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说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说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说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说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说课

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我采用的是“五说法”,以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结构: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统治的手段以及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对以后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也有很大帮助。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子目:“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三目的不同侧重点和内在联系,才能有助于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的概貌,并能对西周的社会网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西周的分封制”,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大致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自己的统治。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夏商西周统治阶级是以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与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双重手法来统治人民的。

通过“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一定的识图能力,并能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西周分封情景,增强学生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

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的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增强表达能力;

通过识读“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识图能力和根据图表捕获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分封制”、“礼仪教化”等内容的学习,了解到它们的实行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古代“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本课的重点是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它是本课的重点呢?这是因为它是本课的主干,牵涉到整课知识的教学,对以后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它是本课的重点。

②本课的难点有三个: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认识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学习的基础上设计出西周的社会网络图。为什么它们是本课难点呢?这是因为分封制及礼仪教化对初中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枯燥、抽象的概念,较难理解;而设计西周社会网络图涉及到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较困难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这三者都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1、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指导法、情景设置法、图表法等五种方法。

为什么要采用这五种教学方法呢?这是因为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4、15岁的年龄,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兴趣点也较容易转移,对感性直观的知识较易接受;对理性的知识就不易理解。再加上本课概念性的知识偏多,内容较为枯燥和抽象,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使用这几种教学方法,既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性学习能力,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又能使整堂始终保持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在教学上做到松紧有度、顺畅自然。

2、本课采用的教具有:地图册、插图、多媒体辅助教学。

地图册是采用北师大版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的《西周分封形势》图。

插图是课文中插图:《大盂铜鼎》、《商朝墓葬中的无头骨架》、商朝文字;图表是《西周分封示意图》(2幅)、《西周社会网络图》(2幅)。

练习题、史料引文及插图、图表、地图均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

采用这些教具辅助教学,可以节省时间,加大课堂容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如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学会如何深入观察和思考问题;通过识读《西周分封形势图》及有关插图,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识图方法,以及如何有效提取信息;通过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以及如何对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通过“模拟西周分封时的情景”的历史剧表演,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合理的历史想像力,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通过对课文有关内容的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通过做课堂练习,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拟用3分钟):

首先,采用谈话法复习上一课知识,了解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更迭的情况。

然后提问:“国家产生之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如何管理广大地区,统治人民,巩固政权。你知道夏商西周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吗?”由此导入新课。写出小目标题。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实行分封制的原因: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本目拟用4分钟)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让学生了解夏商是通过本部族对周边部族建立臣属关系,号令天下。

然后问:“西周又是通过什么手段号令天下呢?”学生答:“分封制”,教师又问:“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呢?”学生开始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这样上课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能力。

接着,又提问:“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而过渡到下一目的教学。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本目拟用13分钟)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本堂课的重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够知道和说出,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

对于内容的第一部分,即“周王对诸侯授民授土”这一点,学生容易说出,而学生要说出“受封者的义务”这一点就比较困难了。这时,就要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上“分封制规定了”这几个字,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同时也可就此观察学生的反应能力,以利于对学生做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价。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然后观赏学生历史短剧表演,从中感悟历史。

学生剧表演:采用“学生模拟表演西周分封时的情景”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和说出“西周分封制”的内容。课前,先找六位同学进行演出培训。这六位同学分别扮演周王、嫡长子、周王的儿子、侄子(代表同姓)、功臣以及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要向这六位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如周王如何授民授土,受封者如何接受分封并对周王表示效忠。台词包括为什么要对受封者进行分封,分封给他们的东西(土、民、礼器等)以及周王对他们的希望(如治理好封地、效忠王室、保卫周王,还要朝觐、纳贡、服役等);受封者的台词包括对周王的感激以及对周王表示忠心。演出时,社、白茅等都要用一些物品表现出来;装束上可简单一些,只需别上一块号牌表明身份即可。演出前,教师将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展示出来:“周王对哪些人进行分封?”,“分封制的内容有哪些?”让学生边看演出边思考,演出后让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然后教师继续提问:“周王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为什么还要分封功臣和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答:可以团结很多部族,对稳定全国起到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看地图册中的《西周分封形势图》(用多媒体播出),结合地图向学生介绍周初的主要封国,并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封国主要集中在哪条河流附近,最北、最南、最东的封国各是哪个?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诸侯以及诸侯以下,又是如何在自己封地内进行统治呢?”通过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对分封制有较全面的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伏笔。然后展示教师设计的《西周分封示意图》,进一步揭示其内在关系,以便说明周王通过分封制还建立了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如图(用多媒体播出)。

《西周分封示意图》(1)

北狄

西戎

南蛮

《西周分封示意图》(2)

“那么,西周实行分封制有什么作用呢?”通过设问过渡到下一目的教学。

3、分封制的作用(拟用3分钟)

在这一目中,让学生齐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然后教师稍做讲解,让学生明白分封制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即可。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用多媒体播出),从史料的角度佐证分封制的作用。

接着,教师交代:“我们已经了解了夏商西周是如何巩固对周边的统治,接着我们来了解夏商西周的社会是由哪些阶级构成的?”从而过渡到下一目的学习。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拟用5分钟)

1、夏商西周的阶级结构:贵族、平民与奴隶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这一目内容,然后问:“夏商西周的社会结构是由哪些阶级构成的?”学生回答后又问:“这些阶级的等级身份又是依据什么来区分的?”学生答:“以血缘亲疏关系区分。”师又问:“血缘亲疏关系又是以什么制度来确立?”

通过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便很快明白夏商西周的阶级结构,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分封制的了解与认识,从而与上一目形成有机的联系。

紧接着,教师又提出:“什么人属于贵族?什么人属于平民?什么人属于奴隶?”学生答出后,又问:“他们的社会地位一样吗?他们各是做什么?”这样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

2、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答完成本目知识的教学。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引用的材料及小字部分,对“人殉”、“人牲”稍作解释,加深学生对奴隶悲惨命运的了解。(引用的材料用多媒体播出)

接着又问:“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必然会引起平民和奴隶的强烈反抗,奴隶主贵族又是以什么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呢?”通过这一设问顺利过渡到下一目的学习。

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拟用7分钟)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奴隶主阶级采取了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外征战和统治人民。

1、军队和刑法

这一目的教学要充分利用课文中引用的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白刑法的严酷只是对奴隶而言,对统治阶级则“刑不上大夫”,以激起学生对不公正社会的谴责。(引用的材料用多媒体播出)

接着,教师又指出奴隶主阶级统治人民的另一个手段就是从思想上进行礼仪教化,即软硬兼施,这样就过渡到下一目的教学。

2、礼仪教化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了解“礼”的含义,即原义指祭祀祖先和天神的仪典。然后指出祭祀在夏商西周时期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比发展生产还重要。指导学生朗读《左传》引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提问:“为什么统治阶级这么重视祭祀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答案。(这是因为在夏商西周时期,无论贵族或平民都生活在氏族或宗族血缘纽带编织的社会网络之中。统治阶级通过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起到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指导学生朗读“每课一得”:“你知道什么是祭祀吗?”

然后提问:“今天我国是否还保留祭祀这种习俗?”(学生回答:“有,如清明节扫墓或年节祭祖。”)又问:“为什么今天还保留这种习俗?”(这是中国人尊祖敬宗的表现,也是孝亲观念的体现。它可以增强血亲意识和宗族凝聚力。)接着,教师又举例:今年五月初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回大陆的第一站就是到陕西祭拜黄帝陵。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宋楚瑜此举深受海内外华人的热切关注和由衷的赞许。这表明海峡两岸人民都同属一个根,都是炎黄子孙,实现两岸统一是人民的期盼。这件事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祭祀祖先能起到尊祖敬宗、增强血亲意识和民族凝聚力、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也说明了今天还保留祭祀这种习俗。这是情感教育、时事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本课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

小结本课内容。然后让学生设计一幅“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巩固学习成果,增强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拟用5分钟)而后,用多媒体把2幅教师设计好的示意图播出。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与奴隶

《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1)

《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2)

△课堂练习(拟用5分钟,用多媒体体播出)

1、分封制规定周王把、授予某个诸侯,称为“”;受封者必须服从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国王,必须定期、、。

2、西周众多诸侯,是通过哪一制度产生的?

A、禅让制

B、奴隶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3、夏商西周时期,国家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4、发展生产和经济是夏商西周时期国家的大事吗?

5、现在中国人有清明节上坟祭祖的风俗习惯,夏商西周时期也有祭祖的风俗吗?它能起到什么作用?

△作业:1、课内习题

2、配套练习册第6课。

课堂练习与作业是巩固本课知识的又一重要手段,也是进一步与德育目标相联系的方法。

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方面能紧扣本课要点,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力求精练,不过分增加学生负担。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分为正板书和副板书二种。正板书依照授课顺序把各纲目逐一写出,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明扼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副板书也依照授课顺序把较次要的知识点如“人殉”、“人牲”“祭祀”“尊祖敬宗”等写出,帮助学生理解。

本课正板书设计如下: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实行分封制的原因: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a、周王的分封:“授民授土”给诸侯

b、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还要朝觐、纳贡、服役

3、分封制的作用

a、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联系

b、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

1、夏商西周的阶级结构:贵族、平民、奴隶

2、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

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1、军队和刑法

2、礼仪教化

初三历史教案-第5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最新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7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的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单元时段】 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单元特点】 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6、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了解科技文化成就,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 1、夏、商、西周兴亡过程,分封制。 2、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水利工程都江堰、甲骨文。 3、齐、晋争霸、商鞅变法。 4、孔子,百家争鸣。 【难点】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商和西周的青铜制造业;商、西周的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夏、商、西周的商业、交通;夏、商、西周的都城。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门别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认识夏、商、西周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把握我国奴隶社会经济状况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更替、制度变化及辉煌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 1.农业是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特点。 2.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时期,了解我国历史文明之悠久。 3.商、西周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制造为代表。商、周青铜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4.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三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教学要点一、农业和畜牧业 1.夏、商、西周的农业 2.商朝的畜牧业 二、青铜制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 2.玉器加工业、纺织业和陶瓷业 3.漆的使用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交通 2.夏、商、西周的都城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本课的难点:对青铜时代的理解。二、在讲述本节具体内容之前,先说明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在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巨大进步。人类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大为增加,表现为经济门类增加,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活进步。本节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经济史专题,通过分门别类的学习来把握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的总体情况。三、“农业和畜牧业”一目,应讲明如下问题:1.夏、商、西周农业的发展。教材从两个方面说明农业发展的原因:第一,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这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说明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在上古时代相当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社会人们所创造的文化能够得以保存并且发展壮大,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历史一脉相承,其间不仅没有间断,而且三代的文化渐次延续而屡创辉煌。这个能说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奇迹。这一点可以作为我们所阐述的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 站在文明时代槛上的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的时间,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说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所谓“无王”,指夏朝初期太康失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东夷族的羿、寒浞先后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太康弟仲康的孙子少康时,夏王才恢复了统治。曾经见到过《汲冢纪年》材料的晋朝人束皙说“夏年多殷”(《晋书·束皙传》),认为夏朝比殷朝的年数更多。他可能是把尧舜的时间都算在了夏朝之内,也可能只把盘庚迁殷以后至纣王的时间算作殷朝年数。无论如何,在我国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夏朝都是历时长久的一个重要时期。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在早期是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广大地区的部落,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按照《史记》的记载,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商朝的覆灭是前11世纪的事情。《史记·殷本纪》索隐引《汲冢纪年》说商朝“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与商朝的实际情况当相距不远。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早商时期;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灭亡,为第二阶段,称为晚商时期。早商时期殷都屡迁,商朝都邑先后有毫、嚣、相、庇、奄等。盘庚继位以后把都邑从奄迁徙至殷。这以后,商的都邑还可能有过小范围内的移动,也可能出现过两都并存的局面,但大体说来,基本上还是以殷为都邑的。《史记·殷本纪》正义概括《纪年》的说法,认为“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其说大致可信。和了姓的商族一样,姬姓的周族也有相当古老的历史。周的始祖弃是舜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亶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歧山下的周原。这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论语·泰伯》)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大约在前11世纪,周武王率众灭掉商朝,成为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朝以平王东迁为分界划分成西周与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社会历史进入了迅速变革的时期。周代能够自成体系、稳固发展的历史时期还是西周。从周武王开始,西周王朝共历十二世,十三王,此外,在武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学习目标】1、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区别开世袭制与禅让制。 2、通过分析分封制的内容理解分封制的作用 3、对比夏商周的兴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夏朝的兴衰;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认识到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内容】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1、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朝代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亡国者大事 夏 商 西周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3、夏、商、西周三代的兴亡有什么相似之处?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24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思考下面问题 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什么是分封制?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团队合作探究: 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 三、拓展延伸: 我们常说“学史明智”、“以史为鉴”,那么我们从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中得到什么启示? 四、达标检测: 1、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是() A、出现了阶级剥削和压迫 B、生产力不断提高

C、出现了私有 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有人因触犯法律而被投入监狱受到惩罚,请你推断他不可能生活在下列哪一时期() A、黄帝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3、“执政为民”这种思想,早在几千年前的奴隶社会时期就有所体现。夏、商、周时期,要求大臣勤于政事,“有功于民”的国王是() A、启 B、汤 C、武王 D、盘庚 4、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的是西周的()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君主制 5、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打击商朝的残余势力 B、发展社会经济 C、保卫镐京的安全 D、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6、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诸侯的反叛 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C、奴隶和国人的暴动 D、少数民族的入侵 7、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C、实行分封制 D、残酷压迫奴隶和平民 8、下列文学作品以“武王伐纣”为历史背景的() A、《三国演义》 B、《封神演义》 C、《隋唐演义》 D、《西游记》 9、我国原始社会结束于() A.黄帝时期 B.尧时期 C.舜时期 D.禹时期 10、阅读下列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天之下,莫非王臣 -------《诗经》 请回答:①这句话大体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②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③写出几个你知道的反映这种现象的朝代。 【学后小记】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掌握西周“学在官府”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西周的教育和六艺。 教学难点:难点为六艺教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萌芽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一百几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可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大历史时期。

大约一百七、八十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考古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元谋人、兰田人、北京人等遗址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这些原始先民,被人类学家称之为“猿人”。“血缘家族”是他们创立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教育产生的时期,研究它对揭示教育的起源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原始社会教育的情况: (一)在生产实践中传授生产劳动经验 根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北京猿人是几十人为一群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共同劳动艰难而顽强的与自然界斗争着、生存着,这时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多种粗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并且懂得了用火。北京猿人的小孩是属于群体的,教育小孩是群体共同的责任,如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是老年人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作一件石器,年老得人把孩子带到河滩,让他们捡石头学着制作工具,这时老年人就要告诉小孩只有坚硬的砾石才能制造工具,这样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怎样选料,怎样制作等几道工序。又如火的使用以及如何保护火种及后来的钻木取火等等。在母系氏族公社时,出现了陶器,而且还要在陶器

上绘上彩色的图案这也需要年老的人来进行教育。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就愈来愈需要年长的一代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的经验,这种以传授劳动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就是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 如古书上记载的 (燧人)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由此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原始社会生产劳动教育已经是必要的社会职能了。 又如,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报告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社会传授劳动经验的过程,如鄂温克人,在解放前还停留在父氏社会,在劳动上他们男女有明显的区分,打猎是男人的事,因此,男孩子五、六岁时,就要在成年男人的带领下开始猎手的训练:射箭、打靶、滑雪等,女孩子则在妇女的带领下,学习鞣制皮革、制作衣服等。 (二)实际生活中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仅传授劳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人群共同劳动,并且在劳动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原始人群是通过当时共同的风俗习惯来调节原始人在劳动中的生活关系的,列宁曾说,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看到的是“风俗的统治”。 当时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年长者教给年轻一代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主要是这几方面的教育内容:①生活方式的教育。包括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原始民俗活动教育(歌舞和神话故事);②原始宗教艺术活动的教育。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等各自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原始社会的教育有以下特点:(孙培青:p16)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夏商西周的兴亡》导学案

《夏商西周的兴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说出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观察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 【重点难点】 夏朝的建立和分封制 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 【学法指导】 阅读浏览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自学讨论法:组内要相互讨论,各抒已见,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知识链接】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另外一个故事“姜太公钓鱼”,在中国也很有“人气”。那么,“姜太公钓鱼”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具体的由来是什么?在那个“太公钓鱼”的时代,除了有趣的故事外,还有那些重要的事情在发生呢? 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人物:①夏朝第二代国王是_________。 ②_______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 ③商朝建立者是________,他任用有才干的_______等人做大臣。 ④商最后一个国王是_________,是有名的暴君。 ⑤周国君________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_________等,国力逐渐强大。 ⑥商朝灭亡,________建立周朝。 ⑦商朝迁都的国王是__________。 2.地点:①夏朝统治中心地区,在今________和________一带。相传,把都城建在_______ ②夏朝衰败时,_________的商国强大起来。后来商王将都城迁到_________。 ③西边_________流域的周国发展起来,与商在________大战,商纣王逃到________ 自焚而死。西周建立,定都_________。 3.时间:①约公元前______年,商朝建立。②商、周牧野大战发生在公元前_______年。③公元前________年,西周灭亡。 二.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主题一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意为“去”),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读一读上面的材料,议一议,从材料一所反映的时代过渡到材料二所反映的时代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谈谈你的看法。 主题二: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小结】 通过自学、讨论,按照下列表中提示,将知识归纳起来填在表中。 【当堂测评】 1.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商朝建立于( ) A.约公元前2070年 B.约公元前2046年 C.约公元前1600年 D.约公元前771年 3.西周的都城定在( ) A.阳城 B.镐京 C.鹿台 D.殷 4.右图是把人当作坐骑的暴君,他是( ) A.纣 B.启 C.幽王 D.桀 5.下列内容,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舜传位给禹 B.禹传位给伯益 C.禹传子,家天下 D.汤战胜桀 6.下列内容属于商纣王所为的是( ) ①无休止的征发百姓②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③监视平民的言论和行动④施用炮烙等酷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下面内容不符合西周分封制的是( ) A.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完美版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 一、教材分析 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约公元前2070年,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国仅销迟于古老埃及进入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能力目标较低。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课堂讨论的方式归纳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以及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鼓励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奴隶制国家的更替过程,感悟“得道我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整个课堂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对于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商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不紊。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这一课,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供学生参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并且,关于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教师要补充一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商文明的了解更全面。另外,在课件中,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学生应在课前提前做一些预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疑难问题到课堂上交流。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①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卓越的部落联盟首领禹,谁能说一说,禹有哪些值得我们后人吸取和借鉴的优点? ②禹不但有同学们所说的优点,禹还做了一件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大事,那就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那么禹是如何建立夏朝的?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有哪几个朝代,它们的发展状总如何呢? 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第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教案修订稿

第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 学设计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单元时段】 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单元特点】 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6、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了解科技文化成就,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 1、夏、商、西周兴亡过程,分封制。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说课稿

【课题】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XXX,很高兴在此说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章作为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分三个子目分别讲述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而这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源头,使我们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后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课文中涵括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等,为我们学习历史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记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学会归纳和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 2.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培养分析、研究历史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历史故事,探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设置问题、分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追根朔源,感受宗法制等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影响意义。 3.以史为鉴,用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从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学习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四、说学情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是由于这一部分内容在初中没有涉及,对高一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这一点,加强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说教法学法(在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我制订了以下教法学法) (一)教法 1.讲述法:讲述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含义等的一些历史知识点 2.谈话法:通过师生问答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3.讲解法:通过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转变,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4.图示法:引导同学们《大禹治水》和《尧舜让位》等图片和西周分封示意图等地图,使学生学会读图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学法 1.阅读法:学生阅读课本材料,并归纳回答相关问题。 2.合作学习法:组织同学们对分封制进行评价,培养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互相学习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夏商周经济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本节学习重点: 1、三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青铜时代和商周的青铜铸造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和漆器业; 3、商周的商业和交通。 一、农业和畜牧业 1、农业:①发展原因:A、根本原因: B、直接原因: ②生产工具: ③发展表现:A、农作物品种增多:“” B、耕作技术提高:已懂得施用 C、发展 D、耕作方式: 2、商朝的畜牧业:①发展表现: ②主要作用: 二、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青铜时代:三代,其中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2、商和西周的青铜铸造业: ①商朝:A、B、C、 ②西周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3、玉器加工业:①朝代:②特点:③代表: 4、纺织业的发展(西周) 5、陶瓷业:①发展表现: ②意义: 6、漆器业:①地位: ②表现:A、 B、 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和交通:①夏朝: ②商朝:发展原因: 发展表现:A、 B、 C、 ③西周:交通比商朝发达, ④商周时期,道路沿途设有,并建立了 2、城市:

基础网络 作物:“五谷”在商周时都已种植,甲骨文和《诗经》有记载。 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制工具,青铜工具极少。 肥类:粪肥、草木灰、绿肥。 畜牧业:商朝饲养的家畜很多,用于食用、拉车、祭祀。 地位:商周手工业主要部门,三代因此被称为“青铜时代”。 商:官府垄断,作坊集中在王都。 西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 玉器:商代雕刻精美,数量多,仅妇好墓就出土七百多件。 陶瓷:商周遗址里出现原始瓷器。 ①河姆渡遗址出土有红漆碗。 ②商周漆工艺大量用于造车装饰。 ①商民善经商,于是后世将经商者称为“商人” 。 ②商朝以贝为币,商都商业繁荣。 交通:商周时建立了邮释传递制度。 都城:全国政治、交通中心。商业都市。 重点、难点、疑点问题 1、夏、商、西周三代的农、牧业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和原因。 ①农业是政治统治的基础,是君王恣意淫乐的物质保障,三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 ②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促进三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 ③三代奴隶的辛勤耕作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2、为什么称夏、商、西周三代为青铜时代? 夏代青铜铸造已具有一定水平,传说夏铸九鼎,后来鼎成为国家的象征。商、西周是青 铜制造的繁盛时代,青铜铸造成了当时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因 此三代称青铜时代。 3、三代青铜器生产的主要情况和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组织为“作坊”,集中在王都,由官府垄断。 ②技术精湛,铸造要经过开采、熔炼、搭配三种金属比例、制范、浇铸、修整等多道工 序,环环相扣,反映出当时出色的分工组织和冶炼技术,奠定了我国在世界冶金史上 的崇高地位。 ③品种多,数量大,按用途可分为礼器、兵器、食器、酒器、水器、工具、乐器、车马 器等,商王妃妇好的大墓,出土了四百多件精美的青铜器。 ④产品质量高,迄今发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作品,一是司母戊鼎,为现今世界上发 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八百三十多公斤,另一是四羊方尊,造型奇美,是价值连城的 珍宝。 ⑤商周青铜器上还铸有文字,如“毛公鼎”上有字四百九十七个,被称为“金文”,比甲骨 文更先进,同甲骨文一样,是研究商周文明的重要依据;青铜器上精美的花纹也极具 观赏和研究价值。 4、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五个方面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手工业的发展又 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更多产品,交通则进一步促进商业繁荣,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商 业、交通发达、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 5、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发展的特点: ①农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 农业 青铜 手工业 情况:夏量少,商周繁盛 漆器 商业 商业 交通 城市手工业 ①东方奴隶制的典型。 ②奴隶制文明的基础。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 ?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教学渗透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一一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 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 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 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所以,选择题主要是 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 2

高三历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知识点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以下是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 度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1、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人们的生活极端困苦,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为了生 存时常进行战争有时甚至毁灭整个氏族.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使生产力逐步得到提高, 并且保留了生产力中核心要素:战俘不杀,留作奴隶;有了以国家形式的专门社会管理机构;创造了文明的转门部门和专门人才;同时,阶级斗争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禅 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从禅让制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的性质以及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及启示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斗争都是反抗奴隶制国家暴虐统治的正义斗争,也是奴隶主贵 族争权夺利的斗争.国人是平民,举行暴动的是平民和奴隶,国人暴动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 斗争. 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导致统治阶级内 部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这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从中我们获 得的启示就是要勤政爱民. 3、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l)井田制 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②内容:A.一切土地属于周 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B.诸侯要向国王交纳 1

西周的兴亡 优秀教案

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了解西周结束时的国王、时间;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并初步理解实施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课前分小组布置学生查找“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烽火戏诸侯”两个历史故事及其讲述,以及课后布置学生制作西周主要诸侯国分布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叙述表演能力;通过帮助学生分析武王伐纣的性质和胜利原因,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现象,初步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掌握一种历史地图的制作方法。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公元纪年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商朝的灭亡、西周的兴起和结束的学习,认识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政权存亡的影响。通过对周武王与周幽王的对比,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通过对西周的政治经济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西周王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西周建立;分封制 二、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多媒体《封神榜》主题曲及片段,问学生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它能反映哪两个朝代的更迭?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评并讲解,通过对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对夏商两个奴隶制国家有了了解。出示课件《商朝略图》,请学生注意殷的位置,指出在其后期走向衰落的同时,渭水流域的周族发展起来。问学生:那商是怎么灭亡的、周又是怎样建立的呢?(多媒体展示本课题目)学习新课:西周的兴亡 一、西周的建立(多媒体展示) 教师:有谁知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成语的来历吗?

学生:上台讲述故事。 教师:周文王武王任用姜子牙为相,周国日益强盛。终于发动了讨伐荒淫无道残暴昏君商纣王的战争,其中最重要的一战是发生于大约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战。 学生:自学小字部分的同时出示课件:(问题:这场战争相对周武王而言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老百姓是拥护还是反对的?)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商纣的暴政阻碍了历史的向前发展,而周武王顺应民心,就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因此,一场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就看它是不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否得到老百姓的民心的拥护,都成为了周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牧野之战后,西周建立。 教师:西周的建立这是谁? 学生集体回答。 教师:(多媒体展示《周武王》图片)建立时间和都城呢? 学生集体回答。 教师:历史又翻开新的有一页,进入西周的历史部分。此时的周王国土辽阔,怎样进行统治呢,周武王就采纳了周公旦的建议:实行分封制 二、分封制(多媒体展示) 学生阅读全目。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提出问题并拟定答语。 教师:分男女生组互相提问,对方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列表,以提问或回答正确的写红色“正”字的笔画的方式进行。如果答语(倒计时找)错误,则对方得分写一笔红字。教师要引导确定问题的大致正确度。) 教师最后才出示多媒体展示本目应该掌握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集体回答。 1.什么是分封制? 2.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3.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 4.主要的封国有哪些?分在什么地方?教师提示,我们常说的“燕蓟之地”“齐鲁大地”“三晋之地”的由来。 5.诸侯国有什么权利? 6.诸侯国君要向周王尽什么义务? 学生回答:(略) 教师:通过这种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形成了西周时期严格的等级制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辅栏内容并总结:周王掌握着土地和政治权力,所有的封国中,国姓姬的占一大半,进一步说明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以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从而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所以,选择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

第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单元时段】 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单元特点】 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6、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了解科技文化成就,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 1、夏、商、西周兴亡过程,分封制。 2、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水利工程都江堰、甲骨文。 3、齐、晋争霸、商鞅变法。 4、孔子,百家争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