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课题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课时

安排

1

七年

任课

教师

李小军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

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分封制”和“礼仪教化”,了解它们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和德行”这一优良传

统形成的渊源,从而加强孝亲观念。

知识与技能

目标

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了解奴隶主阶级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手段来统治人民的。

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提高识图能力,并注意古今地名(或简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参与、观看西周分封制的模拟表演,学习组织历史短剧演出的方法,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等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

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

学习重点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作用,学习设计西周的社会网络图。学习方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历史短剧演出法,小组竞争与合作法。

学习准备教学挂图“周初分封略图”,实物投影仪。

第()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步骤

学生

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点拨备注

一、导入新课学生回答。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奴隶社会的历

史,还记得中国的奴隶社会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吗?

统治者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面临的最重

要、最紧迫的大事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夏、

商、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当时的统治者究

竟是如何管理广大的疆域、统治众多的臣民的呢?

今天这堂历史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

题。

二、导学案预习检测

一、西周的分封制

1. 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西周初年,周王为——,大规模分封诸侯。

2.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周王把

②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定期到周

室、和。 3.分封制的作用:

①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打破了夏商时期

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

②密切了同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

的和。二、贵族、平民和奴隶

1、夏商西周社会以区分尊卑等级。西周时期,以下

的、、是享有各种特权的,构成。 2、这

一时期的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

3、主要来源于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犯。他们毫

无。三、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我的感悟】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检查导学

案落实情况

四、学习新课学生朗读课

文“夏商西周

时期……”一

段楷体字

学生回

答:巩固对周

边的统治。

学生回答:周

王对自己的

儿子、亲属、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夏商西周时期……”一段

楷体字,然后悬挂“周初分封略图”。引导学生看

图并指出西周的疆域非常广大,但当时的通讯和交

通手段又极其落后,因此,要有效地管理如此广大

的地区,特别是边远的地区,就一定要有一个适合

的制度。西周在总结夏、商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创

立了一种新的统治制度——分封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板书)

师:在西周初年,周王实行分封制,大规模分

封诸侯,形成了一个能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的控制

网。那么,分封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

实行目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巩固对周

边的统治。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周王把某地的

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叫做“授民授疆土”。)

问:那么受封者的义务又是什么呢?(必须服

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必须定期

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问: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周王对自己的儿子、亲属、功臣和异姓贵族进行分封。

问:周王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为

什么还要分封功臣和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样周王就团结了很

多部族,对稳定全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问:请同学们看《周初分封略图》,这些封国

功臣和异姓贵族进行分封。

学生回答:这样周王就团结了很多部族,对稳定全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讨论并回答:

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最北的是燕,最东的是齐,最南的是吴。它们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是因为古代生产以农业为主,故临水而居。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主要集中在那条河流附近,最北的、最南的、最东的封国各是那个?为什么封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补充)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最北的是燕,最东的是齐,最南的是吴。它们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是因为古代生产以农业为主,故临水而居。

师:不仅周王能进行分封,诸侯也可以在侯国内进行分封;周王、诸侯等的地位由他们的嫡长子继承。

现在大家都很清楚了,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周王进行分封和受封者必须履行义务。(板书)同时,我们还知道了分封制是逐级进行的。

投影“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并适当讲解。

问:分封制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板书:作用)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编制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问:分封制能保证周王对广大疆域的统治永远牢固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西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落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交通不便,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有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板书)

奴隶制社会的主要社会成员有贵族、平民与奴隶,他们组成了奴隶制社会的阶级结构。

问:什么人属于贵族、平民和奴隶呢,他们各是做什么的,他们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贵族”:周王、诸侯、卿大夫、士都属于贵族。贵族管理国家和人民,可以对人民判刑甚至处死他们,但人民却不能这样对贵族。全国的土地和财富都是贵族的,贵族根本不用干体力活,这些都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并回答。是平民和奴隶在做。

“平民”:被大大小小的贵族统治着、剥削着,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工作,却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绝大多数都很贫困。但他们属于自由人,多少还有一点政治权利和私人财产,比起奴隶还是好一些。

“奴隶”:来源于战俘或犯罪的人,完全属于他们的主人,没有人身自由,没有丝毫财产,干的是最苦最累的话,吃的是最差又少得可怜的食物,所有劳动成果都归主人,是“会说话的工具”。被主人任意买卖、打骂,即便被随意处死了,主人也没罪。

“感受”:奴隶社会中,贵族残酷剥削、压迫平民和奴隶,贵族是统治阶级,奴隶和平民是被统治阶级,奴隶和平民过着悲惨的生活。但也正是平民和奴隶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师:同学们谈得都很好。了解了贵族、平民、奴隶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情况后,下面我们一起来设计一幅“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具体要求请看屏幕。

(投影“设计要求”:(1)包括所有阶级;(2)区分出阶级地位;(3)各阶级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网络;(4)简明、美观)

四个组集中讨论和设计,3分钟后展示各组的成果。

师: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奴隶和平民也必然要进行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奴隶主又怎么办呢?

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板书)

在本目中,主要用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进行教学。

军队和刑法(板书)

师(提问):建立军队的目的是什么?夏商西周统治者建立起强大的军队,目的就是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平民、奴隶的反抗。当时,周王的常备军队就在14万人以上,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支庞大的军队。

从夏到西周,都制订了非常严酷的刑法,而且越来越严密。那么,刑法主要是处罚哪些人的?为

四个组集中讨论和设计,3分钟后展示各组的成果。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什么会是这样?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总结:从夏至西周,统治者制定的刑法主要是针对平民和奴隶的,而贵族犯法只要缴纳相当数量的赎金就可以免刑。这就叫“刑不上大夫”(副板书)。还有一句话叫做“礼不下庶人”(副板书),什么叫“礼”呢?

礼仪教化(板书)

师:大家还记得商朝灭亡的原因吗?。

师:因此,西周统治者非常注意吸取商代的教训,一方面通过军队、刑法对人民进行暴力镇压,但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教化民心,进行“礼”的教育,让人民驯服地接受统治。那么,到底什么是“礼”呢?请一个同学为我们读一下课文中的有关楷体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礼”指的是合乎尊卑等级身份。

由此可见,所谓“礼”,就是每个人只能做和自己身份相符合的事,也就是下级顺从上级、人民顺从统治者的统治。(副板书:顺从)这和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礼”的含义一样吗?(学生举例说明古今“礼”的不同)

这种礼仪教化在当时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礼仪教化在当时起到教化民众、凝聚宗族、巩固统治的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尊老观念、家族观念和亲情观念的形成。

教师可进一步小结:西周的统治者吸取商亡的教训,注意治民之道,系统地提出了“礼、乐、刑、政”一整套治民之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礼”和“刑”。西周的礼仪制度和暴力镇压互相配合,共同作为统治人民的手段。在西周,“礼”只适用于奴隶主阶级,“刑”则专门对付和镇压平民、奴隶,所以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

收获。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夏、商、西周管理国家的制度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西周的统治者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实施了分封制,促使社会形成了贵族、平民和奴隶这几个阶层,采用了“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双重手段来管理国家,确立了奴隶

制国家管理体系。

六、课堂练习填充图。

七、作业布置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实行目的

2、主要内容

3、作用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

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1、军队和刑法

2、礼仪教化

九、学习反思

十、教学反思

中国财政史

财政与税收学院 历史论文 夏商到隋唐财政支出演变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指导教师 2012年10月29日

夏商到隋唐财政支出演变 摘要:随着时间的变迁,财政支出越来越受人关注。因为他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财政支出的合理支出将会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如果一个国家在财政支出方面比较合理,那么这个国家将会促进发展,经济将会越来越好,稳定增长,促进就业率,改变国内生产总值。加速一个国家经济变得越来越强大。从夏商周到隋唐年间财政支出的演变,一直都在对财政支出在改进,希望可以通过这样来改变自己的国力,是的自己的国家变得最强。 关键词官俸支出军费支出祭祀支出其他支出

目录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 (3)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支出 (3) 秦汉时期的财政支出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支出 (3) 隋唐五代的财政支出 (4) 结束语 (4) 参考文献................................................................. . (4)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 ?夏商周三代国家的财政支出,史籍上称“国用”,如何分配支出,满足国家需要,史籍上称“制国用”,夏、商两代的支出尚无定制,西周开始渐 具规模,其特征如下: (一)国家财政支出与王室财政支出不分 ?夏、商、周三代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其支出同样不可分,特别是财政支出的形式又和奴隶制的分封制,宗法制、俸禄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奴隶制国家财政支出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财政支出首先保证祭祀和军事需要 ?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基础上,维护国家权威是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财政支出的首要任务。史载“国之大事,在祀或戎”,祀 为抚国家、定百姓、强化神权;戎为武力征伐,安国定邦,强化王权,祭祀和军事征伐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财政支出首先确保祭祀和军事和需要。 ?(三)式法制财,专款专用 ?三代财政支出分为九类,亦称九式,每一式都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所谓式法制财,主要在于收支对口,专款专用,保证均节财用,求得财政平衡。 ?财政支出包括军事支出、祭祀支出、王室支出、俸禄支出、设支出居民生活保障和抚恤支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支出 --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诸侯李国都在建立了数量庞大的军队。改装装 备, 春秋时期的战事是由驾战车的贵族所支配,他们根据骑兵的规则交战,对他们来说,威信和“面子”更重于实际所得。战国时期的战事由职业的将领所支配,他们为雇佣他们的任何国家拼死作战,争夺领土和资源。这样大大增加了军事支出,农民的负担加重。然而在财政支出这个方面,不仅有军事支出,还有祭祀支出、王室支出、俸禄支出和其他支出。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秦汉时期的财政支出 公元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朝,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于秦王赢政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三世,直至千世万世。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驰道和直道,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大大增加了皇室支出、军费支出、官俸支出、祭祀之支出、交通农田水里支出、移民垦殖支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支出、社会保障支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支出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商和西周的青铜制造业;商、西周的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夏、商、西周的商业、交通;夏、商、西周的都城。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门别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认识夏、商、西周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把握我国奴隶社会经济状况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更替、制度变化及辉煌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 1.农业是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特点。 2.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时期,了解我国历史文明之悠久。 3.商、西周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制造为代表。商、周青铜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4.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三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教学要点一、农业和畜牧业 1.夏、商、西周的农业 2.商朝的畜牧业 二、青铜制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 2.玉器加工业、纺织业和陶瓷业 3.漆的使用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交通 2.夏、商、西周的都城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本课的难点:对青铜时代的理解。二、在讲述本节具体内容之前,先说明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在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巨大进步。人类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大为增加,表现为经济门类增加,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活进步。本节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经济史专题,通过分门别类的学习来把握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的总体情况。三、“农业和畜牧业”一目,应讲明如下问题:1.夏、商、西周农业的发展。教材从两个方面说明农业发展的原因:第一,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这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说明

12财政支出

一、如何理解财政支出数据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 二、财政支出分类方法 (一)国际上常用的分类方法 1、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 (1)财政支出功能分类:按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性质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 (2)财政支出经济分类:按政府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投入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 是对政府支出活动更为明细的反映。 (3)利用这一分类体系,能够从微观层面清晰地追踪政府财政支出的去向和具体用途。 2、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来进行分类 (1)购买性支出: (2)转移性支出: (3)利用这一分类体系,可以宏观上考察一国政府在多大程度上作为经济主体直接参与经济过程,其职能是偏好于资源配置还是收入再分配。 (二)我国的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符合国际惯例的收支分类改革,包括 (1)支出功能分类,类别科目分别为: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17类支出。 (2)支出经济分类,类别科目分别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12类。 三、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采用两大指标:绝对规模指标、相对规模指标

四、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指标 (一)财政支出增长率 (二)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三)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MGP 五、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自20世纪初期以来,各工业化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先是持续增大,后来渐渐稳定在相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在上古时代相当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社会人们所创造的文化能够得以保存并且发展壮大,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历史一脉相承,其间不仅没有间断,而且三代的文化渐次延续而屡创辉煌。这个能说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奇迹。这一点可以作为我们所阐述的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 站在文明时代槛上的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的时间,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说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所谓“无王”,指夏朝初期太康失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东夷族的羿、寒浞先后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太康弟仲康的孙子少康时,夏王才恢复了统治。曾经见到过《汲冢纪年》材料的晋朝人束皙说“夏年多殷”(《晋书·束皙传》),认为夏朝比殷朝的年数更多。他可能是把尧舜的时间都算在了夏朝之内,也可能只把盘庚迁殷以后至纣王的时间算作殷朝年数。无论如何,在我国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夏朝都是历时长久的一个重要时期。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在早期是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广大地区的部落,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按照《史记》的记载,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商朝的覆灭是前11世纪的事情。《史记·殷本纪》索隐引《汲冢纪年》说商朝“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与商朝的实际情况当相距不远。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早商时期;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灭亡,为第二阶段,称为晚商时期。早商时期殷都屡迁,商朝都邑先后有毫、嚣、相、庇、奄等。盘庚继位以后把都邑从奄迁徙至殷。这以后,商的都邑还可能有过小范围内的移动,也可能出现过两都并存的局面,但大体说来,基本上还是以殷为都邑的。《史记·殷本纪》正义概括《纪年》的说法,认为“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其说大致可信。和了姓的商族一样,姬姓的周族也有相当古老的历史。周的始祖弃是舜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亶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歧山下的周原。这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论语·泰伯》)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大约在前11世纪,周武王率众灭掉商朝,成为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朝以平王东迁为分界划分成西周与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社会历史进入了迅速变革的时期。周代能够自成体系、稳固发展的历史时期还是西周。从周武王开始,西周王朝共历十二世,十三王,此外,在武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完美版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 一、教材分析 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约公元前2070年,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国仅销迟于古老埃及进入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能力目标较低。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课堂讨论的方式归纳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以及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鼓励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奴隶制国家的更替过程,感悟“得道我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整个课堂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对于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商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不紊。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这一课,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供学生参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并且,关于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教师要补充一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商文明的了解更全面。另外,在课件中,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学生应在课前提前做一些预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疑难问题到课堂上交流。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①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卓越的部落联盟首领禹,谁能说一说,禹有哪些值得我们后人吸取和借鉴的优点? ②禹不但有同学们所说的优点,禹还做了一件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大事,那就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那么禹是如何建立夏朝的?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有哪几个朝代,它们的发展状总如何呢? 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Chapter 3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1、财政支出的分类 (1)按费用类别(职能):经济建设类、社会文教类、国防支出类、行政管理类、其他支出按支出的功能(我国现行的分类)设置三级科目: 类(综合反映类级科目是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 款(反映为完成政府某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 项(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生的具体事项) (2)按支出的经济分类(我国现行的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 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经常性支出直接构成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 资本性支出: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补偿方式有税收和国债。 按支出的经济分类设置两级科目:类、款 (3)按财政支出经济活动的关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 转移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不同,他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献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2、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1)购买性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掌握西周“学在官府”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西周的教育和六艺。 教学难点:难点为六艺教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萌芽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一百几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可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大历史时期。

大约一百七、八十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考古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元谋人、兰田人、北京人等遗址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这些原始先民,被人类学家称之为“猿人”。“血缘家族”是他们创立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教育产生的时期,研究它对揭示教育的起源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原始社会教育的情况: (一)在生产实践中传授生产劳动经验 根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北京猿人是几十人为一群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共同劳动艰难而顽强的与自然界斗争着、生存着,这时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多种粗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并且懂得了用火。北京猿人的小孩是属于群体的,教育小孩是群体共同的责任,如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是老年人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作一件石器,年老得人把孩子带到河滩,让他们捡石头学着制作工具,这时老年人就要告诉小孩只有坚硬的砾石才能制造工具,这样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怎样选料,怎样制作等几道工序。又如火的使用以及如何保护火种及后来的钻木取火等等。在母系氏族公社时,出现了陶器,而且还要在陶器

上绘上彩色的图案这也需要年老的人来进行教育。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就愈来愈需要年长的一代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的经验,这种以传授劳动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就是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 如古书上记载的 (燧人)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由此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原始社会生产劳动教育已经是必要的社会职能了。 又如,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报告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社会传授劳动经验的过程,如鄂温克人,在解放前还停留在父氏社会,在劳动上他们男女有明显的区分,打猎是男人的事,因此,男孩子五、六岁时,就要在成年男人的带领下开始猎手的训练:射箭、打靶、滑雪等,女孩子则在妇女的带领下,学习鞣制皮革、制作衣服等。 (二)实际生活中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仅传授劳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人群共同劳动,并且在劳动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原始人群是通过当时共同的风俗习惯来调节原始人在劳动中的生活关系的,列宁曾说,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看到的是“风俗的统治”。 当时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年长者教给年轻一代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主要是这几方面的教育内容:①生活方式的教育。包括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原始民俗活动教育(歌舞和神话故事);②原始宗教艺术活动的教育。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等各自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原始社会的教育有以下特点:(孙培青:p16)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高三历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知识点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以下是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 度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1、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人们的生活极端困苦,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为了生 存时常进行战争有时甚至毁灭整个氏族.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使生产力逐步得到提高, 并且保留了生产力中核心要素:战俘不杀,留作奴隶;有了以国家形式的专门社会管理机构;创造了文明的转门部门和专门人才;同时,阶级斗争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禅 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从禅让制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的性质以及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及启示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斗争都是反抗奴隶制国家暴虐统治的正义斗争,也是奴隶主贵 族争权夺利的斗争.国人是平民,举行暴动的是平民和奴隶,国人暴动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 斗争. 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导致统治阶级内 部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这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从中我们获 得的启示就是要勤政爱民. 3、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l)井田制 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②内容:A.一切土地属于周 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B.诸侯要向国王交纳 1

夏商周经济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本节学习重点: 1、三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青铜时代和商周的青铜铸造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和漆器业; 3、商周的商业和交通。 一、农业和畜牧业 1、农业:①发展原因:A、根本原因: B、直接原因: ②生产工具: ③发展表现:A、农作物品种增多:“” B、耕作技术提高:已懂得施用 C、发展 D、耕作方式: 2、商朝的畜牧业:①发展表现: ②主要作用: 二、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青铜时代:三代,其中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2、商和西周的青铜铸造业: ①商朝:A、B、C、 ②西周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3、玉器加工业:①朝代:②特点:③代表: 4、纺织业的发展(西周) 5、陶瓷业:①发展表现: ②意义: 6、漆器业:①地位: ②表现:A、 B、 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和交通:①夏朝: ②商朝:发展原因: 发展表现:A、 B、 C、 ③西周:交通比商朝发达, ④商周时期,道路沿途设有,并建立了 2、城市:

基础网络 作物:“五谷”在商周时都已种植,甲骨文和《诗经》有记载。 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制工具,青铜工具极少。 肥类:粪肥、草木灰、绿肥。 畜牧业:商朝饲养的家畜很多,用于食用、拉车、祭祀。 地位:商周手工业主要部门,三代因此被称为“青铜时代”。 商:官府垄断,作坊集中在王都。 西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 玉器:商代雕刻精美,数量多,仅妇好墓就出土七百多件。 陶瓷:商周遗址里出现原始瓷器。 ①河姆渡遗址出土有红漆碗。 ②商周漆工艺大量用于造车装饰。 ①商民善经商,于是后世将经商者称为“商人” 。 ②商朝以贝为币,商都商业繁荣。 交通:商周时建立了邮释传递制度。 都城:全国政治、交通中心。商业都市。 重点、难点、疑点问题 1、夏、商、西周三代的农、牧业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和原因。 ①农业是政治统治的基础,是君王恣意淫乐的物质保障,三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 ②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促进三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 ③三代奴隶的辛勤耕作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2、为什么称夏、商、西周三代为青铜时代? 夏代青铜铸造已具有一定水平,传说夏铸九鼎,后来鼎成为国家的象征。商、西周是青 铜制造的繁盛时代,青铜铸造成了当时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因 此三代称青铜时代。 3、三代青铜器生产的主要情况和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组织为“作坊”,集中在王都,由官府垄断。 ②技术精湛,铸造要经过开采、熔炼、搭配三种金属比例、制范、浇铸、修整等多道工 序,环环相扣,反映出当时出色的分工组织和冶炼技术,奠定了我国在世界冶金史上 的崇高地位。 ③品种多,数量大,按用途可分为礼器、兵器、食器、酒器、水器、工具、乐器、车马 器等,商王妃妇好的大墓,出土了四百多件精美的青铜器。 ④产品质量高,迄今发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作品,一是司母戊鼎,为现今世界上发 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八百三十多公斤,另一是四羊方尊,造型奇美,是价值连城的 珍宝。 ⑤商周青铜器上还铸有文字,如“毛公鼎”上有字四百九十七个,被称为“金文”,比甲骨 文更先进,同甲骨文一样,是研究商周文明的重要依据;青铜器上精美的花纹也极具 观赏和研究价值。 4、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五个方面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手工业的发展又 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更多产品,交通则进一步促进商业繁荣,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商 业、交通发达、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 5、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发展的特点: ①农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 农业 青铜 手工业 情况:夏量少,商周繁盛 漆器 商业 商业 交通 城市手工业 ①东方奴隶制的典型。 ②奴隶制文明的基础。

中国财政史1

夏商到国民政府财政支出演变 ——吴茂坤 摘要:随着王朝的变迁和更替,统治者越来越感觉到一个国家的财政的重要性,合理的运用支配财政支出,将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从古至今,从夏商到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大多数统治者都是在皇室支出和军费支出方面比较大,加大了国家的税负的负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对于皇室支出,统治者大多数都是特别挥霍,大型建造宫殿,给人民带了税收负担,没有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我们应该适当的合理的运用,尽量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增加自己的国力。 关键词官俸支出军费支出祭祀支出其他支出皇室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费支出

前言 自国家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奴隶社会阶段、封建社会阶段、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阶段、新民主主义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种社会阶段,我国的财政也在慢慢的发生改变,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伴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依着经济的运行而政治时局的动荡而波动的古老的历史范畴。财政的运行有时候会带来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夏商西周时期到国民政府崩溃时期,我国的财政支出总类不是特别多。但是总体来说财政支出不是相当合理,主演侧重于军费支出和皇室支出等。造成国家的消亡和建立,不断循环,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然而,在此期间,统治者也不断的改善,使得财政向国家有利的方向变动,改变国家的国力。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主要开支有: 祭祀支出:国家用于祭祀天地、山川、鬼神、祖先等所消耗的费用。 《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①。说明祭祀支出在奴隶社会的国家财 政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军事支出:国家用于装备军队和军事战争方面的费用,夏商西周三代的军事行动是比较频繁的。 王室支出:夏商西周三代的王室开支范围很广,除宫殿建筑外,还包括王室的膳食、衣服、丧葬、恩赐、宴会、玩好、游猎等费用。 俸禄支出:国家支付给官吏用以维持生活的经费。夏商西周三代,俸禄寓于在一宗法关系为纽带的诸侯分封制中,各级贵族被授予了土地,就可以土地上的收入作为自己的禄食,分地就相当于分禄,即所谓分田制禄。 公共工程建设支出:夏商西周时期存在着大量的公共工程建设支出。 其他支出:还有包括宾客招待、会盟受猎、教育和社会救济等项支出。 如西周规定,凡逢外国宾客访见时,司关、宗伯、司里、司徒、司空司寇、虞人、甸人等各级官吏分别负责招待住宿膳食,供备粮草车马等事宜。 ①《左传》之“成功十三年三月条“

中国古代财政史简略

我们知道,国家财政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依着经济运行和政治诗句的动荡而波动的古老的历史范畴。 国家财政的运行有时会带来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时也成为朝代更迭的导火索、人民灾难的源头、社会发展的障碍。实践证明,国家财政史任何政权组织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同时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国家强弱乃至兴旺的催化剂,是国民经济发展或衰落的重要经济杠杆。 既然财政制度有着如此重要的经济地位,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以古鉴今,汲取历史的经验,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财政最重要的组成便是支出与收入,了解支出与收入能让我们通彻财政。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 ?夏商周三代国家的财政支出,史籍上称“国用”,如何分配支出,满足国家需要,史籍上称“制国用”,夏、商两代的支出尚无定制,西周开始渐具规模,其特征如下: (一)国家财政支出与王室财政支出不分 ?夏、商、周三代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其支出同样不可分,特别是财政支出的形式又和奴隶制的分封制,宗法制、俸禄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奴隶制国家财政支出的一个显著特点。?(二)财政支出首先保证祭祀和军事需要 ?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基础上,维护国家权威是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财政支出的首要任务。史载“国之大事,

在祀或戎”,祀为抚国家、定百姓、强化神权;戎为武力征伐,安国定邦,强化王权,祭祀和军事征伐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财政支出首先确保祭祀和军事和需要。?(三)式法制财,专款专用?三代财政支出分为九类,亦称九式,每一式都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所谓式法制财,主要在于收支对口,专款专用,保证均节财用,求得财政平衡。 ?财政支出包括军事支出、祭祀支出、王室支出、俸禄支出、设支出居民生活保障和抚恤支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支出 --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诸侯李国都在建立了数量庞大的军队。改装装备, 春秋时期的战事是由驾战车的贵族所支配,他们根据骑兵的规则交战,对他们来说,威信和“面子”更重于实际所得。战国时期的战事由职业的将领所支配,他们为雇佣他们的任何国家拼死作战,争夺领土和资源。这样大大增加了军事支出,农民的负担加重。然而在财政支出这个方面,不仅有军事支出,还有祭祀支出、王室支出、俸禄支出和其他支出。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秦汉时期的财政支出 公元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朝,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于秦王赢政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三世,直至千世万世。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成长博客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夏、商、西周的农业;商朝的畜牧业;商和西周的青铜制造业;商、西周的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夏、商、西周的商业、交通;夏、商、西周的都城。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专题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认识夏、商、西周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比较相关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夏商周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更替、制度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时期。农业已成为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商、西周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制造为代表。商、周青铜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2.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三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 二、教学难点:对青铜时代的认识和理解。 学法指导: 1、本节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①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②青铜铸造业的发展上。需要解决的难点:①对青铜时代的理解;②三代农业、畜牧和青铜铸造业发展的原因;③农业、手工业与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三代农业时,除了要掌握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外,还要注意:①三代生产工具依然十分简陋、仍然以木、石骨蚌为主,青铜农具很少。②三代农业在国家的地位,农业是经济中的主要部门,是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其他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3、关于青铜器的学习要注意: ①理解夏、商、西周三代为何称为“青铜时代”。 ②结合本章第4节《甲骨文和全文一目和第7节艺术子目下的内容归纳商、西周青铜铸造业的特点。 ③分析商、西周时期大量生产青铜器的原因。 ④以司母戊鼎和三星堆青铜人像为例,鉴赏我国青铜铸造和造型艺术的魅力。 4、青铜铸造业以外的手工业和最后目的的学习,只要把书上的有关要点记住就可以了。重要知识点有周人掌握了提花技术和刺绣技术;商、西周时出现了瓷器;漆历史可追溯到河姆渡氏族时代;夏朝交通为“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商朝人善于经商,使用贝币,都市繁荣,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商周时代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5、注意归纳三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点请参着[难点解析]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既解决生存所需的物质

我国财政支出近10年的变化

我国财政支出近10年的变化 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能够反映出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我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支持作用,又可以根据人们在社会发展水平下的需要来判断适合该水平的社会事业的适当支持,并做出合理的规模变化。2001—2010近10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在相应的不断发展变化调整,本文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近十年的变化原因、变化趋势、变化合理性和不合理性。 关键词:财政支出变化原因和趋势变化不合理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并且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形式。随之,我国的财政支出也在近10年来发生的了重大的变化。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趋向民生,重视民生。 一、财政支出的含义 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财政支出是一级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对财政资金进行的再分配,属于财政资金分配的第二阶段。 二、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的情况 财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财政支出结构综合反映一国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近十年来,我国的财政支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也在不断的进行变化改革,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看出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一)近10年的财政支出数据 1.如下表所示 年份 财政支出 (亿元) 国内生产 总值(亿 元) 教育支出比 例(%) 社 会保 障 (%) 医疗卫生 占财 政支 出 占G D P 城乡 支出 比 城乡 人均 卫生 费用 比 2001 18902.6 109655.2 16.2 2.8 10.5 4.8 3.4

财政支出概述

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述 案例1 中国历史上的“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财政原则 一、本案例服务的教学内容 在第四章第一节,我们分析了财政支出原则,并提到了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虽然“量入为出”原则长期以来一直是主要的财政支出原则,但实际上“量出为入”原则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并对当时的财政的平稳运行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案例将介绍我国历史上的这两种财政支出原则。 二、案例内容 (一)夏、商、周三代的“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财政原则 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东周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土地的产出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国家财政状况几乎完全依赖并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然而,三代奴隶制时期,生产工具简陋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季节转换,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都对农业收成的丰歉有严重影响。因此,三代时期的国家财政分配只能在可能取得收入的基础上来安排支出,即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的财政原则,据此达到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的目的。但是,三代的财政收支平衡,又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要求多有结余。其原因在于早期农业社会对自然灾害缺乏抵御能力,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没有足够的结余,势必造成国家的社会经济危机。在周代,财政遵循多有结余原则,即“三年耕,必有一年之余,八年耕,必有三年之余”。按“耕三余一”来制定财政支出总额。如果“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由此可见,三代时期“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重要地位。同时,周代还有专项储备,以待急用,即“凡邦国之贡,以待吊用,凡万民之贡,以充府库”,是为

2020届高三历史复习 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文化 专题复习练习 含答案

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文化 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4. 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5. 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6.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7.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8.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 收藏人:猫的雅舍 | 来源 | 分享2014-10-03 | 阅:1 转:79 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 (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1.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30 .96%,1995年降到最低点11.6%,以后逐渐上升,2002年上升到21.4%。2003年估计这一比重达到21.6%,见下表一。 2.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与预算外财政支出之和占GDP的比重的变化,必须联系国家对于预算外支出资金口径的调整来考察。1993、1996年国务院两次调整了预算外资金支出口径,从而导致预算外资金范围的缩小,这样预算外资金1993、1997年两次大幅度下降,因此对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可以按照预算外资金口径两次调整的时间来分析。1993年国务院对1986年决定的预算外资金范围进行了调整,原来确定为预算外资金的国有企业留利和专项基金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而此项资金占预算外资金的比重一直维持在80%左右。这就是说按1993年调整后的预算外资金口径计算,1978—1992年间预算外资金规模只有统计年鉴公布的预算外资金规模的20%,这样对1978—1992年间的中口径财政支出规模就可以用该期间(预算内支出十统计年鉴公布的预算外资金支出的20%)占GDP的比重来计算。199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对预算外资金的概念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将 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地方财政部门掌管的预算外资金也纳入地方预算。因此,1996年国务院只是将预算内外资金相互间进行了调整,一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并没有缩减预算内外资金的总规模。这样,1993年以后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就可

夏商西周的文化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甲骨文和金文;夏商历法成就,夏商天文记录;商周医药学、生物学与地理学;《尚书》,《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奴隶制度兴盛、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对三代文化成就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认识,并运用这些观点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 2.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些内容,将有助于对后来文化史的学习,从而体会历史发展的继承和渊源关系。 3.通过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纠正它是纯粹卜筮之书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古代文化典籍。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文字是文明古国的重要象征。文字的产生,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又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甲骨文和金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为研究夏、商、西周三代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2.夏、商、西周青铜时代,我国在天文、历法、医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铁器时代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3.西周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周易》提出了阴阳说,代表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增强的表现。 4.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出现高峰,是三代奴隶制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体现,也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5.通过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历史文化内容,以及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逐渐培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要点

财政支出理论的历史考察

财政支出理论的历史考察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理论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的财政支出政策理论,首先需要对中外历史上前人业已形成的支出理论和支出思想进行考察分析。这方面的容博大精深,本文只能择其要者,作一简要的历史考察和分析。 一、中国历史上财政支出思想的简要回顾 我国在夏、商、周奴隶制社会,就产生了财政支出思想。如西周时期,产生了“以九式均节财用”的支出思想,规定用九种用途来节制财政支出。九式主要是:邦中之赋,供宴请宾客之费;四郊之赋,供饲养牛马与家畜之费;邦甸之赋,供工需制作物品之费;家削之赋,供分赐诸侯百官的物品之费;邦县之赋,供赠劳宾客的礼物之费;关市之赋,供国王及家庭吃穿之费;山泽之赋,供丧礼与救荒之费;币余之赋,供国王需要的玩物珍品之费。目的是做到收支对口,专款专用,限制财政支出无限膨胀,避免王室过度浪费,保证收支平衡,财政有余。 春科战国时期,主节用成为主要的财政支出思想。孔子提出“节用以爱人”,后人司马迁解释孔子的“节用”为“政在节财”,即节省财政开支,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墨子在财政支出上主“去其无用之费”,反对君主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奢侈浪费。提出:“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由此总结出“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的经验教训。墨子判断财政支出的合理与否,是以“利民”为标准的,对人们有利的“有用之费”主一定要支出,不利的“无用之费”坚决去掉。如必要的军费、交通费、建筑费等,是绝对不能省的,因为“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廓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墨子的节用思想并不是单纯的节省开支,而是为了加强储蓄,备战备荒,发展和扩大生产。战国时期的荀子进一步发展了春秋时期“节用”的思想,提出了“强本节用”的财政支出理论,这与孟子清心寡欲的节用观相比更具有积极的意义。他认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本荒而用奢,则天不能使之富”。由于旬子的“节流”思想是建立在“强本”基础之上的,所以他强调节流不应该减少农业开支,而在于精兵简政,裁减冗官冗员。他说:“士大夫众而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