武汉之‘汉’。汉口北要做全国最大的新型商品专业市场,以不愧大武汉之‘汉’?。 —2—

(完整版)武汉社区分布图

武昌区 杨园街 变电| 柴东| 柴林头|电力新村电信| 纺机| 纺器|建设新村理工大|四美新村| 四美苑|四十八栋铁机| 余家头| 粤汉里| 国棉徐家棚街 长轮| 诚善里| 公太里| 合记里湖北大学| 建安| 秦园路| 秦臻路三角路| 四美塘| 团结路| 武北赵家墩| 徐东| 喻家湖| 月亮湾惠誉花园| 油料所| 新世纪| 友谊二桥 积玉桥街 尚隆苑|蓝湾俊园| 纺织村| 民主里幸福里| 新生里| 康乐里|三角路南华兴里| 东城壕| 凤凰| 汉安里汉成里| 四清里| 中山| 新河中华路街 楚材| 都府堤| 户部巷| 三道街西城壕| 新华村| 雄楚楼 粮道街 彩电中心| 戈甲营| 花园山|美术学院民主路| 棋盘街| 昙华林| 小东门胭脂路| 中山桥|中医学院 黄鹤楼街 读书| 后长| 花堤|彭刘杨路生物| 省人民医院| 五库杏花天| 武音| 中营| 大成西厂口| 商家 紫阳街 保安街| 保望堤| 复兴路| 歌笛湖解放路| 起义门| 水陆| 武泰闸梅隐寺| 工程营 白沙洲街 八铺街| 星苑| 梅花苑| 堤东堤后| 堤前| 解放桥| 列电涂家沟| 万福林| 邮电 首义路街 701| 719| 中南大首义校区长湖北村|长湖南村| 大东门| 过街楼江零| 老车站| 千家街| 武昌路武南村| 站前

安装| 宝通寺| 长春| 电力 付家坡| 何家垅| 洪山| 洪山坊 机电院| 莲溪寺| 梅苑| 中煤院 东民主路| 农苑|小刘家湾| 晒湖 公安厅| 石牌岭| 舒家街| 涂家岭 武锅| 群建| 武珞路|下徐家湾 小龟山| 中建院|紫阳东路| 静安 丁字桥 水果湖街 双湖桥| 武铁| 武重| 小洪山 新建| 徐东路| 姚家岭| 岳家嘴 张家湾| 中北路|周家大湾|湖北日报 北环路| 滨湖| 蔡家嘴| 茶港 东亭| 放鹰台| 高家湾| 科苑 洪山路| 华电| 机安村| 青鱼嘴 省电 珞珈山街 茶港| 东湖村| 珈智| 珞湖 珞睿| 省军区| 水生村| 风光苑 石洞街 白云| 东市| 建桥| 万寿 南湖街 华锦| 宝安|中央花园| 松涛 宁静| 祥和 二,洪山区 洪山区 关山街 湖电| 鲁磨路| 关南 邮科院| 龙安| 民院路| 长江| 鲁广 阳光| 紫菘| 化院| 关山路 地质大学|长山|南望| 汽发| 海核 当代|红星|七0九所| 象鼻山| 智慧城 科技学院|华科大|太阳城| 吴家湾| 葛光 碧水|中南财政大南湖校区|磨山| 关山口| 关山春晓鼓风|汽标| 关西|关山二路| 学府 保利| 黄金山| 华城苑 康居园 红旗街 联合| 东风 武东| 光明| 建设| 和平 徐东 洪山乡 北港| 鲁巷| 板桥|洪山

中国各大服装市场之湖北武汉汉正街服装批发市场

湖北武汉汉正街服装批发市场闻名遐迩的汉正街,是大汉口的发源地。是汉口历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是万商云集、商品争流之地。它南临汉水,东接长江,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便是中国中部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呈现一派“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东火彻宵明”的繁荣商贸景观。1979年,汉正街在中国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开放小商品批发市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个体民营经济之路。《人民日报》为此于1982年8月28日发表《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赞誉汉正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风向标”。汉正街由此享有“天下第一街”的美称。在20世纪80年代,以廉价的小商品批发为主,针对广大的农村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为武汉市民日常购物场所,也是华中地区商品批发中心。近年来已成为武汉市民和外地来客厅商品交易、旅游购物之地。如今,汉正街已由当时一条400米长的小街市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拥有服装、布匹、针织、皮具、鞋类、家电、日化、副食、工艺礼品、文化用品等10个专业大类计10万多种商品,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年上缴税收逾亿元。汉正街市场面积1.67平方公里,建有26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13万人,暂住流动人口20万人,市场经营户19000户。按照桥口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汉正街人正以饱满的斗志,集体的智慧,全面推进“二次创业”工程,为把汉正街建设成为市场繁荣、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社区文明和社会稳定的商贸旅游区而努力奋斗! 服装市场主要集中在三曙街、广货巷、大夹街沿线及全新街周边,拥有中心商城、老三镇服装大楼两座大型服装室内市场。经营面积约会万平方米,经营户近2000户。其中位广货巷的”名品街一条街“专营品牌服装,荟萃了包括”雅戈尔“、”步森“、”杉杉“国内知名品牌。 童装市场主要集中在永茂里新台童装市场、雅端巷、多福商城一楼、农资童装城等,经营面积约2万平方米,经营户近千余户。 布匹市场主要分布在汉正街紫阳大楼于集家嘴一带动,经营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拥有750户布匹经营户,经营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金昌轻纺城“是中南地区取大的布匹专业市场。 服装辅料市场主要位于永宁街一带动,在这一带的大街小巷,家家开门面,房房有机声,形成服装配套加工的专业市场区域。 中心商城:中心商城位于汉正街的服装批发聚集地――多福路,他东边就是去年高调建起的服装第一大道,正在积极招商的汉正街品牌服饰批发广场就在他的西边,周边还有很多其他商品的批发市场。他的地理位置正如他的名字――中心商城,而且这里也是传统的服装批发市场。让我们再去中心商城里面看看。一楼是散户批发,且都是那种低质量的便宜货,也没有按类别经营,女装、内衣、男装什么都有,虽然也是按门面经营的,但商户似乎不管这些,货物乱挂,地面很脏,二楼是专门经营女装的,环

浙江义乌与武汉汉正街的比较

浙江义乌与武汉汉正街的比较1浙江义乌与武汉汉正街地理位置 义 乌——地处浙江中部,南接广东、福建;北联上海经济区;东邻东方大港——宁波港。 汉正街——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门,万里唯意”——数百年来,坐落在白云黄鹤故乡、长江和汉水交汇处,也是华中腹地上重要的商品集散 枢纽。 2浙江义乌与武汉汉正街发展现状 义 乌——是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自1982年在全国率先创办小商品市场以来,经过五易其址、十次扩建,义乌已形成以中国小 商品城为核心,11个专业市场(义乌农贸城、家具市场、木材 市场、义乌装饰城、物资市场、通信市场、家电市场、汽车 城、二手车交易市场、房地产交易市场、出版物交易中心)、 14条专业街相支撑,运输、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相配套的 市场体系。 汉正街——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上世纪90年代初,在500年的历史上,汉正街几度兴盛,赢得“天下第一街”之赞誉。然而,近十年 来,汉正街的地位不断下降,义乌小商品市场、广州白马服装 市场等后起之秀们吸引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眼球和订单;另一 方面,阿里巴巴、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的崛起,让包括汉正街 在内的传统商品市场更是忧心忡忡。让老汉正街人颇觉得尴尬 的是,百年以来尾大难掉的“三现”(现金、现场、现货)交易习 俗沿袭至今。 3浙江义乌与武汉汉正街电子商务成熟度 义 乌——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信息中心和展示中心,自发展小商品经济以来就成为全球最瞩目的东方明珠。环境舒适, 是商业摸式与服务方式上的创新,充分运用了数字化、电子化 的手段,电子商务功能网上交易中心,打造商城新一代的数字 市场。 汉正街——目前汉正街内的电子商务普及水平较低,不过这也意味着它向互联网经济转型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在30000家大大小小的商户中,大部

汉正街志

序概述 序 由华夏地方志研究所与武汉市硚口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管理委员会合作编纂的《汉正街市场志》,记载了汉正街市场形成与变迁的历史过程,着重记载了近二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详细情况,把现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汇集于一册之中,便于查阅,可供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利用。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应向组织这项工作的同志和编纂人员表示感谢。 提供完备的地情资料,是从实际出发的必备条件。地方志书正是以其科学资料书的特点为包括决策者在内的各界人士所看重的。《汉正街市场志》的优点是资料丰富、新颖,许多章节写得比较充实。历史部分,实际上叙述了汉口成为国内中心城市的形成、变迁的历史过程,脉络清晰,是武汉市地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经营和建设情况,以及这个市场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作了比较充分的介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本书的缺陷是科学的、系统的统计资料尚显不足。希望有关单位(如统计局)帮助市场管理部门设计一套可行的统计技术,使市场统计工作更趋完善,这对指导工作和科学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件事也提醒志书的编纂工作者,有些资料是现成的,搜集起来加以整理即可使用;但是有些资料,如统计资料,必须经过调查研究,深入挖掘才能获得。反映当代情况的志书缺乏统计资料,将削弱其使用价值。 以上看法是否妥当,请读者和专家指正。(黎智) 概述 汉正街是16世纪兴起的汉口镇上的一条主要街道。汉正街市场由汉正街及其联通两侧街巷内的众多经营门点所构成,它经历了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勃兴和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巨大变迁,在20世纪后期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再度兴起,进而发展成为著名的国家级商品市场。它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是武汉大市场的一个缩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 汉口镇,因地处汉水注入长江口处而得名,在武汉三镇中形成最晚。从16世纪初至17世纪前期一百多年间,汉口镇市井街坊由南向北、由沿河向内地逐步推进而形成,即由河街(今沿河大道)到正街(今汉正街),又由正街到夹街(今大夹街),再由夹街到长堤街内侧,街与街之间则形成里巷。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汉口继武昌金沙洲之后成为淮盐引岸,汉口盐运、盐行兴起,推动了汉口镇的发展。崇祯年间(1628年一1644年),汉口长堤筑成,市廛相对稳定,汉正街自西向东贯穿汉口镇,其中 从淮盐巷附近的武圣庙至沈家庙段形成了当时最繁华的市场中心。至此,汉正街确立了“汉口之正街”的地位。 汉口镇在明末形成的以汉正街为主脉,以两侧街巷为分支的汉正街市场,曾经于明清之交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经过清初的恢复和发展,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百余年间,汉正街市场发展到历史上的鼎盛阶段。据章学诚《湖北通志检存稿》“食货考”载,乾隆年间的湖北所有镇市中,“其最大者莫如汉镇”,“上自硚口,下自(原文如此)接官厅(今为何处待考),计一十五里,五方之人杂居,灶突重沓,嘈杂喧呶之声,夜分未靖”,“……盖十府一州商贾需於外部之物,无不取给于汉镇。而外部所需於湖北者……亦皆於此取给焉”。 从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中,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汉口市场中心东移两个主要原因,导致汉正街市场曾数次衰落萎缩。 1861年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来汉口沿长江地带(今江汉路至卢沟桥路)划租界、建码头、设仓库,倾销本国商品和收购我国内地工业原料。由此,汉口贸易畸形繁荣,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由开埠以前的国内市场转变为近代国际市场,同时,牵引汉正街市场从两江交汇的沿河地区向下游沿江地带与外国租界平行发展。 这一时期,对汉正街市场造成破坏的战争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1851年一1856年,太平军三克武昌、四进汉口、汉阳,与清军激战多次,使武汉三镇受到战争的破坏,汉正街市场一度衰退。第二次是辛亥革命“阳夏战争”,清军纵火,将汉正街沿河老市区烧成残垣断壁。第三次是抗日战争武汉沦陷时期,日伪划汉正街一带为“难民区”,市场再遭浩劫。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计划经济时期,汉正街小商品经营几经沉浮,禁而不止,但不成气候。直到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汉正街市场才得以恢复,获得迅猛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繁荣的社会主义的商品大市场阶段。 1979年,在我国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得到恢复和发展。政府管理部门从政策、管理、经营、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对市场的恢复和发展进行引导与开发。在政策上,从1982年起先后允许批量销售、价格自由浮动、长途贩运、自产自销、联合经营和投资办厂、承包以及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存在,并鼓励企业开办服务业和室内市场、对外合作开发、合作经营等。在管理上,建立和健全市场管理机构,完善经营、治安、税务、环境卫生和市场改造、开发以及发展规划等系统管理。在经营上,引导市场由单一的小商品市场向综合性、全天候、复合型大市场一一商贸区转变,由自然混杂设点、占道经营向专业化布局、室内(商场)化经营转变,由以经营低档次商品为主向经营中档次商品为主、面向农村市场兼顾城市消费转变等。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营造具有“汉味”的社会主义市场文化氛围,提倡文明经商、遵纪守法、照章纳税,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市场主体形象。截至1996年底,汉正街市场从1979年刚恢复小商品市场时一条工623米的市街,发展成为占地265平方公里的商贸区;个体工商户从当初的103户增加到1.3万户,国有、集体企业从132户增加到400多户,合资企业从无到有;同时,在市场环境建设上,共投资50亿元,实施了三期改造工程,建成了以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为龙头,以小百货、布匹、服装、鞋帽包箱、工艺礼品、文化用品、日用塑料制品、家用电器、燃气用具和炊具、建材陶瓷、副食品等1O余个专业市场、30多个室内市场、2 000多个经营门点环绕四周的市场群体,经营商品达6万余种,日均顾客流量近20万人次,商品供销渠道通达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至海外。17年来,累计实现商品成交额近30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3亿元(以上数字均未含1990年后在斫口区内延伸的西汉正街市场及在江汉区内向东延伸的东汉正街市场。下同)。从1992年以来,连续4次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国家级“文明市场”称号。 四 汉正街市场历史上曾经是汉口镇的中心市场,对汉口镇上升到中国四大名镇的地位,对促进本地区乃至中国南部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对汉口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过重大作用。新时期汉正街市场的恢复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产物,汉正街市场的运行对武汉市、湖北省,乃至全国社会主义市场建设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看,汉正街市场成为城乡经济交流的桥梁。汉正街市场的经营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国有、集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经营者一头同广大的消费者、特别是广大农村的消费者相联系,一头同城乡商品生产者、特别是乡镇企业和城市区街企业相联系,适应农村和城市生活、生产的需要,打破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条块分割、城乡分割、阻碍城乡经济交流的状况,为建立多渠道、少环节的社会主义市场的商品经济流通体制、开拓城乡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汉正街市场的经营者通过经销、委托加工、自产自销、工商联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开拓经营品种,一方面对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市场适销对路商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对提高消费水平,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消费水平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从批发市场本身的角度看,汉正街市场已成为华中地区我国农村商品的中心市场。市场营运17年以来,商品流通渠道逐步拓宽,已经同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560多个县(市)、5 000多个企业和十几万个个体工商户建立了经济联系,并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1996年,市场经营商品达6万余种,商品成交金额增至80亿元,居全国大型日用工业品集贸市场的前列。“汉正街市场”招牌的无形资产逐步升值,全国1O多个地方的市场相继挂出汉正街市场招牌,以促进自身市场的发展。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汉正街市场不仅成为华中地区农村市场商品的交易中心、展销中心(每年举办春秋两季商品展销会)、价格中心(市场价格机制影响中南五省同类市场)及物流中心,而且由于为市场服务的生产加工企业、金融机构、传播媒体以及生活服务业的逐步完善,使市场的加工、结算、信息等系统功能也基本形成,这对于培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从社区文化的角度看,汉正街市场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之一。市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在创造市场物质文化的同时,努力营造市场的精神文化氛围,开展社区教育、文化活动,以汉正街市场为题材,反映个体工商户生活的文艺作品已大量出现。其中,8集电视连续剧《汉正街》是我国第一部由个体工商户编写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参与饰演个体工商户的开创性作品,1989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88年4月,汉正街市场创办了全国首家个体工商户学校,为外来个体工商户的子女提供了

武汉汉正街品牌服饰批发广场推广方案计划

武汉汉正街品牌服饰批发广场 品牌策划思路 4—7月份竞争项目营销推广情况分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更好的了解竞争项目营销推广进程和广告投放策略,我们将定期对竞争项目营销推广及广告投放策略进行分析,旨在对本项目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一、竞争项目营销推广费用及营销策略分析 根据本项目初步定位及目标客群分析,本项目在区域范围之内的竞争对手有,汉正街*第一大道、龙王庙商贸广场、库玛、米奇国际儿童城、万商白马和中心商城等项目及市场。但从工程进度、项目定位和客群细分上来看,对本项目竞争能力最强,威胁系数最高的只有汉正街*第一大道和龙王庙商贸广场,所以本次调查分析只将这两个项目作为重点调查的样本,而其他项目虽然也都具备一定规模,也不同程度的做了些营销推广工作,但影响力并不大。 2、各项目营销推广工作慨序 汉正街*第一大道

汉正街*第一大道是对本项目最有竞争的项目,其营销推广攻势强劲,推广主题鲜明突出,广告效果很具有渗透力。 据媒体及其他信息渠道称,目前,龙腾项目资金回笼4个亿,销售商铺近200间,平均销售均价达27000元/平方米,整个营销推广费用近1400万元,包括销售现场(售楼部、围墙)的包装设计、招商资料(海报、招商手册、形象册等)的设计制作、公关活动的组织(包括汉正街复兴论坛的赞助费20万元)以及广告费用。其中报纸广告费用为500万,湖北报业集团为230万元,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为270万元。但经过测算龙腾公司项目目前投入招商推广的营销费用约1100万元,包括项目现场包装及招商部设计、建设及装修标准100万元。 龙王庙商贸广场 龙王庙商贸广场是本项目第二大竞争对手,项目入市较早,但后劲不足。从整体营销推广工作上来看,该项目的推广工作不及汉正街*第一大道项目。从在推广上思路上看,该项目主题较集中,思路相对较清晰,品牌形象意识较强;从主题风格上来看,却有点不能不类,即不复古,又不务洋,在色彩运用,图片选择上想走时尚的路子,却没有把握好调性;从营销推广策略上来看,该项目表现出来的并无战略战术性推广工作,可能由于前期项目入市较早,人气较旺,所以龙王庙商贸广场的广告发布是没有系统无目标性的;从广告发布的频率、周期、媒体组合、发布主题来看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开发商想到那就做到那,并没有与项目的招商销售工作进展相配合,招商销售工作与营销推广工作出现了脱轨。商业地产广告推广与招商工作先期是两条腿走路,后期是一条腿走路。然而,查看该项目所有对外的广宣工作却并没有排兵布阵。 龙王庙商贸广场经过测算,预计投入营销推广的费用达900万元。 库玛 库玛在招商高峰期时,曾以硬性广告宣传的方式在武汉各大众媒体上做了几个版的宣传工作,宣传主题主要围绕着库玛品牌和经营业态组合等卖点进行,因为当时市场相对无竞争对手,加上先期海报、招商手册、企业形象册、DM直投等宣传资料及各种展会、招商会的召开,库玛的招商工作非常成功,所以在6、7月份几乎无大篇幅的硬性广告推出。目前,库玛的招商工作也进入最后尾声,其推广工作主要集中在每周一次四分之一版的软文和新闻报道,其营销推广方式主要为事件营销和新闻营销方式进行,如“**品牌为什么进驻库玛?”“库玛成功举办服装品牌企业发展论坛”等。库玛已初步完成了项目的招商、销售工作,据悉8月份物业即将交付使用,而相对于本项目来说,库玛已是昨天的历史。 米奇国际儿童城 米奇国际儿童城项目是经过重新包装后推出的大型儿童主题式购物中心,在其业态组合中也有童装,虽然规模较大,但主要经营方式还是零售,由于本公司项目还为启动,所以在招商过程中可能要分流一部分童装客户。该项目目前只做了项目现场包装和一个整版的硬性报广。对于本项目的竞争能力还有待观察,但其营销策划公司——旭辉国际在商业项目招商推广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 万商白马、中心商城 万商白马和中心商城都属于相对成熟的专业服装批发市场项目,所以其广告投入量都不是很多,主要宣传目的还是吸引更多的人气,营销推广方式以新闻、事件营销和车身广告为主。

各大服装市场之湖北武汉汉正街服装批发市场

各大服装市场之湖北武汉汉正街服装批发市场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湖北武汉汉正街服装批发市场闻名遐迩的汉正街,是大汉口的发源地。是汉口历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是万商云集、商品争流之地。它南临汉水,东接长江,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便是中国中部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呈现一派“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东火彻宵明”的繁荣商贸景观。1979年,汉正街在中国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开放小商品批发市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个体民营经济之路。《人民日报》为此于1982年8月28日发表《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赞誉汉正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风向标”。汉正街由此享有“天下第一街”的美称。在20世纪80年代,以廉价的小商品批发为主,针对广大的农村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为武汉市民日常购物场所,也是华中地区商品批发中心。近年来已成为武汉市民和外地来客厅商品交易、旅游购物之地。如今,汉正街已由当时一条400米长的小街市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拥有服装、布匹、针织、皮具、鞋类、家电、日化、副食、工艺礼品、文化用品等10个专业大类计10万多种商品,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年上缴税收逾亿元。汉正街市场面积1.67平方公里,建有26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13万人,暂住流动人口20万人,市场经营户19000户。按照桥口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汉正街人正以饱满的斗志,集体的智慧,全面推进“二次创业”工程,为把汉正街建设成为市场繁荣、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社区文明和社会稳定的商贸旅游区而努力奋斗! 服装市场主要集中在三曙街、广货巷、大夹街沿线及全新街周边,拥有中心商城、老三镇服装大楼两座大型服装室内市场。经营面积约会万平方米,经营户近

汉正街经典批发兼零售服装市场 全新街地址公布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汉正街经典批发兼零售服装市场全新街地址公布(附高清图) 最近逛得意,发现很多美眉巨爱在汉正街打货,却搞不清错方位。 本人对多福路、利济路、六渡桥路况较熟悉,帮大家解答哈具体位置。(见图一) 1.全新街——汉口较适合年龄15~30岁的女生置装的老批发市场(批零兼营,早上基本做批 发生意) 全新街面向中山大道,左手边是多福路汉正街,右手边则为老鼠街,再往前则是库玛 服装城。 全新街内有各种类型服饰,质量参差不齐,路口上的质量较差,开价高要猛还,深处往多福路方向横路上的质量要好些,但价格稍贵。 有家叫“釜”的店,主打三宅一生,价格在150~280之间,很多得意美眉很喜欢!(关 于地址,详见56楼) 2.十三行汉正街批发市场,从多福路进去,全新街也可穿到。 一条街也有十来家不错的小店,风格类似万达、民众等。 3. 老鼠街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质量一般,不过用心淘,也有个别小店个别衣服不错。 另外,告诉大家,六渡桥库玛,买运动品牌(nike、阿迪、匡威、李宁、卡帕、kisswiss、美邦、森马等),百丽旗下(Tata、天美意、思加图、百丽、森达等)折扣也都相当不错,基本上都比商场划算!(59楼秀了一下180在天美意买的凉鞋,银泰周年庆折 后还269呢!) 再就是六渡桥和利济路都有较大“三福百货”,虽然里面服饰很普通不推荐购买,但是饰品价格很划算,尤其是发卡之类比夜市还便宜、品种也多。 大家有什么不清楚可以回帖问。呵呵! 希望对大家打货有帮助!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武汉汉正街层大厦发生大火近千人紧急疏散

武汉汉正街层大厦发生大火近千人紧急疏散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武汉:汉正街26层大厦发生大火近千人紧急疏散 灭火现场 昨日上午9时28分,位于武汉市硚口区利济南路的硚房大厦裙楼突起大火。有关方面迅速调集大批消防战士、公安民警等力量实施救援,经过2个小时奋战,成功降伏火魔,未发现人员伤亡。 据介绍,硚房大厦地上26层,地下1层,系商住两用楼。其中1至5楼为商用,6楼为设备层,7至23层为住宅,24至26层为办公区,楼上共住有百余户居民。 接到报警后,武汉市119指挥中心先后调集10个消防中队、67辆消防车、200余名官兵参战,公安、交通、医疗、供水、供电、城管等相关部门也都派员到场协助灭火。 获悉情况后,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市长阮成发立即作出指示,要求尽快控制火势,全力疏救群众;省政府副秘书长梅祖恩受副省长赵斌委托赶到现场,与武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长胡绪鹍,副市长孙亚,省消防总队政委马先宏,市公安局副局长邓泽顺等,指挥救援工作。 经全力扑救,上午10时45分,火势得到控制;11时30分,大火被扑灭。

经初步调查,硚房大厦系硚房集团汉正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起火部位为2楼的厨具、文具仓库,着火楼层为2至4层,过火面积约800平方米。灭火战斗中,消防官兵从浓烟火海中救出多名被困群众,未发现人员伤亡,大楼主承重墙也未遭损伤。 目前,硚房大厦业主方相关负责人已被警方控制,火灾原因及损失正在调查中。 直击两小时 昨日上午9时30分许,接到报料后,记者从汉口沿河大道赶往事发现场,5公里外便可看到浓烟滚滚腾空。 到达利济南路时,路面已被数十辆消防车占据,两端则由公安、城管、街办等多部门人员层层警戒,远远可看到消防官兵架着云梯、背着氧气瓶、端着水枪深入火场灭火。离现场不远,医疗救治专班紧张待命。 在硚房大厦对面开餐馆的胡先生介绍,大火最先从大厦西侧的二楼仓库燃起。当时,仓库临街的窗户玻璃炸裂,继而裂焰从窗口喷出。几分钟后,火越烧越旺,伴着滚滚浓烟,分别向楼上和大厦北侧蔓延。 记者现场看到,硚房大厦2至6楼全部是玻璃外墙,西南侧的玻璃窗已被烧穿,大股浓烟喷薄而出,数十高的浓烟将大厦团团包裹,并顺着风势向周边扩散,殃及百米方圆内的建筑。 硚房大厦门前的十字路口,数辆消防车不停作业,条条水柱喷入楼内。但由于仓库内堆放的多为文具、厨具等易燃物品,火势一直难以控制。上午10时30分许,火势骤然增大,有进一步蔓延趋势,浓烟也由

朱仕香——从汉正街到汉口北

朱仕香——从汉正街到汉口北 2011-02-22 15:25:38 来源: 锦绣(北京) 撰文:邹波 朱仕香,44岁,安徽人,武汉有名的“砧板大王”,自1984年开始卖砧板,做一块砧板卖一块,最初规模很小—“十几人架起一棵树锯啊锯”,那时他还没有进入汉正街,厂子“可以随便在哪里”,每天行踪不定,只是骑车向满武汉三镇的餐馆饭店推销砧板,当时武汉最大的亚洲大酒店、长江大酒店这样的高档酒店也渐渐成了他的老主顾。他还记得那些伯乐一样的厨师长。 1994年,他做砧板开始实现机械化,于是,“规模才上去了”,就进入了汉正街。在这一阶段,汉正街还是“规模”的象征,他这么苦干,就干成了武汉最大的砧板商,垄断武汉砧板市场90%,目前一年卖砧板就可卖出千把万的销售额,一年卖掉几十万块砧板。 他经营这个市场二十多年,眼看着大武汉的高档酒店越来越多,到现在更是多似牛毛,就开始觉得光卖砧板不够了—比如说,如果他也卖起酒店用品,那么买他砧板的客户,完全可以成为他的酒店用品的客户。 这一思路与我这次采访过的其他汉正街成功商人的思路一致:当以单一产品做熟了整块市场,就该用多元化的产品继续深入“享用”这个市场。比如武汉最大的礼品公司—武汉吉利礼品公司,目前就已经从批发礼品的买卖,拓展出一个华中最大的婚庆公司,从汉正街的礼品店,拓展至江汉路扬子街的婚纱一条街。 而对于客户来说,他们感觉到的是这些本来经营项目很单一的汉正街货郎们“延伸的服务”。 2006年,朱仕香动手搞他的“第二产业”—酒店用品。这个砧板大王在酒店用品的行业,却并不算得很大,当时,武汉酒店用品的龙头企业,当数“五羊”、“三峡”这两家,目前也仍是它们最大。它们的门面都在繁华拥挤同时也颇有些破旧的汉正街。 我虽并不清楚老朱们的旧门面在哪,但从汉口沿江大道一直向南沿着长江走,过了武汉关码头,再过了王家巷码头,批发生意的气氛就来了,开始看见一家家酒店用品批发门面,一家家看起来一样大小,一样的暗淡,广告语雷同,如是内行的人,却会想到,这汉正街仍然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而过了民权路再向南,你会不耐烦地跳下车,在汉沿江观光的舒朗心情就没了,城市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戛然而止,你立刻陷入最肮脏的城区,只有徒步跟随着超级堵塞的车流向里逛,出租车奋力掉头离开这里,你走得昏天黑地,那路中的缝,甚至自行车都有点难过去,焦躁的警察对着那些不顾一切停在路边等人等货的人与车怒吼着,司机下车敬礼赔笑,押货的人却坐在高高的货物之顶,冷眼看着与自己无关的他人的忙碌和焦躁。

汉正街搬迁

汉正街是武汉汉口最古老的一条街道,迄今有500年的历史。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汉正街就已形成市镇,这里沿江从西至东,出现了宗三庙、杨家河、武圣庙、老官庙和集家嘴等众多的码头,为商埠吞吐,集散物资。由于水上交通便利,沿街店铺行栈日益增多,贸易往来频繁。到清代康熙、乾隆的经济发展鼎盛时期,汉正街已成为“汉口之正街”。汉正街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由78条街巷组成,是汉口最早的街市,因此也有“先有汉正街后有汉口”的说法。 汉正街大规模升级改造能否凤凰涅槃(图) 汉正街寸土寸金,却没有产生“金”的价值,不少商户无证照、无纳税。相反在发展的轨迹中,汉正街火灾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屡“火”屡治,但始终未能彻底改造。这一次,汉正街大规模升级改造能否真的凤凰涅槃? 6大片区14个市场拆迁更多>> 长江食品厂、汉正街东片、三特片、九如片、银丰新安片和宝善红燕片等6大片区被划为拆迁区,涉及长江食品市场、桥兴糖酒市场、华镒副食品市场、武汉副食品市场、昇记副食品市场、侨康副食品市场、新兴鞋市、八宝鞋市、新金海毛线市场、新涛鞋城、好时光日用品市场、全新一街服装市场、老鼠街服装市场、十三行服装市场等14个市场,将在今年12月底前关闭、拆平。更多>> 改造按分批关闭、整体规划、捆绑打包、分片开发步骤进行 硚口区区长胡勤华透露,汉正街的改造将按分批关闭、整体规划、捆绑打包、分片开发等步骤进行,年内启动12宗地块的拆迁,重点完成5宗地块的拆迁,启动2宗地块的建设,争取2014年前基本完成汉正街地区19宗地块的储备和开发。汉正街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具备商贸、商业金融、商业旅游等多种商业业态,建议政府就改造融资给予支持,将汉正街开发计划列入市级危房改造计划。更多>> 汉正街商户反应更多>> 对于拆迁不感觉突然打算改行

汉正街商会发展史

第一章汉正街商会发展史 1.1 商会概述 商会是指商人依法组建的、以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促进工商业繁荣为宗旨的社会团体法人。 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商会是商人利益的代言人。其具有协调市场各行业主体合法利益、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和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政府与商人、商人与商人、商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故商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地区市场化水平和经济规模。 商会有两种典型的分类。一种是行业协会,是由同一行业的企业法人、相关的事业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自愿组成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团体。其宗旨是加强同行业企业间的联系,沟通本行业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协调同行业利益,维护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发展。如汉正街全新服装商会、皮具箱包商会、鞋业商会及服装辅料商会等。另一种商会是地域性的,通常由某地区企业公司、公务人员、自由职业者和热心公益的公民所自愿组成的组织。如温州商会、浙江商会、湖南商会等。 1.1.1商会的作用 一是参政作用。商会要进行行业调研,及时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反映行业企业生产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而参与制定行业发展规划。 二是代表作用。行业商会代表并维护该行业自身利益和权益,能很好地反倾销、反壁垒、反制约,并提升行业的层次和档次。 三是自律作用。制定行业公约,维护行业权威。有效地矫正营业的弊害。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制定行业标准,统一质量认证、质量检测等。 四是服务作用。组团参展,进行行业培训、评审,组织学习、参观、考察,推动行业共同进步。 五是协调作用。协调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协调业内企业与业外企业甚至外地企业之间的关系与纠纷,协调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与相关政府部门交涉,有效地抵制有关部门和人员吃、拿、卡、要的行为。 六是信息作用。通过行业组织,及时上情下达,掌握最新信息,了解商机,让业内企业少走弯路。还可与外地行业商会加强联系,结成联盟,共谋发展。 七是政治安排。对业内优秀人士做好政治安排的推荐工作,使精英分子能担任地方或上级机关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更好地为本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1.2 商会的特征 1.公益性 商会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使各商户利益实现最大化,然而在商户自主经营的方式下,难免会遭遇困难挫折,例如资金、信息等等,这时候需要一个能代表商户利益的强有力的组织来维护其利益,而又能满足政府政策的要求。商会则是这样一个非营利、非党派民间组织,商会没有营利可言,纯粹是一种为商户服务的,以为会员创造利润,为行业发展拓展空间为宗旨的公益性组织。 2.民间性 从历史上看,商会是民间自发产生的,是“自我管理、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商会的活动能力来源于有关企业将自己的部分私权力的自愿授权和委托,形成行业商会章程和行业规约,凡承认和遵守章程和行规的本行业企业、高度相关行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