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见下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内容安排特点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材在习题中安排了不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题目。例如,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第6题。这些题目并不单纯是计算平均数,更多是运用平均数的统计含义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又如:例2通过用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

在统计中,平均数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针对这一缺点,教材在练习二十三第6*题以选做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所体会,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全面认识。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比较两类事物的特点。例如,在例3中引导学生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后,马上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接下来,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凸显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比较这一优势,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让学生加深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此外,教材还在例题和做一做中呈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3种画法,帮助学生了解统计图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见下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内容安排特点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材在习题中安排了不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题目。例如,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第6题。这些题目并不单纯是计算平均数,更多是运用平均数的统计含义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又如:例2通过用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 在统计中,平均数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针对这一缺点,教材在练习二十三第6*题以选做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所体会,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全面认识。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全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对“平均分”和“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收集了一些矿泉水瓶,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1主题图) 2.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3.你对“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是怎样理解的? (假设每人收集的数量相同,这个数是多少) 师说明:这个相同的数量我们叫它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观察图:横轴分别表示什么?谁收集的个数最多?谁最少?他们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 (2)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各自的方法,并在投影前演示。 (3)师边重复演示边归纳:刚才有几位同学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 (4)现在每个人的瓶子同样多吗?是多少个? 师强调13个就是这4个同学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并在课件上做标记。 (5)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指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

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和这个方法一样。互相交流一下。 师归纳:我们通过计算先求出总个数,再平均分也能得到平均数是13个。 (6)观察比较平均数13个和每个学生收集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多,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刚才求几个比较小的数的平均数我们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的方法得到。如果数字大怎么解决呢?平均数又有什么作用呢? 2.教学例2。 出示例2。 (1)你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到底哪个队的成绩好?说说看,多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他们的说法你赞同吗?谁的方法比较合理? (4)师说明: 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哪一队的平均数大那一队的成绩就好。所以我们要先算出每队的平均成绩。 (5)怎样求两个队的平均成绩呢? 小组合作完成,并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 师用课件展示: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 =19 (6)现在你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吗?你还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7)师小结说明。 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或有疑惑的可以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后小组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分析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102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纵向、横向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可编辑修改-

教学建议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强化平均数计算的方法。 2.体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丰富其呈现形式。 3.结合实际问题,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课时安排 建议4课时。 教案A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平均数(1):教材第90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妹妹有8个苹果,姐姐有12个苹果,姐姐给妹妹几个苹果,姐姐和妹妹的苹果才能同样多? 生:从姐姐那里拿出2个苹果给妹妹,两人的苹果就一样多了。 师:每人都是多少个? 生:两人都是10个苹果。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怎样计算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90页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可编辑修改-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精品教案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平均数、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2.地位与作用: 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三、课时安排:建议用4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平均数(1) 教学内容:教材P90例1,完成P92“做一做”,P93“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 3.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及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出问题。

师:(出示两杯水)大家看,这里有两杯水,这一个杯子里的水是400g,另一个杯子里的水是600g,你能想办法在水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让两个杯子里的水变得同样多吗? 【预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想到以下两种办法: 预设1:将装600g水的杯子里的水倒100g到装400g水的杯子里。 预设2:先将水合起来再平均分。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1)]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P90的主题图。 师:为了保护环境,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矿泉水瓶,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数据,说明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个人收集的数量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请学生汇报。 【预设】预设1: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姓名。 预设2:学生可能会说出每人收集的个数,也可能会说出小明收集得最多,小亮收集得最少。 (3)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4)师:你能想办法让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吗?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师:下面请4人小组合作,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2)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成员说一说。 3.小组汇报,交流算法。 (1)“移多补少”求平均数。 ①师: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呢?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 【预设】学生可能会边操作边说“小红给小兰一个,小明给小亮两个,这时候他们4个人矿泉水瓶的数量就一样多了,都是13个”。 ②师: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矿泉水瓶给小兰?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四年级数学第8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材内容说明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材内容说明 (一)单元教育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白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 2、能探索分析解决求平均数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求平均数问题,并尝试解释方法的合理性。 3、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调查表,经历整理描述读书人数和用计算器估算读书字数的过程,获得估算的活动经验。 4、在用平均数和统计图分析、描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统计表、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二)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一方格表示一个单位)表示统计结果,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单元最后安排了“读书调查”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

行不同数量之间差别的一般比较.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等.所以本单元把平均数贯穿在每一课的数学活动中。 “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套教材借助统计图直观表示数据的特点,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认识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说课 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统计。教材首先呈现了需要男生和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的场景,由此提出计算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的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然后,教材通过例1给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包括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等概念,并说明用除法可以计算平均数。接着,教材通过例2介绍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练习,以帮助学生巩固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基础知识,并且已经接触了简单的统计图表和平均数的概念。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但是,由于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4. 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探究的欲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五、教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纸制统计图表; 3. 计算器。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呈现一个套圈比赛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个组套得准一些。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比较每个组套中的个数,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 学习新课: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总数量和总份数的概念,并说明用除法可以计算平均数。然后,通过例题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 练习巩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练习结束后,进行集体订正,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4. 课堂小结:通过回顾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课学习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全部课时教学设计共4课时

1

设计意图: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环节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体会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请大家动脑思考,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师:大家有想法了吗?看来很多同学都有思路了。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你的想法。 师:老师发现各个小组已经达成了共识。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师:听明白了吗?为了让你们理解的更清楚,老师带来了磁扣。请把你的想法操作给大家看一下。 师:大家看清楚了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 师:这位同学真棒!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但非常巧妙解决了我们的问题。(边课件演示边说)像那位同学操作的这样,移动多的补给少的,使得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变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2.“求和平分”的方法 师:还有哪个小组用这种方法解答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边听边板书算式)师:咱们同学真是聪明,想到运用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师:刚刚我们一起探索出了两种方法,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求和平分,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要把原来不同的数几个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比如这里13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大家一起说,我把它写下来。 生说师板书:13是14、12、11、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师:所以,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它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它只是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设计意图: 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环节三:归纳积累实践应用(随堂检测) 1.计算 2.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2

2023年人教版《优秀生教案》小学数学4年级下册教案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8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掌程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表和平均数理性地分析问题,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实际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能从图表数据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简单统计图表的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认识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使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统计图表的补充、对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掌握分析数据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法与学法 统计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对生产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首先通过让学生补充复式条形

统计图,进步加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对统计的结果进行恰当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知识的重要作用。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分析中的意义。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3课时安排教学。

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平均数(1)

2022年 人教版数学同步教案《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公开课)

第2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95~97页的内容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经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对事物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3.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品质,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投影出示教材第95页例3统计表。 从统计表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两个统计图吗? 学生回答后独立完成教材第95页例3下面的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师:你能把这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

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一)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出示教材第96页上面的统计图。 1.师:如果把刚才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就能得到上面这幅条形统计图,在这幅统计图中,右上角表示的就是这幅统计图的图例,其中蓝色表示城镇人口,红色表示乡村人口,像这样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 2.你能试着把这幅统计图补充完整吗?在补充时,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横轴上的年份和纵轴上的人数要对应。 3.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它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 (1)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同一事件,有两种数据;单式条形统计图是一种事件,一种数据。 (2)复式条形统计图一定要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图例。 4.师:根据上面的统计图,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相差的数量最大?哪年最小?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尝试将统计图补充完整并说明注意事项。 学生观察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凤城市一小四年级数学下册 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说课稿 新人教版

《平均数》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

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 (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教材目录 1四则运算 2观察物体(二) 3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三角形 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图形的运动(二) 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营养午餐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10总复习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在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根据题意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习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升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渗透“引申”“转化”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90~92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教材用象形统计图呈现了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通过 “移多补少”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并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例2通过用平均数比较两个队的踢毽成绩,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教法与学法 1.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2.在学法指导上,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并引导他们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生活场景导入:课件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师: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 样多。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课题:平均数) 【品析:通过这个引入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通过展示图片,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故事导入:今天的数学学习咱们从一个故事说起,话说一只老猴子在桃树上摘了12个桃子,回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子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对于老猴子分桃这件事,你有什 么话想说吗?(不公平)为何不公平?(不一样多) 操作:如果我们用小圆片代替桃子贴图:7、4、1个圆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个数一样多? 方法1:移多补少。 方法2:计算方法:(7+4+1)÷3=4(个)。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 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 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 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 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 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

相关主题